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 19第1单元2李白诗四首

18 19第1单元2李白诗四首

18 19第1单元2李白诗四首
18 19第1单元2李白诗四首

2 李白诗四首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 渌.水荡漾清猿啼( )

(2) 熊咆龙吟殷.岩泉( )

(3) 水澹.澹兮生烟( )

(4) 忽魂悸.以魄动( )

(5)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6) 怳.惊起而长嗟( )

(7) 吴牛喘.月时( )

(8) 君看石芒砀.( )

(9) 见客棹.歌回( )

【答案】(1)1 u (2)y in (3)d n (4)j i (5)f ei (6)hu d n g (7)chu an

(8)d n g (9)zh O

2.词语释义

(1) 烟涛微茫信.难求.:

(2) 势拔.五岳掩赤城:

(3)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4)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5)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6)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答案】(1)确实寻找(2)超过(3)穿上(4)水波摇动的样子(5)多(6)假装

3.名句背诵

(1) 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 。

(2) 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 。__________ 栗深林兮惊层巅。

⑶___________ 日月照耀金银台。

(4)明月不归沉碧海,____________ o

⑸一唱都护歌,____________ o

【答案】(1)渌水荡漾清猿啼(2)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3) 青冥浩荡不见底

(4)白云愁色满苍梧(5)心摧泪如雨

[作者名片]

桀骜不驯谪仙人一一李白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

北),生于中亚碎叶城,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

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

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他的诗感情

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探究精研文本]

梦游天姥吟留别

[背景介绍]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 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

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 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 南下吴、越故地。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 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文脉梳理]

高大雄伟

入梦之由(海客……东南倾)(对比、衬托)

<

_凄清幽静 来到剡溪(景色渲染) J 高峻雄奇 登山游历(正面、侧面)

光怪陆离

.忽遇仙人(铺叙、正面)

梦醒(世间……开心颜) 蔑视权贵(直抒胸臆)

[文本深读]

1.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始要“谈瀛洲”?

【答案】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 而 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答案】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点明了入梦之由。

3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答案】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梦游

天姥吟

留别》梦游(我欲 ........ 烟霞)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全诗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

4.诗中梦境的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5.如何理解“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句话?

【答案】这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道别,表示自己会纵情山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名句鉴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鉴赏】哪能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这两句是全诗的结句,是梦醒后的感悟,一吐诗人在京三年的郁闷之气,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也说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颇具代表性。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更是诗人李白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宁愿寄情山水,也绝不向权贵屈服,也绝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的思想,充分显示了

李白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 哭晁卿衡——

[背景介绍]

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做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待、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言被

溺死。李白的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中写下的。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 ?诗的标题“哭”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

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婉的气氛。

2 ?第二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远征的船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是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一带缓缓绕行。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名句鉴赏]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鉴赏】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后一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

第5页

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 丁都护歌——

[背景介绍]

此诗是李白于天宝六年(747)游经丹阳横山时,目睹统治者为了满足一己私欲,驱使船夫们在酷暑中拖运太湖石(假山石)的悲惨情形而挥笔写就的。这首诗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残酷无情,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人道主

义感情。可以说是李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 ?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答案】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2 ?开头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头两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从云阳逆水北上,两岸商贾云集。好像无关题意,其实匠心独运:商业网点的稠密、商贾市肆的豪华与下文纤夫拖船的劳苦构成鲜明的对照;这贫富苦乐的天地悬殊,两相对比,更反映出船夫的艰辛,也起了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云阳上征去”,也为下文“万人凿磐石” 作了铺垫。

3 ?有人说“拖船一何苦”中的“苦”字是全诗的诗眼,如何理解?

冰心诗四首教案

冰心诗四首 自主学习 1.正音辨形 妄弃()嫩绿()惊羡() 鸟cháo() pāo()下tǎnɡ()若 答案:wànɡnan xiàn巢抛倘 2.据义填词 (1):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2):惊叹羡慕。 (3):鲜明艳丽;明丽。 答案:(1)无端(2)惊羡(3)明艳 3.走进文本 (1)四首诗的表现手法相似,或托物寓情,或借物言理,都出现了“物”:第一首是“”,第二首是“”,第三首是“”,第四首是“芽儿”“花儿”“果儿”。 (2)《成功的花》中作者抓住花的色泽特征,用一词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嫩绿的芽儿》中作者抓住芽、花、果的特征,用、、三个词形象地进行了描绘。 答案:(1)鸟儿纸船花(2)明艳嫩绿淡白深红 题目主题思想 母亲歌颂了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私 纸船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成功的花我们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精神,从花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 嫩绿的芽儿讴歌美好的青春,赞美积极的人生

