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

设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

设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
设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

绪论

一、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的基本任务

(一)基本概念

1.植物营养:植物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即为营养.

植物所需的化学元素成为营养元素。

2. 肥料;

(1)、基本概念

肥料:是指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改良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肥料: 凡是施入土壤或喷洒在作物体上,能直接或间接提供给作物养分、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或能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质,逐步提高土壤肥力、而不会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统称为肥料。

(2)、肥料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目的,肥料可分为不同类型:

a、按肥料来源分

有机肥(农家肥):农民自己积制的和农业废弃物等。

化肥(无机肥):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制造的,在市场上出售的肥料,如CO(NH2)2、NH4HCO3、过磷酸钙等。

生物肥料:含有益微生物的菌剂,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所接种的微生物的繁殖、调整作物与微生物相互间的关系,利用后者的活动或代谢产物,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或抑制病害,从而获得增产。

绿肥:绿肥是翻埋入土做肥料的栽培或野生植物绿色体。

b、按肥料的作用

直接肥料:施用肥料能直接供应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如氮、磷、钾肥和微肥。

间接肥料:施用肥料能改善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促进作物的生长,如CaSO4. 2H2O、CaO。

c、按营养成分

单质肥料:仅含有一种营养元素。

复合肥料: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

完全肥料: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所有营养元素。

我们把肥料分为直接肥料和间接肥料,只是一种相对的划分,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比如有机肥料既是直接肥料,也是间接肥料。因为有机肥料中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施入土壤后经过矿化作用能分解释放出来供植物利用,从这个方面讲它是直接肥料。另外,有机肥料还能改良土壤、改善植物的营养条件,从这个方面讲有机肥料又是间接肥料。

又比如酸性土壤上施用的石灰,同样既是直接肥料又是间接肥料。石灰能提供植物Ca素营养,从这个角度讲它是直接肥料,另外,石灰能中和土壤酸度,改善植物的营养条件。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间接肥料。

(3)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a、提高产量

b,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品质

c、改良土壤

(二)、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1、植物体的组成成分,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养育元素的种类,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及影响植物养分吸收的环境条件,介绍矿质营养学说、最小养分律等施肥原理

2、肥料部分

各种肥料的成分及其性质;肥料施入土壤中的变化、被吸收的形态;肥料的合理使用

3、计量施肥与施肥技术

(1)根据作物的养分平衡原理,土壤的肥力水平或者其肥料的效应函数,计算预计产量的施肥量

(2)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有效施肥技术

4.土壤学基本知识: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三)、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的基本任务

二、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的发展概况

三、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总结科学施肥、积肥经验。科学解决存在的问题,指导生产。

第一章土壤基本知识

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小序部分: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土壤的基本组成

(一)土壤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陆地表层→土壤的位置

疏松→土壤的物理状态,具有通气、透水性,以区别坚硬、不透气、不透水的岩石。

能生长植物收获物→土壤的本质,具有肥力,光秃秃的岩石,没有肥力,不能生长植物。

(二)土壤肥力

什么是土壤肥力?长期以来,国内外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

目前一般认为“土壤肥力就是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植物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及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所以把水、肥、气、热称为四大肥力要素。

土壤肥力按形成原因可分为:

土壤肥力受环境条件、土壤耕作、施肥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在生产上表现出来,而另一部分未表现出来,从土壤肥力是否在生产上表现出来可分为:

有效肥力:

潜在肥力:

按形成原因可分为:

人为肥力:

自然肥力:

(三)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土壤是一个存在于地表的自然体,不论其为农地、林地、草地甚至荒地,其基本物质组成都不外乎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土壤的固体部分:包括颗粒大小不同的矿物质颗粒及无定形的有机质颗粒。

⑴矿物质颗粒是土壤的骨骼,主要来源于岩石矿物的风化,占整个固体部分质量的95%以上。就整个土体容积而言,约占38%以上。

(2) 有机质仅占固体部分的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主要由生物残体及其腐败物质组成,它对土壤性质与肥力起着极大的作用,土壤中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就不能成为土壤。就土体容积而言,约占12%左右。

2、液体部分: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或土粒的周围,主要是水分,但是土壤中的水并非纯粹的水分,而是含有溶解物质(包括多种养料)的土壤溶液。

3、气体部分:这部分中一部分是由地上大气层进入,主要为O2,N2等,另一部分则是由土壤内部产生的,它在组成上和大气成分不同。

4、各种生物:包括各种原生动物和微生物,尤其是微生物。

一般来讲土壤主要是由固体、液体、气体这三相物质组成,但是这三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土壤中并不是混合物的关系,而是构成了一个及其复杂的生物物理化学的体系,土壤中的一切物理化学的,生物化学的变化,土壤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都与这个体系有关。

一、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形成

土壤是由裸露在地表坚硬、巨大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而形成:岩石(经各种风化作用)→母质(经成土作用)→土壤。

生物的出现也就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一般来讲,成土过程是在风化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实际上这两个过程往往交织在一起,很难将其截然分开。

土壤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世纪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总结认为

成土因素主要有五个: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土壤是在这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土壤最初来源是岩石,而岩石又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所以我们对土壤的认识需要从认识岩石和矿物开始:

1:地壳的元素组成

(1)地壳的元素组成中主要成分是O、Si、Al、Fe这四种元素。

(2)某些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比如:Mn、Zn、Cu、B、Mo等不仅含量少,而且都以难溶性的化合物封闭在坚硬的岩石中,处于极分散的状态,植物难于吸收利用。

2:主要的成土矿物

矿物是指天然存在于地壳中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元素。

已经发现的自然界的3000多种矿物。

矿物是岩石的组成部分,按照矿物的起源可分为: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

在自然界发现的矿物与土壤有关的不过十几种,这些矿物的组成和特性见P21表1-1。

3:主要的成土岩石

岩石: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称为岩石。

常见的主要的成土岩石

4:岩石的风化

岩石的风化作用:地壳表面坚硬而巨大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破碎和分解作用,岩石由大块→小块→细粒,同时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的过程。

按照风化作用的因素和特点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1)物理风化:岩石受物理因素作用而崩解碎裂的过程;

物理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引起的热胀冷缩,冰冻的挤压,流水的冲刷,风、冰川等自然动力的磨蚀、根系的穿插等。

其结果使岩石由大块→小块→细粒,使岩石有了对水分和空气的通透性,为岩石的进一步风化,尤其是化学风化创造条件,但没有改变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2)、化学风化:岩石由于受到化学因素作用而引起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甚至形成稳定的新矿物的过程;

化学风化的结果:使岩石进一步分解,彻底改变了原来岩石的矿物组成和性质,产生了一批新的次生粘土矿物,同时也释放了一些可溶性盐,是植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3)、生物风化:矿物在生物影响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

主要表现为植物根系的穿插作用,动物的穴居习性对岩石引起的机械破碎作用,以及生物生命活动产生的CO2、O2以及分泌的各种有机酸、无机酸能加速化学风化的进程。

生物风化的结果:一方面加速岩石的风化,更重要的能使风化产物中的植物营养元素能在母质表层累积和集中,同时累积了OM,发展了肥力,所以生物参与风化作用,也就意味着成土作用的开始。

5:母质特性的发育

总体上讲,母质初步具备了肥力要素中的水肥气热条件,但它还不是土壤,它还不具备完整的肥力,因为:

a:作为土壤肥力要素之一的养分还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植物最需要的氮素,因为风化所释放出来的养分处于分散状态,会随水流失,母质微弱的吸附力,还不能将它们保存下来,更不能累积和集中。

b:母质虽然初步产生了透气性、透水性、蓄水性,但它们还没有完整的统一起来,尤其是水分和空气在母质孔隙中是对立的,水多则空气少,两者还不能很好地协调,这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所以母质与岩石相比,初步具备了水肥气热条件,但与土壤相比,水肥气热还不能很好地统一,它只是为肥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为成土作用创造条件。

6:成土母质的类型

根据风化产物搬运动力和沉积特点的不同,可把成土母质分为以下几类:

(1)残积物:未经外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产物,多分布在山地和丘陵的较高部位。

