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毕业设计

(完整版)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毕业设计

(完整版)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毕业设计
(完整版)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毕业设计

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学生

指导教师

评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函授站安徽工程大学

专业

完成日期2015.5.20

附件2: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2015年 5 月20 日

附件3: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审查意见表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意见书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结果表

摘要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和理论相结合,对某集团的L41AB重卡是一款牵引商务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了优化分析研究,有效的减少了动力总成传递到车架上的振动,提高了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平顺性。

根据三线摆法和振动法的测量原理,准确的获得了L41AB重卡动力总成的相关参数,建立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运动仿真模型。本文在合理的配置固有频率的基础上,经过刚度解耦设计得出了理论优化数据。运用ADAMS软件进行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模型仿真验证,通过振动模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优化前后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在模型仿真分析中,将前/后支承、后支承梁、后连接梁等作为柔体考虑,更真实的模拟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工作时的振动情况。

关键词:动力总成悬置振动解耦仿真柔体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summary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of a group L41AB heavy truck is a traction commercial vehicle power assembly mounting system optimization analysis,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power assembly to the frame vibration transmission and improve the vehicle ride comfort peaceful compliance.

According to the three line put the measuring principle of the method and vibration method and accurate access to the L41AB heavy duty truck Powertrain Paramet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motion simul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the theoretical optimized data is obtained by

the decoupling design.. The model simulation of the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ADAMS software.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uspension system is studied by means of the vibration

mode analysis.. In the model simulation, the vibration of the total suspension system is simulated, and the former / rear supports, the rear

bearing beam and the rear connecting beam are considered as the flexible

body.

Key Word: power assembly, mount, vibration, decoupling, simulation,

flexibility

目录

摘要...................................................................................................................................................... ABSTRACT ..........................................................................................................................................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

1.1 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1)

1.2国内外发展现状概述 (1)

1.3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

第二章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理论 (1)

2.1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作用 (1)

2.2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布置形式 (1)

2.2.1 悬置系统弹性支承常用的布置方式 (1)

2.2.2支承点的数目及其位置 (2)

2.3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源分析 (2)

2.4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 (2)

2.4.1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解耦设计 (2)

2.4.2打击中心及机身一阶弯曲振动问题 (2)

2.4.3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配置 (2)

2.4.4系统振动传递率或支承处响应力最小 (2)

2.5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建模及求解 (2)

2.5.1 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2)

2.5.2微分方程的建立 (2)

2.5.3系统的动能及质量矩阵 (2)

2.5.4系统的势能和刚度矩阵 (2)

2.5.5微分方程 (2)

2.5.6固有频率的求解 (3)

第三章集瑞某重卡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 (3)

3.1 悬置系统设计的目标 (3)

3.2 悬置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3)

3.3 悬置系统的隔振机理 (3)

3.4 悬置系统设计参数的确定 (3)

3.4.1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的湿重 (3)

3.4.2坐标系 (3)

3.4.3其它有关的发动机参数 (3)

3.4.4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的前后左右悬置支承点的位置 (3)

3.5 发动机悬置支承点的布置 (3)

3.6 悬置点的受力分析 (3)

3.6.1垂直上跳 (3)

3.6.2垂直下跳 (3)

第四章总结 (3)

致谢 (4)

参考文献 (4)

第一章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随着整个社会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中国成功的加入WTO,人们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的汽车工业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近年来,汽车设计向着轻型化、经济型化方向发展,但是少缸、大功率发动机往往可能使发动机的振动激励增大,而轻型化的车身又使其刚度变低,从而导致由发动机动力总成传递至车身的振动加剧,使车内的振动和噪声特性恶化。特别是采用平衡性较差的四缸四行程发动机的汽车。动力总成振动对汽车乘坐舒适性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有效地降低车身振动和车内噪声。这就要求很好地设计和布置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悬置系统的优化也就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平顺性和低振动、低噪声是现代车辆的重要标志。振动对整车舒适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汽车界的重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汽车振动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它是指动力总成与车架之间的弹性连接系统,其性能的好坏不仅影响乘坐舒适性,而且影响着车辆的使用寿命。合理的设计发动机悬置系统,可以降低动力总成和车辆的振动水平,减少动力总成传递到车身的激振力,降低由此激发的车身和底盘相关零件的振动和噪声,从而明显提高车辆的耐久性和乘坐舒适性。悬置系统设计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支承的结构形式、悬置元件的几何位置及刚度。悬置系统的设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任务,需要满足一系列的静态和动态性能的要求,同时又要受到整车布置的限制。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解耦设计,以悬置元件的支承方位和刚度为参数合理分配发动机的各向振动固有频率,并将悬置系统和车架本身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可以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悬置系统,从

而降低振动,提高汽车的性能。

产品技术定位与要求:

(1)产品开发原则:

1) 技术领先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并保证推出后技术储

备在5年以上不落后;

2) 产品系列化开发、模块化设计,可向6×2、4×2系列

扩展;

3) 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实施整车轻量化设计,提高承

载能力;

4) 主要总成件选用国内主流成熟配套资源;

5) 从设计到生产严格控制成本,零部件有较大通用性。

(2)关键技术:

1) 符合国家排放标准且掌握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发动机;

2) 联合国际设计公司全新开发的全系列驾驶室;

3) 以Benz Actros底盘技术为基础,引鉴欧洲重卡先进

技术;

