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治疗讲义

叙事治疗讲义

叙事治疗讲义
叙事治疗讲义

叙事治疗模式

一、发展背景

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叙事理论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法国思想家托多罗夫(T. Todorov) 正式提出。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Theodore R. Sarbin) 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首次发表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事对意义建构与人格形成的作用。1986年,他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标志着叙事心理学作为一个正式的领域开始从心理学家族中独立出来。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相结合,诞生了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源起于1980年代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Micheal White)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的开创性工作,他们首先将此引入家庭治疗,并盛行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随后,他们于1990年合作出版了《从叙事方法到治疗终点》(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一书,肇始了叙事治疗在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领域的兴起。

二、理论基础

贝特森和布鲁纳的叙事隐喻(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建构一个框架支配行为)以及戈夫曼和福柯的社会建构理论是叙事治疗的两大理论基石。贝特森认为,人们对于事件的理解,赋予事件的意义,都受制于特定的语境,即受到相关背景知识的影响,同时也与那些无法被意识显现的事件有联系。(认知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它组织人们的思维,支配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能够用熟悉的源域知识对不熟悉的目标域进行推理,如圆圆的,外面硬里面软,可以吃,只见过鸡蛋的人认为是鸡蛋,只见过鸭蛋的人认为是鸭蛋。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自我到非我的发展规律"。言语隐喻,包括基于隐喻的约定俗成的表达均反映了人们通过更具体和熟悉的有形知识对模糊、抽象的领域进行概念化时背后依赖的概念隐喻( 例如时间、因果关系、空间方位、情感等) 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审视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构自我,而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人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过往和未来。本土知识和专家知识)。布鲁纳指出,任何叙事首先就是对最原初的生活经验的组织,其中包括故事的开始、发

展以及结束。1总之,叙事提供一个框架和意义来帮助人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关系中理解自己的角色,个体的自我或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中得以发展(英雄的故事作为支配故事,超速是一件英勇的事情;倒霉鬼的故事作为支配故事,只超速一次就被抓了,很倒霉)。2戈夫曼(拟剧论)在其名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描述了芸芸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常识推理的逻辑建构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类社会互动过程的复杂性,并凸现出现实的建构特征(人们根据别人的期望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一个女人在一个豪华舞会上做出一些优雅的动作,是期望他人认为她是一个得体、有修养的贵妇。粉色西服被认为是同性恋的标志)。福柯的作品则在解构或重构(Reconstruction)疯癫、监狱、医疗和性的文本中全面展现知识与权力的活生生的关系,即将知识和权力放在一起讨论,凸显出现代权力对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知识、话语的产生,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被控制、选择和再传播,我党与马克思主义)。换言之,叙事不是人为强加的“空洞的”描述,而是“丰富的”描述,是个人的、历史的、政治的以及文化的力量所共同塑造的(单薄的故事和丰富的故事)。

三、基本理念

(一)语言创造出不同的意义。叙事治疗认为,语言创造出不同的意义,现实随着语言意义的变化而变化。在个案工作过程中,信念、关系、感受或自我概念的改变,都源自于语言的改变。语言的变动性使工作员与服务对象之间对话充满发展新语言的机会。通过发展新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把有问题的信念、感受和行为转化发展出新的意义,藉此产生许多新的发展的可能性。(西游记的不同解读,有人认为主题是弘扬正义压倒邪恶,有人认为主题是如何取得成功,有人认为是合作的重要性,也有人认为是传道宏佛,还有万道归宗的哲学主题等等)

(二)问题外在于人而存在。叙事治疗认为,所谓的病症、困境与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别等充满权力与主流标准的文化环境营造出来的。当这样的环境被消解、被解构,它们就会消失。因此,问题是外在于人而独立存在的,人不等于问题。人如果能够和问题的故事分开,就会开始感觉个人的自主,感觉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和生活。(对于一个在工作中个性较为张显的人,在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文化中十分推崇,而在中国的集体英雄主义下可能会出现问题)

1童敏:《个案辅导》,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2Cooper &Lesser 著,库少雄译:《临床社会工作实务:一种整合的方法》,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0页。

(三)发掘服务对象的生命力量。主流文化的影响,经常使服务对象认为自己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是弱能、甚至是完全无能的(因为按支配故事的框架诠释建构自己的生活)。叙事治疗的中心任务就是与服务对象一起对问题进行外化与解构(弱化支配故事的力量),并在发现例外的过程中发掘服务对象的生命力量,强化其作为自己问题的专家感与主人感,重新建构一个服务对象真正希求的、具有个人力量的新故事。也是叙事治疗的主要原理。

四、工作过程

总体来说,叙事治疗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外化当事人所面对的问题

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

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例如有位老师反映,“对于一个成绩一直落后的学生,想尽办法鼓励,都没能让他有成就感,如何是好?采用进步奖励的方式,但是每次考试的难易标准不一,看不出进步;如果采用百分等级或排名,这些学生永远都在后面,该怎么办?”把成绩不好等同于学生,是把问题内化。怎样才能把问题外化?有的老师把问题与人拉开距离,采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找出学生成绩以外的优势,在优势上予以鼓励。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建立起来,成绩也就有可能慢慢提升到合理的位置。这就是把问题外化的思维方式。

1.外化对话的基本概念:

叙事治疗最广为人知的策略 : 问题外化(extematizing of problems)是由Michael White and David Epson二人发展出来的.

(1)问题会运作冲击或渗透人的生活,是独立於人的东西,化外是此信念的实践.

(2)问题外可以打开空间,让当事人做自己故事的作者.

(3)外化的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4)问题外化不是要消灭,铲除,杀死问题.透过外化是要创造一种语言的和关系的情境空间,让原本被问题给挤压,压迫,和控制的个人满能够想像并活化个人如何与问题有不同的关系或较偏好的关系.

(5)外化对话已渐替代问题外化,其意义在於外化的态度与使用,是在谘商关系中不断持续开展的.

2.如何进行外化:

(1)客观化 : 将问题和当事人分开,使当事人有一空间来省视问题和自己的关系.谘商师可以透过修饰当事人使用的语言,使问题客观化,例如「他的误解是如何让你感到难受」,「内向是怎样让你无法和人形成朋友关系」

(2)命名 : 在经过一段谈话后,谘商师可以请当事人对其描述的困扰或经验给个名字,例如「后已谈了不少有关你在学校里的一些事情,不晓得如果要为你在学校里碰到的讨厌的事,取个名字的话,你会叫它做什麼」

在谘商的初期,当事人的叙述仍不充分时,命名可能会有困难,此时可暂时以「它」或「这个困扰」来指称,等资讯较多时再请当事人命名较妥适.

