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人文品种多样,十八大召开以来,县文体局紧紧围绕打造中部绿色崛起试验示范区和建设全县各族人民美丽幸福家园这一总体工作目标,以服务传承和保护文化为宗旨,为提升群众文化品味,促进历史人文的深入挖掘不断努力。根据县人大的调研需求,我局认真围绕近年来,我县文化传承保护与挖掘深入开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我县被列入非遗传承项目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申报成功10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是《黎族民歌》;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的有9项,分别为《咚铃伽》(舞蹈类)、《王妚大的民歌》(音乐类)、《黎族婚俗》(礼俗类)、《苗族三月三》(岁时节令)、《苗族蜡染刺绣》(民间技艺)、《黎母神话》(民间文学类)、《黎族骨伤疗法》(民间医药类)。20**年,又积极开展第四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公布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苗族民歌》。

(二)确认了10个非遗项目的县级传承人105人。其中《黎族民歌》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县级传承人36人。《黎族婚俗》省级传承人1人,县级传承人1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28人,《苗族蜡染剌绣技艺》传承人13人,《咚铃伽》传承人2人,《黎族骨伤疗法》传承人1个,《苗族民歌》传承人13人,《黎母山神话》传承1个,黎族苗族民间舞蹈传承人7人。20**年我

县黎族歌后王妚大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杰出民间艺人”,20**年王妚大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成为名符其实的黎族歌后。

(三)开展文化遗产书籍的整理编纂工作。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文化书籍的出版,《黎母山神韵》已经正式出版发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汇编》、《县民间故事集》和《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图文集》初稿完成,正在进入审核阶段。我县还录制了一批DVD光碟包括《醉美》主题晚会,《民歌精选》,《县第三届民间文艺展演》,另外《王妚大晚年专辑》完成录制。

(四)实现原民族歌舞团整体划转工作。我县原民族歌舞团承担着全县歌舞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为完成国家文化部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20**年我县原民族歌舞团整体划转到文化馆,更名为民歌展演团,工作内容以保护和传承民歌为主,兼传承展演其它非遗项目和黎族苗族民间歌舞。

(五)确认93处不可移动历史文物点。近年来,我县根据国务院总体工作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第三次全县文物普查。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我们完成了全县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登记,确认了93处不可移动历史文物点,并建立了三普数据系统,为保护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次文物普查中,发现大量近现代重要历史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点。

(六)命名8处文物遗产保护单位示范点。今年经县委、县政府批准通过,首批启动对8个文物点进行挂牌保护,具体名单是:目

前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示范点正在挂牌命名当中。

二、我县民族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一)民族传统节日影响力不断扩大。“三月三”是黎族苗族人民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我县重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多样化于民间,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我县三月三期间都举行盛大的活动,通过歌舞表演、文艺体育竞赛、文化旅游展、文化传承展、投资洽谈会等内容,展示我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经济、体育竞技、文化艺术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和推介良好的自然环境及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人文优势和区位优势。“三月三”传统节日已成为传承和弘扬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体育、展示民族地区经济成就、促进旅游交流发展、增进民族友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正逐步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知晓的民族文化品牌。

(二)全县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每年一届的全县传统体育趣味运动会和全县少数民族农民文艺示范村文艺队汇演也是我县重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展示传统体育竞技发展和文化艺术成就的重要平台。每年“三月三”的文艺体育竞赛活动为我县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和运动员,而运动会和文艺汇演则对文艺队伍和运动员队伍进行检阅和选拔,集中培养优秀人才,荟萃少数民族题材文体艺术精品,推动文体活动蓬勃发展,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

(三)参加全国大型赛事成绩显著。20**年,我省参加在贵州

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县运动员代表省参加了射弩、押加、板鞋竞速等3个竞技项目的比赛。在比赛期间,我县运动员们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勇创佳绩,获得板鞋竞速一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四)文艺精品不断呈现。20**年省首届艺术节在海口举行,我县参赛的大型舞蹈诗《奔格内·待内典》获得广泛好评,并荣获艺术节优秀服装奖、优秀道具奖等项奖。同年我县代表全省赴央视参加“庆祝十八大召开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通过参加全省及全国的大型比赛荣获佳绩,充分展示了我县少数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我县赢得了荣誉。

