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语20新上《文学概论》作业1答案

北语20新上《文学概论》作业1答案

(单选题)1: 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A: “感物”说

B: “养气”说

C: “胸有成竹”说

D: “镜子”说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2: 在叙事文学作品的题材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___。

A: 素材

B: 情节

C: 人物

D: 环境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3: 文学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多种心理机能里最活跃的因素是___

A: 想象

B: 思维

C: 情感

D: 理智

正确答案: A

(多选题)4: 以下属于中国古典文论作品的有()

A: 《文心雕龙》

B: 《原诗》

C: 《人间词话》

D: 《诗学》

正确答案: A,B,C

(多选题)5: 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特别重视()。

A: 现象真实

B: 情感真实

C: 细节真实

D: 本质真实

正确答案: C,D

(多选题)6: 叙述视角有( )

A: 第三人称叙述

B: 第一人称叙述

C: 第二人称叙述

D: 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正确答案: A,B,C,D

《文学概论》作业一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作业(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再现说;表现说;能动反映说 2.布仑退尔3.史诗;抒情诗;戏剧 4.人物;情节;环境 二、单选(每题2分,共10分) 1.( B )2.( D )3.( A )4.( A )5(B ) 三、论述与应用(每题15分,共30分) 1.鲁迅在分析对《红楼梦》的评价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请结合文学阅读活动的实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1. 鲁迅这句话讲的是阅读先见的问题。阅读先见主要是阅读者依据个人观念而形成的一种现实原则。阅读先见作为读者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主观先见和心理定势,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是明显的。首先,阅读先见决定着阅读活动中的思维指向,即在阅读活动中形成不同指向的“注意”。其次,阅读先见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进程。第三,阅读先见还影响着阅读活动的结果——阅读效果。 2.阐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2.a文学创作中强调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一般来说,艺术真实是与生活真实相对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即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实际事实,它的特点就是客观实在性。艺术真实则是作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照其审美理想和生活逻辑,对生活材料加以艺术概括、提炼、加工,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b艺术真实不同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能让读者觉得现实生活真的就是如此。这是因为艺术真实更为贴近生活的本质,更符合生活的逻辑和规律。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艺术真实体现为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的统一。艺术真实同时也体现为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的统一。c总之,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它是依据生活内在逻辑而确立的假定的真实,它既是对生活现象的真实体现和审美升华,又是对社会本质、规律的真实把握;它将再现与表现融为一体,是经过艺术创造而达到的真善美的统一。 窗体底端

《文学概论》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次平时作业 2.语言在文学中存在的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存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请结合具体文学作品,用文学基本概念中,文学呈现语言蕴藉的观点阐释文学语言的蕴藉性特点。 参考答案之二: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可以说语言是文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属性。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同。普通语言往往简练实用、明白易懂;而在文学中,语言却总是有所蕴藉。"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状况。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读者要了解诗人诗里表达的意义--"我爱这土地",就必须专心阅读他写的全部诗句,如果离开了诗人精心设置的语言系统,是无法知晓他内心要说的东西的。可以肯定地说,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诗人写诗、小说家写小说,都必须通过媒介而阅读语言。正是通过语言系统并且在语言系统中,文学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完整意义世界。文学语言的语言性是指文学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意义。所以,语言是文学的又一基本属性。当然并非一切的语言作品都可以成为文学。文学的语言应当具有一定的“文采”。这里的“文采”,约略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语言的形式美。这与西方的"美的艺术"中的"美"的含义是相通的。 文学的语言与普通的消息性语言或科学语言不同,不只是要传达消息或者表述概念,而是要充分地运用语言本身的特性而造成富于美感效果的组织。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并不是要泛指一切语言性符号,而是特定地指具有一定文采的语言性符号。《我爱这土地》的“文采”,正突出体现在:它的语词和语句的独特选择和组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表达效果。诗人设想自己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表明它的喉咙并不圆润、清亮、婉转,而已遭受挫折,所以是受损伤的喉咙。那么,这受损伤的喉咙急切地要歌唱什么呢?紧跟着是三个“这......”式排比句:“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里的排比句富有文采,而且成功地渲染了诗人对于“土地”的炽热的情感。 阅读过程中,读者固然可以满足于语言表层意义的解读,但是只有深入表层以下继续频度,那样的话才能真正发现诗的内质,当然,这样理解并不意味着最后的理解,不同的读者完全可能从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其实这首诗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组合的语言蕴藉情形,在文学中具有一种普通性。诗如此,小说、散文和剧本也是一样。这表明,文学具有一种语言蕴藉属性,它可以通过表层意义而呈现深层意义。语言蕴藉,表示文学作品语言的蕴藉深厚状况,即是指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持续生发和衍生状态。持续生发和衍生,是说透过语言的表层意义可以持续不断地牵引出深层意义,而这些深层意义之间可以彼此不同。可见,语言蕴藉是说一种具体的语言表达可以蕴藉着多重不同的意义。文学正具有这种语言蕴藉性。 第二次平时作业 1.和同学或老师进行一次交流,讨论有哪些种不同的文学媒介形式,同时完成以下几项任务:(1)简单记录他们比较喜欢接受什么样的媒介形式,理由是什么? 参考提示:(说明:此题为开放式主观题,切忌雷同) 文学媒介可以分为书写媒介、承载媒介和传达媒介。是文学文本得以传播的外在物质形态及渠道,它包含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等类型。现在大部分同学偏重与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形式的文本进行阅读。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今天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给人的信息量要求快、要求愈来愈来丰富阅读,而网络媒介以其传输和复制快捷、储存和提取简单;在传播过程中就有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性质,达到人和人的真正的即时沟通等等原因给阅读者带来到了新的体验。 大众媒体是向大量受众传送信息或娱乐节目的各种现代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影、录音带等。大众媒体以四方面的优势:表达上的广泛性(能表达

