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药登记毒理学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农药登记毒理学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农药登记毒理学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农药登记毒理学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农药登记毒理学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1 范围

GB/T 15670的本部分规定了急性吸入毒性试验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为农药登记而进行的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4925 实验动物 环境及设施

农药登记资料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10号(2007年12月8日)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急性吸入毒性 acute inhalation toxicity

实验动物在短时间内(指24 h 或24 h 之内,通常采用4 h )一次连续吸入较高浓度的受试物(气体、蒸汽、气溶胶或颗粒状物)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3.2

吸入剂量 inhaled dose

动物单位体重所吸入受试物的量,即:

W

ctRT D V ih α= …………………………(1) 式中:

D ih ——吸入剂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 );

c ——吸入气中受试物的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

t ——吸入持续时间,单位为分(min );

R ——呼吸频率,单位为次每分(次/min );

T v ——受试动物的潮气量,单位为升每次(L/次);

α——与受试物反应性和溶解性相关的保持系数;

W ——体重,单位为千克(kg )。

3.3

半数致死浓度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 50)

在规定的时间内,经呼吸道一次连续吸入受试物后,引起实验动物总体中半数死亡的毒物的统计学浓度,以单位体积空气中受试物的质量(mg/m 3)来表示。

3.4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剂量与特定效应的发生率间的关系。

3.5

空气动力学直径aerodynamic equivalent diameter,AD

将不同形状和密度的气溶胶颗粒与不同直径的标准单位密度(1.0 g/cm3)球形颗粒相对比,当它们的终端沉降速度相同时,就以该标准球形颗粒的直径表示此气溶胶颗粒的直径,并称之为该气溶胶颗粒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其计量单位为微米(μm)。

3.6

质量中值空气动力学直径mass median aerodynamic diameter,MMAD

由空气动力学直径大小不一的颗粒组成的气溶胶样品中,小于和等于某一空气动力学直径(例如5 μm)的颗粒占气溶胶样品总质量或总重量50%时,则该气溶胶颗粒空气动力学直径即为此气溶胶样品的质量中值空气动力学直径(5 μm)。

3.7

几何标准差geometric standard deviation,GSD

用以描述气溶胶颗粒粒径范围的无量纲数。几何标准差越小,含相似大小的颗粒比例越高,亦即气溶胶颗粒的均一性越好,离散度越低。通常,将几何标准差小于或等于2的气溶胶样品称为单相分散气溶胶。

3.8

可吸入颗粒直径inhalable diameter

能够通过研究对象的口和/或鼻吸入并沉淀在呼吸道任意部位的颗粒的空气动力学直径。通常将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 μm以下的气溶胶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4 试验目的

通过短时间吸入染毒可初步了解受试物对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特征和剂量-反应关系,为急性吸入毒性分级、标签管理和其他有关的毒理学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资料,也能够为制定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5 试验概述

根据受试物的理化性质,选择适宜的方法,将其制备成特定浓度的气态、蒸汽态、气溶胶态或者颗粒状物混悬态,输入至动式染毒系统;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对照及不同染毒剂量组,分别放置于染毒系统中进行4 h的暴露,染毒结束后将实验动物移出;仔细观察染毒期间及14 d内的毒性作用表现和体征、死亡等情况,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大体解剖;观察期终了时,处死动物做大体解剖,如发现病变组织或器官应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6 试验方法

6.1 试验准备

6.1.1 受试物

受试物应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质量标准规定的样品,注明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并附有检验报告。所用赋形剂、溶剂或其他介质等均应标明批号、规格和生产厂家。

6.1.2 受试物气化或气溶胶制备方法选择与准备

6.1.2.1 气态受试物

经流量计与空气混合成一定浓度之后,直接输入染毒柜。

6.1.2.2 沸点较低易挥发的液态受试物

通过空气鼓泡或适当加热促使其挥发后,再与空气混合,通入染毒柜中。

6.1.2.3 高沸点不易挥发液态受试物

根据受试物的理化特性,可以选取喷雾方法,或者利用气溶胶发生装置,制备符合试验要求的液态气溶胶再与一定量的空气混合输入至染毒柜中。

6.1.2.4 粉状或固体受试物

利用气溶胶发生装置,将受试物制备成固体气溶胶,再与一定量的空气混合,通入染毒柜中。

6.1.3 动式吸入染毒方法

采用机械通风装置,连续不断地将含有一定浓度受试物的空气均匀地送入染毒柜,换气量大约为12次/h~15次/h,维持相对稳定的染毒浓度。采用全身暴露或头/鼻部暴露方式对动物进行持续4 h的急性吸入性染毒。染毒时,染毒柜内染毒气体的分配保持均衡,氧含量不低于19%,CO2含量不高于1%,温度在(22±3)℃,相对湿度30%~70%(特殊情况,如蒸汽态染毒除外)。如果采用动物全身暴露的染毒方式,为确保染毒柜内空气稳定,应当注意使实验动物的总体积不超过染毒柜体积的5%。染毒柜内应维持微弱的负压,以防受试物泄漏污染周围环境。同时,应注意防止受试物爆炸。

6.1.4 染毒系统可靠性的确定

吸入毒性试验中,应产生稳定浓度的气态、蒸汽态或气溶胶状态的受试物。其浓度应通过间断(至少每30 min采样一次)或连续采样,并通过适当的分析仪器,采用可靠的检测方法进行监控。

对于以气溶胶染毒方式进行的吸入毒性试验,除了分析染毒柜中的浓度之外,还应测定气溶胶颗粒的大小及其分散度。

在对染毒柜浓度进行的动态检测过程中,如果连续两次测定的结果能够证明染毒柜内受试物的浓度相对恒定,液态或气态农药及其制剂在设定吸入浓度的±10%,固态或干粉制剂制备的气溶胶在拟采用吸入浓度±20%的范围之内波动,则认为染毒系统对浓度的平衡和控制是成功的。否则,需要继续进行调试。如果是固态或干粉制剂制备的气溶胶,还需对其粒径进行连续测定和监控。通常要求所制备气溶胶的MMAD值在1 μm~4 μm范围内,且应达到连续两次测定的MMAD值的波动范围在10%之内,GSD 在1.5~3.0之间。

