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溶水的概念

岩溶水的概念

岩溶水的概念

岩溶水是指在岩层中流动、穿透和溶蚀的水,也称为溶蚀水。岩溶水对地表和地下岩石的溶蚀作用十分重要,是形成溶洞、地下河流、地下水系等岩溶地貌和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岩溶水的形成是由于地下水与溶蚀性的岩层接触并溶解而产生的。溶解作用是岩溶水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指的是溶质溶于溶剂形成溶液的过程。在岩溶水中,主要的溶解作用是碳酸盐岩中的碳酸钙溶解,导致溶洞和其他岩溶地貌的形成。

一个岩溶水系统通常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供水区、传递区和排水区。供水区指的是源头区域,也就是岩溶水的来源,一般是地表水、降水或者田地中的水体。传递区是指岩溶水在岩石中穿透和传输的部分,可以是地表或地下的空隙和裂缝、地下河流或者水下洞穴。排水区是指岩溶水通过地下河流或者渗透进入地下水系统的部分。

岩溶水对地表和地下的岩石有着很强的溶蚀能力。碳酸盐岩由于其含有可溶性的碳酸钙晶体,容易受到岩溶水的溶解作用。溶解作用会加速岩石的侵蚀和溶解,形成各种形状的洞穴和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洞穴和通道会逐渐扩大,形成复杂的地下洞穴系统。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岩溶地貌,如中国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美国的卡尔斯巴德洞穴、马来西亚的槟岛洞穴等,都是由岩溶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此外,岩溶水还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补给有着重要的影响。岩溶山区通常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是因为岩溶水可以通过地下洞穴和裂缝快速地储存和传输水分。这些地下水资源对于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岩溶水是在岩层中流动、穿透和溶蚀的水。岩溶水通过溶解作用形成各种形状的洞穴和通道,造成了岩溶地貌的形成。此外,岩溶水还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补给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岩溶水的形成和作用机制,对于认识地貌演化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 岩溶水

第十二章 岩溶水 岩溶(喀斯特)— 可溶岩在水的溶解、冲蚀、崩塌、搬运作用下,在地 下形成大小、形状不等的溶蚀裂隙、溶洞、溶穴,在地表 形成各种独特地貌的现象。 岩溶发生在地表称为地表岩溶;发生在地下的称为地下岩溶。 岩溶水——赋存并运移在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都可被水溶解,故统称为可溶岩。其中碳酸盐岩分布最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所以它是岩溶研究的主要对象。故我们仅讨论灰岩、白云岩的岩溶水的情况。 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 * * *(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1、可溶的岩石:(基础) 可溶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没有可溶岩,岩溶则不会发生。碳酸盐岩 的成分和结构都控制着岩溶发育。实验表明,纯方解石的溶解速度是白云岩a. 可溶的岩石; b. 岩石是透水的; c. 水是富含CO 2的; d. 水是流动的 四者缺一不可 自然界的 卤化物岩石(岩盐、钾盐、镁盐) 硫酸盐岩(石膏CaSO 4) 碳酸盐岩(CaCO 3、MgCO 3)灰岩、白云岩

的两倍。所以纯灰岩的岩溶最为发育;白云岩次之;泥质和硅质碳酸岩更次。其中泥质、硅质本身就不可溶,被带入水中的泥质成分既可附着在岩石孔隙表面,阻塞水的通道,又可限制水与岩石接触而发生反应。 大部分碳酸盐岩属浅海沉积,其沉积模式和岩石结构与碎屑岩相似。其碎屑颗粒间孔隙的存在,为水的溶解作用提供了前提。 那些致密完整的碳酸岩,孔隙很小,溶解就困难了。 2、岩石透水性(基本条件) 总的说来,碳酸盐岩从成分上说是可溶的,但如果岩石完整,结构致密,其中只有微小孔隙且连通性不好,水仍不能进入其间进行有效的溶蚀作用。只有当可溶岩在地质营力作用下产生了相当多的裂隙,地下水才能进入其间,岩溶现象才会有效地发生。所以岩石的透水性是溶解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 3、水的侵蚀性(必要条件之一) 进入到裂隙中去的水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侵蚀能力。因为纯水对CaCO3的溶解能力很低。即:CaCO3+H2O Ca2++HCO3ˉ+OH ˉ①在25°C时,CaCO3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很低,仅14.2mg/l。因此,上述①式反应很快就达到平衡而停止反应。但当水中溶有CO2时,CaCO3的溶解度将大大增加,反应式为: CO2+H2OH2CO3H+ + HCO3ˉ 表明水中溶解了CO2,反应生成H2CO3,H2CO3离解产生H+,H+与溶液体系中的OH ˉ结合生成H2O,从而使[OH ˉ]降低,使①式反应向右进行,促使更多的CaCO3溶解。 灰岩地下水获得CO2的途径(两种)

岩溶水的概念

岩溶水的概念 岩溶水是指在岩层中流动、穿透和溶蚀的水,也称为溶蚀水。岩溶水对地表和地下岩石的溶蚀作用十分重要,是形成溶洞、地下河流、地下水系等岩溶地貌和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岩溶水的形成是由于地下水与溶蚀性的岩层接触并溶解而产生的。溶解作用是岩溶水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指的是溶质溶于溶剂形成溶液的过程。在岩溶水中,主要的溶解作用是碳酸盐岩中的碳酸钙溶解,导致溶洞和其他岩溶地貌的形成。 一个岩溶水系统通常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供水区、传递区和排水区。供水区指的是源头区域,也就是岩溶水的来源,一般是地表水、降水或者田地中的水体。传递区是指岩溶水在岩石中穿透和传输的部分,可以是地表或地下的空隙和裂缝、地下河流或者水下洞穴。排水区是指岩溶水通过地下河流或者渗透进入地下水系统的部分。 岩溶水对地表和地下的岩石有着很强的溶蚀能力。碳酸盐岩由于其含有可溶性的碳酸钙晶体,容易受到岩溶水的溶解作用。溶解作用会加速岩石的侵蚀和溶解,形成各种形状的洞穴和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洞穴和通道会逐渐扩大,形成复杂的地下洞穴系统。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岩溶地貌,如中国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美国的卡尔斯巴德洞穴、马来西亚的槟岛洞穴等,都是由岩溶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此外,岩溶水还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补给有着重要的影响。岩溶山区通常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是因为岩溶水可以通过地下洞穴和裂缝快速地储存和传输水分。这些地下水资源对于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岩溶水是在岩层中流动、穿透和溶蚀的水。岩溶水通过溶解作用形成各种形状的洞穴和通道,造成了岩溶地貌的形成。此外,岩溶水还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补给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岩溶水的形成和作用机制,对于认识地貌演化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岩溶水简介

