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逆境生理指标的测定

逆境生理指标的测定

逆境生理指标的测定
逆境生理指标的测定

逆境生理指标的测定

要求:选三个指标

一、植物组织中超氧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催化下列反应:

2 +2H + → H 2O 2 + O 2

反应产物H 2O 2可被过氧化氢酶进一步分解或被过氧化物酶利用。因此SOD 有保护生物体免受活性氧伤害的能力。已知此酶活力与植物抗逆性及衰老有密切关系,故成为植物逆境生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原理

本实验依据超氧化物歧化酶抑制氮蓝四唑(NBT )在光下的还原作用来确定酶活性大小。在有可被氧化物质存在下,核黄素可被光还原,被还原的核黄素在有氧条件下极易再氧化而产生 , 可将氮蓝四唑还原为蓝色的化合物,蓝色化合物在560nm 处有最大吸收,而SOD 可清除 从而抑制了蓝色化合物的形成。因此光还原反应后,反应液蓝色愈深说明酶活性愈低,反之酶活性愈高。据此可以计算出酶活性大小。 试剂

L 磷酸缓冲液();

130mmol/L 甲硫氨酸(Met )溶液:称1.9399g Met 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ml ;

O 2

O 2●

O 2●

O 2●O 2●

750μmol/L氮蓝四唑溶液:称取0.06133g NBT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ml 避光保存;

100μmol/L EDTA-Na2溶液:取0.03721g EDTA-Na2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ml;20μmol/L核黄素溶液:取0.00753g核黄素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0ml避光保存(当天配制)。

方法

1、酶液提取取一定部位的植物叶片(视需要定,去叶脉)0.5g于预冷的研钵中,加1ml磷酸缓冲液在冰浴下研磨成浆,加缓冲液使终体积为5ml。取2~3ml于10000rpm下离心10分钟,上清液即为SOD粗提液。

2、显色反应取5ml试管(或指形管,要求透明度好)7支,3支试管为测定管,另4支为对照管,按表1加入各溶液。

混匀后将1支对照管置暗处,其他各管置于4000lx日光灯下反应20min (要求各管受光情况一致,反应室的温度高时反应时间可以缩短,温度低时反应时间可适当延长(温度范围30~37℃)。

表1 各溶液加入量

3、蛋白浓度的计算 蛋白浓度=

W

a v

c ?? 单位:mg 蛋白/g 样重 c -通过标准曲线查得的每管中蛋白含量(mg ) v -样液总体积(ml )

a -测定时提取液体积用量(ml )

W -样重(g )

4、SOD 活性测定与计算 至反应结束后,以不照光的对照管作空白,在560nm 下分别测定其它各管的光密度值,SOD 活性单位以抑制NBT 光化还原的50%为一个酶活性单位表示。按下式计算SOD 活性。

SOD 总活性 =

a

W A V

A A ck E ????-5.0)(ck 单位:酶单位/g 鲜重表示;

A ck ―照光对照管的光密度值; A E —样品管的光密度值; V —样液总体积(ml ); a —测定时样品用量(ml ); W

—样重(g ); 二、氧自由基的测定 原理:

与羟胺反应生成NO 2- ,NO 2-在对氨基苯磺酸和α-萘胺作用下,生成粉红

色的偶氮染料,染料在λ530nm 有显著吸收,根据OD 530可以算出样品中的 含量。 步骤:

1、酶液提取 取一定部位的植物叶片(视需要定,去叶脉)0.5g 于预冷的研钵中,加1ml 磷酸缓冲液在冰浴下研磨成浆,加缓冲液使终体积为5ml 。取2~3ml 于10000rpm 下离心10分钟,上清液即为SOD 粗提液。

O

2

O 2●

2亚硝酸根标准曲线的制作:1ml系列浓度的NaNO2(0、5、10、15、20、30、40和50mol /L)分别加入l m1对氨基苯磺酸和lmlα-萘胺,于25℃中保温20min,然后测定OD550,以[NO2-]和测得的OD530值互为函数作图,制得亚硝酸根标准曲线。

3 O2-含量测定:0.5m1样品提取液中加入0.5m150mmo1/L磷酸缓冲液,1m1的1mmo1/L盐酸羟胺,摇匀,于25℃中保温l h,然后再加人l m117mmo1/L

O2●

对氨基苯磺酸(以冰醋酸:水=3:1配制)和1m1 7mmol/Lα-萘胺(以冰醋酸:水=3:1配制),混合,于25℃中保温20min,取出以分光光度计测定波长530nm的OD值。

根据测得的OD530,查NO2—标准曲线,将OD530换算成[NO2-],然后依照羟胺与的反应式:NH2OH十2O2十H+ NO2-十H2O2十H2O从[NO2-]对[O2]进行化学计量,即将 [NO2-]乘以2,得到[O2]根据记录样品与羟胺反应的时间和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可求得产生速率(nmo1min-1mg-1蛋白)。

三、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植物在正常条件下,游离脯氨酸含量很低,但遇到干旱、低温、盐碱等逆境时,游离脯氨酸便会大量积累,并且积累指数与植物的抗逆性有关。因此,脯氨酸可作为植物抗逆性的一项生化指标。

原理

采用磺基水杨酸提取植物体内的游离脯氨酸,不仅大大减小了其他氨基酸的干扰,快速简便,而且不受样品状态(干或鲜样)限制。在酸性条件下,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稳定的红色缩合物,用甲苯萃取后,此缩合物在波长520nm处有一最大吸收峰。脯氨酸浓度的高低在一定范围内与其光密度成正比。

试剂

3%磺基水杨酸水溶液;甲苯;

%酸性茚三酮显色液:冰乙酸和6mol/L磷酸以3:2混合,作为溶剂进行配制,此液在4℃下2~3d有效;

脯氨酸标准溶液:称取25mg脯氨酸,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250ml,其浓度为100μg/ml。再取此液10ml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即成10μg/ml的脯氨酸标准液。

方法

1.标准曲线制作

(1)取7支具塞刻度试管按表1加入各试剂。混匀后加玻璃球塞,在沸水中加热40min。

(2)取出、冷却后向各管加入5ml甲苯充分振荡,以萃取红色物质。静置待分层后吸取甲苯层以“0”管为对照在波长520nm下比色。

表1 各试管中试剂加入量

管号0123456

标准脯氨酸量

(ml)

H2O(ml)0

冰乙酸(ml)

显色液(ml)

024*******脯氨酸含量

(μg)

(3)以光密度值为纵坐标,脯氨酸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线性回归方程。

2.样品测定

(1)脯氨酸提取取不同处理的剪碎混匀叶片~0.5g(干样根据水分含量酌减),分别置于大试管中,加入5ml 3%磺基水杨酸溶液,管口加盖玻璃球塞,于沸水浴中浸提10min。

