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

一、概述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卫星由两颗试验卫星和三颗业务卫星组成。并获得国际电联认可的三个空间网络位置,即86.5。E、105。E和123.5。E。

风云二号卫星系统从整体上讲,与国际上目前正在使用的静止气象卫星技术水平相当。尽管在一些基础性和关键技术上,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比其他国家做的好。风云二号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国际在轨卫星同等的水平,这为我国在气象领域赢得了尊重。

二、技术特色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控制管理和业务运营系统庞大而复杂。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数据与指令接收站(CDAS)、系统运行控制中心(SOCC)、资料处理中心(DPC)、应用服务中心(ASC)、计算机网络和存档系统(CNAS)以及用户利用站系统(USS)六

部分组成。○1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具有下列技术特色:

1、静止轨道观测技术

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载有5个通道的观测仪器,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2、稳定的业务运行

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3、多通道工作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载有三通道(可见光、红外和水气光谱特性通道)扫描辐射计。利用风云二号卫星可见光通道,可以得到白天云和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信息;利用红外通道,可以得到昼夜云和地表发射的红外辐射信息;利用水气通道,可以得到对流层中上部大气中水气分布的信息。

4、双星观测策略

两颗定点于不同轨道位置的卫星同时进行业务观测获得的数据,确定双星观测重叠的区域,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将重叠区域中各像元对应的双星观测数据以及生成的图像和定量产品叠加在一起,提高图像和定量产品的时间分辨率。○2

三、主要用途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具有下列主要用途:

1、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

2、从广泛分布的数据收集平台上收集和传送观测到的数据,○3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

3、监测空间环境,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高频观测资料,在短期和短时预报,特别是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包括台风监测,可以发现台风的生成,而且可以准确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台风强度,计算台风移向移速,预测台风登陆的时间地点和登陆后可能造成的降水强度和范围;大雾监测,卫星具有覆盖范围大、观测频次高、信息源可靠、直接投入成本低的特点;沙尘暴监测,对西部地区沙尘活动的有效监测主要依靠气象卫星来解决。

4、通过各种电视节目播报风云二号的云图,通过云图来了解天气形势。这既是对百姓的服务,同时也是宣传和普及气象知识,增强公众对自然灾害防御的意识有很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卿,中国气象卫星技术成就与展望(下),中国航天,2008,(7),35-38.

2、钱云,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策略,系统工程,2007,25(5),95-99.

3、张文建,“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发展现状及其展望,上海航天,2001,18(2),8-14.

商学院旅游管理10100940125周佳宁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 1960年4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 -1(Tiros-1)。随后,前苏联也相继发射了自己的气象 卫星。从此,气象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气象 卫星的研究和应用蓬勃发展。目前,在轨道上运行的大 多数气象卫星是由美国和俄罗斯发射的,其中很大一部 分为极地轨道卫星,简称极轨卫星。 1966年美国发射第一颗业务气象卫星艾萨(ESSA) 是极轨卫星,主要提供可见光云图。 1970年、1978年 美国又相继发射诺阿(NOAA)和泰罗斯-N系列业务气象 卫星。这些卫星都属于极轨气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的飞行高度一般在800-1500公里左右。由于卫星的飞行高度低,因此卫星照片分辨率高,图像清晰。极轨气象卫星环绕地球的南、北极附近运转,一颗星从南向北,另一颗星从北向南运行。由于地球自转,每条轨道穿越赤道的经度是各不相同的。地面接收站每天两次在固定时间里接收某一轨道的卫星云图,几条轨道的图像拼接成区域云图,成为预报员制作预报的重要参考资料。 1974年,美国成功地研制了第一颗静止业务环境监测卫星(GOES)。静止业务环境监测卫星在赤道的某一经度、约36000公里高度上,它环绕地球一周约需24小时,几乎与地球自转同步。从地球上看好像卫星是相对静止的,故又称为地球静止卫星。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和欧盟也相继发展了自己的系列静止气象卫星。 目前,日本GMS系列静止气象卫星、 俄罗斯的GOMES卫星、欧盟 METEOSAT-3 卫 星、印度的INSAT以及美国的两颗静止卫星 (GOES-E和GOES-W)共6颗卫星组成地球静 止气象卫星监测网。它们分别位于全球赤道 东经140 度、东经76 度、西经75度、东 经74度、西经75度、西经135度上空。这 些卫星位于赤道上空约36000公里高,每半 小时向地球发送一次图片。另外,还有三颗 极轨卫星(2颗美国NOAA卫星,1颗俄罗斯 METEO卫星),这些卫星每天实时监视大气天气系统的运动和变化。 中国也先后成功地发射了6颗气象卫星(3颗风云-1和3颗风云-2)。依靠这些卫星,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卫星天气预报和监测系统。风云-1是一种极地轨道气象卫星。星上装有若干个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包括4个可见频道和1个红外频道。风云-2是一种静止气象卫星。星上装有多频道扫描辐射计。包括1个可见波段、1个红外波段和1个水汽波段。载荷包括S频段传输和云图预报转发器,UFH/S频段数据采集转发器和空间环境监测设备。 气象卫星资料弥补了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上、高原及沙漠上人烟稀少地区常规气象探测资料的不足。它具有视野开阔、观测范围广、观测时次多等优点。人们通过卫星,能比过去提前二三天发现台风,并能准确地测定它的位置、强度,从而确定它的移向、移速和发展变化。因此,卫星云图成为监视台风和预报台风移动路径的十分有效的工具,特别是台风定位已经离不开卫星云图。卫星资料应用还发展到农业、森林火灾、洪水灾情、环境监测等领域。

