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摘要

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中国禅宗的建立及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改革,揭示了禅宗发展的轨迹,本文主要对各个时期的禅宗思想进行梳理,简要呈现出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禅宗;慧能;中国佛教

引言

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 - 5世纪的古印度。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围国家传播,在两汉之际逐渐传入中国。据史书记载,,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朝长时间的传播与流布,逐渐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碰撞、融合,到唐代发生了在印度佛教基础上的创新,成立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等。其中,禅宗即是中国佛教规模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中国化佛教的宗派。

佛教进入中土,就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的土壤,在完全异质文化背景下生长的重大问题。而禅宗正是佛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学说与道家自然思想在相撞激荡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性的融合,迸发出了智慧火花的结果。

开山祖师菩提达摩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在嵩山少林寺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禅法,开了禅宗慧悟并重的参禅之风。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属于对教理的思考,行入属于实践,即禅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行入不仅指修行,还包括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不但要符合佛教的戒律,还要符合中国社会的伦理规范。概括为“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1]

二祖慧可是达摩禅法的直接继承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造诣,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被各种烦恼覆盖而不能显现。即众生皆有如来藏,人的本心与佛无异,只要破除无明烦恼,人人都可成佛,反对执著文字,重视自悟。

四祖道信强调“心”的作用,认为“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在修持中要在般若理论的指导下,“守一”、“看心”。他也重视修禅,认为只有在禅定状态中才能体会身心为空,破除无明虚妄,显现自身具有的佛性。[2]

五祖弘忍认为众生的清净心是成佛的根基,但还需要勤加修持,叫“守心”。守心要通过坐禅来入定,破除妄心,见到真心。

六祖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实现了佛教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革命。慧能佛教思想的中心是他的佛性说,佛性人人皆有,而且不论地区与民族,人人皆是平等具有的。慧能认为人性(佛性)本清净,本来是人人皆可成佛的,是由于人们心中所生的妄念覆盖了真如本性,使其不能认识自己本有佛性罢了。所以慧能说,“自性常清净”犹如“日月常明”,“天为云覆盖”才造成了“上明下暗”的局面,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为此慧能提出了识心见性成佛说。佛即在自性中,求佛不能到外边去求,只有向自心中求。慧能另一个重要的佛教思想是他的顿悟成佛说,主张无须长期修习,只要一旦领悟即突然觉悟佛性便可成佛。他认为佛法无顿渐之分,只有顿悟一路才能成佛,但人有利钝之分,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迷悟之分,“迷即渐修,悟人顿修”,对于愚迷之人还是要先藉渐修,最后才能达到顿悟的。[3]

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奠定了禅宗的理论基础与禅行原则,而他的弟子们将这种理论、原则贯彻到宗教实践中,并在实际的禅行生活中将禅宗进一步发展并使之繁盛。

马祖道一继承发展了慧能的禅学思想。马祖禅法主要特点是将慧能的“当下即是”进一步从自心自性的全体大用上加以发挥,还把慧能的“无念心”进一步发展为“平常心”。平常心就是本来具足的圣心,所以说,平常心是道。

禅宗在中唐以后,开创了天下独尊的局面。宗下分宗,派中开派使禅宗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辉煌。禅宗各派之间,并不是因为教义教理上的分歧和旁门别出,它们仍归共同继承弘扬慧能的禅学思想,以《坛经》作为所依据的重要典籍。其所以各立门户,自我标榜,是由于它们接引学人的方法、态度、风格的各自不同及对佛经的取舍、侧重不同,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拘一经、出入众典、陶冶百家、圆满自我是禅宗所有派别的共同特点。

两宋时期, 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总趋势下,禅宗吸收佛教各派理论充实禅学,又接受儒、道的影响,在宗派组织和禅学理论上保持旺盛发展势头。

永明延寿将大乘佛经、祖师语录、圣贤集等编篡在一起,形成了融合禅教的《宗镜录》百卷,他是禅、净一致说的积极倡导者,著有《万善同归集》。延寿致力于禅教合一、禅净双修的做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代时汉传佛教仍以禅宗为主。到明代万历时期佛教宗匠辈出,形成了一个复兴的新气象,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四大高僧,成为禅宗的一个亮点。

憨山德清接受了禅师云谷法会“三教一致”、“禅净兼修”、“宗教不二”的思想,认为“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4] 明末四大高僧试图为佛教和禅宗的重兴找到一剂良方。他们呼吁对经典的重视、对文字经教的理解,从而不再将宗与教完全割裂,而提倡宗教一致,佛、儒、道思想合一也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这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心态都受到佛教的影响,禅宗呈现出的世俗化、居士化特征也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特征。

清代佛教宗派主要有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律宗、法相宗等。禅宗还是最为兴盛的宗派,其中居士习禅弘法成为一大特色,以杨文会、宋文森、毕奇为代表,对禅宗思想振兴起了很大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禅宗道盛提出了“集大成理论”,强调对所有的佛教学派兼容并包,这种说法超越了北宋以来所谓“宗教一致”、“禅净兼修”的主张,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 1] 大正藏(卷48) [ 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

[ 2] 张保民. 焦作晚报. 焦作:焦作晚报社,2012(5).

