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公民行为与其影响因素关系模型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与其影响因素关系模型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与其影响因素关系模型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与其影响因素关系模型研究

酒店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与其影响因素

关系模型研究

李 英

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 惠州 516100

【摘 要】选取了绩效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这两种最重要的职场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为着眼点,通过研究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理论,结合饭店行业的工作特点,探讨饭店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其影响因素及其个体工作绩效的关系,最终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从而对相关理论发展和饭店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 工作绩效 关系模型

1、引言

在饭店业中,饭店服务产品的品质高低决定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市场竞争力,饭店产品的特质决定了员工行为构成了产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员工行为直接决定了饭店产品的质量。因此,饭店员工的自愿贡献于饭店企业的行为对饭店的组织绩效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饭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工作绩效的归纳总结,明确组织公民行为在该行业背景下的重要作用,在特定的情境下解析组织公民行为与其影响因素、工作绩效的相互关系,最终建立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为后续的定量分析研究奠定基础。

2、饭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2.1 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饭店人力资源是指饭店员工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综合,具体体现为员工的一种生产或服务能力。自古至今,饭店业内的服务行为和管理运作对从业人员的个体素质、职业技能和从业经验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就其具体工作开展方面而言,主要有局外性、替代性、跨越性、动态性、超前性、系统性和易损性等特点。

为了最大可能地向消费者提供快乐与福利,获取更大的利润和竞争力,人力资源在整个饭店运作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由于很多突发因素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可能会产生很多正式工作内容说明里未能预料或规定的空白,而正是这些空白是否能够被员工自发自愿地填充以获得顾客的满意评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服务的是否高质量。组织公民行为的自发性、高质量完成任务性,恰恰在饭店日常工作环境中凸显了其重要作用,真正符合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要求与目的,因此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2 饭店员工绩效管理特点

对于员工绩效的涵义,很多研究表明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结果说,一种是行为说。前者将绩效看作是一种结果,通过评价员工完成组织所赋予的责任、目标、任务等的情况来判断绩效高低。行为说则把绩效看作是个体的行为过程,认为与既定目标有关的行为本身就是绩效。对过程性绩效的衡量结果获取较难,但其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当今的体验经济时代,员工个体的行为有时是无法获得一个具体可衡量的,因此需要结合行为性因素。目前广泛认可的“关键事件法”就是考核服务人员业绩的重要方法。

3、饭店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绩效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3.1 饭店组织情境下的员工组织公民行为

如若向消费者提供能够满足甚至超越其需求的饭店“产品”,个体乃至整个饭店员工的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硬件等物质性因素作为服务传递介质,将顾客深度参与的饭店服务“生产”作为饭店产品的主要构成,并将两者“打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消费者,才有可能真正获取高评价与顾客忠诚。

从情境的角度,饭店组织的意义就在于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在饭店建筑内、通过员工的各种行为与顾客的深度互动,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难忘的消费体验,从而获取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饭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其能够时刻从顾客需求出发,想顾客所想。饭店组织的存在就是基于整个组织目标整合的必需性。饭店组织情景定义下的各种活动,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能够在对客服务中上演一台完美的“演出”。社会和行业以及饭店本身都对饭店组织具有提供完美服务的期望,所有饭店组织的成员的一切努力和“表演”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将服务传递给顾客。

3.2 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绩效的作用机理分析

大部分学者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对企业员工绩效的影响包含三方面,分别可以从组织、团队、个体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层面不同,绩效所包含的内容、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也不同。绩效。在字面上的意义指“表现的程度”,从管理学角度看,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组织行为的研究中,绩效则指效率、效能和效力三方面的整体表现。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不仅组织公民行为对其员工绩效具有影响作用,员工工作绩效对其前因变量之一,即组织公民行为,也具有影响作用。此外,两者之间除了直接相互作用以外还将涉及第三个变量,且第三个变量与组织公民行为也是相互作用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

4、模型构建

4.1 模型的建立

组织特征变量与

OCB、工作绩效三者的关系模型建立如下:

图1 OCB影响因素、OCB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

4.2 模型验证

根据各维度的信度效度测验,及主成份因素分析,OCB分为助人行为、积极主动、人际和谐与组织忠诚四个关键要素;OCB的影响因素分为人格特质因素、工作态度因素及领导因素。根据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及拟合度测试,得出主要关系结构如图2

所示。

图2 OCB与其影响因素及工作绩效的主要相关关系 根据结论修改后的模型如图3

所示。

图3 修正后的、影响因素及其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

5 结束语

在饭店组织内探讨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探究OCB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获得更高的

(下转第290页)

论当代如何提高职工思想政治水平

张津津

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 广东 广州 510507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企业经济发展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全面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是一个企业蓬勃发展的必要基础。根据当代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有效地制定一套提高职工思想政治水平的方针才是关键。本文着重对当代如何有效切实的提高职工思想政治水平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思想政治水平 以人为本 提高方式

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要依据党的思想教育方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能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有效地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职工与企业的发展团结在一起。企业的发展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才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局面。

一、思想政治的重要性

正所谓思想态度决定一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的努力与付出,而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正是其做好工作的关键所在。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只有及时有效的将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与时代发展的新形势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与水平,才能不断完善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如此,才会使企业的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教育性。要使职工全面认识到党和国家对此的方针政策,并让职工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让他们认识到企业的利益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利益。并要从职工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利益保障,为他们学习思想政治创造必要的动力。

二、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一)大胆创新,顺应形势。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要趋向,是企业突破自我,实现价值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顺行新形势的必须路线。培养职工的创新意识,要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职工积极投身于改革与建设的潮流之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结合邓小平理论,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进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思路何来出路?应鼓励职工突破传统思维的定势,突破陈旧无意义的思想观念,跟上改革的步伐与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事物总是在永无休止的发展变化着,人们要想改变世界必须要认清当前世界的发展。墨守成规是阻碍创新意识的一大障碍,很多职工缺乏创新意识往往是因为他们敢想而不敢为,缺乏对新形势的认识与理解。由此,企业应该积极向职工分析形势、说情况、讲政策。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让职工正确的了解新形势的重要性以及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关键性,让他们看到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和光明前景,鼓励职工敢想敢做,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使其积极投身到企业发展的创新潮流中。

(二)加强学习,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的《解放思想,事实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上明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解决新矛盾中前进的。因此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学习对顺行新形势发展的重要性。一所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做是在不断学习中进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于潮流发展的末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企业应该注重职工的思想政治学习,切实、深刻的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觉悟。

