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美主义谷崎润一郎的文学世界

唯美主义谷崎润一郎的文学世界

唯美主义谷崎润一郎的文学世界
唯美主义谷崎润一郎的文学世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唯美主义:谷崎润一郎的文学世界

口赵仲明

摘要:谷崎润一郎是20世纪初期活跃在日本文坛的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以对女性美的执著追

求和完美表现征服了一个世纪以来的日本大众。同时他的作品又因贯穿了女性崇拜的主题长期以来颇受争

议。本文通过对谷崎润一郎文学生涯和作品的论述,揭示其文学创作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官能美;纹身;春琴抄

中图分类号:131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06)09一0097一03

活跃于20世纪初期日本文坛的唯美主义文学是以反自然主义的面孔登场的。集结在以森鸥外为首的《昴》以及以永井荷风为首的《三田文学》这两个杂志周围的年青诗人和作家们,与自然主义作家摹写现实的文学观念截然对应,用优美的笔触创造出了美轮美奂的美的文学世界。在他们中间,谷崎润一郎更以一个纯粹的唯美主义作家著称于世。他超越了近代市民社会的道德、伦理、世俗界限,构建出一个虚幻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实现了对官能性欲望最高境界的追求。

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文学自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是文学评论界所争议的对象,代表作品《纹身》和《春琴抄》在日本都曾被禁止发行。在我国,由于文化习俗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更将谷崎润一郎的文学作品视为“变态”,少见对其作品的评介。不过,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时代变迁,人们对谷崎润一郎的小说也有了重新的认识——其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完美表现以及对人的表层下的本能即建立在潜意识中的性爱和情欲的价值体系的揭示,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的意义。

1886年(明治19年)7月24日,谷崎润一郎生于作者简介:赵仲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东京。他是谷崎家的次子,他还有个同为文学家的弟弟谷崎精二。谷崎润一郎的父亲仓五郎从事洋酒业和粮食的买卖,用谷崎精二的话来说他们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H。但随着仓五郎经营失败,家境逐渐变得困难起来,到了谷崎润一郎升初中时,家里已难以支付其学费。无奈之下,仓五郎只得令谷崎润一郎辍学,但在谷崎润一郎的百般请求及其恩师的劝说下最终得以进入府立一中。

进入府立一中不久,谷崎润一郎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并发表了各种文学评论、新体诗、感想文等,其文才渐为人知。1905年谷崎润一郎进入高中英法科,两年后转入英文科。1908年进入了东京大学国文科。1910年他与小山内薰、和迁哲郎等共同第二次创办了《新思潮》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纹身》、《麒麟》等作品。同年11月,谷崎润一郎出席“面包会”闭,第一次接触到了唯美派文学的倡导者永井荷风的文学,并为之倾倒。1911年刚从欧美归来不久的永井荷风也发现了谷崎润一郎杰出的文学才能,在《三田文学》上撰文对其大加赞赏,谷崎润一郎由此声誉鹊起。在这之后他相继发表了《恶魔》(1912)、《饶太郎》(1914)、《异端者的悲哀》(1917)、《途中》(1920)等作品,这些作品以西方的唯美主义意识对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性进行了大胆的披露,对自然主义文学发起了挑战,其风格被人冠之以“恶魔主义”,谷崎润一郎也渐为世人瞩目。

这个时期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是象征作家生活全貌的《纹身》,也被认为是其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纹身》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纹身师清吉,有着不凡的技艺,他的纹身以奇妙的构图和妖艳的线条著称。但是,他的狂热来自于对人体刺激的快乐以及对唯美主义的执着追求——当他将锋利的针尖刺入人的肉体目睹被刺者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他获得了最大的快感和满足。清吉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就是在熠熠生辉的美女肌体上刺入自己灵魂般的纹身。终于有一天他遇上了有着“十分美丽的脚线”、“高贵的肉的宝石”般的“脚”、长着近乎完美的“令男人神魂颠倒”脸蛋的十六七岁的少女,清吉近乎性虐待的本性开始显露。他先用麻醉让少女进入睡眠状态,然后在少女洁净的皮肤上开始将自己对少女的爱恋融入色彩中,灵魂随着刺针的走动扎入少女的身躯。少女苏醒过来,在忍受了针刺以及染色等疼痛以后,她变成了可以征服世上一切男子的美的化身。自此,少女的内心深处萌发出了一个“女人”的强烈意识,清吉跪拜在了少女的面前。

在《纹身》中,谷崎润一郎以充满幻想和浪漫的笔调勾勒了一幅女性崇拜的图画,在对性倒错的官能性的深刻挖掘中,显现了生命的象征。以《纹身》为发端,对女性官能美的表现,以及通过女性崇拜而获得男性的最终完成的主题贯穿他一生的创作。这部小说也因为超越了世俗的伦理以及近代市民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标准,给当时的日本文坛吹入了一股清新之风。(20世纪初期的日本,自然主义作家们以平淡的、乡村式的文学占领着文坛。而反映江户情趣的、纯都市化的、华丽而清新的谷崎润一郎的小说甫一出现,立刻受到了人们异乎寻常的欢迎。永井荷风称赞谷崎润一郎是可以与流行于19世纪法国颓废派艺术媲美的“当代稀有的作家”。“在明治现代的文坛,成功地开拓了,直至今日无人能做到的、或者根本未曾想到艺术这一方面的人,就是谷崎润一郎。换而言之,谷崎润一郎是一位具备了现代作家谁都不具备的特殊的素质和技能的作家”。他认为谷崎润一郎的作品具备三个特征:“其一,从肉体的恐怖中产生的神秘幽玄。从肉体上的残忍转而在对肉体的品味中获得深刻的快感。”“第二特征,就是极其的都市化。”“最后作为谷崎氏的特征就是其文章的完美性。”问)然而,对《纹身》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比

如,发表在《十一月的小说》(1910年12期)上的安培能成的文章这样评价道:“谷崎润一郎氏的《纹身》,是从旧幕府时代获得题材的一种浪漫主义的作品。……在该作品中作者的概念性的东西随处可见,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到作者从一开始就是计划性地写作。加上作者能力的缺乏,并未很好地完成作品。因此,作品没有吸引读者的魅力。”

大正时期(1912—1926),谷崎润一郎由于婚姻的失败,其仓q作陷入了低迷状态。正当他沉湎于摄影和戏曲而逃避现实生活时,关东地区发生了大地震,他不得不搬至关西避难。原先只打算暂避一时的谷崎润一郎,被关西的风土人情所吸引决定定居于此,时值昭和年间(192¨1989)。他对所谓的“上方”哟风土和传统文化的倾倒凝结成作品《蛎》(1928一1930),《各有所好》(1928—1929)。这时期他迎来了文学创作上的巨大转折,即由对西方文化的崇拜转向对东方古典文化的热爱。《吉野葛》(1931)、《盲人物语》(1931)、《刈芦》(1932)、《春琴抄》(1933)等一系列反映关西的人情风土、文化传统以及对独特女性美的崇拜为主题的作品相继问世。谷崎润一郎在评论《荫翳礼赞》(1932)中论述了创作以上这些文学作品的理论基盘,他称他的那些作品中隐藏着日本传统美的本质。