岩溶水简介 摘要:岩溶水是指赋存于可溶性岩层中的溶蚀洞穴和裂隙中的地下水。本文介绍了岩溶水的概念、分布特征、补、给、排条件,水化学特征。 关键词:岩溶水;分布特征;补给排特征;水化学特征 一、溶性岩水的概念 贮存于可溶性岩层中的溶蚀洞穴和裂隙中的水称岩溶水。岩溶水就埋条件而言,可以是上层滯水,也可以是潜水或承压水。岩溶上层滞水的形成与岩溶岩层中透水性极小的个别透镜体有关。这些透镜体可以是不透水夹层,也可以是溶蚀残余物充填了裂隙和溶洞而成。当岩溶岩层大面积出露地表时,贮存并运动于其中的岩溶水主要为潜水。如我国云贵高原石灰岩区及广西的石灰岩低山丘陵区,广泛发育着岩溶潜水。当岩溶岩层被不透水岩层覆盖,并被地下水充满后,便形成岩溶承压水。我国北方奥陶纪石灰岩和南方石炭、二叠纪及三叠纪石灰岩中都埋藏有岩溶承压水。 二、岩溶水的分布特征 岩溶含水层,是一种极不均匀的含水介质,因此,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无论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都变化很大。有的地段可能无水,而有的地段则可形成水量极为丰富的岩溶地下水脉或岩溶地下暗河。所谓岩溶地下水脉,就是岩溶发育比较强烈的、呈脉络状的富水条带。如如水通过众多的裂隙和小溶洞汇流于巨大的岩溶通道之中,则成为岩溶地下河。其流量可达每秒数立方米到数百立方米或更多,流动速度也较其他类型地下水为快,此类地下水也具有重要的开采價值。 我国北方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与南方不同,北方的地下岩溶含水空间也有溶洞,但主要是大量分布的溶蚀裂隙,较少像南方那样发育完整的地下水通道系统。岩溶地下水脉虽然没有地下水那样完整的洞穴通道系统,它与两侧岩溶发育程度较弱的岩层之间也没有明显的截然分界,是逐渐过渡的,但也有一些与地下水相似的特征。例如,岩溶地下水脉是富水性较强的条形地带,也是地下水运动比较通畅的强径流带。 三、岩溶水的补、径、排排特征由于沿地下水脉地下水径流通畅,所以这里的水位比两侧的水位低,一般都形成相对的低水位带。在横截面上地下水位呈槽谷形,地下水脉的下游直接或间接地通向地下水排泄口一一岩溶泉。 由于岩溶地下水脉上接补给区,下通排泄区,所以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动态年变化幅度较小,而在地下水脉的上游及两側年交幅则较大。 岩溶水在可溶岩层与非可溶岩层的接触处,在从山区、丘陵区流到山前地带以后,岩溶承压水在其排泄区,特别是一些沿构造断裂的排泄地带带,往往在地

岩溶及岩溶水课件 (一)

岩溶及岩溶水课件 (一) 岩溶是指由于地下水的化学侵蚀作用和物理侵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类自然地貌。岩溶水则是指天然流经岩溶地貌地区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岩溶及岩溶水作为地理学中一个重要分支,继承和发扬了自然地理学和动力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人类认识和开发地球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以下是有关岩溶及岩溶水课件的详细内容。 一、岩溶与其特征 1、岩溶的概念:岩溶是指在地下水的化学腐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岩石、矿物和土壤形成的一类地貌。 2、岩溶的发育特征: (1)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2)地貌类型多样,形态复杂; (3)普遍存在的地下水通道与溶洞空间。 二、岩溶水及其特征 1、岩溶水的概念:岩溶地貌下,由于地下水、地表水经过岩溶作用而形成自然流通的水文系统。 2、岩溶水的特征: (1)构成复杂,呈现多元化类型;

(2)含水量大,水文循环速度快; (3)水文特征活跃,水质好,污染少。 三、岩溶及岩溶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作为城市地下管网 岩溶地质带地下空间多,又有不规则的裂隙和洞穴,天然的岩溶地质可以开挖形成城市道路、地下管网和地下停车场等。 2、清洗污水的补给水 岩溶区容水能力强,地下水埋深深,水流速度快,水质清澈、微生物污染少。利用岩溶区域自净能力进行地下水前期处理,如污水再生、供水一体化和河道治理等,可以达到良好的净化效果。 3、矿产资源的开发 岩溶区域中泉水受到地热作用和岩溶作用的双重影响,容易形成丰富的地热矿泉水和喀斯特储水大气压、负气压等不同受力环境下各自具有的运移特性,所以岩溶带地区的矿产品颇多。例如石漠化的治理,可将脆化石灰岩切割成不同的规格,作为建筑材料,消耗极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总结 如上所述,岩溶及岩溶水作为地理学中一个重要分支,是人们对于自然环境进行理论探讨和人工开发的重要依据,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建