中国卫星系列简介

中国自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成功研制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已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 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各系列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这一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中国至今已发射和回收了十七颗,分别在轨道上运行了三到十五天。为使卫星安全返回地面,中国科学家攻克了变轨、防热、减速和回收等技术难关,并基本形成了返回式卫星公用平台。 ——“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此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试验通信卫星和“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中国这一系列至今共发射了十颗卫星,为通信、广播、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门提供了各种服务。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该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类,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又称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此前已分别发射了三颗和两颗卫星,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这一系列形成时间较长,包括六颗卫星,分别是:一九七一年三月发射的“实践一号”;一九八一年九月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一九九四年二月发射的“实践四号”;一九九九年五月发射的“实践五号”。 ——“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一九九九年十月,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二000年九月中国自行研制的“资源二号”卫星发

卫星云图系统介绍

静止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综合处理系统 LNA QQ:2907208176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FY-2卫星探测云图,卫星云图接收机,卫星云图放大器

目录 第一章系统概述 (3) 第二章系统总体介绍 (3) 第一节系统功能组成 (3) 第二节系统组成结构 (4) 第三节一次典型天气过程系统功能介绍 (5) 第三章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13) 第一节精细化云图显示 (13) 1 红外一云图 (13) 2 可见光云图 (15) 第二节基础功能 (18) 1 云图色彩 (18) 2 云图缩放 (22) 3 单点定位 (25) 4 距离测算 (25) 5 面积测算 (26) 6 多星云图 (26) 第三节数据叠加功能 (27) 1 多种地图主题 (27) 2 不同的GIS元素 (28) 3 常规气象资料 (28) 4 雷达资料 (30) 第四节云图应用处理 (31) 1 立体云图 (31) 2 晴空检测、云地分离 (33) 3 降水分析与预测 (35) 4 MCS对流云团跟踪预测 (35) 5 等温线分析 (37) 6 台风定位与跟踪 (39) 7 雾检测 (39) 第五节云图接收系统其他系统功能 (39) 第六节云图Web发布系统介绍 (40) 第四节云图设备清单 (44) 第一节云图设备清单 (44)

第一章系统概述 《综合静止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是多年卫星云图开发与实践经验,结合本公司在气象、水利、部队等其他行业各种静止、遥感卫星处理方面的经验;基于本公司雄厚的技术积累,研发的新一代基于GIS应用静止卫星云图接收以及应用处理系统。 本系统具有以下一些新特性: 真正的GIS支持:目前绝大多数卫星云图系统并没有采用GIS系统处理,本系统结合本卫星云图地理信息系统引擎,综合支持Google地图、ArcGIS以及MapInfo等多种格式电子地图数据,使得本云图系统具有更直观,实用性更强。 实时并行处理:目前绝大多数卫星云图系统需要对卫星资料进行预处理,从而使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只能看到预处理过后的几种云图,也只能对预先设置好的一定范围内的云图进行查看等处理。本公司研发了实时的云图投影、云图缩放、云地分离、云分类检测、对流云团跟踪预测预警、三维云图、等温线分析、降水分析与预测等各种基于多CPU的并行算法,通过结合NCEP的每天6个时次的等压面资料,可以做到实时对各种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全范围的应用处理。 多星云图并存处理:本系统可以同时处理不同种类多颗静止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包括中国风云二系列、日本MTSAT系统等气象卫星云图资料。比如对于对流云团跟踪,由于本系统采用实时并行的对流云团跟踪算法,所以可以综合处理各种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资料。由于可以对于多颗卫星资料同时处理,因此就能得到更多时次云图资料,从而使得跟踪预测更加准确。 第二章系统总体介绍 第一节系统功能组成 系统功能模块组成见下图: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FY-2)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风云二号卫星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资料越来越成为天气分析,预报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监测手段。 主要性能参数 卫星质量:1365公斤 轨道特性:地球静止轨道 设计寿命:3年 发射历程 风云二号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计划发射5颗,即风云二号A/B/C/D/E,两颗试验星(风云二号A/B),三颗业务星(风云二号C/D/E)。其中风云二号A 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风云二号B星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成功,姿态均为自旋稳定,只有一个三通道扫描辐射计,设计寿命3年。从风云二号C星起,扫描辐射计由三个通道增加到五个通道,在性能上较风云二号A/B两星有较大的改进与提高。风云二号C 星和D星已分别于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年发射。E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星计划于2009年发射。 12月23日8时5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06星送入预定轨道。 火箭飞行24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数据表明,卫星已经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经过一系列控制,卫星将最终定点于东经123.5度赤道上空。 "风云二号"06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可全天候对地球进行连续气象监视,获取地球空间环境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收集和转发气象、海洋、水文等观测数据;监测太阳X射线和空间粒子辐射数据等。卫星重1.39吨,在轨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用户为中国气象局。 我国于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发射的"风云二号"04星、05星,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双星组网运行观测,目前两颗卫星工作状况良好。 这次发射升空的06星,是04星、05业务星的在轨备份星和接替星,它的成功发射,可增强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连续、稳定运行的可靠性,为我国及周边国家天气观测、气象预报和减灾防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加强我国与国际气象组织的合作,提高我国在气象领域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风云二号卫星既是高科技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电子技术、光学技术、材料技术、关键的元器件技术,以及应用技术,其背后体现的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参与卫星、运载、测控、发射、应用五大系统的科技人员成千上万,历经20余年,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努力。 风云二号A星发射之后,上天运行了3个月左右就开始出现一些故障,只能间歇性工作,每天工作6到8小时之后就要休息。B星发射上去之后,运行了不到8个月,星上有一个部件开始出毛病,卫星转发下来的信号比正常情况下衰减很多,接收起来非常困难。前面两颗星,大家搞了很多年,在气象业务应用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没有实现业务化。

