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

浅谈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

浅谈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
浅谈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减数分裂 1、定义: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细胞。 (2)时期:原始生殖细胞(特殊的体细胞)→成熟生殖细胞 (3)特点: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4)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 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细胞的形成过程:(在睾丸中)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 细胞(变形为精子) Ⅰ、间期(精原细胞) DNA复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复制,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成为初级精母细胞(与有丝分裂间 期相同)

Ⅱ、减数第一次分裂期(初级精母细胞) 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交换部分片段。(又称四分体时期)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下两侧。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④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Ⅲ、减数第二次分裂期(次级精母细胞) 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 ②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④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四个精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①相同点:形成过程与精子基本相同,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形成卵细胞。 ②精子的形成场所在睾丸,卵细胞的形成场所在卵巢。 ③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细胞叫做次级卵母细胞,小的细胞叫做极体;次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

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

? 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 它们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不过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在光镜下呈颗粒状,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比较集中于核膜的内表面。由于染色较深,在光镜下常被误认为是核的界膜。染色体出现于分裂期中,呈较粗的柱状和杆状等不同形状,并有基本恒定的数目(因生物的种属不同而异)。例如人体细胞有染色体23对,共计46条。染色体是由染色质浓集而成的,内部为紧密状态,呈高度螺旋卷曲的结构。 ? ? 知识点拨: 1、伸展的染色质形态有利于在它上面的DNA储存的信息的表达,而高度螺旋化了的棒状 染色体则有利于细胞分裂中遗传物质的平分。 2、根据染色体组成成分的分析,可知它在细胞分裂间期仍然存在而不是消失,只不过这时 它的结构呈稀疏和分散状态。有的部分非常稀疏,因而在光镜下看不到有的部分螺旋盘绕得比较紧密,因而在适当染色后呈颗粒状,这就是染色质。 3、现在已知染色体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其中所含的DNA是遗传物质。 ?

题文 关于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B ] A.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B.真核生物的所有活细胞均有染色体 C.染色体、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D.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其中 [ C ] A.间期为染色体,分裂中期为染色质 B.间期为染色体,分裂后期为染色质 C.间期为染色质,分裂中期为染色体 D.分裂中期为染色体,后期为染色质

染色质与染色体

18章染色质与染色体 染色质与染色体有共同的组成成分,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功能阶段中所呈现的 不同构象。 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 RNA。其中组 蛋白和DNA含量高且较为稳定,两者约占染色质化学组成的98%以上,非组 蛋白和RNA的含量可随细胞生理状态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基因组:真核细胞单倍染色体组中所含有的全部遗传信息称为1个基因组。所 含有的DNA量称为有机体的C值。C值反应基因组的大小。 基因组中的遗传信息分为结构基因与调控基因两类:1结构基因:负责编码蛋 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大约占基因组的10%-15%;2调控基因:可以调控结构 基因在不同细胞周期、个体发育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细胞中表达的序列。 真核细胞的染色体DNA序列可分为三种———单一序列,中度重复序列,高 度重复序列。 组蛋白是真核细胞特有的染色体基本结构蛋白,富含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属于 碱性蛋白质。与DNA结合不要求特殊的核苷酸序列。功能:1. 组蛋白在S期 与DNA同时合成后,立即转移到细胞核内,与DNA装配成染色质。2.参与染 色体的构建,维持染色体结构;通过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调节DNA的复制 和转录。 非组蛋白是染色体中除组蛋白以外的所有蛋白质的统称,富含酸性氨基酸带负 电荷,可与特异的DNA序列结合。功能:①帮助DNA分子折叠,以形成不 同的结构域,从而有利于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②协助启动DNA复制; ③控制基因转录,调节基因表达。 组蛋白与非组蛋白的比较:

第二节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亚微结构 一级结构后: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一个组蛋 白核心和200bp左右的DNA。是染色质包装的一级结构,将DNA分子长度 压缩1/7。 二级结构:螺线管是染色质的二级结构,6个核小体缠绕一圈形成的中空性管. Φ外30nm; Φ内10nm,组蛋白H1位于螺旋管内侧。将串珠状小体长度压缩 5/6;DNA分子长度压缩1/42,螺旋管即为30nm的染色质纤维。 三级结构:尚有不同的看法,1超螺旋管为染色质的三级结构,它是由螺旋管 进一步盘曲而形成。将螺旋管长度压缩39/40。2襻环结构,具有非组蛋白支架,每18个襻环以染色体支架为轴心呈放射状排列,形成微带。襻环结构与多级螺旋结构虽然都有一定的实验与观察依据,但都不完善, 四级结构:超螺旋管进一步折叠又被压缩4/5~5/6成为四级结构—染色单体。(DNA分子长度压缩至1/800~1/10 000)。 第三节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根据染色质螺旋化程度的不同,染色性能及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常染色质与异 染色质。 异染色质又分为结构异染色质与兼性异染色质; 结构异染色质特点: ①在中期染色体上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次缢痕及染色体臂的某些节段; ②由相对简单、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 如卫星DNA;

1.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是重点

1.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是A.不同时期,不同物质的不同形态B.不同时期,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C.同一时期,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D.同一时期,不同物质的不同形态 2.将一黑色公绵羊的体细胞核移入到白色母绵羊的去核卵细胞中,并将此卵细胞植入一黑色母绵羊的子宫内发育,生出的小绵羊即是克隆绵羊。那么,此克隆绵羊为A.黑色公绵羊 B.黑色母绵羊C.白色母绵羊 D.白色公绵羊 3.下列各项中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的是A.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B.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C.细胞核膜的结构 D.细胞中的遗传信息 4.蝌蚪进行变态发育时,尾部逐渐消失,与此变化有直接关系的主要细胞器是

A.内质网 B.线粒体 C.高尔基体 D.溶酶体 5.红苋菜细胞的液泡中含有呈紫红色的花青素。将红苋菜的叶片切成小块后放入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热,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 A.细胞壁在加温后受到破坏 B.水温升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C.加温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功能 D.加温使花青素分子的活性加大而容易透过细胞膜 6.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细胞膜使细胞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B.细胞内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 C.生物膜把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D.生物膜系统的生物膜是指具有膜结构的细

胞器 7、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B.根据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理,用台盼蓝会使活细胞染成蓝色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直接进行信息交流D.癌细胞的细胞膜发变化,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蛋白减少等 8、根据细胞的功能推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 A、心肌细胞比唾液腺细胞有更多的线粒体 B、胰腺细胞比心肌细胞有更多的高尔基体 C、汗腺细胞比肠腺细胞具有更多的核糖体 D、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具有更多的线粒体

第二章_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知识点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本章知识网络结构图 部分概念 1、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2、染色单体:染色单体是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的两条相同的子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的两条相同的子染色体,这两条子染色体叫姐妹染色单体 4、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大小、形态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5、四分体:四分体特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含有4条染色单体的每对同源染色体,称一个四分体 6、精原细胞: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曲细精管中有大量的原始生殖细胞,叫做精原细胞 7、卵细胞:巢内部有许多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位于卵泡中央的一个细胞就是卵细胞 8、受精作用:两性生殖细胞成熟以后,精子与卵细胞相遇并相互识别后,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9、伴性遗传:决定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故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

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0、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11、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12、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描述人为的划分为五个 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 性。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 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 分裂期 (1)、通过有丝分裂,每条染色体精确复制成的两条染色单体并均等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使子细胞含有同母细胞相同的遗传信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可以区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不同时期的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间期是DNA合成和细胞生理代谢活动旺盛的时期,占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 前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高度螺旋化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有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并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高等植物的纺锤体直接从细胞两极发出,高等动物及某些低等植物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而行成的)梭形的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细胞核分解,核仁消失,核膜逐渐解体. 中期:细胞分裂的中期,纺锤体清晰可见。这时候,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 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所以叫做赤道板。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清楚。 后期:染色体分裂成单染色体,每一条向不同方向的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螺旋形成染色质丝,细胞一个分裂成两个,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建。 有丝分裂记忆口诀:有丝分裂并不难,间前中后末相连 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的特点是: 1.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自产生了一个新的中心粒,因而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 的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了 纺锤丝. 2.动物细胞分裂末期,细胞的中部并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 13、减数分裂

