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绘画比较教学设计

中西绘画比较教学设计

中西绘画比较教学设计
中西绘画比较教学设计

中西绘画比较

导课:

首先,我们共同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通过这两段视频,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有在做同一件事(吃饭)不同的是,他们所用的工具。中国人手中只要有了一双筷子,吃什么都不在话下,就算是吃上三天三夜的满汉全席也还是这一双筷子,这就体现了中国文化以不变应万变的特征。西方人则喜欢折腾。吃西餐时吃什么菜都要换用相应的刀叉。菜一道道上,刀叉一副副换个没完,让中国人光看着都觉得累,但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我们说艺术源于生活,我们可以把中国人用的筷子比作毛笔,在技法上讲究皴、擦、点、染。无所不能。这就是中国绘画的艺术魅力所在。而西方人则使用的是画笔,不同的型号去表现不同的事物。这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

这样就产生了在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我们称之为(中国画);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我们称它为(油画)。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

由于中西方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西美术在表现绘画作品时,都有各自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审美追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西绘画比较》。

新授: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中外优秀的绘画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

通过欣赏这些图片,谁能用你的语言说一说中西绘画各自都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它并不注重形体的把握,如果用齐白石老先生的话说,叫做“似与不似之间”。

油画,一种画在布上的艺术。我们可以把他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到17世纪。在那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的绘画大师,例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我们把这三个人称作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他们用超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去描绘着世界。

而到了二十世纪初,有些绘画大师打破了这种绘画形式,他们不注重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图形和符号大胆的去勾勒内心的世界。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抽象)

由此可见中国画注重的是(神似),而油画则是两个极端(具象、抽象),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都是对艺术的向往,对生活的诠释。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中西美术家们都会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中去创作。在那里寻找、发现。创作出了一幅幅著名的、传承中外的艺术佳作。其实,美就在身边。

今天,我也带来了一些中外绘画大师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一、欣赏作品《花篮图》《水果蓝》

精致、典雅的籐篮里,一朵朵盛放的花朵,鲜丽而缤纷。大红的山茶稳坐居中,艳冠群芳;清雅的绿萼梅、闺秀般的瑞香,斜倚着身子相随于旁;白净的水仙、娇俏的白色丁香则好奇趴伏在篮缘。中国人爱花,由来已久。那么这幅作品也是宋代宫廷流行的「篮花」中杰出的佳作。

那么,你知道这幅花蓝图的作者是谁吗?

李嵩(约活动于1190-1264),浙江钱塘人。(今杭州)。李嵩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们说它是一幅国画作品。

与这幅花蓝图相比较,我也收集到了一幅油画作品。

《水果篮》是卡拉瓦乔早期的代表作,据史料考证,这是美术史上的第一幅静物画。在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鲜明而实在的苹果、葡萄、等水果,以及这如实刻画的苹果上的虫子眼;叶子与枯叶。这不仅标明了静物完全可以成为独立的绘画主题而存在。在他看来,不论是静物,是人物还是其他实物,都是自然的客体。因此,他总是以自然本身为依据,如实地反映自然,而把前人的一切规范和模式抛在一边。

那么你知道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吗?

不同的地方?

这两幅都是静物作品,那么绘画大师又是如何去描绘祖国的大好

河山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二、欣赏作品《千里江山图》《圣维多利亚山》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著名山水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与之相比我找到了这幅藏于费城美术馆的《圣维克多山》,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他就是著名的油画大师塞上。

《圣维克多山》是塞尚最后的一幅描绘这座山的画。我们看见,在一片没有人迹的广阔天地间,雄伟的大山似乎从明朗清澈的大气中升起;它是那么坚实的、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现的闪烁的光影之中。全画气势庄严、崇高,略带忧郁,反映了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

教师解说画面

1、学生思考: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我请同学们找一找:画家的写生位置在什么地方呢?学生:不能(找不到)。没有还是找不到?

教师:没有还是找不到?不是没有,是无处不在。所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大都画山水的技法,大概是用大视角看小物体,好像人看假山。)因此,中国山水画家是上下、左右游动的观察,视点从不固定,是多点或散点的观察,使画面咫尺有千里之趣。

2、《圣维多利亚山》这幅作品画家运用的就是透视。我想请问在坐的同学们:

透视指的是什么?(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近大远小我们都能理解,对于近实远虚,我们用铅笔去描绘时却可以很好的把虚实变化表现出来。那么,色彩又是如何表现画面的虚实变化呢?(学生回答)

由此,画家用透视关系以及色彩的饱和度的变化,把画面画的有层次,有深度。那么与西方风景画的深度空间相比,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有何特点?用一个字形容。

学生:远

这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的技法,我们叫它“三远”法。即:平远、高远、深远。

教师联系实际补充说明:站的高,视野开阔,看得(平)远;站的低,抬头仰望,看得(高)远;如仰望天空,白云般;左右移动的看,前后位置变幻,看得(深)远。

3、西方风景画用焦点透视法表现画面的深度空间,中国山水画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画面三远的空间效果呢?

