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四课全球气候变化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四课全球气候变化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四课全球气候变化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四课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典例解析】

【例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题:材料一2000年三月下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在荷兰首都召开,会上气候学家发出警告:如果对温室气体不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未来100年内全球气温将上升2℃~6℃,给数以亿计的人们带来灾难。与会代表一致谴责美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方面的消极态度,愤怒的荷兰代表将生日蛋糕砸在美国代表的脸上。

材料二《京都议定书》主要是要求发达国家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然而2001年3月下旬,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拒绝履行《京都议定书》,引起世界舆论大哗。

1.按照因果关系将下列选项用字母代填在图中方框内: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

C.极地冰雪融化

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

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

F.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H.大量森林植被遭受破坏与砍伐2.据研究,人类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中除二氧化碳外,还有()

A.氮氧化合物B.硫氢化合物

C.氟利昂D.沼气

3.关于长期过度排放二氧化碳严重后果的不正确说法是()

A.温带一些耕作业发达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B.南极洲平均海拔高度将增加

C.加拿大农牧业区将扩大

D.上海、加尔各答等沿海城市将面临灾难4.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大量增加的可能且有效的措施是()

A.立即停止使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B.控制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

C.植树造林种草绿化

D.将石油和煤炭转化为气态燃料

5.美国和荷兰同属发达国家,但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是因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此问题不是一国或几国能解决的,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作才可解决。本题以温室效应的新闻材料为背景点,考查了政治、历史和地理三学科的相关知识。

解答:

1.见下图

2.C3.B4.C

5.①两国都在极力维护本国的利益②荷兰是世界闻名的低地国家,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在海平面之下,温室效应使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将被淹没③美国是世界矿物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对其经济影响较大

【例2】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因素是()A.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B.耕地面积不足,林区开辟梯田

C.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冰箱

D.沿海填海造陆

E.跨流域调水,调节地表径流

H.引水灌溉,改造荒漠、戈壁滩、石山

G.过度抽取地下水

解析: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林区开辟梯田,减少森林面积,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被削弱;人们广泛使用的冰柜和电冰箱,向大气中排放氟氯烃,严重破坏臭氧层。以上三个因素都会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让学生全面了解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后果及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解答:A B C

【自我诊断】

一、选择题

1.关于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

B.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

C.全球变暖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干旱现象

D.全球变暖使得高纬度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

2.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是()

A.北半球高纬度和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减少

B.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

C.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减少

D.大部分热带沙漠将会消失

3.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A.甲烷B.氟氯烃

C.二氧化碳D.氮氧化物

4.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A.将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

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物种不易患病,抗害虫袭击的能力提高

D.植物的生产率会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5.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一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

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

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6.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是()

A.海平面的上升

B.臭氧大量减少

C.燃烧煤、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和氧化氮所致

D.森林被砍伐

7.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含量增加将会产生的后果是()

①海面上升②温带草原地区气候变干③

腐蚀建筑物④皮肤癌发病率上升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8.下列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加,农作物增产②积

极开发氟利昂的代用品以及研制新型制冷系统,是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措施③对煤炭中疏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④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二、综合题

9.读“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图”,完成下面问题:

(1)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总体状况表现为冰川广布的______期和相对温暖的______期的交替。

(2)最近几十万年以来,每当冰期出现,冰川从___纬度向___纬度,从高山向____推进,气候明显变____;间冰期冰川后退,气候变____。

(3)最近一次冰期发生距今____万年到距今____万年之间。当前地球气候正处在温暖的____中。

10.读图,回答问题:

(1)科学家研究认为,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______气体导致的______效应有关。

(2)图中表明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与地球平均气温升高的趋势是______。据图回答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与温室气体含量有什么关系?

