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类型区划分及治理模式

河南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类型区划分及治理模式

河南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类型区划分及治理模式

赵胜朝

【摘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河南省实施规划(2013-2017年)治理范围共涉及13个县(市),主要位于河南省的大别山区和太行山区等革命老区。根据治理区所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水土流失特点,对其进行了类型区划分,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模式,以期通过本次综合治理,尽快改变治理区(老区)贫困落后的现状。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4页(P10-13)

【关键词】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革命老区;类型区划分;治理模式;河南

【作者】赵胜朝

【作者单位】河南省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总站,河南郑州45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2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河南省实施规划(2013—2017年)治理范围共涉及我省13个县(市),主要位于我省的大别山区和太行山区。项目区集革命老区、贫困区、水土流失区于一体,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河南省大别山区尚有水土流失面积8 976 km2,占总面积的44.2%;太

行山区有水土流失面积1 463.59 km2,占总面积的48.9%。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1 项目区概况

本次治理范围涉及13个县(市)的15个项目区,共60条小流域,土地总面积2 774.3 km2,总人口58.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14万人。各项目区基本情况见表1。

2 项目区自然条件

2.1 地质、地貌

大别山区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俱全,由南向北呈阶梯状分布。南部和西部为大别山、桐柏山中低山区,海拔多在500 m以上。地表岩性以花岗岩、片麻岩和砂岩为主。

太行山区地势西高东低,沟壑纵横,起伏不平,海拔200—1 632 m。地表岩性以白云岩、石灰岩、砂砾岩为主。

表1 项目区基本情况革命片区划分水土保持类型区划分行政区划项目区名称土地总面积(km2)水土流失面积(km2)所属流域乡镇/村数(个)人口(万人)总人口农业人口农业总产值(万元)大别山片区大别桐柏山低山丘陵区信阳市固始县史河项目区237.5190.11淮河5/375.57 5.56 41 068光山县苏山项目区216.2132.38淮河2/426.24 6.10 39 472罗山县皇城山项目区95.0 71.20淮河1/112.20 2.17 12 347罗山县龙头山项目区123.387.90淮河2/203.96 3.90 21 734商城县白鹭河项目区202.1125.67淮河4/484.87 4.73 26 100新县八里项目区231.1157.67淮河4/275.24 4.41 30 060南阳市桐柏县吴月项目区219.0 140.23淮河

3/253.93 3.93 54 431伏牛山北低山丘陵区平顶山市舞钢市杨庄项目区

179.2163.54淮河4/343.33 3.23 23 310驻马店市泌阳县盘古山项目区

230.2196.59长江2/193.39 3.21 20 457确山县金顶山项目区140.2 98.12淮河

3/131.98 1.9513 484确山县薄山湖项目区82.0 67.81淮河1/50.94 0.91 7 448太行山片区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安阳市安阳县洹中项目区185.5142.10海河

4/274.91 4.57 18 409林州市洹河项目区189.2145.12海河8/475.18 4.77 22 779新乡市辉县市薄上项目区258.1219.62海河2/312.66 2.65 11 593鹤壁市淇县朝阳项目区185.7152.41海河6/394.21 4.05 18 231合计2 774.3 2

090.4751/42558.61 56.14 360 924

2.2 土壤

大别山区土壤以黄棕壤土、水稻土和潮土为主。其中黄棕壤是主要土类,广泛分布在山区、丘陵和岗地,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山冲、丘陵、河谷及沿河平地,潮土主要分布在淮河及其支流的河谷阶地。

太行山区土壤以棕壤和褐土为主。棕壤土分布在海拔800—2 000 m的山地,褐土分布在丘陵和山麓地带。

2.3 气象

大别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5.25 ℃,≥10 ℃积温4 838 ℃,年均日照时数2 186 h,平均风速3.8 m/s,年均无霜期220 d,年均降水量1 230.78 mm,降水趋势由北向南递增。

太行山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3.6 ℃,≥10 ℃积温5 183.7 ℃,年均日照时数2 480 h,年均无霜期192 d,平均风速2.1 m/s,年均降水量607.6 mm,年内四季雨量分配极不均匀。

3 治理分区及模式

3.1 类型区划分

根据大别山区、太行山区区内的相似性和区间内差异性,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的有关要求,根据治理范围内自然环境条件和水土流失特点,将治理区划分为大别桐柏山低山丘陵区、伏牛山北低山丘陵区、太行山低山丘陵区3

