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国有企业权责监督体系 为国企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构建国有企业权责监督体系 为国企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构建国有企业权责监督体系 为国企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构建国有企业权责监督体系 为国企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构建国有企业权责监督体系为国企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力量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的管党治党工作,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权责监督体系是否健全、管党治党是否有力有效,直接关系到全面从严治党大局,关系到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水平,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日,省纪委监委成立课题组,同省纪委监委派驻省国资委纪检监察组一道走访调研,就如何发挥好监督第一职责,推动构建国有企业权责监督体系进行研究思考。

国有企业权责监督状况及特点

党的领导不断增强,但权责不一的倾向依然存在。全省国有企业特别是省属国有企业贯彻落实省国资管理部门加强党的建设的制度措施和工作部署,把党委会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推动将党建工作纳入企业章程,健全完善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等相关规章制度,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断得到加强。总体上看,全省国有企业特别是省属国有企业的权力行使和责任履行较为充分,但在管党治党、加强党的建设上,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不到位的问题,存在上级单位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意识较强、下级单位较弱的情况,部分企业在“两个责任”落实上存在相对乏力的问题。

内控平衡不断加强,但一把手权力集中的现象依然存在。各级国有企业特别是省属国有企业,在重点监管上,内部均实行了分工合作、集体决策机制,围绕

1

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问题研究

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问题研究 会计监督是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各种监督。会计监督被看作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体系。会计监督是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各种监督。会计监督不力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因素,会计监督问题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改制的国有企业更有特殊的强调意义。 标签:会计监督会计信息失真公司治理结构 0 引言 站在会计的角度,从会计系统内部来研究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主体当然就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然而现代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同时满足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以及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等多方面的需要。因此会计监督的主体绝不限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而且应当包括单位负责人、内部审计部门及单位其他部门,此外,还应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职工等利益相关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等。会计监督的对象或会计监督概念的指向是资金运动所产生的价值信息即单位会计信息或会计资料,而对资金运动本身或财务活动的各种监督则用“财务监督”来实现。可以看出会计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信息所实施的内部监督,它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实现的,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广义的会计监督则不仅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本单位会计信息所实施的内部监督,还包括单位负责人、内部审计部门及单位其他部门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监督,以及投资者、债权人、职工等利益相关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包括财政、国家审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对单位会计信息所进行的监督。 1 会计监督在国有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转换经营机制,走股份制发展道路,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成功走向市场经济大潮的必经之路。处于企业管理中心地位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如何在企业重组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是每个利益相关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1.1 会计监督是国有企业改组迈向现代公司的重要保证 国有企业通过改造重组,最终成为现代公司,这一过程中的大量工作是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活动来实施的。从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新建公司的规划预测以及开业公告,到企业财产清查、资产重组、产权界定、股东权益确定等等,没有原始的、大量详细的会计资料的提供,是不可能完成这些项工作的。而这些资料信息科学性和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即会计监督。 1.2 会计监督是现代公司内部运作管理的重要工具