[ 3] 坛经?法海本.

[ 4] 丁福保. 六祖坛经笺注[M]. 台北: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2002.

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以禅宗美学思想中的“空寂”“自然”和“简约”美学观,三个方面阐述禅意美学思想精髓在我国现代设计语境中彰显的“尊重人性、反对浮夸、注重内在”的精神内涵和“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理念,以期在今后的艺术设计研究和发展中,能吸纳和融合禅宗美学思想精华。 标签:禅宗美学;艺术设计;应用 “禅”,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基本精神是“抛却世俗,到这宁静的地方”。“禅宗”乃佛教的一支别派,通过“禅”法将心专注在一种法镜上,以期怔悟本自心性,即“有序的心灵修行”。“禅宗”是印度佛学本体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道精神和智慧形成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之一,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推崇自性顿悟,而非言传。禅宗美学思想倡导直视事物本质,强调运用简洁洗练的手法或自然、单纯的材料表现禅意,反映内心的空灵与冥思。这种追求自然与纯净的手法形成了禅宗美学最为独特的魅力,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法。 一、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空寂”美学观——“空纳万境”“天人合一” 禅宗主张“万法皆空”,意指世界万物本质是虚空。“空”并不是真空,而是性空。“空”乃佛教根本,具有否定恒久不变存在实体之意,音译“舜若多”,作“空寂”“空性”“有非”等,包容一切。在禅者眼中,世间一切犹如水中月镜中花,本质上都是虚空的。 在我国传统文化国画的创作和审美中追求的即是“空”“无”的艺术表现和审美境界,一些留白的画面更能让人浮想联翩、意味无穷。早在南宋时期,马远的山水画就是“空寂”意境诠释的典范代表。其经典作品《寒江独钓图》,呈现在画面上的是一扁舟,一孤叟,独坐船头静心垂钓。画面中没有描绘水,通过大面积留白,却使人感到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满幅皆水,传神地表现出寒江独钓的寂寥和空灵,予人以无限想象之空间,百看不厌。因此,这种留白的“空寂”意境完美地展现出禅宗式的美学。 原研哉为无印良品(MUJI)设计的海报作品《地平线》,也巧妙的采用了“空纳万境、天人合一”的禅宗美学设计理念。海报整个画面表现的是将空间一分为二的地平线,人们从地平线出发,将天地间所有的景象收于眼底,人与地球的关系也得到一个趋于极致的体现。古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该系列海报如同一个巨大、空白的容器,能容纳天与地,既是原始状态下的“无”,也是丰富想象境界的“有”,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建筑艺术中,空寂玄幽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智慧之美。日本园林设计的山

浅析禅宗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浅析禅宗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摘要: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佛教。禅宗主张“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只要守住我们本来清净的自性,烦恼就不会出现。表面上看我们平日的生活似乎与禅宗没多大关系,但其实禅宗中包含的思想、精神对我们的生活大有益处,能够帮助我们更容易找到生活中的满足感、幸福感。 关键字:禅宗、自性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中国的佛教传承是从释迦摩尼到迦叶尊者到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在传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佛经,堪称经典,是由六组慧能所写。本人原想要读读六祖的《坛经》,想经此了解佛法的要义包括在禅学里,“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艺术。透过“禅”,我们可以看清生命的意义,活出幸福美满的人生。 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太多的烦恼填补人们的时间空虚,住房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身心疲惫,精神焦虑,苦痛倍增,心理压力也与日俱增。而“禅”,在这时候的被极大关注和研究并不是偶然,它的本身便能使它傲然于今。禅,受戒、静心、守定、思悟、谦恭、恒志、随缘。你是否觉得自己的物质生活奢靡浮华,而内心世界却感到空虚呢?没日没夜的忙着自己的工作,表面上看起来事业有成、生活丰富,可静下心来却发现自己是那么的空虚寂寞。你可否想过要性定修禅,淡泊做人?禅它能给你给那颗好胜的心一个休憩的港湾,让它空明通透,真实无妄,也能让你看到平时你所看不到的大千世界。禅,守定,我想这就是你所不可或缺的东西吧。一个能让你抛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世界,去找到自己生活的必需品。 佛教的本质思想是“当你放下妄执,就是‘佛’”,这也是佛教的真理所在,

