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哥特式风格在服装中的运用

论哥特式风格在服装中的运用

论哥特式风格在服装中的运用
论哥特式风格在服装中的运用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

2015届毕业综合训练(论文部分)

论文题目:论哥特式风格在服装上的运用

人物形象设计

专业(影视服装与化妆)

班级 2012级班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哥特式艺术指12世纪至16世纪欧洲出现的以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而现代服装设计中通常强调的是服装的整体艺术性,追求的是服装多元化发展,哥特式艺术风格凭借其独有的特点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并与现代元素结合,形成了富有现代时代特征的新特点。本文根据哥特式艺术风格的特点以及它在服装中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哥特式风格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哥特风格特点运用

Abstract

Medieval Europe in the 12 to fifteenth Century reached its peak, its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produced profound change, its thought, culture and art also reached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art style, often referred to as "Gothic" style. Gothic art refers to twelfth Century to sixteenth Century European buildings of the art, including sculpture, painting and arts and crafts. But in modern fashion design is usually emphasize the whole art of fashion, is the pursuit of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Gothic style clothing,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to modern fashion design, and combined with modern element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feature rich 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Gothic art style and its performance in the clothing, analysis of the use of the Gothic style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 based on.

Keywords:Gothic Style Characteristic Application

摘要 (2)

ABSTRACT (3)

目录 (4)

1 前言 (5)

1.1选题背景 (5)

1.2 选题意义及目的 (5)

1.2.1 选题意义 (5)

1.2.2 选题目的 (5)

2 哥特式风格概述 (6)

2.1哥特的起源 (6)

2.2哥特的发展 (6)

3 哥特时尚与服装设计 (7)

3.1哥特式风格服装的特点 (7)

3.1.1镂空 (7)

3.1.2暗花纹 (7)

3.1.3褶皱与线条 (7)

3.1.4捆绑束腰 (7)

3.2哥特式风格与现代时尚的融合 (8)

3.2.1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8)

3.2.2 多元化风格 (8)

4 哥特式风格在服装中的运用 (8)

4.1哥特式风格影响下的当代服装 (8)

4.1.1街头时尚与哥特混搭表现 (8)

4.1.2诡异的哥特风格表现 (9)

4.1.3神秘的中世纪骑士风采 (9)

4.2哥特式风格在服装中的运用 (9)

4.2.1表现形式具有宗教性 (9)

4.2.2设计具有怪诞性 (10)

4.2.3“黑暗”的文化内涵 (11)

5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1 选题背景

中世纪欧洲达到鼎盛,哥特艺术风格是影响欧洲12世纪服饰风格的一个重要历史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服装艺术方面,服装总是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性,反映的是顺应时代的文化现象。哥特时期因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在当时的服装中表现出一定的宗教色彩和神学理念,即使是夸张奇特的服装也是因为其象征了一定的身份和地位。而现代社会自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理念的氛围下,哥特元素更多的是由时尚的流行趋势和设计师的创意理念来支配它将塑造的服装形式和表达的涵义。1.2 选题意义及目的

1.2.1 选题意义

哥特式服装风格见证了时代和历史,它是从整个中世纪至今全球服装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所有的观念、所有的理想都汇聚在一件件透着复古风的神秘、奇异、古怪的服装上。人类将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使这种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风永远流传下去。

1.2.2 选题目的

通过对哥特式风格在服装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哥特式风格的特点以及哥特式风格下的服装设计,从而使哥特式设计风格在服装设计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2 哥特式风格概述

2.1 哥特的起源

关于“哥特(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作西哥特的部族,这一史称“蛮族”的民族以破坏和掠夺为乐,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中世纪,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这就是所谓的“哥特式”建筑。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从而将凡是从阿尔卑斯山以北传来的东西都称之为“哥特式”的。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欧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沿用至今[1]。

2.2 哥特的发展

1970年代中期,英国正值朋克(Punk)风潮崛起,到了70年代末期,朋克风格之后,后朋克摇滚风格(Post-Punk Rock)登场,而当时做为哥特摇滚(Gothic Rock)雏形的一个重要摇滚乐团Joy Division在服装上采用大量的现代哥特风格造型。例如:带有大量蕾丝的衣服、象征浪漫的玫瑰,坟墓、吸血鬼、女巫,废墟、哥特大教堂等等,这些种种都是哥特的符号象征[2]。后来这些象征主义元素被多数摇滚乐队和时尚青年男女沿用至今。在八十年代,哥特服饰时尚由这种音乐风格发展起来,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银饰(多用早期欧洲和埃及宗教性的设计)。黑色摩托皮夹克、黑色紧身牛仔裤、黑色网眼丝袜和黑色飞行太阳镜成为哥特族的注册商标。但是这些有点消极、激进、野蛮、散发着反抗情绪的服饰并不被当时主流时尚设计师所接受[3]。九十年代,哥特音乐在传媒中渐渐失宠,但哥特文化却愈发强大,急速膨胀的夜总会行业使得哥特组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好莱坞维多利亚恐怖电影的复兴恰在此时,一系列卖座恐怖片为哥特文化注入了新的兴奋点。哥特时尚巧妙地随之有所改变,卷发、高马尾辫和战斗裤是一种风尚、长直发、维多利亚式的丝绒和花边也是一种风尚、皮革与塑料装也都成了风尚,但不同的是这种风格和北美流行的任何东西都无相似之处。哥特时尚中永远流行的只有黑色紧身牛仔裤。哥特风格逐渐演变成一种时尚、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社会风景——时尚全是黑色的、态度全是阴暗的,而风景全是模糊的。到了近现代,哥特服装风格再次盛行。这时哥特风格的服饰不仅仅限制于小作坊的高级服装订制[4]。一些大牌的服装品牌设计师也开始关注哥特时尚如比如:Keno、Anna Sui、Issey Miyake等等。被冠以哥特式的时装也常常是不对称的,有时甚至也使用类似纹章的印花图案。当然,所谓哥特

式时装只不过是带有些许哥特式艺术的气息,它更多地带有商业色彩,哥特式云云听上去像是一句促销口号。

3 哥特时尚与服装设计

3.1 哥特式风格服装的特点

哥特式服装风格见证了时代和历史,它是从整个中世纪至今全球服装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所有的观念、所有的理想都汇聚在一件件透着复古风的神秘、奇异、古怪的服装上。人类通即将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使这种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风永远流传下去。

