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组织行为学》

心理行为

相互作用

心理过程心理特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第二节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第三节领导行为及其理论 第四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 (二)员工的态度p99? 1.态度的分析: ●态度是人对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心理倾向。(考点) ●态度直接显示出个体的中心价值和自我意向。 ●态度会影响到行为。 2.工作满意度(考点) (1)工作满意度的定义: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报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满意导致生产率。 2.工作满意度(考点)p100 (2)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融洽的人际关系; ●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3.组织承诺(考点)p101?

(1)组织承诺的定义:员工表现为组织成员身份的强烈期望,愿意为组织做出较多的努力,对于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有明确信任和接受。 作为一种态度,组织承诺反映的是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组织承诺包括三种形式: ?感情承诺,即对组织有深厚的感情。 ?继续承诺,即为保有在组织已有的位置和福利, 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 ?规范承诺,即由于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员工为了尽自己的责任而留在组织中。 (2)组织承诺的结果 ●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相关。(考点) ●培养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对于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依赖感有实际意义。 (三)员工的知觉和归因p102 1.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选择、组织及解释的过程。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受他们的知觉支配的。 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即我们如何认识他人。(考点) 社会知觉常见的失真现象包括:(考点)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光环效应—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投射效应—推已及人 ?对比效应—人比人 ?刻板印象—固定看法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览 1.1 复习笔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的,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则的。工作行为主要包括涉及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组织绩效的行为管理、差异管理、激励管理、团队管理和权力管理等。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组织行为学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和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涉及的方面 组织行为学涉及三个重要的方面,即观察、个体、群体。 (1)对他人行为的了解,主要通过观察获得。观察者运用自己的五官以及皮肤直接观察人的行为,或者采用录像机和摄像机等先进手段协助观察,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的内在心理状态。 (2)个体是组织的基石,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核心。研究组织行为学的规律性,首先要研究个体是如何影响组织的,同时要研究组织通过什么来影响个体的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及意度,个体差异又如何影响其行为和工作绩效。 (3)群体是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级组织,它是个体直接工作的地方,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贡献是通过群体实现的。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沟通等对个体行为及组织行为都有直接影响。 3.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 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的行为,理解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引导人的行为,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以便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组织行为学表明了三大关系:人的行为、人和组织的关系以及组织本身。 4.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组织的竞争。组织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走到一起,干大家共同想干的事。组织的竞争必然依赖于组织的成员,组织的竞争力也就与其成员的总体素质直接相关。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学科基础——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产生于科学管理高度发达之后,是四五十年前兴起的学科。 (1)人际关系学说提出的新观念: ①传统管理理论把人当做“经济人”对待,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做“社会人”加以尊重,认为影响人积极性的,除了物质利益因素,还有社会的、心理的因素,如交往、友谊、归属感和尊严等。 ②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单纯地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等物质因素的制约,因而在管理上只注重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等,即以“事”为中心;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的好坏,不仅受劳动环境、工作方法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情绪,即员工的士气、员工的态度。 ③传统管理理论只注意正式组织的作用;人际关系学说不仅重视正式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而且通过霍桑实验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集哈佛、斯坦福、密歇根、北卡罗来纳等大学的科学家开会,正式把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就是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行为科学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一个重要特点是由理论研究逐渐转向实际应用研究。 2.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但它的产生还有更深层的理论准备和知识积累(见图1-1)。

人大第三版组织行为学课后答案及术语解释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 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管理学——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霍桑实验 1949年,美国在芝加哥召开了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名称。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集哈佛、斯坦福、密歇根、北卡罗来纳等大学的科学家开会,正式把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从此取代了人际关系学。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科学管理前期(1900年前) 科学管理时期(1900—1945年)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和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 人际关系学派(1927—1945年)包括:人际关系学派、行为科学 权变学派(1945年—现) 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网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领导行为研究。 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 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组织,控制,引导,管理功能 组织及其性质: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按一定规则建立起来,具有正式关系的人群集合体。控制:30 如何有效的预测、解释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网络) 正确预测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将会高产,将会作出正确决策,将会缺勤或者将会喜欢他们的时,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章节真题模拟及答案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04)7、在执行任务时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B )3 A、3—5人 B、5—7人 C、7-9人 D、9-10人 (04)8、规定了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B )3 A、角色同一性 B、心理契约 C、角色期待 D、角色知觉 (04)13、群体间互动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建设性的,二是( B )3 A、成功性的 B、失败性的 C、破坏性的 D、不确定性的 (04)18、决策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决策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的是( D )3 A、决策的基本规则 B、决策的有效性 C、决策的目的性 D、决策的选择性 ( 10)9、根据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