被小林秀雄称为“残忍小说的顶尖的”《蜗》(1928年一1930年在《改造》杂志上连载,1931年由改造社出版单行本),叙述了两个男子被两个同性恋女子玩弄的故事。小说因为对现代的性倒错者生活的描绘,以及使用关西知识女性日常用语的独白体的形式来探视女性心理的表现方式而引人注目。它出色地表达了现代人对道德与幸福不安定性的恐惧感,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长篇小说《各有所好》与《塥》属于同时代的作品,连载于《东京每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小说前半部分带有自传色彩,后半部分则为虚构——描绘了女主人公久与年迈丈夫传统的、以艺术为生的生活方式。小说前后两个部分有着迥异的情趣,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读者从小说的后半部分可以感受到作者谷崎润一郎在依据关西后对于“生活”的感受。事实上,从关东来到关西的五年中,谷崎润一郎敏锐的发现了关西所特有的日本古典式的美,并将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以独特的方式加以表现,从而在关西的风土上完成了他从西洋浪漫向东方情调的转换。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在其后完成的小说《春琴抄》以及随后的长篇小说《细雪》被日本文学界认为是谷崎润一郎向日本传统美回归的代表性作品。《春琴抄》讲述了美貌的富家女春琴,九岁时即双目失明,她生活中的伴侣就是一把三弦琴。照顾春琴的丁稚佐助逐渐变成了春琴的弟子,师徒之间产生了情愫。在二十一岁时春琴产下一子,后搬出去与丁稚佐助组成了家庭。然而在某夜,春琴被人用开水烫伤脸。为了于心中永远保持春琴美丽的形象,佐助毅然将自己的眼睛弄瞎。后春琴香消玉殒,佐助生活在对美丽春琴的回忆中。

该小说在发表之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佐助用针戳瞎自己双眼,用“内界的眼”来留住如同“来迎佛”似的春琴的美貌,这个场面描绘得感人至深。“佐助对现实闭上了双眼,向着永劫不变的观念境界飞跃”,这犹如《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对理想女性的不断追求,佐助断然拒绝了女人易老,变幻无常的现实世界。小说充分利用了包括《源氏物语》在内的日本古典文学的写作手法,以此来创造出近代式古典美的世界。虽然《春琴抄》的故事十分简单,但它所表现的心理世界对读者有着强烈的感染。

经历两次婚姻失败的谷崎润一郎于1935年与他一生中最爱的人根津松子结婚,并开始着手进行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的现代文的翻译。《源氏物语》是他最为推崇的古典文学作品,他从《源氏物语》中吸收了很多日本古典美的养分,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加以展示。他在《饶舌录》(1927)中这样评价《源氏物语》:“它是我国文学中最具有构造型美观的空前绝后的作品。”他为翻译工作呕心沥血,在《源氏物语序》中他这样称道“起也源氏,寝也源氏”。旧该项工作历经七年,于1941年始完成。

次年,他开始了堪称谷崎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细雪》的创作。时值太平洋战争爆发,由于小说涉及到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的历史性事件,仅在《中央公论》上连载了二节就被军部勒令禁止刊登。这样谷崎润一郎不得不将创作转入了地下。到了1948年他终于完成了《细雪》的创作,小说以三卷本的形式问世,受到大众的广泛好评。

《细雪》是谷崎润一郎呕心之作。它以松子夫人及其姐妹为原形,讲述了大阪船场一个商人家中四姐妹的故事。小说将人物的刻画与日本传统的风物人情细腻的描绘巧妙结合,被认为是现代版的《源氏物语》。《细雪》在1947年获得每日出版文化奖,

1949年获得朝日文化奖。

《细雪》之后,谷崎润一郎将创作视点放在了老人身上,以老人的性爱问题为主题的《钥匙》(1956)、《癫痫老人日记》(1961)(该小说获每日艺术大奖)等所谓的“问题作”(有争议作品)相继诞生,继续引发读者的关注。1949年谷崎润一郎获得第八届文化勋章。他还几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始终与之失之交臂。1969年7月30日他在汤河原的湘碧山房去世,时年79岁。

补白

对谷崎润一郎的评论作为一种“论”的形成是在日本进入昭和年代川的前后。最早的是佐藤春夫发表在1924的《随笔》上的文章,题名为《秋风一夕话》。该文称谷崎润一郎是缺少自我反省的“没有思想的作家”,自此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成为谷崎论的一个基调。而伊藤整则对谷崎润一郎提出了肯定的评价。他在《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河出书房,1952)的“解说”中说道:“肉体条件中的伦理性,如何表现才是可能的,那样的表现又是如何的不可能。可是叫做谷崎润一郎的作家固有的思想问题。”该评论在文学界彻底扭转了对谷崎润一郎的批评方向。

注释:

[1】1918年6月《大正公论》。

[2】面包会:1908年至1945年由年青诗人和画家组成的谈话会,该会崇尚唯美主义和颓废派文学,反对自然主义。

[4】[日】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三田文学》1911年11月。

【5]明治时代以前由于皇居在地处关西的京都。因此京都、大阪及其周围一带被称为“上方”。

[6】《谷崎润一郎新译源氏物语》(26卷)于1939年至1941年由中央公论社出版。《源氏物语序》发表于<中央公论》1939年的新年号。

【7】昭和年代:1925年至1989年。

参考文献:

[1][日】伊藤整编:《谷崎润一郎集>(日本文学全集15),新潮社1961年版。

[2】[日¨、田切进著:《日本的名作>,中央公论新书1974年版。

【3】[日】中村光夫等著:<近代作家研究丛书39谷崎润一郎论》,河出书房刊1984年版。

[4]【日]谷崎昭男等著:《群像日本的作家8谷崎润一郎>,小学馆1991年版。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责任编辑:陈执)

唯美主义:谷崎润一郎的文学世界

作者:赵仲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FUJIAN TRIBUNE(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9)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10条)

1.伊藤整谷崎润一郎集(日本文学全集15) 1961

2.田切进日本的名作 1974

3.中村光夫近代作家研究丛书39谷崎润一郎论 1984

4.谷崎昭男群像日本的作家8谷崎润一郎 1991

5.大正公论 1918

6.面包会:1908年至1945年由年青诗人和画家组成的谈话会,该会崇尚唯美主义和颓废派文学,反对自然主义

7.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的作品 1911

8.明治时代以前由于皇居在地处关西的京都,因此京都、大阪及其周围一带被称为"上方"

9.谷崎润一郎新译源氏物语 1941

10.昭和年代:1925年至1989年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曾真.ZENG Zhen论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文学特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5)

谷崎润一郎的创作高扬着唯美的旗帜,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谷崎润一郎认为美的承载者是具有迷人美貌的女性;美的塑造者是寻求欲望满足的男人;美的最高境界在于虚无缥缈的梦幻之境;通过美丽与死亡的结合达到美的最终归宿;美的价值通过人性本能的探索得以实现.这几个方面体现了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文学的特质.

