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秋收起义简介

秋收起义简介

秋收起义简介
秋收起义简介

秋收起义简介

篇一: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对派统治的工农革命。虽然这场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但毛泽东同志用自己敏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敌人强大的重压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与毛泽东同志独到的军事思想是分不开。从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毛泽东同志的以下军事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通过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谋求自身的解放。进行秋收起义的初衷就是想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夺取革命的胜利。参加秋收起义的军队一共有三个团,士兵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来自人们,是人民子弟兵。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通过人民战争才能有胜利的希望。

(2)人民军队思想

当发现参加秋收起义的个别团的领导者存在机会主义、盲动主义、单纯军事观点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时,毛泽东同志果断的在1927年9月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对军队中存在的打骂士兵、虐待逃兵等现象,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口号,甚至还给逃兵发路费。从中体现了爱民和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我们不由自主的体会到这的确是一支刚强的人民军队。

(2)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1、实事求是

在接连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同志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攻打长沙等于自杀”的观点,果断的放弃了党中央制定的围攻长沙的计划,转而后退到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井冈山一带,为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的这种实事求是完全尊重事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2、创造性思维

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胜利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指出: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消灭过山大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毅然率领军队上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终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步夺取全国的胜利。

以上就是我在《秋收起义》这部影片中体会到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今后的历史当中仍会熠熠生辉!《秋收起义》观后感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暴动》

秋收时节,一声暴动。 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如果说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

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

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由孙军担任总撰稿、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制作完成的多集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作品披露的无数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不仅彰显了历史的真实及毛

泽东等革命领袖们的斗争艺术,而且以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分析和叙述,给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重要的思想启示,那就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指挥枪这一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和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革命斗争中以鲜血和生命作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

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以其翔实的材料和经典画面,用客观准确的史实考据和鲜为人知的细节,填补了秋收起义在电视文献片宣传上的一个空白。同南昌起义一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的1927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在这次起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袖们逐步认识到根据中国国情、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也正是有了这次起义,才有了后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才有了燎原之火般的全国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认识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真理。全片高屋建瓴,注重用历史事实说话,为避免空洞的概念和说教,

特别是在叙述秋收起义的背景和意义时,作品采用的全是真实画面和史实介绍,使观众在对历史背景的充分把握中,进一步认识到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地位。

作品讲述秋收起义,首先介绍了1927年国内形势的剧变。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遂

告失败。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于1927年8月3日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8月5日,临时中央训令湘鄂粤赣四省举行秋收暴动,以响应南昌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举行著名的“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正式决定举行秋收暴动。当时身在武汉的毛泽东被派往湖南具体组织和领导起义。正是在这期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军事上要公开打