3.1.1镂空

蕾丝与面料的叠加产生很好的镂空效果。从黑色花纹网中透出的红或紫色,产生神秘而性感的视觉感受。在镂空面料的服装下隐约透出苍白的皮肤,这正是哥特风格的特点之一[5]。

3.1.2暗花纹

这种在面料上的暗花多以图腾或圆线条为主,也有花草图案,通常是直接织或绣在面料上,而印花并不常用。这种面料不显张扬却也不失内容,更代表了哥特族人的细腻与考究,充满了贵族的气质。

3.1.3褶皱与线条

褶皱堆砌出的层叠效果给哥特装增添了一丝奢华,大荷叶边的领口,袖口,巨大的裙摆延续了十八世纪没落贵族华丽的颓废。而与之相对应的细线条简约风格的裁剪不但可以修长身型,塑造魔鬼般的身材,更体现出沉稳与凝重,这正与哥特族的内心世界不谋而合。

3.1.4捆绑束腰

带有自虐色彩的女士束胸衣代表着中世纪对女性的压迫,虽然已经被现今舒适服帖的胸衣所取代,但是这种装束仍延用到现在的哥特服装中。加上漆皮,金属打造的捆绑式sm装束,更呼应了哥特风格中性与虐恋的主题。没有什么比丝带捆绑出的纤细腰枝更能让人激动的了。

从哥特风格的流行演变可以总结出现代哥特风格特征主要表现是:各类黑色系列或其他暗色,透视效果的蕾丝、网眼状面料;苍白的皮肤、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黑白化妆,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自我束缚的装饰和恋物癖的服装;皮革、PV C、橡胶、塑料、乳胶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领带或带钉子

的项圈或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T 形十字章、太阳神之眼、五角星、十字架的饰品及刺青;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手套;锁链和铁钉;身体穿孔。

3.2 哥特式风格与现代时尚的融合

传统哥特式不论是具体的外在形式或是其抽象的内层涵义,发展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形成了一类颇具特色的哥特式服装文化内涵:黑暗,但不可否认其兼具有高贵的气质,恐惧,但最终不失其令人欣慰的美感。

3.2.1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服装设计的文化理念正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而选定的。现代服装向着多样化的道路发展,在如今频繁上演复古风潮的时尚领域,中世纪的典型风格—哥特式以及哥特式元素自然而然能受到设计师的青睐,以致能频频亮相于现代时装舞台,大放异彩。服装特别是作为时尚界的领头羊,都会受到社会政治或经济抑或是社会文化上的冲击或影响。此时的歌特式自然已不是单纯延续传统的风格特点,时尚界的发展也自然要求其发展进步[6]。在充满着创新意识和美学意识的设计师的改良和再造下,原本的宗教含义或怪诞形式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加上歌特式风格与目前正当流行的服装风格巧妙结合,或歌特式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自然引发出了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哥特风格的全新面貌。

3.2.2 多元化风格

现代社会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往往是与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是服装的艺术性,其次才是使用功能性,比较注重装饰,有时亦表现凌乱、模糊不清的美,不追求统一和谐,甚至不喜欢存在、实在的东西,使得服装呈现多元化格局:像波普艺术风格,朋克风格,复古风族,生态主义和自然主义等。社会中的光明与黑暗,善与恶,黑与白,一切都是对立而统一的,而且是客观存在的。现代社会文明的力量很大,但负面因子同样被埋藏得很深,而且永远不会消失。当它被压迫得无法呼吸的时候,自己借助爆发力寻找一个出口,后果会不堪设想[7]。哥特给了它一个出口,缓解了个中矛盾。它的好处就是让人能直面黑暗,挖掘出人内心深处的原始的无法被道德束缚住的因子。哥特不是单纯的黑暗,它传达的还有光明。

4 哥特式风格在服装中的运用

4.1 哥特式风格影响下的当代服装

4.1.1街头时尚与哥特混搭表现

哥特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英国设计师JohnG alliano 在2010 年的春夏发布会上便为我们展现了哥特味十足的服装设计。整个发布会场灯光以暗红、黑色为基调,伴随哥特式的死亡音乐,现场充斥着浓郁的阴暗、诡异、神秘的气氛。整个系列的服装材质都选用蕾丝为主,这也是哥特风格的典型特征,各色蕾丝层层叠叠,通过打折、抽裥等手法装饰在身体各个部位。鲜亮的丝袜也大量运用其中。苍白的皮肤,深色口红,浓浓的黑眼线都是现代哥特风格的典型特征。夸张的发式呈现锐角三角形,受哥特式教堂窗户上的各式宗教题材玻璃镶嵌画影响,色彩纯正浓郁。妖魔化般的化妆和奇异头饰处处散发无比妖娆的神秘贵妇风情[8]。John G alliano 将自己独有的街头时尚风格与哥特碰撞,产生了一种带有浓郁的乖张叛逆的味道,既前卫又复古。

4.1.2诡异的哥特风格表现

诡异的哥特风格也是哥特的一大特色。网眼状面料若隐若现的透出肌肤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充分渲染了迷离错乱的氛围。硬朗的外套深深打上了哥特的烙印。高耸的肩部设计更是表达着哥特建筑中渴求解放的愿望。拖地的长裙,贴身直线型的裁剪将人的比例拉得十分修长,纵向的分割也凸显了哥特的风格特点。与神秘主题丝丝入扣的眼妆,凌厉眉型和粗犷的眼线间那一抹浓彩,更加重了触目惊心的视觉感。

4.1.3神秘的中世纪骑士风采

英国年轻设计师ChristopherK ane 的2007 年秋冬系列,极具立体感,又不失女性体态美,将褶皱元素运用得凌厉精致。皮革、天鹅绒这两种个性完全不同的面料在Kane手下展现出耳目一新的中世纪哥特风格。例如一款普通的暗红色皮革短夹克配紧身长裤,内穿黑色高领内衣,神秘而帅气。设计师大胆地用皮革来表现女性感,U 型领口、门襟、衣下摆、袖口均以中世纪宫廷装的风琴褶皱装饰,粗狂而细腻,显出设计师非同一般的功力[9]。ChristopherK ane 诠释的哥特显然就温和了许多,去除了神秘与诡异,却留下了帅气,给人更有亲和力。

