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手 术 后 常 见 并 发 症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普外科) 一、颈部(甲状腺)手术并发症手术类别: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甲状腺单叶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单叶全切术甲状腺双叶次全切除术(甲亢)甲状腺癌根治术甲状旁腺切除术(甲旁亢)1、手术死亡(发生率约2/万)-以窒息、切口下出血和甲亢危象为主2、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3*、术中颈部血管损伤,造成手术中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4*、术中喉返神经损伤(钳夹、缝扎或切断),导致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呼吸困难,严重者永久性丧失功能,甚至需终生依赖气管造口双侧神经损伤时可导致急性窒息须紧急气管插管或切开(发生率约2~3%,甲状腺全切术、甲亢、甲状腺癌手术发生率较高)(一过性发生者可在3 个月至半年内恢复)5*、喉上神经损伤,导致呛咳、误吸发生和发音改变(发生率约0.5%)6、术后气管软化发生,导致窒息甚至死亡(甲状腺肿物体积较大者容易发生,发生者须行气管切开或插管)7、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暂时性或永久性(发生率<1%,多见于甲亢、甲状腺癌术后)8、术后胸导管瘘或淋巴瘘(胸骨后甲状腺、甲状腺癌根治术偶可发生)9、术后气胸及皮下纵膈气肿,严重者须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罕见)10、甲亢术后甲状腺危象,出现高热、大汗、心悸,严重休克死亡(发生率约3~5%,死亡率约1%,积极治疗,控制症状)11、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出现低钙抽搐和神经精神症状12、切口并发症,包括血肿需二次手术,切口积液、感染、愈合延迟等13、舌下神经及副神经损伤,颈交感神经节损伤 二、阑尾切除术并发症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2、术中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髂血管损伤等,罕见)3、术中肠管损伤(回肠、结肠等,需手术修补)4、术后腹腔内出血(阑尾系膜血管、阑尾残端出血,需二次手术治疗)5*、术后腹腔感染,以盆腔脓肿最多见,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发生率约2~5%)6、术后阑尾残端破裂致脓肿形成(发生率约0.5%)7、术后门静脉炎、肝脓肿及脓毒症(较少见)8、术后粪瘘、腹壁窦道形成(少见)9*、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发生率<5%,但穿孔性阑尾炎感染率可达20%以上)10、阑尾残株炎,残端囊肿、残株癌(发生率<1%)11、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2、术后切口疝13、女性不孕症(约20~30%女性不孕症有阑尾切除史) 三、疝修补/成形手术并发症手术类别:斜疝修补/成形术直疝修补/成形术滑疝修补/成形术复发疝手术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2、术中出血,致失血性休克(罕见)(损伤腹壁下血管、髂血管等)3、术中损伤肠管、膀胱(滑疝、疝囊较大者容易发生,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率)4、术中损伤重要神经(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致术后伤口疼痛)5、术中损伤精索,致睾丸萎缩,丧失性功能、生育功能6、术后阴囊血肿、水肿(疝囊较大者容易发生)7、切口积液、血肿、感染、裂开,愈合延迟8、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者)9、切口感染严重者需取出疝修补网片10、疝复发(复发率2~3%,需二次手术)11、术中损伤血管或神经引致下肢永久性麻木、肢体供血障碍

