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余映潮《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完美版

余映潮《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完美版

余映潮《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完美版
余映潮《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完美版

余映潮《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

一、导入

(一学生例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我喜爱的名著”)

师:谢谢这位同学,我听出了她的那个片段的主要信息是——“收藏美丽”,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可以用这样的理念来学习我们的课文了,我想是可以的,学习《济南的冬天》,收藏她的美丽。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师:先看背景材料,老舍,读。(幻灯片放映作者简介)

(生齐读作者简介)

师:这是文学常识,要知道,这一篇精美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齐答:老舍。

师:齐读这则材料:

生(读):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二、板块一(品析1)

师:好,谢谢。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我们的阅读品析能力。(师放映“课文品析”)什么是“品析”呢?——品味欣赏。我们有三个学习活动,都是让同学们进行阅读能力的历练的。(师出示幻灯片)看,请你看课文,把“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圈出来,然后联系全文内容来证明哪一个词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开始独立思考。

(生独立思考2分多种后)

师:好的,我们来试一下。用概述的方式来表述你的观点,发言的层次是,大致上两个层次,第一,你认为哪个词,然后阐述你的理由。可以举手发言了。

(生1举手)

师:好,谢谢你。

生1:我觉得应该是用“温晴”这个词,因为课文的开头就是用济南的冬天来作对比,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并以此为课文的主线,贯穿全文。接着就先总后分的聊起了济南的冬天的山顶和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从而点题。

师:好的,听她的发言,关键词咬的很准,文章的首段开头,然后文章的结构,然后文章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都点到了,表扬。好,继续来。

(生2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2:我认为应该是“理想的境界”这个短语。因为除了济南,在我们这边,我们这里的冬天是寒冷的,是刺骨的,是凛冽的,而济南的冬天却十分温暖,不怎么刮风,所以在济南的人们和我们都梦想着有这样一个冬天,能够很暖和地很舒适地度过一个本应该寒冷的季节,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一个理想,然后济南的冬天为我们实现了。

师:恩,好!有那么温熏的阳光,有那么温馨的水色,怎么不是“理想的境界”呢?续。

(生3举手)

师:请你来。

生3:我也认为“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最能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因为第二段的第一句就提到了“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说明即使只有“温晴”,而没有山水的衬托,说明这个冬天也不是最理想的。只有有山有水有阳光,还有温暖的怀抱,真是给人一个

最值得在寒冷的季节,不仅是有气候的温暖,而且有温暖在心里流淌。

师:啊,是的是的。有山有水,而且气候是那样的温暖,让每个人心里都有笑意,怎么不是“理想的境界”呢?好,继续。

(生4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4:首先,如果我觉得,它说概括全文一个大体写的东西的话,那么,“理想的境界”可以用来概括,但它这个问题是说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特点不一定要那么大体,而“理想的境界”这个词显得有些太统一了,很多地方都可以成为理想的境界,而它说是济南冬天的特点,所以,在文章的开头,老舍先生就把济南的冬天和伦敦,北平还有热带进行了比较,从而突出了济南是个温晴的地方,所以我认为,这篇《济南的冬天》,它的特点应该是“温晴”。

师:谢谢。她的分析思路是:先从一般事物的角度来分析“理想的境界”到处都有,然后从特别的环境的角度来肯定“温晴”在这篇课文中可能就是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谢谢你!继续来。

(生5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5:我觉得应该是用“奇迹”,因为“温晴”、“宝地”或者“有山有水”,在江南的一些地方都是比较的常见的,只有在北方才是用“温晴”的,如果光用“温晴”、“宝地”、“有山有水”,不足以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正因为它“温晴”,所以才让人感觉这是一种奇迹,也正因为它让人感觉非常的奇妙,所以人们才认为它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我觉得“奇迹”是最能概括的。

师:恩,你是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来逐步地进行推理的,只有“温晴”才能够创造“奇迹”,因为“奇迹”而形成“理想的境界”,好,谢谢你!再来说。

(生6举手)

师:你来说。

生6:我认为应该是“温晴”,因为在第一段,作者就说“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说明作者认为济南之所以是个宝地,是因为济南有“温晴”的天气,那么我认为“温晴”是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

师:正是因为“温晴”所以才是“宝地”,正是因为“温晴”所以才是“奇迹”,这又是一番道理。还有吗?

(生7举手)

师:好,请你来说。

生7:我认为应该是“慈善”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因为在别的地方的冬天,花草都凋谢了,树叶都凋落了,而济南的冬天,人们会感到很温暖,人们心里有一种安慰,就觉得也许春天就要到了,就给他们的心灵上带来了一次安慰。

师:恩,这样的慈善呐,小山是那样的美,水色是那样的俊,怎么不让我们感到这样的地方时慈善的呢?好,还有两位同学要发言。你先说,他再说,我们再来看怎么样。请你来。(请生8说)

生8:我认为是“慈善”,因为济南的冬天是有温晴的天气,是慈善的,因为是一个理想的境界,给人很温暖的感觉,所以它是慈善的,前面的词都可以用来看出济南的冬天是一个很慈善的季节。

师:恩,是啊!大自然就像母亲,大自然的造化使济南这座老城就像安适地躺在一个小摇篮里,这样的冬天怎么不慈善呢?

(生9举手)

师:好,你来说。

生9:我觉得济南冬天的特点应该是“宝地”,因为从气候特点上来说,它与北京比是没有风声的,与伦敦比是没有雾的,与热带比是没有毒日的;从景色特点上来说,它有山有水,才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所以说是一块宝地。

师:宝地。适合于我们居住啊,这个宝地是那样的慈善,这个宝地是理想的境界,这真让我们费解啊!

(生10举手)

师:好,说一下。

生10:我认为是“宝地”,因为济南下雪的时候就像是一幅水墨画,而且冬天下雪的时候,水面上不结冰,这种种迹象在我们看来都是很宝贵的,都算是一种奇迹,所以我认为应该是“宝地”。

师:因为有这样的奇迹,所以才算是宝地,哎呀,我觉得我很难说服你们了。我认为这个问题,当然,如果我们说,你自由地选用文中的这些词语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大概每一个都可以用一下。但是,我们是在全文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的。首先我们注意课文第一段的两个关键词:“温晴”,“宝地”。可以这样说,济南是温晴的宝地,因为温晴才是宝地,这是一;第二,再从全文看,因为温晴才创造了许多自然的迹,因为温晴才有那样的山、水,和人们的心理感受。我想,温晴这个词,还要从其他的角度来看。下面,我给你们再逐条地、仔细地分析一下。(边放幻灯片边讲解)全文是扣着“温晴的天气”这条主线来写的,所有的景物描写都要突出“温晴”两个字:正因为扣住“温晴”描绘着济南的山和水,作品才铺展出一幅幅淡雅秀美的画面;第二个道理,看顺序,绘天绘地,写雪写水,由暖阳描画到暖城、暖山,描画到不结冰的水,表现的都是“温”和“晴”。继续看。第二段,全景;三段、四段,雪中山色;五段,水上美景。没有哪一幅是写阴冷的,都是“温晴”。因此,这些画面在“温晴”的基调上统一起来,给人和谐一致的美感。还有理由,即使是写雪景,也在表现“温晴”,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因为晴朗,所以“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晴朗的天气,晴空下的雪上。好,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他几个短语或词,它们往往在一个段落里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概括这一段的大意或者集中表现作者赞叹的情感。