4.2 哥特式风格在服装中的运用

4.2.1表现形式具有宗教性

哥特时期的建筑或绘画艺术甚至服装的宗教含义在现代设计中已毫无意义,但哥特式宗教性的表现形式却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频繁运用。尤其是哥特大教堂的尖顶外观造型,教堂内壁的彩色玻璃绘画等作为设计元素受到关注。

源于哥特式教堂高耸廓形的设计。2006 UNDERCOVER READY-TO-WEAR的发布会上展现的是典型的哥特造型艺术。首先发布会的舞台布置就很有特色,大大小小筒形蜡

烛泛着柔和的黄光,营造了一种奏响了圣歌的教堂内的氛围。模特头上高高的帽子很明显是沿用了哥特时期汗宁帽的造型,圆锥状的高筒上裱上了一层面料,极其简单,服装的款式也都比较简洁。服装的点线面组合产生的立体感,色彩的对比跟调和更多体现的还是理性,但服装已不再蕴含任何象征意义和宗教思想,只能说是对传统哥特风格和宗教精神的怀念和再现,并且它借某些最特殊的元素表达现代人对哥特时代的看法,甚至那只是我们识别哥特风格的一种符号[10]。

源于彩色玻璃的色彩运用。ANNA SUI 近几年似乎非常热衷于洛丽塔式的风格设计,但在她众多精神风格的洛丽塔系列中也不乏出现了哥特与之相结合所塑造的新雏形。在06秋冬,07春夏和秋冬,09秋冬的巴黎成衣发布会上,哥特大教堂的彩色玻璃艺术元素大放异彩。五彩缤纷的颜色以大色块或小色块组合在洛丽塔式服装上运用,让人立即产生已身入中世纪的哥特大教堂中,仰望着那些丰富多彩的玻璃镶嵌画的感觉,带给人一种超自然的神秘感,而服装本身散发出优雅的气息,荡漾着华丽的光彩。

由此可见,哥特式的宗教性元素的确频繁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但时代的更迭,不同的时代背景,不一样的思想文化下的服装即使形式相同,它所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宗教元素在这里已完全不具有宗教意义思想,它只是设计师选择的设计点,能够合适的表达设计师的设计主题,显示当季的时尚流行元素。

4.2.2设计具有怪诞性

现代服装设计中,由于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主张就是把设计的艺术风格放在首位,少即是乏味,如此注重装饰的设计氛围下,为哥特式的怪诞性提供了合适的发展空间。

源于哥特式教堂尖顶造型的设计。哥特式教堂的竖直向上的尖顶设计用于本应以曲线塑造造型的服装中自然会出现新奇的外观。年轻的英国设计师加勒斯·普GARETH PUGH 的作品时尚而前卫,似乎也特别热衷于阴郁哥特式风格的设计,自出道以来每季的发布会都凭借其哥特造型的夸张设计吸引观众的眼球[11]。哥特教堂的尖顶圆锥形完整地在这里展示,特别是在SPRING 2007 READY TO WEAR 的作品中,这种圆锥造型不仅仅在帽中出现更是被大胆地设计在袖子上,而且服装上下整体本身就是有棱有角,线条鲜明。整套服饰设计中还配有夸张的脸盔,完全遮住了模特的整个脸庞,更增添了几分怪诞而神秘的色彩。

哥特时期服装款式结构的沿用。07/08巴黎秋冬成衣发布会,特色就表现在服装的结构造型上。显而易见此次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哥特时期的服装为原型,像普尔波万和肖斯、科塔尔迪,甚至是吾普朗多本身的特点都应用到了服装中:夸张的领

部和袖部设计,肩部张开而在腰部收缩的倒三角形设计,上宽下窄的搭配等。像中是早期科塔尔迪半袖与垂饰布结合经再设计创造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了,紧身的上下装布满了装饰物,服装的颜色层层渐变,加上另类的头饰,显得十分奇特。

复杂的装饰性设计。CHRISTIAN LACROIX07秋冬巴黎高级定制服发布会中,首先从模特的妆容和装饰上,我们可以发现高耸的假发,夸张的圆珠项链,斜戴的阔帽沿绅士帽;然后是皮草、繁复的刺绣、蕾丝,和基于黑色调所映射出的妖冶色彩——鲜红、亮黄、纯蓝等,绚丽斑斓的多彩色打破了所有尖锐和生硬,彻底点亮了女性的特有魅力。细长的羽毛热烈地绽放在衣摆和袖口上,流动的图纹,纤细的缎带蝴蝶结,精细闪亮的珠片绣,可谓千娇百媚,争芳斗艳。服装款式厚重奢华,细节处理精致巧妙,又仿佛不经意地信手拈来,极尽复杂的装饰,尽显怪诞而瑰丽。

哥特式教堂耸立的尖顶造型,绚丽的玻璃彩色,复杂的装饰性共同形成的哥特式怪诞性特点发展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包括款式新颖的面料,所产生的服装形式更为丰富,有的造型新奇前卫,有的款式夸张却不失优雅,更的极富装饰性的奢华,呈现多元化状态。

4.2.3“黑暗”的文化内涵

提到“哥特”更多的人会联想到“黑暗”。因为哥特文学、哥特音乐和哥特电影的世界中有太多的“黑暗性”,并带动了时尚界也掀起了一股黑暗的哥特风潮。

源于朋克的不羁哥特风格。06秋冬巴黎成衣发布会上,以DIOR为代表,时装界大肆张扬哥特风:黑色缎面头巾与大框墨镜,前卫的反光面料制成的带有野性味道的小外套再配上极具不羁风格的长筒骑士靴,以及颈上的十字架项链,夸张的大墨镜,几乎可以遮住模特的上半个脸,使整体散发着浓浓的不羁的坏女孩成分,却毫无邪恶之意,同时充斥着阴暗冷酷的情调,诠释出独立、怪诞、直率的个性。黑色或偏暗的彩色仍然是主选色彩,面料上暗花纹的设计,金属配饰的夸张设计,大量的褶绉,夸张的荷叶领,大荷叶边裙摆,修长的窄袖或多层的褶皱袖子都是哥特式典型元素的运用。服装整体的款式结构已一改往日的复杂繁琐而更显简洁的线条设计,模特则总带着一副孤傲冷酷的表情,似乎蕴含着对世俗的不满。显然设计师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和发展了朋克摇滚中的形象风格和精神风格,使两者能和谐的融于一体。这是来自黑色摇滚的歌特风格,洋溢着独立、自由、不羁的个性,甚至有几分叛逆。