教师提示:西方风景画面面俱到,中国山水画的画面有何特点?

学生结合作品回答:有些地方画了,有些地方没画,空白的地方给观者心理上一种想象的空间,视觉上一种悠远的空间感,从而达到三远的效果。

教师补充:画面中画处为实,不画处为虚,中国山水画就是通过

这种画处与不画处,虚与实的交替变化,表现出比西方风景画更加阔远的空间效果,这种方法就是虚实相生。

西方风景画家:固定的坐在一个位置,半天或一天完整的创作完成一幅作品。

中国山水画家:一个小本一支笔,边走边看边画,一棵树,一块石,位置不固定。

正因为中西山水和风景画家们跋山涉水,顶烈日、迎风雪,深入生活的创作激情和对美的执着追求精神,才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许多传世名画。

三、欣赏作品《捣练图》《拾穗者》

1、什么是捣练?(捣洗煮过的熟绢)

这幅作品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场面。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拾穗者》欣赏

这是一幅怎样绝美而又令人心酸的油画,画中的三个拾穗的法国母亲,此刻应该是全世界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一个母亲弯腰站在那里,另外两个母亲已经弯下腰去正在捡拾大地遗下的麦穗,她们身穿厚厚的袍子,也许是因为没有单衣可穿,低下去的面部让我们看不见母亲垂向土地的表情。但我们能看得见,母亲心中生存的朴实和艰辛。三个母亲手中拿着被田野落下的麦穗已经很知足了,而远处金黄的原野是丰收和喜悦的。天空安逸、宁静和辽阔,飞翔着自由的鸟群,而三个母亲仍在继续拾穗,在这大地祈祷的黄昏里,母亲用奶水哺育的孩子在哪里呢?我想当她们的孩子在夜晚的星光里迎接他们年迈的母亲时,眼睛里一定会浸满忏悔的泪水,

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上幅图片刻画的是我国盛唐时期典型的仕女形象,从她的肤色,以及她的五官神态,她所穿的绫罗绸缎我们可以看出她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劳作场景。

而相对下腹图片作者只是对面部轮廓的一个简单处理,她们穿着

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当时的她可能很忙碌,可能家里已经没有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了。她正在大地里寻找零散、仅剩下的几个麦穗。这样她可以为家人,为了孩子,赢得生存的希望。她是一位既平凡农民但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艺术没有语言,也不用文字,但是这种形式的展现,可以给人的心灵之震撼,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由此看来,一副优秀作品不仅仅只表现在视觉冲击力上,他所传达的信息要比文字来的更快,更直接。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它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主要变现在他们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的。它比小说、诗歌显得具体形象更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取材上更为广泛。所以,绘画是整个美术以至整个艺术门类中特别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世界影响极其深远。

艺术没有对错,也没有国界。只需要一颗炙热的心去温暖它、去发现它、去美化它。在我们的世界里,从来就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较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得就是两大绘画体系,一就是以中国为代表得东方绘 画,一就是以欧洲为代表得西洋绘画。它们都就是人类得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得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 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 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得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得视线有洞而表达得,就是故事得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得,则就是事件得事实过程。例如五代得顾闳中得(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得(最后得晚餐)就在同样得主题内容中更清晰得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得结构语言就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瞧得时间流程相与谐;“晚餐”则就是故事得典型瞬间与环境得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就是让空间服从时间得逻辑,主要人物得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多次出现,一个就是让时间服从空间得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得演变过程。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得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得真实境界。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得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无形可实得空白就是中国画独特得构成手段。 2·光影 中国画得造型语言就是笔墨,西洋画得造型语言就是光影色彩,就是笔触。中国画基本上就是由线条与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而墨团与墨点只不过就是线得扩大与缩小。所以中国画就是线得艺术。它得形式美感,就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得音乐节奏得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西洋画尤其油画就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得形式美感,就是由光色产生得韵律。 西洋画得空间构造、形象塑造就是借光影色彩与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得、浑圆立体、可以触摸得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得明暗与光影。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瞧见得只有一些暗得体与亮得体,由远而近得面与由近而远得面,我得眼睛从来瞧不到线,也瞧不到细部。” 3·题材 西画题材主要有三方面来源: 一就是古代神话,二就是基督教,三就是世俗生活,历史与战争题材也包括其中。中国画从商代到战国肖像就是人物画题材之一,秦汉至今取材多位历史人神话题材与宗教题材,自然风光。 4·绘画本质: 西画求形似,中国画讲神似可谓两者本质区别,中国国画以线造型西画以面 造型,中国画就是表现得而西方绘画则就是再现,中国画偏于精神得,西方绘画偏于 物质得。 5·审美评价 中国画得审美评价就是“气韵生动”,西洋画得审美评价就是“模仿”。所谓“气韵”,在自然就是生命得律动,在人生就是最高得意趣。画家如能把客观对象得风

