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奶牛性别控制技术剖析

奶牛性别控制技术剖析

奶牛性别控制技术剖析
奶牛性别控制技术剖析

1 项目概述

近年来我国奶牛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相当滞后,2006年我国有奶牛1363万头,个体产奶量2380kg,纯种荷斯坦奶牛约360~420万头,一个泌乳期产奶量在6t 以上的纯种荷斯坦奶牛约96万头。因此,我国良种奶牛目前尚处在数量很少的阶段,如何加速提高良种奶牛存栏量,已成了我国发展奶牛业的关键环节。家畜的性别控制技术是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受精和性别控制四大繁殖新技术之一,人们希望让特定性别的家畜进行按需生产。在自然条件下奶牛的雌雄比为1∶1 ,两性个体对后代的遗传贡献相等,对生殖和进化同等重要。但在用作经济动物时,雌雄个体的价值则大不相同,因为畜牧生产中许多重要的经济性状都与性别有关,例如:肉、蛋、奶、毛、茸等。因此,通过人为方法控制出生奶牛的性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性别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即是由性染色体决定。但染色体理论并非性别决定机制的全部,外部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也是性别决定机制中的重要条件,这些因素包括温度、光照、营养、激素、体液的酸碱度、输精时间、胎次及年龄等。当遗传基础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后代性别也将发生变化。关于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目前主要是利用X,Y精子个体在大小、密度、电荷、DNA含量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离心法、电泳法、免疫法等方法分离X,Y精子及胚胎的性别鉴定。

从理论上讲,这类方法最为可靠,但由于受经济、设备、技术、操作要求、技术人员等条件的限制,短期内很难在广大生产单位得到推广应用。因此,从性别决定机制的环境因素中寻找一条简单可行的性别控制途径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控制母畜的授精环境来达到性别控制的目的。

1.1研究内容

1.1.1 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研究

1.1.2子宫内粘液PH值对性别影响研究

1.2 技术难点和技术关键

奶牛性别控制技术规程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母犊牛出生率达到90%

1.4 计划进度及考核指标(分年度填写)

2010年分别开展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的研究、子宫内粘液PH值对性别影响研究,产母率分别达到80%、75%。

2011年完善奶牛性别控制技术规程。采用性别控制技术产母率为90%。完成全部试验研究任务,提交鉴定验收。

2 研究方案

2.1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研究

分别对奶牛排卵前8小时、4小时、排卵时及排卵后4小时、8小时授精,找到产雌率最高的时间。

2.2子宫内粘液PH值对性别影响研究

分别用5%盐酸精氨酸、10%盐酸精氨酸、1%醋酸、3%醋酸处理子宫颈,使子宫内粘液PH值下降,找到产雌率最高的物质及浓度。

3 计划研究任务完成情况

3.1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研究

3.1.1 试验目的通过对奶牛输精时间的控制,确定产雌率最高的输精时间。

3.1.2 试验材料奶牛为养殖户养殖

3.1.3 试验方法

选择发育正常、健康无病、体况和饲养条件基本一致母牛随机分为5个试验组,分别在排卵前8小时、4小时、排卵时及排卵后4小时、8小时授精。母牛产犊后计算产雌率。

3.1.4 结果与分析

由于x、y两类精子的体积、比重、电荷、运动性等特性不同,在子宫颈内,y精子游速快、最早到达受精部位,

优先与等候的卵子结合。如果此时已排卵,那么y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雄性。x精子运动较慢,到达受精部位晚,而失去了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反,在排卵前8—10小时输精, 由于y精子早期到达,能量已消耗很多,许多酶已失活, 其寿命又短。当排卵时,y精子接近失活,失去了与x精子竞争的能力,这时与卵子结合的大多为x精子,后代雌性就会增加。反之,后代雄性就好增加。

3.1.5 结论与讨论

排卵前8小时输精,母犊牛出生率最高,为80.7%,对比其他时间差异显著(P<0.05)。排卵前一定时间输精多产雌犊,而在排卵后输精多产雄犊。控制授精时间的方法较简便,但对掌握适时输精的技术要求较高。此外,在奶牛人工授精技术上,为保证冻精的受胎率,一般推荐在接近排卵时输精,这就需要精确的确定排卵时间,对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建议今后在有条件情况下进行深入研究。

3.2 子宫内粘液PH值对性别影响研究

3.2.1 试验目的

Y精子对酸性环境的耐受力要弱于X 精子,而对碱性环境的耐受力要强于X精子。因而通过对奶牛子宫内粘液PH值的改变,使母牛犊的出生率提高。

3.2.2 实验方法

3.2.2.1不同浓度的盐酸精氨酸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

随机选择繁殖机能正常的黑白花奶牛155头分成两组,I组83头,II组72头,按照如下方法处理,以探讨不同浓度的盐酸精氨酸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投药和输精都采用直肠把握子宫颈法,每个情期输精一次。

I组,将2毫升5%盐酸精氨酸溶液输入子宫颈前1/3处,隔30分钟后在同一部位输入精液。

II组,将2毫10%盐酸精氨酸溶液输入子宫颈前1/3处,隔30分钟后在同一部位输入精液。

3.2.2.2盐酸精氨酸输入部位不同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随机选择繁殖机能正常的黑白花奶牛210头分为两组,I组112头,11组98头,按照如下方法处理,以探讨盐酸精氨酸输入部位的不同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投药和输精都采用直肠把握子宫颈法,每个情期输精一次。

I组,将2毫升5%盐酸精氨酸溶液输入子宫颈前1/3处,隔30分钟后在同一部位输入精液。

II组,将2毫升5%盐酸精氨酸溶液输入子宫体内,隔30分钟后在同一部位输入精液。

3.2.2.3盐酸精氨酸作用时间不同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随机选择繁殖机能正常的黑白花奶牛195头,按照盐酸精氨酸在子宫颈内作用时间的不同分为I组(15分钟)和II 组(30分钟),I组87头,II组108头,按照如下方法处理。

I组,将2毫升5%盐酸精氨酸溶液输入子宫颈前1/3处,隔15分钟后在同一部位输入精液。

II组,将2毫升5%盐酸精氨酸溶液输入子宫颈前1/3处,隔30分钟后在同一部位输入精液。

3.2.2.4不同浓度的醋酸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将供试奶牛73头按照输入奶牛生殖道内的醋酸浓度的不同分为两组,I组45头,II组28头,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处理。

I组,将2毫升1%醋酸溶液输入子宫颈前1/3处,隔30分钟后在同一部位输入精液。

II组,将2毫升3%醋酸溶液输入子宫颈前1/3处,隔30分钟后在同一部位输入精液。

3.2.2.6对照组

统计313头正常繁殖的奶牛为本实验的对照组

3.2.2.7综合利用奶牛性别控制技术队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将2毫升5%盐酸精氨酸溶液在排卵前8小时输入子宫颈,隔30分钟后在同一部位输入精液,与对照组比较。

3.2.3 实验结果

3.2.3.1不同浓度的盐酸精氨酸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不同浓度盐酸精氨酸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中标注相同字母的两组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标注不同字母的两组表示差异显著(P<0.05)。

如表所示,用5%和10%盐酸精氨酸处理的两组的产雌率分别为75.81%和70.4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6.03和20.67个百分点,差异均显著(p<0.05)。5%浓度组的产雌率比10%浓度组高5.36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

