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hapter 9三角洲沉积体系

Chapter 9三角洲沉积体系

Chapter 9三角洲沉积体系
Chapter 9三角洲沉积体系

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探究教案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 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 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人间天堂/ 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三角洲沉积相分类

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 1、三角洲平原亚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处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地区。三角洲平原沉积的亚环境多种多样,以分流河道,分支河道)为格架,分流河道的两侧有天然堤、决口扇,而分流河道间地区常发育有沼泽、湖泊和分流间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和)褐煤沉积,这是与一般河流的重要区别。 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沉积微相。 (1)分流河道微相:是河流体系河床沉积向下延伸,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具 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的层序特征。但它们较中、上游 河流沉积的粒度为细,分选变好。一般底部为中—细粒砂,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 物,向上变为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砂质层具有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 理,而且其规模向上变小。其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冲刷接触。 由于分流河道位置较固定,而且较直,所以曲流沙坝一般不发育。分流河道砂体的形态

在平面上为长形砂体,有时分叉;在横剖面上呈对称的透镜状。砂体常沉陷于下伏的泥岩层 内,其中部最厚和最粗,而向两端变薄和变细。 (2)陆上天然堤微相:位于分流河道的两旁,向河道方向一侧较陡,向外一侧较缓。 这种天然堤系由洪水期携带泥沙的洪水漫出淤积而成。天然堤在三角洲平原的上部发育较 好,但向下游方向其高度、宽度、粒度和稳固性都逐渐变小。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而 且由河道向两侧变细和变薄。水平纹理和波状交错纹理发育。水流波痕、植屑、植茎、植根 和潜穴等较常见。有时见有雨痕和干裂等暴露成因的构造。 (3)决口扇微相:三角洲决口扇与河流的决口扇沉积亦很相似。但由于这种天然堤稳 定性较差,故它们较河流中下游更为发育,而且有的面积较大,可形成席状砂层。(4)沼泽微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分布最广,约占三角洲平原 面积的90%。它们具有一般沼泽所具有的特征。这种沼泽的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 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其水体性质主要为淡水或半咸水。这种沼泽中植物繁茂,均

三角洲类型及沉积特征

三角洲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总结 【摘要】三角洲类型的分类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其具体的沉积特征也是各不相同。本文在结合教材和其他文章的基础下一定系统性的分别总结了三角洲类型和三角洲的具体沉积特征及对比。列出了三角洲的几种典型分类并从两个方向总结了几种典型三角洲分类中具体的沉积特征。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沉积特征 三角洲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巴雷尔(1912)的现代三角洲定义中提出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出露水面的一种沉积物。由于河流和海洋(湖泊)作用强度不同以及沉积物粗细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作用的自然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三角洲的分类方案也各不相同。 一. 三角洲的类型 1.建设性与破坏性三角洲 斯考特和费希尔等(1969)根据河流,潮汐,波浪作用强弱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类型,提出了上述概念。建设性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河流作用的控制,海洋作用很次要。支流河水不断地把沉积物带入海中,使海岸线向海方向推进,三角洲平原随之向前扩展。破坏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海洋作用控制,沉积物注入量相对于蓄水体能力来说比较适中,因而河流在携带入海的沉积物同时又被海水作用所改造,于是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控制了沙体分布的几何形态。 2.河控,浪控及潮控三角洲 盖洛韦(1976)根据河流,波浪,潮汐作用的相对关系,提出了三角洲的三段元分类。这三个段元分别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River-dominated delta):以河流作用为主,长形,分支流河道、河口坝与沼泽较发育,如密西西比(Mississippi delta of U S A )三角洲。浪控三角洲(Wave-dominated delta):尖形与弓形沙脊取代了河控三角洲的分之流河道,沙滩、沙丘和泻湖较发育,如圣弗郎西斯三角洲(San Francisco delta of Brazil)。潮控三角洲(Tide-dominated delta):以发育与岸线垂直的线状沙脊为特征,受潮汐作用影响的分支流河道和泽较发育,如Makaham delta of Indonesia.其中前者属建设性三角洲,后两者属破坏性三角洲。如图一。

地理长江三角洲课件

地理长江三角洲课件 长江三角洲简介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 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 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形成 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 江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红桥期、黄桥期、 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的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现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 律并入北岸。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咀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咀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 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沙咀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此后浅水海湾 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南岸沙咀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 滨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j纪砂岩和石炭、二叠 纪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构成。 长江三角洲多重意义 长三角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概念。 地理概念: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 角形的陆地。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工业经济概念: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21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 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江三角洲江道演变史及其规律

