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总学时:28学时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1.本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心理学类课程。该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基础课,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使学生理解神经系统基本活动规律,掌握心理活动的基本生理机制,要求学生在学完此门课程后能够将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现实问题相结合。

2.本课程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对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学习、言语和思维、本能和动机、情绪和情感以及人格的生理机制进行介绍,同时对该领域当前研究的焦点也进行适当介绍,侧重于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研究的介绍。

3.本课程开设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一学期授完,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任课。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务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了解心理发展的生理机制,为后续的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1.本课程以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依据现代师范教育要求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力图在课程改革的视野下将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统一于本课程。

2.本课程主要由两大模块构成,即基本研究方法和神经系统解剖基础,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进展,理解心理活动的基本生理机制。每周2课时,共28课时,计2学分。

3.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在教师讲授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课程实践活动以及分析反思见习过程中观察到的心理问题等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4.本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核学生掌握情况。试题的编制,按照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分为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问答题,以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三个等级,大致比例40 :45 :15 分

布。最后总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作业成绩与课堂参与度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研究方法,理解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应用基本概念和生理机制规律分析、解释现实中的心理问题。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具备科学的发展观,以及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生理心理学的常用的研究方法

2、掌握基本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学习的生理机制

3、了解高级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包括本能和动机、情绪和情感以及人格的生理机制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理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2、能够灵活理解并阐述基础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3、能够在见习过程中将生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应用于实践活动

(三)素质目标

1、形成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学基础

2、形成用科学的视角理解和分析实际的心理问题

3、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能够进行初步的、独立的心理研究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生理心理学导论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生理心理学的起源与学科性质。

2、了解生理心理学的历史。

3、了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4、掌握生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5、掌握脑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6、掌握神经元内外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

【教学时数】4课时左右

【授课方式】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理心理学概论

(一)生理心理学的起源

(二)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一)神经组织

(二)神经系统

(三)脑结构与功能

本章思考题

1.生理心理学与生物学有什么渊源关系?

2.常用的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3.神经元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

4.神经元有哪些类型?

5.突触传递的特点有哪些?

6.什么是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

第二章感知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教学目标及要求】

1、理解视觉信息产生过程。

2、掌握视觉信息传递的通路。

3、掌握视觉信息的加工与编码机制。

4、理解听觉信息传递的通路。

5、理解听觉信息的编码机制。

6、了解躯体感觉与其他感觉信息传递的通路。

【教学时数】6课时左右

【授课方式】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视觉

(一)视觉信息的产生

(二)视觉信息的传递

(三)视觉信息加工与编码

(四)视觉失认症

(五)面孔知觉

第二节听觉

(一)声音刺激的物理参数和心理物理学参数

(二)耳与听觉通路

(三)听觉信息的神经编码

(四)听觉门控理论与听觉门控障碍

(五)听觉失认症

第三节躯体感觉及其他感知觉(一)味觉及其信息编码

(二)嗅觉及其信息编码

(三)躯体感觉模式及其编码

(四)深、浅感觉及其通路

(五)内脏感觉与痛觉

本章思考题

1.视网膜由哪些部分构成?

2.什么是视感受单位?

3.视皮层细胞的感受野有哪些类型?

4.纹状皮层是如何组织视觉信息的?

5.什么是视觉失认症?视觉失认症有哪几种?

6.听觉有哪几种神经编码方式?

第三章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教学目标及要求】

1、理解非随意注意的主要理论。

2、理解选择性注意的脑机制。

3、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特征。

4、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脑机制。

【教学时数】2课时左右

【授课方式】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非随意注意与选择注意

(一)非随意注意及其相关理论

(二)选择注意及其脑机制

(三)选择注意、知觉与记忆

第二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含义

(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特征

(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脑机制研究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朝向反射?

2.波斯挪的注意网络由哪三个部分构成?

3.注意缺陷障碍有哪些表现?

第四章学习与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学习的基本模式。

2、掌握三种学习的脑机制。

3、理解记忆的脑机构基础。

4、理解记忆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基础。

5、掌握海马的形态与功能特点。

6、理解海马在记忆中的作用。

7、掌握顺行性遗忘与逆行性遗忘的脑机制。

【教学时数】6课时左右

【授课方式】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习的模式

(一)联想式学习

(二)非联想式学习

(三)程序性学习

(四)认知学习

(五)情绪性学习

(六)味-厌恶式学习

(七)印记式学习

第二节学习与记忆的脑机制(一)学习的脑机制

(二)三种学习模式与其脑区关系

(三)记忆的痕迹理论

(四)多重记忆系统及其脑结构基础

(五)记忆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海马在学习与记忆中的作用(一)海马的形态与功能特点

(二)海马在记忆中的作用

(三)记忆障碍

本章思考题

1.学习有哪几种基本模式?

