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物理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

高考物理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

高考物理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
高考物理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

高考物理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

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

1.一质点在连续的6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 内位移为12m ,最后一个2s 内位移为36m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3m/s 2 B .质点在第2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18m/s

C .质点第2s 末的速度大小是12m/s

D .质点在第1s 内的位移大小是6m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位移差公式x 3-x 1=2aT 2

可求加速度;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第1s 末的瞬时速度,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速度和位移. 【详解】

A 项:设第一个2s 内的位移为x 1,第三个2s 内,即最后1个2s 内的位移为x 3,根据x 3-x 1=2aT 2得加速度a=3m/s 2,故A 正确;

B 项: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差为定值即3221x x x x -=-,解得:

224x m =,所以质点在第2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24122m

m s

s =,故B 错误;

C 项:第1s 末的速度等于第一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则v 1=6m/s ,则第2s 末速度为v=v 1+at=6+3×1m/s=9m/s,故C 错误;

D 项:在第1s 内反向看为匀减速运动,则有:22111

6131 4.522

x v t at m =-=?-??=,故D 错误. 故选A .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1、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aT 2,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并能灵活运用.

2.如图所示,物体自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 、B 、C 三点,其中A 、B 之间的距离l 1=3 m ,B 、C 之间的距离l 2=4 m .若物体通过l 1、l 2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 、A 之间的距离l 等于( )

A .3

4 m B .43

m C .

825

m D .

258

m 【答案】D

【解析】

【详解】

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通过O、A之间的距离l的时间为t,通过l1、l2每段位移的时间都是T,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l=1

2

at2

l+l1=1

2

a(t+T)2

l+l1+l2=1

2

a(t+2T)2

l2-l1=aT2联立解得

l=25

8

m.

A. 3

4

m,选项A不符合题意;

B. 4

3

m,选项B不符合题意;

C. 8

25

m,选项C不符合题意;

D. 25

8

m,选项D符合题意;

3.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从光滑斜面底端a点上滑,最高可滑至b点,后又滑回至a 点,c是ab的中点,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从a上滑至b所用的时间为t,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物块从a运动到c所用的时间与从c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B.物块上滑过程的加速度与下滑过程的加速度等大反向

C.物块下滑时从b运动至c所用时间为

D.物块上滑通过c点时的速度大小小于整个上滑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大小

【答案】C

【解析】

由b到a过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可知,而t bc+t ca=t;解得,A错误C正确;由于小球只受重力和支持力,故小球的加速度方向始终相

同,均为,方向沿斜面向下,B错误;由于C是位移中点,而不是时间中点,故物块上滑通过c点时的速度大于整个上滑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大小,D错误.

4.一列车由等长的车厢连接而成.车厢之间的间隙忽略不计,一人站在站台上与第一节车厢的最前端相齐.当列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开始计时,测量第一节车厢通过他的时间为1 s,则从第5节至第16节车厢通过他的时间为()

A.1s

B.2s

C.4s

D.6s

【答案】B

【解析】

【详解】

取车为参考系,把车的运动转化为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每节车厢长为L,加速度为a,则由,得人通过第一节车厢的时间为:,人通过前4节车厢的时间

为:,人通过前16节车厢的时间为:,从第5节至第16节车厢通过他的时间为:,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取车为参考系,把车的运动转化为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结合位移时间公式求出人通过第一节车厢和前4节、前16节车厢所用的时间,从而得出第5节至第16节车厢通过的时间。

5.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运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 =1:2:3:…下面有三种说法:

①相应的运动距离之比一定是s1:s2:s3:…=1:4:9: …

②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一定是s1:s2:s3:…=1:3:5: …

③相邻的相同时间内位移之差值一定是△s=aT2,其中T为相同的时间间隔.

以上说法正确与否,有( ).

A.都是正确的B.只有②③正确

C.都是不正确的D.只有③正确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只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经过连续相等时间相应的运动距离之比才是

s1:s2:s3:…=1:4:9…,

①错误;

只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才是

s1:s2:s3:…=1:3:5:…,

②错误;

初速度为v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1:2:3:…,即第1s

秒内的位移

则第2s内位移

第3s内的位移

故相邻的相同时间内位移之差值

故③正确;

故选D.

6.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做了如下的实验: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滚下,多次测量出铜球运动位移S对应的时间t,增大斜面的倾斜角度θ,重复以上实验,通过计算,从而证明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实验思想是

A.铜球沿斜面运动时加速度较小,速度的测量比较容易

B.如果铜球做匀加速运动,则S1∶S2∶S3∶…=1∶4∶9∶…

C.如果铜球做匀加速运动,则==

D.通过实验将斜面的倾斜角逐渐增大到90°,得出铜球在斜面上的运动和铜球的自由落体运动都是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更有说服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当时的试验条件,速度的测量是不容易的,选项A错误;由运动学公式可

知,X=1

2

at2.故

2

2x

a

t

,故三次下落中位移与时间平方向的比值一定为定值,伽利略正

是用这一规律说明小球沿光滑斜面下滑为匀变速直线运动,C 正确,B 错误;伽利略设想斜面的倾角越接近90°,铜球沿斜面滚下的运动越接近自由落体运动;故选项D 错误;故选C .

考点:伽利略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物理学的发展史要了解,特别是一些物理学家对物理学史的贡献更应当了解,要注意体会伽利略研究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

7.某人骑自行车下坡,从某一时刻开始计时,第1秒内通过的位移为2m ,第2秒内通过的位移为4m ,第3秒内通过的位移为6m ,第4秒内通过的位移为8m ,第5秒内通过的位移为10m ,则在这段时间内,骑车人的运动情况 A .不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B .一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C .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加速度是2m/s 2

D .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不为零,加速度是2m/ s 2 【答案】D 【解析】 【详解】

相邻的每秒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不能确定该运动一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可能匀加速,可能变加速,故AB 错误.若该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x=aT 2,得

22

22/2/1x a m s m s T =

V ==.第一秒内的位移是2m ,由x=v 0t +12at 2,得v 0=1m/s .故C 错误,D 正确.故选D .