(2)取出试管,待冷却至室温后,吸取上清液2ml,加2ml冰乙酸和3ml 显色液,于沸水浴中加热40min。

(3)取出冷却后向各管加入5ml甲苯充分振荡,以萃取红色物质。静置待分层后吸取甲苯层,以空白管为对照,在波长520nm下比色测定。

(4)结果计算:从标准曲线中查出测定液中脯氨酸浓度,按下式计算样品中脯氨酸含量的百分数:

脯氨酸(μg/g FW或DW)=(C×V/a)/W

式中 C—提取液中脯氨酸含量(μg),由标准曲线求得;

V—提取液总体积(ml); a—测定时所吸取提取液的体积(ml);

W—样品重(g)。

注意事项:

样品测定时若气温较低,萃取物分层不清晰,可将试管置于40℃左右的水浴中快速测定。或过夜静置。

四、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植物器官衰老或在逆境下遭受伤害,往往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丙二醛(MDA)是膜脂过氧化的最终分解产物,其含量可以反应植物遭受逆境伤害的

程度。

原理

丙二醛(MDA)是常用的膜脂过氧化指标,在酸性和高温度条件下,可以与硫代巴比妥酸(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三甲川(3,5,5-三甲基恶唑-2,4-二酮),其最大吸收波长在532nm。但是测定植物组织中MDA时受多种物质的干扰,其中最主要的是可溶性糖,糖与TBA显色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50nm,532nm处也有吸收。植物遭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时可溶性糖增加,因此测定植物组织中MDA-TBA反应物质含量时一定要排除可溶性糖的干扰。低浓度的铁离子能够显著增加TBA与蔗糖或MDA显色反应物在532、450nm处的光密度值,所以在蔗糖、MDA与TBA显色反应中需一定量的铁离子,通常植物组织中铁离子的含量为100~300μg/g DW,根据植物样品量和提取液的体积,加入Fe3+的终浓度为μmol/L。

双组分分光光度计法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D=kCL,当液层厚度为1cm时,k=D/C,k称为该物质的比吸收系数。当某一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时,某一波长下的光密度值等于此混合液在该波长下各显色物质的光密度之和。

已知蔗糖与TBA显色反应产物在450nm和532nm波长下的比吸收系数分别为,。MDA在450nm波长下无吸收,故该波长的比吸收系数为0,532nm波长下的比吸收系数为155,根据双组分分光度计法建立方程组,求解方程得计算公式:

C1(mmol/L)=

C2(μmol/L)=(D532-D600)

式中:C1为可溶性糖的浓度,C2为MDA的浓度,D450、D532、D600分别代表450nm、532nm和600nm波长下的光密度值。

试剂

10%三氯乙酸(TCA);%硫代巴比妥酸,先加少量的氢氧化钠(1 mol/L)溶解,再用10%的三氯乙酸定容;石英砂。

方法

1. 实验材料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的植物叶片或衰老的植物器官。

2. MDA的提取称取剪碎的试材1g,加入2ml 10%TCA和少量石英砂,研磨至匀浆,再加8ml TCA进一步研磨,匀浆在4000rpm离心10min,上清液为样品提取液。

3. 显色反应和测定吸取离心的上清液2ml(空白加2ml蒸馏水),加入2ml %TBA溶液,混匀物于沸水浴上反应15min,迅速冷却后再离心。取上清液测定532nm、600nm和450nm波长下的光密度。

4. 计算含量

双组分分光光度法按公式③可直接求得植物样品提取液中MDA的浓度。

用上述任一方法求得MDA的浓度,根据植物组织的重量计算测定样品中MDA的含量:

MDA(μmol/g FW)=

植物组织鲜重()

提取液体积(

浓度(μ

g ml

/

mol

L

MDA

五、植物组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原理

在过氧化物酶 (peroxidase) 催化下 ,H2O2将愈创木酚氧化成茶褐色产物。此产物在 470nm 处有最大光吸收, 故可通过测 470nm 下的吸光度变化测定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步骤:

1. 酶液的制备:取 -5.0g 材料,切碎,放入研钵中,加适量的磷酸缓冲液研磨成匀浆。将匀浆液全部转入离心管中,于 3000g 离心 l0min,上清液转入25ml 容量瓶中。沉淀用 5ml 磷酸缓冲液再提取两次,上清液并入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低温下保存备用。

2.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酶活性测定的反应体系包括:磷酸缓冲液;1.0m1 2%H2O2;愈创木酚和酶液。用加热煮沸 5min 的酶液为对照,反应体系加入酶液后,立即于37℃水浴中保温15min,然后迅速转入冰浴中,并加入20% 三氯乙酸终止反应,然后,过滤 ( 或 5000g 离心 l0min),适当稀释,470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3. 结果计算

以每分钟内 A470变化为 1 个过氧化物酶活性单位

(u)。

过氧化物酶活性 =(△A470 · V T) ·(·Vs ·t)-1

式中:△A470一反应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

w 一马铃薯鲜重 (g); t 一反应时间

(min);

Vt 一提取酶液总体积 (ml); Vs 一测定时取用酶液体积 (ml) 。

最新植物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实验一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张宪政,1992) 一、原理 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αCL式中:α比例常数。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α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高等植物中叶绿素有两种:叶绿素a 和b,两者均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氯仿。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反映植物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大小,比值高则大,则反之。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试剂:1)95%乙醇(或80%丙酮) 三、实验步骤 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0.2~0.3g,加乙醇10ml,提取直至无绿色为止。把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倒入光径1cm的比色杯内,以95%乙醇为空白,在波长663nm和645nm下测定吸光度。四、实验结果按计算 丙酮法(Arnon法)【可以用于丙酮乙醇混合法和80%丙酮提取法的计算】 叶绿素a的含量(mg/g)=(12.71?OD663 – 2.59?OD645)V/1000*W 叶绿素b的含量(mg/g)=(22.88OD645 – 4.67OD663) V/1000*W 叶绿素a、b的总含量(mg/g)=(8.04?OD663 +20.29?OD645) V/1000*W 按Inskeep公式 叶绿素a的含量(mg/g)=(12.63?OD663 – 2.52?OD645)V/1000*W 叶绿素b的含量(mg/g)=(20.47OD645 – 4.73OD663) V/1000*W 叶绿素a、b的总含量(mg/g)=(7.90?OD663 + 17.95?OD645) V/1000*W