2.学位论文王丽君试论谷崎润一郎文学作品中的唯美主义2009

审美意识作为贯穿日本文学始终的一条主线,在日本文学史的各个时期都有其明显的表现形式。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流派,在继承日本文学特有的“物哀美”的基础上,受西方唯美主义文学颓废、病态风格的影响,透过一幅幅荒诞、怪异的画面,构筑了日本唯美主义绚烂的艺术殿堂。

谷崎润一郎作为日本唯美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创作出大量独具特色的唯美主义经典之作,在沿承日本文学婉约、柔美、细腻等传统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西方文学中的直白、夸张等创作手法,展现了独特的文学审美世界,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日本文学史上曾用“谷崎朝”、“大谷崎”等说法强调他的文学影响和地位。

纵观谷崎润一郎一生漫长的创作生涯,不难看出他的创作历程可以依其作品特征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本文力求从谷崎润一郎的主要作品出发,分析谷崎润一郎各个时期的唯美主义特征,从社会、个人等角度探讨其各个创作时期特征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作品中反伦理、反常规的表层意象,发掘其隐含的“日本美”,寻找作品中反传统与传统的结合点。同时通过作品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挖掘谷崎润一郎的这种独树一帜的创作思路所要揭示的人性本质问题,从更深层次上解读谷崎润一郎的作品意义。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概述部分,叙述谷崎润一郎的生平和作品特征。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从主要作品出发,梳理三个时期的作品风格及其产生的原因,探求作品中隐含的美学倾向,并着重分析其作品对人性本质的揭示,从新的角度分析谷崎作品中的唯美风格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第三部分叙述谷崎润一郎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3.期刊论文杨炜.YANG Wei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代表作《细雪》简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22(3)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其作品抒发了对人生和美的浪漫主义的憧憬.他不遗余力地探索日本人传统理想之精髓,终于从历史悠久的关西町人文化中发现了日本古典美,执著地加以追求,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艺术奇葩.

4.学位论文曾真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文学论2003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的主将,他贯穿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为世人留下一批独具日本特色的唯美主义经典之作.谷崎以被虐和嗜虐的官能美、肉感美成名于日本文坛;但以1923年东京大地震、谷崎避难关西为契机,逐步转变创作风格,转而追求超逸幽静的古典美;在晚年,他返本归源,重新回到早期恶魔式的性行为描写中,但在挖掘人物内心牵制其行为的深层欲望和心理上有着更深刻的艺术表现.无论哪一个时期,谷崎都以一个彻底的唯美主义者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不遗余力地呈现美的各种形态,在割裂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狭小空间里,从男人对女人的欲求之梦出发,构建以崇拜女性美为基点的两性关系,并在与死亡的拥抱中将这种美与两性关系推向极致,深入挖掘人性底层本能欲望的强大力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虚无缥缈、如梦似幻的艺术之境.谷崎独特文学品质的形成受到欧美文学、日本古典文学深刻细致的影响,与他的生活经历也密不可分.谷崎润一郎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以他那奇异、丰富而幻美的艺术作品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

5.期刊论文张锐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和中国人的女性崇拜-经济研究导刊2009,""(17)

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在文学创作上追求传统的古典美、永远的女性美、病态的官能美,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女性崇拜"思想;中国文学著作<红楼梦>里也充分地体现了女性美,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6.期刊论文曾真.ZENG Zhen"艺术先于生活"的唯美主义者——论生活经历对谷崎润一郎创作的影响-怀化学院学

谷崎润一郎在创作上是一个坚定的唯美主义者,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在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上,谷崎将艺术放在首位;同时,生活对他独特的艺术个性有重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商人家世及成长过程和他的创作有着内在的联系.第二,对母亲的强烈思念与他的唯美主义文学形成有很深的关系.第三,婚姻生活与其创作密切相连.第四,中国之旅对谷崎美学观念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7.期刊论文李玢穗.李佳玲东西文化交融催化出的恶之花——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的两重源头-商情

2009,""(12)

本文主要以日本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有着"恶魔主义作家"称号的谷崎润一郎为研究蓝本.谷崎的创作在受到西方唯美主义影响的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土壤.其中又特别是对日本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继承与变异.西方的唯美主义给了谷崎创作理论的手法,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却给谷崎的作品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核.

8.期刊论文杨卫东.张能泉异域之美的接受者--论田汉与谷崎润一郎的关系-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8(3)

日本唯美主义大家谷崎润一郎与田汉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他们交往甚笃;一方面,谷崎润一郎的某些文艺思想对田汉影响甚深.然而,田汉在接受谷崎润一郎影响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转化.

9.学位论文白晶王尔德与谷崎润一郎影响下的郁达夫2009

本文从郁达夫的审美接受心理及其文化底蕴出发,分析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选择与接受。力图勾画出郁达夫独特的审美追求。本文运用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说、霭理士的性心理学与康德的美学理论,从艺术至上论,颓废感伤的审美情感,灵与肉冲突,感官享乐的极致癫狂等角度,分析以王尔德为代表的西方唯美主义及以谷崎润一郎为代表的日本唯美主义对郁达夫文学创作的影响。探索郁达夫是如何筛选接受两种唯美主义理念的。

正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简介唯美主义文学的起源,哲学基础,在东西方的发展概况,阐述中国文坛吸纳唯美主义的情况。对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中国作家选择唯美主义的主客观原因,加以阐述。

第二章,从王尔德的理论主张、道德观、女性观三个方面,分析其对郁达夫小说创作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从谷崎润一郎的“恶魔主义”及性欲观两个方面,分析其对郁达夫小说创作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结合西方和日本唯美主义的发展与各自特质,重点研究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接受并做出“郁达夫式”的诠释,分析其忧郁感伤的写作基调,将颓废作为反抗武器的写作形式,以及颓废中夹杂忏悔意识的写作深度。

通过纵横两个维度的比较研究,不难看出,王尔德和谷崎润一郎各具特色的唯美主义理念,从不同角度对郁达夫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小说创作纳入了新的元素。但郁达夫并没有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在接受唯美主义感伤与颓废的过程中,作出了郁达夫式的诠释,赋予颓废以新的内涵,即用颓废的姿态表达对现世的反抗。同时,更将唯美主义那些不为世容的行为转化成反叛传统道德的武器。从而使受众对艺术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感悟,扩大了审美领域的关注视野和研究对象。

10.期刊论文张能泉.ZHANG Neng-quan异域之美的接受者--论田汉与谷崎润一郎的关系-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22(2)

日本唯美主义大家谷崎润一郎与田汉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他们交往甚笃;一方面,谷崎润一郎的某些文艺思想对田汉影响甚深.然而,田汉在接受谷崎润一郎影响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转化.

引证文献(2条)

1.谭爽.赵薇阴翳之恋——解读谷崎润一郎及其唯美意识[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7)

2.史永霞谷崎润一郎《文身》中的成年礼原型[期刊论文]-日本研究 2008(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b10729700.html,/Periodical_fjlt-rwshkxb200609021.aspx