8.如图所示,物体自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B 、C 、D 为其运动轨迹上的四点,测得AB=L 1,BC =L 2,且物体通过AB 、BC 所用的时间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求得CD 的距离

B .可以求得OA 的距离

C .可以求得物体的加速度

D .可以求得从A 到B 的时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

设从A 到B 的时间为t ,由2x at ?=可得物体的加速度a 的大小为:21

22L L x a t t

-?==,由于平均速度公式可得212B L L x v t t

+?=

=,根据速度位移22

02v v ax -=可得OB 的距离为

22122

1()28()B OB

v L L x a L L +==-,解得OA 的距离212121()8()

OA L L x L L L +=--,因为不知道AB 、BC 所用的时间,所以不能求出加速度,因为不知道CD 所用的时间,所以不能求得CD 的距离,故B 正确,A 、C 、D 错误; 故选B . 【点睛】

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设相等时间为t ,即可表示出B 点的速度,在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是恒量,即2x at ?=,结合21

2B L L x v t t

+?==求出B 点的速度,再结合运动学公式可求出OA 的距离.

9.如图所示,将一小球从竖直砖墙的某位置由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所示的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 ,每块砖的厚度均为d .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

A .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

B .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d/T 2

C .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7d/2T

D .从位置1到位置5小球的平均速度为14d/5T 【答案】BC 【解析】 【详解】

A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比为,而题目中位移比

,故位置1不是初始位置,故A 错误;

B 、由图可知1、2之间的距离为

,2、3之间的距离为,3、4之间的距离为

,4、5之间的距离为

,由于

,即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差等于恒量,故根据可求解出加速度为

,故

B 正确;

C 、因为位置“3”所处的时刻是位置“2”和位置“4”所处的时刻的中点时刻,故,故C

正确;

D、根据可知从位置1到位置5小球的平均速度为,故D错误;故选BC。

【点睛】

关键是知道要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可以根据;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中点时刻的速度;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比为。

10.一小球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5 s内的位移比第14 s内的位移多0.2 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加速度为0.2 m/s2

B.小球第15 s内的位移为2.9 m

C.小球第14 s的初速度为2.6 m/s

D.小球前15 s内的平均速度为3.0 m/s

【答案】ABC

【解析】

【详解】

根据,得,A正确;小球第14s内的位移

,第15 s内的位移,B正确;第14s 的初速度,C正确;第15s末的速度,则前15s内的平

均速度,D错误。

【点睛】

做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情况时,其两个推论能使我们更为方便解决问题,一、在相等时间内走过的位移差是一个定值,即,二、在选定的某一过程中,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11.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为d.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

B.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

D.小球在位置“5”的速度为

【答案】BD

【解析】

【详解】

A、若小球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之比为:,而题中,1、2、3、4、5…间的位移之比为,所以位置“1”不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故A错误;

B、由于相邻两点间位移之差等于d,符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所以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

C、由,得:加速度,故C错误;

D. 小球在位置“4”的速度等于3、5间的平均速度,则有,小球在位置“5”

的速度为,故D正确;

故选BD。

【点睛】

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分析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根据,判断小球运动的性质,并求出加速度,根据一段时间内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2.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石块从塔顶自由下落,它在最后一秒内位移是30 m,(取

g=10m/s2),则()

A.石块最后一秒的平均速度是30 m/s

B.小石块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4∶9

C.小石块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

D.小石块在开始连续的三个5 m,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1)∶(-)

【答案】ACD

【解析】

【详解】

石块最后一秒的平均速度是,选项A正确;根据h=gt2∝t2可知小石块在开始连续的前1s、前2s和前3s内位移之比是1∶4∶9,则选项B错误;根据

v=gt∝t可知,小石块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选项C正确;

根据h=gt2得,,则物体在开始的5m,10m和15m的时间之比为1::,小石块在开始连续的三个5 m,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1)∶(-),则选项D正确;故选AC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位移时间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13.一质点在连续的6s内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内位移为12m,最后一个2s内位移为36m,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3m/s2B.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2m/s2

C.第2s末的速度大小是9 m/s D.第1s内的位移大小是6m

【答案】AC

【解析】

【分析】

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aT2求出质点的加速度.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第1s末的速度再由运动学公式求的速度和位移.

【详解】

设第一个2s内的位移为x1,第三个2s内,即最后1个2s内的位移为x3,根据x3-x1=2aT2得:.故A正确,B错误。第1s末的速度等于第一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则:,则第2s末速度为v=v1+at=6+3×1m/s=9m/s。故C正确。在第1s内反向看为匀减速运动则s=v1t+at2=6×1+×(?3)×12m=4.5m,故D错

误;故选AC。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1、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aT 2,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并能灵活运用

14.在一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每隔1秒钟释放1个小球,当第一个小球滚到底端时,第6个小球正好刚要释放,且在此时第二个小球与第四个小球之间的距离为24m,假设小球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有

A .此时,第二个小球与第四个小球的瞬时速率之比为2:1

B .此时,第三个小球与第五个小球之间的距离为12m

C .小球的加速度为2m/s 2

D .斜面的总长度为50m 【答案】A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第1个小球运动了5s ,第2个小球运动了4s ,第3个小球运动了3s ,第4个小球运动了2s ,第5个小球运动了1s ,由于都是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

,解得

,第1个小球的位移等于斜面的总长度,故

,C 错误D 正确;第二个小球与第四个小球的瞬时速率之比为,A 正确;第三个小球与第五个小球之间的距离为

,B 错误.

【点睛】

本题关键球的运动规律,得到时间间隔,然后结合位移时间关系公式列式求解.

