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学案设计(无答案)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学案设计(无答案)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学案设计(无答案)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学案设计(无答案)

台风、寒潮和梅雨

【学习内容】

台风、寒潮和梅雨

【学习目标】

1.能够画出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示意图,说明各自对应的天气状况。

2.能够辨别“冷锋示意图”和“暖锋示意图”,说明不同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过程。

3.说明影响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的主要源地、发生时间、登陆路径及主要危害;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锋面活动及雨带的推移情况。

【学习重难点】

1.能够画出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示意图,说明各自对应的天气状况。

2.能够辨别“冷锋示意图”和“暖锋示意图”,说明不同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过程。

3.说明影响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的主要源地、发生时间、登陆路径及主要危害;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锋面活动及雨带的推移情况。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台风、寒潮和梅雨是我国东部地区常见的天气现象,形成这些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分别是气旋、反气旋和锋面。

(一)气旋

1.低气压:同一水平面上,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气压系统,叫做低气压,简称低压。

2.气旋:低气压中的气流从四周向中心辐合,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形成逆时针涡旋,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涡旋,统称气旋。

3.气旋中心空气因四周气流汇聚而作上升运动,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阴雨天气。

4.台风是源于热带洋面的强大气旋,其所产生的狂风和暴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影响我国的台风出现于每年7—9月份,主要生成于西太平洋菲律宾以东洋面,以及南海海面。登陆路径主要有两条:西行路径及西北路径,对我国东南沿海的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影

响较大。

(二)反气旋

1.高气压:同一水平面上,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气压系统,叫做高气压,简称高压。

2.反气旋:高气压中的气流从中心向四周辐散,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统称反气旋。

3.反气旋中心气流因补充地面辐散气流而作下沉运动,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4.北半球冬季,在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驱动下,经常有强冷空气进入我国,形成寒潮。寒潮能够影响我国除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西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造成大风、低温、暴雪、冰冻等灾害。

(三)锋面

1.锋面与锋面雨:冷暖气流相遇时所形成的交界面叫做锋面。由于暖空气密度小,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总是沿着锋面上升,其中的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容易凝云致雨,叫做锋面雨。锋面总是向冷空气一侧倾斜,锋面雨也主要发生在冷空气一侧。

2.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动的锋。冷锋多出现于秋冬季节,带来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能够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

3.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移动的锋。暖锋常形成连续性降雨。我国的暖锋活动一般春秋季出现在江淮和东北地区,夏季多出现在黄河流域。

4.准静止锋: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导致锋面长时间在一定地区摆动,呈准静止状态,叫做准静止锋。在准静止锋控制下,形成更长时间的连续性降水。

5.梅雨: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北上的海洋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北方冷空气相持于江淮地区,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在其控制下,出现阴雨连绵、闷热潮湿的梅雨天气。

6.我国东部地区的锋面活动及雨带推移:我国东部地区深受季风影响,锋面活动频繁。每年2—4月,南方暖空气开始北上进入我国,冷暖空气相汇于我国华南,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5月,雨带位于南玲一带;6—7月,暖空气进一步北上,与冷空气相持于江淮之间,形成“梅雨”;7月份,暖空气继续向北推进,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河流域;7月底到8月初,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上旬,随着冷空气加强和暖空气减弱,冷暖空气的交界面逐渐南移,雨带也随之南移。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北半球气旋的是()

2.下列四幅图中,大气运动状况与天气情况对应正确的是(多选)()

A.B.

C.D.

3.北半球中纬度某地位于气旋东部,其风向为()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4.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天气的形成是由于()

A.冷锋过境B.气旋过境C.高气压控制D.准静止锋影响5.下列各组省区中,受台风影响较大的是()

A.广东和山东B.广西和江西C.浙江和福建D.贵州和云南6.下列关于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湿气流在锋面上作下沉运动,因此天气晴朗

B.锋面是倾斜狭窄的过渡带,一般向暖空气一侧倾斜

C.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差异很大

D.上海在冬季风控制的时间内,不会形成锋面

7.暖锋过境后,天气的变化情况为()

A.气温下降,气压升高B.气温、气压都下降

C.气温升高,气压下降D.气温、气压都升高

8.关于冷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冷锋过境时,云层增厚,形成连续性降水

B.冷锋过境后,气压下降,气温升高

C.我国冷锋活动多出现于秋冬季节

D.冷锋主要影响我国东北及江南地区

9.下列地区能够受到寒潮影响的是()

A.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B.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C.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10.江淮地区出现“短梅”现象的原因是()

