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与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与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与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与翻译

--------------------------------- 精选公文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唐武德门户,

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

1 ----------------精选公文范文----------------

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

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结合:把竹柏比作了水中的荇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

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

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

2 ----------------精选公文范文----------------

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

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

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 ----------------精选公文范文----------------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相关阅读:

初三年级文言文全集翻译

八年级文言文全文翻译

初一年级文言文翻译与赏析

中考备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精选

汇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4 ----------------精选公文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doc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003/04/01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

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003/04/01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003/04/01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小结 (咬文嚼字组编)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月光从门口照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解:脱 欲:想要。 月色;月光入;进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遂:于是,就。

至:到。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语文版课文课下注释为表推测,但无详细解释,或有人将其解释为大概)(原因推测或结果推测,原来是,原因是)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初中课文文言文系列——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朝代:宋朝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 , 选自 《东坡志林》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卷一,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记承 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 下衣服准备睡觉时, 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 (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 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 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 像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 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 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 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 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 庭院里。 14、 庭下如积水空明: 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 如同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 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交横:交错纵横。 18、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9、也:是。 10、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11、闲:清闲。 12、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3、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 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 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 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 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 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 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唐武德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字词批注译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 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 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 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最新小石潭记+注音+全文翻译

小石潭记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xiǎo shítán jì táng dài Liǔ ZōngYuán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cóng xiǎo qiūxī xíng bǎièr shí bù ,gé huáng zhú ,wén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 shuǐ shēng ,rú míng pèi huán ,xīn lè zhī 。

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fá zhú qǔ dào ,xià jiàn xiǎo tán ,shuǐ yóu qīng liè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quán shí yǐ wéi dǐ ,jìnàn , 全石以为底,近岸, juàn shí dǐ yǐ chū ,wéi chí,wéi yǔ ,wéi kān,wéi yán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qīng shù cuì màn ,méng luò yáo zhuì ,cēn cī pīfú 。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tán zhōng yú kě bǎi xǔ tóu ,jiē ruò kōng yóu wú suǒyī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rì guāng xià chè ,yǐng bù shí shàng ,yírán bù dòng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 chù ěr yuǎn shì ,wǎng lái xī hū ,sì yǔ yóu zhě xiāng lè 。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tán xī nán ér wàng ,dǒu zhé shé xíng ,míng miè kě jiàn。

《记承天寺夜游》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D一起。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解析】A的;主谓之间。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B)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解析】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解析】D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解析】C苏轼被贬谪后,想到没有可以共同作乐(游乐或赏月)的人。欧阳修是与民同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课内简答题: 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字词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

《小石潭记》课文、字词、翻译、内容理解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由、从。篁竹:竹林。闻:听到。如:好像。环:珮环。乐:以…为乐。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伐:砍伐。取:取得、开辟。下:往下走。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译文:砍了竹子,开辟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以:用。为:作为。近:靠近。卷:弯曲。以:而。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译文:潭用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翠蔓:翠绿的藤蔓。差:长短不一。 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可:大约。许:来,左右。澈:穿过。布:映在。佁然:呆呆的样子。 译文: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不动; 俶: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译文: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欢乐。 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交错。可:能够。源:源头。 译文:顺着小石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够看到它的源头。 环:围绕。寂寥:寂静寥落。凄:使凄凉。寒:使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 译文: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

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以:因为。清:凄清。居:停留。去:离开。 译文:因为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 隶:附属。从:跟从。小生:年轻人。 译文: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一词多义: 1、从:从小丘西行()隶而从者() 2、环:如鸣佩环()竹树环合() 3、清:水尤清冽()其境过清() 4、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 5、为:为嵁()全石以为底()为念珠各一() 6、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7、缀:蒙络摇缀()缀行甚远() 8、见:下见小潭()才美不外见() 9、差:犬牙差互()参差披拂() 10、道:伐竹取道()策之不以其道() 益慕圣贤之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11、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解释