个水土保持类型区。

3.2 治理模式

3.2.1 大别桐柏山低山丘陵区

(1)基本情况。该类型区共有7个项目区,涉及6个县的21个乡镇。项目区面积1 324.19 km2,总人口32.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8万人;年均降水量1 230.78 mm,年均气温15.25 ℃,林草覆盖率38.71%;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905.16 km2,已累计治理面积180.06 km2,本次规划治理面积644.32 km2。

(2)治理模式。该类型区位于我省大别桐柏山区,区域年降水量较大,现状植被覆盖较好,水土流失相对较轻,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近年来,各县区在保持传统产业(茶叶)的基础上,在“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大、人大我优”上下工夫,大打绿色牌、珍稀牌,涌现出一批花卉之乡、银杏之乡、油茶之乡,打造出了茶叶、油茶、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品牌,产生了集聚效应,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类型区自然资源和水土流失特点,结合前期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实践经验,确定该类型区以生态经济型为主,实行“从上至下布设四道防线,层层设防,拦蓄截排相结合”的小流域治理模式。

第一道防线是水保防护林带。在山坡中上部,整地营造水保混交林,增加植被覆盖和土壤入渗。对现有的疏林地、幼林地采取封育措施,将封育与抚育相结合,快速恢复林草植被,进一步提高林草覆盖率。

第二道防线是经果林带。在山坡中下部土层较厚的缓坡区,高标准整地,大力发展丰产高产、经济效益好、经济价值高的经果林,并配套排水沟、沉沙池、防冲固土等措施。同时对现有坡面经济林依据其工程和水土流失现状,采取截水、水平阶整地措施加以改造。

第三道防线是水平梯田带。在坡脚土层厚、土壤肥沃的地方,修建一定数量的水平

梯田,并完善田间灌排系统,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

第四道防线是建设沟道坝系工程。在沟道中布设塘堰坝工程,形成村村有塘,沟沟有堰坝,灌排配套的拦蓄排灌及沟道防护体系。

3.2.2 伏牛山北低山丘陵区

(1)基本情况。该类型区共有4个项目区,涉及3个县(市)的10个乡镇。项目区面积631.68 km2,总人口9.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0万人;年均降水量998.6 mm,年均气温14.8 ℃,林草覆盖率29.1%;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526.06 km2,已治理面积155.47 km2,本次规划治理面积322.76 km2。

(2)治理模式。该类型区内林地面积较大、林种丰富,同时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

人文景观资源,其中的舞钢杨庄项目区、确山薄山湖项目区位于石漫滩水库、薄山湖水库上游及周边。因此,确定该类型区以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为主,兼顾生态旅游,实行“以建设水保林和坡耕地改造为重点,以涵养水源、减少面源污染、控制水土流失为目的,坡沟兼治相结合”的防治模式。

第一道防线。以植物措施为主,采取“封、补、造”方法建设林草植被。对项目区内的大部分疏幼林、灌木林进行封育,提高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在各小流域上游及山坡上部发展以火炬松、侧柏等为主的水源涵养林,提高项目区植被覆盖度,涵养水源。

第二道防线。在山坡中部及离村庄较近的坡耕地及荒坡地,根据条件进行整地,营造以杨树、五角枫、板栗等为主的水土保持用材林、景观林、经果林,发展以生态清洁为主兼顾旅游的特色产业;通过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修建蓄水池、截排水沟等,完善田间灌排体系,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减少面源污染,控制水土流失。第三道防线。在沟道中,从沟头到沟口,节节修建谷坊、堰坝等拦沙蓄水工程,形成灌排配套的拦蓄排灌及沟道防护体系。

3.2.3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

(1)基本情况。该类型区共4个项目区,涉及4个县的20个乡镇。项目区面积818.40 km2,总人口16.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04万人;年均降水量607.6 mm,年均气温13.6 ℃,林草覆盖率21.4%;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659.25 km2,已治理面积195.36 km2,本次规划治理面积430.98 km2。

(2) 治理模式。该区域人口密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根据类型区的自然及水土流失特点,结合已建工程实践经验,确定该类型区治理模式以生态经济型为主,兼顾生态清洁工程建设,以建设水保林、生态修复和坡耕地改造为重点,推广集水节灌技术,实行坡沟兼治的防治模式。

第一道防线。在山坡上部进行疏林补植、封禁,树立标志牌,安装网围栏,营造大面积水保及水源涵养林,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

