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什么是颅内(脑)动脉瘤?

颅内(脑)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异常膨胀,是一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血管。动脉瘤是像一个小囊及被局部化,这意味着它被限制在一个小的区域,在动脉内。在大脑中,与将血液运回心脏的静脉的低压相比,这些血管在高压下将血液运至大脑。由于动脉壁无力而产生类似气球的瘤体。

动脉瘤可以扩大和压缩头部内部的正常结构(向其施加压力)。它们还会破裂,使血液在高压下从血管逸出,进入大脑周围的含液空间,甚至直接进入大脑组织。这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剧烈头痛-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称其为“我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与这种头痛有关的可能是颈部僵硬和呕吐。对光的敏感度也很高(正常日光会伤害眼睛),因此脑动脉瘤漏出或破裂的人可能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较不常见的是,动脉瘤可能会压在头部内部的神经上,有时会引起双眼。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对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也可能会意外发现未泄漏,破裂或引起任何其他问题的动脉瘤。

脑动脉瘤的治疗分为两个部分:血管造影和血管内线圈置入。这些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如何准备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

动脉瘤破裂或渗漏后,可将其视为紧急程序,或尚未破裂或渗漏时,可将其视为选择性或非紧急程序。如果它们尚未泄漏或破裂,要对其进行处理是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这种情况。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脑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可以通过血管内线圈治疗来治疗动脉瘤–通过动脉内的导管(一根细塑料管)将一个或多个小线圈放置在动脉瘤内,或在动脉瘤外部放置夹子。这是在外科手术中进行的,该外科手术需要去除颅骨的一部分,以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到达大脑深处的动脉瘤。

放置血管内线圈的准备工作首先涉及找到动脉瘤并确定其特征,例如位置,形状,大小以及通向动脉瘤的血管类型。当动脉瘤未破裂时,可能会进行的检查或扫描包括CT,MRI和血管造影。

您通常会在治疗前3至7天被服用阿司匹林,有时还会使用其他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和引起中风的可能性。氯吡格雷(通常以Plavix出售)是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的另一种最常用的药物,尤其是在支架是更复杂的动脉瘤计划治疗的一部分时,尤其适用。支架是插入动脉的管,以使其保持打开状态并防止其被阻塞。由于治疗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因此术前拜访麻醉师对于评估您的总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您遇到心脏,肺部或肾脏问题时。手术前至少8小时内不得进食。

颅内动脉瘤介入放射治疗期间会发生什么?

当您到达医院放射科时,将接受全身麻醉,并为治疗而入睡。

您将躺在血管造影套件的桌子上,该套件是具有X射线设备的特殊手术室。放射科医生(专科医生)将在治疗动脉瘤的同时使用X射线监视手术过程。

将一条小的静脉管线或导管(细塑料管)放在您的手臂上,并将监视器连接到您的身体上以测量血压,心率和氧气水平。为了在X射线图像上更清晰地勾勒出血管并使血管不透明(使它们不再透明),将液态碘溶液或造影剂通过导管注入到动脉中。

放射科医生将一根针插入腹股沟的动脉中,并在X射线控制下将一根导管从该动脉插入颈部的动脉中,为大脑供血。找到动脉瘤后,将一根较小的导管穿过第一个较大的导管,进入头部和动脉瘤。然后将一系列铂线圈放入动脉瘤囊中。放射科医生将继续将更多的线圈放入动脉瘤中,直到动脉瘤完全充满为止,否则无法安全地将更多的线圈放入囊内。通常总共需要2-3个小时。

当动脉瘤充满线圈时,由于在线圈之间形成血块,动脉瘤中的血流将大大减少,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停止。这是理想的结果,因为不含流动血液的动脉瘤不会泄漏或破裂。

治疗后,您将被带到康复室。当您完全清醒时,通常将您转到医院的神经外科高依赖性病房进行仔细观察。如果您的程序不是紧急程序,则可能需要1-2天。如果您的动脉瘤破裂并且您已接受紧急治疗,则密切观察的时间将更长。

颅内动脉瘤介入放射治疗有什么后遗症?

有时您可能会头痛,通常是短暂的。腹股沟的穿刺部位可能肿胀和压痛。

如果您遇到的不只是轻微不适,应立即返回进行治疗的地方或您的转诊医生,以确保没有发生并发症,例如感染或更多出血。本文稍后将讨论可能与治疗脑(脑)动脉瘤相关的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需要多长时间?

由于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可以从2mm到大于25mm,因此治疗动脉瘤所涉及的总时间将显着不同。放入动脉瘤中的每个线圈将需要3-10分钟,在某些动脉瘤中,可能需要20个以上的线圈。

动脉瘤的形状以及是否需要采取其他措施,例如放置支架(将一根管子插入动脉以保持其张开并防止其被阻塞)也将影响治疗时间。通常,该过程和相关的麻醉将需要2-4小时。

您将被送进医院,并过夜。有时,需要更长的住院治疗时间,尤其是在需要静脉血液稀释剂的情况下。

颅内动脉瘤介入放射治疗的风险有哪些?