长江三角洲江道演变史及其规律 一、长江三角洲与长江口河道概况 长江三角洲概念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见图1)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图1、长江三角洲示意图 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工业经济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合7877.1249亿美元。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江口河道概况 长江自江苏江阴以下进入河口段(见图2)。江阴北临大江,城东北黄山西端的鹅鼻山,突出江中,与江北的孤山对峙,形成江阴附近狭窄的江面,约1.4千米,至此恰似一个瓶颈,所以被称为长江的“咽喉”和“锁航要塞”,长江进吴淞口后的第二道“江海门户”,军事上有“黄山要塞”之称,历代都在这里屯战舰,操水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这里修筑了炮台,防止帝国主义炮舰沿江长驱直入;1912年,孙中山先生视察黄山后,“土炮台”换成了“洋炮台”,加强了防守能力;1915年袁世凯称帝,著名革命党人杨公秘密来此,策动起义;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过大江,黄山蒋军官兵起义,活捉国民党要塞司令,迎来了解放大军的滚滚洪流。 一过江阴,江面豁然开阔,水流自然舒展,不久便被江心洲--双山沙分成南北两支。在双山沙后面是水深域广、岸线稳定的张家港。它距海口仅162千米,是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入江出海的港口,由于长7千米,面积13.4平方千米的双山沙的天然屏障作用,成为一个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变迁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变迁 长江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面积4万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其中江苏省境内约2.5万平方公里,地面高程2~5米。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红桥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的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现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并入北岸。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北岸沙咀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南岸沙咀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沙咀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南岸沙咀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构成。三角洲形成初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兴等地先后发展为工业城市。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 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江三角洲

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南岸沙嘴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构成。 编辑本段气候 过去47年和2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 长江三角洲 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编辑本段历史 长江三角洲形成初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 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江苏省苏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等地先后发展为工业城市。

三角洲沉积环境、沉积特征及与油气关系

三角洲就是河流入海或入湖以后在河口地区形成的扇形或舌形的沉积体,为什么河流入海就会形成三角洲呢?因为当河流入海入湖,随着河流能量的降低,会在河口地区卸载一些带不动的沉积物,渐渐的就会形成水下的浅滩,水下浅滩逐渐迂回增高以后就会形成河口砂坝,受河口砂坝的阻挡会使得原来的单河道分叉,形成分流河道,然后分流河道中又会形成次级的河口砂坝,河道又会继续分叉形成二次河道分支,这样就形成了三角洲的雏形。 三角洲雏形形成后会按照以下三步进行发育(1)当洪流冲决天然堤,沉积物淤积而呈决口扇滩,三角洲会扩大。(2)河水冲决天然堤,会取道新河床入海,旧河道会淤塞,泥砂供应断绝,同时受海浪改造和侵蚀,旧三角洲废弃,新三角洲开始发育。(3)三角洲废弃和发育相互转化,交替出现,各三角洲彼此连接且部分叠合,形成三角洲复合体。像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平原和黄河口现代三角洲都是由多期三角洲叠置形成,有机会应该去地质考察。 下面再来看看三角洲区域内的水流形式,由于蓄水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不同密度流交汇都会有三种水流扩散方式。 (1)河水密度大于蓄水密度。这种情况属于高密度流动,这种流动会形成底部面状射流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浊流,会形成湖(海)底扇。也就是说河水携带较多的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会在河底形成高密度流体,进入湖盆后沿湖盆底部搬运沉积,个人认为这应该是近物源沉积会有的表现形式。 (2)河水密度与蓄水密度相当。这种情况属于等密度流动,这种流动会形