遥感风云四号资料

开头部分: 强台风“莫拉克”携风裹雨,呼啸而来……中央气象台果断发布暴雨红色(最高级别)警报;政府部门提早应对,转移数十万人,将损失降到最低。气象部门为什么这么有底气?气象预报为什么越来越准了?科技!通信、卫星、遥感等技术让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不断攀升。 2009年12月8日是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上午9时许,温家宝首先来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认真察看实时接收气象卫星资料情况,听取了关于我国气象卫星发展的汇报。近年来,我国气象卫星技术水平、运行稳定性和应用能力都有重大突破,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温家宝高兴地说,有了风云卫星,我们才能作出准确、及时、有效的天气预报,才能取得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数据。要加快发展气象卫星事业。 在中国,气象卫星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天气和海洋观测工具。这些卫星持续不断地监视严重自然灾害,为国民经济许多领域做出贡献。因此,气象卫星被视为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应用卫星,对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农业国家来说,目前空间数据在气象、水文、农业,以及灾情监测等领域的作用已经不能被忽略、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国从7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进行不懈努力,建立我国的气象卫星体系和地面应用系统。 中国气象卫星包括两个主要系统:极地轨道系统和地球静止卫星系统。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两种轨道相互结合,建立一套全面的业务气象卫星体系和相应的地面数据接收处理和应用系统,以便满足我国各部门的气象、环境服务和防灾减灾的需要。中国气象卫星也是国际气象卫星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 我国气象卫星被命名为“风云”系列,英文简写成FY系列。为区别地球静止轨道和近极地轨道两个系列卫星,我们用FY-奇数,比如FY-1,FY-3,等等来表示极轨气象卫星系列,用FY-偶数,如FY-2,FY-4等等,表示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系列。(概述)我国在1988年9月首次发射了第一颗极轨试验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FY-1A),并于1997年6月发射了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A(FY-2A),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独立研制、发射、应用两种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我国的气象卫星分为两个系列。极轨系列气象卫星以“风云一、三、五号… …”等奇数排列,静止系列气象卫星以“风云二、四、六号……”等偶数排列。与此同时,我国也初步建成了较完整的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气象卫星资料应用的领域也相当广泛,除气象部门外,遍及了农林、水利、海洋、石油、航空和航海等各个领域。 (1、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FY-1) “风云一号”为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A、B星为试验卫星,先后于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发射,这2颗卫星的仪器成像性能良好,但因姿态故障未能达到设计寿命,A星正常运行了39天,B星正常运行165天。C、D星为业务星,先后于1999年5月10日和2002年5月15日发射,C星已超期服役、连续工作了4年多,D星目前仍正常运行。 FY-1C、1D与FY-1A、1B相比,有如下特点: (1) 多通道扫描辐射计从5个通道增加到10个通道; (2) 传输速率从0.6654 Mbit/s提高到1.3308 Mbit/s; (3) 星上存储容量从60 min提高到300 min; (4) 除每天记录1次覆盖全球的4个通道、4 km分辨率线性化图像资料外,还可记录国外地区20 min的10个通道、1.1 km分辨率图像数字资料; (5) 取消APT资料播发(APT:Automatic Picture Transmission)。