测定各生理指标的试验方法

测定各生理指标的试验方法 1.4.1 电导率的测量(浸泡法)[5] 取大小相当的植物叶片(尽量保证叶片的完整性,少含茎节),用自来水洗净后再用蒸馏水冲洗3次,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将叶片剪成适宜长度的长条(避开主脉),快速称取鲜样,每份0.1g,分别置于10ml去离子水的刻度试管中,盖上玻璃塞置于室温下浸泡处理12h,用电导仪测定浸提液电导(R1),然后沸水浴加热30min,冷却至室温后摇匀,再次测定浸提液电导(R2)。根据公式:相对电导率=R1/R2×100% 算出电导率。 1.4.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氮蓝四唑法)[5] 取各株植物相同部位的叶片(去叶脉)0.5g于预冷的研钵中,加1ml预冷的磷酸缓冲液在冰浴上研磨成浆,加缓冲液使最终体积为5ml。取1.5~2ml于4000r/min 下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SOD粗提取液。取32支试管(30支测定管,2支对照管),分别加入1.5ml0.05mol/l磷酸缓冲液、0.3ml130nmolMet溶液、0.3ml750μmol/l NBT溶液、0.3mol100μmol/l EDTA液、0.3ml20μmol/l核黄素、0.05ml酶液(其中2支对照管以缓冲液代替酶液)、0.25ml蒸馏水,混匀,将一支对照管置于暗处,其他各管于4000lx日光下反应20min(要求各管受光情况一致,温度高时缩短,低时延长)。反应结束后,以不照光的对照管做空白,分别测定其他各管的吸光度。 计算公式:SOD总活性(U/g)=[(A CK -A E )×V]/(0.5×A CK ×W×Vt) 注:SOD总活性以每克样品鲜质量的酶单位表示(U/g);A CK 为照光对照管的 吸光度;A E 为样品管的吸光度;V为样品液总体积(ml);Vt为测定时样品用量(ml);W为样品鲜质量(g)。 1.4.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愈创木酚法) [5] 酶液提取:取5.0g植物叶片,洗净,剪碎,放入研钵中。加适量的磷酸缓冲液研磨成匀浆。将匀浆液全部转入离心管中,于3000rmp离心10min,上清液转入25ml容量瓶中。沉淀用5ml磷酸缓冲液再提取2次,上清液并入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低温下保存备用。分别在各试管中加入0.05mol/l磷酸缓冲液 2.9ml,2%H2O21.0ml,0.05mol/l愈创木酚1.0ml和0.1ml酶液来制备酶活性测定

人体正常生理指标(整理版).

人体正常生理指标 温度用腋下测量正常是 36-37摄氏度 心率正常是 60-100次 /分钟 血压正常不高于 140/90mmHg,不低于 90/60mmHg 血液 总血量 : 65--90ml/kg, 全血比重:男 1.054--1.062 女 1.048--1.062 血浆:1.024--1.029 渗透 (量压 血胶体渗透压:21±3mmHg(2.80±0.40kPa 血晶体渗透压:280--310mOsn/kg(280--310mmol/L 红细胞数 : 男 (4.0--5.5×10^12/L(4.0--5.5×10^6/ul 女 (3.5--5.0×10^12/L(3.5--5.5×10^6/ul 血红蛋白 : 男 120--160g/L(12--16g/dl女 110--150g/L(11--15g/dl 红细胞压积 : 男 0.4--0.5(40--50vo% 女 0.37--0.48(37--48vol% 红细胞平均直径 : 7.33±0.29um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 (H: 29.36±3.43pg(29.36±3.43uug 红细胞平均体积 (V: 93.28±9.80fl(93.28±9.80um^3 红细胞平胞血红蛋白浓度 (HC: 0.31--0.35(31--35% 网织红细胞数 : 0.005--0.015(0.5--1.5%

红细胞平均渗透性脆性试验 : 在 0.44--0.47%(平均 0.45%盐液内开始溶解,在 0.31--0.34(平均 0.32%盐液内全部溶解。白细胞数 : (4--10×10^9/L(4000--10000/ul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0.5--0.7(50--70% 嗜酸粒细胞:0.005--0.03(0.5--3% 嗜碱粒细胞:0.00--0.0075(0--0.75% 淋巴细胞:0.2--0.4(20--40% 单核细胞:0.01--0.08(1--8%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 (0.05--0.30×10^9/L(50--300/ul 血小板数:(100--300×10^9/l(10--30万 /ul 出血时间 :(Duke法 1--3min(lvy法 0.5--6min 凝血时间 : (毛细管法 3--7min (玻片法 2--8min (试管法 4--12min 凝血酶原时间 : 凝血酶原消耗时间 >20sec为消耗正常 血块收缩时间 : 30--60min开始回缩, 18h 后明显收缩, 24h 已完全收缩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35--45sec 凝血酶时间 : 13--17sec 复钙时间 : 1.5--3min 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

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小黑豆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1.表型变化:鲜重、株高、主根长和叶面积 鲜重:取处理好的植株,擦干根和叶表面水分,测量整株植物的重量,每个测6个重复。 株高: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植株最高点的高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主根长: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主根最远点长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叶面积:取处理好的植株,选择第二节段的叶片,测量叶面积,叶面积测量方法是测每个叶片最宽处长度作为叶的长,测叶片最窄处长度作为叶的宽,叶片长和宽的乘积即为叶表面积。每个测6个重复。 2.总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测定 样品处理:取0.5g样品(叶片要去除叶脉、根要先用清水清洗干净),速在液氮中冻存,在遇冷的研钵中加液氮研磨,然后加入1.5ml的Tris-HCl(pH7.4)抽提,将抽提液转移到2ml的EP管中,于4℃,12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保存在-20℃下,上清液可用于总蛋白、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H2O2含量测定。 总蛋白测定(Bradford法):样品反应体系(800ul H2O+200ul Bradford+5ul 样品),空白对照为(800ul H2O+200ul Bradford)。测定后带入标准曲线Y=32.549X-0.224(Y代表蛋白含量,X代表OD595),计算得出蛋白含量。 可溶性糖测定:样品反应体系(1ml蒽酮+180ul ddH2O+20ul样品提取液);空白对照(1ml蒽酮+180ul ddH2O),测定OD625后带入标准曲线:Y=0.0345X+0.0204(Y代表OD625,X代表可溶性糖含量(ug)) 蒽酮配方:称取100mg蒽酮溶于100ml稀硫酸(76ml浓硫酸+30mlH2O).注意:浓硫酸加入水中时,一点一点递加,小心溅出受伤。 丙二醛(MDA)测定:在酸性和高温条件下,丙二醛可与硫代巴比妥(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3,5,5-三甲基恶唑2,4-二酮,在532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但该反应受可溶性糖的极大干扰,糖与TBA的反应产物在532nm处也有吸收,但其最大吸收波长在450nm处。采用双组分分光光度法,可计算出MDA含量。MDA的计算公式为:MDA(umol/L)=6.45OD532-0.56OD450. 反应体系为:400ul 0.6%TBA+350ul H2O+50ul样品,80℃水浴10min后,测OD532和OD450。对照用Tris-HCl. 0.6%TBA配方:称取硫代巴比妥0.6g,溶于少量1M NaOH中,待其完全溶解后用10%TCA(称取10gTCA三氯乙酸,溶于100ml蒸馏水中,待其溶解即可)定容至100ml。 H2O2测定(二甲酚橙法):样品反应体系(82ul溶液A+820ul溶液B (A:B=1:10)+150ul样品提取液),30℃水浴30min,测OD560。标准曲线为:Y=0.01734X-0.0555(Y代表OD560,X代表H2O2含量)