源于恐怖电影的黑暗哥特风格。在2006年巴黎秋冬流行趋势发布中,我们可以看到JEAN PAUL GAULTIER灵感来源于好莱坞恐怖电影《猛鬼街》作品:舞台鬼气阴森,幽暗恐怖的气氛只是故布疑阵而已,经设计师的改良,昔日濒临死亡式的颓废气

息已不复存在。服装采用全黑的色彩,厚薄面料组合,简约风格的裁剪,模特波浪形的长卷发,整体形成一种神秘的效果,模特手中所抱的黑色小动物,使之带有恐怖的气息,却又另有一番高贵。而DIOR的2001春季成衣发布会上,显而易见的是模特夸张的妆容,甚至有些诡异,如同黑暗的古堡里走出吸血鬼的感觉,服装整体较简洁,而细节却繁琐,尤其是服装的色彩,继承了哥特教堂的彩色玻璃艺术,再加上黑与红的上下搭配,使整体带有死亡恐怖的气息,但又不失一种愤世嫉俗的高贵气质。2005年伦敦秋冬时装发布会上,GARETH PUGH的模特妆容显得更诡异,场景的布置也有些神秘感,完全是继承了哥特电影的黑暗恐怖,模特仿佛就身处电影的世界中,从头至脚一身黑色,且穿着怪异,分明预示着他的非一般性,足有可能是来自于另一个世界,这在哥特电影人物角色的背景或故事情节中并不足为奇。

传统哥特式不论是具体的外在形式或是其抽象的内层涵义,发展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形成了一类颇具特色的哥特式服装文化内涵:黑暗,但不可否认其兼具有高贵的气质,恐惧,但最终不失其令人欣慰的美感。

5 结论

艺术是有生命周期的,它只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然而当我们现在重新翻开历史的书卷,追寻古老人类的艺术时,我们依然可以挖掘出时代赋予它的美,融入现代的观点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当富有神秘色彩的哥特风格与朋克风格相碰撞时就产生了现在的有点颓废、有点暴力、甚至有点死亡美感的新哥特艺术。在这个追求夸张乖戾、张扬个性的时代,哥特式艺术自然轻而易举地迎合了人们的心。并将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服装设计师们,更多地融入多元化的设计中。可以肯定的是,哥特式服饰让我们在西方服饰里找到了宗教色彩、建筑美学、服饰性别化差异,让我们领略到关注人体的紧身样式演绎的过程及其脉络。哥特式服饰还为严谨的三维立体裁剪方法及塑造立体造型的缝制工艺手法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哥特式服装,现代概念上的西方服饰美学将不存在。

致谢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陆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然时间短暂,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王先华.服装结构设计.第1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 胡小平.现代服装设计创意与表现.第1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萌.浅析哥特式在现代服饰中的运用.《商》,2013(14).

[4] 奚源,熊兆飞.哥特式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山东纺织经济,2011(7).

[5] 朱方龙.时装设计元素:面料与设计.第1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6] 陈渊峰.论哥特式建筑对哥特式服装的影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7] 沃黎明,陈伟央.浅析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哥特式风格运用.《现代商业》,2011(12).

[8] 刘燕泉.哥特式教堂和玻璃画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大众文艺》,2010(03).

[9] 崔勇,杜静芬.艺术设计创意思维.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0]沃黎明.浅析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哥特式风格运用.《现代商业》,2011(12).

[11] 刘敬伟.浅谈哥特式风格在时装中的设计运用.《大众文艺》,2013(05).

论文--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确切说,开始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第三,圣德尼教堂的片面遵循了带有呈放射分布的礼拜堂的后堂回廊式型制,但这些礼拜堂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 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

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

引言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呢?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侈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那么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前言 哥特式建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都是某种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可以感受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传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方面均表现不同的特点。成为某个时代,民族的标志,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语言。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代的哥特文化是一种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亚文化种类。比起同时期其他流行文化,哥特亚文化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并且仍在向着多元化发展。当代的哥特文化伴随

着音乐、美学和时尚的体验于一身。哥特音乐流派众多。通常来说这一类的乐队倾向于凄惨、神秘声音的演绎并打扮成产生同样视觉效果的外表,在服饰中大量使用黑色并且加入化妆和发型。90年代,维多利亚时尚的复兴流行于哥特圈中,哥特迷们从19世纪中期的哥特复兴和维多利亚文化更加病态的其他方方面面汲取了大量灵感。哥特文化影响了不同的艺术家,不止是音乐家还有画家和摄影师。他们的作品的创作动机建立在神秘主义,病态和浪漫主义之上。本文以哥特艺术的复兴为索引,讨论欧洲中世纪教堂的艺术衰败之后,哥特艺术以亚文化的形式渗透到音乐和视觉领域的价值所

哥特式艺术风格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哥特式艺术风格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李雪 引言 中世纪欧洲达到鼎盛,影响欧洲12世纪服饰风格的两个重要历史因素:一是十字军东征,一是哥特艺术风格.哥特建筑先是在教堂,然后是宫殿,贵族府第及新兴大商人的宅院等处,他以宏伟富丽的风格,为欧洲各国纷纷仿效,加之十字军东征的影响,使哥特风格的服饰艺术达到空前的灿烂.然而不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哥特式服饰,都以其独特的成就和魅力给后人留下不尽的赞叹. 一、“哥特”的起源 关于“哥特(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作西哥特的部族,这一史称“蛮族”的民族以破坏和掠夺为乐,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中世纪,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这就是所谓的“哥特式”建筑。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从而将凡是从阿尔卑斯山以北传来的东西都称之为“哥特式”的。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欧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沿用至今。哥特风格的几个分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领域: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