3.2.3.2盐酸精氨酸的输入部位不同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输入部位不同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中标注相同字母的两组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标注不同字

母的两组表示差异显著(p<0.05)。

如表所示,子宫颈处理组和子宫体处理组的产雌率分别比对照组高23.64和24.54个百分点,差异均显著(p<0.05)。子宫颈处理组比子宫体处理组高1.63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

3.2.3.3 盐酸精氨酸在生殖道内的作用时间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盐酸精氨酸作用时间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中标注相同字母的两组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标注不同字母的两组表示差异显著(P<0.05)。

15分钟组和30分钟组奶牛的产雌率分别比对照组高23.99和27.44,差异均显著(p<0.05)。15分钟组和30分钟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3.2.3.4不同浓度的醋酸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不同浓度的醋酸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中标注相同字母的两组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标注不同字母的两组表示差异显著(p<0.05)。

如表所示:与对照组相比,1%浓度处理组的产雌率提高了4.07个百分点,但差异不显著(p>0.05)。3%浓度组的产雌率提高了0.22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1%浓度组比3%浓度组高3.85个百分点,但差异不显著(p>0.05)。

3.2.3.5 不同的调节生殖道PH的试剂对奶牛性控效果的比较

将参试奶牛按调节生殖道PH所用的药剂的不同分组统计,试验结果见表:

不同试剂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中醋酸组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盐酸精氨酸表示差异显著(P<0.05)。

如表所示:盐酸精氨酸处理组牛的平均产雌率为72.49%,比对照组提高了22.71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5%浓度组的平均产雌率为75.4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10%浓度组的平均产雌率为70.4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5%浓度组与10%浓度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5%浓度组的产雌率比10%浓度组的高5.04个百分点。

醋酸处理组的平均产雌率为52.63%,比对照组高2.85个百分点,但差异不显著(p>0.05)。醋酸处理组与盐酸精氨酸处理组相比,盐酸精氨酸处理组比醋酸处理组高7.77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

3.2.3.6 子宫颈粘液PH值与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关系

本实验利用PH计测定了对照组母牛子宫颈粘液的PH 值变化范围是6.67-7.71。试验前分别测定每头供试牛子宫颈粘液的PH值,用不同药剂处理后,再次测定各供试牛子宫颈粘液的PH值,统计结果见表

子宫颈粘液PH值与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关系

如表所示:5%盐酸精氨酸组、10%盐酸精氨酸组、1%醋酸组、3%醋酸组的供试牛在处理后子宫颈粘液的PH值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0.22、0.35、0.21、0.38。各试验组的产雌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5.71、20.67、4.07、0.22个百分点。

3.2.3.7综合利用奶牛性别控制技术队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中差异极其显著(p<0.01).

综合利用奶牛性控技术母犊出生率达到90.83%,比对照组高41.05%,差异极其显著。

3.2.4 分析与讨论

3.2.

4.1盐酸精氨酸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表明:将5%盐酸精氨酸在输精前30分钟输入子宫颈前1/3处,能明显提高奶牛后代的雌性比例,差异显著(p<0.05)。谢献胜等(2003)用5%和8%两种浓度的

盐酸精氨酸处理发情母牛的子宫颈,间隔30分钟后输精,结果表明5%浓度水平对提高奶牛后代雌性比例的效果好于8%浓度水平。为此,本实验设计了10%浓度水平试验组,以验证高浓度的盐酸精氨酸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5%浓度水平与10%浓度水平相比,5%浓度水平对提高奶牛后代雌性比例效果更好。黑木常春(1978)用2%、5%、10%三种浓度水平的盐酸精氨酸处理日本和牛的生殖道,结果表明5%浓度能明显提高奶牛后代雌性比例,而10%浓度水平对提高奶牛后代雌性比例效果不显著,本实验结果与此报道一致。胡春山(1989)、王念功(1991)、吴伟(1998)、王光辉、刘海广(2000)等人用5%浓度水平的盐酸精氨酸处理牛的子宫颈也得到与本实验一致的结果。

本试验用5%浓度的盐酸精氨酸分别处理供试牛的子宫颈和子宫体,然后分别间隔15分钟和30分钟后输精,结果显示:子宫颈处理组的产雌率仅比子宫体处理组的高1.63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盐酸精氨酸处理部位选择子宫颈还是子宫体与奶牛后代的性别比例不存在相关性。15分钟组的产雌率和30分钟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30分钟组高于15分钟组,由此可见,输入盐酸精氨酸后间隔30分钟后输精效果较好。

3.2.

4.2 醋酸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郑小波、张世华等(1999)报道利用醋酸、乳酸、草酸、

柠檬酸四种弱酸的1%的溶液处理猪的精液,以探讨弱酸对猪精子的活率及后代性别的影响,结果发现四种酸中,醋酸对猪精子的影响最小,并可显著(p<0.05)提高后代的雌性比例。因此,本实验设计一试验组来验证醋酸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试验设计用1%和3%两种浓度水平的醋酸来处理奶牛子宫颈,以调节宫颈粘液的PH值。实验结果表明,用醋酸处理的母牛后代的雌性比例有一定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马长源等(1995)报道用1%、3%浓度的醋酸对奶牛进行性控实验的结果一致。但马正文等(2002)报道用2%的食醋冲洗发情牛的阴道后输精,结果产雌率可达69.0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醋酸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是否存在影响还存在争议,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3.2.

4.3 盐酸精氨酸、醋酸对后代奶牛性别比例影响的机理探讨

实验结果显示:5%盐酸精氨酸组、10%盐酸精氨酸组、1%醋酸组、3%醋酸组的供试牛在处理后子宫颈粘液的PH值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0.22、0.35、0.21、0.38。各试验组的产雌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5.71、20.67、4.07、0.22个百分点。

正常母牛生殖道粘液的PH围绕着中性波动,发情时则偏碱性。Bishnoi(1983)测定母牛发情早、中、晚期的宫颈

粘液的PH分别为6.83、7.33、7.57。宫颈粘液的粘度取决于粘液的酸碱度,酸性越高,粘度越低,碱性越高,粘度越高。发情开始时碱性最低,粘度也最小。宫颈粘液由凝胶相和溶胶相构成,凝胶相主要是指粘蛋白,它的粘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精子能否顺利通过子宫颈到达壶腹部与卵子结合受精。这些粘蛋白其实质是一种糖蛋白,它是一种柔性线状大分子,这些线状的大分子通过横的或斜的链彼此联系在一起,逐级构成直径为200—1500?的微原纤维及直径为0.5—15微米的小纤维和大纤维,这些纤维构成三度空间蜂窝状结构,这些蜂窝状结构的大小可能与宫颈粘液的PH值大小有关。发情时,网孔变大,等到将要排卵前网孔最大,由2—6微米增加到30—35微米,使粘液的粘度降低,以便精子顺利通过。到发情后期已经排卵,网孔又开始变小,粘液的粘度也相应变大,阻止精子通过。由此可知,当宫颈粘液PH 低时,网孔变大,有利于精子通过;而当PH低时,由于X 精子的耐酸性能比Y精子高,因此在酸性环境中X精子的运动能力和存活机会都比Y精子好,网孔变大时,X精子更容易顺利通过子宫颈,所以子宫颈粘液的PH偏低时有利于多产母犊。当向子宫颈内输入盐酸精氨酸后,子宫颈粘液的PH 降低,此种酸碱条件下输精就会多产母犊;当向子宫颈内输入精氨酸后,子宫颈粘液的PH升高,此种酸碱条件下输精,后代雌性比例就会下降。

3.2.