加强学习,通过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党得十四大精神,狠抓职工的思想政治意识和业务指导学习,尤其是激发每个职工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实事求是,把学习与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企业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每个职工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是一项重要措施。众所周知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学习过程中要把思想与工作技术结合起来,在思想水平提高的同时,工作技术也获得提升,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如此在日后的工作中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学习,职工的素质可以获得全面提升,也会为企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使企业得以正常发展。

(三)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是做好职工思想教育的保障

维护好职工的基本利益,使其可以安心投入到工作当中,是思想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要关心爱护职工,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让职工深刻感受到自己属于企业,是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人。只有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才会积极的投身于企业的发展建设中,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企业可以更好的对职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具体维护职工利益的方式可以从住房、医疗、离退休职工的退养和经济补偿金发放等方面入手,在不影响企业发展大局的前提下,确实关心和维护好职工的根本利益,。对于职工遇到的难题要认真、细致的给予解决处理,应当理直气壮的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让职工充分体会到企业的人情味。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主要目的是凝聚人。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是党的宗旨在思想政治工作里的重要体现。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减员增效方法的实施,使很多职工不仅关心企业的收益更加关注自己物质利益的问题。因此,切实有效的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在作思想教育工作。就思想抓思想,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的问题结合处理,往往在解决了职工问题的同时,也使其思想政治水平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提高职工思想政治水平不是一件易事,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的职工实行不同的方针。要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结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与思想,以此来对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如此,势必能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会排除、战胜各种阻碍和困难,是企业得以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解继成,秦峰.浅谈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如何认真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J].齐鲁粮食,2008(5).

[2] 赵广慧.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和水平[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3] 王老哈.讲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知识水平[J].思想工作论坛,2010(1).

[4] 赵荫华.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0).

[5] 李志文.浅谈新形势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行方针[J]. 思想与政治,2007(12).

(上接第294页)

个人绩效、提升组织运转效能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如组织公平感、领导支持、员工绩效本身等因素都会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实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员工个人特质变量与组织公民行为的显著相关也表明在人员招聘时对人职匹配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文娟,李京文.组织支持感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8):53~55.

[2]许多,张小林.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05~510.

[3]张小林,戚振江.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心理学动态,2001(4):352~360.

[4]朱瑜,凌文牲.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研究的进展[J].心理科学,2003(01):186~187.

[5]赵红梅.心理契约、组织公民行为与绩效关系研究[J].人力资源,2007(12):53~56

酒店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与其影响因素关系模型研究

作者:李英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广东,惠州,516100

刊名:

中国科技纵横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ANORAMA MAGAZINE

年,卷(期):2010,(15)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王文娟.李京文组织支持感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研究 2007(8)

2.许多.张小林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 2007(15)

3.张小林.戚振江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1(4)

4.朱瑜.凌文辁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研究的进展 2003(1)

5.赵红梅心理契约、组织公民行为与绩效关系研究 2007(12)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王平青年护士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个人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2008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青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以及个人工作绩效的现状,并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回归分析,进一步建立路径分析。揭示青年护士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个人工作绩效的作用关系,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提出依据。

方法:本研究从河北省石家庄市7所省级直属三级甲等医院,按随机结合自愿原则对现职临床各科室(病区)的189名青年护士(自2000年1月1日之后招聘且为首次参加工作)及该护士所在科室的护士长进行问卷调查。青年护士以护士工作满意度评定量表、中国入组织公民行为量表(自评)、护士个人工作绩效量表(自评)及一般情况问卷为工具对自身进行评定。青年护士所在科室的护士长以中国人组织公民行为量表(他评)、护士个人工作绩效量表(他评)为工具对青年护士进行他人评定。自评可帮助护士明确自己绩效的水平,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增强知识和操作技能,鼓励护士勇于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责任,提高职业发展,明确自我工作的目标,促使其工作和学习,激励护士提高自身素质。他评可以提供反馈和给予外部意见、获得上级的职业忠告和要求。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既可以避免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估的反感,又可避免他评带来的两种负面效应,过松或过严,保持绩效评估的激励的意义。其中自评系数为0.6,他评系数为0.4。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结果:

1.青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现况:青年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水平较高,在社会认可、同事满意、管理满意和晋升满意四个维度中满意度高/较高的人群分别占到样本总数的55.6%、7

2.5%、88.4%、58.7%。报酬满意度低。32.3%的青年护士对其收入持非常不满意/不满意的态度。

2.青年护士工作满意度人口学分析结果:在年龄层面上,28岁以上的青年护士的管理满意度得分显著低于25岁以下的护士。在工龄层面上,任何维度的青年护士工作满意度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在婚姻层面上,未婚组在同事满意和管理满意维度上得分高于已婚组,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教育层面上,在社会认可维度上,中专组得分高于本科组,表现出满意度较高;在管理满意维度中,中专组高于其余两组,大专组高于本科组,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但在晋升满意维度中,本科组高于中专组与大专组,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性。职称层面上,在管理满意维度上刚工作一年尚未获得执照的青年护士得分高于护师组;在晋升满意维度未获执照组低于护师组,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报酬满意维度中,护师组得分高于护士组和尚未获得执照组,后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科室层面上,在同事满意维度上,重症监护组和儿科组得分低于内科组、外科组、妇科组和急诊组,其余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维度无统计学差异。在收入层面上,月收入低于1000元组在晋升和报酬满意度维度上非常明显的低于其余三组,其余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聘用方式层面上,聘用制护士在晋升和报酬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正式在编护士,表现出满意度低。

3.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的相关关系:组织公民行为、工作绩效的各个维度与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相关。

4.工作满意度各个维度对组织公民行为及工作绩效的预测:社会认可满意维度对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协助同事”和“敬业守法”,对工作绩效中的“沟通协调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同事满意维度对组织公民行为中的“良心行为”和“公私分明”以及工作绩效中的“计划评估能力”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管理满意维度对组织公民行为中的“组织认同”、“公私分明”和“敬业守法”以及工作绩效中的“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计划评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晋升满意维度对组织公民行为中的“敬业守法”和工作绩效中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有很好的预测能力。报酬满意维度对组织公民行为中的“组织认同”、“敬业守法”和工作绩效中的“计划评估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5.路径分析:该路径表明,青年护士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659、0.637),组织公民行为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标准回归系数为0.584)。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包括两部分:一方面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标准回归系数为0.287),另一方面工作满意度通过对组织公民产生间接的正面影响(标准回归系数为0.372),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

结论:

1.青年护士工作满意度除报酬满意外总体满意度较高。

2.青年护士的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所工作科室、收入和聘用方式不同工作满意度亦不同。年龄大、已婚、学历高,在重症监护室或儿科、收入低的聘用护士工作满意度低。提示在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时应考虑其个人及工作状况。

3.研究结果证实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及工作绩效存在正相关,并且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对组织公民行为及个人绩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4.组织公民行为在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

5.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绩效的间接作用大于对其直接作用。

2.期刊论文柯丽菲.黄远仅.柯利佳.KE Li-fei.HUANG Yuan-jin.KE Li-jia工作团队凝聚力、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绩效关系——基于服务性企业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7(2)

本文以123个服务性企业的工作团队为研究对象,运用群体内部一致性系数Rwg将个体水平的变量转换成群体水平的变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探讨团队凝聚力、团队整体上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团队整体上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工作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团队凝聚力是组织公民行为的显著预测变量,并且与工作绩效成正相关.这一研究结论可以为提高服务性企业工作团队的工作绩效提供积极的指导意义.