2.什么是长时程增强?引发长时程增强的条件有哪些?

3.经典条件反射中LTP是如何形成的?

4.什么是延缓反应?什么是交替延缓反应?

5.什么是顺行性遗忘?什么是逆行性遗忘?

6.海马在学习和记忆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第五章言语、思维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失语症的种类和特点。

2、理解言语思维和大脑半球功能一侧化的关系。

3、了解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教学时数】2课时左右

【授课方式】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言语障碍

(一)失语症

(二)失读症

(三)缄默症

第二节言语与思维的脑机制(一)言语思维和大脑半球功能一侧化

(二)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三)言语-思维的脑机制

本章思考题

1.失语症有哪几种?有何特点?

2.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有哪些?

3.言语思维和大脑半球功能一侧化有何关系?

第六章本能与动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睡眠的周期与类型。

2、了解睡眠的功能。

3、理解睡眠的脑机制。

4、掌握渴和饮水的类型。

5、掌握渴信息的中枢。

6、掌握饱和饥饿信息的中枢。

7、了解进食障碍的类型。

8、了解性行为的神经中枢。

9、了解性行为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教学时数】3课时左右

【授课方式】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睡眠与觉醒

(一)睡眠类型与睡眠周期

(二)睡眠功能与睡眠剥夺实验

(三)睡眠理论

(四)睡眠机制

第二节摄食行为

(一)饮水行为与渴

(二)进食

(三)脑机制

(四)进食障碍

第三节性行为

(一)性的发育

(二)性行为的神经中枢

(三)性行为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四)性行为的环境、心理因素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慢波睡眠?慢波睡眠有何功能?

2.什么是快速眼动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有何功能?

3.对觉醒状态发挥作用的五种神经递质是什么?

4.渴有哪两种类型?

5.短期饱食信号来自于哪几个方面?

6.激素对性行为有什么作用?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经典实验。

2、掌握情绪体验、情绪表达、情绪控制与调节的脑机制。

3、掌握愤怒和攻击行为的生理机制。

4、了解常见的情绪障碍。

5、了解情感性精神病的发病机制。

【教学时数】3课时左右

【授课方式】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经典研究(一)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二)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第二节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一)情绪、情感的神经机制

(二)情绪、情感的生物化学调节机制

(三)愤怒与攻击行为的生理机制

第三节几种情感障碍的生理机制(一)情感性精神病的发病机制

(二)成瘾行为

本章思考题

1.情绪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2.什么是假怒实验?什么是自我刺激实验?

3.杏仁核在情绪识别中有什么作用?

4.愤怒与攻击行为的脑机制是什么?

5.有哪些情绪障碍?

第八章人格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基础。

2、理解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

3、了解智力障碍及其脑机制。

【教学时数】2课时左右

【授课方式】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格理论与变态人格(一)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基础

(二)变态人格的生物遗传学基础

(三)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

第二节智力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一)智力的生理基础

(二)智力障碍及其脑机制

本章思考题

1.巴甫洛夫的气质理论是什么?

2.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是什么含义?

3.人格差异的E-S理论是什么?

4.智力障碍的脑机制是什么?

(二)教学设计

每节课以回顾前节内容开始导入新内容的介绍,在每个章节开始时以录影或文字呈现一个相关案例,导入章节内容;在每个章节结束后,通过该节开头案例进行理论总结,并给予一定的文献资料参考,部分章节需要学生在给予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独立检索补充文献并进行阅读总结,形成小论文。部分内容可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教学理念

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采用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试讲、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突出师生互动、学生主导的课堂教学。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特别是感知觉的生理机制部分,学习与记忆的生理机制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学生缺乏必要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在理解相关术语上有一定困难。同时,如何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并能利用生理机制解释实际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难度。

本课程试图通过呈现案例、图片、模型,并尽可能提供观摩真实标本机会,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课堂教学以多媒体电子课件为主,利用多媒体优势,观摩相关影音资料,使学生直观理解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打破教师讲授的单一格局,使学生在理论课堂的学习中,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采用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理论考核结合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见习反思、文献检索和分析的作业等实践环节进行。平时评分主要针对实践部分,具体考察学生课堂积极参与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等方面。课程结束时用闭卷考试形式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结合平时成绩给出总评分。

(三)教材的选用及编写

1.教材的选用

沈政、林庶芝主编.《生理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2. 教参资料的选择

[1].Neil.R.Carlson著,苏彦捷等译.《生理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2].徐斌.《生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3].隋南.《生理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4].邵郊.《生理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5].张培林.《神经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

[6].韩世辉.《认知神经科学》.广州:广州高等出版社,2007年

[7].马原野.《认知神经科学原理和方法》.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

[8].格里格.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9].梅镇彤.《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

编写者(课程负责人):周舟

审核者(专业负责人):

院系(部门)教学委员会主任:

2016年2月6日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第一章绪论 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 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 3.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脑立体定位技术 ●脑损伤法 ●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 ●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 ● ● 耗竭 能够提高皮层的脑电活动。上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机制:一种可能性是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意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另一可能是通过提高信号/噪声比的机制而起作用。4)上行5—HT系统的功能: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有关的过程。

总结:蓝斑皮层NE系统有维持紧张或唤醒的情境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因而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中扮演重要角色;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即降低无关信息引起的活动,他与上述三个系统的功能是对立的。这些上行网状 模式,前额叶损伤导致了行动的选择性和组织性受到了破坏。背外侧前额叶和扣带回是参与对许多不同新意刺激或微弱提示活动的注意的脑区。 注意的生理学过程: 注意的转移机制:优势兴奋中枢的转移——优势兴奋中心从其他区域转移到这种强烈刺激的皮层代表点。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兴

生理心理学论文详解

大学生抑郁症状况及相关理论的分析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学者指出,抑郁是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1】。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因情感,就业,学习压力增大,大学生抑郁问题也越来越多,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开展大学生抑郁状况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分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分析研究大学生抑郁症状况离不开对抑郁症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因此本文浅显地分析大学生抑郁状况及有关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其产生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相关理论产生影响因素 University students depression status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Theories 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more common negative emotional state, for individual learning, work, life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A long period of depression, and even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Some scholars have pointed out that depression affects human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major risk factors [1]. Along with social progress,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emotional, employment, study pressure, depression, problems are more and more students, but also by the community's attention. Therefore, students carry out research and related depress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has an important rol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status without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depression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Students plain depression and related theorie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factor.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depression relevant theories Impact factors 一引言 大学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处于特定环境的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变化、学业适应、人际关系、恋爱、自我意识等问题的出现和近年来学校的扩招收费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加剧,导致其抑郁症明显增多。我国心理学、医学及教育界不少学者对大学生抑郁状况已经开展了许多的研究工作。杜召云、王克勤对1579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轻度抑郁流行率为42.1%,重度抑郁流行率为2.1%。【2】李彤最新一篇关于大学生抑郁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为38.5%,其中男生抑郁者所占比例为34.45%,女生所占比例为42.03%。【3】而北京市卫生局最新行病学调查显示,该市1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0万人正在罹患抑郁症,其中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抑郁状况的检出率较高,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探讨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和发生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本文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1、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称为…… 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 2、神经冲动的传导:全或无定律、级量反应 All-or-none law: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即“无”反应;而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即“全”反应。 (该定律只适用于单根神经纤维中,只说明兴奋的传导过程,而不是产生过程) 级量反应:在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中,首先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而局部反应的大小与刺激的大小有关,只有当总和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累加超过了阈值,就会产生一个脉冲。 3、突触类型:轴-轴、轴-胞体、轴-树 4、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项传递:前膜——〉后膜 (2)突触延搁:从感应器接收到刺激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3)易化作用:部分去极化后对下一次冲动更容易引起反应。 (4)抑制:前膜释放的递质并不能使后膜产生兴奋,反而是抑制。 (5)总和:微弱刺激反复作用,使后一神经元阈下兴奋产生叠加,足以使其产生神经冲动。 (6)疲劳:当递质的消耗比释放更快的时候,突出产生疲劳。 (7)药物的作用:特异性的阻断或促进突触传递。 5、E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的反应,使更容易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I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过极化的反应,使更难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期末复习大纲—生理心理学

期末复习大纲—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理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脑立体定位技术 2、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 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无法恢复,可能引起组织病变,影响结果 可逆损伤(扩步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不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病变,常用来研究皮层机能 3、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4、电记录法 5、生物化学分析法 6、分子遗传学技术 7、脑成像技术:PET技术、CT技术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注意的主要功能 使有机体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维持下去,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保障作用。 第一节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注意是通过一些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 ●既不是某一脑区的特性,也不是全部脑区的功能。 ●不同脑区在注意过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一、警觉网络 (一)警觉和注意的关系 ●实验结果:警觉的提高可以改善对注意目标的觉察速度。 (二)注意(警觉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 ●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为单胺能和胆碱能细胞存在的部位。 ●投射到不同部位。 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的功能