第二道防线。在山坡中部通过水平阶、鱼鳞坑整地,发展经果林及水保林。

第三道防线。将坡脚土层较厚的坡耕地改造成高标准石坎梯田,配套建设集雨水窖等集水节灌工程。

第四道防线。以谷坊群为主,从沟头到沟口层层拦蓄防护体系。

4 建设任务与总体布局

4.1 建设任务

4.1.1 大别桐柏山低山丘陵区

该类型区涉及7个项目区的29条小流域,规划治理面积644.33 km2,其中坡改梯23.17 km2、水保林110.97 km2、经果林105.04 km2、封禁治理405.15

k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有塘堰坝413座、蓄水池窖333个、排灌沟渠245.84 km、生产道路135.41 km。

4.1.2 伏牛山北低山丘陵区

该类型区涉及4个项目区的16条小流域,规划治理面积322.75 km2,其中坡改梯19.98 km2、水保林30.76 km2、经果林64.11 km2、封禁治理207.90 km2;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有塘堰坝144座、蓄水池窖130个、排灌沟渠103.68 km、护地堰4 380 m。

4.1.3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

该类型区涉及4个项目区的15条小流域,规划治理面积430.98 km2,其中坡改梯23.97 hm2、水保林89.19 km2、经果林28.32 km2、封禁治理289.50 k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有谷坊135座、蓄水池窖616个、排灌沟渠169.15 km、生产道路90.40 km。

4.2 总体布局

4.2.1 大别桐柏山低山丘陵区

该类型区以生态经济小流域治理为主进行措施布设。工程总体布局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从上到下,因地制宜,布设四道防线,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4.2.1.1 坡面综合防护体系布局

(1)生物防护措施。充分利用和开发流域内“四荒”资源,绿化荒山荒坡,控制水

土流失,大力发展项目区经济。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采取“造、封、退、改、补”等生物治理手段,调整林种结构,合理安排林草配置模式。经过林草措施的治理,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生物屏障,构筑控制坡面水土流失的头道防线,并为林业、畜牧业生产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①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建设,在远山荒坡营造以马尾松为主的水保林,恢复植被。②在近山缓坡和群众房前屋后种植油茶、茶树发展经果林。③对现有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疏林、幼林等未成林地进行抚育补植和改造,实行生态修复,进行封禁治理。

(2)工程防护措施。对乱垦滥伐的山场,结合退耕还林项目建设,全面实行停垦禁伐,按照统一规划,以“改”为主,根据不同的坡度和土层,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①25°以上的坡耕地一律退耕还林。②将山坡中下部土质条件较好的15°以下的坡

耕地,建设成水平梯田。③修建截(排)水沟、沉沙池、生产道路等梯田配套工程。

4.2.1.2 沟道工程防护体系布局

(1)小型沟道蓄水及防护工程。为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提高流域防灾

减灾能力,建设塘堰坝等蓄水保土工程,改善和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2)其他工程。为加强工程综合配套,发挥综合效益,配套兴建排灌沟渠、沉沙凼、蓄水池窖、生产道路等综合配套工程。

4.2.2 伏牛山北低山丘陵区

该类型区以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为主进行措施布设。工程总体布局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从上到下,因地制宜,布设三道防线,形成以建设水保林和改造坡耕地为重点,以涵养水源、减少面源污染、控制水土流失为目的,坡沟兼治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4.2.2.1 坡面综合防护体系布局

(1)生物防护措施。①对项目区内现有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疏林、幼林等未成林地进

行抚育补植和改造,实行生态修复,进行封禁治理。②在项目区山坡上部发展水源涵养林,提高项目区植被覆盖度,涵养水源。③在山坡中部及离村庄较近的坡耕地及荒坡地,根据条件进行整地,营造水土保持用材林、景观林、经果林,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经过林草措施的治理,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生物屏障,构筑控制坡面水土流失的头道防线,并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2)工程防护措施。①25°以上的坡耕地一律退耕还林。②将山坡中下部土质条件较好的15°以下的坡耕地建设成水平梯田。③修建截(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等梯田配套工程,完善田间灌排体系,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4.2.2.2 沟道工程防护体系布局

采取谷坊群,结合塘堰坝进行多层拦蓄,防止沟道下切。对于沟岸扩张和沟头溯源侵蚀严重的沟道,还要辅以植物措施,建立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的沟道防护系统。