15.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 x 与时间 t 的关系为 242x t t =+(各物理量均采用国 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的运动情况是 A .第 3s 内的位移是 30m B .前 3s 内的平均速度是 10m/s C .任意相邻 1s 内的位移差都是 2m D .任意 1s 内的速度变化量都是 4m/s 【答案】BD 【解析】 【分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得出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再根据△v=aT 求出任意1s 内速度的变化量,以及根据2x aT ?=求出相邻1s 内的位移之差; 【详解】 A 、根据2

21422

o x v t at t t =+

=+得物体的初速度为:04/v m s =,2/4a m s = 则前3s 内的位移为:231

4343302

x m m =?+??=. 前2s 内的位移为:221

4242162

x m m =?+

??= 所以第3s 内的位移为:32301614x x x m m m =-=-=Ⅲ,故A 错误.

B 、前3s 内的平均速度为:3

33

10/x v m s t ==,故B 正确. C 、根据2x aT ?=得:4x m ?=,知任意相邻1s 内的位移差大小为4m ,故C 错误. D 、根据4/v aT m s ?==,知任意1s 内速度变化量大小为4/m s ,故D 正确. 【点睛】

该题考查对位移公式的理解,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论,并能灵活运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下册培优讲义机构辅导资料(共30讲)

九年级讲义目录

专题01 二次根式的化简与求值 阅读与思考 二次根式的化简与求值问题常涉及最简根式、同类根式,分母有理化等概念,常用到分解、分拆、换元等技巧. 有条件的二次根式的化简与求值问题是代数变形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类问题包含了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等众多知识,又联系着分解变形、整体代换、一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1、直接代入 直接将已知条件代入待化简求值的式子. 2、变形代入 适当地变条件、适当地变结论,同时变条件与结论,再代入求值. 数学思想: 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数与形,有理数与无理数,常量与变量、有理式与无理式,相等与不等,正面与反面、有限与无限,分解与合并,特殊与一般,存在与不存在等,数学就是在矛盾中产生,又在矛盾中发展. =x , y , n 都是正整数) 例题与求解 【例1】 当x = 时,代数式32003 (420052001)x x --的值是( ) A 、0 B 、-1 C 、1 D 、2003 2- (绍兴市竞赛试题) 【例2】 化简 (1(b a b ab b -÷-- (黄冈市中考试题) (2 (五城市联赛试题)

(3 (北京市竞赛试题) (4 (陕西省竞赛试题) 解题思路:若一开始把分母有理化,则计算必定繁难,仔细观察每题中分子与分母的数字特点,通过分解、分析等方法寻找它们的联系,问题便迎刃而解. 思想精髓:因式分解是针对多项式而言的,在整式,分母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因式分解的思想也广泛应用于解二次根式的问题中,恰当地作类似于因式分解的变形,可降低一些二次根式问题的难度. 【例3】比6大的最小整数是多少? (西安交大少年班入学试题) 解题思路:直接展开,计算较繁,可引入有理化因式辅助解题,即设x y == 想一想:设x=求 432 32 621823 7515 x x x x x x x --++ -++ 的值. (“祖冲之杯”邀请赛试题) 的根式为复合二次根式,常用配方,引入参数等方法来化简复合二次根式.

高考物理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大题培优)及答案

高考物理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大题培优)及答案 一、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 1.如图所示,光滑的长平行金属导轨宽度d=50cm ,导轨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夹角θ=37°,导轨上端电阻R=0.8Ω,其他电阻不计.导轨放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0.4T .金属棒ab 从上端由静止开始下滑,金属棒ab 的质量m=0.1kg .(sin37°=0.6,g=10m/s 2) (1)求导体棒下滑的最大速度; (2)求当速度达到5m/s 时导体棒的加速度; (3)若经过时间t ,导体棒下滑的垂直距离为s ,速度为v .若在同一时间内,电阻产生的热与一恒定电流I 0在该电阻上产生的热相同,求恒定电流I 0的表达式(各物理量全部用字母表示). 【答案】(1)18.75m/s (2)a=4.4m/s 2 (32 22mgs mv Rt 【解析】 【分析】根据感应电动势大小与安培力大小表达式,结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与受力平衡方程,即可求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由受力分析,列出方程,即可求解;根据能量守恒求解; 解:(1)当物体达到平衡时,导体棒有最大速度,有:sin cos mg F θθ= , 根据安培力公式有: F BIL =, 根据欧姆定律有: cos E BLv I R R θ==, 解得: 222 sin 18.75cos mgR v B L θ θ = =; (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sin cos mg F ma θθ-= , cos 1BLv I A R θ = =, 0.2F BIL N ==, 24.4/a m s =; (3)根据能量守恒有:22012 mgs mv I Rt = + , 解得: 2 02mgs mv I Rt -=

初二物理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初二物理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根据期中考试成绩,结合教学进度、计划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剩下的复习关键时刻特制定培优补差计划。 一、培优计划 在期中考试中全年级优秀人数甚少,在期末考试中努力使优秀人数达到平均每班1至2人,为达到这一目标,制定如下计划:首先和有希望达到优秀的学生共同总结并探讨切实可行的方法。其次给他们介绍一些物理的学习方法。第三,每人添一个能力提高本https://www.doczj.com/doc/718167012.html,,在完成每天基本的学习任务外,不论何时何地见到、做到模糊、疑惑的问题做、记载本上每天交我面改,要求每天至少要有一题,本上的题不能有重复的,有疑问必解决,必要时可以用问题代替问好。

二、补差计划 对于学困生的学习,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每节复习课的任务给他们放宽条件,只要能完成。在学生中开展组长负责制,由组长带领本组的进步。考试后总结对进步大的组进行表彰,为了鼓励学困生的学习劲头,再多设置一个个人进步奖,奖给进步最大的学生。 三、学生名单: 一、指导思想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后进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后进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习物理的基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物理

学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物理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实验探究能力,以便其人生中起到一 定的作用。 二、制定目标: 在这个学期的培优补差活动中,培优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等综合能力,成绩稳定在A级,并协助老师 实施补差工作,帮助后进生取得进步。补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争取在期中、期末测试时取得及格分数。最好不能有D级学生。 三、制定内容: 培优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竞赛,让优生扩大知识面,摄取更 多课外知识,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使其能在物理学方面有所贡献。