6.1.5 实验动物的准备

6.1.5.1 实验动物

首选健康8周~10周大鼠,体重差异不得超过同性别平均体重的±20%。选用其他动物需说明适当的理由。应使用具有质量合格证的实验动物。

6.1.5.2 饲养条件

正式试验之前,动物应在试验环境中检疫、适应3 d~5 d时间。

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应符合GB 14925的有关规定。每个浓度组的动物按性别分笼饲养,每笼动物数量以不干扰动物个体活动及观察反应为度。动物食用常规饲料,自由饮水。

6.1.5.3 数量和性别

每个浓度组至少10只动物,雌雄各5只。雌性动物应为未妊娠和未经产的。

6.1.5.4 吸入剂量与分组

至少应设置3个不同浓度的染毒组,组间浓度距离适当,以便能够在各浓度组的实验动物中发生一定程度的毒效应和死亡。同时,设空白和/或相应赋型剂、溶剂或其他介质对照组,所得资料应足以绘制出浓度死亡曲线,并求出LC50值。

如果受试物的毒性很低,也可以采用20只大鼠(雌、雄各半),进行单一剂量的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单一急性吸入染毒浓度应为体积分数2×10-2(气体受试物)、20 mg/L(液体受试物蒸汽)、5 mg/L(固体或液体受试物气溶胶),如果因受试物理化性质所限,不能达到该浓度要求,也应以受试物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进行试验。受试物具有爆炸性时,应注意避免采用可能造成爆炸的浓度。

6.2 试验步骤

6.2.1 吸入染毒的实施

6.2.1.1 染毒浓度的平衡与控制

采用试验准备阶段的各种适宜条件,对染毒浓度、可吸入颗粒直径等进行控制。

6.2.1.2 染毒动物的体重测定与染毒期间的观察

试验开始前,应对每只动物的体重进行称量。

动物持续吸入受试物的时间为4 h,染毒过程当中,动物通常处于禁食和禁水状态。

吸入染毒期间,应注意观察受试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如呼吸道刺激反应,呼吸节律的变化,以及吸气和呼气模式的改变等。

6.2.2 试验观察和检查

6.2.2.1 观察期限

吸入染毒结束之后,实验动物每天至少仔细观察1次,连续14 d。但观察期也不是固定不变,可依据毒性反应和体征的发生时间,以及恢复期的长短进行调整。如果染毒后动物出现中毒反应、死亡时间延迟,观察期限应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21 d。

6.2.2.2 观察内容

详细观察并记录染毒动物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包括出现时间及其恢复时间、动物死亡时间等。观察的内容包括:

a)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肌肉系统:体位异常、叫声异常、不安、呆滞、震颤、抽搐、麻痹、运动

失调、对外反应过敏或迟钝,异常行为如过度反复抓挠口周、梳理、转圈,甚至自残、倒退行走等;

b)植物神经系统:瞳孔扩大或缩小、流涎或流泪;

c)呼吸系统:鼻孔流液、鼻衄、鼻翼扇动、呼吸深缓、呼吸过速、蜂腰;

d)泌尿生殖系统:会阴部污秽、有分泌物、阴道肿胀;

e)皮肤和被毛:皮肤充血、紫绀、被毛蓬松或潮湿、污秽;

f)眼:眼球突出、结膜充血、溢血性分泌物、角膜混浊;

g)消化系统:腹泻、厌食。

记录中毒体征的出现和消失时间以及动物死亡时间,特别是有死亡延迟趋势时,更应认真观察和记录。衰弱或濒死动物应迅速隔离,人道处死并解剖检查,按中毒死亡处理。观察期间如果发现动物死亡应及时解剖,如不能立即检查,应冷藏保存,并在24 h内进行解剖检查。

6.2.2.3 体重称量

应分别在染毒前、染毒后(至少每周一次)和动物处死之前称量并详细记录体重。

6.2.2.4 病理学检查

所有的实验动物均应进行大体解剖,包括试验过程中死亡的动物以及试验结束时仍存活的动物。应特别注意呼吸系统的任何改变,对于任何组织器官出现体积、颜色、质地等改变时,均应记录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6.2.2.5 其他指标检查

必要时,根据受试物的性质及所观察的毒性反应,宜增加其他敏感指标的检查。

7 试验结果和评价

7.1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应包括以下内容:

a)用表格列出试验中获得的各染毒组及对照组两种性别动物的全部原始数据,具体内容包括动物

编号、性别、染毒剂量、体重、各种体征及程度、死亡或存活情况、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b)分别统计各组及不同性别动物的数目,体征发生、死亡、存活、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的

各类病变发生的频数;计算不同组、不同性别动物上述各项的发生率及不同时间的体重平均值;

c)空气中受试物浓度、粒径、分散度等的测定结果;

d)染毒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检测结果;

e)用适宜的统计学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f)可能的情况下,计算出剂量-效应或剂量-反应关系;

g)计算吸入染毒的LC50值。

7.2 试验结果的评价

根据各种反应在不同剂量下出现的时间、发生率、剂量-反应关系、不同种属动物及实验室的历史背景数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以及同类受试物的毒理学资料等,对受试物经呼吸道吸入染毒的毒理学作用特点做出初步评价;根据毒性可能涉及的部位,综合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初步判

