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事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事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事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事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各种人文事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是人文活动产生的土壤,人文活动的生成与发展不可脱离地理环境,而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城市、交通、文化等等。人文事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双向同构的关系,环境影响文化,文化反过来也影响环境,二者交互作用。

一、地理环境对人文的影响

人类创造的文化,不是地理环境单独的产物,而是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人文因素的复合体,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只是形成人类文化的复杂因果网络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它对文化风貌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提供生产方式的物质条件,间接地发挥作用。

1、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影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风貌

中国文化的气质是内向型的,风格是和谐型的,内核是伦理型的。这些传统文化风貌的形成,均与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有密切关系。如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为高山、大摸和海洋所包围,在古代显得相对封闭和孤立。但其内部腹地辽阔,资源丰富,因而在无求外助的情况下,独立地创造了具有自已特色的农业文明。这一切,必然使中国文化的气质具有典型的内向型特征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影响文化的地域特征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养育了各种文化类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产品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它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进而影响到文化的民族或文化的地域特征.例如,有大河灌溉的亚热带、暖温带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裕的水热条件,故农业最早得到发展。

3、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产品的特色

地理环境可以直接赋予某些文化产品以色彩,它对文化产品特色的形成起着强烈的“谊染”作用,以民歌而言,高原山地的民歌高亢燎亮,草原牧区的民歌舒展奔放,平原水乡的民歌优雅秀丽。藏族民歌、蒙古族民歌、江南小调分别洋滋着高山雪峰、辽阔草原、水乡泽国的特有韵味.地理环境还影响到地方戏剧、文学作品、电影、盆景等文化产品的地域风格以及人才的空间分布。

二、人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深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但某种文化一经形成,又作为一种“无形的物质和能量”,反过来深刻影响地理环境。在中国,由于土地辽阔、土地肥沃,加之季风气候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这样和谐的地理条件在人的主观能动利用下,使得物产丰富,人们生活能自给自足,生计能得过且过,长期过着男耕女织、闭关自守的小农生活,并在客观上雕塑着人们依附于土地、满足于生存的精神面貌,促成自我满足、安土重迁的民族心态.他们不象西方人把自然放在对立面,而是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即“天人合一”,因而不太重视改造自然,不大注重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科技的创新发展,在地理环境的改造利用方面,效果不如西方显著。由上述可见,西方这种“动”与“攻”的文化与东方这种“静”与“守”的文化产生的地理背景不一样,反过来,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大不相同。

三、各种人文事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生产方式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人口具有自然的喝社会的二重属性,自然属性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社会属性是人口的本质属性。人口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与地理环境关系很大,人口增长与人不、人口结构与素质及人口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是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通常取决于人口自然变动,即取决于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之差。人口自然变动是各种区域性地理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有着一定的作用。适度的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口增长过快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会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无法承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世界上有了人类便有了文化,文化是在人类从适应到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人类的文化活动必然产生、发展与一定的地域空间,必然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在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系统形成、发展的基底,社会文化环境是文化系统演进的动力,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的作用,使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作为人类古老文明的发源地,河流文明是最早存在于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的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来自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国商文明。而且文明起源的时间也大约按照以上述说的顺序而定。这四个文明发源地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所造就的文化与文明有着较大的差异。

3、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地理环境则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背景和基础。地理环境对不同经济活动产生程度不等的影响作用,经济活动层次越低越易受到自然环境特别是自然条件与资源的制约;但层次再高的经济活动也摆脱不了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人类经济活动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地理环境,改变着自然环境的面貌,使人文环境日益复杂化。其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改造自然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人类时时刻刻都在面临着自然的“报复”。

人类是主宰经济活动的主体,地理环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舞台、背景和载体,人类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必须协调发展。

4、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政治活动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当第一个人类社团形成以及竞争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时,个体、集体、社团和国家为了追求权力和势力,以求达到个人喝公众目的的政治生活也就随之开始了。

人类的任何政治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因而也必然有其空间分布和活动中心。地理环境为人类政治活动提供空间与各种的资源,各种地理因素通过影响人类的政治和经济行为从而对政治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活动相互关系的考察,也就成为人类思维活动的一部分。

当代政治地理学家对政治活动对地理环境研究,就是强调要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与政治活动的关系,一方面要看到地理环境对政治活动的重要影响,它既是政治活动的外部环境,又为人类的政治活动提供活动空间与各种各样的资源,而且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类的政治活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同时,更要看到政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和作用,政治活动可以同多多种途径影响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因此,要从政治活动的角度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改变人们对地理环境的态度和认识,切实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达到人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统一。