【拓展提高】

一、选择题

1.影响全球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 )

A .太阳辐射、洋流

B .大气环流、地面状况

C .洋流和人类活动

D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2.二氧化碳被称为保温气体,是因为( )

A .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

B .破坏臭氧,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 .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D .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

读a ,b ,c 三幅图,回答3~5题。

3.20世纪60年代后 ( )

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②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③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④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4.与三幅图相吻合的结论是 ( )

①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②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③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 ④近三十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大体相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5.近年来,与a 、b 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 A .①③ B .①④

C.②④D.②③

二、综合题

6.读“世界各大洲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示意图”、“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

(1)图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十国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_,最少的亚洲国家是______。

(3)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______,其能源消费结构以______为主。

(4)在工业发达国家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法国仅为英国的52.5%、为德国的56%,从法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说明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自我诊断】

一、选择题

1.B2.B3.D4.A5.B6.D7.A8.C

二、综合题

9.(1)冰期间冰期(2)高低平原冷暖(3)71间冰期10.(1)二氧化碳温室一致的(2)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拓展提高】

一、选择题

1.D2.C3.C4.C5.B

二、综合题

6.(1)北美欧洲亚洲(2)美国印度(3)中国煤(4)核电比例占70%,是主要的消费能源

(5)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6)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②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试卷和答案

四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加点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m ēn ( ) n án ( ) m èn ( ) n àn ( ) b ǎ ( ) zh ā ( ) b à ( ) zh á ( ) 三、改错别字。 挺拨 ( ) 雄伟状丽 ( ) 奔弛 ( ) 疲惫不甚 ( ) 四、把词语朋友送回家。 辨别 辨认 1、照片已模糊不清,无法( )。 2、母亲让我仔细( )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 道谢 感谢 3、一位阿姨替奶奶开门,奶奶向她( )。 4、他们连一句( )的话也不说就吃起来。 sh àn li án ɡ p í b èi b ù k ān 闷. 热 扎. 针 把. 儿 逃难.

保持 维持 5、我和小明的友谊( )了多年。 6、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 )生计。 六、对号入座。给“只”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只:A 、表示专一不变;B 、仅有;C 、但是;D 、表示限于某个范围;E 、仅仅是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 2、家里只有我一个人。 ( ) 3、他话也不答,只低着头干他的事。 ( ) 4、本来预备今天拍摄外景,只是天还没有晴,不能拍摄。 ( ) 5、徐悲鸿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 ( ) 七、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1、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2、父亲的教导对我一生受益。 3、给逃难的人一顿饭吃,每个善良的人大部分都会这么做。 八、按要求写句子。 1、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 “被”字句: 2、阿姨推开大门。 扩句: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1)

第二单元 本单元以“学贵有疑”为主题,包含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四篇课文,以及“习作:小小‘动物园’”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就是通过文本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本单元的习作的主题是“小小‘动物园’”,写写家人和某种动物的相似之处,在叙述中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语文园地”可以通过观察来识记生字,可以通过背诵等方式积累名言警句。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1.认读“豌、按”等10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豌豆、按 照”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内心活动,体会各自的性格特点。分角 色朗读课文,体会童话的魅力。 3.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学习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的方法。 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内心活动,体会各自的性格特点。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童话的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学习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内心活动,体会各自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你的志向是什么呢?为了实现志向,你是怎样努 力的? 生说说自己的志向,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努力的。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豆子也不例外,这不,文中的五粒豆也展现了自己的志向,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2.全班交流作者的资料。 课件出示: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一、课标解析 课标:分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影响。指导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地理环 境和人类活动带来了重要影响,应提高环境危机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气候变化的概念: 不断变化中 按时间尺度分 为 、 、 。 近代气候变化 特 点: 。 原因: 。 海平面 。危 害: 。 可能影响 影响 生产。具 体: 。 影响 过程。导 致 。 适应对策: 、 、 等。 三、典题解析 1、读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 , 原因是 。 (2)二氧化碳对 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 有很大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将发生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对全球变暖问题进行了考查,可涉及三方面的知识,一是近年来二氧化碳增 加及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造成的。二是二氧化碳增多与全球变暖的内 在联系,是由二氧化碳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的性质所决定的。三是全球变暖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 化