特点:a:没有层次性,母质层薄;b:颗粒成分不均匀,既有大小岩石碎块也有砂粘粒;c:由于直接来源于其下的基岩,母质的理化性质深受基岩影响。

(2)坡积物:在重力和雨水冲刷作用下,将山坡上的风化物搬运到坡脚或谷地堆积而成。

特点:a:层次稍厚,但无分选性,大小石块混杂,粗粒、细粒混存。b:由于承受了来自上部的养分、水分及较细的土粒,所以水分、养分较丰富。

(3)洪积物:由于山区临时性洪水爆发,洪水夹带岩石碎屑、砂粒、粘粒等物质沿山坡下泻到平缓地带沉积而成的堆积物,形状扇形。

特点:扇形顶端沉积物分选性差,石砾、粘粒、砂粒混存,而边缘多为细砂、粉砂、粘粒,水分、养分丰富。

(4)冲积物:岩石风化产物受河流经常性流水的侵蚀和搬运,在流速减缓时沉:a:成层性b:成带性

(5)湖积物:湖水泛滥沉积而成的沉积物。

特点:a:由于水流较缓,所以质地较细;b:水分、养分多,OM高→肥沃土壤。

(6)海积物:积于河谷地区的冲积物,如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

特点由于海岸上升或江河入海回流的淤积物露出水面形成。

特点:各地的海积物质质地不一,有的为全砂粒的砂堆,有的全为粘细沉积物。质地粗的养分含量低,质地细的养分含量高。

(7)风积物:风力吹来的泥砂堆积而成。

特点:质地粗,砂性大,水分、养分缺乏,形成的土壤肥力低。

(8)黄土:是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复杂,有的说是风力堆积而成,有的说是流水搬运堆积而成。

特点:a:颗粒成分以粉砂粒为主,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b:风化程度低,含盐基丰富,是肥沃的土壤母质。

(9)红土:又称第四纪红色粘土,分布在我国南方,多呈红色、红棕色,质地粘重,养分少。

[二] 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粒级

土壤的固相部分称土壤颗粒简称土粒。按照土粒的成分可分为矿物质土粒和有机质土粒。矿物质土粒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有机质土粒,所以通常所说的土粒实际上专指矿物质土粒。

1、土粒大小的等级

土粒的分级实际上是根据单粒的大小和性质来进行划分的,而不是以复粒为标准。

土壤学上把土粒的大小级别称为粒级,粒级的划分标准各个国家所采用的标准也很不一致,但无论什么标准都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同一粒级的土粒在成分和性质上要基本一致,不同粒级的土粒在成分和性质上要有明显差别。

尽管各种分级制具体标准不同,但都把土壤单粒均分为四个基本粒级: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1)国际制:石砾>2㎜;砂粒2~0.02㎜(粗砂粒2~0.2㎜;细砂粒0.2~0.02㎜);粉粒0.02~0.002㎜;粘粒<0.002㎜。

(2)卡庆斯基制(前苏联制):前苏联土壤学家1957年修定而成。大体把>1㎜称为石砾;1~0.01㎜称为物理性砂粒(物理性状类似砂粒: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小);<0.01㎜物理性粘粒(物理性状类似粘粒:可塑性、膨胀性、粘着性大)。

(3)中国制:

2、各级土粒的组成和性质

不同级别的土粒在矿物组成和分配仍有一些共同规律。

(1)各粒级的矿物组成

在原生矿物中最难风化的是石英,硅酸盐矿物中的正长石、白云母也比较难于风化,是构成砂粒和粗粉粒的主要矿物。其它的硅酸盐矿物——斜长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较易风化,是构成细粉粒的主要矿物。

而粘粒中的矿物几乎都是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层状硅酸盐矿物,Fe、Al、Si等氧化物或氢氧化物。(2)各级土粒的化学组成

各级土粒在矿物组成上不同,化学组成和化学性质也不同。一般来讲,颗粒由粗到细养分含量:细土粒>粗土粒,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各粒级的化学组成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符合这一规律。

[二]、土壤质地

把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的百分率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的类别一般可分为砂土、壤土、粘土这三类。

(一)土壤质地的分类

1、国际制质地分类标准: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是根据砂粒(2-0.02㎜)、粉粒(0.02-0.002㎜)、粘粒(<0.002㎜)三粒级的含量来确定土壤质地。划分为十二个质地名称。

要点:

2、卡庆斯基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前苏联制)

卡庆斯基制土壤质地分类制有简制和详制两种。其中以简制应用最为广泛,这里我们只介绍简制,在我国的两次土壤普查中都采用了卡庆斯基简制作为质地分类标准。

卡庆斯基简制是根据物理性砂粒(>0.01㎜)和物理性粘粒(<0.01㎜=的含量来划分土壤质地类别。划分为三组9个类别。

在分析结果中不包括>1㎜的石砾,这部分需另行计算。

3、我国的质地分类制

还处在试用阶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纵观各种质地分类制,尽量存在着一些差别,但大体上还是把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类。

(二)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1、砂质土

总体上砂质土的肥力特征表现为:

(1)蓄水力弱、保肥能力差;

(2)养分含量少;

(3)通气性、透水性好;

(4)土温变化快;

(5)易耕作。

“热性土’’:

2、粘质土

总体上讲粘质土的特点表现在:

(1)保水、保肥性好,

(2)养分含量丰富,

(3)通气性、透水性差,

(4)土温比较稳定,

(5)耕作比较困难。

“冷性土”

3、壤质土

是介于砂质土和粘质土之间的土壤类别,在性质上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比较理想的土壤类别,许多肥力性质都介于砂质土和粘质土之间。

总体上讲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和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它不是决定土壤肥力的唯一因素,一种土壤在质地上的缺点,可以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和调节土壤颗粒组成而得到改善。

(三)土壤质地的改良

1、增施有机肥料

2、掺砂、掺粘,客土调剂

3、翻淤压砂、翻砂压淤

4、引洪漫淤、引洪漫砂

5、根据不同的土壤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思考题

1.什么叫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

2. 从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的结果出发,比较母质与岩石、土壤在性质上的差异。

3.比较粘质土壤与砂质土壤的肥力特征?

4.什么叫土壤母质?说出几种土壤母质的类型?

5.岩石的风化作用分为哪几种类型?其各自风化的结果如何?

二、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

土壤有机质(SOM):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单位: % g/kg

土壤OM的含量差异很大,高的可达20-30%<20%称为矿质土壤,在耕作土壤中表层(比如泥炭土、一些森林土壤),低的不足0.5%(比如一些漠境土和砂质土),在土壤学上一般把OM>20%称为有机质土壤,OM OM的含量一般都在5%以下,很少有超过5%的。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类型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1)对于原始土壤:微生物体是土壤OM的最早来源,因为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在母质中最早出现的是微生物,所以微生物是原始土壤OM的最早来源。

(2)对于自然土壤: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有机物质。

(3)农业土壤:轮作换茬、施用各种有机肥料,它不仅包括动植物残体和各种排泄物,还包括各种有机肥料、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工农业生活废水、废渣等有机物质。

2.土壤有机质类型

土壤有机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新鲜的有机质

(2) 半分解的有机残余物

(3) 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再合成的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及性质

1、化合物组成及性质

主要有碳水化合物(包括一些简单的糖类及淀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多糖类)、含氮化合物(主要为蛋白质)、木质素等物质。此外,还有一些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蜡质等)。

2、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其次是P、S。此外还有K、Ca、Mg、Si、Fe、Zn、Cu、B、Mo、Mn等灰分元素。

3、灰分元素:植物残体燃烧后所留下的灰。占植物体干重的5%。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土壤微生物:

土壤大多数进行有氧呼吸的微生物称之为好氧性微生物,如固氮菌的固氮作用。

2、进行无氧呼吸的称之为厌氧性微生物,脱硫弧菌可使硫酸盐还原产生H2S。

3、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的称之为兼厌氧性微生物。但在两种环境中呼吸产物不同。

细菌、

放线菌:最适宜生长在中性、偏碱性、通气良好的土壤中

真菌:适宜生长在偏酸性的土壤中。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们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腐殖物质合成,养分转化和推动土壤的发育和形成。〖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归纳起来讲就是两个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过程,一个是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一个是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一)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是指复杂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和能量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主要是靠微生物的酶来完成。整个过程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在分解过程中,可以产生各种类型的中间产物。