三、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一)大力推进民族体育培训基地建设。从20**年起,我县积极投入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础设施,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少数民族运动员和教练员,为省少数民族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截止目前,各类场馆设施有:游泳馆1座、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门球训练比赛场地2个、板鞋训练比赛场地1个、射弩训练场地1个。近年我县不断加快民族体育场地的建设,但仍然无法满足各项民族体育运动的需要,严重制约我县民族体育项目的正常开展。

(二)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我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县所有的乡镇都设有综合文化站,覆盖率为100%;52个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室,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县行政

村文化室的覆盖率将达90%以上。在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县民歌展演团20**年完成改制后,继续承担我县民族文化传承展示活动,每年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推动民族文化进一步繁荣。尽管我县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是我县文化基础设施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县文化馆、图书馆仍然没有独立的场馆,场地设施严重制约各项活动的开展,场地设施严重滞后于全省各市县的场地发展。

四、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技艺的传习和培训活动。采取因地制宜、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针对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方法,多点多面多层次的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在学校,民歌民舞民服等“三进校园”已进入小学、中学教育课程;我县什运乡与省民族技工学校合办“黎锦技艺培训班”,在全乡尝试推广,通过设立黎锦纺织技术专业班,培养专业黎锦人才队伍;在什运、红毛等乡镇,县文化馆积极筹建民族技艺传习所和培训基地,开展黎锦、苗绣、器乐等传习活动,培养传承人,促进农村就业;鼓励民间创作和民间传唱,开展黎族苗族传唱及舞蹈创作培训班,举办了县、乡两级培训班13期,为高品质、具有原创力的文艺创作的产生、传播搭建平台。经过多年的积累建设,培养了一批懂技艺、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建设国际旅游岛大市场竞争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黎族苗族传统技艺特色产业的发展。

五、文化旅游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 第41号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11月14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孙家正 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履行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责任和义务,传承人类文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 第三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解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管理制度,落实工作措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专门用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开展相关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工作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制定并公布。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文物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八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承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任务的机构,应当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资格证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当明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和重点,分类确定保护措施,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 尚未编制保护规划,或者保护规划内容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世界文化遗产,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1年内编制、修改保护规划。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国家文物局审定。经国家文物局审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并组织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应当纳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第九条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根据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依法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文物主管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 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