军事理论真答案

周边安全环境 一、填空 1、我国海洋国土面积约 470万平方千米,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2、中国地缘特点概括起来说是“一多,一大,三区。 ●3、判定外来威胁的依据:利益冲突,威胁企图,威胁能力。 二、名词解释 1.周边安全环境:是指周边国家(集团)直接、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三、简答题 (一)研究周边安全环境的意义?(1)评估外来威胁程度。(2)制定国防战略的依据。 (二)中国地缘特点?一多,周边邻国数量多。一大,国家之间差异大。三区,周边人口稠密区,世界军力集中区,世界热点集中区。 (三)特殊的地缘环境多我国安全的影响?领土争端,易发生冲突,-----和平相处难。。。强邻众多,安全压力大-------高枕无忧难。。。资源相对匮乏,易引起争端-----与世无争难。。。周边热点多,安全面临威胁-------置身事外难。 四、单项选择 1、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周边( B )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 A是否稳定 B有无危险 C安全状况 D遭到入侵 2、国家周边安全状况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 A )。 A生存发展 B和平稳定 C兴衰存亡 D经济建设 3、研究周边安全环境可以为制定和实施国防战略( D)。 A寻找根据 B寻找证据 C寻找支撑 D寻找依据 4、研究周边安全环境是评估外来威胁(A )的基本手段。 A程度 B强度 C状态 D状况 5、我国地缘环境特点,概括起来说是(A )。 A“一多”“一大”“三区”B“一多”“二大”“二区” C“二多”“二大”“二区”D“二多”“二大”“三区” 6、我国陆海邻国共有(B )个。 A14 B20 C21 D28 7、目前为止世界上有(C )个国家拥有核武器。 A6 B7 C8 D9 ●8、俄罗斯对我国安全的主要影响的两个方面(A )。 A军事借重、经济互补B相互借重、防范中国 C政治借重、军事牵制D经济互助、战略牵制 9、黄岩岛在哪个群岛海域(C )。 A南海;B东沙;C中沙D东海; 10、(C )印度连续进行五次核试验。 A1996年5月B1997年5月C1998年5月D1999年5月 国际战略环境 一、填空: 1、国际战略环境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综合体现。 2、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3、世界格局多极化成为,未来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 4、当前影响世界安全形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5、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的精髓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二、名词解释: 1、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集团)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在战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环境。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的爆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创建了我党第一支工农军队,设计制作并率先起了我党的第一面旗帜,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诗词中所说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最后,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从此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秋收起义的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见仁见智,为了更好地纪念秋收起义,笔者以史实为据,就秋收起义几个历史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从新的角度解读秋收起义历史,试图抛砖引玉,以期揭开历史的面纱!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八七会议后,l927年8月9日,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为特派员,与彭公达一起到湖南,改组省委,领导秋收起义。8月16日,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共湖南省委进行改组,彭公达任书记。8月18日和30日,改组后的湖南省委先后召开会议,根据八七会议精神讨论和制定秋收起义计划。毛泽东指出;湖南秋收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 我们党从前的错误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会议还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作为秋收起义的领导机构;成立以易礼容为书记的行动委员会,负责组织上述各县工农起义,并在长沙工人起义接应下,配合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夺取长沙。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部署起义,继而又赶往铜鼓。参加湘赣边界起义的主力有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湖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军、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等共约5000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下辖第一、第二、第三团。卢德铭(原警卫团团长、共产党员)任起义军总指挥,余洒度(共产党员,后叛变投敌)任师长。9月9日,起义从破坏粤汉铁路北段开始发动。9月Il日,起义军分别从江西的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