气象卫星的资料

气象卫星的资料 气象卫星实质上是一个高悬在太空的自动化高级气象站,是空间、遥感、计算机、通信和控制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气象卫星主要观测内容包括: ①卫星云图的拍摄。 ②云顶温度、云顶状况、云量和云内凝结物相位的观测。 ③陆地表面状况的观测,如冰雪和风沙,以及海洋表面状况的观测,如海洋表面温度、海冰和洋流等。 ④大气中水汽总量、湿度分布、降水区和降水量的分布。 ⑤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及其分布。 ⑥太阳的入射辐射、地气体系对太阳辐射的总反射率以及地气体系向太空的红外辐射。 ⑦空间环境状况的监测,如太阳发射的质子、α粒子和电子的通量密度。这些观测内容有助于我们监测天气系统的移动和演变;为研究气候变迁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为空间飞行提供了大量的环境监测结果。 气象卫星的轨道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太阳同步轨道,一种是地球静止轨道。按照前一种轨道运行,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视两遍,其优点是可以获得全球气象资料,缺点是对某一地区每天只能观测两次。若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则可以对地球近1/5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资料送回地面,用四颗卫星均匀地布置在赤道上空,就能对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气象状况进行连续监测;它的缺点是对纬度大于55度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差。这两种卫星如果同时在天上工作,就可以优势互补。 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是美国发射的“泰罗斯”卫星,它为美国提供了大量气

象资料。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云图的清晰度可与美国“诺阿”卫星云图媲美,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后成功发射了四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号)和三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经历了从极轨卫星到静止卫星,从试验卫星到业务卫星的发展过程。同时还建立了以接收风云卫星为主、兼收国外环境卫星的卫星地面接收和应用系统,在气象减灾防灾、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目前,我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已经进入业务化,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风云一号D星(2002年发射)和风云二号C星(2004年发射)。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气象组织对地观测卫星业务监测网的重要成员。风云二号卫星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中国位于全球气候脆弱带,旱涝、高温、冷寒等气候灾害频繁发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资料越来越成为天气分析,预报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监测手段。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特别是对台风、暴雨、洪水、沙尘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静止气象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 一、概述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卫星由两颗试验卫星和三颗业务卫星组成。并获得国际电联认可的三个空间网络位置,即86.5。E、105。E和123.5。E。 风云二号卫星系统从整体上讲,与国际上目前正在使用的静止气象卫星技术水平相当。尽管在一些基础性和关键技术上,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比其他国家做的好。风云二号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国际在轨卫星同等的水平,这为我国在气象领域赢得了尊重。 二、技术特色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控制管理和业务运营系统庞大而复杂。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数据与指令接收站(CDAS)、系统运行控制中心(SOCC)、资料处理中心(DPC)、应用服务中心(ASC)、计算机网络和存档系统(CNAS)以及用户利用站系统(USS)六 部分组成。○1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具有下列技术特色: 1、静止轨道观测技术 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载有5个通道的观测仪器,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2、稳定的业务运行 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3、多通道工作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载有三通道(可见光、红外和水气光谱特性通道)扫描辐射计。利用风云二号卫星可见光通道,可以得到白天云和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信息;利用红外通道,可以得到昼夜云和地表发射的红外辐射信息;利用水气通道,可以得到对流层中上部大气中水气分布的信息。 4、双星观测策略 两颗定点于不同轨道位置的卫星同时进行业务观测获得的数据,确定双星观测重叠的区域,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将重叠区域中各像元对应的双星观测数据以及生成的图像和定量产品叠加在一起,提高图像和定量产品的时间分辨率。○2 三、主要用途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具有下列主要用途: 1、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

气象卫星资料应用

气象卫星资料在气象工作中的应用 —张华 国家气象风三项目实施以来,我国气象卫星资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呼市气象台贯彻上级的指示,重视气象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天气分析、气候与气候变化以及气象服务方面的应用。 一、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1、临近预报: 如2010年9月20—21日在呼市上空的一个强对流云团,造成了呼市地区大到暴雨天气(降雨量为26.6—51.2mm)。预报员根据气象卫星云图监测这个云团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发布了临近预报,对19日的天气预报做出了较为准确的订正。 2、监视大雾天气: 由于雾经常是晨起晨消,生命史短,常规的观测手段无法准确获取其强度和范围信息。气象卫星具有覆盖范围大、观测频次高、信息源可靠、直接投入成本低的特点。所以是监测雾天的有力工具。例如2009年春节期间呼市市区的大雾天气,根据形势场分析,没有做出准确的预报,之后,呼市气象台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在分析形势场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卫星资料的应用。 3、监视沙尘暴天气: 沙尘天气也有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在做沙尘预报的时候除了一定的形势场、温度场、风场等气象条件外,另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沙