发掘独特结果和重新编写故事

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

叙述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因为,我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

叙事心理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有时在故事中还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从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当事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例如,有一个寻求帮助的当事人,他觉得自己不受到别人的重视而感到挫折、沮丧、自卑,当他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觉得一无是处,但咨询师要求他回忆过去生命中哪个人对他“还不错”,原本脑中空白的当事人,勉强回忆起一个小学老师的名字。治疗师鼓励他打电话给老师,结果却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这名教师虽然已经忘了他的姓名和长相,但还是向他连连道谢,并且表示,因为当事人的电话,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对教学工作已经深感疲惫的他,又重新获得了动力。通电话的结果是:当事人不仅帮助了老师,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原来也是这么重要。

巩固新故事

根据Carr3、Freeman & Couchonnal4与丁惠芳5的介绍,笔者认为,叙事治疗的具体工作步骤应该包括:

(1)倾听和了解服务对象的故事,与其就所困扰的问题达成共同定义;

(2)经由故事的外在化而实现个人与问题的分离;

(3)与当事人一起讨论问题为何及如何压迫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如何干扰、支配或阻挠当事人与家庭完成他们的意愿;

(4)经由发现独特结果而帮助服务对象辨识生活中没有遭受压制的时期;

(5)以行动图景和意识图景技术浓化服务对象对独特结果的叙事:

(6)将独特结果与过去和现在的其他事件联系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关于自我的新叙事;

(7)邀请重要他人进入,见证新的自我叙事;

(8)用文字形式记录下那些支持新叙事的知识和实践;

(9)以回响的方式与他人分享,促使他人摆脱同样的压制性叙事。

五、叙事治疗的工作技巧:

我们都知道,传统个案社会工作(例如我们之前学过的心理社会模式、以人为中心模式等等)的工作过程一般要经过的步骤是“界定问题—问题归因—运用相关理论模式解决问题”,而后现代个案工作模式则改变了传统个案工作以“问题”为焦点的习惯,一切工作都以改变服务对象目前的生活状况为中心。在前面的理论部分我们已经了解到,后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现实以及服务对象面对的困境与问题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他们在与其他个体互动的过程中建构出来的,(例如肥胖问题)所以大家在理解叙事治疗的工作技巧时站到这个角度上去思考,这些技巧可能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

其实叙事心理治疗并不是一个可以清楚界定的治疗体系,它也没有一套公认的或者相对固定的技术程序。但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从事叙事治疗的临床工作者已经在实践层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出了很多在比较经典的治疗情景中切实可行的操作技术和策略性原则。

一.解构

3Carr.Michael White's narrative therapy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Vol.20(4),1998.485-503.

4Freeman & Couchonnal, Narrative and culturally based approaches in practices with families [J].Families in Society, Vol.87(2):198-208,2005.198-208

5丁惠芳主编:《叙事治疗与外展青年工作》,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与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2006年

(片段节选然后提问)祥林嫂反复不停地逢人便说相同的几句话,她的这种叙事的结构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困扰呢?

其实很明显,这种叙事的作用正好强化了她对伤痛事件的专注,使她完全沉浸于刻骨铭心的痛苦体验之中,正如祥林嫂在讲述她自己的故事一样,面对复杂的生命和丰富的生活,我们也需要寻找对其进行解释的方式,这些解释,也就是我们自己说自己的故事,千万不小小瞧自己讲出来的这些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对于我们经验的组织和行为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所讲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我们注意什么,记住什么,因而也决定(用决定一词合适么?)了我们如何面对未来。拿我来说,如果我偶尔讲述自己的“我的自卑”之类的故事,这本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关于“我是一个自卑者”的故事被我内化了,成了“我”自我认同的一个核心部分—也就是说这个自卑的故事结构被僵化为我自己自我意识的基本结构,那么我生活中的其他的故事都会以这个叙事结构为蓝本,这个时候,我这个“人”就开始有“问题”了,比如我会觉得“我很自卑,所以不会成功”“因为我的自卑,没有人会喜欢我”,生活经验中有与这个自卑的故事不相符合的各种具体的经历都会被我过滤掉,甚至完全不能被我所体验到,这样以来我的个人精神生活就会越来越狭隘,最后走进死胡同。

那么面对类似于“祥林嫂”和“我”这种的来访者,运用叙事治疗技术的咨询师需要做什么呢?答案就是:解构。

这里所说的解构不是前面讲到的结构。从刚才举得两个小例子中我们知道,来访者的问题本身是具有一定会的结构的。而我们所讲的“心理问题”毛病就出在这个“叙事结构”上。当然,结构本身不是问题,但是一旦这个结构被僵化了,问题就随之出现了。所以,运用叙事治疗技术的咨询师需要对来访者带来的问题进行解构。

那么什么叫做解构呢?

还是拿我刚才举得例子来说。叙事治疗的咨询师面对我的“自卑”的问题,可能会和我进行很多的探讨,他可能会把我的“自卑”放进我生活的背景当中去看,可能我的“自卑”是由于我不能够满足周围人对我的期望,不能符合主流价值观当中“成功”的定义才出现的,而这种所谓的“成功”其实是在一定的文化下被建构的(可能每个文化下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有所不同),那么在这种叙说下,

“我很自卑”这个僵化的叙事结构很有可能就会有所松动,那么就可以有新的生活的可能加入进来,并且这种新的可能性会慢慢的积累,从而使得僵化的结构被打破,这就是解构。

了解了解构是什么之后,我们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进行解构。

在实践的层面,“解构”可以被理解为“倾听那些没有被说出的声音”。倾听,是心理治疗的最基本的技术,尤其是在叙事治疗中,听比说更为关键。庄子说“勿听之以耳,听之以心;勿听之以心,听之以气”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简单的复习一下我们之前学到的“听”的几个层次(hearing:听,可能听到,也可能听不到;listening:聆听,能听到声音和内容,但感受不到情感;attending:倾听,能听到声音、内容,也明白感受,但不知道为何会有这种感受;concentration:专注,能听到声音、内容,也明白为何会有这种感受;involvement:投入,说者的事已经成了自己的事,自己也会因此而难过)。

在叙事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在解构时的倾听就要做到既“听之以心”,又能“听之以气”。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能够听得到服务对象传达出来的声音、内容、以及为何会有这种感受,还要注意去听言外之意,以及他没有表达出来但是可能暗含在谈话中的一些东西。

还是刚才那个例子:我可能会在会谈中说道:“我越来越自卑了,我觉得像我这种人根本就不可能成功,我什么时候能像班长一样在那么多人面前讲一次话就好了,或者,能像学习委员那样,可以认认真真的为大家做好一件事也行啊,同桌也比我强,至少他成绩比我好,他们都能成功,都好棒啊,但是我却什么也不行”

我们能很明显的听明白服务对象的感受以及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那么这段话背后表达的可能是什么呢?

第一,他在观察别人,可能暗示着他还有想改变的动机,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

第二,他说到的三个人物“班长、学委、同桌”的三个他认为成功的事情,能够大胆的在人前讲话、能够认真的做事、成绩好,这都是成功,其实不难发现,服务对象所认为的成功其实也没有那么困难,从这个点继续讲下去,服务对象“自卑”的这个叙事结构很有可能就会有松动,咨询师就可能会找到新的故事点,进

而开启故事的另一种可能。

当然,除了倾听,想要更好的解构一个故事,咨询师还应当保持适度的“好奇心”,同时忘掉自己专家的身份,放空自己,要相信来访者的生活并不是像他们所描述的那样贫乏和单一,相信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有很多的可能性,保持适度的好奇心就能够机会听到来访者的故事中不同的生活细节,从而使得“僵化的结构“出现松动,直至打破这个结构,解构来访者的故事。

二.问题外化

大家对于“外化”这个词可能会比较陌生,但是对于“内化”这个词应该都比较熟悉了吧。

内化(这个词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首先提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概念,指认通过认知将外部事物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其主要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用叙事心理治疗的语言来说,就是个人按照文化中的支配故事框架建构和诠释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也就是充满问题的自我叙事形成的过程)那外化呢,就是和内化相反的过程。外化把问题放在人的外面,把问题看做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例如:一位女性因为被男友嫌弃太过依赖而分手,那么咨询师不会探索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也不会建议她改变这种模式,相反,治疗师会询问有关自我谴责对她的生活影响的问题,要求叫停成员帮助她击败自我谴责,同时也会邀请她探索社会对于女性的观点,是如何导致自我谴责及其对她生活的影响)。问题被看做是一定时间阶段中的社会建构。在实践的层面,进行问题外化时,是指把问题想象成一个客体,通过为其命名等方式将其拟人化并去探索其长相、个性、生活方式、生命过程等等,构建出它活生生的“真实存在”。

可以外化的问题可以是感受、关系,也可以是习俗文化、伤害性的经历与体验等各种内容。从一开始,问题便被视为与人是分离开的,并被认为对人有影响—“是问题把服务对象带来的”所以,咨询师会要求每个人谈出他或她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一开始便可以使用外化的语言。这时候,咨询师询问的是问题的结构或者勾画问题的影响,而不是探寻问题的原因。

例如下面这个案例

来访的父母所描述的问题是,因为女儿的鬼鬼祟祟,他们才缺乏对她的信任。

那么咨询师应该怎么回应才算是把问题外化了呢?