岩溶水

岩溶水:赋存于各种岩溶空隙中的地下水便是岩溶水。它的独特性在于不断改造其赋存环境,通过溶蚀的分异作用,使含水空间及本身的赋存趋于不均一性,常造成岩溶区地表严重缺水,而深部地下水富集并趋于“地下河系化”的现象。 基本特点:水量丰富而不均一,在不均一之中又有相对均一的地段;含水系统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既具有统一水位面的含水网络,又有相对孤立的管道流;既有向排泄区的运动,又有导水通道与蓄水网络之间的互相补排运动;水质水量动态受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在强烈发育区,动态变化大,对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响应快;岩溶水既是赋存于溶孔、溶隙、溶洞中的水,又是改造其赋存环境的动力,不断促进含水空间的演化。 岩溶含水层的含水介质特征:碳酸盐岩地区并不一定都是岩溶含水层,在那些岩溶不发育,岩块致密,仍以原生孔隙为主的地区或地段,实际上是碳酸盐岩地区的“相对隔水层”。岩溶水含水体中存在着溶蚀孔隙、微裂隙,层面等扩散流介质,溶蚀大裂隙含水介质和管道流介质。 岩溶水的运动特征岩溶含水体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为四个并存:层流和紊流并存;在压流和无压流并存;统一水流与孤立水流并存;明流与伏流并存。岩溶水的运动速度变化很大。在溶孔、溶隙中,地下水缓慢地渗流,水流流态属于层流状态;而在溶洞、暗河等岩溶管道中,地下水流速大,处于紊流状态;在介于两者之间的大裂隙中则多显示过渡的混合流状态。

岩溶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特征 1、溶孔裂隙水( 1)补给仍以缓慢地入渗补给为主,岩溶水量、水位等动态滞后于降雨。( 2)具有统一的地下水位面及较完整的降落漏斗,各个方向上渗透性及水力联系相似。( 3)地下径流以扩散流为主,排泄以大泉集中式排泄为主,动态相对稳定,年变幅小,不具备暴涨暴落的水文型动态,泉水流量和数年前降水有关。( 4)地下水动态常具有多年周期性变化。( 5)局部可以发育溶孔溶隙及小管道共同组成的强含水段。 2、管道流:在岩溶强烈发育地区,地下管道极其发育。管道水控制了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管道流在漏斗、竖井、落水洞、地下暗河入口,封闭洼地中接受集中式迅速的补给,以流入、灌入式补给为主,在管道中快速集中径流,向地下暗河出口或以大泉形式排泄。 3、溶孔溶隙——管道双重介质流:既有局部快速补给,又有大部分地区沿溶孔溶隙的缓慢下渗;既有管道中的集中流,又有其周围裂隙溶隙中的扩散流;既向排泄区运动,双重介质间也有侧向运动,管道起疏水、导水作用,而溶隙则起储水作用,不同季节互相补给,在水文过程线上,管道流代表峰值部分,溶孔溶隙流代表其基流部分。岩溶水的化学特征:在补给区受降雨稀释作用,一般矿化度较小;随着向深部或排泄区运动,不断溶解含水介质壁上的岩石,矿化度不断增大,最后每升可达数克,水型也可能转变为 SO4-HCO3-Ca型水。

岩溶水

岩溶水 目录 编辑本段

裸露型岩溶水 岩溶化地层广泛出露地表,特点是以潜水为主。其主要接受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循环交替快,常以泉河地下河形式排泄。动态变化大、水化学成分简单、矿化度低。 覆盖型岩溶水 岩溶含水层之上有松散岩层覆盖厚度不同,分为两个亚型。浅覆盖亚型:上覆第四纪堆积物,厚度一般不超过30m。其特点是:赋存潜水,但有承压现象;埋藏受基岩面几地貌控制;接受降水、地表水和浅部地下水补给。有类似裸露型的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但变化幅度小。深覆盖亚型: 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大于30m。其特点是:分布范围较大,赋存承压水或部分自流水。补给来源管饭,径流条件复杂,天然排泄点少。地下水动态对降水反应滞后,水化学成分稍复杂,但矿化度仍较低。 埋藏型岩溶水 岩溶含水层被固结的岩层覆盖。常以向斜、单斜等蓄水构造等形式出现。其特点是:埋藏、径流主要受构造控制,赋存承压水或自流水。补给主要来源于相邻的其他含水层,径流缓慢,极少见有天然排泄点,动态变化幅度小,水化学成分复杂。 编辑本段岩溶水的分布特征 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总的来说是较强的,但是含水又极不均匀。因岩溶水并不是均匀地遍及整个可溶岩的分布范围,二十埋藏于可溶岩的溶蚀裂隙、溶洞中,所以往往同一岩溶含水层在同一标高范围内,或者同一地段,甚至相距几米,富水性可相差数十倍至数百倍。例如在广西拔良附近进行水文地质勘探时,在石灰岩和白云岩分布区利用人工开挖的方法,两个点上都找被盗了丰富的集中涌出的地下水。一个点水位下降8m是出水量为15600m3/d;另一点水位下降5.2m出水量仍达2600m3/d。两点相距1000m 左右。而在两点之间打的7个钻孔,降深大于5m时出水量都不到40m3/d,富水性之差达60~360倍。 岩溶的发育具有向深部逐渐减弱的规律,使含水层的富水性相应也具有强弱的分带性。昆明附近钻探结果说明,该地区石灰岩分布地段,深度不超过100m范围内地下水较丰富。 岩溶水在水力联系上也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广西某矿在疏干煤层底板岩溶水时,所形成的疏干漏斗为椭圆形,长短轴相差在3倍以上;最特