聚力,是在( B )3 A、第二阶段 B、第三阶段 C、第四阶段 D、第五阶段 ( 10)10、群体规范界定了群体成员的行为范围,这是群体规范的( D )3 A、导向功能 B、动力功能 C、评价功能 D、标准功能 ( 10)11、有她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 )3 A、群体促进效应 B、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 04)7、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B )3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群体 D、任务群体 ( 04)9、最早对群体助长现象进行研究的是( C )3 A、舒兹 B、勒温 C、特里普利特 D、阿西 ( 10)5、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引导和限制

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使群体成员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是( D )3 A、角色认同 B、角色期待 C、角色直觉 D、群体规范 ( 10)6、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B )3 A、社会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 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 (04)6、决定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利结构中位置的是( B )3 A、人事结构 B、职权结构 C、群体结构 D、奖惩结构 (04)7、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A )3 A、社会惰性 B、从众 C、社会促进效应 D、刻板印象 (04)8、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B )3 A、3人或5人 B、5人或7人 C、7人或9人 D、9人或11人 (10)5、在员工—组织关系中,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C )3 A、经济合同 B、社会规范 C、

个体行为测试与分析

个体行为测试与分析 张思佳 一、外向情感作用的量度:7 T 二、消极情感作用的量度:2 T 三、责任意识、开朗度、随和独的量度:责任度:29 随和度:38 四、自我监控的量度:较弱 五、情商的量度:1)自我情绪:27 2)知晓别人情绪能力:23 3)情商开发能力:23 4)情绪自控能力:16 自我监控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高自我监控的人善于自我表演,能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低自我监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态度与感受。不同自我监控的个体在生活中采取的适应方式不同,比如森德就发现:在工作选择方面,高自我监控的人喜欢工作角色明确的工作,而低自我监控的人则选择与其自身人格特征相吻合的工作。在工作中,高自我监控的人常常刻意地使自己适合工作的要求,他们适合做的工作包括法律、警察和公共关系;低自我监控的人则常常按自己的兴趣和动机去工作,他们适合做的工作包括研究、艺术等。 我做完测试发现我的自我检控能力较弱,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还有待加强。人们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印象管理也反映了人们的自利偏差。 “情商”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测量人的“情感智力”的量度概念,用以表示人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水平以及个人在一个单位、企业、团队中的心理平衡和情绪调整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情商就是情绪商数,它是反映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来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情商开发主要包括直觉自知能力、理解平衡能力、自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自信心等六个方面内容。 高的情商便是对待人生要自信积极、微笑乐观。这就是指充分相信自己,以

组织行为学中对个体和组织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中对个体和组织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的学科。它致力于寻找人的更有效的行为方式,提供了一整套实用的针对不同层次的研究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掌握人际间的复杂关系,而且对于研究小组织(包括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中的关系很有价值。组织行为学的目标是要系统地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们在组织的不同情境下的行为。 (一)组织行为学研究人的特性的观点 1.个体差异。人有很多共同点,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个体差异的观点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所有的人都是不同的,必须认识到这种多样性,并将它视为组织的重要财富。个体差异要求管理者对待员工的方法应该是因人而异的,而不是统一不变的。

2.知觉。每个人考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对于客观环境的考察被知觉所过滤。每个人采用各自的独特方法来观察、组织和解释事物。每个员工出于各种原因而对工作环境有不同看法,而且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知觉来采取行动。这导致选择性知觉的过程,即倾向于只注意工作环境中的那些与自己的期望相一致或强化自己的期望的方面。管理者必须学会预见员工的知觉差异,对他们区别对待。 3.人的整体性。人的不同特征或许可以被独立地研究,但是在最终分析时,所有特质都是一个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从而构成完整的人。技能不可能独立于使用背景或知识而存在,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并非完全分离,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总有一定关系。管理者要考虑到工作对一个完整的人将带来的影响。员工同时属于许多不同的组织,在组织内外扮演着很多的角色。当员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有所提高时,受益的不仅是组织,还有他所生存的社会。 4.动机行为。正常的行为总有一定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和人的需要有关,也可能和行为的后果有