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许 多教堂中。 (二)、文学领域:充斥诡异、神 秘及怪诞色彩的历险故事,故事发生 的地界往往是幽暗、孤寂的古堡废墟。 一些作家十分热衷于描写人心的黑暗、(图-1) 空虚面,性妄想、恐怖、神秘…这些题材都在哥特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 (三)、艺术领域:也指一种特殊的印刷体或手写体,字母华美。在视觉艺术上,浪漫派的画家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 (四)、音乐领域:由在70年代末期后朋克风格演变而来,这种音乐中弥漫着不安、焦虑、悲观和灰暗的气氛,摇滚乐风灰暗低调。 (五) 、服装领域: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服 装风格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 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的 富于光泽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样(图 -2)图-2 二、哥特时代服饰 哥特风格深深的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饰的审美及服饰的创造。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 表作有哪些? 导读:本文介绍在房屋装修,风格设计的一些知识事项,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在欧洲开始流行的,这种建筑风格主要是在欧洲有比较多,其有独特的特点,但国人对这种建筑风格可能不够了解,这建筑风格的代表有很多,基本上都在欧洲,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一下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 1.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2.尖肋拱顶是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3.飞扶壁飞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

用,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4.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 1.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都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 2.巴黎圣母大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始建于1163年,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3.德国科隆大教堂造型古朴豪迈,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作品。

哥特式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罗马风(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是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哥特”原义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哥特式教堂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结构体系,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首先是采用了尖券、X形尖肋拱等建筑形式来减轻屋顶的重量,比罗马式半圆形拱顶更稳固,所以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更高旷、轻巧。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另外,哥特式建筑的窗户尺寸大大的增加了,一起应运而生的还有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哥特式玫瑰窗

彩色绘画玻璃窗 具体特征是: 1.门窗由半圆拱形改为尖拱,更具向上的方向感。 2.柱子采用束柱,就是一根柱子做得好像几根细柱捆成一束,垂线感觉强烈。 3.拱顶则用尖券X形交叉式或六分肋拱作为承重构件,使大厅显得高耸而奇特。 4.飞扶壁在外墙与柱间的运用起到了斜撑的作用。同时,飞扶壁做得 很空灵,也起到装饰作用。

哥特式建筑和伊斯兰风格建筑异同

浅析哥特式建筑和伊斯兰风格建筑异同

————————————————————————————————作者:————————————————————————————————日期:

[组图]浅析哥特式建筑和伊斯兰风格建筑的异同 发来源:《中华建筑报》 摘要:哥特式建筑的尖顶、拱肋、飞扶壁,以及高高的垂直线条仿佛一直延伸到了天际,创造出一种神圣的感觉。哥特式教堂充满了宗教的气氛,当光线射入深深的内部空间时,从五彩的玻璃中投射下来的光线更渲染了教堂宗教的气氛。而穹隆、纹样、彩色玻璃工艺等则借鉴了阿拉伯建筑风格。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伊斯兰风格建筑 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发轫于法国,13世纪~15世纪流行于欧洲,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风格发展而来,文艺复兴时期获得继承发展。主要建筑是天主教堂,也影响到普通建筑。哥特式建筑的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2世纪~15世纪,法国的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相互争胜。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增强支撑顶部的力量,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建筑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4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得到大量运用。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哥特式建筑的由来及简介

哥特式建筑的由来及简介 在介绍欧洲建筑或城市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哥特式建筑或其风格建筑的介绍,那到底什么是哥特式建筑?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说不清楚。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哥特式这一建筑风格。 中世纪的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但“哥特式”(Gothic)一词的来源颇难说清,因为“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之名称。哥特人自1世纪起开始南迁,并定居多瑙河地区,但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并未发展出这种“子高水落石出平”的艺术风格。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从而将凡是从网尔卑斯山以北传来的东西都称之为“哥特式”的。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欧·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遂沿用至今。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式建筑最先出现在12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北部。巴黎之北的圣丹尼修道院院长苏热尔在1140至1144年组织了其修院教堂唱诗坛的重建工作,他率先提出教堂建筑要表现光、高、数这三个理想。建筑师按此要求而试探在建堂中采用向高处延伸,增大窗户和改变比例的方法,其体现出的建筑风格乃哥特式艺术之首创。从此,这一风格在欧洲各地得到广泛采用。而在英国,法国建筑师威廉于1174年开始按哥特式风格设计坎特伯雷大教堂。体现同一风格的英国教堂还有建于1220年的索斯伯—里大教堂和建于1245年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英国建筑师创造了“垂直式”风格,以加强哥特式教堂垂直上升,高耸入云的效果。在法国,哥特式建筑得到普遍的推崇和好评。当时巴黎已取代罗马而成为中世纪天主教世界的中心,而天主教信仰的虔敬气氛,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以及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强调的通过理智的探索,通过复杂而精微的思考去得到天主的感召等因素,都在高大、明快、奢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神学意境和审美情趣中得以表述和体现,所以这种艺术风格深受法国人的青睐。法国哥特式建筑设计的成熟标志乃是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此外,1215年重建的夏特大教堂,建于1220年的亚眠大教堂和建于1225年的兰斯大教堂都是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典范。法国人在其建筑艺术中创造了由三层同心圆组成的圆花窗和“火焰式”窗饰,这样,当外界的光线从玻璃窗花中透入时,能使教堂内闪烁绚丽夺目,飘忽不定的神秘光彩。而其创立的教堂尖塔上之透雕棱饰,则更加丰富了哥特式建筑宏伟华丽,优雅飘逸之姿。这

欧洲建筑风格特点及代表

北欧建筑设计风格 材质上的精挑细选,工艺上的尽善尽美,回归自然,崇尚原木韵味,外加现代、实用、精美的设计风格,反映出现代都市人进入后现代社会的另一种思考方向。北欧人强调简单结构与舒适功能的完美结合,即便是设计一把椅子,不仅要追求它的造型美,更注重从人体结构出发,讲究它的曲线如何与人体接触时完美地吻合在一起,使其与人体协调,倍感舒适。松木家具的大量使用满足了人们既想亲近自然,又要注重环保的最新需要。 北欧家具设计风格的色彩? 编辑本段 北欧瑞典风格的居家,浅淡的色彩、洁净的清爽感,让居家空间得以彻底降温。客厅空间的布置重点,在于家具的选购与色彩以及布品的搭配,协调、对称的技巧,让每一个细节的铺排,都呈现出令人感觉舒适的气氛。 想要营造一个北欧风格的居家空间,色调上以浅色系为主:白色、米色、浅木色等,而材质方面以自然的元素,如木、藤、柔软质朴的纱麻布品等,所使用材质、色彩都可兼容,而且比重拿捏得当,若想做点装饰变化亦需掌握重点;使用北欧风格不可或缺的天然元素,再加入一点点其它材质如金属类,然后再考量颜色的搭配是否协调。 何谓北欧风格? 编辑本段 大体来说,有两种,一是充满现代造型线条的modern style,另一种则是自自然然的nature style,不过当然其间并没有那么严格的界线,很多混搭后的效果也是不错的,现在的居家不会完全遵循同一种风格,通常是以一个风格为基础,再加入自己的收藏或喜好。 丹麦和瑞典的建筑,那种古典的风格总给人一种纯朴、原木古典的韵味。石砌的街道,青铜的雕塑,广场上的喷泉,和喷泉旁边成群的鸽子。 有北欧最古老的斯堪森露天民俗博物馆,还有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乐高乐园,