A.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B.副热带高压势力弱小

C.赤道低压带南移D.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

二、综合分析题

11.读“北半球某天气系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流状况分析,该图反映的是(气旋、反气旋)。

(2)其中心气流是气流(上升、下沉)。

(3)该天气系统控制下常会出现天气。

(4)若该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受到该系统影响,会出现天气;冬季受该系统影响,可能出现天气。

12.读下面的卫星云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卫星云图所显示的天气现象是。

(2)形成该种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是,图示的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南半球)

(3)当我国某省份受到该种天气影响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意大利进入一年中多雨的季节B.亚欧大陆出现强大高压中心

C.我国东部地区盛行东南风D.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

(4)下表是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四地的气压变化情况。距离该系统中心最近的是地。

A.B.C.D.

20时1002 1300 1002 1002

22时998 1100 996 990

24时1000 1200 1000 1000

13.读下面锋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空气,B.代表空气,图示锋面的类型为,画出这种类型锋面平面图的表示符号:

(2)该种锋面过境时易产生天气;锋面过境以后,气温,气压,天气。

(3)该种锋面在我国多出现于季节,异常强烈时可导致天气。

14.读下面“我国某地1月中旬的气象资料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时期,该地区气压变化呈(上升、下降)趋势,气温变化呈(上升、下降)趋势;由此判断导致天气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过境。

(2)在日和日两天内天气变化最为剧烈,可能出现和

天气。

(3)该地区13日受(冷、暖)空气控制,18日受(冷、暖)空气控制。

(4)该地区气候类型可能是(多选)()

A.亚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学案设计(无答案)

台风、寒潮和梅雨 【学习内容】 台风 【学习目标】 1.能概括说出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的主要特征。 2.会独立分析并明确阐述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 【学习重难点】 掌握寒潮及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及其主要危害,能在图中指出寒潮入侵和台风登陆我国的主要路径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台风多产生于北纬_______之间的热带洋面。影响我国的台风多源于________东洋面,多集中在_______月。 2.防御台风三步走。第一步:及早发现并监测台风动向;第二步:建立相应的台风防御机制;第三步: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 〖思考1〗热带风暴、台风和飓风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之间又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台风既带来了很大的灾害,同时也给人类有益的方面,简述台风带来的利与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半球冬半年,亚欧大陆上冷高压吹出的强冷空气给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严寒、_______、霜冻、________、__________、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4.根据热力性质,反气旋分为_______性反气旋和_________性反气旋。其中副热带高压为______性反气旋,在其控制下天气特点为____________,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________天气就在它控制下形成。而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为_________性反气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______天气是由它而引起。

2019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1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2019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1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23____________分配不均,因此我国洪涝灾 ○ 害主要集中在○24________季。 25____________所导致的长时间持续暴 3.○ 雨,是造成我国洪涝灾害的○26________原因。我 27________面积缩小、○28国河流上游地区的○ ____________加重,造成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等,也是引起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旱灾的特征 1.下列关于我国干旱灾害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出现次数多 B.持续时间长 C.影响范围广 D.南方成灾率高于北方 考查点2 旱灾的成因 2.关于我国干旱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正确的是( ) A.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将减少干旱的发生 B.耕地复种指数增加可增加干旱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C.人口数量增加是用水量增加的唯一因素

D.为减少干旱发生,应减少工业生产 考查点3 洪涝的成因 3.形成我国洪涝的原因有( ) ①锋面雨带②热带气旋③寒潮④西风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查点4 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 4.下列关于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洪涝灾害北方多于南方 B.我国东北一定不会出现洪涝 C.我国长江以南以6~9月份降水最集中 D.华北地区容易出现夏季洪涝 方法技巧练 方法我国季风气候对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是 ( ) A.暴雨洪水 B.融雪洪水 C.冰凌洪水 D.其他洪水 方法技巧(1)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的关系 时间强降水集 中地区 原因 4、5月份华南一带夏季风开始盛行,锋面雨带控制本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台风梅雨寒潮1 最新

专题11 台风梅雨寒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 气旋和反气旋的气压分布与气流运动状况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台风,梅雨,寒潮的成因及天气特征 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状况 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规律 简单应用: 结合某次台风实例,解析风向,气压降水等天气状况及变化 【基本知识梳理】

【课堂检测】 默写专题10.3相关知识 【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观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以北半球分析:(做图解释) 气旋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气旋的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因此气流由四周流向中心,在大气流动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呈反时针向的漩涡式流动。 反气旋的气压分布状况为高气压,由于反气旋的中心气压高