答案:(1)升高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毁林(2)地面长波辐射气温(3)一方面全球变暖会引起部分极冰融化,使海平面升高,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另一方面,全球变暖会使世界各纬度地区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2、读图,分析回答: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这种现象称之为二氧化碳的。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益俱增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是。 (3)把图中预测海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并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4)按图中①状况发展下去,未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 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 E、台湾海峡将变宽 解析:前两问较基础,后两问难度较大。第(3)问重在分析图,由④→③→②→①,反映海平面上升幅度由小到大,上升幅度越大说明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能源利用状况无变化。第(4)问,按①状况发展,意味着气温逐渐升高,华北春旱将更为严重,天山雪线也将明显上升。这是一道读图分析综合题,能力要求较高,解答中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需认真分析。 答案:(1)波动上升“温室效应”(2)森林被大量砍伐的缘故(3)按表中情况分析,对照图示得出自上而下依次是:②①④③(4)A、C、E 四、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高于全球平均值 B、我国南方地区的气温增高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题。 1.边长是()米的正方形的土地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米的正方形的 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2.一块正方形菜地,边长是800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公顷。 3.修一条长25千米、宽40米的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占地()公顷,合 ()平方千米。 4.一个占地5公顷的长方形苗圃,宽是100米,它的长是()米。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一间教室的面积约是54平方千米。() 2.计量一个村的耕地面积,用“公顷”作单位比较合适。() 3.面积是1公顷的土地只能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 4.一个长40米、宽25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公顷。()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5平方千米=()公顷 9000公顷=()平方千米 2500平方分米=()平方米 30000平方米=()公顷

68公顷=()平方米 20平方千米=()平方米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埃及最大的金字塔的占地面积约是5()。 2.大连的长兴岛面积约是252()。 3.学校操场的面积约是400()。 4.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建筑面积约为8()。 五、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5公顷30平方米6平方千米6公顷63000平方米 六、在里填上“>”“<”或“=”。 6公顷5900平方米2900平方米30公顷 5公顷500平方米3公顷4平方米34000平方米 23000平方米2公顷9公顷100000平方米 七、解决问题。 1.一架直升机在一片长方形松树林(如下图)上空喷洒药水。这片松树林的面积 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2.一块三角形果园,底是600米,高是50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3.一个长方形的养鱼池,长400米,宽200米。这个养鱼池占地多少公顷?如果每公顷水面养鱼1200尾,这个养鱼池共养鱼多少尾? 4.一块长方形麦田,长是600米,宽是300米,如果每公顷收小麦6000千克,这块麦田能够收到100吨小麦吗?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最新整理)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练习 班级: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 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请将自己的答案填写在表格当中) 科学家预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 1.4 ℃~5.8 ℃,约是 20 世纪升温幅度的2~10 倍。据此回答 1~2 题。 1.气候变暖的影响可能有( ) ①冰川退缩②冻土融化③气候更加适宜生物生长,各地动植物数量增加 ④高原内陆湖泊水量大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2.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B.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湿润 C. 高纬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D. 从全球看,利大于弊 对野象生活习性的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读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回答 3~4 题。

3.公元前 500 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 A.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4.关于该历史时期(公元前500 年~公元1830 年)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 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 该历史时期我国 1 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 0.6℃~0.9℃。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读 图回答 5~6 题。