治疗脑动脉瘤涉及重大风险。这些部分取决于您的动脉瘤是否破裂并且您的治疗是否为紧急情况,或者您的动脉瘤是否未破裂以及您是否被选择性地视为非紧急情况。如果您被视为紧急情况,那么下面概述的严重并发症通常会更普遍。

血管造影本身具有风险,即即使在用线圈治疗动脉瘤之前,也要进行血管X射线照片的准备和程序。这些风险包括:

?对碘造影剂过敏。

?碘造影剂对肾脏的损害。

?穿刺部位的问题,例如瘀伤,需要治疗的持续出血,动脉损伤和感染。穿刺部位的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前往手术室修复动脉和/或引流血肿(血块)。

?中风。中风是脑部某些功能的突然衰竭,患有中风的患者可能会注意到手臂或腿部无力或麻木,说话困难,行走困难,面部一半下垂甚至昏迷(昏迷)。这可以是临时的(持续时间)或永久的。

在动脉瘤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类似的开放手术风险,包括:

?中风是由于动脉被线圈或血块阻塞所致。

?动脉瘤破裂引起出血-通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覆盖大脑的膜或组织薄层出血)。

?设备(线圈)故障,使得线圈移位到正常动脉内或无法分离并保留在体内。治疗期间或之后可能会导致死亡,但在尚未破裂的动脉瘤中并不常见。您的医生将处于最佳位置,以估计您治疗特定动脉瘤期间死亡或中风的可能性。但是,尽管可以对风险做出一般性陈述,但这将取决于您的动脉瘤是处于较高风险还是较低风险。

由于非紧急的血管内无创线圈治疗简单,未破裂的动脉瘤,约有200人死亡,而每200人或2-4%的人中约有6人因此过程而患有中风。如果您的动脉瘤已经破裂并且被视为紧急情况,则这两种并发症的机会都将更高。

颅内动脉瘤介入放射治疗有什么好处?

如果脑动脉瘤破裂,则有很大的死亡或严重残疾的机会(超过50%),对动脉瘤进行治疗对于降低动脉瘤再次出血的机会并为康复提供最佳机会非常重要。。如果在脑动脉瘤开始出血之前就发现了它,那么您的医生将在将来讨论动脉瘤破裂或增大的主要风险。肿大可能对神经或大脑造成压力。治疗动脉瘤可以避免与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肿大和风险,其中最重要的是死亡和致残性中风。

如何选择颅内动脉瘤进行介入治疗专家及医院?

该过程由介入神经放射科医生(在神经介入过程中接受专门培训的人)执行。不太常见的是,该过程可由接受过专门的神经介入培训的神经科医生或神经外科医生进行。通常,会有两名专科医生共同操作,尤其是在更复杂的动脉瘤中。您将被另一位医生(可能是您的全科医生,神经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或医院急诊科医生)转介给神经介入专家。

大多数动脉瘤治疗中心都有专家团队,可以共同讨论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选择。目前国内神经外科做的比较好的专家主要集中在国内排名靠前的神经外科医院内。神经外科医院前五名主要是: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4、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

和医院,5、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国内首屈一指的神经外科医生自然也是非张俊廷莫属。

对于条件比较好的以及想要寻求国际医疗的患者,在美国的众多医院中,坐落于美国凤凰城的圣约瑟夫医疗和医学中心的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简称BNI)拥有11个国际前沿的神经外科手术室, 可进行3T术中磁共振,是美最繁忙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心之一,也是美国著名穆罕默德阿里帕金森中心的所在地。国际血管瘤专家方面德国的巴特朗菲教授以及巴罗神经学研究所的Michael T. Lawton 教授都是国际上比较厉害的。

什么时候可以期待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结果?

手术后,神经介入医生将与您指定的家庭成员,以及当您完全麻醉后康复时,与您讨论治疗结果。通常,您将需要进行跟进以确保动脉瘤不会复发或不形成新的动脉瘤。根据形状和大小,这最多可能发生在一半的动脉瘤中。

大多数中心将在治疗后约6个月进行X射线随访。这可以通过MRI或其他血管造影术完成。过去,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以确保流向动脉瘤的血流完全停止。但是,越来越多的新的和侵入性较小的MRI技术正在探索中。MRI 不会像重复血管造影一样具有相同的风险,并且不需要全身麻醉,碘造影剂或导管(细塑料管)插入。

文章编者:INC国际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6.7.18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组长:游 潮 成员: 刘 鸣 凌 锋 张建宁 王茂德 王运杰 孙晓川 武 剑 冯加纯 李 浩 冯 华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陇德 委 员:按笔划顺序 于生元 马长生 王文志 王永炎 王伊龙 王拥军 王茂斌 王金环 牛小媛 毛 颖 冯晓源 冯晓源 母义明 吉训明 华 扬 刘 鸣 刘建民 刘新峰 许予明 孙立忠 孙宁玲 纪立农 杜怡峰 李 玲 李天晓 李秀华 李坤成 李坤成 杨 莘 杨 弋 杨文英 励建安 佟小光 余 波 宋 彬 张 运 张 素 张 通 张 澍 张允岭 张世明 张苏明 张伯礼 张建宁 张鸿祺 张微微 陈 方 陈 忠 陈生弟 武 剑 苑 纯 范一木 罗柏宁 金征宇 周良辅 周定标 单春雷 赵 冬 赵 钢 赵继宗 胡大一 胡盛寿 姜卫剑 贾建平 徐 克 徐如祥 凌 锋 高 颖 高润霖 高培毅 高培毅 郭晓蕙 黄 燕 黄东锋 崔丽英 彭 斌 葛均波 董 强 韩雅玲 程敬亮 焦力群 曾进胜 游 潮 谢 鹏 蒲传强 蔡定芳 缪中荣 樊东升 霍 勇