九年级数学培优练习题

(第2题图) A D C B P N M l 九年级数学培优练习题 1、二次函数542 +-=x x y 中,已知1≤x ≤4,则y 的取值围是 。 2、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与等腰直角三角形PMN 的腰长均 为4cm ,且AB 与MN 都在直线l 上,开始时点B 与点M 重合. 让正方形沿直线向右平移,直到A 点与N 点重合为止,设正方 形与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cm 2 ),MB 的长度为x(cm),则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 3、若抛物线2 (1)y x b x c =+-+经过点(12)P b --,,则b c +的值为 ;如果 3b =,则此条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 4、如图, 四边形OABC 为直角梯形,A (4,0),B (3,4),C (0,4). 点M 从O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A 运动;点N 从B 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 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过点N 作NP 垂直x 轴于点P ,连结AC 交NP 于Q ,连结MQ . (1)点 (填M 或N )能到达终点; (2)求△AQM 的面积S 与运动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围,当t 为何值时,S 的值最大; x

九年级数学培优练习题 1、如图,直线MN 和EF 相交于点O ,∠EOF =60°,AO =2,∠AOE =20°。设点A 关于EF 的对称点是B ,点B 关于MN 的对称点是C ,则A 、C 两点间的距离为 。 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 点的坐标为(3,0),B 点坐标为(0,4),把线段AB 绕原点顺时针方向旋转,使AB 与y 轴平行,则A 点的坐标为 。 3、抛物线bx x y 23 22 +- =与x 轴的两个不同交点是O 、A ,顶点B 在直线x y 33=上,则关于△OAB 是 三角形。 4、如图,从等边三角形ABC 一点P 向三边作垂线,PQ =6,PR =8,PS =10,则△ABC 的面积是 。 5、如图①,OABC 是一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矩形纸片,O 为原点,点A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OA =5,OC =4. (1)在OC 边上取一点D ,将纸片沿AD 翻折,使点O 落在BC 边上的点E 处,求D 、E 两点的坐标; (2)图②,若AE 上有一动点P (不与A 、E 重合)自A 点沿AE 方向向E 点匀速运动,运动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0<t <5),过P 点作ED 的平行线交AD 于点M ,过点M 作AE 的平行线交DE 于点N .求四边形PMNE 的面积S 与时间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t 取何值时,S 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3)在(2)的条件下,当t 为何值时,以A 、M 、E 为顶点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并求出相应时刻点M 的坐标. A M N O F E

备战高考物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大题培优)附答案

一、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如图甲所示,一个圆形线圈的匝数n=100,线圈面积S=200cm2,线圈的电阻r=1Ω,线圈外接一个阻值R=4Ω的电阻,把线圈放入一方向垂直线圈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求: (1)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2)电阻R两端电压及消耗的功率; (3)前4s内通过R的电荷量。 【答案】(1)0﹣4s内,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的大小为0.02A,方向沿逆时针方向。4﹣6s 内,线圈中的感应电流大小为0.08A,方向沿顺时针方向;(2)0﹣4s内,R两端的电压是0.08V;4﹣6s内,R两端的电压是0.32V,R消耗的总功率为0.0272W;(3)前4s内通过R的电荷量是8×10﹣2C。 【解析】 【详解】 (1)0﹣4s内,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 线圈中的感应电流大小为: 由楞次定律知感应电流方向沿逆时针方向。 4﹣6s内,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 线圈中的感应电流大小为:,方向沿顺时针方向。 (2)0﹣4s内,R两端的电压为: 消耗的功率为: 4﹣6s内,R两端的电压为: 消耗的功率为: 故R消耗的总功率为: (3)前4s内通过R的电荷量为:

2.如图(a )所示,间距为l 、电阻不计的光滑导轨固定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在区域I 内有方向垂直于斜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在区域Ⅱ内有垂直于斜面向下的匀强磁场,其磁感应强度B t 的大小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如图(b )所示。t =0时刻在轨道上端的金属细棒ab 从如图位置由静止开始沿导轨下滑,同时下端的另一金属细棒cd 在位于区域I 内的导轨上由静止释放。在ab 棒运动到区域Ⅱ的下边界EF 处之前,cd 棒始终静止不动,两棒均与导轨接触良好。已知cd 棒的质量为m 、电阻为R ,ab 棒的质量、阻值均未知,区域Ⅱ沿斜面的长度为2l ,在t =t x 时刻(t x 未知)ab 棒恰进入区域Ⅱ,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通过cd 棒电流的方向和区域I 内磁场的方向; (2)ab 棒开始下滑的位置离EF 的距离; (3)ab 棒开始下滑至EF 的过程中回路中产生的热量。 【答案】(1)通过cd 棒电流的方向从d 到c ,区域I 内磁场的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2)3l (3)4mgl sin θ。 【解析】 【详解】 (1)由楞次定律可知,流过cd 的电流方向为从d 到c ,cd 所受安培力沿导轨向上,由左手定则可知,I 内磁场垂直于斜面向上,故区域I 内磁场的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2)ab 棒在到达区域Ⅱ前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a = sin mg m θ =gs in θ cd 棒始终静止不动,ab 棒在到达区域Ⅱ前、后,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不变,则ab 棒在区域Ⅱ中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可得: 1Blv t ?Φ =? 2(sin )x x B l I BI g t t θ??= 解得 2sin x l t g θ = ab 棒在区域Ⅱ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12sin v gl θ 则ab 棒开始下滑的位置离EF 的距离