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方案

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方案 1、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2、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3、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4、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优习网、大学生精英论坛 5、五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地点:1、三栋教学楼一楼两个楼梯口、二栋教学楼一楼、男女生宿舍一楼、食堂门口张贴哈尼海报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尝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非常高兴也非常欣慰的是我前次发的<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的内部问题>的帖子能够被板主通过.其实我很担心,担心我们的板主给不予通过.这也非常符合我们现在很多人的心理,说真的,我们真应该放下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去看待问题的时候了,尽管这需要我们的很多勇气,但这是必须的,为了整个民族的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是必须得走出这一步也是必须要清醒认识到的.至于我前篇帖子中的回复说真的我很失望,完全没有一个人能清醒的对这件事情进行思考,而是想当然的自我辩护.我是生在西部的一个小城边上的.我10年走过了很多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跟维回族等主要少数民族的地方,也在那里生活过不少的时间,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电视的宣传上看到,但实际问题并不那么乐观,民族矛盾重重,隔阂很深,对于说对待少数民族现代文化上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去帮助,去扶持,去大力的扶持.这点在新疆这个跟整个伊斯兰世界有着很深渊源的地方,其本民族的现代文化的传播跟发扬更是需要去帮助,这更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国对于伊斯兰世界的国家战略. 大都知道,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今天在世界上的命运是悲哀的,由于在历史上和西方文明的对立,使得现在伊斯兰世界被排斥,被边缘化.再加上中东的丰富资源招惹了列强对于控制中东的一系列的各种干预跟控制掠夺.阿拉伯世界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们位于整个欧亚大陆的结合点上,资源地区上,到战略要地上.所以的这些才造就了今天的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悲哀.有压迫就有反抗,于是各种反抗活动由此开展.恐怖主义只是种被压迫方最后无奈的表现方式.但我们得看到,随着911后,恐怖主义被各种人加以利用,现在变成了各种分裂分子的手段,从西藏打砸事件到新疆的袭击事件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有着国外势力的鼓动和帮助,也有着我们自己内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30年,东部地区发展已经到达了很高的程度,但实际上西部这些少数民族多的地区经济几乎没取得多少进步,但实际上西部有着大量的资源.但这些资源是国家开采,跟当地人没多少直接关系.今天巨大的贫富落差在东西部地区的对比上显现的非常明显也让人震惊,关于这点我给大家讲个我家乡多年国家支持西部的太阳能上说起,当时,当一个加拿大技术人员来到山区的村庄时他震惊了,他说,在改革开发20年中国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东部给了我个错觉,但今天我看到的让我震撼,这里的人竟然还都诸葛亮时期的茅草屋!!我不知道大家住过茅草屋没有,也不知道大家去过那些茅草屋的村庄生活过没有,但我想说的就是,他们的资产就是这茅草屋跟一匹马就是全部的家当.后来这个加拿大人说了这话后的1年后吧,当地政府是把所有那些地方的房屋改建瓦房,政府出资一半.不过有点事情我很不解,沿国道的地方的房屋全是建的很不错,也是强制那样建造的,但不在公路旁边的房屋那很抱歉,一边看着去吧,由此可见我们的形象工程是多么的可怕,进步说,就算你帮这些人把房屋建好了又能怎么样?那样的房屋的一半资金对于这些农民来是或都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你没在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根本问题. 话扯的远了,我认为,当我们把西部文化特别的维语的流行音乐扶持成一个大家熟悉的文化时候,这就成了个样板,这些对于整个被边缘化的伊斯兰现代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当这些文化在我们的国家能被大家近距离的看到,去欣赏的时候,我们就成了把这种文化让世界看到的一个窗口,这对于被西方排斥的阿拉伯国家将是个感情上的希望,因为有人去看他们,去欣赏他们.这样我们的新疆伊斯兰的民族就形成了种自豪感,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更多的伊斯兰国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信任我们,在感情上接受我们,认同我们.这样一来,新疆本地的少数民族因为被接受被关注,有着这种自豪感而对分裂分子再想有所作为也将会失去很大的生存土壤,而我们把这些问题处理好而又对我们对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国家在很多事情上有着这种新疆少数民族跟伊斯兰的渊源,又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去影响整个伊斯兰世界.这对于我们当初在西部大开发的初衷上是一致的.当初我们的设想的实践之所以困难重重的根本问题上就是我们没有取得跟这些国家的很多交流跟联系,虽然金钱利益能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说过:以钢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英国大诗人拜伦 也说过:最好的预言家是过去。那么,知其现在,探索 未来,让我们追溯一下民族文化、语言、文字的历史吧! 上古时期,在埃及、中国、巴比伦、印度、波斯, 农业首先得到发展。冶炼技术,使人类从青铜时代进入 铁器时代。雅典奴隶制的建立,使古希腊创造了光辉的 科学文化,古罗马,以武力征服了希腊,建立了横跨三 大洲的帝国。中国高举文明的火炬进入封建社会。 人类在地球上产生后,什么年代开始出现文化与文 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从构建文化的生物性前提着眼, 生存于晚更新世(距今四万至一万年前)的智人,与现代人在智慧上已无质的差别了,即作为构建文化的思维能 力行为意识能力,在四万年前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生 物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类在掌握最复杂的现代科学时, 仅仅动用人脑全部智力中的一小部份,也就是说人类智 能具有巨大的潜在可利用范围。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比 智人更早的尼安得塔人(生存于二十万年至四万年前)和早期智人(生存于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他们的智力虽低于现代人,但是在较大程度上动用其有限智能时,创

造出文化也是有可能性;加上早期文化适应面小,专用 性高,所需智能数量上亦相应较小这一情况,在早期智 人时代已有文化产生,并有文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产生,这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我们明白了文化的产生这一点,读者在本文将处处 碰到文化一词,但是却不能将它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文 化相混淆。 文化这个概念的涵盖面极为广泛,内涵极为丰富。 对它的解释和定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学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修订,目前倾向 于用下述定义去阐明民族学所讨论的文化,即文化是人 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集团(这里指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世代延续中以渐次积累和 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由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 丰富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规范总和。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干1871年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第一章中,以简明的语言,概括地给文化下了描述性的 定义,即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一成员的人所获 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惯的复杂合体。 国内学者肖前、陈志良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实质 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认为文化的实质即人化。是