一、概述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 C 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ICH1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1-8],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I C 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血(Primary ICH)、继发性脑出血(Secondary ICH)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9];美国有学者将I C H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 V M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Moyamoya 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引起[9,10],占ICH的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高血压。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11],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的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 1、护理评估 (1)评估起病方式,有无脑外伤、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 (2)评估患者头痛程度。 (3)评估患者有无便秘、剧烈咳嗽、癫痫等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因素。 2、护理措施 (1)保持病房安静,限制探视人员。 (2)遵医嘱正确使用降压药及镇静药物。 (3)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协助完成各项辅助检查,如 MRI 和脑血管造影。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意识状况、头痛情况、运动功能等,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应告知医生,予以相应处理。 3、健康指导要点 (1)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按时禁食水。 (2)绝对卧床休息,训练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 4、注意事项 (1)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吵闹。 (2)观察患者情绪变化,解除思想顾虑,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二、术后护理 1、护理评估 (1)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感觉、运动、语言等神经系统体征,注意有无偏瘫、肢体麻木、失语及癫痫发作。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避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及时发现颅内出血征象,做好再次手术止血的准备。 (3)监测血压的变化,控制血压以基础血压为准,一般增高10%-20%,以增加脑灌注,防止脑组织缺血缺氧。 (4)观察患者头痛、呕吐情况,及时遵医嘱使用脱水及止痛剂。 2、护理措施 (1)体位:30 度的头抬高位具有降低颅内压的效果而又不致影响脑供血,是最合适的体位。 (2)注意保持头部切口敷料干燥,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注意无菌操作。搬运患者时注意夹管,防止引流液逆流。(3)并发症的处理:①脑血管痉挛:遵医嘱继续使用尼莫地平针,以 4-5毫升/小时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 3-7 天,以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 60 毫克,q4h 口服;②癫痫:注意安全防护,专人护理,观察癫痫发作先兆,按医嘱使用抗癫痫药物,一旦发作及时控制,并记录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及次数。③脑梗死: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扩容治疗。④脑积水: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及头痛情况,积极采取脱水、利尿治疗,必要时行脑室外引流术或脑室一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微导丝概要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微导丝 使用说明书 器械概述: 本产品的设计为用于微导管输送时的导向。是一根不锈钢输送钢丝,在其远侧逐渐变细的锥形部分(芯丝套装一段铂金螺旋圈(绕丝组成,使微导丝的远段变得柔软。铂金螺旋圈不透X射线,在透视下操作清晰可见,可引导微导管输送到位。为一次性植入性无菌器材,主要用于介入栓塞治疗颅内血管疾患。 微导丝规格型号单位:mm 规格螺旋圈外径螺旋圈长度微导丝直径微导丝长度 SWD-100.28±0.0515********.28±0.01 SWD-140.32±0.0515********.32±0.01 1750±5 忠告: 1. 使用微导丝前一定详细阅读本使用说明书。 2. 本产品只允许具医师资格并有神经介入治疗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和神经 放射科医师使用。 3. 本产品为纸背塑膜封装,环氧乙烷灭菌。使用前应确认灭菌有效期和包 装的完好性,如过期或包装破损,则不可使用。 4. 本产品为一次性使用器材,不可重新处理、消毒再用。重新处理、消毒 可能破坏产品结构的完整性和使用的安全性,和/或引起病人间的交叉感染,包括同一病人由于各种原因,退出的微导丝一般也不再用。

适应症: 微导丝主要适用与微导管配套使用,用于神经系统血管疾患的介入栓塞治疗。如颅内动脉瘤。 可能的并发症: 可能的并发症:穿刺局部血肿、血管穿孔、栓塞、缺血、出血、血管痉挛等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以及严重的卒中甚至死亡。 配套器械: 1. 波士顿/Target公司或cordis公司的-10”或-14”双标记微导管及 其配套的导引导管。 2. 一套连续加压冲洗液装置,备带旋转止血阀的三通和三通或单通开 关。 3. 一只扭转器和一只微导丝导入器。 使用前准备: 1.本器材为纸背塑膜封装,环氧乙烷灭菌。使用前应确认灭菌有效期和 包装的完好性,如过期和包装破损,则不可使用。 2.确认微导丝要与双标记微导管配套使用。 3.加压冲洗液的准备。在使用前,一定连续并开放加压冲洗液, 检查加 压冲洗液系统确保无泄漏。 4.微导丝进入微导管后,建议保持至少1-3秒一滴的加压冲洗液持续灌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docx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什么是颅内(脑)动脉瘤? 颅内(脑)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异常膨胀,是一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血管。动脉瘤是像一个小囊及被局部化,这意味着它被限制在一个小的区域,在动脉内。在大脑中,与将血液运回心脏的静脉的低压相比,这些血管在高压下将血液运至大脑。由于动脉壁无力而产生类似气球的瘤体。 动脉瘤可以扩大和压缩头部内部的正常结构(向其施加压力)。它们还会破裂,使血液在高压下从血管逸出,进入大脑周围的含液空间,甚至直接进入大脑组织。这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剧烈头痛- 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称其为“我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 。与这种头痛有关的可能是颈部僵硬和呕吐。对光的敏感度也很高(正常日光会伤害眼睛),因此脑动脉瘤漏出或破裂的人可能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较不常见的是,动脉瘤可能会压在头部内部的神经上,有时会引起双眼。 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对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MRl )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也可能会意外发现未泄漏,破裂或引起任何其他问题的动脉瘤。 脑动脉瘤的治疗分为两个部分:血管造影和血管内线圈置入。这些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动脉瘤破裂或渗漏后,可将其视为紧急程序,或尚未破裂或渗漏时,可将其视为选择如何准备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