成辐射状扩散(喷射状),这种情况一般是湖泊三角洲。

(3)河水密度小于蓄水密度。这种情况属于低密度流动,这种流动扩散表现为表面面状流动属于平面喷流,这也是大部分海洋三角洲的形式。 下面来看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按河流和海洋作用强弱程度可以分为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建设性三角洲受河流作用为主,泥砂在河口地区堆积速度大于波浪的改造速度,因此特点就是三角洲增长快,沉积厚度大,面积大,常形象的被称为鸟足或朵页状。破坏性的三角洲主要受波浪和潮汐改造作用形成,反映出海洋作用超过河流作用,波浪、潮汐、海流能量等于或大于河流输入泥砂能量,河口区泥砂堆积被海洋水动力改造、加工和破坏,因此特点就是河流作用时间短,三角洲面积小,常呈现出鸟嘴状的形态。可以按照下图对号入座。 除了按河流和海洋作用强弱程度来划分,还可以按河流、波浪、潮汐的相对强度来划分。可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 河控三角洲,河流输入泥砂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设作用远远超过波浪潮汐和潮汐的破坏作用的条件下形成。最典型的高建设性三角洲就是鸟足状三角洲了,河流输入泥砂量大,天然堤发育,分支河道比较固定,向海推进快,延伸原,前三角洲泥沉积巨厚,像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另一种建设性三

三角洲沉积的结构成因分类与编图方法-3-27-于

三角洲沉积的结构—成因分类与编图方法① 于兴河李胜利李顺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100083 摘要:地质学中各类沉积体系的分类方案历来受到广大学者重视,尤其是三角洲做为沉积学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与热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调对其进行结构-成因分类。本文回顾了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系统论述了三角洲的结构-成因分类的具体含义与分类方案,阐明了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同时,又提出了一套能够反映三角洲结构-成因特点的沉积相编图方法及编图中应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这种编图方法从高分辨层序地层对比与沉积微相导向的小层对比出发,强调在恰当的编图单元约束下,注重岩相组合与沉积序列进行沉积类型识别,采用岩、电、震结合的方法进行多参数套合编图,使沉积相图能够更好地反映砂体的粒度粗细、分布特征及沉积成因,以便使储层的预测性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三角洲类型;结构-成因分类;岩相组合;小层对比;多参数套合编图 第一作者简介:于兴河(1958-),男,教授、博导,油气储层沉积学与建模。billyu@https://www.doczj.com/doc/6c2407514.html, Texture-genetic Classifications and Mapping Methods for Deltaic Deposits Yu Xinghe, Li Shengli, Li Shunli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 Abstract: Classifications for various depositional systems have been the general attention of sedimentary geologists. In recent years, sedimentologists have emphasized increasingly on the texture-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deltaic deposits which are the focus and hot issue for sedimentary study and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study for delta depositional system, points out the exist problems, demonstrates the specific meaning and scheme of texture-genetic classification for deltaic deposits systematically, and illustrates the advantages of this type of method. Simultaneously, a method of facies mapping which indic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xture-genetic classification for deltas is proposed with the related specific issue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riented layer correlation, this mapping method emphasizes identifying sedimentary facies type by litho-facies assemblages and vertical succession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d sedimentary genesis of sand-body and represent the reservoir prediction adequately, multi-parameters from lithology, well logs and seismic are nested during mapping. Key words: Type of deltas, Texture-genetic classification, Litho-facies assemblages, Layer correlation, Multi-parameter nested mapping. ①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41072084、41272132),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优先发展领域,编号:20120022130002),“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23-001-009)。 1