脾切除护理查房

护理业务查房记录 床号:28 姓名:伍永彬性别:男住院号:1612699 我们今天查房的病例是脾切除、贲门周围离断术,通过今天的查房主要是要让大家了解并掌握此种疾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护理及其健康指导,提高患者、家属的疾病相关知识。 病人的病史: 患者,男,52岁。因乙肝25年,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大要求手术而入院。 既往身体健康,半月前因不明原因腹胀,头晕,纳差,我院门诊B超提示:肝硬化,脾大,腹腔积液。现为进一步治疗特来我院。 入院查体:T36.2℃P 70次∕分 21次∕分BP 120∕80mmHg 体重54㎏ .中年男性,来时神清,精神可,肝病面容,面色晦暗,腹软,脾肋缘下可扪及,无明显触痛。 实验室检查:WBC 1.53×109/L,RBC 4.13×1012/L,HGB 134g/L, 胃镜提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重度),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离断术, 现术后三天,呼吸平稳,能下床活动,进低脂、高蛋白流质饮食。 术后查体:T37℃,P72次∕分, R21次∕分,BP,111∕78mmHg.切口敷料干燥固定,无渗血,血浆引流管术后未引流出血性液。 护理诊断: 1. 潜在并发症出血 2. 营养失调与机体代谢率增高及手术创伤有 3. 焦虑恐惧与担心治疗效果及花费有关 5. 知识缺乏与知识来源受限有关 6. 自理缺陷与手术创伤及体质虚弱有关 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与措施: 一、潜在并发症——出血 1. 定义出血是脾切除术后并发症之一,一般多发生在脾切除术后的24~48h之间。 2. 原因 1术中血管结扎脱落2止血不彻底3术后病人过度咳嗽,呕吐,活动频繁。 3. 护理目标术后切口处无出血 护理措施 (1)术后患者取半坐卧位, (2)严密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出现气促、烦躁不安的及时上报,及时处理。(3)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有创口引流者应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速度初时稍快,逐渐减慢;颜色由深变浅。引流过多、过快或引流液鲜红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4)指导患者使用正确的咳嗽方法,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呕吐进行相应处理,限制探视,以减少出血的发生。 (5) 早期卧床休息,床上翻身活动,促进肠蠕动,防止腹胀,术后两天床边活动。 (6)鼓励咳嗽排痰,预防肺不张,肺部感染。

手术后常见 并发症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一、颈部(甲状腺)手术并发症 手术类别: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甲状腺单叶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单叶全切术甲状腺双叶次全切除术(甲亢)甲状腺癌根治术甲状旁腺切除术(甲旁亢) 1、手术死亡(发生率约2/万)-以窒息、切口下出血和甲亢危象为主 2、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3*、术中颈部血管损伤,造成手术中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4*、术中喉返神经损伤(钳夹、缝扎或切断),导致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呼吸困难,严重者永久性丧失功能,甚至需终生依赖气管造口双侧神经损伤时可导致急性窒息须紧急气管插管或切开(发生率约2~3%,甲状腺全切术、甲亢、甲状腺癌手术发生率较高)(一过性发生者可在3 个月至半年内恢复) 5*、喉上神经损伤,导致呛咳、误吸发生和发音改变(发生率约0.5%)6、术后气管软化发生,导致窒息甚至死亡(甲状腺肿物体积较大者容易发生,发生者须行气管切开或插管) 7、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暂时性或永久性(发生率<1%,多见于甲亢、甲状腺癌术后) 8、术后胸导管瘘或淋巴瘘(胸骨后甲状腺、甲状腺癌根治术偶可发生)

9、术后气胸及皮下纵膈气肿,严重者须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罕见) 10、甲亢术后甲状腺危象,出现高热、大汗、心悸,严重休克死亡(发生率约3~5%,死亡率约1%,积极治疗,控制症状) 11、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出现低钙抽搐和神经精神症状 12、切口并发症,包括血肿需二次手术,切口积液、感染、愈合延迟等 13、舌下神经及副神经损伤,颈交感神经节损伤 二、阑尾切除术并发症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髂血管损伤等,罕见) 3、术中肠管损伤(回肠、结肠等,需手术修补) 4、术后腹腔内出血(阑尾系膜血管、阑尾残端出血,需二次手术治疗) 5*、术后腹腔感染,以盆腔脓肿最多见,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发生率约2~5%) 6、术后阑尾残端破裂致脓肿形成(发生率约0.5%) 7、术后门静脉炎、肝脓肿及脓毒症(较少见) 8、术后粪瘘、腹壁窦道形成(少见) 9*、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发生率<5%,但穿孔性阑尾炎感染率可达20%以上) 10、阑尾残株炎,残端囊肿、残株癌(发生率<1%) 11、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脾切除后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脾切除后遗症