●DNAB损伤鼠模型 在脑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到蓝斑皮层通路(DNAB ),导致DA严重耗竭,使其含量少于对照组的10%。然后进行习得条件辨别任务:刺激为a,反应为b;刺激为X,反应为Y; --DNAB损伤鼠在完成习得条件辨别任务中有缺陷;同时,鼠的巴浦洛夫条件抑制也受影响。 --表明:蓝斑-皮层投射系统的正常功能是保持在高度唤醒水平下注意的选择。 2.上行多巴胺(DA)系统 ●中脑-边缘DA系统能够将动机转化为动作。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激活行为反应,以便获得强化物。如精神运动兴奋药物苯丙胺的强化效应,部分通过该系统发挥作用。 ●中脑—纹状体DA系统具有唤醒作用。 3.上行5-HT系统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对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相关的过程,尤其是在厌恶背景中。 ●如中枢5,7-双羟色胺耗竭,可明显提高鼠的惩罚反映率。 4.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 ●上行胆碱能系统作用机制—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异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的加工。 小结: ●蓝斑-皮层NA系统可维持紧张或唤醒状态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 ●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在认知或运动传出中起作●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 ●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与上述3系统功能对立。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系统同时活动,只是程度不同。 二、定向网络 主要组成部分是:顶叶、中脑的上丘和丘脑。 1.顶叶 ●对侧疏忽综合征。 (1)对侧疏忽综合征主要表现:病人不能对出现在脑损伤对侧空间的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2)对侧疏忽综合征原因:对损伤的大脑半球同测线索的过度注意; 注意损伤大脑半球对侧的目标出现了困难。 (3)对侧疏忽综合征特别与右半球顶叶损伤有关。 此外,研究发现,右侧顶叶同时主管对身体左右两侧及其对外部空间事物的注意力,而左侧顶叶只管对身体右边的注意。 (4)顶叶皮层存在“注意神经元” 注意力集中时,顶叶某些神经元放电会增加且持续。顶叶皮层对注意转移也非常敏感。 2.中脑上丘

生理心理学注意障碍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 ?1、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由边缘叶、附近皮层的相关的皮层下组织结构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是调节皮层紧张度的结构,又是对新、旧刺激物进行选择的重要结构。 ?边缘系统中存在的“注意神经元”,只对新异刺激(变化模式)反应,对习惯了的刺激不再进行反应,因而可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2、大脑皮层 ?特别是前额叶,不仅对皮层下组织起调节、控制作用,而且是主动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前额叶损伤病人---注意力高度分散,无法完成有目的行为。 ?ERP、MEG、PET、MRI等现代研究结果---注意指向一定的认知活动时,相应皮层区神经功能单元激活水平发生改变。 ?总结:注意有关脑区结构的功能假设 ?由LaBerge(1997)提出 ?对某一对象刺激的注意需要3个脑区的协同活动: ?(1)认知对象或认知活动的大脑功能区(功能柱); ?(2)能提高脑激活水平的丘脑神经元; ?(3)大脑前额叶的控制区,可经选择某些脑区作为注意的对象,提高其激活水平,使激活维持一定的程度和时间。 ?此3个脑区通过三角环路的形式结合进来,是产生注意现象的生理基础。 ?二、注意的神经生物化学(注意的细胞学和神经递质研究结果) ?(一)胆碱递质系统 ?脑皮层的胆碱递质(Ach)主要来自于MBF(基底前脑),激活丘脑和皮层,对记忆、注意产生影响。依据Posner的注意网络学说,胆碱递质系统主要与注意的空间定位网络成分有关。 ?(二)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NA) ?大脑皮层的NA主要来源于脑干中的蓝斑核,广泛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激活大脑皮层,维持主体的觉醒状态。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NA可能影响注意的警觉系统,间接影响目标反应。依据Posner 的注意网络学说,NA系统主要与注意的警觉网络成分有关。 ?(三)多巴胺递质系统(DA) ?供应大脑皮层的多巴胺主要来源于脑干髓质核A8、A10细胞核团。DA通过中脑前脑束向两侧大脑半球广泛投射。DA系统通过影响腺苷酸环化酶(A TP循环的重要酶)的活性,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区域发挥抑制或兴奋作用。 ?由于注意所选择目标的转移需要执行功能的大量参与,依据Posner的注意网络学说,DA系统可能与注意的执行网络有关。 ?三、注意的神经生物学模型 ?Posner和Peterson(1990)提出注意分为两个系统: ?1、后部注意系统:由顶叶后部(以往注意解脱)、四叠体的上丘(视觉注意转移)、丘脑枕叶核(对新刺激注意的锁定)组成,主要负责注意的定位功能。 ?2、前部注意系统:主要由扣带回组成,主要负责注意的目标搜索,同时负责注意资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详解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1. 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都有哪些?用于人群的研究都有哪些? 答:①脑立体定位技术:找到要损毁或研究的脑内部位。用于:脑内刺激,脑内核团给药,脑内电信号记录,脑内物质(神经递质)的测定等。 ②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等。 ③刺激法:电刺激法(如恒流刺激),化学刺激法(神经递质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④电记录法:自发电活动(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和诱发电位;胞内电位,胞外电位。 ⑤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神经递质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 紫外检测),推-挽灌流,脑内微透析术;mRNA的检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等。分子遗传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用相关基因敲除的动物研究整体动物的行为。基因芯片(不同行为的动物某个脑区基因表达的差异)。 ⑥行为学的方法:(1)基本行为:摄食,饮水行为(进食,饮水的时间和数量,内分 泌变化等);防御行为的行为模式:常常采用跳跃行为,跳跃次数和高度;性行为:如爬背行为,雌性动物的脊柱前凸等;睡眠行为:睡眠时间长短和眼动情况以及生化物质变化情况。(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4)特殊行为。 ⑦形态学的方法:荧光显微镜,行为异常伴随的脑部结构形态的异常,树突棘的稠密。 ⑧脑成像技术:CT, PET, fMRI。 其中,刺激法、电记录法、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群的研究。 3. 大脑分为哪些部分?大脑皮层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①大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②大脑皮层又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③颞叶:听觉功能,和记忆有关。枕叶:视觉功能。顶叶:躯体感觉功能。额叶:躯 体的运动功能。前额叶皮层和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4.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①边缘系统: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②功能: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控功能。情感、情绪的调节中枢。 5. 上行网状激活(激动)系统的功能? 答: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包括向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脑干网状结构向间脑的上行投射,以及从间脑向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