2011-09第12章岩溶水

第十二章岩溶水 12.1 概述 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而成的现象总称。 岩溶:是水与可溶性岩石相互作用的产物。 作用过程包括:溶解、迁移、沉积。 作用形式:溶蚀、冲蚀、侵蚀。 作用结果:形成各种岩溶形态。 地下:暗河、溶洞、溶隙等。 地表:石林、孤峰、坡立谷等。 沟通地表与地下的:漏斗、落水洞、竖井、天窗等。 岩溶水(Karst Water):赋存或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地下水。由于岩溶水在运移过程中仍不断进行溶蚀,改造其赋存和运移空间,构成岩溶水独特的性质,因而有必要专门研究它。※研究岩溶水的意义: 1.供水水源:如山西娘子关大泉等。 2.旅游资源:如山东济南诸岩溶泉。 3.岩溶充水威胁采矿安全,增大采矿成本。 4.蓄、引水工程的渗漏。 5.岩溶塌陷。 12.2 岩溶地貌 喀斯特区的喀斯特作用遍及地表和地下,所成的地貌也分成地表地貌和地下地貌两大类。二者各自发展,但又互相影响和转化。 以下主要介绍地表地貌,按形态、成因特点可分 9种: 溶沟与石芽、溶斗、溶蚀洼地、大型溶蚀盆地、干谷与盲谷、喀斯特石山和溶蚀平原 1.溶沟与石芽 溶沟是雨雪水溶蚀岩石表面而成的沟槽,深数厘米至数米,宽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呈楔形或槽形,与地面垂直。它主要沿岩石裂隙或层理面等发育,先由溶痕逐渐扩大成为沟槽。 石芽为突出在溶沟之间的岩石,呈笋状、菌状、柱状或尖刀状等。排列成车轨状(互相平行)、棋盘状(方格)、或山脊状(不规则)。高数厘米至数米,有的高达l0m以上。如云南的石林,最高超过35m,那里石芽密布如林,故得名。它是在亚热带气候环境下,台地被溶蚀破坏而成的。 2. 溶斗(漏斗) 溶斗是喀斯特地面上的一种封闭性小型洼地,呈碟状、漏斗状或竖井状。直径多为数十米,深数米至十余米 溶斗按成因可分为三种: a溶蚀溶斗是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的地面裂隙密集处向下溶蚀而成。 b沉陷溶斗发生在有厚层碎屑物覆盖的地面上,当地下可溶性岩存在裂隙时,水流在下渗过程中带走了部分细粒碎屑物,使地面下沉,形成沉陷溶斗。 c塌陷溶斗是喀斯特地下存在溶洞,洞顶岩石受溶蚀崩塌而成溶斗,其斗壁四周陡立如竖井。溶斗底部常与落水洞或溶隙相连,雨雪水可通过这些洞、隙排往地下。 3.溶蚀洼地 一种封闭性的小型盆地,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星形、长条形。垂直形态有碟形、漏斗形和筒形,由四周向中心倾斜。

地下水分类

地下水分类 地下水(ground 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 ①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渗的大气降水停留在浅层的岩石裂缝或沉积层中所形成的蓄水体。 ②潜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见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潜水。当地下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潜水存在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 ③承压水(自流水)是埋藏较深的、赋存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它承受压力,当上覆的隔水层被凿穿时,水能从钻孔上升或喷出。 按含水层性质分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①孔隙水:疏松岩石孔隙中的水。孔隙水是储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第三系少数胶结不良的沉积物的孔隙中的地下水。沉积物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对于沉积物的特征影响很大,使其空间几何形态、物质成分、粒度以及分选程度等均具有不同的特点。孔隙水存在于岩土孔隙中的地下水,如松散的砂层、砾石层和砂岩层

中的地下水。裂隙水是存在于坚硬岩石和某些粘土层裂隙中的水。岩溶水又称喀斯特水,指存在于可溶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的洞隙中的地下水。 ②裂隙水:赋存于坚硬、半坚硬基岩裂隙中的重力水。裂隙水的埋藏和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和一定的方向性;含水层的形态多种多样;明显受地质构造的因素的控制;水动力条件比较复杂。 ③岩溶水:赋存于岩溶空隙中的水。水量丰富而分布不均一,在不均一之中又有相对均一的地段;含水系统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既有具统一水位面的含水网络,又具有相对孤立的管道流;既有向排泄区的运动,又有导水通道与蓄水网络之间的互相补排运动;水质水量动态受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在强烈发育区,动态变化大,对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响应快;岩溶水既是赋存于溶孔、溶隙、溶洞中的水,又是改造其赋存环境的动力,不断促进含水空间的演化。

水的地质作用试题(精)

水的地质作用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承压水 2.潜水 3.上层滞水 4.毛细水 5.毛细上升高度 6.岩溶水: 7.阶地: 8.层流 9.自然界水的大循环 10.自然界水的小循环 11.冲刷作用 12.地下水 13. 吸着水: 14. 薄膜水: 二、填空 1.地下水按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和。 2. 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才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3.毛细现象在土中最明显,因此在冻土分布区,往往采取换土的措施。 4.河漫滩地下水位,是的水源地,但沉积物工程性质;阶地工程性质;公路工程一般在选线。 5.土基冻胀、翻浆的条件、、、、。 6.埋藏在地表下、和、的水,称为地下水。 7.按河谷走向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分类,可将河谷分为、向斜谷、、、与。 8.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和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9. 水循环是在和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10.水文循环分为循环和循环。 11.岩石裂隙水按裂隙产装特征可分为:、、三种。 12. 地下水按含水层性质可分为:、、和。 三、简答 1.简述地表水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其结果。 2.上层滞水特点是什么? 3.构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 4.请简述层流的达西定律,并写出公式及各项指标含义 5.地下水排泄的方式有那些? 6.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7.地下水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8.简述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9.什么叫潜水?潜水主要埋藏在哪些岩土层中?并简述潜水的主要特征? 10.比较潜水与承压水的区别。 11.按矿化度将地下水分为哪几类?研究它们有什么意义? 12. 冲洪积扇中的地下水特征是什么? 13.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如何分类? 14. 简述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特点。 15. 地下水的硬度是根据什么判定的?水按硬度可分为哪些类型?研究它们有何意义? 16. 地下水的涌水量如何确定? 17.地下水对公路工程建设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四、论述题 1.地下水含水层的类型有什么? 2. 评价水质指标有那些? 3.讨论蛇曲地貌发育时公路工程布线应注意的问题? 4. 试述公路水毁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5. 在一山区河谷中打有一眼钻孔,孔中地下水位能高出地表,试解释其原因。