4) 电子远程车辆管理系统。

1.2国内外发展现状概述

国外许多专家对发动机悬置系统隔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讨。早在1939年,Illife就提出了悬置系统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但是较为熟悉的六自由度解耦理论和计算方法是在20世纪50 年代由Horison和Horovitz完成的。1979年,Johson首次用数学的优化手段,进行悬置系统的设计,他以合理配置系统的固有频率和实现各自由度之间的振动解耦为目标函数,以悬置刚度和悬置坐标为设计变量进行优化计算,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优化成果。近二十多年,随着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更有效的振动分析方法的应用,为悬置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手段,使悬置系统优化设计和仿真分析得以开展和研究。这段时期中,应用优化理论进行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研究方法,大多是将悬置系统的力学模型简化,以车架为刚性基础建立六自由度的刚体阻尼弹簧模型,来最终实现合理配置系统的固有频率和各自由度之间的解耦。国外学者和厂家在优化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位置和刚度的同时,对悬置本身的结构和动态特性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传统的动力总成橡胶悬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其有阻尼小、刚度偏大及高频动态硬化的缺点,难以满足汽车动力总成在较宽频率范围内对悬置系统的隔振要求。因而现代的国外轿车已大部分采用了新一代的液力悬置来取代传统的橡胶悬置,以满足更高的整车性能要求。液力悬置是传统橡胶悬置与液力阻尼组成一体的结构。液力悬置在低频具有大阻尼、高动刚度特性,既可有效地隔离、衰减发动机低速时的稳态振动,又可很好地控制、衰减汽车非稳态工况下动力总成的大位移冲击运动和振动;在高频域具有小阻尼、低动刚度的特性,可在较宽频带范围内满足动力总成的高频隔振要求,降低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的车内振动和噪声,明显改善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并有助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经过20多年的发展,液力悬置结构由简单到复杂,控制方式也由被动式发展到半主动控制式及和主动控制式,设计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应用日趋广泛,液力悬置已成为动力总成悬置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由于制造成本、结构尺寸及制造工艺等原因的限制,国外在轻型车上液力悬置的应用还比较少,还通常采用传统的橡胶材料作为隔振元件,但橡胶材料的性能、悬置结构形式及制造工艺都有了很大改进,使其隔振作用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汽车行驶舒适性要求的提高促进了我国汽车科研工作的广泛深入。国内的汽车专业人员对发动机悬置系统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从1983年起,徐石安等人就开始对悬置系统进行了研究,在优化问题上以悬置处动反力幅值最小为目标函数,适当控制系统的固有频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5年,潘旭峰等人结合DD680大客车发动机悬置参数设计问题,应用模糊集理论,通过移频、解耦来降低悬置处响应力等各种途径,对悬置参数进行了模糊多目标优化,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综合效果。1992年,长春汽车研究所的喻惠然等人给出了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的一般要求和原则,并对CA6102型发动机的悬置系统进行了基本参数计算和隔振性能研究,提出了改进方案。同年,上官文斌等人从工程实用的角度出发,在扭矩轴坐标系中建立优化模型,以系统固有频率为目标函数,充分考虑到系统解耦、撞击中心理论应用、一阶弯曲模态节点选取等原则,并以此为约束进行优化计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4年,王立公等人率先在国内对液阻悬置结构发展进行了系统论述,阐述了各种典型的液阻悬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及其发展趋势。1999年,裘新等人建立了一种轿车动力总成液阻悬置及副车架系统的非线性力学模型,进行了系统固有振动特性的模拟计算,同时对液阻悬置和橡胶悬置的隔振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到实验模态分析结果的证实。2002年,吕振华等人对国内一种轿车的发动机液阻悬置建立了集总参数的力学和数学模型,进行了动态特性仿真,并与实验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前国内的客车和货车动力悬置系统中运用的减振装置主要还是传统的橡胶元件,被动式液压悬置在一些轿车上得到了应用。至于

半主动和主动式液力悬置由于其成本和可靠性的原因,目前国内汽车上还没有应用实例。

1. 3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发动机系统设计是指发动机在整车上的安装应用工程,是在整车布置允许的空间内,根据整车的工作周期、负荷系数、工作环境、性能和大修期,合理地选择、设计发动机系统中的零部件,使之与发动机相匹配。同时精心设计相应的连接管路及支架。在第一轮设计阶段,为了保证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参考了市场同类车型的开发成果,结合此前车型的成功开发经验,并借助理论分析,来确定系统、零部件的参数和结构。

使发动机系统达到以下要求:

1)能保证发动机总成在汽车规定的任何使用条件下输出正常的

功率、扭矩。

2)保证发动机正常的燃油,机油消耗量。

3)保证发动机在底盘上安全可靠地工作,提高整车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4)降低附件耗功。

5)为降低整车噪声做贡献。

6)为整车平顺性及排放达标做贡献。

本课题根据发动机的设计要求,总结Benz Actros及东风天龙的设计经验,同时分析市场上同类车型发动机系统参数,通过理论分析,最终完成了集瑞L41AB发动机系统设计。主要内容是设计与发动机相匹配的进排气系统、供油系统、冷却系统、悬置系统等,并使各系统与整车性能相适应。

第二章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理论

2.1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作用

1)隔离振动在发动机所有工作转速范围内,发动机产生的振动必须通过悬置系统加以隔离,尽可能降低传给汽车底盘和车身的振动。同时,悬置系统还必须隔离由道路不平引起的车轮、悬挂系统的振动,防止这一振动向发动机传递,避免发动机振动加剧,以满足车辆运行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并保证怠速和停机时发动机的稳定性。

2)发动机支承和定位在发动机本身振动和外界作用力驱动下,发动机和底盘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对运动。所以悬置系统必须具有控制发动机相对运动和位移的功能。

3)保护发动机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同时承载着动态负荷和冲击负荷,悬置系统应具有保护发动机的能力,防止发动机个别部位因承受过大的冲击载荷而损坏。

4)发动机与底盘之间的连接零件必须要有足够的柔性如:排气管、进气管、燃油管、冷却水管、油门操纵机构及变速箱操纵机构等。如果他们的刚度较大,发动机的振动容易损坏这些零件,尤其在怠速停机、出现共振时。

5)悬置系统的零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可靠性,在严重的冲击负荷下应保证不发生损坏。

6)克服和平衡因扭矩输出而产生的发作用力。

7)发动机悬置系统的设计还应满足装配精度低、拆装方便和维修接近性好等条件。

8)悬置系统零部件还应符合低成本、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要求。

9)保证发动机机体与飞轮壳的连接面弯矩不超过发动机厂家的允许值。

2.2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布置形式

2.2.1 悬置系统弹性支承常用的布置方式

不同汽车的动力总成性能参数及其布置空间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些因素导致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布置的限制条件各不相同,从而布置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任意布置的悬置型式会导致悬置元件间各向刚度的相互耦合。每个弹性悬置不论其结构形状如何,都可看作是一个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弹簧组成的结构(粘性阻尼结构),按照这三个弹簧的刚度轴线和参考坐标轴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般汽车上应用的悬置系统弹性支承的布置可以有三种不同方式。

(1)平置式。这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的布置方式,它布局简单、安装容易。在这种布置方式中,每个弹性支承的三个相互垂直的刚度轴各自对应地平行于所选取的参考坐标轴。在平置式中,消除耦合振动的主要方法,是使悬置对称布置,使其位置坐标的正负数值之和为零,从而消除了完全耦合。