井冈山时期“思想建党”的特点及现实意义重点

井冈山时期“思想建党”的特点及现实 意义 思想建党,即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思想建党的重要原则,并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了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深入研究井冈山时期思想建党的特点,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建党:党的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 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针对中国革命的特点,提出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理论。而党的建设要适应这一特点,必须在广大农民、城乡小资产阶级中发展党员,并在广大农村建立党的组织。这是革命斗争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党的建设的新课题。 根据地初创时,地盘小,人口少,四面又被白色笼罩,边界党的组织遭受了严重破坏,即使保存下来的党组织,其基础的最大部分也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构成的,“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毛泽东选集》,第1卷,77页)。地方党组织中存有的家族观念、地方主义、土客籍矛盾等问题给党的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军队党的建设,由于官兵构成复杂,也造成了党员队伍思想和组织不纯等现象的发生。这些情况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由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客观实际所决定,党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员,不断用无产阶级思想去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而实现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巩固和统一。基于这种认识,1928年毛泽东就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上),初步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重要思想。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又规定了党的思想建设的原则和措施,强调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以这次代表大会为标志,以突出思想建设为特征的毛泽东建党思想开始形成。 此后,红军和地方的党组织在抓好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建设,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经过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7月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在共产党力量较强、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4个省举行秋收暴动,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去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领导秋收起义。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在湘鄂赣边区组织秋收起义。8月12日,由共产党员卢德铭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队到达修水县城,并与8月下旬抵修城的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在本县山口统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余洒度、余贲民任正副师长,下设4个团,1、4团驻修水,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总指挥,总指挥机关设在县城,修水地方党组织积极配合,发展武装,组织群众支持起义军。师部参谋长何长工、副官杨立三,根据前敌委员会指示,在修水设计并制作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和臂章。“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9月9 日,震撼世界的秋收起义首先在修水爆发,起义部队在修水县城举起义旗,向长沙挺进。途经渣津,与收编的邱国轩第4团汇合,并攻克了敌盘踞的朱陂厂,在进攻长寿金坪受挫后,返回修水台庄,后接毛泽东指示,挥师浏阳文家市,与2团和3团会合后,跟随毛泽东踏上前往井冈山的道路。 八七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回到湖南。8月18日,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计划,成立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9月初,毛泽东在江西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讨论秋收起义具体部署。参加起义的主力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是叶挺独立团的新兵组建的),另一部分是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鄂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民武装、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等,共约5000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二、三团。起义前又收编一部分原黔军武装为第四团。卢德铭(原警卫团团长、共产党员)任起义军总指挥,余洒度(共产党员,后叛变投敌)任师长。起义的目标是夺取长沙。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向长沙进击,先后占领醴陵、浏阳县城和平江的龙门厂、浏阳的白沙、东门市等地。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敌强我弱,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军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新收编的第四团在战斗中又临阵叛变,致使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9月14日,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第一、三团与第二团余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19日晚,在文家市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起义军撤离湘东地区,进入江西,沿罗霄山脉南移,以保存革命力量。起义军在向南进军途中,处境十分困难,在江西省萍乡县芦溪又遭到敌人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9月29日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时进行了改编(即三湾改编):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10月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得到当地武装袁文才和王佐的帮助,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比较,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并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这次起义虽然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起义部队在农村中从小到大地开展游击战争,为后来各地工农红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 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 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 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 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 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 ⑸中国社会的变化: 政治上: 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 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 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③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 第三,封建经济不但依然保持,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存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毫无政治自由。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也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1.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 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2.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它仍然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最终被军阀袁世凯所夺取。 3.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转变的标志五四运动 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创造了经济条件。第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指导。第四,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4.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 第一,从时代特点和条件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第二,从领导力量看,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第三,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来看,五四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 第四,从中国革命的前途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第五, 5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A:1921年7月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B: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和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反帝反封建 C:1923年党的三大总结了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认为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提出了建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比较分析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比较分析摘要: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是我党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恐怖统治而举行的武装暴动,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比较两次起义的某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分析其原因与影响,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两次起义的地位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比较分析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是我党为了反抗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集团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屠杀与迫害,为了建立自已的革命武装,用革命的力量反对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而举行的两次震惊中外的武装起义。这两次起义在我党我军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在中国革命道路先农村后城市的探索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作为中共早期的两大起义,它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少区别,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简单的比较。 一、军事力量

南昌起义部队几乎是清一色的国民革命军正规军。据记载,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导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这些部队装备整齐,训练有素,并经历了北伐战争的洗礼,有着强大的战斗力。相反,秋收起义部队的组成则复杂得多,它包括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方面军警卫团、湖南工农义勇军及安源武装力量。 二、起义使用的旗帜 南昌起义使用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占领南昌后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而且起义部队身着国民革命军的服装,部队的称谓及番号仍然沿用国民革命军名称及序列。秋收起义第一次使用“工农革命”的旗帜,穿的是工人、农民自己的便服,戴着红袖标。即便是南昌起义余部会师井冈山以后也统一称为“工农革命军”,红色成为军旗的特有颜色。两次起义的旗帜不同表明:南昌起义所高举的旗帜深深打下了共产