最新岩溶与泥石流

岩溶与泥石流

§6-4 岩溶 一、岩溶及其形态特征 (一)概念 岩溶,又称喀斯特,是指可溶性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受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岩浆为辅的地质营力的综合作用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的统称。 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进行溶解和冲刷,结果在岩石内造成了空洞,使岩石结构发生变化和破坏,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地貌景观,造成了特殊的地下水类型,降低了原有岩石的强度,导致了较复杂的地质问题。 岩溶在我国分布广泛,有的岩溶发育在岩盐类岩石(如:岩盐、钾盐)中;有的发育在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中;但以碳酸盐类岩石中发育的岩溶现象最为普遍,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在我国西南各省几乎到处可见,岩溶地质现象奇丽壮观、引人入胜,尤其是广西桂林之岩溶现象更为著名,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称,是世界游览圣地之一。 我国岩溶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地区,其中桂、黔、滇、川东、鄂西、粤北连成一片,面积达56万km2。另外,在华北、华东、东北地区也有分布。(二)岩溶的形态特征 常见的岩溶形态有以下几种

1.溶沟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 2.石芽在纵横交错的沟槽之间,残留凸起的芽状岩石。 3.石林石芽高大,沟坡直立,发育成群。 如云南路南县的石林奇观,堪称世界之最,其中石芽最高达30m以上,峭壁林立,各有姿态。 4.漏斗岩溶发育地区的一种漏斗状洼地,平面为圆形或椭圆形。地表水下渗,溶蚀岩石,岩石顶板塌落形成。 5.落水洞地表水沿近于垂直的裂隙向下溶蚀而成的洞穴。是地表水进入地下的通道常与暗河相连。 6.溶蚀洼地由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的洼地。由许多漏斗不断扩大汇合而成。 7.坡立谷(溶蚀盆地)一种大型封闭洼地。进一步发育成溶蚀平原。经常有湖泊、沼泽和湿地。 8.峰丛溶蚀作用初期,山体上部被溶蚀,下部仍相连。 9.峰林进一步发展成分散的、仅基底岩石稍许相连的石林。 10.孤峰耸立在溶蚀平原中孤立的个体山峰。 11.干谷原来的河谷,河水沿漏斗、落水洞等全部流入地下,下游河床干涸而成。

水文地质基础名词解释(3)

水文地质基础名词解释(3) 水文地质基础名词解释 112.接触带泉:岩浆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常因冷凝收缩而产生隙缝,地下水沿此类接触带上升形成的泉。 113.地下水的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泄流。 114.蒸腾:植物生长过程中,经由根系吸收水分,在叶面转化成气态水而蒸发,称蒸腾。 115.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116.激励: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称激励。 117.响应:系统在接受激励后对环境的反作用称响应。 118.地下水含水系统: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119.地下水流动系统: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120.地下水动态:在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随时间的变化。 121.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122.均衡区:进行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区域。 123.均衡期:进行均衡计算的时间段。 124.正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增加。 125.负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支出大于收入,表现为地下水的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减少。 126.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孔隙之中的地下水。

127.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裂隙基岩中的地下水。 128.成岩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成岩裂隙中的地下水。 129.风化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风化裂隙中的地下水。 130.构造裂隙水:赋存并运移于构造裂隙中的地下水。 131.等效多孔介质方法:用连续的多孔介质的理论来研究非连续介质中的问题。 132.岩溶: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称为岩溶。 133.岩溶水: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134.混合溶蚀效应:两种不同含量二氧化碳的饱和碳酸钙溶液混合后会变为不饱和而重新具有侵蚀性,这种现象称为混合溶蚀作用。 135.地下水资源;能够长期稳定地供出一定数量的地下水量。 136.补给资源量;含水系统的地下水多年平均年补给量。 137.储存资源量;含水系统地下水多年平均低水位以下的重力水体积。 138.允许开采量;利用合理的取水工程,在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后果的前提下,能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水量。139.地下水污染:在人为影响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或生物特性发出不利于人类生活或生产的变化,称为地下水污染。 140.土攘次生盐渍化:由于过量补充水分,使土壤层中地下水位升高,毛细水带达到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表土壤不断积盐逐渐变为盐渍土的现象。 141.土攘次生沼泽化:由于过量补充地下水,使其水位升至地表附近的现象。 142.地面沉降:松散沉积物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其水头降低,致使松散沉积物受压而产生的一种损失高程的地面变形现象。 143.地面塌陷:由于采矿或区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造成缓慢和连续的地面下沉现象。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2017-04-09 08:56 | #2楼

第12章岩溶水

第十二章岩溶水 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岩溶水的特征,了解岩溶水的垂直分带、我国南北方岩溶及岩溶水的差异。 12.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与影响因素 岩溶水——贮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称为岩溶水(喀斯特水)。 岩溶发育应具备四个条件:(1)可溶岩的存在;(2)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3)具有侵蚀能力的水;(4)水是流动的。 1.碳酸盐岩的成分与结构 (1)成分;(2)结构;(3)构造 2.碳酸盐岩、水、二氧化碳体系 (1)岩溶化过程(方解石)是CaCO3-H2O-CO2体系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用CaCO3的饱和指数判断水是否仍具有侵蚀性。 (2)如果CaCO3-H2O-CO2形成一个封闭体系,用不了多久,这一体系中因CO2的消耗及溶解CaCO3的积累而达到平衡状态,岩溶化作用不再继续进行;如果CaCO3-H2O-CO2形成一个开放体系,不断有新的CO2进来,溶解下来的CaCO3又不断被流动的