断毒性作用靶器官;如果能够得出比较明确的剂量-效应、剂量-反应曲线,可以对受试物经呼吸道吸入染毒作用的阈值做出初步评价;求出LC50值,对受试物的急性吸入毒性级别做出评价,急性吸入毒性级别按照《农药登记资料规定》3.3.2.8条的相应标准判定;总结受试物的安全范围、出现毒性的严重程度及可恢复性。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的结果可为相关的后续毒理学试验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也可提示一些后续毒性试验需要重点观察的指标。在参考或引用这些试验结果时,应注意各种数据和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LC50值应当被看作一个相对粗糙的毒理学指标,主要用于标识某一受试物吸入毒性效能及作为对其进行毒性分级的依据,在引用或参考LC50值时,除了应结合受试物的毒性效应、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结果之外,还应始终注意动物的种属、染毒时间的长短和计算LC50的方法等具体问题。

8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试验名称、试验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报告编号;

b)试验委托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样品受理日期和封样情况;

c)试验开始和结束日期、试验项目负责人、试验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发日期;

d)试验摘要;

e)受试物名称、有效成分美国化学文摘登录号(CAS号)(如已知)、代码(如有)、纯度(或

含量)、剂型、生产日期(批号)、理化性质、配制所用溶剂和方法;

f)实验动物种属、品系、级别、数量、体重、性别、来源(供应商名称、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号、

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检疫、适应情况,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饲料、单笼饲养或群饲、实验动物设施使用许可证号;

g)剂量和组别,包括选择剂量的原则或依据、剂量和组别、动物分组方式和每组每种性别动物数;

h)试验条件和方法,包括主要仪器设备、染毒途径、染毒方案、试验周期、观察指标等;针对吸

入染毒的特点,重点描述染毒系统及其对温度、湿度、浓度、可吸入颗粒直径等的控制效果;

i)试验结果:以文字描述和表格逐项进行汇总,包括临床中毒表现,体重等变化,大体解剖和组

织病理学改变等,指出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

j)试验结论:给出明确结论,如LC50、95%可信区间和毒性分级等,必要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k)原始记录保存情况的说明。

毒性分级标准

第二节急性毒性试验程序与急性毒性评价 一、急性毒性试验程序 (一) 急性试验剂量分组 探讨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应首先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对一个未知毒性的外来化合物求其LD50(LC50),应先做预试验。做预试验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其中一种。首先了解分析受试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其理化性质,确定其所属已知化合物或其衍生物的种类,有何特殊基团及其分子量、熔点、沸点、比重、闪点、挥发度、蒸气压、水溶性和脂溶性等,依此查阅文献,找出与受试化合物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合物的毒性资料,并以其LD50(LC50)值作为受试化合物的预其毒性中值;但应注意,一定是相同动物种系和相同接触途径。以此预期毒性中值为待测化合物的中间剂量组,再上下各推一到两个剂量组做预试验。每个剂量组间的组距可以大些,有利于找出受试化合物的致死剂量范围。 初起组距可用剂量间的4倍差,即以log4(log4=0.6)来划分各组剂量。 求外来化合物LD50时设置几个剂量组较为合适,应依预试验结果而定。一般设置5~7个剂量组即可,它即符合统计计算要求又可节省人力和财力。每个剂量组的动物数,小鼠不少于10只、大鼠6~8只、家兔4~6只,若设计采用霍恩氏法计算LD50时,动物数可减少。每组动物应雌雄各半;如化合物毒性有性别差异,则应分别求雌、雄性动物各自的LD50(LC50)。 (二) 观察持续时间 测定外来化合物的LD50(LC50),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之后两周内的总死亡数。对于一些速死性化合物求其LD50(LC50)也可仅计算24小时的死亡率。也可仅计算24小时的死亡率,有些速杀性化合物的24小时LD50与两周LD50值往往没有差别。但应注明是多少时间的LD50值,以便于在进行毒性比较时有共同的基础。 在观察期间应保障实验动物有完全的膳食、充足的饮水及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以防止动物出现非中毒性死亡。 (三) 症状观察 观察实验动物接触外来化合物的中毒症状是了解该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十分重要的一环,是补充LD50这个参数不足的重要方面。故应详细地观察动物的中毒症状、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规律,死亡前症状特点、死亡时间等等。这有助于揭示化合物甚至同类化合物的不同衍生物的急性毒性特征。

急性毒性(GB2059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急性毒性 GB2059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急性毒性 Safety rules for classification,precautionary labeling and precautionary statements of chemicals-Acute toxicity 前言 本标准第4章、第6章、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其有关技术容与GHS中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利兵、宁涛、尚为、冯智颉、绍从、园、文。 本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自2008年12月

31日起在流通领域实施,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为标准实施过渡期。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急性毒性 1 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判定流程、类别和警示标签、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及警示性说明的一般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按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的危险性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6944—2005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本》 3 术语和定义 急性毒性 acute toxicity 经口或经皮肤摄入物质的单次剂量或在24 h给与的多次剂量,或者4 h的吸入接触发生的急性有害影响。