于四周气压,因此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在运动过程中大气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呈顺时针向旋转流出。 在南半球,气旋呈顺时针向的漩涡式流动,而反气旋呈反时针向旋转流出。 北半球气旋:右手大拇指朝上(表示垂直上升气流),四手指半握(则为逆时针方向)。 北半球反气旋:右手大拇指朝下(表示垂直下沉气流),四手指半握(则为顺时针方向)。 南半球气旋:左手大拇指朝上(表示垂直上升气流),四手指半握(则为顺时针方向)。 南半球反气旋:左手大拇指朝下(表示垂直下沉气流),四手指半握(则为逆时针方向)。 【台风内容导入】::“袭击上海的9711号台风”录像。中心最大风力达6~7级的——热带低压 ?中心最大风力达8~9级的——热带风暴 ?中心最大风力达10~11级的——强热带风暴 ?中心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的叫——台风 (在加勒比海通称为飓风) (放映www:tq121.Com.cn.网站的台风动画)这个网站的中文名叫问天网,它收录了2000年到2018年9月30日止形成于北太平洋的所有台风。

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地理)教案

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地理)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及其危害,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学会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认识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学会正视自然灾害,正确面对气象灾害的发生,通过了解抗灾救灾的事件,学习不畏灾害的精神,培养在灾害发生时采取积极主动抗灾救灾的意识。 4.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500)=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 本节从知识上结构非常清晰,即对每一种灾害都是从原因(或基本活动规律)、影响范围及危害等方面介绍的,但其中各有侧重。如寒潮和水旱灾害的产生与季风的势力关系密切,所以侧重成因的介绍,而

台风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所以在这里不作过多解释,直接介绍它的运动轨迹,实际上指出了台风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这就为教师安排学生思考预防台风的地区提供了资料。 重点: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危害;收集相关气象灾害资料;灾害产生的原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一节紧密相关,当冬季风活动强烈时,产生寒潮;台风是受夏季风影响产生的灾害;水旱灾害是由于夏季风活动不稳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灾害。它们共同受气候特征的影响,季风是其中的关键。但其中寒潮和台风属于天气灾害,水旱灾害则属于气候灾害,也就是说,水旱灾害一旦出现,对我国农业生产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本节在知识上并无难点,所以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如教师应该通过气象灾害的产生与季风关系密切这一事实,使学生认识到季风对我国是极有利又有弊的;通过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并造成严重危害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通过我国准确预报台

高中地理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学案1

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1课时我国的干旱灾害和洪 涝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干旱、洪涝灾害类型的主要特征、成因。 2.会独立分析并明确阐述我国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 3.提高对干旱、洪涝灾害成因的综合分析能力。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1.我国旱灾的 主要特征 出现次数① 持续时间② ③广: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平均 受旱率、成灾率④南方地区 2.我国旱灾的成因 降水方面的因素:我国季风气候区内,不同地区降水的 ⑤变化是形成全国各地季节性易旱地区分布 的基础。长江以南地区在7、8月份降水较少,易形成 ⑥;华北和东北地区,易形成⑦ 和⑧;西南地区⑨比较严重 水资源方面的因素:我国南方⑩、耕地少,北方 ?、耕地多。这种地区之间?的 不平衡状况,是造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我国耕地? 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的增加;其 二是我国北方地区?播种面积的增加,北方 受?威胁的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其三是我国 人口增加,导致?持续增大。工业的 发展,又造成工业用水量、需水量不断增多 二、我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成因:我国绝大多数河流的洪水是由降雨尤其是?________所形成的,我国夏季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直接引发暴雨的重要天气因素。 2.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我国年降水量从?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递减,所以__________地区是洪涝灾害多发的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且 ____________分配不均,因此我国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________季。 3.____________所导致的长时间持续暴雨,是造成我国洪涝灾害的________原因。我国河流上游地区的________面积缩小、____________加重,造成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 水不畅等,也是引起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专题11《台风、寒潮和梅雨》教学设计