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生理心理学的概念 生理心理学是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过程,主要解释人类自身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的科学。 研究方法 1.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扩布性抑制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 2.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3.电记录法 4.生物化学分析法 5.分子遗传学技术 6.脑成像技术:CT技术PET技术 研究对象:人和高等动物基本行为的胜利基础或神经机制,如随意运动摄食与饮水性行为睡眠与觉醒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 3.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时间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了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 进行寻根究底的 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关系 相同之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范围都比心理生理学广泛 2.生理心理学用动物做实验,心理生理学则大多数以人为被试 3.生理心理学可以采用多种仪器和方法来记录数据,而心理生理学则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数据。 第二章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路执行网络 上行多巴胺(上行DA系统)的功能: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激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行5-HT系统的功能:有助于行为抑制即降低无关信息引起的活动 丘脑闸门的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丘脑抑制性网状神经核既接受丘脑-额叶系统的特异兴奋作用,有接受中脑网状结构泛化性的抑制影响,从而对各种感觉冲动进行筛选。只有能通过站们的神经冲动才能传到到大脑皮层,没有通过闸门的神经冲动则不能到达大脑皮层。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人类的前额叶损伤,导致多种多样的注意障碍。一是前额叶病人注意的调控能力低下,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特别暗示的事情上,过分敏感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二是前额叶病人往往不能根据暗示信号调整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很难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行为操作之间进行转移。顶叶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是注意相关的主要部位,参与注意过程 中脑上丘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视觉定向的作用。顶叶皮层存在“注意神经元”,并且对注意转移也非常敏感。 丘脑枕核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损伤后在隐蔽定向上表现出困难,对视觉形状的选择性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个体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掌握儿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辨证发展观,以便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打下基础。 该课程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基本理论部分和年龄特征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著名理论,主要是各个学派中较经典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特征部分介绍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长、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其中以中小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重点部分。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了解与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与具体方法、发展心理学在优化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还应能运用有关知识与理论分析自己及他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学生应了解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解释与描述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等,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学生应掌握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关键问题、儿童教育现状、老年文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培养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风格。 3、学生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教学的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对人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的描述与解释,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具体研究方法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及主题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的难点: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

生理心理学-(李新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 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揭示 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一,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在 解释心理的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这门学科对心理科学的发展必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第二,人类的科学事业正在面临着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四大问题的挑战。这四大问题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智力是如何由物质产生的,正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智力的产生,生理心理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第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第四,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第五,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脑立体定位技术 ●脑损伤法 ●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 ●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 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损伤: 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改变体内化学物质的含量。 ●分子遗传学技术:原理:基因控制化学物质的合成。 ●脑成像技术:定义:通过成像技术记录脑活动的部位和功能变化。分为结构成像 和功能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波谱、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CT、PET。 第二章注意 注意的神经网络:警觉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 网状结构上行系统: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蓝斑内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活动能够提高动物的警觉水平——注意周围环境的能力增强。蓝斑—皮层NE耗竭能够导致注意功能的障碍。2)上行多巴胺系统的功能:中脑边缘DA系统激活行为反应,获得强化物。中脑纹状体DA竭耗会导致反应的正常加速效应被取消,在反应准备过程中的作用。3)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是影响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乙酰胆碱拮抗剂能够降低代表皮层唤醒的脑电活动,而其激动剂能够提高皮层的脑电活动。上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机制:一种可能性是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意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另一可能是通过提高信号/噪声比的机制而起作用。4)上行5—HT系统的功能:5-HT