急性毒性毒理

实验一、LD50的测定 [目的] 通过实验学习测定药物LD50的方法、步骤和计算过程,了解急性毒性试验的常规。 [材料] 小鼠50只(体重17-25g,雌雄各半) 注射器及针头鼠笼普鲁卡因 溶液(本实验以普鲁卡因为试验药物)苦味酸溶液 [方法] 根据试验设计要求不同,下列步骤要求略有不同。 探索剂量范围 取小鼠8-10只,以2只为一组分成4-5组,选择组距较大的一系列剂量,分别按组腹腔注射和灌胃普鲁卡因溶液,观察出现的症状并记录死亡数,找出引起0%及100%死亡率(至少应找出引起20%—80%死亡率)剂量的所在范围。 2. 进行正式试验 在预初试验所获得的0%和100%致死量范围内,选用几个剂量(一般用5个剂量按等比级数增减);尽可能使半数组的死亡率都在50%以上,另半数组的死亡率都在50%以下。各组动物的只数应相等或相差无几,每组10只左右,动物的体重和性别要均匀分配。完成动物分组和剂量计算后按组腹腔注射给药。最好先从中剂量组开始,以使能从最初几组动物接受药物后的反应来判断两端的剂量是否合适,否则可随时进行调整。 LD50测定中应观察记录的项目: 实验各要素:实验题目,实验日期,室温,检品的批号、规格、来源、理化性状、配制方法及所用浓度等;动物品系、来源、性别、体重、给药方式及剂量(药物的绝对量与溶液的容量)和给药时间等。 给药后各种反应;潜伏期(从给药到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时间);中毒现象及出现的先后顺序,开始出现死亡的时间;死亡集中时间;末只死亡时间;死前现象。逐日记录各组死亡只数。 尸解及病理切片:从给药时开始记时,凡两小时以后死亡的动物,均及时尸解以观察内脏的病变,记录病交情况.若有肉限可见变化的则需进行病理检查.整个实验一般要观察7-14天,观察结束时,对全部存活动物称重,尸解,同样观察内脏病变并与中毒死亡鼠尸解情况相比较。当发现有病变时,也同样作病理检查,以比较中毒后病理改变及恢复情况。

急性毒性(GB2059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 GB2059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Safety rules for classification,precautionary labeling and precautionary statements of chemicals-Acute toxicity 前言 本标准第4章、第6章、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其有关技术内容与GHS中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利兵、李宁涛、尚为、冯智颉、刘绍从、张园、陈文。 本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自2008年12

月31日起在流通领域实施,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为标准实施过渡期。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判定流程、类别和警示标签、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及警示性说明的一般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按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的危险性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6944—2005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 3 术语和定义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经口或经皮肤摄入物质的单次剂量或在24 h内给与的多次剂量,或者4 h的吸入接触发生的急性有害影响。

毒理

1.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 2.被称为现代毒理学奠基人的是Orfila。 3.生物学标志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4.反应分为量反应、质反应。 5.剂量-反应曲线有S形曲线、直线、抛物线。 6.安全限值有每日容许摄入量、最高容许摄入量、阈限值、参考剂量。 7.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总称。 8.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 9.外源化学物主要经过简单扩散的方式经生物膜转运。 10.简单扩散的条件是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外源化学物有脂溶性、外源化学物是非解离状态。 11.外源化学物的脂溶性可用脂-水分配系数来表示。 12.化学物质经皮吸收的限速屏障是表皮的角质层。 13.机体可作为贮存库的组织通常有血浆蛋白质、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14.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酶所催化的反应一般分为两大类,称为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15.排泄的途径通常有经肾脏(尿)排泄、粪便排泄、经肺(呼气)排泄、其他途径排泄。 16.自由基的来源主要是两方面:生物系统、外源化学物的氧化还原代谢。 17.细胞内Ca2+的持续升高可导致以下有害作用能量储备的耗竭、微丝功能障碍、水解酶的活化、ROS和RNS的生成。 18.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是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19.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 20.化学物水溶性越大,毒性越大。 21.PCBs和二恶英的联合毒性,多呈相加作用。 22.马拉硫磷与苯硫磷的联合毒性,呈协同作用。 23.阿托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利用了化学物的拮抗作用。 24.不同的LD50计算方法对动物组数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为4~6组。大、小鼠等小动物每组数量通常为10只,犬等大动物为6只。 25.急性毒性试验求出LD50(LC50)值,通过LD50(LC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和评价。 26.不论我国或国际上急性毒性的分级标准都还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急性毒性试验时,除报告该毒物的LD50值和急性毒性级别外,还应对中毒和死亡特征加以报告。 27.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有蓄积系数法、生物半减期法。 28.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9.化学致癌物诱导生成DNA加合物的数量与致癌性有密切关系,故DNA加合物可作为人类接触环境致癌物的标志。 30.化学致癌机制,与突变有关。突变的出现是损伤-修复-突变模式。 31.非遗传毒性致癌物有石棉、激素、免疫抑制剂、多氯联苯、TCDD。

国内外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以下为收集到的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的一些标准。从这些分级标准可以看出,各标准之间无论是分级还是界限值都有较大差别,这给化学品的国际贸易和化学品危险信息的传递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消除分级标准之间的差别,建立协调、统一的化学品分级标准,由国际劳工组织(IL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TDG)三个国际组织共同提出框架草案,建立了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与标签制度(GHS)。2002年9月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各国应在2008年全面实施GHS。为适应国际化学品分类统一的这种必然趋势,结合国内化学品管理的实际需要,《剧毒目录》在剧毒化学品判定标准上参照了GHS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表1 GHS关于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注:1) 1h 数值气体和蒸气除2,粉尘和雾除4;2)某些受试化学品在试验染毒时呈气液相混合状态(有气溶胶),而有些则接近气相,如为后者按气体分级界限分级(ppm ) 表2 TDG 第14修订版关于危险货物急性毒性判定标准 * LC 50(4h )×4=LC 50(1h ) 表3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注:上述标准出处是WHO/IPCS. The User’s Manual for the IPCS Health and Safety Guides, 1996. 表4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农药危险性分级标准

注:上述标准出处是The WHO Recommended Classification of Pesticides by Hazard and Guidelines to Classification 1990-1991. 表5 欧盟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注:上述标准出处是欧盟理事会《关于统一危险物质分类、包装与标志法律法规指令(2000/33/EEC)》.