中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对比与启示

中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对比与启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们所创造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历程,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蕴含着诸如此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直引领着我们探索与发掘未知的未来。经历的众多的沧桑岁月、历史波折,在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国。经济是发展了,可回顾这30多年,我们忽略多少文化遗产方面保护,造成了多少文化遗产的流失。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对文化遗产冲击日益加剧。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加上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下的外来文化侵蚀,中国自身的文化遗产显得举步维艰。但与此同时,现代性自觉也促进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推动了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通知还进一步明确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重要成就。文化遗产保护较好地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责任意识,唤起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行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只重视眼前开发,不重视长远保护;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文化内涵等,出现了明显的短期行为和一些违规行为。 就如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申请,各地政府是各出奇招,目的不在于保护,而是引资和开发,结果“申遗”失去了其最本质的意义,变得腐化麻木。随着南岳大庙门票依靠“申遗”涨价后,丹霞山在申遗成功后,也同样打出涨价的大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山西平遥古城,也举行了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拟将古城门票价格由一百元调整到一百二十五元。如此道来,“申遗热”的本质其实是“经济热”,地方政府企图用旅游业来提高当地知名度来带动经济,而不是本着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

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与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引起原有文化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这种各民族的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也给少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

( 情况汇报)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3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Report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 汇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 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素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36.48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6%。这里有唐崖土司墓地群,有奇景通幽的黄金洞,有县级深林公园的青灵山之美,有国家级原始深林公园坪坝营之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民间歌舞地盘子、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保护传承夯实了物质基础。

XX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工作由文体局领导、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牵头成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管所、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详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年7月起,县文体局指示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截止2010年春,完成清坪、忠堡、活龙、尖山、小村、大路坝、朝阳、黄金洞、高乐山、丁寨、甲马池、丁寨等11个乡镇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和所有村组。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专班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克服经费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难度大、生活不习惯等实际困难,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遍寻民间艺人。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机等现代设备和人工手段详细记录所发现的山民歌、民间文学,以及普查到的各种民间技艺,从而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普查人员还各司其职,边普查,边整理。椐不完全统计,我县普查涉及项目50个,确认县级名录30多个,整理文字资料50多万字,拍摄照片1400余张,刻录cd光盘40多张,dvd光盘20多张,登记民间艺人300余名,新收集民歌200余首,小调30支,民间故事、谚语100余条,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 答:(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成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工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二、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三、什么是自然遗产? 答:(1)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2)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

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态区; (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四、我国政府哪一年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答:2004年8月,我国政府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全球批准为数不多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内容?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非物质性特征,生态性特征和“活态”性特征。

少数民族文化(配图)

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服饰文化 段艳冰 2013.11 【少数民族简介】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 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满族过 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 的是旗袍。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 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 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称蒙古袍;系腰带;蒙古靴。男子穿 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 维吾尔族

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褂子,外系腰带。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朝鲜族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 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 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 居区。白色是朝鲜族最喜欢的 服装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 高尚、神圣,故朝鲜族自古有 "白衣民族"之称。 回族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宁夏为主要聚居区。男子多带小 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男子多留有大胡子! 壮族 人口最多的民族,主 治区。 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 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 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 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 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黎族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服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的贡献。 服饰

七、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迫切需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少数民族文化总体发展状况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的地方。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只有各民族文化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才能繁花似锦、春光满园。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添砖加瓦。 第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宝贵资源。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推动民族的繁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屡遭入侵而巍然屹立、屡经离乱而保持一统、屡经磨难而自强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拥有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性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第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