(2)斜置式。目前汽车中悬置系统多采用这种布置方式。在这种布置方式中,每个弹性支承的三个相互垂直的刚度轴相对于参考坐标轴的布置是:除了一根轴平行于参考坐标外,其它两根轴分别与参考坐标轴有一夹角θ。一般斜置式的弹性支承都是成对的对称布置在垂向纵剖面的两侧,但每对之间的夹角可以不同,坐标位置也可以不同,主要根据车架的结构形式和隔振的需求来布置。这种布置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它既有较强的横向刚度,又有足够的横摇柔度。(3)会聚式。这种布置方式的特点是弹性支承的所有隔振器的主要刚度轴均会聚相交于同一点。除了有良好的稳定性外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通过

调节倾斜角度和布置坐标的关系来获得六种完全独立的振动模态。只是这种布置方式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且一般汽车发动机并没有纵向激励,因此应用不多。

2.2.2支承点的数目及其位置

汽车发动机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多采用三点或四点支承。支承数目主要是根据发动机类型,前后承载重量分配以及激振力情况而定的。采用三点支承的优点是不管汽车怎样颠簸、跳动,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总能保证各支承点处在一个平面上,这就大大改善了机体的受力情况。目前有很多汽车发动机即使是采用四点支承,也力求将飞轮端的两点支承尽量靠拢,以达到三点支承的效果。在选择支承点的布置位置时还应该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打击中心问题;二是机身一阶弯曲振动问题。

2.3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源分析

从机械振动学的角度来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它是一个强迫振动系统[16]。它基本上受到两个振源的激励:一是来自动力总成内部的激励;二是来自汽车行驶的路面的激励。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7]:

(1)不平衡的回转运动质量所产生的离心力及离心力矩。

(2)不平衡的往复运动质量所产生的惯性力及惯性力矩。

(3)不平衡的反作用简谐扭矩。

(4)个别气缸不发火或爆发压力不均匀。

(5)因机身(曲柄箱)刚性不足导致内力矩输出引起。

(6)由路面不平坦引起(属低频随机振动)。

(7)由汽车行驶中加速或刹车时的惯性力引起(使发动机产生纵向振动)。

毕业论文设计转向系统设计

目录摘要2 第一章绪论3 1.1汽车转向系统概述3 1.2齿轮齿条式转向器概述9 1.3液压助力转向器概述10 1.4国内外发展情况12 1.5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 1.6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3 第二章汽车主要参数的选择14 2.1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14 2.2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16 2.3轮胎的选择17 第三章转向系设计概述18 3.1对转向系的要求18 3.2转向操纵机构18 3.3转向传动机构19 3.4转向器20 3.5转角及最小转弯半径20 第四章.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22 4.1转向系的效率22 4.2传动比变化特性23 4.3转向器传动副的传动间隙△T25 4.4转向盘的总转动圈数26 第五章机械式转向器方案分析及设计26 5.1齿轮齿条式转向器26 5.2其他转向器28 5.3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布置和结构形式的选择29 5.4数据的确定29 5.5设计计算过程31 5.6齿轮轴的结构设计35 5.7轴承的选择35 5.8转向器的润滑方式和密封类型的选择35 5.动力转向机构设计36 5.1对动力转向机构的要求36 5.2动力转向机构布置方案36 5.3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的计算38 5.4动力转向的评价指标43

6. 转向传动机构设计45 6.1转向传动机构原理45 6.2转向传送机构的臂、杆与球销47 6.3转向横拉杆及其端部47 6.4杆件设计结果48 7.结论49 致谢49 摘要 本课题的题目是转向系的设计。以齿轮齿条转向器的设计为中心,一是汽车总体构架参数对汽车转向的影响;二是机械转向器的选择;三是齿轮和齿条的合理匹配,以满足转向器的正确传动比和强度要求;四是动力转向机构设计;五是梯形结构设计。因此本课题在考虑上述要求和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利用转向盘的旋转带动传动机构的齿轮齿条转向轴转向,通过万向节带动转向齿轮轴旋转,转向齿轮轴与转向齿条啮合,从而促使转向齿条直线运动,实现转向。实现了转向器结构简单紧凑,轴向尺寸短,且零件数目少的优点又能增加助力,从而实现了汽车转向的稳定性和灵敏性。在本文中主要进行了转向器齿轮齿条的设计和对转向齿轮轴的校核,主要方法和理论采用汽车设计的经验参数和大学所学机械设计的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其结果满足强度要求,安全可靠。 关键词:转向系;机械型转向器;齿轮齿条;液压式助力转向器 Abstract The title of this topic is the design of steering system.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gear to the design as the center, one vehicle parameters on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impact of vehicle steering; Second, the choice of mechanical steering; third rack gear and a reasonable match to meet the correct steering gear ratio and strength requirements; Fourth,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design; Fifth,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rapezoidal. Therefor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bove issues and factors that require study, based on the steering wheel rotary drive transmission shaft of the steering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through the universal joint drive shaft rotation gear shift, steering rack and steering gear shaft meshing, thereby encouraging steering rack linear motion to achieve steering. Simple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steering tight, short axial dimension, and the number of parts can increase the advantages of less pow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vehicle steering stability and sensitivity. In this article a major design steering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gear shaft and the check, the main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experience in the use of automotive design parameters and the University of mechanical design school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results meet the strength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资料

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顶岗实习岗位技术工作论文 汽车转向器的故障分析 学号:131208038 姓名: 李鹤 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年级:13 级 企业指导老师:王振华 校内指导老师:乔晓英

转向系是汽车行驶的指南针,它的好坏关系着汽车能否安全行驶。本文首先讲述了汽车动力转向系的整体结构;具体介绍了它的功用;分类和工作原理。然后具体对轿车动力转向系统常见的几种故障:一转向沉重,二转向时有噪声, 三方向盘自由行程过大,四左右转向时轻重不一,五转向时转向盘强烈抖动,六汽车直线行驶时,转向盘发飘或跑偏。最后讲述了轿车动力转向系中转向盘的自由行程,转向储液罐的液面高度,液压泵的泵送压力,液压系统的密封性, 转向柱的检查方法以及通过轿车动力转向系的故障现象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检修。对使用和维护汽车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轿车,转向器,故障分析,检查维修