常见生理参数的测量范围

常见生理参数的测量范围 三大组成部分传感器:将生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2. 放大器和测量电路: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转换、调整。 3.数据处理和记录、存储、显示装置。 低频电流对人体的三个作用:产生焦耳热;刺激神经、肌肉等细胞;化学效应。这些作用使组织液中的离子、大分子等粒子振动、运动和取向。 在整体情况下,由感知电流造成的电击称为宏电击(0.7~1.1mA),通常指加于体表引起的电流效应。 由感觉阈以下的电流所造成的电击,成为微电击,通常指电流直接加到心脏产生的电流效应 临床上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方法在头皮上观察皮层的电位变化,记录到的脑电波称为脑电图EEG。周期:正常值为8~12HZ 脑电图的分类:(1)α波:可在头颅枕部检测到,频率为8~13HZ,振幅为20~100uV,它是节律性脑电波中最明显的波。 (2)β波:在额部和颞部最为明显,频率为18~30HZ,振幅为5~20uV,是一种快波,它的出现意味着大脑比较(3)θ波:频率为4~7HZ,振幅为10~50uV,它是在困倦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所记录的波形。(4)δ波:在睡眠,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是出现,频率是1~3.5HZ,振幅为20~200uV。根据脑电与刺激之间的时间关系,可将电位分为特异性诱发电位和非特异性诱发电位。在临床上一般只进行特异性诱发电位的检查,简称EP。EP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外在或内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是代表中枢神经系统在特定功能状态下的生物电活动的变化 临床上常用的诱发电位有: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事件相关电位ERP。 肌电图记录的是不同机能状态下骨骼肌的电位变化肌肉的生物电活动形成的电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肌电图EMG,肌电活动是一种快速的电变化,它的振幅是20uV到几个毫伏,频率为2Hz~10kH 所谓运动电位就是用来表示肌肉基本功能的单位,它是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和由它所支配的肌纤维构成的,运动单位为肌肉活动的最小单位。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是研究神经在传递冲动过程中的生物电活动。利用一定强度和形态的脉冲电刺激神经干,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用同心针电极或皮肤电极记录所诱发的动作电位,然后根据刺激点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发生肌收缩反应与脉冲刺激后间隔的潜伏时间来推算在该距离内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 临床上血压测量技术可以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测量: 直接通过传感器在血液中测量,有创。 间接测量: 测量血管壁压力,无创。 常用血压计:1)水银血压计2)无液血压计3)数字式血压计 直接式血压测量心导管术:用心导管从手臂的肘正中贵要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及颈动脉、股动脉等血管的切口插入血管借助X线透视技术监视导管尖端的位置使其进入待测部位测量血压的微型传感器

逆境生理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性生理 前面各章主要讨论正常生理, 即植物在适宜条件下的生命活动。在自然条件下,植物经常遇到环境因子的剧烈变化, 其变化幅度超过了植物正常生命活动所能忍受的范围, 导致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据统计, 地球上比较适宜于栽种作物的土地还不足10%, 其余为干旱、半干旱、冷土和盐碱土。因此,加强抗性生理的研究,弄清抗逆性的机理,对于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植物抗性生理通论 一、逆境对植物的伤害 逆境(environmental stress)是指对植物生存与发育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逆境种类很多, 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任何一种使植物体产生有害变化的环境因子均称胁迫(Stress), 如温度胁迫, 水分胁迫, 盐分胁迫等。在胁迫下植物体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称为胁变(Strain)。胁变的程度不同,程度轻而解除胁迫以后又能恢复的胁变称弹性胁变(elastic strain),程度重而解除胁迫以后不能恢复的胁变称塑性胁变(plastic strain)。 当作用于植物的胁迫因子超过一定的强度,便会产生不同的伤害。首先直接使生物膜受害,导致透性改变,这种伤害称为原初直接伤害。质膜受伤后,进一步导致植物代谢作用的失调,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这种伤害称为原初间接伤害。一些胁迫因子往往还可以产生次生胁迫伤害,即不是胁迫因子本身作用,而是由它引起的次生胁迫造成的伤害,例如盐分胁迫的原初胁迫是盐分本身对细胞质膜的伤害及其导致的代谢失调;另外,由于盐分过多,使土壤水势下降,产生水分胁迫,使植物根系吸水困难,这种伤害称为次生伤害。 逆境导致植物体内代谢的失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逆境对水分代谢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环境胁迫作用于植物体时均可造成植物体内的水分胁迫。例如,干旱能导致直接的水分胁迫;低温和冰冻通过胞间结冰形成间接的水分胁迫;盐渍使土壤水势下降,植物吸水困难,间接造成水分胁迫;高温与辐射使植物与大气间水势差增大,叶片蒸腾强烈,亦间接形成水分胁迫。一旦发生水分胁迫,植物就会脱水现象,进而对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 逆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各种逆境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同化产物供应减少。如干旱、寒冷、高温、盐渍、水涝等均可使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酶活性下降、钝化或气孔关闭,造成CO2供应不足而使光合速率下降,同化物形成减少。 3. 逆境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逆境下植物呼吸速率不稳,其变化规律与逆境类型关系密切。如冻害、热害、盐渍和涝害时,植物的呼吸速率明显下降;而冷害、旱害时,植物的呼吸速率先升后降;植物发生病害时,植物呼吸显著增强。同时,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亦发生变化,如在干旱、感病、机械损伤时,戊糖磷酸途径(PPP)所占比例会有所增加。 4. 逆境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在各种逆境胁迫下,植物体内物质的分解大于物质的合成,水解酶活性高于合成酶活性,因此,植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物质被降解,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水解加强。 5. 活性氧伤害

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精)