生理心理学1详解

第一章绪论 ●心理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脑立体定位技术 2、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 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无法恢复,可能引起组织病变,影响结果 可逆损伤(扩步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不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病变,常用来研究皮层机能 3、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4、电记录法 5、生物化学分析法 6、分子遗传学技术 7、脑成像技术:PET技术、CT技术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注意的主要功能 使有机体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维持下去,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保障作用。 第一节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注意是通过一些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 ●既不是某一脑区的特性,也不是全部脑区的功能。 ●不同脑区在注意过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一、警觉网络 (一)警觉和注意的关系 ●实验结果:警觉的提高可以改善对注意目标的觉察速度。 (二)注意(警觉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 ●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为单胺能和胆碱能细胞存在的部位。 ●投射到不同部位。 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的功能 ●DNAB损伤鼠模型 在脑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到蓝斑皮层通路(DNAB ),导致DA严重耗竭,使其含量少于对照组的10%。然后进行习得条件辨别任务:刺激为a,反应为b;刺激为X,反应为Y; --DNAB损伤鼠在完成习得条件辨别任务中有缺陷;同时,鼠的巴浦洛夫条件抑制也受影响。 --表明:蓝斑-皮层投射系统的正常功能是保持在高度唤醒水平下注意的选择。 2.上行多巴胺(DA)系统 ●中脑-边缘DA系统能够将动机转化为动作。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激活行为反应,以便获得强化物。如精神运动兴奋药物苯丙胺的强化效应,部分通过该系统发挥作用。 ●中脑—纹状体DA系统具有唤醒作用。 3.上行5-HT系统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对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相关的过程,尤其是在厌恶背景中。 ●如中枢5,7-双羟色胺耗竭,可明显提高鼠的惩罚反映率。 4.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 ●上行胆碱能系统作用机制—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异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的加工。 小结: ●蓝斑-皮层NA系统可维持紧张或唤醒状态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 ●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在认知或运动传出中起作●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 ●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与上述3系统功能对立。

《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课程教学大纲 (黑体二号加粗居中)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总学时:学时总学分:开课学期: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大纲执笔人: 参加人:审核人:编写时间:年月编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年版(宋体五号,无缩进,段前段后0行,行距20) 一、本课程的类型、性质和任务(宋体四号加粗,无缩进,单倍行距,段前段后0.5行,下标题同) 示例: 认知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是一门新兴学科,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以其崭新的理论和丰富的试验成果改变了心理学的整个 面貌,并给心理学的各个分支以巨大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 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示例: 认知心理学是应用心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目前心理学的多数分支都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被称为心理学“认知化”的倾向。该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素养、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加深对人类心理过程的认识。因此学好该门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将对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将来从事心理学专业工作产生很大帮助。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二、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示例: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示例:

生理心理学各章练习题.

生理心理学——各章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理心理学P1 2.“全或无”规则P20 3.神经递质 P22 4.受体P23 5.突触P11 6.逆信使 P23 二、简答题 1.简述条件反射三原则。P3 2.简述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的差异。P6-7 3.简述精神病与神经病的区别。P8-10 4.试述神经元、突触的结构与分类。P10-12 5.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哪些重要的联系通路?P12 6.周围神经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P12 7.大脑皮质分区和各自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16 8.边缘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P17 9.间脑由哪些部分构成?P18 10.网状结构包括哪些上行和下行系统? 11.什么是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P18-19 12.什么是神经过程,它们的运动规律有哪些?P19 13.神经递质的四种不同命运。P22 14.神经元信息传递的化学机制。P23 15.试谈巴甫洛夫关于一只狗重的分类。 16.什么是神经冲动?试总结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中有哪些电学表现形式。 17.试总结神经冲动传递的化学基础。 18.大脑自发电活动是怎样产生的? 19.什么是事件相关电位?