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 北郊高级中学李梅 一、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较大,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多与锋面有一定的联系,教材中主要讲述了两种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本节内容力图从生活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能够听懂天气形式预报中的一些常用术语,培养学生初步识读简易天气图的技能,使学生能够做到学有所用。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教材力图对学生进行关于天气形势预报的入门普及,因此选择了对于我国影响较大的几种天气系统,并配有相关图像,使学生能够初步读懂这几幅原理示意图,结合图像能够说明几种天气系统对所到达地区天气的影响。为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这些图像,或结合多媒体动画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的理解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影响我国的几种常见天气系统,能够说明这些天气系统是如何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的,能够结合当地情况分析学校所在地曾经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系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判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并通过图像系统的判读,使学生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关注生活地的天气变化状况,并能够准确解释引起生活地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培养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与方法。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在开展基于二期课改理念下的改善教学与学习方式行动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倡导“有效教学”,以学生有无进度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标准,尝试“自主、合作、体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根据本教学实际内容以及学生情况,具体采用学案教学和问题探究的家学方法。在三维目标指导下精心设计学生学案,预设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的预习,涉及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体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构建新授课知识平台,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课中练习设计则注重重难点知识的巩固与知识的迁移运用,重视学生体验知识与规律的生成过程。课后作业设计体现学生学习由课内转向课外的延伸,体现增强学生发展性、创造性学生的培养,同时也兼顾所学知识的整固和运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提供图片,资料等素材创设探究问题与情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分析、讨论、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同时教师及时有效的参与、引导、点拨的过程,体验知识规律的形成,进而提出创新性的探究问题以待拓展研究。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①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②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 2. 难点 气旋与反气旋气流运动特点 五、教学媒体、教具 学案、多媒体(PPT、视频) 六、教时(2课时)

高二地理选修五 第二章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导学案

111 111 主备人:雷永妮 审定人:雷永妮 审核人: 包科领导:年级组长:井顺贤 使用时间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课前依据课本知识,自主完成,勾画课本基础知识并写上提示语,有疑惑的地方用红笔标注。 2、 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3、 课堂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4、 ★为重点班A 、B 层必做和平行班A 层必做,重点班C 层,平行班B 、C 可选做。 【学习目标】 我国干旱的分布与成因 【重点、难点】 1.我国干旱灾害的特点 2.我国干旱灾害分布与成因 【自主学习】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1.我国干旱灾害的特征: 、持续时间长、 。 2.我国旱灾的成因 ①降水方面的原因: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降水的 是形成季节性易旱地区分布的基础,降水的 对于干旱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地点 时间 成因 长江以南地区 :7、8月 7、8月降水偏少 华北和东北地区 和春夏连旱 6-9月为雨季 西南地区 受西南风影响,5-10月为雨季 ②水资源方面的原因:耕地 少 多,水资源 多 少。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 ③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耕地 高,农业用水量大;北方 播种面积增加,春旱威胁大;人口增加,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增大。 二、我国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旱灾多发区 时空变化特点 成因 时间 空间 东北区 华北区 长江区

华南区 西南地区 【合作探究】 一、我国东南沿海会出现干旱灾害吗?为什么? 答: 二、1968年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非洲严重干旱,导致数十万人死亡;1988年北美大范围的干旱,使美国粮食减产27%。你能总结出干旱会造成哪些危害吗? 答: 三、阅读“1951~1988年中国干旱等效频度分布”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图中能反映出来的我国干旱灾害的特点有哪些? 答: (2)找出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区域。 答: 四、阅读“我国代表性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回答问题: 1. 表中降水相对变率的大小说明什么问题? 答: 2.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哪一个季节易出现干旱? 答: 3.我国江南丘陵哪一个季节易出现干旱? 答: 【当堂检测】 干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反 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 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 依据。 111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知识梳理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 【知识梳理】 (一)台风 一、台风的概念 台风是一种强热带气旋。其破坏力巨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不同的地区人们给它的名称不同。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的称台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东太平洋等地区的称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称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的则称威利风。 二、气旋 气流从四周流入中心的空气涡旋叫气旋。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在北半球右偏,反之,左偏。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气旋近似于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悬殊。小气旋的水平尺度为几百千米,大的可达三、四千千米。气旋中,天气常发生剧烈的变化,因此,气旋是全球最常见、人们最关心和最早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 通常按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区或热力结构进行分类。按地区可分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和极地气旋性涡旋等;按热力结构可分为冷性气旋和热低压等。 按世界气象组织所规定的登记标准,当热带气旋的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2级(风速32.6米/秒)以上时,就称之为台风或飓风。 补充:“低气压、气旋、台风” 的区别与联系 低气压是就气压的分布状况而言,是静态的;气旋是就气流的运动状况而言的,是动态的;台风就是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而且台风仅产生于热带洋面,而低气压和气旋也可能出现在陆地上。 三、热带气旋分类 台风的风圈分为七级风圈和十级风圈。七级风圈指在这个范围内平均风力七级或以上;十级风圈指在这个范围内平均风力十级或以上。例: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8月7日21时)[1]七级风圈半径450千米,十级风圈半径100千米。