3.学位论文孙江丽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对组织公民行为及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2008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引进、激励、留住人才并使他们乐业、敬业,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目前不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重物质待遇轻心理期望与需求满足的误区为背景,在综合分析心理契约违背、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三者内涵的基础上,以实证的方式阐述了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如何通过组织公民行为对工作绩效产生消极影响过程。

研究过程中,本文对不同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职务和单位性质的企业员工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收回265份,其中有效249份。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测试后,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各变量及其测度指标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情况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心理契约违背、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三者关系的总体模型和各维度之间的子模型进行拟合后,得出了如下结论:1、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一定程度的心理契约违背是客观存在并因人而异的。2、心理契约违背通过组织公民行为对工作绩效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3、心理契约违背对工作绩效存在一定的直接影响。另外,本文还讨论了如何加强心理契约的动态管理和组织公民行为的有效引导以有助于员工在工作绩效方面有良好的表现。

本文对心理契约违背、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在个体间差异的研究细化了其样本群体分布的分析,三者关系的综合研究深化了影响机制的阐述,心理契约动态管理和组织公民行为有效引导的讨论,强化了现实的指导作用。

4.期刊论文仲理峰.Zhong Lifeng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心理学报2007,39(2)

体水平因素作为研究对象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领域,企业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最核心因素,如何有效地管理和使用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所有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激励个体员工自主为组织提供具有创新性和自发性、超出本职工作最低要求的贡献,是企业组织存活和成功的必要考虑因素。

作为现代企业,饭店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将视线放在个体员工的管理上。职场行为(Workplace Behavior)中,最重要的行为包括绩效行为、缺勤和离职以及组织公民三种行为,本文选取了绩效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 Citizenship Behavior,OCB)这两种最重要的职场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为着眼点,通过研究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理论,结合饭店行业的工作特点,探讨饭店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其影响因素及其个体工作绩效的关系,最终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从而对相关理论发展和饭店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

通过分析发现,在饭店组织内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里的个人特质变量、工作态度变量和领导行为变量与组织公民行为具有相互影响作用: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绩效具有互相影响作用;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里的工作态度变量以及印象管理,都会对组织公民行为与其工作绩效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提升饭店员工的个人绩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最终达到提升组织效能的目的。

6.期刊论文孙江丽.王益宝.徐再仕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对组织公民行为及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经济论坛2009(3)

本文在概述了心理契约违背、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的内涵后,通过对249名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样本数据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了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如何对心理契约进行动态

7.学位论文肖石英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对企业员工绩效的影响研究2005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关键资源,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往的研究,在探讨组织成员工作表现时,大都将焦点放在员工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上。随着理论研究的日趋成熟,学者们发现员工在企业中的某些行为并非是组织要求的,但这些行为却有利于组织的发展。1988年,奥根(OrganD.W)及其同事第一次明确地将员工的这种行为定义为“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citizenshipbehavior,简称OCB)。本文尝试将组织公民行为进行类型细分,并检验中国企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与其绩效的相关性,以及各种类型的组织公民行为对员工绩效影响的程度,试图为企业管理者引导员工改善工作绩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文章首先介绍了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特征维度,并将组织公民行为依据企业员工的实际表现情况细分为“理想员工”、“忠诚员工”、“交际型员工”和“个性化员工”四种类型;将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按照与企业员工的内在或外在相关性特征划分为情境因素和特质因素两大类因素;从理论上分析了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对员工个体绩效的影响机理。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实施频率的决定因素和组织公民行为对个体绩效影响的理论假设。采用统计研究方法,得出了我国企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实施频率主要由组织、领导和工作任务等情境因素决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正相关;四类组织公民行为与员工绩效相关性的强弱程度依次是:“理想员工”、“个性化员工”、“忠诚员工”、“交际型员工”。

最后针对研究的结论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几点对策性的建议:确立正面态度,认同和推崇组织公民行为;按需激励,实行差别化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注重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增强员工的组织承诺感;注重分配式公平和程序式公平;关心员工,信任员工,支持员工;运用工作轮换和工作丰富化提高工作吸引力;将组织公民行为视为组织的企业文化。

8.期刊论文柯丽菲.黄远仅.何国煜团队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特征、绩效关系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8(4)

以281个企业工作团队为研究对象,从群体组织公民行为的角度探讨团队整体上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与团队工作特征、团队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公民行为可以解释成一个单独潜在结构;团队任务反馈、内在满意的工作任务对团队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工作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以上研究结论可以为提高我国企业工作团队的工作绩效提供积极的指导意义.

9.学位论文唐筱变革型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工作绩效的影响2008

本研究以变革型领导理论和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变革型领导、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的影响以及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在知觉到的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工作绩效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任务绩效和适应性绩效量表,然后对十家华东地区民营企业的210名员工及他们的直接主管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变革型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和适应性绩效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并且这种预测作用主要来自于变革型领导中的个性化关怀行为。

(2)变革型领导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有显著影响。

(3)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和适应性绩效的变异具有解释作用。

(4)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在变革型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与任务绩效的预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5)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在变革型领导对适应性绩效的预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6)组织公民行为对工作绩效有正向预测作用。

(7)任务绩效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

(8)适应性绩效在性别、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适应性绩效比女性要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的适应性绩效要显著高于本科学历以下的员工。

10.期刊论文刘芳.王浩.LIU Fang.WANG Hao组织心理所有权与工作态度、行为和结果的关系研究-软科学2010,24(9)

为探索组织心理所有权与员工工作态度、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抽取236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心理所有权对情感承诺和工作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情感承诺对各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影响;群体和社会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对工作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组织心理所有权通过情感承诺对各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间接影响;情感承诺通过群体和社会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间接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f8638361.html,/Periodical_zgkjzh201015269.aspx