记承天寺夜游 一.字词解释 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四年。 2、解:解开。 3、衣:衣裳 4、欲:想要。 5、月色:月光。 6、入:进入。 7、户:堂屋的门。 8、欣然:高兴的样子。9、欣:高兴的,愉快的。 10、起:起身。11、然:……的样子。12、行:走,走动。 13、念:想,思考。 14、无:没有。15、与:同、跟。16、乐:游乐。17、者:……的人。 18、遂:于是,就。 19、至:到。20、寻:寻找。21、亦:也。22、未:没有。23、寝:睡,卧。24、相与:共同、一起。 25、于:在 26、步:散步,徒步徐行。27、中庭:庭院里。 28、如:如同 29、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0、空明:清澈透明。 31、藻:水草。32、藻荇:泛称水草。 33、荇(xìng):一种多年生水草。 34、交横:交叉错杂。 35、盖:原来是。36、竹:竹子。 37、柏;柏树。 38、影:影子。 39、何夜:哪个夜晚。40、何处:哪个地方。 41、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42、无:没有43、但:只是,不过。 44、少:与“多”相对。 45、如:像。 46、吾:我们 47、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48、耳:语气词,“罢了”。 二.句子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简介,掌握生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的优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开阔的胸襟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良好情感。重点难点:目标1、2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 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 3、出示学习目标: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4、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带答案

《小石潭记》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 一、重点注释默写: 1、【篁竹】竹林。 2、【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 3、【心乐之】心情为之高兴。乐,以…….为乐。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5、【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6、【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7、【坻】水中高地。 8、【堪】不平的岩石。 9、【翠蔓】翠绿的藤蔓。 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11、【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约数。 12、【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澈,穿透。 14、【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5、【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16、【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8、【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19、【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20、【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邃,深。 21、【清】凄清。 22、【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23、【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理解性默写: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 可不译) , (我) 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 (于是我)高兴地起床 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 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 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 荇菜交横错杂,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 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 月光照入 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 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 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 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 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 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 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 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小石潭记字词解释翻译

小石潭记 字词解释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岗。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鸣:使……鸣叫。如:好像。7.乐:以……为乐(含有“感觉”“觉得”的意思)。8.伐竹取道,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道路。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10.见:看见。11.水尤清洌(liè),尤:格外,特别。清洌,清澈。洌:凉。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用。为:作为。全石:整块石头。石底:石底有些部分。13.近岸:靠近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表承接,不译。出;露出。15.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16.坻:水中高地。17.屿:小岛。18.嵁:不平的岩石。19.岩:小岩石。20.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1.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左右。头:条。22.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皆:都。所依:依靠的东西。2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向下。布:散布。彻:直透。24.佁然不动:(鱼影)静止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然:……的样子。25.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了。俶(chù)尔,忽然。远:向远处。逝:游去,离去。26.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收缩。27.乐:逗乐。似:好像。与:同,跟。游者;游玩的人。者;……的人。相:一方对另一方。28.潭西南而望: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而,不译,表修饰。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2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30.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交错。其:它的,指溪水的。31.不可知其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可:能3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坐在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寥:寂静,空虚。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怆:悲伤。邃,深。33.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以,连词,表示原因。清,凄清。3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呆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居:停留。之:代小石潭的景物。而:表顺承,不译。去:离开。35. 余:我的36.同游者:共同游览的人。游:游览。者:……的人。37.隶而从者:我带着一同去的。隶:随从。从:跟随。38.二小生:两个年轻人。39、百二十步:一百二十步。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激趣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与苏轼一起欣赏那别具一格的月色吧!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心境。 二、难点 理解作者的心境。 整体感知 一、理解文题 文题中的“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地点。“夜游”,夜晚游玩,点明了时间。“记”,说明本文是一篇游记。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概括性强。 二、了解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苏轼被逮捕入狱。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

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梳理结构 说说课文分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元丰六年——中庭):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庭下——影也):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四、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后几经辗转,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课文讲解 一、分析课文,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记承天寺夜游简短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简短翻译 导语:《记承天寺夜游 》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记承天寺夜游简短翻译的资料, 欢 迎阅读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 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对照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 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 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 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 “闲人”罢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记文言文注解及翻译在线看

小石潭记文言文注解及翻译在线看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ng)竹,闻水声,如鸣佩(pi)环,心乐(l)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n )石底以出,为坻(ch),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n),蒙络(lu)摇缀(zhu),参 (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o)无人,凄神寒骨,悄 (qiǎo)怆(chung)幽邃(su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释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走。 5.篁(hung)竹:竹林。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伐竹取道,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冽(li):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尤其。清冽:清凉。清,清澈。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用。为:作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15.为坻(ch)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16.坻:水中高地。 17.屿:小岛。 18.嵁:不平的岩石。 19.岩: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20.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1.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22.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甚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皆:全,都。 2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透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