曲折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曲折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党在成立之初,对革命形势判断的并不十分精准、对革命规律的认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为标志,第一次工运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产国际的促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党际合作实现后,党开始将主要的精力投向了开展民众运动。在城市中领导了广州沙面工人罢工、五卅运动等一系列规模浩大的工人运动,将大革命推向了高潮。关于农民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也是比较重视,但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深入基层,国民党形成了对农民问题只有政策而无行动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国民党缺乏吃苦耐劳、深入基层、扎实工作的人才,使得下层民众运动方面工作就由中共党员承担。这样大革命时期党虽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但是毛泽东、彭湃等人不畏艰险、深入乡村、开展农运,为日后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积累了经验。 在合作破裂后,全国掀起了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在共产党员由六万锐减到一万人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绝境中奋起,开始了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在大革命悲惨失败之后的关键时刻,党做出了正确抉择,结束了陈独秀右倾中央的工作,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开始了从进攻城市向农村进军的艰难转变。

1927年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八七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讲了领导权,农民和军事的三大问题,提出了争取农民支持、独立领导革命的思想,而具体的途径则是把民众运动和军事运动结合起来。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即“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在此精神指导下,党先后组织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在发起的起义的武装占领城市的探索中,各地起义夺取城市的目标几乎都没有实现。各地武装起义实践证明,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一些起义部队开始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始从攻打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转折。 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决定退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毛泽东又经过一番实地调查,了解到井冈山地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落脚点。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慢慢做通了袁文才,王佐二人的工作,毛泽东才将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各地起义军撤到农村后,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在农村怎么生存,怎么发展。为争取农民的支持,建设巩固的根据地,战胜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最初探索出了打土豪的简单办法来扫清革命障碍并鼓励农民起来革命。但土豪的存粮和资财也是有一个积累的周期,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而要取得农民的支持就要用事实证明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毛泽东抓住了土地这个核心问题,开始组织领导起了边界各县轰轰烈烈的分田高潮。分地也是个很复杂的事,丈量土地、统计人口、协调分配,都需要有人牵头,都需要组织来领导,这样在广大