5.右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②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6.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高ft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 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 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图“某地树木 年轮示意图”,回答 7~9 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讲解 教学过程: 课前趣味知识分享:眼力测试 (1)人在上面还是在下面呢? (2)你知道周围有多少老人在朝他微笑吗? 知识点一:课文重点知识讲解 一、多音字组词。 空隙(kònɡ)──太空(kōnɡ)差(chà)不多──差距(chā) 重叠(chónɡ)──沉重(zhònɡ)匀称(chèn)──称呼(chēnɡ) 铺平(pū)──药铺(pù)触着墙(zháo)──着陆(zhuó) 假说(jiǎ)──寒假(jià)藏身(cánɡ)──藏族(zànɡ) 二、难字用心写。 1)“虎”字是半包围结构,前四画的顺序是竖、横、横钩、撇; 2)“逐”字是半包围结构,最后写走之旁“之”; 3)“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 4)“茎”的第四画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 5)“蔽”字左下部分的笔顺是先写上边的点、撇,再写下边的竖、横折钩,然后写中间的 一竖和里面的撇、点。 6)“搜”字的右上部分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 7)“倾”“抛”的书写要注意间架结构的安排。 一、理解词语。 1)均匀: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2)隐蔽: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 3)骤雨:下得又大有急的雨。 4)慎重:谨慎,认真。 5)起源:事物发生的根本。 6)随遇而安:能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7)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8)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9)枉费心机:白白的浪费心思。 10)坐卧不安:坐着、睡着都觉得不舒服,形容心里着急。 二、近义词。 均匀──匀称空隙──间隙牢固──坚固隐蔽──隐藏 慎重──谨慎简朴──朴素宽敞──宽阔搜索──搜查 选择──挑选柔弱──弱小静谧──寂静豪放──豪爽 鼓舞──鼓励休想──妄想消磨──荒废 三、反义词。 弯曲──笔直牢固──松散舒服──难受隐蔽──公开 干燥──潮湿粗糙──光滑平坦──坎坷复杂──简单 慎重──草率崭新──陈旧静谧──喧闹宁静——喧闹 崭新——陈旧 六、注意关联词。(找出句中的关联词,理解它在句中的用意。)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借助关联词,直接点明了蟋蟀出名的原因。 2.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借助关联词,证实了蟋蟀的住址排水优良,这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3.蟋蟀钻到土地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 ──借助关联词,既写出了蟋蟀会工作会休息,又看出作者观察细致。 4.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借助两组关联词,讲述一连串的推理,充分说明巴西和非洲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2019年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2019年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5 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1.认识“荚、豌、按、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恐、枪”等16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重点】 1.认识“荚、豌、按、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恐、枪”等16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豌豆熟悉吗?在通话世界里,豌豆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你们看--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了,来到这个世界上,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教师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荚、豌、按、僵、苔、囚、框、溢” “构”是“木”加“匡”;“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豌——碗”是形近字;“囚——因”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豌、按、适、恐、枪、耐、玻、璃、探、愉、绕、曾” 左右结构:豌、按、枪、玻、璃、探、愉、绕,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绕”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角没有一点。 上下结构:曾。 半包围结构:适。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 僵硬:(肢体)不能活动。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 2.4节 四川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蒋李军课程标准: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根据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⑵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⑶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图2.28、图2.29,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⑵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提高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⑵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顺序是: ⑴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⑵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⑶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教学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小组讨论】 阅读教材P47,据图2.29-2.30讨论: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2、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CO2含量变化之间有什么相关性? 3、人类哪些活动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第4节 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的是()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3.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2010·厦门模拟)“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

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 图甲图乙 4.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近2万年来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B.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在冷暖交替变化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悉尼报道当地时间周五,研究人员宣布一块面积是中国香港两倍大小的冰山从南极脱落。近几年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导致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据此回答6~7题。 6.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A.温室气体增加B.太阳辐射增强 C.臭氧层空洞扩大D.酸雨危害严重 7.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逐年下降 B.一月0 ℃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 C.南海诸岛的面积迅速增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 一、判断题(每道小题2分共16分) 1.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2. 758+396=758+400-4() 3. 596-98=596-98-2() 4. 72×(38+42)=72×38+42() 5. 900÷700=9÷7=1……2() 6. 1456-(324+456)=1456-456-324() 7. 54÷(3+6)=54÷3+54÷6() 8. 因为A-8=B-6,所以A>B() 二、填空题(1-3每题2分, 第4小题4分, 第5小题10分, 第6小题16分, 共36分) 1. 把式子9+9+9+9+9改写成乘法式子是: 2. 一个数的亿位上,百万位上,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字都是6,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3. 把a+4+a+4+a+4写成积的形式是: 4. 3080740650吨读作:(),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5. 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五位数是(),它们的和是(), 差是(),积是(). 6. 5245036是()位数,最左边的"5"在()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表示5个().另一个"5"在()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表示5个().两个"5"所表示的值相差(). 三、简算题(每道小题4分共24分) 1. 3675-2998 2. 2365-(307+365) 3. (7×8715+3×8715)÷15 4. 45×99+45 5. (343+685+157)-585 6. 396×25 四、应用题(每道小题6分共24分) 1. 某煤矿四月份计划出煤38400吨,技术革新后平均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增产256吨,四月份实际生产多少吨煤?(按30天计算) 2. 第一小组有6个人,其中5个人语文考试的平均分是85分,加上王刚的分数后,平均成绩是87分,王刚的考试成绩是多少分? 3. 两个水管同时向池中放水,粗管每小时放水15吨,细管每小时放水11吨,经过8小时把水放满,这个水池能装多少吨水?(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 4.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后长和宽分别增加5米,扩建后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一、填空题(1-12每题2分, 13-14每题3分, 15-16每题4分, 第17小题6分, 共44分) 1. 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3. 比699999大1的数是(). 4.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5. 比较大小.240×15□240×10×5 6. 比较大小.28-28×0□(28-28)×0 7. 比较大小.(45+25)×6□45×6+25 8. 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9. 比较大小.96-(54+26)□96-26-54 10. 比较大小.60×4×2×25□60×2×(4×25) 11. 比较大小.27×13+27×27□(13+27)×27 12. 13870000千克=()万千克 13.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 14. 1195000000人≈()亿人 15. 7045201960读作:(),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朱凤玲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以诚待人”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中彩那天》《尊严》,略读课文《万年牢》《将心比心》,还有一个语文园地。《中彩那天》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万年牢》告诉读者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实在。《尊严》讲了一件石油大王哈默罕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更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将心比心》虽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能给人心灵的震撼,告诫人们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 四篇文章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语言朴实,但内容生动感人。学习本组课文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修养。 除课文之外,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让学生积累有关诚信方面的古诗文名句和由“信”字组成的词语,这不仅能丰富语言积累,而且能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让学生通过说和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加深对“诚信”这一专题的理解;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29个词语,会读会认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4、感悟人物形象,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并能付诸行动。