1.含碳的有机物质的矿化:

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最终产物为CO2和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

在通气不良条件下,分解的速度很慢,释放出的能量也少,并形成一些有机酸、乙醇等,在极嫌气的情况下,还

产生H2、CH4等还原性物质。

2.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分解

土壤中含氮有机化合物,主要是蛋白质等化合物,这类化合物较易分解,其分解转化过程如下:

(1)水解过程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各种氨基酸。

(2)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微生物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产生氨。氨化过程只要温度、湿度适宜,不论是在好气或者是在嫌气条件下均能进行。氨化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氨化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水解:

氧化:

还原:

(3)硝化过程: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NH4+-N氧化为NO3--N的过程。

(4)反硝化过程

3.含磷、硫有机物的分解

土壤中含P的有机物主要是核酸、核蛋白、磷脂、植素等。

在好气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含磷和硫的化合物可分别氧化为磷酸盐(H2PO4-、HPO42-)和硫酸盐(HSO4-,SO42-)。在嫌气条件下,含硫蛋白质分解为硫醇类(含-SH基的化合物)和硫化氢(H2S)等有毒物质。

综上,有机物质矿化的结果,不仅对植物提供了营养物质,也对微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在矿化过程中同时也改变了一些有机物的结构特征和组成,为腐殖物质的形成提供原料。

(二)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是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再合成复杂稳定的腐殖质的过程。

关于腐殖化过程,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一般认为腐殖化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分子原始材料

第二阶段:上述原始材料通过缩合等酶促反应和纯化学反应合成腐殖质单体分子。

土壤种有机残体的矿化作用与腐殖化作用是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生物残体的矿化过程是进行腐殖化过程的前提;而腐殖化过程是生物残体矿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三)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1、土壤的水分(湿度)和通气状况:

微生物的活动需要一定的湿度和通气条件。

2、温度

在0-35℃范围内,增高温度能促进OM分解,一般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最适宜的温度大约在25-35℃,当温度≥45℃时,一般来讲微生物的活动就会受到抑制,温度≥50℃时,有机物可能会发生纯化学的氧化分解而导致挥发。

3、土壤特性(土壤反应)

1)质地

2)pH:各种微生物都有最适宜的pH范围和可以适应的pH范围,大多数细菌最适宜在pH6.5-7.5的中性环境中活动,而放线菌最适宜的pH可能要偏碱一些,真菌最适宜pH3-6的酸性条件下活动。

4、有机残体特性

1)有机残体本身的物理状态直接影响转化的速率。多汁、幼嫩比干枯老化的植物残体易分解,而且还能活化已衰弱的微生物。粉碎或切细比大块的植物残体易分解。

2)有机残体组成中的C/N比:指有机质中碳素总量和氮素总量的比值,是影响转化速率的根本原因。同一类植物的C/N比亦随植物的组织老嫩而不同。

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对C/N的要求不一样。

一般认为微生物每分解25份的C,大约需要1份的N,也就是说微生物对C/N的要求是25/1。

C/N>25/1时,有机物中的N素供应不足,微生物就可能从土壤中吸收有效N用于构成微生物体细胞,从而产生微生物与植物竞争土壤有效N的现象,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从而使有机物的分解受到抑制。

C/N<25/1时,有机物中的N素供应充足,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也要快得多,有利于矿质化作用的进行。

实际上大多数有机残体的C/N远远大于25/1,比如禾本科作物的秸秆,其C/N80-100:1远远大于25/1,为了促进它的分解,并防止植物缺N,应该补施一定的化学N肥。

〖三〗土壤腐殖质

腐殖物质,是有机残体进人土壤后,经微生物的作用在土壤中新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化学机构未知)多相分布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不同于动植物残体组织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的有机化合物,而是土壤中特有的有机化合物。(一)腐殖质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

1、游离态的腐殖质,只占极少部分

2、有的与矿物中的强盐基化合形成稳定盐类,主要腐殖酸钙、镁盐。

3、有的与含水三氧化物,比如Al2O3·xH2O、Fe2O3·yH2O化合形成复杂的凝胶体。

4、与粘粒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腐殖质在土壤中主要是与矿物质部分结合成有机无机复合体,也就是说第四种常占腐殖质中的大部分。

(二)腐殖质组分的分离及各组分的特性

目前所用的方法一般是先把未分解、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分离掉,然后用不同的溶剂浸提土壤,进行腐殖质的分组。(三)腐殖酸的性质

1.腐殖质的组成

(1)化学组成:腐殖质的化学组成中主要是C、H、O、N、P、S,还有少量的Ca、Mg、Fe、Si等灰分元素。

(2)功能团组成:腐殖质组分中有许多的功能团,其中最主要的是含氧功能团,比如:羧基R—COOH、酚式羟基(—OH)、醇羟基(R—OH)、甲氧基—OCH3,醌基,正是由于这些功能团的存在,使腐殖质表现出多种活性,比如离子交换,对金属络合作用,氧化还原性及生理活性等。

2.腐殖质分子的结构特征

3.腐殖质的带电性

腐殖质是两性胶体,既带负电荷又带正电荷,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电性来源主要是分子表面羧基、酚羟基的解离以及胺基的质子化。

4.溶解性

胡敏酸(HA)不溶于H2O,但它与K+、Na+、NH4+、形成的一价盐溶于H2O,而它与 Ca2+、Mg2+、Fe3+、Al3+等多价离子形成的盐,溶解度就大大降低。

富里酸(FA)有相当大的水溶性,溶液呈酸性,它与一价二价金属离子形成的盐也都溶于H2O。

5.吸水性

腐殖质是一种亲水胶体,有强大的吸水能力,最大吸水量可超过500%,从饱和大气中的吸水量可达到自身重量的一倍以上,比矿质胶体要大得多。

6.稳定性

腐殖质不同于土壤中动植物残体的有机组分,它的化学稳定性强,对微生物分解的抵抗能力大,分解周转的时间长,在温带条件下,一般植物残体的半分解周期少于三个月,植物残体新形成的土壤OM半分解周期为4-9年,而胡敏酸的平均停留时间为780-3000年,富里酸为200-630年。

〖四〗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

(一)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1、营养作用

1)提供作物所需养分

2)活化土壤养分:有机质分解、合成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和腐殖酸,能促进矿物质的溶解,促进矿物风化,从而释放出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

2、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

a.腐殖质是一种亲水胶体,有强大的吸水能力,最大吸水量可超过500%,从饱和大气中的吸水量可达到自身重量的一倍以上,比矿质胶体要大得多。

b.腐殖质能吸附离子,增加土壤保肥性

c. 腐殖质中有许多弱酸性功能团,能提高土壤对酸碱变化的缓冲性能。

3. 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a: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团粒结构的稳定性。 b:腐殖质对土壤的热状况也有一定影响,主要是因为腐殖质是暗褐色物质,包被在土粒的表面使土壤颜色加深,使土壤吸热增温快。

C:改善土壤耕性

b:在酸性土壤上,通过OM与Al3+的结合,能降低Al3+对作物的毒害。

c:OM分解所产生的有机酸,能减少P的固定,增加土壤中有效P的含量。 b:腐殖质对土壤的热状况也有一定影响,主要是因为腐殖质是暗褐色物质,包被在土粒的表面使土壤颜色加深,使土壤吸热增温快。

C:改善土壤耕性

b:在酸性土壤上,通过OM与Al3+的结合,能降低Al3+对作物的毒害。

c:OM分解所产生的有机酸,能减少P的固定,增加土壤中有效P的含量。

4.促进微生物的活动

a:对微生物来讲,OM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来源,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与OM的含量呈正相关。

b:对动物来讲,土壤OM是它们的食物来源。

5.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腐殖酸

6、土壤有机质减轻或消除土壤中农药的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三、土壤水分、空气

[一] 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陆欣89页)

根据土壤水分的受力状况,可以把土壤水分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几种类型。

1.吸湿水

1)概念:吸湿水:是指固体土粒借助其表面的分子引力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气态水分。

2)移动性:吸湿水以若干水分子层形成的膜包裹在土壤颗粒表面,受到土壤颗粒的吸附力很大,最内层可达1000~2000 MPa,外层约为3.1 MPa,其密度为1.2~2.4 g?cm-3,平均为1.5 g?cm-3,表现出固态水的性质,不能自由移动。3)有效性:吸湿水是植物不能吸收利用的无效水分。