浅析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 摘要: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我国统一政治文化中的亚文化或次级文化,这些亚文化又相互构成一种相对于汉族政治文化而独立存在并有突出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体系。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正在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研究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 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进程、维护地区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社会产生了全方位影响, 这种影响自然也波及到少数民族及其政治文化。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 传统社会形态表现得较其他地区更加突出, 因此,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的冲击和影响更大。 一、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涵义界定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一个派生性概念,它的涵义源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概念是美国当代政治学家阿尔蒙德1956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历史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他们对法律的反应。”由于它能够准确和真实地展现公民、政治组织以及社会群体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 体现民族国家政治变迁的内在思想轨迹, 就成为研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工具而被广泛运用。 我国学术界致力于政治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者们在借鉴西方学者的有关理论基础上,结合自身传统理论,对政治文化进行了界定,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种可以称为广义说,即把政治文化泛化为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综合; 第二种可以称为狭义说,认为政治文化仅指政治心理方面的政治取向; 第三种可以成为居中说,把政治文化看成是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综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主体民族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它们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历史塑造的差异,创造出各具

关于某文化遗产保护地调研报告材料

关于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姓名任飞 学号4052014007 专业信息安全 单位四院四营

关于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摘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无数闪亮的瑰宝,那么面临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到底怎样呢,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安阳又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古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现阶段保护情况,分析了公民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公民对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询问群众认为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对安阳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以及积极的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安阳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 调查目的 了解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 安阳市民、学生、社会群众等。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

通过对市民、学生及社会群众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安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了解、及今后的对策等。结果表明只有3%的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较了解,只有26%分人会积极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保护的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河南省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名列中国八大古都之列,是其中最悠久的古都。安阳殷墟在2006年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名单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隋唐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地,岳飞故里等许多文化遗产都坐落于安阳。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正式开馆,这不仅体现了安阳地区作为中国文字之乡的地位,更为安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同年,魏王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同样也为安阳作为一个文明古城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安阳文物古迹较多,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 作为一个保存了整个中国历史记录的地区,安阳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安阳是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院:创新实验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081 姓名:朱旭 学号:17608014 内容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多次冲突与融合,满族,蒙古族,鲜卑族,契丹族,藏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激荡,铸就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 关键字:冲突与融合,满文化,蒙古文化,鲜卑族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有绝大多数,其他的民族都被称为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中国大部分王朝都是被汉人统治,而且汉人的文化一直以来都远远比少数民族发达。 在个别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王朝中,该民族与汉族文化发生着冲突与融合。 一、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中,最繁荣的无疑是满人统治的清朝了。那么,在清朝,满文化与汉文化是如何冲突的呢? 十七世纪,汉族人口为八千余万,满洲民族人口只有三百余万,满洲人以绝对少数人口统治一个有着绝对多数人口的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国,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当然十分恐惧,所以满族统治阶级提出“崇尚满洲”的治国原则,大兴“文字狱”,将对满清有反抗思想的知识分子赶尽杀绝。。“文字狱”真实地反映当时满族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情感很敏感,内心也是惧怕汉族的民族情绪高涨。在行政管理上,满清政府尽管也使用汉人,但是不敢赋予汉人以实权,甚至在思想内心深处对汉族官员处处揣测和提防。 满清政府还通过重修或编写文献典籍,淡化汉民族意识。清政府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提出:“凡宋人之于辽、金、元,明人之于元,其书内记载事迹,有用敌国之词”者,在《四库全书》中要“夷之改彝,狄之改敌”。精神思想上的禁锢和文化意识上的阉割,导致汉民族的许多知识分子要么整天埋头在传统的八股文、科举之中,专心致志从事考据,在古书堆里当不需要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学者”。 满清政府要求汉族在服装式样、礼仪方式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上放弃汉族传统而沿用满洲传统。顺治初年,满清政府下令汉民与满族一样蓄发,易衣冠,概从满洲制,由束发留辩改变民族习俗入手在精神上征服汉人。满清政府还强调学习满文满语,将汉文官名、城邑名一律改用满文。 满清政府在压迫汉族人民,扼杀汉文化的同时,满文化也在与汉文化进行着不知不觉的融合。 文化典籍的翻译,是满族吸收汉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就重视在汉族的文明宝库里寻找自己民族缺乏的文化科学技术。他重视将汉族的文化典籍翻译成满文,设置了翻译汉文的翻译机构。入主中原后,1651年在科举考试中设立翻译科,应考者限于旗人子弟,雍正元年设立翻译乡试,乾隆4年开始举行翻译会试。 满人学习汉家经世谋略,仿汉制建国家政权。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而汉族儒生士大夫入仕清廷,更是满族吸纳汉族文化重要途径。 满汉民族驻防杂居,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满族入关,八旗分兵把守泱泱中国国土,满族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满族与汉族在杂居中逐渐吸收和顺应汉民族的文化习俗,汉族也同样受到满族的影响。 满族学习和研究汉族文化取得杰出成就。由于满族的乾隆皇帝爱好汉族民间的皮黄演唱艺术,在北京举办戏园子祝寿,通令徽班进京,形成中国今天的国粹---京剧艺术。满族上层学习汉族文化形成了一种风气,《啸亭杂录》记载:当时“士大夫家几上,无不陈《水浒传》、《金瓶梅》以为把玩”。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与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分别在雍正、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类型入手,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提到“物质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表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的创造和文化信息。在这些器物中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意识和心理信息,因此它们虽然是物质、是器物,但又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发展与挑战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发展与挑战 朱兵 当前,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在今天愈来愈成为一个浪潮。出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就是说,在经济、科技全球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种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这种重要性除了体现在一般的文化意义上外,还体现在政治、经济、民族、国家文化主权等等方面。文化的问题、文化遗产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全球所关注。 第二个特点就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和范围的认识在不断扩大,保护的程度在不断加深。用今天的观念看,在文化遗产的范畴中,主要包括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两大类。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围绕着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或有形文化遗产)来进行的。就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而言,保护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从我国来说,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从对重要的、单个的文物古迹的保护扩展到对文物古迹周边环境保护,又扩展到对以某个历史建筑群为主体的历史街区、村镇、城市的保护。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已经突破了传统范畴。