1.所以,你女儿的鬼鬼祟祟困扰着你们

2.所以,鬼鬼祟祟导致你们女儿的行为方式,引起了你们之间的裂缝对吗?

在这个对话中,咨询师并没有将女儿的鬼鬼祟祟或者父母的不信任确定为问题,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裂缝!是裂缝变成了怂恿鬼鬼祟祟和控制的敌人。裂缝告诉父母,他们的女儿不能被信任;裂缝导致女儿的行为更加隐秘,并且告诉她远离父母。这样的话,裂缝就是他们可以联合所有力量一起对付的目标。这就是问题外化。

再例如,对于一个受肥胖困扰的姑娘来说,咨询师应该问的是:肥胖是怎么控制你和别人交往的?而不是你的肥胖是怎么让你和别人疏远的?当然,我们还可以和服务对象商量给肥胖起一个名字。(应该给肥胖起个啥名字好呢?)一旦问题被外化,并且以更接近经验的术语重新定义,来访者便能开始抵抗问题(这里是说例如我们在给外化的东西起名字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名字要和当时人的体验非常接近,这是因为一旦问题的名字接近人的体验,就意味着当事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更容易出现,可以引起他们的共鸣,激活他们自己应对的策略。比如,对于一个孩子买很难想象自己对周围的麻烦有什么招数,但是如果让他思考如何处理“调皮先生”,那么问题就不一样了,同样的,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处理“袭来的恐惧”可能比处理“焦虑症”更有办法。)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我们要使用这种问题外化的技巧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种技巧的意义所在。

1.帮助服务对象跳出原来“人就是问题”的框架,重新看待问题的本质,削弱服务对象的罪恶感、羞耻感与自责,以及问题负向影响的杀伤力

2.重新释放服务对象的压力和罪恶感

3.扩展行动空间,问题外化在服务对象与问题之间创造了一个“空间”,为其行动创造了条件;

4.股东新故事的发展,问题外化同时也解构了服务对象对问题固有看法,在通过发现独特结果,往往很快就能发展出新故事,帮助服务对象脱离长久以来被问题所困扰的悲惨故事;

5.重新开启自我能力,问题外化可以使服务对象从“问题”手中夺回生活,使自己成为生命故事中的主角,而不再是束手无策的受害者。

当然,问题外化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这里只是介绍实践中比较重要的两点

第一,通过上面外化问题时的询问,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这类询问问题的方式,常常会使家庭为难,他们会很不习惯,把问题外化出来并给它命名之后,会让他们觉得好像在谈论生活在他们家里的一个想象的实体,那么只是将外化当做一个把戏的治疗师,可能会缺乏足够的信服力,而另一方面,治疗师如果真正将问题视为引起极端和误解的敌人,那么他们就会发现外化问题将如行云流水。这也就要求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做到真诚透明,表里如一。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的理解是,运用叙事治疗模式时,要时刻记得这是在建构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我们不能用受到的实证主义的训练去指导它。另外,其实外化并不是把人和他们的行为或者行为的真实影响分开,外化式对话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详细得发掘外化出来的问题对来访者或者有关其他门造成的影响,通过详细地发掘问题的影响,外化式对话可以用来帮助来访者对问题的影响采取一个立场,和其他有关人员一起面对问题的影响,从而可以减少问题的影响。

第二,如果有人对别人又很友好、习惯欺负人、取笑人甚至对别人施暴,治疗中我们该怎么办?在这些情况下还要使用外化式的对话么?

对于这样的当事人,我们作为咨询师,绝对不能通过外化的操作为他们开脱责任。作为咨询师,我们一定要谨慎区分各种情况,区分不同的治疗阶段,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治疗的走向,清楚地体察各种伦理的、人际关系的敏感点,并且能够恰当处理。

三.发现独特结果

“上星期我们谈话之后,你的情况有什么变化?”

这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再次见面时很自然的一般性的问题,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咨询师这句话背后的暗含的东西呢?

其实,这时候咨询师在期待特殊而具体的“转变性的事件”。我们总是期待来访者的生活会发生某种哪怕是非常微小的变化,其实一个人即使在充满苦恼的情况下,也能够找到“例外”的情况。看下面一段咨询师会谈的节选:“他还是不想去上学,”父亲的声音焦灼而无力,申请中透着绝望。“情况和

前几个月差不多。我们真的非常着急,在这样下去孩子就完了。”

治疗师:“他几个月一步都不出家门吗?”

母亲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不是的,他前天去看望了他的表弟

从叙事治疗的角度来看,一个闭门不出的人竟然走出家门,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良好的开端,从这里出发就可能开始新的生活故事的建构。如果治疗师也像孩子的父亲一样,只是关注他一直不想去上学的问题,那么,事情就会显得毫无进展,因为走出家门去看望亲戚似乎与“解决问题”并没有什么实际关系。

正如我们刚才在讲解构时提到的一样,我们的生活往往被一些固定化的模式控制着,所有符合这个模式的经验才能被意识到,而其他的事情都是例外事件。叙事治疗称这些例外为“独特的结果”。最值得关注的的要害在于,这些独特的结果往往不被赋予重要的价值甚至完全被忽略,似乎根本就不曾在生活中存在过,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孩子的父亲习惯于孩子不肯上学的支配性叙事,那么孩子去看望表弟的事件就很难进入到他的意识领域。问他上周的情况,他会很自然的说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从孩子母亲的话来看,孩子的确曾经走出过家门,这种事件对于他们家庭中的支配性叙事就是一个“独、特的结果”。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这种自己所喜欢、所向往的经验应该有很多只不过是没有被注意到,没有被组织成为重要的故事情节而已。(应该不需要例子了吧)叙事治疗恰恰要把眼光放在这些不被注意的积极变化和新颖体验上。因为这些积极体验、独特结果都可以是个人心的生活故事的开端。他们会出现滚雪球一样的效果,逐渐扩大,慢慢的,原来似乎占据着全部生活的问题故事,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甚至是无足轻重的,被我们淡忘,而新的情节会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

四.重构故事

在我们将来来访者的问题外化、解构、发现独特的结果之后,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如何利用那些充分的结果去增强来访者的力量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将的技术了,重构故事,有些书上也叫做丰富新故事。

所谓的重构故事包括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在“独特结果”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并用更多的例外事件丰富一个新故事。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重构故事经常是和发现独特结果同步进行的,尤其是在寻找“将来的独特结果”时。经常使用的

问话是体术“如何”或隐含“如何”的文化。例如:“你认为如何做可以让周围对你有老看法的人耳目一新?”“如果有类似经历的人向你寻求帮助,你将如何分享你的成功经验呢?”当然治疗师也可以超出与问题有关的事件,拓展历史性的范围,以便找到更多的证据,支持新的自我叙说。例如回到开始时讲的那个“我的自卑”的故事上,咨询师可以问我“有关你的过去,你还能告诉我什么,来帮助我理解你是如何在自卑的控制下还能保持不错的状态的?你是如何把自卑处理的如此之好的?”

