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水平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探究性

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热点,自主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水平的形成依赖于教师有意识地按照水平形成的规律,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并通过一些相对应的主体活动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展开化学实验的探究,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问题,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想象水平,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相关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作保证。

二、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的问题和兴趣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探究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应用水平、创新水平。师生在问题情景中互动、体验、探究、实践、感悟,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三、学教结合,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合力

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归纳,还要允许学生质疑,同时,教师还要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分类指导,即时实行点拨,耐心细致引导,从而真正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合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 想象力是动脑筋,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用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说:"(译成白话)一个人想要亲眼看见一头活着的象,那很难呀!不过他若得到一具死象的骨胳,拿去对照着一幅象图看,便能臆想出活象的模样,也就被大家叫做象了。"可见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与其它各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诸如创造力、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毅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想象有几种方式:一是回想、二是幻想;三是联想。想象具有无限性和自由性。 小学时期是想象最丰富的时期。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儿童绘画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英国汤姆森,美国罗恩菲德,他们根据儿童学画的规律,把三至十五岁的儿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二至三岁的涂鸦期,三至五岁为象征期,五至八岁为意象表现期,八至十二岁为视觉写实期,十二至十五岁为客观写实期。在写实期前儿童思维处于情景知觉期,对时间、空间这些概念分不清楚,通常会随意组合,非常自由。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给儿童的想象插上翅膀,使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一、问题提出 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却发现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在美术课中,都喜欢照着书中,或者是老师的范作绘画,没有自己的主观想象和思想,作品简单,苍白,甚至离开书本和老师就无法下笔,学习美术缺乏意义,无法真正体会美术的其中乐趣,从而学生们也失去了培养其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这一实验课题,以期变通、改进、更新美术基础教育观念,尊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绘画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探索一条顺应儿童日益发展需要的美育之路。 二、实验假设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能力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泉州河市中学杜白娟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景,不断改变教学的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字】初中思想品德自主探究能力课堂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思想品德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最终又高于生活,并为青少年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只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才能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的衔接,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景,不断改变教学的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想”探究。 任何的学习都离不开问题。学生也正是在问题的驱动下,才能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可来源于教师、教材、学生自身或其它途径。就学生探究兴趣和动力而言,自己提出的问题则是最好的。然而学生很难提出确切的合适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

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想象也叫想像。它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 动。当今社会中,青年人、成年人都逐渐失去了想象能力,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儿童少年也面临失去想象能力的威胁。现在的孩子迫于教师与学校的应试教育,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 探究能力的方法】 所谓科学探究,是指一种对自然界有理论指导的探究,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猜想、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 其他活动。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课改区的中 考中科学探究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探究教学,将 科学探究既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又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 学习让学生既能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树立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高探究试题的解题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真正意义的教 学目的。 一、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探究式,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形成科学 探究的习惯 1.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 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动的、活跃的、和谐气氛的学习过程,通过交流与实践,探索中发现新知,应 用新知。探究式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可见素质教育的要求 需要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2.科学新课程顺应探究式教学 浙教版《科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知识的结构等顺应探究式教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而科学问 题的情境包含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之中,我们教师可以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中入手,也可以以光盘、实验、多媒体影视中大量 的现象为素材,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分析 问题,获得新知识。