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不少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各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乡印度,仅一个世纪就几乎全部消亡了。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数以万计的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 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复,但发展甚微。 大乘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佛教经典也大量翻译过来。史载,早在魏晋时期即译经702部、1493卷。此时,各地广修佛寺,削发出家的僧侣人数迅速增加。南朝梁武帝还亲自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四次舍身同泰寺,将佛教定为国教。当时(约公元500年前后),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寺庙500多座,僧尼10万余众。 北魏末年(约公元533年前后),全境有“僧尼近200万,寺院3万所。”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 北魏武帝时,佛教在中国受到第一次大打击,即佛教史称的“三武一宗法难”中的第“一武法难”。一百多年后,又发生了北周武帝灭佛事件,毁塔寺、焚经像、僧还俗,使佛教受到第二次重创,即“二武法难“。但二次灭佛事件后不久,佛教又很快恢复了元气。 佛教界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早期弘传时期。 从隋初(公元581年)到唐武宗毁佛(公元841年),前后约260年,佛教进入到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统治者中不少人提倡佛教。采用了利用、限制、整顿的策略,制定了度牒制度(出家人证书),加强了对和尚、尼姑的严格管理。对僧侣采取不纳税、不当差,还敕给大量田地、山林作为寺产,使寺院经济得到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肖艺吴隽宇 ?简介:早期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比较滞后。没有出现过像希腊从泰勒斯(Thales)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时代和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时代。因而,不得不移植别国思想。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共同的肤色和类似的文字,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便成了日本发展 本国思想的借鉴。从隋唐、宋明等朝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事实中,可以清楚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 本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以及政治制度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得到了变形 的移植,并融化在其独特、执著的精神铸模中。这种民族特有的“复合变异性”,生命力极其旺 盛,使得日本文化并没有流于同化,而是在千姿百态的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关键字:禅宗思想,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1 禅宗哲学思想的特点 在中国众多哲学思想中,佛学对日本文化及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有很多派别,其中对日本影响最深远的是禅宗思想。禅宗,源于佛教文化东渐,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主张通过个体的直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 禅宗思想可归纳为如下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也就是通过渐悟或顿悟发现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省体验、直觉感情的独创精神等的作用,提升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公元12世纪,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将曹洞一派带回日本,经过镰仓、室町、德川幕府时期,深深地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 2 禅宗思想与日本枯山水庭园 到了室町时代,禅宗思想开始影响园林艺术的创作。禅宗所主张的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将日本园林的创作,从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神僧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园林:一种观照式的庭园,表现广大无垠的自然世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让人们通过静坐、观照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枯山水庭园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 枯山水,顾名思义,庭园内不用水,表现的山水是干枯的。它以各种形态的天然块石代表山岩、岛屿,地上铺设白砂(一种从河滩中采来的石英砂),砂面上耙出水波纹的图形,以象征江河湖海。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衬,形成山峰、岛屿、涧谷、溪流、湖海、瀑布等多种山水景观。园中有时也点缀一些

浅论唐诗中的禅宗意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918008485.html, 浅论唐诗中的禅宗意象 作者:杨玉楼 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12期 内容摘要:“自唐以来,禅学日盛,才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间。”由于禅学在当时已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以禅喻诗、以禅为创作和审美的标准在唐朝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中唐以后,社会日益黑暗。时代的动乱不安,个人道路的坎坷难达,使诗人们由先前的向外扩张的道教迷狂渐渐转向了冷静凝敛的禅宗内省。其笔下也就常常表现自然山水那种最神奇、最微妙的动人之处,反复运用那些具有空、寂、静、净等美学象喻的意象。 关键词:唐诗禅宗意象意境情趣 禅,本意为沉思、静虑,汉魏时译为禅定。禅宗自菩提达摩于南朝梁时从印度来中土传法后,便开始与中国的诗歌相结合。到了唐代,禅与诗之融合最为突出,成就也最好。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禅与诗的密切融合不仅与禅师们的大力弘扬有关系,而且诗人们在其中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它与唐王朝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制度也密切相关。 “自唐以来,禅学日盛,才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间。”由于禅学在当时已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以禅喻诗、以禅为创作和审美的标准在唐朝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中唐以后,社会日益黑暗。时代的动乱不安,个人道路的坎坷难达,使诗人们由先前的向外扩张的道教迷狂渐渐转向了冷静凝敛的禅宗内省。较之初、盛唐,他们对国事的关心少了,而对个人的考虑增多了,从外在的事功转向了内在的心境。其笔下也就常常表现自然山水那种最神奇、最微妙的动人之处,反复运用那些具有空、寂、静、净等美学象喻的意象。 唐诗中的禅宗意象大都由生活中的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山,原应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处处闻啼鸟,群芳烂不收。但王维却写其静谧。“春山空”突出春山静得像空无一物。“空”是虚笔,也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实写桂花、明月、山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烘托出春山的静谧。桂花本是一种花型细小的花,但它的飘落居然可以使人仿佛听到。月亮升起,月光射进山谷,竟然惊醒了山鸟,表现了春山寂静无声。而山鸟时鸣又衬托出春山之幽静。这恰如皎然所说的“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为意中静”。而这“意中静”则正是禅悟。禅悟之悟,在于体悟自身佛性,“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也正是在静虑求真、体悟人生、获取解脱等方面上,禅的境界往往也借助艺术的表达,禅便进入了诗;而诗的境界往往也具有禅的境界,有时还需要禅意来拓诗境,诗便接纳并且包容了禅。