性或非紧急程序。如果它们尚未泄漏或破裂,要对其进行处理是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这种情况。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每4 个人中就有1 个人患有脑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可以通过血管内线圈治疗来治疗动脉瘤-通过动脉内的导管(一根细塑料管)将一个或多个小线圈放置在动脉瘤内,或在动脉瘤外部放置夹子。这是在外科手术中进行的,该外科手术需要去除颅骨的一部分,以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到达大脑深处的动脉瘤。 放置血管内线圈的准备工作首先涉及找到动脉瘤并确定其特征,例如位置,形状,大小以及通向动脉瘤的血管类型。当动脉瘤未破裂时,可能会进行的检查或扫描包括CT,MRI 和血管造影。 您通常会在治疗前3 至7 天被服用阿司匹林,有时还会使用其他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和引起中风的可能性。氯吡格雷(通常以Plavix 出售)是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的另一种最常用的药物,尤其是在支架是更复杂的动脉瘤计划治疗的一部分时,尤其适用。支架是插入动脉的管,以使其保持打开状态并防止其被阻塞。 由于治疗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因此术前拜访麻醉师对于评估您的总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您遇到心脏,肺部或肾脏问题时。手术前至少8 小时内不得进食。 颅内动脉瘤介入放射治疗期间会发生什么?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前护理常规】 1.执行神经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 保持病室的安静,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3.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少探视,避免各种刺激,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4.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变化情况。 5. 遵医嘱药物控制血压、监测用药效果,使血压维持在适当水平;并防止血压过低造成脑供血不足而引起脑缺血性损害。 6. 避免诱发颅内压(血压)升高的因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7. 预防、治疗癫痫发作,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8. 术前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指导患者要按时服药,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兆,遵医嘱行相关化验检查,监测凝血功能。 9. 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伸髋平卧翻身法。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护理常规】 1.执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常规。 2.术后保留动脉鞘管者,严密观察免鞘管脱出,手术侧下肢严格制动,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指导。 3.术后8小时拔除鞘管,拔管后穿刺部位局部手压30分钟,后用加压袋压迫6h,予术侧下肢制动24h,24小时后可进行床上活动,术后48小时可适当下床活动,动作应缓慢,避免突然用力;术后一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伤口出血。

4.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注意血压的动态变化,控制血压在70-80/110-130mmHg,预防介入手术后相关的并发症(血管痉挛)5.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淤血及血肿,每小时监测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6.做好相应的健康指导: 6.1 指导患者多饮水,有利于造影剂排出 6.2 遵医嘱按时服用抗凝药,一般术后需用药六个月。应用抗凝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牙龈、皮下出血点等)。 6.3 定期复查及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1个月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一次;3个月监测肝肾功能一次)。 6.4 如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应向医生讲明正在服用抗凝药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等。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2016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标准

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 2016-05-07神经时间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 85% 左右。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研究中显示,aSAH 在世界围的总体年发病率约为 9.1/10 万,芬兰和日本 aSAH 年发病率可分别高达 22.5/10 万与 27.0/10 万;我国地区 aSAH 的年发病率为 2/10 万,低于世界围总体年发病率。 由于 aSAH 发病凶险,院前死亡率较高,而我国院前死亡患者尸检率极低,可能严重低估了 SAH 的真实发病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aSAH 的平均死亡率在 27% ~ 44%;一项基于医院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 aSAH 患者发病后 28 天、3 个月、6 个月和 12 个月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16.9%、21.2%、23.6% 和 24.6%。但是目前该病死亡率在发达国家逐渐下降,并且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动脉瘤的早期治疗和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均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目前我国 aSAH 的整体治疗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编写委员会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从临床实践出发,参考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国情特点,针对 aSAH 的诊断和治疗撰写了本指导规。 aSAH 的诊断 1. aSAH 临床表现与体征 突发剧烈头痛是 aSAH 最常见的症状,往往被患者描述为此生最为剧烈的,呈炸裂样并立刻达到最重程度的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畏光、短暂性意识丧失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颅神经麻痹症状)。另外,高达 20% 的 aSAH 患者伴有各种类型的癫痛发作,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前交通或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伴有高血压及合并脑血肿。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动脉瘤破裂之前 2 ~ 8 周,患者可能出现相对较轻的头痛、恶心呕吐等「先兆性出血」或「警示性渗血」症状,可持续数天,及时发现并予以治疗可避免致命性出血。但对于昏迷、合并外伤或不典型头痛的患者,容易误诊。在 1985 年以前,aSAH 的误诊率高达 64%,而最近的研究资料提示误诊率约为 12%。在首次就诊时无或仅有轻微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中,误诊会使 1 年时的死亡或残疾风险增高近 4 倍,接诊医师应提高警惕。

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

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内动脉动脉瘤(ICD-10:I72.0/Q28.1)病情处于非急性期 行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ICD-9-CM-3: 39.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破裂动脉瘤: ①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颈内动脉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内出血、脑室出血或硬脑膜下腔出血等。其中SAH最为常见,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等; ②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外斜,瞳孔散大,对光反射缺失,多由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引起;

③脑血管痉挛症状:症状通常逐渐发生,表现为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④癫痫发作:可发生抽搐,多为大发作; ⑤脑积水:动脉瘤出血后,可因凝血块阻塞室间孔或中脑导水管,引起急性脑积水;或基底池粘连、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引起慢性脑积水。 (2)未破裂动脉瘤: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癫痫、TIA 发作等,也可无任何症状,经查体或其他原因偶然发现。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是SAH首选诊断方法,通过CT扫描还可评定以下方面: ①脑室大小:部分动脉瘤破裂患者立即发生脑积水; ②血肿,有占位效应的脑内血肿或大量硬脑膜下血肿; ③梗塞; ④脑池和脑沟中出血量:血管痉挛的重要预后因素; ⑤合并多发动脉瘤时,CT可以初步判断责任动脉瘤; ⑥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头颅CT初步预测动脉瘤的位置:出血主要在鞍上池和侧裂,可考虑颈内动脉动脉瘤。 (2)CT脑血管造影(CTA):多数情况下可以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多发动脉瘤