授权使用:辽宁师范大学(sylstsg),授权号:a044ce24-4fd0-4f12-84da-9daa00183e56,下载时间:2010年7月

5日

日本唯美主义

日本的耽美主义文学 刘珊日本的耽美主义也称唯美主义、耽美派、享乐主义,产生于日本明治末年,兴盛于大正初年,是当时日本文坛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最初本意是反对以暴露人性的丑恶为主的自然主义,主张追求官能美,为艺术而艺术。其代表人物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和现代的三岛由纪夫等,代表作有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纹身》《钥匙》,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等。 日本唯美文学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1916-17年前后发展到巅峰,在一定意义上取代了当时占据文坛主流的自然文学主义,与标榜人道主义的白桦派文学,新现实主义的新思潮派文学一起雄居日本文坛。 中国的先行研究 黎跃进的『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演变与实绩』,主要是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作家进行了介绍。 唐月梅的『美的创造与幻灭——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这一论文,主要是从唯美派的文学主张、唯美文学的特征、以及唯美派文学的意义三方面来论述日本的唯美主义。本文是以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来进行分析说明的,主要是以谷崎润一郎和永井荷风的作品来分析的。 李芒在『美的创造——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存在着消极的一面,特别是表现在思想倾向方面。他们在艺术形式上探索新方法的同时,在内容方面也追求新刺激。这种刺激在恋情和性爱,以及人的生死问题上便表现的最为强烈。通过对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以及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来分析说明的。他还指出不少唯美主义作品仍保留着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 『异域之美的接受——论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一文,其主要内容是:就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表现及特点进行了说明,并论述了其形成的原因——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及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唯美主义』(王向远),本文主要是通过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西方唯美主义对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的对比,说明了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暗暗进入的、局部的,进而提出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日本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在『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变异』(张能泉)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被中国现代作家接受的过成中,由于文化、环境、动机、条件等因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现象。 『唯美主义与谷崎润一郎』(张琳)一文通过唯美主义对谷崎小说的影响,来探讨其小说的精髓(对美的追求)以及艺术第一,生活第二的主张。 上述资料,主要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自身、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的。还有从某一作家或作品来看日本的耽美主义的,主要是以其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佐藤春夫及其作品来进行分析论述的。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不仅表现在小说方面,诗歌也是日本唯美主义的重要实绩,但从诗歌方面来研究唯美主义的还不多。

唯美主义(王尔德)

什么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它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英国的颓废派作家们受瓦尔特·佩特的影响非常大。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人们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颓废主义者们接受了这一观点。(19世纪30年代,法国诗人、小说家奥菲尔·戈蒂埃最早抛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 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因此,唯美主义者们拒绝接受约翰·罗斯金和马修·阿诺德提出的“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相反,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唯美主义的形成 唯美主义思潮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浪

漫主义诗人济慈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说:“美的东西就是永久的欢乐。”法国作家戈蒂埃是由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过渡的作家。他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纯艺术,追求形式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戈蒂埃成了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坎特维尔的幽灵》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要代表罗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的真正代表是奥斯卡·王尔德(1856-1900),他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又是唯美主义理论的倡导者。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说,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现实的事件都是艺术之敌。一切艺术的坏处都是从实感产生。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艺术。”一切拙劣的艺术都是从复归自然的描写和客观地描述人生而产生的。因此,认为凡是“回到生活和自然”的艺术都是坏的,

外国文学史历年考题汇总

外国文学史历年考题汇总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名词解释: 2012年1月 1、唯美主义文学 2、拜伦式英雄 3、文艺复兴 4、黑色幽默 5、俳句 2012年10月 6、七星诗社 7、三一律 8、小人物 9、迷惘的一代 10、《旧约》 2013年1月 11、人文主义 12、《吝啬鬼》 13、心灵辩证法 14、“硬汉子”形象 15、白桦派 2013年10月 16、教会文学 17、奥涅金 18、威塞克斯小说 19、战壕真实派 20、俳句 2014年4月 21、市民文学 22、唯美主义 23、复调小说 24、新小说派 25、《雅歌》 2014年10月 26、《堂吉诃德》 27、古典主义 28、多余人 29、荒诞派喜剧 30、旅美派 2015年4月 31、骑士文学 32、湖畔派 33、社会问题剧 34、冰山原则 35、《古兰经》

2015年10月 36、大学才子派 37、感伤主义 38、含泪的笑 39、意识流小说 40、《亡灵书》 2016年4月 41、荷马史诗 42、“狂飙突进”运动 43、自然派 44、加西亚-马尔克斯 45、《万叶集》 二、简答题 2012年1月 1、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百年孤独》的主题。 3、简述沙恭达罗的艺术形象。 2012年10月 4、简述《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 5、简述《红与黑》书名的象征意义。 6、简述古代东方文学的主要特征。 2013年1月 7、简述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命运观念。 8、简述《荒原》的艺术特点。 9、简述《戈丹》的思想内容。 2013年10月 10、简述古希腊文学的特征。 11、简析《双城记》中梅尼特医生的形象。 12、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 2014年4月 13、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14、简述《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15、简析《戈丹》中的何利形象。 2014年10月 16、简析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17、简述《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 18、简述《我是猫》的艺术特色。 2015年4月 19、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0、《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1、简述《雪国》的艺术特色。 2015年10月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身处喧嚣、冷漠、自私的城市生活中时,他依然追求人性美,于是他只能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追寻一种近乎完美的“世外桃源”。他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于是他便沉醉于自己的理想国中。而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是不能存在的。于是他只能通过文学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理想、社会理想 正文: 一、沈从文的个人经历与其文学理想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由于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越货的场景,不满湘西的黑暗统治,产生了人道主义思想,并且萌生了去城市生活的想法。据说他离开家乡的导火线是当地的几个乡绅同时看上了他,想纳他为女婿。而他为了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摆脱既定的庸俗生活,毅然离开湘西,走向都市。 而当他真正到了城市后,越发感觉到城市的自私、市侩与腐化堕落。这一切令他感到失望。于是他又想念昔日湘西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他想用自己的笔把这种清新恬淡的生活表现给世人看,给这个日益功利的社会带去一种清新的气息。然而他又深知古老的湘西文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充斥着落后与愚昧。于是他不得不构筑一种理想世界以把充满人性美的生活展示给人看。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更是以“乡下人”的固执和顽强意志去追寻充满着美与和谐的世外桃源。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他通过描写以湘西生活为题材构建的理想国赞美人性美,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建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颇有“乡土小资”的淡淡情调。他主张作家应该远离政治、远离党派,追求一种永恒的文学,也沉溺于自己的“希腊神庙”中。并希望用自己构筑的世外桃源给愈发麻木的城市人带去心灵的震撼,带给人们心灵的洗礼,召唤人们回归充满人性与人情美的社会。这也是他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表现。 二、沈从文的社会理想 对于沈从文的社会理想,苏雪林曾经这样做过解释:“想是什么?我看就是想借助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们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他想把这种野蛮的气质当做火焰去引燃中华民族奋斗的气焰。 追求陶渊明‘桃花源’式的和谐、美满、朴素的生活方式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从另一角度讲,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逃避现实苦难和精神思索的集体无意识的长期沉淀。这种逃避带来的最大后果是它可能促使作家慢慢退守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环境优越,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 方的自由思想,不满俄国的现状,却又无能为力,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小人物: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一般为小职员,通过对他们悲惨命运的描写来批判当时的沙皇专制下的黑暗社会现实。代表作是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与“多余人”,“新人”形象并列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三大人物形象。 自然主义文学: 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样式。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其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和泰纳的“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原则。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自然主义崇尚资料考证,片面强调细节的重要和表面现象的精确描写,忽视典型概括,主张作家应该中立、客观、不对事务做出政治的、道德的、美学的评价,自然主义文学家相信生物学的决定论,认为人物的生物本能决定支配人的社会行动。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左拉和贡古尔兄弟。 唯美主义文学: 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文学流派,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他们以反理性的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反对“附庸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认为艺术不是功利性的,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特殊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唯美主意作品讲究词藻、韵律、重视景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代表作家戈蒂耶,王尔德。 红与黑包法利夫人 威塞克斯小说: 19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他的全部重要小说归于最后一类。这类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故称其小说为“威塞克斯小说”. 小说的主题反映了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对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描写,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的悲剧性冲突。所以又被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代表作:《无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丝》。