企业文化-打造国有企业文化竞争力

★★★文档资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也是国有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界火了一阵子,但那时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概念仍然十分模糊。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封闭型阶段,“企业文化”常被认为单纯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加“文体活动”,也有人把“企业文化”当作一些大同小异的标语、口号或企业标志,因而企业文化并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也没有真正发挥其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企业文化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价值理念,是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因此,从性质上讲,它不仅是一般信奉或者倡导的价值理念,而是企业必须要执行的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从属性上看,它是企业的价值理念,也就是企业的灵魂;从作用上看,它不仅仅是宣传企业形象,而是注重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真正内涵是一种经济伦理,但纵观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法,企业文化不仅是经济学、文化学方面的概念,而且还是影响和决定企业长远发展的一种动力。正如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贾春峰所说:“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那么这个力有多大?这个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国内外一些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来看,企业文化力,首先是凝聚力,第二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纽带力,第六是幅射力。”总之,企业文化也是一种决定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企业有产品就有客户,20世纪90年代则认为企业有广告就有销路,而到了21世纪,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运行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经济具备了一些新的特征。经济学家们从现代经济的特征出发,给现代经济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如新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开放经济、速度经济、环境经济、虚拟经济、服务经济、软件经济等。在如此众多经济运行模式的角逐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好,就能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集中反映,是企业全体员工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它既是企业现状的客观反映,也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理念,具有独创性、创新性、时代性,体现了企业发展中的务实、求实、求精的精神和追求。企业文化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以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地再现出来,给员工以理想、信念、鼓励、荣誉、约束,使员工心灵深处引起共鸣,思想境界不断升华,从而在工作中牢记发展方向和经营宗旨,遵守价值准则和管理信条,始终保持昂扬 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主动关注企业的前途,创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名牌,维护企业的声誉,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企业伦理、企业信用、企业声誉是企业发展和经营理念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企业创立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的依托。品牌,特别是驰名商标是企业的知识产权,其背后是文化的积淀。它虽然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价值符号,但代表着产品的品质、特色、服务,提示着产品在消费者偏好中所处的位置,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重要标志。品牌是“眼球经济”最活跃的要素,是企业的商誉,而企业的商誉要靠企业伦理、企业信用来维护,企业只有把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的核心灌输给每个员工,并成为支配其言行的自觉意识,使员工恪守诚信、遵守诺言、不欺不诈,增强对自己行为之后果负责的责任感、道德感,才能维护企业商誉,维护品牌形象,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企业强大的生存、发展动力。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与执行力.doc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与执行力 摘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供需错位、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了阻碍我国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若想开辟出一条发展的新道路,就必须要制订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并不断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还应当提高企业员工的执行力,将企业各项方针政策都有效落实,这样才能够促使国有企业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形势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与执行力进行了浅析,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 一、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就现状来看,我国的国有企业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国有独资企业,一种是设有董事会的国企。其中,国有独资企业主要是由总经理来负责管理,而设有董事会的国企则在总经理外还有董事会成员负责参与企业管理。虽然从表面管理机制上来看,这两种类型的国有企业是有所不同的,但实际上在企业内部,高层领导和管理都是高度重合的,因此两种国企实质上是差不多的管理机制,即人们常说的“一把手”负责机制。然而,在“一把手”负责机制之下,企业管理往往会过于权威化,甚至于企业“一把手”的管理权威凌驾于企业管理制度之上,从而使企业管理制度成为了一种形式化的东西,而缺乏实际约束力和指导力。显然,

现有的国有企业管理机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和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执行力的现状分析 1.执行缺位情况严重 国有企业与普通企业不同,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桎梏,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较严重的“论资排辈”情况,即无论是在人员任免过程中,还是在职称评选过程中,都讲究由资历深、辈分老的员工优先,而资历浅、辈分低的员工靠后。在这种大家心照不宣的“传统”和风气下,导致国有企业中很多年轻才干受到了非常不公正的待遇,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会,久而久之,就很容易会由于自身才华和能力得不到施展而消磨掉奋斗热情,乃至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而一个企业中若年轻才干们都消极怠工,整个企业的执行力自然会大打折扣。再者,在国有企业的考核标准方面,大多数都是以员工的实际工作完成情况为主要考核内容,而并不重视对企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的考核,因此使得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最终导致了严重的执行缺位问题。 2.意见传达渠道不畅 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中都设有很多不同的分支部门,但由于整体组织结构比较复杂、冗余,所以导致了意见传达渠道不畅。很多时候,当上级领导下达指令或者决策后,都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传达到一线部门,自然会导致整个企业的执行力较差。反