当新的自我叙说开始初具规模时,治疗师可以讲焦点转移到未来,邀请来访者或家庭,展望即将发生的符合新故事要求的变化。“你现在已经发现了有关你自己的一些事情,你认为这些发现将如何影响你与自我憎恨的关系”这个自我的故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以及未来的版本——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叙说。

关于叙事心理治疗的这个阶段,有一本书上用了一个分厂形象的比喻。它说这个阶段就像运用非常原始的方法在野外生篝火。要用火石或者木钻,首先费好大的力气弄出一点点火星,然后让这一点点火星慢慢变大。我们知道,要让一点火星烧成熊熊大火,你得先小心的加细软的柴火,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先放小树枝,保证有充分的氧气,然后再慢慢的加大,火就会熊熊燃烧了。

这里所说的小树枝就是指那些让人产生积极体验的时刻,也就是那些独特的结果,助人者有责任发现这些积极的时刻,然后让它们进入到当事人的意识,而那团熊熊的烈火就可以想象成我们所说的新故事了。

五.善用文本(通信和文档记录)

先请大家看这样一段邮件:

亲爱的福瑞德:

收到这封信时是不是很惊讶?我自己也是很惊讶会写这封信给你。这完全是因为昨天我在公园里看一个人做俯卧撑,一不小心,在水边扭了脚指头。但是这跟你有什么关系?我还记得上次我们见面的时候,你的脚也扭了。我自己扭了脚,让我想起你的脚,想到你,不知道你近况如何。就这样而已

下次见

克.怀特

这就是今天所要讲到的最后一个技术:善用文本

在叙事心理学治疗中,这种种独特的以文本或信件为媒介的交流方式运用的较多。叙事心理治疗不一定要在咨询室里面进行。我们刚才看到的这封邮件就是怀特在生活中突然想起来以前的来访者时写的问候的邮件。

与传统心理治疗师可以维持与来访者之间的距离有所不同,在叙事治疗里,咨询师并不回避个人化的信件往来。事实上,“这是叙事治疗很重要的一部分”。叙事心理治疗师大卫.艾普斯顿规定每次会谈后都要写信给来访者或者其家人。

这里所说的文本包括信件、邀请函、转诊信、宣言、证明、笔记、录音和录像等。实践证明,在叙事治疗过程中有策略地运用这些文本,能够很好地强化与持续积极故事。信件不仅强化故事,让服务对象沉浸其中,而且使他们更为彻底地参与共同写作的过程,从而有机会思考自己应用的言词和问话,也可以拓展治疗会谈中引发的想法或故事,或者对会谈内容进行总结。爱普斯顿的非正式调查显示,接受治疗的人认为一封信的价值等于 4.5 次好的治疗。Dvid Nylund 对四十位服务对象的调查证明,一封信的平均价值为3.2 次会谈。6作为一种奖赏,证书、奖状则通常能够代表人在社群中有了新的地位,这个新地位使他拥有新的权益,负有新的责任。而邀请观众见证奖赏的授予仪式,不但有助于新意义的存在与强化,还能修正既定的旧意义。服务对象自己完成的宣言可以促使他塑造健康的自我。

六、贡献和局限

(一)贡献

首先,叙事治疗经常能够在短期内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助于节约时间、物质等各种成本。

其次,叙事治疗颠覆了以往以谈话为主的个案工作模式的成规,借助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开辟了替代性的方式和路径。

再次,叙事治疗摆脱了传统个案工作将人与问题混为一谈的观念,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使人能够从问题中解放出来,变得更为自主、更有动力。

最后,叙事治疗的工作目标不仅仅在于帮助服务对象摆脱目前的困境,而且

要通过与他们一起建构新的生命故事唤醒被主流文化麻痹的民众,把服务对象从

压制性的文化假设中解放出来,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与革命性。

(二)局限

首先,“叙事治疗显然无法结构化,因为要它随着服务对象的不同而不同,这背后的逻辑对每个人人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给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可能需要更多的领悟能力。但是如果叙事治疗有一定的结构的话,人们可能更多地去注重结构,而忽视服务对象,这是一个潜在的危险”。7

其次,叙事治疗可能会在解构问题的过程中忽视一个事实:服务对象的一些问题与困境并不会因为外化而马上消失或解决。例如,服务对象当下亟需的物质生活条件可能不会在此过程中很快得到改变;那些遭遇严重精神疾病困扰的人,比如精神分裂症恐怕也不适宜进行叙事治疗。另外,在帮助服务对象重述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工作员可能会把愤怒、恐惧等各种消极情绪看成是需要逃避,而不是需要探索的烦恼。因此,叙事治疗还需要严格的研究来证明它在什么情况下,

对哪些人有效。8

最后,叙事治疗似乎停留在个体或家庭层面的心理治疗,对于宏观实践关注甚少。

7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

8(美)尼克尔斯著,林丹华译:《家庭治疗基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260-262页。

叙事学

“这下”的语篇功能以及相关汉语教学问题 “这下” 出现在博雅汉语中级口语教材中“表示由前面的事情引出后面的结果” 问题意识不强留学生用错、少用:缺乏实例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仅8例 错误: 这样这下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下降,跟父母疏远,带来很大的不好影响。 篇章衔接机制的位置问题 主观性叙事语境 “这下”听起来口语性很强,但在日常对话中却极少使用。而多出现叙事性文学作品之中。 叙事文学有三大要素: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和叙事聚焦。 就方式而言,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万种方式”(詹姆斯),但常见的大类主要是展示和讲述。而表示连接的”这下“也正是经常出现于讲述性的叙事语境之中。在这种的叙事方式中,始终活跃着一个叙述者的形象,他记录、讲述,并对他叙述的故事作出各种主观性的评论和解释。 例如:

(15)杨国忠慌里慌张想逃走,几个兵士赶上去,把他的头砍了下来。这下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 (16)狄仁杰这下可生了气,说:“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杰干这号事,我可干不出来!”(《中华上下五千年》墨人中国戏剧出版社) 而叙事人称和叙事聚焦讨论的其实是叙事角度问题,参考格雷麦斯将叙事角度划分为四分法,短语“这下”出现的叙事语境,多采取第一人称参与者角度或第三人称主观视角的角度进行叙事,且无论人称如何,都属于内聚焦型叙事,叙述者是作品事件的参与者、阅历者,充当所叙事件的的一个角色,事件的全部内容都是从这个角色的眼光来观察、以这个角色的口吻来叙述的,主观感情色彩较浓。例如: (17)而且,我还一边消毒一边对女儿说:“这下可好了,凯尔文死了,鼠也养过了,你总算该死心了,可以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了。” (《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土一族中国青年出版社) (18)看着一向温和亲切的王老师这样声色俱厉,毫不留情,小李想,这下可完了,王老以后再也不会信任自己了。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法文中的“叙述学 ”(narratology),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而构成的。七卷本的《大拉霍斯法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叙述学”一词的:“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则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 “距离”。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