试论道家思想对禅宗心性论的影响

试论道家思想对禅宗心性论的影响 2009-07-18 14:49:00| 分类:中医养生|字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佛、道三家思想中,心性论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家心性论既各有特点又相互关联,要厘清其中一家的心性论思想都不能不关注其他两家,道、儒二家作为中国本土文化,心性论思想自然有很紧密的联系,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外来文化,在思想、哲理、语言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和中土都有差异,但印度和中国同属东方大国,又有很多共通的思想意识。佛教在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首先是梵僧来华传译,这些梵僧往往在中国生活多年,逐渐熟悉了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梵僧甚至精通汉语。他们的传法不能不考虑汉语的语言习惯和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他们的弘法不能无视中国的民风和习俗。随着中土出家人的增多和中国僧团的成立,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出家人在理解印度佛教教义、思想的过程中,原有的儒、道思想既是所知障,又必然是比附、参照和理解的依据。佛教的东传是为“化中国”,事实上基于这样的原因又必然使印度佛教“中国化”,在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中,中国道家的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心性论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禅宗的心性论而言,道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道本体观、自然观和无为观等方面。 一、“道”与“空”、“禅”、“佛” “道”是先秦子学思潮中涌现出的首席概念,也是中国学术史上最为核心的概念”。在道家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其主要意义是万有的本原,宇宙的实体或世界的本体。老子首先提出与阐发“道”的上述哲学意蕴,庄子沿着老子的自然主义道路前进,打破本体“道”与现象的对立,认为“道”既是自本自根,又是周遍含容的,并进一步提出道“无所不在”的论题,说道“在蝼蚁”、“在屎溺”(《庄子·知北游》)。强调作为宇宙万物的最后根源的“道”既是普遍的、绝对的,又是不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相对的。“道”出于万事万物和日常生活,或者说,在万事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就能开显出“道”的意义和

浅析中国禅宗文化

浅析中国禅宗文化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中国禅宗,融会老庄思想的道家佛学,其实是中国人在佛经翻译过程中,文化渗透交融产生的结果。对于中国文化史产生过深远影响。 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其特点就是“明心见性 其中,粤北宗教文化为岭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留下了众多的禅宗经典和语录著作。有《六祖法宝坛经》《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死心悟新禅师语录》等等。其中六祖慧能的说法记录《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徒撰写的唯一一部佛教经典,是禅宗的基本经典。

慧能把达摩的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理论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禅宗理论。使慧能以后的禅更加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广泛认同,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读书人投入到禅的怀抱,成为中国禅的支持者、发展者和传播者。以至于北宋时的宰相也不禁发出“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哀叹。 因此,禅宗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影响很大。宋明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和王明阳主张,心外无物,的心学明显受到禅宗思想的熏陶。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尤为巨大。唐代诗人王维,贾岛,常建,和宋代苏轼的人都受过禅宗思想的影响。对明清小说影响也非常大的,最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包含着大量的禅宗思想。 对个人来说,禅宗思想要求我们:修心,禅宗把心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感恩的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还有平常心。 禅宗的产生是偶然的,他的发展却是必然的,每一个生命力的事物都是具有合理的内核的,都应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而即使变化,那其中合理的内核也不会变化,变的只是外在的躯壳。禅宗也一样,他在中国生根发芽了千余年,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人们会不知不觉中祈祷,会不知不觉中用到她特有的逻辑思维形式,这是历史发展所未能泯

禅宗思想,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禅宗思想,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对于“禅”这个概念,无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都非常的熟习,禅从释迦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传迦叶尊者,代代相传二十八代以心传心、心心相传,至达摩祖师来传法于二祖慧可,东土师资相传六代到六祖慧能大师,一花开五叶使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导地位。自唐宋以来在禅宗祖师大德的精心发扬之下,使禅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今天禅宗的很多典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对人们现实生活起到了无可非议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增添不少色彩,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文明病”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由于精神文明的滞后,在我们当前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日下的严重倾向,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和“价值观念颠倒”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在西方国家已经比我们极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对佛教的“禅文化”得到

了重视,有铃木大拙等日本的禅学专家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宣讲禅法,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许多知识分子的喜爱和认可,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气息。这不仅使“禅”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发展,同时也给西方国家的社会和人们生活环境起到了净化。在今天西方国家有很多人在闲暇之时去到佛教的寺院进行禅修,也有很多人专门从事于禅修和禅学的事业。 在我们中国文化领域“禅”更加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到了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禅”这种宗教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国际社会的交往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禅”文化对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在今天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禅”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今天的学术界和文化界海内外学者,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无不是“禅”文化。在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心灵和精神上却受到了严重的缺陷,使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畸形,严重影响了我们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惊觉和重视。由于物质生活的诱惑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利益”、“名誉”、“健康”、“事业”等,而在佛法中认为这些都是建立在“贪