三、板块二(品析2)

(进入课文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放幻灯片品析二)

师:好的,谢谢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很好的到课文里来了,我们的思绪很活跃,下面的内容就比较的容易了。第二次品读欣赏,划出“小摇篮”,它在第二段;划出“带水纹的花衣”,它在第三段;划出“小水墨画”,它在第四段;划出“蓝水晶”,它在第五段。如果说作者使用了高妙的修辞技法,在每一个段落里都用了一个关键的比喻来写美丽的济南的冬天的话,那么这四个比喻在每一段里面的作用都值得我们欣赏。注意老师的表述,老师没有说“你最喜欢欣赏的是哪一个”,老师说的是“你最能够欣赏的是哪一个”,那么,也就是说,你要欣赏,还要讲出你的欣赏的内容出来。好的,开始思考。

(学生思考2分多种后)

(师轻声询问学生是否可以了,再等会。)

师:是不是可以讲述观点了?(有学生举手)好,两位,那边,好,我们试一下。

(生1举手)

师:请你来。

生1:我认为我最能欣赏的应该是空灵的蓝水晶,按照课文里的说法,就是从“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一直到“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从这样的描述里看的话,水晶给人的感觉本身就是很玲珑,剔透的,而空灵意思就是说很清净,这样的话,就可以感觉到这块水晶从内到外是没有一丝杂质的,而课文里生动的描写就觉得这是一个春天的景象,

万物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但这明明就是济南的冬天,而这样更能衬托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而且它语言非常的生动,“蓝水晶”、“澄清的河水”,这样很贴切的比喻更让我们感受好像看到一幅风景秀丽的画卷一样。

师:恩,分析得多么的好啊!“空灵的蓝水晶”表现的是一种纯净的美。

(生2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2:我最能欣赏的是第二段的把小山比作一个摇篮,首先,这个比喻很生动,因为有了小山,所以人们感到心里有了依靠,有了安慰,而且它人们感到舒适,感到暖和,也体现了济南的冬天的温晴。

师:恩,对,不仅表现了“温晴”,还表现了另外一个“温情”,情感的情。继续,哪一位?(有同学第二次举手)

师:你说了一次了,还有没有没说过的。

(生3举手)

师:好,来试一下,先来试一下。

生3:我更能欣赏的是“带水纹的花衣”,因为课文前面一句话写的是“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说明雪没有完全把山给覆盖着,所以是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形象又准确地写出了雪草覆盖的状态,进一步说明了济南的冬天的温晴。

师:恩,美丽,山色的美丽,这个比喻还让我们展开思绪,想到“带水纹的花衣”,

它的整体的美可能就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生4举手)

师:试一下,试一下。

生4:我最能够欣赏的是第五段的“空灵的蓝水晶”,大家都知道,水晶给人以纯洁的感觉,蓝水晶能让人身心舒适,而济南呢,就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纯洁得让人不愿意去碰,就好像是个奇迹,在这一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绿来衬托,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盎然的绿,连水都不忍得冻上,更何况是人呢?绿水与蓝天应和,它们相得益彰,即使之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也是那么地融为一体。

师:啊,这样诗意的表达呀,太让我惊叹了!而且我还建议你,如果还加上一句话的话,就是“美丽的色彩,那么蓝汪汪的”。好,谢谢。

(生5举手)

师:你来。

生5:我最能理解的也是“带水纹的花衣”,因为从这一句话看出山的色彩美,黄白相间,并不像其他地方,冬天的山总是嶙峋的,死气沉沉的,从中也能看出济南冬天的温晴。并且,风儿吹过,那些没有被雪覆盖的草在风中摇摆,也能看出这座山很生机勃勃。

师:恩,给我们一种美丽的动感,好,谢谢。还有一个地方没说到吧?

(生6举手)

师:好,你的小手高高举起。(生笑)

生6:我觉得“小水墨画”这个比喻最好,因为它后面加了一句“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张小水墨画肯定是非常赋有诗意的,这就更衬托出济南的山景的美。

师:好,如果说把你的“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再引申一下,就是古朴。啊,这个冬天,这种色彩显得很古朴,那种画面的构图显得很古朴。好,谢谢你帮了我的忙。刚才我还是于心不忍。(师准备结束这一环节,又有学生举手)

师:还是让你说一下。(大家笑)

生7:我也认为“空灵的蓝水晶”,因为天上和水中都是蓝颜色的,这蓝颜色融为了一体,

仿佛让我们置身于一个画中,所以我认为“空灵的蓝水晶”是很好的。

师:恩,好的,你要感谢我满足了你的愿望。(众人笑)好,小结一下,做记录。(边放幻灯片边小结)摇篮太美了!写出了秀美的山形地貌、舒适的冬暖环境(给时间让学生记录);带水纹的花衣,表现的是雪后山色的斑斓和大自然的、小山的飘逸美好的情韵(给时间让学生记录);小水墨画,凸显的是山村的疏朗点缀,山村点缀在小山上,远远看去,那样的美丽,而且因为是冬天,所以它的色彩是古朴淡雅的,这足见作者用小水墨画来比喻冬天的济南的城内的小山的精致之美;空灵的蓝水晶,则显示了天光水色的清净和温暖泉城的亮丽。(给时间让学生记录)总的来看,这篇文章表现手法最高妙的地方就是——以小喻大,以小绘大,以小描绘大,从而表现出景物的画意诗情。

四、板块三(品析3)

(进入最后一个环节的学习放映幻灯片品析三)

师:这一个学习环节,我们同样表现了同学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很好的听读能力。继续来,把我们的视点集中在一个精致的片段上,我们要做一次集体的训练——书面作业。我们先来读一下,注意朗读:语速慢一点,读出语气词的味道,读出有些意思不太明显的,但是又有表情作用的词的味道。你看,“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再听“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还有“山尖全白了”。你看,这些词好像都没有什么实在的意思,但是都是表达情感的。好,一起来读,最妙的~读!

(生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师:好了,开始集体训练,每个人都要完成四道题,然后选做一道,我开始读题目,你就开始做作业了。(幻灯片放映作业要求)给这段文字进行“画面命名”,要求赋有诗意;圈出全段文字中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用单竖线“划分”的方法表现你读懂了这段文字的层次结构;要品析“顶”字为什么用得好,“镶”字为什么用得好;然后还是自由选做,还可以发现这段文字的一个美妙之处。好,抓紧时间做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在课间巡视,和学生交流,将近4分钟)

师: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第一题,诗意的画面命名。

(生1举手)

师:好,请你来。

生1:我给这段命名的题目是“落雪风景”。

师:“落雪风景”,写的雪写的景,但是落字好像不太好听,好的,谢谢,继续思考。

(生2举手)

师:你呢?

生2:我取的名字是“雪中山色”。

师:“雪中山色”,很聪明,我们刚才有个地方好像出现过一次,“雪中山色”,而且,这段好像就是写的雪中山色。

(师点到生3,生3回答不出。)

师:好,继续思考,为难了,这就是概括。

生4:我写的是“山中雪景”。

师:恩,“山中雪景”,小山雪景。

生5:我写的是“秀山淡雪”。

师:秀美的山,淡淡的雪,“秀山淡雪”,这个组合得不太通俗,谢谢。你呢?