培养四种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素质

培养四种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人说,中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这种评论虽不全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二十一世纪人才观,要求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张扬人的个性;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新的、突出的课题。本人总结10余年的小学工作实践经验,认为应着重培训学生的四种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总体素质。具体为: 一、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给予孩子一个相当宽松的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让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1 、读一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品味语言,克服摒弃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式的讲读方法。2 、说一说。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白事物的经过。如《乌鸦和狐狸》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讲述“狐狸骗到肉”的经过。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学习态度。3 、演一演。组织儿童分角色表演。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当自己化身为课文中“人物”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如《负荆请罪》这一课,通过廉颇和蔺相如的对话,使我们体会到蔺相如的宽容大度、深明大义和廉颇的知错就改。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按小组分别扮演“廉颇”和“蔺相如”,表演他们对话的情景。比一比,谁能把“廉颇”和“蔺相如”对话时的神态、语言表达地准确、充分。学生便在这样愉快的学习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受到了教育。4 、议一议。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他们的各自智慧火花相碰撞,达成共识。如教《乌鸦喝水》一文,有个学生反驳说:“乌鸦想的方法不好,乌鸦可以用吸管吸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争先发言,连平时胆小的学生也不甘寂寞,跃跃欲试,气氛十分活跃。5 、画一画。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画一画关键的词语,唤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对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为了突出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高大、粗壮的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画出“两合抱粗”“浓密”“粗实而坚硬”“百十余平方米”“巍巍然”“撑立”等词语,体会这株柳树的高大、粗壮和生命力顽强。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教学中既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思维材料,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又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展示思维过程,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使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1、提供思维材料,激发思维活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以无意识注意为主,而无意识注意又直接受兴趣影响,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根据知识的特征,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对于培养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火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草原》这一课中的“墨线勾勒”和“绿色渲染”概念是抽象的,我利用网络收集了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和渲染的中国画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从而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索,以至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尝到“摘苹果”的甜头,学生积极性上来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2、教授思维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先通过具体的实例,做出个别的结论,然后从几个个别的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的事物有许多部分、要素和特性,其中有的是重要的、本质的。随着年级的增高,除了教给学生归纳推理的方法外,还要逐渐教给学生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方法,使学生会根据几个例子归纳出一般的法则和规律,再通过演绎推理把一般规律应用到解题和思考中去,为加快理解和掌握知识提供条件。同时,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思考方法。3、展示思维过程,发展思维品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思维的关键。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积极性,更多地参与思考,给学生创造展示思维过程的条件,抓住时机,注意反馈信息。可以通过口头言语展示,用口头言语表达思维过程,判断依据,分析应用题等。不同年级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同,高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提高,说话比较连贯,注意有条理。 三、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摆在我们素质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1、创造创新机遇。课堂教学中的"双主"道理,每个教师都明白,可在实际操作中,主导往往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中学数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中学数学所研究的空间是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空间。具体地讲,它包括一维(直线)、二维(平面)、三维(立体)图形所反映的空间形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不断地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获得并掌握各种空间知觉和空间表象,同时也在不断地积累着各种表示空间关系的词语,这一切使得他们的空间要领不断的完善和丰富起来。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就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 1.对几何中直线、平面、空间的基本几何图形的形状结构、性质、关系非常熟悉,能正确画图,能离开实物或图形在思维中识记、重现基本图形的形状和结构,并能分析图形的基本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2.能借肋图形来反映并思考客观事物或用语言、式子来表示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 3.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基本图形与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能根据几何图形性质通过思考创造出合乎一定条件、性质的几何图形。 上述各方面都以观察、分析、认识图形性质的能力和画图能力为基础。值得强调的是,识图能力和画图能力却不单纯是空间想象力,它与一般能力以及使用画图工具的技巧有密切关系。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互相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通过丰富学生的空间经验,解决几何入门难的问题 几何教学入门难,历来是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问题。因为初学几何时,学生必须经历认识上的一个转折--由代数向几何的转变。这个转变在两方面给初学者造成困难:一是研究对象由数转变为形,学生要由对符号信息的操作转变为对图形信息的操作;二是思维方法由以计算为主转变为以推理论证为主,学生要由对事物间的数量化分析转向对其空间形式的定性分析上来。 对于几何初学者而言,他们不明了这种转变,不理解学习几何的目的,表现出学习上的不适应性。特别是,中学几何课很快就进入论证阶段,而这时许多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还未达到形式逻辑运算阶段,因此,对于形式的、严格的逻辑推理,他们理解起来就感到很困难,特别对某些看起来明显的事实需要进行数学证明就更感困惑。不习惯几何学中的推理论证,不会使用几何语言进行叙述,由此导致对几何学习产生畏惧的情绪。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几何概念的日渐增多,推理论证的要求更高,上述情况会更加严重从而使几何学习成为一个障碍,出现