四、台风的形成 台风的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一是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二是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三是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四是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五、台风的分布和台风路径 台风是热带洋面上的“特产”,常发生在南、北纬5-25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以西北太平洋广阔的低纬洋面为最多。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加强发展为台风的初始位置,在经度和纬度方面都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地带。在东西方向上,热带扰动发展成台风相对集中在4个海区:1、中国南海海区;2、菲律宾群岛以东、琉球群岛附近海面(最重要的地区);3、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4、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 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7至10月。其它季节明显减少。台风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移动路径。造成台风路径多种多样的原因,主要是台风在大气运动过程中,受到复杂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出生”在西太平洋上,其常见路径有:1)西移路径,2)西北移路径,3)转向路径,4)特殊路径(如打转、蛇行、停滞、突变等等)。热带气旋的移动速度平均约20~30公里/小时,转向时移速较慢,转向后移速较转向前要快些。 六、台风的结构 台风的范围很大,直径从几百公里到上千公里,垂直厚度为十余公里,垂直与水平范围之比约一比五十。 台风在水平方向上一般可分为台风外围、台风本体和台风中心三部分。台风外围是螺旋云带,直径通常为400-600公里,有时可达800-1000公里;台风本体是涡旋区,也叫云墙区,它由一些高大的对流云组成,其直径一般为200公里,有时可达400公里;台风中心到台风眼区,其直径一般为10-60公里,大的超过100公里,小的不到10公里,绝大多数呈圆形,也有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参见“图表解读”)。 台风在垂直方向上分为流入层、中间层和流出层三部分。从海面到3公里高度为流入层,3-8公里高度左右为中间层,从8公里高度左右到台风顶是流出层。在流入层,四周的空气作反时针(在北半球)方向向内流入,愈近中心风速愈大,把大量水汽自台风外输入台风内部;中间层气流主要是围绕中心运动,底层流入现象到达云墙区基本停止,尔后气流环绕眼壁作螺旋式上升运动;中间层上升气流到达流出层时便向外扩散,流出的空气一部分与四周空气混合后下沉到底层,一部分在眼区下沉,组成了台风的垂直环流区。台风气温愈到中心愈高,气压愈到中心愈低。 七、台风的危害 台风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台风会造成洪涝灾害,严重威胁航运安全,能摧毁地面建筑、道路、庄稼等。 1、强风: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八、台风的功劳 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科学研究发现,台风对人类起码有如下几大好处:

6.1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学案

6.1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2.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或材料,认识不同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自主学习 1.判断正误。 (1)台风是旋转的。( ) (2)台风中心降水强度最大。( ) 2.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强烈发展的温带旋涡 B.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危害大 D.西北大西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是否百害而无一利?试举例说明。

问题探究2 1.判断正误。 (1)寒潮主要发生在南半球。( ) (2)我国南方地区不会发生寒潮。( ) 2.下列地区最容易发生寒潮的是( ) A.华北平原 B.海南岛 C.南亚地区 D.四川盆地 3.哪个季节寒潮对我国北方农业危害最大? 巩固练习 2017年第20号台风“卡努”于10月16日凌晨到上午在海南文昌到广东湛江市一带沿海地区登陆。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卡努”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 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⑥洪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2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 A.春夏多、秋冬少B.内陆重、沿海轻 C.春夏少、秋冬多D.沿海重、南方重 中新社东京2017年10月23日电超强台风“兰恩”23日在日本静冈县御前崎市附近登陆,经过关东地区向东北海上挺进。多地大雨、强风持续,已造成5人死亡。据此完成3~4题。 3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不低于( ) A.6~7级B.8~9级 C.10~11级D.12级 4有人说台风是一种“小面积受灾,大面积受益”的气象灾害。其“益”不表现在( ) A.增加水量,利于捕捞B.解除或缓解旱情 C.增加水库蓄水量D.调节气温,降温消暑 2018年1月2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警报,强冷空气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寒潮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暴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B.寒潮影响的范围一般较小,此次例外 C.寒潮可能会引发多种自然灾害 D.寒潮一般只影响陆地,不影响海洋 6受寒潮影响,华北地区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①大风、降温天气②暴雨频发③河运翻船④农作物遭受冻害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专题11《台风、寒潮和梅雨》教学设计