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托多罗夫首次提出叙事学一词时,给"Narratology"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结构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Todorov,T.Grammaire du Decameron[M].Mouton:The Hague,1969.p69。 托多罗夫综合各家论述,借用语言学中的关键术语,对最小叙事单元、序列和文本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叙事中的最小单位是一些基本命题,可以是表示行动元的命题,如:“X是国王”,也可以是表示动作的命题,如 “X娶了Y”。五个命题构成一个序列:表示初始平衡的命题——表示外力侵入的命题——表示失去平衡 的命题——表示恢复平衡力量的命题——表示新平衡的命题。而序列按照嵌入、接续、交替等方式结合起来就构成完整的叙事文本。Selden,R.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Kentucky: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86.p60-61. 法国人类学家兼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L.Strauss)对神话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在浩如烟海的神话底下隐藏着某些永恒的普遍结构,任何特定的神话都可以被浓缩成这些结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突破- 记叙线索 训练题(含答案)人教统编版·教师版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突破:记叙线索 知识点解析: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 小学阶段常见的文章线索: 1.以某一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全文以羚羊木雕这一物品为线索。 2.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春》这篇写景散文就以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为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如《散步》这篇就以散步这一事件为线索。 如何找文章线索 1.找文题。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尤其是以物为标题的文章。 2.看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 3.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它往往隐含着线索。 4.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常考题型: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2、结合文章分析,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考点过关 (一)母亲节的礼物 ①红灯,公交车缓缓停下,全车人都欣赏着窗外的流光溢彩,忽然一声清脆的童音响起:“母亲节!妈,是你的节日。” ②母亲节?糟糕,我还没买礼物,该死,如此重要的节日我竟忘了,好在为时未晚,来得及弥补。只是,该买什么礼物呢? ③第一次过母亲节是在别人指导下,买了最最标准的礼物——康乃馨。平生头一次买花,花送给母亲。她的惊讶和激动在我意料之外,更让我不安:仅仅一束花,母亲就那么高兴.她的易满足使我醒悟平日的疏忽,愧疚慢慢袭上心头:明年,明年一定买件特别的礼物! ④第二年。我找了好几条街巷,才买回了母亲时常提及却难以购到的特色糕点。看到这件“礼物”的一刹那,母亲额头细细的皱纹似乎熨平了:糕点,我和姐姐分享完了,那漾着笑意的眼睛却始终在记忆里浮动。触动之下,我暗暗思索:明年,明年我要让母亲大吃一惊。 ⑤可是,买什么样的礼物能使母亲所有的皱纹全熨平呢?正想着,童音忽然又响起:“妈,你要我送你什么——我没有钱,什么都买不了……”声音渐趋沮丧。做母亲的于是笑着逗儿子:“怎么办呢?你没有钱,那我的礼物不是得不到了?”“有了!“童音兴奋起来,“今晚我不睡觉,给你当保镖送你上班。”这种郑重其事令众人哑然失笑。那母亲的声音格外轻柔:“好儿子,妈不用你当保镖。”“为什么?那是我的礼物!”母亲的声音一定一顿地响起:“你的礼物,妈已收下!”

影像化叙事

影像化叙事是当下文学影像化生存最显著、最直接的文本表现形态。文学的“触电”不仅表现为作家被动地等待自己的作品被影视导演看中,使文学作品实现跨媒体传播,文学由文字转向视听多种表现形式,扩展文学空间,同时也给作家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和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越来越多的作家在创作时更为主动地将影视艺术的创作思维与叙事方式嫁接至文学写作中。文学影像化叙事一时兴盛。 尼古拉·米尔佐夫说:“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尼古拉·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随着影视在20世纪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这一文化形态改变了人们认知、看待世界的方式,对传统艺术的看法,包括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期待视野,因而对于属于文学叙事的内容,人们也要求它们以影像化的方式出现。为了给文学寻找更佳的接受方式,适应新的感知和思维方式的需要,就不得不呼应影像话语的特征,作家的创作活动和文本的叙事策略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影视趣味与影视审美规范已经深入到作家的主体思维以及文学文本的肌体之中。因小说改编成影视而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家海岩说:“我认为我们己经从阅读时代进入电视时代,原来的文字读者不停地被瓦解。有很多人不看小说,但很难说有人不看电视。小说读者的阅读习惯被电视媒体的特点改造了,文字给视觉补充什么,用什么样的语言讲故事必须适应这种欣赏习惯的变化。在这个时代写小说,必须在写作方法上做出调整,来适应这种新的思维习惯和欣赏习惯。这不是取悦读者,而是因为时代不同文本的特点和风格也必然不同。”(海岩:《电视剧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2004年9月17日《新京报》) 作家海岩自己的创作经历,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小说改编成影视取得巨大成功的神话,海岩所创作的小说可称为影像叙事的典型文本。作家出版社在推出海岩的小说时,甚至打出了“电视小说”的名目,“海岩在电视与小说的结合部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影视剧本,而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电视小说。读者既可以从中领略到作者小说的原汁原味,又能欣赏到本该在电视荧屏上才能欣赏的精彩画面,可谓一举两得。”《海岩.电视剧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N].新京报,2004—9—17.》但是,从《便衣警察》、《一场风华雪月的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到《玉观音》、《深牢大狱》、《平淡生活》、《舞者》海岩的小说创作已逐渐牺牲掉了小说文体的本体特征,彻底沦落为影视的脚本。在与市场的亲密接触中,海岩深诸读者需要什么样的叙事元素他刻意追求离奇的故事情节,戏剧化、复杂的人物形象,空间的大规模转移以及通篇的对话连接等等属于影视的叙事策略,从而创造了每一部出版的小说都得以改编的奇迹。

小说的叙事角度

小说的叙事角度 一、叙事角度的含义 叙事=讲故事 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角度 小说中的故事总是某人的故事。于是叙事角度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写作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叙事角度解决的是“怎样写”的某些问题。它绕开诸如“叙述”、“描写”、“抒情”之类的单纯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综合性的表现技巧。 就小说的表现形态而言,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决定了以下的要素: ⑴什么样的人:“他(她)”或“我”。 ⑵什么角度:全知道、部分知道或只限于观察。 ⑶故事:因人和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如:①故事内容的详略轻重。②哪些内容被讲明,哪些内容被隐藏。③读者理解的有多少。

二、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与实际例证 (一)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1)全知叙事⑵参与叙事⑶客观叙事 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1)主要人物叙事⑵次要人物叙事 (3)观察者叙事 (二)叙事角度的实际例证 通过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对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改写为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⑴全知叙事 例文: 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乌鸦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她正在把奶酪带给她的孩子们,因为它们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东西了。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于是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狐狸马上跑到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仰起脸

朝树上的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喜欢别人吹嘘自己的乌鸦听了十分得意。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 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实在太高兴啦,她简直难以按捺自己了,请诸位读者准备好,吸取所有的人都应记取的教训! 乌鸦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这时唱歌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乌鸦显然忘记了这一切。于是,她把头抬得高高的,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狐狸咧开大嘴直笑,并且说:“谢谢你,乌鸦小姐。为表达对你这块奶酪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狐狸得意极了。它将奶酪吃的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角度的特点,就在于“全知”:作者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叙事治疗