初二物理培优辅差工作计划

初二物理培优辅差工作计 划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初中物理培优转差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为了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帮助差生取得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他们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能力。特制定培优补差计划,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及培优补差工作中。 制定目标:升入初三考试中物理成绩力争优生率30%以上,中等生成绩大部分在75分以上,全班及格率达60%,并且在下一年的中考中优生考实验班物理成绩不扯后腿,在物理学习中,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制定内容: 一、做好初二学生的思想工作,狠抓尖子生、扶持学困生。 1.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学生,让尖子生找到继续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让学困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让学生认识到理科教学的短期提升效果。 2.不定期与学生家长、班主任沟通,进一步了解“关键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情绪、课堂反应等各方面的情况,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灵活调整教学方案。 二、制定有效的培优转差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和晚自习,对各种情况的学生进行辅导,“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辅导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每节课要留空出10-15的时间当堂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试题题量要适中,有针对性,分开层次,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问题。 2.座位安置要坚持“好差同桌”“优中前后”,让好学生带动差生学习,优等生与中等学生结为对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兵教兵”。 3.课堂练习设置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拓广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4.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转差的效果。要精编习题、习题教学要有四度。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大多数学生,有利于巩固“双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5.上好“习题讲评课”。“习题讲评课”要增加信息量,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导学生高度注意。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 6.认真做好“理化实验”。理化实验对学好理科教学至为关键,实验 在前,分析在后。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做中学”。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九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九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圆锥的底面半径为2,母线长为6,它的侧面积为( ) A .6π B .12π C .18π D .24π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的直径为10,若圆心O 为坐标原点,则点()8,6P -与O 的位置关系是( ) A .点P 在 O 上 B .点P 在 O 外 C .点P 在 O 内 D .无法确定 3.如图,在Rt ABC ?中,AC BC =,52AB =,以AB 为斜边向上作Rt ABD ?, 90ADB ∠=?.连接CD ,若7CD =,则AD 的长度为( ) A .3242 B .3或4 C .2242 D .2或4 4.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5cm ,母线长为13cm ,则这个圆锥的全面积是( ) A .265cm π B .290cm π C .2130cm π D .2155cm π 5.小广,小娇分别统计了自己近5次数学测试成绩,下列统计量中能用来比较两人成绩稳 定性的是( ) A .方差 B .平均数 C .众数 D .中位数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抛物线y =2(x ﹣1)2+1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则平移后抛物线的表达式是( ) A .y =2(x+1)2+4 B .y =2(x ﹣1)2+4 C .y =2(x+2)2+4 D .y =2(x ﹣3)2+4 7.方程2210x x --=的两根之和是( ) A .2- B .1- C . 12 D .12 - 8.如图示,二次函数2 y x mx =-+的图像与x 轴交于坐标原点和()4,0,若关于x 的方程 20x mx t -+=(t 为实数)在15x <<的范围内有解,则t 的取值范围是( )

2019版高考物理培优一轮计划全国创新版培优讲义:第13

第48课时原子结构 考点1原子的核式结构 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2.原子的核式结构 (1)1909~1911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2)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带正电部分的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全部质量,电子在正电体的外面运动。 1.下列四个示意图表示的实验中能说明原子核式结构的是() 答案 A 解析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故A正确;双缝干

涉实验证明光具有波动性,故B错误;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C错误;放射线在磁场中偏转是根据带电粒子的偏转方向确定放射线的电性,故D错误。 2.(多选)关于原子核式结构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A.是通过发现电子现象得出来的 B.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做原子核 C.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D.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旋转 答案BD 解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在α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的,A错误。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带正电的部分集中在原子中心一个很小的范围,称为原子核,B正确、C错误。原子核集中了原子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旋转,D正确。 3.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如图所示虚线表示原子核所形成的电场的等势线,实线表示一个α粒子的运动轨迹。在α粒子从a运动到b、再运动到c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B.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C.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总功等于零 D.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九年级物理培优辅差工作计划

九年级物理培优辅差工作计划 普满中学 一、学生情况及分析 本学期我主要负责九年级142班(平行班)的物理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学习成绩来看,存在较大问题,班内学生的学习水平整体较差,学困生的数量较大,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均在平均成绩的半数以下,究其原因,差生各有差的原因,有的是基础太差,知识欠缺多,有的是智力方面的因素,有的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并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在学生中的影响很坏,有的是学习没有动力,更谈不上积极性欠主动性,对学习毫无兴趣,甚至有厌学的情绪,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懒惰成性,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都不想做,略微好点的是抄袭、照搬照抄,消极对付在校时间纯属应付公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上不用功,反而还影响班内其他同学,想学习的同学也受到他们极大的制约,所以导致师生对他们较为反感,但是越是这样,他们越是严重,形成恶性循环,越来越差。 二、培养目标: 1、认真组织相关的学生参与活动中去,使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到培优补差活动 中去。 2、通过培优补差,学生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好苗子 重点培养。 3、认真做好参加学生的辅导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培优和补差工作每周不少 于一次。 三、培养措施 1.定培训人、培训内容,培训时间。 2.尽量做到一对一辅导,对症下药。 3.对后进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不断提高做题和能力。定期对培训的学生进行考试和检测,及时了解培训情况 4.采用激励机制,对后进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初三数学中考培优试题

初三数学中考培优试题 一.解答题: 1.如图,矩形OBCD的边OD、OB分别在x轴正半轴和y轴的负半轴上,且OD=10,OB=8,将矩形的边BC绕点B逆时针旋转,使点C恰好与x轴上的点A重合 (1)直接写出点A、B的坐标: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2)若抛物线y=﹣x2+bx+c经过A、B两点,则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是_________; (3)若点M是直线AB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作MN⊥x轴于点N,问是否存在点M,使△AMN与△ACD相似?若存在,求出点M的横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4)当≤x≤7时,在抛物线上存在点P,使△ABP得面积最大,求△ABP面积的最大值.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C的坐标为(0,4),动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从点O出发沿x轴的正方向运动,M是线段AC的中点.将线段AM以点A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线段AB.过点B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E,过点C作y轴的垂线,交直线BE于点D.运动时间为t秒. (1)当点B与点D重合时,求t的值; (2)设△BCD的面积为S,当t为何值时,S=? (3)连接MB,当MB∥OA时,如果抛物线y=ax2﹣10ax的顶点在△ABM内部(不包括边),求a的取值范围.