第三讲 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

第三讲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 一、佛教的产生及基本教义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这个释迦牟尼是一种尊称,意即他是“释迦族的贤人”,他的名字是悉达多,意思是“目的达到了的人”,而他的姓是乔达摩,意思是“最好的牛”。12世纪末,阿富汗廓尔一带的穆哈默德君主极富扩张野心,他在统一阿富汗之后,又大举进攻印度,一直深入到恒河流域,消灭了取代波罗王朝的斯那王朝。13世纪初,把印度仅存的佛教超行寺也焚毁了,这个事件标志着印度佛教的灭绝。当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到中国之后,佛教在中国开始了其新的发展时期。 佛教分为大乘小乘。“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这里需要简单地介绍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他是一位觉者、教主,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却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在释迦牟尼身上罩上了种种神话,奉其为彼岸世界的人格神。同时又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 其次,小乘佛教要求众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强调隐遁禁欲,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强调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强调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大乘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大乘开始把拯救他人的比丘称作是菩萨,也就是候补佛,而小乘则不承认菩萨。 再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中观学派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瑜伽行派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槃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大体而言,应是在两汉之际。从两汉之际到东汉末年的200多年是为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佛教在传播初期先是依附于儒家方术,到了桓灵之世又成为道教方术的补充物。直到汉魏之间,它才与道教明确分开。从曹魏代汉到隋灭陈,共计369年,这一时期总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大规模汉译,佛教大规模发展。随着汉末儒家正统思想的崩溃,玄学开始兴起。所谓玄学乃是因为像何晏、王弼这样的名士喜欢清谈《老子》、《周易》诸书,立意玄远,故而名之。玄学“贵无”,而佛教之“性空”与此有契合之处。魏晋的佛教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发展的。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译人与译典最多的时期,其中尤以南朝为盛。

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摘要 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中国禅宗的建立及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改革,揭示了禅宗发展的轨迹,本文主要对各个时期的禅宗思想进行梳理,简要呈现出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禅宗;慧能;中国佛教 引言 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 - 5世纪的古印度。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围国家传播,在两汉之际逐渐传入中国。据史书记载,,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朝长时间的传播与流布,逐渐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碰撞、融合,到唐代发生了在印度佛教基础上的创新,成立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等。其中,禅宗即是中国佛教规模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中国化佛教的宗派。 佛教进入中土,就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的土壤,在完全异质文化背景下生长的重大问题。而禅宗正是佛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学说与道家自然思想在相撞激荡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性的融合,迸发出了智慧火花的结果。 开山祖师菩提达摩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在嵩山少林寺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禅法,开了禅宗慧悟并重的参禅之风。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属于对教理的思考,行入属于实践,即禅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行入不仅指修行,还包括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不但要符合佛教的戒律,还要符合中国社会的伦理规范。概括为“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1] 二祖慧可是达摩禅法的直接继承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造诣,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被各种烦恼覆盖而不能显现。即众生皆有如来藏,人的本心与佛无异,只要破除无明烦恼,人人都可成佛,反对执著文字,重视自悟。 四祖道信强调“心”的作用,认为“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在修持中要在般若理论的指导下,“守一”、“看心”。他也重视修禅,认为只有在禅定状态中才能体会身心为空,破除无明虚妄,显现自身具有的佛性。[2]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08汉语国际教育金晶【内容摘要】禅宗作为佛教在中国发展衍生的本土宗派,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禅宗流传时间最长,且对中国文化和思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用辩证的眼光评析禅宗一千多年来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禅宗佛教中国文化 佛教自汉代进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初唐,终于出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宗派——禅宗。所谓禅宗的“禅”字虽然由梵文“禅那”(dhyāna)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也就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但二者之间的意义有很大差别。“禅那”指经由精神的集中而进入有层次冥想的过程,是佛教一种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但是中国的禅宗所追求的并不是这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是对本体的领悟,或对自性的参证;冥想和思索,反而会失去禅的精神。 禅宗相传始于南北朝来中国的僧人菩提达摩,他在佛祖释迦牟尼“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发而成佛”,后另一僧人道生再进一步提出“顿悟成佛”说。唐朝初期六祖惠能承袭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并将达摩的“修行”理念进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禅宗初步形成系统和规模。唐朝中晚期禅宗开始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又从明朝中晚期开始逐渐衰落。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唯一宗派。五祖弘忍后分南宗、北宗两派。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因而从各方面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意义的,也不乏消极影响。时至今日,即便禅宗作为佛学宗派已渐渐衰落,但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地位不可磨灭。 一、对佛教发展的影响 西汉末年,佛教最先由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开始在封建统治阶层中开始流传。佛教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教义。此时,佛教只是君王士大夫的新鲜消遣;连年战乱使普通民众生活于水生火热,日子过得朝不保夕,印度佛教的那些教义对他们没有实际的意义和实现的可能,因而在民间的流传度不高。 佛教的传播者意识到佛教要想在中国扎根发展,就必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糅合。频繁的战乱,窘迫的生活,乱世中难以改变现实的无力感使得人民急需精神上的逃避和慰藉,宗教的普及便有了基数庞大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统治者也渐渐意识到,他们手中的这一消遣可以用来作为巩固统治地位、麻痹人民的政治工具。内外因共同作用之下,佛教一枝独秀,乘势而起,成为维