脾切除后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脾切除后遗症 意见建议: 脾切除后,机体免疫力一定会下降,相对容易继发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等,所以脾切除后要注意加强防止感染,包括保暖,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适当锻炼等等.但脾脏不是唯一的免疫器官,术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机体免疫能得到一定恢复,它的部分免疫功能会被其它免疫器官替代. 饮食上一定要注意,尽量吃熟食,生冷寒凉食物,隔宿食不要吃,因为身体抵抗力弱,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等疾病.还要嘱咐患者不要紧张,她的频繁住院可能与心里紧张有关系.祝患者早日康复.清淡,避免刺激,油腻,辛辣等食物,戒烟酒等就行,积极补充加强营养调节身体是很有必要的,其实也不需要太担心了 您好!脾脏有三大功能,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此外,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一般说来,脾切除后,对日常生活及寿命影响不大,但近年来,有人从免疫学角度出发,认为脾切除后会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新陈代谢减弱,故主张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脾修补或部分脾切除,以维持脾脏在体内的免疫功能.脾切除术后应注意休息,避免感冒着凉,如身体有不适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饮食上需要避免油腻和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还有刺激性的食物,祝愿您早日康复! 意见建议: 脾切除后,应从饮食方面,加强调理,提高体质,增强免疫力. 1,满足蛋白质的供应,经常吃瘦肉,蛋,鸡鱼,乳品,每天还应吃些大豆制品. 2,铁质尤不可少,必须供应比平时多的含铁食物,以满足造血需要,防治贫血,如动物肝脏,血,瘦肉,蛋类,缘色蔬菜. 3,提供多种维生素,多食蔬菜,水果,蛋类,乳类及动物内脏,每天保持300-500克绿色蔬菜,100-150克水果,特别是冬春季,更要注意. 病情分析: 它是人体的“血库”,脾切除后将使机体清除血中细菌的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调理功能受到影响.因此,病人易患局部和(或)全身性严重感染,特别是致死性肺炎双球菌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但是,研究表明正常人切除脾脏后对人体的损伤也很小.您在日常生活中无需太多注意,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就可以,但应注意少吃对肝脏有害的食物. 减轻肝脏负担的方法: 1. 少吃药.

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一、颈部(甲状腺)手术并发症手术类别: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甲状腺单叶次 全切除术甲状腺单叶全切术甲状腺双叶次全切除术(甲亢)甲状腺癌根治术 甲状旁腺切除术(甲旁亢) 1、手术死亡(发生率约 2/万)-以窒息、切口下 出血和甲亢危象为主 2、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3*、术中颈部血管损伤,造 成手术中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4*、术中喉返神经损伤(钳夹、缝扎或切断),导致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呼吸困难,严重者永久性丧失功能,甚至需终生依 赖气管造口双侧神经损伤时可导致急性窒息须紧急气管插管或切开(发生率约2~3%,甲状腺全切术、甲亢、甲状腺癌手术发生率较高)(一过性发生者 可在 3 个月至半年内恢复) 5*、喉上神经损伤,导致呛咳、误吸发生和发音改 变(发生率约 0.5%) 6、术后气管软化发生,导致窒息甚至死亡(甲状腺肿物体积较大者容易发生,发生者须行气管切开或插管) 7、术后头痛(颈过伸脑 循环紊乱综合征),手术体位所致(发生率约 40~50%,对症止痛等处理即可) 8、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暂时性或永久性(发生率<1%,多见于甲亢、 甲状腺癌术后) 9、术后胸导管瘘或淋巴瘘(胸骨后甲状腺、甲状腺癌根治术 偶可发生)10、术后气胸及皮下纵膈气肿,严重者须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罕见)11*、甲亢术后甲状腺危象,出现高热、大汗、心悸,严重休克死亡(发生率约3~5%,死亡率约1%,积极治疗,控制症状)12、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出现低钙抽搐和神经精神症状 13、切口并发症,包括血肿需二次手术,切口积液、感染、愈合延迟等14、远期复发等(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甲亢等)15、舌下神经及副神经损伤,颈交感神经节损伤 16、膈神经损伤致膈肌麻痹17、远隔器官功能意外及脑供血失常二、阑尾切除术并发症 1、麻醉意外、心 脑血管意外 2、术中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髂血管损伤等,罕见) 3、术中 肠管损伤(回肠、结肠等,需手术修补)4、术后腹腔内出血(阑尾系膜血管、阑尾残端出血,需二次手术治疗) 5*、术后腹腔感染,以盆腔脓肿最多见,出 现发热、腹痛、腹泻(发生率约 2~5%) 6、术后阑尾残端破裂致脓肿形成 (发生率约 0.5%) 7、术后门静脉炎、肝脓肿及脓毒症(较少见) 8、术后粪瘘、腹壁窦道形成(少见) 9*、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发生率 <5%,但穿孔性阑尾炎感染率可达 20%以上) 10、阑尾残株炎,残端囊肿、 残株癌(发生率<1%) 11、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12、术后切口疝 13、女性不孕 症(约 20~30%女性不孕症有阑尾切除史) 14、按现代医学水平,慢性阑尾 炎误诊率高达30%以上,因此术后症状不能缓解,甚至加重不是罕见现象三、疝修补/成形手术并发症手术类别:斜疝修补/成形术直疝修补/成形术滑疝修 补/成形术复发疝手术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出血,致失血性休 克(罕见)(损伤腹壁下血管、髂血管等) 3、术中损伤肠管、膀胱(滑疝、 疝囊较大者容易发生,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率)4、术中损伤重要神经(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致术后伤口疼痛) 5、术中损伤精索,致睾丸萎缩,丧失性功能、生育功能6、术后阴囊血肿、水肿(疝囊较大者容易发生)7、切口积液、血肿、感染、裂开,愈合延迟 8、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者) 9、切