中国古代各朝代特点

中国古代各朝代特点:三次分裂,四次统一 奴隶社会(BC2070年--BC476年) 夏(BC21世纪---BC16世纪)---统一奴隶 商(BC16世纪--BC11世纪)国家 西周(BC11世纪--BC771年) 东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 三、封建社会(BC475年-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 秦汉(西东汉)(25年--220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1年)---- 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581年--907年)----封建国家的繁荣 五代十国宋辽夏金(907—1276)--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元明清(1271---1840)---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法令出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三公”和“九卿.郡县-确立 1.皇帝:继承、独尊(行、司、军)、决策 2特点:君主独制古代政治定律:独断性--随意性 二、君权和相权(帝王调整相权加强统治提高效益) 1.君权---独揽---限制相权---强 相权--帝王政治助手--不断减弱 2.汉武帝加强君权内朝(决策)亲信近臣 外朝(执行)丞相、御史大夫 3.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书(起草) 门下(审批) 尚书(执行)六部吏礼刑兵工户 4.宋朝宰相---同平章事 副宰相---参知政事 枢密使---军事 5.明:废丞相,设内阁,卫厂,八股 6.清:军机处,文字狱,八股取士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过程:世官---察举(九品中正制)---科举(隋唐_1905) (贵族)(才德、孝:汉武帝)(考试) 2.科举的作用:a.保证官源;b.提高官员素质;c.扩大统治基础; d.读书重教; e.破除世家垄断; f.公平公正 四、行省的设置(元—明清—民国—现在) 秦:郡县两级 东汉:州郡县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观后感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暴动》 秋收时节,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如果说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 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 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救助山伢子 故事开篇毛泽东以“毛委员”的身份入场,独自一人前去参加秋收暴动的领导会议,路上他遇见一个少年吹着悲怆的号角,身上衣衫破烂,毛泽东走向前问他怎么回事,少年“哇”地一声就哭了。原来他的父亲被反动派杀害,还叫他拿三块大洋赎回他父亲的人头。少年哭诉着,毛泽东扶起他,给了他五块大洋,面色凝重地对他说,你要振作起来,要主动拿起武器起来反抗,才能为你的父亲报仇,并告诉他安葬好父亲后可以去找他,一起参加革命暴动。少年点头答应了。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也为他后来坚持走群众路线定下了感情基调。 二.笑释前疑,显示宽阔胸襟 毛泽东进入红区,不料却被巡逻民兵当成奸细抓住,押到指挥所,几位起义将领正焦急地等待他到来,突然看到几个士兵对着远道而来的毛委员大声呵斥,顿时怒不可遏,参加暴动的于师长当即命令部下押下去重打五十大板,紧张时刻毛泽东急忙拦住于师长,并微笑着说,这是士兵们觉悟高.积极性强的表现,应该值得表扬,何苦要打板子呢?就这样,那几个手脚无措的起义士兵释去了身上本不该扛负的重担,满脸愧色地出去了。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的爆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创建了我党第一支工农军队,设计制作并率先起了我党的第一面旗帜,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诗词中所说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最后,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从此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秋收起义的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见仁见智,为了更好地纪念秋收起义,笔者以史实为据,就秋收起义几个历史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从新的角度解读秋收起义历史,试图抛砖引玉,以期揭开历史的面纱!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八七会议后,l927年8月9日,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为特派员,与彭公达一起到湖南,改组省委,领导秋收起义。8月16日,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共湖南省委进行改组,彭公达任书记。8月18日和30日,改组后的湖南省委先后召开会议,根据八七会议精神讨论和制定秋收起义计划。毛泽东指出;湖南秋收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我们党从前的错误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会议还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作为秋收起义的领导机构;成立以易礼容为书记的行动委员会,负责组织上述各县工农起义,并在长沙工人起义接应下,配合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夺取长沙。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部署起义,继而又赶往铜鼓。参加湘赣边界起义的主力有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湖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军、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等共约5000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下辖第一、第二、第三团。卢德铭(原警卫团团长、共产党员)任起义军总指挥,余洒度(共产党员,后叛变投敌)任师长。9月9日,起义从破坏粤汉铁路北段开始发动。9月Il日,起义军分别从江西的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进入湖南境内,会合平江、浏阳地区的起义农民,准备会攻长沙。长沙近郊农民也参加了起义。起义军虽曾占领醴陵、浏阳县城和一些集镇。但遭到远比自己强大的反革命军队的抵抗,加上兵力分散、对敌情估计不足、缺乏作战经验、有些指挥员指挥失当和邱国轩团叛变,因而先后遭受很大损失。9月14日,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部队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9月15日晚,湖南省委作出决定,停止执行长沙武装起义计划。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前委会议,讨论下一步行动。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通过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起义军撤离湘东地区,向南转移。毛泽东在率领起义军南下途中,经过调查研究,选定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作为部队的立足点。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开始时虽然也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遭到挫折后,毛泽东适时地率领部队走上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l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兴奋地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异同及历史经验自然科学论文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异同及历史经验自然科学论文 【作者】桂玉麟【作者简介】桂玉麟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以及毛泽东等领导的秋收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由中国共产党独立组织发动的、具有很大影响的两次武装起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比较研究这两次各具特色的武装起义,科学总结它们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入研究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以及对于做好今天的各项工作,无不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一发生在1927年夏秋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在组织领导、斗争形式与目标、加强军队建设、动员群众参与等方面,有着相同之处,创造出类似的历史经验。