组织行为学张德第三版考试笔记整理

管理者的工作和角色 管理的功能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角色观:1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2信息传递角色:传播者,发言人,3决策者,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技能观: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1、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环境。 当然,组织也会影响环境。成功的组织会对社会产生示范效应,组织失败的教训也会增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但是,在一般的意义上,组织对环境都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都必须以对环境的适应为前提。 动态地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要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 行为是指生命体由内在心理支配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组织行为的研究以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为核心。 组织三层次:个人、群体、组织 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有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新组织的特点1、网络化2、扁平化3、灵活性4、全球化5、多元化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有效性、可信性、普遍性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第四章管理心理和组织行为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分析 第二节工作团队的心理和行为 第三节领导行为及其理论 第四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 (二)员工的态度p99 1.态度的分析: ●态度是人对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心理倾向。(考点) ●态度直接显示出个体的中心价值和自我意向。 ●态度会影响到行为。 2.工作满意度(考点) (1)工作满意度的定义: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报有的一般性的满足和否的态度。满意导致生产率。 2.工作满意度(考点)p100 (2)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融洽的人际关系; ●个人特征和工作的匹配。 3.组织承诺(考点)p101 (1)组织承诺的定义:员工表现为组织成员身份的强烈期望,愿意为组织做出较多的努力,对于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有明确信任和接受。 作为一种态度,组织承诺反映的是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组织承诺包括三种形式: 感情承诺,即对组织有深厚的感情。 继续承诺,即为保有在组织已有的位置和福利,

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 规范承诺,即由于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员工为了尽自己的责任而留在组织中。 (2)组织承诺的结果 ●组织承诺和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相关。(考点) ●培养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对于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依赖感有实际意义。 (三)员工的知觉和归因p102 1.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选择、组织及解释的过程。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受 他们的知觉支配的。 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即我们如何认识他人。(考点) 社会知觉常见的失真现象包括:(考点)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光环效应—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投射效应—推已及人 对比效应—人比人 刻板印象—固定看法 3.归因 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考点) ●行为的原因包括:内在原因、外在原因、稳定原因 和非稳定原因。(考点) ●对行为原因的区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预测人的行为。 二、工作动机的理论和使用 (一)人的多重需要和组织的报酬形式 社会性动机及其驱动的行为(考点)P105表4-2 ●成就需要,满足需要的行为: 比竞争者更出色;实现或超越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发现和使用更好的方法完成工作等。 ●权力需要,满足需要的行为: 影响他人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控制他人和活动;占据一个高于别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考试复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1、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存在的必备条件: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②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环境。当然,组织也会影响环境。成功的组织会对社会产生示范效应,组织失败的教训也会增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但是,在一般的意义上,组织对环境都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都必须以对环境的适应为前提。动态地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要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 3. 组织和管理的关系 ①任何组织度需要管理 ②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③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④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 4.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 ①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因人成事 ②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③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制定角色 ④成功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应对人事。 5.组织的三个层次:个人、群体、组织 6..行为是指生命体由内在心理支配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7.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组织行为的研究以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为核心。 8.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有三层含义: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三章 组织行为的要素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社会组织、客体要素组织环境、内容要素组织劳动、形式要素组织文化、动机要素组织目标等。 第一节组织行为的主体要素——社会组织 一、组织的涵义 社会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中,在利益相关的基础上,在社会法规道义等规范的制约下,围绕着共同的组织目标,按照一定的组织体制、组织结构、组织规范,通过组织的信息传播,与其他生产资源组合而成的协作化的社会劳动群体和具体化的社会运行实体。 1.组织的属性 1)一般属性——社会运行实体:人类是社会运行的主体,人类在社会运行中的存在和表现分为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两种相互联系的基本形式。社会群体按照形成方式和内在联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姻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群体,二是以地缘和趣缘为基础的人际群体,三是以业缘和利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群体,也就是为了共同的劳动和相关的利益组合而成的社会组织。作为社会运行的实体,是组织群体、家庭群体、人际群体共同具有的一般属性。 2)本质属性——社会劳动群体:如上所说,社会组织是为了共同的劳动和相关的利益组合而成的社会劳动群体,这是社会组织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本质属性。 2.组织的特征与社会中的个体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法定性——形成特征:社会组织是通过法定的程序,经过社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审批,取得法人资格和得到法规认定而正式形成的社会群体。 2)利益性——基础特征:社会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合而成的,而利益相关则是不同的社会成员组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社会劳动群体的客观基础,也是形成共同的组织目标的客观基础。 3)领域性——存在特征:社会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中存在的,都要以一定的社会领域为组织的运动范围。这种历史形成的制约具体组织运动过程的领域范围,包括空间的,如各个社会区域;时间的,如各个历史时期;系统的,如各个社会行业;形态的,如物质和精神领域 4)公共性——关系特征:社会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中从事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在与社会、与组织成员、与组织的社会公众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必然是具有公共特征的社会公共关系。 5)职责性——角色特征:经过法定的形式形成的社会组织要按照法规的约定,以职业化的角色从事社会劳动,从而要对相关的社会公众负有职业性的社会责任。