4.3 盐酸精氨酸、醋酸影响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有效性的探讨。

本试验结果显示:用5%盐酸精氨酸处理牛的子宫颈后能使子宫颈粘液的PH值降低0.27左右,奶牛后代的雌性比例比对照组提高16.42个百分点。10%浓度的盐酸精氨酸对提高奶牛后代雌性比例的效果不如5%浓度的好,这说明子宫颈粘液的PH值只有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才能更好地提高奶牛后代的雌性比例,并非PH越低越好。另外,本实验还设计用不同浓度水平的醋酸来验证子宫颈粘液的PH对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影响。结果发现:用醋酸处理过的奶牛后代的雌性比例虽有所升高,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并未出现类似盐酸精氨酸的试验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用盐酸精氨酸和醋酸处理供试牛的子宫颈同样都使子宫颈粘液的PH值下降,但醋酸却没有明显提高奶牛后代的雌性比例。虽然PH的降低有利于后代奶牛雌性比例的升高,但从醋酸处理组的实验结果看,似乎子宫颈粘液的PH 并非影响奶牛后代性别比例的唯一因素。用盐酸精氨酸和醋酸处理奶牛子宫颈后,宫颈内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产生某些未知因子,这些未知因子可能因这两种成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些未知因子可能对后代奶牛的性别比例也存在一定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2.5 综合利用奶牛性别控制技术队奶牛后代性别比例

的影响

本本试验结果显示:用5%盐酸精氨酸在排卵前8小时可显著提高母犊牛的出生率。

3.2.6实验总结

排卵前8小时输精,母犊牛出生率最高,为80.70%,对比其他时间差异显著(P<0.05)。输精前将盐酸精氨酸(酸性)输入牛子宫颈可显著提高奶牛后代的雌性比例(p<0.05),且5%浓度水平提高奶牛后代雌性比例的效果比10%浓度水平好。输精前将醋酸输入子宫颈对奶牛后代性比例没有显著影响(P>0.05)。

奶牛场、挤奶站卫生规范

xxxxxxxxx公司 奶牛场、挤奶站卫生规范 奶源事业部

奶牛场、挤奶站卫生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奶牛场、挤奶站的环境、建筑设施、设备、挤奶人员、鲜奶质量控制以及鲜奶贮存、运输工具等卫生管理方面应达到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与本公司有供奶关系的所有奶牛场和挤奶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2693 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 GB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NY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5030 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5032 无公害食品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NY5047 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T5049 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管理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3环境、设施 3.1场址 奶牛场应建立在地势平坦、干燥、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无有害污染源的地方,并且远离学校、公共场所、居民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国家、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区域。 3.2 布局与设施 3.2.1 场内应分设管理区、生产区,并处在上风向。兽医室、病牛隔离房、粪污处理区应处在下风向。 3.2.2 生产区净道和污道应分开,污道在下风向。 3.2.3 场区内的道路应坚硬、平坦、无积水。牛舍、运动场、道路以外地带应绿化。 3.2.4 场区牛舍应坐北朝南,坚固耐用,宽敞明亮,排水畅通,通风良好,能有效地排出潮湿和污浊的空气,夏季有防暑降温的设施,地面和墙壁应选用便于清洗消毒的材料。

鸡性别控制因素

鸡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鸡的性别与其生产力关系极大,养鸡的目的不同,就要求不同的性别,在肉鸡生产中一般选择公鸡,公鸡比母鸡饲料利用率高,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而蛋鸡生产中则选择母鸡。因而性别控制成为了提高养鸡生产效益的一种重要技术途径。 关键词:鸡;性别分化;性别控制; 在家禽产业,如果性别能被有目的地变换,将会给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只有母鸡能产蛋,公鸡在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方便更具有价值。鸡性别控制是指通过人为干预,获得人们所需性别后代的技术。在遗传选育上,鸡的性别比例不存在遗传差异,不能选育出某类性别占优势的群体,故及性别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性别鉴定和人工诱导的性翻转等。 1 鸡性别控制机制 遗传学研究证实,动物的性别由遗传物质决定。就鸡而言,性别决定机制目前公认的有以下三种学说。 1.1 性染色体决定学说 1906年Stevens首次提出了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的理论,认为一个个体的性别,取决于受精时雌雄配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的类型。早在30年代就有人报道公鸡具有两条11 染色体,而母鸡只有一条。家禽的性别特征、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与哺乳动物显著不同。在哺乳动物中,生殖细胞决定初始性别的启动,性腺为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提供环境,体细胞构成具有性别特征的躯体其他部分[1]。家禽的卵是一个独立的营养系统,并以胚盘、营养、保护3 个子系统支持胚胎的发育,胚盘集中了父母代的全部遗传信息[2]。就禽类性别决定而言,在染色体中,公鸡具有2条Z染色体,母鸡只有1条[3]。正常情况下,母鸡性染色体组成是ZW(即雌性异配型),雄性为ZZ(雄性同配型),与哺乳动物雄性异配型刚好相反。此机制是决定鸡性别发育与形成的主要机制。 1.2 常染色体平衡学说 虽然公母鸡的性别与性染色体有关,但在一些畸形性别中,发现性别的决定不完全取决于性染色体的构成,而与常染色体倍数的增减有关。Crew(1954)提出了鸡的常染色体平衡学说,认为鸡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比例(性指数),即取决于性染色体Z 的个数与常染色体倍数之比。关于常染色体平衡学说最早是由美国生物学者Bridges(1932)以果蝇为材料提出并证实的。此后,Mecarry和Abbott在研究鸡的整倍体和非整倍体与性别的关系中发现,染色体的组成为AAZZZ (A为常染色体,Z为性染色体)或AAAZZZ的个体是雄性,AAAZZW个体为中间性[4]。而Halverson等则报道AAZZW个体也为雄性[5]。若此说法正确,那么根据常染色体平衡学说,ZO (0表示没有染色体)型染色体的鸡也应该是雌性,但在实际中尚未见到该类型的鸡。而雌雄嵌合体的研究提供了有关的证据,现报道的雌雄嵌合体均是左侧为雌性,右侧为雄性,左、右两侧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ZO和ZZ[6]。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目前仅见于鸡的一些异常性别中。常染色体对性别的影响只有在其倍数发生变化的时候才体现出来。因此,这一学说不是鸡性别决定的主要机制。 1.3 TDF学说 在对哺乳动物的性别研究中发现,哺乳动物雄性是由位于Y染色体上的一种称之为睾丸决定因子(testis determination factor,TDF)的基因所编码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Y所决定的。后来又发现这种抗原在异配性别中都存在,而且将其称为H—W。但后来的研究又发现这一抗原在ZZ个体中也存在,只是抗原水平低于ZW个体。Muller等研究发现,染色体型为雄性的小鸡(ZZ)经雌二醇诱导后表现型转为雌性的小鸡中也有所谓的H—W抗原表达,表明这一抗原的存在并不能成为鸡性别决定的主要控制原因[7]。