1、关于组织领导无论是8月1日的南昌起义,还是9月间的秋收起义,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都是中共为挽救大革命失败、推进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作出的艰辛努力,都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无畏精神。继1927年4月中旬蒋介石在上海叛变之后,7月中旬汪精卫在武汉撕开其伪装的面目,公开打出反共反人民的旗帜。蒋、汪同流合污,大肆摧残进步力量,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及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面对着蒋、汪之流的嚣张气焰及屠杀政策,代表全国工农大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采取有力措施挽救革命的失败。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果断地作出组织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的决定。一方面,将中共掌握、影响的国民革命军向南昌集中,发起南昌起义;另一方面,利用秋收季节发动湘鄂粤赣四省农民暴动,组织秋收起义。根据中央的决定,周恩来、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叶挺等人先后在九江、南昌紧张地进行南昌暴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负责武装起义的领导工作。与此同时,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前委书记毛泽东,也奉中央之命深入湘东赣西,夜以继日地策划、组织秋收暴动。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从最初的酝酿到实施,从武装暴动的发起到组织领导,从起义的大政方针的制定到起义的演变,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的结果。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正由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因而获得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与组织保证,获得了深入开展、广泛影响的最有力的条件。 2、关于斗争目标及形式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都是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都是以武装暴动来反击国民党新军阀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运动的进攻,都是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代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蒋介石、汪精卫之流的。在筹备南昌起义时,前委书记周恩来在7月21日明确指出,南昌暴动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反对南京、武汉国民政府的中心。随后,7月31 日由中共党员恽代英、谭平山及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邓演达等签署的宣言,也旗帜鲜明地指出,武汉与南京所谓党部政府,皆已成为新军阀之工具,成了全国人民之罪人。因此,必须奋力扫除新式军阀及国内一切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与封建社会之势力。8月1日起义战斗取得胜利后,在前委主持召开的各界代表联席会议上,也明确提出了要继续不妥协地反地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势力。毛泽东等组织发动的秋收起义,有着同样的斗争目标。还在8 月初,毛泽东在提出以湘南为重点的秋收暴动计划时,就强调指出,组织秋收起义的目的是为了同反动政府相对抗,发展革命形势。不久,毛泽东参加湖南省委会议时,在谈到秋收暴动目标时,仍然坚决地指出,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1〕,要摧毁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势力。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不仅有着相同的斗争目标,而且采用了相同的斗争形式。组织革命的军队,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展开同国民党新军阀的斗争,构成了这两次起义的又一共同特点。南昌起义中,受党掌握、影响的军队近2 万人参加了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几个小时,起义军就解决了南昌城的反动武装,胜利结束了战斗。秋收起义中,党领导五、六千人的武装力量,在湘东赣西一带向反动武装发起进攻,夺取了醴陵、浏阳、白沙、东门等城镇,给当地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2〕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组织军队举行起义,以军事斗争形式发动暴动,是符合中国革命的特点的,是遵循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而,也成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3、关于军队建设在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中,党都注重对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注重加强军队的建设,努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初步摸索了二战初期加强军队建设的成功经验。南昌起义大军在举旗南下时,正值盛夏酷暑季节,遇到了种种严重困难。然而,由于加强了思想教育,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重视了军队的组织整顿,因而,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官员克服困难、胜利前进的信心与勇气。沿途散发了贺龙的《告官兵书》,大张旗鼓地向指战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此外,还经常召开党员大会及革命军人大会,作政治上的鼓动与宣传。总政治部还组织了宣传小分队,一路上对各部队开展宣传鼓动。与此同时,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特征 1840-1912年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 政治: 1.列强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等系列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与领土丧失,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外敌入侵面前,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抵抗 3.清政府曾试图自救维持统治,但由于拒不改变专制政治体制,改革均失败,清政府最终被推翻; 4.民族危机,内忧外患,引发各阶级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 5.总体趋势表现为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追求 文化: 1.解放思想,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寻求真理,西学东渐,救亡图存; 2.救亡与启蒙两条线索交织 3.始终存在思想分歧,前期是要不要学西方科技,中期是改良君主制与革命共和制之争,后期是如何评价中西思想文化 4.从内容上看,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器物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5.从群体看,从官员地主阶级(林则徐曾国藩)到知识分子(康梁)到青年学生(五四运动)。PS:文化方面扩展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 经济: 1.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商品倾销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无产阶级产生; 2.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洋务运动,迈出中国工业化第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3.在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支付赔款,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列强争相对华资本输出,且享有免受内地税等特权,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随着外来文化冲击和社会政局更替,中国人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世界: 政治: 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展(俄、日、德)和深入(美国废除黑奴制) 2.对民主权力的争取,从社会上层(资产阶级)下移到下层普通工人群众,英法德多次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济: 1.两次工业革命的先后完成,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浪潮;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汽车、电影、电话等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红色经典《秋收起义》观后感