组织行为学个体人格特质分析报告

《组织行为学》期末分析调查报告 个体人格特质分析报告 学院:专业: 年级:班号:

学生:学号: 一、个人概况 我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家乡属于长江中游港口城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鄂东边缘,地扼吴头楚尾,历来是鄂、皖、赣毗连地段的“三省七县通衢”,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我们武穴人自古豪爽、民风彪悍,我一直自诩是被放养长大,有着极强的适应环境能力并且爱好自由,从小就爱四处游玩广交朋友,记得小学毕业同学录上这样写着我的小小梦想:走遍天下吃遍天下,所以对各类球类棋类运动十分喜爱,另外我的外号是阿斗,小时候很爱看历史书,细读三国后一直觉得刘备儿子刘婵是个大智若愚的人而非是世人所认为的扶不起的阿斗,我那个时候相信阿斗是个很有智慧的人,这点从他是三国后期继承者当中活得最久可知,所以初中的时候就给身边的朋友说我是扶得起的阿斗,我要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证明给大家看阿斗是扶得起的,现在自己从事拓展旅游这个行业,进入这个行业快两年期间累计带团人数超过3000人,我成功从一名拓展教练助理一步步成长为拓展主教练,并作为主教练成功完成成人学生等各种企业组织的拓展培训十几次,最后终身难忘的一次人生经历就是独自一人14年暑假7月4号从成都出发历时23天全程骑车走川藏南线成功到达拉萨并用身上仅有的300元成功在拉萨吃好住好玩好待了一个月。 二、个体气质类型分析 心理学上,气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大家都知道的,学术上为了深入研究,将每样东西都细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让很多人很难对号入座,感觉自己既有这种属性,也属于那种。于是,我深刻挖掘了一下自己,发现我基本上比较适合多血质和胆汁质这两种类型。 多血质曰: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 胆汁质曰: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易于冲动、动作剧烈。 我很勉强的接受这种分类,毕竟还是要相信学术的。不过,也得稍微校正一下:在多血质的特性前都加个“较”,再加上胆汁质的特性,就差不多是比较适合我的气质类型。 三、个体性格特质分析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1.对人的态度 包括对社会、集体以及他人的态度。从上面的气质类型可以看出,我还是比较喜欢集体性活动的。毫无疑问,在群体中一定会涉及到自尊、交往问题,我觉得自己是个自尊心较强,对人比较热情,富有同情心,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荣誉感。由于在集体之中,很多人会迷失一点点自己,我也不例外,为了适应或者说是暂时生存于这个集体中,我也往往会隐藏掉自己的一些性格,当然最低限还是必须保留的,那是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必须坚守的原则。

组织行为学个体部分报告

个体部分报告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组织的心理与行为及其关系。 解决人的问题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基础因素。而环境中的人的个体行为又会受到诸如个性、知觉、动机、激励、压力、价值观、态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知觉与行为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相对性、整体性等。这些特点都会影响到知觉的正确性。同时,知觉还可分为自然知觉与社会知觉。而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所以,对于同一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知觉,不同的知觉就会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当然,由于我们的知觉因要受到各种复杂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造成我们的知觉不一定每次都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有可能造成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知觉防卫等等。因此,眼见未必都为实。这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学习,以获得新经验,改变完善个体行为。在管理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引导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合理总结,达到增强自信心、激发努力动机、提高积极性的目的。 二、个性与行为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里特征的总和。个性往往是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包括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式、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效率、影响员工的人际关系,所以了解和认识员工的个性心里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对于合理的安排工作岗位,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中气质是先天的个性心理特征,比如有理智型、情绪型、意识型或内向型、外向型等,但是,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事