生6:我写的是“秀山粉岭

师:秀山粉什么?粉岭,比较雅,但是人家一下子听不懂,绕过你一次。

生7:我写的是“小雪中温暖的济南”。

师:“小雪中温暖的济南”,把济南改成小山?可能好一点。

师:好的,我拟的是——注意,你们要学习一个字,“小山雪霁”,这个“霁”是雨后、雪后初晴。你可以拟它“小山雪霁“,也可以拟它“雪后斜阳”。你看,“雪后斜阳”它就概括得全面一点。好,这对同学们是一个考验。

师:第二题,圈出贯穿全段文字的一个字,你说一个字。

生1:我觉得是“妙”。

生2:我觉得应该是“雪”。

生3:我觉得应该是“妙”。

生4:“白”。

生5:我写的是“雪”。

生6:我写的也是“雪”。

师:好,这个又让我为难了,贯穿全文的是白呢,是雪呢,是妙呢,是小呢?我们来看,“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哪里妙呢?是不是后面都写妙啊。文中的主要内容是写雪,但是文中每一个层次表现的都是雪之妙。这是一个难题,同时也考察我们对某一个关键词贯穿全文作用的理解,因此,这个题,如果说,给全分的话是妙字,如果说给一半分数的话是雪字,给三分之一的话是白字。妙字是最妙的,它贯穿全段,而且表达的是作者赞赏的感情啊!

师:第三题用划分表示你读懂了这段的层次。

(生1举手)

师:好,你来说。你的层次划分,出来没有?

生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单独为一个层次,“看吧”一直到“露出点粉色”是第二个层次,“就是下小雪吧”一直到“太秀气了”是第三个层次。

师:恩,好的,谢谢。你的划法?(问生2)

生2:我觉得“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是一个层次,“看吧”一直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是一个层次,还有“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到“出点粉色”是一个层次,然后最后一句是一个层次。

师:恩,你是四个层次,他是三个层次,还有没有划法,你有没有划法?你呢?说一下。(问生3:我的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吧”是第一个层次,然后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是第二个层次,然后一直到最后。

师:恩,恩,好的。这里面两种答案,而且两种答案里面还有各层次里的正误之分。我们现在来想这样几个道理:第一,总体地说一个景然后分步去描写,这就很自然的把两个层次划分开了。我们再来看,所谓的叙议结合,就是对事物有了一个描叙,或者在事件有了一个记叙之后最后会有一个抒情句或者是一个抒情段或者是一个议论段,在这段当中是不是表现为最后一句啊?这样一分析层次就出来了。(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划竖线,“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微微露出点粉色。”都是表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的,然后是议论抒情,收束全段。这才是正确的答案。

师:第四题,我们选两位同学,或者两位同学自动站起来。第一,品析一个“顶”字;第二,品析一个“镶”字。

(生1举手)

师:好,你品析一个字。

生1:我品析“顶”字。我觉得这个“顶”字用得很恰当,因为它把“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比作“日本看护妇”,日本看护妇指的是日本的护士,而护士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十分圣洁的职业,所以我觉得它把山上的矮松顶着一髻儿白花,感觉它十分的圣洁,十分的美丽。写得非常好。

师:恩!突出了它的色彩、位置,都写清楚了,谢谢你。

师:一个“镶”字,好,你来。

生2:“镶”字贴切的表现了白色山尖连接蓝天就如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形状。

师:恩!形状。

生2:这样就显得特点的美。

师:显得特别的美,你能说一下吗?补充一下呢?(问生3)

生3:“顶”字表现了山上的一髻儿白花的形状,这个字很贴切的展现了山的秀美。

师:而且表现了一种手法,谢谢。这两个字用得很精妙。我们来看,“顶”字为什么用得好?形态之美,如果用“扣”字,就不好听了也不好看了;轻盈感,压在头上,扣在头上,覆盖在头上,都不好听——形态美,轻盈感。“镶”字,表现的是线条逶迤,不断地在起伏延长,同时轮廓亮丽,雪山和蓝天,由雪峰上的那条线把它区别开来。(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师:好,下面的内容,我给大家讲一下,做好记录。(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美妙之处——这一段用了反复的手法,写晴朗的日子里的小雪,写了山上,写了山尖,写了山坡,写了山腰,反复地写;化静为动,带水纹的花衣,就给我们这样的感受;这个术语要知道,以虚写实,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要想象,就像朱自清的《春》的结尾,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小伙子,都是虚的,以虚写实;更重要的是,段末点题呀,在描叙景物之后有一个抒情式的点题,使整个段落在结构上、在情感上都显得很精致,段末点题,就是下小雪吧。所以这是它的基本的美点。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其实是实践的文章的一种读法:先整体,再部分,再精段。同学们表现很好,我就觉得在精段的品读上我们还要加把力就更好,谢谢同学们的努力,同学们很辛苦,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掌声雷动)

附点评

(一)戎丽霞:

1、甚感于余老师的宁静、淡然,我想到了一节课的时空艺术。不同于小组合作带来的“热闹”听觉,“悠然见南山”的欣意却依旧荡存于这节课。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安静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深刻而到位的点拨,诗意精准的小结概述,这一切都是静默的。明确的指点要求“圈出来”、“独立思考”、“开始做作业”等简洁的话语,落在学生脑海,同时也提醒了老师的教导应该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2、教师的文本研读能力。情到深处即为诗,从余老师的教学设计形成独特的板块特色,他对课文的把握和对学生的点拨,以及设计问题的角度来看,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育理念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我最佩服的是他在课后对老师的点评中,讲到每篇文章可值得欣赏的地方,那种淡定和自信,非几十年功力和磨砺不可啊!深感于此,以后的文学评论功夫还得磨炼啊。

3、理性而富有诗意的点评。钦佩处三言两语的鼓励,扼要的概括,理性的光芒散射在整节课中。站在平等的角度看学生,民主的开放式问答,却又在一个板块结束时“居高临下”的小结,我认为恰恰是这些具有一定高度的富有诗意的精准语词,深深地印刻在学生心中。不得不佩服此番学养和眼力。

(二)马兆云:

今天有幸听了一节特级教师的语文课,我觉得大师展示是他的深厚的教学功底:清晰的教学思路、准确而简练的语言等等。特别是他对每一位同学的发言都是在进行概括、提练的基础上加以表扬和鼓励,而不是简单的“对”与“不对”或“好”与“不好”,这种“功夫”不是模仿得来的,是经过多年“修炼”得来的。

今天是我第一次听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刚开始听时觉得余老师讲话语速好慢、节奏好缓啊,听了10分钟才发现慢的优点与慢的魅力。一堂课听下来,印象最深刻的是——倾听。无论哪一个学生发言,余老师都那么认真的倾听,发现学生发言中的亮点,然后复述,鼓励评价。教师能够那么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我想每一个发言的学生都会有成就感吧。另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是回归文本。通过“品析一、二、三”三个环节,让学生粗读课文,进而精读课文,反复品读,一幅济南冬天的温晴画展现在眼前。另外,通过回答前的细节提醒,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语文素养,佩服。