浅谈叙事治疗 赣南师范学院邱龙慧英 【摘要】叙事治疗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并得到迅速发展。它浸润了后现代主义精神,在叙事理论和社会建州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叙事治疗的原理,特征以及相关技术,并探讨了叙事治疗在中国临床应用中的适应性问题。 【关键词】叙事治疗后现代主义 叙事治疗是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帮助来访者澄清他是如何使用故事组织经验,赋予意义的,并通过发现其生活故事中遗漏的部分,引导来访者重建具有正向意义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的疗法。他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并在后来得到快速发展。 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是叙事治疗的两种理论基础,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之上,叙事治疗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理念: 1.1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后现代主义者的观念则不同,把焦点放在语言如何组成我们的世界和信念,认为社会是在语言中建构他们的现实。言语并不是中性或被动的。每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就揭示一个现实,每当我们以言语表达时,就把言语所产生的区别予以正当化。对心理治疗师而言,工作中的重心在于,不管是信念、关系、感受或自我概念的改变,都牵涉到语言的改变。语言的变动性使治疗师与求治者之间对话,充满发展新语言的机会,因而可以把有问题的信念、感受和行为转化协调出新的意义,以新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经验,藉此产生许多新的可能性[1]。 1.2问题才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叙事治疗认为:人不等于问题,家庭也不等于问题,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那么它也就有可能在这些知识与标准失效的情况下消失。因此,问题是独立于人和家庭的,人如果能够和问题的故事分开,就会开始感觉个人的自主,感觉自己有能力介入自己的生活和各种关系中。 1.3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当事人自己才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咨询师相信个体会再度对生命获得主权,会重新获得自我的资源。因此,在叙事治疗中,来访者与治疗师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治疗师是陪伴者。而不是权威和指导者。 1.4寻找自己生命的力量。主流文化影响人们,这是叙事流派的主轴,我们认为自己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是没有力量的。叙事治疗就是帮我们把问题和人剥离开,将问题“外化”。叙事治疗认为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问题的专家,都是生命的主人。叙事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解构受主流故事控制的旧故事,重新建构一个来访者真正希求的、具有个人力量的新故事。 二叙事治疗的基本特征 2.1关系取向的治疗立场 传统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存在一个稳定、独立的自我。一旦这个自我发生

第八节 文学叙事

第八讲文学叙事 学习目标: 1.了解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叙事的构成 2.了解叙述内容:故事;结构;行动 3.了解叙述话语: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视角 4.了解叙述动作: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 知识谱系: 讲义: 第一节叙事界定 本节论述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概念——叙事。分为四个问题来谈: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和叙事的构成。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人们都喜欢听故事,因为以讲故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如小说)往往是丰富多样、魅力无穷的。人们对叙事性作品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的发展演变过程。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就对叙事性作品进行研究,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环境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叙事理论。中国的古典小说理论则大致从明代开始获得了迅速发展。随着白话小说和戏曲的发展,关于叙事性作品的理论逐渐兴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明清之际金圣叹的小说评点和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总之,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这些传统

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以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逐渐兴起了叙事学。这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对叙事文学作新的研究的产物。叙事学与传统叙事理论都致力于探讨叙事性作品的叙事奥秘,但在具体作法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其二,它不再把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是选择故事的叙述方式、叙述者声音、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关系等作为新的研究重点。叙事学对于叙事性作品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它往往忽略传统叙事理论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忽视了具体叙事性作品的特殊性,因而存在一定偏颇。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叙事理论和当代叙事学各自的成败得失,吸取其合理成分,以便进一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 —————————————————————————————————— 问:传统叙事理论着重关注什么问题? 答: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相对于现代叙事学关注“故事是如何讲出来的”即话语而言,这些传统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已被讲出的故事”即内容,从而形成以故事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问:叙事理论在中国产生于何时?谁是突出代表? 答:叙事理论在中国是从明代开始逐渐产生的。它随着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而产生,其中明清之际金圣叹是突出代表,他在其小说和剧本评点中建立了以人物性格理论为特色的叙事理论。 ——————————————————————————————————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与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故事,按汉语中“故事”的本义来解释就是“过去的事”。鲁迅有一组历史小说就叫《故事新编》。英语中的“故事”(story)一词有“历史”或“史话”之义,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 什么是文学的叙事?文学叙事,简称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这就引出叙事的基本特征:1.着重表达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抒情性作品注重主观情感表现、表意性作品强调观念表达不同,叙事性作品必须通过外在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的具体刻画去把握社会现实。2.具有话语虚构性或假定性。这是说,叙事性作品所讲的故事,无需寻求客观社会现实事实的验证,而只需符合艺术世界的虚构性或假定性逻辑。 ————————————————————————————— 问: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 问:什么是叙事? 答: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 —————————————————————————————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叙事看起来是单纯的讲故事行为,但实际上与特定意识形态具有密切联系。由于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因而特定的文学叙事行为也必然会渗透进着特定的意识形

小升初叙事类专题阅读

小学阅读理解的常见考点: (1)关键词语关键句子意思的理解 (2)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3)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4)体会思想感情。常见有体会一句话、一段话、全文的思想感情。有的体会作者的感情,有的是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 妈妈的礼物 ①有个孩子,在他出生的那天,妈妈就离开了人世。从此,每当看到别人从妈妈那儿得到礼物,就非常伤心:“啊,我的妈妈,竟来不及给我一件礼物。” ②一天,这孩子想起这件事,又伤心地哭了。他独自在街上徘徊,泪水模糊了双眼,撞在一位老人身上。老人并不生气,还关切地问:“孩子,你哭什么?” ③孩子向老人倾诉了自己的哀伤。 ④老人听罢,严肃地说:“孩子,你错了!其实,你的妈妈为你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你应该珍惜才对!”“那------我怎么会不知道?”孩子惊奇地问。 ⑤老人语重心长地说:“首先,妈妈从你出生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给了你。这难道还不够吗?” ⑥孩子听着,眼睛忽地一亮。 ⑦老人接着说:“不仅如此,妈妈还给了你的眼睛,让你去世界;给了你耳朵,让你去世界;给了你一双腿,让你去世界;给了你一双手,让你去世界。这些,难道还不够吗?”孩子听着,陷入了深思。 ⑧老人又说:“孩子,最重要的,妈妈还给了你一颗充满热血的心,那是为了让你珍惜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 1、文中有许多描写神态的词语,如生气、严肃等,请另外从文中找出3个描写神态的词语。 2、根据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⑴语言恳切而有分量,情意深长。 ⑵细心地听取。 ⑶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3、写出画线字的近义词。 ⑴孩子向老人倾诉了自己的哀伤。() ⑵孩子诧异地问。() 4、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空格内。依次应填 改造灵敏观察明亮倾听走遍 5、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第二自然段中“孩子独个儿在街头徘徊”是因为 ② “孩子听着,眼睛忽地一亮。”他想: ③“孩子听着,陷入了深思。”他又会想: ④老人说妈妈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具体指哪些礼物?