个体安全行为分析及思考(标准版)

个体安全行为分析及思考(标 准版) 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487

个体安全行为分析及思考(标准版) 〔摘要〕运用行为学的方法分析了个体安全行为的模型以及影响个体安全行为的因素,阐述了安全管理中有针对性地采用激励和控制手段,改善个体安全行为,可以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加员工对工作的投入。 〔关键词〕安全管理;个体安全行为;个体决策;安全文化 导致事故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及自然的不可抗力,在电力行业现行管理体制下,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由生产管理解决,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个体不安全行为如何产生?又受什么影响?笔者认为不是单用“责任心不强”可以一概而论的。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深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已提升了安全管理的内涵,因而很有必要分析个体安全行为,从中发现工作中的不足,有

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1个体安全行为模型 理性人的行为是由他(她)的决策决定的,无论决策是有意识的还是受外界影响无意识作出的,它直接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安全与不安全。 个体决策受到3个方面的影响:动机、个体自学成果、个体知觉和观念。当然这3个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新的知觉和体验可以改变以往的行为经验,以往的行为经验有时会否定个体的知觉和观念。下面让我们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讨论影响个体安全行为的因素。 2影响个体安全行为因素分析 2.1行为动机 产生个体决策的第一输入是行为动机,行为动机源于个体价值观,个体价值观是受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发展机会及岗位受尊重程度等影响的,即个人利益和社会认同。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双因素理

组织行为学个人分析报告

林肯电器公司案例分析 Professor: 陈国权Student: 吴毅文Student I.D.: 2005223020

林肯电器公司 我们不是一家销售公司,也不是一家研发公司或服务性公司,我们是一家产品制造公司,而且我们相信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造公司。——这确实是乔治.E .威利斯,林肯电器公司董事长对本公司独特能力的描述。 公司的历史 约翰.C.林肯在1895创立了林肯电器公司,要紧生产电力发动机和发电机。1907年起,约翰的弟弟詹姆斯加入公司,两兄弟的技能和兴趣互补。约翰是一个技术天才,在他的一生中,获得了切肉机、电钻、矿井自动门、电弧灯等50多项装置的专利。詹姆斯善于治理和行政,开始时他曾做过销售,但不久就接任总经理职务。不可否认,林肯电器公司是按照他的构思建立起来的。 1911年公司引进了首套电弧熔接技术设备。还在它的萌芽期,两个兄弟就迷上了熔接技术。这一技术后来被应用于他们的公司,他们认识到这一技术能够代替他们已在生产的机械发电机用于电力机车电