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潜山路学校杨华刚 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知开始,然后形成表象,由表象逐步发展到抽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认知规律和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地大胆去尝试,大胆创新,这样既开拓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适应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在实践操作中探索知识的由来 学生实践操作中获得的是一种表现为过程、情感形式的动态表象,这不仅对于抽象概括概念、规律与方法极其有利,而且能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上获得深刻的理解与牢固的记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这节课时,我就让学生课前准备两个圆、直尺、剪刀。上课时,我会问,你们会求圆的面积么?(学生回答: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及时启发学生,是否可以把圆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呢?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可以把圆转化为长方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师适时问学生,圆和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联系?学生对照自己拼成的图形和圆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找出拼成图形和圆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后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说出推导步骤,及时通过语言进行归纳、整理学生们对圆面积公式形成过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直观操作和语言表达协同活动,相互支持和调节,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和抽象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以动促说,以说促思的自主学习过程,在良好的情境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学会质疑,提高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丰富想象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丰富想象力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美术课程教学过程较其他学科更具有的情趣性、自由性和多样性,为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最适宜的空间。笔者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时间,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培养小学生养丰富的想象力。 一、呵护好奇心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的这段话蕴含着的一个道理——好奇心和对事物的兴趣是爱因斯坦成功的原动力。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自然现象感到过好奇的经验,小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好奇心更加强烈。学生经常会对一些的现象产生好奇,而这些现象对教师来说可能是再普通不过的常态。另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事物的关注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和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好奇心的合理引导能够使学生对事物产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不进行合理的引导,听之、放之,或教师只给予一些简单、肯定的命令式的回答(哪怕是没有定论的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就不多了。日常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或兴趣呢? 第一是精心设疑,让学生有机会多观察、多思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多方面观察,积极思考,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寻找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实践和探知学习内容;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疑问,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如:在《走进青铜》一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一个博物馆参观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学生在参观伏鸟双尾虎的时候,出示图片,教师先发问:老虎是非常凶猛动物,是百兽之王,为什么小鸟还敢伏在它的身上?你们来猜猜小鸟与老虎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与猜想,激发了他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丰富了想象力。 第二,合理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的中心环节,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被引发,教师授课应该让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的。 当学生对“小鸟还敢伏在老虎的身上”这个问题产生疑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双河二小杨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儿童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它与科学家所经历的科学活动极其相似,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研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并用语言文字交流等。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带领学生搜集科技信息,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上科学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对待,为今后学好科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为重要。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然后老师播放课件:无声的大自然。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仿佛缺了点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吗?然后再将课件

画面添上声音,学生兴趣十足。觉得有了声音,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样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于作出假设,进行验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我就在以下两个方面多下了功夫:一是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我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允许出错,从不嘲笑、挖苦、讽刺。如《声音的产生》,师:关于声音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就有可能提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那你们觉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请大家猜想一下。生说出自己的假设如拍打、敲击、摩擦、碰撞、拨动、振动等。师:能讲出你们的理由吗?生:像鼓,我一敲就有声音。师:你认为声音是敲打产生的,不敲打可以产生声音吗?生:能。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师:不碰撞可以产生声音吗?师:你说说看为什么不能产生声音?生:弹像皮筋时橡皮筋没有碰撞,但是产生了声音。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看来我们只猜还不行,要用实验去证明。师:我敲击的是鼓,为什么豆子在跳动?生:因为鼓面在振动。反面验证:你能让一个物体发声,但不振动吗?讨论一下。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实验验证。汇报实验结果: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根据刚才正反两方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