4)存在:

5)影响因素:吸湿水的含量称为吸湿量,其大小与土壤比表面积、有机质含量及大气的相对湿度有关。土壤质地愈细,比表面积愈大,吸湿量愈大,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吸湿量也大。

2.膜状水

1)概念:土壤水分达到最大吸湿量时,土粒表面还有剩余的吸附力,可以吸收一部分液态水,在吸湿水外层形成连续水膜,称为膜状水。

2)移动性:膜状水所受的分子引力比吸湿水小,内层与最大吸湿水相连,所受吸力达3.1 MPa,外层的吸力约为0.625 MPa,分子引力仍大于常态水。其平均密度为1.25 g?cm-3,溶解溶质的能力较弱,冰点约为-4℃;能缓慢地从水膜厚处向薄处移动,速度只有0.2~0.4mm?h-1。

膜状水的含量与吸湿水一样,也决定于土壤的比表面;此外,还受土壤盐分浓度的影响,浓度大时,膜状水的含量增高。

3)有效性:一般植物根系的吸水力为1~2 MPa,平均为1.5 MPa,。由于膜状水所受的分子引力在3.1~0.625 MPa范围内。

4)膜状水含量达最大量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最大分子持水量一般相当于最大吸湿量的2~4倍。

随着土壤膜状水减少,植物出现因缺水而凋萎又不能复原的现象称为永久萎蔫,此时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凋萎系数,一般是吸湿系数的1.5~2倍。

3.毛管水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分子持水量并继续增加时,水分开始填充毛管孔隙,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称之为毛管水。

毛管水是土壤所能保持得最理想的水分类型,其作用和重要性在于:

植物营养与施肥》试题库[1]

《植物营养与施肥》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24分) 1.矿质营养学说、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 2.土壤的有效养分、截获、实际有效养分、潜在有效养分 3.保肥性、养分的供应强度、养分的缓冲容量、养分的供应容量 4.代换力、当量性、代换量、可逆性 5.植物营养临界期、有机态氮的矿化、最大肥效期、硝化作用 6.复合肥料、秸秆还田、腐植酸类、菌肥 7.因子综合作用律、正交互作用、养分平衡法、堆肥 8.生物固定、化学固定、肥料、质流 二、简答题(56分) 1.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是什么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是什么植物根系如何吸收无机养分影响叶面喷肥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2.养分测定时必须遵循什么原则影响养分有效性的土壤条件有哪些土壤胶体的基本性能有哪些肥料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 3.基肥的施用方法及各自的特点、追肥的施用方法: 4.植物缺氮有何症状植物缺磷有何症状植物缺钾有何症状植物缺锰有何症状5.土壤氮素的转化包括哪些方面氮肥按所含氮素的形态大致可分为哪几类氮肥深施有何优点氮肥深施的方法有哪些 6.磷素的营养功能有哪些植物缺磷的症状是什么土壤中磷的转化包括哪些内容磷肥的制造方法是什么和有哪些类型如何改进磷肥的施肥方法 7.钾的生理功能是什么钾素营养失调的症状是什么土壤中钾的转化包括哪些

内容钙素营养失调的症状是什么 8.镁素营养失调的症状是什么硫素营养失调的症状是什么硼素营养失调的症状是什么影响土壤有效硼的因素有哪些 9.锌素营养失调的症状是什么影响土壤锌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缺铁的症状是什么影响铁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10.复合肥料有何优、缺点复合肥料的国内外发展是什么肥料混合的原则是什么哪些肥料不可混合 11.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是什么有机肥料的缺点是什么种植绿肥有何意义绿肥作物的种植方式有哪几种 12.适于华北地区种植的绿肥主要有哪几种如何合理利用绿肥影响堆肥腐熟的因子有哪些秸秆还田有何作用 13.腐植酸类的作用有哪些菌肥有哪些作用施肥的基本理论是什么肥料的合理分配原则是什么

《植物营养与施肥》之欧阳光明创编

《植物营养与施肥》(8031)考试大纲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土是万物之母,土壤是地球上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基础。肥是土壤之质,是土壤最本质的特性和基本属性,是保证土嚷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土壤和肥料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一切生灵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更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物质组成、转化、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植物生长关系的科学,肥料学是研究植物营养原理、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以及配方施肥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土壤肥料学是农学、园艺、茶学、植物保护、土地资源管理、林学、城镇经济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土壤的性质,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和肥料的性质,在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潜在功能的基础上合理施肥,既保证各类怍物的优质、高产,又保持与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功能退化,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土壤的形成、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对植物供应和协调养分条件与环境条件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中、南部主要土壤的性质,以及常用肥料的成分、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与施用技术、植物营养原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肥料,以及有机肥料和复合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配方施肥的原理和方法,为合理开发、管理土壤资源,恰当安排作物布局,因土种植、因土施肥,为学习者,从事自己的专业奠定土肥方面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涉及到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农学、植物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多门类学科。因此,土壤肥料学的前续课程主要有化学、物理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气象学和地质学等,后续课程有栽培学、耕作学、生态学、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法学、育种学、昆虫学等。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种植类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植物营养与肥料本科

西昌学院成人本科《植物营养与肥料》辅导 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作用直接性的化学元素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2. 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阳离子比阴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阴离子过剩, 生成相应酸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酸化。这类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3. 化学诊断:分析植物、土壤的元素含量,与预先拟订的含量标准比较,或就正常与异常标本进行直接的比较而作 出丰缺判断。 4. 分期效应:指某一个生育阶段中,水稻所吸收的单位重量养分(如氮、磷、钾)所能增加的稻谷产量,以PE(partial effeciency)表示。 5.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吸湿后会引起肥料中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水溶性的磷酸一钙转变为难 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从而降低过磷酸钙有效成分的含量。 6、下列哪种元素不属于高等植物所必需的17种营养元素。(钴) 7、番茄缺钾会得(筋腐果)。 8、下面哪种病症不是由于缺钙造成的。(苹果缩果病) 9、通过测定与呼吸有关的(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以作为钾营养状况的诊断指标。 10、(叶柄(叶鞘) )常成为组织速测的十分适合的样本。 11、植物缺硼会造成下列何种病症。(油菜的“花而不实”) 12、蚕豆缺(铜)时,花的颜色由深红褐色变为白色 13、镍是(脲酶)的金属辅基。 14、苹果锰营养过剩时会造成(粗皮病)。 15、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于水稻植株氮水平的穗肥诊断。(测定NH4—N含量) 16、(氮、磷、钾)素有“肥料三要素”之称。 17、水稻缺钾因其症状发生时期、斑点形式以及易发土壤条件都有些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褐斑型、胡麻 斑型、赤枯型)。 18、植株缺锌会造成下列哪些病症:(玉米白苗病、小叶病)。 19、营养诊断的一般方法有(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酶学诊断)。 20、小麦在缺乏下列哪几种元素时会出现“不稔症”。(硼、铜) 21、植物缺氮的主要外部症状是什么?答:植物缺氮有以下的外部症状:(1)作物缺氮的显著特征是植株下部叶 片首先褪绿黄化,然后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失绿均一。(2)禾本科作物表现为分蘖少,茎秆细长;双子叶作物则表现为分枝少。后期若继续缺氮,禾本科作物则表现为穗短小,穗粒数少,籽粒不饱满,并易出现早衰而导致产量下降。(3)花少,果稀,生育期缩短,产量低,品质差。 22、作物缺钾的一般症状有哪些?缺钾的植株为什么会出现褐色坏死组织?答:作物缺钾的一般症状有:植株生 长缓慢、矮化;植株下部老叶上出现失绿,然后变褐,焦枯;有些作物叶片呈青铜色,向下卷曲,叶表叶肉突起,叶脉下陷;根系生长不良,色泽黄褐;种子、果实小,产量低,品质差;早衰。 植株出现褐色坏死组织是因为植株供钾不足会使植物组织中原有的蛋白质分解,导致胺中毒,即在局部组织中出现大量异常的含氮化合物,如腐胺、鲱精胺。 23、硅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哪些促进作用?答:(1)硅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转;(2)提高根系活力, 减轻土壤中有害物的危害;(3)使土壤有效磷增加,促进水稻对磷的吸收;(4)增加防御病虫害的能力。 24、叶菜类蔬菜营养吸收特点?答:(1)在氮、磷、钾养分吸收中,主要以氮、钾为主,两者比例约为1:1。与 果菜类相比,氮的需要量明显增加。(2)叶菜类蔬菜多数属浅根型作物,根系入土较浅,抗旱、抗涝能力都比较低。(3)叶菜养分吸收速度的高峰是在生育的前期,结球叶菜吸收高峰是在结球初期,生育后期的养分吸收量与果菜相比,相对要少些。因此,叶菜类蔬菜前期的营养非常重要,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 25、缺锌、缺锰、缺铁和缺镁的主要症状都是叶脉间失绿,如何来辨识?答:辨别微量元素缺乏症状有三个着 眼点,就是叶片大小、失绿的部位相反差强弱,分析如下:(1)叶片大小和形状:缺锌的叶片小而窄,在枝条的顶端向上直立呈簇生状。缺乏其他微量元素时,叶片大小正常,没有小叶出现。(2)失绿的部位:缺锌、缺锰和缺镁的叶片,只有叶脉间失绿,叶脉本身和叶脉附近部位仍然保持绿色。而缺铁叶片,只有叶脉本身保持绿色,叶脉间和叶脉附近全部失绿,因而叶脉形成了细的网状。严重缺铁时,较细的侧脉也会失绿。缺镁的叶片,有时在叶尖和叶基部仍然保持绿色,这是与缺乏微量元素显著不同的。(3)反差:缺锌、缺镁时,失绿部分呈浅绿、黄绿以至于灰绿,中脉或叶脉附近仍保持原有的绿色。绿色部分与失绿部分相比较时,颜色深浅相差很大,这种情况叫作反差很强。缺铁时叶片几乎成灰白色,反差更强。而缺锰时反差很小,是深绿或浅绿色的差异,有时要迎着阳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与缺乏其他元素显著不同。