4.2.3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

该类型区以生态经济为主兼顾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进行措施布设。工程总体布局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从上到下,因地制宜,布设四道防线,以水保林建设、生态修复和坡耕地改造为重点,推广集雨利用技术,最终形成山顶林、山腰果、山脚田,顶、坡、脚、沟立体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防治体系。

4.2.3.1 坡面综合防护体系布局

(1)生物防护措施。①根据本类型区特点,采用鱼鳞坑或穴状整地方式,在适宜的

荒山荒坡布设水保林。②选择通风透光、土层较厚、距村庄近、便于管理的坡耕地,通过水平阶整地后,栽植经济价值高、适应性强的经果林。③疏林补植后封禁治理,布设网围栏,以提高林草覆盖度,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2)工程防护措施。选择坡度较缓、土层较厚、交通便利的坡耕地进行改造,建设

高标准石坎梯田,并修建生产道路。在有地表径流的路旁和新修梯田低凹处布设蓄水池(窖)等坡面配套工程,大力推广山区集雨利用技术。

4.2.3.2 沟道工程防护体系布局

以谷坊群建设为主,进行多层拦蓄,防止沟道下切,建立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的沟道防护系统。

5 效益分析

经综合治理后,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2.3%,林草覆盖率将由治理前的40.1%提

高到69.2%,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4.5%以上,保土效率74.88%,可有

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库泥沙,净化水源区水质,减轻自然灾害。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是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规划,并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划分更是为保护我国珍贵的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对环境、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进行详细介绍。 一、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是指那些因自然、生态和经济等原因,容易发生或已经发生大面积水土流失,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区域。这些地区在全国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占比较大,是重要的农业和生态资源区。为了保护这些重要的生态和经济资源,我们必须针对性地进行水土流失预防。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域:黄土高原、长江流域和西南山区。黄土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水土流失区,占全国约27%的土地面积,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之一。长江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区之一,水土流失对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巨大。而西南山区则因其地形险峻、土地贫瘠、降雨多、水土流失严重,也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保护水土的重点。 针对这些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

保意识。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严格监管违法行为。此外,加强控制耕牧业扩张、推广植被保护、建设生态林、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大力支持科技研究,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进步。 二、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是指那些已经严重受到水土流失影响的区域,需要采取专业的治理措施来改善环境和恢复生态系统。这些区域包括近年来因过度开垦、农业过度耕作、土地过度利用等原因受到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的农业、生态和旅游区等。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华北旱区、东北红旗渠区、黄土高原区和三江平原区。这些区域的水土流失程度已经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需要采取专业的治理措施来改善环境和恢复生态系统。 针对这些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首先,要加强规划,将长远的治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治理举措。其次,要加强技术支持,深入研究和开发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土壤修复技术和水土保持措施。此外,还需要注重政策调控,加强对耕地拓展和生态建设的管理。 总之,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在推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有计划的水土保持工作,才能保护我国的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扩大投入,实现水土保

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完整版_非常难得)-精品

目录 1 综合说明 (1) 1.1 项目概况 (1) 1.2 项目区概况 (1) 1.3 对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 (2) 1.4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3) 1.5 水土流失预测 (3) 1.6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分区及措施布设 (4) 1.7 水土保持监测 (5) 1.8 工程投资及效益分析 (5) 1.9 实施保证措施 (5) 1.10 建议与要求 (5) 2 编制总则 (7) 2.1 方案编制目的和意义 (7) 2.2 编制依据 (7) 2.3 方案编制深度及设计水平年 (11) 3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2) 3.1 项目概况 (12) 3.2 项目区概况 (54) 4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 (64) 4.1 对主体工程方案比选的评价 (64) 4.2 主体工程占地类型、面积和占地性质的分析评价 (70) 4.3 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评价 (71) 4.4 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项目评价 (73) 4.5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的结论性意见 (75) 5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77)

5.1 界定的原则与依据 (77) 5.2 防治责任范围界定 (77) 5.3 防治责任范围与征占地的关系说明 (79) 6 新增水土流失预测 (81) 6.1 预测范围和内容 (81) 6.2 预测时段划分、预测单元划分及预测方法 (81) 6.3 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及植被情况预测 (88) 6.4 弃土(渣)量预测 (90) 6.5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预测 (91) 6.6 新增水土流失分析与预测 (94) 6.7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96) 6.8 预测结论及综合分析 (114) 7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分区及措施布设 (117) 7.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117) 7.2 防治分区、措施体系及总体布置 (118) 7.3 水土保持措施 (126) 7.4 治理措施 (127) 7.5 各分区防治措施典型设计 (130) 7.6 水土保持工程量 (144) 7.7 施工组织设计 (151) 7.8 实施进度计划 (159) 8 水土保持监测 (165) 8.1 监测范围、监测单元划分及监测重点 (165) 8.2 监测内容与方法 (165) 8.3 监测时段和频率 (168) 8.4 监测点布置 (168) 8.5 监测管理 (172) 9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74)

