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把“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增强发展协调性的重要内容。本文重在把握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分析城乡区域在基础设施和基础公共服务不协调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的任务,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的发展思路,提出构建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等五大体系的具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协调发展,经济,内涵,发展思路

目录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1)

(一)、城乡协调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现实选择 (1)

(二)、城乡协调发展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 (1)

(三)、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2)

二、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 (2)

(一)、交通基础设施 (2)

(二)、水电基础设施 (3)

(三)、通讯基础设施 (3)

(四)、教育基础设施 (3)

1、师资力量方面 (3)

2、硬件设施投入方面 (3)

3、学生方面 (4)

4、教师福利待遇方面 (4)

(五)、医疗保障基础设施 (4)

1、保障对象区别对待 (4)

2、管理效率低 (4)

3、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平 (5)

4、参保受益面过窄 (5)

三、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5)

(一)、经济层面 (5)

1、建立科学的经济一体化规划 (5)

2、建设中心重点城市 (5)

3、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5)

4、建设新型乡镇企业 (6)

(二)、社会层面 (6)

1、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6)

2、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6)

3、推进城乡就业劳动一体化 (6)

4、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7)

(三)、教育层面 (7)

1、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7)

2、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 (7)

3、建立城乡教育资源互动共享的运行机制 (7)

(四)、医疗保障方面 (7)

1、拓展医保覆盖面 (7)

2、改革户籍制度 (8)

3、均衡配置医疗资源 (8)

4、加大政府投入 (8)

四、结束语 (8)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城乡协调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城乡协调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带动我国九亿农民奔小康,走上富裕道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通过政策和体制的改革,协调城市和乡村,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关系,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共享社会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支撑城乡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业虽然在我国经济产业中占的比例不大,但是作为一个拥有九亿农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覆盖人群要全面,如果到2020年我国在速度和总量上完成了小康社会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算不上真正的实现了小康社会目标。我们必须打破乡镇、农村、城乡之间的界限,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保证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一)、城乡协调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现实选择

我国城乡经济不平衡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过低,其不仅难以满足其自身的生活需求,更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消费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动力,但农民因为收入过低,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直接影响到农村市场的发展,无力对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撑,进而影响到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城乡协调发展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我国农民数量大,农村贫困人口多,而且农业又是我国经济的薄弱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薄弱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突破点就在于

处理好“三农”问题,通过城镇协调一体化发展,兼顾农村,共同协同推进,实现工业带动农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会议上对“三农”问题做了重要的阐述和部署。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总书记深入阐述了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问题,突出“食为政首”的战略布局,对农业农村的重点工作作了部署,对处理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基本原则,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产品的质量与品安全,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方面,他也做了全面阐述了“三农”工作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基本问题。如果不协调城乡发展,不仅“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城市的许多问题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三)、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要求,精心谋划未来五年美好的蓝图,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努力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互促互动,有机融合的发展格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核心就是全面。覆盖的人群要全面,涉及领域要全面。如果到2020年我国在总量上完成了目标,但城乡发展不协调,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因此,城乡协调发展,既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

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基础设施主要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构、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基础。

(一)、交通基础设施

我国城区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严重,乡村道路窄而且面损严重,经常可以看到大面积路面损坏却未及时修补。城乡道路规划良好,公路线路覆盖面广,农村道路覆盖面不及城区,农民群众出行虽然大有改观,但有的偏远地区道路少。农村公交、班车少,农民出行不便。

(二)、水电基础设施

城市水电采用网络管理,给市民带来便利。但农村供水电基础设施受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农村居民用水和用电状态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有的农村地区缺乏排水系统,农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造成农村水资源污染的加剧,由于农村降水无法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开采地下水。由于农村水资源的缺乏,农村电网的建设运行落后于城市。许多农村电网仍是六七十年代的设备和线路老化严重,容易断线,线路与房屋、树枝、通讯线路等物体安全距离不够。农村电能损耗大,电价居高不下。农村普遍电压不稳定,用电可靠性差。(三)、通讯基础设施

城市宽带网络、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和通信网覆盖全区。城市居民入网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多,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计算机。但农村宽带、电话通信网等覆盖面低,有的偏远地区根本没有宽带和通讯网络,而且农民因为入网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宽带、通讯等入网率低。更因为经济的压力,农村拥有计算机数量很少,互联网发展滞后。

(四)、教育基础设施

1、师资力量方面

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一个优质的教师团队,许多优秀的教师资源拥向城市,从而影响了农村的教育质量。农村教师工作量大,一周基本上每天都有课,并且有的学校的老师代几个科目,还得完成每学期教育局布置的相关任务,繁重的工作量导致农村教师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考虑教学的质量,只能例行公事,完成任务,并且农村教师身心的疲惫导致许多教师都想调换个好环境,造成了优质教师的严重流失,师资力量薄弱造成教师工作量大,影响工作热情,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硬件设施投入方面

目前,城乡学校教学质量软件上的资源相对是平等的,然而在硬件设施上,农村学校和城区的学校不可相提并论。许多农村学校没有媒体设备,农村学校几乎都不上音乐、体育课。因此,硬件设施的落后目前是农村教育的一个最普遍现状。

3、学生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压力,许多农村外出打工务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照顾。但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们的爷爷奶奶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点和方法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都是学校的了,根本不配合学校和教师去教育孩子。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严重影响到老师教育。

4、教师福利待遇方面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教师福利待遇低。有的农村学校的教育基本没有福利待遇,导致教师的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而且作为农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不是问题的根本,更重要的是要获得认可和尊重。各地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几乎没有,学校的基础设施及维修全靠学校自己承担,社会救助、投资办学体系在农村基本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校根本没有能力给教师发放福利待遇。