苯的急性毒性试验

苯对小鼠急性吸入毒性试验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苯急性毒性,观察气态苯吸入染毒致小鼠急性中毒一般表现和神经表现,探讨急性毒性机制。方法通过建立气态苯静式吸入染毒小鼠的动物模型,实验组分别按33.9mg/L、43.25mg/L、55.21mg/L、70.47mg/L、89.95mg/L、115.12mg/L剂量组,对照组为NS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连续染毒1.5h后,观察急性中毒行为表现,分组记录死亡时间及死亡数。结果①苯具有急性毒性;小鼠苯染毒各组都有急性中毒的表现,表现为兴奋症状、抑制症状(闭眼、侧卧),呼吸急促转衰弱,除低剂量组外每组都有小鼠死亡。运用改良寇氏法公式得㏒LC50=1.848,故LC50=70.4mg/L;s=0.0193(LC50的标准误);LC50 95%CI(可信区间)=(64.71,76.73)。结论①小鼠静式吸入苯蒸气有急性毒性。②LC50=70.4mg/L,属于低毒毒物。关键词:苯小鼠吸入染毒急性中毒LC50 近年来,由于室内装修引发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其中苯是目前主要室内空气污染物之一。室内环境中的苯主要来自建筑装饰中使用大量的化工原材料,如涂料、填料及各种有机溶剂等[1~3]。尽管到目前为止,开展了大量有关苯毒性调查研究工作,但关于苯中毒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4]。本文通过建立苯静式吸入染毒小鼠的实验模型,模拟人体实际暴露苯情况,探讨苯对机体的急性毒性危害的机制,以便为深入研究苯的毒性效应,为人接触苯的健康效应评价提供生物标志物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试验动物选择与处理:选择健康、成熟的昆明种小白鼠(沈阳医学院实验中心提供),17~22g,雌雄各半,分别按性别称重,编号。预实验得出LD0与LD100,LD50的计算方法符合改进寇氏公式的条件,随机分组,分6个剂量组和一个NS组,每组10只[5]。 1.2 受试物: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分析纯液态苯,比重ρ为0.89g/ml,纯度>99.5%。 1.3 染毒方法:A-F实验组按照表1剂量接受苯气体静式吸入染毒,连续染毒1.5h;G对照组也在同等条件下的染毒柜内,以自然挥发的水蒸汽为空白对照。 表1 A-G组染毒剂量情况 组别对数剂量剂量(mg/l) 加苯量(ml) A 1.53 33.9 2.3 B 1.636 43.25 3.1 C 1.742 55.21 3.9 D 1.848 70.47 5.0 E 1.954 89.95 6.4 F 2.06 115.12 7.8 G 0 0 0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观察小鼠最早死亡时间和数量及染毒期间小鼠的中毒症状,用改良寇氏法计算出LD50,进行毒性分级。 1.5 仪器:(1)电子天平,JA21001型,上海精科天平厂; (2)染毒柜,60L,沈阳医学院毒理组实验室 1.6 统计分析

毒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 名解:毒理学(toxicology)、毒物、毒性、毒效应、LD50、LD100、LOA EL、NOAEL、毒效应普、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急性毒作用带(Zac)、慢性毒作用带(Zch) 简答: 1、化学物对机体有选择性毒性的原因;P 15 2、简述毒理学研究领域;P1 3、简述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P4 4、剂量—反应的曲线类型有哪些;P13 5、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P16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名解: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蓄积(accumulation)、消除半减期、代谢灭活、代谢活化、终毒物、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简答:1、列举Ⅱ相反应;P35 2、简述外源化学物吸收入机体的主要途径;P24 3、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P32 4、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P32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 名解:血/气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简答:1、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P42

2、简述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P53 3、简述联合作用的类型P50 第四章毒理学试验基础 名解: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品系(strain) 简答:1、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P61 2、人体观察必须遵循的伦理学原则;P60 3、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P62 4、毒理学试验设计应遵守哪些基本原则;P65 5、简述试验染毒的途径P67 第五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名解: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蓄积作用、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简答:1、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74 2、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83 3、简述急性毒性试验设计要素;P75 4、简述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试验设计:P84 5、一般毒性作用包括哪几种类型P74 6、LD50的意义P78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名解:Ames test、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 简答:1、简述遗传学损伤的类型及突变的不良后果;P90、P95 2、简述基因突变的类型;P91 3、简述染色体畸变的类型;P91

毒理学名词解释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性: 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 选择毒性: 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毒作用(毒效应): 是毒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 指各种环境因子对生物机体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水平的生理、生化、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观测值的改变,也包括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体内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的可检测指标。 剂量: 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反应: 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类。 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量反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群体中发生的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上两者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阈剂量: 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区别于LOAEL,阈剂量观察不到) 毒作用带: 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血/气分配系数: 当分压差达到平衡时,血液中的浓度与肺泡中的浓度之比为血/气分配系数。 分布: 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再向亲和力大的组织转移,这种现象就叫再分布。 排泄: 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自由基: 外层轨道上有单个不配对价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稳态: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化学致癌作用: 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化学致癌物: 是指具有化学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终毒物: 可以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使整体性结构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蓄积系数: 在一定的期限内,以低于一定的致死剂量(小于LD50),每日给实验动物染毒,计算多次染毒使半数实验动物出现毒性效应(或死亡)的总累积剂量与一次染毒该化合物产生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即LD50)之比值。 K=LD50(n)/LD50(1) 亚慢性毒性: 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合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 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五种农药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绪论 随着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农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农林作物的病虫防治中,农药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本世纪60-70年代,人们大量使用农药,几乎使粮食产量增长一倍,但随着农药长期的、大量的、不合理的使用,导致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并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它们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一方面它们可以直接进入生物体内引起急性、慢性中毒和畸变,同时还通过径流、排污、挥发等途径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引起各种生态环境下生物的死亡,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影响人类的食品安全。目前,因农药使用与管理失控而引发的一系列水域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已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业内学者的广泛重视。当前,随着有机氯农药的禁用,菊酯类和有机磷类等成为我国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农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指明,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物或者几种物质混合物及其制剂。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及其衍生物和杂质的总称。动植物在生长期间、食品在加工和流通中均可受到农药的污染,导致食品中农药残留。 相关报道表明,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约90%的残留在环境中,过多地使用农药,大量未被利用的农药经过降雨、农田渗滤和水田排水等进入水体,同时,还有大量散失的农药挥发到空气中,最后汇入水域,沉降积淀在土壤中,通过农作物吸收和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行累积,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目前中国一些食品,如茶叶、大米、肉、蛋等食品中农药残留量常超过规定标准,过多的残留量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为此,论述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及其毒理机制和防治措施,以期对防治食品中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在哺乳类实验动物中,由于小鼠个体小,饲养管理方便,生产繁殖快,质量控制严格,价廉可以大量供应,又有大量的具有各种不同特点的近交品系,突变品系,封闭群及杂交一代动物,小鼠实验研究资料丰富参考对比性强;更重要一点乃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均用国际公认的品系和标准的条件进行试验,其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重复性高,自然会得到国际认可。 本文以百草枯、甲氰菊酯、乐果、草甘膦和敌敌畏五种常用农药为实验材料, 检测了它们对