河南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类型区划分及治理模式

河南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类型区划分及治理模式 赵胜朝 【摘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河南省实施规划(2013-2017年)治理范围共涉及13个县(市),主要位于河南省的大别山区和太行山区等革命老区。根据治理区所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水土流失特点,对其进行了类型区划分,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模式,以期通过本次综合治理,尽快改变治理区(老区)贫困落后的现状。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4页(P10-13) 【关键词】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革命老区;类型区划分;治理模式;河南 【作者】赵胜朝 【作者单位】河南省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总站,河南郑州45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2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河南省实施规划(2013—2017年)治理范围共涉及我省13个县(市),主要位于我省的大别山区和太行山区。项目区集革命老区、贫困区、水土流失区于一体,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河南省大别山区尚有水土流失面积8 976 km2,占总面积的44.2%;太

行山区有水土流失面积1 463.59 km2,占总面积的48.9%。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1 项目区概况 本次治理范围涉及13个县(市)的15个项目区,共60条小流域,土地总面积2 774.3 km2,总人口58.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14万人。各项目区基本情况见表1。 2 项目区自然条件 2.1 地质、地貌 大别山区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俱全,由南向北呈阶梯状分布。南部和西部为大别山、桐柏山中低山区,海拔多在500 m以上。地表岩性以花岗岩、片麻岩和砂岩为主。 太行山区地势西高东低,沟壑纵横,起伏不平,海拔200—1 632 m。地表岩性以白云岩、石灰岩、砂砾岩为主。 表1 项目区基本情况革命片区划分水土保持类型区划分行政区划项目区名称土地总面积(km2)水土流失面积(km2)所属流域乡镇/村数(个)人口(万人)总人口农业人口农业总产值(万元)大别山片区大别桐柏山低山丘陵区信阳市固始县史河项目区237.5190.11淮河5/375.57 5.56 41 068光山县苏山项目区216.2132.38淮河2/426.24 6.10 39 472罗山县皇城山项目区95.0 71.20淮河1/112.20 2.17 12 347罗山县龙头山项目区123.387.90淮河2/203.96 3.90 21 734商城县白鹭河项目区202.1125.67淮河4/484.87 4.73 26 100新县八里项目区231.1157.67淮河4/275.24 4.41 30 060南阳市桐柏县吴月项目区219.0 140.23淮河 3/253.93 3.93 54 431伏牛山北低山丘陵区平顶山市舞钢市杨庄项目区 179.2163.54淮河4/343.33 3.23 23 310驻马店市泌阳县盘古山项目区 230.2196.59长江2/193.39 3.21 20 457确山县金顶山项目区140.2 98.12淮河

河南省淮河上游水土保持规划

河南省淮河上游水土保持规划 (概要) 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 (一)、自然环境特征 1、规划范围 河南省淮河流域地处淮河上游,西起桐柏、伏牛山,向东流入安徽,南以大别山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同黄河流分界。本次规划范围介于东经111056/-115056/,北纬31023/-34059/,规划范围总面积39252km2,涉及许昌、信阳、平顶、驻马店、郑州、洛阳和南阳等7个市,包括浉河、平桥、潢川、罗山、固始、光山、商城、新县、鲁山、汝州、郏县、宝丰、叶县、舞钢、平顶山市区、驿城、遂平、确山、泌阳、禹州、长葛、荥阳、登封、新郑、新密、嵩县、汝阳、桐柏、方城、南召等30个县、市、区。 2、地形地貌 我省淮河流域西部和南部分别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环抱,东部为黄、淮冲积平原,其地貌形态主要表现为山地、丘陵、阶地和平原。其中山以构造侵蚀为主,地势向剥蚀地带过渡,地貌特征为山缓坡陡切割深,沟谷多呈“V”型;丘陵属剥蚀侵蚀地形,地势低缓,地形切割破碎,沟谷多呈“U”型;阶地属剥蚀侵蚀地形,地势平缓,地形波状起伏;平原由黄河、淮河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开阔。伏牛山地西高东低,呈折扇形由西向东展开,位于平顶市鲁山县的石人山,海拔2153.1m,是淮河流域最高峰,属秦岭东段的余脉,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熊耳山,东南接桐柏山,向东北方向延伸到嵩山。伏牛山、嵩山为淮河流域同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大别山横卧于我省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山脉走向大致由西北向东南绵延。海拔一般在1000m左右,主峰白马尖,海拔1774m,是淮南各主要支流发源地。桐柏山是淮河主干发源地,属淮阳山脉西段,西北-东南走向,这一地区为淮河上游和洪汝河、沙颖河两大支流洪水的主要发源地。其地貌形态主要表现为山地、丘陵、阶地和平原。 3、地表岩性