(四)王誉俭:

有幸听余映潮老师的《济南的冬天》,深刻感受到余老师聆听于学生,随感于课堂的扎实功力:从学生荐读的一篇小短文引出“收藏美丽”的感慨,再自然地引出《济南的冬天》;从学生对字词、比喻的品析到老师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评价与概括……诗意在课堂间漾然起伏,很好地营造出朴实浑厚的“本色语文”的氛围。

余老师对课文品析的立点很高,三个递进层次,从最适合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的词和短语,到四个比喻中“你最能欣赏的是哪个”,再到对某段文字进行“画面命名”、全出贯穿全文的一个字,划分结构、说说这段文字的另一个美妙之处……一系列的活动将学生的动与老师的讲紧紧联系起来,不失传统,不失意蕴,美得很。

(五)叶曦萌:

1. 这样高屋建瓴的课堂教学是我从来都不敢尝试的。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总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忧:学生能不能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自己有没有把课文讲透,如果课堂只问问题不做活动学生会喜欢吗?总是追求了热热闹闹的课堂形式,忽略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思考。今天余老师的这节课让我看到了大师的风度。

2. 虽然整节课没有了形式上热闹,发言的小手似乎举的也不算多。但我相信在余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正真的读了课文,思考了文本。

3. 这一节课的问题不多,三大板块。首先是让学生选一个词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学生一步一步的分析,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力度和深度加强了。

4. 第二个板块,下面四个比喻句中你最能够欣赏的是哪一个。随着学生的分析,文章写作特色逐步展现。

5. 经典段落的分析给这一段命名,余老师还提出了一个要求:有诗意的名字。学生绞尽了脑汁,费劲了心思。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理过程,学生才会正真理解文章。

(六)邹敏:

今天有幸聆听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上课,余老师一张口,语音轻扬、饱满,余藴缭缭,话语淡定、从容,尽显智者风范。不愧为大师!

课堂中印象最深的首先是余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平和亲切的口吻,满含鼓励与期待。“你要说吗,来,试一下。”“我想听你的。”“谢谢你,你帮了我一个忙。”平等的对话,双向的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了优秀课堂的前提。很显然,余老师在课堂上成功地运用着启发式教学。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这一问题的提出,在学生交流分析,逐一审视时,余老师从分清主次,找出决定事物的主要因素一点引导,最终得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又如四个比喻中你最能够欣赏的是哪一外?还有“顶”字、“镶”字的好处等等,余老师就这样在启发学生从品读中体味作者的一种情感。课堂的点睛之笔可能就是余老师课后的启示,即文章的读法“整体——部分——精段”,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吧。

(七)李庆霞:

听余映潮老师的《济南的冬天》,好象在听智者聊天。他聊得太专注,聊得太吸引人了。听课时,感触不断来撞击头脑,随手写了一些感受,过后再来细品:

1、品析(一)““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问题一出马上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在想,这些词都是赞美济南的冬天的,要谈最适合,必然要进入到文本里面去寻找依据,同时还要了解作者爱济南的情感,这样一来就不知不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了课文,真是“牵一发动全身”,太妙了。在学生选择分析后,余老师有一段小结,”济南是“温晴”的“宝地”,因为温晴所以是“奇迹”,因为温晴所以“慈善”……”.更可以看出大师设计的匠心,所谓答案、结论都是相对的,语文本来就是学习的思维方式。

2、余老师整体把握课文的意识超强,不割裂文章,不断章取义。如谈主线“温晴的宝地”,描绘“山”和“水”表现的是“温晴”,绘天绘地表现的是“温晴”,写雪景也是表现的“温晴”,分析四个比喻还是体会的“温晴”,大师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课堂的调控能力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

3、在听课时我写下了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板块设计不刻意,因为刻意必然雕琢,刻意就容易矫情。初看余老师的课,板块设计真的很简单,就是“品析(一)、品析(二)、品析(三)”,完全没有我们的走进作者,整体感知,阅读理解,延伸拓展…….的模式,但品什么,怎么品,“整体——部分——精段”,由面到点,品析的思路一目了然。这样的板块设计即体现了教学的思路,同时也提示了品析的思路和和方法,真是一举两得。

(八)罗斌:

今天听了大师的一节课,确实很震撼,我突然发现,一节语文课,有时候可以通过激情澎湃去感染学生,有时候也可以依靠娓娓道来的魅力去震撼学生,而显然,后者需要的是多年的积淀和深厚的功底,需要的是无穷的语言魅力。

余老师的课听上去似乎没什么,品析(一)(二)(三),三个问题,似乎这几个问题我们也曾经在教《济南的冬天》的时候都讲了,但是区别在哪里呢?——合理的整合!我们满足的是将问题一个个抛出去,然后解决了就满足了,但是大师呢?我想他必然用了更多的时间花在思考这些问题本身,然后研究,寻找统一性,再进行整合整理,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对文章本身深化理解。

不妨回顾一下自己的备课呢?差距似乎就不言而喻了吧。问题不在于多少,在于精细,在于效率优先。

(九)董云

听余映潮老师的《济南的冬天》,后来又仔细的听了他对上3节课的评价,不难看出这位老先生做任何事情都是那么的条理分明:

1、上《济南的冬天》时是三大板块:品析(一)““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品析(二)四个比喻句,品析(三)第3小节,这样在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整体——部分——精段”的教学。

2、评课时也是三大板块:教师自己研读课文,然后评析教课老师的教学,从过程到效果,从老师到学生,从内容到形式,从优点到缺点无所不谈,最后提出如果自己来上课是会怎么处理公教学老师借鉴。我觉得这最好一点是最值得我敬佩的,因为人的欣赏水平往往高于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的,既能评又能提出自己的构思的水平应该是更上异层了吧。

3、余老师评价和上课小结的语言很具有艺术性,肯定方式多样,否定婉转,所谓答案、结论都是相对的,更可以看出大师设计的匠心,语文本来就是学习的思维方式应该不必去追求一个标准,言之有理就行吧。

4、本色语文的风格,使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上学时代:懵懂的自己在课堂上静静的聆听这老师的娓娓而谈,静静的沐浴着老师播洒的甘露,没有压力,没有竞争,有的只是吸取和陶醉。

(十)崔恒霞:

1、听语文课就是与别的课不一样,暂且不管课的内容老师的组织或是教学设计,语文老师的郁扬顿挫的声音象播音员一样的能深深地感染每一位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听语文课真的是一种享受啊!