美术活动中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美术活动中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是小学基础课程之一,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跨世纪人才以及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学科。那么小学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是合乎生活规律的、与其内容和谐统一的、丰富独特的又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就必须有鉴赏能力,而人的鉴赏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且爱美是人的天性,对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来说,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审美的教育,能使学生运用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鉴别真伪、分辨善恶、判断美丑。所以我们的美术教育有较多的审美内容。 二、应该培养的造型能力 “型”是美术教育的基础,也是美术的根本内容和主要手段。“型”的好坏直接关系美术作品的好坏,一幅好的美术作品肯定有一个好的造型。而这个造型又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整幅的结构造型。这是一种比较大范围的造型,就如我们写作文用什么内容来表达思想感情一样,同样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状物体来表示。如:同是表达人的愤怒,可以用一个人的面部的表情直接表达,也可以用人的举止和周围的物体组合来表达。又如:同是表达冬天,有的人可能直接用大雪纷飞来表达,也有人用穿着棉衣、棉帽的人来表达等。不同的内容、物体就有不同的结构造型,也有不同的组合造型。怎样把这些物体组合到一起才美呢?这是我们教师必须强调的问题。另一种是单个物体的造型,每一个物体都有不同的形状,但我们可以归纳成几种几何图形。如:长方形(长方体)、正方形(正方体)、三角形,圆形等。在实物中我们可以把现实中的大部分房子、书本、课桌看作长方体;我们的手脚四肢、树木的枝干可以看作圆柱体;我们的整个头可以看作是蛋形的圆;牡丹花可以看作圆形等。这是物体的整体形状,在我们学习画画时,教师必须先教会学生了解物体的大体造型,然后再去分小的部分的造型。如:我们画小汽车,可以把小汽车看作一个长方体,确定大小位置,再来确定它的门、车轮的大小位置等。这样就不会出现变形和太大的比例问题。 三、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尤其是画家、诗人、作家、科学家、天文学家,他们肯定有非一般人的想象力,才有今天的成就。想象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有较多地体现,如:根据一个场景、一种现象、一个季节、一首诗歌,让学生画一幅想象画等。又如:让学生用泥捏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培养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富源县后所镇中学:钱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从教学上看,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变化;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是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体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认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声融入琅琅的读书声,让他们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很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问题。但是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因为一些教师十分拥护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力主教育创新。但是,由于多年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些老师担心创新教学方式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会降低教学效果,导致学生考试成绩的下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做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总是对科学知识充满热爱,对缺乏可靠证据的结论保持怀疑,对出现的新事物表现出好奇和探求的渴望。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并善于发现普通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和容易忽视的细节,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火花。创新型教师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特点,结合当时的教育情境,随机应变地对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的处理,并能创造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

注重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观察的意义和作用。人对一切事物的认识,以及知识的获得和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开始于观察。观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起点。如果对周围事物不善于观察,就等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就不能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因此,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科学研究以及从事其他的活动,首先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开启自己认识的门户。” 2、创设观察情境,激发、培养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观察问题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创设观察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在讲解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公式左右两边的结构特征,认学生分析公式特点,通过学生的运用来理解掌握完全平方公式。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只有观察的兴趣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正确恰当的方法,既使观察一千次也是一无所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的方法和技巧。(1)观察问题的相同之处。几个问题也可能有相同之处,它们或具有相同的形式,或者属于同一类问题,或者条件有相同之处,或者问题相同,通过观察发现几个问题的共同点,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观察问题的不同之处。任何问题之间都有不同之处,因此要教育学生从相同中找规律,从不同中求变异。(3)观察问题中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特征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内容提要 小学儿童的想象有意性,随年级增高不断提高,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儿童,仍带有幼儿时期的特点,在想象时会离开想象的目的、主题、自由地去想象。到了高年级,他们智力活动的控制能力增强了,就能围绕主题进行一定的想象。小学儿童想象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了解小学儿童的想象特点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想象就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新形象的心里过程。想象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也不可能有任何预知预见。 按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分为在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在造想象时根据词的表达或条件的描绘(图样、图解、说明书等),在头脑中形成这一事务的形象,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 二、小学生的想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符合教学内容的想象,因此,从学生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就增长起来了。