脑动脉瘤病人的护理

脑动脉瘤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脑动脉壁的局限性囊性扩张。病因多为先天性畸形,其次是感染 和动脉硬化。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54岁,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动脉瘤的位置以颈内动脉颅内段居多,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较少见;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为首发症状,约占80%~90%。常在劳累或激动时突然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或部分意识障碍,经腰穿可见脑脊液为血性。因出血量的多少和动脉瘤位置的不同,可有特定性神经体征,如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出血,可有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瞳孔散大);若出血量多形成巨大血肿,病人短时间内可以死亡。 二、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 h,稳定后根据医嘱酌情观察,准备好吸痰用物,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合和护理。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低血钾征象;注意引流装置妥善固定,防止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 2.、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有无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做好记录。 (3)体位:绝对卧床休息,头高卧位,为患者翻身时动作应轻柔。 (4)造影术后应监测足背动脉,右下肢制动24小时,注意术区加压敷料的包扎情况及穿刺部位有无血肿。 (5)遵医嘱给与术前处置及宣教。 3.、术后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控制血压在140-150/80-90mmhg之间,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记录。 (2)各种引流的护理: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给与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及时倾倒,做好记录。 (3)用药指导:使用抗血管痉挛药时应注意药物滴速,严密观察血 压的变化,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4)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食粗纤维、维生素食物,因用蜂蜜水,香蕉等,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5)长期卧床的患者为预防便秘,可为患者进行腹部按摩,按结肠方向进行,刺激肠蠕动。避免用力排便,以防加重颅高压引起脑疝。必要时给与开塞露软化粪便或低压灌肠。 (6)头痛的患者应观察并记录患者疼痛发作的性质、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给予调节体位,心理安慰等,如无缓解,应遵医嘱应用镇静剂或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 (7)加强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三、健康教育 1、生活规律,戒烟戒酒。 2.、有效控制血压。 3、告知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知识,避免诱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 4.、注意安全,尽量不要单独外出活动或锁上门洗澡,以免发生意外时影响抢救。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2016-05-0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 85% 左右。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研究中显示,aSAH 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年发病率约为 10 万,芬兰和日本 aSAH 年发病率可分别高达 10 万与 10 万;我国北京地区 aSAH 的年发病率为 2/10 万,低于世界范围总体年发病率。 由于 aSAH 发病凶险,院前死亡率较高,而我国院前死亡患者尸检率极低,可能严重低估了 SAH 的真实发病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aSAH 的平均死亡率在 27% ~44%;一项基于医院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 aSAH 患者发病后 28 天、 3 个月、6 个月和 12 个月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 和 %。但是目前该病死亡 率在发达国家逐渐下降,并且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动脉瘤的早期治疗和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均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目前我国 aSAH 的整体治疗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编写委员会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从临床实践出发,参考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国情特点,针对 aSAH 的诊 断和治疗撰写了本指导规范。 aSAH 的诊断 1. aSAH 临床表现与体征 突发剧烈头痛是 aSAH 最常见的症状,往往被患者描述为此生最为剧烈的,呈炸裂样并立刻达到最重程度的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畏光、短暂性意识丧失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颅神经麻痹症状)。另外,高达 20% 的 aSAH 患者伴有各种类型的癫痛发作,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前交通或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伴有高血压及合并脑内血肿。

颅内动脉瘤介入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8Rankin

颅内动脉瘤介入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8版) 一、术前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符合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入院接诊时完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估例数占同时期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符合介入治疗指征完成mRS评分的例次数 ×100%同时期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总例数 意义:反映医院收住院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病情评估规范性。 二、术前1周内接受血管评价率 定义: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1周内完善颈部和颅内血管评价(比如TCD、颈部或颅内血管超声、CT或MR血管成像、或DSA)的例数占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例次数 ×100% 同时期入院颅内动脉瘤总次数 意义:反映医院收住院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病情评估规范性。 三、术前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达标率 定义:满足以下第1或第2项

1、颅内动脉瘤窄患者术前≥3天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mgqd,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qd)的例次数占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总例次数的比例。 2、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24小时给予负荷剂量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阿司匹林300mg顿服,硫酸氢氯吡格雷300mg顿服)的例次数占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总例次数的率。 注: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计算公式: 术前颅内动脉瘤患者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例次数 ×100%同期入院颅内动脉瘤总例次数 意义:反映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前药物规范化治疗情况。 四、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手术操作成功率 定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后,动脉瘤达到成功栓塞的患者例数占住院患者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总患者例次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完全栓塞例数 ×100%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总例次数 意义:反映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指标之一。

翼点入路脑动脉瘤夹闭术操作规范

翼点入路脑动脉瘤夹闭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首选颈内动脉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1段及分叉处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2.可选部分基底动脉中上段动脉瘤 【禁忌症】 1.翼点入路不能显露的部位的动脉瘤。 2.病人身体状况不能承受手术的。 【术前准备】 1.全脑DSA 2.剃发、备皮 3.全麻、气管插管 4.留置导尿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全麻后侧卧位行腰椎穿刺,将硬脑膜外管置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备用。(此步骤可酌情选。必要时可开放此管以使术中降低颅内压,减轻对脑组织的牵拉)。 2、体位 ⑴仰卧,手术侧肩部垫高。 ⑵头架固定头部,使头向对侧旋转10o~60o,颈部微后仰10o。保持手术侧颧弓位于最高点,保持颈静脉回流畅通。