国有企业整合监督资源发挥监督合力研究

国有企业整合监督资源发挥监督合力研究 在现代企业制度新形势下,如何整合纪检、审计、监事、党政管理、内部控制、专业职能等各类监督资源,构建起新的监督机制,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以提高监督的效能,近年来一直是国资委和企业党政、纪委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分析和探讨。 一、监督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原因透析 一是难以监督的问题。有的企业管辖范围太大,监督都门力不从心,企业领导的主要精力是致力于企业发展,所以监督更多地表现为“三多三少”:日常性政策方针学习宣传教育和口上强调的多,具体检查的少;制定原则规定多,量化标准少;事后过问多,事前监督少。 二是不愿监督的问题。有的领导与下级关系密切,思想上不太重视监督;有的领导只信任能力,而忽视品行;有的领导自身行为不检点,认识有偏差;有的同级监督打不开情面,怕影响团结;有的班子成员之间“志同道合”、自律意识不强,信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处世哲学;而有的部门认为监督工作是纪检部门的事,缺乏合力监督的意识,等等。 三是不敢监督的问题。很多下级不敢监督上级,怕“穿小鞋”,怕“掉帽子”,怕“丢饭碗”,怕“妨碍决策”,怕“得罪人”,这“五怕”使各级监督甚至职代会的监督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四是监督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国企各监督主体职责、权限虽然比较明确,但由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信息不对称,监督者所掌握的信息极其有限;各监督主体在职权范围掌握信息的宽度和深度各有不同,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监督信息,因此严重制约了监督效果。 五是监督资源分散的问题。国有企业虽然设有党委、董事会、纪检、监察、工会、审计、外部董事等多个具有监督职能的机构,但是“老三会”、“新三会”、“一揽子会”的现象,机构长期不健全或兼职虚设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内部的纪检、审计、职代会等由于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配备、经费开支、福利待遇等都受制于领导人员,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职工群众由于平时对企业重大决策参与和了解不深,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知之甚少等原因,对领导人员实行的民主监督乏力。 二、整合国企监督资源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探讨 一是构建“大监督”思想观念。企业领导人员中的党员也应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自觉主动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制约机制越健全,自我约束力越大,自我管理越严格,企业的自主权就越大,法人地位

强化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霍市编办强化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建设 实施方案 为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立,按照《霍林郭勒市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分解意见》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办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转变,强化依法行政,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为着力点,以公开行政权力运行为手段,以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为保障,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的职能部门,不断增强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公信力、操作力和执行力,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市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基本原则 1、依法规范行政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规范本部门行政权力运行。 2、方便高效原则。行政权力行使必须有序运行,为群众、企业、基层办事提供方便,提高依法行政效率。 3、公开透明原则。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除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等依法受到保护的以外,每项行政权力的行使都要实行全程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监督问责原则。对权力的行使实施动态监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到位。 三、目标任务 通过建立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不断完善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起以完善的监控制度体系为支撑、以廉政风险点排查分析为基础、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实时监控为核心、以制度执行问责为手段的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形成拒腐防变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制度漏洞,最终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问题发生。 1、做到政务工作公开透明。要坚持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之外,都要如实公开。 2、做到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合法性论证、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凡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必须坚持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凡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必须进行社会公示或者听证。要建立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具体办法,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奖惩、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以下简称“三重一大”)事项,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3、做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行政许可项目和非

关于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关于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办法和途径的调研报告 摘要: 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企改革的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中的监督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较好地对国有企业权力运行进行制约,但从当前国有企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来看,国企权力运行监督体系的功能还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存在着“弱监”、“虚监”、“失监”、“漏监”等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个别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企业内部权力架构失衡、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企业外部监督主体较远,监督效力受制于监督距离;监督力量分散,缺乏监督合力。 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育工作,这是监督机制建设的基础。二是明确细化监督内容,这是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因素。三是改进与完善工作机制,这是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条件。四是拓宽监督渠道,这是监督机制建设的有效措施。五是完善干部管理,这是监督机制建设的有力保证。六是加强打击力度,这是监督机制建设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办法和途径调研报告