810310631_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_终稿

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刘静 随着近年来我国乳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乳与乳制品的安全日益受到重视。人们不仅要求喝到奶, 而且要喝好奶, 喝放心奶, 食用安全乳品。乳业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产业, 对乳及其制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 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 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有利于乳业本身及农业的健康发展。 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涉及原料乳生产、乳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餐桌等整个过程的不同链条, 每个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规范操作都易使乳受到各种生物性( 微生物、昆虫等) 、化学性( 农药、兽药等) 或物理性的污染, 最终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由于原辅料处理中存在问题2011年蒙牛的液态奶黄曲霉毒素质量安全事件;由于奶源环节出现的问题;出现的三鹿婴幼儿“毒”奶粉事件;由于存在工艺不合理、原料和产品质量检验不力及管理不善等问题, 其引发的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如2004 年安徽省阜阳奶粉事件, 2008 年3 月珠海维维大亨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钙牛奶饮品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 以及意大利的莫扎里拉奶酪二噁英含量超标事件, 还有长期困扰我国乳业发展的牛奶掺假现象, 都为我国乳品安全敲响了警钟。国产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打击了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信任度, 影响了乳品的销售, 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国乳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下面先对影响乳制品行业质量安全因素进行简单分析,然后再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技术手段。 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有害微生物以及人为因素等。这些不安全因素贯穿于整个乳业之中, 涉及从原料乳、加工过程、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者购买后至食用前的各个环节。 一、制约乳业安全的因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料乳生产的不安全因素 在养殖环节中的奶牛乳房炎, 在原料乳收购环节, 奶站的挤奶操作不规范, 牛奶检测环节技术手段落后, 对挤奶、贮奶、运奶设备的冲洗不彻底及冷藏设施落后等均会造成牛奶质量的降低。例如: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农药的残留, 其他辅

挤奶部制度及考核标准(1)

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 文件 饲喂营养中心挤奶部管理制度 第一部分、挤奶部管理制度 第一节、总则 第二节、工作目标 第三节、岗前须知 第四节、挤奶部门岗位职责 挤奶部门职责 挤奶部部长岗位职责 挤奶部班长岗位职责 挤奶部挤奶工及赶牛工岗位职责 第二部分挤奶部门操作规程. 第三部分CIP清洗操作规程 第四部分设备维修保养操作规程 第五部分相关考核制度 第一部分挤奶管理制度 第一节总则 科学的挤奶管理可以保证牧场效益的最大化。制定本规

范的目的是为提高牛奶产量、确保牛奶品质。 第二节工作目标 1.牛奶离场前的常规检测 (1)、抗生素、酒精阳性乳检测率100%,并留取总样品。 (2)、牛奶温度<6℃。 (3)、感官、气味、手工测温检测记录合格。 2.牛奶实验室检测数据 (1)、细菌总数(TBC-个/ml)<0-50(只适用目前的检测情况,建议<20000) (2)、体细胞数(SCC-个/ml)<250000 3.人员操作的规范化 (1)、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技能 (2)、形成科学合理的流程规范 4.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1)、养成对设备的保养习惯,按操作流程对设备进行保养(2)、设备部件出现简单的问题学会自行解决 第三节岗前须知 一、岗前须知 1、岗前必须了解部门最基本专业技术、工作内容及操作规范。

2、进出挤奶厅必须严格按照牧场防疫制度执行,定期清洗工衣,保持衣服整洁干净。 3、在挤奶厅内不准吃任何食物,保持手的卫生注意自我保护。 4、挤奶厅内禁止吸烟,也不准带任何打火机之类的易发生爆炸的产品。 5、尊守集团管理文化,爱护牧场设备设施。 6、挤奶厅内不准大声喧哗,保持安静、工作中必须人性化操作。 7、部门和部门之间、同事之间必须互相协助、协调把工作完成的最完美,达到工作效率的最高峰。 8、严格听从领导安排的每项工作,不能顶撞,按时完成工作。如果工作中有意见分歧用文字形式提出或每周例会上提出意见和想法集体讨论并解决。 第四节挤奶部门岗位职责 一、挤奶部门职责 负责高质量地完成牧场泌奶牛的挤奶工作,高水平地履行挤奶工作流程,做好与挤奶流程相关的奶牛保健工作及伤病的揭发工作,严格遵守挤奶设备的维护、保养规范,保障挤奶设备系统的高效、安全、平稳运行。

浅谈性别控制技术

浅谈性别控制技术 摘要:家畜性别的控制与鉴定技术在畜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的一些方法的原理、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性别控制、精子分离、胚胎性别鉴定 Abstract: Sex control and livestock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animal husband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nimal control some of the ways gender principles, theory and basic methods, and further discussion of gender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application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Key words: Sex Control,Sperm separation,Embryo sexing 动物的性别控制技术是通过对动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使成年雌性动物产出人们期望性别后代的一门生物技术,它能显著提高家畜的繁殖效率,一直是生物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性别控制技术的意义 性别控制在畜牧业中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第一,在经济方面,通过充分发挥优势性别作用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如运用此技术提高大量雌性个体如奶牛、母鸡的数量,同时节约雄性个体在繁殖年度的饲料消耗,相反亦可通过此技术控制多产雄性肉牛、肉鸡、绵羊和猪等具有增重快、肉质优等特点的雄性后代。第二,在育种方面,通过性别控制可以增加选择家畜遗传和表型性别的强度,消灭不理想的隐性性状,加快家畜的遗传进展、畜群的更新。此外,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发展,性别控制技术将成为胚胎工程中的一项配套技术, 它对各项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性别决定的研究 2.1 遗传机制 早在本世纪初,科学家就获知哺乳动物的雌、雄两性各具有不同的性染色体,

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第六章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雌雄性别分化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也是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自然条件下,两性生物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大多是1:1,是典型的孟德尔比数,这说明性别和其他性状一样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第一节性别决定的遗传理论 关于性别决定的机制问题,曾有过多种假说,直到1902年,威尔逊(E. B.Wilson)、萨顿(W.S. Sutton)等首次发现了性染色体后,性别决定自然与性染色体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了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学说,这也是目前最流行的学说。在动物中,除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外,还有基因平衡理论、H-Y抗原及染色体的倍数等与性别有关理论。 一、性染色体类型与性别决定 在二倍体动物以及人的体细胞中,都有一对与性别决定有明显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其他的染色体通称为常染色体。有些生物的雄体和雌体在性染色体的数目上是不同的,简称性染色体异数。例如,蝗虫的性染色体,即X染色体,在雌虫的体细胞里是一对形态、结构相同的染色体(可用XX表示),但雄虫的体细胞里却只有一条性染色体(可用XO表示)。另一些生物的雌体和雄体的每个体细胞里都有一对性染色体,但它们在大小、形态和结构上随性别而不同。例如,猪雄性体细胞中是一对大小、形态、结构不同的性染色体,大的一条叫X染色体,小的一条叫Y染色体,雌性的体细胞中是一对X染色体。 X、Y性染色体在形态和内容上都不相同,它们有同源部分也有非同源部分。同源部分和非同源部分都含有基因,但因Y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很少,所以,一般位于X 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从进化角度看,性染色体是由常染色体分化来的,随着分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同源部分则逐渐缩小,或Y染色体逐渐缩短,最后消失。例如,雄蝗虫的性染色体可能最初是XY 型,在进化过程中,Y染色体逐渐消失而成为XO型。因此X与Y染色体愈原始,它们的同源区段就愈长,非同源区段就愈短。由于Y染色体基因数目逐渐减少,最后变成不含基因的空体,或只含有一些与性别决定无关的基因,所以它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如果蝇)。但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中随着X和Y染色体的进一步分化,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却起主要作用。 多数雌雄异体的动物,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它们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差异