3、头皮切口起自手术侧外耳道前1cm、颧弓上1cm,于发迹内向上延伸,止于中线上方发迹前缘,注意切开头皮时勿损伤颞浅动脉主干和后支。 4、沿颞浅筋膜平面钝性推离皮下组织,直至暴露帽状腱膜脂肪垫。 5、沿切口外缘切开颞浅筋膜,连同脂肪垫一起向前方翻起(使面神经额支上得到保护)。 6、于颞肌后部电凝切开,以骨膜剥离器从颞骨鳞部将颞肌推开,于颞肌附着点下0.5cm处切断(保留颞肌附着点),将颞肌向下方推离,暴露翼点正前方压迹(关键孔)及颧弓跟部。 7、颅骨关键钻孔位置:蝶骨嵴下方颞骨鳞处。 8、以硬脑膜剥离器分离骨孔周围硬脑膜同硬脑膜的粘连,以咬骨剪咬除骨孔缘内板。 9、用铣刀弧形铣开骨瓣,蝶骨嵴末端不易直接铣开,可用高速磨钻沿两骨孔磨开,取下骨瓣时用硬脑膜剥离器分离开粘连的硬脑膜,同时电凝脑膜中动脉并剪断之。骨瓣中部钻两微孔(用于关颅时悬吊硬脑膜)。骨蜡封闭骨缘的板障渗血。 10、磨除蝶骨嵴。用小双关节咬骨钳咬除蝶骨嵴,用高速磨钻磨平蝶骨嵴。骨蜡封闭蝶骨嵴残面渗血。尽量避免眼眶开放。 11、悬吊硬脑膜。用小圆针悬吊硬脑膜或用小号微钻于骨缘钻孔3~4个,以1号线悬吊硬脑膜于此微骨孔。 12、跨过外侧裂弧形剪开硬脑膜,翻向蝶骨嵴。

腹主动脉瘤诊疗规范

腹主动脉瘤诊疗规范 一、适用对象 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 管直径的50%。通常情况下,腹主动脉直径>3cm可以诊断 腹主动脉瘤。 二、诊断依据 1.有症状的腹主动脉瘤:疼痛、多位于中腹部或腰背部,多为钝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一般不随体位改变而 改变,疼痛突然加剧常提示腹主动脉瘤即将破裂。腹主动 脉瘤破裂后血液常局限于后覆膜,血压下降不会太快,可 出现双侧腹壁瘀斑(Grey Turner 征),若瘤体破入腹腔,会伴有腹肌紧张,由于大量失血而发生低血压,瘤体破裂 入十二指肠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2.无症状的腹主动脉瘤:大多数腹主动脉瘤无症状,体 检发现或无意中发现腹部搏动性包块。 3.查体:一般直径>4cm的腹主动脉瘤可通过细致的查体 发现,肥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查体的敏感性。 4.影像学检查: 4.1 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创、费用低廉、无辐射,广泛用 于腹主动脉瘤的筛选、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敏感性达90% 以上。但对操作者依赖性强,对于位置较深的腹主动脉瘤 和髂动脉瘤,因肠道气体干扰,其诊断准确率会有所下降。 4.2 腹部X线:表现为腹部巨大的软组织影。 4.3 CT血管造影(CTA):创伤小、费用低,可准确测量腹 主动脉瘤各项数据,是术前检查和术后随访的金标准。 4.4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肾脏和心脏功能影响小。 对肾功能不全的病人,MRA是首选的诊断手段,但成像与 CT相比尚有差距。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保守治疗:严密监测,如果瘤体直径<4cm,建议2~3年复查多普勒超声检查,直径>4-5cm,建议每年至少一次多普勒超声或CTA检查,直径>5cm或监测期间瘤体增长速度过快,需要尽早手术。 2.药物治疗:严格戒烟,注意控制血压及心率。口服倍他乐克等,急症高血压或口服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可静脉予降压药。 3.开放手术:创伤大,目前应用较少,术前评估十分重要,尤其是术前心脏评估(心脏超声、心电图),必要时行冠脉造影检查,术前还应完善肺功能及肝肾功能检查。 4.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植入术:创伤小,目前首选手术方式 四、住院时间及费用 开放手术患者若无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10-14天,费用3-4万,接受腹主动脉覆膜直径植入术患者住院时间术后7天左右,费用10-15万。 五、术前准备及检查 1、必须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凝血功能、传染病检查、胸片、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 2、术前腹主动脉CTA 六、选择用药 人工支架植入后术中及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患者一般会有反应性低热,予对症处理 七、手术日及麻醉方式选择 1.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尽早手术,

颅内动脉瘤手术及介入比较2015年SAH治疗指南

一、动脉瘤介入治疗 Guglielmi等于1991年报道可通过血管介入技术放置铂制电离可脱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弹簧圈可导致血栓形成,将动脉瘤与循环阻隔开来。但是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存在动脉瘤穿孔、缺血等风险。动脉瘤SAH研究(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报道介入治疗2个月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总和为25.4%。影响栓塞治疗效果的因素为再出血率及栓塞是否完全。 二、动脉瘤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能降低再出血风险。动脉瘤夹闭术的效果与夹闭是否完全有关。Brilstra 等研究发现,与保守治疗相比,动脉瘤夹闭术可使再出血风险下降19%。国际合作动脉瘤手术时机研究显示SAH的手术时间与术前再出血密切相关(0-3d,5.7%;4-6d,9.4%;7-10d,12.7%;11-14d,13.9%;15-32d,21.5%),延迟手术影响预后。 三、手术与栓塞治疗的比较 对一个具体的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一)如何选择动脉瘤治疗的方法 动脉瘤的部位与采取何种治疗方法有关。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由于其形态不一,所以使用弹簧圈栓塞有一定困难,而外科手术夹闭的治疗效果则相对较其他部位更

好。但大脑后循环动脉瘤尤其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则较难手术治疗,这些部位的动脉瘤用弹簧圈栓塞更佳。 并发症和患者病情将影响治疗方式的选择,例如,大面积的实质血肿具有占位效应时,医生会倾向于用开颅减压术去除血肿以降低颅内压,若是神经功能较差或有明确的脑肿胀但没有占位效应的患者,医生会倾向于介入治疗。联合使用栓塞术和减压手术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弹簧圈栓塞不能完全治愈的,需采用手术治疗。危重患者特别是老年危重患者更适合介入手术治疗。 医师及医院的医疗水平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栓塞技术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应该有一套专业的训练项目。条件允许时,年治疗SAH例数<10例的医院最好把患者转给年治疗SAH例数>35例的医疗机构。 (二)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比较 目前比较介入与手术治疗效果的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是ISAT,从9559例SAH患者中入选2143例,术前评估,然后随机分为介入或手术治疗组,1年后评估。下面为两组比较的结果。但这些结果的前提是患者年轻、清醒、为前循环动脉瘤,尚不能普及到其他不同情况。