授权使用:燕山大学(ysdx),授权号:ad4e4d74-b13c-46e8-b3a1-9ea800e91c78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6日

组织公民行为 综述

组织公民行为综述 1、序言: 贝特曼(Bateman)和奥根(Organ)于1983年正式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简称OCB)的概念。他们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和姿态,既非正式角色所强调的,也不是劳动报酬合同所引出的,而是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所构成。它是组织员工与工作有关的自主行为,既与正式奖励制度无任何联系,又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但能从整体上有效地提高组织效能。由于组织公民行为超越了正式角色的要求,管理者一般不易察觉员工是否实施了这类行为,也不易凭奖惩制度使员工实施这类行为。 2、综述切入 This article develops and empirically(以经验为主地) examines a social exchang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① whether procedural and interactional justice affect work-related outcomes through different social exchange relationships. The findings extend previous research by demonstrating that (1) interactional justice perceptions affect supervisor-related outcomes via the mediating variable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2) procedural justice perceptions affect organization-related outcomes via the mediating variable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② An employee's trust in a supervisor is proposed to mediate(调节调停)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dural fairness in the supervisor's decision making and employee citizenship. Data from 475 hospital employees and their supervisors were consistent with our model. We discus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① 以social exchange为切入点,对组织公民行为做出综述。

《组织行为学二》历试题及答案全

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09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沟通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 ) A.被对方理解B.改变行为 C.被对方接受D.获取信息 2.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是各种冲突的基础,如厂长同科长之间的冲突,科长同科员之间的冲突,直线管理人员同职能专家之间的冲突等,这些冲突都属于( ) A.部门冲突B.人际冲突 C.群体之间的冲突D.群体内部的冲突 3.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的是( ) A.泰罗 B.享利·法约尔 C.马科思·韦伯 D.哈罗德·孔茨 4.通常被认为涵盖“科学管理”内容的学派是( ) A.古典学派 B.人际关系学派 C.系统学派 D.权变方法学派 5.在组织结构类型中,被称为“虚拟组织”的是( ) A.网络型B.多维立体型 C.事业部型 D.矩阵型 6.按照汤普森的互赖类型分类,属于间接影响的波及型互赖关系的是( ) A.大学各系之间的关系B.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C.快餐店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D.汽车装配线上工作小组之间的关系 7.决策者在不能肯定决策的自然状态、但能够估计它们出现的概率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决策是( ) A.确定型决策B.不确定型决策 C.风险型决策D.无风险型决策 8.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同按产品(工程项目、服务项目等)划分的小组结合成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 A.网络型结构B.矩阵型结构 C.事业部型结构 D.职能型结构

9.提出“理性”决策标准的是( ) A.哈罗德·孔茨 B.西蒙 C.泰罗 D.威廉·庞治 10.按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分类,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 A.利益型群体B.压力组合型群体 C.命令型群体D.传统关系型群体 11.正式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是在( ) A.1895年B.1912年 C.1949年D.1954年 12.按照拜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具有“提供指导并坚持到底”这一特点的团队角色类 型是( ) A.创造者—革新者B.推动者—组织者 C.支持者—维护者D.总结者—生产者 13.根据双因素理论,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的因素属于( ) A.激励因素B.保健因素 C.积极因素 D.消极因素 14.归因理论将人们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易以及( ) A.运气和机遇B.创新能力 C.自信心D.应变力 15.企业与股东、银行、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属于( ) A.内部沟通 B.纵向沟通 C.外部沟通 D.横向沟通 16.鼓励管理者将冲突维持在适当水平上以使组织敢于进行自我批评和不断创新并保持 旺盛生命力的冲突观点是( ) A.传统观点 B.人际关系观点 C.相互作用观点 D.兼职者观点 17.一个不断开发适应与变革能力的组织被称为( ) A.学习型组织B.扁平型组织 C.分权式组织D.集权式组织 18.破除公司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打破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除财务、人事两部门设少数高级行政人员外,公司员工均组成工作组来执行诸如产品开发、促销等核心工序(流程)。这种管理是( ) A.扁平化管理B.集中式管理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笔记

组织行为学笔记 I 导论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1、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它们做决策,分配资源,知道别人的行为已达到工作的目标 2、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工作,已达到一系列 目标 3、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4、管理角色:人际的角色、信息的角色、决策的角色 5、管理技能:观念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社会和政治技能对于管理者谋求组织内部的晋升骑着重要作用(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7、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遗迹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 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8、行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对行为的系统研究是做出合理准确预测的重要手段,系统研究可以代替直觉或 本能的感觉 9、组织行为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会:改善质量与生产率(全面质量管理TQM)、改善人际技能、管理劳动力多元化:(组 织构成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正变的越来越多样化)、授权:(管理者分类教练、导师、发起人、支持者)、革新与变革处理临时性、员工忠诚性减弱、改善道德行为:(道德困境: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行动) 10、权变的观点:几乎没有简单的和万能的原理能够解释组织行为 11、开发组织行为学模型:概览(对抽象现实的概括,对某些真是就是贱的简化特征)、因变量【生产率(效 果和效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群体,组织) 第2章:回应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1、多元化的普遍性(国内、国际) 2、地球村:(跨国公司、区域合作协定) 3、民族文化:某一具体国家所特有的主要价值观和实践活动 4、狭隘主义:单纯以自己的眼光和观点看世界。 种族主义观点: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优于其他文化 5、评估国家之间的差异: 克拉克洪斯托特伯克构架:6个维度: (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取向,责任中心、空间概念) 霍夫斯塔德的构架:4个维度: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松散和紧密的社会结构 权力距离:对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公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不确定性规避:对风险的态度 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物质主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文化冲击:任何人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所产生的不适应性和情绪波动 文化冲击周期(U型曲线模式) 7、组织内部:人人相同承认异同求同存异 8、管理组织中的多元化:灵活的工作安排,托儿与托老福利、多元化培训 II 个体 第3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1、传记特点(人口统计学因素)(从员工的人事档案中能够直接获得的因素) 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抚养人数、任职时间 2、能力: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心理能力: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组织公民行为(OCB)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构成。随着竞争加剧,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越来越为组织管理者重视。近年来的西方,组织公民行为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是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组织公民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的影响,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不能平移到中国文化中。本论文旨在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组织公民行为缘何而起,为中国管理者的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回顾组织公民行为以往研究,我们发现公平感是被广泛认可的最强健的预测变量。本研究首先假设公平感在中国文化中仍然是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并进一步考察是否存在其他独立于公平感的预测变量,和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本研究假设印象管理和文化价值观是独立于公平感的另外两类预测变量,印象管理、文化价值观、和责任感对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起到调节作用。共有188对员工和他们的主管、同事参加本研究,通过主管、同事的他评手段获得被试的OCB评价。主要使用分层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在控制公平感的情况下,考察印象管理、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权力距离、男性度/女性度、责任感等变量的主效应及调节效应。结果发现:组织公平感在本样本中依然对OCB具有预测作用;印象管理对大部分主管评价OCB 存在独立于公平感的显著预测作用,但并未发现其调节作用:集体主