3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附件3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 与建设规划 (2013—2020年) 国家林业局

二Ο一三年十二月 2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一节区域概况 (1) 一、规划范围 (1) 二、自然条件 (1) 三、自然资源 (3) 四、社会经济 (6) 五、扶贫开发 (7) 第二节生态功能定位 (7) 一、主体功能 (7) 二、生态价值 (8) 第三节主要生态问题与原因 (9) 一、主要生态问题 (9) 二、原因 (11) 第四节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13) 一、生态工程建设 (13) 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14)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态势 (15)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目标 (16) 第一节指导思想 (16) 第二节基本原则 (16) 第三节规划期与规划目标 (18) 一、规划期 (18) 二、目标 (18) 第三章总体布局 (21) 第一节功能区划 (21) 一、区划原则 (21)

二、功能区划 (22) 第二节建设布局 (23) 一、水土流失保护区 (23) 二、水土流失防治区 (25) 三、水土流失治理区 (26) 四、水土流失监督区 (26) 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 (27) 第一节水土流失防治能力建设 (27) 一、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27)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 (30) 第二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32) 第三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33) 第四节生态扶贫建设 (33) 一、用材林培育 (33) 二、生态产业 (35) 三、人口易地安置 (37) 第五节防灾减灾 (37) 第六节生态监管 (38) 第五章政策措施 (39) 第一节政策需求 (39) 一、生态补偿政策 (39) 二、人口易地安置的配套扶持政策 (40) 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 (40) 第二节保障措施 (42) 一、制度保障 (42) 二、科技保障 (43) 三、管理保障 (44)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 核划分成果 前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不合理、过度开发,排水和灌溉的不当使用,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加剧。为了保护土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和扩大,保障生态安全,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其中,制定了一项全国水土保持规划,规划中详细划分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具体范围。本文将围绕这一规划内容,对该规划的制定背景、特点、重点目标和划分结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制定背景 水土流失现象在我国已经属于常见的自然环境问题之一,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且威胁到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贯彻执行国家三大战役(治理退耕还林、治理荒山荒地和发展林业),加快实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国家制定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背景包括: 1.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水土保持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基础,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制定该规划,旨在全面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持续

发展和保护。 2.推动国家三大战役实现目标。治理退耕还林、治理荒山荒地、发展林业三大战役是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制定是为了推动三大战役的实施,以达到有效保障生态安全和生产安全的目标。 3.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土保持问题的长期存在和恶 化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国家在制定该规划的背景下,旨在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和占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特点 1.规划面广、范围覆盖全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是一项面向全 国的重大战略性规划和长远性措施,其规划面广,范围覆盖全国。 2.目标积极、意义深远。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目标是保护生态 环境和土地资源,促进国家三大战役实现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积极、意义深远,旨在全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政策措施多样、保障措施完备。为了实现规划目标,全国水 土保持规划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和保障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改革和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创新水土保持管理体制、推进水土保持技术创新和应用、大力宣传水土保持理念和意识等。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21-2023年实施方案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21-2023年实施方案 摘要: 一、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21-2023 年实施方案简介 二、2023 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举例 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意义和目标 四、如何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正文: 一、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21-2023 年实施方案简介 水利部近日印发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21-2023 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进一步加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案》明确了未来三年我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路径,为各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二、2023 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举例 1.永靖县砂子沟项目区2023 年建设工程:该项目为2023 年中央水利发展资金项目,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1 平方公里,其中营造水保林171 公顷,封禁治理400 公顷,新建浆砌石谷坊2 座、铅丝石笼固沙坎5 座。工程计划在今年7 月底全面完工。项目实施后,可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71 平方公里,年可拦蓄径流量3.68 万立方米,减轻土壤侵蚀量0.32 万吨。 2.科右中旗2023 年度德布特尔达巴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该项目由国家信息中心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旨在加强科右中旗德布