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全文)

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全文) 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因此, 如果精确定义腹主动脉瘤, 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 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通常情况下, 腹主动脉直径>3cm 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 一、发病率 腹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很多流行病学因素有关, 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吸烟等。高龄、男性、白种人、阳性家族史和长期吸烟者腹主动脉瘤发生率会相应增高。瑞典Malma 医院曾对所有住院期间死亡病人进行尸检, 发现在50 岁以上人群中腹主动脉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在80 岁以上男性病人中发病率可达5.9% 二、病因学 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很复杂, 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

等均与其发生直接相关。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 继而扩张形成动脉瘤 2. 1 遗传易感性多项研究表明, 动脉瘤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国外一项针对腹主动脉瘤病人长达9 年的随访发现, 15%腹主动脉瘤病人直系亲属中也发生各部位动脉瘤,而对照组里只有2%(P <0 1001)。其他研究则表明, 家族性腹主动脉瘤发病年龄一般比散发性腹主动脉瘤更早, 但没有证据表明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破裂; 腹主动脉瘤发生和多囊肾密切相关, 而后者已被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2. 2 动脉硬化因素腹主动脉瘤和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虽然表现形式不同, 但二者常常是伴发的, 而且拥有共同的高危因素, 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证明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瘤的发生密不可分。 2. 3 各种蛋白酶的作用动脉瘤的组织学表现为中层弹力膜退行性变, 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被相应的蛋白酶破坏; 局部金属蛋白酶(MMP) 增高, 促使平滑肌细胞易位, 导致血管中层结构破坏; 局部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升高, 提示有炎症反应。以上三点都可能导致动脉瘤壁破坏与扩张和动脉瘤形成。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摘要: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否则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甚至 失去生命。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手术介入方式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 本文笔者主要针对近年来临床上使用的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对颅内 动脉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挽救广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命,提高颅内动脉瘤 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 在临床上,颅内动脉瘤比较常见,该病的死亡率非常高,达30%-60%之间,对患者的生 命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目前,临床上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不是十分明确, 大部分的医学工作者认为此病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在过去,临 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是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方法,但是这种手术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 较大,恢复比较慢,预后差,治疗的整体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2-3]。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临床上开始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介入治疗的方式变得多样,介入治疗技术也变得更加成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也逐渐 提高,给广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福音[4]。下面,本文主要探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技 术发展过程,详细情况见下文: 1弹簧圈栓塞术和球囊重塑术 1.1弹簧圈栓塞术 对于初期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来说,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单纯的弹簧圈栓塞术,主 要的治疗原理就是通过闭塞动脉瘤腔来实现治疗的目的,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对术者要求比较高,一旦出现放置位置不合适的情况,无法及时进行撤回,为解决这一问题,临床上出现了 机械可脱性弹簧圈[5]。这种弹簧圈是在1991年设计发明并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具有较 好的柔软性,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显著提高成功率。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 械可脱弹簧圈也逐渐淘汰,开始使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这种弹簧圈可以在无拉力的情况下 脱落,从而有效避免了弹簧圈向载瘤动脉移动。近年来,为了满足宽颈动脉瘤治疗的需要, 开发出了很多类型的弹簧圈,主要有水凝胶弹簧圈、纤毛弹簧圈、放射活性弹簧圈等,为颅 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6]。 1.2球囊重塑术 对于宽颈动脉瘤患者来说,最主要的介入治疗方法就是球囊重塑术,主要是指弹簧圈栓 塞的基础上采用球囊进行辅助,主要方法如下:在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之后,球囊会保持充 盈的状态,将瘤颈口封闭,然后将通过微导管在瘤腔内部置入可脱弹簧圈,保证栓塞致密后,排空球囊,将其撤出导管。这种手术方法的适应症比较广泛,适合用于复杂解剖结构的动脉瘤,可以有效的避免弹簧圈脱出,提高完全栓塞率。但是一定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充盈球囊 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度,防止出现载瘤动脉和瘤动脉发生破裂。另外,反复对球囊进行充盈,也比较容易导致出现血管痉挛以及迟发型狭窄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注意,不能填塞过度, 否则容易出现动脉瘤破裂的情况[7]。 2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比较复杂,治疗难度比较大的动脉瘤包括夹层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为了解决注意问题,国外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提出将支架辅助 技术运用于动脉瘤治疗中。1997年,国外学者使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联合支架方式治疗梭形 动脉瘤,取得了成功,这就标志着将支架辅助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是可行的[8]。所谓的支 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就是指将支架作为辅助,在弹簧圈栓塞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栓塞 过程中血流对瘤壁的冲击力,促使瘤内血液停滞,逐步形成血栓[9]。另外,这种手术治疗方 式也有效降低了弹簧圈脱入载瘤动脉的可能性,从而促进内膜新生。但是这种手术方式也存 在一定的弊端,就是支架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导管的到位,从而容易出现支架移位 的情况。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支架包括Neuroform 支架、LEO 支架和 SolitaireAB 支架,