脾动脉栓塞

脾动脉栓塞术 脾脏在人体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一个免疫器官,也起着促进髓外造血 灭活衰老的细胞的功能,还能调节门脉压.过去采用外科切脾,将导致激素缺乏淋 巴细胞核巨噬细胞吞噬清除作用下降IgM减少使静脉来的抗原不能形成抗体.故易产生脾切除后的严重感染.脾部分栓塞术是采用seldinger's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准确的置入脾动脉的主干,并用明胶海绵块,每块缓慢的漂浮进入脾 脏的供血动脉内部,阻断部分脾脏的血供使脾部分区域梗死核机化,产生脾切除效应. 脾栓塞术适应证: (1)门静脉高压所致的脾功能亢进; (2)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脾脏肿瘤。 脾栓塞术禁忌证: 脓毒血症为绝对禁忌, 巨大脾、 严重黄疸、 大量腹水为相对禁忌。 脾栓塞术治疗目的: (1)解决脾动脉亢进; (2)缓解脾大; (3)降低门静脉压力; (4)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5)治疗食管胃底曲张破裂出血。 脾栓塞术前护理 术前完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血常规等检查纠正低蛋白血症,术前24小时服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3次/天,术后连续服用3天,术前4小时禁食、水、备皮,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脾栓塞术后反应观察与护理 脾栓塞后出现发热、疼痛及恶心、呕吐等为栓塞术后综合症,常持续5-7天。(1)发热与脾组织缺血、坏死所产生的吸收热有关。鼓励病人多饮水,温水擦浴,高热持续不退的可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或冰敷,体温下降出汗较多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根据情况补液。 (2)疼痛与栓塞后梗死与肿胀、包膜紧张度增加有关。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主要位于左上腹或左下胸部,疼痛程度与梗塞面积呈正比,多于术后12-24小时出现,7-14天逐渐减轻,一般使用止痛药可控制,如布桂嗪、曲马多、杜冷