(五)、医疗保障基础设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目前看来,农村医疗保障与城市相比较,还存在诸多问题。

1、保障对象区别对待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按照居民的户籍属性来划分的,农业户口居民享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城镇居民则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者在缴费基准、保障水平等方面有所不同,被人为地分割开来,形成两种相对独立的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自己无权自由选择已有保障的类型,一切得以居民的户籍为标准。这种制度设计与我国快速的市场化、城市化格格不入。

2、管理效率低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管理模式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分管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卫生部门分管农村合作医疗,民政部门分管医疗救助,形成城乡分离,多头管理的格局。这种管理导致参保人员的保险关系难以调转续接,并且城乡医保管理中心未形成统一

的网络及信息的共享,导致许多信息不对等,甚至重复建立,严重影响到医疗保障的管理以及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的低下。

3、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平

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公平性缺失。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的医疗资源则严重短缺。城市医疗资源过分集中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农村医疗资源紧缺,医疗设施不全备,人才缺失,服务质量差,硬件环境建设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要,看病难的问题依然严峻。城乡居民在保障水平上的差异凸显出制度安排的重大缺陷,对农村居民而言,显然是极不公平的。

4、参保受益面过窄

由于农民信息获取渠道较少,加上国家政策宣传不力,导致许多农民对医疗保障认识不足,参保不积极。同时,筹资和保障水平总体不高,部分重病患者参保后个人负担仍然较重。

三、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经济层面

1、建立科学的经济一体化规划

要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城乡经济一体化规划。只有合理规划了城市、乡镇和农村的经济,才能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使城市规划真正成为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有力手段和公共政策,保证了城乡之间的资源合理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2、建设中心重点城市

城市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是“以城带农”,建立中心重点城市,加快建立以大城市为龙头,集中力量,以点带面,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城镇体系,着力推进城市经济的崛起,发挥重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发展。

3、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要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最主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由于我国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公共投入等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金融资金支持农业经济资金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帮助农民从金融机构以低利息借到资金来发展农村经济,

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提供更多的保障。

4、建设新型乡镇企业

新型乡镇企业的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产业优化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业转型,抓好机遇,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最终活跃农村市场并带动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社会层面

1、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要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和改造力度,以城市为中心区依托,逐步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向城乡结合部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道路、能源、给排水、供热、垃圾、污水处理、电信、水电等设施方面的投入,逐步完善乡镇、农村的社会功能,切实地做到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建设质量,丰富农村生活。

2、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随着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也日趋变大,特别是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等满足人民公共需求的投入,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建设基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调整财政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基金支出机构,统筹安排财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

3、推进城乡就业劳动一体化

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归根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没有活力,农村经济滞后发展导致农民收入低,所以要解决城乡差距,就必须得解决好农民的收入和就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走向了城市劳动市场。为了城乡就业劳动一体化的建设,保障了农民劳动者同城市居民平等享有劳动权利和发展机会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同时要建立以职工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为目标,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不断地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水平,破除农民就业门槛的限制,实现城乡就业的平等化。

4、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在农村的管理方面,要突出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形成适应于我国农村发展的要求的管理体系,打破城乡管理分割的现状,要建立包括户籍管理、劳动市场、资源配置、国民收入分配等国民待遇平等的政策。

(三)、教育层面

1、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力度,并明确其在农村教育中所肩负的责任。一方面要增加省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份额,特别是要加大城乡差异明显的城市财政倾斜。另一方面把农村教育投资主体从县级政府上移到省级政府。同时为了在地区和城乡之间进行统筹,城乡管理主体和投资主体都上升到省政府,保证政府对城乡投入力度的均衡。

2、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

依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大,农村教育经费仅依靠县乡教育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加大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教育经费投资主体责任,健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3、建立城乡教育资源互动共享的运行机制

在我国教育运行机制方面,城乡教育应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进行思考,从改进农村教育做起,实现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共同享用。要实现这一点,除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使城乡教育资源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

(四)、医疗保障方面

1、拓展医保覆盖面

政府需要扩大新农合的覆盖面,将所有农村居民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来;并且要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缺乏医疗保障的问题;还需要创新医疗保障制度,把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之内;此外,要确保大学

生这一新兴群体的医疗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把基本医疗保险与其他商业保险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

2、改革户籍制度

城乡居民的身份平等是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体制性障碍。只有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弹性化、人性化的户籍政策,才能取消城乡居民在身份上的界限与差别,建立户随人转,以居住地、职业为基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放宽户籍条件限制可以保障居民对不同医保种类的自主选择权,从而实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平优先的价值取向。

3、均衡配置医疗资源

通过均衡配置城乡医疗资源,构建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保障新格局。城乡之间医疗设施与医务人员对口援建。城市大型医院通过向小城镇提供医疗设备,培训小城镇医疗人员,医学专家到城镇巡回治疗,从而实现城乡间医疗资源的平衡分配和共享。同时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资格进行一体化审批、管理与考核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整合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克服多头管理的问题,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的一体化管理。

4、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的医疗保障投入总费用偏低、个人的医疗支出比例偏高,已成为制约我国医疗保障城乡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当承担医疗保障的公共财政责任,逐步加大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国家必须对农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困难区县、困难群众医疗保障的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建立针对农村医疗保障的长效财政预算增长机制,降低医疗救助门槛,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从而尽可能地缩小城乡医疗保障的差距。

四、结束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总体布局下,“协调”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城乡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通过对我国城乡差距现状做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城乡差距的相应对策,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