尘源地,而我国北方的沙尘天气大部分都来自于蒙新高地级蒙古国的沙漠,离我市还有一定的距离,要想准确预报我市沙尘天气时间、强度,卫星资料就尤为重要。 二、重大活动服务中的应用 气象卫星资料在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2010年7月16日在呼市上空的一个强对流云团,造成了局部中到大雨天气,时值呼市昭君文化节开幕式,呼市气象台根据形势场分析得出今天午后有点阵雨天气。根据气象卫星云图监测,16日中午开始起云,。为保障20点的开幕式顺利举行,呼市气象局与包头气象局两家联合,进行了人工提前降雨,15点多降雨开始,雨点大,降水急,至下午18点多阵雨天气结束,预报员根据气象卫星云图监测这个云团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资料对重要天气尽收眼底,为天气预报人员准确及时地做出天气预报做出了贡献。 三、展望 气象卫星资料已经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出了较大作用,未来气象防灾减灾则对中国气象事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也为气象卫星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呼市气象台将进一步提高气象卫星观测数据和产品的应用工作,使气象卫星资料作为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可以依靠的更有效资料。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推进气象卫星资料在气象工作中各个方面的应用,坚持科学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为了满足我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1994年将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列入航天技术“九五”规划,加快了发展FY-3卫星的步伐,风云三号气象卫星2000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 FY-3卫星的目标是获取地球大气环境的三维、全球、全天候、定量、高精度资料。 基本介绍 “风云三号”发射质量为2400千克,在轨飞行尺寸为4.46米X10米X3.79米,轨道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高度836.4千米,倾角98.753度,周期101.496分,使用寿命2年以上。“风云三号”装载的探测仪器有:10通道扫描辐射计、20通道红外分光计、20通道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臭氧垂直探测仪、臭氧总量探测仪、太阳辐照度监测仪、4通道微波温度探测辐射计、5通道微波湿度计、微波成像仪、地球辐射探测仪和空间环境监测器。“风云三号”配置的有效载荷多,研制起点高,技术难度大,卫星总体性能将接近或达到欧洲正在研制的METOP和美国即将研制的NPP极轨气象卫星水平。“风云三号”卫星研制成功将使我国在极轨气象卫星领域更进一步缩小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接近或赶上其发展水平,增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主要任务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 (1)为天气预报,特别是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温、湿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云辐射等气象参数; (2)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 (3)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并为气候诊断和预测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参数; (4)为军事气象和航空,航海等专业气象服务,提供全球及地区的气象信息。新一代的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经过8年研制,在2008年5月27日11时2分29秒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技术参数 轨道参数卫星轨道: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 轨道标称高度:836公里轨道倾角:98.75? 入轨精度半长轴偏差:|Δa|?5公里轨道倾角偏差:|Δi|?0.12? 标称轨道回归周期为5.5天,设计范围为4至10天轨道偏心率:?0.0015 交点地方时漂移:2年小于10分钟卫星发射窗口:降交点地方时10:00,10:20或升交点地方时13:40,14:00 第一颗星:上午窗口。卫星姿态姿态稳定方式:三轴稳定三轴指向精度:?0.3? ? 三轴测量精度:?0.05? 三轴姿态稳定度:?4×10-3?/s 卫星能源太阳帆板对日定向跟踪 ? 星上记时记时方式:年日计数和日毫秒计数记时单位:1 毫秒时间精度(星地总精度):小于20毫秒数据记录存储记录除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外的其他遥感探测仪器全球探测资料; 记录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资料20分钟。资料传输

极轨气象卫星及其AVHRR介绍

极轨气象卫星及其AVHRR介绍极轨气象卫星是围绕太阳同步轨道运行的卫星,其携带的可见光、红外遥感仪器可以在较低的轨道上以较高的地面分辨率对全球进行监测。目前在轨运行的业务极轨气象卫星主要有美国的NOAA系列(NOAA12、NOAA14、NOAA16和NOAA17)和中国的“风云一号”(FY-1)系列(FY1C和FY1D)。 “风云一号”(FY-1)系列极轨气象卫星是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此系列卫星目前为止共发射了4颗,即FY-1A、FY-1B、FY-1C、FY-1D,其中FY-1A(1998年9月发射),FY-1B (1990年9月发射)与NOAA卫星兼容,均属于实验性质卫星,现都已经退出业务运行。FY-1C(1999年5月发射)及其接替卫星FY-1D(2002年3月发射)是改进型的极轨气象卫星,它的多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是MVISR,其通道数为10个,包括4个可见光通道,1个短红外,2个近红外通道,1个中波红外通道和2个长波红外,它的高分辨率图像传输仪称为CHRPT。 NOAA系列卫星是美国第三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环境监测业务卫星,即TIROS-N和NOAA-A~J。第一颗卫星TIROS-N于1978年10月13日发射并投入业务运行。自1978年至今,NOAA-A~J卫星相继发射,卫星发射前命名为NOAA-A、B、C、……,入轨运行后改为数字标号,例如:1984年12月12日发射的NOAA-F投入业务运行后更名为NOAA-9,1993年8月9日发射的NOAA-I,转入业务运行后将更名为NOAA-13。NOAA系列卫星分为两种类型:5颗TIROS-N型的,即TIROS-N和NOAA-A~D,6颗改进TIROS-N型(ATN),即NOAA-E~J。卫星携带了两部对气象业务预报非常有用的仪器:一部是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用以获得图像资料;另一部是泰罗斯垂直业务探测器(TOVS),用以得到温度垂直探测资料。AVHRR辐射仪有5个波段的辐射,即5个通道,星下点地面分辨率约为1公里。具有这种分辨率的大量数据资料由高分辨率图像传输设备(HRPT)实时传送。此外星上还携带有资料收集系统(DCS)和空间环境监测仪(SEM)。改进的TIROS-N型卫星,逐步加强了仪器的功能,NOAA-8卫星增加了探索搜救系统(SARSAT),NOAA-9和NOAA-10增加了地球辐射收支实验器(ERBE),NOAA-9卫星还增加了太阳紫外后向散射辐射计(SBUV)。NOAA系列后期的卫星星载改进的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仪(AVHRR)是具有5个观测通道,对可见光、近红外和红外光谱“窗区”波段敏感的扫描仪。NOAA系列前几颗卫星使用4个通道的扫描辐射仪,第五通道重复第四通道的信息。在后续的卫星上,增加了第五通道。NOAA-11以前一般是双序号卫星携带四通道扫描辐射仪,单序号卫星携