小黑豆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1. 表型变化:鲜重、株高、主根长和叶面积 鲜重 :取处理好的植株,擦干根和叶表面水分,测量整株植物的重量,每个测 6个重复。 株高 :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植株最高点的高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主根长 :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主根最远点长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叶面积 :取处理好的植株,选择第二节段的叶片,测量叶面积,叶面积测量方法是测每个叶片最宽处长度作为叶的长, 测叶片最窄处长度作为叶的宽, 叶片长和宽的乘积即为叶表面积。每个测 6个重复。 2. 总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 和 H2O2含量测定 样品处理:取 0.5g 样品(叶片要去除叶脉、根要先用清水清洗干净 ,速在液氮中冻存,在遇冷的研钵中加液氮研磨,然后加入 1.5ml 的 Tris-HCl (pH7.4 抽提, 将抽提液转移到 2ml 的 EP 管中, 于 4℃, 12000rpm 离心 15min , 取上清, 保存在 -20℃下,上清液可用于总蛋白、丙二醛(MDA 、可溶性糖和 H2O2含量测定。 总蛋白测定(Bradford 法 :样品反应体系(800ul H2O+200ul Bradford+5ul样品 , 空白对照为(800ul H2O+200ul Bradford 。测定后带入标准曲线 Y=32.549X-0.224(Y代表蛋白含量, X 代表 OD595 ,计算得出蛋白含量。 可溶性糖测定:样品反应体系(1ml 蒽酮 +180ul ddH2O+20ul样品提取液 ; 空白对照 (1ml 蒽酮 +180ul ddH2O , 测定 OD625后带入标准曲线 : Y=0.0345X+0.0204(Y代表 OD625, X 代表可溶性糖含量(ug

各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各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一、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1.茚三酮法 1.1原理 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较低,但在逆境(干旱、低温、高温、盐渍等)及植物衰老时,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可增加10-100倍,并且游离脯氨酸积累量与逆境程度、植物的抗逆性有关。 用磺基水杨酸提取植物样品时,脯氨酸游离于磺基水杨酸的溶液中,然后用酸性茚三酮加热处理后,溶液即成红色,再用甲苯处理,则色素全部转移至甲苯中,色素的深浅即表示脯氨酸含量的高低。在520nm波长下比色,从标准曲线上查出(或用回归方程计算)脯氨酸的含量。 1.2步骤 试剂:(1)25%茚三酮:茚三酮------------0.625g 冰乙酸------------15ml 6mol/L磷酸--------10ml 70°C水浴助溶; (2)6mol/L磷酸:85%磷酸稀释至原体积的2.3倍; (3)3%磺基水杨酸:磺基水杨酸------3g 加蒸馏水至------100ml 实验步骤: (1)称取0.1g样品放入研钵,加5ml 3%磺基水杨酸研磨成匀浆,100°C沸水浴15min; (2)冰上冷却,4000rpm离心10min; (3)提取液2ml+冰醋酸2ml+25%茚三酮2ml混合均匀,100°C沸水浴30min,冰上冷却; (4)加4ml甲苯混合均匀,震荡30s,静置30min; (5)以甲苯为空白对照,再520nm下测定吸光值。 1.3计算方法 脯氨酸含量(μg/gFW)= X * 提取液总量(ml)/ 样品鲜重(g)*测定时提取液用量(ml)*10^6 公式中:X-----从标准曲线中查得的脯氨酸含量(μg) 提取液总量---------------------------5ml 测定时提取液用量---------------------2ml 问题及质疑: 1.酸性体系下,脯氨酸与茚三酮加热反应后的最终产物为红色,再实验过程中,仅有少数时候能发现红色产物。原因有待确定。 2.经查看文献资料,反应步骤已经是优化的,没有问题。甲苯萃取脯氨酸与茚三酮的反应产物,消除了多余未反应的茚三酮,磺基水杨酸,提取液中其他杂质(如色素)以及PH变化

测生理指标的方法

实验路线及安排:项目主要在晋西北地区展开区域化试验,供试品种4个,均为当年生扦插苗,每个品种15株,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其中包 括4个处理,3个重复。所测定内容包括12项生理指标在相应部位(根、茎、叶)的年变化规律,并从形态、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对其抗寒抗旱性机理进行 研究探讨。 在每个小区分别选健康植株2株,每株取其中上部位叶片1-2片,组成混 合样,编号,带回实验室用一部分样品进行抗旱指标测定,其余样品放入冰箱低 温处理,处理温度为0℃、-10℃,-20℃,然后进行抗寒指标测定,每月采样 一次。根的取样方法为每个小区分别选健康植株10株,挖出其部分根系组成 混合样,处理方法同叶片;茎的取样方法为选健康植株10株,取其上部嫩茎组 成混合样,处理方法同上。2009年10月-2010年3月对所选材料进行人工 低温干旱处理,完成相关实验指标的测定工作。低温处理通过相对电导率及相 关指标评价其抗寒性;干旱处理是通过对所栽品种进行适宜土壤水分、中度干旱、严重干旱条件的人为处理,测定杨树的蒸腾速率和相应指标,评价其抗旱性。 实验方法 一.光合效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三项指标用光合仪直接测定; 二.水势(小液流法) 1.取10个干净的试管,分成A组和B组,都贴上0.05mol/L、0.1 mol/L、 0.15 mol/L、0.2 mol/L、0.3 mol/L 6个不同浓度标签,并向这两组试管中分别移 取相应浓度的CaCl 2 溶液4mL。 2.取待测叶子数片,用打孔器在其上均匀打孔,混匀,将其分别装入A组试 管(每支试管装10片),摇匀,滴入一滴相同浓度的甲烯蓝溶液,再摇匀。 3.用干净的毛细移液管,吸取1~2滴蓝色溶液,小心的插入装着相同浓度的 B组试管中部,轻轻的挤出一滴蓝色溶液,观察蓝色液滴流动方向。 按下公式计算植物组织水势:Ψ=-iRTC 式中:Ψ为植物组织水势(MPa);C为CaCl2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R为摩尔气体常数,0.008314MPa·L/mol·K;T为热力学温度(K),即273+t(t为当时摄 氏温度);I解离常数(CaCl 2 =2.6) 三.叶绿素含量(直接浸提法) 80%的丙酮液的配制:4L丙酮 + 1L蒸馏水。 称0.5g左右的叶片放在50ml的离心管(做三个重复),加入25ml浓度为80%的丙酮液,放在黑暗处浸提大约36小时后取出,稀释4倍后分别在波长663nm、645nm、652nm下测定光密度,以80%的丙酮液为空白。 按下列公式计算样品中叶绿素含量。 C A =12.72A 663 -2.59A 645 (1) C B =22.88A 645 -4.67A 663 (2) C T =C A +C B =A 652 ×1000/34.5 (3)在652nm时可一次测出叶绿素总含量 mg/g FW)=(CV T /FW×1000)n (4) 以上公式中,C A 、C B 、C A+B 分别为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的浓度(mg/L); FW为鲜重(g);C:叶绿体色素的浓度;V T 为提取液总体积(mL);n为稀释倍数。

生长发育生理功能指标的测量讲义.