池的再充电。福特、不克和其它品牌汽车的成功表明,电动汽车来临的生活屈指可数,兄弟俩急于为他们的技术和产品寻求另外的市场。 约翰的机械天才使公司在焊接设备领域一开始就处于领先位置。.他发明手提熔接机(这是对现有台式机的重大突破),并把变压器加入机械中使其满足电流速度的要求。正如他自传所述:“这一有用的工业进步使林肯电器公司在这一一直保持的领域中处于领先,尽管另两个巨头------Westinghouse 和通用电器公司得快也进入了这一市场。 在二战期间,林肯电器公司是美国电弧熔接设备的要紧生产商,由于熔接技术对战争的重要作用,公司停止生产电力发动机,集中精力于熔接产品。由于急需接着生产供不应求的产品,政府要求熔接设备生产商加大产量,如林肯公司总裁乔治.威利斯所述:林肯先生响应政府号召,并到华盛顿告诉他们,现有的生产能力是足够的,但只是被低效率的应用罢了,他提出和其它生产商共享其拥有的生产方法和设备设计,华盛顿采纳了他的建议,解决了问题,林肯先生这一爱国决定使我们的竞争者的产品在战后专门短一段时刻内和我们的产品成本专门接近,然而不久我们又像从前一样做得比他们好了。1955年,林肯公司又开始生产电力发动机,而且从此它在市场中的地位一直稳步进展。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一、人格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一)人格的概念: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理解员工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和工作的态度的重要因素。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掌握) 1、遗传 (1)个体的人格是由其基因决定的 (2)遗传奠定了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 (3)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但人格在短期内是稳固的。 2、环境 (1)许多环境因素对人格起着塑造作用。 (2)环境因素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体验等。 3、情境 (1)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了解) (2)理解:它不是以刻板不变的方式保持唯一的形态,而是指在不同情境中随条件改变而采取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反应方式,从而维系人格的本质特征。 (三)人格、情境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熟悉) 1、人格是一种结构化的内在系统,他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对个体的反映特点和体验特点进行调控。 2、人格是稳定的,虽然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体验特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其贯穿一生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3、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 二、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对人格的看法: (一)弗罗伊德理论 1.人格的差异在于人们对待基本驱力方式的不同; 2.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战争由“自我”来协调。 (二)人本主义 1.它是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 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和霍尼认为:个体先天或者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会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3.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置于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 三、人格特质理论: (一)人格特质理论起源 1、特质理论是最为重要的人格理论,最早的特质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四根说”。四根说”发展成为“四体液说”,该理论把人分为四类:多血质(快乐型)、粘液质(淡漠型)、抑郁质(不快乐型)和胆汁质(易怒型)。 2、特质理论有两个重要假设:第一,人格特质在时间上相对稳定。第二,人格特质在空间上相对稳定。 3、三大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人格结构有三个层面:一是枢纽特质(Cardinal traits),也叫基本特质,指那些渗透于人格以致遍及此人全部活动的特质。二是核心特质(Central traits),指渗透性差一些,但还是有相当概括力、有一般意义的特性,它是人格的建筑构件。三是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s),指不明显,不受人注目,一致性和一

组织行为学案例(个体行为)

案例 宝洁公司 宝洁公司在全球140个国家中向近50亿消费者销售其产品。此外,宝洁公司在全球70多个国家中拥有超过11万名员工。因此,对公司来说,差异性随处可见。事实上,宝洁公司的管理层认为,对于在全球环境中从事商业运作来说,差异性可以培育全新的视角和重要的洞察力。差异性被看做是“宝洁公司竞争优势的一个丰富源泉”。差异性被视为一种能够“提供更广泛、更充足、更丰富的环境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财富。不仅如此,宝洁公司还寻求吸引和深入开发多种才能的资源,为其未来的领导阶层补充力量。 宝洁公司只在公司内部提升领导,而不从外面招收中层管理人员。相反,宝洁公司会招聘大学毕业生并培养他们。“一旦被聘任,员工就会在各个方面得到训练和教育,甚至参加被称为宝洁大学的培训研讨会。”员工们都被灌输了宝洁公司的文化理念。 一个描述宝洁公司文化的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它的企业基本原则。宝洁公司给它的员工灌输了强烈而坚定的义务感。宝洁公司努力按照下面的基本原则来运作: 我们尊重每一位员工。 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休戚相关。 有策略地着眼于我们的工作。 创新是我们成功的基石。 我们关注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我们珍视个人的专长。 我们力求做到最好。 互助友爱是生活之道。 这些基本原则表明了公司对差异性的重视,不管人们带到工作场所的是哪种差异性。这些原则同时也反映出对优秀表现的重视,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企业层面,以及对开发个人和企业取得优秀成绩的能力的重视。 宝洁公司管理层的差异性 1991年一项对管理层员工流失的研究揭示:2/3离开宝洁公司的优秀人才是女性。事实上,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没有女性能够坐上宝洁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的位置。更有甚者,公司的执行官中没有几个