《多才多艺的气象卫星》阅读答案多才多艺的气象卫星

《多才多艺的气象卫星》阅读答案多才 多艺的气象卫星 “多才多艺”的气象卫星 ①如今,浩瀚的太空又多了一颗新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在增强我国监测灾害性天气的能力,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延长预报时效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气 象卫星在非气象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②我国从1985年开始研究利用气象卫星云图资料探测森林和草原 火灾的方法。经过几年努力,现在,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可以 利用卫星云图照片,随时发现热源目标,经过放大处理后,能清晰 地显示出森林或草原火灾发生的位置、范围和强度。 ③我国海洋渔业部门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分析鱼群活动已获得成功,使研究区当年的鱼产量比原来提高5—7倍。此外,根据气象卫星红 外遥感资料与被测表面温度密切相关的原理,可以制作海水表层温 度场分布的等值线圈。而渔场的形成、鱼汛旺发的迟早与海水温度 有关。因此,可以根据温度场的分布特征来确定或预测渔场的中心 位置。这样,单是缩短渔轮在海上找鱼的航行时间,使之少费柴油 一项,就可节省大量开支。 ④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生长的动态监测在我国已成为事实, 其中包括农作物病虫害及冻害监测、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测算、农作 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预报等、,利用我国气象卫星地面站接收麦区作 物光谱卫星图,能得到小麦生长的准确情报,目前已在北方11个省 份应用,每年对小麦产量的预报准确率均在95%以上。 1.从全文看,本文说明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请用第①段中原话回答。(2分) 2.请仿照下面的形式,分别概括③④段所介绍的气象卫星的功能。(3分) 第②段:探测森林和草原火灾。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本文标题引号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特指卫星在气象领域的功能 b.标明引用别人的话 c.强调说明的主要内容 d.否定“多才多艺”的说法

风云四号02批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数据获取和测控

风云四号02批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数据获取和测控系统(DTS)02星卫星测距定轨预报分系统项 目研制任务书 编写: 校对: 审核: 会签: 批准: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

1、范围 (1) 1.1标识 (1) 1.2分系统概述 (1) 1.3文档概述 (2) 2引用文档 (3) 3研制要求 (3) 3.1系统能力 (3) 3.1.1分系统性能 (3) 3.1.2系统组成及功能 (4) 3.2系统接口 (20) 3.3适应性 (21) 3.4安全性 (22) 3.5保密性 (22) 3.6系统环境 (22) 3.7计算机 (22) 3.7.1计算机资源 (22) 3.7.2计算机硬件 (22) 3.7.3计算机软件 (23) 3.7.4计算机通信 (23) 3.8系统质量要求 (23) 3.9设计和建造要求 (23) 3.9.1标准化要求: (23) 3.9.2图纸资料要求 (24) 3.9.3元器件及备件要求 (24) 3.9.4运输安装要求 (24) 3.10其他需求 (24) 3.10.1评审 (24) 3.10.2现场验收 (24) 3.10.3正式交付 (25) 3.10.4研制周期 (25) 3.10.5入场日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0.6 培训要求 (25) 3.11包装需求 (25) 4、缩略语 (25)