四川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复习题及答案

《植物营养与肥料》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扩散:由于根系不断向根际吸收养分,因而造成根际养分低于土体养分浓度,从而形成分浓度差,在浓度差的推动下,养分就从土体向根际迁移。 2.养分质流: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造成根际的水势低于土体的水势,在水势差的推动下,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就随水分的运动而迁移到根表。 3.养分的主动吸收:消耗能量使养分有选择的透过质膜进入到细胞内部的吸收。 4.养分的被动吸收:指不需要消耗植物代谢能的吸收方式,依电化学势梯度吸收,一般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 5.离子颉抗作用:指一种离子的存在会抑制根系对另外一种离子的吸收。 6.养分共质体运输:共质体是由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连接起来的一个连续体系,养分通过此体系的运输称养分共质体运输。 7.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8.氨化作用:指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形成氨(或铵离子)的过程。 9.硝酸还原作用:硝态氮被植物吸收后,不能直接与酮酸结合,必须经过还原过程,使硝态氮转变为氨态氮,才能与酮酸结合形成氨基酸、蛋白质。 10.反硝化作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被硝化细菌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 11. 磷的固定作用:过磷酸钙异成分溶解过程产生的磷酸具有很强的酸性,在向周围扩散时,能溶解土壤中的铁、铝、锰或钙、镁等,当这些阳离子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产生相应的磷酸盐沉淀。 二、填空题 1.肥料是具有功能的物质。(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或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是指对植物具有、和的元素。(不可缺少性;不能代替性;作用的直接性) 3.肥料三要素是指、和。(N;P;K) 4.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指,一般是指。(养分缺乏、过多或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时期;幼苗期) 5.确定施肥量的方法有定性的、和。(定性的丰缺指标法;目

植物营养与肥料复习题

《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植物营养学 2、养分归还学说 3、最小养分律 4、限制因子律 5、报酬递减律 6、同等重要律 7、不可代替律 8、截获 9、质流10、扩散11、自由空间12、长距离运输13、短距离运输14、根外营养15、拮抗作用16、协助作用17维茨效应18、植物营养期19、植物营养临界期20、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21、生理酸性肥料22、生理碱性肥料23、弱酸溶性磷肥24、难溶性磷肥25、复混肥料26、掺和肥料27、磷的退化作用28、有机肥料29、热性肥料30、冷性肥料31、堆肥32、厩肥33、沤肥34、绿肥 二、简述题 1、试将你知道的氮素化肥按其形态进行分类。 2、试将你知道的磷素化肥按其溶解性进行分类。 3、试述植物叶部营养的特性。 4、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哪几种?各写出相应的一种肥料名称。 5、试述铵态氮肥的共同特性。 6、简述硝态氮肥的共同特性。 7、养分的主动吸收可以说明哪三个方面的问题? 8、简述判断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 9、复合肥料的优缺点? 10、磷肥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有何好处? 11、为什么提倡磷肥早施其原因是什么? 12、作物缺钾的症状如何? 13、简述微量元素肥料的有效施用方法。 14、简述秸秆直接还田时的注意事项。 15、磷肥高效施用的原则及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技术途径。 16、植物营养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17、复合肥料的发展方向趋势。 三、综合题 1、从化肥和有机肥料的特点方面谈谈两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 2、化学肥料混合的原则。 3、试述铵态氮与硝态氮的营养特点。 4、试述氮磷肥配合施用的理论基础。 5、将你知道的有机肥料的种类、性质举例说明之。 6、试述土壤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的途径。 7、试述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8、论述外界环境条件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9、论述绿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0、你所在的地区在积制、贮存人畜粪尿方面有何经验?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如何改进?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

绪论 1.施肥的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 2.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 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3.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 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 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4.施肥科学研究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5.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6.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盆栽试验包括土培法、砂培法、水培以及灭菌培养法等。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 1.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tion returns)比希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 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②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 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③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向土壤施入肥料。 2.最小养分学说(law of the minimun nutrition)比希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高低。②最 小养分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③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3.报酬递减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投资数量的 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逐渐递减。 4.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 种以及耕作条件等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该种限 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在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最高。 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 1.施肥的目的:①为了营养作物,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②为了改良和培肥土壤;③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2.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①培肥地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②施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Ⅰ、有机肥在 培肥地力中的作用。Ⅱ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 3.有机肥的作用:①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矛盾。②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 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③增强土壤保肥、供肥的能力。 4.协调营养平衡原则:①施肥是调控作物作物营养平衡的有效措施;②施肥是修复土壤营养平衡失调的基本手段。 5.元素类型:大量:C、N、O、H、P、K 中量:Ca、Mg、S 微量:Fe、Mn、Zn、Cu、B、Mo、Cl 有益:Co、Ni、Se、Na、Si 6.施肥与作物产量:把每千克肥料养分所增加的作物经济产量千克数称为肥料的生产系数(production index,PI) 7.施肥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达到最高产量之前;②随着施肥量的增 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最高产量出现之后;③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和最高产量同步出现。 8.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也称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coefficient)或肥料回收率(recovery rate)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种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9.不合理施肥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①施肥引起的大气污染;②施肥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③施肥引起的地下水 污染;④施肥引起食品污染。 第三章养分平衡法 1.养分平衡施肥法(nutrition balance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是根据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 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以“养分归还学说”为理论依据。 2.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求得实际目标产量所需肥料量的一种方法。 3.几个参数的确定:①基础产量;②目标产量;③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④肥料利用率;⑤肥料中有 效养分含量。

《植物营养与施肥》

《植物营养与施肥》(8031)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土是万物之母,土壤是地球上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基础。肥是土壤之质,是土壤 最本质的特性和基本属性,是保证土嚷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土壤和肥料都是重要的自 然资源和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一切生灵赖以维持生命 活动的能量来源,更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物质 组成、转化、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植物生长关系的科学,肥料学是研究植物营 养原理、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以及配方施肥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土壤肥料学是农 学、园艺、茶学、植物保护、土地资源管理、林学、城镇经济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 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土壤的性质,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和肥料的性质,在合理开发和 利用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潜在功能的基础上合理施肥,既保证各类怍物的优质、高 产,又保持与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功能退化,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土壤的形成、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对植物供应和协调养分条件与环境条 件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中、南部主要土壤的性质,以及常用肥料的成分、性质、在土 壤中的转化特点与施用技术、植物营养原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肥料,以及有 机肥料和复合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配方施肥的原理和方法,为合理开发、管理土壤 资源,恰当安排作物布局,因土种植、因土施肥,为学习者,从事自己的专业奠定土肥 方面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涉及到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农学、植物学、环境科 学和生态学等多门类学科。因此,土壤肥料学的前续课程主要有化学、物理学、植物学、 植物生理生化、气象学和地质学等,后续课程有栽培学、耕作学、生态学、花卉学、园 林树木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法学、育种学、昆虫学等。 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种植类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1–