中外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作业

不管是富于意向性的中国山水画,还是善用明快色彩的西方油画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扇通往美的世界的大门。在欣赏完中国与外国的美术作品后我不经问自己我得到了什麽?粗看之下中外美术绘画作品只是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幅山水和人物,并没有向我们展示任何其他的东西,但细想之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超越作品单纯表现之外的含义。那不仅仅在是一幅幅的山水和人物,而是整个世界甚至是无所不包的宇宙了。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我发现了以往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那些东西,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受。 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我之所以选了中外美术经典作品赏析这门课其实原因很简单,我自小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与熏陶。记得曾经看过一幅油画,画面上描述了优美的风景,当时只是觉得那很美,想要表达些什麽但却又不知如何说起。后来在上完这门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看过的那幅作品竟是西方最著名的风景画的代表,作者就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而这幅作品就是他的《孟特芳丹的回忆》。我尝试着用我在这门课上的心得来再次欣赏这幅作品时,从整幅作品的构图、基调、色彩和透视技巧等方面来再次欣赏,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感受,整幅作品是那样的动人和生动,柔和的颜色充斥于整个画面,渐渐的我仿佛融到了画面之中许久不能自拔,我想这就是美术的魅力之所在吧。当然我懂的还不是很多,但我能稍微懂得作者的心情与这幅画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在我看来美术作品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我们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我们的身心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犹如一首淡淡的歌一般,美术已经渐渐的融进了我的身体之中了,它给我的身体带来了养料,在欣赏时我可以完全的投入其中暂时不去思考现实之中的种种不快,美术就是拥有这种令人痴迷的魅力。最后感谢胡老师您了,是你带着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并用语言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发现美的事物。谢谢!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

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 (一)再现与表现 中西绘画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但西画重模仿、重再现,中国画从宋代以后,更重表现。这表现包括对象的神情的表现(传神),也包括画家的情和意的表现。这种“有我之境”的表现性绘画,即“文人画”,主要是意在唤起观赏者对于某个人感性的判断,而不是在于唤起外在事物在头脑中的显现。倪瓒(云林):“仆之竹聊以为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乎?”为了表达这种“逸气”,不管是选材,还是笔墨,都要与这种心理状态达到“同态对应”,如选梅花为了表现“傲”,选松柏为了表现“坚”,写竹是表现“直”,写荷花是表现“纯”。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美,而且是人的精神气质、兴味的写照。齐白石:“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反映生活真实的方式 中西绘画都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但方式不完全相同。西方油画象戏剧电影一样,是通过逼真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象中国戏剧一样,是通过近似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的许多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已脱离生活的逼真状态,如戏曲中的开门、上马、抖髯、正冠等动作,已经过舞蹈化的艺术加工而“定型”,大大不同于生活原型。中国画的树叶画法,如胡椒点、芥子点,山石皴法,如荷叶皴、斧劈皴,已经是一种经过概括的程式化的东西,形态已大大不同于现实中的树叶和山石。 (三)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 西画重思维,中国画更重感情。因此,西画再现性强,形象逼真,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中国画表现性强,抒情味浓(讲究“笔情墨趣”)。在西方,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极大,科学与绘画关系密切,哲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素养使画家养成以准确的头脑去观察自然,以清晰的几何学、逻辑学的方法去分析自然,再现自然。而中国画更重视情与理的统一,诗与画的结合。(四)对待对象的态度 西方画家对所描绘的对象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而中国画家与所描绘的对象,往往是溶合为一的;不仅是客观对象的观察者,而且也是亲身参与者。西画重写生,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来观察和描绘他视野的对象,总是如实地再现一个时间内的色彩的变化。中国画家则很少在固定的一个地点来观察和描绘对象,而往往是在生活观察的基础上,回到房间凭想象作画。在作画时把自己的生活印象、想象和理想揉合在一起。西画是对着模特写生的,中国画更多是“离景写生”。凭记忆作画往往不可能把对象的一切细微末节都画出来,但却能抓住对象大的特征和气势,这一点与中国画重再现重抒情的特点相一致的。 (五)线条的位置和作用 就主流来说,墨线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色彩(包括明暗)是西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中国画的线条吸收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度技巧,因而中国画的线条本身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如“铁线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它除了完成造型的作用外,其本身就是某种精神、情调和气势的表现。会画速写的西方画家拿起笔,很难画出中国水墨画,表现中国画线条的独特的美。 (六)明暗的地位和作用 西画根据自然光线来处理明暗,画月夜象月夜,画阳光象阳光,这种画法很符合再现性原则,而中国画在创造形象时不受自然光线的束缚,这是与中国画以墨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特点联系的。中国画画面上的浓淡不一定与实际对象和环境的明暗一致,如主树画得浓一些,靠前的山石画得浓一些,这不是再现明暗,而是为了突出主体。中国画少用明暗,正如京戏《三