关于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办法和途径的调研报告 一、导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越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一具体部署,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权力运行规则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理念。改革开放后,政企分开的逐步实施,为国有企业发展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生机,但在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也成为腐败行为的高发地带,如何加强对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的监督,遏制腐败行为的产生,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一项紧迫的工作。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 根据市纪委监察局第四纪检组监察室的安排和部署,2009年12月8日至2010年2月12日,我们就如何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对6户市管企业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座谈来了解国企干部职工对企业权力运行机制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还通过查看现场,查阅资料来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共有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人员和职工代表近500人参加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活动。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从调查问卷、座谈及查看现场、查阅资料了解的情况看,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企改革的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中的监督体系已基本形成,较好地对国有企业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就国企内部而言,形成了以国企党组织、法人组织、纪检监察机构、审计机构和工会为监督主体的监督系统;就国企外部而言,形成了以上级党组织、纪检监察机关、外派监事会、审计部门等为主体的出资人监督系统。但是,从当前一些国企权力失控、行为失范、腐败滋生、国资流失等问题看,国企权力运行监督体系的功能还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存在着“弱监”、“虚监”、“失监”、“漏监”等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收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现代国企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一焦点即为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文章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出发,结合当前国企发展现状,从多角度对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出研究,以供广大工作同人借鉴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11内涵 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的一篇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章一经发表,迅速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这篇由U Mich(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C K Prahalad和LBS(伦敦商学院)教授G Hamel共同发表的论文,首次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itiveness)这一概念。C K Prahalad和G Hamel教授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知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多种多样的生产技术以及把众多的技术进行整合。”北大经济学院教授史东明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分布企业组织的能量,通过核心能力表现出来,而其赢得竞争的能力核心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本文认为,对国有企业而言,它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由某一个单独的因素构成,而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内部改革进程中,在利益与诱惑的驱使下,国有企业所面临的考验和竞争的多样化、复杂化,更是从外部环境上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多面性。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不断构建、生长,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力量。 12基本特征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关注用户需求,以顾客看重的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控制生产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等,以达到适应市场发展和维持长久客户的目的。 (2)稀缺性。并不是任何企业都具备核心竞争力,这种能力具有显著的稀缺性,在市场中,有且仅有极少数的企业拥有它。 (3)不可替代性。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无法用其他能力代替核心竞争力,在体现价值性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稳定地位。 (4)难以复制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特有的、难复制的一种能力,它不同于货架中展览的商品,能够通过货币购买得到,也不同于计算机中的文件,借助硬盘、

浅析如何提高国有企业执行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59505857.html, 浅析如何提高国有企业执行力 作者:黄春宁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07期 摘要:与私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税收,融资及自身经济实力和人员素质水平方面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抢占市场份额,获取经营利润时,国有企业却又大大落后于私有企业。是什么原因掣肘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发展,归根结底,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执行力差。本文就国有企业执行力差的现状,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阐释,以提出有效的提高国有企业执行力的措施,从而推动国有企业实现自身的健康有效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提高;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员工的执行力。通常企业的执行力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与发展动力,而企业发展的瓶颈一般表现为执行力差所导致的改革,经营如履薄冰。据相关文献对中国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中有较好执行力的企业占到总企业的3%,而剩余的97%的企业均处于执行力不足或者不到位的状态。面对如此窘境,我们该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首当其冲的就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一、执行力在企业中的作用 首先,良好的执行力是保证决策机制科学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管理者如果具备良好的执行力,则在其执行决策、督导执行与检查执行过程中就会充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与企业未来发展状况,真管实抓,强调落实,这样一方面会提高执行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向下属表明坚决执行的决心,从而推动下属高度重视决策执行的落实,进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执行力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执行力能够推动员工思想进步与企业绩效发展。通过强有力的执行力的发挥,促使员工充分重视工作与培训的重要性,使员工了解到知识与工作之间的重要联系,进而形成主动学习、积极工作的局面。另外,良好的执行力还能推动企业绩效发展,执行力通过对薪酬等激励因素进行宏观制度性调配,使得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薪酬、晋升机会等差距显著的出现,进而推动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 最后,良好的执行力能够构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在推动企业良好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另外,通过沟通,管理者还能明确员工每天的具体工作与工作进展、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通过何种手段来解决这种