3.如果一条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那么以该抛物线的顶点和这两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称为这条抛物线的“抛物线三角形”. (1)“抛物线三角形”一定是_________三角形; (2)若抛物线y=﹣x2+bx(b>0)的“抛物线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b的值;(3)如图,△OAB是抛物线y=﹣x2+b′x(b′>0)的“抛物线三角形”,是否存在以原点O 为对称中心的矩形ABCD?若存在,求出过O、C、D三点的抛物线的表达式;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4.如图,抛物线y=ax2+bx﹣3交y轴于点C,直线l为抛物线的对称轴,点P在第三象限 且为抛物线的顶点.P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1.点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 A,连接AC交直线l于B.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直线y=x+m与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交于点D,与y轴交于点F,连接BD交y轴于 点E,且DE:BE=4:1.求直线y=x+m的表达式; (3)若N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在直线y=x+m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以点O、F、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高考物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

高考物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 一、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如图所示,正方形单匝线框bcde边长L=0.4 m,每边电阻相同,总电阻R=0.16 Ω.一根足够长的绝缘轻质细绳跨过两个轻小光滑定滑轮,一端连接正方形线框,另一端连接物体P,手持物体P使二者在空中保持静止,线框处在竖直面内.线框的正上方有一有界匀强磁场,磁场区域的上、下边界水平平行,间距也为L=0.4 m,磁感线方向垂直于线框所在平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B=1.0 T,磁场的下边界与线框的上边eb相距h=1.6 m.现将系统由静止释放,线框向上运动过程中始终在同一竖直面内,eb边保持水平,刚好以v =4.0 m/s的速度进入磁场并匀速穿过磁场区,重力加速度g=10 m/s2,不计空气阻力. (1)线框eb边进入磁场中运动时,e、b两点间的电势差U eb为多少? (2)线框匀速穿过磁场区域的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Q为多少? (3)若在线框eb边刚进入磁场时,立即给物体P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使线框保持进入磁场前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穿过磁场区域,已知此过程中力F做功W F=3.6 J,求eb边上产生的焦耳Q eb为多少? 【答案】(1)1.2 V(2)3.2 J(3)0.9 J 【解析】 【详解】 (1)线框eb边以v=4.0 m/s的速度进入磁场并匀速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10.44V=1.6 V E BLv ==?? 因为e、b两点间作为等效电源,则e、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外电压: U eb=3 4 E=1.2 V. (2)线框进入磁场后立即做匀速运动,并匀速穿过磁场区,线框受安培力: F安=BLI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 I=E R 联立解得解得F安=4 N

八年级物理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陈易彬 一、指导思想: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培优补差是教学工作不可少的一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体验学习的快乐,进步的乐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我们根据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理论”,实施特殊教育计划,分层教学,在班级中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拔尖补差工作,从而让优生更优,差生不差,共享成功。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一学期的学习,我所教两个班级学生在物理上愈加呈现出两级分化的趋势。优秀生对所学物理知识掌握的愈加牢固,学困生对物理学习兴趣越来越淡,导致他们的成绩也是越来越差,从而使班内两级分化愈加明显。 三、扎实做好培优工作 1、成立课外兴趣小组,通过活动进行培优。对于优良学生在时间上把好关,课堂内他们能吃饱,但不会吃好,因此要求各教研组组织任课教师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给予“精科”,也就是精心挑选一些拔高题,题型要多种多样,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逐步提高优良学生的学习成绩。 2、做好优良学生的“补差”工作

因为优良学生中还存在个别科目比较差的现象,所以他们的补差科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要求各任课教师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喜欢这一科目,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从而使他们优上加优,不优创优,真正成为优秀的接班人。四、具体要求: 1.培优主要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及发展多种能力为目标,为一些特别聪明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学习资源,如文学、艺术、科技、体育等,以满足他们特殊的发展需要;补差则重在帮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特殊帮助,采取分层、分组的方式,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在补差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精心准备培优补差的辅导内容,保证每次的辅导质量。3.及时做好培优补差记载本的记录,学校将每月对记载内容做一次检查。 4.期末学校将对培优补差效果做全面检查。 五、辅导时间: 星期二晚自习培优 星期四晚自习补差

数学九年级上册 期末试卷(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数学九年级上册 期末试卷(培优篇)(Word 版 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5cm ,母线长为13cm ,则这个圆锥的全面积是( ) A .265cm π B .290cm π C .2130cm π D .2155cm π 2.一元二次方程x 2=9的根是( ) A .3 B .±3 C .9 D .±9 3.如图,点P 为⊙O 外一点,PA 为⊙O 的切线,A 为切点,PO 交⊙O 于点B ,∠P=30°,OB=3,则线段BP 的长为( ) A .3 B .33 C .6 D .9 4.关于2,6,1,10,6这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 B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C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 D .这组数据的方差是10.2 5.将二次函数2 2y x =的图象先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后,所得新的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 ) A .()2 241y x =-- B .()2 241y x =+- C .()2241y x =-+ D .()2 241y x =++ 6.已知一组数据2,3,4,x ,1,4,3有唯一的众数4,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2 B .3 C .4 D .5 7.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福禄寿喜”图(如图)由四个图案构成.这四个图案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 B . C . D . 8.将二次函数y =x 2的图象沿y 轴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沿x 轴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 A .y =(x +3)2+2 B .y =(x ﹣3)2+2 C .y =(x +2)2+3 D .y =(x ﹣2)2+3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B .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C .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D .所有矩形都相似 10.如图是二次函数y =ax 2+bx+c 图象的一部分,图象过点A(﹣3,0),对称轴为直线x =﹣1,下列结论:①b 2>4ac ;②2a+b =0;③a+b+c >0;④若B(﹣5,y 1)、C(﹣1,y 2)为函数图象上的两点,则y 1<y 2.其中正确结论是( )

物理培优补差工作计划(共3篇)