《文学概论》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 1.在魏晋时期,南朝XXX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 )”。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A.神学B.文学C.佛学D.诗学 2.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其特征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蕴藉、开放性、阅读期待和( )。 A.表志B.表象C.表情D.表意 3.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文化论以外还有( )。 A.反映论B.信息论C.意志论D.语言论 4.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 )文本。 A.象征型B.创意型C.再现型D.表现型 5.文学语言具有一种陌生化特征。“陌生化”一词,是俄国( )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A.解构主义B.形式主义C.新批评D.结构主义 6.文学典型是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历史性、感染性、多义性( )。

A.特殊性B.指意性C.随意性D.独创性 7.( )是表现正义与罪恶两种气力斗争冲突中前者失利或消灭的戏剧。 A.悲剧B.喜剧 C.正剧’ D.悲喜剧 8.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首要是( )的自觉运用。 A.人物活动B.语言符号 C叙述场景D.具体形象 9文学文本是文学阅读的对象要素,其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 )。 A.文学阅读B.贸易炒作 C.消费导引D.媒体宣传 10.文学文本是文学阅读的工具要素,其代价的完成必须通过( ) A.媒体宣传B.文学阅读 C.商业炒作D.消费导引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至少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 11.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

国开期末考试《文学概论》机考试题及答案(第1套)

开期末考试【文学概论】机考试题及答案(第1套)(试卷代号:2848,整套相同,祝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I) 客观题 一、判断题(共10题,共40分) 1、民间文化文本是表达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通俗趣味的文学文本。 (V) 2、文学写作的个体体验,是指作者对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及其意义的瞬间直觉。(V) 3、在文学阅读过程中,常见到一种说话人态度隐蔽而专注于描绘事物的文本, 这往往就是现型文本。(V) 4、文化市场制约着阅读受众群体,包括读者的多少甚至读者的文化层次。(V) 5、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一个理论术语,也是我国独创的一个美学范。 (V) 6、审美感受力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意蕴及其成就的审美验与辨析能力。(V) 7、没有媒介就不存在文学。(V) 8、文学与作中的拟想读者,等同于现实读者。(X) 9、文学实用论片面突中强调教育因索,文学的特性就可能失去了。 (V) 10、文学写作作为作家的个性化创造,理所当然地具有个体意义。 (V)