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动力沉积

2005年5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25,No.2第25卷第2期 MARIN E GEOLO GY&QUA TERNAR Y GEOLO GY May,2005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动力沉积 庄克琳1,2,毕世普2,刘振夏3,苏大鹏2 (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003; 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 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61) 摘要:2002年9—10月在长江水下三角洲获取了163个表层样,综合粒度、有孔虫、介形类、有机碳以及CaCO3含量的资料表明,研究区明显分为两部分,即长江河口现代三角洲和晚更新世末期三角洲。根据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现代水下三角洲可以分为以黏土质砂和细砂为主的前缘斜坡区(A区)、以黏土质粉砂为主的前三角洲区(B区)和以砂-粉砂-黏土为主的三角洲向陆架过渡区(C区),呈现较为明显的粒径细化趋势,有机碳与黏土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CaCO3含量的变化不大,从Pejrup图可以看出现代三角洲从A区到C区的动力递减变化。晚更新世末期三角洲(D区)粒径较粗,有孔虫和介形类的氧化壳含量较高,有孔虫和介形类的丰度和含量也较高, CaCO3的含量较高,与现代三角洲形成明显的对照。对比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资料,近岸物质趋向粗化,北支水下沙脊发育,现代三角洲不断向外扩展,残留砂面积减少。50多年来河口来沙的减少已经引起整个现代三角洲物质粗化,现代沉积区沉降中心面积大幅度减少。 关键词:沉积物分布;动力沉积分区;物质粗化;长江水下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21492(2005)022*******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四大河,每年入海流量9240亿m3,输沙量4186亿t。现代长江河口自安徽大通起算,约700km,三级分汊,四口入海,在巨大的河口流量和科氏力作用下,河口不断南偏。北槽是现在的主要入海通道,北支下泄量仅占1%~2%,河道粗化,水下沙脊发育,河道壅塞。长江季节性明显,5—10月份为洪水期,约占流量的72%,泥沙量的76%。长江河口处于复杂的动力环境下,受苏北沿岸流、黄海沿岸流、浙闽沿岸流、黄海暖流、台湾暖流及长江冲淡水的共同作用,河流、潮流相互作用使咸淡水混合活跃,絮凝作用明显,发育最大浑浊带和河口锋带[1—5](图1)。正在上游兴建的三峡工程将对长江河口的演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近30年来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动力沉积分区与演化趋势。 1 样品采集与分析 2002年9月10日至10月2日,作者在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用蚌式取样器取得163个表层样品(图2),取样范围30°50′~31°50′N、122°~123°E,采样网格间距10km,局部进行加密取样。样品在实验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200311000002) 作者简介:庄克琳(1968—),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4211213;改回日期:2005201228. 张光威编辑室内按照筛析法与沉析法进行了粒度分析,采用尤登-温德华氏(Udden2Wentwort h)等比制Φ值粒级标准,间隔为1Φ。对调查区内72个表层沉积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和介形类分析,样品以50g干样为定量统计单位,用250目(01063mm)孔径的标准铜筛冲洗并烘干,然后用CCl4浮选,以富集样品中的有孔虫。在浮选样和余样中挑出有孔虫、介形类并进行鉴定统计;对有孔虫、介形类含量多的样品,缩分为1/2、1/4、1/8等再鉴定统计;对不足50g的样品,核算为全样的含量统计。有机碳的测定,样品经H2SO4-K2CrO7分解,用FeSO4标准溶液滴定;Ca2 CO3采用美国热电公司AA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 2 结果 2.1 粒度分析 图1给出了调查区的沉积物类型,表1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统计特征,中值粒径(Md)、平均粒径(Mz)、分选性(σ1)、偏度(S K)、峰度(Kg)等参数通过图形法计算[6]。按照Shepard三角图命名[7],共有10种沉积物类型,大致可以分为A、B、C、D区。 A区以黏土质砂和细砂为主,夹有砂—粉砂—黏土、极细砂、砂质黏土、黏土质粉砂,砂的平均含量为46%,粉砂的平均含量为38%,黏土的平均含量

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平面和垂向

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平面和垂向)与各亚相的沉积特征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模式 三角洲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及潮控三角洲。以下介绍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三角洲可以划分为三种亚环境: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1.三角洲平原 是三角洲的陆上部分,它与河流的分界是从河流大量分叉处开始。包括分支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和分支间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支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褐煤沉积。二者的共生是三角洲平原沉积的典型特征。 A.分支流河道沉积: 是三角洲平原的主体,大量泥砂都是通过分支流河道搬运至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处沉积下来的。分支流河道本身的沉积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槽状、板状、波状交错层理,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接触。 B.天然堤沉积:

位于分支流河道的两旁。由洪水期携带泥砂漫出淤积而成。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 C.决口扇沉积: 洪水和河流冲破天然堤,在外侧更为发育。交错层理砂岩,呈透镜状沙体夹在分支间湾细粒粉砂质、泥质和沼泽沉积物之间。 D.沼泽沉积: 占三角洲平原的90%。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水体为淡水或半咸水,弱还原或还原环境。沼泽中植物繁茂,多为芦苇等草本植物。岩性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积。块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E.分支间湾沉积: 分支流河道之间较低洼地区,常与海域连通(外侧)。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偶见海相化石。当三角洲向海方推进时,在分支流间湾地区可形成泥岩楔(比沼泽的地貌低,靠海一侧)。 2.三角洲前缘 是三角洲的水下为主的部分,位于分支流河道的前端(河口部位)。是三角洲最活跃的沉积中心,是三角洲的主体。从河流带来的砂、泥沉积物在河口与海洋结合部位迅速地沉积。由于受到河流、波浪和潮汐的反复作用,砂泥经冲刷、簸扬和再分布,形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