奶牛性别控制技术剖析

1 项目概述 近年来我国奶牛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相当滞后,2006年我国有奶牛1363万头,个体产奶量2380kg,纯种荷斯坦奶牛约360~420万头,一个泌乳期产奶量在6t 以上的纯种荷斯坦奶牛约96万头。因此,我国良种奶牛目前尚处在数量很少的阶段,如何加速提高良种奶牛存栏量,已成了我国发展奶牛业的关键环节。家畜的性别控制技术是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受精和性别控制四大繁殖新技术之一,人们希望让特定性别的家畜进行按需生产。在自然条件下奶牛的雌雄比为1∶1 ,两性个体对后代的遗传贡献相等,对生殖和进化同等重要。但在用作经济动物时,雌雄个体的价值则大不相同,因为畜牧生产中许多重要的经济性状都与性别有关,例如:肉、蛋、奶、毛、茸等。因此,通过人为方法控制出生奶牛的性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性别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即是由性染色体决定。但染色体理论并非性别决定机制的全部,外部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也是性别决定机制中的重要条件,这些因素包括温度、光照、营养、激素、体液的酸碱度、输精时间、胎次及年龄等。当遗传基础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后代性别也将发生变化。关于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目前主要是利用X,Y精子个体在大小、密度、电荷、DNA含量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离心法、电泳法、免疫法等方法分离X,Y精子及胚胎的性别鉴定。

从理论上讲,这类方法最为可靠,但由于受经济、设备、技术、操作要求、技术人员等条件的限制,短期内很难在广大生产单位得到推广应用。因此,从性别决定机制的环境因素中寻找一条简单可行的性别控制途径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控制母畜的授精环境来达到性别控制的目的。 1.1研究内容 1.1.1 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研究 1.1.2子宫内粘液PH值对性别影响研究 1.2 技术难点和技术关键 奶牛性别控制技术规程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母犊牛出生率达到90% 1.4 计划进度及考核指标(分年度填写) 2010年分别开展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的研究、子宫内粘液PH值对性别影响研究,产母率分别达到80%、75%。 2011年完善奶牛性别控制技术规程。采用性别控制技术产母率为90%。完成全部试验研究任务,提交鉴定验收。 2 研究方案 2.1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研究 分别对奶牛排卵前8小时、4小时、排卵时及排卵后4小时、8小时授精,找到产雌率最高的时间。 2.2子宫内粘液PH值对性别影响研究

教你手工挤奶的技巧

教你手工挤奶的技巧 很多妈妈都知道母乳喂养的诸多好处,但面临即将上班的妈妈坚持母乳喂养就成了难题,如若学会了科学的挤奶方法,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正确的挤奶方法是母乳喂养中的一项技术操作,掌握它能在特殊的情况下保持泌乳,解除乳胀及时哺喂婴儿。用什么方式挤奶呢?现在的妈妈们有许多辅助挤奶的工具,如手动吸奶器,电动吸奶器,都是很好的省时、省力的挤奶工具。 但我们还是提倡用手挤奶的方法。因为手工挤奶的方式是随时随地都可以采取的,不受任何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用手挤的方式比使用吸奶器更能让乳房排空,而且自己可以完全掌控挤奶的全过程。 要想掌握好手工挤奶的方法,就需要做以下的准备: ●放松心情:挤奶前要心情愉快,放松心情,可以听一段温馨的音乐,还可看着宝贝的照片。 ●喝杯饮料:可以喝一大杯温水或温果汁。 ●清洁双手:用手挤奶时,妈妈应先彻底地洗净双手。 ●找好姿势:妈妈要采取舒适的体位,站或坐均可,将接奶的容器靠近乳房。 ●按摩热敷:一般情况下,以上准备好了就可以直接挤奶。如果乳胀明显,可予热敷,然后轻轻按摩乳房,拍打、抖动之后再挤奶。 做好了手工挤奶的准备,妈妈们就可以挤奶了。需要注意以下的顺序和手法: ●妈妈可以将拇指及食指放置在距乳头根部2厘米处,这样能保证挤到乳晕下方的乳窦。拇指与食指相对,其它手指托着乳房。 ●用拇指及食指向胸壁方向轻轻下压,压的时候不要太用力,否则可引起乳腺导管阻塞。 ●手指位置要固定,不要在皮肤上来回滑动,而是向胸壁方向有节奏地挤压,再放松数分钟,以刺激喷乳反射。并在乳晕周围反复转换位置,使各个方向上的所有乳窦都能挤到。 ●拇指及食指向下的压力作用在二手指间的乳房组织,正位于乳晕下方的用于收集乳汁的乳窦上,乳窦内储存着乳汁,手指反复地一压一放,乳汁就可从乳头滴出,并逐渐增多。挤压各乳窦时手指不要去压乳头,压乳头是不会出奶的。 ●每一侧乳房每次至少挤压3~5分钟,直至乳汁减少,再去挤压另一个乳房,两个乳房可交替挤压。为了挤出足够的奶,挤奶的时间一定要充分,应以20~30分钟为宜。 你也可以把手动与电动挤奶结合起来应用:在乳房胀满的时候用吸奶器吸两下然后停住,奶就会不停地往外流,等一会感觉吸的差不多了,再用手挤,还能再挤出很多。这样又省力气,又能把乳房挤干净,并且乳房也不会感觉到很痛,一般整个挤奶过程十几分钟左右就差不多了。 刚开始手工挤奶得妈妈,如果觉得这样挤起来困难,也可以在喂孩子吃奶的同时,把另一只乳房的奶用吸奶器吸出来。这么做确实很管用,因为给孩子喂奶时会产生一种下奶反应,所以吸奶的时候很容易,不防试试。

奶牛性别控制

国内性别控制的途径及其研究进展 20世纪50年代,细胞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人工受精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使性别控制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低等动物的性别控制(如鱼类等)可以通过性反转、人工雌核或雄核的发育、种间杂交、三倍体不育等手段实现,而家畜的性别控制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X精子、Y精子的分离;二是胚胎的性别鉴定;三是通过控制母畜的授精环境来实现。 1.1 X,Y精子的分离方法 哺乳动物的性别是由X染色体和Y染色体决定的,牛共有60条染色体,其中58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两条为性染色体。由于X精子和Y精子之间存在着微弱的差异,因此可根据X精子和Y精子不同的物理性质(体积、密度、电荷、运动性)和化学性质(DNA含量、表面雄性特异性抗原)将其分开。从方法学的角度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免疫分离法、流动细胞分离法。前两种方法虽有成功的报道,但分离的效率较低,重复性很差。目前,流动细胞分离法重复性好,准确率较高,是研究进展较快且有发展前景的分离方法。 1.2 胚胎的性别鉴定 胚胎移植技术现在已经被大量地应用于畜牧生产中。在移植前对胚胎进行性别鉴定,人为地选择某一性别的胚胎给受体,可以达到性别控制的目的,尽管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