另一种影像叙事

另一種影像敘事 本書為英國著名美學理論家約翰?柏格及瑞士攝影師尚?摩爾共同所作,主要內容在探究所謂「攝影的本質」。 內文分為四部分來探討影像的敘事性,第一部分是尚?摩爾以自身所拍攝的照片,讓各種不同職業的觀者來觀看這些無任何文字說明的照片。有趣的是,同樣一張照片,不同的觀者皆會有不一樣的詮釋。作者將照片的人物、時代背景等重要關鍵字都書寫整段文字的最末,讓讀者在看的時候也會猜測相片中的人物是在做什麼事或是他的心情狀態如何,最後讀到「答案」(姑且稱照片的真實描述為答案)多少會與自身所猜測的有些差異,讓我覺得相當有趣,而會進一步的想到照片的敘事性,以及各種不一樣的觀看方式,亦會產生各式各樣的解釋與想法。第二部分則是約翰?柏格提出一些攝影的理論,並點出攝影的兩種用途,一種是意識型態的功能,將攝影當作真理的證據,另一種則是將照片視為內心情感的具體展現,此部分並比較了攝影與繪畫的差異以及觀看的方式。第二部分每一篇開頭都會引用一句或是一段經典,例如〈外貌之謎〉這段的開頭引言是「去閱讀那些從未被寫出來的」──霍夫曼斯塔爾。讓人閱讀起來覺得更有層次感,相當有趣。第三部分是兩位作者共同合作,以名為〈假如每一次……〉的150張沒有文字說明的照片來呈現一個故事。而第四部分則是探討〈假如每一次……〉中的相關理論。藉由這些沒有文字當輔助說明的圖片,激起讀者自身的內在經驗,勾起相關的記憶,以攝影的影像來述說故事。 本書於作於1982年,中譯本直至2009年才出版,雖然時隔二十七年才在台灣出版,但書中所寫的文字、攝影圖片,以及所提及的理論,並不會讓人覺得有時間上的隔閡,當然理論的部分是有相當程度的深度使得較難理解,然而不論是書中的照片或是關於影像的敘事性以及見解,都仍是相當獨特而生動的,是相當精緻而富有深意的一本書。讀後對於影像的詮釋方式、以及其中圖像本身的敘事性,又多了一些想法及感受。

(3)小说叙事学 叙事虚构世界

(3)小说叙事学叙事虚构世界 第七章叙事虚构世界 一、叙事是一种虚构 任何叙事都与现实拉开了距离,不可能与现实完全吻合。 1、四种世界 (1)真实世界:是存在的,真实的世界是流动的,无法把握的,无法客观再现。从叙事角度看,真实的世界是存在的,但叙事只能真实地把握世界的一面,只能用符号把真实的世界表现出来,而非再现。 (2)参与者眼中的世界 (3)整理者眼中的世界 (4)读者眼中的世界 后三者都是虚构的世界,除了真实的世界之外,都不可能与客观世界完全吻合。 2、虚构是叙事的魅力~是故事永无止境的源泉,是人类把握世界、表现自我本质力量的方式,从艺术角度上看就是虚构从中表现人的才能等各方面,虚构的种种世界补充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叙事虚构的世界 1、虚构世界的几种类型: 虚构,一头连着现实的世界,一头是根本不存在的世界。 ,1,可能的世界:符合客观民办的规律和常识的世界。 A(摹本世界:尽量按客观民办来描述,如严格的自叙,卢梭《忏悔录》; B(部分虚构的世界:有一定事实,加上一定虚构,如曲波《林海雪原》 C(全然虚构的世界:全是作者想象的产物,但符合生活的常态。如鲁迅《阿Q正传》

,2,神奇的世界 仍遵循生活的可能性和常态,但把生活的可能性任意拼接、放大、缩小,形成与真实世界非常不同的世界。 ,3,荒谬的世界 可能的世界与神奇的世界基本与客观世界相符。而荒谬的世界表现出的则是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它抛开生活的逻辑规律,任意进行虚构、组合,这样形成一个与现实现世界大相径庭的世界,让人感到震惊、困惑。读者在这里看不到真实的生活逻辑规律,也看不到符合世界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一切。这些荒谬的世界在文学作品中是较多的。 如西方现代派的作品:《等待戈多》、卡夫卡《审判》这些都没有道理可以追录, 1 亦无法用生活中的常理来解释,夫妇不认识,犯人无故处死。荒谬的世界虽违反生活规律和常识,但不意味着它与客观世界无相通之处。换言之,它在表现形态方面,不同于客观世界,但在本质上,与客观世界有相通之处。如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一般认为是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但更主要是写人在歪恶势力面前随波逐流、不敢抗争。 ,4,悖谬的世界: 把各种可能性任意加以组合,从而导致水火不相融的多种可能性,出现在同一个世界里。如果说荒谬的世界是无规律可寻,那么悖谬的世界是一个解构了的悖谬世界。它的一头连着不存在的世界,而且悖谬,既然是人的虚构,而人又不能不受人的主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完全悖谬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其次,对叙事学影响直接、贡献最大的是俄国民俗学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普洛普。他的代表作品《民间故事形态学》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他通过对俄国100个民间故事的研究分析,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叙事功能”。后来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涌现。较著名的有:1.法国叙述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于1966年出版的《结构语义学》一书,主要研究叙事结构和话语结构。2.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也于1966年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他在论文中提出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即功能层(作品系统中最小的叙述单位,是故事中以相关项面貌出现的切分成分)、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描写叙述作品本身过程中叙述者和读者得以获取意义的代码),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这篇论文为之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叙事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并不断壮大。20世纪80年代又兴起了“后经典叙事学”即“新叙事学”,推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

(完整版)小升初(六年级)记叙文阅读

小升初衔接精品 专题9:记叙文阅读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的线索是指贯串记叙内容的脉络,有连缀全文的作用,可以人物、事件、物件、时间、空间为线索,或者以叙述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 小学六年,我们学习了许多篇记叙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卖木雕的少年》《七颗钻石》等等。已经了解了一些基本常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 1.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文的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以时空转移为线索②以事件为线索③以物为线索④以人为线索⑤以作者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等。3.记叙的顺序: ①顺叙(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作用:全面反映事物来龙去脉,顺理成章。 ②倒叙(先写结果,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提到前面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只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作用:强调结果,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一种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件。作用:交代原委,使文章行文有波澜,有变化。 4.记叙的人称: ①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我”在文中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只是陪衬,甚至起穿针引线的作用。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的优点是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的叙述,但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容易使读者感到亲切。 ③有的文章中运用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阅读时要注意有时是同读者讲话,有时是作者在同作品中的人或物讲话。 例题一: 一句毕业赠言 即使所有的青藤树都倒了,你也要站着;即使全世界都沉睡了,你也要醒着。六年前,我把这样的句子写在他的笔记本上,然后告别母校,各奔东西。