母亲 1 思考:诗歌中两个“风雨”相同吗?说出你的理由。 不同。第一个“风雨”指真正的风雨,此“风雨”为下面的“风雨”做铺垫,第二个“风雨”指失败、挫折、打击。 2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赞美母爱的伟大、无私。 纸船 纸船 -寄母亲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悲哀? 因为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十分想念自己的母亲,思念不着最是难受,所以“含泪”“悲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6、本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3、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9、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李白诗四首导学案

李白诗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培养学生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3.正确对待诗人那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以及鄙视权贵追求追求生活重视友情以及关注民生的思想。 学习过程 一、走近李白——作者介绍 李白 (701 — 762) ,字,号,祖籍陇西成纪 ( 今甘肃秦安西北,教科书中误为“泰安” ) ,生于中亚碎叶城 ( 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 ,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 ( 今四川江油 ) 青莲乡。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 《上安州裴长史书》 )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 (742) 奉诏人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 ( 今贵州桐梓 ) ,乾元二年、 (759) 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 (762) 卒于当涂 ( 今属安徽 ) 。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课前预习 1.识记字音 瀛()瞑( ) 殷( ) 栗( ) 冥( ) 鸾( ) 悸( )怳( ) 著( ) 苍梧( ) 商贾( ) 磐( )石芒砀( )棹( )歌 2.理解词义 或可睹: 因之: 尚在: 栗深林兮惊层巅: 青冥: 来下: 失向来之烟霞: 须行即骑访名山: 开心颜: 蓬壶: 悲千古: 棹歌: 佯羞: 三、学习课文 (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1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天宝三载 (744) ,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他曾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其与天台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

江苏省泰州市永安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冰心诗四首教学案 苏教版

冰心诗四首教学案 姓名班级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 2、学习诗歌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聚的语言。 3、背诵并会默写前两首诗歌。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诗歌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聚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抛.下(pāo)倘.若(tǎng)叠.成(dié)惊xiàn(羡) cháo里(巢) s?遍(洒) 2、填空。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主要诗集有《繁星》、《春水》。她的诗以书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3、熟读课文。 4、根据情境补写句子。 一只蜗牛艰难地在墙壁上爬行,一会儿就从高墙上摔下来了,它翻过身又继续向上爬…… (1)悲观者说:无论它怎样奋斗,终究还是将会落下.人生也是如此啊,拼命奋 斗,到最后还是一场空. (2)乐观者说:多么坚强的生命啊,我们也要这样,活着,就要不怕困难,坚强勇 敢。 二、学习研讨: (一)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有关赞美母亲的诗句,歌曲。有何独特的感受。 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鲁冰花》、《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学习研讨 1、交流自学情况 (1)字词(2)作者简介(3)根据情境补写句子 2、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思考: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明确: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 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3、品读课文:补充栏:补充栏:

高二上册《李白诗四首》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第2课 (一)基础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从载人航天、量子卫星、“中国天眼”等大国重器,到被誉为“新四大发明”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当前中国创新成果。在这一轮的全球创新竞赛中,我国从“跟跑者”到“并跑者”,进而成为一些领域的“领跑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群策群力,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不跑出创新“加速度”,怎能成为领跑者? 过去五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改善了生活,也惠及了世界。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新科技走出国门,成为我们递给世界的“创新名片”,海外“拷贝中国”的案例越来越多。 要跑出创新“加速度”,就要突出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激发所有人的创新活力,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的机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完善和落实创新激励政策,明确提出“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或废止”。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层出不穷精益求精方兴未艾小试锋芒 B.层出不穷集思广益蔚然成风小试锋芒 C.屡见不鲜集思广益方兴未艾大显身手 D.屡见不鲜精益求精蔚然成风大显身手 【答案】B 【解析】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小试锋芒:稍微显示一下本领。大显身手: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创新慢了会落后,不创新也会落后

《李白诗四首学案》答案

《李白诗四首》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2.培养学生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3.品味李白诗风雄奇飘逸,想象奇特以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方法。2.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正确对待诗人那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以及鄙视权贵追求追求生活重视友情以及关注民生的思想。 【学习重点】 1.提升诗歌鉴赏能力。2.了解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李白诗歌的特点。【学习难点】 李白诗歌中雄奇飘逸,想象奇特的诗风。 【课时安排】3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走近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写作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 解题: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属歌行体古诗。“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3.写出划线字的拼音,并将正确读音标注到课本相应位置。 天姥.山( mǔ)瀛.洲( yíng )天台.山( tāi )剡.溪( shàn ) 渌.水( lù)脚著.( zhuó)殷.岩泉( yǐn )栗.深林( lì) 澹.澹( dàn )霹雳 ..( pī lì)怳.惊起(huǎng)訇.然( hōng )悸.( jì)