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区别

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区别 (1)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不过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呈丝状。它们在核内的螺旋程度不一,螺旋紧密的部分,染色较深,有的螺旋松疏染色较浅,染色质在光镜下呈现颗粒状,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细胞分裂时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化形成较粗的柱状和杆状等不同的形状。不同生物的染色体(习惯不称染色质)数目、形态不同,具有种的特异性,而且比较恒定。 (2)每个染色体一般具有两个臂或一个臂,两臂之间有着丝点(是纺缍丝附着的地方)。细胞分裂间期由于染色体(习惯不称染色质)复制形成由一个共同着丝点连在一起的两个染色单体被称为姐妹染色单体,这时的染色体仍为一条染色体。当细胞进入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开,各有了自己的着丝点,这时就不再是染色单体而叫染色体了,随之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消失。 ①染色体的组成:一个染色体一般呈棍棒状(如图),包含一个着丝点(c)和两个臂(a、b)。着丝点是纺锤丝附着的地方,少数染色体的着丝点位于一端。一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因此,对染色体计数时就是看着丝点的数目。 ②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形态有两种,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相互转化。下图中,A是通常所说的一个染色体。B是经过复制的

染色体,包含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是完全相同的,其含有的物质也与A完全相同。B的着丝点分裂后,就变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染色体,称之为姐妹染色体。也就是说,染色体复制后至着丝点分裂之前,染色体的个数不变,但包含有染色单体,也仅在这一段时间内有染色单体。 ③A的一个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而B的染色体中含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2个染色单体上。随着着丝点分裂,B形成了C中的2个染色体,因而每个染色体只含一个DNA分子。 ④要计算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有染色单体时,DNA 分子数=染色单体数,没有染色单体时,DNA分子数=染色体数。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数学任课教师:颜老师授课时间:2014 年 5月 1日(星期四) 8:00-10:00 姓名刘恒一年级:高一教学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 阶段基础(√)提高(√)强化()课时计划第()次课 共()次课 教学目标知识点:;考点: 方法:讲练法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课前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作业完成情况 二、知识回顾 1、孟德尔遗传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对象:遗传因子及配子) 2、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对象:人的染色体及基因,生殖细胞的形成) 三、新课讲练 【基因在染色体上】 1、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

结论:基因与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也具有相对稳定性。 2、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的。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 4、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是自由组合。 【科学研究方法之一----类比推理】 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于是,摩尔根对其提出质疑:我更相信的是实验证据,我要通过确凿的实验找到遗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怎么回事-------果蝇实验 .1、选取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①易饲养 ②繁殖快 ③相对性状明显 ④后代数量多 2、实验背景 疑问:为什么白眼果蝇都是雄性个体?

3、摩尔根探究过程 (一)提出假设 假设一:控制白眼的基因是在Y染色体上,而X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假设二: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 假设三: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二)经过推理、想象提出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三)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总结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形成部位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 过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 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 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精品资源 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基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起初科学家们认为蛋白质最有可能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而DNA只有4种不同的碱基。直到1944年艾弗里(O.Avery,1877—1955)等证实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人们才确认基因的物质基础是DNA,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复制,基因也随着复制。细胞分裂时,复制了的染色体和其上的基因传给后代,这就是生物繁衍的分子基础。 1910年,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证明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而后,摩尔根领导的实验室还阐明了多个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的结论。但当时对基因的化学成分并不清楚。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主要来自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经过10年的工作,在离体的条件下完成了肺炎双球菌从无毒型(R型)向有毒型(S型)的转化。他们把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从活的S型细菌中提取出来,把每一成分分别跟活的R型细菌混合后在培养液中培养。他们发现,S型细菌的DNA成分、且只有DNA能够把某一R型细菌转化为S型,而且DNA的纯度越高,这种转化过程越有效。若使DNA分解,就不再出现转化现象。以上实验说明从一种基因型的细胞来的DNA掺入到另一不同基因型的细胞中,可引起稳定的遗传变异,DNA具有特定的遗传特性,是遗传物质。 DNA多聚核苷酸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编码通常是从DNA 的5′端到3′端(聚合酶按这个方向复制DNA)。在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命体中,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一个区段,并与它所决定的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相对应。每个DNA 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又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核苷酸对。在一条DNA分子上的基因一般是分散的,被不编码蛋白质的DNA分开。 基因的3个基本特性可以用DNA的特性加以说明。 1.基因的自我复制。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为相同的两个DNA分子,基因也随之复制。 2.基因决定性状。某一区段的核苷酸顺序互补地决定mRNA的核苷酸顺序,进而专一地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所以某一基因存在时,决定某种酶或其他蛋白质的合成,通过生理生化过程,出现某一性状。 3.基因的突变。DNA分子很稳定,但偶尔也会出现差错,例如某一区段内一个碱基对改变了,改变的新核苷酸顺序通过复制又能稳定地保持下去。基因也很稳定,但偶尔也会发生一个突变,出现一个与原来不同的新等位基因。该基因通过自我复制又稳定地一代一代传下去。 现已证明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如有些病毒不含DNA,只含有RNA和蛋白质。 欢下载