1、范围 1.1标识 标识号:FY-402批/DTS/RODPS; 标题:风云四号02批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数据获取和测控系统(DTS)02星卫星测距、轨道确定及预报分系统研制任务书; 适用系统:DTS,MCS,NRS,SWS。 1.2分系统概述 FY-4静止气象卫星是三轴稳定卫星,卫星上搭载了众多高精度有效载荷。卫星精密轨道确定和高精度轨道预报是调整卫星姿态、获取高精度定量观测数据和图像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所以在FY-4卫星测距、轨道确定及预报分系统中为了提高定轨精度,采用多站测距体制,对电离层、中性大气、卫星转发器以及地面测距系统造成的时延进行实时修正,获取高精度的测距数据,进而实现卫星精确定位以及高精度轨道预报,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估。 卫星测距、轨道确定及预报分系统隶属于数据接收和测控系统(DTS),主要实现卫星测距、轨道确定和预报功能。测距功能由多站实现,分别布设在北京、广州、喀什、佳木斯、腾冲,其中北京站和广州站为互为备份的测距主站,其余为测距副站。 测距站采用码分多址双频技术体制,上行为S波段测距信号,经卫星接收后变为L和S双频下行信号,经过接收、解码获得距离值。每个副站将设备工作状态和距离值、时间等按照一定的格式装载在基带数据中,经过卫星转发至主站,主站在测距的同时,获得副站的状态信息及测距值,副站在测距的同时接受主站的遥控及调度。 在完成测距的同时,主站利用各站测距数据进行卫星的空间位置和轨道确定,生成轨道参数,并根据需要对卫星轨道进行预报。

NOAA系列极轨气象卫星数据格式

NOAA系列极轨气象卫星 数据格式

目录 1卫星介绍 (1) 2有效载荷介绍 (2) 3NOAA 1B数据格式 (4) 3.1 压缩形式的1B格式 (4) 3.2 NOAA_K/L/M/N(15,16,17..)卫星1B数据格式 (7) 3.3 NOAA-16/17A TOVS L EVEL 1数据文件格式 (13)

1卫星介绍 目前我国接收、存档和使用的NOAA系列卫星主要分为美国第四代(NOAA-9--NOAA-14)和第五代(NOAA-15--NOAA-17)极轨气象卫星,它们的共同点是卫星姿态为三轴稳定,扫描率为6条扫描线/秒,对地扫描角±55.4度,星下点分辨率1.1公里,卫星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高度在800-850.0公里之间,倾角为98.6-99.1度之间,偏心率小于10E-4。周期101-102分。24小时内卫星绕地球运行14圈左右。回归周期9天左右,所不同的第五代卫星在AVHRR探测器安装改进的甚高分辨率辐射计3型(AVHRR/3),增加CH3A(同CH3B进行时间切换),同时TOVS变为ATOVS,增加微波探测器等先进仪器,并且预处理生成的1B文件由压缩形式改变成二进制长字节文件。现将卫星某些轨道参数介绍如下: NOAA-11卫星: 发射日期1988年9月24日,正式运行日期1988年11月8日 轨道高度:841公里轨道倾角:98.9度轨道周期:101.8分 NOAA-12卫星: 发射日期1991年5月14日,正式运行日期1991年9月17日 轨道高度:804公里轨道倾角:98.6度轨道周期:101.1分 NOAA-14卫星: 发射日期1994年12月30日,正式运行日期1985年4月10日 轨道高度:845公里轨道倾角:99.1度轨道周期:101.9分 NOAA-15卫星: 发射日期1998年5月13日,正式运行日期1998年12月15日 轨道高度:808公里轨道倾角:98.6度轨道周期:101.2分 NOAA-16卫星: 发射日期2000年9月12日,正式运行日期2001年3月20日 轨道高度:850公里轨道倾角:98.9度轨道周期:102.1分 NOAA-17卫星:

风云三号02星发射解析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02星发射成功宣传通稿 (2010年11月2日) 2010年11月5日2时37分12秒,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的我国第二代极轨业务系列气象卫星,该系列的第一颗卫星,风云三号A星已于2008年5月27日发射。经在轨测试、业务试运行和业务运行,目前已经获取了丰富的地球大气探测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在国内外天气、气候、环境和灾害监测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风云三号02星充分继承了A星的成熟技术,并针对用户使用要求,进行了必要的技术改进。风云三号02星是我国第一颗下午轨道气象卫星,与风云三号A星共同实现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上、下午星组网观测,将全球观测时间分辨率从12小时提高到6小时,将进一步增强我国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我国气象卫星事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9年12月11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时指出:风云卫星还要发展,我们国家要成为世界上卫星探测的先进的国家。有了风云卫星,我们才能够掌握科学技术,在国际上才能有话语权,才能更好地为气象服务。有了风云卫星,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我们才能有准确

的科学数据。所以你说下个十年,我认为下个十年风云气象卫星还要有大的发展。 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成功发射了6颗极轨气象卫星和5颗静止气象卫星。目前,风云一号D星、风云三号A星、风云二号D星和E星在轨稳定运行,风云二号C星在轨备份。我国气象卫星已实现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目前,我国是国际上同时拥有静止和极地轨道业务气象卫星的三个国家或地区之一。世界气象组织已将风云一号、风云三号和风云二号系列气象卫星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风云气象卫星已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工程由卫星系统、运载系统、发射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等五大系统组成。其中,地面应用系统的研制由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承担,主要功能包括:卫星遥感数据的接收、传输;数据处理、产品生成和质量检验;数据和产品存档、分发;遥感监测和应用服务,以及遥感资料在全国的推广应用等。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承担着四大任务:为天气预报,特别是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大气温、湿廓线以及云、地表辐射等气象参数;监测大范围气象及其衍生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全球环境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规律,气候诊断和预测提供地球物理参数;为航空、航海、农业、林业、海洋、水文等国民经济多领域提供全球及区域的气象信息。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在自然灾害监测和防灾减灾中作用