物理培优补差工作计划(共3篇) 物理培优补差工作计划(共3篇) 第1篇: 物理培优补差计划每学期的工作重中之重既是"后进生"的转化,"后进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_惯差。在后进生中能力差的只是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有能力赶上去,之所以变差,与自己的不良的学_行为,学__惯有很大的原因。要改变差的现状,改变他们的学_行为和不良的_惯是重点。 我们都知道,播种行为,收获_惯;播种_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的过程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_惯的过程。爱读书的_惯,勤思考的_惯,勇于实践的_惯这些良好的_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益的。 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要使它化为_惯,只有成为_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要纠正不良_惯,必须有明确的意识,科学的方法和足够的耐心。每纠正一种不良_惯,孩子就前进了一大步。 今年我带5.6.7.8四个班的教学,从学生的情况看,差的学生对学生失去了兴趣,在学_上便显得极为懒惰,作为老师,我将时刻提醒他们,督促他们调动其潜在的能力,这需要我的耐心,另外还是耐心。当然,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爱。

希望我有很大的收获。 第2篇: 物理培优补差计划文章来源中国文摘每学期的工作重中之重既是"后进生"的转化,"后进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_惯差,物理培优补差计划。在后进生中能力差的只是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有能力赶上去,之所以变差,与自己的不良的学_行为,学__惯有很大的原因。要改变差的现状,改变他们的学_行为和不良的_惯是重点。 我们都知道,播种行为,收获_惯;播种_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的过程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_惯的过程。爱读书的_惯,勤思考的_惯,勇于实践的_惯这些良好的_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益的,工作计划物理培优补差计划。 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要使它化为_惯,只有成为_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要纠正不良_惯,必须有明确的意识,科学的方法和足够的耐心。每纠正一种不良_惯,孩子就前进了一大步。中!国文摘.eduZ今年我带5.6.7.8四个班的教学,从学生的情况看,差的学生对学生失去了兴趣,在学_上便显得极为懒惰,作为老师,我将时刻提醒他们,督促他们调动其潜在的能力,这需要我的耐心,另外还是耐心。当然,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爱。 希望我有很大的收获。

九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九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实施新课改以来,某班学生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委员小兵每周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评分.下表是其中一周的统计数据: 组 别 1 2 3 4 5 6 7 分 值 90 95 90 88 90 92 85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 .88,90 B .90,90 C .88,95 D .90,95 2.若25x y =,则x y y +的值为( ) A . 25 B . 72 C .57 D .7 5 3.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5cm ,母线长为13cm ,则这个圆锥的全面积是( ) A .265cm π B .290cm π C .2130cm π D .2155cm π 4.为了比较甲乙两足球队的身高谁更整齐,分别量出每人身高,发现两队的平均身高一样,甲、乙两队的方差分别是1.7、2.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队身高一样整齐 B .甲队身高更整齐 C .乙队身高更整齐 D .无法确定甲、乙两队身高谁更整齐 5.如图,⊙O 的直径BA 的延长线与弦DC 的延长线交于点E ,且CE =OB ,已知∠DOB = 72°,则∠E 等于( ) A .18° B .24° C .30° D .26° 6.方程x 2﹣3x =0的根是( ) A .x =0 B .x =3 C .10x =,23x =- D .10x =,23x = 7.为了考察某种小麦的长势,从中抽取了5株麦苗,测得苗高(单位:cm)为:10、16、8、17、19,则这组数据的极差是( ) A .8 B .9 C .10 D .11 8.二次函数2 2y x x =-+在下列( )范围内,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 A .2x < B .2x > C .0x < D .0x > 9.在△ABC 中,∠C =90°,AC =8,BC =6,则sin B 的值是( )

高中物理全套培优讲义

U x 第1讲 运动的描述 质点、参考系 (考纲要求 Ⅰ) 1.质点 (1)定义: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叫质点. (2)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 2.参考系 (1)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它的物体做参考,这个被选作参考的物体叫参考系. (2)选取:可任意选取,但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 ) (2)只要是体积很小的物体,就能被看作质点. ( ) (3)参考系必须要选择静止不动的物体. ( ) (4)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取同一参考系. ( ) 答案 (1)√ (2)× (3)× (4)√ 位移、速度 (考纲要求 Ⅱ) 1.位移和路程 (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 ,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一个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其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路程.( ) (2)一个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路程不会大于位移的大小. ( ) (3)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 ) (4)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该时刻(或该位置)物体运动的方向.( ) 答案 (1)√ (2)× (3)√ (4)√

物理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______计划 物理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撰写人: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 _____年___月___日 (此内容仅供参考,可编辑)

物理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 学习成绩,帮助后进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后进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 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物理基 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物理尖子,挖掘他们 的潜能,从培养物理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 的基础和能力,以便在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补差 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素养和物理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从纪律来看还可以,学习的气氛也比较正常,具体到 每个同学来说,还是不够均匀,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直接关系到这个 班学生的总体发展,本班学困生的数量还较大,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均 在平均成绩的半数以下,既拖了整个班级的后腿,他们学习成绩的落 后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但这是实实在在的,差生在给别人造成影 响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发展,自己的压力也是重的,作为教师 要认识到这一点。 三、差生差的原因. 究其原因,差生各有差的原因,有的是基础太差,知识欠缺多,有的是智力方面的因素,有的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并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在学生中的影响很坏,有的是学习没 有动力,更谈不上积极性欠主动性,对学习毫无兴趣,甚至有厌学的

情绪,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懒惰成性,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都不想做,略微好点的是抄袭、照搬照抄,消极对付在校时间纯属应付公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上不用功,反而还影响班内其他同学,想学习的同学也受到他们极大的制约,所以导致师生对他们较为反感,但是越是这样,他们越是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差得越来越差,两极分化的现象颇为严重。 四、转化目标: 1、加强对培优补差的常规管理. 2、认真组织相关的学生参与活动中去,使50%的学生参与到培优补差活动中去。 3、通过培优补差,使90%的学生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4、认真做好参加学生的辅导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培优和补差工作每周不少于一次。 五、转化措施 1、首先制定教师培优补差责任目标,让辅导教师通过培优补差明确目标。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教师认真制订各科培优补差工作计划。定培训人、培训内容,培训时间。 2.采用一优生带一后进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后进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后进生定期举行成绩提高快的学生学习交流会,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共同提高。 5.对后进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