特尔达巴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3.广河县2023 年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由甘肃省经济研究院主办,旨在对广河县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4.会宁县周湾项目区2023 年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该项目已由会宁县水务局批准建设,建设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项目主要包括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营造水保林、封禁治理等方面,旨在提高会宁县周湾项目区的水土保持能力。 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意义和目标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案》明确了2021-2023 年我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主要目标:一是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二是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完善水土保持管理体系,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水平;四是加大水土保持科技支撑力度,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创新能力。 四、如何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为确保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方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法治化水平。 3.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资金需求得到满足。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划分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划分 (上接表8) 填表说明: (1)总概算表(表1),是由分部工程概算表(表2)汇总加预备费而成。(2)分部工程概算表(表2),适用于编制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措施和独立费用概算。按项目划分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措施均应列至三级项目。 (3)分年度投资表(表3),按项目划分列至一级项目。 (4)独立费用计算表(表4),按项目划分列至二级项目。 注:表1-表8作为编制设计概算的基本表格,插入小流域初设报告中。 2.2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划分 按照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按治理措施划分为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治理措施三大类。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算由工程措施费、林草措施费、封育治理措施费和独立费用四部分组成。 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治理措施各部分下设一、二、三级项目,如工程措施包括梯田工程、谷坊水窖蓄水池工程、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治沟骨干工程、其他工程等一级项目;梯田工程包括人工修筑梯田、机械修筑梯田、客土等二级项目;人工修筑梯田包括三级项目人工土坎梯田、人工石坎梯田、人工土石坎梯田、人工修植物坎梯田。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治理措施项目划分详见《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中项目划分表p57-p65。 2.3水土保持投资总概算表的编制 总概算表包括工程措施费、林草措施费、封育治理措施工程费、独立费用四部分。 1、第一部分工程措施费 按照项目划分一级项目计列工程措施费用,梯田工程、谷坊水窖

蓄水池工程、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治沟骨干工程、其他工程等。 2、第二部分林草措施费 按照项目划分一级项目计列林草措施费用,如水土保持造林工程、水土保持种草工程、苗圃。 3、第三部分封育治理措施工程费 按照项目划分一级项目计列封育治理措施费用,如护栏设施、补植(补种)。 4、独立费用 计列独立费用计算表结果。 5、预备费 包括具备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 按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规划编制的有关要求不列基本预备费。 6、工程总投资 指工程静态总投资、工程总投资。 (1)工程静态总投资包括工程措施费、林草措施费、封育治理措施工程费、独立费用和基本预备费。 (2)工程总投资包括工程措施费、林草措施费、封育治理措施工程费、独立费用和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 2.4 分部工程概算的编制 第一部分工程措施 (1)梯田工程:谷坊、水窖、蓄水池工程、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治沟骨干工程、机械固沙工程,根据设计工程量乘以按《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计算的单价进行编制。 (2)设备及安装工程:设备费按设计的设备数量乘以设备的预算价格编制,设备安装费按设备费乘以费率进行编制。 (3)其他工程:按设计的数量乘以扩大单位指标进行编制。 第二部分林草措施 (1)栽植各类树苗、树枝、树干、草、草皮及播种树籽的费用:根据设计的苗木、草皮及种子的数量乘以按《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以下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第二条国家水保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工程建设参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按项目区组织实施,严格立项审批,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 第四条工程建设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分级管理。 第二章前期工作与计划管理 第五条国家水保工程分期规划、分期实施,每期五年。 第六条国家水保工程按项目区组织实施,项目区选择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项目区应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所在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重点治理区范围内; (二)项目区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规划实施期末,每个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一般不少于100平方公里;

(三)当地政府重视,项目区群众自愿投劳参与工程建设; (四)项目实施县制定并出台了封山禁牧的有关政策; (五)项目实施县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较强,能够承担工程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 第七条国家水保工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项目区组织编制规划,会同省级财政部门初审后联合上报水利部、财政部。 第八条水利部、财政部联合批复各省上报的规划,规划经审批后实施,作为年度计划下达的依据。 第九条项目实施县水利水保部门依据批复的规划,以项目区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组织编制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须达到施工深度,由地级以上水行政管部门审批后作为工程施工的依据。 第十条国家水保工程规划和初步设计根据《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编制。初步设计承担单位应熟悉水土保持业务,并具有相应的规划设计资质。 第十一条规划设计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生态建设工程相结合,充分征求项目区群众对工程建设内容、组织实施与管护等方面的意见,优化工程规划设计。 第十二条年度建设任务和资金补助申请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根据审批的规划编制,于当年2月底前联合上报水利部、财政部。