部分脾动脉栓塞的护理查房

部分脾动脉栓塞的护理查房 日期:2007-12-24阅读:132次 护士长:我院自1992年4月开展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技术,至今已开展近14年。在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临床护理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的护理。下面请责任护士简要介绍病历。 责任护士:患者,男,51岁,主因间断腹胀3个半月,呕血2天,在当地医院救治后,效果不佳,遂转入我院治疗。入院时由平车推入病房,患者外观神志清楚,精神欠佳,测量:T36.5℃;P60次/分;R18次/分;BP80/50mmHg。血细胞:RBC2.58×1012/L;WBC2.12×109/L;PLT38×109/L。乙肝五项:HBsAg(+);抗-HBe(+);抗-HBC(+)。B超提示:肝硬化、脾大、门静脉增宽。 入院诊断:1、肝炎、肝硬化。2、上消化道出血。 处理措施:1、消化道隔离,肝硬化护理常规,Ⅰ级护理,禁食。2、静脉给予止血药。3、正渗盐水口服。4、静脉补充液体。 患者经积极治疗后2日后出血停止,入院22天施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术后3日化验血细胞: RBC3.84×1012/L;WBC10.59×109/L;PLT179×109/L。现在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可以,测量T38℃;P78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 护士长:请其他护士介绍脾脏的生理功能、脾功能亢进的发病机制及脾栓术原理。 护士甲:脾脏是人体免疫器官,它占全身淋巴组织的1/4,是人体最大储血库之一,有吞噬细胞吞噬坏死细胞。脾功能亢进可继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尤以门静脉性肝硬化最明显。当脾有病理性肿大时,过多血细胞可在脾窦内潴留,可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加以脾内血流滞缓,酸度增高,葡萄糖降低,红细胞更易损伤而被破坏,引发血细胞减少。 采用部分脾栓塞的方法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状,能保留部分脾组织及正常功能,创伤小,病人痛苦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且轻,疗效好且费用低。部分脾栓塞能改善脾亢症状,还能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护士长:下面请其他护士阐述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前护理。 护士乙: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对即将施行的手术缺乏了解,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应及时做好患者的术前宣教,向患者说明检查治疗目的。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保证睡眠,必要时请示医生给予镇静治疗。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在肝癌并脾功能亢进中的应用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在肝癌并脾功能亢进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2-27T09:51:11.5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刘洪军周召海张元春[导读] 目的研究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在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 刘洪军周召海张元春(平度市人民医院介入科山东平度 266700) 【摘要】目的研究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在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在DSA对68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和部分性脾脏栓塞术,栓塞前及栓塞后1、7、30天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 68例患者均成功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及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脾栓塞面积控制在40%~50%,栓塞后有50例出现发热,持续约3~30d,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8例出现腹痛,其中8例需要强效止痛药,未出现脾脓肿及胸腔积液等严重并发症。术后WBC和PLT显著升高(P<0.05),并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RBC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部分性脾脏栓塞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它可以有效改善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为进一步化疗打下基础。 【关键词】介入肝癌脾功能亢进脾脏栓塞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189-02 在我国,肝癌每年的新发病例占全世界肝癌病例数的43.7%,其中50%—90%的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或脾功能亢进,由于多数肝癌患者临床就医时已是晚期,所以大多数选择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而脾亢患者抗氧化维生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促进肝硬化发展并具有负性抗肿瘤作用[1]。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对68例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伴脾亢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动脉栓塞的双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所有病例根据B超、CT、MRI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作出定性诊断,符合肝癌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诊断。其中男49例,女19例,年龄39~75岁,平均65岁。术前及术后1、7、30天查外周血象。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A级52例,B级12例,C级4例。 1.2 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用5-F RH肝管插至腹腔动脉,行DSA造影,将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根据肿瘤大小、数目、供血及肝功能情况,经导管缓慢灌注化疗与超液态碘化油的混悬液约5-20ml栓塞肿瘤血管,尽量使碘化油混悬液在病灶内充分填充。所用化疗药物包括:顺铂 40~60mg、表阿霉素20~40mg、丝裂霉素5-0mg。TACE后,改超选至脾动脉近脾门处,先行DSA造影,后注入庆大霉素16万U,再用微导管超选至脾脏下极血管,将高压消毒的明胶海绵片用手术刀片刮成1~3mm 颗粒,与适量对比剂混合,分次团注行部分脾脏栓塞,栓塞后再次行DSA造影,使栓塞面积控制在40%~50%。术后常规抗感染、止痛、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观察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第1、7、30天左右复查周围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此评价PSE术治疗脾亢的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1 2.0统计分析软件包,两组间均数采用t检验,结果用(x-±s)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8例患者均成功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及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栓塞后有50例出现发热,体温均<38.5℃,大部分持续3~7天、未出现高热病例;18例出现腹痛,其中8例疼痛效较剧烈,需杜冷丁止痛。所有病例栓塞范围控制在40%~50%。 术前、术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在PSE后1—3d显著升高并部分超过正常值(P<0.05),7d后降至正常,血小板计数(PLT)1~3d 后缓慢升高,7d左右后达到正常并趋于平稳(P<0.05),红细胞数量(RBC)和血红蛋白(Hb)量无明显改变(P>0.05),见表1。 表1 PSE前后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变化(x-±s) WBC( ×109/L) RBC ( ×1012/L) PLT( ×109/L) PSE前 2.67±0.68 3.40±0.65 48.91±7.52 PSE后1d 8.46±1.58 3.45±0.67 65.80±9.15 PSE后7d 6.08±1.36* 3.48±0.79 108.39±1167* PSE后30d 5.60±1.67* 3.49±0.85 120.71±15.06* * 同术前相比 P<0.05 3 讨论 脾脏是免疫活性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外周淋巴器官之一[2],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部分性脾脏栓塞后,使部分脾实质缺血性坏死,最终被纤维化组织替代,从而达到外科脾切除的作用,且保留了部分脾脏及其正常的免疫功能[3]。 目前,常见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方法有脾动脉主干漂流法、脾下极动脉栓塞两种。栓塞材料多采用1mm×1mm×1mm明胶海绵颗粒,主干漂流法因无法直接观测栓塞程度,操作不当可导致过度栓塞。有学者[4]对脾栓塞程度的控制专门作了方法学的研究,提出了栓塞前根据脾内动脉(1mm直径)分支数及预期栓塞程度来确定明胶海绵用量来控制栓塞程度的办法,此法较为简便易行。脾下极动脉栓塞体积一般为30%~40%,疗效亦明显。PSE后常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发热、腹痛、腹腔积液等等,大部分学者认为,PSE的程度与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均呈正相关,如栓塞面积<30%,临床疗效不显著、且复发率高,如栓塞面积>70%,临床疗效显著,但严重并发症高,我们认为控制栓塞面积在30%—60%较为合适,控制的方法主要通过控制栓塞剂大小和颗粒,通过超选脾动脉偏下极分支行栓塞,术中监控血流速度变化,反复多次造影等,因而我们的研究对象并发症主要是轻微的发热、腹痛,未出现胸水、腹腔积液及严重感染症状。参考文献 [1]姜洪池,赵宪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切脾对肝硬化有益还是有害.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6,12:581—583. [2]梁扩寰.肝脏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06-308. [3]朱旭,杨仁杰,王天武,等.部分脾栓塞在肝癌伴脾亢治疗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2,17(3):214—216. [4]梅雀林,李彦豪,鲁恩洁,等.脾栓塞程度控制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2:1077—1078.