人民长江报/2009年/4月/18日/第B01版 長江周末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 ——从”三角地“到“金三角” 吴越邹逸麟 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这就是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涵盖江苏浙江全省和整个上海市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区。 长江三角洲水陆交通与我国南北相连,海运可与世界各大海港相通,拥有广阔的流域经济腹地;历史上长江河口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近代经济发展上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民族工业兴起的重要基地,迄今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该地区仅占有全国1%的土地、5.8%的人口,却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和28.5%的进出口总额,被誉为中国经济的“金三角”。 长江泥沙淤积的坦荡平原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80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在10米以下。但也零星散布着一些孤山残丘,如无锡的惠山、苏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马山等,它们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于太湖之中,有的成为游览区,有的成为花果山。 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在镇江附近,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是一个三角形港湾,长江河口好似一只向东张口的喇叭,水面辽阔,潮汐作用显著。在海水的顶托下,长江每年带来的4.7亿吨泥沙大部分沉积下来,在南、北两岸各堆积成一条沙堤。北岸沙堤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至如东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冲积成的里下河平原;南岸沙堤从江阴附近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县的漕泾附近,并与钱塘江北岸沙堤相连接,形成了太湖平原。 里下河平原位于长江北岸,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为一碟形洼地。洼地中心湖荡连片,主要有射阳湖、大纵湖等。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洪涝灾害异常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投资兴修水利工程,西挡淮水,东挡海潮,开挖运河,增强排灌能力,使这个十年九涝的多灾区变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太湖平原地处长江以南,是长江三角洲的主体。该平原以太湖为中心,状如一个大盘碟,地形呈周高中低。这样的地形特点使这里上有长江和太湖上游来的洪水,下有海潮倒灌,夏秋季节又常遭台风暴雨袭击,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当地人民为抗御自然灾害,大力开挖河渠,排除积水,修圩建闸,逐步形成了沟沟相通、渠渠相连的稠密水网。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 水乡泽国孕育的“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红桥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的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如东、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岩相古地理读书报告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1、三角洲概述 三角洲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沉积相,中国很多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气田、新疆油田等,三角洲砂体都是主力产层,可见三角洲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此外三角洲也是许多煤层的产出层位,对于找煤也可起到指导预测作用[1,2]。三角洲有很多类型,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其砂体发育特征和展布规律不同。准确可靠的三角洲沉积模式,对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都有重要意义。 “三角洲”一词最初由古希腊历史学家荷罗多特斯(Herodotus)提出,他观察到尼罗河河口冲积平原的形态与希腊字母的Δ相似,因此称之为三角洲(Delta)。关于三角洲的定义,教科书中引用了Barrell(1912)的定义,即“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水面的一种沉积物”,但是这一定义并不严谨,金振奎将三角洲定义为“河流等水流汇入蓄水盆地时,所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入口附近堆积形成的、总体呈朵状的沉积体”[3]。 2、三角洲沉积动力学几沉积作用 2.1建设作用 2.1.1河口作用 Bates(1953)对三角洲进行了研究。将三角洲河口比拟为水力学上的喷嘴。依据河水和蓄水体混合的类型,可形成两种自由喷流类型:

轴状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三度空间(立体的),其混合作用较快,致使水流速度迅速降低。 平面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二度空间(平面的),其混合作用较慢,故向盆地方向较远的地方仍保持较高的流速。 如果没有波浪和潮汐的较大影响,其流动类型取决于两种水之间的密度差异。 a、河水(地表径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属轴状喷流,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湖泊三角洲中,但沉积范围一般较小。 b、河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高密度流动,沿水底呈平面喷流形式。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大陆坡上,为骨界的海底沉积物因受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二发生滑塌或滑动,可形成浊流。这种浊流侵蚀海底峡谷,并沿海地峡谷流动,在峡谷口附近形成近岸水下扇等。 c、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为低密度流动,在咸水面上向海水流动,属严格的平面喷流类型,形成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海成三角洲。 2.1.2决口改道作用 沿三角洲分流体系形成的决口扇在三角洲平原的发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同在河流体系中一样,决口扇是在洪水期间水和沉积物通过天然堤上的缺口涌出时形成的。然而,许多三角洲分流决口扇的形成比河流更复杂。实际上,决口扇可以变为进积到边缘三角洲间海湾的子三角洲[4]。 2.2破坏作用 三角洲的破坏作用是各种对建设性河流作用所沉积的沉积物进行改造、改变、再分布或迁徙的过程,包括波浪能通量,潮能通量、侵入的恒定盆地流、季节性的风力流,以及由盆地边缘与盆地之间的高度差产生的重力势能。 2.2.1波浪和流水的再分布 在几乎所有的蓄水体中均存在波浪能,,在三角州河口坝或决口分流中的推移质沉积物的沉积作用,使它处于波浪和潮汐改造的最佳位置。河口坝上的破浪会加强混合作用,产生紊流,使啥子沿沿岸流的方向进行重新堆积。沉积在河口的沙就这样在侧向上重新分布,如果没有多少沙被重新移动,由河道进积作用产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读书报告 报告编写人:蒋民心(1002040135) 年级:2010级 课程:油气储层研究进展 任课教师:赵晓明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4年3月24号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蒋民心(1002040135)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500 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大致概括了国内学者对三角洲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以及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分析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构型单元 1.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 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 年代。1977 年Allen,J.R.L.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 年,Miall,A.D.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河流相的储层构型分析法[3],全面介绍了该方法中的界面等级、岩相类型、结构单元等概念,这代表了储层构型分析法的诞生。之后Maill,A.D.对该方法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将河流相划分为6 级界面、20 种岩相类型、9 种结构单元。1989 年,第74 届AAPG 年会将这套理论列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三大进展之一。 2.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在Miall,A.D.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外许多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对储层构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自从柯保嘉[4]首先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介绍到国内学术界以来,众多国内学者在储层构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

简述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

简述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 三角洲简述: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 三角洲体系划分以及沉积体系简述 虽然影响三角洲发育的因素很多,三角洲的类型又是十分复杂。下面分三种三角洲沉积特征做分析。 一、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河控取决于河口宽度,河水流速及含砂量。 该地带为三角洲体系中砂质沉积物最为丰富、最集中的地区,砂的成分主要是纯净的石英砂,分选磨圆都很好,成熟度也很高。 河控、潮控、浪控三角洲的平面组合及垂向层序特征 颜色变化: (1)下部一般为暗色,反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特点(前三角洲沉积和浅海沉积);(2)向上微浅水、受海水扰动的浅色的前缘砂体; (3)最上部为夹有浅色砂体(分流河道)的大量暗色层(深灰色至黑色),为广泛沼泽发育的三角洲平原环境。 粒度和沉积构造变化: (1)下部浅海陆棚和前三角洲的泥岩,水平层理及被生物强烈扰动而均化的块状层理; (2)向上过渡为远砂坝、河口砂坝、席状砂等沉积的细纱和粉砂,发育各种交错层理; (3)最上部为分流河道、天然堤等形成的细纱、泥岩和煤等,槽状、板状交错层理与块状层理交替出现。 (4)反映从前三角洲到三角洲前缘再到三角洲平原水动力活动是从低能~高能~能量多变的特点。 自下而上沉积相标志: (1)沉积物颜色由暗变淡(青灰—灰)再变褐黄; (2)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再变粗; (3)沉积物分选性由差变好再变差; (4)粘土矿物、有机质、微量元素含量由多变少再变多; (5)构造由水平变波状和交错再变水平; (6)海相生物向上变少,陆相生物向上变多; (7)生物钻穴见于三角洲层序的下部,植物根系出现于顶部; 例如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基底整体一致缓慢沉降地形十分平缓,盆地气候相对干旱湖面快速大规模收缩水体很浅水深通常不超过10m。在此背景下形成了北部富有特色的大型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潮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潮控取决与海的剖面大小,就是典型的冲刷海岸积沙,并且有绵延的海岸线,有些大洋中的岛屿,陆地会逐渐变小是因为海洋潮起潮落轮番带走泥沙,近海则可能出现相反结果所以造成潮控。潮控三角洲一般发育于中高潮差、低波浪能量、