我们对学生应该一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例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进行有条理的、生动的讲述和表情朗读;在作文中,要求学生在围绕主题进行连贯的构思等等。 2、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生在教师影响想下,由于表像的积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务的形象叫表像),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不但再造想象富于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也日益发展起来。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大多是属于再造性的,在他们想象的形象中,有许多模仿过去曾经见过的东西,把过去看见的东西再现出来,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而在高年级学生的想象中对表像的创造性改造就明显增多。小学生的想象,不论是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最初都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以后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3、想象逐步富于现实性 小学儿童幻想正处于在由远离现实的幻想向现实的幻想过渡阶段。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幻想,是富于现实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幻想与现实紧密联系结合起来。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很多创造性的活动常常是从幻想开始的,例如,宇宙航行最初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富于幻想是小学生想象的重要年龄特征之一。小学生幻想十分丰富,他们时而会幻想

(完整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总结 嫩北农场小学小学尚振权 课题实验启动以来,取得的一定的效果。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我校的研究主要以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为立足点,以小课题研究和同题互动课例研究为载体,以探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培训提高转变观念。 我们围绕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专家号脉。聘请专家指导课堂教学工作。先后进行了分科的评课活动。还为全体老师在报告厅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题报告,对我校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帮助老师们发现存在的问题。 2.名师引领。暑期中我们邀请了北京市崇文区教研室副主任王文丽,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业务校长钱守旺来到我们学校,他们精彩的课堂和报告,直抵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洗礼了我们的思想,特别是这些名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做法,使老师们收益颇丰。 3交流多样。学习交流是进行研究的有效形式。老师们畅所欲言,用思想碰撞思想,用智慧砥砺智慧,呈现出教育思想百花齐放、教学教

研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本年主要组织了“一节好课的标准大讨论”、“优秀成功教育案例论坛”等。二是创新教师周前会的形式与内容。对教师周前会,我们采取年级组轮流承办的方式,让年级组各显其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针对本周的研究课进行评课。 二、小课题研究带动。 如何引导老师们进行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实验教师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都有自己的小课题研究。比如:康颖老师的《高年级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研究》、李雅君老师《布置自主预习作业的研究》、王君华老师《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式的探究》。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式,并积极撰写研究随笔。课题组认为: 现在我们的课堂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具体表现在: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不讲,注重练习的质量,留给学生更多做习题的时间。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更多用于书面的表达,注重知识的内化。在用语言外化知识上有很大的欠缺。书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试卷写出来,表现在考试的成绩中。而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在试卷中是很难体现的。这是造就重书面轻语言的重要原因。 从实用教学的角度看,重视学生书面知识的表达是未可厚非的。但从让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轻视学生口头语言知识的表达就不