5、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充分感知文本内容,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6、通过揣摩品味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7、运用课文中学习到阅读方法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文章,搜集身边的有关事例,加深理解,促进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体会叙事要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养成认真阅读、多读多想的好习惯。 3、在理解故事《中彩那天》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4、了解故事《万年牢》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5、学习故事《尊严》时,要从描写年轻人的自尊,懂得什么是尊严。 6、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 1、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 2、精读课文《中彩那天》《尊严》用4—5课时 3、略读课文《万年牢》《将心比心》用2—3课时 4、口语交际 1课时 5、习作 2课时 6、“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1—2课时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 1.填一填,找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2.填一填,找出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形状。 3. 在上面的图中,看到的是, 看到的是,看到的是,看到的是。 那么,是从()看的, 是从()看的,是从()看的,是从()看的。 4.如图: (1)从()面和()面看到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2)从()面看到的形状是。

5.仔细观察,找一找。 (1)(2)(3)(4) 小明通过观察上面的四个几何体看到了A、B两种形状,如下图: ①从正面看,是图(A)的有( )。②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 ③从左面看,是图(B)的有( )。④从上面看,是图(B)的有( )。 二、选择 1.从右面观察,所看到的图形是()。 ①②③ 2.下面的几何体从侧面看,图形是的有()。 ①(1)(2)(4)②(2)(3)(4)③(1)(3)(4) 3.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回答问题: 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有(),从左面看形状相同的有()。

①(1)(4)②(2)(3)③(1)(2) 4.给添一个小正方体变成,从()面看形状不变。 ①正面②上面③左面 5.认真观察下图,数一数。(如果有困难可以动手摆一摆再计数) 上面的几何体是由( )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①5个②6个③7个 三、解答 1.小丽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出了下面的立体图形,根据要求,选择适当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的立体图形有()。 (1)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2)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3)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4)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 2.摆一摆,用方格纸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

第4节 全球气候变化 精品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分析】 这是课程标准中“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 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2. 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3. 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不必具体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但在教学中要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 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顺序是: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2)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3)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 教材的顺序、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学生基础分析】 (1)学生对太平洋岛国的迁移、南极企鹅的生存问题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所需要具备的时间、空间概念和跨度还不够。 (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只考虑人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可能影响不够完整,寻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教案 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四年级下册二单元主备人 教学课题5.琥珀教学时间第 1 课时 2020年月日总节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怒吼、松脂、拂拭、渗出、半晌、 推测、蜘蛛、热辣辣”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重点识字、记忆。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具生字卡片课件PPT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琥珀艺术品图片。 2.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3.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4.介绍作者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一)提出自学要求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二)汇报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指名读,师生及时更正: 注意读准平舌音“餐测”,翘舌音“脂拭渗晌挣刷”等。