分子生物学---2染色体与染色质-

C h r o m o s o m e I..C h r o m o s o m e a n d C h r o m a t i n 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功能: 染色质的两种形式:e u c h r o m a t i n&h e t e r o c h r o m a t i n 染色质活性态/沉默态结构域形成与维持,几乎涉及所有组成分子: 1.D N A序列:异染色质区含大量重复序列板块;常染色质顺式元件对相邻 异染色质沉默高度敏感 2.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组蛋白变体;组蛋白尾区各种修饰位点;非组蛋白 3.R N A:n c R N A 染色质的基本重复单位——n u c l e o s o m e 补充:

核小体定位(n u c l e o s o m e p o s i t i o n i n g)——核心组蛋白/D N A特异序列经相互识别与诱导契合,确定八聚体在D N A超螺旋中的结合部位以及两者空间结构关系。 核小体定位影响因素:1.偏好:基因上游启动子区;2.D N A构象;3.八聚体碱性氨基酸正电荷侧链与D N A负电荷磷酸基静电引力;4.非组蛋白,核酸酶,转录调节因子的影响;5.八聚体各亚基间和组蛋白/D N A间界面中,水分子和离子的影响 染色质的高级结构——染色质组装 D N A(2n M)——核小体(10n m)——螺旋管s o l e n o i d(30n m)——染色质样纤维c h r o m o n e m a f i b e r(60-100n m)——l o o p——玫瑰花结r o s e t t e——染色质

——有丝分裂时压缩为染色体 注: 1.组蛋白尾区和接头H1,是压缩阵列形成与稳定的必需要素 2.染色体结构维持蛋白(S M C p r o t e i n s)是一组高度保守的染色体A T P a s e s, 在染色体组装及动态变化中发挥着基本作用: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归纳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归纳(干货)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三、受精作用及其意义: 1、受精作用: 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受精作用的意义:

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样性及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有重要意义。 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DNA、染色体的变化 四、细胞分裂的鉴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第三节、伴性遗传 1、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2、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 患者:男性X a Y 女性X a X a 正常:男性X A Y 女性 X A X A X A X a(携带者) 遗传特点: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交叉遗传现象。 3、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遗传特点:

(1)人群中发病人数女性大于男性 (2)连续遗传现象 4、Y染色体遗传: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 5、遗传病类型的鉴别: 1)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中考生物】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基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起初科学家们认为蛋白质最有可能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而DNA只有4种不同的碱基。直到1944年艾弗里(O.Avery,1877—1955)等证实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人们才确认基因的物质基础是DNA,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复制,基因也随着复制。细胞分裂时,复制了的染色体和其上的基因传给后代,这就是生物繁衍的分子基础。 1910年,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证明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而后,摩尔根领导的实验室还阐明了多个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的结论。但当时对基因的化学成分并不清楚。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主要来自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经过10年的工作,在离体的条件下完成了肺炎双球菌从无毒型(R型)向有毒型(S型)的转化。他们把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从活的5型细菌中提取出来,把每一成分分别跟活的R型细菌混合后在培养液中培养。他们发现,S型细菌的DNA 成分、且只有DNA能够把某一R型细菌转化为5型,而且DNA的纯度越高,这种转化过程越有效。若使DNA分解,就不再出现转化现象。以上实验说明从一种基因型的细胞来的DNA掺入到另一不同基因型