哥特式服装风格解析

哥特式服装风格解析 原创陆佳佳 2012-7-16

一、哥特式艺术风格概述 公元12世纪以来,由于建筑技术的精进,造就了大量哥特式教堂的诞生,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NotreDame)。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哥特式艺术风格成为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当然,哥特式风格也不仅止于建筑,诸如雕刻、玻璃制品、装饰品和彩缯图稿等等,都深受影响,这类艺术创作从12世纪中到16世纪初一直绵延不断。在服装产业方面。城市的发展使西欧服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衣服和材料复杂化了,妇女也开始参与服装业有关的各种行业。分工细了起来,出现了花边装饰、发饰制作、裁剪和成衣、毛皮缝纫、皮带扣和饰针制作、染色业、鞋类加工和手套制作等等专业部门。服饰也开始趋向更为复杂和精细。文艺复兴时期为了区分中世纪时期(MiddleAges:公元5~公元15世纪)的艺术风格,公元12~公元15世纪的这个时代被称为“哥特时代(GothicAge)”。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 Gothic作为名词,只能指称哥特式建筑和哥特式字体。但作为形容词加在艺术或时装之前,就可以指称哥特式艺术或哥特式时装。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这个词在时装报刊上出现的频率也非常之局。哥特式艺术是一种浪漫型的艺术。所以,哥特式时装可视为当下正流行的新浪漫主义时装的一个分支。在中国服装界,哥特式这个词更多地被学院派人士所引用。

二、哥特式服饰诠释 哥特式服饰是指受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服装文化。哥特服装风格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

哥特式建筑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

一、简介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二、起源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三、特点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

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法国亚眠大教堂双层飞扶壁 十字平面 这也是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 门

西方服装史哥特时期分析

哥特服饰 哥特式时期的社会文化在中世纪,宗教思想禁锢了人性,桎梏了人们的思想,也正是由于禁欲的约束迫使人们另辟蹊径,避开了对真正人体美的追求而转向对造型和色彩的追求,向着夸张和奇特的方式演变。哥特式时期的服装与建筑一样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造型设计——立体感与垂直上升感以哥特式大教堂为例,这种垂直效果从外部看主要是由高耸细长的尖塔体现出来的,其服饰上的特点是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特别重视外表的浮雕效果和线条。 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中世纪,裙长是一种等级的标记,只有高贵的太太们才允许后摆拖地,并有权把它染成绿色。服装上的分割线、装饰线多采用纵向的、垂直的线条。 13— 15世纪欧洲服装中歌特风格最为流行。那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时下流行的哥特式时装也常常是不对称的。(如上图) 在 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 Gothic”这个词在时装报刊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现代时装中流行的哥特式艺术是一种浪漫型的艺术。所以,哥特式时装可视为当下正流行的新浪漫主义时装的一个分支。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哥特文化在影视圈得到发展。那时恰逢好莱坞以哥特文学为背景的恐怖电影复兴。在一系列卖座影片,如《剪刀手爱德华》、《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里,伴随电影引发出的一股股热浪,哥特文化被注入了新的兴奋点。青少年们开始模仿他们的穿着打扮,而且相当认真。 Alexander McQueen 麦昆的设计总能吸引众人的眼球,09年将哥特风格玩转的淋漓精致。这一季,大量的运用不对称的服装特点,这也是哥特时期服装最具有代表性的款式之一。大量的薄纱堆积增加的服装的体积感。上身轻,下身重。将20世纪哥特的新浪漫主义完美呈现。哥特时期人们受宗教的束缚,在麦昆的服装中也能让人仿佛穿越到13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庞大的斗篷,宽松拖地的下摆,注重服装的分割线和装饰线。高耸的头饰。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服装颜色为黑白,深蓝,大红等。

论哥特式风格在服装中的运用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 2015届毕业综合训练(论文部分) 论文题目:论哥特式风格在服装上的运用 人物形象设计 专业(影视服装与化妆) 班级 2012级班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哥特式艺术指12世纪至16世纪欧洲出现的以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而现代服装设计中通常强调的是服装的整体艺术性,追求的是服装多元化发展,哥特式艺术风格凭借其独有的特点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并与现代元素结合,形成了富有现代时代特征的新特点。本文根据哥特式艺术风格的特点以及它在服装中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哥特式风格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哥特风格特点运用

Abstract Medieval Europe in the 12 to fifteenth Century reached its peak, its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produced profound change, its thought, culture and art also reached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art style, often referred to as "Gothic" style. Gothic art refers to twelfth Century to sixteenth Century European buildings of the art, including sculpture, painting and arts and crafts. But in modern fashion design is usually emphasize the whole art of fashion, is the pursuit of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Gothic style clothing,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to modern fashion design, and combined with modern element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feature rich 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Gothic art style and its performance in the clothing, analysis of the use of the Gothic style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 based on. Keywords:Gothic Style Characteristic Application

神秘哥特风格服饰

服装概论结课论文神秘哥特风格服饰 作者姓名:胡燕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物流管理 完成日期:二零一二年一十一月