浅析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析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杨文娟 新晃县幼儿园湖南怀化新晃 419200 摘要: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生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使用的过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数学教育想象力创造环境培养 Abstract:Cars spark innovative thinking is to be human "imagination" produced by the trigger and darting. Mathematics is one of the objective world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grasp gradually abstraction, forming methods and theories,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process. As a mathteacher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create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students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imagination and innovation, to develop studentsability to innovate, imagination, for the students to start the wings of imagination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Key words:Mathematics Education Imagination Create an environment Training. 正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11-12-09T11:30:32.307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傅忠余 [导读] 浙教版《科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知识的结构等顺应探究式教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中学傅忠余 所谓科学探究,是指一种对自然界有理论指导的探究,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猜想、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课改区的中考中科学探究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探究教学,将科学探究既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又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既能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树立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试题的解题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真正意义的教学目的。 一、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探究式,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1. 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动的、活跃的、和谐气氛的学习过程,通过交流与实践,探索中发现新知,应用新知。探究式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可见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2. 科学新课程顺应探究式教学 浙教版《科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知识的结构等顺应探究式教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而科学问题的情境包含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之中,我们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中入手,也可以以光盘、实验、多媒体影视中大量的现象为素材,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分析问题,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浮力”内容教学中,先出示浮在水面上的小木块,多媒体展示海面上的轮船等,再出示沉在水中的物体(铝块、铁块等),引入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等。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材目标,以探究性视角去挖掘教材知识的问题情境,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二、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引导 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评价五个环节: (1)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在探究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洞察问题的能力,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 (3)实验与收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 (4)分析与评价:收集的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5)在科学探究中,分析与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分析与评价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 例题在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学生在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环节,学生会有各种实验方案,电路设计如下图: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缺陷,使学生选择最合理的或设计更合理的方案,否则探究活动难以进行。因此,教师应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洞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在一次次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 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方法的渗透和体验 思维方式是科学方法的精髓。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内化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提高科学素养。因此在探究过程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和体验。 例如,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内容时,应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的控制,使其中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①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导体的阻值不变而通过调节变阻器来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探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规律。②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通过更换电路中不同阻值的导体和通过调节变阻器来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来控制变量,探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规律。 综上所述,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探究的科学性、严谨性,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从现在的社会需要来看,“能说会道”也将成为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说会道”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从小就开始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使学生想说要让学生说话,首先得让他们想说。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懒得动口表达,那对他而言说话就可能成为一种累赘。古人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古梁传》)话虽说得有点绝对,但从中可见说话即“能言”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要的一步就是使学生想说。1榜样激励在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一个权威性的人物。教师的说话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说话质量。如果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能滔滔不绝的进行讲课,在讲课过程中普通话标准,语音语调以及讲话节奏都把握得很好的话,学生心中就会产生十分崇拜的心情。同时还会萌发一种想法:要是我也能像老师一样那该多好啊!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想说的念头。2游戏激发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它能促进学生身体和智能的发展,激发学生说的热情。小学生总能以最快的时间、最大的激情投身于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中。然而当游戏刚结束时,学生的神经仍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需要以某种方式把自己尚未散尽的热情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就可把握机会,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如:今天你玩了什么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什么?玩时感觉怎么样?以后还愿不愿意玩这样的游戏等等。让学生都有能力回答,都敢回答,都想回答,从而达到让学生想说的目的。二、使学生敢说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现象:教师在讲台上用尽心思讲课,却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往往一个问题提出,即使这个问题很简单,也没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而当你向不举手的学生提问时,他却能回答得很好。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学生怕说。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需要锻炼学生的胆量,让他们敢说。1合理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知道学生往往想表现却又怕出错,怕出错即是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合理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多采用鼓励性原则,即便有的学生说的确实不好,也要通过纵的比较发现他的进步并给予鼓励。如当你让一个同学讲讲自己在寒假里做得一件事,而他却讲得乱七八糟,没有顺序也没有重点时你对他说:“你看你说得像什么,真够笨的。”这就给学生心里投下了阴影,使他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敢随便说话。而相反,如果你对他说:“你的故事很有趣,不过讲得时候还要有重点有顺序些,那就更棒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萌发一种让自己讲得更好的愿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也会有胆量把自己的话说出来。因为他知道即使说错了,也不会受到责怪。2积极训练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不能只局限于口语交际课上,而要把语言训练扩展到各项活动中去,随时随地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不断说话的过程中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感,让他们敢于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三、让学生爱说学生能做到想说和敢说还不够。我们还要让学生对说话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让他们把说话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和任务。1巧定话题让学生“爱说”就要使练习的题目具有趣味性。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时,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的题目不是太高深就是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学生毫无感知,而教师却要求他们要把话说得很完美。这样一来,不仅会减退学生的积极性,还会让他们对说话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从而造成课堂上的“静悄悄”。相反如果教师能设定一些学生普遍较感兴趣的题目,像看一部动画片,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喜欢;让学生说说最近自己开心的事等等。由于这些题目符合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