的细胞中,可引起稳定的遗传变异,DNA具有特定的遗传特性,是遗传物质。 DNA多聚核苷酸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编码通常是从DNA的5’端到3’端(聚合酶按这个方向复制DNA)。在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命体中,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一个区段,并与它所决定的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相对应。每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又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核苷酸对。在一条DNA分子上的基因一般是分散的,被不编码蛋白质的DNA分开。 基因的3个基本特性可以用DNA的特性加以说明。 1.基因的自我复制。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为相同的两个DNA分子,基因也随之复制。 2.基因决定性状。某一区段的核苷酸顺序互补地决定mRNA的核苷酸顺序,进而专一地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所以某一基因存在时,决定某种酶或其他蛋白质的合成,通过生理生化过程,出现某一性状。 3.基因的突变。DNA分子很稳定,但偶尔也会出现差错,例如某一区段内一个碱基对改变了,改变的新核苷酸顺序通过复制又能稳定地保持下去。基因也很稳定,但偶尔也会发生一个突变,出现一个与原来不同的新等位基因。该基因通过自我复制又稳定地一代一代传下去。 现已证明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如有些病毒不含DNA,只含有RNA和蛋白质。(雷式教育一对一整理)

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区别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区别是什么 导语: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听说过染色体这种事物,但是我们对于这些知识并不是很了解的。我们可能只是认识到染色体这种事物的名字,对于这一事物的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听说过染色体这种事物,但是我们对于这些知识并不是很了解的。我们可能只是认识到染色体这种事物的名字,对于这一事物的本质并不是很清楚的。我们要是想认识染色体这种事物。我们首先弄清楚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区别。那么到底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区别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小编是怎么样解答这一问题的吧。 (1)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不过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呈丝状.它们在核内的螺旋程度不一,螺旋紧密的部分,染色较深,有的螺旋松疏染色较浅,染色质在光镜下呈现颗粒状,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细胞分裂时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化形成较粗的柱状和杆状等不同的形状.不同生物的染色体(习惯不称染色质)数目、形态不同,具有种的特异性,而且比较恒定. (2)每个染色体一般具有两个臂或一个臂,两臂之间有着丝点(是纺缍丝附着的地方).细胞分裂间期由于染色体(习惯不称染色质)复制形成由一个共同着丝点连在一起的两个染色单体被称为姐妹染色单体,这时的染色体仍为一条染色体.当细胞进入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开,各有了自己的着丝点,这时就不再是染色单体而叫染色体了,随之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消失. ①染色体的组成:一个染色体一般呈棍棒状(如图),包含一个着丝点(c)和两个臂(a、b).着丝点是纺锤丝附着的地方,少数染色体的着丝点位于一端.一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因此,对染色体计数时就是看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巩固提升】 1.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②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④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下列是水稻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几个步骤中,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 ①同源染色体联会 ②同源染色体分离 ③交叉互换 ④染色体复制 ⑤细胞质分裂 A .①④②③⑤ B .④①③②⑤ C .④②①③⑤ D .④③①②⑤ 3.一个含有Aa 、Bb 、Cc 三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这四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可能是( ) A .BbC Bbc AaC Aac B .ABc AB C aBC ABC C .ABc abC ABc abC D .ABC abc aBC Abc 4.下列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 ) A .体细胞 B .精原细胞 C .初级精母细胞 D .次级精母细胞 5.某一生物有4对染色体,在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假设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同一极,则这个精原细胞产生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是( ) A .1∶1 B .1∶2 C .1∶3 D .0∶4 6.某一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 分子数依次是( ) A .4、8、8 B .2、4、8 C .8、16、16 D .8、0、8 7.下列四项中,能用于观察四分体的实验材料是( ) A .蓖麻籽种仁 B .洋葱根尖 C .菠菜幼叶 D .蝗虫的精巢 8.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精卵中全部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 .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C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相同 9.下图甲、乙是同一种生物两个细胞分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是减数分裂,乙是有丝分裂 B .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 C .乙细胞有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甲细胞的亲代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 10.对右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因为细胞中有中心体⑨,无细胞壁,所以可以断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1节 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的细胞的减少一半。 2.精原细胞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体细胞的相同。 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 4.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5.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6.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7.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结束时。 8.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9.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细胞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10.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做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做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极体,因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11.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12.经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第二章第2节 1.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基因只有一个,同样,染色体也只有一条。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 2.果蝇的一个体细胞中有多对染色体,其中3 对是常染色体, 1 对是性染色体,雄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用XY 表示,雌果蝇一对性染色体是同型的,用XX表示。 3.红眼的雄果蝇基因型是X W Y,红眼的雌果蝇基因型是X W X w /X W X W,白眼的雄果蝇基因型是X w Y,白 眼的雌果蝇基因型是X w X w。 4.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现了说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5.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6.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二章第三节 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伴X隐性遗传的遗传特点:(1)隐性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 染色体上。(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3)往往有隔代遗传现象。(4)女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母病子必病) 3.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1)显性的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 染色体上。(2)女性患者多于男