中西绘画区别

中西绘画的区别 〔摘要〕中国画于西洋画比较,则不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东方艺术注重主观,西方艺术注重客观;东方艺术体现诗意,西方艺术体现剧情。〔关键词〕中国画;西洋画;形式和内容; 世界上的绘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就是东方画于西方画,东方画以中国画为主,西方画以油画为主。中国画于西洋画比较,则不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近相同。东方艺术注重主观,西方艺术注重客观。东方艺术体现诗意,西方艺术体现剧情。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不同,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画与西洋画在形式方面的比较 1.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及写实。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 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 清明上河图 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

中西美术比较谈.

中西美术比较谈 实际上,中国画对西方画的防线,已经给冲得七零八落了,已经防不住了。现在只有冲上去,只有迎面碰撞,不是退让、不是拉开距离,而是越来越近。碰撞、交融以后,不是说就没有中国画的特点了,还是会有我们的特点,特点是消灭不了的。互相越吸收才越丰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中西必须是一种互相碰撞,互相吸收,吸收之后再保持我们的特点,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路。 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到北大来谈一谈关于艺术方面的问题。这是我第二次来北大了。第一次是在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不久,到北大来谈艺术方面的问题。那时候好像人也很多,而且听说朱光潜先生(著名美学家——编者注)也要来。我心里就打鼓,有点不敢讲了。今天像朱先生这样水平的人恐怕很多,我心里还是有些打鼓。因为我实际上是个画家,对理论没有研究。当然,我可以说我是个实践者,因此我把我所实践的经验提供给理论家来批判,来作为研究资料。所以今天我讲的都没有什么理论性,可能只是一些自己的体会。 今天我主要是讲中西绘画的比较。总体讲两个方面,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先讲一讲中西绘画有哪些不同。正好目前美术馆有个展览,是我们油画协会发起的,就是把西方油画中的风景画同中国的山水画这两个画种拿来同时展出、比较。我觉得这个构思很不错。因为中西绘画理论讲了很多了,实践上更应该拿出来比较。以风景画和山水画作为切口,比较合适。因为它排斥了其他诸如社会、政治的因素,在大自然面前大家一律平等。这样进行比较,容易找到问题。所以这个画展很有意义。在评选的时候,包括孙家正部长都参加了。他们觉得这样的构思不仅是学术性的,而且是挑战性的,是国际性、历史性的。因为中西绘画的碰撞是必然的。21世纪中西美术的碰撞与交融事实上已经是否定不了的,已经是客观的存在。那么今天拿出来比较呢,正好是一个好机会。所以我想先从这方面谈起——我倒不是因为说我也是油画协会的,给他们做宣传,而是因为根据我自己学画的经验,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西两方面都搞,始终是在中间来回跑,所以我特别支持(指美术馆展览)。我也给他们写了论文,题目是“邂

《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见面课及答案

《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见面课及答案 见面课:20世纪以来中西艺术的交融与发展预测 1、下列()为林风眠作品 A.《樱花小鸟》 B.《鹭》 C.《骏马》 D.《江畔》 正确答案:《樱花小鸟》; 《鹭》; 《江畔》 2、4. 下列()属刘海粟的作品。 A.《巴黎舞女》 B.《黄山西海群峰》 C.《重彩荷花图》 D.《泼墨荷花》 正确答案:《巴黎舞女》; 《黄山西海群峰》 ; 《重彩荷花图》; 《泼墨荷花》 3、“岭南三杰”是指()。 A.石涛 B.陈树人