性,但仍是家畜后代性别控制的主要途径之一。经过科学工作者长期的研究和探讨,胚胎性别鉴定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已应用于实际生产。鉴定的方法主要有细胞遗传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1.3 控制母畜的授精环境 关于动物性别形成的理论和学说有很多,但公认的比较有实践意义的除了性染色体理论、基因平衡理论外,还有环境条件理论。现代遗传学实践证明,哺乳动物的表型性别都是由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性别的形成既受遗传因素决定又受环境条件影响。国内外有许多关于通过控制母畜授精环境使其所产生的后代的性比例发生变化的报道。这些控制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控制输精时间;二是调整子宫颈内粘液的PH值;三是改变冻精的解冻温度;四是利用外源激素;五是多重处理措施。这类方法虽有结果不稳定,性比变化有限等弊端,但操作简单,在生产中很容易推广,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 本项目研究与国内外对比情况 2.1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的研究 由于X,Y两类精子的体积、比重、电荷、运动性等特性不同,在子宫颈内,Y精子游动速度快,最早到达受精部位,优先与等候的卵子结合。如果此时已排卵,Y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雄性。X精子运动较慢,到达受精部位晚,而

第三章 胚胎工程导学案

第三章胚胎工程 第一节动物的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 编写人:于景贵孙禹审核人: 审批人: 【学习目标】 1、简述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的发生过程(A) 2、说出受精作用的概念(A) 3、简述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A) 4、简述动物早期胚胎培养常用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A) 5、说出胚胎移植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A) 【知识梳理】 一、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发生和受精作用 1、精子的发生 (1)场所:睾丸的曲细精管 (2)时间:从初情期开始,直到生殖机能衰退 (3)过程 ①第一阶段——初级精母细胞的形成:位于曲细精管壁的精原细胞先分裂为两个细胞,然后进行数次有丝分裂,产生多个初级精母细胞。 ②第二阶段——精子细胞的形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即减数分裂):MⅠ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MⅡ共产生4个精子细胞。 ③第三阶段——精子细胞经过变形为精子:细胞核变为精子的头主要部分,高尔基体发育为头部的顶体,中心体演变为精子的尾,线粒体聚集在尾的基部形成线粒体鞘。同时,其它物质浓缩为球状,叫原生质滴。 【例题1】有关精子的发生,错误的是() A. 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初级精母细胞 B. 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C.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精子细胞 D. 产生的精子细胞经过变形,形成精子 【例题2】以下对精子形成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精子细胞中的细胞核变为精子头的主要部分 B. 高尔基体发育为头部的顶体 C. 线粒体聚集在尾的基部形成线粒体鞘膜 D. 细胞内的其它物质浓缩为球体,叫做原生质滴。原生质滴中存 在中心体 2、卵子的发生 (1)场所:卵巢 (2)时间:从时期开始(胎儿时期完成了的形成和在 卵巢内的储备) (3)过程 ①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 ②1个初级卵母细胞→1个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卵前后完成) ③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卵子+第二极体(过 程中完成)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畜产品质量的进一步要求,控制家畜后代性别比例已成为畜牧科研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研究的现状作以综述。 关键词: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畜牧生产中生产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生产效益,除了采用合理的营养方法和良好的饲料管理等技术之外,已把目光投向了控制家畜的性别上。 家畜性别控制是指通过人为的手段进行干预,使雌性繁殖家畜按人们的意愿繁殖出特定性别后代的技术。对畜牧业生产而言如在以推广种畜为宗旨的畜种场希望多生产公畜,而以经济利益为重的养殖场,特别是乳牛和家禽养殖场则更多要求获得雌性后代。因此对家畜性别控制的研究很有意义。 一、研究意义 家畜性别控制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1)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性别自身的优势性能。如母畜的产奶、繁殖性能;公畜的肉质、生殖性能。(2)消除畜群中有害基因或不理想的隐性性状,防止性连锁疾病。(3)提高畜群的繁殖速度,增加选择强度,提高遗传进展。(4)综合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可保护现有生态资源。如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加快其繁殖速度。(5)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建立优化商品畜群,尽可能多的获得肉、蛋、乳、毛、茸、皮等畜产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⑺⑼ 二、理论基础 在自然条件下,两性生物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大都是1∶1,是典型的孟德尔比数,因此,性别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这说明性别和其他性状一样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别分化是生物界最普遍,最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在二倍体动物的体细胞中,都有一对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一些生物的雌体和雄体的每个体细胞里都有一对性染色体,但它们在大小、形态和结构上随性别而不同。雄性中是一对大小、形态、结构不同的性染色体,大的一条叫X染色体,小的一条叫Y染色体;而雌性的体细胞中是一对X染色体,即雄性染色体构型为XY,雌性为XX。X、Y性染色体有同源部分和非同源部分,两部分都含有基因,但因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一般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的等位基因。在XY型染色体中,精子有两种类型,一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另一个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在哺乳动物中,含X染色体精子受精后生产出雌体,含Y染色体精子受精后生产出雄体,所以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是决定性别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性别在受精的那一瞬间就确定了。⑽⑾⑿ 三、实践与方法 目前性别控制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为X、Y精子分离法;二为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本文着重讨论第一种方法。 1.X、Y精子分离这类方法是依据X、Y精子存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上的差异而发展起来的。X、Y精子在DNA量上的不同表现出两者重量和比重上的差异。比较而言,含X染色体精子更大,其DNA含量也比含Y染色体精子多,重量也更重,两者DNA含量差异一般在2%至5%之间⑴⑻,所以Y精子活动能力运动速度比X精子强,造成X和Y精子在流体中运动能力、沉降速度不同,而且在Y精子头部发现F小体,经反复实验证明有F小体的精子一定是Y精子,而没有的则是X精子,这类方法有: (1)沉降法利用一定的密度、粘度、pH值、渗透压并且在有营养的液体中对精液沉降分

挤奶操作规范草案

挤奶操作规范(2008) 转台式阿波罗挤奶是现代化挤奶工艺的标志,是当前最先进的,能生产最高卫生标准鲜奶设施。 为了提高挤奶操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最大发挥产奶记录及阿波罗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牛奶质量;保持整个牛群的乳房和乳头的健康;尽可能快速有效的挤下更多的牛奶;适合转台式阿波罗挤奶系统的要求,制定以下挤奶操作规范。 挤奶工艺是奶牛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挤奶员必须经本规范及其它内容的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自该新规范宣布以后,以前的挤奶操作规范停止执行,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按新规范执行。 执行对象:经繁育中心领导同意进入挤奶台岗位工作的经过操作规范培训合格的员工。(不经领导允许和操作规范培训合格的其他任何员工不得私自进行操作,员工各负其责,保证自己岗位的安全,每天值班人员要实际填写奶厅安全运行表否则,造成的损失由其全部负责) 该挤奶操作规范主要包含: ◆挤奶方法◆挤奶程序◆挤奶设备的清洗程序 ◆鲜奶在牛场中的保存◆牛奶污染◆附录 1、挤奶方法 1.1机器挤奶: 根据我们牛群及挤奶设备的实际情况,采用转台式阿波罗挤奶系统挤奶。 1.2真空度: 我们中心使用的是转台式阿波罗挤奶系统,属于低位管道,真空表读数要求为-43 KPa ,每日挤奶前要观察是否正常,并由组长或者当班负责人记录。 1.3真空调节阀: 该系统为膜片式,准确性和灵敏性最高。是该系统中最精确、最敏感的部件,其功能是保证挤奶系统中真空度的稳定。应保持周围环境干燥与清洁,调节阀至少每月清洗一次,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并由组长或者当班负责人进行记录。确保正常工作。 1.4脉冲器: 间歇地打开或关闭奶杯脉动腔中真空,使奶杯内衬与奶杯间的奶杯脉动腔形成真空或大气压,交替完成挤奶和休息节拍。正常的脉动频率每分钟50-60次,本系统设定为60次,在每付奶杯之间的差别,应保持在5%以内。 每月测试一次脉动器的频率,定于每月初,并由组长或者当班负责人进行记录,维护和调整脉动器频率的稳定。 1.5 集乳器 集乳器是收集四个奶杯挤下的牛奶,每次挤奶前须检查泌乳器上的小孔是否通畅,真空旋纽是否闭合。必须保证该小孔的通畅,保证正常的挤奶速度。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

