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取之(以)百金

欲与(之)俱(往)

皆陈(于)殿下

而为(之)留待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以(之)试人

遂拔以(之)击荆轲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使(之)毕使于前

群臣侍(于)殿上者

比(于)诸侯之列

敢以(之)烦执事

许君焦、瑕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辞曰

阙秦以利(于)晋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为击(之)破沛公军

加彘肩(于盾)上

沛公欲王(于)关中

为(我)击破沛公军

急击勿失(之)

具告以事(之)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之)俱死也。

旦日(你)不可不蚤自来谢(于)项王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举所佩玉玦以(之)示之者三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则与(之)一生彘肩

再拜献(于)大王足下

置之(于)坐上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定语后置句

群臣侍殿上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秦王购之金千斤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珍宝尽有之

吾属今为之虏矣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状语后置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秦王购之金千斤常痛于骨髓

嘉为先言于秦王见燕使者咸阳宫给贡职如郡县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有益于君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长于臣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击沛公于坐

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得复见将军于此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讲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 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小编寄语: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文言文的翻译,这是老师在进行文言文课文讲解的时候的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语文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①《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②《游褒禅山记》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教学内容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 用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也)——《烛之武退秦师》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荆轲刺秦王》(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荆轲刺秦王》 (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鸿门宴》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鸿门宴》 (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鸿门宴》 (7)亚父者,范增也(……者,……也)——《鸿门宴》 (8)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 (9)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鸿门宴》 (1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鸿门宴》 二、状语后置(又叫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烛之武退秦师》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 ④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荆轲刺秦王》

⑤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荆轲刺秦王》 ⑥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荆轲刺秦王》 ⑦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荆轲刺秦王》 ⑧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荆轲刺秦王》 ⑨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 ⑩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鸿门宴》 ⑾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 ——《鸿门宴》 ⑿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 ——《鸿门宴》 ⒀长于臣(应“于臣长”)——《鸿门宴》 ⒁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 ——《鸿门宴》 三、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②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荆轲刺秦王》 ③籍何以至此(应“以何”) ——《鸿门宴》④大王来何操(应“操何”) ——《鸿门宴》 ⑤沛公安在(应“在安”) ——《鸿门宴》⑥客何为者(应“为何”)——《鸿门宴》 四、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

人教新课标必修五文言知识梳理(学案)作业

高二10班人教新课标必修五文言知识梳理(学案) 《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找出并解释 曷不委心任去留() 二、词类活用找出、说明类型并解释 或棹孤舟() 策扶老以流憩() 乐琴书以消忧() 园日涉以成趣() 时矫首而遐观() 携幼入室() 倚南窗以寄傲()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善万物之得时() 眄庭柯以怡颜() 三、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 1.悦亲戚之情话 2.既窈窕以寻壑 3.景翳翳以将入 四、一词多义解释句中划线实词的含义1.夫 问征夫以前路() 乐夫天命复奚疑?() 2.归 田园将芜胡不归?() 聊乘化以归尽() 五、虚词积累说明句中划线虚词的含义用法1.以 既自以心为形役() 农人告余以春及()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2.而 门虽设而常关() 觉今是而昨非()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3.之 悦亲戚之情话(结构助词,的) 感吾生之行休(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往)六、特殊句式辨明句式特征,并翻译将有事于西畴()农人告余以春及()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复驾言兮焉求? ()乐夫天命复奚疑?()寓形宇内复几时? ()既自以心为形役()载欣载奔() 《滕王阁序》 一、通假宇找出并解释 1.所赖君子见机()2.俨骖騑于上路()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二、词类活用找出、说明类型并解释1.一言均赋()2.目吴会于云间()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4.四美具,二难并()5.襟三江而带五湖()三、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 1.穷且益坚() 2.识盈虚之有数() 3.彩彻区明() 4.序属三秋() 四、一词多义解释句中划线实词的含义1.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 潦水人尽而寒潭清()2.胜 胜友如云() 躬逢胜饯() 胜地不常() 3.穷 响穷彭蠢之滨() 穷睇眄于中天() 穷且益坚() 岂效穷途之哭() 4.临 临别赠言() 临帝子之长洲()

必修一至必修五特殊句式

必修一至必修五特殊句式 《劝学》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3.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 4.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5.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6.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7.金石可镂(被动句) 《师说》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学于余 3.耻学于师。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人非生而知之者。 7.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不拘于时 《赤壁赋》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3.何为其然也? 4.而今安在哉? 5.相与枕藉乎舟中 《始得西山宴游记》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5.皆我有也(可以认为都被我所拥有) 《六国论》 1.赵尝五战于秦 2.齐人勿附于秦 3.其势弱于秦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省略 6.洎牧以谗诛 7.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8.是又在六国下矣 9.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1.苟以天下之大 《阿房宫赋》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函谷举 4.秦人不暇自哀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7.可怜焦土 8.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指南录>后序》 1.为巡船所物色 2.为巡徼所陵迫死 3.予羁縻不得还 4.死生,昼夜事也 5.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五人墓碑记》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应按“能不易其志之缙绅”顺序翻译2.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3.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6.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7.不能容于远近 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9.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0.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非,否定判断 11.斯固百世之遇也固,副词表判断 1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15.断头置城上 16.激昂大义 《烛之武退秦师》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2.敢以(之)烦执事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4.是寡人之过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以乱易整,不武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

高中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新人教版必修1-5)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贰,有二心,作动词)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2020年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范文