C.高剑父 D.高奇峰 正确答案:陈树人; 高剑父 ; 高奇峰 4、下列()属徐悲鸿的作品。 A.《巴人汲水图》 B.《英雄独立》 C.《愚公移山》 D.《百骏图》 正确答案:《巴人汲水图》; 《英雄独立》; 《愚公移山》 5、曾参与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的宫廷画家,有一位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的画家为()。 A.董邦达 B.郎世宁 C.钱维城 D.金廷标 正确答案:郎世宁 见面课:埃及宗教世界与埃及艺术 1、埃及人将图腾象征符号表现在图腾柱与图腾雕刻艺术当中。()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埃及的国教为()。 A.天主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正确答案:伊斯兰教 3、古埃及象形文字体系分为()。 A.圣书体 B.钟鼎体 C.世俗体 D.僧侣体 正确答案:圣书体; 世俗体; 僧侣体 4、古代埃及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就其形式来说()。 A.先有小说,后有诗歌 B.先有散文,后有诗歌 C.先有诗歌,后有散文 D. 先有寓言,后有散文 正确答案:先有诗歌,后有散文 5、以下对方尖碑描述正确的有()。 A.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高中美术教案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教案 授课教师:王伟 枣庄市薛城舜耕中学 2013.12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于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选修)中第二单元“中西美术比较”。教材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西美术的造型特点、审美理想等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了解和赏析中西美术各自的特点以及异与同,这是以往美术教材所没有的,具有创新性。 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方式,以往的教材大多是通过学习美术史的方式,先分中外,后从发源到发展细细密密、美术理论、美术言论、美术年代、美术作品、风格流派等等,精微细致。这对于专业人士和艺术类学生而言是必要而必须的。但对于艺术素质教育来说,它面对的是更广泛的受教育人群,对非专业人群而言,显然此种方式不合适,不实际。 中西绘画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差异甚巨。对中西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则侧重不同,它是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欣赏、审视不同传统形式的美。通过对比、参看、交流、勾通的方式,更通俗、更平易的了解和认识世界范围内美的形式、形态。从而更好的挖掘认识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美术。 首先,比较的出现,说明认识的角度和传统发生了变化。比较是人类在同外部自然交流勾通中较高的一种认识阶段,它可以同时将两个和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参照系统建立联系,从而避免认识上的独立性、静止性和片面性。其次,比较可以见出异同。对所比较的事物有更明确、更客观的认识。而使得在对纷繁浩瀚的艺术作品欣赏时,能够更为透彻,更加从容自由。再次,比较不是以高低优劣为目的。它通过对大量丰富的美术观念、美术作品的比较,能从中发现中西美术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和保护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更准确、客观的认识我们民族美术的长处与不足。 本单元是教材的重点,本课是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选修)中第二单元“中西美术比较”的第一节课。因此,上好这一课显得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师生彼此陌生,如何拉进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步入欣赏情景尤为重要。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人物造型的“以形写神”特点,西方传统人物造型的“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合”特点。通过学习理解中西人物画造型手法的异同,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经典艺术的了解与热爱,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内在的、深沉的审美品格,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偏于神似,崇尚“以形写神”的人物造型特点与西方偏于形似,追求“写实美与理想美统一”的造型特点之间的异同。如何认识中国人物造型的“传神”与西方人物造型的“理想美”之间的异与同。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对比教学、体验教学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师生互动,了解学情。

中西绘画比较教学设计

中西绘画比较 导课: 首先,我们共同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通过这两段视频,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有在做同一件事(吃饭)不同的是,他们所用的工具。中国人手中只要有了一双筷子,吃什么都不在话下,就算是吃上三天三夜的满汉全席也还是这一双筷子,这就体现了中国文化以不变应万变的特征。西方人则喜欢折腾。吃西餐时吃什么菜都要换用相应的刀叉。菜一道道上,刀叉一副副换个没完,让中国人光看着都觉得累,但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我们说艺术源于生活,我们可以把中国人用的筷子比作毛笔,在技法上讲究皴、擦、点、染。无所不能。这就是中国绘画的艺术魅力所在。而西方人则使用的是画笔,不同的型号去表现不同的事物。这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 这样就产生了在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我们称之为(中国画);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我们称它为(油画)。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 由于中西方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西美术在表现绘画作品时,都有各自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审美追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西绘画比较》。 新授: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中外优秀的绘画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

通过欣赏这些图片,谁能用你的语言说一说中西绘画各自都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它并不注重形体的把握,如果用齐白石老先生的话说,叫做“似与不似之间”。 油画,一种画在布上的艺术。我们可以把他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到17世纪。在那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的绘画大师,例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我们把这三个人称作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他们用超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去描绘着世界。 而到了二十世纪初,有些绘画大师打破了这种绘画形式,他们不注重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图形和符号大胆的去勾勒内心的世界。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抽象) 由此可见中国画注重的是(神似),而油画则是两个极端(具象、抽象),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都是对艺术的向往,对生活的诠释。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中西美术家们都会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中去创作。在那里寻找、发现。创作出了一幅幅著名的、传承中外的艺术佳作。其实,美就在身边。 今天,我也带来了一些中外绘画大师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学生王小青 指导教师丁满臣 专业法学 层次高起专 批次 112 学号 w130251112008 学习中心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北京悦水华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15年 11 月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1) 前言 (2) 一、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2) 1. 中国画的特点 (2) 2. 西方画的特点 (3) 二、中西方绘画的画法 (3) 1. 中国画的画法 (3) 2. 西方画的画法 (4) 三、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4) 参考文献 (6)