冰心诗四首教案

冰心诗四首教案 韦军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教学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总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 二. 了解冰心生平。 冰心:原名谢婉莹,生于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革命潮流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创作。1921年,参加了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把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冰心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小说集《超人》,其作品体裁以歌颂母爱、童年和自然为主,笔调柔和细腻,微带忧愁色彩,手法含蓄委婉,语言清新明丽,共鸣面大。 三、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语调。 四,品读课文: 1、学习《母亲》 (1)集体朗诵《母亲》,说说: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2) 自由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 (3)诗中两个“风雨”的含义相同吗?在诗中有何不同?(第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大自然中真实的风雨;后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挫折等等而引起不愉快乃至痛苦的心情,所以说成是“心中的风雨”。) (4)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巧妙地用第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受)受到打击,总要找母亲倾诉,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

李白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李白诗四首 . 学习目标: 1、通过介绍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了解李白诗歌落想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 3、通过其他三首诗歌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 4、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学习要点: 一、李白的生平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病卒当涂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

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更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 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 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他“五岳 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 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他曾当过道士,一 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得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着一把短剑。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 下车迎接的殊荣,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 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 政治斗争,被关进了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纪已六十 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 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他熟悉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和各 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这里埋葬着李白(当涂李白墓),埋葬着中国的诗魂,这颗永不降低身份,永不 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的巨星,终于在安徽当涂这里陨落了。而据传说,他是从采 石矶这里的捉月台为捉到月亮跳入长江而死的。我们宁愿相信这美丽的传说。他乘着 酒兴,要把发光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站在这捉月台上,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 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皎皎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 地上照耀着,奔流着。 二、李白的思想和性格 思想:李白的思想是杂家(儒家、道家、纵横家),以道家为主。 性格:热爱自由,向往自然,傲岸不羁 三、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蔑视权要富贵,宣泄愤懑抗争 “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冰心诗四首》教案 苏教版

第3课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 3、体会《纸船》中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4、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位这四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一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学习《母亲》 (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争取背诵。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二)体会“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中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巧妙地借助前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里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了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 三、学习《纸船》 (一)、熟悉全诗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 2.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2《李白诗四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渌.水(lù)绿.林好汉(lǜ) 鸭绿.江(lù) 氯.气(lǜ) B.殷.红(yān) 殷.切(yǐn) 殷.岩泉(yǐn) 殷.勤(yīn) C.澹.澹(dàn) 赡.养(shàn) 瞻.仰(zhān) 膳.食(shàn) D.磐.石(pán) 磬.器(qìn) 馨.香(xīn) 罄.竹难书(qìnɡ) 解析A项“绿.林好汉”应读“lù”;B项“殷.切”应读“yīn”;D项“磬.器”应 读“qìnɡ”。 答案 C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泥淖船棹悼念掉队 B.打烊徜徉佯装安然无恙 C.壶浆浆洗船桨壮士 D.富饶妖娆饶口令刍荛 解析D项“饶口令”中的“饶”应为“绕”。 答案 D 3.将下列词语置于下面的语境中,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5分) 李白成功地在其诗歌中______自我,强烈地______自我,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他诗中那摩天的蜀道、咆哮的黄河、__________的天山、________的匡庐、搏击风云的大鹏,无不寄托着他的胸怀抱负。 ①壮观天地②塑造③云海苍茫④表现 A.③②①④B.①④②③ C.②④③① D.④③①② 解析此题考查设置语境的选词填空。要根据具体语境,针对符合对象的特点及相 关词语的搭配来选择。[:大师]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5分)

A.烟涛微茫信.难求古义:副词,实在。今义:名词,书信。 B.脚著.谢公屐古义:穿。今义:写作。 C.势拔.五岳掩赤城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D.熊咆龙吟殷.岩泉古义:盛大。今义:热情。[:大师] 解析D项殷,在句中作动词用,震响。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大师]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师大师][:大师大师]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大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照”;“诗无敌”。 (2)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 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大师数理化] 6.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然后回答问题。(30分)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大师数理化]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