1. 鱼类的性别 大多数硬骨鱼类,一生或者只具有精巢,或者只具有卵巢(雌雄异体)。但对于某些鱼类来说,体内同时存在卵巢和精巢(雌雄同体)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而且有的种类还能自体受精。目前发现的雌雄同体鱼类约有400种,根据其生活史中卵巢和精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进展情况,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

①雄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androus hermaproditism) 在生活史中由雄性转为雌性。在性腺的发育过程中,早期卵巢的发育受到抑制,而精巢发育较快,低龄鱼表现为雄性,只能排精,不能产卵。随着年龄增大,精巢逐渐萎缩,卵巢逐渐发育成熟,表现为雌鱼。鲷科(Sparidae)鱼类中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黄鳍鲷(Sparus latus)、金头鲷(Sparus auratus)等属于这一类型。

②雌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ogynous hermaphroditism) 与第一种相反,生活史中由雌性转为雄性。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卵巢萎缩吸收,精巢发育成熟。在海水鱼类中有石斑鱼类中的Epinephelus aeneus、巨石斑鱼(Epinephalus tauvina)、灰石斑鱼(Epinephalus guttatus)等;淡水鱼类中有黄鳝(Monopterus albus)等。 这些鱼类第一次性成熟时都是雌鱼,产过卵以后才逐渐变为雄鱼。

有些自然性转换的鱼类,并不同时具有雌雄两性生殖腺,隆头鱼科中的盔鱼(Coris julis)是先表现为雌性功能,然后才转换为雄性功能的雄鱼,但没有观察到它同时有卵巢和精巢。 盔鱼的性转换特点是雌性生殖细胞完全为雄性生殖细胞所代替。在性转换开始时,先是卵母细胞的萎缩,然后才出现精原细胞。精原细胞是由分布在卵巢壁上的原生殖细胞分化出来的。盔鱼的性细胞转换是在卵巢内部发生。

浅谈鱼类的性别与性别控制

浅谈鱼类的性别与性别控制 摘要鱼类的性别控制对于提高鱼类养殖效益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目前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此本文综述了鱼类性别的研究现状和性别控制的主要方法,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鱼类;性别;性别控制 除病毒外, 几乎所有生物都有性别。性别这一生命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它与有性生殖同时出现[]1。鱼类性别控制对于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具有十分明显的应用价值。因为许多鱼类雌雄个体之间的经济性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生长率、个体大小等), 大多数鱼类性成熟后生长速度会减慢, 自然生殖活动还带来生长的停滞, 体组织可食部分减少。因而选择具有最佳生长性能的性别进行单性养殖, 有利于提高养殖对象的生产量和经济价值。另外, 鱼类性别控制的研究, 对阐明鱼类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机制等理论问题, 也是非常有用的[]2。 1鱼类的性别 鱼类的性别与其它性状一样,是受基因控制的。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因此,研究鱼类的染色体及其核型,有时可以发现控制性别的异形染色体,从而可判出某种鱼类性染色体类型。但是,在目前所分析的约2000种鱼类染色体核型中,大部分并没有发现性染色体。就目前所知的某些鱼类的性染色体类型,有的种类为XY 型,有的为ZW型,有的为20型,有的甚至具有多条性染色性。为什么在现存的鱼类中,有的具有性染色体,有的却没有性染色体呢?有的专家认为,实际上这些鱼都具有性染色体,只是运用现有的生物学技术还不能准确地鉴别出来而已。 现已证实,鱼类除性染色体以外,常染色体上也具有影响性别的基因。例如,尼罗罗非鱼的性别就不只由一对染色体决定,还与常染色体有关。日本学者Yamazaki认为,大部分没有性染色体的鱼类,其常染色体所具有的雄性或雌性异配性别基因不仅可以使后代雌雄性别出现1:1的比率,而且还可产生雌雄同体的

性别控制技术

性别控制技术 动物的性别控制(sex control)技术是通过对动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使成年雌性动物产出人们期望性别后代的一门生物技术。性别控制技术在畜牧生产中意义重大。首先,通过控制后代的性别比例,可充分发挥受性别限制的生产性状(如泌乳)和受性别影响的生产性状(如生长速度、肉质等)的最大经济效益。其次,控制后代的性别比例可增加选种强度,加快育种进程。通过控制胚胎性别还可克服牛胚胎移植中出现的异性孪生不育现象,排除伴性有害基因的危害。 一、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性别控制是一项历史悠久而又朝气蓬勃的生物技术。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就提出通过抑制一侧睾丸控制后代性别比例的设想,尽管这种设想非常谎谬,但反映了人类对这一技术的渴望。性别控制技术与性别决定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在20世纪随着孟德尔遗传理论的重新确立,人们提出性别由染色体决定的理论。1923年,Painter证实了人类X和Y染色体的存在,指出当卵子与X精子受精,后代为雌性,与Y精子受精,后代为雄性。1959年Welshons和Jacobs等提出Y染色决定雄性的理论,后来,Jacobs等在1966年发现雄性决定因子位于Y染色体短臂上。1989年,Palmer等找到了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sex determing region of the ychomosome,SRY),它的长度为35kb,编码79个氨基酸,在不同哺乳动物中有很强的同源性。SRY序列的发现是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理论的重大突破。尽管SRY序列诱导性别分化的具体机理有待深人探讨,但是它对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分离X、Y精子和鉴定早期胚胎的性别来控制后代的性比。 二、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技术 (一)X、Y精子的分离 1.X和Y精子的差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就对X和Y精子的大小、带电荷数、密度和活力等作了深入比较研究,但是目前发现除了X精子的染色体的含量高于Y精子和Y染色体上特异的SRY序列外,两者在其他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2.X和Y精子的分离当前X和Y精子较准确的分离方法是流式细胞器分类法,它的理论根据是两类精子头部DNA含量的差异。在家畜中,X精子的DNA含量比Y精子高出3%-4%。根据这一差异,准确的流式细胞分类仪可对X、Y精子进行分离。具体方法是:先用DNA特异性染料对精子进行活体染色,然后精子连同少量稀释液逐个通过激光束,探测器可探测精子的发光强度并把不同强弱的光信号传递给计算机,计算机指令液滴充电器使发光强度高的液滴带正电,弱的带负电,然后带电液滴通过高压电场,不同电荷的液滴在电场中被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收集管,正电荷收集管为X精子,负电荷收集管为Y精子。用分离后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或体外受精对受精卵和后代的性别进行控制。 这种方法已用于商品化分离X和Y精子,分离的准确率达90%以上,每小时的分离速度为3-4×106个精子,用收集后的X或Y精子与卵子受精90%以上胚胎发育雌性或雄性后代。美国已有专门公司分离和出售牛和猪的X和Y精子。这一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分离速度太慢,按照目前的分离速度,要获得一个输精剂量的牛精子,需花费近20h。如此长的分离时间直接影响精子的活率,导致受胎率下降。除了上述方法外,人们还根据精子表面膜电荷数、头部大小、重量、密度、运动能力和抗原性差异,采用了电泳、密度梯度离心和免疫学等方法分离X、Y精子,但都未能取得满意结果,且重复率差,无法在生产上运用。 (二)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定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常用实验动物的种类及应用 从严格意义上讲,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中使用的动物应称为实验用动物,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动物:①实验动物,指为了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鉴定、诊断等目的而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学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动物;②野生动物,指直接从野外捕获,性状未受人为控制的动物;③家畜(禽),指为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而繁殖和饲养的动物。 现将动物生理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蟾蜍、青蛙、家兔、小鼠、大鼠、猪、狗、猫、鸡、鸽、山羊、绵羊、马、牛14种动物分别介绍如下。 一、蟾蜍和青蛙 蟾蜍和青蛙均属两栖纲、无尾目,蟾蜍属蟾蜍科,青蛙属蛙科。它们品种很多,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类型。 蟾蜍和青蛙生活在田间、池边等潮湿环境中,以昆虫等幼小动物为食料。冬季潜伏在土壤中冬眠,春天出土,水中产卵,体外受精。幼体称为蝌蚪,形似小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以水中植物为主要食料。幼体经变态发育为成体,尾巴消失后到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其皮肤分泌黏液,辅助呼吸。蟾蜍和蛙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头为三角状,眼大并突出于头部两侧,有上、下眼睑和瞬膜以及鼻、耳等感受器官。前肢有4趾,后肢有5趾,趾间有蹼,适于水中游泳。其器官、系统逐渐完善,反映出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特征。雄蛙头部两侧各有一个鸣囊,是发声的共鸣器(蟾蜍无鸣囊),雄蛙的叫声特别响亮。蟾蜍背部皮肤上有许多疣状突起的毒腺,可分泌蟾蜍酥,尤以眼后的椭圆状耳腺分泌毒液最多。蟾蜍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发情一次,发情后于4~7月间排卵,产仔1 000~4 000个,寿命10年。蟾蜍和青蛙在我国分布广泛,夏、秋季各地均容易捕捉,也易养活。在捕捉和饲养等方面,蟾蜍比青蛙要方便,故在实验中广泛使用。 蟾蜍和青蛙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动物,特别是在生理、药理实验中更为常用。蛙类的心脏在离体情况下仍可有节奏地博动很久,所以常用来研究心脏的生理功能、药物对心脏的作用等。蛙类的腓肠肌和坐骨神经可以用来观察外周神经的生理功能,也可观察药物对横纹肌或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等。蛙还常用来作脊髓休克、脊髓反射和反射弧的分析,以及肠系膜上的微循环观察等实验,还常利用蟾蜍下肢血管灌注方法观察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等药物对血管的作用等。