什么是急性毒性试验

什么是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其实就是一种毒性研究,当然对我们来讲对这种常识问题,很多人都不会去注重,因为毕竟不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人,但是对这些常识有一些基本的常识了解,其实对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带来一定的帮助功效,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什么是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一次或24小时每多次染毒的试验,是毒性研究的第一步。要求采用啮齿类或非啮齿类两种动物。通常为小鼠或大鼠采用经口、吸入或经皮染毒途径。急性毒性试验主要测定半数致死量(浓度),观察急性中毒表现,经皮肤吸收能力以及对皮肤、粘膜和眼有无局部刺激作用等,以提供受试物质的急性毒性资料,确定毒作用方式、中毒反应,并为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及剂量分组提供参考。试验概述及染毒方法 概念和实验目的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但须指出化合物使实验动物发生中毒效应的快慢和剧烈的 程度,可因所接触的化合物的质与量不同而异。有的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接触致死剂量的几分钟之内,就可发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而有的化合物则在几天后才显现中毒症状和死亡,即迟发死亡。此外,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的方式或途径不同,“一次”的 含义也有所不同。凡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 是指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 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所以“一次”含有时间因素。 以上就是关于急性毒性试验的内容介绍,希望通过这些介绍,每个人对这些常识,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虽然说很多时候在生活当中,我们运用不到,但是毕竟对这种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对自己身体的保护,也是比较有利的。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 性分级标准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以下为收集到的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的一些标准。从这些分级标准可以看出,各标准之间无论是分级还是界限值都有较大差别,这给化学品的国际贸易和化学品危险信息的传递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消除分级标准之间的差别,建立协调、统一的化学品分级标准,由国际劳工组织(IL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TDG)三个国际组织共同提出框架草案,建立了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与标签制度(GHS)。2002年9月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各国应在2008年全面实施GHS。为适应国际化学品分类统一的这种必然趋势,结合国内化学品管理的实际需要,《剧毒目录》在剧毒化学品判定标准上参照了GHS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表1 GHS关于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注:1) 1h 数值气体和蒸气除2,粉尘和雾除4;2)某些受试化学品在试验染毒时呈气液相混合状态(有气溶胶),而有些则接近气相,如为后者按气体分级界限分级(ppm ) 表2 TDG 第14修订版关于危险货物急性毒性判定标准 * LC 50(4h )×4=LC 50(1h ) 表 3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注:上述标准出处是WHO/IPCS. The User ’s Manual for the IPCS Health and Safety Guides, 1996. 表4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农药危险性分级标准

注:上述标准出处是The WHO Recommended Classification of Pesticides by Hazard and Guidelines to Classification 1990-1991. 表5 欧盟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急性毒性

前言 本标准第4章、第6章、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其有关技术内容与GHS中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 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利兵、李宁涛、尚为、冯智颉、刘绍从、张园、陈文。 本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自2008年12月31日起在流通领域实施,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为标准实施过渡期。

目录 1 范围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 术语和定义 (4) 4 分类 (4) 4.1 物质的分类 (4) 4.1.6 吸入毒性的特定考虑 (6) 4.2 混合物的分类 (6) 4.2.4 有整体可用急性毒性试验数据时混合物的分类 (7) 4.2.5 无整体可用急性毒性试验数据的混合物的分类:搭桥原 则 (9) 4.2.6 按混合物组分进行混合物的分类(加和性公式) (10) 5 判定流程 (11) 6 类别和警示标签 (15) 7 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 (17) 8 警示性说明 (19) 8.1 防止可能的误用和接触使健康遭受影响的说明 (19) 8.1.1 通风控制 (19) 8.1.2 卫生措施 (19) 8.1.3 个人保护用品 (19) 8.1.4 呼吸保护装置 (20) 8.2 发生事故时阐明适当措施的说明 (20)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2Chin J Ind Hyg Occup Dis,Febru ary1998,Vol.16,No.1 述 评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刘杰 镉(Cadmium)是一种重金属,它与氧、氯、硫等元素形成无机化合物分布于自然界中。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镉对肾、肺、肝、睾丸、脑、骨骼及血液系统均可产生毒性,被美国毒物管理委员会(ATSDR)列为第6位危及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环境中的镉不能生物降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受污染环境中的镉含量也逐年上升。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毒物。镉在肾脏的一般蓄积量与中毒阈值很接近,安全系数很低。在60年代提出了镉污染与日本“痛痛病”的因果关系后,环境中的镉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近几年来,有关镉毒理学研究的文献每年超过600篇(Medline检索)。美国目前有大约100个关于镉与健康的研究课题,涉及各个领域。国内对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的研究开展得也比较广泛,其中一些在中毒机制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有的学者甚至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研究。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镉污染与人类健康 1.环境中的镉:对环境中镉污染的早期关注局限于锌、铜、铅矿的冶炼。后来注意力转为镉在工业中的应用,如电池、电镀、合金、油漆和塑料等工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外对职业劳动中接触镉的卫生保护已大大加强。近年来,对环境中的镉通过食物链对一般人群的潜在危害已受到高度重视。随着含镉磷肥的施用、污水灌溉等,土壤中镉含量增加,继而被某些植物摄取而进入食物链。1997年国际地球生化学会在美国加州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出版了专著;国际环境科学委员会(SCOPE)则进一步将土壤中镉的来源、价态、食物链中的转化以及对一般人群健康的影响定为目前镉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2.镉的摄入及监测:职业人群镉暴露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对作业场所空气中镉的浓度进行监测并控制在容许范围之内,是保护工人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一般人群来说,镉暴露主要来源于食物和吸烟。人们每日可从食物中摄镉30~50 g,但仅有1%~3%被肠胃吸收。因此,对镉的胃肠吸收、体内分布和排泄的影响因素一直是镉毒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中,镉与金属硫蛋白(m etal-lothio nein,MT)的结合,及镉与锌、钙的相互作用是影响镉体内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因素。血镉的含量可用来评价近期的镉暴露,尿镉含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镉性肾损伤和体内的镉负荷。尿中的 2-微球蛋白和尿M T的含量已作为镉暴露的生物标志物。 二、镉的毒性研究进展 1.镉的肾毒性:肾损伤是慢性染镉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一般认为镉所致的肾损伤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很多学者认为:镉所致的肾损伤是由在肝脏形成的镉-金属硫蛋白(M T)复合物(CdM T)引起的。因此,一次性大量注射CdMT造成肾损伤的动物模型用来研究镉的肾毒性机制已达20年之久。最近,用删除了M T的转基因动物的实验结果表明:镉所致的肾损伤并不一定依赖于CdM T的形成,无机镉亦能直接造成肾脏损伤。一次性注射CdM T主要造成肾小管细胞的坏死,而慢性染镉造成的病理改变则波及整个肾脏,包括肾小球的损伤和肾间质的炎症。慢性染镉 作者单位:66160美国堪萨斯城,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药理毒理系