影像叙事结构是什么

一部电影的好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而我今日说出自己对电影的想法,只是为了寻觅与我相知之人,不奢求众人皆能接受我。但若是真的引起了一些共鸣,那将会带给我很大的喜悦。 题记 阿凡达已上映很久,自己也看过了几遍,心里一直都想写点东西,以纪念阿凡达的出世和自己的心情。可阿凡达的完美竟让我不知如何下笔,我又不想翻来覆去的描述心灵的震撼与感动,所以迟迟没有动笔。 我的心里在不停的思考,什么是卡梅隆最初的影像,故事的开始在什么地方,它的本源是什么。影片浑然一体,难分因果,和我们的世界一样复杂。我思之愈久愈感无力,分明体会,却难以尽诉。无奈之下,也只能尽我所思,勉强言之。 下面是我认为组成这部电影的几个主要元素,它们的设置巧妙的令人赞叹。 首先是杰克的视频日记。 其实< 阿凡达>的主体故事就是杰克的最后一篇日记,所有的一切都是杰克的回忆罢了,这也是杰克最后为什么没有死的一个原因。这样的设置有很多好处,最明显的是有了一个讲故事的人,方便了电影的表述并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插:真实性是一部电影的基础。真实性不是符合我们世界的真实,而是符合电影世界的真实。一部电影做到了真实才仅仅是及格,离电影的极致还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电影的结构另一个是电影的气质。我称之为真,善,美。在层次上它们是递进的,在表现上它们是一体的。比如阿凡达,卡梅隆所做的所有的技术上的革新和创造,都是为了电影的真实性,而把这些元素组成电影的方式就是电影的结构即善,最终电影所传达的思想是否有魅力能不能打动你,就是美的体现。这是我的电影分类标准】。 影片在杰克的旁白中开始,到杰克的第一篇日记是一个阶段。在这段叙述中,卡梅隆干脆,简洁,快速的介绍了电影中除了爱神之外所需要的一切原素,镜头流畅自然,音乐大气磅礴。并且首次出现了视屏日记,叙述了记录日记的原因。以后视频日记就成了影片的一条主要叙事线索,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在攻打家园树之前显示了日记在电影里的作用,并从侧面传达了杰克与克鲁丝关系的转变,以及杰克心理变化的概括性描述。就这样跟着杰克我们慢慢的进入了电影世界,进入了潘多拉,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现实世界。仿佛我们每个人都成了阿凡达。 其次,是杰克的身份设置。 一个下肢残废的退伍军人,在地球上坐着轮椅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没有希望更没有未来,一个命运注定的人生,一个已经结束的生命。这样的人本来不会出现在潘多拉,更不会成为阿凡达,但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杰克就成为了阿凡达。电影中的偶然却是现实中的必然,这是创造的秘密。 “一个生命结束了,另一个生命开始。”这句台词就是这部电影最简洁的概述。杰克双胞胎哥哥的去世,造成了杰克的到来。必须有一个双胞胎哥哥不然无从开始,因为克鲁丝不会造一个杰克这样的阿凡达,而只有杰克这样的灵魂才会舍弃人类,才能得到爱娃的眷顾,才能赢得纳威人的信任,才能得到爱情,并最终成为领导纳威人反抗人类的勇士。错误常常是创造的机会,不应该出现的杰克反而铸就了一段传奇。我们这就看看杰克的身份设置给影片带来了什么。 第一:下肢残废 所以才会那么渴望奔跑【初入潘多拉的兴奋,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情节。若是一个健全人该怎么设计阿凡达的初次体验,才会达到如此效果】;才会不断受到嘲笑歧视;才会体味到人间的冷漠,社会的无情,政府的虚伪。这一切为最终反叛人类埋下了第一个原因。在与潘多拉世界对比后,何去何从已不言而明。【插:库里其对杰克许诺完成任务后会让他用自己的腿站起来,那时杰克都已经能跑了,可笑的是,当杰克都已经能在美丽的潘多拉上自由的飞翔时,库里其还拿能在一片荒芜的地球上走路来诱惑杰克】。 第二:因为军人的身份:a.引起克鲁丝的反感,引出与库尔的争吵,然后自然的就告诉了大家人类来潘多拉的目的以及两个部门间的分歧和电影中的主要矛盾,为以后集体反叛建立了基础;【插:两部门的分歧还引出了移动链接室,而移动链接室对影片结构的重要我想大家都能体会到吧】;b.成为库里其的卧底,为军方提供了纳威人的信息,是人类两次进攻纳威人的基础,并且使人类对纳威人的所有行动都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c.拥有强悍的身体素质,迅速的适应森林,成为魅影骑士,潘多拉的天下第一,【参照三拳打到秦泰,身手多么敏捷利落漂亮,普通人是做不到的】;d.懂得军事知识并成功组织最后一战,最终战胜了人类。 杰克的身份与故事的叙述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有太多细节我无法尽诉,它们本就是电影本身,从电影中慢慢寻找其中的秘密吧,那会带给你无限的乐趣。 第三,森林野兽与土鲁克 当杰克作为陌生人闯入森林时,所有进攻杰克的野兽最后都成为了杰克的救兵,铺垫的无迹可寻,浑然天成。野兽的出场是为了让杰克陷入险境更是为了最后一战胜利。还记得克鲁丝提醒杰克的那句话吗:它们的盔甲坚不可摧。其实克鲁丝是提醒我们观众的,潘多拉有抵挡人类的力量。土鲁克的出现也有这样的性质,是为了给杰克的身份加一道神圣的光环,一种象征。而在实际的过程中,它更

徐岱小说叙事学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徐岱小说叙事学读书笔记 篇一:《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读书笔记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 篇小说》读书笔记 申丹教授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是一本研究与应用欧美文学批评的专著。在读完这本作品三遍之后,我仍然如堕五里雾中,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的理解困难。第一,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本身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科学,它有着繁杂的概念,有着多样的研究流派和研究方法;第二,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会深刻地受到一定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要理清这些影响也是很困难的;第三,作家的文学创作有一部分是根据自身经验和天赋进行创作,有一部分是在接受文学理论的学习之后进行的创作,这两部分的创作都会对文学批评理论产生反作用,所以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是动态的,复杂的,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第四,申丹教授在该专著

的上篇的概述中说到“本书为文学领域的读者撰写”,已经明确指出了受众。文学领域的读者就应该对文学概论、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潮流等有非常熟悉的认知,否则在阅读、理解该书时就会产生与我类似的困难,进而不能把握该书的理论框架、理解该书的观点和看法,更不要说对申丹教授提出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了。 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面对上述种种困难,但读者应选择继续阅读,并通过收集其他方面的资料来帮助理解。 一、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专著? 前面已经提到这是一本文学批评方面的专著,它提供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改编等方式或明或暗来展现现实生活的本质,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把握文学作品的实质,就需要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作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研究生,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的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对于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文学作品是作者精心创作出来的,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价值判断,阅读文学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思考,这就需要读者能尽可能地走进作者,挖掘出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同情作者,进而生出自己的思考;同时,文学创作不是简单直白的说教,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意义,有可能是不明显的,或者在文本内部是矛盾的,这就要求读者掌握一定的批评方法,能挖掘出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而对现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 出。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 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两种定义颇有出入, 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 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它着重研 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 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 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 下形成。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 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 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 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其次,对叙事学影响直接、贡献最大的是俄国民俗学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普洛普。他的代表作品《民间故事形态学》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他通过对俄国 100 个民间故事的研究分析,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 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 31 个“叙事功能”。后来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2.60 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涌现。较著名的有: 1.法国叙述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于 1966 年出版的《结构语义学》一书,主要研究叙事结构和话语结构。 2.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也于 1966年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他在论文中提出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即功能层(作品系统中最小的叙述单位,是故事中以相关项面貌出现的切分成分)、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描写叙述作品本身过程中叙述者和读 者得以获取意义的代码),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这篇论文为之后的 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叙事学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并不断壮大。20 世纪 80 年代又兴起了“后经典叙事学”即“新叙事学”,推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答题 技巧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问文章内容类别? 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的写作顺序: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 (1)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如《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开头描写皂荚树的样子,接着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描写皂荚树给同学们带来的许多方便和快乐。 (2)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 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按金华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先后顺序,记叙金华双龙洞的总体情况和主要特征。又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是按“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会议厅→走出大门”几个不同地点来记叙的。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即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如《中国石》一文中战士们爱拣石头、爱赛石,这是发现“中国石”的起因;拣石、洗石、发现了“中国石”,仔细端详“中国石”,这是拣到“中国石”的经过;战士们喜爱“中国石”,这是“中国石”带来的结果。这样写,让人明白事情发展的阶段性和来龙去脉。 (4)按不同方面内容的顺序写。 常用于写带有说明性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写了不同内容的四件事:讲《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表达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5)按总分的顺序写。 A先总后分再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