中国自然科学期刊影响因子

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 作者:ikisisy 日期:2009-6-9 10:46:00 序号排名代码期刊名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 1 E139 地质科学1771 2 E309 岩石学报4079 3 E153 地球物理学报3565 4 X031 中国公路学报1564 5 V013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405 6 N033 光学精密工程1487 7 E130 地理科学2234 8 E14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830 9 E357 地学前缘3023 10 L031 石油勘探与开发2707 11 E106 矿床地质1361 12 E305 地理学报3621 13 E010 地质学报1876 14 E654 中国地质1156 15 L006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874 16 R040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9060 17 X672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861 18 C106 CHINESE PHYSICS 3547

19 R039 电网技术4632 20 E308 地球物理学进展1626 21 A108 中国科学D 3288 22 Z014 生态学报8368 23 E124 中国沙漠2592 24 E126 石油实验地质1418 25 Z012 自然资源学报2177 26 H012 土壤学报3315 27 E601 古地理学报636 28 E301 第四纪研究2224 29 E009 地质论评1981 30 S019 电力系统自动化5746 31 G121 中国药理学通报3205 32 E001 气象学报2138 33 E14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990 34 E024 地球化学1694 35 E142 地球科学2200 36 S011 软件学报3450 37 F009 植物生态学报3364 38 H89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71 39 E109 大气科学2175 40 E358 高校地质学报894 41 E310 地理研究1788

四川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平时作业答案

《植物营养与肥料》平时作业 一、问答题(总分100分) 1.简述根外营养的特点。 答:①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直接供给植物养分,防止养 分在土壤中固定和转化。 ②转化吸收速度快。养分吸收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植 物需要。 ③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体。 ④节省肥料,使土壤施肥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经济 效益高。 但根外营养只是根部营养的补充,不能替代根部营养。 2.植物氮素营养失调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答:①植物氮素营养过剩:叶色深绿,组织多汁,易遭病虫害,易受早害;营养体生长旺盛,易倒伏;花、果易脱落。 ②植物氮素营养缺乏:叶色淡绿均匀,叶老发黄、枯死脱落,植物瘦弱、矮小、早衰。 3.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有何不同?在生产中如何合理施用此三类肥料?

答:铵态氮肥:(1)易溶于水铵态氮肥都易溶于水,并能产生铵离子及相应的阴离子。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由于它是速效性养分,所以作追肥时肥效快。(2)能被土壤胶粒吸附铵态氮肥与土壤胶粒上已有的阳离子进行交换后,可吸附在土壤胶粒上,形成交换态养分。铵离子被吸附后,移动性小,不易流失,可逐步供应作物吸收利用。所以相对来说,它比硝态氮肥的肥效长。因此,铵态氮肥既可作追肥也可作基肥施用。(3)碱性条件易分解铵态氮肥遇碱性物质会分解,分解后释放出氨气而挥发损失。因此,铵态氮肥在贮存、运输和施用过程中都应注重防止氨的挥发损失。(4)在土中会转化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铵态氮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进行硝化作用,转化成硝态氮素。形成硝态氮素以后,可增加氦素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有利于作物根系吸收。 硝态氮肥:(1)易溶于水,肥效迅速,溶解度很大,吸湿性强,尤其是 Ca ( NO 3 ) 2 和 NH 4 NO 3 ,在湿度大的雨季可吸潮自溶,故储存时严格防潮。(2)NO 3 —为带有负电荷的离子,施入土壤后因负吸附而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流动性大,降雨量大或水田易遭流失.(3)NO 3 —在嫌气条件下,受反硝化细菌作用而形成 N 2 或 N 2 O 等气态物质而失氮。所以水田中不易用此肥料而改用 NH 4 +-N 肥。(4)硝态氮肥受热时能分解出氧气,助燃性极强,强烈打击下会发生爆炸,故储存时既要防潮又要防热。从硝态氮肥的共性可以看出,它们不宜作基肥和种肥,也不宜在水田中施用,而做旱田追肥最为适宜。

2021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高分模拟题

2021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高分模拟题 【四】 【导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 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章节习题:第3章 第三章磷肥 含量分布:植物体内磷(P2O5)的含量一般为植株干重的0.2-1.1%,其中大部分以有机态磷形式存在,含量是生殖器官>营养器官,种子>叶片,叶>根系>茎杆,幼嫩部位>衰老部位。新芽、根尖等分生组织中,磷显著增高,表现出顶端优势。液泡是磷的储藏库,细胞质是磷的代谢库。 重要含磷化合物:核酸、蛋白质、磷脂、植素、一些生物活性物质(ATP,GTP、UTP、CTP、辅酶等。 植物的吸收:作物通过根系和叶部吸收无机磷和有机磷。 无机磷:主要吸收正磷酸盐,其次有偏磷酸盐,H2PO4-最易被作物吸收。 有机磷:己糖磷酸脂,蔗糖磷酸酯、核糖核酸。

营养功效:1.磷是植物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2.磷能加强光合作用和碳水合物的合成与运转;3.促进氮素代谢;4.磷能促进脂肪代谢;5.提高作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施用要领:1.相对集中施用;2.氮磷配合施用。 影响磷素吸收的土壤因素:pH、通气、温度、水分、菌根、土壤质地、土壤离子种类。 缺少:缺磷时,各种代谢过程受到抑制,植株生长迟缓、矮小、瘦弱、直立、根系不发达,成熟延迟、籽实细小、植株叶小、叶色暗绿或灰绿、缺乏光泽,主要是细胞发育不良致使叶绿素密度相对提高,同时,Fe的吸收间接地促进叶绿素合成,使叶色暗,严重缺磷时,在不少作物茎叶上明显地呈现紫红色的条纹或斑点(花青苷)甚至叶片枯死脱落,症状一般从基部老叶开始。逐渐向上部发展。 过多:磷素过剩,谷类无效分蘖,秕粒增加,叶肥厚而密,植株早衰。由于磷过多,而引起的病症,通常以缺Zn、Fe、Mg等的失绿症表现出来。 合理分配依据:1.根据植物特性;2.根据植物不同生育期;3.根据土壤酸碱性。

任务三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

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 一、选择题(每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 1.对必需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只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 B.在植物新代中起催化作用 C.参与植物体物质的转化与运输 D.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贮藏物质和生活物质 2.对钾的生理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增强植物光合作用 B.植物体许多酶的组成成分 C.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D.增强作物的抗旱性、抗高温、抗病性、抗倒伏、抗早衰等能力 3. 对磷的生理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 A.磷是核酸、核蛋白、磷脂、酶等的成分 B.在糖代、氮素代和脂肪代中有重要作用 C.磷能提高植物抗寒、抗旱等抗逆性 D.能促进叶绿素合成,促进光合作用 4. 下列植物营养临界期说法错误的是()。 A.小麦磷素营养临界期在三叶期 B.油菜磷素营养临界期在五叶期 C.水稻氮素营养临界期在三叶期和幼穗分化 D.棉花氮素营养临界期在现蕾初期 5.下列关于玉米氮素营养临界期的判断准确的是()。 A.幼穗分化期 B.分蘖期 C.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 D.拔节期和分蘖期 6.下列关于棉花的磷素营养临界期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二叶期 B.二叶期和三叶期 C.三叶期 D.三叶期和四叶期 7.玉米氮肥的营养最大效率期是( )。 A.喇叭口期至抽雄初期 B.喇叭口时期 C.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 D.抽雄期 8. (2015年高考题)小麦磷素营养临界期在( )。 A.灌浆期 B.扬花期 C.抽穗期 D.三叶期 9.植物在( )时期,对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及相对吸收速率都是最高的。 A.苗期 B.营养最大效率期 C.营养临界期 D.生殖生长期