奶牛挤奶操作技术规范

奶牛挤奶操作技术规范 本标准为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文王吉宏张亚东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挤奶人员要求、乳头药浴液的配制、挤奶操作规程、挤奶机的清洗维护、鲜奶的贮存与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牧场园区、奶牛小区、规模奶牛场、挤奶站点、专业奶牛养殖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6914 生鲜牛乳收购标 准 GB 12693 乳品厂卫生规范 GB 16568 奶牛场卫生及检疫规范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泌乳期 lactating period 指母牛产犊后,从泌乳开始至泌乳结束的整个期间。 3.2 泌乳 lactation 指乳汁在乳腺内形成、贮存和排出(挤乳和吮乳)乳汁的过程。 3.3 产奶量(全泌乳期产乳量)Milk production 指母牛个体自产犊后开始至下次临产前干乳为止的产奶量累积总和。 3.4 挤奶量 Milk yield 指泌乳期内一头奶牛每一次挤奶操作挤得的奶量。 3.5 挤奶时间 Milking time 指泌乳期内一头奶牛每一次挤奶所对应的持续时间。 3.6 过度挤奶 Overmilking 指挤奶操作中,奶汁已经停止流出乳头情况下,继续进行挤奶,称之为过度挤奶。 3.7 真空 Vacuum 在机器挤奶方式中,挤奶系统内工作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的状态称之为真空。

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教学设计

《话说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话说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专题三拓展视野的内容重点介绍了“X精子、Y精子的分离技术”、“SRY-PCR胚胎的性别鉴定技术”两种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为一个课时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是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的基础上,针对性别控制的生物前沿问题,本节课的内容建立在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整合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简述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的时期、方法及应用。 2.简述SRY-PCR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的过程及其结果。 3.认同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技术的重要性及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的时期及方法。 2.SRY-PCR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的过程及结果。 教学难点: 3.SRY-PCR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的过程及结果。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内容要求学生应用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知识来解决控制哺乳动物性别的问题。拓展视野模块的内容涉及生物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学生对此部分可能会感觉到陌生。本节课利用问题导入新课,在导课过程中介绍畜牧业生产中奶牛、肉牛的性别需求现实情况,提出人们是如何实现控制肉牛性别的问题。通过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通过教师辅助,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检测细胞中SRY基因的方法及演示实验过程,使学生掌握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技术的时期和方法。最后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导课时提出的畜牧生产中的肉牛性别控制的问题。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PCR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所需教具

性别控制可有效调节性别比例

性别控制可以调节性别比例 我们国家第五次人口统计的数据显示,男女性别比例已经到了116:100,正常人口的性别比例应该在103~107:100,男性稍多,但现在我们国家有的省份已经达到了135:100,严重失衡,到2020年,预计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 从纯优生学的角度,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更有利于优生,因为增加了女性生育选择上的优胜劣汰,这种优胜劣汰,就类似于大自然中比如雌鹿、白天鹅的选择,那些找不到对象的,更多的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病残体弱。 有些人担心引发重大的社会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不然。 因为一个性别的人口增多,会导致这个性别结婚年龄向后顺延,男性多,男性的结婚年龄就会增大,大家不要忘了,每年有1000万的女性出生,即使男性多出5000万,只要男性的平均结婚年龄高出5~6岁,所有的这些男性都可以消化,不会出现社会问题,男性35岁的照样可以与20岁出头的女性结婚,大家可以看到杨振宁82岁与28岁的翁帆结婚,年龄不是问题。 我个人认为,国家对于性别的失衡,不要重视过度,人口有自然的调节方式。而且,男性多,对象难找,这本身就是一种生育调剂,而且,男性多,用50年的时间来看,会大大减少人口的出生。 同样的道理,不必为今年的大蒜太贵而担心,因为比较贵,明年种植面积会自发的增大,产量增多了,价格就下来了,这是市场的自然调节。 优生的性别控制,现阶段更多的用来调节动植物的性别比例。因为只有母奶牛才能产奶,只有母鸡才会下蛋,母海蟹、母大闸蟹,大家更想吃。大家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奶牛养殖场,今年出生的小牛犊90%都是雄性的,这个奶牛场离着关门就不远了。 因此,全世界,在养殖业上,性别控制是一项非常常用的技术,而由于基因的差异不大,很多人类性别控制的方法,都是来源于畜牧业的优生,而且,养殖业大量的性别控制,恰恰是人类性别控制的动物实验。 植物也是一样的。比如黄瓜的种植,增加大棚内一氧化碳的含量,可以使黄瓜幼苗的雄花数大大下降,雌花数显著提高,可以让雌花早开,使黄瓜提前长成上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