专题11台风、寒潮和梅雨 北郊高级中学李梅 一、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较大,我国的降水和一 些灾害性天气多与锋面有一定的联系,教材中主要讲述了两种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本节 内容力图从生活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能够听懂天气形式预报中的一些常用术语,培养学生初 步识读简易天气图的技能,使学生能够做到学有所用。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教材力图对学生进行关于天气形势预报的入 门普及,因此选择了对于我国影响较大的几种天气系统,并配有相关图像,使学生能够初步 读懂这几幅原理示意图,结合图像能够说明几种天气系统对所到达地区天气的影响。为达到 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这些图像,或结合多媒体动画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的理解相 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影响我国的几种常见天气系统,能够说明这些天气 系统是如何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的,能够结合当地情况分析学校所在地曾经发生的 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系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判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并通过图像系统的判读,使学生初步形成 地理的空间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关注生活地的天气变化状况,并能够准确解 释引起生活地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培养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 与方法。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在开展基于二期课改理念下的改善教学与学习方式行动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倡导“有效教学”,以学生有无进度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标准,尝试“自主、合作、体验、发展” 教学策略的探究。根据本教学实际内容以及学生情况,具体采用学案教学和问题探究的家学 方法。在三维目标指导下精心设计学生学案,预设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的预习, 涉及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体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构建新授课 知识平台,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课中练习设计则注重重难点知识的巩固与知识的迁移运用,重视学生体验知识与规律的生成过程。课后作业设计体现学生学习由课内转向课外的 延伸,体现增强学生发展性、创造性学生的培养,同时也兼顾所学知识的整固和运用。课堂 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提供图片,资料等素材创设探究问题与情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独立 思考与合作探究、分析、讨论、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同时教师及时有效的参与、引导、点拨的过程,体验知识规律的形成,进而提出创新性的探究问题以待拓展研究。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①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②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 2. 难点 气旋与反气旋气流运动特点 五、教学媒体、教具 学案、多媒体(PPT视频) 六、教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课标)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台风与寒潮学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台风与寒潮的成因和危害。2.结合实例,说出台风与寒潮的防御措施。 (新课标)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台风与寒潮学案(含 解析)湘教版必修1 一、台风灾害 1.概念 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2.成因及分布 3.危害 台风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天气状况(如下图所示),台风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在沿海地区还会产生巨浪和风暴潮。 思考在我国,台风多发生于什么季节?哪些地区受台风影响较大? 答案夏秋季节。东南沿海。 二、寒潮灾害 1.概念:我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2.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导致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同时伴有大风、雨、雪、雨凇或霜冻、冰冻天气,发源于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 3.时空分布:发生于秋末或冬末春初,影响我国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4.入侵我国的寒潮路径和源地 5.危害: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探究点我国的台风和寒潮灾害

1.从图中看,我国受寒潮影响频繁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三个省区) 答案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2.台风主要有哪些危害?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影响? 答案台风危害主要表现为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能带来丰沛的降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3.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答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山脉多东西走向,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所以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1.台风灾害 (1)影响 ①危害 ?? ? ??狂风:能掀翻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 设施遭受损坏 暴雨:造成河堤决口,水坝崩溃,洪水泛滥 风暴潮:常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②有利: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2)防避措施 时间段防避措施 台风来 临前 收听天气预报,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 台风来 临时 在岸上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在海上 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不能及时“停”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

6.1.2台风与寒潮 学案(含答案)

6.1.2台风与寒潮学案(含答案) 课时课时22台风与寒潮台风与寒潮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台风与寒潮的成因和危害。 2.结合实例,说出台风与寒潮的防御措施。 一.台风灾害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频发区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我国台风1台风源地西北太平洋。 2灾害分布东南沿海地区。 3多发时间夏秋季节。 判断1台风有百害而无一利。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都受台风的影响。 二.寒潮灾害1概念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频发区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 3危害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4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思考寒潮只产生降温.大风天气,不产生降水过程吗答案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寒潮侵袭时,不仅引起所经地区剧烈降温和大风天气,也可能产生降水过程。我国的冬半年,寒潮天气突出表现为大风和降温。在淮河以北,由于空气比较干燥,很少降水,有时偶有降雨;淮河以南暖空气比较活跃,含有水汽较多,降水概率大一些。 探究点我国的台风和寒潮灾害影响我国寒潮路线图1从图中看,我国受寒潮影响频繁的省级行政区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三个省区答案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符合题意即可2台风主要有哪些危害对我国长江流域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影响答案台风危害主要表现为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能带来丰沛的降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3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答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山脉多东西走向,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所以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1 寒潮 学案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寒潮编制:高一地理组时间:2017-11--21 [学习目标定位]1.能概括说出影响我国最深刻的寒潮的主要特征。 2.学会独立分析并明确阐述我国寒潮形成机制。 3.知道寒潮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及其主要危害,了解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 一、自主学习 半年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我国的主要路径主要有三条 二、思维活动 1.一提到寒潮,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它的“过”,那么寒潮对人类有益处吗?2.寒潮暴发后,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强度有明显差异吗?