植物营养与施肥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营养物质能产生最大效率的时期。 2、最小养分定律:植物产量的高低决定于最小的养分因子。 3、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4、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某一离子的存在能促进另一离子的吸收的现象。 5、土壤供氮能力:指当季作物种植时土壤中已积累的氮和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所矿化释放的氮量总和。 6、土壤缓效钾:被粘土矿物固定的非交换性的钾。 7、根际:是指作物根系对土壤理化、生物性质能产生显著影响的那部分特殊的“根区域”通常指根表周围1-4mm土壤。 8、闭蓄态磷:被铁铝胶膜包闭的磷酸盐。 9、作物营养临界期:指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甚至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明显不良影响的时间。 10、土壤养分强度因素:存在土壤溶液中有效养分的浓度,是根系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养分。 11、根外营养:除了根系以外,植物地上部分(茎、叶片、幼果等器官)也可以吸收少量矿质元素,这个过程称为根外营养。 12、归还学说:只有用矿质肥料讲植物吸收的矿质养分归还给土壤,就能保住土壤的肥力。 13、生理酸性肥料:凡是施入土壤经作物吸收后,呈现酸性反应的肥料,叫生理酸性肥料。 14、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体与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及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能量的转化过程的科学。 15、施肥学:将肥料施于土壤或植物,以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并保持和增进土壤肥力的农业措施。 16、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质,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的物质,都可以称作肥料。 17、报酬递减定律:从一定土地上所得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亦即最初的劳动和投资所得到的报酬最高,以后递增的单位投资和劳力所得报酬是渐次递减的。) 18、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才出现的,而不是在植物出现以前,因此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 19、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对所有植物完成生活周期是必不可少的,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且不能由其他元素代替,缺乏时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的化学元素。 20、混成复合肥:几种单质肥料机械混合而成的复合肥料。 21、厩肥:是指以家畜粪尿为主,混以各种垫圈材料积制而成的肥料。 22、绿肥:凡是用做肥料的植物绿色体均称为绿肥。 二、填空题 1、目前国内研制的二大类缓效氮肥是(合成有机氮肥)和(包膜氮肥)。 2、需硫元素较多的作物主要有(十字花科)科和(百合科)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

2 名词解释: 1 归还学说为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的学说。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养分归还方式:有机肥料;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 21 作物营养临界期是指营养元素过少或过多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明显不良影响的那段时间 41 氨的挥发 2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①理论上,A. 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B. 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C. 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②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2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能产生最大效能的那段时间。特点: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特别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将非常显著 42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数量值。由于不同种类的有机物质转变为腐殖质的速度不同,同时新形成的腐殖质又处在不断地被分解之中,为了便于比较,一般以有机物质分解一年后残留的有机质的数量,作为其形成的腐殖质的量,该量与原始加入的有机物质的量的比值,即为腐殖化系数。 3 最小养分律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性因子制约的规律。 养分归还方式:有机肥料;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23 短距离运输根外介质中的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再经皮层组织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叫养分的横向运输。由于其迁移距离短,又称为短距离运输。 43 土壤速效钾通常土壤中存在水溶性钾,因为这部分钾能很快地被植物吸收利用,故称为速效钾。 4 必需营养元素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必要性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专一性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直接性 24 长距离运输养分从根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到达地上部的运输以及养分从地上部经韧皮部向根的运输过程,称为养分的纵向运输。由于养分迁移距离较长,又称为长距离运输。44 土壤缓效钾 5 有益元素Na、Si、Co、Ni、Se 25 共质体活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联系形成的连续体。45 易还原态锰 6 微量元素Fe、Mn、Cu、Zn、Mo、B、Cl、Ni 26 质外体除细胞质和液泡以外的细胞壁、木质部死组织等植物组织。46 氮肥利用率 7 肥料三要素N、P、K 27 养分再利用由根吸收或同化的养分通过木质部运到地上部茎叶,再从茎叶细胞移到韧皮部,直至运到植物其他正在生长的器官的多次利用。47 生理酸性肥料某些化学肥料施到土壤中后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由于作物吸收其中的阳离子多于阴离子,使残留在土壤中的酸根离子较多,从而使土壤(或土壤溶液)的酸度提高,这种通过作物吸收养分后使土壤酸度提高的肥料就叫生理酸性肥料 8 根部营养28 质流土壤中养分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而随土壤溶液流向根部到达根际的过程。 48 生理碱性肥料某些肥料由于作物吸收其中阴离子多于阳离子而在土壤中残留较多的阳离子,使到土壤碱性提高,这种通过作物吸收养分后使土壤碱性能提高的肥料,叫做生理碱性肥料 9 根外营养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29 扩散根对养分的吸收大于由集流迁移到根表的速率,这样就产生了根表与附近土体间的养分的浓度梯度,高浓度向低浓度过散, 49 长效氮肥又叫涂成氮肥,是一种被物质包裹的氮肥。 10 自由空间由细胞间隙、细胞壁微孔和细胞壁与原生质膜之间的空隙组成,它允许外部溶液通过扩散可自由进入。30 截获植物根系与土粒密切接触的,当粘粒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根表面所吸附的H离子两者水膜重迭时,就发生了离子交换---称之.离子靠接触交换即截获吸收离子的养分是很少的,只有钙和镁多些. 50 包膜肥料又称包衣肥料、薄膜肥料。用半透性或不透性薄膜物质包裹速效性化肥颗粒而成的肥料。 31 根际51 合成有机长效氮肥 12 共质体活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联系形成的连续体。 32 根际养分亏缺区 52 过磷酸钙的退化由于含有游离酸(磷酸、硫酸),故过磷酸钙呈酸性,并具有吸湿性。在贮存过程中,如普钙吸湿,会引起各种公演变化,往往使水溶性磷变为水不溶性,这种作用通常称为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复习题

《植物营养与肥料》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扩散:由于根系不断向根际吸收养分,因而造成根际养分低于土体养分浓度,从而形成分浓度差,在浓度差的推动下,养分就从土体向根际迁移。 2.养分质流: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造成根际的水势低于土体的水势,在水势差的推动下,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就随水分的运动而迁移到根表。 3.养分的主动吸收:消耗能量使养分有选择的透过质膜进入到细胞内部的吸收。 4.养分的被动吸收:指不需要消耗植物代谢能的吸收方式,依电化学势梯度吸收,一般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 5.离子颉抗作用:指一种离子的存在会抑制根系对另外一种离子的吸收。 6.养分共质体运输:共质体是由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连接起来的一个连续体系,养分通过此体系的运输称养分共质体运输。 7.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8.氨化作用:指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形成氨(或铵离子)的过程。 9.硝酸还原作用:硝态氮被植物吸收后,不能直接与酮酸结合,必须经过还原过程,使硝态氮转变为氨态氮,才能与酮酸结合形成氨基酸、蛋白质。 10.反硝化作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被硝化细菌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 二、填空题 1.肥料是具有功能的物质。(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或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是指对植物具有、和的元素。(不可缺少性;不能代替性;作用的直接性) 3.肥料三要素是指、和。(N;P;K) 4.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指,一般是指。(养分缺乏、过多或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时期;幼苗期) 5.确定施肥量的方法有定性的、和。(定性的丰缺指标法;目标产量法;肥料效应函数法) 6.追肥一般用肥料,其作用是。(速效化肥或腐熟有机肥;迅速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求)

《植物营养与施肥》

《植物营养与施肥》(8031)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土是万物之母,土壤是地球上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基础。肥是土壤之质,是土壤最本质的特性和基本属性,是保证土嚷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土壤和肥料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一切生灵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更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物质组成、转化、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植物生长关系的科学,肥料学是研究植物营养原理、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以及配方施肥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土壤肥料学是农学、园艺、茶学、植物保护、土地资源管理、林学、城镇经济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土壤的性质,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和肥料的性质,在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潜在功能的基础上合理施肥,既保证各类怍物的优质、高产,又保持与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功能退化,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土壤的形成、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对植物供应和协调养分条件与环境条件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中、南部主要土壤的性质,以及常用肥料的成分、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与施用技术、植物营养原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肥料,以及有机肥料和复合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配方施肥的原理和方法,为合理开发、管理土壤资源,恰当安排作物布局,因土种植、因土施肥,为学习者,从事自己的专业奠定土肥方面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涉及到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农学、植物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多门类学科。因此,土壤肥料学的前续课程主要有化学、物理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气象学和地质学等,后续课程有栽培学、耕作学、生态学、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法学、育种学、昆虫学等。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种植类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农学类期刊影响因子排行