实验二 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毒理学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一、实验目得 1、掌握实验动物分组方法 2、测定LD50得试验设计原则 3、小鼠得经口灌胃技术 二、试剂与材料 1、实验动物: (1)动物品种:健康成年ICR小鼠,体重18g~22g (2)样品来源: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 2、器材:注射器(1ml)、灌胃针头、烧杯、吸管、容量瓶、烧杯、棉签、动物秤。 3、试剂:敌敌畏(1400mg/ml)、苦味酸染液(标记用)。 三、实验内容 1、健康实验动物得选择与性别鉴定 选择健康得雄性小鼠(健康标准:毛顺、毛顺、无分泌物、反应敏锐。动物出现圆圈动作可能为中耳炎,废弃。) 肛门与生殖孔距离:大者为雄性,小者为雌性 2、实验动物称重、编号与随机分组 选择体重在18-22 g得小鼠,采用随机分组得方法(动物按体重分为几个体重段,再从每个体重段分出各组动物),每组10只小鼠,用黄色得苦味酸饱与液标号1 ~9,10号小鼠不标记、 3、受试化学物溶液得配制 (1)确定灌胃量:0、1ml/10g (2)确定最高给药量,计算溶液浓度,估计给药总体积 (3)药品称量及稀释 4、小鼠灌胃技术 左手固定,右手持灌胃器,插入动物口腔,沿咽后壁徐徐插入食道,深度为口腔至剑突得距离。 5、毒性体征得观察与LD50计算 (1)毒性体征得观察: 染毒后注意观察小鼠中毒得发生、发展过程及死亡数与死亡时间 按表格记录动物体征及出现时间,记录死亡情况及时间,观察期为30 min (2)LD50得计算: a、实验各组剂量得确定:设5组,每组雌雄动物各10只。 剂量组距 d 为: d为相邻两个剂量组剂量对数之差 利用lgLD0依次加d,取反对数,即可得出各组剂量。 b、LD50得计算(见附件):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以下为收集到的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的一些标准。从这些分级标准可以看出,各标准之间无论是分级还是界限值都有较大差别,这给化学品的国际贸易和化学品危险信息的传递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消除分级标准之间的差别,建立协调、统一的化学品分级标准,由国际劳工组织(IL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TDG)三个国际组织共同提出框架草案,建立了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与标签制度(GHS)。2002年9月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各国应在2008年全面实施GHS 。为适应国际化学品分类统一的这种必然趋势,结合国内化学品管理的实际需要,《剧毒目录》在剧毒化学品判定标准上参照了GHS 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表1 GHS关于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第3级50<LD 50 ≤300 200< LD 50 ≤ 1000 500< LC 50 ≤ 2500 2.0< LC 50 ≤ 10 0.5< LC 50 ≤ 1.0 第4级300< LD 50 ≤ 2000 1000< LD 50 ≤ 2000 2500 <LC 50 ≤ 5000 10< LC 50 ≤ 20 1.0< LC 50 ≤5 第 5 级 5000 注:1) 1h数值气体和蒸气除2,粉尘和雾除4;2)某些受试化学品在试验染毒时呈气液相混合状态(有气溶胶),而有些则接近气相,如为后者按气体分级界限分级(ppm) 表2 TDG第14修订版关于危险货物急性毒性判定标准 包装类别 大鼠经口 (mg/kg) 兔经皮 (mg/kg) 大鼠吸入 (粉尘和 烟雾, mg/L)* ⅠLD 50≤5 LD 50 ≤50 LC 50 ≤0.2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2.3.2.1 目的 检测消毒剂对实验动物的急性吸入毒性作用和强度。2.3.2.2 实验动物 小鼠或大鼠任选一种,雌雄各半。小鼠体重为18g~22g,大鼠体重为180g~200g。 2.3.2.3 操作程序 染毒可采用静式染毒法或动式染毒法。 2.3.2.3.1 静式染毒法 静式染毒是将实验动物放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染毒柜)内,加入一定量的消毒剂,并使其挥发,造成实验需要消毒剂浓度的空气,一次吸入性染毒2h。 (1)染毒柜的容积以每只染毒小鼠每小时不少于3L空气计,每只大鼠不少于30L计。 (2)染毒浓度的计算:染毒浓度一般应采用实际测定浓度。在染毒期间一般可测4次~5次,求其平均浓度。在无适当测试方法时。可用下式计算染毒浓度 a×d C= × 106 V 式中: C—染毒浓度(mg/m3) a—加入消毒剂量(ml)