浅谈禅宗美学与东方意蕴对服装风格的影响——以日本服装设计为例

浅谈禅宗美学与东方意蕴对服装风格的影响——以日本服装 设计为例 摘要:在当今时尚界,日本服装设计师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精妙解读,在世界范 围内树立起独特的设计风格,东方服饰美学的话语权被日本服装品牌占去半壁江山。禅宗美学如何影响日本服装设计,中国设计师又该如何把握和发展属于中国 的东方设计元素? 关键词:禅宗美学,日本服装,东方元素 1.禅宗与日本禅学 1.1 禅宗的起源 佛教自西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与儒、道两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 有的佛教。佛教在中国逐渐分成多个宗派,在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 派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思想主张通过心性修行达到心性升华,从而摆脱烦恼,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文化,本质上可以概括为自然-内在-超越。与其他佛教派系不同,禅宗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认为日常活动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通过日常的生活,发现清净的本性,体验禅意,最终达到自我超越,寓理想与现实之中,称为 禅宗最具有世俗意味的长处。 禅宗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如“道”、“无”、“自然”等,化为几用,不断进化称为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 日本禅学传承 禅宗思想于镰仓幕府时代传入日本,此时中国正值南宋,禅宗思想已经发展 成熟。镰仓幕府是第一个由武士阶级掌权的政府,在贵族时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 上了历史舞台,他们鄙视平安朝贵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武士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需要寻找一种前朝贵族不曾遵循的宗教,这便成为了中国禅思想传入日本的契机。中国禅宗东传日 本后,发展成为了不同于中国禅宗的“日本禅”,进而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武士道与禅宗在某种意义上被定位为武士道德与 人格的修炼方法,这也使得禅宗美学在近七百年的幕府统治中保持繁荣昌盛,至 今仍留有巨大影响。近代以来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等禅师在西方广泛传播禅宗 思想,禅宗已被西方人视为代表东方的神秘文化符号。 2.日本服装设计中对禅宗美学的体现 (1)自然主义 深受禅宗美学影响的日本人十分推崇“自然之美”,追求“天人合一”。大自然 与四季对于日本人有着独一无二的感情在其中。所以日本服装品牌在面料上常用 棉麻,毛呢,真丝等天然的织物和纤维。大和民族的代表性服饰——和服则是日 本服装崇尚自然美感的经典代表:传统和服由真丝织就,天然染料染成,纹样则 多为花木鸟兽,顺应四季变换。而知名服装品牌KENZO的创始人高田贤三的设计 也是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幻想色彩,是自然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体。高田贤三喜 爱天然棉麻面料,也常常把和服的设计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KENZO的服装不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浅论禅宗对北宋诗歌的影响 出处:作者:刘哲宁发表日期:2005-9-17 11:07:52 阅读4075次 内容概要: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诗人、诗歌审美、诗风来阐明北宋诗坛在禅宗影响下的发展。认识禅在宋诗特点形成中的作用,以此揭示宋诗的独特性。本文认为宋诗空明摇曳的诗境、冲淡清远,超逸绝尘的风格,包括对活法的提倡,以禅喻诗的理论的探讨,都与禅有着深刻的联系。 关键字:禅宗北宋诗人审美倾向诗风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e impact on poem in North Song Dynasty of the Zen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en” influnced poems.in “North Song”dynasty, which is from three angles, that are,”the poets”, the aesthetics of the poems and the styles of the poems. The article also recognize the impoetanc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ems, the features of them which can open out(post) the speciality of the “Song” poems. The paper considers “Song poems” have deep artistic conception that detached common socieby, including therecommendation of the living style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poems troped by Buddha. All of thishave the deep connection