生长发育生理功能指标的测量 一、测量脉博 测量工具:秒表、带秒针的手表或钟表。 测量方法: 由于脉搏受体力活动和情绪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测量。 1. 受测者取坐位,右前臂平放在桌面,手心向上。 2. 测量者坐在对面或右侧,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端触压受测者手腕部的桡动脉。 3. 测量前要先确定受测者为安静状态。即以10秒钟为单位,连续测量三个10秒钟的脉搏,若其中两次测量值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一次时,即可认为受测者处于相对安静状态;否则应适当休息,直至符合要求。 4. 测1分钟的脉搏数。记录以次/分为单位。 注意事项: 1. 测量前1~2小时内,受测者不要进行剧烈的身体活动。 2. 测量前,受测者要静坐10分钟以上,互相不要打闹,保持情绪安定。 3. 触诊时,应特别注意脉搏的频率和节律与心跳的一致性。 二、测量血压 测量工具:台式水银血压计、听诊器,电子血压计(分臂式和腕式两种)。 测量方法: 由于血压受活动、体位变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测量时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通常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测量右臂血压。 1. 校验 (1)打开血压计之后,扳开水银阀门,看看水银柱是否处于“0”刻度,如果不是,则应当进行校准,否则会影响测出的数值。还要观察水银柱有无气泡,如有气泡应予以排除。 (2)将球囊的开关关闭,一手压住袖带,另一手捏球囊向袖带内充气,看看水银柱是否会随

之升高,或者是否有水银中断的现象。如果不能上升或是有裂隙,就说明该血压计有漏气的情况,或者是水银量有所减少,这样的血压计就不能再用来测量了。 2. 测量 (1)受测者取坐位,右臂自然前伸,平放在桌面,掌心向上,使上臂与血压计、心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2)测量者将袖带内的空气排尽后,平整地缠在受测者的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松紧适度,以能伸进两个手指为宜。 (3)在肘窝内侧摸到肱动脉跳动后,将听诊器的探头放在肱动脉上,使其与皮肤密切接触。切不可贪图方便省事而将其塞到袖带里面,这样会使测出的血压值比实际要高。 (4)戴好听诊器,关闭球囊开关,打气入带,使水银柱上升至肱动脉的搏动音消失,接着再往里充气,使水银柱继续上升20~30毫米汞柱。双眼保持与水银柱刻度平视。 (5)打开球囊开关,使水银柱缓缓下降,同时仔细听诊,当听到第一次脉跳声时,水银柱所指刻度便是收缩压;继续边放气边听,当声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水银柱所指刻度就是舒张压。 (6)放松球囊阀门,使水银柱回到零位。2分钟后,进行重测,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记录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如果2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5mmHg,则相隔2分钟后再次测量,然后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3. 整理 测量结束后,取下袖带,挤压排尽空气,关闭球囊的开关,折叠好之后放入盒子里。一定不要忘记将血压计的盒盖向右倾斜45度,使水银完全回流槽内,再关闭水银槽的开关,阖上盒盖。如果不将水银回流,就会导致下一次使用时水银柱出现断裂,水银的挥发也会变得很快。 注意事项: 1. 测前1~2小时内,受测者不要进行剧烈的活动。 2. 测前让受测者静坐10~15分钟,稳定情绪,接受测试。 3. 测试前应检查和校正血压计的水银柱。 4. 必须选择宽度合适的袖带,以覆盖受测者上臂长的1/2~2/3为宜。袖带过宽测出血压偏低,过窄则偏高。7岁以下儿童常用8cm宽的袖带。 5. 测量时受测者需裸露手臂或只穿贴身薄衣。袖口太紧或衣服太多会导致血压值偏高。 三、测量肺活量 测量工具:浮筒式(湿式)肺活量计,电子肺活量仪。

生理指标测定

生理指标测定_16种 1、冻害指数——3~5株观察形态 【4种常绿水生鸢尾抗寒性的初步研究】张京,2012 李刚,姜卫兵,翁忙玲,等.木兰科6种常绿树幼苗抗寒性的初步研究[J].园艺学报,2007,34(3):783-786. 描述叶色变化: 在最冷月( 2月中旬) , 所有供试树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冻害表现, 乐东拟单性木兰受冻害最轻,只有部分植株的少量叶片有些许水渍状, 大部分植株完好无损, 冻害指数为041, 基本不受冻害;阔瓣含笑也长势良好, 有少部分叶片出现褐色水渍状, 冻害指数为14, 受轻度冻害; 金叶含笑受到了中度水平的冻害, 部分植株的叶片整个叶面呈现红褐色水渍状, 冻害指数为25; 红花木莲、醉香含笑和观光木受到了重度冻害, 大多数植株的部分叶片呈焦黄、褐色脱落, 有的整个植株呈萎蔫状,长势非常差, 冻害指数分别为3.2、3.9、4.3. 2、相对含水量 叶片相对含水量采用饱和称重法[21]测定。选取各处理部位一致、成熟完好的叶片迅速称其鲜重,再用蒸馏水浸泡8~24 h,使组织吸水达到饱和状态,取出后吸去表面水后立即称其饱和重,然后在105 ℃下杀青30min,在80 ℃下烘干至恒重(1h~24h),放在干燥器中冷却,称其烘干重。根据公式计算:LRWC( %) = [ (鲜重-干重) /(饱和重-干重) ] × 100%

3、光合参数(光合仪测定) 光合速率、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 或用95%乙醇浸泡法,浸泡4~5d,测定叶绿素。《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 4、膜质过氧化:相对电导率(略)、MDA MDA(丙二醛)的测定 试剂:三氯乙酸10% (TCA 溶液):称取100g溶于1L 蒸馏水中; 0.6%硫代巴比妥酸溶液(6%TBA):1.8g溶于300ml TCA 溶液中(加热溶解) 称取植物叶片0.3克, 先加入2ml TCA和少量石英砂研磨至匀浆,再加入4ml 10%三氯乙酸(TCA)进一步研磨(总体积为6ml),然后以4000g离心10min, 取上清液待测。吸取离心的上清液2ml(对照加2ml蒸馏水),加入2ml 0.6% TBA,混匀物于沸水浴上反应15分钟,迅速冷却后再离心(在冰箱中冷却较快)。取上清液测定在532,600和450nm波长下比色。 公式C MDA (nmol L-1)=[(A532-A600)-0.0571×(A450-A600)]/0.155计算MDA量(排除多糖干扰),用每克干(鲜)重中MDA的量表示MDA的含量,单位μmol g-1干(鲜)重或nmol g-1干(鲜)重。 1、含量计算 双组分光光度计法:已知蔗糖与TBA反应产物在450nm和532nm波长下的比吸系数分别为 85.40,7.40;MDA与 TBA显色反应产物在450nm波长下无吸收,其吸收系数为0,532nm下比吸 收系数为155,根据双组分光光度计法建立方程组,计算公式如下: C 1(mmol/L)=11.71 D 450 C 2 =[6.45(D 532 —D 600 ) — 0.56 D 450 ]X提取液总体积/测定时用的提 取液体积*样品鲜重 C 1:可溶性糖的浓度, C 2 为MDA的浓度, D 450 D 532 D 600 分别代表450,532,600nm下的消光度值. 参:Brege J G.Microsomal lipid peroxiodation. Methods in Ezymmology.1978,52:302-306 J.G. Buege and S.D. Aust, Microsomal lipid peroxidation. Methods Enzymol.52(1978), pp. 302–306. 注: 沸水浴时,可使用小试管,然后上部用保鲜膜包扎.(如橡皮筋) 附4.1 MDA、可溶糖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加热显色法 【原理】植物遭遇逆境胁迫或衰老过程中,由于自由基、活性氧的积累引起膜脂过氧化,产生脂质自由基,进一步诱发膜脂连续过氧化并导致蛋白质交联变性,而引起细胞损伤或死亡。MDA 是膜脂过氧化的最终产物,通过其含量的测定可了解膜脂氧化伤害的程度,比较不同植物抗逆性的差异。 在酸性和高温条件下,MDA可与硫代巴比妥酸(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产物三甲川(3,5,5-三甲基恶唑2,4-二酮)。该产物在532nm处有最大吸收峰,测定反应产物在532nm处的光密度值,可计算出MDA含量。但植物组织中的可溶性糖亦与TBA产生颜色反应,其产物对532nm 光的吸收干扰测定。采用双组分光光度法及其计算式,可排除干扰,计算出MDA的含量。 【器材】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水浴锅研钵剪刀试管