日本自然环境

课题:10.4日本—东亚的群岛国家(自然环境) 目标: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2.运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重点:运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 难点: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 阅读课文第77页-79页的内容,总结归纳知识点,并完成学案“自主测评”的相关题目。 2.自主测评: (1)位置、范围 海陆位置:位于亚洲的、东临,西南隔海峡与韩国相望。 领土组成:日本领土 由、、和四大岛及其附近岛屿组成。 (2)地形、港口 地形特点:日本境内多,国土的3/4为,平原,最大的平原是。日本的最高峰是,是一座活火山。 主要港口: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和。 (3)日本有“地震之邦”的称号,试从板块运动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4)气候类型(结合P6图8.9) 日本主要气候属气侯和气候,气候特征明显。太平洋沿岸夏秋季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是。 3.大胆质疑 1

二.互助学习 1.读图10.42,学会从地图上了解日本的领土组成,联系学过的气候知识,说出日本的气候类型。 2.读图10.44,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三.达标检测 1.就海陆位置而言,日本位于太平洋的() A.西北部 B.东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2.日本是一个岛国,其领土由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四个大岛中面积最大的是() A.北海道 B.本州 C.四国 D.九州 3.有关日本疆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B.与其他国家有漫长的陆上国界 C.日本位于亚洲东部 D.日本位置对造船业、海上运输十分有利 4.从“日本地形图”上看,日本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山地和丘陵 B.平原和高原 C.盆地和山地 D.丘陵和平原 5.从“亚洲气候类型图”上看,日本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 A.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四.拓展延伸 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中粗黑线代表板块边界,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 A_________,B_________ C_________,D_________。 (2)日本处在______与______两个板块的交界地带, 多______和______。 2

中国人文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 〖中国得疆域与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中国得人口与民族〗统一得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得地区分布。 中国得人口增长与分布。中国得人口政策。我国人口迁移得现状与原因。 〖中国得农业与工业〗中国主要农作物得分布。中国得畜牧业与水产业。 中国主要工业基地与工业中心得分布、特点与形成条件。 〖中国得交通、商业与旅游〗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与港口。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与地区。中国得旅游资源。 〖中国得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得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中国得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得疆域、行政区划 这部分知识具有量大、难度低得特点,需要记忆得内容很多。在高考中这部分知识直接出现得概率很小。但就是它却就是学习整个中国地理得纲、基础、知识得落脚点。 1、中国得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得东部、太平洋得西岸 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中国得疆域: ⑴ 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得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就是世界第三大国。 ⑵ 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N 53 多)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得曾母暗沙(N 4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E 135多)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E 73附近) 南北跨纬度近N 50,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 60多、约5000千米,就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得国度。 3、疆界与邻国 ⑴ 陆界与邻国: 我国陆上国界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从鸭绿江口开始到北仑河口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参照地图册)。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班级:地理科学11—2班 姓名:杨胜菊 学号:2011022230 日期:2013/12/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 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

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 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人文地理试题

人文地理学问答题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习惯有重要影响,而生活条件对地域人群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虽然都是中国人,南北方、东西部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一、中国北方 中国最终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的。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曾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亚热带雨林。这里孕育着河南斐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等。之后又在黄河中游两岸发展起来仰韶文化。第二个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帝国秦汉唐宋都定都在黄河中下游。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黄土地,从孩提时代就吮吸着黄河的乳汁。 中国北部地区,山少平原多,全国三大平原有两个在北方。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间平原辽阔无垠,所以北方人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形成了北方人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和粗犷、热情、义气等性格。另外,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地旷人稀,天寒地冻,多风沙,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无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都以粗放型为主。黄河因泥沙的裹挟,到中游后流淌得十分缓慢,使黄河流域文化呈现出匀速缓慢的波动线,造成人群心理性格中忠厚、朴实、忍耐的特点。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上,北方开发较早,文化也较为早熟,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讲较为严密和成熟,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因接触西方国家机会少,思想比较保守。习惯简单质朴的思维,注重孝道,保持着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北方女子对待婚姻,追求从一而终。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总可以看到或听到“我生是某家的人,死是某家的鬼”的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子对男人很强的人身依赖性。 中国北方特别是西部封闭的地理环境,在给予西部人安定、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同时,也束缚了西部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形成了以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为内涵的西部稳型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中,公民群体的权利主体意识和参政意识较弱,法制观念和规范约束力弱于全国其他地方;民主选举往往带有血缘宗法色彩,使民主进程中的投票机制带来失真的扭曲。 二、中国南方