脾切除术手术步骤

脾切除术 1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2体位:仰卧位。可于腰部加一海绵垫,使身体保持略后伸的体位。3切口: 3.1左侧经腹直肌切口:适用于脾稍大,无粘连者。如果需探查其他器官或显露不良时,可附加横切口;发现膈面粘连时,可附加上端斜切口,组成胸腹联合切口。 3.2左侧肋缘下切口:适用于大脾,而膈面粘连较少者。 4探查:为慢性疾病做脾切除,要针对术前诊断的病因进行探查,包括脾脏的大小、有无粘连、有无副脾,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脾动、静脉情况等。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例应注意肝的大小、硬化程度、有无新生物,门静脉系统侧支循环多少、有无栓塞形成,并测定门静脉压力。对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病例,应探查胆囊及胆管,判断有无结石。 5结扎脾动脉:逐步钳夹、切断左介胃结肠韧带和大部脾胃韧带,以丝线逐一结扎止血,进入小网囊内。用拉钩向右上方牵开胃体,拉开左肋缘,用纱垫挡住横结肠,显露胰腺体尾部和脾门。在胰体尾上缘触及搏动的脾动脉,切开后腹膜及脾动脉稍,分离脾动脉约1cm,以直角血管钳从其下缘穿过,自背面引过4号丝线,结扎脾动脉。若未切开动脉稍,分离时须紧贴脾动脉背面,防止损伤其后方的脾静脉。此时结扎脾动脉是为了阻断进脾血流,既能使脾血自脾静脉流入回