高中生物之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

高中生物之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三、受精作用及其意义

1、受精作用: 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受精作用的意义: 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样性及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有重要意义。 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DNA、染色体的变化 四、细胞分裂的鉴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第三节:伴性遗传 1、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2、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 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 女性XAXA XAXa(携带者) 遗传特点: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交叉遗传现象。 3、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遗传特点: (1)人群中发病人数女性大于男性 (2)连续遗传现象 4、Y染色体遗传: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 5、遗传病类型的鉴别: 1)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高中生物: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㈠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㈡形成过程: ★三、受精作用及其意义: 1、受精作用: 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受精作用的意义: 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样性及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有重要意义。

3、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DNA、染色体的变化 ★四、细胞分裂的鉴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第三节、伴性遗传 1、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2、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 患者:男性X a Y 女性X a X a 正常:男性X A Y 女性 X A X A X A X a(携带者) 遗传特点: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交叉遗传现象。 3、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遗传特点: (1)人群中发病人数女性大于男性 (2)连续遗传现象 4、Y染色体遗传: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 5、遗传病类型的鉴别: 1)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减数分裂 1、定义: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细胞。 (2)时期:原始生殖细胞(特殊的体细胞)→成熟生殖细胞 (3)特点: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4)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细胞的形成过程:(在睾丸中)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变形为精子) Ⅰ、间期(精原细胞) DNA复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复制,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成为初级精母细胞(与有丝分裂间期相同) Ⅱ、减数第一次分裂期(初级精母细胞) 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交换部分片段。(又称四分体时期)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下两侧。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④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Ⅲ、减数第二次分裂期(次级精母细胞) 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 ②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④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四个精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①相同点:形成过程与精子基本相同,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形成卵细胞。 ②精子的形成场所在睾丸,卵细胞的形成场所在卵巢。 ③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细胞叫做次级卵母细胞,小的细胞叫做极体;次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大的细胞叫做卵细胞,小的细胞叫做极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也分裂成两个极体。 ④精子的形成细胞质均等分裂;卵细胞的形成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⑤精子形成需要变形,卵细胞形成不需要变形。 ⑥减数分裂的结果:1个精原细胞产生4个精子;1个卵原细胞产生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3、减数分裂相关的概念认识 (1)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缠绕并交换片段。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2)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故称为四分体。 4、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辨认: (1)同源染色体特点: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一般形态大小相同, 能发生联会。 (注:男性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但形态大小不同) (2)判断是否是同源染色体: ①看形态大小:→不同:非同源染色体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单元测试题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60分) 1.(2011汕头第一次质量测评)正常情况下,男性的性染色体不可能来自其A.外祖父B.外祖母C.祖父D.祖母2.(2011?淄博模拟)下图是一哺乳动物某种分裂过程简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②中染色体组的数目已经加倍 B.细胞⑤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子代后不一定能表现出来 C.细胞③与④在基因组成上的差异不只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D.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①分裂产生的细胞⑤基因型只有1种 3.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使用的研究方法配对正确的是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4.下列有关性别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型性染色体决定雌性个体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比较普遍 B.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C.理论上含X染色体的配子和含Y染色体的配子数量相等 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5.(2011合肥二模)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标记的某动物的睾丸细胞,等位基因A、a被分别标记为红、黄色,等位基因B、b被分别标记为蓝、绿色。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①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2个 B.③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C.②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2个 D.图中精细胞产生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异常 6.下图A、B、C、D分别表示某哺乳动物细胞(2n)进行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a表示细胞数目。试判断c所代表的结构物质、基因重组可能发生的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