第2课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

李白诗四首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培养学生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3.品味李白诗风雄奇飘逸,想象奇特以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方法。 2.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正确对待诗人那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以及鄙视权贵追求追求生活重视友情以及关注民生的思想。 学习重点 1.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了解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李白诗歌的特点。 学习难点 李白诗歌中雄奇飘逸,想象奇特的诗风。 课时安排 4课时 学习过程 一、走近李白——作者介绍 观看《唐之韵》——李白 李白 (701 —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 今甘肃秦安西北,教科书中误为“泰安” ) ,生于中亚碎叶城 ( 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 ,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 ( 今四川江油 ) 青莲乡。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 《上安州裴长史书》 )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 (742) 奉诏人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 ( 今贵州桐梓 ) ,乾

元二年、 (759) 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 (762) 卒于当涂 ( 今属安徽 ) 。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课前预习 1.识记字音 瀛()瞑( ) 殷( ) 栗( ) 冥( ) 鸾( ) 悸( )怳( ) 著( ) 苍梧( ) 商贾( ) 磐( )石芒砀( )棹( )歌2.理解词义 或可睹: 因之: 尚在: 栗深林兮惊层巅: 青冥: 来下: 失向来之烟霞: 须行即骑访名山: 开心颜: 蓬壶: 悲千古: 棹歌: 佯羞: 三、学习课文 (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1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天宝三载 (744) ,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他曾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目标: 1、能够简要地说出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 4、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酬赠诗”。 说起酬赠诗大家一定不陌生,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等就属此类。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二、推进新课: 1、酬赠诗:诗人赠送酬答之作 2、特点: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 3、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读时请加以注意。 4、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如《酬乐天频梦微之》。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节妇吟》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有《张司业集》。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坐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一些不得志的官员和文人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为此写过《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在此点上与韩愈心志相通,都是主张统一,反对分裂。此诗便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作。 2.基本解读: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主旨)全诗分两个层次。 1)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第一层次,写接珠。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汉乐府“何以结相思,双珠玳瑁簪”,可知赠珠是表示爱情。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细读下文,方知其中颇具讽意。 2)后六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为第二层次,写还珠。前四句写还珠原因,后二句写还珠情态。“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史记·淮阴侯列传》:“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这里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知君”句上接“缠绵意”,“事夫”句上接“妾家”句,表明自己早已立誓与夫同生共死,从一而终。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说法。“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 3、小结:这首诗讲述张籍的“尴尬”:应运李师道,就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而拒绝,则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此诗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

《冰心诗四首》教案

《冰心诗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学习诗中丰富的想像、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的情感深刻哲理。 学习方法:导学探练清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叠着巢里抛下倘若惊羡 2、词语解释 惊羡:浸透: 明艳:妄弃: 倘若:无端: 3、介绍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她在革命潮流的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进行小说创作。冰心作品有三大主题:“童真”“母爱”“大自然”。诗集《繁星》《春水》除了表现母爱外,还记录了作者零星的感受和玄想,文笔隽逸,艺术精巧。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4、文题点睛 《母亲》一诗把“母亲”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心灵避难所这种思想感情,凝练的更加鲜明、深刻,表现的淋漓尽致;《纸船》一诗作者由儿时所钟情的纸船入手,通过“小小的纸船”来抒发思念母亲的深情。整首诗意蕴隽永,语言清丽,风格细腻明丽。 写作背景介绍: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处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

船赴美国留学。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与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诗人格外怀念母亲。于是诗人写下《纸船》这首诗,抒发了思念母亲的深情。 四、自学提纲 1、诵读两首诗,要求读出诗味。 2、划出朗读的节奏。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3、《母亲》一诗中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着回想一下,你也有过这种体验吗?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人巧妙地借前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有难了,就只会躲到母亲的心中。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内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伟大、无私。 4、《纸船》中作者用叠纸船这个细节寄托了对母亲的挚爱,相信你也能仿写一个细节表达对同样的感情? 5、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作者已经长大了,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行动呢?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母爱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五、合作探究 1、读完这两首冰心写母爱的代表作,品位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没有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前者主要是一种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侧重于母爱的付出。而后者则是步入青年以后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侧重于对母亲的感恩和回报 六、达标检测 (一)阅读《纸船》回答问题。 1、为什么我不肯妄弃一张纸? 2、“总希望有一只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一句中的“总希望”三个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3、你怎样理解“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一句 4、“我”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2016粤教版语文选修第2课《李白诗四首》练习题