2、由于听课的老师太多,只能远远地坐在后面,虽然看不清老师的容颜,但是能感受的到来自于老师的声音,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总是温和地注视着学生,静静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当学生发言结束后,老师总能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引用学生的语言语句,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的请清楚楚,我想这看似简单的教学行为其实凝聚着老师深厚的语言功底。

3、老师按顺序请学生来品析课文,对于学生的发言,老师都能耐心的地听完,当已经有四五位对品析(一)发表了观点之后,老师说了一句话“还有两个同学想发表意见”,我想这体现出了老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十一)吕雪峰:

听了特级教师的一节课,颇有感触。整堂课始终在一种美的意境中变换心中对济南的映像,从师生在交互中勾勒出对遥远北方一座城市的山水阳光村庄融为一体的自然画卷,让外行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东西,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带给人美得感受和心灵上的慰藉。即使是在料峭的严冬这样的客观环境中也能渲染出丝丝暖意,传递出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幸福感。不止一次的路过济南,也做过短暂的停息,可是少了感受的触觉和笨拙的表达方式,济南对我而言是在北方大地上一座座被现代工业文明糟蹋的城市复制版。或许,今年的济南可能恢复了它原有的魅力,从而吸引了全运会的召开。今天,如此细腻的情景却在脱离现实的课堂中通过一节生动的课堂再现,其实读懂不只是济南,而是感受大自然的心情和生活的态度。

(十二)田钧:

余映潮老师的“版块式”教学模式是他老人家的独门绝活。听余老评课,心情为之一爽。余老对周晶的《〈世说新语〉二则》、王静霞的《思念是人生的彩虹》、贺利群的《睡美人》,首先从文本分析入手,余老师对于文本的分析可谓是独具慧眼,三言两语,句句切中要点;然后评三位老师的课堂特色,大加褒奖,再分别从思维力度、品读精度、分析深度不足入手提出了不足,最后以“版块式”教学的模式提出了修改方案,佩服佩服!余老师也为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济南的冬天》,“版块”结构清晰明了。课堂分为三个环节,品析一、二、三。老师有目的地将课文的重点词句提供给学生。如品析一:“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学习“众说纷纭”,却是滔滔不绝,理由十足,这个生成的过程都是学生独立思考下完成的,不得不让我们觉的余老师的课堂魅力。在此基础上,余老师给了自己的答案,学生认真地做了笔记:扣着“温晴的天气”这条主线,描绘着济南的“山”和“水”……表现的都是“温”和“睛”,文中的几幅画面都是写“温晴”,给人以和谐统一的美感。……

如此,教者思路明确,学者头脑清晰,这样的语文课自然是轻松而又高效的,我们要好好学习这种“版块式”语文教学,将它和“合作学习”融会贯通。

(十三)刘婷:

没有花哨的导入语,一开始就是全班齐读课文,然后作者简介,然后品析课文。品析课文(一)的处理,关于济南冬天的特点,他并非像我们平时通过阅读第一小节,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而是给出了一组具有较强概括性的词语,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我想这个训练就不仅仅在于得出一个答案了,更大的意义在于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既能纵向深入,紧扣文本挖掘,又能够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最妙的在教师的评价与小结。没有一个评价是直接抛出答案的,都充分肯定了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小结时,层层挖掘,突显“温晴”才是根本。

品析(二)中,围绕比喻修辞,给出喻体,让学生选择力所能及的赏析。将每一段中的

语言重点予以展现、揭示。不必像我们平时,割裂文本,到相关的小节中反复读,读中体会。亮点是教师的小结,每一个喻体,都给予了14字的对仗句,凝练精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语文功底。

品析(三)中,真正体现了教师由整体到局部,点点渗透的理念。关于重点段落,薄雪覆盖下的山,教师打出了总共五道问答探究题,让学生一并思考。并给出学生相当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正反映了余老师评课的理念:巧用合作学习,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才能使思考所得更具深度。

还值得一提的是:余老师从不避讳让学生记录答案,每个环节的小结,必是投影片打出,并提醒学生作记录。对全文各段内容的梳理,也是投影打出,学生记录。只因教师给出的全是精心提炼过的如诗般的语言。

(十四)杨茸茸:

今天有幸学习了余映潮老师的一节课《济南的冬天》。余老师这节课就围绕一个中心:课文品析,设计了三个问题。品析一,在“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等词语中,找出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特点的词语。品析二:赏析课文中过的四个比喻句。赏析三:课文第四段的赏析。流程不多,但是容量很大,有这样一些感受:

1. 设计巧妙。《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老课文,里面可讲的内容很多。余老师虽然只有三个问题,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知识点全都融入进去了。同时,由全文—语句—精段,板块很清楚,老师是站在一个高度去把握全篇课文的,而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往往将一篇美文分解的支离破碎,丧失了美感。

2. 点评精彩。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温晴”,印象中,第二个学生就答到了这一点。当时我就以为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可以过去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余老师没有肯定学生的答案,而是继续讨论,而真理就是越辩越明的。无论学生选择什么答案,余老师都不直接表示对错,而是加以分析,如“她的分析的思路是先从一般的着手,再从特定的分析”,“他的分析是从逻辑关系的角度逐步推理”等等。我们上课是的评语往往就是“好”、“很好”这些强调词汇,这些评语没有针对性,讲多了,也就失去了激励作用。究其原因,我想一方面是我的应变水平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我其实没有认真去听,也就难以抓住其中的关键之处了。

3. 语言魅力。余老师的语言,干净利落、一针见血,没有一点语余。一上课,我觉得老师语速很慢,慢慢就发现,这样一节需要学生大量思考的课上,老师较慢的语速,较长的停顿,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了”。

(十五)邹旭:

听余映潮老师的《济南的冬天》,发现大师和我们上课真的有很多地方不一样。

一、问题的设计匠心独运:

以往我们总是会问:“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只要粗粗浏览第一小节便可找到“温晴”二字,后面文章便无需再读,一个问题问下去收获的信息量太小。

可是余老师却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这些词都是赞美济南冬天的,而且彼此都有牵连,必须深入研读课本,方能找到最佳答案。这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通读全文,仔细辨别,深入思考。不得不佩服大师的匠心独运。

二、本色语文,本色老师

这节课既没有花哨的导入,也没有曲高和寡的拓展延伸,更没有曲径通幽的设计流程。仅仅通过三个板块的品析,按照“整体——部分——精段”,由面到点,逐步深入,逐步细化。但是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课文的字词句章进行赏析,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于老师在课上还不时的提醒学生“现在应该做笔记了”,这句话我们绝对不敢在公开课上说出,可是余老师却时

时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心和对笔记的重视。

《木兰诗》余映潮教学实录(最新整理)

《木兰诗》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 读一 (屏显,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中帼英雄的 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期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 生(找答案后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中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 师:我们这节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我刚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有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6ng"。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

《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读这个音。好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机杼”,读读 (屏显) 机杼(zhu)可汗(ke)(hdn)鞍蒋(an)(ian)辔(pei)头燕(yan)山胡骑(j)朔(shuo)气金柝(tuo)策勋(xun)赏赐(ci)1旧时蒙( chang溅溅(jian)啾啾(ju)霍霍(huo) (生读) 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朗读,要进入情境。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 虑。“唧唧复唧唧,天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师示范)这样,我们就读出它的味道来,再比如,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师示范)表现的是一种气魄,一种战争的氛围。然然后,亲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示范)好,各自体会,不齐读。开始吧一一 (生体会读) 师:好的,再来读。这一次的朗读,是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写什 么呢?我发现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们马上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这样来做:每读一段就停下来,老师插一句话,然后你们继续读。好,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2007年11月3日 地点: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三峡风光,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 师: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就是品读《三峡》。 (屏幕显示:郦道元《三峡》执教:余映潮) 师:看咱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四个任务。 (屏幕显示:识字、朗读、听记、欣赏) 师:谈到识字的问题,咱们也应有一些比一般的方法更有乐趣的识字方法。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在认识《三峡》这一课字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呢?你是怎样认识《三峡》这篇课文的生字难词的?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你怎样认识它的,用什么方法认识它的? 生:这两个词写出了三峡的特点。 师:现在不是分析句子,这个字你怎么认它?用什么方法没有?好,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一种特别的方法。让我们结合课文来“识字”。 (屏幕显示:识字) 师:看老师的建议。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 (屏幕显示,生读)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师:这就是结合课文来认字,找一找吧。带“山”旁的字,带“氵”旁的字,对比较难的,要把它们圈下来。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把老师圈的和你自己圈的对一下,一起读一读,我读标题,你们读下面内容。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巘怪柏巘: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余映潮《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实录