试论沈从文的文学观(胡敏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试论沈从文的文学观 姓名:胡敏华 学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 学号:1041001206832 指导教师:余素云 完稿日期:2011年10月

试论沈从文的文学观 胡敏华 摘要:在沈从文艺术心灵的深处埋藏着一个非常理性化的、充满了形上冲动与思想家气质的自我,体现为一种独特的现代理性文学观。其特色表现在哲学层面上,系以理性精神为中介将意志与人的道德实践、理想信仰及人类社会的进步等结合在一起探讨,并最终指向了人的自律与创造性;文化层面上,他坚执自己的启蒙理想,即用“爱与合作”、理性与知识“粘合”民族新的生机,这在政治成为信仰的时代氛围中无疑是独标高格的;在主体心灵的层面上,他则坚守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理性自觉、自醒与自救。沈氏对理性精神的坚守与探讨对今天的文坛极富警示意义。 关键词:理性与意志意志力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既是独标高格的“这一个”,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文学的启蒙精神,却总是对“城里人”与现代文明保持着高度的警醒;作为一个自由主义作家,他极为蔑视政客与政治附庸文人的投机行径,却又不能脱离民族主义的现代传统,无法像周作人、林语堂那样“自由洒脱”起来,而是对民族前途充满了浓浓的忧患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沈从文天生就是一个咏唱抒情牧歌的诗人,他的重要创作总是离不开爱与美与自然的主题,弥漫着梦幻般的神秘情调。然而这远非他思想情感的全部,这也许是全面理解作家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的一把钥匙。更重要的是,探讨沈氏理性文学观对我们今天理性精神大溃退的文坛具有非同寻常的警示意义。 一、哲学冲动:理性与意志 沈从文崛起于30年代的文坛,其创作是与对“五四”启蒙运动的独特反思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那场人性解放的运动产生了极强的“重新做人”的意识,“人的文学”更成为一个动人的名词。可“重新做人”虽已成为一个口号,具尽符咒的魔力,如何重新做人?重新做什么样的人?却似乎被主持这个运动的人忽视了。如果把范围限制在“争自由”一面,含义太泛,把趋势放“求性的自由”一方面,要求则太窄。结果所谓解放不过是止于“男女同学”而已,年轻人形成了“一种庸俗平凡的类型,其特点是生命无性格,生活无目的,生存无幻想”。他实际上看到了“五四”理性精神在内涵上极其单薄、或“太泛”或”太窄"的严重缺陷。他还进一步指出,由此缺陷再加上对文字工具的滥用和误用,结果在后来的知识界中培养了大量的”阉宦似的阴性人格"。为此他极力呼吁,“改造运动"远较”解放运动”重要,“做人运动”远较”做事运动”关键,就妇女运动来说,就是以“改造”与“做人”为目的,放大“生命与人格”,恢复做人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在沈从文这里,所谓意志力,既接近于西方启蒙家所谓“自由意志”,又被赋予了更为独特而深广的内涵。在他看来,一个人不能仅仅是平平安安地生存即可知足,他还“必须在他的生存愿望中,有些超越普通动物的打算,比饱食暖衣保全首领以终老更多一点的贪心或幻想,方能把生命引到一个崇高理想上去。”他强调说: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向抽象发展与追求的兴趣或意志,恰恰是人类一切进步的象征。一般认为,沈从文否定了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性道德的堕落,尤其是其小说创作常常表现出一种浓郁的对人性失望的悲剧感,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他并不否定历史向“前”发展进步的规律,也相信道德经过民族自我反省的日益加深终将会进化,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对“意志力”的信仰。只不过他认为这一过程将是艰难的、缓慢的,尤其在当时尚未看到多少希望,惟其如此,意志力的培养更是关乎整个民族生命存亡的重大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将理性注入人的兴趣与意志之中,通过对生命的激发,将人从普通动物的状态引导至一个崇高境界之中,这不正是现代启蒙主义的理性精神之所在吗?以往我们对沈从文的认识往往偏重其“对生命的信仰”、“爱与美的宗教”等浪漫的、情感的色彩,而相对忽视了其理性的底蕴,因而较少从现代性的角度评价其贡献。那么在他眼中,道德究竟是什么呢?它又具有怎样的本质与特性呢?他说所谓道德“不过是人与人共同活下来时,谋和平安

解读《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摘要: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了“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精髓,他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象征、重复、明喻、暗喻、“三段式”叙事手段等艺术技巧在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中的运用,赋予了作品形象美、音乐美、色彩美等美,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 关键词:夜莺与玫瑰; 唯美主义; 艺术技巧; 形象美;音乐美;色彩美 一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认为“美”才是艺术的精髓。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美的之上主义”。它形成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一味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的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Movement) [ 1 ]。 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英国著名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维多利亚时代文学之所以伟大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以王尔德为首的唯美主义文学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 1 ]童话历来被认为是他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的载体。本文将从艺术技巧使用的角度解读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二《夜莺与玫瑰》中运用的艺术技巧及其中的美 王尔德是形式的信奉者,无论是理论上的召唤,还是文学创作的实践,都说明形式是王尔德孜孜以求的。王尔德唯美主义对形式( form)强烈的爱好,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的追求,在童话《夜莺与玫瑰》中具体体现在丰富多彩的积极修辞在作品中的运用。 积极修辞( active rhetoric)是相对“在形式上要求…明确?、…通顺?、…平匀?、…稳密?,偏于…记述的?”消极修辞(passive rhetoric)而言的,它“是偏于…表现的?,…以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的?,因而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它…对于形式本身也有强烈的爱好;对于语辞的形、音、义都随时加以注意和利用?,不但要…使人明白?,还要…使人感动?。强调带有感情色彩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追求美感,追求动人[ 2 ]。 《夜莺与玫瑰》一文中所使用的积极修辞手段包括:词法手段中的头韵、选词手段方面描述性形容词和具体动词的恰当使用;喻格手段中的明喻、隐喻、拟人、层进、突降等;叠词手段;句法手段中特殊句式修辞手段如:重复句、倒装句、修辞问句、句式变换修辞等;篇章手段有象征;语篇技巧辞格如描述、“三段式”叙事手段以及通过运用多种语言手段和华丽的词语来表现王尔德风格特征的风格手段等。正是这么丰富的积极修辞手段的运用,才创造出了这篇形象鲜明、语言柔美、结构精巧、韵律无穷的经典之作。 (一)象征手法与形象美 《夜莺与玫瑰》是王尔德《快乐王子童话集》中的一篇,它讲述了夜莺为帮助一个穷学生实现其爱情愿望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荆棘刺破胸膛将心脏流出的鲜血和连夜对月而歌的音乐换来寒冬里红宝石般美丽的玫瑰,但玫瑰最终却为学生所弃的故事。一个动人却令人心酸的爱情故事! 但真正懂得爱情的并非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而是那只懂得爱情并愿意为爱情牺牲生命的夜莺。作品大量地使用了象征手法,把幻想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童话创造的一种常用手法。“为了表现某种性格或说明某个事理,作者从生活中找出某些人、物、现象,甚至某种社会观念的性格、性质和特征,集中到童话形象上,然后又赋予其个性,并使之依照这一个性去说话、行动,从而达到象征的目的”[ 3 ]。文章中rose象征了美丽的爱情,只有呕心沥血甚至付出生命才能获得它,它也代表着王尔德一生追求的至高无上的美;而夜莺则象征了追求真挚爱情的人,它为得到rose (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夜莺就是王尔德美学思想的化身。夜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有如王尔德对至高无上的美和艺术的追求;年轻学生象征着装满书本知识而缺乏感情敏感度,并且对爱情没有执着追求的功利主义者;当年轻学生怀疑夜莺的真诚