浅议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监督机制

浅议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监督机制 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中航天水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纪委研究学组 完善国有企业监督机制,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遏制腐败的关键。当前,在国有企业中有法律监督、党内监督、监察审计监督和职工监督等各种监督形式。此外,还有各级各类组织和制度进行监督和制约,如监事会、职代会、股东代表大会等,可以说是建立了一套较为齐全的监督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监督机制。但是,现有的监督机制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却并不能完全制约和遏制腐败。从近年来披露的事实情况可以看出,在一些企业中还存在着不少的腐败现象,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严峻的现实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国有企业如何在社全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的“大监督”机制,有效地防止企业内部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这是我们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国有企业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企业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上级监督太远。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步步深化,自从1978年的扩大企业自主权,一直到后来的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及现在实行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扩大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厂长(经理)的手中权力。同时,上级部门的对企业微观管理、监督也越来越少。上级部门侧重企业(公司)的年终业绩,而对企业领导的考核,则基本流于形式。 二是同级监督太险。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厂长(经理)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企业的生产经营,人事调配和日常管理权都掌握在厂长(经理)手中,即使是经营决策,人事调动,任免等重大问题,虽然经过党委或党政联席会研究但一般也是以厂长(经理)的意见为主。 三是下级监督太浅。企业的监察和审计部门是厂长(经理)管辖的一个科室,作为被领导者要去监督领导者,难度可想而知。企业中的职工代表大会是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但是职代会的监督职能很难落实到位。因为职代会什么时候召开,如何召开,不可能不经过厂长(经理)同意,起不到民主监督的作用。至于职工群众的监督,往往更难引起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而且,一般职工群众,对厂长(经理)处理的事情也确实不了解,不知情也就更无法监督。 四是法律监督太晚。法律监督是一种事后监督,是在问

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国有企业大监督模式

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国有企业大监督模式 党风廉政;责任机制;监督模式;资源共享 1 国企内部监督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1.1 监督目标的一致为监督资源整合带来了可能 企业内部虽然各监督部门的功能、业务程序和侧重点不同,但监督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要推动企业更好发展,所以目标的趋同为各种监督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整合企业内部的各种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协同的工作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实现监督效益的最大化。 1.2 现代管理和形势的发展为监督资源整合提出了要求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协同的社会,很多研究成果认为,后危机时期管理工作突出的特点是提升协同效应,而大监督体系的构建正是符合这一发展规律的。近年来中纪委、国资委的领导讲话,都提到要整合资源形成监督合力,构建大监督体系成为一个探索的方向。 1.3 纪检监察合署办公为党委领导、纪委牵头组织下的大监督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 当前,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监督对象涵盖党员领导干部、经营管理人员等所有行使企业管理权力的人员,纪检监察成为了企业监督约束机制的主要力量,履行着“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职责,有条件也有必要牵头组织协调企业各方监督力量实现资源整合。因此,党委领导、纪委牵头组织大监督体系符合职能定位,切合当前形势任务要求。 2 国企内部大监督体系的构建 2.1 大监督体系平台设计 2.1.1 松散协同型模式 成立由企业党委领导、纪委牵头组织监督工作的监督委员会,将监事会、纪检、监察、审计、会计稽核、法律、工会的内部监督职能纳入监督委员会,以监督职能“七协同”的方式整合监督资源,以相关责任制度、运行协调制度、评价考核制度保证监督委员会有效运转。监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这种模式对企业原有组织架构不产生影响,监督委员会是为整合监督资源而成立的类似协会性质的机构,还并非职能部门,属于派生出来的管理关系,但约束比较松散,如果没有有效的责任约束和运行机制,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 2.1.2 一体协同型模式 综合考虑各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将监事会、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职能纳入同一部门监督部,由纪委直接负责管理。法律、会计稽核、工会等的职能通过建立监督委员会的形式进行协同,形成“四位一体三协同”的监督管理模式。至于几位一体几协同,完全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监督委员会仍由党委领导,纪委牵头组织工作开展监督工作,下设办公室挂靠监督部。该模式将综合性监督进行合署,专业性监督进行协同,有利于突出重点,发挥好监察审计具有的再管理、再监督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其他监督的协同,有利于延伸监督的视角和覆盖面。该模式虽有机构重置,但有实现的可能,机构变动不大,而且监察审计合署办公是比较常见,也容易促进监督工作成效。 2.1.3 紧凑一体型模式 成立企业监督部,由纪委直接管理。监督部具有监事会、纪检、监察、审计、法律、工会的监督职能,以监督职能“七位一体”的方式整合监督资源,建立部门岗位责任制度保证监