余映潮《陈太丘与友期》 余老师的开课是那么朴实,那么自然,那么简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请打开书,我们一起读‘陈太丘与友期’,读——”接下来他出示了三个课堂阅读活动:朗读,练习,品析。 第一个环节:朗读。这个环节余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的两个层次。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划分好层次了,就等于概括了内容。余老师教学的推进很细致。首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用朗读表现课文的两个层次”。二是分工明确:“前三排读第一层次,后三排读第二层次。要求同起同落。”三是让学生读文、思考,尤其是让学生先商量一下读到哪儿,这是做到“同起同落”的一个保证。四是学生读课文,老师评价,“不错,很整齐,一下就读出了内容和层次。”五是请一位学生谈一谈为什么这样划分层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余老师提升式的小结:第一层讲的是陈太丘和他的朋友之间的故事,第二层讲的是陈元方与陈太丘的朋友的故事。这个环节的教学落实得扎扎实实。它的巧妙之点就是通过朗读让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内容,很有新意。这又让我们知道,原来朗读不仅仅是让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把文章读得有感情,还可以读出层次的美感。 第二个环节:辨析。余老师首先提出五个练习活动:一是找出两个意思比较难以理解的字;二是找出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三是找出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四是找出两个字形不同而意相近的字,五是找出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当时我们听课的老师在想,是不是问题难度有点大了,从课堂实际效果看,叫“难易适中”。此版块的教学依然丝丝入扣的进行。先是引导学生读文,自主学习,每个同学任选一项。几分钟后,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的活动非常充分。最后是余老师的精彩讲解,体现出厚重而实在的文言词语的教学。如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字“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期”,“相委而去”的“相”,尤其是这个“相”,不听余老师讲课,我还真不知它可以译成“我”,“相委而去”就是“委相(我)而去”;如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尊”“家”,有浓浓的“古代称呼”文化;再如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信”和“礼”,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品析。余老师出示话题:从文章中的一个字读出了……从文章中的一个词读出了……从文章中的一句话读出了……之后,余老师做了一个示范:我从这个“久”字读出了元方的爸爸是个很讲信用的人,朋友发脾气是没有道理的。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开始思考,余老师巡视。几分钟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充分自由的对话。这里,很细腻的品析了几处字词句的妙处。“尊君在否”的“尊”表现这位朋友还是有很高的修养的,用语文雅;“入门不顾”的“顾”用动作表达自己发脾气,写出了小元方是一个有脾气的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一句,是元方在给爸爸的朋友讲道理,他很有礼貌,也说明他受到的家教很好;“下车引之”的“引”还是用动作表达内心的感情,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用一个动作向孩子示好,求得原谅,朋友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还有一个“怒”字,“友人便怒”,“怒”字比用“骂”字好,一是写出友人的性格,是一个很率性的人。二是让我们想出了此时的外貌形态和心理活动。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余老师很自然地小结:“尊”“怒”“惭”“引”,写出了一位知书达礼的客人,写出了一位很率性的客人,写出了一位知错就改的客人,客人的多个层面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个小节可谓精巧,在品词析句中生成了对“客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这是最值得我们欣赏的一个亮点。 最后,余老师用“议”的活动收课——“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说。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余老师让大家做笔记:这是一个开门见山的故事,这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这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这是一个运用了虚写手法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守信重礼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品行修养的故事,这是一个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故事,这是一个用对话描写来展开情节的故事,这是一个用元方的话语来点题的故事……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精修订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时间:2011-9-30 9:36:11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查看:3028评论:0 内容摘要: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 余映潮《故乡》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好,我来起头。“这来的便是闰土”,读———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内心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生各自揣摩、朗读)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你们看,“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我问问他的近况”,读——— 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 师:还是读快了,你看———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 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

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鲜明的对比。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声说同意) 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生3: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师: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 师:“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 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

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作文教学实录 多事一人,写出人物的个性 执教:余映潮 【训练要求】 了解记叙文的特点,重点掌握较为复杂的记叙文的知识和基本要求,实践多事一人、写出人物个性的记叙文写作方法。 【背景知识】(1) 记叙文是借助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段进行记事、记人、写景、状物的文章,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 【背景知识】(2) 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与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特点:有众多材料的组合,有比较复杂的组合方式,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范文品析】(1) 父亲的三句箴言 【写法借鉴】(1) 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时间顺序;总提分叙;调整节奏;叙议结合;照应细密;线索贯穿;选材精致(同一类细节);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2) 健忘的教授 杨晖

【写法借鉴】(2)首段统领全文;末段自然收束;反复手法;误会手法;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3) 时光带不走的美好回忆 【写法借鉴】(3) 第三人称视角;巧借文中人物的视角;倒叙手法开头;特写镜头收尾;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4) 父亲的爱 (美)艾尔玛邦贝克 【写法借鉴】(4) 散文式的笔调;以“抑”起笔;通篇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材料写人;叙事简洁,暗含时序; 似贬实褒,点题精妙;人物个性鲜明。 【荐读范文】 《我的老师》(魏巍)、《老王》(杨绛) 【写作实践】 自由命题,运用多事一人的写法,表现一个有个性的人。

《壶口瀑布》教学实录余映潮版

余映潮《壶口瀑布》教学实录(教读课板块式教学) 温岭市第四中学 2018、4、8 师:梁衡先生就是这样抒发她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 生:(读ppt)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p]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梁衡 师:美妙的对比手法。记不记得您小时候学《桂林山水》,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也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好,了解一下学习目标。 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理解一篇 细读一段 背诵一节 一、读背景 生:(读ppt)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生:(读ppt)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课文描绘的就就是这一“胜景”。 二、积累字词句 师:读有关字词,在读音上有麻烦的字,读—— 生:(读ppt)凹下推搡驰骋漩涡寒噤雾霭出轧汩汩潺潺如丝如缕怒不可遏挟而不服 师:大量运用短语就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大家再瞧——写瀑布声形的短语 生:(读ppt)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拍拍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师:读的好流畅!还有不?写其态势的——读 生:(读ppt)千军万马扑面而来震耳欲聋深不可测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师:写其精神的—— 生:(读ppt)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师:刚才我们学习到的就是,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知识。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三、探究精致结构(理解一篇) 师:开始我们对《壶口瀑布》这篇美文的欣赏,欣赏全文的“构思之美”。大家的任务就是,速读全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的美妙精致结构。“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生探究 师:好,我们来交流瞧法。全文共有六段,从第一段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谋篇布局。 生:作者说两次到过瀑布,第二段就是第一次,后面就是第二次。 师:这位同学阐述的很清楚,请大家把“第一次”与“第二次”圈出来,这就叫做关键字。还要把“雨季”“枯水季节”圈下来,这又就是关键字。好,继续发现。 生:除了第一次与第二次,最后一段还说了黄河的精神。 师:您的发现很有价值,像这种写景咏物的短文,最后一段,往往用于升华的,用于抒情议论的,所以作为整篇文章的收束它有重要的作用。 生:雨季就是略写,枯水季节详写,详略得当。 师:很明显写雨季就是为了引出枯水季节的描写。这叫“铺垫”,用略写把详写的内容展开,这叫美妙的构思。 师:请大家做好旁批,在第一段批注: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这让我们想到了《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立刻引出紫藤萝的描写,简洁入题,总领全文。再如《荷叶母亲》。 师:接着来,读懂第2段与3、4、5段的关系。在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批注:巧作铺垫、详略有致。这就叫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师:读懂第五段,课文写水,为什么写石呢?这就是课后思考探究问题。通过石头的巨大变化来表现壶口瀑布的威力。这就是写作的艺术,笔锋一转,用另外一样事物表现本身要写事物的美妙。这叫——视点变化,侧面映衬。