中国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吴言生教授 这几天和各位法师、各位营员在柏林寺一起度过,我很有些感慨。首先是老法师以身作则,整个柏林寺法师们一个个如律如仪,僧宝庄严,使我们感受到了禅的真味。其次,我看到同学们经过这几天生活禅夏令营的锤炼,已与刚来的时候大不一样。很多人都差不多快脱胎换骨了,同学们很早就上殿,参加礼佛、读经、抄经、佛学讲座等活动,心灵、境界上均有所提高。再就是前来和同学们交流的法师与老师们,非常恪守职责,个个都是口吐莲花,大家听他们的讲课都会得到很大的受用。老师们已经把我要讲的题目都讲完了,我坐在这儿感到很茫然,该讲些什么成了问题。大家可能都知道野狐禅的故事,如果讲错了一句话就要五百世变成野狐身。我今天在这里肯定会有些不成熟甚至是荒谬的话,我担心我讲完后也变成野狐。但转念一想,哪怕是肤浅的东西,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也是好的。 我们这次很难得聚在一起,来参加夏令营,来吃赵州茶,来体验禅茶一味。我想,大家自从来到赵州、跨入柏林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吃赵州茶了。今天我把对禅宗、对赵州禅初步的看法贡献给大家,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想佛法是对那些最渴求、最需要的人讲的,而同学们已经是很解脱、很自在了,可能我在这里是画蛇添足或者是吃力不讨好。说得不好,我是用一种名相束缚了大家,大家记住一大堆名相,回去把自己束缚住了;说得好,就更麻烦了,又是用一种更高级的名相束缚了大家。所以, 1在座的各位同学、营员,下课后大家首先要做的是,把我今天所讲的统统忘掉!我讲的题目是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我简单地以本心、迷失、开悟、境界八个字来进行论述。本心论 禅宗的思想或佛教的千经万论,都是在说明我们原本具有善良、纯洁的心,禅宗的本心论就是解释本心的澄明、觉悟、圆满与超越的内涵。在、、大乘佛教经典里,对本心的阐述有《楞伽经》《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心经》《楞严经》《维摩诘所说经》《华严经》《圆觉经》《涅盘经》等。大乘经典直接影响了禅宗的思想,禅宗思想的核心就是从佛教经典里来的。、 在《楞伽经》《大乘起信论》中,有关本心的基本观点是如来藏思想。,是指我们修行路途中的佛性、佛性种子,深深埋在生命的基因所谓“藏”里面,我们还没有来到这世上,我们就具有了佛性。《起信论》把心分成一心二门,从本体上看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圆觉经》强调的是恢复每个人原本的圆满觉悟之心,即人人本有的清净本性。 《法华经》里有一则衣藏宝珠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穷人到他富有的亲戚家作客,亲戚请他吃饭,吃到一半,衙门来人叫亲戚去值班,这时穷人已喝醉了,亲戚临走前把一颗很珍贵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但他本人根本不知道,仍然像过去那样过着流浪的生活。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和那个富有的亲戚碰面了,亲戚对他说,我在你衣服里缝的那颗宝珠你 2怎么还不拿出来用,还像过去那样贫困潦倒?于是穷人才知道有这么回事,打开衣服一看,果然有一颗无价的珍宝。《法华经》的这个故事,是用穷人来比喻我们凡夫,而富有的亲戚则是大智大觉的佛陀世尊,宝珠就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来藏,都有澄明的自性,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所以依旧在外面流浪,捧着金碗讨饭吃。《涅盘经》里用毗尼宝藏和力士额珠作比喻。毗尼宝藏大家比较熟悉,力士额珠讲的是,大力士眉间镶嵌了一颗宝珠,有一次与人相扑时,两个人的头互相抵触,把宝珠顶进了皮肤里,力士的额头上就长了个脓疮,疼痛难忍,便去看医生。医生告诉他,宝珠还在额头上的皮肤里,只不过是由于嗔恨心把宝珠顶进去了,实际上宝珠还没有丢失。这个比喻说明每个人在自性上都是非常干净、珍贵的,但由于我们的贪、嗔、痴三毒使我们原本纯净的佛性隐没,不能够显现出来。