引言 (4) 1汽车转向系统的简介 (5) 1.1汽车动力转向系的组成 (5) 1.2汽车动力转向系的工作原理 (6) 2轿车动力转向系故障诊断分析 (9) 2.1转向沉重 (9) 2.2 转向时有噪声 (10) 2.3方向盘自由行程过大 (10) 2.4左右转向时轻重不一 (11) 2.5转向时转向盘强烈抖动 (11) 2.6汽车直线行驶时,转向盘发飘或跑偏 (12) 3轿车动力转向系的检查与维修 (12) 3.1转向盘的自由行程的检查 (12) 3.2转向储液罐的液面高度的检查 (13) 3.3液压泵的泵送压力的检查 (13) 3.4液压系统的密封性的检查 (13) 3.5转向柱的检修 (13) 4 汽车故障事例分析 (14) 4.1故障事例一 (14) 4.2故障事例二 (15)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运动包络及工况载荷计算方法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运动包络及工况载荷计算方法 吕兆平吴川永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摘要】本文论述了动力总成位移控制设计的一般原理,以一微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通用汽车公司全球标准的28种载荷工况,介绍了求解各悬置点反力以及发动机质心位移和转角的方法,该计算数据为悬置支架的强度校核以及发动机仓零件设计及布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运动包络,工况载荷 Th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motion envelop and loadcase force of the powertrain mount system Lv Zhaoping Wu chuanyong (Technical Development Center,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Ltd..,Liuzhou 545007 ) [Abstract]The general principle for the design of motion control for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is presented。Take a mini van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as the object of study. with the 28 loadcase of the GM global standards. Introduces the method to solve the reaction force at the mounting points and the displacement and rotation of the COG of the powertrain.the calculated data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ounting bracket strength check and the parts of engine warehouse design and layout. [Keywords] powertrain mount system,motion envelop,Loadcase force 前言 [1]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减振,二是限位。从悬置元件的刚度曲线来看,一般可以分为线性段和非线性段。其中,线性段可以看作悬置元件减振功能的体现。悬置系统设计工程师在设计悬置刚度线性段时,需要用悬置元件动刚度对动力总成的模态及解耦率进行计算。当动力总成的模态及解耦率满足要求时,悬置动刚度就确定了。而动刚度和静刚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动刚度为静刚度的1.3~1.5倍),这样即可确定悬置元件线性段的刚度。刚度曲线的拐点则是动力总成的限位点,限位要求通常是主机厂提供的。如主机厂要求在三挡80%油门开度下动力总成需要良好的解耦,即要求动力总成各悬置点的位移量均在线性段内,供应商根据这个要求即可设计刚度曲线的拐点。在拐点之后,悬置刚度曲线可以看作是大刚度的线性段。这个大刚度的设计,则要满足主机厂对动力总成总体位移的设计目标值。因此,整个非线性段是为了实现悬置系统的限位功能。 [2]本文通过Adams/View软件建立动力总成模型及考虑了悬置在其三个弹性主轴方向力——位移特性的非线性关系,设计了悬置非线性刚度曲线,对某车型的动力总成进行28种工况的模拟计算,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运动包络进行了校核并获得了28工况下各悬置点的工况载荷,为悬置支架、车身结构甚至变速器壳体强度校核都提供了输入条件。 1 工况计算前期准备 1.1 坐标系定义 一般我们在发动机大总成测试时,获得的质心坐标是在发动机坐标系下的坐标,转动惯量则是在质心坐标系下的转动惯量。因此在此先介绍一下坐标系的定义问题。 1.1.1 发动机坐标系 OeXeYeZe 以曲轴中心线与发动机后端面(RFB)的交点为坐标原点Oe; Xe轴平行于曲轴中心线,指向发动机前端; Ze轴平行与气缸线,指向缸盖; Ye根据右手定则确定,应与气缸中心线所在的中心面垂直,指向发动机左侧(从变速箱端向皮带轮端看).

汽车悬置系统设计指南

悬置系统设计指南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动机工程研究二院 动力总成开发部

主题与适用范围 1、主题 本指南介绍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到的基本流程文件核技术文件。 2、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奇瑞所有装汽油或柴油发动机的M1类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

目录 一、悬置系统中的基本概念 (4) 1.1 悬置系统设计时的基本概念 (4) 1.2动力总成振动激励简介 (6) 二、悬置系统的作用 (8) 2.1 悬置系统的设计意义及目标简介 (8) 2.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整车NVH性能的影响 (8) 三、悬置系统的概念设计 (10) 3.1 悬置系统的布置方式选择 (10) 3.2 悬置点的数目及其位置选择 (11) 3.3 悬置系统设计的频率参数 (13) 四、悬置系统相关设计参数 (14) 4.1动力总成参数 (14) 4.2 制约条件 (15) 五、悬置系统设计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文件 (16) 5.1 悬置系统VTS (16) 5.2 悬置系统DFMEA (17) 5.3 悬置系统DVP&R (17) 5.4 其它技术及流程文件 (17)

一、悬置系统中的基本概念 1.1 悬置系统设计时的基本概念 1:整车坐标系:原点在车身前方,正X方向从前到后,正Y方向指向右侧(从驾驶员到副驾驶),正Z方向朝上如图(1-1)。 (图1-1)整车坐标系 2:发动机坐标系:原点在曲轴中心线与发动机和变速箱结合面的交点处;正X方向从变速箱到发动机,沿着曲轴中心线,正Y方向指向右侧如果沿着正X方向看,正Z方向朝下如图(1-2)。 (图1-2)发动机坐标系 3:主惯性矩坐标系:原点在动力总成的质心位置,正X方向从变速箱到发动机,沿着最小主惯性矩轴线,正Y方向通常沿着最大主惯性矩轴线,正Z方向朝下并且沿着中等主惯性矩轴线如图(1-3)。