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规范

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85% 左右。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研究中显示,aSAH 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年发病率约为9.1/10 万,芬兰和日本aSAH 年发病率可分别高达22.5/10 万与27.0/10 万;我国北京地区aSAH 的年发病率为2/10 万,低于世界范围总体年发病率。 由于aSAH 发病凶险,院前死亡率较高,而我国院前死亡患者尸检率极低,可能严重低估了SAH 的真实发病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SAH 的平均死亡率在27% ~44%;一项基于医院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aSAH 患者发病后28 天、3 个月、6 个月和12 个月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16.9%、21.2%、23.6% 和24.6%。但是目前该病死亡率在发达国家逐渐下降,并且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动脉瘤的早期治疗和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均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目前我国aSAH 的整体治疗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编写委员会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从临床实践出发,参考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国情特点,针对aSAH 的诊断和治疗撰写了本指导规范。 aSAH 的诊断 1. aSAH 临床表现与体征 突发剧烈头痛是aSAH 最常见的症状,往往被患者描述为此生最为剧烈的,呈炸裂样并立刻达到最重程度的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畏光、短暂性意识丧失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颅神经麻痹症状)。另外,高达20% 的aSAH 患者伴有各种类型的癫痛发作,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前交通或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伴有高血压及合并脑内血肿。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动脉瘤破裂之前2 ~8 周,患者可能出现相对较轻的头痛、恶心呕吐等「先兆性出血」或「警示性渗血」症状,可持续数天,及时发现并予以治疗可避免致命性出血。但对于昏迷、合并外伤或不典型头痛的患者,容易误诊。在1985 年以前,aSAH 的误诊率高达64%,而最近的研究资料提示误诊率约为12%。在首次就诊时无或仅有轻微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中,误诊会使1 年时的死亡或残疾风险增高近4 倍,接诊医师应提高警惕。 考虑aSAH 的患者需要尽快进行全身及神经系统查体,重点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水平。研究提示,入院时的神经系统状态、年龄及头颅CT 显示的出血量与aSAH 预后关系最为密切。神经系统状态,特别是意识水平是决定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目前对SAH 患者的临床评估系统主要有Hunt-Hess 分级、GCS(Glasgow Coma Scale)、WFNS(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和PAASH(Prognosis on Admission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Hunt-Hess 分级是判断病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工具,简单有效,但对aSAH 患者神经功能的评估有其局限性。 GCS 评分在观察期内具有良好的重复一致性,WFNS 和PAASH 都是基于GCS 结果进行分级,对患者的预后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脑膜刺激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最常见的临床体征,一些局灶神经系统体征往往对破裂动脉瘤部位有一定提示意义,如单侧动眼神经瘫痪多见于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指导建议:

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护理

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护理 单位: 摘要: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护理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在40~60岁之间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颅内动脉瘤瘤壁局部薄弱,随时都有破裂出血的危险,是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因其生长在危险部位,临床上病情凶险,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 一、概述 颅内动脉瘤患者多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发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颅内动脉瘤多数(90%)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前半部,其中又以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的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少数(10%)起自椎-基底动脉,多数为单发。 动脉瘤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个别可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动脉瘤破裂则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临床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精神症状。可见偏瘫、脑神经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 介入治疗技术是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治疗手段,其损伤较小,安全性相对较高。常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包括: 1.载瘤动脉闭塞术:该技术是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手术无法夹闭又不能进行囊内栓塞的动脉瘤,栓塞材料为可脱球囊及弹簧圈。使用此项技术时应作颈内动脉球囊闭塞实验,判断血循环代偿情况,以防脑缺血的发生。 2.动脉瘤腔填塞术:它是目前常用的一项技术,可达到永久闭塞动脉瘤囊腔的目的,适合各部位的口小囊大的动脉瘤。栓塞材料是微弹簧圈和液体栓塞剂。

3.血管内支架技术:当宽颈动脉瘤或梭形动脉瘤单纯用弹簧圈栓塞不可行时,应用内支架置入术,再经支架孔送人微导管至动脉瘤囊内放置弹簧圈或液体栓塞材料。支架起“栅栏”作用,防止后续填塞的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形成栓塞。 (一)适应证 1.巨大的、手术难以切除的动脉瘤,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等。 2.除禁忌证以外的所有动脉瘤,均可首先采用栓塞治疗。 (二)禁忌证 1.直径小于2mm的动脉瘤。 2.动脉瘤壁已钙化。 3.动脉严重硬化、扭曲,导管难以进入动脉瘤部位。 4.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三)手术方法 1.病人准备:常规血管性介入术前检查;脑血管造影、脑电图检查;出、凝血时间检查。 2.器械准备:血管性介入术所用器械包括微导管、微弹簧圈、可脱性球囊、液体栓塞剂(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血管内芝架等。 3.药品准备:除血管性介人常用药外,另备氟哌啶醇、哌替啶、阿托品、东莨菪碱、地西泮、尼莫地平注射液、罂粟碱、20%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4.手术步骤: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及全身肝素化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并留置导管鞘,将5F或6F导引管插入到病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平第2颈椎水平,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了解供血动脉来源、管径、走向及位置,动脉瘤瘤体及瘤颈大小、形态等,并根据影像学资料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不同直径微导管,在X线监视下调整微管位置。在微导管进入动脉瘤后,行超选择造影,了解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动脉瘤血液流向、流速,造影剂在瘤腔内留情况以及动脉瘤壁是否发出血管分支。确定导管位置合适后行栓塞治疗,填塞动脉瘤直至动脉瘤不显影为止(图6-2、6-3)。常用栓塞物质有可脱性球囊、游离微弹簧圈、机械可脱性簧圈(MDS)、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金属支架或体栓塞剂加血管内保护性支架等。栓塞后经导引管复查血管造并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了解栓塞的结果及颅内血流变。栓塞结束后,用鱼精蛋白中和体内剩余肝素(一般1mg鱼精白可中和1OOU肝素)。拔出导管鞘,穿刺部位压迫10~15分,加压包扎。 图6-2 右侧颈内动脉交通动脉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