生理指标的测定-SOD-MDA-CAT-POD-叶绿素

生理指标的测定 测定不同时期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游离脯氨酸、丙二醛、过氧化物酶、叶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如下: 采样:分别在盐处理后,第2天、第7天和第12天,采叶片测量生理指标。 采摘的叶片标准为:成龄、无病虫害、无缺失、鲜绿的叶片。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采用双波长硫代巴比妥酸法) 材料提取:称取0.25g左右大豆叶片,加入0.5% TCA 3mL,研磨后所得匀浆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2mL,加0.5%TBA(称取TBA0.5g溶于0.5% TCA 溶液,并用其定容至100mL)2mL,混合后在100℃水浴上煮沸30min,冷却后再离心一次。 样品测定:分别测定上清液在450nm、532nm、600nm处的吸光值,并按公式算出MDA的浓度,再算出单位鲜重组织中MDA含量(μmol·g-1)。 结果计算: M=C×V/W×1000M为MDA含量(μmol·g-1);C为MDA浓度(μmol·L-1);V为提取液体积(mL);W为样品重量(g)。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采用酸性茚三酮法) 样品提取:称取鲜样0.5g左右,放入研钵中,加入80%的乙醇3mL研成匀浆,移入具塞试管中,并用80%的乙醇冲洗研钵,匀浆与洗液合并总量为10mL,加盖后沸水浴煮沸10min,再加活性炭粉末0.25g,振荡过滤(用80%乙醇冲洗滤纸与残渣3次),滤液于80~85℃水浴上蒸去乙醇,残渣用蒸馏水洗济并定容至100mL供测定之用。 样品测定:取具塞刻度试管2只,各加入上述过滤样液2mL、冰醋酸2mL、茚三酮试剂2mL,摇匀后加盖,于沸水浴中煮沸10~15min,冷却后于515nm下比色,记录消光值。 结果计算:A=C×V/WA为样品脯氨酸含量(μg·g-1);C为从标准曲线上查得脯氨酸浓度(μg·ml-1);V为样品稀释体积(ml);W为样品重量(g)。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比色法) 酶液制备:称取大豆叶片0.3g,加入适量的pH7.0的磷酸缓冲液(准确称取0.156g NaH2PO4·2H2O,溶解后定容至100mL,即为A液;准确称取0.35g Na2HPO4·12H2O,溶解后定容至100mL,即为B液。取A液39mL和B液61mL 混匀,即为10mmol·L-1pH7.0的磷酸缓冲液。)充分研磨至无粗纤维为止,分装在小离心管中,再用pH7.0的磷酸缓冲液洗净研钵,洗液一并转入小离心管中,10000rpm离心20min,上清液即为酶提取液。 酶活性测定:取试管11支,一支为对照管,另外10支为测定管,按下表加入 试剂,配成POD反应体系。摇匀,放入34℃水浴中保温3min后,加入50μL 三氯乙酸,摇匀,以对照管作用液为空白,在470nm波长下比色,读取OD值。

(完整版)逆境生理指标的测定

逆境生理指标的测定 要求:选三个指标 一、植物组织中超氧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催化下列反应: 2 +2H + → H 2O 2 + O 2 反应产物H 2O 2可被过氧化氢酶进一步分解或被过氧化物酶利用。因此SOD 有保护生物体免受活性氧伤害的能力。已知此酶活力与植物抗逆性及衰老有密切关系,故成为植物逆境生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原理 本实验依据超氧化物歧化酶抑制氮蓝四唑(NBT )在光下的还原作用来确定酶活性大小。在有可被氧化物质存在下,核黄素可被光还原,被还原的核黄素在有氧条件下极易再氧化而产生 , 可将氮蓝四唑还原为蓝色的化合物,蓝色化合物在560nm 处有最大吸收,而SOD 可清除 从而抑制了蓝色化合物的形成。因此光还原反应后,反应液蓝色愈深说明酶活性愈低,反之酶活性愈高。据此可以计 算出酶活性大小。 试剂 0.05mol/L 磷酸缓冲液(pH7.8); 130mmol/L 甲硫氨酸(Met )溶液:称1.9399g Met 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ml ; 750μmol/L 氮蓝四唑溶液:称取0.06133g NBT 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ml 避光保存; 100μmol/L EDTA-Na 2溶液:取0.03721g EDTA -Na 2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ml ; 20μmol/L 核黄素溶液:取0.00753g 核黄素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0ml 避光保存(当天配制)。 方法 1、酶液提取 取一定部位的植物叶片(视需要定,去叶脉)0.5g 于预冷的研钵中,加1ml 磷酸缓冲液在冰浴下研磨成浆,加缓冲液使终体积为5ml 。取2~3ml 于10000rpm 下离心10分钟,上清液即为SOD 粗提液。 2、显色反应 取5ml 试管(或指形管,要求透明度好)7支,3支试管为测定管,另4支为对照管,按表1加入各溶液。 混匀后将1支对照管置暗处,其他各管置于4000lx 日光灯下反应20min (要求各管受光情况一致,反应室的温度高时反应时间可以缩短,温度低时反应时间可适当延长(温度范围30~37℃)。 表1 各溶液加入量 3、蛋白浓度的计算 蛋白浓度= W a ? 单位:mg 蛋白/g 样重 c -通过标准曲线查得的每管中蛋白含量(mg ) v -样液总体积(ml ) a -测定时提取液体积用量(ml ) W -样重(g ) O 2●O 2●O 2●O 2●O 2●