义/个人主义不仅对OCB具有独立的预测作用,而且与公平感相比,可以解释更多的OCB变异;这一变量还可以调节程序公平与同事评价OCB的关系,集体主义越强,同事评价OCB与程序公平感之间的相关越弱;权力距离对主管评价OCB-G和OCB-O存在独立于公平感的主效应,印象管理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权力距离还对程序公平与大部分OCB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权力距离观越大,程序公平与OCB之间的相关越大;男性度/女性度对解释大部分主管评价OCB存在独立于公平感的主效应,但其调节作用比较有限;责任感对OCB不存在独立于公平感的主效应,但可以极其显著地调节公平感与OCB之间的关系,责任感越强,其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与各种OCB之间的相关越小。西方已有的研究在讨论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因素时,对以公平感为代表的工作态度之外的变量重视不够,对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研究也颇为缺乏。总体来说,本研究对以往研究的突破在于: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中国文化背景中,公平感并非唯一的最强的OCB预测变量,在公平感之外还存在印象管理、文化价值观等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变量,并且发现公平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预测组织公民行为,它的预测力受到文化价值观和人格特质责任感的调节。【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OCB)组织公平感印象管理文化价值观责任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组织行为学

一、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反应规律,从而提高组织中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1)解释:组织行为学的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血红所发生的事情。一方面,人在组织中很多行为有很多原因,如果能意识到什么是主要的因素,就非常利于管理者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对组织中某些现象的解释会随时间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密切注意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也可以帮助管理者找到员工离职原因的某些线索。 2)预测: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去预测他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力图通过对组织行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以降低组织中行为的不确定性,增强组织中管理者的工作绩效。3)控制:组织行为学的第三个目标是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者们的观察分析技能,具体而言,组织行为学实践中,引导的是一些积极组织行为,避免和减少的往往是一些消极组织行为。 3.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事物的简化表示。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模型的结构: 1)目标:编制和使用模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即这个模型是干什么用的 2)变量:是事物在幅度、强度和程度上的变化的特征,关于人的行为变量通常在两个维度上变化即定性和定量。 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a)自变量:也被称为预测因素,它是影响因变量的变量; b)因变量也被称为校标,受自变量影响,在组织行为学中就是所要测量的行为反应; c)中介变量也称为中间变量,是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中介机制; d)调节变量,也称为干扰变量,它会影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强度。 3)关系:在确定了目标及影响目标的各种变量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说被认为是行为科学的开端,梅奥是人际关系运动的带头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二四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从霍桑实验中梅奥认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本身。工人不是被动的,鼓励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自己的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纪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由此提高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 1.人格: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搜索近期4年国内组织行为学专家关于本领域的研究内容,归总分析如下: 2007年 2007.5 曾晖,赵黎明研究主题○1: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21世纪才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由鲁森斯于2002年正式提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领域的重点放在解决管理者和员工的机能失调、冲突、工作压力等问题上所不同的是,积极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怎样发挥员工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上。其研究范畴包括信心/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具备积极性、独立性、可测量性、可开发性、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等基本特征。 存在的问题:由于积极组织行为学仅仅关注对个人微观行为水平的定量研究,其目前的基础架构在系统性上存在局限,没有在宏观层面考虑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力、制度、政策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未来将会在组织实践的要求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真正将个体、组织与社会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从而体现出组织科学的作用。 2007.8 孙锐,李海刚,石金涛,研究主题②:从基于委托代理的博弈理论出发,分别从团队成员薪资收益与晋升激励、团队组织剩余分配的激励、基于团队工作绩效测评的激励以及团队激励研究新方法等方面,对团队合作博弈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平均分配还是按劳分配,团队合作都是有效的,但组织剩余分配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与基于团队绩效测评的成员激励这两种单一的方法都不能使团队和成员同时达到满意。为鼓励合作,团队可考虑采取混合分配方式,即在大部分收益以团队整体绩效为基础进行平均分配的基础上.对有重要贡献者实行特别奖励,以此激发成员的独创精神。 存在问题:没有疑问。 2007 石金涛,王庆燕,研究主题③:以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方式,探讨组织社会化中新员工的信息寻找行为。结果显示,新员工在进入企业组织时倾向于采用主动寻找信息的行为;新员工没有因为工作时间不同、工作经验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信息寻找行为反应和寻找.不同的信息内容,但是却在信息寻找战术上有显著差异;公开战术和观察战术是新员工最为倾向采用的信息寻找战术,并且对于获取各类信息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存在问题:虽然新员工寻找信息与就业时间与经验无关,但是信息的质量比信息量更重要更有效,本文没有研究明白新员工寻找有效信息的影响因素。 2007 王莉,石金涛,研究主题④:本文通过建构“组织嵌入”的概念。期望能更完整的了解员工个人行为转化为组织行为的过程。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技术研究员工组织嵌入与组织信任、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组织除了重视员工在工作能力上的开发、成长以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财务资源外,更需要重视组织中员工的价值观取向是否能与组织一致以及员工在组织中的人际互动程度。因为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网络),员工间可以增加沟通机会、提升情感,提高对于组织的信任和承诺感,降低优秀员工的离职倾向。 存在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与员工在企业的发展结合是很不错的,但是在目