d—消毒剂比重 V—染毒柜容积(L) 2.3.2.3.2 动式染毒法 动式染毒是采用机械通风装置,连续不断地将含有一定浓度消毒剂的空气均匀不断地送入染毒柜,并排出等量的染毒气体,维持相对稳定的染毒浓度。一次吸入性染毒2h。 (1)消毒剂气化(雾化)和输入的常用方法 1)气体消毒剂,经流量计与空气混合成一定浓度后,直接输入染毒柜。 2)易挥发液体消毒剂,通过空气鼓泡或适当加热促使挥发后输入染毒柜。 3)若消毒剂现场使用采取喷雾法时,可采用喷雾器或超声雾化器使其雾化后输入染毒柜。 (2)染毒浓度计算染毒浓度一般应采用动物呼吸带实际测定浓度,每半小时一次,取其平均值。若无适当的测试方法,也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染毒浓度: a×d C= × 106 V1+ V2 式中: C—染毒浓度(mg/m3) a—气化或雾化消毒剂量(ml)

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 (一)试验条件 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年龄一般为7-9周龄。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 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 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如初始剂量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那就用下一个挡次的剂量进行预试,如该动物存活,就在此两个固定剂量之间选择一个中间剂量试验。每个剂量给一只动物,预试一般不超过5只动物。每个剂量试验之间至少应间隔24小时。给受试药物后的观察期至少7天,如动物的毒性反应到第7天仍然存在,尚应继续再观察7天。 在上述预试的基础上进行正式试验。每个剂量最少用10只动物,雌雄各半。根据预试的结果,由前面所述的四种剂量中选择出可能产生明显毒性但又不引起死亡的剂量;如预试结果表明,50mg/kg引起死亡,则降低一个剂量档次试验。

毒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毒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表工业毒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 小鼠一次经口 LD 50(mg/kg) 小鼠吸入2小时 LC 50(ppm) 兔经皮 LD 50(mg/kg)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10 11~1000 101~1000 1001~10000 >10000 <50 51~500 501~5000 5001~50000 >50000 <10 11~50 51~500 501~5000 >5000 表化合物经口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 小鼠一次经口 LD 50(mg/kg) 大约相当体重70kg 人的致 死剂量 6级,极毒 5级,剧毒 4级,中等毒 3级,低毒 2级,实际无毒 1级,无毒 <1 1~50 51~500 501~5000 5001~15000 >15000 稍尝,<7滴 7滴~1茶匙 1茶匙~35g 35~350g 350~1050g >1050g 表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分级(WHO) 毒性分级 大鼠一次经 口 LD 50(mg/kg) 6只大鼠吸入 4小时,死亡 2~4只的浓度 (ppm) 兔经皮 LD 50 (mg/kg) 对人可能致死的估计量 总量 g/kg(g/60kg)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1 1~ 50~ 500~ 5000~ <10 10~ 100~ 1000~ 10000~ <5 5~ 44~ 350~ 2180~ <0.05 0.05~ 0.5~ 5~ >15 0.1 3 30 250 >1000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一个五级标准。

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标准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第二节急性毒性试验程序与急性毒性评 价 一、急性毒性试验程序 (一) 急性试验剂量分组 探讨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应首先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对一个未知毒性的外来化合物求其LD50(LC50),应先做预试验。做预试验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其中一种。首先了解分析受试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其理化性质,确定其所属已知化合物或其衍生物的种类,有何特殊基团及其分子量、熔点、沸点、比重、闪点、挥发度、蒸气压、水溶性和脂溶性等,依此查阅文献,找出与受试化合物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合物的毒性资料,并以其LD50(LC50)值作为受试化合物的预其毒性中值;但应注意,一定是相同动物种系和相同接触途径。以此预期毒性中值为待测化合物的中间剂量组,再上下各推一到两个剂量组做预试验。每个剂量组间的组距可以大些,有利于找出受试化合物的致死剂量范围。 初起组距可用剂量间的4倍差,即以log4(log4=来划分各组剂量。 求外来化合物LD50时设置几个剂量组较为合适,应依预试验结果而定。一般设置5~7个剂量组即可,它即符合统计计算要求又可节省人力和财力。每个剂量组的动物数,小鼠不少于10只、大鼠6~8只、家兔4~6只,若设计采用霍恩氏法计算 LD50时,动物数可减少。每组动物应雌雄各半;如化合物毒性有性别差异,则应分别求雌、雄性动物各自的LD50(LC50)。 (二) 观察持续时间 测定外来化合物的LD50(LC50),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之后两周内的总死亡数。对于一些速死性化合物求其LD50(LC50)也可仅计算24小时的死亡率。也可仅计算24小时的死亡率,有些速杀性化合物的24小时LD50与两周LD50值往往没有差别。但应注明是多少时间的LD50值,以便于在进行毒性比较时有共同的基础。 在观察期间应保障实验动物有完全的膳食、充足的饮水及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以防止动物出现非中毒性死亡。 (三) 症状观察 观察实验动物接触外来化合物的中毒症状是了解该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十分重要的一环,是补充LD50这个参数不足的重要方面。故应详细地观察动物的中毒症状、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规律,死亡前症状特点、死亡时间等等。这有助于揭示化合物甚至同类化合物的不同衍生物的急性毒性特征。 很多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接触的初期往往先出现兴奋现象,有的化合物在动物接触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