【CN109733173A】一种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14311.0 (22)申请日 2019.03.20 (71)申请人 麦格纳斯太尔汽车技术(上海)有限 公司 地址 201815 上海市嘉定区嘉定工业区汇 源路55号C幢 (72)发明人 李刚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1253 代理人 杨军 (51)Int.Cl. B60K 1/00(2006.01) B60K 17/06(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 成悬置系统,包括减速器、电机,减速器与电机组 成动力总成,动力总成通过悬置系统安装在车架 上,悬置系统包括左悬置、右悬置支架、右悬置、 后悬置支架、后悬置、左悬置支架,左悬置设置在 动力总成左侧,右悬置设置在动力总成右侧,左 悬置与右悬置左右对称设置,后悬置设置在动力 总成后侧,左悬置、右悬置、后悬置均连接在车架 上,左悬置通过左悬置支架连接到动力总成上, 右悬置通过右悬置支架连接到动力总成上,后悬 置通过后悬置支架连接到动力总成上;本发明同 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动力总成悬置 系统的高频动刚度,提升了高频隔振性能,改善 了电动汽车高频振动和高频噪音。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CN 109733173 A 2019.05.10 C N 109733173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733173 A 1.一种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悬置(10)、减速器(20)、电机(30)、右悬置支架(40)、右悬置(50)、车架(60)、后悬置支架(70)、后悬置(80)、左悬置支架(90),所述减速器(20)与电机(30)输出端连接,所述减速器(20)与电机(30)组成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通过悬置系统安装在车架(60)上,所述悬置系统包括左悬置(10)、右悬置支架(40)、右悬置(50)、后悬置支架(70)、后悬置(80)、左悬置支架(90),所述左悬置(10)设置在动力总成左侧,所述右悬置(50)设置在动力总成右侧,所述左悬置(10)与右悬置(50)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后悬置(80)设置在动力总成后侧,所述左悬置(10)、右悬置(50)、后悬置(80)均连接在车架(60)上,所述左悬置(10)通过左悬置支架(90)连接到动力总成上,所述右悬置(50)通过右悬置支架(40)连接到动力总成上,所述后悬置(80)通过后悬置支架(70)连接到动力总成上,所述左悬置(10)与左悬置支架(90)之间、右悬置(50)与右悬置支架(40)之间、后悬置(80)与后悬置支架(70)之间分别通过螺栓一(11)、螺栓二(51)、螺栓三(81)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置(10)包括基体一(12)和内嵌于基体一(12)的衬套一(13)、衬套二(14)、衬套三(15),所述衬套一(13)设置在基体一(12)的中心部,所述衬套二(14)、衬套三(15)左右对称式设置在衬套一(13)的左右两侧,所述衬套一(13)、衬套二(14)、衬套三(15)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衬套二(14)、衬套三(15)的尺寸相同,所述衬套二(14)、衬套三(15)的外径小于衬套一(13)的外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悬置(50)包括基体二(52)和内嵌于基体二(52)的衬套四(53)、衬套五(54)、衬套六(55),所述衬套四(53)设置在基体二(52)的中心部,所述衬套五(54)、衬套六(55)左右对称式设置在衬套二(14)的左右两侧,所述衬套四(53)、衬套五(54)、衬套六(55)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衬套五(54)、衬套六(55)的尺寸相同,所述衬套五(54)、衬套六(55)的外径小于衬套四(53)的外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置(80)包括基体三(82)和内嵌于基体三(82)的衬套七(83)、衬套八(84)、衬套九(85),所述基体三(82)的截面呈L形结构,所述衬套七(83)设置在基体三(82)的垂直架板上,所述衬套八 (84)、衬套九(85)设置在基体三(82)的水平底板上,所述衬套七(83)、衬套八(84)、衬套九 (85)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衬套八(84)、衬套九(85)的尺寸相同且轴线齐平,所述衬套七(83)的轴线高于衬套八(84)、衬套九(85)的轴线,所述衬套八(84)、衬套九(85)的外径小于衬套七(83)的外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置(10)通过其衬套一(13)中心处的螺栓一(11)连接左悬置支架(90),所述右悬置(50)通过其衬套四(53)中心处的螺栓二(51)连接右悬置支架(40),所述后悬置(80)通过其衬套七(83)中心处的螺栓三(81)连接后悬置支架(7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置(10)、右悬置(50)均安装在车架(60)上方,所述后悬置(80)安装在车架(60)下方,所述后悬置(80)基体三(82)的水平底板的上表面与车架(60)底板连接。 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 发表时间:2017-08-18T11:23:56.0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作者:郝永生蔡志坤杨林[导读] 摘要:悬置系统作为车辆的主要隔振元件,对车辆的NVH性能尤为重要。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悬置系统作为车辆的主要隔振元件,对车辆的NVH性能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悬置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设计仿真及实际验证相结合,最终实现了车辆悬置系统良好的NVH性能。 关键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匹配 引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产业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以往单独追求动力性、经济性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尤其近些年来,车辆的舒适性(NVH性能),成为了当前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的目标,动力总成悬置,作为车辆的重要减震元件,在整车的NVH性能评价指标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发动机日益小型化的基础上,高功率、高扭矩的实现,进一步恶化了发动机的振动水平,因此需要动力总成悬置与之进行很好的匹配,以此来提升车辆的舒适性能。 1概述: 1.1动总成悬置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是安装在动力总成与车架(或者车身)之间的弹性减振系统,由悬置元件,连接支架、动力总成组成。 1.2动力总成悬置的功能 汽车动力总成在工作状态下所受的力主要有静(力矩)、瞬态和周期性激振力(力矩),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一般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支撑作用:保证动力总成姿态,需要合理分配各悬置的受力载荷,尽可能保持平均; 2)限位作用:动力总成进行动力输出时,会受到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以及不同路面(颠簸、坑洼)的激振力,造成动力总成摇摆晃动,因此需要限制动力总成的位移,这就是限位; 3)隔振性能: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动力总成传向车身等部件的激励/振动(主动隔振),另一方面是路面激励传给动力总成的振动(被动隔振);因此悬置系统必须具备主动隔振和被动隔振的双重作用; 右图,m代表动力总成质量,K代表悬置刚度,C 代表悬置阻尼,F代表发动机激振力,Fiso代表隔振力,X代表动力总成位移,Xf代表路面输入 图一 1)布置方式整体分为三点布置方式和四点布置方式,多数采用三点,部分日系车型采用四点,均为扭矩轴布置,(图一为常用布置方式:扭矩轴三点布置-拉杆式) 2)布置要求: ①左右悬置尽可能与扭矩轴重合,出现角度时,要求小于2°且左右应当放置在扭矩轴两侧。 ②悬置支架与动力总成距离小,保证模态,应该在500Hz以上,部分车型在700-800Hz; ③悬置安装点放置在发动机或车身(车架)节点位置。 2.2悬置系统解耦计算,