长江三角洲地区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长江三角洲概况导入:长江三角洲风景课件 讲述: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区域,也是一个我们陌生的地 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长江三角洲。 课件:长江三角洲的地形图 读图,思考: 1、长江三角洲的纬度位置。(温度带、干湿区和气候区) 2、长江三角洲的海陆位置 小结: 1、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32°地区。(地处亚热带,湿 润区,主要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2、黄海 长江三角洲东海 讲述:长江三角洲属于南方地区,从海陆位置看,长江三 角洲也是一个沿海区域,因此这儿的气候也会受到海洋的 影响,具备一定的海洋性。 课件:长江三角洲的地形图 练习: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地形及其范围 小结:长江三角洲主要地形是平原,它的范围包括了上海 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课件:长江三角洲地形图 讲述: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长江三角洲的河湖众多,这儿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也是世界同纬度地区 不多的几个降水丰沛的地区之一。 课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讨论:河流对于长江三角洲的作用,结合p51的活动1 参考小结: 1、河流可以为农作物提供灌溉水源。 2、河流可以为航运提供便利的交通。 3、河流可以养殖淡水鱼,为人们提供丰富的食物。 4、河流可以为工业提供工业所需要的水资源。 5、河流可以为人们提供饮用水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 高生活水准要求。 练习:p52活动2,3 小结: 活动2(1):岷江为成都平原提供了灌溉水源,沉积的泥 沙塑造了城都平原。但是也为成都平原带来了水旱灾害。 学生读图, 思考,回答 学生填图 学生地图 学生读图, 学生讨论 回答, 学生练习

长江三角洲东部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新构造运动、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的耦合作用

长江三角洲东部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新构造运动、古气候与海平面 变化的耦合作用 【摘要】: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人口高度集中、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随着对地下水资源、土地及海岸带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大,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海岸侵蚀或淤积等地质灾害,使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的研究,对三角洲环境演化影响因素、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总结,可以为人类更好地利用土地、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次研究中在浦东国际机场(J25)、上海面粉厂(J10)、凤溪镇(FX)及青浦镇(A5)施工了4个钻孔,系统采集了微体古生物、孢粉测试样品,浦东机场孔还采集了古地磁、粒度、粘上矿物样品,J10、FX、A5利用~(14)C、热释光及光释光等方法进行了测年。在以往第四纪地质研究基础上,利用本次取得的资料对长江三角洲东部沉积环境演化规律及新构造运动、古气候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在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中的表现与耦合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认识如下:1、构造地质背景与新构造运动控制着长江三角洲沉积盆地的演化,影响着古地理环境与沉积格局。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盆地明显地受区域断裂构造背景及断裂继承性活动的控制。北东向湖州—苏州断裂控制着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的分区,北西向的太仓—奉贤断裂、罗店—新场断裂等活动性构造,使长江三角洲东部基岩面呈阶梯状降低。通过恢复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可以清楚地反映

新构造运动对长江三角洲东部第四纪早期古地理环境和沉积格局演化的影响,及对古地貌的形态、河流水动力条件及沉积作用演化的明显控制作用。中更新世前古地理环境受太仓—奉贤断裂、罗店—新场断裂构造的控制,太仓—奉贤断裂西侧的松江、金山及奉贤地区为基岩广泛出露的剥蚀区;当时太仓—奉贤断裂与罗店—新场断裂之间山间沟谷已被沉积物充填,为有零星的孤山分布、仍具有一定河床坡度的辫状河流;而罗店—新场断裂东部地势已相对平缓,河流规模逐渐增大,开始发育低弯度曲流河。至中更新世早期,随着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壳的持续下沉和第四纪沉积的快速堆积,太仓—奉贤断裂以西演变为低山出露、冲积扇和辫状河流发育的丘陵地带;其东部则为曲流河—洪泛平原的环境特征,“浏南古河道”的发育与空间展布受到罗店—新场断裂的明显影响。浦东机场钻孔沉积物粒度特征反映了河流沉积环境由上新世晚期的辫状河流向低弯度曲流河、高弯度曲流河的发展趋势,至中更新世晚期由于持续的构造沉降使长江洲东部已演变为受海侵影响的河口环境。另外,上新世及第四纪早期沉积物粒度对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响应,上新统中夹数段水平层理发育的粘土层,其偏平、多峰状的粒度频率累积曲线反映了搬运水动力条件的复杂性,应是多条河流物质的混合直接注入湖泊环境的表现。湖泊沉积物厚度、粒度变化反映了受构造控制的湖泊短暂的发展历史。2、抱粉组合与古气候替代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古气候冷暖的波动变化,并与粘土矿物含量、结晶度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浦东国际机场钻孔袍粉组合特征基础上,利用古气候替代指标喜凉植物花粉系数(6)、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