第三个特点是随着保护对象的多元化,保护对象的价值标准和保护方式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向。历史年代再也不是一个绝对尺度。“保护”一词的内涵不断扩充,它不再仅仅被理解为是对物质形态的“保存”,还包括研究、利用、宣传、传承与弘扬。其意义除了“保存”本身之外,更多地体现在与当代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等等的相互关系之中,并成为国家、民族现实生活、生存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述这些变化可以说既是全球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具体缩影。 一、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的立法特点和构成 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等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的形成和特点与我国的立法体制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很不平衡,因此,既要保证国家权利机关统一行使立法权,同时又照顾各地不同的需要,确立了我国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它包括了具有不同层次的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区条例、部门和地方政府规章等。对这种分层次的立法体制,为保证法制的统一,明确规定了不同层次法律、法规、规章的效力。宪法的效力高于一切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法律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高于地方政府规章。同时,立法机关还实行立法监督制度,上级立法机关有权撤销不适当的法规规章。 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是建立在宪法和其他基本法所确立的原则之上的,这些原则包括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各民族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题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学校:南开大学 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专业:公共管理(MPA) 指导老师:高永久 学号: 2220090459 姓名:王海岩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在民族发展历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精神,它能形象、具体、真实地反映在这个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特点、民族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甚至丧失。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会对民族关系造成不良的影响。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

浅谈少数民族在中国文化发展方面的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717847763.html, 浅谈少数民族在中国文化发展方面的贡献 作者:李璐言 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22期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唯一一个文明发展进程没有遭受重大破坏的国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 各民族政权内部稳定和向外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中国的统一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思想文化;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2-0058-02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正是以文化为纽带,以法律为保证,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进程。 一、思想文化方面:丰富儒学思想意蕴与共同缔造大一统 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形成的。每一个民族都对我国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创造和表现形式丰富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凝聚、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颗明珠,并且作为特殊的思想和文化纽带,维系和托动着各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的发展,使得各民族间长期相互融合、密切交流、长期依存、不可分离。 (一)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儒学的思想意蕴 儒学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密切关系是双向的,即儒学对少数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对儒学的发展也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1. 促进了儒学的流传 纵观儒学思想发展史,它之所以能不断演化、发展,原因有多种,自身的或外在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但各兄弟民族在儒学流传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功不可没。少数民族在儒学流传中的作用是指其传播、提倡儒家文化、崇孔读经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思想家传播、宣扬并阐发儒学思想,如办学授徒宣讲儒家经传,翻译、注释儒家典籍,著书立说阐发儒家思想,乃至将儒学思想融汇于乡规民约、宗谱家训之中;二是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传播、崇尚、提倡,主要是汉朝以后少数民族陆续建立的政权,其存在期间统治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