汽车转向器毕业设计

汽车转向器毕业设计 【篇一:毕业设计汽车转向系统】 摘要 本设计课题为汽车前轮转向系统的设计,课题以机械式转向系统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设计及校核、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及验算 为中心。首先对汽车转向系进行概述,二是作设计前期数据准备, 三是转向器形式的选择以及初定各个参数,四是对齿轮齿条式转向 器的主要部件进行受力分析与数据校核,五是对整体式转向梯形机 构的设计以及验算,并根据梯形数据对转向传动机构作尺寸设计。在转向梯形机构设计方面。运用了优化计算工具matlab进行设计 及验算。matlab强大的计算功能以及简单的程序语法,使设计在参数变更时得到快捷而可靠的数据分析和直观的二维曲线图。最后设 计中运用autocad和catia作出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零件图以及装配图。 关键词:转向机构,齿轮齿条,整体式转向梯形,matlab梯形abstract the title of this topic is the design of steering system.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of mechanical steering system and integrated steering trapezoid mechanism gear to the design as the center. firstly make an overview of the steering system. secondly take a preparation of the data of the design. thirdly, make a choice of the steering form and determine the primary parameters and design the structure of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fourthly, stress analysis and data checking of the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fifthly, design of steering trapezoid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trapezoidal data make an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teering linkage. in the design of integrated steering trapezoid mechanism the computational tools matlab had been used to design and checking of the data. the powerful computing and intuitive charts of the matlab can give us accurate and quickly data. in the end autocad and catia were used to make a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parts diagrams and assembly drawings keywords: steering system,mechanical type steering gear and gear rack, integrated steering trapezoid,matlab trapezoid

汽车转向系统毕业设计说明

摘要 本课题的题目是转向系的设计。以齿轮齿条转向器的设计为中心,一是汽车总体构架参数对汽车转向的影响;二是机械转向器的选择;三是齿轮和齿条的合理匹配,以满足转向器的正确传动比和强度要求;四是动力转向机构设计;五是梯形结构设计。因此本课题在考虑上述要求和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利用转向盘的旋转带动传动机构的齿轮齿条转向轴转向,通过万向节带动转向齿轮轴旋转,转向齿轮轴与转向齿条啮合,从而促使转向齿条直线运动,实现转向。实现了转向器结构简单紧凑,轴向尺寸短,且零件数目少的优点又能增加助力,从而实现了汽车转向的稳定性和灵敏性。在本文中主要进行了转向器齿轮齿条的设计和对转向齿轮轴的校核,主要方法和理论采用汽车设计的经验参数和大学所学机械设计的课程容进行设计,其结果满足强度要求,安全可靠。 关键词:转向系;机械型转向器;齿轮齿条;液压式助力转向器 1.绪论 1.1汽车转向系统概述 转向系统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向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操纵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它对于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减少交通事故以及保护驾驶员的人身安全、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转向系统已从纯机械式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HPS)、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发展到利用现代电子和控制技术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及线控转向系统(SBW)。 按转向力能源的不同,可将转向系分为机械转向系和动力转向系。 机械转向系的能量来源是人力,所有传力件都是机械的,由转向操纵机构(方向盘)、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转向器是将操纵机构的旋转运动转变为传动机构的直线运动(严格讲是近似直线运动)的机构,是转向系的核心部件[2]。 动力转向系除具有以上三大部件外,其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是转向助力装置。由于转向助力装置最常用的是一套液压系统,因此也就离不开泵、油管、阀、活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81轿车前轮主动转向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第1章绪论 主动转向系统保留了传统转向系统中的机械构件,包括转向盘、转向柱、齿轮齿条转向机以及转向横拉杆等。其最大特点就是在转向盘和齿轮齿条转向机之间的转向柱上集成了一套双行星齿轮机构,用于向转向轮提供叠加转向角。主动转向系统通过一组双行星齿轮机构实现了独立于驾驶员的转向叠加功能,完美地解决了低速时转向灵活轻便与高速时保持方向稳定性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转向干预来防止极限工况下车辆转向过多的趋势,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同时,该系统能方便地与其他动力学控制系统进行集成控制,为今后汽车底盘一体化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常规转向系统的显著差别在于,主动转向系统不仅能够对转向力矩进行调节,而且还可以对转向角度进行调整,使其与当前的车速达到完美匹配。其中的总转角等于驾驶员转向盘转角和伺服电机转角之和。低速时,伺服电机驱动的行星架转动方向与转向盘转动相同,叠加后增加了实际的转向角度,可以减少转向力的需求。高速时,伺服电机驱动的行星架转动方向与转向盘转动相反,叠加后减少了实际的转向角度,转向过程会变得更为间接,提高了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1转向系统综述 1、蜗杆曲柄销式转向器 它是以蜗杆为主动件,曲柄销为从动件的转向器。蜗杆具有梯形螺纹,手指状的锥形指销用轴承支承在曲柄上,曲柄与转向摇臂轴制成一体。转向时,通过转向盘转动蜗杆、嵌于蜗杆螺旋槽中的锥形指销一边自转,一边绕转向摇臂轴做圆弧运动,从而带动曲柄和转向垂臂摆动,再通过转向传动机构使转向轮偏转。这种转向器通常用于转向力较大的载货汽车上。 2、循环球式转向器 循环球式:这种转向装置是由齿轮机构将来自转向盘的旋转力进行减速,使转向盘的旋转运动变为涡轮蜗杆的旋转运动,滚珠螺杆和螺母夹着钢球啮合,因而滚珠螺杆的旋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螺母再与扇形齿轮啮合,直线运动再次变为旋转运动,使连杆臂摇动,连杆臂再使连动拉杆和横拉杆做直线运动,改变车轮的方向。这是一种古典的机构,现代轿车已大多不再使用,但又被最新方式的助力转向装置所应用。它的原理相当于利用了螺母与螺栓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相对移动,而在螺纹与螺纹之间夹入了钢球以减小阻力,所有钢球在一个首尾相连的封闭的螺旋曲线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研究综述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研究综述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装置的性能对车辆NVH表现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单自由度模型对悬置系统的隔振原理进行分析,阐述了悬置系统的发展过程,并对不同类型的隔振垫进行了介绍和比较。 动力总成是汽车主要的噪声和振动源,主要的激励可分为两类:一是汽缸燃烧而产生的震爆力;二是发动机曲轴旋转运动时不平衡而产生的惯性力。为了保证驾乘的舒适性,工程师设计了动力总成隔振装置用以隔离动力总成产生的振动。常见的轿车隔振装置在空间布置上可以分为: 1.底部布置,即将隔振装置安装在机舱底部的副车架上。这种布置安装空间比较自由,但是隔振效果不理想。 2.悬置布置,即将隔振装置安装在动力总成扭矩轴上。这种布置隔振效果好,但是安装空间受到限制,而且通常需要1~2个扭拉杆或者隔振垫以限制动力总成在横向的转动角度。 在本文中,主要分析对象是悬置布置的动力总成隔振垫,即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工作原理 动力总成悬架装置用于连接动力总成与车身结构,是汽车动力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 1.支撑与限位。悬置系统的首要功能即连接动力总成与车身结构,因此悬置系统不仅要在静止状态下将动力总成定位并支撑在设计的位置,而且需要保证动力总成在不同工况下与机舱或其他部件不发生碰撞或干涉,将动力总成的位移限制在合理的一个区域内。 2.隔离振动。发动机的激振是汽车的主要振源之一,为了保证驾乘的舒适性,悬置系统需要尽可能减少由发动机传向车身和底盘的振动;另一方面,由于道路不平等原因,悬置系统也需要尽量隔离来自悬架和车轮的振动,防止该激振传递至动力总成,以保护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正常工作。 由于悬置系统需要承载整个动力总成的重量以及发动机所产生的扭矩,这决定悬置系统需要足够大的刚度以保证动力总成的位置在合理的区域内。若刚度不足则可能导致动力总成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或碰撞;另一方面,要获得较小的振动传递率,就需要更大的频率比,这就要求悬置系统的刚度尽可能小。阻尼方面,在低频区域时,大阻尼可以有效降低振动幅值;随着频率增大,在隔振区内,大阻尼会放大传递的振动幅值。因此,理想的悬置系统需要在低频时具有大刚度和大阻尼而在高频区域需要小刚度和小阻尼。 悬置系统的分类 在早期的汽车设计中,动力总成用螺栓刚性地与车身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不仅无法隔离动力总成所产生的振动,由悬架系统传递到车身的振动也会因为没有任何隔振措施而直接传递到动力总成,致使动力总成的寿命和可靠性都受到影响。随后设计师逐渐开始使用软木等软性材料来隔离振动。目前,动力总成的隔振垫可主要分为被动隔振垫,半主动隔振垫和主动隔振垫。其中,半主动隔振垫和主动隔振垫由于其尺寸庞大,结构复杂,一般较少使用;被动隔振垫是现代汽车所广泛使用的隔振方式。 被动悬置 被动悬置构造较简单,没有额外的控制单元,仅依靠材料的本身特性和不同的结构设计来完成隔振。主要可以分为橡胶悬置和液阻悬置。 橡胶悬置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并广泛应用在汽车上。由于橡胶部件的结构和橡胶特性是一定的,所以橡胶悬置的刚度和阻尼要么同时设计得很大,要么同时设计得很小。根据前文所述,当悬置的刚度和阻尼都较大时,悬置系统比较适合冲击隔离,在低频工作区域