人文地理1

1.民族共同体:是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 2. 城市化:是指人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3.区域共同体:是指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类同所有其他的生命和非生命的环境因子或组成的系统一体 4.生态旅游: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5.领土: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全部疆域,属于空间的范畴。 6.人口结构: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地,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 7.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8.环境资源: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9.休闲: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时间,满足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必要时间,家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10.休闲活动:是指人们在休闲时间里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11.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在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地所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12.知识经济:以知识为主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科学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极重要因素的经济 13.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14.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属于某一文化系统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 15.国家:指占有一定领土,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并拥有一定的国民而组成社会实体,是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 16.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次那个城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17.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源密集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劳动是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劳动消耗比重达的工业部门 18.资本密集型工业: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较少 19.知识密集型工业:指需要投入大量知识和智力,需要众多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产品的工业部门 20.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个地区人口中不同年龄的人口比例关系 2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们为了定居的母的,离开自己原来居住地而长期移居他乡 22.什么是行为文化?举例 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它包括人际关 系和规范好了的社会制度(如社会经 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和政治 制度等) 23.国际组织:指跨越国界的一种多国 机构,是国家空间政治行为的一种表 现 24.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 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25.就业人口:指劳动适龄人口中从事 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 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人口 26.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文化心态极 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包括人们的 价值观在观念指导下的行为规范 27.人口素质:是人口总体具有的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28.人文景观:是人类文化综合体作用 于地标的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如: 聚落,建筑,服饰,人物等 一、如何实现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科 学规划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 展,开发规模和速度应当合理,经济 增长要符合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 2.突出区域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3.研究开发区的时空类型 4.研究区域共同体建立的条件及总体 规模 5.尊重地区自然规律和人地关系的区 域演变历史 二人地关系中的人和地分别指的是 什么? 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 定的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 活动的人,即社会的人 地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的地域差异的 地理环境 三、当前认为地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 么? 1.揭示人地关系的总规律 2.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与国际关 系 3.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 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 4.研究西方认为地理学 四、人地关系指什么? 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 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 要求我们在人地关系中认识人地关 系,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 科学地协调人地关系 八、村落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 1.人口、建筑密度低 2.基础设施落后 3.服务职能水平低 4.人口构成以农业 人口为主 九、城市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1.向心型与离心型城市化 2.自动型与 力型城市化 3.景观型与职能型城市 化4.实现型与渐进型城市化 十、文化区的主要类型 1.形式、职能、乡土文化区 十一、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旅游者和旅游资源 十三、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1.拥有一个能够行使主权、通知领土 和组织国民政府,政府代表国家主权, 对内进行管辖,对外保卫领土,实行 外交活动 2.国家必须有公认的国界所规定的领 土 3.领土上必须猪油定居的国民 4.