提升国有企业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提升国有企业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攻坚阶段,国有企业要想克服客观条件的局限,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提升国有企业的执行力。因此,分析当前国有企业执行力的不足,探讨合理的现实途径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提升执行力建议 1国有企业执行力的内涵 参考对执行力含义的理解,国有企业执行力就是由企业领导者发起并最先掌握,国有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各个经营决策单位、各个岗位的职工贯彻执行经营者制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制度措施、方案计划和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简单地讲,国有企业执行力就是企业各级执行主体按照规定的标准,以一定的速度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应该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企业执行力的强弱程度将直接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 2国有企业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2.1国有企业高层领导者决策水平不高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现阶段不少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权利,管理好坏与管理者本人经济利益也不存在密切联系,大大降低了高层领导者在管理方面的激励效果。另外,在许多经营管理者认为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描绘企业远景、定好策略,在战略制定后很少有领导者重视战略的执行问题,甚至是一些管理者在执行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不合理、缺乏人文关怀的制度,对职工没有激励作用,反而引起反感。 2.2国有企业中层管理者执行战略决策不科学中层管理者担负着执行和管理的双重角色。企业决策层制定的战略方案需要得到中层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在国有企业中,大多数中层管理者仅仅满足于简单地执行上级的决定,而不是科学地分析实际情况,提出更加合理的执行方案。另外某些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的制度和中层组织环节的脱节、缺失,或者是部门之间的壁垒重重,导致了组织结构与企业核心经营环节不配套,出现“责任者缺位”的现象。 2.3国有企业员工的执行能力不足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依靠外在的力量将市场竞争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引入了国企之中。但是国有企业职工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却没有完全与之相适应或同步。现代经济社会和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员工必须快速地适应和提高自身素质。然而在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使得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执行力不够重视,在对企业目标和任务的理解上难以统一,在具体执行时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的目标执行力。

大监督格局

大监督格局 建立目标统一、步调协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大监督工作体系,是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企业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如何整合监督资源,促进大监督工作机制的高效运转是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借鉴行业内监督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开展大监督体系建设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确保监督工作上水平。 一、围绕一个核心、坚持四大原则 开展大监督体系建设应围绕“强化依法治企”这个核心,以专业监督促进日常监督作用的发挥,通过职能部门纵向管理制约、纪检监察部门横向组织协调,重点项目专项监督控制,做到发现问题在先,防范风险在前,创建“多维一体”的大监督工作格局,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实现监督工作的全覆盖,促进企业的和谐持续发展。 监督是管理的再管理,只有融入中心、服务中心才能取得实效。为此,大监督体系建设应坚持四大原则。一是坚持服务中心的原则。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这个中心,将监督工作融入到企业管理流程之中,使监督工作规范成为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一部分,做到无缝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二是坚持形成合力的原则。发挥各监督主体的能动性,构建“监督组织到位、工作职责到位、任务落实到位”的立体化监督网络,注重监督成果的运用,形成目标统一、步调协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监督合力;三是坚持有效监督的原则。以是否有利于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盈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作为工作标准,不断完善纵向监督制约机制、横向监督协调机制、问题整改常态机制,突出监督效能的提升,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360度监督;四是坚持常态监督的原则。按照监督融入岗位、监督融入业务,监督融入管理的要求,实施监督工作项目化对标管理,对监督事项进行量化、细化、刚化,形成事前风险提示、事中督促检查、事后总结评估的常态化监督工作机制。