第二章感觉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深感觉 2.感受野 二、简答题 1.眼睛的随意运动有那些方式?在视觉中有什么意义? P31 2.非随意折光成像机制及其高级中枢位置. 3.瞳孔反射的神经通路及其主要特征 4.深浅感觉的神经传导通路及其高级中枢位置 5.眼的折光装置由哪些部分组成? 6.什么是瞳孔反射?其外周和中枢机制是什么? 7.什么是调节反射?其外周和中枢机制是什么? 8.眼动方式有几种? 9.试总结随意眼动与非随意眼动的神经机制。 10.视网膜上有几种细胞?在信息传递方向上和生物电反应方式上有何不同? 11.视觉通路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12.试述网膜光感受器中的光化学与生物化学机制。 13.何谓感受野?根据感受野的不同,可将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细胞分为哪些类型? 14.根据感受野的不同,可将视皮质细胞分为几种类型?各自特点是什么? 15.什么是视皮质功能柱,超柱,有什么功能? 16.声音振动的物理参数和心理物理参数各有哪些?各自的单位是什么? 17.听觉通路有哪些主要结构? 18.高音编码问题上有几种理论? 19.音强编码中的中枢和外周机制是什么? 20.躯体感觉有哪些模式,其编码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21.浅感觉与深感觉的通路有哪些主要部分? 22.有哪几种痛觉理论?各自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3.味觉通路的主要部分是什么? 24.味觉编码的中枢和外周机制是什么? 25.味觉通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26.嗅觉对机体行为调节有何意义?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生理学解释、个体发育解释、演化解释、功能解释 生理学解释:把行为与脑和其他器官的活动联系起来 e.g.激素影响脑活动的化学反应脑活动控制肌肉收缩 个体发育解释:描述一种结构或行为是怎样发展的,包括基因、营养、经验以及三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e.g.抑制冲动的能力从婴儿期开始发展直到青少年期,反映出大脑额叶的逐渐成熟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演化解释:重建一个结构或行为的演化历史 e.g.人类起鸡皮疙瘩是从远古祖先那里演化而来的 功能解释:描述了为什么一个结构或一种行为是这样演变的是这样演变的 e.g.一个恐惧的动物会看起来更大;更具恐吓性带尾鹰在秃鹫群中飞翔,保持姿势与秃鹫一样,便于捕食 例子:鸟鸣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生理学解释:与鸣叫关联的大脑区域在睾酮的影响下发育,因此,繁殖期雄性鸟的这个区域比雌鸟或未成熟鸟大,由此雄鸟鸣唱个体发育的解释 个体发育的解释:在很多物种中,年幼雄鸟需要听成年雄鸟的叫声来完成学习。鸣唱的发展需要一组特定的基因。鸣唱的发展有关键期 演化的解释:某些种类的鸟有相似的叫声。滨鹬和阔嘴鹬使用特定的频率呼叫,说明其来自相同的祖先功能的解释:大多数鸟类中,只有雄鸟鸣唱;雄鸟只在繁殖期鸣唱,且只在自己的领地上鸣唱。鸣唱是为了吸引异性,捍卫领地 伴性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基因 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在两性上都有,依赖于性激素的激活,只在某一性别中起作用 行为的演化 演化:在一群人中,一代与一代之间,各种基因在频次上所发生的变化 关于演化的常见误解 行为或结构的使用或废弃会导致某种特征在演化上增加或减少 —拉马克演化:用进废退学说 —肌肉力量遗传;小脚趾遗传 人类停止演化了 —具有比平均数数量多子女的人的基因会在人口中扩散

健康心理学教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课程教学大纲(保留版权) 《健康心理学》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健康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影响人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了解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运用健康心理学的相关技术,分析与处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健康心理问题。 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0小时,课堂讲授占80%,实习占20% 课程考核方式分两部分,一是学科结业闭卷考试,100分钟,占学科总分70%;二是平时作业思考题或小论文,占30%。 主要参考教材 Phillip L. 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郑晓边著:《心灵成长-校园生活中的健康心理与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论 一、健康 1.大众对健康的解释 2.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解释 “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疾病和虚弱的缺乏”(WHO,1947)。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三分法观点,将健康限定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而非仅仅是疾病的缺乏。 3.汤纳特尔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的解释 4.整体健康观 5.健康的水平 (1)格林伯格提出了健康的五级观点。 (2)汤纳特尔的三级健康水平模式 6.结论 健康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的状态。对健康的理解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由三个方面组成,即生理、心理和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不能称之为健康。 健康的特点 二、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处在科学的婴儿期。 1、定义: 是对促进和维护健康、防治生病、辨别健康、生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和诊断联系、以及对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形成的融教育、科学和心理学学科专业贡献为一体的结合体。 该定义特征:包括教学、研究、干预三大职业活动。 2、健康心理学的对象 健康心理学的对象是与人的健康有关的行为,或者是达到健康状态有关的心理现象。 3、健康心理学的目的 健康心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健康的关系,研究两者之间联系的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水平。具体而言,健康心理学的目的有两个方面: 消除消极的健康行为。 倡导积极的健康行为。

生理心理学完整

一、名解 1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2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且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是柱状分布,只对某一视觉特征发生反应。 3超柱:在大脑视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综合反应的基本单位叫超柱。 4视感受单位:一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所构成的视觉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5:(正电子发射层描述)是一种对人脑代谢无损伤性连续测定方法,能够动态活体研究人脑功能与其区域性糖代谢率之间的关系。 6:指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之一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用于测定血氧水平信号在认知活动中不同脑区的变化。 7朝向反应:指由新异强烈刺激引起的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的一种反对活动。8习惯化:强化S重复—前膜离子内流减少—递质释放减少—后电位减少,无生物学意义。 9敏感化:强刺激重复—前膜离子内流增加—递质释放增加—后电位增加,有生物学意义。 10次发行饮水:是一种预见性的生理心理反应,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在吃饭中喝汤和饭后饮水,以及不论是否口渴每日定时喝茶都是。 11:(大脑平均诱发电位)一组能够反应心理活动中脑功能瞬间变化的脑电波。根据潜伏时可分为早成分,中成分,晚成分。12大脑半球功能一侧化:对正常被试和割裂脑病人的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左侧大脑半球的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于右侧半球。右侧半球的空间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感信息处理优于左半球。 二、填空 1、生理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与脑机能定位论相对应的学说称为(脑等势学说)。 3、人的心理反应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脑干非特异