现代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发展

现代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发展 一、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的发展概述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汽车行业对动力总成的隔振、降噪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较为成熟的六自由度解耦理论和计算方法由Anon、Harison和Horovitz完成的,他们将汽车发动机动力总成和车架视为刚体,将减振橡胶块视为单纯的弹簧,利用发动机动力总成惯性主轴特性和撞击中心理论阐述了如何调整橡胶悬置的安装位置和悬置刚度,使发动机动力总成的前后悬置的振动互相独立,然后分别按照单自由度线性振动系统处理,他们认为系统垂直方向的固有频率与绕曲轴方向的固有频率应小于发动机怠速时相应扰动频率的三分之一,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这些较早提出的设计理论对于后人的深入研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1965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Timpner F.F通过合理布置发动机悬置元件来进行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设计。他指出通过合理的布置悬置元件,使它们的弹性中心位于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质心处或主惯性轴上,己达到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解耦的目的。 197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Stephen R.Johnson首次将优化技术应用于悬置系统的设计,以合理匹配系统固有频率和实现各个自由度之间的振动解耦为目标函数,以悬置元件刚度和悬置元件安装位置为设计变量进行优化计算,并推出COEMS软件,结果使系统各振动自由度之间的振动耦合大为减少,同时保证了悬置系统六阶固有频率在期望的范围内。 1982年,R.Racca以限制悬置空间、悬置位置、悬置刚度、固有频率和振动解耦等方面来考虑悬置的减振隔振性能,对传统的FR式悬置系统进行了全面地总结。 1984年,Geck P.E.等人将发动机悬置系统的最主要作用看成隔离低频域振动,这就要求它的侧倾固有频率要低,以吸收发动机不平衡扭矩引起的振动。因此,他们以侧倾解耦,低化侧倾模态为目标对悬置系统进行优化,并提出了较合

汽车转向系统EPS设计(论文)

汽车转向系统EPS设计

毕业设计外文摘要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引言?1 1.1汽车转向系统简介?1 1.2汽车转向系统的设计思路 (3) 1.3EPS的研究意义?4 2 EPS控制装置的硬件分析 (5) 2.1汽车电助力转向系统的机理以及类别 (5) 2.2 电助力转向机构的主要元件 (8) 11 3 电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 3.1 动力转向机构的性能要求..................................... 11 3.2 齿轮齿条转向器的设计计算...................................... 11 3.3 转向横拉杆的运动分析[9]21? 3.4 转向器传动受力分析......................................... 22 4转向传动机构优化设计?24 4.1传动机构的结构与装配.......................................... 24 4.2利用解析法求解出内外轮转角的关系............................ 25 4.3 建立目标函数?27

5控制系统设计? 29 29 5.1 电助力转向系统的助力特性? 30 5.2 EPS电助力电动机的选择? 5.3 控制系统框图设计........................................... 3132 结论?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转向系统毕业论文

目录 汽车转向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 (2) 摘要 (2) 绪论 (3) 1 概述 (4) 1.1 什么是汽车转向系统 (4) 1.2 汽车转向系统概述 (4) 1.3 转向系统简介及工作原理 (4) 2 汽车转向系统的故障诊断 (7) 2.1 机械转向系故障诊断 (7) 2.2 动力转向系故障诊断 (10) 2.3 转向系仪器检测 (13) 3对汽车转向系统的故障进行维修 (16) 3.1机械转向系的维修 (16) 3.2动力转向系的维修 (19) 4结论 (22) 谢辞 (23) 参考文献 (24)

摘要 本文阐述了汽车转向系统各个部分的作用、组成、主要构造、工作原理、及可能出现的故障,同时提出了对出现的故障进行维修的可行方案;采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问题都有良好的认识,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良好的总结归纳,以此进一步熟悉掌握汽车转向系统的各方面知识,深化巩固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学习的前提下,用实际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关键词:汽车转向系统,工作原理,故障,维修。