遥感作业-中国气象卫星简介

中国气象卫星简介 注:数据来自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共计成功发射14颗气象卫星 数据截止2014年12月31日 气象卫星根据其运行轨道不同可以分为太阳同步极地轨道卫星(简称极轨气象卫星)、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气象卫星)。 极轨气象卫星轨道高度在800~1000公里之间,卫星绕地球南北两极运行,三轴稳定姿态,可以获取全球观测数据。极轨气象卫星可以为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温、湿、云、辐射等气象参数,监测大范围的自然灾害,研究全球生态与环境变化。 静止气象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距离地面约35800公里,与地球自传同步运行,相对地球静止,可以观测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区域,其姿态有:三轴稳定、自旋稳定两种方式。静止气象卫星主要优点是观测频次高,可以捕捉到时间变化比较快的天气现象,主要用于天气分析,特别是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的警报和预报。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经成为国际气象卫星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我国气象卫星以“风云”命名,用单、双数来区别是极轨卫星还是静止卫星。极轨卫星用单数序号表示,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三号。静止卫星用双数序号表示,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二号,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四号。用英文字母A、B、C等命名同一代卫星中先后发射的在轨运行卫星。例如,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中的第一颗星命名为风云三号A星,代号为FY-3A。 气象卫星实质上是一个高悬在太空的自动化高级气象站,是空间、遥感、计算机、通信和控制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由于轨道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即: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前者由于卫星是逆地球自转方向与太阳同步,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后者是与地球保持同步运行,相对地球是不动的,称作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又称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预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卫星云图的拍摄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借助于地球上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向程度而拍摄的可见光云图,只限于白天工作;另一种是借助地球表面物体温度和大气层温度辐射的程度,形成红外云图,可以全天候工作。气象卫星具有:1、轨道(低和高轨两种)2、短周期重复观测3、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

气象数据元 卫星气象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数据元卫星气象》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 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46)提出并归口。2019年4月22日由中国气象局下达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法函[2019]25号),项目编号QX/T-2019-87。 2. 协作单位 无。 3. 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崔鹏、肖萌、贾中辉、亓永刚、张海真、高昂,其分工如下: 崔鹏,负责标准的起草,资料的汇总,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 肖萌,负责本标准中数据元属性信息的调研和修改; 贾中辉,负责本标准格式和内容的检查; 亓永刚, 负责本标准中风云资料的收集、汇总 张海真,负责本标准内容的检查、意见的收集和汇总。 高昂,负责本标准意见的收集和汇总。 4. 主要工作过程 (1)成立起草组 2019年05月,编制单位成立了标准起草组,并制定了实施计划。起草组按计划进行了资料收集、工作分工。 (2)组织起草 2019年6月,认真学习《气象数据元:总则》、《气象要素分类与编码》(QX/T 133-2011)等相关标准,并查阅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三个系列的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现有数据和产品的相关信息。 (3)完成初稿 1 2019年7月到9月,按照《气象数据元:总则》规定的数据元要求,完成卫星气象数据元的提取和总结,形成了标准草稿。标准编制组经过多次深入的讨论和充分的论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尤其是其中涉及的标准内容、技术方法等进行确认,形成初稿。 (4)征求意见 2019年10月到11月,起草组认真学习《气象数据元:总则》报批稿,对卫星气象数据元进行完善修改添加同义编码、关系、特征值等气象数据元属性,并进行了内部讨论,形成行标征求意见稿。

气象卫星资料同化研究进展

资料同化研究进展: 1 Overview 2 Approaches to assimilation Infrared radiances (15.5–3.7 μm): ()cld L f 云量,云顶高度 1、单一层假设 2、简化的云参数,来自观测的估计,而在实际大气中,它们是不均匀和非线性的。 3、按线性组合来解释云辐射 NWP centre Model Global Regional In the study Infrared Microwave ECMWF IFS HIRS/AIRS/I ASI (4D-Var) SSMI(S)/AMSR-E/TMI (4D-Var) “all-sky system ”AMSU-A ch 3、4 ground-based radar precipitation in the global 4D-Var system JMA GSM MSM AMSR-E/TMI (4D-Var in MSM) Ground-based radar precipitation in MSM (4D-Var (2002) MF (France) ARPEGE AROME AIRS/IASI Ground radar network (1D+3D-Var) (April 2010) UKMO UK NAE AIRS/IASI (1D-Var/4D-V ar) AMSU-A ch 1 、2 (4D-Var) (‘Total ’ RH ) Radar rain rate(LHN) SEVIRI(1D+4D-Var) radar rain data in NAE 4D-Var NCEP GFS NAM WRF TMI-retrieved surface rainrate/ AMSU-A radiance data affected by clouds over ocean in GDAS (Normalized RH and cloud water mixing ratio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