组织行为学_第三版考试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1、组织得定义 组织就是对完成特定使命得人得系统性安排(为了达到个体与共同目标而在一超工作得人得集合。)组织存在得必备条件:①组织就是人组成得集合;②组织就是适应于目标得需要;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与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与坏境相互作用,不斷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得交换。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得需要。许多组织失败得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环境。当然,组织也会影响环境。成功得组织会对社会产生示范效应,组织失败得教训也会增进人们对世界得认识。但就是,在一般得意更上,组织对环境都不可能产生决定性得影响,都必须以对环境得适应为前提。动态地瞧,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要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得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得过程即为组织得演变过程。 3、组织与管理得关系 ①任何组织度需要管理 ②管理得目标就是保证组织目标得实现 ③管理工作得效果通过组织效率与组织效能来衡量 ④组织得发展演变就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得源泉 4、组织管理中人得因素: ①管理职能中人得因素:因人成事 ②管理技能中人得因素: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③管理角色中人得因素: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罠制定角色 ④成功管理要重视人得因素:管理应对人事。 5、组织得三个层次:个人、群体.组织 6、、行为就是指生命体由内在心理支配与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得行动与作为。 7、组织行为就是指各类组织得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得所有行为。组织行为得研究以组织中得人得行为得研究为核心。 8、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得心理与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与控制人得行为得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得科学。 有三层含义:①组织行为学得研究对象就是人得心理与行为得规律性。 ②组织行为学得研究范围就是一定组织中得人得心理与行为得规 律。

2021版个体安全行为分析及思考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版个体安全行为分析及思 考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2021版个体安全行为分析及思考 〔摘要〕运用行为学的方法分析了个体安全行为的模型以及影响个体安全行为的因素,阐述了安全管理中有针对性地采用激励和控制手段,改善个体安全行为,可以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加员工对工作的投入。 〔关键词〕安全管理;个体安全行为;个体决策;安全文化 导致事故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及自然的不可抗力,在电力行业现行管理体制下,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由生产管理解决,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个体不安全行为如何产生?又受什么影响?笔者认为不是单用“责任心不强”可以一概而论的。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深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已提升了安全管理的内涵,因而很有必要分析个体安全行为,从中发现工作中的不足,有

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1个体安全行为模型 理性人的行为是由他(她)的决策决定的,无论决策是有意识的还是受外界影响无意识作出的,它直接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安全与不安全。 个体决策受到3个方面的影响:动机、个体自学成果、个体知觉和观念。当然这3个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新的知觉和体验可以改变以往的行为经验,以往的行为经验有时会否定个体的知觉和观念。下面让我们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讨论影响个体安全行为的因素。 2影响个体安全行为因素分析 2.1行为动机 产生个体决策的第一输入是行为动机,行为动机源于个体价值观,个体价值观是受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发展机会及岗位受尊重程度等影响的,即个人利益和社会认同。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双因素理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201504)7、在执行任务时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B )3 A、3—5人 B、5—7人 C、7-9人 D、9-10人(201504)8、规定了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B )3 A、角色同一性 B、心理契约 C、角色期待 D、角色知觉(201504)13、群体间互动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建设性的,二是( B )3 A、成功性的B、失败性的C、破坏性的D、不确定性的(201504)18、决策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决策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的是( D )3 A、决策的基本规则B、决策的有效性 C、决策的目的性 D、决策的选择性 (201510)9、根据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是在( B )3 A、第二阶段 B、第三阶段 C、第四阶段 D、第五阶段(201510)10、群体规范界定了群体成员的行为范围,这是群体规范的( D )3 A、导向功能 B、动力功能 C、评价功能 D、标准功能(201510)11、有他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 )3 A、群体促进效应 B、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201604)7、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B )3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群体 D、任务群体(201604)9、最早对群体助长现象进行研究的是( C )3 A、舒兹 B、勒温 C、特里普利特 D、阿西(201610)5、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使群体成员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是( D )3 A、角色认同 B、角色期待 C、角色直觉 D、群体规范(201610)6、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B )3 A、社会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 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201704)6、决定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利结构中位置的是(B )3 A、人事结构 B、职权结构 C、群体结构 D、奖惩结构(201704)7、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A )3 A、社会惰性 B、从众 C、社会促进效应 D、刻板印象(201704)8、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B )3 A、3人或5人 B、5人或7人 C、7人或9人 D、9人或11人(201710)5、在员工—组织关系中,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C )3 A、经济合同 B、社会规范 C、心里契约 D、价值观 (201710)6、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称之为(B )3 A、社会惰性 B、社会促进作用 C、从众 D、刻板印象(201710)7、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正式关系的是(D )3 A、人事结构 B、奖惩结构 C、群体结构 D、职权结构(201710)8、从众行为源于群体的(C )3 A、规范 B、制度 C、压力 D、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