植物的逆境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植物的逆境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逆境(environmental stress):又称胁迫(stress)。系指对植物生存和生长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如低温、高温、干旱、涝害、病虫害、有毒气体等。 2、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简称为抗性。抗性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3、抗性锻炼(hardiness hardening):在生活周期中,植物的抗逆遗传特性需要特定环境因子的诱导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诱导过程称为抗性锻炼,例如抗寒锻炼、抗旱锻炼。 4、抗寒锻炼(cold resistance hardening):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随着气温的降低,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能力逐渐增强,这种抗寒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称为抗寒锻炼。 5、抗旱锻炼(drought resistance hardening ):在种子萌发期或幼苗期进行适度的干旱处理,使植物的生理代谢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增强对干旱的抵抗能力,这个过程称为抗旱锻炼。 6、交叉适应(cross adaptation):植物经历了某种逆境后,能提高对另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对不同逆境间的相互适应作用,称为交叉适应。 7、避逆性(stress avoidance):植物通过设置物理屏障或某些特殊的代谢反应和生长发育变化,从而避免或减小逆境对植物组织施加的影响,使其仍保持较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抵抗称为避逆性。 8、耐逆性(stress tolerance):又称逆境忍耐。植物组织虽然经受逆境的影响,但可通过代谢反应阻止、降低或者修复由逆境造成的损伤,从而保持其生存能力,这种抵抗称为耐逆性。 9、逆境逃避(stress escape):指植物通过生育期的调整避开逆境,例如沙漠中的一些植物在雨季里快速生长,完成生活史,自身并不经历逆境。 10、渗透调节(osmotic adjustment.) :植物细胞通过主动增加溶质降低渗透势,增强吸水和保水能力,以维持正常细胞膨压的作用。 11、寒害(cold injury):低温导致的植物受伤或死亡。 12、冻害(feezing injury):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植物体内发生冰冻,因而

第十一章植物的逆境生理.

第十一章植物的逆境生理(6 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 1.冻害与冷害的机理 2.抗逆的生理生化基础 建议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与形象化教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抗性生理概论 、逆境的种类 逆境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因素等,可分为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两大类(如图1)。对植物产生重要影响的非生物逆境主要有光、水分(干旱和 淹涝)、温度(高、低温)、盐碱、环境污染等理化逆境,生物逆境主要包括病害、虫害、杂草等。理化逆境之间通常是相互联系的。例如水分亏缺通常伴随着盐碱和高温逆境,水分胁迫、低温胁迫、病虫害和大气污染等都可引起活性氧伤害。 逆境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1)逆境对水分代谢的影响。多种不同的环境胁迫 作用于植物体均能对植物造成水分胁迫。(2)逆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逆境下植物 3)逆境对呼吸作的气孔关闭,光合作用都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同化产物供应减少。(用的影 响。在冻害、热害、盐害、涝渍时植物呼吸速率明显下降;冷害、旱害时植物 的呼吸速率先上升后下降;植物发生病害时植物呼吸速率明显增强。另外逆境也会影响各呼吸代谢途径的活性;(4)逆境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在各种逆境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 解大于合成。

性《因《(變染与竞争)AS I朵草 S?S、冰 興,W.电、磴笹 rw子《射p. 7. X ?射性的4可见光照射(aa或过弱) I红外、《外光伤書 r除草则、fcjE的Mff用 牝孝的彳盐? 土危害 .大*t,水体、土《污?等 :冷# 水分的 i千早(土大%从生理F早) 图1.逆境类型 二、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植物抗逆境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逆境逃避(stress avoidanee )和逆境忍耐(stress toleranee ),逆境逃避指由于植物通过各种方式摒拒逆境的影响,不利因 素并未进入组织,故组织本身通常不会产生相应的反应。逆境忍耐指植物虽经受逆境影响,但它通过反应而抵抗逆境,在可忍耐的范围内,逆境所造成的损伤是可逆的,即植物可以恢复其正常生长;如果超过植物可忍范围,损伤将变成不可逆的,超出植物自身修复能力,植物将受害甚至死亡。植物有各种各样抵抗或适应逆境的本领,处于逆境下植物在形态上、生理上都可能发生一些适应性变化以适应或抵抗适应。 1、形态结构方面的适应 逆境条件下植物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如干旱胁迫导致叶片和嫩茎萎蔫,气孔开度减小甚至关闭。

人体生理指标大全

人体生理指标大全 温度用腋下测量正常是36-37摄氏度 心率正常是60-100次/分钟 血压正常不高于140/90mmHg,不低于90/60mmHg 血液 总血量: 65--90ml/kg, 全血比重:男1.054--1.062 女1.048--1.062 血浆:1.024--1.029 渗透(量)压 血胶体渗透压:21±3mmHg(2.80±0.40kPa) 血晶体渗透压:280--310mOsn/kg(280--310mmol/L) 红细胞数: 男(4.0--5.5)×10^12/L(4.0--5.5×10^6/ul) 女(3.5--5.0)×10^12/L(3.5--5.5×10^6/ul) 血红蛋白: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 红细胞压积: 男0.4--0.5(40--50vo%) 女0.37--0.48(37--48vol%) 红细胞平均直径: 7.33±0.29um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H): 29.36±3.43pg(29.36±3.43uug) 红细胞平均体积(V): 93.28±9.80fl(93.28±9.80um^3) 红细胞平胞血红蛋白浓度(HC): 0.31--0.35(31--35%) 网织红细胞数: 0.005--0.015(0.5--1.5%)

红细胞平均渗透性脆性试验: 在0.44--0.47%(平均0.45%)盐液内开始溶解,在0.31--0.34(平均0.32%)盐液内全部溶解。 白细胞数: (4--10)×10^9/L(4000--10000/ul)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0.5--0.7(50--70%) 嗜酸粒细胞:0.005--0.03(0.5--3%) 嗜碱粒细胞:0.00--0.0075(0--0.75%) 淋巴细胞:0.2--0.4(20--40%) 单核细胞:0.01--0.08(1--8%)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0.05--0.30)×10^9/L(50--300/ul) 血小板数:(100--300)×10^9/l(10--30万/ul) 出血时间:(Duke法)1--3min(lvy法)0.5--6min 凝血时间: (毛细管法)3--7min (玻片法)2--8min (试管法)4--12min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消耗时间>20sec为消耗正常 血块收缩时间: 30--60min开始回缩,18h后明显收缩,24h已完全收缩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35--45sec 凝血酶时间: 13--17sec 复钙时间: 1.5--3min 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正常值在4--6min内,基质血浆凝固时间为9--11sec。病人标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