国家必须有主权 十四、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特征? 1.具有使用价值 2.多用途性和可替代 性3.空间分布的差异性4.有限性5. 动态性6.自然、经济双重属性7.不可 缺少性 十五、资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是什么? 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类队各种 资源去求的快速增长,而世界可供给 的资源熟料,时空分布等的有限性构 成了供给的有限性 十七、划分城市与乡村的重要依据是 什么? 城市标准:1.行政地位2.人口数量和 人口密度3.非农业人口的比例4.服务 设施 乡村标准? 十九、按照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归类, 人文地理学分为 1.区域人文地理学 2.部门人文地理学 3.理论人文地理学 二十、从人地系统的角度看,地理环 境的属性包括哪些特性? 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 3.制约性和可变性 4.有限的稳定性 5. 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 二十一、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什么? 1.强烈的地域性 2.明显的阶段性 二十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1.可持续反战鼓励经济增长 2.可持续 发展要保护自然为基础 3.可持续发 展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 活质量为目的 二十三、人文地理学的特点主要有哪 些? 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 二十四、工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什么? 1.无明显的季节性 2.专业化与协作化 3.技术性强,精密度高 4.分布集中 二十五、城市化的动力包括? 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的核心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 力 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现代化 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十六、从文化角度理解,文化包括 什么? 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 简述 67.简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及其错误?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 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 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环境决定论的人地观,虽然是对“天 命论”“神创论”的反叛,具有一定 的进步意义,但是夸大了环境的决定 力量,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看,在 一定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地理环境 确实决定了人类的某些活动 68.简述科技进步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学术科技对政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 下方面 1.改变国际冲突或地区冲突的形式和 强度2.提高经济效率,增强综合国力 3.推动各种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 4.扩 大发达与不发达地带的裂痕 5.制约 各国,尤其是技术落后的国家的主权 6.改变决策这的论事日程 7.改变国际 关系格局 69.简述创建科技工业园得布局条件 1.以地理位置非常临近的一所以上的 名牌大学或科技研究院所依托 2.有一片具备必要基础设置的园区场 地 3.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 4.有一批产品高技术和附加值为特征 的高新技术企业 5.管理机构必须高效,精干和廉政 70.简述协调论的主要观点及进步意 义? 主要观点:1.人对地有依赖性2.人地 协调同人之间的的协调是互为条件 的,人类间的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 解决仁弟矛盾的必要条件 3.协调是 一种动态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 调,不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 要看它能否实现持续发展 意义:协调的观点与可持续发展所追 求的目标相一致,可持续发展作为一 种基本概念,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和 不同的领域,虽有不同的理解,但他 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有其丰富的 内涵,它既不单指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不单指生态持续发展,而是指自然 -经济-社会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发展是目标 71.简述人口增长对地里环境的作用 一、适度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 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 人才 3.适度的人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 发展至关重要 二、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消 极影响 1.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 2.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生 态环境破坏 3.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 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 4.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 消极影响 72.简述国际冲突的地理环境特征 1.国际冲突数量多,分布广 2.民族自治,民族独立等要求导致冲 突占了相当的数量 3.资源便捷,领土,水道等问题造成 的冲突越来越多 4.内战的多边化,国际化 5.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引起的冲突相 对越来越多 6.大国的介入使冲突更加复杂化 7.冲突的主要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和 低强度的 8.高科技在国际干预性的局部战争中 的地位越来越起主导作用, 9.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冲突性中的作用 越来越重要 73. 74.我国城市化出现的心问题 1.城镇化速度虚高,特别“徒弟城镇 化”的速度太快 2.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及就业岗 位增加不能适应如此急速的城镇化 3.给资源,环境基础带来了巨大的压 力乃至破坏 4.冒进式城镇化危害严重 75.城市地域形态的演变阶段 1.漫溢式扩展阶段 2.蔓生扩展阶段 3. 飞地扩展阶段4.极轴扩展阶段 76.城市形态的演变方式:平面变化 和立体变化 77.城市化得演变规律:均衡和不均 衡 78.城市地域结构构成:1.商业用地 2.工业仓储用地 3.政府机关用地 4.住 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带6.交通用 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 和水面 79.城市地域结构的类型? 1.中心-外围结构 2.中心城市-边缘城市结构 3.网络化结构 80.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 1.圈层扩展规律 2.点-轴-面扩展规律