收,又能使脾脏缩小变软,易于手术操作。如作双重结扎,则需游离脾动脉1.5~2.0cm,两结间相距3~5mm。 6游离脾脏 6.1处理脾结肠韧带:先将结肠脾曲压向内下方,将脾下极向外上方翻开,显露、切断、结扎脾结肠韧带。注意勿损伤脾面侧支血管和结肠及其系膜血管,部分脾结肠韧带可留待脾移出切口时处理。 6.2处理脾肾韧带:以右手自脾的外下方将用托起,翻向内前侧,以显露脾肾韧带,用电刀切开。如粘连较松,侧支循环少的,可用手指紧贴脾脏作钝性分离;如粘连较紧,侧支循环较多时,则沿脾的后外缘腹膜后进行分离,并钳夹、结扎或缝扎血管或出血点。 6.3处理脾膈韧带:向内、向下牵拉脾脏,显露脾融韧带。若显露困难,可先切断左肝三角韧带、冠状韧带,将左肝向右牵引,即可获得良好显露,再用电刀切开脾膈韧带。粘连不紧的可以钝性分离,粘连紧的应注意层次,钳夹剪断后缝扎止血,或用电刀切开,随后将脾向内上方托起,以热盐水纱垫填塞脾床止血。 6.4处理脾上极脾胃韧带:离断脾胃韧带下、中段后,牵拉胃显露切开胃膈韧带。胃膈韧带为胃的浆膜(脏层腹膜)与膈肌的壁层腹膜的连续部分,紧贴后腹膜,切开后便于处理脾上极,胃底上端的脾胃韧带。显露脾胃韧带上段,逐一钳夹、切断、结扎。有的门脉高压巨脾病例,上端脾胃韧带的胃短血管粗而短,难以钳夹和结扎,则可待脾游离、移出切口,牵出胃后再处理,以免大量失血或损伤胃壁。 当脾移出后,会显露脾下极未处理的部分脾结肠韧带,可进一步

普通外科高级职称题-脾脏疾病及脾切除术的适应征

普通外科高级职称题-脾脏疾病及脾切除术的适应征 1、诊断考虑的疾病是(提示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正常,血小板40x10/L。血液科会诊报告:患者骨髓示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抗血小板抗体升高。) A.血友病 B.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系统性红斑狼疮 F.脾功能亢进 2、下列处置中不正确的是(提示患者被转入血液科治疗,给予泼尼松60mg/d,3周后患者血小板升至125x10/L。4个月后,患者因阴道大量出血伴晕厥入院。轻度烦躁,血压96/64mmHg,心率11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小板20x10/L。) A.输注血小板 B.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C.血浆置换 D.禁用激素 E.抗休克治疗 F.急诊脾切除

G.气管切开 3、为明确诊断,应做的实验室检查是(提示急诊行脾切除术,术后第7天,患者出现发热,体温为37.3~37.5℃,腹腔引流管内有无色,清亮液体流出。) A.血淀粉酶 B.尿淀粉酶 C.腹腔引流液培养 D.腹腔引流液中的淀粉酶 E.血培养 F.血小板抗体检测 G.血钙 H.血细胞比容 4、最可能的并发症是(提示腹腔引流液淀粉酶为800U(Somogyi法)。) A.左膈下感染 B.脾床渗血 C.胰瘘 D.肠间隙感染 E.腹腔残余积血 F.胃瘘 G.膈下脓肿

H.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5、治疗措施包括(提示患者一般状态良好,腹腔引流管引出液体量为70~90ml/d。) A.保持引流通畅 B.拔除腹腔引流管 C.应用抗生素 D.引流管冲洗 E.再次手术 F.保护瘘口周围皮肤 G.抑制胰液分泌 6、下一步治疗为(提示患者术后3周,血小板升至1200x10 /L。) A.给予安慰剂 B.静脉注射肝素 C.口服阿司匹林 D.给予华法林 E.静脉腔滤过 F.血液透析 G.给予大剂量泼尼松 7、患者男,38岁,患地中海贫血(纯合子β-地中海贫血),巨脾,

2021外科住院医师-脾脏疾病(精选试题)

外科住院医师-脾脏疾病 1、有关脾破裂的叙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A.发病率占腹部损伤的40%~50% B.真性破裂占脾破裂的85% C.脾破裂的治疗原则是紧急处理 D.成人脾切除术后,暴发型感染的发病率一般不超过1% E.脾切除术后暴发型感染以大肠杆菌为主要病原菌 2、下述脾破裂的处理,正确的是() A.抗休克治疗同时行手术治疗 B.破裂较轻时,保留脾脏 C.破裂严重时,行脾切除 D.可收集腹腔血液行自身输血 E.以上均正确 3、脾切除的适应证中,不包括() A.Gaucher病 B.淋巴瘤 C.毛细胞白血病 D.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E.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4、脾脏循环血量占心排血量的() A.8%~10% B.4%~5% C.1%~2% D.10%~15% E.15%~20% 5、腹部闭合伤中,哪个脏器最易损伤() A.胃 B.脾 C.肝 D.小肠 E.肾脏 6、对于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下列何种情况不宜行脾切除术() A.<4岁 B.脾大不严重 C.伴有黄疸 D.贫血 E.伴有下肢溃疡