论文题目:神秘哥特风格服饰 专业:物流管理 学生:胡燕 摘要: 哥特服饰永远的黑色或者是暗色系列的衣服,佩带着很多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性格上其实是不善交际的。朋克批判一切;哥特看破一切。朋克认为白天也是黑夜;哥特只喜欢黑夜。朋克喜欢黑色;哥特喜欢黑色和白色。朋克以身体强壮为美;哥特以讲究曲线为美。哥特的服装一般是较宽松的艳色,例如紫,暗蓝,颓废黑,哥特不爱在衣服上打钉,而是喜欢加些金属制品,或者是在嘴上打钉。 现今的哥特式服装继承了中世纪服装的特点,又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结合新的概念,派生出实用性强的,非舞台夸张效果的服装,只强调一种感觉,哥特式的神秘感觉。另外与苏格兰格相结合而产生的略带punk风格的哥特服装,代表着从post punk 到gothic转型的过程。还有将淑女风格的洋装,娃娃服加入哥特元素形成的lolilta风格。 关键词:哥特风格服饰黑白化妆

目录 1.哥特起源 (4) 2.哥特服饰特点 (4) 2.1整体特点 (4) 2.1.1. 面料 (5) 2.1.2 辅料 (5) 2.1.3. 颜色 (5) 2.1.4. 款式特色 (5) 2.2细节特点 (5) 2.2.2.面料上的暗花纹: (5) 2.2.3.捆绑束腰 (6) 2.2.4.繁杂的褶皱与简约的线条 (6) 2.3时尚哥特风格特点 (6) 3.哥特服饰发展历程 (7) 3.1.传统哥特风格服饰 (7) 3.2. 现代哥特风格服饰 (7) 3.2.1电影中的哥特风 (8) 3.2.2.T台上的哥特风 (9) 4.总结 (10)

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 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艺术在这一阶段内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多种流派在相互竞争中得到交融,共同组成了中世纪灿烂辉煌的艺术发展史。而哥特艺术作为中世纪欧洲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也是西方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的佼佼者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理所应当的成为横扫欧洲、风靡一时的建筑风格, 凸现出来。它广泛的流行于13到15世纪的欧洲,成为基督教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深刻地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哥特建筑是哥特艺术的核心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中世纪历史视觉上的呈现。研究哥特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欧洲艺术史、建筑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不仅对于深入认识欧洲的宗教传统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与审美观念的变迁。由于关于此问题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的著述实属有限,在中文的出版物中很难寻找到直接的学术参考,故下面的综述主要以国外学者的研究为主,辅之国内期刊中可见的短暂论述资料。 一.哥特文化的起源及其在中世纪的地位 在建筑史的普遍意义中,“中世纪”主要是指公元4 世纪至公元13 世纪的一千年左右,而历史往往将这一时期称为“黑暗时代” 。但正如胡志毅指出的:“在人们看来是一个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在建筑艺术方面却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世界艺术史·建筑卷》(胡志毅著,东方出版社,2003.2 ,第73页)的确,“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它充满诗意与结构的奇异之花正是在中世纪充满复杂因素的社会背景下开始萌芽、发展、繁荣的。 “哥特”作为具有标记性的一个词语,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也是较为复杂的。不论是在哥特式艺术还是在哥特式建筑的概念上至今都还没有足够明确的解

哥特式现代服装分析

哥特式现代服装分析 作者:腾 摘要:哥特艺术诞生于1140年左右的法兰西岛,并从这里发展流行并传播至整个欧洲, 在整个西方艺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且独特的地位,作为一种新颖的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赋予这种艺术以“野蛮”的贬义,认为其是一种离经叛道,不合常规的艺术,但经过历史的沉淀,艺术界最终重新审视了哥特式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还原了中世纪这一杰出的文化成就。哥特艺术这种全新的风格并未局限于宗教艺术或建筑,而是逐步渗入其他艺术领域中去,本文主要探讨哥特艺术现代服装特点,将哥特式服装的特征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范畴内去解读,可以为现代服装设计拓展思维空间,丰富现代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因此,深入剖析哥特风格服装的特点,体会其独到之处,并与其他服装风格样式融会贯通,能逐步形成对各种服装设计要素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并最终运用到设计创作中去,形成独特的风格,设计出具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本人将哥特风格结合其他元素进行设计制作,期望通过研究欧洲哥特式服装,为现代服装设计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哥特式现代运用 方法:通过对二十世纪以来代表设计师风格细节等分析,总结哥特式现代服装的特征。由点到面的进行分析总结。 图片来源:同作者相关作品。

代表人物:加勒斯·普(Gareth Pugh) 中文名:加勒斯·普 英文名:Gareth Pugh 国家:英国 ?勒斯·普(Gareth Pugh) 风格理念: 加勒斯·普(Gareth Pugh) 品牌设计理念充满了隐喻和象征,具有明显的哥特式风格,招牌设计则是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实验性创作。设计师加勒斯·普(Gareth Pugh) 通常会使用一些“毫无意义的荒谬外形,可穿着的雕塑”等理念去“有意识的歪曲人体”。各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元素混合在他的设计作品中,使得处处充满了矛盾对立的关系,给人丰富的视觉享受。 ◆设计师加勒斯·普(Gareth Pugh) 介绍: 加勒斯·普(Gareth Pugh) 1981年8月31日出生于英国森德兰(Sunderland, Englan d),14岁就为英国国家青年剧院(English National Youth Theatre)做戏服设计。加勒斯·普(Gareth Pugh) 在森德兰大学(City of Sunderland College)开始时装设计的教育,后进入圣马丁(Central Saint Martins),2003年获得圣马丁学院时装设计学位。加勒斯·普(Garet h Pugh) 在圣马丁(Central Saint Martins)最后的毕业设计用气球加强肩和袖子等关节处 的夸张设计,引起《Dazed and Confused》杂志资深时装编辑的关注,将其设计放到杂志的封面。 加勒斯·普(Gareth Pugh) 毕业后仅仅2个月,又被英国时尚类真人秀节目《The Fa shion House》选中,伦敦不愧是养育怪才鬼才的沃土!这位时尚怪人,带着厌女症特征的先锋派,属不可穿着时装的“阴暗”派别。S&M 风格的马尾辫,Jelly 铸模的连体衣、疯狂的立方体帽子、膨胀黑色树胶配饰,PVC泳装、爬满毛茸茸“老鼠”的上衣……全由无法分辨性别的模特来演绎。 加勒斯的时装美学几乎无法被主流接纳,他的时装秀更像是超越T台的行为艺术。即便是个另类,他依旧被看作伦敦这两年来最受关注的设计新人。作为此次时装周“新生代”获奖队伍里的一员,他的时装秀获得了Topshop 品牌的赞助。08春夏的伦敦时装周上《Vo gue》美国版女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 对新人设计师加勒斯·普(Gareth Pugh) 那场以童话《魔笛》为脚本的秀开了金口:“大胆无畏。”