主观题 二、作品分析题供1题,共60分) 作品分析题: 请在下面所给出的诗歌、散文、小说三类文学作品中,选择一部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同学们可以根据文学概论课程学到的任何理论知识与观点,既可以选取文学的属性描述、文学的语言特点、文学的形象性认知理论、文学体裁的特征表现、文学的阅读理论或者文学批评的相关模式等等对所选择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具体要求如下: 1、必须运用文学理论知识,结合作品展开分析与评价; 2、要准确、恰当地使用不低于2限次的学科专业术语; 3、问题回答要划分出层次,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4、避免出现照搬材料内容,就事论事,缺乏理论依据的表述。 诗歌评析 背影 汪国真 背影 总是很简单 简单 是一种风景 背影 总是很年轻 年轻

2020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2020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1. 【单选题】提出作品层次说的美学家是() A. 黑格尔 B. 英加登 C. 费希特 D. 歌德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波兰美学家英加登为文学作品层次论的提出者,他认为文学文本由更为复杂的四层面组成。四层面包括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2. 【单选题】“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此诗在文化意义上属于() A. 物质文化 B. 制度文化 C. 精神文化 D. 行为文化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渭城曲》在文化意义上属于精神文化。 3. 【单选题】“得意而忘言”,此语出自()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庄子·外物》明确地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的目的是要表“意”,但如果拘泥于“言”,就无法“得意”。只有“忘言”,才可能“得意”。“言”在这里只能起到暗示的作用。 4. 【单选题】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音律上的特色是() A. 反复 B. 双声 C. 叠韵 D. 叠字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音律的基本类型有: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叠字是单音节词重叠造成的。从语音情况说,叠字也属于叠音现象。如题干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特色便属于叠字。

5. 【单选题】“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这句话采用的辞格是() A. 悖论 B. 反讽 C. 张力 D. 比喻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反讽(又称倒反、反语或说反话)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题干中的“伟绩”是反讽。 6. 【单选题】就人物的性格而论,鲁迅在《阿Q正传》中创造的阿Q属于() A. 扁平人物 B. 表意人物 C. 典型人物 D. 圆形人物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表意型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在历史、社会和自然的大环境以及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阿Q自轻自贱又妄自尊大,既憨厚质朴又愚昧无知,故阿Q是复杂、多面的“圆形”人物。 7. 【单选题】叙事的三个层面是() A. 故事、文本和叙述 B. 故事、人物和叙述 C. 故事、情节和叙述 D. 故事、环境和叙述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叙事的三个层面是故事、文本、叙述。即所讲述的故事内容,讲述故事的语言组织,叙述行为。 8. 【单选题】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是() A. 有视角限制 B. 无视角限制 C. 由虚拟读者来讲述 D. 由真实读者来讲述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第一人称叙述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北语网院20春《文学概论》作业_3答案

(单选)1:在作品上加以点评、批注的批评方法被称为() A:诠释式批评 B:评点式批评 C:印象式批评 D:即兴式批评 正确答案:B (单选)2:在我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分水岭的时代,即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是()。 A:两汉时代 B:盛唐时代 C:魏晋时代 D:两宋时代 正确答案:C (单选)3: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A:“感物”说 B:“养气”说 C:“胸有成竹”说 D:“镜子”说 正确答案:A (单选)4: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A:艺术直觉 B:艺术灵感 C:艺术想象 D:艺术情感 正确答案:A (单选)5: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现代主义 正确答案:A (单选)6:不属于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原型意象和抒情母题的是()。 A:伤春与悲秋 B:思乡与怀远 C:离情与别绪 D:浪漫与爱情 正确答案:D

(单选)7:“我恐惧又希望,我燃烧又冰凉”,这种表面上自相矛盾的语句,一般称之为()A:意象 B:隐喻 C:典故 D:悖论 正确答案:D (单选)8:当代作家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这句话是指( )。 A:语言是小说的全部 B:语言是小说的本体 C:语言是小说的工具 D:语言是小说的源泉 正确答案:B (单选)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A:白居易 B:柳宗元 C:周敦颐 正确答案:A (单选)10:提到阿Q,我们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提到林黛玉,我们就会想到她多愁善感的性格,这说明() A:典型性格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 B:典型人物就是类型性格的代表 C:只要把某种性格描写推向极致就能创造出典型 D:多样的性格组合才构成典型 正确答案:A (多选)11:以下属于中国古典文论作品的有() A:《文心雕龙》 B:《原诗》 C:《人间词话》 D:《诗学》 正确答案:ABC (多选)12:在下列诗句中,采取了隐喻修辞策略的有() A:“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B:“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 C:“春去也,春红万点愁似海”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正确答案:ABC (多选)13: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出现了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考试《文学概论》机考试题及答案(第1套)