《生理心理学》考试试题

《生理心理学》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前六题每题3分,共20分) 1. 失语症(aphasia) 2. 假雌雄同体 3.运动单位: 4.注意: 5.联想式学习: 6.功能侧向化: 7.性变态:(2分)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突触传递特性描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延搁 B 突触加速 C 时间性总和 D 空间性总和 2.关于突触传递空间性总和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可以产生动作电位 B 可以产生超极化 C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阈电位的高低有关 D 结果不会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3.下列不属于亲代谢型受体的特点是 A 作用特点:迅速,短暂 B 调节代谢,影响蛋白合成等 C 信号转导需要通过第二信使 D 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 4.多巴胺合成的限速酶是 A 酪氨酸羟化酶 B 多巴脱羧酶 C DAβ-羟化酶 D 苯乙醇胺氮位甲基移位酶 5. 中枢兴奋剂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功能的影响不包括 A 减少多巴胺再摄取 B 促进多巴胺递质合成 C 激动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 D 增加突触间隙多巴胺的浓度 6.下列属于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是 A 催乳素

C 生长激素 D 黄体生成素 7.长骨骨骺闭合以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 A 柯兴氏综合征 B 肢端肥大征 C 巨人征 D 席汉氏综合征 8、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为 A 周边部 B 正中央部 C 黄斑区 D 视乳头 9、视网膜主要的细胞排列由外向内依次为 A 色素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神经节细胞层 B 感光细胞层-色素细胞层-神经节细胞层-双极细胞层 C 感光细胞层-色素细胞层-双极细胞层-神经节细胞层 D 双极细胞层-色素细胞层-神经节细胞层-感光细胞层10.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 A 视黄醛 B 视蛋白 C 维生素A D 视紫红质 11.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 A 同心圆式结构 B 平行带状结构 C 椭圆形结构 D 三角形结构 12.听觉的感音换能的装置位于 A 鼓膜 B 前庭 C 耳蜗 D 半规管 13.声音知觉过程中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节奏 14、关于疼痛的生理意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是伤害刺激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体验 B 伴有情绪反应、植物神经反应 C 导致组织损伤,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不属于保护性反应 D 具有信息交往的意义 15、下列不属于脊髓牵张反射的是

生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1、内环境: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他们直接接触的是细胞外液。因此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2、稳态: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如一定的体温,酸碱度、血糖水平,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3、体液调节:机体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后者经各种提液途径到达全身组织细胞或某种图书的组织细胞,改变细胞的活动,从而实现其调节功能。 4、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的环境变化发生相应的反应,使其功能得到相应的调解。由于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活体也因素的作用。 5、实验性切除:通过对动物的脑部分的损毁,观察动物随后的行为。 6、脑电图:一般是在大脑皮层没有接受明显的刺激输入条件下记录到的脑电活动,故又成为自发脑电图。 7、计算机轴断层技术:将X光照相和计算机处理方法结合起来观察脑的组织病变技术。 8、诱发电位: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作用在人体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时,会在脑区引起电位变化,这是记录的脑电变化被称为诱发电位。 9、联合区:除了视区、听区、语言区介绍的大脑皮层上的特定功能分区外,其他部分的皮层被称为联合区。 10、胼胝体:是神经系统中最大的连合纤维,它将半球内相应的新皮层区连接起来,负责两个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 11、边缘系统:边缘叶与附近的一些皮层及皮层下的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系统,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12、外周神经:与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分布于全身,将脑和脊髓与全身器官联系起来。 13、脑神经:与脑部相连的12对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面部。 14、脊神经:与脊髓相连的31对神经,包括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 15、神经核:脊髓灰质内有各种不同大小,形态和功能的神经细胞,其中大多数神经细胞的包体常聚集成群和成层。 16、神经元: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内约含有1011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17、静息膜电位: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就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称之为静息膜电位 18、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散性的电位变化。 19、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联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间的通讯。20、神经传递: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并于轴突终扣处释放,经突触间隙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使信息得以传递。 21、反射:机体对某一刺激的无意识的应答22、反射弧:由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五个组成部分。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23树突:胞体伸出许多纤维,它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并把刺激传入胞体。 24轴突:由胞体发生的单根突起,呈细索状,末端常有分支,称轴突末梢,轴突将冲动从胞体传向轴突末梢。 25化学性突出:是以化学物质作为通信的媒介而传递信息。 26单线式联系: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