3.寒潮只产生降温、大风天气,不产生降水过程吗? 三、探究学习 探究活动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12年1月17日夜间起一股强冷空气将开始影响新疆北部;19~23日,该股强冷空气将继续东移南下,先后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华北、东北、黄淮及其以南大部地区。西北地区和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8℃~12℃,部分地区下降14℃~18℃。 (1)此次寒潮是由________天气系统造成的,该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我国西南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原因。 (3)入冬以来我国寒潮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4)寒潮对我国农作物危害较大的季节主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防御寒潮的措施。 四、反思归纳:寒潮灾害

读“寒潮入侵我国主要路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②③三条寒潮路径分别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路寒潮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给江北地区造成________________天气,江南地区发展为____________天气。 (3)寒潮入侵给我国草原牧区造成的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地理合格考专用)专题11 台风(学生用)

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 一、学习内容及考试要求 内容要点 学习水平列举 识记 理解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11.1常见的天气系统 ◆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及其控制下的天气 ◆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 ◆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运用相关图表,判断常见天气系统,预测天气变化趋势 ◆结合实例,分析台风、寒潮、梅雨等对上海风向、气温、气压、降水等的影响 二、知识构建 三、知识归纳 11.1.1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及其控制下的天气 1、气旋(低压) 气旋(低压) 中心垂直气流 上升 天气特征 阴雨 中心气压 低 示意图 北半球 南半球 水平气流方向 北半球逆时针向内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向内辐合 强烈发展实例 台风

2、台风 A.台风源地及成因:世界台风多源于5°N~20°N 的热带洋面。影响我国的台风多源于菲律宾 以东的太平洋洋面(甲处)。 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 大量湿热空气膨胀变轻,急速上升,形成强大的 气旋性涡旋。 B.台风的移动路径及成因 影响我国的台风,诞生于菲律宾以东洋面 后,多向西或西北运动,也有先向西北后折向东 北运动。对我国东南沿海的海南、广东、福建、 浙江等省份影响较大。 这可能是因为受到:①东南季风的引导;②绕行副高。 C.关于台风的利弊分析及预防措施 弊:狂风、暴雨、掀起巨浪和海潮,严重威胁航运安全,摧毁地面建筑、道路、庄稼等,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利:其一,提供大量淡水资源。 其二,起到调温作用。台风可以缓解高温和旱情,使天气变得凉爽。 其三,保持热平衡。 其四,维持地球生态。 其五,增加捕鱼产量。 抵御台风灾害的有效途径:加强监测(气象卫星RS)、预报;加固堤防、船只进港避风、疏散居民等。 3、反气旋(高压) 反气旋(高压) 中心垂直气流下沉 天气特征晴朗干燥 中心气压高 示意图 北半球南半球 水平气流方向顺时针向外辐散逆时针向外辐散 强烈发展实例夏季——副热带高压——伏旱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寒潮 4、寒潮 A.北半球冬半年,形成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活动频繁,它所带来的强冷空气经常南下侵袭我国广大地区,给各地带来严寒、大风、霜冻、暴雪、冻雨、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这种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称为寒潮。 B.我国的寒潮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第二年初春。能够影响我国除青藏高原和云贵