哥特式建筑结构

哥特式建筑结构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起源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

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哥特式风格介绍

哥特式风格 哥特,是来自中世纪的蛊咒。 黑暗给了哥特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哥特这个词汇开始鬼魅般潜入我们的生活,并以其暗含的凌厉锋芒悄悄改变了世界。以《指环王》、吸血鬼系列为代表的哥特电影正在火热票房,哥特音乐复苏并迅速发展,甚至连时装界也跟着掀起了哥特风潮。冷静地反思一下,哥特浪潮的汹涌并不止是单凭市场的炒作形成的,追究其背后,还有值得我们回味与反思的东西。 哥特文化从中世纪的兴起,几经波折发展到今天的卷土重来,有着其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我想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整个人类在20世纪都愈来愈深地感觉到生存意义的质疑。这种虚无主义的发展标榜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二战后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神学复苏的思潮即是证明。哥特风潮的回归,与其说是恰好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不如说是大众有意识地发掘出了这种亚文化形态,并进一步完善了它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对于这种亚文化的实质和魅力所在,我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种信仰黑暗和死亡美学的宗教。这个题目或许太大了,那么就让我从哥特音乐开始谈起罢。 从早期哥特或者说是后朋的音乐中可以听出,摇滚经历了数次狂潮的洗礼发展到70年代末,Punk式粗糙简约的嘶吼已显出颓势,转向压抑和自省。大概是punk族向社会宣泄了所有的不满之后,发现一切依然故我无动于衷,于是他们开始对这个世界深深绝望。而在主流社会的门冷冷紧闭的同时,一扇黑色的刻满中世纪浮雕的神秘大门悄悄地向他们敞开了。Punk 族们凭着叛逆的勇气闯入了这片曾经被称做哥特的禁地,并在那里找到了生存和繁衍的土壤。哥特,这个潜伏了几个世纪的魅影终于重见天日,摇滚乐史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哥特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决定了它与摇滚其它分支的明显差异。作为根植于浪漫戏剧艺术和十八世纪哥特式文学的音乐风格,它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和对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远之。而相应的,也有许多对艺术尤其是后现代艺术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较其他的音乐形式,哥特更容易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不局限在音乐方面,可以上升到艺术观念甚至价值体系的层面。哥特音乐往往取材于挖掘和放大的人类感情世界,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这种自发的感性体验,所以当它再作用于受众(借用新闻学的概念,指接受群体)时,常会引发进一步的审美感情和思考空间。如果一种音乐引发的不只是艺术上的欣赏,同时还上升到哲学上的反思,以至影响到个人的信念和价值体系的改变,甚至到对生命本原及终极意义的质疑,那么它的控制力就无法言喻了。正是籍由以上原因,我产生了把哥特音乐归于一种宗教的想法。 当然我的意思并非指哥特音乐的核心是宣扬宗教。事实上它并不比其它的音乐形式更具宗教性,至少大多数乐队的创作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某种宗教信仰,甚至有些极端的乐队旗帜鲜明地宣扬反宗教。我在这里所谈论的宗教不是指基督教、天主教或东正教等具体的实体,而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究竟什么是宗教?神学家蒂利希说过这样的话:“凡是从一个人的人格中心紧紧掌握住这个的东西,凡是一个人情愿为其受苦甚至牺牲生命的东西,就是这个人的终极关怀,就是他人的宗教。”这句话是为了解释终极关怀的,但我觉得它很好到概括了我心目中的宗教的概念。哥特文化对于黑暗、痛苦、死亡的理解自成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文化体系的理论,这种艺术上的理论又深刻地反映并作用于接受者的生命价值观中,当之无愧地可以定义为人感性生命的一种升华形式。所以我想说,哥特音乐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宗教。有位哲人说过,科学演化到最后往往归于哲学,而哲学演化的终点往往归于宗教。 宗教的影响力可以是异常强大的。我不由想起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最初入侵中国的时候,首先就是派大量的传教士登陆口岸开始传教。这好像是殖民国家的惯用手段,因为他们明白宗教

哥特式建筑特点赏析

哥特式建筑特点赏析

文明的脚步时而轻盈,时而蹒跚,古老的城邦分分合合,几经易主,留下来的多是些远古的传说、史诗的记载和建筑的遗迹。这其中,建筑对文明的记录较之前两类更加直观,更加准确,也更权威。像古希腊城邦的柱式建筑;古罗马原始的混凝土和拱券结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中世纪欧洲的各类宗教建筑;以及近代欧洲客厅里、园林外的巴洛克艺术等等。 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的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这就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式建筑在不同国家也有各自的特点。 (一)法国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在法国首先出现。 法国哥特式教堂建筑模式为: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窗,采光神秘幽暗。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西立面一般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

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窗,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后期的亚眠主教堂、博韦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同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天主教教堂。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斯德岛上。1163年兴建,1345年完工,是哥特式建筑的早期代表作。巴黎圣母院采用拉丁字母式型制,全长130米,宽48米。大厅由4排列柱划分为1个中厅和4个侧厅,约可容纳9000人。教堂用石材建造,结构采用二圆心的肋架式拱券,中厅高约35米。两侧的飞券跨越侧厅上方;横翼很短,只略略凸出于侧立面上。正门朝西,左右有一对钟塔,高约68米。大门上面正中是直径约为10米的玫瑰窗,形如光环,是天国的象征;左右各有1对窗门,前面立有亚当﹑夏娃的雕像。这一层上面是列王像廊,排列着28座犹太和以色列国王的雕像。底层3座大门呈尖拱形,中间门上是《最后审判》浮雕,南北两门上为圣母子浮雕。教堂的窗子都用彩色玻璃镶成,图案精美,色彩辉煌。中厅与横翼交叉点顶上竖起一高达90余米的尖塔,是19世纪大修时所建。巴黎圣母院是第1个成熟的哥特式天主教教堂,它的样式﹑结构为后来法国各地的天主教堂所仿效。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特别体现在城堡建筑中。由于连年战争和防卫的需要,13世纪的城市一般都建有两层厚城墙,有圆形塔楼、护城河、吊桥等防卫措施。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