组织行为学的四种模型

明确最高管理层的管理模型十分重要,因为总裁头脑中的潜在模型往往渗 透于整个企业。因此,组织行为学模型具有高度重要性。组织几乎完全由一位总裁控制的例子很多,比如百事可乐(Pepsi Co)的总裁罗杰·恩里科(Roger Enrico)和康柏电脑(Compaq Computer)的总裁埃克哈德·普法伊弗 6 (Eckhard Pfeiffer)。 在本章中我们要着重介绍如下四个组织行为模型(理论范式):独裁模型、看护模型、支持模型和社团模型(更早的理论,例如封建模型和奴隶模型等,此处不再赘述)。图2.5 是对这四种模型的概括。按照所介绍的顺序,这四个模型大致反映了过去100 年甚至更长时期中管理实践的历史进化。但是, 虽然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某一种模型倾向于占主导地位,其他模型也同时被某些 组织所采纳。 正象组织之间有很大不同一样,一个组织中各部门、各分支的管理者。 图2.5 组织行为的四个模型 资料来源:最早发表这四个模型的是:KeiZB Davis ,Human Relations at Work:ZB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3d ed,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7,p.480。也会有所不同。生产部门可能采纳看护模型,而在研发部门采用 的是支持模型。当然,各个管理者因其个人的偏好或种自部门的条件不同, 所从事的实践可能会不同于组织中的一般模型。因此,没有哪一种组织行为 学模型能足以描述一个组织中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认同某一种模型有助于将 一种组织生存方式与其他的方式区别开来。 一个管理者对组织行为模型的选择决定于许多因素。正如我们前面讨论 的,管理者的主导哲学、理想、使命和目标都会影响他们的组织行为模型(并 被其所影响)。此外,环境条件有助于确定哪种模型最为有效。例如,某些企 业现时动荡的局面需要迅速的决策和灵活性,便可能驱使企业采取更为社团化 的模型。这说明,组织对于模型的选择不应该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该 随时调整。下面,我们将大致按照历史演化的顺序,依次向您介绍这四种组织 行为模型。 2.1 独裁模型独裁模型有其历史根源,必然性地,它成为工业革命的主 导模型。如图 2.5 中提到的,独裁模型(autocratic model)的基础是权力。那些当权者必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3、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3、组织模型: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4、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 5、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 7、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回应经济压力、回应全球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改善顾客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和变革、应对“临时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 组织多元化1、多元化分层:表面层次多元化,深层次多元化 2、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情绪能力 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4、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5、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6、测量工作满意度方法:单一整体评估法,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人格 8、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情绪1、情感: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的所有感情。包括情绪和心境两个部分。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但是就整体而言是有益于组织运作的行为的总和。对于组织公民行为各个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结构性梳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因素。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心理契约 1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 通常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达到Barnard(1938)提出的“想要合作的意愿”。Katz(1964)提出组织有效运作依赖于员工的三类行为,其中涉及员工的自发行为,包括合作的行为、保护组织系统的行为和提高组织外部形象的行为等。随后,Kahn、Katz(1966)提出“组织公民”的概念。Bateman和Organ(1983)根据Katz的观点,将这种自发行为定义为“公民行为”。Organ(1988)正式将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定义为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者直接的确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的总和。随后,Organ(1997)对于OCB给予了重新定义,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能够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提供促进和增强的行为,与关系绩效相统一。Berman(2004)研究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自主决定的,不与特殊的任务和工作要求相关联的,可以改善消费者与组织员工关系、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以及竞争力的一种员工工作角色以外的行为。 2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 目前,对于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员工个体特征、工作任务特征、组织特征和领导行为特征四个方面进行的。 2.1员工个体特征 ①工作满意度。Organ和Bateman(1983)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工作满意度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利他行为;Organ和Ryan(1995)认为工作满意度、公平感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Berkowitz和Connor(1996)提出员工在积极地情绪状态下出现组织公民行为如利他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反之,可能性较小;陈曦(2003)基于文献研究提出,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关系。然而,以往对于这方面的探究,主要是把工作满意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胡利利等(2009)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不同维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同事维度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程度最高。 ②组织承诺。Shore和Wayne(1993)研究结果表明,情感承诺、组织支持知觉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的关系,而持续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呈负相关的关系。

2016组织行为学作业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调查法)。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个体;群体;组织;环境) 3.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50—60年代) 4.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经济人) 5.下面哪些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激励;人际关系和沟通;团队建设;组织变革与冲突;组织学 习与发展) 6.下面哪个是组织行为学古典理论时代的代表人物?(马科斯·韦伯) 7.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约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人性假设,即(社会人假设)。 8.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群体的 凝聚力;增强领导的有效性;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绩效) 9.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面谈法) 10.下面哪种组织行为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经常用于推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 11.以应用广度不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工作性研究) 1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 1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 14.在决策的众多模型中,完全的理性模型有(经济理性模型),完全的非理性模型有(社会模型)。 15.下列哪项不是明茨伯格所提出的决策过程阶段?(计划阶段) 16.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 (晕轮效应)。 17.知觉的特性有哪些?(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18.正强化(增加行为频率),负强化(降低行为频率)。 19.社会知觉偏差主要表现有(投射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20.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1.根据凯利的归因理论,如果一名员工今天上班迟到,但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说明其行为(一贯 性低),而且今天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说明其行为(一致性高)。 22.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下列哪项不是知觉组织的原则?(因果律) 23.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类的因素。 24.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下列不属于其中规律的是(对比律) 25.决策的特点有哪些?(关键性;选择性;创新性;层次性;目标性) 26.社会知觉包括(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27.卡尼曼判断经验与偏差模型提出的启发法有哪些?(代表性启发;可用性启发;锚定和调整启发) 28.通过社会知觉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其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 觉效应属于(晕轮效应) 29.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30.气质类型中多血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 31.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缓慢稳定)。 32.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33.在造成性格差异的因素中,(遗传)以间接的方式影响性格的形成,(环境)对性格起塑造作用。 34.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不包括(智力因素亚理)。 35.荣格将内--外向两种心理倾向结合心理活动的四种功能,即(直觉;感情;思维;感觉),把人格分 成了8种类型 36.巴甫洛夫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对气质的分类中,安静型(与体液说的粘液质相对)。 37.根据卡特尔的特质理论,能力特质包括(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38.下面哪些测验(量表)是智力测验?(瑞文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39.下面哪些不属于大五因素模型中的特征(精神质)。 40.希波克拉底划分的气质类型有(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41.智力的基本因素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 42.PASS理论将智力视作过程,包括(注意;计划;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 43.心理学家们认为,(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44.气质的体液说将气质划分为(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胆汁质)。 45.气质类型中多血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 46.测量出4种气质类型的测量气质的量表是(气质类型调查表)。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研究的进展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研究的进展 1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来源 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的来源可以追溯到Barnard在1938年提出的“想要合作的意愿”(willingnesstocooperate),Katz和Kahn在1966年提出的“组织公民”的概念。Katz和Kahn认为有效的组织应该有三种基本功能:(1)必须吸引并留住员工;(2)确保员工以可信赖的方式符合组织特定角色的要求;(3)员工必须有创造性与自发性行为,其行为表现超越角色规范。Berteman等人在1988年将第三种行为称之为“组织公民行为”,并把它定义为职务外行为,主要指对帮助同事和对组织的责任感。Organ在1988年正式将OCB定义为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的确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成效的行为总和。后来,Organ在1997年对OCB又给予重新定义,认为它类似于Berman等人在1993年提出关系绩效,能够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提供维持和增强作用,从而把组织公民行为和关系绩效的内涵统一起来。 2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 综观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文献,发现已被确认的OCB种类有三十多种,而且它们中有不少概念相互重叠。通过归纳和总结可以认为,OCB至少可以由七个维度构成:助人行为(helpingbehavior),运动家道德(sportsmanship),组织忠诚(organizationalloyalty),组织尊从(organizationalcompliance),个人首创性(individualinitiative),公民道德(civicvirture)和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 2.1助人行为助人行为是OCB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指自发地帮助同事,预防和解决与工作相关问题的行为。它包括利他主义行为、保持和谐、善意调解、鼓舞团队干气、礼貌维度;人际互助;帮助同事、人际促进等。研究表明,这些内容都属于同一个维度。 2.2运动家道德运动家道德由Organ[1]在1990年首次提出,指个体对别人造成的不方便不仅不抱怨,而且仍然保持积极的态度,为了团体的利益甘愿牺牲一些个人的兴趣和喜好,不轻易否决别人的意见等。目前关于这个维度的研究较少。 2.3组织忠诚组织忠诚包括忠诚于组织;保护组织和对组织的发展有良好意愿;支持和维护组织的发展目标;敬业精神等。组织忠诚有利于促进组织发展,保护和维护组织免于受到外来的威胁和损害,而且在组织处于逆境时个体对组织仍然保持着高度承诺。 2.4组织尊从早在1983年,Smith等人就对组织尊从进行了研究,并且将它称为一般化的尊从。它包括对组织的服从;OCB-O(organizationalobedience);组织的规章制度和程序等。组织尊从是指个体不仅接受组织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并加以内化,而且在行为中严格认真地遵守,即使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2.5个人首创性个人首创性是由Graham在1989年提出来的一种职务外行为,它包括自愿并创造性的从事与工作相关且超出了组织要求的行为。个体愿意承担额外的工作责任,以极大热情和努力持续工作,同时也积极激励组织中的其他人。这种行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自愿的创造性,也有人将它称为责任心,提出建设性意见,自愿承担工作任务,工作奉献等。 2.6公民道德公民道德最初是由Graham在1991年提出来的,也被称为组织参与、保护组织等。它指员工作为组织中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行为,包括对组织的工作感兴趣,节约组织资源,保护组织财产,愿意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组织战略计划制定,监控来自环境的威胁和机会等。 2.7自我发展自我发展这个概念最初是由Katz在1964年提出来的,由George等人将其发展成为OCB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个人发展即员工主动利用业余时间,通