论沈从文

论沈从文《边城》之美 摘要:《边城》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了翠翠与爷爷之间相互依靠的浓浓亲情,翠翠与傩送之间懵懂的爱情,傩送与天保之间的手足兄弟情,顺顺与儿子们之间的父子情,以及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与照顾的邻里之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人因景美景亦美,景因人美人亦美的自然和谐的田园牧歌图景。展现了湘西世界质朴安宁,古风纯色的意蕴美,以及湘西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美好的心境,讴歌了边城百姓纯朴的人性美和爱情的自然美。 关键词: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 《边城》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是一首哀婉的抒情长诗,更是一曲富有神韵的“爱”与“善”的歌。作者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位以摆渡过活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淳朴生活,以及发生在翠翠与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以兼具抒情诗的优美笔触,描绘了一幅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老城自然、风俗和人性的美, 以及牧歌情调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这里,老船工古朴厚道;翠翠天真善良;天保豁达大度;傩送笃情专情;顺顺慷慨大方等,展现着理想人生形式的人性美。在这里,青年男女的爱情;兄弟手足之情;祖孙之间亲情;邻里之间互爱的乡情等,都歌颂着人与人之间那浓浓的深情。在这里,在这瑰丽而又温馨的边城世界里,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一、如画的风景美 作为恋乡情怀的沈先生,已经成为了湘西的代言人,沈老早被誉为“边城圣手”,而且沈老又是写景的能手。所以在沈先生的笔下的湘西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田园牧歌了。在沈老的笔下,《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1.历程: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60年代,龚古尔兄弟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文学的诞生。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并创作了《卢贡-马卡尔家族》,成为自然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70年代末,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莫泊桑、于斯曼等,他 ,被视为自然主义的盛举。80年代中,“梅塘集团”解体,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至全欧洲,尤其在德国声势浩大。 2.理论: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启发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科学”、“真实”是自然主义追求的目标。 3.风格:平和、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文体。作家在作品中竭力隐去,少有议论。为20世纪许多流派所吸取。 4.评价:自然主义把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把人等同于任何一种生物,因而常以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忽视甚至无视人的社会属性,引发出许多错误的结论,也描写了大量酗酒、淫荡、神经质等畸形变态的现象。但总体来说,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审视人的行为和心理,体现了自然主义要科学、准确地剖析人的努力,是有益于丰富人对自身复杂性的认识的。 5.代表作家:法国龚古尔兄弟、左拉。 (二)唯美主义文学 1.发展历程:发端于30年代的法国。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为唯美主义的纲领性口号。他精心构思的小说《莫班小姐》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之一。60年代,巴那斯派在诗歌创作中精雕细刻、追求格律的工整和形式的完美,形成了又一次唯美主义的高潮。 英国的唯美主义晚于法国,但是理论更完备,创作更丰富,影响也更广泛。40、50年代出现的先拉斐尔兄弟会是唯美主义的先声。80、90年代,英国唯美主义达到高潮,涌现了王尔德、佩特等一批作家、批评家。王尔德被公认为是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90年代末,他退出文坛,英国的唯美主义思潮随之进入尾声。 2.理论:反对艺术服务于政治、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既反对文学的政治功能,也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于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美,便成了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 将“美”与“善”和“真”剥离。认为艺术的任务不应是反映现实,而应是以艺术的“美”去遮蔽现实的“丑”,使人们在美的艺术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从而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他们甚至主张,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不是艺术应当人生化,而是人生应该艺术化。 3.风格:作品大多精巧考究、空灵飘逸、华而不实。新颖雕琢有余、思想深度不足 4.评价:唯美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艺术的独立价值,提高了艺术的地位,但对功利性和现实性的彻底否定,又在实际上贬低了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代表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奥斯卡·王尔德

论沈从文的文学思想

论沈从文的文学思想

论沈从文的文学思想 班级:中文小自考2003级南溪班姓 名:王炼钢 单位:南溪县南溪镇观斗小学学 号:150101401092 提纲: 一、人生际遇对文学思想的影响 二、超越时代的文学思想 三、城市文学与乡村文学的对照 1、完美理想的乡村文学 2、病态畸形的都市文学 内容提要:沈从文之所以了不起,在于他书写一个被物质文明毁灭的乡村小说新传统,在披露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黑暗,城市经济破产的严峻现实时,更以田园山水诗般的情绪赞美着湘西山村友好和谐的生活和善良的人性。沈从文便在小说中用乡村的眼光审视现代文明,这是现代小说的开始。沈从文是在乡野文化与都市文化的撞击、乡村人性与都市人性的对比中彻悟人性的。他经由“精神还乡”以企求生命的安顿,通过对“乡下人”的盛赞来张扬自然天性,以寄寓“文化重

造”的理想,塑造出了两个对比的“文学世界。” 主题词:人生际遇超越时代城乡对照 序言:同追求生命的独立,摆脱人身依附一样,沈从文的文学也表现出其自身的独 立性。他的文学在表现各种人生形式的同 时,也表达了自己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 正如沈从文说:“文学对一切外部力量的依 附,一切脱离文学本身特点的功利追求,他 都不能忍受。”此句话中他将文学独立性的 现象归结为两个基本倾向:文学与政治结 缘,从而使文学成为纯粹的政治功利的附庸 品;文学与商业结缘陷入商业功利的泥淖。 前者使文学成为政治的“副产物”或“点缀 品”,丧失文学自身的价值,后者则放弃了 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尽管“他不能思爱”, 他还是用一个文化人的良知去描绘这个世 界,都市的丑恶、乡村的淳美。在他作品中 正是通过这种对文学与社会、人生既密切又 广泛联系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 思想—超越现实也不只为艺术而艺术的文 学观。

浅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主要内涵并举例

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内涵 唯美主义思想产生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是当时流行于英国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技巧美、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 追求单纯的美感, 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 才是艺术的真谛。这种思想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强调超然于生活的所谓纯粹的美, 颠倒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一味追求艺术的技巧和形式美, 反对艺术上的功利主义。 王尔德深受罗斯金的美术观点及佩特唯美主义的影响, 最终成为英国美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对美的主张不论何时都是奉行不悖。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模仿艺术。现实主义者通常认为,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但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这是王尔德最具独创性和悖论性的思想之一。他说生活模仿艺术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艺术模仿生活的程度。在他看来,生活往往要借助艺术才能更完美地表现自己, 或者说人们往往是通过艺术才能更好地认识生活。例如,自然界中的花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并不认为它很美,但是当它被艺术描绘或渲染后,人们在头脑中就有了花原来是这样美的印象,人们才懂得了花是有实实在在的意义的也就是它很美。通过这种艺术加工的方式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感受,从而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花的美丽,体现了生活对艺术的模仿。 第二、艺术应该脱离人生,艺术不应该模仿人生。王尔德对英国社会的市侩哲学和虚伪道德深恶痛绝, 他认为人生是不完美的、丑陋的,因此他要用艺术的“美”来同鄙俗现实中的“丑”相对抗。但是他并不是完全否决人生和生活,他认为在某种情况下,艺术是可以把生活作为一部分原料的,但是必须经过重新加工再创造。例如,莫里哀最著名的代表作《伪君子》中有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既有像答尔丢夫那样的虚伪无耻的教徒,也有像奥尔恭那样的愚蠢可笑的资产阶级,更有像桃丽娜那样机智灵敏的仆人。《伪君子》中的人物有很大部分是对现实人物的映射,达到了对现实社会批判的效果。但是在王尔德看来这是丑陋的、低俗的,作品不应该立足于现实而写,更不能去反应现实,他主张应该把这些丑陋的东西进行重新加工创造变成美,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就是谎言。他在他的作品