中国人文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中国的人口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中国的农业和工业〗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中国的旅游资源。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 1、中国的位置: 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区域定位】

中国的区域位置判读选取的8条经纬线:(见下表) 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形区记忆方法 纬线北回归线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北回归线东西穿,云南两广 和台湾 30 °N冈底斯山脉、横断山脉、四川盆地、 杭州湾 冈底斯山横断山,四川盆地 杭州湾 40°N塔里木盆地、祁连山北侧、河套平原 南侧、渤海湾 塔里木、祁连山,河套南侧 渤海湾 经线80°E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西 部 天山山脉塔里木、青藏高原 穿西部 90°E阿尔泰山、吐鲁番盆地、孟加拉湾阿尔泰山、吐鲁番,可可西 里孟加拉湾 100°E河西走廊、祁连山、横断山脉、泰国 湾 河西走廊祁连山,横断山脉 泰国湾 110°E阴山、陕北、关中、陕南、巫山,雷 州半岛和海南 北起阴山贯三秦,南越巫山 过海南

2、中国的海域 临海:和大陆直接相临的海域。我国的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这里应注意我国台湾岛的东部与太平洋直接相临。(广阔的太平洋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对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及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领海: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伸,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领海的范围是从大陆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国家对领海行使主权。 内海:如果边缘海或海峡完全属于我国领海,则为我国内海。我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专属经济区:从大陆海岸基线向海中延伸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所属国家具有勘探、开发、使用、养护、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资源的权利,对人工设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环保等的权利。其它国家仍然享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其他符合国际法的用途(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等)。 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 半岛:我国的半岛自北向南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岛屿:我国是世界上岛屿众多的国家之一。我国90%的岛屿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二、第三大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是我国的四大群岛。浙江省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 [注意]关注“海岛争端” 在东海、黄海地区,我国与朝鲜、韩国、日本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国的钓鱼岛则仍被日本占据着。 南海地区的形势更为复杂。目前,在南海地区,各国的专属经济区相互重叠交叉,我国的海洋权益受损最严重。 目前,日本不但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态度蛮横,而且其海上自卫队走出国门,南下与东盟国家在马六甲海峡开展联合巡逻和联合军演,插手南海地区事务。 近年来,印度的军事战略有所调整,以“控制印度洋”为中心,同时开始执行“向东看”政策。印度加紧建设远洋海军,并已经“东进”南海海域,与越南等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颇令周边感到不安。 第二节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每年国家所产生的新增财富很大一部分为新增人口所抵消。国家、社会、家庭面临沉重的负担,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资源、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 ②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大约占1/3,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还将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防止城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Abstract China's vast territory,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people formed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this also will cause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district difference in our country. The so-called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one party person”, the culture of any region is a product of the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s deep social root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Food in a certa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e people's die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diet culture produc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has obvious and direct dependencies, diet culture with people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ke a deep imprint of effor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diet culture, the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郭萌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种重要因素。在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中国的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生活习俗都随着这种条件产生并发展,散发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的光芒。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保守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地。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①。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位于亚欧大陆的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

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②。在古中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以北温带为主的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雨热同季。那时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农业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这里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最初摇篮。现代的很多考古文献和考古发现证实:夏商周等远古文明的中心地区就是今天省的中部和北部、省南部、省的关中盆地、省的西南部和省的西部,其实这也是当时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中国远古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从西部高原吹过来的土壤使得这里的土地的养分每年都能得到补充,而不用每年撂荒另寻他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了保证,农业发达,各种农耕器具出现的也很早。那么,中原地区出现先进的农耕文明就不足为奇了。中华文化发生的经济、人口、地理基础都已经具备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先民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地上劳作,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最初雏形。。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哪个国家的农业经济最为发达,哪个国家的就实力强大。在中国这样的地理位置的支持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一直很发达,并且在世界上一直占据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二、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 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不能满足于中原地区的土地了。中国历朝历代都鼓励垦荒和屯田,以扩大农业生产,使国力强盛,稳定统治。大量的移民向外扩散,所到的地方也自然就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农耕经济是一种能够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不像商业经济那样充满风险和征服、被征服。虽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在农耕经济的支持下,中国文化一直在向前发展从周边和外部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力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在疆域的东边是太平洋,南边是南海,西边有青藏高原阻隔。这样就整个把中国包围起来。天然的地理环境的屏障使得这一区域很少受到外族的侵扰,这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保证。这时只有北部没有任何保障,坦露在北部游牧民族的面前,对整个文明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从历史上看确实是这样,在古代各种交通都不发达的情况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完整版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 经济的影响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 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为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陆地面积约万平方公里,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被称为“千岛之国”。 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特征,所处位置受到季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也降雨充沛。 地形:多山,山地成脊状,把国土面积分为成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因为日本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剧烈,国内多火山,所以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其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 水文: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多,流量少,冬季则小。 二、自然资源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都要进口,但是日本森林和渔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占日本陆地面积的69%,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自给率仅为20%左右,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北海道和日本海是世界着名的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工农业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由于日本山地多,平原面积小,不利于发展农业,所以采用了围海造路,建造梯田等方式来扩大耕地面积,频繁地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2.对工业的影响:最突出的特点是临海性,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和濑户内海地区,尤其是“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少,山地多,资源极度匮乏,但是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日本的工业原料必须从国外进口,为了缩短距离,节约成本,形成了日本的工业多数沿海分布的局面,也使日本的运输方式是海运,其着名港口有神户,横滨,千叶,名古屋,大阪,北九州。 四、地理环境对进出口结构的影响 日本的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它把自己置身于国际贸易大环境下,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这导致了日本必须开放国内市场。 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从原料到食品均有较大需求,主要进口粮食,肉类,乳制品,水果及蔬菜,动植物油,糖,茶叶,松香,茸毛等。除此之外还有原油,天然气,服装,半导体等电子零件,医药品等等。同时日本也是出口大国,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金属及制品是主要的出口产品。所以正是因为日本资源的匮乏,促使日本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据日本内阁府统计,日本的经济活动和就业中心正在开始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推移,到2004年为止,第三产业占日本总GDP的80%。 五、地理环境对日本对外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本国资源和土地匮乏,必须加强对外的贸易联系,积极开展对外的贸易交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美国,中国,韩国是日本前三大贸易伙伴,出口额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日本进口排名靠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额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 六、结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