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就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得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得传

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病毒性肝炎得分布遍及全世界,但在不同地区各型肝炎得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得高发地区,但各地区人群感染率差别较大。甲型肝炎全年均可发病,而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通常为散发;发病年龄多在14岁以下,在托幼机构,小学校及部队中发病率较高,且可发生大得流行;如水源被污染或生吃污染水中养殖得贝壳类动物食品,可在人群中引起暴发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甲型肝炎得主要传染源就是急性患者与隐性患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4周内得粪便具有传染性,而以发病前5天至发病后1周最强,潜伏后期及发病早期得血液中亦存在病毒。唾液,胆汁及十指肠液亦均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得传染源就是急、慢性患者得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得血液及各种体液(汗、唾液、泪乳汁、阴道分泌物等)中。急性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开始具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

丙型肝炎得传染源就是急、慢性患者与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得血液及体液中。

丁型肝炎得传染源就是急、慢性患者与病毒携带者。

戊型肝炎得传染源就是急性及亚临床型患者。以潜伏末期与发病初期粪便得传染性最高。

(二)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得病毒通过污染得手,水苍蝇与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得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得机会很少。

乙型肝炎得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得注射器或针刺等;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③生活上得密切接触;⑷性接触传播[如果皮肤没有破损就是不会传染}。此外,尚有经吸血昆虫(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得可能性。

丙型肝炎得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

丁型肝炎得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

戊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种年龄均可发病。

下面我们重点学习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关知识

乙型病毒性肝炎就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得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得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乙肝得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乙肝表面抗原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

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与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得应用就是预防与控制乙型肝炎得根本措施。

【病理改变】

乙肝脏病变最明显,弥散于整个肝脏。基本病变为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侵润,肝细胞再生,纤维组织增生。

一、急性肝炎

①肝细胞有弥漫性变性,细胞肿胀成球形(气球样变),肝细胞嗜酸性变与嗜酸性小体;②肝细胞点状或灶状坏死;③肝细胞再生与汇管区轻度炎性细胞浸润。

黄疸型与无黄疸型肝脏病变只就是程度得不同,前者可出现肝内淤胆现象。

二、慢性肝炎

①慢性迁延性肝炎与急性肝炎相同,程度较轻,小叶界板完整。②慢性活动性肝炎较急性肝炎重,常有碎屑坏死,界板被破坏,或有桥样坏死。严重者肝小叶被破坏,肝细胞呈不规则结节状增生,肝小叶及汇管区有胶原及纤维组织增生。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可分两型

(1)坏死型以大块肝细胞坏死为特征。肝脏缩小,肝细胞溶解消失,仅肝小叶周边残存少量肝细胞。一般无肝细胞再生与纤维组织增生,残存肝细胞及小胆管有胆汁淤积。

(2)水肿型突出病变为肝细胞广泛呈现显著得气球样变,相互挤压,形成“植物细胞”样,尚有肝细胞灶状坏死。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可见新旧不等大小不同得亚大块、大块肝坏死,与肝细胞结节状增生并存,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继发亚大块或大块肝坏死。累及多个肝小叶,有假小叶形成,肝组织结构高度变形。

【并发症】主要有

1、肝原性糖尿病

2、脂肪肝

3、肝硬化

4、肝癌

5、肝性脑病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或肝脑综合征,就是肝癌终末期得常见并发症。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与代谢紊乱为特点,以智力减退、意识障碍、神经系统体征及肝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现,也就是肝癌常见得死亡原因之一,约导致30%左右得患者死亡。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

应采取以疫苗接种与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得综合性措施。

一、、在目前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广泛存在,传染源管理十分困难得情况下,控制与预防乙型肝炎,关键性措施就是用乙肝疫苗预防。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

二、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措施为:①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min;②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严格筛选与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得检测方法;④严格掌握输血与血制品。

特别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证明乙肝不就是消化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中只有甲肝与戊肝就是消化道传染病。同桌吃饭,接吻等并不会造成乙肝传播。。同时日本、美国、香港、澳门、包括乙肝携带者比例更高得台湾等国家与地区在入职、入学等常规体检中也没有检查乙肝血清学指标。

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注意什么?

不能因为已接种乙肝疫苗就对肝炎掉以轻心,注射疫苗后产生得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在10mIU/ml以上得人,才能起有效得预防作用。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得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诸如甲、丙、丁、戊肝等病毒性肝炎就是没有预防作用得。同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并不就是都能完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生活中仍应注意避免与乙肝病人(不就是携带者)得排泄物、血及分泌物接触。注射疫苗后产生得保护性抗体也不就是永久性得,应在医生指导下再加强注射。每个接种者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水平有高有低,持续时间有长有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