实用文档之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国有企业大监督模式

实用文档之"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国有企业大监督 模式" 党风廉政;责任机制;监督模式;资源共享 1 国企内部监督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1.1 监督目标的一致为监督资源整合带来了可能 企业内部虽然各监督部门的功能、业务程序和侧重点不同,但监督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要推动企业更好发展,所以目标的趋同为各种监督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整合企业内部的各种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协同的工作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实现监督效益的最大化。 1.2 现代管理和形势的发展为监督资源整合提出了要求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协同的社会,很多研究成果认为,后危机时期管理工作突出的特点是提升协同效应,而大监督体系的构建正是符合这一发展规律的。近年来中纪委、国资委的领导讲话,都提到要整合资源形成监督合力,构建大监督体系成为一个探索的方向。 1.3 纪检监察合署办公为党委领导、纪委牵头组织下的大监督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 当前,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监督对象涵盖党员领导干部、经营管理人员等所有行使企业管理权力的人员,纪检监察成为了企业监督约束机制的主要力量,履行着“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职责,有条件也有必要牵头组织协调企业各方监督力量实现资源整合。因此,党委领导、纪委牵头组织大监督体系符合职能定位,切合当前形势任务要求。 2 国企内部大监督体系的构建 2.1 大监督体系平台设计 2.1.1 松散协同型模式 成立由企业党委领导、纪委牵头组织监督工作的监督委员会,将监事会、纪检、监察、审计、会计稽核、法律、工会的内部监督职能纳入监督委员会,以监督职能“七协同”的方式整合监督资源,以相关责任制度、运行协调制度、评

把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把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燕云 努力把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近些年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有的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不够,一些党员管理人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高,驾驽全局的能力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有的企业领导班子执行能力欠缺,队伍的规模结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等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实现企业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开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创新之路。 一、国企政治优势向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是党的政治优势在国有企业的延伸。国有企业政治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理论优势。以科学 理论为指导是企业政治优势的基础,有了这个优势,就能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的方向,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通晓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组织优势。在国有企业中,党组织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工作系统、网络,国有企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企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三是队伍优势。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和生产经营岗位上的骨干,都是党组织的成员;所有的群团组织,都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开展群众工作的。带领队伍是国企党组织固有的政治优势。四是监督优势。党内各类监督制度和措施的制定

落实,对于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腐败现象发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凝聚力,指“以德治企”,实现企业核心同认、目标同向、思想同频、行动同步的能力;二是领导力,指把握组织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能力;三是执行力,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四是管控力,即“依法治企”,含风险的自我防范、发展的自我保障能力。具体而言,相对于外企,我国国有企业的东方优良传 统的积淀,强调以“德”服人,在选人用人上坚持人品优先,这样企业就有了凝聚力;在管理模式上有“外圆内方”的特点。对外“圆”,强调和谐顺畅,减少阻力;对内“方”,强调棱角分明,严格要求。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是国有资本占优势的企业,承担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在企业中,党组(党委)通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保证企业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群众组织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团结带领职工群众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 企业竞争主要有两种形式:自然竞争和战略竞争。自然竞争是缓慢的渐变的过程,按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运行着;而企业发挥主动性,集中优势资源、抢占先机、压缩自然竞争的时间,迅速改变力量的对比,可以形成战略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的各项工作,在企业员工中塑造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纪律观念,将企业的战略任务、目标落实为员工的自觉行

国有企业内控制度执行力思考

国有企业内控制度执行力思考 结合目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现状,就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力进行了思考,分析了影响内控制度执行力的有关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力争能够提高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性。 标签: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监督 1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控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是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它是企业规模扩大化和资本公众化的结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某种程度表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与预期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力不高而导致国有企业的各项目标低于社会的预期值。基于当前国有企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推进国企的健康快速发展。 2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足 首先企业部分相关人员缺乏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企业中不少员工对内控制度缺乏了解,存在漠视、回避等现象,不利于互相监督。部分国企的上层组织机构缺少足够重视,认为这只是财务部门的责任,而实际上,作为行为主体的企业负责人和员工才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关键。其次是职务分工不够清晰。在部分国企会出现一人担任多个职位的情况,所谓的独立董事其实并不独立,董事会也没有充分尽到应有的责任,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控执行力度,增大了企业风险。 2.2 内控制度管理效率低 部分企业缺少科学的管理制度,依赖经验办事,内控制度不够全面或者过于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员工工作效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内控制度的起草者的管理知识不足。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前提,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须贯彻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针对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2.3 内部控制惩罚机制弱化