农学类期刊影响因子排行 序号期刊名称影响因子 1 PEDOSPHERE 2.835 2 土壤学报 1.825 3 自然资源学报 1.771 4 生态学报 1.688 5 应用生态学报 1.68 6 植物生态学报 1.523 7 土壤 1.488 8 环境科学 1.342 9 水土保持学报 1.169 10 作物学报 1.169 11 中国水稻科学 1.161 12 环境科学学报 1.138 13 生物多样性 1.129 14 遗传学报 1.05 15 玉米科学 1.007 16 中国环境科学0.978 17 中国农业科学0.975 18 资源科学0.974 19 生态学杂志0.944 20 生物磁学0.91 21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0.896 22 生态环境0.889 23 动物学报0.867 24 植物病理学报0.848 25 编辑学报0.846 26 中国管理科学0.818 27 植物生理与how(event)" class="t_tag">分子生物学学报0.817 28 园艺学报0.814 29 环境科学研究0.776 30 农村生态环境0.772 31 昆虫学报0.767 32 CELL RESEARCH 0.764 33 水生生物学报0.747 34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0.746 35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0.746 36 中国生物防治0.734 37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0.726 38 果树学报0.723 39 安全与环境学报0.723 40 管理科学学报0.716 41 西北植物学报0.706 42 昆虫知识0.7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

2 名词解释: 1 归还学说21 作物营养临界期41 氨的挥发 2 矿质营养学说22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42 腐殖化系数 3 最小养分律23 短距离运输43 土壤速效钾 4 必需营养元素24 长距离运输44 土壤缓效钾 5 有益元素25 共质体45 易还原态锰 6 微量元素26 质外体46 氮肥利用率 7 肥料三要素27 养分再利用47 生理酸性肥料 8 根部营养28 质流48 生理碱性肥料 9 根外营养29 扩散49 长效氮肥 10 自由空间30 截获50 包膜肥料 11 质外体31 根际51 合成有机长效氮肥 12 共质体32 根际养分亏缺区52 过磷酸钙的退化 13 主动吸收33 根分泌物53 磷的固定作用 14 被动吸收34 专一性根分泌物54 枸溶性磷肥 15 离子对抗作用35 菌根55 难溶性磷肥 16 离子相助作用36 强度因素56 高品位磷矿 17 维茨效应37 容量因素57 异成分溶解 18 离子通道38 有机氮的矿化58 闭蓄态磷 19 载体学说39 硝化作用59 忌氯作物 20 离子泵学说40 生物反硝化60 复合肥料 61 高浓度复合肥料68 厩肥76 混成复合肥料 62 二元复合肥料69 绿肥77 绿肥 63 多功能复合肥料70 以磷增氮78。硝化作用、79.矿化作用、80氨化作用、81反硝化作用、 64 多元复合肥料71 胞饮作用 65 中和值72 花而不实 66 热性肥料74 激发效应 67 冷性肥料75 化成复合肥料 82复混肥料83复合肥料84混合肥料85掺合肥料 1植物体内的氮素含量一般是多少 2简述植物体内硝态氮的同化过程 3.氮素有哪些主要营养功能 4.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氮素形态是什么 5.硝酸还原酶含有什么金属元素,起什么作用 6.硝态氮和氨态氮的吸收有什么不同 7.植物根系吸收氨态氮和硝态氮对介质的酸碱度有什么影响 8.植物缺氮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9.植物缺氮的症状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老叶 13.植物吸收磷的主要形态是哪些 14.磷对植物的能量代谢有什么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格式

××××××(中文题目二号宋体) ×××,×××,×××,×××(作者姓名,四号楷体,居中) (1 ×××××××××××××××;2 ×××××××××××××)(作者单位,小五号宋体,居中) 摘 要:【目的】×××××××××××××××××××××××××××××。【方法】××××××××××××××××××××× ××××××××。【结果】×××××××××××××××××××××××××××××。【结论】×××××××××××××××××××××××××。(小五号,左右缩进两个汉字) 关键词:□×××××××; ×××××××;×××××××(小五号,宋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505X[2016]-0000-00 ××××××××××(英文文题, Times New Roman 四号粗体,居中) WANG Xiao-bin (作者英文名字 Times New Roman 小五号,居中) (××××××××××)(作者单位 Times New Roman 小五号斜体,居中) Abstract:□【Objectives 】×××××××××××××××.【Methods 】×××××××××××××××.【Results 】×××××××××××××××.【Conclusion 】×××××××××××××××.(Times New Roman 小五号字) Key words:□×××××××; ×××××××; ×××××××(小五号字) (以上中英文摘要采用通栏) (首页脚注为汉字六号宋体,字母数值为Times New Roman ,通栏) 收稿日期:2015-02-22 接受日期:2015-09-11 网络出版日期:2015-11-11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张淑香(1964—),女,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土壤生态研究。zhangshuxiang@https://www.doczj.com/doc/6e3860332.html, * 通信作者 xuminggang@https://www.doczj.com/doc/6e3860332.html, (以下正文部分分两栏) □□×××××××××××××××(正文,五号,英文字体 为Times New Roman 格式) 1□一级标题(四号宋体) 1.1□二级标题(五号,粗体) □□××××××××××××××××××××××××××××××× ×× ×××××××(五号宋体) 1.1.1□三级标题□××××××××××××××××× ×××××××××× ××××××××××(五号宋体) (图表请插入文中相应位置,根据图表的大小选择半栏或通栏) 表1□×××××××××××××××××××××(小五号,粗体) Table □1□××××××××××××××××××××××(小五号Times New Roman ,粗体) 表格为三线格,无竖线(表中文字为小五号宋体,数值为小五号Times New Roman ) 注(Note): □××××××××××; ××××××××××; ××××××××××.(?表注为六号字) 图中的文字数值等全部用Times New Roman 8号字体,线条选用实细线,数据点为5磅 图1□×××××××××××(小五号,粗体) Fig.□1□×××××××××××(小五号,粗体) [注(Note): 1××××; 2 ××××; 3 ××××; 4××××.(图注为六号字)] 参考文献:(Times New Roman 六号, 分两栏, 采用英文标点加空格, 页码的起至号为半字符) [1] 李隆, 李晓林, 张福锁, 等. 小麦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J]. 植物营养与肥科学报, 2000, 6(2): l40–146. Li L, Li X L, Zhang F S, et al . Uptake and utilization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as related to yield advantage in wheat/soybean intercropping [J]. Plant Nutrition Fertilizer Science, 2000, 6(2): l40–146. [2] 朱兆良, 文启孝. 中国土壤氮素[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Zhu Z L, Wen Q X. Soil nitrogen of China[M]. Nanjing: 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2. [3] 申建波. 根分泌物中低分子量有机酸和酚酸的分离与测定[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8. Shen J B. 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 organic acids and phenolic acids in root exudates[D]. Beijing: PhD Dissertation,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98. [4] 李晓林, 张福锁, 刘兆辉. 山东设施蔬菜氮肥施用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 响[A]. 季国亮. 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Li X L, Zhang F S, Liu Z H. Status and environment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in greenhouse vegetable cultivation in Shandong [A]. Ji G L . Symposium on nitrogen cycle and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of Seminar[C].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 [5] YC ∕T39–1996. 烟草病害分级及调查方法[S]. YC/T39–1996. Grade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tobacco disease [S]. [6] 陈琨 , 秦鱼生, 喻华, 等. 不同肥料/改良剂对冷泥田水稻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OL].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https://www.doczj.com/doc/6e3860332.html,/kcms/detail/11.3996.S.20150129.1451.001.html [7] Bawden D. Origins and concepts of digital literacy[EB/OL]. (2008-05-04)[2013-03-26]. https://www.doczj.com/doc/6e3860332.html,/~dbawden/digital%20literacy%20chap ter.pd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