摘要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 关键词 中西方绘画特点中西方绘画风格绘画比较

前言 绘画,已经成了美的象征。 绘画利用线条和色彩,通过平面描绘来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它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它反映的是瞬间的生活。其长处,是可以运用色彩使艺术家广泛地反映可以看得见的事物,表达生活中色调鲜艳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其弱点,是它的直接的形象受到可见事物的领域的限制,也不能实际表达出事物的活动。 世界绘画艺术,大体可分为东方、西方两大体系。东方绘画体系,即东方画是在东方文明古国中发展起来的,包括古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而以中国画为主。因为还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泰国及南洋群岛等各国在内,因而也有人称之为亚洲体系。西方绘画体系,即通常说的西洋画,是从古希腊、古罗马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以油画为主,而后移植到美洲各国。从原始社会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前,西方绘画体系的发展大致与东方绘画体系相同,都是用简单明确的线条勾画出所要画的形象轮廓,以此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虽然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各自不断发展,但其造型手法基本上是相近的。欧洲文艺复兴,使得西方绘画艺术有了巨大的突破性的飞跃,它吸收了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新科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与东方绘画体系分道扬镳,开始了西方绘画体系与东方绘画体系二者同存并峙的局面。 一、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1.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虽然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从不脱离客观现实,如齐白石所画的《虾》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

中外美术鉴赏论文

学习和欣赏中外美术作品的心得体会 姓名: * * * 学号: ************** 院(系): ******************** 班级: ********************** 教学班:美术鉴赏3班 任课老师: *****************

学习和欣赏中外美术鉴赏作品的心得体会 【摘要】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它担负着社会功能的角色。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具备情节美、生活美、意境美,这些作品塑造出的典型形象从不同角度叙述着感人的情节,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感动、给人以思考,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启迪和感情的升华。 【关键词】美术欣赏徐悲鸿八骏图 【正文】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了美术鉴赏这门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和体会,我发现美术是一种富有内涵,表现形式多样,意义深刻悠远的艺术形式。课堂上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让我学会了如何真正的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跟着老师的思路的见解,我不仅领略到了大作的美还领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 我最喜欢的艺术家和作品是徐悲鸿以及他所创作的《八骏图》。徐悲鸿1919年赴法国留学,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八骏图》是徐悲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在绘画技法上,是极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产物,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八骏图上,八匹英姿勃勃的骏马飞奔向前,姿态各异,匹匹高大雄健、精神焕发。其中的一匹最具特色,它后腿蹬地,前蹄腾空而起,鬓毛迎风飘动,昂首尾,自由奔放。《八骏图》是徐悲鸿送给陈纳德将军的一幅巨作。那时

中西美术比较教案

教案 第 1次课 2学时 章节第一章课题引言:审美现代性与中西美术比较 目的要求 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学习中西美术比较的切入点和方法,整体把握中西美术之间的关系,为以下几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重点 难点 中西艺术的互识与误读,比较美术研究的方法。 教学 方法 讲授法为主,需要多媒体设施与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章引言:审美现代性与中西美术比较1.关键词:“现代性”、“现代审美”; 1.1解读“现代性”的多重角度; 1.2把握“现代审美”的两面性特征; 2.现象:中西艺术的互识与误读; 2.1中国艺术求变的期待视野; 2.2中西艺术的互识、误读; 3.方法:比较研究与比较美术; 3.1比较思维与比较研究; 3.2比较美术研究的方法; 3.2.1现象与逻辑相统一; 3.2.2表面与深层相联系; 3.2.3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3.2.4感性与理性相互动。 作业布置1.谈谈你对“现代性”的个人理解。 2.“现代审美”的两面性特征是什么? 3.你对中西美术之间“互识”和“误读”有怎样的认识。 4.研究中西美术比较的意义是什么? 5.比较美术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主要参考资料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李信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01 后记 对中西美术比较的总体概述,引起学生兴趣,对美学和历史方面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第2次课2 学时 章节第二章第一节课题古典艺术的和谐美理想1 目的要求 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在审美理想和表达观念方面的异同,从而更清晰的认识中国美术的审美追求,帮助自己确立理想的艺术观念。 重点 难点 中西美术在古典审美观念方面的异同。 教学 方法 讲授法为主,需要多媒体设施与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古典艺术的和谐理想; (1)审美理想; 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 (2)东西方审美理想的异同; 相同点:美是和谐。 不同点:举例从对女性审美的角度出发。 作业布置什么是审美理想? 主要参考资料 《艺术美学文选》,邓福星主编,重庆出版社,1996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张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李信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01 后记本章涉及到美学知识,需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容易理解。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 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 5