李白诗四首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渌.水荡漾清猿啼( ) (2)熊咆龙吟殷.岩泉( ) (3)水澹澹 ..兮生烟()(4)忽魂悸.以魄动( ) (5)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6)怳.惊起而长嗟( ) (7)吴牛喘.月时( ) (8)君瞧石芒砀.( ) (9)见客棹.歌回() 解析:注意拼音规则,不要出现音调标注错误的现象. 答案:(1)lù(2)yǐn (3)dàn (4)jì (5)fēi (6)huǎng (7)chuǎn (8)dàng (9)zh 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 (2)云霞明灭或.可睹( ) (3)天姥连天向天横.( ) (4)势拔.五岳掩赤城( ) (5)我欲因.之梦吴越( ) (6)渌.水荡漾清.猿啼( )()(7)迷花倚石忽已暝.( )(8)栗.深林兮惊.层巅( )( ) (9)水澹澹 ..兮生烟() (10)失向.来之烟霞() (11)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12)怳.惊起而长嗟( ) 解析:解释时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尽量根据句义推断词义。 答案:(1)确实 (2)或许(3)遮断(4)超出(5)依据(6)清澈凄清(7)天黑(8)使……战栗使……震惊(9)波浪起伏 (10)刚才 (11)暂且;等待 (12)恍然,猛然 3、名言名句填空。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发三千丈,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文字书写正确,尤其要注意不要与形近字或同音字混淆。 答案:(1)奔流到海不复回 (2)天生我材必有用

冰心诗四首《繁星》《母亲》《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教案4-(精)

冰心诗四首《繁星》《母亲》《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教案4-中学语文在线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2.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 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 2. 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3. 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则是难点 三教具和教学手段 以读开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母亲 一导入新课 1999年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逝世,时年9 9岁,冰心老人自“五四”运动步入文坛,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四首小诗,藉此来纪念这位文坛世纪老人。 请学生介绍冰心老人: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品有〈〈春水〉〉〈〈繁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等。 提问: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 明确:温暖宽广安全等 请诵读冰心的小诗《母亲》 要求:要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亲切,舒缓的语调,请学生提出疑问,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明确: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背诵。 纸船 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请大声朗读〈〈纸船〉〉 补充背景: 1923年求,冰心赴美留学,海浪滔滔,天风卷吹,诗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油轮上,远离亲人,驶入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强烈思念故国,亲人,越发孤独,惆怅。 指导朗读: 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 “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 明确: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 2 纸船不会漂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叠着叠着”?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除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 3 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想象奇特,想象母亲梦见纸船。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迁移训练:你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交流回答:送贺卡,干家务,捶背,逗笑等。 再次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分析作用: 1 “明艳”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 2 “惊羡”含有惊讶,羡慕,更突出了花的“成功” 3 “浸透”突出了眼泪之多。 4 “洒遍”突出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羡慕他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成功来自奋斗和牺牲。 请同学找出蕴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语: 1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3 成功的桂冠是用荆棘编织成的 背诵诗歌。 嫩绿的芽儿 我们总想活得潇洒,不辜负青春韶丽的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中,应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嫩绿的芽儿〉〉。

高三语文李白诗四首

高三语文李白诗四首 诗,寻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悟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走入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2、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2、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2.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

《冰心诗四首》《成功的花》公开课教案

《冰心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抒情和阐述哲理的。 3、结合诗的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诗的含义。 教法教具多媒体 教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母亲》《纸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配乐诗《献给母亲的歌》或歌曲《懂你》导入,听完后问学生们,你们怎样来赞美母亲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老人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 二、简介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著名的诗集有《繁星》,《春水》,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冰心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是歌颂母爱、童真和自然。感情细腻真切,文笔清新优美。 《繁星》、《春水》这两本诗集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吟咏自然讴歌母爱,抒发生活的感悟。这

两本诗集开创了诗情与哲理交融的短诗诗风,引得当时许多青年竞相效仿。 三、学习《母亲》 1.朗读诗歌: (1)纠正个别字的读音。如“呵”“巢”(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 (3)你认为哪些字该重点读? (4)文中的“躲”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发这种感情的? (巧妙的由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联想到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和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 四、学习《纸船》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读错的地方。 2.讨论:(1)这首诗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哪些诗句品读出来 的?学生结合诗句谈自己的阅 读体会 (2)作者折纸船的整个过程你能描绘一下吗? 3.再抽读该首诗:注意要有感情。(1)这只纸船母亲肯定是收不到的,但母亲为什么却能在梦中看见 呢?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3)齐声朗读这首诗并尝试背诵 4.朗读比较这两首诗的抒情侧重点。 五、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请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搜集歌颂母亲的诗歌或散文。 七、教后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