(完整版)《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

《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 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 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 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 (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

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与评点

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与评点 执教:余映潮整理、评点:杨晓梅 时间:2007年1月14日 地点:吉林大学附中 师:同学们,上课!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开场即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捷明晰。尤其是在这里,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引起共鸣,体现了教师研读教材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处理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然后来谈谈你感觉到的这一篇课文的特色。 (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 (教师提示:所谓“特色”,从小处理解就是“特点”。) (学生速读课文。自由发言。) 生1: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自然,读起来很有亲切感。 师:特点之一,语言很生动,很亲切。 生2:这篇文章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节奏感强。 师:你体会到了课文的用词之妙。 生3:这篇文章多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突出云南这一地方人们联系语言的特点,也为后文比赛、比拼才能、唱山歌这些情节作铺垫。 师:啊,细节描写生动。 生4: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文章有三个部分,从这三个部分可看出云南歌会非常热闹,而且具有民族色彩。

师:是啊,山野里的对歌、山路上的漫歌、歌会里的传歌,三个部分组成云南的歌会生动的、纷繁的、美好的画面。 师:好。老师来讲一讲。 (屏幕显示) 课文线索清晰 生活内容丰富 语言别有风味 片段描写精彩 师:(边读边讲述)这篇文章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第一,线索是清晰的,歌会、唱歌贯串全文,全文由唱歌联系起来,因此文章有一条线索。第二,生活的内容很丰富,有各种场面的赛歌、唱歌、传歌、学歌,还有各种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来参加这些活动。第三,语言别有风味。待会儿我们展示一组词,这是在云南歌会生活里所特有的。第四,片段描写精彩,几乎每一个大的段落里都有很好的描写细腻的语言片段。 师:我们再来体会它的语言风味。你们看,这些词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很少见。它们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生活气息。大家一起读起来。 (屏幕显示) 蹲锯酬和譬喻柞木熹微 淳朴龙吟凤哕箍桶阉鸡忌讳 (学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好,再自由自在地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很陌生?是不是都是很有特色的词语? 师:咱们再来看它的语言描写方面的特色。 (屏幕显示) 特色概说 “事物描写”片段 “情景描写”片段 “人物描写”片段 “景物描写”片段 “动物描写”片段 “场面描写”片段 师:(边读边讲述)“事物描写”片段,大家看这样一段话: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

《狼》-余映潮课堂实录

《狼》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 生: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写的。 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把字颠倒倒了。 生:今天我们学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较劲的故事。 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是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蒲松龄写的文言文《狼》。 师:文言文,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什么?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选自《聊斋志异》中的课文《狼》。 师:从故事情节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生:今天我们阅读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搏斗的精彩情景。 师:欣赏这样一个情景;还有,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你们说对不对?《聊斋志异》是小说故事集,再从文章结构来看,我们学的是一一 生:我们学习的是一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言文。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老师听一听。 (同学们读课文) 师:看看文章的结构,它实际分两块,你们看着练习题来思考。现在大家看课文,并大声地读起来。 (全班学生朗读)

师:好,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下,第2段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范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不要读太重。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不要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刚才,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故事的味道没有读出来,速度比较平缓。再读一次,请自读,不要齐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读。 (生朗读) 师:好,请大家读课文注释,读起来 (生自读) 师:这节课,我们完成四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任务是一一 (屏显) 课堂智能作业 (师下发练习材料,《狼》课堂智能作业 1.请同学们进行联想,写出含“狼”的成语。 2.理解下面四四组字词。 ①标出拼音:窘()倚倚() 瞑()隧 ②指出含义:丘()犬() 洞()隧() ③区别词义:去()股() 盖()耳() ④解释意思:少时()顷刻() 变许()几何()

《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十

《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十三) 《散步》 师:大家看一看屏幕,一起读一下。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美文,一篇很美的很精致的散文。我们有三项阅读活动,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我们开始第一项阅读活动,“理解文意”。 (大屏幕显示)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一。 (生阅读。老师相机点拨。) 师:好,你试一下,答两个层次的内容:你的标题是什么,然后说明理由,开始吧。 生1:我的标题是——这一个世界的分量。“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分量”就是“我”背上的母亲和“她”背上的儿子,就说明四口之家虽然很小,但在作者心中就是整个世界。所以要用“这一个世界的分量” 师:真好,这一个世界的分量!她扣住了结尾,扣住了有哲理的议论与感悟。分量,就是老、少、壮这三代。 生2:我取的题目是:生活之美。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家庭之间的亲情,文章中不断体现着家人之间浓厚的亲情,而且这个题目还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似我觉得“生活之美”这个题目确实很好。 …… 生7:我拟的标题是“延续生命”,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三代人在小路上散步,这就是三代人生命的延续,而且走在小路上,可以走得很远很远,有待续的感觉。 师:对。我觉得你这个标题也很好。我们来看文章。写生命是传承的,“我”作为中年人,有很重要的义务。要呵护小的,善待老的,而且他在课文里面穿插了对生命的感受——春天来啦,新绿铺展开了,这都使我们想到了生命,很好啊!下面来看老师给拟的一些标题。 “三代同行”,这是最质朴的一个标题了。还有“幸福的家庭”,这也是很直白的。“亲情无边”“分歧”“大路…”“小路”“责任”“背起整个世界”,还有“春意”。这个题目就如刚才那个同学说的,有点双关的意味,春天来了,春天是有意味的,那么我们这个家庭也有春意。 还有“呵护”“生命”“小事情深”“选择”“温馨瞬间”等等。你们看,我们就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有情味,有情致,还有画面感,有故事味,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 好,这一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我们进入“朗读课文”。

(完整word版)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名师公开课堂实录示范课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请大家把背景材料读一读。 (屏显)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年-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最后一课》是关于战争的故事。是关于战败国的故事。是关于学习祖国语言的故事。 评点:开课伊始,直接入课,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然后顺势引入作家及作品背景的介绍。这是余老师常用的开课方法,简洁直白,不浪费课堂一分一秒的时间。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项重要的知识。大家做笔记。