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

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二0一五年十二月

前言 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和山区向平原双重过渡带,暴雨频发的气候特征、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密集分布的人口以及生产建设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目前我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积2.21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4.0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我省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我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大批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民心工程、扶贫工程,为抗御水旱灾害、保护水土资源、持续推动“生态省”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山丘区、革命老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全省贫困人口相当部分分布在这一地区,下阶段水土流失治理和脱贫攻坚任务依然严峻;城镇化建设、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仍需加强;同时水污染影响加剧、水生态退化严重等新老水问题也日益突出,我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的水土流失防治也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

强;“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四个全面”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全面推进新时期我省水土保持工作,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精神,我省成立了《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1 年7月正式启动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咨询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本规划涉及全省境内的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市(县)。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规划分析了我省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划定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省级水土流失易发区,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拟定我省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总体部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为全省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发布部门】河南省人大(含常委会) 【公布日期】1993.08.26 【实施日期】1993.08.26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1993年8月16日河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3年8月26日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下简称《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自然因素主要指降水、风力、地形地貌、地表物质组成及地质结构等;人为活动主要指开荒扩种、顺坡耕种、毁林毁草、滥垦滥牧、开矿、烧窑、建厂(场)、修路、修建水工程等各种活动。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水土保持法》和本办法,都有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 第四条水土保持工作应贯彻执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水土流失防治应坚持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承担治理责任;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 从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并负责治理因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持工作列为重要职责,采取措施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和协调各有关部门预防、治理水土流失,实行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制。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水土保持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调查评价水土资源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规划须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水土保持规划,须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水土保持规划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的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将批准的水土保持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确保规划实施,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安排水土流失地区的部分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等资金,用于水土保持。水土保持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按国家、省、县三级划分,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2021修正)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2021修正) 【发文字号】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9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人大(含常委会) 【公布日期】2021.05.28 【实施日期】2021.05.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2014年9月26日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21年5月28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南省气象条例〉〈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决定》修正)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 第三章预防 第四章治理 第五章监测和监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土保持及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制,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水土流失调查、公告、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和综合治理工作。 第五条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并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水土保持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修改版]

第一篇: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2005年5月12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国家水保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依据国家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水保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 工程建设参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按项目区组织实施,严格立项审批,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 第四条 工程建设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分级管理。 第二章前期工作与计划管理 第五条 国家水保工程分期规划、分期实施,每期五年。 第六条 国家水保工程按项目区组织实施,项目区选择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项目区应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所在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重点治理区范围内; (二)项目区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规划实施期末,每个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一般不少于100平方公里; (三)当地政府重视,项目区群众自愿投劳参与工程建设;

(四)项目实施县制定并出台了封山禁牧的有关政策; (五)项目实施县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较强,能够承担工程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 第七条 国家水保工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项目区组织编制规划,会同 省级财政部门初审后联合上报水利部、财政部。 第八条水利部、财政部联合批复各省上报的规划,规划经审批后实施,作为年度计划下达的依据。 第九条项目实施县水利水保部门依据批复的规划,以项目区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组织编制初步设计。初步设计须达到施工深度,由地级以上水行政管部门审批后作为工程施工的依据。 第十条国家水保工程规划和初步设计根据《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编制。初步设计承担单位应熟悉水土保持业务,并具有相应的规划设计资质。 第十一条 规划设计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生态建设工程相结合,充分征求项目区群众对工程建设内容、组织实施与管护等方面的意见,优化工程规划设计。 第十二条年度建设任务和资金补助申请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根据审批的规划编制,于当年2月底前联合上报水利部、财政部。 第十三条 水利部根据各省申报的年度建设任务和资金补助申请,编制国家水保工程年度资金补助和治理任务计划,经财政部审定后,由财政部和水利部联合下达。 第三章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工程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技术审查和审批、项目年度计划的编制和申报、 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年度验收及竣工初步验收、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统计及效益监测等工作。 第十五条 国家水保工程建设实行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项目的责任主体为县级水利水保部门。 第十六条国家水保工程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监理单位由县级水利水保部门通过招标的方式择优选定,且必须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监理单位依据合同,按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