【一】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二】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文言文大全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像梦一般地, 彷徨在悠长、悠长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又寂寥的雨巷,像梦中飘过 我希望逢着一枝丁香地, 一个丁香一样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结着愁怨的姑娘。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她是有到了颓圮的篱墙, 丁香一样的颜色,走尽这雨巷。 丁香一样的芬芳,在雨的哀曲里, 丁香一样的忧愁,消了她的颜色, 在雨中哀怨,散了她的芬芳, 哀怨又彷徨;消散了,甚至她的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太息般的眼光 撑着油纸伞丁香般的惆怅。 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独自

像我一样地彷徨在悠长、悠长 默默彳亍着又寂寥的雨巷, 冷漠、凄清,又惆怅。我希望飘过 她默默地走近,一个丁香一样地 走近,又投出结着愁怨的姑娘。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特 殊句式》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 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 (2)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许之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 ⑤敢以(之)烦执事 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⑦(秦伯)与郑人盟 《荆轲刺秦王》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

必修五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主谓倒装 四、倒装句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 定语后置 五、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以名词作谓语 对应现代汉语:(名/代)……(不)是……(名/代)①……(名/代),……(名/代)也:夫战,勇气也/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 ②……(名/代)者,……(名/代)也/(……者也):廉 颇者,赵之良将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④……(名/代),……(名/代):刘备,天下枭雄 ⑤……(名/代)者,……(名/代):当立者,公子扶苏 ⑥此乃、乃、即、此亦、是亦、必、成、皆、则、此则、 此+名(代)+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1、此天子气也 、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亚父者,范增也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此亡秦之续耳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7、今臣亡国贱俘 8、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9、段公,仁信大人也 二、被动句 谓语动作由宾语发出,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 】 ①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为+(名/代)+动词:吾属今为之虏矣! 父母宗族皆为(之)戮没 ③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若属皆且为所虏/为仲卿母所遣 · ④见+动词(“见”一定是紧靠动词,“见”和动词之间没有其他词语):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渐见愁煎迫⑤见+动词(谓语)+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的时候(类似宾语前置),译为“我”或“自己”,不表示被动)

⑥被+谓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今日被驱遣 ⑦语义被动(主语是处于受动地位时,句子是被动句):帝感其诚 % 1、珍宝尽有之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吾属今为之虏矣 4、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三、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 (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③省略宾语:“可烧而走(之)也。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同“影”,日光。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义: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情话,古义:指知心话;今义: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义:指农事;今义:泛指事情。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是,古义:正确;今义:判断词。非,古义:过错、错误;今义:不。 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埋怨、遗憾;今义:仇恨、怨恨。 策扶老以流憩。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时:名词作状语,有时。 携幼入室。幼:形容词作名词,儿童、小孩子。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作动词,抚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作动词,拄着。 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琴书: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 悦亲戚之情话。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羡慕。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引兵欲攻燕。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避开、退却。 乘: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四的代称。 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五文言句式整理

语文特殊句式复习资料整理请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译文。 一.判断句 1.用“者”或“也”句式表判断。 (1).用“……者,……也”表判断。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人所以重施行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任安书》)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逍遥游》)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前单用“者”或后单用“也”表判断。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斯用兵之效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死生,昼夜事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 是寡人之过也。 君之所知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此天子气也。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也,是社稷之臣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报任安书》) 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2.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客何为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逍遥游》) 3.用“即”“乃”“则”“皆”“耳”等副词表判断。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此亡秦之续耳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

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练习3) 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夜缒而出(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 (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 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4、一词多义

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二、文言虚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 (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一、文言实词 1 .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故振慑(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2.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惯于长夜过春时1,挈妇将雏鬓有丝2。梦里依稀慈母泪3,城头变幻大王旗4。 忍看朋辈成新鬼5,怒向刀丛觅小诗6。吟罢低眉无写处7,月光如水照缁衣8。[1]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⑴,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1]

语文高二必修五人教版梳理探究《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教学设计

《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微课教学设计 主讲人寇雨晨单位周至县第一中学主题名称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选题意图1、充分利用微课程教学手段的优势,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讲解归纳和练习,突破重难点知识。 2、把微课程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增加了知识的容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 内容来源语文高二必修五人教版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适合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类型,把握判别宾语前置句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知识类型理论讲授型练习巩固型 预计时间5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导课:------利用PPT课件(大约20秒)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宾语前置句。 由文言句式点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简洁明了。

新课讲解:------利用PPT课件(大约四分钟) 什么叫宾语?1、谓语动词后被动词支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2、在介词结构中,介词后接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介词的宾语。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宾句式。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我们把这种句子叫做宾语前置句。即:宾语+动词或宾语+介词 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②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③客何为者?“何为”——“为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宾语“何”“安”都是疑问代词。 3、这些宾语都前置。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安、奚”等。 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答案:C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 二、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不自信”——“不信自”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未有之”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自”“之”“余”都是代词,它们分别作“信”“有”“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课堂练习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首先,让学生明确宾语和宾语前置的概念,为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打下基础。 其次,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最后,通过边练边归纳再练习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同无能为也已:,“矣”已,了。 共其乏困: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实词活用: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扎。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夜缒而出: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栓着往下送。 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肆其西封:肆,扩张。 3、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削减。 4 名词使动用法, 利,名词使动用法,得到好处。使…得到好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损害。 4、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既东封郑: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一、古今异义: 今:现在。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夫人:那人。 去:离开,距离。 二、固定句式: 言于……曰:对……说。所字结构”所+动词= 名词性短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辞曰 敢以(之)烦执事 3、变式句(倒装句):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何有厌? 六、重点虚词: 之 1、代词。 2、助词:(1)“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