王尔德诗歌中的唯美主义

王尔德诗歌中的唯美主义 著名植物学家! 一、唯美主义 劳伦斯:“人类的灵魂需要真正的美。”人性有对美的需要和追求,以及对美的感受。 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出现了一批“唯美”之士,他们唯美而感受、唯美而创作、唯美而发抒、唯美而生活,他们共同的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倡导唯美并不等于完全无视人间沧桑,不关心社会进步,相反,许多唯美主义者都有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莫里斯极力播扬社会主义,向往一个没有阶级和等级制度的世界;拉斯金向往一个没有贫穷的世界;王尔德向往一个思想自由、行动自由的世界。这些源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和感受,希望通过艺术净化人的心灵,达到他们所理解的社会道德;他们的理想世界,是通过对美的追求和对审美意识的培养来实现的。 二、王尔德 奥斯卡·王尔德于1854年出生于爱尔兰,一生除了游历,大部分时间居住在伦敦,1900年在巴黎去世,是英国19世纪末期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批评家和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 历史上没有几位艺术家像王尔德一样生前和死后都获得如此多的赞誉以及与赞誉一样多的诋毁和骂名。他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惊心动魄的怪诞悲喜剧。博尔赫斯评价王尔德,“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魅力。” 20岁出头,他就以服装惹眼、谈吐机智、特立独行等特点在伦敦社交界有了名气,一些杂志甚至刊登着讽刺他的文章。在40岁前后的那几年,他的每一部戏剧作品都受到热烈的欢迎,曾有一个时期,伦敦的舞台上竟同时上演着他的三部作品。1895年年初,王尔德的两部名剧《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在伦敦相继首演,得到了观众及评论家的双重肯定,王尔德因此达到了人生及艺术的巅峰。因为过早的成功使他过于傲慢,放浪形骸。他时时都在自己身边聚集一大群地位和趣味相当的青年,就像《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描写那样,日夜享乐,过着一种奢靡放纵的生活。跟波西相识后,为了满足这位小情人,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两人出现的地方,不论食物、衣服、装饰品,都是买最豪华的。根据在《自深深处》里王尔德的说法,他们出外游玩,三个月的花费已经达到了1300多英镑,在那个年代是一个非常吓人的数字。 可短短一个月后,他就卷入了官司。昆斯伯理侯爵发现儿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也就是“波西”)与王尔德交往长达四年而控告王尔德,说他是好男色的“鸡奸者”。这位同性恋人与自己暴虐的父亲长期不和,矛盾不断,于是鼓动王尔德上诉,控告自己的父亲诽谤,结果王尔德不仅败诉,还被反告,因“同其他男子发生有伤风化的肉体关系”而被捕,被判有罪,在监狱服了两年苦役。他一下子从风光无限的人生赢家变为身败名裂的阶下囚。 在服刑期间,王尔德还经历了丧母、破产、离婚等打击。他的妻子康斯坦斯与两个孩子改姓为荷兰德,移居意大利,而他社交界和文学界的大多数朋友都对他避之不及,只有寥寥数人如萧伯纳仍挺身维护他。1900年王尔德在好友罗伯特.“罗比”·罗斯(Robert 'Robbie' Ross)帮助下改信天主教。同年11月30日因病于巴黎的阿尔萨斯旅馆(H?tel d’Alsace)去世,享年46岁,死时只有罗比与另一朋友陪伴。 王尔德的生命中上演了太多的悲剧,因为华丽,因为脆弱,因为他对于美的追求近乎苛刻,对于爱的需求近于完美。他无可自拔地爱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有人称之为滥情。而他不同寻常地给自己的滥情染上了真挚的色彩,甚而显得凄美,动人。他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他唯美主义的文学风格。王尔德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更是一位理想主义者,

论沈从文的文学功利观

文章编号:1009 4318(2000)03 0001 05 论沈从文的文学功利观 张 玲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摘 要:通过沈从文对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文学与现实人生关系的理解,分析论述沈从文具有同五四!文学革命的思想启蒙精神一脉相承的文学功利观,并指出正是他独特的文化选择导致了他在创作上远离了当时的文学主流。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功利观;湘西价值;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6 6 文献标记码:A 沈从文认为美在生命,艺术创作是求生命永生,因而文学作品表现人性,表现对生命的明悟,这是沈从文文学观的基本出发点。读者从作品中感受到各种生命形式,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然而艺术终不是已成过去的生命现象的单纯展览,艺术自有它的现实意义,沈从文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的。当人们说沈从文在作一种远离现实人生的纯文学追求时,可能没有注意到他在许多有关文学的理论文章中都谈到了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文学与现实人生之间的关系,他把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提到了极高的地位,沈从文认为文学是一种力!,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展览,而是一种能翻腾社会摇动信仰的力!。[1] 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沈从文明确指出:文学运动的意义,是要用作品燃烧起这个民族更年轻一辈的情感,增加他在忧患中的抵抗力!。[2]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强调必须将文学艺术作品作为经典!:凡希望重造一种新的经典,煽起人类对于进步的憧憬,增加求进步的勇气和热情,一定得承认这种经典的理想,是要用文字方能奏效!。[3] 由此可见,沈从文继承并坚持了五?四!思想启蒙精神,将思想领域的变革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把关于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同改造社会联系起来,将文学纳入了他改革人生的框架中,认为文学应该起到摧毁和重建有形社会和无形观念的工具的作用,文学是民族品德重造的力!,这实际上是肯定了文学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意义,表现出了一个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早在新文学革命之前,戊戌变法的主要发动者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关系?一文中就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其言论偏颇之处虽显而易见,但这里包含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就是将文学与民族道德、风俗、人心、人格的改造和更新联系起来,高度重视文学的思想启蒙作用,使文学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新性格的有力武器,而他所强调的文学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直接联系、对文学思想启蒙的意义和文学作用的夸大,对以后现代文学观念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新文学作家中的绝大多数在最初从事文学创作时都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他们自觉地在自己的肩头担负着沉重的社会使命和历史使命,把文学作为改造民族灵魂的重要工具,严肃地思考着民族的苦难和民族的前途, 第13卷 第3期2000年9月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 Vol.13No.3 Sep.2000 收稿日期:2000-05-11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的来源及其演变继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整个欧美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 变动不居的术语 “现实主义”(Realism)一词是个弹性极大的术语,它长期处于变动不居的地位。仅达米安·格兰特在《现实主义》的小册子中列举的各种现实主义就有三十多种。 诸如:批判现实主义、持续现实主义、动态现实主义、外在现实主义、怪诞现实主义、规范现实主义、理想现实主义、下层现实主义、反讽现实主义、战争现实主义、朴素现实主义、民族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客观现实主义、乐观现实主义、悲观现实主义、造型现实主义、诗歌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日常现实主义、传奇现实主义、讽刺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观现实主义、超主观现实主义、幻觉现实主义、低级现实主义、高级现实主义、单调现实主义、田园现实主义、唯灵论现实主义、自我内心深处的现实主义、大都会现实主义等等(见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2页,昆仑出版公司,1989。) 此外,还有我们熟悉的超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等。 缺少信任感的术语