7、10岁患者,脾下极多发裂伤,生命体征平稳。宜采取下列何种治疗() A.保守治疗 B.脾修补 C.脾切除 D.脾下极切除术 E.以上均不对 8、怀疑有脾破裂时,最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是() A.腹部CT B.血常规 C.腹平片 D.腹腔穿刺 E.以上均不对 9、有关脾破裂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特点,正确的是() A.休克 B.腹痛,腹膜刺激征 C.脾区叩击痛 D.膈肌刺激征 E.以上都是

10、下列造血系统疾病中,脾切除的适应证不包括() A.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C.多毛细胞白血病 D.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E.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1、下列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的适应证,正确的是() A.全脾破碎无法修补 B.脾脏血管完全断裂,失去血供 C.合并腹内其他脏器损伤,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颅脑外伤等 D.缝合术不能有效止血或失败者 E.以上都是 12、脾脏体积增大(脾大)是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其病因不包括() A.免疫反应所致反应性脾大 B.红细胞破坏所致反应性脾大 C.充血性脾大 D.创伤性脾大 E.骨髓增生性脾大或浸润性脾大 13、超声诊断学将脾脏肿大分为四级,下列不在分级中的是()

外科学题库及答案-脾切除的适应证及其疗效

脾切除的适应证及其疗效 一、填空题 1、脾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约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 2、脾切除的常见并发症,,,。 二、判断改错题 1、脾切除的主要适应症为各种血液及造血系统所致的病理脾。 2、脾切除术可取得明显疗效的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是地中海性贫血。 三、选择题 [A型题] 1、脾切除的主要适应证为。 A.脾破裂B.脾脓肿 C.脾动脉瘤D.游走脾 E.小脾 2、脾功能亢进主要发生于。 A.巨大脾囊肿B.脾良性肿瘤 C.脾肉瘤D.充血性脾肿大 E.脾肿瘤 [B型题] A.可伴有失血性休克症状 B.可有呕血、黑便 C.可有腹膜后积气 D.早期症状轻,常只有局限性腹膜炎 E.可出现膈下游离气体 3、胃破裂。 4、外伤性胆道出血。 5、脾破裂。 [C型题] A.消除脾功能亢进 B.缓解症状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6、脾切除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为。 7、霍奇金病剖腹切脾的主要目的在于。 [X型题] 8、全脾切除术适用于。 A.外伤性脾破裂 B.肝硬化并发的脾肿大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体积不大的淋巴管囊肿 E.脾脓肿 9、部分脾切除术可能适用于。 A.外伤性脾破裂 B.肝硬化并发的脾肿大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脾囊肿 E.脾脓肿 10、有关脾脏的描述,正确的是。 A.脾的血液循环极为丰富 B.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C.重要的免疫器官 D.一旦破裂,必须切除 E.一旦肿大,即应切除 四、名词解释 1、游走脾 2、真性脾囊肿 五、问答题 1、试述脾切除的适应症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25 2、腹腔内大出血膈下脓肿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脾切除术后爆发性感染 二、判断改错题 1、错外伤性脾破裂 2、错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三、选择题 1、A 2、D 3、E 4、B 5、A 6、C 7、D 8、ABCE 9、ACE 10、ABC 四、名词解释 1、游走脾:又称异位脾,多为脾蒂和韧带先天性过长,脾沿左腹侧向下移动而至盆腔。约20%的游走脾并发脾蒂扭转。 2、真性脾囊肿:包括皮样囊肿、淋巴管囊肿及寄生虫虫囊肿等,其中以包虫病囊肿最为常见。 五、问答题 1、答:(1)脾破裂;(2)、血液系统疾病:a、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b、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c、丙酮酸激酶缺乏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f、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造血系统疾病: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多毛细胞白血病 d、霍奇金病 e、戈谢病;(4)脾功能亢进;(5)脾本身疾病:a、游过脾 b、脾表肿 c、脾肝瘤 d、脾动脉瘤 e、脾脓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