水流所带走,则岩溶化作用继续进行。 (3)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使之氧化,以及植物根系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是地下水中CO2的主要来源(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通常为1% ~ 3%)。 (4)小结:在CaCO3-H2O-CO2体系中,通过大气降水的入渗,CO2不断地补给地下水,CaCO3的排出也必须依靠径流和排泄来完成。因此,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是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 12.2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 1.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 不均匀的介质→不均匀的水流→差异性溶蚀→更不均匀的介质→更不均匀的水流→进一步的差异性溶蚀。 岩溶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便是介质的非均质化过程和水流的集中化过程。 岩溶发育的三个阶段:起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停滞衰亡阶段。

北京岩溶水系统划分及特征分析

北京岩溶水系统划分及特征分析 北京岩溶水系统是指岩溶地质条件下,北京市境内形成的一系列地下水流体系。在北京,岩溶地质条件多见于石灰岩、石膏、白云岩等地层中,随着地下水的侵蚀和溶解,形成了众多的岩溶洞穴和水道,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岩溶水系统。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岩溶水系统,本文将对其进行进一步划分及特征分析。 一、划分 根据岩溶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北京岩溶水系统可划分为三个水系:北部山地水系、南部山地水系和平原区水系。 1.北部山地水系 北部山地水系是指北京市北部山区内的岩溶水系,该水系流经怀柔、延庆等地,主要由河北段、庙峪断层段和渤海段组成。其中,河北段为该水系主干,流经延庆县城,是岩溶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庙峪断层段则是该水系的分支,渤海段则是该水系的另一个分支。 2.南部山地水系 南部山地水系指北京市南部山区内的岩溶水系,主要分布于房山、大兴等地。该水系主要由南山断裂带、玉渊潭断裂带和张坊断裂带三个分支组成。其中,南山断裂带是该水系主干,流经房山区城区,拥有相当多的岩溶洞穴和各类地下水资源。

3.平原区水系 平原区水系则指北京市平原内的岩溶水系,包括南部平原和北部平原,主要由玉渊潭–松兰堡断裂、八达岭断裂和黄马峪断 裂三个分支组成。其中,玉渊潭–松兰堡断裂是该水系主干, 是北京最为著名的岩溶水道之一。 二、特征 北京岩溶水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水质优良 由于岩溶地形下的岩溶水流通过长时间的滤波、过滤、沉积等自然过程,使水体中的杂质有机物等各种有害物质被过滤、去除,形成了水质极度优良的饮用水资源。 2.水量丰富 北京岩溶水系统水量丰富,是北京市主要的水资源之一。不同层次的岩溶裂隙和瘤状洞穴组成了丰富的饮用水、地下水和矿泉水资源。 3.地下水稳定 北京岩溶水系统的地下水稳定性好,且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稳定,水源勇长,岩石应力及地下水位变化等不会对地下水资源形成较大的影响。

孔隙含水系统,裂隙含水系统,岩溶含水系统的特征

孔隙含水系统,裂隙含水系统,岩溶含水系统的特征 孔隙水存在于土层或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它主要分布于松散的沉积层中,也存在于半胶结的碎屑沉积岩中。孔隙含水层一般含水比较均匀。在第四纪的冲积、洪积、湖积及冰水沉积的砂层或砂砾石层中,常有水量大、水质好、可作供水水源的孔隙水。 裂隙水存在于岩层裂隙中的地下水。根据岩层含水裂隙的产状,裂隙水一般可分为:风化带裂隙水、层状裂隙水及脉状裂隙水三种类型。 孔隙裂隙水多赋存于风化较强烈的岩石中,除裂隙含水外,风化后形成的大、小空隙中也含水。这种岩石的含水性较均匀,具有某些与孔隙水相近的特征,称为孔隙裂隙水。但在成岩作用较差的砂岩和砂砾岩中(如我国的第三系和白垩系砂岩、砂砾岩)含水组,则属以孔隙水为主的裂隙孔隙水。 岩溶水原称“喀斯特水”,是存在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空隙(如溶洞、溶隙、溶孔等)中的地下水。岩溶水可分为潜水、承压水。可溶性岩层大面积出露的地区,岩溶水常是潜水。由于岩溶发育不均匀,岩溶潜水分布亦不均匀。它既可以具有相互联系的统一自由水面,又存在径流相对集中的暗河通道。在岩溶强烈发育的山区,岩溶潜水比较集中存在于地下暗河系统中,地下水位较深,常形成地下富水而地表缺水现象。而在平原地区以及受某些地质结构控制所形成的汇水地区,由于暗河、溶蚀孔洞发育相连,岩溶潜水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水位也较浅。岩溶潜水的特点是:水量丰富而集中、富水程度不均、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和具有较大的动态变化幅度。在可溶性岩层与非可溶性岩层相互成层的地区,则主要是层状岩溶承压水。它与一般承压水的特点不同的是水量大和含水均匀。岩溶水是良好的供水水源,但对矿坑和地下建筑工程施工,常造成灾害性突然涌水。大量抽取岩溶水时要注意防治地面坍陷。