“现实主义”一词有如此多的种类,以致人们对这个词产生了不信任感。批评家贝克尔建议:“下一步无论出现什么事,如果都要给它起个新名字,别再叫它…现实主义?或…某某现实主义?,将来我们谈论起来就会容易些。” 也有人说:“现实主义是个声名狼藉的靠不住的概念”。“我不想陷入为…现实主义?下定义的泥淖。”(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4页,昆仑出版公司,1989。) 还有人小心翼翼地加上引号使用现实主义,以表示对它的怀疑。 哲学概念:现实主义 无论对“现实主义”有多少怀疑和不信任,我们仅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这个角度来理解它的含义,并追溯它的来源及其演变的历史。 “现实主义”是从哲学借来的批评术语, 指中世纪经院 哲学的一个派别“实在论”,又译“唯实论”。实在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最初为唯心主义服务,后来,又用来指相对于唯心论的唯物论。但这个术语很不确切。因此,现实主义作为哲学用语,也是含糊不清的,既为唯心主义服务,也为唯物主义服务,常常遭到歪曲。 美术概念:现实主义

独特的华丽_浅析徐志摩小说中的唯美主义色彩

中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2010.05 唯美主义是欧洲19世纪末的一种文艺思潮,法国诗人戈蒂耶、英国文艺批评家佩特和作家王尔德是代表人物。唯美主义者持“为艺术而艺术”的总纲领,强调艺术的独立性、非功利性。徐志摩留学时,正身处唯美主义气息浓厚的英国文化圈,唯美主义对徐志摩的艺术观与人生观产生了实际的深刻影响。从徐志摩所亲近的外国作家来看,其中佩特、王尔德、邓南遮、波德莱尔这些与唯美主义紧密相关的作家给予了他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熏陶,所以“他深受了英国的世纪末的唯美主义印象主义文学的影响” [1],他是一个典型的唯美主义者。 徐志摩大力译介了一批唯美主义作家的作品,如邓南遮的戏剧《死城》,波德莱尔《死尸》,D?罗塞蒂的《图下的老江》,C?罗塞蒂的《歌》、《新婚与旧鬼》、《一个女子Sappho》等等,他还曾亲自拜会英国唯美主义的重要作家乔治?摩尔。 徐志摩本人和唯美主义的关系如此紧密,使得他的诗歌散文创作中具有的艳丽的色彩、华美的辞藻、强烈的官感等特点,带有深刻的唯美主义烙印,这种唯美主义风貌也成为徐志摩诗歌散文作品的特征。1929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徐志摩的小说集《轮盘》,收有11篇小说作品,这是徐志摩唯一的一部小说集。在徐志摩的小说创作中,唯美主义的影响痕迹也清晰可见。沈从文曾为《轮盘》写序,对《轮盘》评价 道:“作者在散文与诗方面,所成就的华丽局面,在国内还 没有相似的另一人,在这集中却仍然保有了这独特的华丽, 给我们的是另一种风格的神往。”[2]“独特的华丽”指的是《轮盘》集内《浓得化不开》系列、《死城(北京的一晚)》、《肉艳的巴黎》这几篇抒情小说的文字风格,这与徐志摩向来被人称道的“浓得化不开”的华丽浓艳的诗歌散文创作风格相统一,体现了他的小说创作在唯美主义思潮浸染下的浓烈唯美气息。 首先,在写作内容和题材上,徐志摩常选择唯美主义者喜爱的内容和题材。在徐志摩看来,巴黎是体现了世纪末唯美主义颓废风情的典型,王尔德、戈蒂耶、波德莱尔等唯美主义代表作家的生活都和巴黎这个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小说《肉艳的巴黎》中,徐志摩借一个留学巴黎的画家宣扬自己在巴黎学习美术中所过的醉心于裸体模特的声色生活,大谈女性的人体美,把官能享乐和声色刺激加以美化,大力渲染、刻意营造一片巴黎糜烂华美的气息,以此来力图回应和贴近他所看到的唯美——颓废主义作家笔下的华丽而堕落的巴黎——理想的地狱,有意识地塑造一个“最荒唐,最艳丽,最秘密的梦”。 徐志摩十分欣赏的唯美主义作家邓南遮在创作上偏重忽略情节,将女性情态作为审美对象并善于描写,对女性肉体仪态进行大胆而细腻的描绘。徐志摩从邓南遮作品中得到了追求的“酣彻的肉欲”审美发现,“女性是天生的艺术的材料,可以接受最幽微的音波的痕迹,可以供诗人的匠心任意的裁制。……这是艺术家应该集中他的观察的现象。”[3] 在《浓得化不开》里,徐志摩有邓南遮笔下擅长表达的 独特的华丽 ——浅析徐志摩小说中的唯美主义色彩 ○杨丽君 摘 要:徐志摩曾经留学欧美,从他的小说中也可见外国文学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具体分析徐志摩的小说文本,阐述他在创作中受到了欧洲唯美主义文学的影响,他的小说具有唯美主义色彩的文风和特色。 关键词:徐志摩 小说 唯美主义

外国文学史历年考题汇总

一、名词解释:2012年1月 1、唯美主义文学 2、拜伦式英雄 3、文艺复兴 4、黑色幽默 5、俳句 2012年10月 6、七星诗社 7、三一律 8、小人物 9、迷惘的一代 10、《旧约》 2013年1月 11、人文主义 12、《吝啬鬼》 13、心灵辩证法 14、“硬汉子”形象 15、白桦派 2013年10月 16、教会文学 17、奥涅金 18、威塞克斯小说 19、战壕真实派 20、俳句 2014年4月 21、市民文学 22、唯美主义 23、复调小说 24、新小说派 25、《雅歌》 2014年10月 26、《堂吉诃德》 27、古典主义 28、多余人 29、荒诞派喜剧 30、旅美派 2015年4月 31、骑士文学 32、湖畔派 33、社会问题剧 34、冰山原则 35、《古兰经》

2015年10月 36、大学才子派 37、感伤主义 38、含泪的笑 39、意识流小说 40、《亡灵书》 2016年4月 41、荷马史诗 42、“狂飙突进”运动 43、自然派 44、加西亚-马尔克斯 45、《万叶集》 二、简答题 2012年1月 1、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百年孤独》的主题。 3、简述沙恭达罗的艺术形象。 2012年10月 4、简述《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 5、简述《红与黑》书名的象征意义。 6、简述古代东方文学的主要特征。 2013年1月 7、简述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命运观念。 8、简述《荒原》的艺术特点。 9、简述《戈丹》的思想内容。 2013年10月 10、简述古希腊文学的特征。 11、简析《双城记》中梅尼特医生的形象。 12、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 2014年4月 13、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14、简述《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15、简析《戈丹》中的何利形象。 2014年10月 16、简析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17、简述《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 18、简述《我是猫》的艺术特色。 2015年4月 19、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0、《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1、简述《雪国》的艺术特色。 2015年10月 22、简析答丢夫形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