初三数学圆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

初三数学圆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三数学圆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 1.如图1,已知AB是⊙O的直径,AD切⊙O于点A,点C是EB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不成立的 是() A.OC∥AE B.EC=BC C.∠DAE=∠ABE D.AC⊥OE 图一图二图三2.如图2,以等边三角形ABC的BC边为直径画半圆,分别交AB、AC于点E、D,DF是圆的切线,过点F作BC的垂线交BC于点G.若AF的长为2,则FG的长为() A.4 B.33C.6 D.23 3.四个命题: ①三角形的一条中线能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②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点P(1,2)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坐标为(-1,-2); ④两圆的半径分别是3和4,圆心距为d,若两圆有公共点,则1

A.19° B.38° C.52° D.76° 图四图五 6.如图五,AB为⊙O的直径,弦CD⊥AB于点E,若CD=6,且AE:BE =1:3,则AB= .7.已知AB是⊙O的直径,AD⊥l于点D. (1)如图①,当直线l与⊙O相切于点C时,若∠DAC=30°,求∠BAC的大小; (2)如图②,当直线l与⊙O相交于点E、F时,若∠DAE=18°,求∠BAF的大小. 8.如图,AB为的直径,点C在⊙O上,点P是直径AB上的一点(不与A,B重合),过点P作AB的垂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Q。在线段PQ上取一点D,使DQ=DC,连接DC,试判断CD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完整)初二物理培优辅差工作计划

初中物理培优转差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为了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帮助差生取得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他们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能力。特制定培优补差计划,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及培优补差工作中。 制定目标:升入初三考试中物理成绩力争优生率30%以上,中等生成绩大部分在75分以上,全班及格率达60%,并且在下一年的中考中优生考实验班物理成绩不扯后腿,在物理学习中,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制定内容: 一、做好初二学生的思想工作,狠抓尖子生、扶持学困生。 1.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学生,让尖子生找到继续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让学困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让学生认识到理科教学的短期提升效果。 2.不定期与学生家长、班主任沟通,进一步了解“关键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情绪、课堂反应等各方面的情况,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灵活调整教学方案。 二、制定有效的培优转差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和晚自习,对各种情况的学生进行辅导,“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辅导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每节课要留空出10-15的时间当堂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试题题量要适中,有针对性,分开层次,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问题。 2.座位安置要坚持“好差同桌”“优中前后”,让好学生带动差生学习,优等生与中等学生结为对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兵教兵”。 3.课堂练习设置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拓广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4.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转差的效果。要精编习题、习题教学要有四度。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大多数学生,有利于巩固“双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5.上好“习题讲评课”。“习题讲评课”要增加信息量,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导学生高度注意。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 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 6.认真做好“理化实验”。理化实验对学好理科教学至为关键,实验在前,分析在后。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做中学”。

九年级数学培优专题

九上考点复习专题 1、 如图,△ABC 的高CF 、BG 相交于点H ,分别延长CF 、BG 与△ABC 外接圆交于D 、 E 两点,则下列结论:①AD=AE ;②AH=AE ;③若DE 为△ABC 的外接圆的直径,则BC=AE.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 2、如图,Rt △ABC 中,∠ACB=90°,∠CAB=30°,BC=2,O 、H 分别为边AB 、AC 的中点,将△AB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120°到△A 1BC 1的位置,则整个旋转过程中OH 所扫过部分的面积(即阴影部分面积)为___________. 3、如图,已知点E 在Rt △ABC 的斜边AB 上,以AE 为直径的⊙O 与直角边BC 相切于点D 。 (1)求证:AD 平分∠BAC ;(2)若BD=2BE=4,求AC 。 4、如图,已知AB=4为⊙O 的直径,弦C D ⊥AB 且CD 过AO 的中点。 (1)如图1,求线段CD 的长度; (2)如图2,P 为优弧CD 上一动点,Q 为△ACP 的内心,当Q 点恰好在线段CD 上时,求DQ 的长度; (3)如图3,点M 与点O 关于直线AC 对称,当点P 在优弧AC 上运动时,试求 2 2 2PM PC PA 的值。 A H C B C 1 B 1 A 1 O 1 A B C D E H F G A B C D O E B C D O A B C D O A B C D O A P Q M P

5、如图,AB 为直径,PB 为切线,点C 在⊙O 上,PO 交⊙O 于D ,AC∥OP。 (1)求证:PC 为⊙O 的切线。 (2)过D 点作DE⊥AB,E 为垂足,连AD 交BC 于G ,CG=3,DE=4 (3)在(2)下,求半径。 6、如图,△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ADE=90°,AC=2,AD=1,F 为BE 的中点。 (1)如图1,当边AD 与边AB 重合时,连接DF ,求证:DF ⊥CF ; (2)如图2,若∠BAE=135°,求CF 的长; (3)将△ADE 绕点A 旋转一周,求点F 运动路径的长。 7、在直角坐标系中,M 为x 轴正半轴上一点,⊙M 交x 轴于A 、B 两点,交y 轴于C 、D 两点,P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不含B 点),连接PC 交⊙M 于Q 点,连接DQ ,若A (-1,0) ,C (0,3)。 (1) 如图,求圆心M 的坐标; (2) 如图,过B 点作B H ⊥DQ 于H 点,当P 点运动时,线段CQ 、QH 、DH 有何数量关系, 证明你的结论; (3) 如图,R 为⊙M 的直径DF 延长线上一个动点(不包括F 点),过B 、F 、R 三点作 ⊙N ,CF 交⊙N 于T ,当R 点在DF 的延长线上运动时,FT-FR 的值是否变化?请 说明理由。 D C B A F E D C B A F 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