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名师优质资料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名师优质资料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名师优质资料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名师优质资料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解诗题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

题目告诉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出示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

四、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五、感诗意

1.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2.我来问

师:在诗中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帮你来解决?

(生质疑、对答)

(附:每联的讲解和翻译)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

飞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

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幻灯片出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

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结合以上四个问题出示板书,板书另附)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六、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七、主旨归纳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八、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8.全班齐诵全诗。

古诗《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古诗《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4.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1)

《诗词五首》导学案 第十一课时:《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品味诗中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题目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资料:《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守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挤出朝廷。这首诗就作于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四、教师小结:《使至塞上》的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十二课时:《泊秦淮》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不以国事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苏轼称他的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二 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使至塞上》最新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层次各异,有的学生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好课前预习,理解能力较强,自主意识也强,能与教师密切配合。部分学生的学习欠缺主动性,存在依赖性,学习的动力来自督促。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不重视不关注,不愿意深度思考,不愿意自己探究。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显然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重要。问题设计的时候应该有难有易,面向全体学生,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课堂内容要层层深入,有层次感,易于学生接受。 教学工具 多媒体一体机 教学资源 吟唱视频、撒贝宁朗诵《使至塞上》视频、介绍写作背景动画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诗歌的深刻内涵,感受本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教学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学生先用笔描画,再欣赏、评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3、合作共研,相互交流体会。 4、播放音像视频,借助联想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不断与周边国家发生战争,以开拓疆土。有很多诗人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来到边塞,用他们的诗记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新知探究 (一)自学自研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苏轼称他的诗“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二 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案

范文 范例 指导 参考 word 版 整理 潦河坡镇中学课时计划 八 年级 科目 语文 教学内容 使至塞上 主备人 简怡乐 课型 新 教学目的 1.理解并背诵诗歌,品味诗中的佳句。 2.结合具体内容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交流(3分钟) 1.你知道哪些边塞诗人? 2.你知道哪些边塞诗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 益)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二 学习目标(1分钟) 1.理解并背诵诗歌,品味诗中的佳句。 2.结合具体内容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初读 预习检测(5分钟) 导入语: 同学们,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一朵瑰丽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号角。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王维的《使至塞上》,继续感受边塞诗的魅力。(可省去) 板书题目作者 装 订 区 域

1、了解作者(2分钟)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世称其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熟诵诗歌(3分钟)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蓬(péng)塞 (sài)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骑(jì)燕(yān) 四再读自主探究理解诗意(8分钟)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小组内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意。(5分钟) 首联叙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颔联抒情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学生代表诵读 注意易错字音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播放音频 齐读 熟背诗歌 第页

使至塞上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能力目标: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品味诗中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题目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资料:《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守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挤出朝廷。这首诗就作于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四、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明确:这两句诗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诗人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向无边的远方延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接以“孤烟直”三个字,便有了立体感。“孤”显出人烟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形成一种和谐美。 五、教师小结: 《使至塞上》的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首联:出使经过;颔联:边塞形势;

部编版初中语文《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

12 唐诗五首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优质课教学设计_1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使至塞上》是一篇兼有记叙、描写、抒情的优美诗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篇。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记叙出行到描绘景色,层层铺叙,突现了塞外风光的壮丽,描绘出单车劳军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幽微难言的感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炼字精到,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运用比喻,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教学设计思想】 中国文人往往是“诗书画三绝”,苏轼曾评价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王维的诗更应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加以赏析。 本节课,我从分析王维诗歌写景的意境入手,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大漠风光,又让学生品味诗歌与绘画的相通之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及时性优势,从颜色、线条等角度领略这首诗的雄浑壮阔之美,当然,作者在这首诗中传达的压抑愤懑之情也不容忽视。 同时,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必经之路。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而这首诗的名句恰恰又是写景的典范。 【媒体设计思路】 这首诗的内容极为适合多媒体教学,二者的直观性、形象性是相通的,尤其侧重讲授诗歌的景色描写和遣词炼句(“直、圆”)。 总体说来,本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课件具体化、直观化,增加信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素材,达到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争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掌握吟诵技巧,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吟诵(诵读)诗词,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品味赏析,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及其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1、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掌握吟诵技巧,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吟诵、品味赏析诗句,体味诗词的语言美与情感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及其蕴含的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解诗题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 题目告诉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出示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 四、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五、感诗意 1.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2.我来问 师:在诗中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帮你来解决? (生质疑、对答) (附:每联的讲解和翻译)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 飞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 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教学设计7

使至塞上王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文学常识 1、唐诗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3.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 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苏轼称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

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设计理念】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情况,因此我在授课的同时注重名句的引入及新诗的背诵,所以在设计课堂导入这一部分时我特意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 2.诗歌重在诵读。因此运用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着重讲解第一首诗,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首诗。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理解、赏析文中佳句,积累名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

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感受到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熟读两首诗,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投影仪及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授以方法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课文,并提示方法:吟读诗句,感知内容;品读诗句,感悟意境;说读诗句,感受思想。让学生带着方法先来学习王维的边塞诗。 二、听读诗文,插入背景 (一)播放录音。请学生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轻重、语气、语调及情感。特别提示:塞、骑、都、燕这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二)了解作家作品。让学生说说作者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么优美的诗篇的,引出诗人及其创作背景。通过预习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王维和李白。然后用多媒体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最新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

最新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苏轼称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二 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中佳句,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3、结合诗歌背景,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用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品味诗中佳句。 2、结合背景感悟诗人情感。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泼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背景简介: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读准字音:征蓬候骑都护燕然 2、读出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全班齐读诗歌。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课题:《使至塞上》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八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的最后一课《诗四首》之一,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要求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及语言特色。本课是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边塞诗,在叙事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思想感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技巧精妙。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本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好课前预习,理解能力也较强,学习自主性也强,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能与教师密切配合。 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2分钟) 播放《红楼梦》香菱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视频片段(17:20-18:25),询问“香菱学诗,此时学的是哪首诗?”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使至塞上》;再以“香菱认为此诗好却说不出好在哪儿,那么我们就来帮她找找看它好在哪儿”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读一读(5分钟) 1.全班齐读本诗,纠正字音、断句(节奏);(PPT展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抽点两名学生根据自己对本诗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带有感情,读后加以点评; 3.全班齐背本诗。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解诗题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 题目告诉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出示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 四、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五、感诗意

1.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2.我来问 师:在诗中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帮你来解决 (生质疑、对答) (附:每联的讲解和翻译)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 飞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 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幻灯片出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