企业战略搞好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改革修订稿

企业战略搞好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改革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文档资源★★★㈠现阶段国有企业监管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责主要是高效经济地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稳定而公平的社会秩序和健全的经济制度框架,而非单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政府抓经济工作并非就是忙于上项目、办企业。如果政府将大量的资源用于官员偏好的经济项目上,由于天然就解决不了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矛盾,这本身就会降低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再加上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往往导致大量的资源被用于明显不具有公共性或公共性很弱的项目上,而未被服务于公共目标,未被用于提供真正的公共产品,从而使政府在面临真正的公共事件时捉襟见肘,这次SARS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 因而,搞好国有企业的监管和改革,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真正深刻领悟理解“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国有经济(企业)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从长远看,国有经济存在的领域原则上应是私有经济不愿(无利可图)或不能(虽有利,但风险过大)进入但又是国家需要的领域或产业,如:一次性投资大且资金回收周期长的基础设施等项目,以及科学的基础性研究等等。其他领域即便是传统意义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重要自然资源等领域,国有经济(企业)也应逐步依法有序退出。广为人知的撒切尔夫人在英国推行的改革,其主要的做法就是政府从国有企业中退出,大规模的私

有化。当然,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稳定、有效的司法制衡体系,以确保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不受损害和威胁,由过去主要通过直接经营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控制国家经济,变为主要通过间接手段在法律的框架内更科学、高效地控制国家经济。这与我国加入WTO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因而,现阶段搞好国有企业监管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贯彻落实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国有经济(企业)监督管理体制。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资委)对企业的监管属于“国有资本”监管,这意味着以资本回报为目标和以业绩考核为指标,按《公司法》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行使出资人职责。其工作目标应有三个:一是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三是保障国有资本高效使用。有人说:国有企业是最后的“免费午餐”,这说明当前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加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国有经济(企业)监督管理体制,尽快做到在国有企业监管与改革中依法、有序、公开、公平具有现实的迫切的重要意义。 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 最近,国务院令第378号《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了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资委)是代表本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本的直属特设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公告第8号发布)第五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

心得体会关于构建国有企业权责监督体系的调研思考

心得体会:关于构建国有企业权责监督体系的调研思考(最新)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力量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的管党治党工作,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权责监督体系是否健全、管党治党是否有力有效,直接关系到全面从严治党大局,关系到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水平,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日,X省纪委监委成立课题组,同省纪委监委派驻省国资委纪检监察组一道走访调研,就如何发挥好监督第一职责,推动构建国有企业权责监督体系进行研究思考。 国有企业权责监督状况及特点 党的领导不断增强,但权责不一的倾向依然存在。全省国有企业特别是省属国有企业贯彻落实省国资管理部门加强党的建设的制度措施和工作部署,把党委会作为董 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推动将党建工作纳入企业章程,健全完善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等相关规章制度,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断得到加强。总体 上看,全省国有企业特别是省属国有企业的权力行使和责任履行较为充分, 治党、 但在管党加强党的建设上,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不到位的问题,存在上级单位全面 从严治党责任意识较强、下级单位较弱的情况,部分企业在“两个责任”落实上存在相对乏力的问题。

内控平衡不断加强,但一把手权力集中的现象依然存在。各级国有企业特别是省属国有 企业,在重点监管上,内部均实行了分工合作、集体决策机制,围绕资金管理、物资采购、重点人事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严防权力垄断和寻租;在内控制约上,企业内部权力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相对明晰,“三重一大”事项均经过集体决策,按照制度规定经过党委会决定或前置审议后再执行并落实。但从实践角度来看,部分国有企业依然存在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一旦肆意妄为,则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势必将受到破坏。调研发现,权力过于集中也容易出现为官不为问题。女口,有的省属国有企业所有决策议题均提交党委会决定,将责任相对也前置给了党委会,出现了“行政推、党委揽”的现象。 从严监管不断强化,但监督乏力的问题依然存在。各级国有企业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构均能够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整合各方面监督力量,强化对制度贯 彻落实过程的监督制约,普遍开展了对利用职务便利进行利益输送问题的专项清理行动,普遍 针对公车私用、干部外出报备、报销流程等问题开展了监督检查,对发现存 在的问题能够及时调整修正。但调研发现,对国有企业权责运行“监督乏力” 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主要体现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打折扣,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监 督手段不多或效果不突出、不敢不愿甚至不会监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