2.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拭餐渗”的书写 师范写,并讲解: 3.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指名读课文,正音。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3.给课文分段: 再次读文看看课文如何分段?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图文结合,了解琥珀特点。 1.图文对照,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3)请大家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 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五、课堂总结,巩固提高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欣赏了琥珀的美丽和神奇,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都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单元四年级下册二单元主备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word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刻尺度。2.把握全球气候变化的缘故及可能阻碍。3.联系实际认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概念:长期①________变化的一种反映。 2.要紧表现:不同时刻尺度的②____________变化。 3.不同时刻尺度的气候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时刻跨度③____,变化周期④____。 (2)近现代时期 特点:波动上升,总的趋势是在变⑤____。 要紧缘故:大气中⑥________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阻碍 1.使海平面上升 (1)缘故:⑦________和⑧____________。 (2)阻碍:改变⑨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地区面临被埋住的危险。 2.对农业生产的阻碍 (1)有利阻碍:使积温?________,生长期?________, 在?____________国家,农作物产量提高。 (2)不利阻碍:使某些地区?________,造成?________,在?____________国家,农作物减产。 3.阻碍水循环: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________和?________格局,加剧水资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矛盾。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多使用○21________。 2.植树种草。 3.防止○22________。 4.减少○23________,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24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 1. 2. 3. 探究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探究材料教材P46图2.28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和图2.29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有的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气候变冷。在白垩纪末期,整个地球发生了广泛性冰冷,日温差增大,冷热季节交替明显,恐龙因无法抗击和适应冰冷的突击,最后灭绝了。1.由材料分析,气候变化的表现有哪些?按时刻尺度分为哪几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分层测试题 时间:40分钟 姓名___分数___等级___习题设计者:官渡田郊完小吴佳佳 单元目标:(可以借鉴《教师用书》上的单元评价建议和样卷) 一、夯实基础(70分) (一)填空(20分,共5题,每空2分) 1、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都是()单位。 2、边长是()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是()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也就是()公顷。 3、一所小学占地是长方形,长98米,宽102米,这所小学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公顷。 4、单位换算。 1平方米=()平方分米 4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公顷=40000平方米 5公顷=()平方米 (二)选择题(10分,共5题,每小题2分) (1)3公顷=()平方米。 A. 300 B. 30000 C. 3000000 (2)一个长方形的菜地,长是1000米,宽是100,它的面积是()。 A. 10公顷 B. 10平方千米 C.10000平方米 (3)1平方米和10米比较,结果是()。 A. 1平方米大 B. 10米大 C. 无法比较 (4)( )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公顷。 A. 10 B. 100 C. 1000 (5)一块边长为400米的正方形麦田,它的面积是()公顷。 A. 160000 B. 1600 C. 16

(三)判断(10分,共5题,每小题2分) 1、计量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一般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2、所有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3、只有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才是1平方千米。() 4、一块长2000米,宽5米的长方形草皮的占地面积为1公顷。() 5、张芳家的房子三室两厅,面积约130平方千米。() (四)填上合适的单位(10分,共5题,每小题2分) (1)大树有15()高。 (2)游戏场占地面积约4()。 (3)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有40()。 (4)运动场占地面积3500()。 (5)农民王伯伯家的稻田面积是2()。 (五)比一比(14分,共2题,第1小题每小题2分,第2小题4分) 1、在里填上“>”“<”或“=” 5公顷 500平方米 300公顷 3平方千米 900公顷 9平方千米 6000平方米 6公顷 840000平方米 84平方千米 2、把36公顷、3平方千米、3公顷60平方米、36000平方米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必修1第二章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主备人 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 … 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1课时 1 - 课程标准 1.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利用图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状况和主要原因。 2. 能利用案例材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学习重点、难点 【基础强化案】 I.知识要点: 一、全球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对策: 1.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 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全球气候的干湿变化直接导致了各地降水量的增减,____________ 和_______ 灾害频繁发生,从而引发 滑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土流失等其他的自然灾害。 (3) 全球气候的变化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4) 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的影响更为显著: ①农业 有利:北半球变暖,温度带—移,有利于作物生长。高纬地区_________________ 期延长,产量________ 。 不利:增温加速 _______ ,热带干旱区农作物产量 __________ ;中纬度“谷物带”生产潜力____________ ,农业病虫危害________ 。

②工业 全球变暖对工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_____________ 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_____________ 低纬度地区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