红色经典《秋收起义》观后感《秋收起义》这不电影描写的革命先烈们的爱国之情值得大家学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红色经典《秋收起义》观后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蜉蚁撼树,众人嘲笑。可千千万万只又如何?不要说没力量,只要团结一心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最近看了《秋收起义》电影,我深深地为那些不怕牺牲、身怀热血的年青斗士的革命情怀感到热泪盈眶,热血沸腾。都有父母,都有兄妹,为何他们却一无反顾奔走呼叫,不顾个人安危?只因他们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众人拾柴火焰才能高啊。干工作与干革命没啥区别,区别就在于环境与信念不同。现实生活中,一切向钱看,万事钱为先,扭曲的价值观至使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向钱”看,有钱就成大爷,对人说话的口气也不一样。经济发展,财富集中,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心中没有信仰,只以钱财为基本,岂不是行尸走肉?勿以恶小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千百年来,是在中国民间流传的真理。 说件真实的事,电厂锅炉制粉班在有限公司很辛苦,一说制粉班都不愿意来。之前我不知道,可是有一件事在我到制粉班后深深的打动了我。制粉班管理的设备多是大伙公认的,虽然是辅助设备,可一旦有问题却影响机组发电。有次,

在负荷高、发电任务重的情况下,1号机B磨高压油站加载压力突降。运行人员打电话汇报情况,要求检查。的变化根本没啥影响,但是制粉班的人员接到电话后不顾一切来到现场,分析所有情况,最终解决问题,使机组安全运行。当我看到这一切时,我的心情真的是百感交集。这是什么力量?这是鼓励我的力量。 一个人力量有限,可汇集了千万还有什么不可能!团结上千上万志同道合的人,那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只要能团结可以团结的,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 年—前221年))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 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

秋收起义简介

秋收起义简介 篇一: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对派统治的工农革命。虽然这场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但毛泽东同志用自己敏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敌人强大的重压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与毛泽东同志独到的军事思想是分不开。从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毛泽东同志的以下军事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通过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谋求自身的解放。进行秋收起义的初衷就是想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夺取革命的胜利。参加秋收起义的军队一共有三个团,士兵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来自人们,是人民子弟兵。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通过人民战争才能有胜利的希望。 (2)人民军队思想

当发现参加秋收起义的个别团的领导者存在机会主义、盲动主义、单纯军事观点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时,毛泽东同志果断的在1927年9月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对军队中存在的打骂士兵、虐待逃兵等现象,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口号,甚至还给逃兵发路费。从中体现了爱民和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我们不由自主的体会到这的确是一支刚强的人民军队。 (2)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1、实事求是 在接连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同志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攻打长沙等于自杀”的观点,果断的放弃了党中央制定的围攻长沙的计划,转而后退到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井冈山一带,为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的这种实事求是完全尊重事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2、创造性思维 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胜利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指出: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消灭过山大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毅然率领军队上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终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步夺取全国的胜利。 以上就是我在《秋收起义》这部影片中体会到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秋收起义》进阶练习(二)

《秋收起义》进阶练习 一、选择题 1.毛泽东说:“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为此,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 A.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C.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 3.有一首山歌里唱道:“朱毛红军到(福建)古田,工农当家掌政权;瓦片也有翻身日,半夜做梦笑连连。朱毛红军到古田,一人分到十担田,从此肯累就有食,地主发愁断火烟。”这首山歌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二、材料解答题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道路各有什么特点及中国道路选

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边界的红旗子”所代表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毛泽东所批评的“本本主义”针对的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内的什么倾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