裂隙水与岩溶水

裂隙水与岩溶水 基岩地下水可以分为裂隙水和岩溶水两类。 1.裂隙水 裂隙水是指保存在坚硬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岩石裂隙空间是裂隙水储存和运动的场所,所以裂隙的类型、性质和发育程度等直接影响裂隙水的埋藏、分布与运动规律。与孔隙水一样,按埋藏条件,可分为裂隙潜水和裂隙承压水。 岩层中裂隙的发育和分布极不均匀,裂隙空间分布不均且具有方向性,造成裂隙水的分布和运动与孔隙水有很大差别。分布不均及水力联系各向异性是裂隙水不同于孔隙水的突出特点。 孔隙水主要受含水岩层岩性的控制,而裂隙水的分布和聚集明显受地质构造条件的控制。在有利的构造条件下,各类岩层中均可找到相对富水地段,而在不利的构造条件下,即使力学性质最有利的石灰岩中也不一定富水。由于贮水裂隙在岩石中分布不均匀,导致裂隙水埋藏与分布极不均匀,在岩石裂隙发育部位,容易富集地下水;在裂隙不发育或根本无裂隙存在的部位,地下水难以存在。这样在不同的地段,岩层的导水性和储水能力有很大差别,甚至在同一地段同一岩层钻孔,出水量可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裂隙水的分布形式可呈层状、脉状或带状分布。在裂隙发育均匀,开张性和连通性好,充填物少的岩层中,裂隙水呈层状分布,具有很好的水力联系和统一的地下水面。在裂隙发育不均匀,连通性差,特别是局部有裂隙分布的地段,裂隙水呈脉状分布,形成含水裂隙体系。同一岩层中的各含水裂隙体系之间水力联系较差,往往无统一的地下水面(图)。

裂隙水的水动力性质比较复杂,在流动程中呈明显的各向异性。岩层中,沿某个方向裂隙发育程度好,开启性好,导水性强;而沿另一些方向则裂隙发育不好或不发育,就导致裂隙水的水力联系沿不同方向强弱不一,导水性强的裂隙往往成为地下水集中流动的通道。裂隙水在裂隙中的运动速度一般较小,水流多呈层流状态,地下水的流动服从达西定律。但在一些宽大裂隙中,水力坡度较大时,可呈紊流状态。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基岩山区,平原区埋藏于松散沉积物之下的基岩中,地表很少出露。按裂隙成因,可进一步将裂隙水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 2.岩溶水 岩溶又称为喀斯特,它是在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区,由水流与可溶性岩石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地质现象的总和。在地表典型的岩溶地貌有石林、孤峰、落水洞、波立谷等,地下则形成溶孔、溶洞、暗河等。在岩溶孔隙中保存和运动的地下水便是岩溶水 岩溶水不仅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地下水,而且也是一种活跃的地质营力,在它的运动过程 作用,改造自身的赋存环境,形成独特的分布和运动特征。 (1)岩溶水的分布、运动特征 由于岩溶空隙发育的不均匀,裂隙宽度大小不一,连通程度各不相同,层流与紊流并存.在一些细小的裂隙中,水流因阻力大而流动缓慢,流态为层流;而在一些连通性和开启性好的裂隙中,水流阻力小,流速大且水量集中,多呈紊流状态。如石灰岩其原生孔隙很小,透水性能差,但经溶蚀后形成不同形状的溶隙,有溶蚀漏斗、溶洞等,不同空隙空间的大小和透水性可以相差几个数量级,一些巨大的地下管道和溶洞,可成为地下暗河,加上岩溶发育在空间上的差异性,造成岩溶水的分布极为不均匀。同时,岩溶空间主要是在裂隙空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裂隙空间的方向性和其透水性能各向异性的特点在岩溶介质中得到继承和加剧,因此,透水性能各向异性是岩溶介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有时在同一水力系统的不同过水断面上,渗透系数、水力坡度、

第十二章 岩溶水

第十二章岩溶水(Karst water) 第一节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 一、发育的基本条件之一:岩层的可溶性及影响因素 作为被水流改造的对象,可溶岩的成分与结构是控制岩溶发育的内因。 岩层可溶性的控制因素有: 可溶岩层的成分划分有,碳酸盐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等;从结构分有,豹皮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厚层状灰岩,薄层状灰岩等。 可溶岩的透水性:岩石或岩层必须有裂隙发育,水流才能进入其内进行溶蚀。通常初始裂隙或断层发育决定了最后岩溶发育,即洞的分布特征。 二、发育的基本条件之二:地下水具有侵蚀能力 分析碳酸盐岩、水、二氧化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岩溶化过程的关键。这是一个涉及固、液、气三相的复杂化学体系,其化学过程通常以 体系为例进行分析。主要反应可以用下图来概化(开放体系中的碳酸平衡过程): 插图12-1 开放体系中的方解石溶解的基本物理化学模式在上述模式中:以水为中心的两条平衡途径,分别产生: 第一条途径是大气与水的平衡,使水中增加和; 第二条途径是岩石与水的平衡,使水产生两条平衡途径中生成的、结合形成,使碳酸平衡体系向溶解方向进行(插图12-1中的黄色箭头) 影响因素——从上述平衡模式分析 含量:的参与是岩溶发育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当溶入水中形成碳酸,或水含有其它酸类时,水对碳酸盐类的侵蚀能力明显增高;另一方面,

水中溶解越高,上述第一条途径向岩石溶解方向发展。[来源主要是浅层大气与土壤层,深部来源尚无定论] 水的流动:具有一定侵蚀能力的水如在碳酸盐岩中停滞而不与外界发生交替,水的侵蚀能力终将因碳酸盐溶入水中成为饱和溶液,而丧失其侵蚀性;因此,水的流动是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只有不断更替不具侵蚀性的水,并将溶蚀与侵蚀的物质带去,才能留下空洞(产生岩溶)。 第二节岩溶水系统的演变 一、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 一、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 岩溶水与孔隙水裂隙水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介质可以被改造,水流特征不断变化,介质特征也不断变化。 差异性溶蚀: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的过程可以用达西定律(V=K I)来分析,设想有个初始的介质场(K),在水流不断作用下,V、K、Q 都会发生变化,如插图12-1所示: 插图12-1 介质改造原理示意 介质的改造,K将不断增大,伴随流速加大,从而水流不断汇集。 水流对介质的改造,从系统动力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 改造与破坏:

岩溶水系统边界分析与概化

岩溶水系统边界分析与概化 岩溶地下水系统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最基本的水系统,从岩溶动力学角度考虑,岩溶地下水系统是岩溶动力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以水循环为主要形式的物质能量传输系统。因受碳酸盐岩岩性特征和岩溶发育程度的影响,岩溶地下水系统结构和功能千差万别。因此,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是其演化规律研究的基础,是正确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百色市隆林—乐业地区由于地表河流不发育,并且在大多数地区没有地下河天窗或地下河出口、泉水等稳定的供水水源,而地下水埋深又较大没有开发利用,形成地表水缺乏,枯季人畜饮水困难、农田灌溉缺水的问题很突出。通过对该地区水系统结构及概念模型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进一步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提供服务,对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地下水资源,解决当地用水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1.岩溶水系统结构 1.1岩溶水系统的划分 隆林—乐业地区属于右江水系及红水河水系,按水利部门对水系统的划分,右江及红水河为三级水系统,即:珠江为一级水系统,西江为二级水系统,右江、红水河为三级水系统,隆林—乐业地区在三级水系统划分的基础上,按区域分水岭或局部分水岭进一步划分地下水子系统(四级水系统)。据地下水含水介质、地下水赋存条件,并结合地下水补迳排条件等,把地下水系统划分为地下河子系统、岩溶大泉子系统、表层岩溶泉子系统、基岩分散流子系统。

隆林—乐业地区可划分为三个岩溶区:隆或岩溶区、平塘岩溶区和蛇场岩溶区。发育有7条地下河,因龙沙地下河与半腊地下河在上游的者隆村一带有共同的补给区,沒有明显的地下水系统边界,可划为1个地下河系统,其它5条地下河均具有明显的地下水系统边界,划为5个地下河系统,共划分为6个地下河子系统,分别为:陇弄地下河系统(I1)、半腊地下河系统(I2)、龙潭地下河系统(I3)、小屯地下河系统(I4)、周洞地下河系统(I5)、水头地下河系统(I6)。工作区内有一个枯流量大于50 L/S的岩溶泉,因此划分了1个岩溶大泉子系统。其余主要以基岩分散流形式排泄的区块划分为基岩分散流子系统,共划分出17个基岩分散流子系统。因此,地下水系统可划分为6个地下河子系统、1个岩溶大泉子系统、17个基岩分散流子系统。 1.2地下河水系统的结构特征 地下河是由一条主流和数条支流或是无数裂隙脉流汇流组成的具有统一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的岩溶地下水系统,隆林—乐业地区地下河较发育,共有7条地下河,划分出了6个地下河子系统。其具有明显的以区域分水岭或局部分水岭为边界,地表分水岭与地下分水岭基本一致。在不同区段,由于地质条件不同,地下河的结构特征存在差异,在平面上,地下河呈单管型或树枝型,在剖面上,呈阶梯型或呈缓坡型,在谷地区地下水流较平缓,水力坡度较小,在斜坡地带,地下水流较急,水力坡度较大。 1.3岩溶大泉系统的结构特征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考试复习要点及练习题和答案要点

一:知识要点 1.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主要是由渗透作用和凝结作用形成的,此外还有极少量的原生水。 2.岩土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岩土空隙按其成因可分为孔隙、裂隙和溶隙(岩溶溶洞) 3.岩土根据透水性好坏可分为:透水岩土半透水岩土不透水岩土。 4.地下水的分类: (1)按岩石空隙性质分类的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2)按埋藏条件分类的地下水: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自流水) (3)我国地下水分类:孔隙(裂隙、岩溶)—上层滞水,孔隙(裂隙、岩溶)—潜水,孔隙(裂隙、岩溶)—承压水 4.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叫做包气带水,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管水的形式存在,农业上称为土壤水。其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称为上层滞水。 5.有关潜水埋藏的术语:(1)潜水面:潜水的自由表面(2)潜水埋藏深度:潜水至地表的距离。(3)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标高。(4)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面至隔水层顶面的距离。 6.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1)大气降水的补给2)地表水的补给3)凝结水的补给4)含水层之间的补给(5)人工补给。 7.地下水的排泄方式: (1)泉水排泄 2)向地表水排泄(泄流)(3)蒸发排泄(土面蒸发和叶面蒸发)(4)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排泄 8. 地下水径流概念: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流动过程. 9. 地下水在曲折的通道中缓慢地流动称为渗透,或称渗透水流 10..结构面可分为两大类:物质分异面(如,层面、片理面、软弱夹层、岩浆侵入面等)和岩体中的不连续面(如断层、节理、风化与卸荷裂隙等)。 11.“醉汉树(林)”“马刀树”是用于判断滑坡地质现象的。 12.斜坡按组成物质分为:土质,岩质和混合类。 13.斜坡从形成开始,坡体便不断发展变化,首先变形,逐渐发展为破坏。 14:按滑动面与土体层面关系,滑坡可分为,顺向,逆向,斜向。 15.滑坡变形的主要方式有:拉裂,蠕滑,弯曲倾倒。斜坡破坏的主要方式有:崩塌,滑坡。 16.边坡要素:坡角和坡高 17.边坡开挖后,坡体表部会出现一系列与坡向近于平行的陡倾斜张性裂隙,被这种裂隙切割的岩体向临空面方向松开、移动。这一过程和现象称为松驰张裂. 18.影响斜坡松动带的深度因素:坡体的岩体结构、原始应力状态、坡高、坡角等。 三、简答 1、简答按埋藏条件的地下水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a.上层滞水: (1)一般分布不广; (2)季节性存在,存在时间的长短受其下部隔水层分布范围及包气带厚度控制,其动态变化与气候及水文因素的变化关系密切; (3)补给区和分布区一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