组织行为研究的新领域 积极行为研究研究评述及展望

组织行为研究的新领域: 积极行为研究述评及展望 赵欣赵西萍周密徐海波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新的竞争时代呼唤新的员工行为。本文在对传统行为研究与管理实践进行评论的基础上,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领域——积极行为,从概念发展、分类问题、测量工具、理论基础、前因及后果研究等方面做了述评,对文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提出了若干研究建议。 关键词:员工行为;积极行为;述评;展望 引言 员工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关注的中心,组织行为学家专注于不同组织情景中各类员工行为如何影响绩效;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则着力开发能为企业带来实效的各种员工行为。本文基于对传统行为研究及管理实践的批判性评论而引入积极行为,并围绕其概念发展、行为分类、理论基础、前因研究、后果研究、未来趋势展望6个方面展开。 传统行为研究与实践 传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有两项基本前提:第一、组织向员工分配任务的过程中,员工主观意志基本不发生作用;第二、员工对工作环境的影响非常小,其行为不能改变工作环境。传统观点认为员工绩效行为是被动反应,这种“被动绩效观”的典型代表是泰勒的科学管理,他认为员工行为应最大程度地符合标准,才能有好绩效。随着霍桑实验的传播,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的出现,员工主观因素逐渐被管理学者认可和重视。然而,此阶段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将员工行为描述为消极评价与选择,即只能在组织或上级设定的约束条件下工作,是一种“消极绩效观”。现代社会需要一个更为主动、更为积极的绩效概念[1]。 企业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模式是“以事为本”:首先进行工作分析,撰写工作说明与任职资格;以任职资格为标准,进行人员招聘;以工作说明为蓝本展开员工培训;日常工作中,任务目标由直接上级设定,员工在其督导下行动;日常管理中,员工的绩效优劣,均以其能否按要求完成既定任务为评价依据;薪酬方面,岗位评价以及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大行其道······[2]。经济竞争加剧、产品创新加速,网络信息技术普及,将组织所面对的压力传递到员工层面,使员工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工作任务需要独立决策,需要员工自我激励,并主动地扩展自己的知识技能;工作不确定性增加,以项目制为代表的灵活工作模式普及,工作安全性降低;工作责任增加,创新要求提高······,所有的变化都意味着员工要改变原有被动、短期、一成不变的行为模式。 积极行为的概念 积极行为(proactive behavior)①是员工着眼于未来,积极主动地寻求改变的一种行为模式[3]。牛津字典对proactive的解释是“通过预见未来事件或问题、采取主动行动,来创造或控制局面,而不是当事情或问题发生后才做反应,(因此,更可能)是创新性的,趋向于使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2089)(71072129) ①proactive 直译为前摄的,proactive behavior 直译为前摄行为,proactivity 直译为前摄性,统属于心理学术语,本文取其本质含义并结合组织管理情景,从易于管理学者理解、利于管理学学术研究与推广的角度考虑,统一将其翻译命名为“积极的、积极行为、积极性”。

员工组织公民行为调查问卷

员工组织公民行为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我们的调查,这是一份关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问卷调查,旨在对组织和员工的一些行为做出了解,该问卷仅用于学习,谢谢您的配合。基本信息: 1.性别:男 2.职务:教师 3.年龄: 24 4.您的工作年限: 待定 5.您目前所在企业的性质:A民营企业 B国有企业 C外资企业( B ) 下面的问题所给的选项代表不同的程度,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 1.在组织中,会经常主动承担工作之外的任务( B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2.在组织中,经常主动提出对组织发展有利的合理化建议( B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3.积极协助同事解决其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A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4.即使会引起领导不快,也会主动如实地向他汇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B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5.对本职工作抱有钻研精神,精益求精( B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6.积极组织参与同事自发的联谊活动,如聚会及郊游( A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7.在被要求之前就主动解决工作问题,并且通常超出预期完成工作( C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8.与其他同事分享自己的特长及经验( B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9.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无限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 B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10.领导决策前会认真倾听员工的意见( C )