(屏显)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师:《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的背景,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和被侵略。微小的场景,那是战争的气息,我们很难感觉到,没有炮声,没有硝烟,故事是在学校里展开的,在教室里展开的。这微小的场景,平凡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了,崇高的主题,那也是一读文章就能够感受到的。 评点:简洁开课后,余老师仅用十六字清楚明晰地表达了他的教学创意: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欣赏《最后一课》的表达艺术,这种教学创意来源于余老师课前对教材的精准研读,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 同学们,我们把这几个词,读一下吧。 (屏显) 婉转皱边郝叟

祈祷懊悔哽住 师:好,把“郝叟”两个字写一下。“郝”字一定要认识,中国人有一个姓氏,就是姓“郝”,郝叟,一个姓郝的老头儿,这个翻译就很有味道了,就是音译,但是一下子把人物的年龄给“翻译”出来了。注意“祈祷”两个字的写法,偏旁不要写错。还要注意“懊悔”的“懊”下面不要封口,不要多写一横。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课文细读。我们要品析,还要欣赏。细读的内容是: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 (屏显)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评点:所谓课文细读,即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利用精段品析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或者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目的。就本课而言,如何阅读这篇小说,余老师选取三个点来细读,即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余老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示范。

《马说》余映潮 课堂实录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 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 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 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

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 (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生按要求朗读) 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一起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生再按要求朗读)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听老师读一下。(老师示读第三段) 师:大家来学一遍。(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第三段) 师:为了把这一段读好,我还要问一下大字,食马者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你不像食马者!(学生笑,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读得好!还有谁来读?老师试了一下,可以有好多种读法。(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这可能是在叹气,食马者感叹世上没有好马了。读得很好!还能不能读出一种专横的语气呢?(师示读“天下无马”) 师:下面我们再来将最后一段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天下无马”后面要停顿一拍,然后再“呜呼”(生笑),“天下无马呜呼”那就不好听了。再来,“策之??”读

《松鼠》课堂实录 余映潮

《松鼠》课堂实录 ——余映潮2010年春月在育才中学 执教:余映潮湖北省荆州市教科所教研员 时间:2010年3月13日上午8:10——8:55 地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恒念堂报告厅 主持人: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即将为我们上示范课的是着名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他给我带来的第一个课题是《松鼠》。老师们,掌声响起来。 师:好,同学们,上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松鼠》,这是一篇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小品——科学小品。小品是短小的、精悍的、文笔生动的文章。科学小品就是文笔清新流畅优美的,介绍科学事物的文章。《松鼠》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下面我们开始学习。 师:(出示幻灯片1)“热身活动”,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但是有要求,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可以少到两三个字。好,想一想。 师:(转向一位学生)谢谢你!你来说一下。 生:介绍松鼠这个动物。 师:(重复)介绍松鼠这种动物。 师:再简单一点,就是介绍松鼠。 师:(转向学生)好,谢谢你! 师:介绍松鼠的什么呢后面得继续往下讲。好,哪位同学站起来说。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请你来。 生: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特征。 师:很好哇!有它的外貌,有它的性格特征。行,谢谢你!

师:把外貌、性格特征再换,换内容。 师:请你来。 生:写了松鼠的漂亮,驯良,和乖巧。 师:抓的是第一句话,很关键的内容。(师进一步启发)继续思考,从概括的角度来看写了什么它要吃、它要住、它要玩。这是什么呢 生:写出了松鼠的外形和习性,很讨人喜欢。 师:有两个字很重要。“习性”,全篇文章可能就离不开“习性”。还有吗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你来试一试。 生:还讲了松鼠的作用。 师:松鼠的作用,在第6段。还有吗还有什么作用呢还有其它内容呢 生:讲了松鼠给人的印象。 师:给人的什么印象,说清楚。 生:讨人喜欢的印象。 师:对,很关键的几个字。很讨人喜欢。好,看我们对课文的初步了解,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写松鼠的生活习性的。 师:从第另外角度来看,还写了松鼠的漂亮、乖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又写了松鼠的讨人喜欢。如果我们真正地看松鼠生活的话,还要注意到是写了松鼠的林中的生活。它只喜欢在树林里生活,在大树上生活。好,这个问题我们基本解决了。看第二个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2)下面这组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现在来读一下。 漂亮驯良乖巧清秀矫健轻快 敏捷机警玲珑美丽警觉轻快响亮 生:(齐读词语一遍) 师:思考一下,感觉到了什么请指点或者是整体地分析,都可以。我们开始试着来回答。生:我感觉松鼠很有灵性,像人一样。从“警觉”“轻快”感觉得到。 师:我们如果说,把审题放在“这组词上面”,你会感觉到什么好,再思考。这组词,你看它的外貌形态,它表达的情感倾向等等,都是可以感觉的。好,请你来吧! 生:这让我感受到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余映潮课堂实录2《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余映潮 [教例简述] 这是一节教读课。 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 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 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⑥…… 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 卖炭翁:面、发、指、衣、心辛劳、穷困、挣扎、痛苦 对比 使者:把、称、回、叱,系专横跋扈,肆意掠夺 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②薪③面④鬓⑤辙⑥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尘灰) 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烟火) 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苍苍) 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析] 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时间:2011-9-30 9:36:11 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查看:3028 评论:0 内容摘要: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 余映潮《故乡》优质课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 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好,我来起头。“这来的便是闰土”,读——— 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内心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生各自揣摩、朗读)

余映潮老师示范课《刷子李》

余映潮老师示范课《刷子李》教学实录 执教:余映潮评点:刘吉芹 一、平中见奇,巧妙导入 (师板书课题《刷子李》。) 师:请一起把这三个字读一下。根据课文内容,你在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在课题前画了一条横线)什么样的刷子李呢?请你大声地说。 生:技艺高超的刷子李。 师:好,继续说,哪一个来? 生:技艺高超的刷子李。 师:重复了,要变角度,继续来。想一想,好,你大声说。 生:有一手绝活的刷子李。 师:你看,其实也是技艺高超,但是人家变了,变得多好听啊! 生:本领高超的刷子李。 师:你看他说的几个字就有天津风味。 生:派头十足的刷子李。 师:很有派头的刷子李,做事的时候是很讲究的。 生:粉刷技术出神入化的刷子李。 师:粉刷技术出神入化。这八个字组合得很好啊!还有吗?好,我们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刷子李”?(课件:俗世奇人一一刷子李)。 师:刷子李是很普通的一个人,平俗世界里的一个人,但是有奇妙绝活的一个人。这篇文章就是咱们天津的一位作家的作品。我们来看这位作家的简介。(课件出示:作者冯骥才简介)读一下: 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天津。他的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他的小说集《俗 世奇人》共收录近二十篇作品,每篇写一个人物。 师:《刷子李》这篇短文就选自冯骥才的小说集《俗世奇人》,都是写的奇人。好,我们这一节课 的活动,是四个字说奇论妙。 【品味】从拓展课题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概括、梳理、猜测、提升、总结等学习方法的渗透中形成阅读期待,为接下来的朗读奠定了情感基调,更为品读欣赏课文、深刻体悟文本做了一个铺垫。看似自然平淡,实为匠心独运。 二、创意新奇,选点切入 师:把这样一段话读一下。有个要求,既要读出描写人物的那种味道来,还要请大家读准下面一段话的 字音,理解其中 6 个词的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