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 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

中西绘画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摘要:中西绘画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差异甚巨。本文主要根据中外美术史论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通过对制约绘画艺术观点和表象的内在因素的分析,来比较研究中西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和艺术风格的差异。书中侧重于提示国画不同于西画的特点,即国画的画种基因,希望能引起重视并得以继承和发扬其主要部分,避免这一中国文化的精华受到进一步损失,使人类文化多样性生态平衡不至于因各种文化精华的丧失而遭破坏。 关键字:中西绘画比较特点差异 传统的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绘画的题材、形式以及技法上各具特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西方的意识形态差异;在绘画题材上,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绘画形式上,反映了中西方哲学观念的差异;在绘画技巧上,反映了中西方人文思想的差异。由此可见,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西方对绘画的不同观点,正是在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下,中西方绘画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脉络,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众所周知,以中国水墨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与以欧洲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在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中西方绘画主要从题材、形式、技巧三方面,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哲学和人文思想。这三面同时也最能代表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 一:中西方绘画题材的比较

中西方绘画题材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主张“师法自然”、“以造化为师”,强调把客观存在的东西化为与画家的主观思想相统一的东西。中国画借笔墨而抒情,要求画家必须观察自然、取材于自然。唐宋以来,画家的主要取材多为现实的山水、花鸟及走兽、虫鱼等。借助于这些题材,来反映画家主观情思所感受、理解典型化以至理想化了的客观实,画家可依循自己的思想、意愿和感觉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中国画的造型源于生活,在对物象进行提炼、取舍、加工过程中并不脱离人们的视觉经验,也不违背生活从中西方绘画特点分析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的逻辑,讲究通过艺术的经营将自然物象转化为用笔墨和线条表现的绘画形式符号。 西方古典绘画题材多为图解同一画题。大部分的西方古典绘画是表现《圣经》里的宗教题材和关于圣徒们的传说,即使少数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也大都局限于几个主题,如叙述诸神爱情和争执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表现英勇和献身的罗马英雄故事,以及通过拟人的手法阐述某个普遍真理的寓言题材。 中西方绘画材上的不同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儒家哲学营造了中国文化的理论思维模式,认为人固有的善的本性与天地化育万物的本性是一致的,人性即天性。强调人具有道德自觉能力和人性的自觉,把艺术功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这一主张逐渐演化为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价值取向,使中国古代绘画以追求和表现高尚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 绘画的区别 [内容摘要] : 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在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的主要代表没数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比较,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比较;西方美术;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绘画题材;绘画风格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