绪论 汽车转向系统是用于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方向的专门机构。起作用是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按照驾驶员的操纵要求而适时地改变其行驶方向,并在受到路面传来的偶然冲击及汽车意外地偏离行驶方向时,能与行驶系统配合共同保持汽车继续稳定行驶。因此,转向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

1 概述 1.1什么是汽车转向系统 用来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或倒退方向的一系列装置称为汽车转向系统(steering system)。汽车转向系统的功能就是按照驾驶员的意愿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汽车转向系统对汽车的行驶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汽车转向系统的零件都称为保安件。汽车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都是汽车安全必须要重视的两个系统。 1.2汽车转向系统概述 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需按驾驶员的意志改变其行驶方向。就轮式汽车而言,实现汽车转向的方法是, 驾驶员通过一套专设的机构,使汽车转向桥(一般是前桥)上的车轮(转向轮)相对于汽车纵横线偏转一定角度。这一套用来改变或恢复汽车行驶方向的专设机构,即称为汽车转向系统。 汽车转向系统分为两大类:机械转向系统和动力转向系统。 机械转向系统:完全靠驾驶员手力操纵的转向系统。 动力转向系统:借助动力来操纵的转向系统。动力转向系统又可分为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和电动助力动力转向系统。 1.3转向系统简介及工作原理 机械转向系以驾驶员的体力作为转向能源,其中所有传力件都是机械的。机械转向系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如图1-1)。

汽车动力转向系统毕业论文(20210129204616)

汽车动力转向系的原理与检修???????????????? 2 摘要???????????????????????????2 绪论???????????????????????????3 1 概述??????????????????????????4 1.1什么是汽车转向系统?????????????????4 1.2汽车动力转向系统概述????????????????4 1.3转向动力系统工作原理????????????????8 2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的故障诊断??????????????10 2.1动力转向系故障诊断????????????????10 2.2转向系仪器检测??????????????????13 3对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的故障进行维修???????????16 4结论?????????????????????????22 谢辞 ??????????????????????????23 参考文献???????????????????????? 24 摘要 本文阐述了汽车动力转向系统各个部分的作用、组成、主要构造、工作原理、及可能出现的故障,同时提出了对出现的故障进行维修的可行方案;采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问题都有良好的认识,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良好的总结归纳,以此进一步熟悉掌握汽车转向系统的各方面知识,深化巩固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学习的前提下,

用实际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关键词:汽车动力转向系统,工作原理,故障,维修。 绪论 汽车转向系统是用于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方向的专门机构。起作用是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按照驾驶员的操纵要求而适时地改变其行驶方向,并在受到路面传来的偶然冲击及汽车意外地偏离行驶方向时,能与行驶系统配合共同保持汽车继续稳定行驶。因此,转向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NVH性能开发

宁波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Ningbo Tuopu Group Co., Ltd. -R&D Center 2012上海汽车NVH 控制技术研讨会 T9 Exhibition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NVH 性能开发 演讲者:段小成dxc@https://www.doczj.com/doc/6d14355445.html,

Exhibition 主要内容 整车NVH对悬置系统需求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 常见悬置结构特点 基于悬置系统的NVH测试 宁波拓普NVH试验室简介

激励源 ?发动机点火激励引起的振动 ?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其自身产生的往复不平衡惯性力?冷却系统、进排气系统等引起的振动 ?路面不平引起的振动 ?其他运动部件引起的振动

悬置系统作用 ?隔离发动机的激励而引起的车架或车身的振动(小振幅) ?隔离由于路面不平度的输入而引起动力总成的振动(大振幅)?支承汽车动力总成的重量(150kg~300kg) ?承受作用于发动机的一切动态力(加减速、颠簸、转弯) ?控制动力总成的位移和转角

动力总成对悬置的要求 ?悬置具有较高的静刚度 ?悬置系统应具有低频(1~50HZ)大阻尼、大刚度,以衰减扭矩的波动、加减速和路面激励 ?悬置在高频区域(50HZ以上),应具有小阻尼、小动刚度,以降低振动传递率和提高降噪效果 ?耐高低温性能(-40°~120°) ?良好的耐久性能以及位移控制

横置前驱平衡扭矩轴式悬置系统 ?悬包括左右支撑悬置与前后抗扭悬置的四点悬置布局、左右支撑悬置和下拉杆抗扭悬置的三点悬置布局 ?左右悬置为支撑悬置,不仅承担动力总成的自重,还承担动力总成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载荷 ?前后悬置或下拉杆悬置为抗扭悬置,主要承担动力总成在扭矩作用下的位移控制

汽车转向器液压助力系统设计刘子轩开题报告

汽车转向器液压助力系统设计------刘子轩-----开题报告

————————————————————————————————作者: ————————————————————————————————日期: ?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 名:刘子轩学号: 1301034 118 系名:机械工程系 专 业: 车辆工程 设计题目:汽车转向器液压助力系统设计 指导教 师:张翼

2017年3 月3日

毕业设计开题报 告 1.文献综述: (1)选题背景 汽车的转向系统的性能是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转向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它对于确保车辆的安全行驶、减少交通事故以及保护驾驶员的人身安全、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次课题设计主要总数国内外转向系统的研究发展,介绍各转向系统的结构原理及其关键技术并提出汽车转向系的发展趋势,合理地设计转向系统,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这始终是设计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车辆高速化、驾驶人员非职业化、车流密集化的今天,针对更多不同水平的驾驶人群,汽车的易操纵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1[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简称EPS),根据动力源不同又可分为液压式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液压式EPS,又作EHPS)和电动式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电动式EPS)。EHPS是在传统的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控制液体流量的电磁阀、车速传感器和电子控制单元等装置构成的,电子控制单元根据检测到的车速信号,控制电磁阀的开度,使转向动力放大倍率实现连续可调,从而满足高、低速时的转向助力要求。]2[ (2)课题研究意义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舒适、安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转向器的安全性及操作稳定性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本次设计通过分析转向器的功能要求,结合转向器的布置设计,比较各类型的转向器的优缺点设计一款转向器。根据一些指定的参数结合《汽车设计》和其他相关书籍中关于转向器的理论知识,给出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和设计变量的选择范围使设计出的转向器液压助力器符合使用要求。]3[作为汽车转向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转向器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有这直接的影响。]4[特别是在车辆高速化,车流密集化的今天,汽车转向器的设计极为重要。通过对转向器的优化设计,使其达到汽车总体设计的要求,以达到对汽车的机构整体优化,更好地提高相应性能,达到更高水平。通过此次设计提高自身实习运用有关机械设计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