禅境与诗境——浅论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

第17卷第1期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VoI.17,No.12007年3月JOURNAL0FJIANGXIYOUTHVOCAlll0NALCOI上EGEMar_2007 禅境与诗境 ——浅论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 戴婕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深谙佛理者,他将禅境引入诗境,丰富了盛唐山水田园一派诗歌的内容和表现艺术。本文分析了禅境对他诗歌意境的影响。对王维诗作了总体而简括的梳理。 【关键词】禅境诗境王维影响 【中闰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1A【文章编号11672—2108(2007)01一0055—02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深诸佛理者。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禅学造诣,使他将禅境化作诗境,创造了“澄澹精致”(《与李生论诗书》)“趣昧澄复”(《与王驾评诗书》)【1]而不同于任何一个时期的山水田园诗。丰富了盛唐山水田园一派诗歌的内容和表现艺术。这也正是他对山水田园诗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众多的流派中。王维的诗以其意境浑然、含蓄隽永、生趣盎然而独树一帜,他将禅境引入诗境,创造了意与境偕、情景相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并发挥到了极至,并以其“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在言外的要求。 盛唐时期。诗人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北宗禅思想的影响,大抵是教人通过“凝心入定”的观照冥想,进入一种无尘无虑的“寂然界”,这是禅宗证悟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到大自然中或禅房静室中去寻求寂静不灭的境界.是当时大多数人参禅的一般途径。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出的“禅”意,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境入诗;三是诗表现出来的禅境的意象描写。 第一.以禅语入诗。 王维多与佛家弟子往来。在他的诗中就有许多对禅院、僧人、居士的描写,而且到处可见禅语,如《胡居士卧病遗米赠》(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以下所引王维诗俱出此集,不再注出处)【2]: 了因四大观,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斋时不取食,定应空漱口。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 在这首诗中.几乎句句都用佛语.虽然情理都无可取之处,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佛理的熟谙。类似的还有《登辨觉寺》、《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等。 他在《饭覆釜山僧》中写道: 晚知清静理,日与人群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敞庐。果 【收稿日期】2006—09—10 【作者简介】戴婕,女,文学硕士,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教师。 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燃灯画欲尽,鸣磬夜方初。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诗中那位远离人群,与山僧为友,食松屑、居蓬蒿,焚香悟道的隐逸之士。应该就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写照罢。 他在另一首诗《春日上方即事》中也写了这样的生活: 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鸠形将刻杖,龟壳用支床。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由于诗人常常在隐居禅诵之余,拜访僧人,游历寺院,写下了许多有关寺院僧人的诗篇,如僧人他写过睿上人、福禅师、操禅师、璇上人等等,寺院更多。有崇梵僧寺、感化寺、香积寺、辨觉寺、青龙寺、福禅师兰若、道一师兰若等等。这样。 就必不可少地会用上许多禅家用语入诗,在这类诗中,艺术性不强,但多少还是表现了作者对佛教禅学的痴迷。渴望在山林中保持心灵的平静,体悟人世的“空虚”,其中对物境和心境的刻画很细腻。 第二。以禅境入诗。 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寂然界,是空无。王维将禅家的“静”“寂”“空”“无”等境界引入诗歌。形成了他的山水田园诗所表现的静谧、空灵、冲淡的禅意和诗意。 王维的诗中描写了许多无人之境,以此来表现他回避世事,醉心自然界的那种寂灭的境界。著名的《辛夷坞》,就是一个无人且无情的世界: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寂寞无人的山间,芙蓉花自开自落,悄无生息。没有开的喜悦。也没有落的悲哀,这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世界,一瞬即是千年,物质世界就在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展示着宇宙的空无和永恒。诗人就是以这样超越的眼光审视自然。将心灵和整个宇宙化合.而诗人的情感也在这种化合中消亡了。王维有许多诗都是这种寂灭、空无的禅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55—

苏轼词中的禅宗思想及现实意义

目录 前言 (2) 一、苏轼生平及其思想简介 (3) (一)苏轼生平简介 (3) (二)苏轼思想简介 (4) 二、禅宗思想的核心和本质 (4) (一)禅宗思想的核心 (4) (二)禅宗思想的本质 (5) (一)苏轼词的创作成就 (6) (二)禅宗思想对苏词创作的影响 (7) (三)苏轼词中的禅宗思想 (8) 四、苏词禅宗思想的现实意义 (10) 结语 (11) 致谢 (11) 苏轼词中的禅宗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心性论是禅宗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顺应自然而超越现实矛盾、生命痛苦,获得心灵自由,是禅宗追求的理想目标,禅宗思想就是超越思想。两宋时期禅宗思想盛行,并渗入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趣味中,深刻的影响着词的创作,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是典型的代表。禅宗思想在当今社会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是系统地介绍苏轼生平及思想、禅宗思想、苏轼词的创作成就、禅宗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并对苏轼一些词中蕴含的禅宗思想作具体分析、综合禅宗思想对现代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轼词禅宗思想现实意义 Abstract: Buddhism entered China,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sulting in the Chinese Buddhist - Zen. Zen mind is the ideology of the core content of natural and conform to the reality beyond the contradictions, the pain of life, access to spiritual freedom, is the pursuit of the ideal of Zen, Zen is beyond the thinking of thinking. Prevailing thinking Zen Song period, and infiltrated into the aesthet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 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e word creatio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famous writer Su Shi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Zen thought in today's society also have a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This paper is 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Su Shi's Life and Thought, Zen thinking, the creative word of Su Shi's achievements, Zen Sushi thinking of the impact of the word for, and Su Shi's speech contains some ideas for a specific analysis of Zen, Zen integrated thinking hearts and minds of the modern world and the spiritual life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Su Shi Zen thinking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word 前言 在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文化长河中,苏轼可算得上是千古文章的大家,他诗、文、词、赋样样精通,并且都有很高的成就,这些辉煌的成就不仅让他在文化史上名垂千古,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前人研究苏轼及其词作的作品有很多,有研究他旷达、飘逸的词风的《豪放飘逸清丽典雅——论苏轼词的艺术风格》,有研究他的仕隐情结的《痛苦中的抉择——仕隐情结在苏轼词作中的情感转化》,也有研究佛禅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的《试论佛禅对苏轼词作之影响》,还有对其词作中的禅宗思想进行分析的《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禅宗思想理析》等。前人研究苏轼佛禅意趣的著作中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人生如梦”、“忘我兼忘世”的归隐之情;任运自适、随遇而安的处世方式;忘身物外、潇洒旷达的人生境界;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等。前人还具体分析了苏轼词的创作成就:“苏轼以其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性格进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