山东师范大学中西美术比较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期末考试试题 年级:专业:考试科目:中西美术比较 试题类别:A卷考试形式:闭卷 从绘画题材看东西方思想教诲与情操陶冶 中西美术比较答案参考 西方绘画体系与东方绘画体系的差别在题材方面的反映。 欧洲美术史上一直存在所谓“大样式”和“小样式”的对立。大样式主要指宗教和历史的题材,而所谓历史画,有时候既包括历史又包括古代神话和圣经传说,甚至也包括大人物们冠冕堂皇的摆阔肖像。小样式则指一般生活场景、静物、风俗和风景题材,后来包括为普通人画的肖像。以法国画坛为例,18世纪中前期盛行的洛可可艺术可以说属于小样是,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公众的普遍爱好,虽然公众对小样是的风俗画、风景画和寻欢作乐画十分迷恋,可是以皇家学院为中心对大样式百般维护。至少在理论上,大样式仍然在艺术等级上占着首位。时尚的转换和贵族的没落,导致定制大样式画得顾主越来越少,在这种不景气的状态面前历史画家出现了分化,对环境比较敏感的人开始寻找调和折中的道路。他们以画行乐图的办法表现在《圣经》题材;而那些不愿放弃传统大样式的画家,则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加工,把时兴的剧本情节引入画面。直到18世纪中叶,法国建筑总署才助了这些学院派画家一臂之力。总署新接任的头头们以政策来扶植行将衰微的大样式画家,这最终导致大卫和新古典主义的胜利。 总署向艺术家施加影响的方法很多。经济支助、订货、提供画室、提供展览的机会、确定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提拔教师、指派留学生等等,用评奖的来鼓励创作大样式当然是一贯采用的方法。这些,都是总署中王牌。但是,小样是的流行方面,也有社会力量的支持。因为当时已经不是路易十四时代,又凡尔赛宫廷倡导艺术趣味已经不可能了。巴黎的实际统治者表现在已经变成了由银行家、包税人和收税人所组成的新兴阶级,这个阶级财富巨大,情欲横流,精力无限。它大兴土木热衷收藏,从而成为时髦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好主顾。市场是最终也是最有力量的选择者。如今由于它的青睐,艺术家们可以不必在想往昔那样去趋奉官方以求恩宠。拉图尔、布歇,以及一切有才智、有特长的小画家们,都不需要年金。他们能够随心所欲的赚钱,他们有绝对独立的地位。反过来,也正是他们把自己的观察方式强加给那些新兴的金融大亨,造就了新一代的审美风尚。想要动摇这股合并起来的势力,用金钱的力量是不行动,因为总署手中的钱是有限的。帮助大样式的是思想,一种有利于它发展的思想。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遭到接连不断的军事失利,一部分看到国家衰弱而不免心中忐忑不安,从而对纵情声色的生活感到羞愧,于是生出朦胧的赎罪愿望。既然教育被认为能改造人,因而也就能改造事物的本性,那么,由理性来加以演释、以感情作为支柱的教育,必将被提到各项社会要求中得首要地位。哲学家狄德罗代表着这种思想,他提出:一幅画如果能教人们“某种东西”,那无疑是最好的。这个“东西”主要是公民美德。从历史中去寻找这种“美德”,当然是最容易想到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于是一个保守的皇家总署和一种进步的哲学思想就这样取得了联合阵线。新的“严肃”的画派开始形成了。所谓“下流的、淫秽的”小画在沙龙里绝迹。然后,又开始攻击师傅会,一年以后,所有民间的艺术与工艺行会管事会、师傅会、共同体、同业公会一概关闭。各种小沙龙、竞技场沙龙、通讯沙龙,虽负隅顽抗近六年之久,终于被勒令禁止展出。皇家学院取得辉煌胜利,学院以外的展出被禁止,学院从此独揽教学与展览的大权。艺术的严厉的统制,终于产生了两个不同的结果。一方面导致皇家画家创作资源的枯竭。即使对那些历史画家来说,由于学院大肆拔苗助长,将并不出色的画作捧上领奖台,所以反而使历史画本身受到损害。因为那类既辉煌、又有教育意义,既庄严、又动人的题材,并非轻而易举找到;而“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既经不起观众的检验,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另一方面,一些画家满心想要按照总署的指示创作,登上领奖台,走上专画“有教育意义的题材”的道路,而不考虑自身艺术的特长,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毁坏了自己的才能,断送了自己的艺术前程。 东方绘画则基本上没有这么激烈的题材之争,情况甚至相反。 比如在中国绘画中,山水和花鸟一直是最重要的题材,佛经故事绘画或其他思想来源的道德宣教画,只限于在底层次的民众中流传,其本身的艺术水平得不到提高,在画史上也没有什么地位。西方绘画则不同,圣经故事和古希腊神话构成了它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的西方绘画中,属于这两股古代题材来源的作品不计其数。东西方绘画在题材方面的这种差异,出了民族发展过程的差异,古希腊悲剧、圣经故事在西方深厚文化背景等原因外。亚里斯多德的情节说和悲剧的道德意义以及古典主义的代表贺拉斯要求借用古代的题材、英雄业绩来创作,以便对公民进行“寓教于乐”的教育主张,应当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从画史上得悉,在中国士大夫所热衷的“诗、书、画”三种文艺形式中,地位最低的是绘画。所谓地位低并不是说绘画只是工匠技艺,士大夫不屑一顾。士大夫的确看不起那类所谓的“匠人画”,但是士大夫也有一类属于自己的“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两者泾渭分明,高低判然。绘画的地位低,指的是它与国家和政治大事的关系比较远,不能用于教化。对于这一点,绘画自身也很知趣,自觉地“不干预政治”,而用于修身养性和抒发灵性。教化的工作让给文学去做。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思想是儒、佛、道三者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产物,相比文学来说,佛道思想在绘画中占了主要地位,成为绘画的基本主题。这首先与山水画的兴起有关。山水画与山水诗词同起源于魏晋六朝,促使它们诞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道家的避世思想和佛教的出世观念。向往林泉丘壑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生活的又一重要方面,士大夫在朝事繁忙之际或政坛失意之际,往往或会想到山林生活,想到大自然涤荡心胸块垒的作用,山水画的兴起本来就与“庄严”和“公民意识”风牛马不相及。假如用西方绘画的分类标准看待中国传统绘画,山水画显然没有资格称为“大样式”而只能属于“小样式”,但是山水画即使占了主要地位,也没有与其他题材的绘画相对立。中国绘画中较明显的对立是有的,不过它存在于“文人画”与所谓的“院体画”之间,它们纷争的要点是画法,而不是题材,是究竟采取与写实相似的“工细”、“板滞”的画法呢还是采取表现心中意念的“写意”画法。此外,山水画在中国产生的较早,风景画在西方出现的很晚,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东西方绘画关注的重点有很大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