组织公民行为与其影响因素关系模型研究

酒店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与其影响因素 关系模型研究 李 英 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 惠州 516100 【摘 要】选取了绩效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这两种最重要的职场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为着眼点,通过研究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理论,结合饭店行业的工作特点,探讨饭店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其影响因素及其个体工作绩效的关系,最终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从而对相关理论发展和饭店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 工作绩效 关系模型 1、引言 在饭店业中,饭店服务产品的品质高低决定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市场竞争力,饭店产品的特质决定了员工行为构成了产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员工行为直接决定了饭店产品的质量。因此,饭店员工的自愿贡献于饭店企业的行为对饭店的组织绩效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饭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工作绩效的归纳总结,明确组织公民行为在该行业背景下的重要作用,在特定的情境下解析组织公民行为与其影响因素、工作绩效的相互关系,最终建立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为后续的定量分析研究奠定基础。 2、饭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2.1 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饭店人力资源是指饭店员工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综合,具体体现为员工的一种生产或服务能力。自古至今,饭店业内的服务行为和管理运作对从业人员的个体素质、职业技能和从业经验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就其具体工作开展方面而言,主要有局外性、替代性、跨越性、动态性、超前性、系统性和易损性等特点。 为了最大可能地向消费者提供快乐与福利,获取更大的利润和竞争力,人力资源在整个饭店运作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由于很多突发因素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可能会产生很多正式工作内容说明里未能预料或规定的空白,而正是这些空白是否能够被员工自发自愿地填充以获得顾客的满意评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服务的是否高质量。组织公民行为的自发性、高质量完成任务性,恰恰在饭店日常工作环境中凸显了其重要作用,真正符合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要求与目的,因此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2 饭店员工绩效管理特点 对于员工绩效的涵义,很多研究表明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结果说,一种是行为说。前者将绩效看作是一种结果,通过评价员工完成组织所赋予的责任、目标、任务等的情况来判断绩效高低。行为说则把绩效看作是个体的行为过程,认为与既定目标有关的行为本身就是绩效。对过程性绩效的衡量结果获取较难,但其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当今的体验经济时代,员工个体的行为有时是无法获得一个具体可衡量的,因此需要结合行为性因素。目前广泛认可的“关键事件法”就是考核服务人员业绩的重要方法。 3、饭店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绩效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3.1 饭店组织情境下的员工组织公民行为 如若向消费者提供能够满足甚至超越其需求的饭店“产品”,个体乃至整个饭店员工的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硬件等物质性因素作为服务传递介质,将顾客深度参与的饭店服务“生产”作为饭店产品的主要构成,并将两者“打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消费者,才有可能真正获取高评价与顾客忠诚。 从情境的角度,饭店组织的意义就在于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在饭店建筑内、通过员工的各种行为与顾客的深度互动,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难忘的消费体验,从而获取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饭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其能够时刻从顾客需求出发,想顾客所想。饭店组织的存在就是基于整个组织目标整合的必需性。饭店组织情景定义下的各种活动,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能够在对客服务中上演一台完美的“演出”。社会和行业以及饭店本身都对饭店组织具有提供完美服务的期望,所有饭店组织的成员的一切努力和“表演”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将服务传递给顾客。 3.2 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绩效的作用机理分析 大部分学者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对企业员工绩效的影响包含三方面,分别可以从组织、团队、个体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层面不同,绩效所包含的内容、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也不同。绩效。在字面上的意义指“表现的程度”,从管理学角度看,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组织行为的研究中,绩效则指效率、效能和效力三方面的整体表现。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不仅组织公民行为对其员工绩效具有影响作用,员工工作绩效对其前因变量之一,即组织公民行为,也具有影响作用。此外,两者之间除了直接相互作用以外还将涉及第三个变量,且第三个变量与组织公民行为也是相互作用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 4、模型构建 4.1 模型的建立 组织特征变量与 OCB、工作绩效三者的关系模型建立如下: 图1 OCB影响因素、OCB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 4.2 模型验证 根据各维度的信度效度测验,及主成份因素分析,OCB分为助人行为、积极主动、人际和谐与组织忠诚四个关键要素;OCB的影响因素分为人格特质因素、工作态度因素及领导因素。根据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及拟合度测试,得出主要关系结构如图2 所示。 图2 OCB与其影响因素及工作绩效的主要相关关系 根据结论修改后的模型如图3 所示。 图3 修正后的、影响因素及其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 5 结束语 在饭店组织内探讨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探究OCB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获得更高的 (下转第290页)

员工建言行为研究综述

员工建言行为研究综述 【摘要】建言行为作为员工参与管理的形式之一,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主人翁意识。本文基于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首先分析了组织中员工建言行为的定义,然后介绍了建言行为的维度划分,接下来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建言行为的影响因素果,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建言行为角色外行为维度前因变量 一、建言定义 建言概念最早是由Hirschman在1970年提出,在其建立的EVL模型中,他提出组织成员对工作不满时可能会采取的三种反应方式,即退出(exit)、建言(voice)和忠诚(loyalty),将建言是指力图改变现状而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研究发现忠诚度高的员工更倾向于选择建言,忠诚度低的员工更多选择离职。Caryl E.Rusbult等(1988)对EVL模型进行了修订,并提出EVLN模型,即退出、建言、忠诚和漠视。 随着对员工建言行为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视角也逐渐发生改变,1995年后,学者们普遍认同基于角色外行为视角来定义建言行为。如:Takeuchi等(2012)将建言行为定义为:为了提高组织或团队工作绩效,员工主动提出想法和建议。Liang& Farh (2008)基于心理学的相关视角,将建言划分为促进型建言和抑制型建言两个维度。 综上所述,建言行为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首先,建言行为是一种自愿的角色外行为,是员工积极参与管理的一种组织公民行为;其次,建言行为目的是力图减少决策失误,改善组织现状,提供工作绩效;最后,建言内容不是简单的批评或者抱怨行为,而是指出组织存在的问题或者提出创新的想法。 二、建言行为的维度划分 建言行为较为复杂的构念,研究的视角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维度。 依据建言的内容划分,Janssen,De Vries等(1998)将员工建言分为常规建言和新颖建言。常规建言指为使现有问题更符合要求,提出加以改善的建议;新颖建言指提出新的工作范式,可能对现有状况形成挑战的建议。 依据建言的方式划分,Hagedoorn等(1999)将员工建言分为和颜悦色建言与咄咄逼人建言,和颜悦色建言会兼顾自身和组织的利益;而咄咄逼人建言仅考虑个人利益。 依据建言的动机划分,Van Dyne等(2003)将建言分为防御型建言(defensive voice)、默许型建言(acquiescent voice)和亲社会型建言(prosocial voice)。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