国开期末考试《文学概论》机考试题及答案(第1套) 2848 客观题 一、判断题(共10题,共40分) 1、民间文化文本是体现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通俗趣味的文学文本。(/) 2、文学写作的个体体验,是指作者对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及其意义的瞬间直觉。(/) 3、在文学阅读过程中,常见到一种说话人态度隐蔽而专注于描绘事物的文本,这往往就是现型文本。(/) 4、文化市场制约着阅读受众群体,包括读者的多少甚至读者的文化层次。(/) 5、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一个理论术语,也是我国独创的一个美学范。(/) 6、审美感受力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意蕴及其成就的审美验与辨析能力。(/) 7、没有媒介就不存在文学。(/) 8、文学与作中的拟想读者,等同于现实读者。(X) 9、文学实用论片面突中强调教育因索,文学的特性就可能失去了。 E) 10、文学写作作为作家的个性化创造,理所当然地具有个体意义。 E)

二、作品分析题(共1题,共60分) 作品分析题: 请在下面所给出的诗歌、散文、小说三类文学作品中,选择一部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同学们可以根据文学概论课程学到的任何理论知识与观点,既可以选取文学的属性描述、文学的语言特点、文学的形象性认知理论、文学体裁的特征表现、文学的阅读理论或者文学批评的相关模式等等对所选择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具体要求如下: 1、必须运用文学理论知识,结合作品展开分析与评价; 2、要准确、恰当地使用不低于2限次的学科专业术语; 3、问题回答要划分出层次,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4、避免出现照搬材料内容,就事论事,缺乏理论依据的表述。 诗歌评析 背影 汪国真 背影 总是很简单 简单 是一种风景 背影 总是很年轻 年轻 是一种清明

20汉语言《文学概论1》题库12

《文学概论(一)》题库 绪论 一、选择题 1.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包括的要素有(ABCD) A.社会生活 B.作家 C.作品 D. 读者 2.文学理论的性质有(ABC) A.人文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理论性 3.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包括 A.理论的方式 B.艺术精神的方式 C.宗教精神的方式 D.实践精神的方式 4.毛泽东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B)。” A.崇高性 B.普遍性 C. 唯一性 D.流行性 5.文学理论的思想资源主要有(ABC ) A.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B.中华优秀传统文学理论 C.国外文学理论中的积极成果 D.西方文论 6.文学理论的研究分支包括(ABCD) A.文学哲学 B.文学社会学 C.文学心理学 D.文学语言学 7、与“双百”方针同为新时期我国最重要的文艺发展指针是(A) A. “二为”方向 B.科学发展观 C. 人学思想 D. 科学社会主义 二、简答题: 1. 简述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背景。 2. 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 三、材料题: 1.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

2023年国家开放大学《文学概论》形考测验(第一至第九章)答案

2023年国家开放大学《文学概论》形考测验(第一至第九章)答案 第一章章节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学的狭义解释是()。D.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2.文学的原初含义是()。A.文章和博学 3.文艺摹仿说以()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A.亚里士多德 4.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倾向。C.实用论 5.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从生命体验视角入手思考文学问题,体现了一条明晰的“()”思路。 B.体验论 6.()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A.表现论 7.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A.文化论 8.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A.文学 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

1.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A.文学即文章 B.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C.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D.文学即博学 2.文学文化论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它是一种()的文论倾向。 A.以语言论为基础 D.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3.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 A.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一般情感的表现 C.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 D.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4.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A.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 B.强调文学重视作者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 5.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宇宙、()和观众。 A.作品 E.艺术家 第二章章节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意蕴层、语言层、余意层、衍意层,其中()应为第一层。B.语言层 2.大众文化文本是()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的、注意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文学文本。A.工业化 3.注重呈现 A.表现型 4.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B.蕴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