2019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1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2019年精品地理学习资料 2019.4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第1课时 我国的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干旱、洪涝灾害类型的主要特征、成因。2.会独立分析并明确阐述我国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3.提高对干旱、洪涝灾害成因的综合分析能力。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1. 我国旱灾的主要特征 ????? 出现次数① 持续时间② ③ 广: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平均 受旱率、成灾率④ 南方地区 2.我国旱灾的成因 ??????????? 降水方面的因素:我国季风气候区内,不同地区降水的 ⑤ 变化是形成全国各地季节性易旱地区分布 的基础。长江以南地区在7、8月份降水较少,易形成 ⑥ ;华北和东北地区,易形成⑦ 和⑧ ;西南地区⑨ 比较严重水资源方面的因素:我国南方⑩ 、耕地少,北方 ? 、耕地多。这种地区之间? 的 不平衡状况,是造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我国耕地? 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的增加;其 二是我国北方地区? 播种面积的增加,北方 受? 威胁的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其三是我国 人口增加,导致? 持续增大。工业的 发展,又造成工业用水量、需水量不断增多 二、我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成因:我国绝大多数河流的洪水是由降雨尤其是?________所形成的,我国夏季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直接引发暴雨的重要天气因素。 2.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我国年降水量从?____________向○ 21______________递减,所以○ 22__________地区是洪涝灾害多发的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学案(含解析)湘教版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春雨贵如油”“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思考探究:上述谚语主要反映了我国哪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分别对应我国的哪些地区? 提示:干旱。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干旱的特征 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2.干旱的成因 (1)降水方面: ①影响????? 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是形成全国季节性 易旱地区分布的基础不同季节降水量的变化对干旱形成有直接影响 ②分布????? 长江以南:7月和8月雨量偏少,易产生伏旱华北、东北:春旱和春夏连旱特别严重西南地区: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冬春连旱 比较严重 (2)水资源方面: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之间水土资源不平衡。 (3)社会经济方面: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提高。 ①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灌溉面积扩大。 ②北方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③我国人口增加,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需水量增多。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我国旱灾的特点与原因 二、我国干旱灾害的地区差异 ———————应用体验不可少———————1.(上海高考)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和严重性。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概括2011年8月我国各类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 (2)根据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说明2011年8月华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 (3)近年来,西南地区连年发生旱灾。为了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对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描述。暴雨主要分布于华北、陕南和陕甘交界地区且局部形成洪涝灾害;南方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持续高温伏旱天气;旱灾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福建、台湾受到台风侵袭。第(2)题,根据图示:2011年8月我国华北地区受暴雨洪涝影响;南方地区受干旱影响。主要原因是北方受锋面雨带影响,南方地区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雨带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北侧。第(3)题,对于干旱灾害的防治应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答案:(1)暴雨主要分布于华北、陕南和陕甘交界地区且局部形成洪涝灾害;南方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持续高温伏旱天气;旱灾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福建、台湾受到台风侵袭。 (2)华北地区:8月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本地区,夏季风与冷空气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造成洪涝灾害。 南方地区:因雨带北移,本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心气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因此出现高温伏旱天气。 (3)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答两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台风学案

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台风 编制:高一地理组时间:2017-11--25 [学习目标定位]1.能概括说出影响我国台风的主要特征。 2.学会独立分析并明确阐述我国台风的形成机制。 3.知道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及其主要危害,了解台风登陆我国的主要路径。 一、自主学习 1.概念:台风是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热带气旋的通称。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较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2.形成:广阔的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洋面,海水蒸发旺盛,湿热的空气上升,水汽凝 的影响,四周的空气辐合旋转靠近台风中心,湿热空气从高层辐散流走。如此循环,导致台风的形成。 4.台风的路径:台风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台风生成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 海一带登陆;三是台风转向东北,袭击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 5.台风的影响:台风造成的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二、思维活动 1.高纬度的海洋上也会形成台风吗? 2.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区域在哪里? 三、探究学习 读“台风路线图”(图中虚线表示台风路径,A是福州),完成下列问题。

行路线。 (2)台风从大气运动形式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评价台风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四、反思归纳台风灾害

穿过菲律宾吕宋岛进入南海东部海面,16日晚在海南登陆,造成海南8个市县68个乡镇、57万余人、11.64万亩农作物受灾,房屋倒塌544间,死亡2人。据此回答(1)~(2)题。 (1)“康森”最可能生成于下图所示地区中的() (2)读下图,台风“康森”的移动路径可能是() A.①B.② C.③D.④ 六、自我检测 1、.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海重、北方轻B.内陆重、沿海轻 2.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不会( ) A.带来沿海风暴潮B.诱发地质灾害 C.缓解高温酷暑D.引发沙尘暴 3.读“我国台风和寒潮影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台风主要有哪些危害?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 答案(1)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主要有西移、西北移、转向路径三条。图中所示的是转向路径,其运行路线是从源地先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朝日本方向移去。 (2)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3)东南沿海地区 (4)台风带来丰富的雨水,对缓和或解除旱情起积极作用,但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答案(1)A (2)B 解析该次台风形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根据其经纬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根据“康森”影响省区,可判断其路径为西北路径。 答案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