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自然地理与地质地貌

实习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5 年8月

一 . 庐山地质地貌概况及形成原因:

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了沉降的过程。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降—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为最高。

二、实习时间:2015.08.22——2015.08.29

实习路线:

2015.08.22 庐山博物馆->芦林湖

2015.08.23 宾馆->三宝树—>黄龙寺->黄龙潭->石门涧

2015.08.24 宾馆->庐山会议博物馆->别墅群->王家坡->诺娜塔寺->望江亭

2015.08.25 宾馆->大教堂

2015.08.26 宾馆->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天桥->仙人洞2015.08.27 宾馆->植物园->五老峰

2015.08.28 宾馆->黄龙寺旁

2015.08.28 宾馆->三叠泉

实习目的:

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将《地质地貌学》、《地理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一次综合性教学活动。首先,它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习,是在学习了地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贯彻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增强感性知识。其次,是学生实际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理论来源于实践,对野外获取的第一手地质调查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综合、深化地理理论水平。

通过实习了解了关于地质现象及其解决问题;学会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

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学会有关地质观测的一些基本技能:

1、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2、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体的产状

3、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放大镜、地质锤、海拔仪、GPS的运用

4、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

5 、地质观测点的观测与记录

三、实习记录及内容:

时间:2015.08.22 星期六晴

路线:庐山博物馆->芦林湖

芦林湖

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期,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冰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1954年在此筑坝蓄水,于是高峡出平湖,青山绿水,山色倒影,相映成趣。为庐山添一胜景。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于湖中击水畅游。芦林湖是1955年建成的人工湖。水库堤上建有芦林桥,长120米,高32米,湖水面积200亩,两座彩色的湖心亭倒映湖中,湖上碧波映群峰,青山绿水,为庐山胜景添色不少。

庐山博物馆

庐山博物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牯岭东谷,芦林湖畔,九奇峰下。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一号别墅。

别墅1961年兴建,单层平顶,中有内院,总面积2700平方米。1984年改成博物馆馆址。院内松柏交翠,花草争芳,环境幽静秀丽。

2015.08.23 三宝树—>黄龙寺->黄龙潭->石门涧

黄龙潭

河谷断裂作用,水流自裂隙流下,是断层发育而成石门涧

产状:倾向265°倾角60°

描述:石门涧箱状峡谷,是指谷坡直立,深度远大于宽度的峡谷。多形成于岩石坚硬且垂直剪切节理发育,河流快速下切的地段。石门涧本是一条冰川U型谷,冰后期由于冰川消融侵蚀基底岩石,加之砂岩中垂直剪切节理发育,被流水改造成了箱状峡岩。对面山为一背斜,枢纽处有一大断裂,近南北走向,河流直角拐弯;山体上有三条沟谷,其中相邻两条走向基本一致,而最深、流水最多的沟谷是大断裂所在。

鹰嘴石:

鹰嘴石是由于此处岩石非常坚硬,而周围岩石相对又比较软弱,岩石在断层,节理裂隙等共同作用下变得破碎,后期渐渐掉落,最后就剩下了那块坚硬的岩石飞突于空中,形似鹰嘴,故叫鹰嘴石.鹰嘴石在作为景区一大亮点的同时,也可能是危险所在,因为鹰嘴石的临空面非常大,一旦内部被压住的岩块被切断,比如受断层影响,或竖直节理裂隙的切割,就极易掉落,后果不堪设想.

滑脱褶皱:

千佛峰滑脱褶皱较为典型,岩层在滑动中强烈变形,似乎杂乱无章,形态万千,好象有众多佛像坐在一座山峰上。一般滑脱褶皱越向上部的白由空间,褶皱变形越

强烈。滑脱褶皱是在伸展应力条件下,岩层间沿润滑层产生浅层次拆离形成拆离滑脱正断层,断层上盘的岩层向下远距离滑脱并形成分布极不均匀的滑脱褶皱。

2015.08.24 宾馆->庐山会议博物馆->别墅群->王家坡->诺娜塔寺->望江亭

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

剪刀峡

描述:剪刀峡为一大断裂,走向为320°,周围有4条次生断裂,酷似剪刀状,故称为剪刀峡;主断层延伸很远,穿越公路一直向上。谷地由石英砂岩等构成,是罕见的第四纪冰川U 形套谷。据李四光学说解释,这是由于冰川时期形成最初的U形谷,经流水冲刷、侵蚀,将两边河床上的岩石打磨、搬运后而形成的。

小天池

描述:小天池谷地属于宽谷之一,向东北方向倾斜,由大校场层长石石英岩组成,偶夹薄层石英砂岩,岩性软弱,容易侵蚀破坏。小天池为外动力作用沿纵向断裂和软弱岩性为基础的单斜构造谷地,为次生谷。

成因:褶皱隆起过程中,处于背斜构造轴部的天池地区,其走向与背斜构造轴向相垂直,周围西南、西北、东南三个方向上的断裂比较发育,分别形成与地质构造方向一致的具有反时针方向扭动的压扭性断裂和与地质构造方向垂直的张扭性断裂,构成一种网格状构造。这“一扭一张”,控制了天池及东、西小天池的外貌和走向,这种来自地壳内部的力量成为天池形成的内营力。而天池的真正形成,还得益于冰川作用的外营力。否则,这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谷或洼地而已。曾有两个说法:一是冰川成因说,是第四纪冰川刨蚀的冰斗演化形成的湖盆,因积水而成;二是寄生火山口成因说,说小天池是与天池主火山口同时喷发的小火山口,后来,积水演化而成了这宁静秀美的小天池。

2015.08.25 宾馆->大教堂

大月山水库位于庐山大月山北部,高程1240m,一面环山,三面为坝体,所倚山体是其水源补给源,共发现三股表面水流,山体植被茂盛名为防止土体流失奠定了一定基础。

该坝体为均质土坝,内坡面干砌石护坡,但其砌筑质量较差,护坡石经微风化,破碎程度较轻,但坡面却不均匀,有局部沉陷。外坡采用草坪固坡,为新植草坪,坝上路面为沙

土路,存在大暴雨条件下坝体土体流失的隐患。

描述:芦林湖东侧冰碛泥砾剖面:该剖面是40——20万年前冰川消融的堆积物,由黄棕色泥砾组成,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其中埋藏着冰川条痕石,熨斗石。同时,该剖面也是庐山第四季冰川遗迹的有力证据,剖面由两条冲沟汇聚成一沟谷。

冲沟的成因:

1)冰川的冰劈作用使地表岩石发生破碎,再由冰川的搬运作用将破碎的岩石搬运走,从而形成小沟。

2)冰期结束后,水流的冲刷作用和下蚀作用不断磨损沟壁和沟底使得小沟的宽度和深度不断增加。

2015.08.26 宾馆->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天桥->仙人洞月照松林

在牯牛岭脊背间,倚靠东西两谷高处,由街心公园延绵到林间小道,便达此处。这里盘岩悬露,纵横叠置,嶙峋怪特,上下左右全是松树,夺空拔起,宛如一支浩瀚天兵集结,翠影婆娑,石壁上有陈三立题的“虎守松门”和“松涛虎啸”等石刻,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里是观赏皓月的胜地。每当月中十五左右,晴空夜晚循松林路至此,望着那空玉轮般的月

亮,就象一盏天灯,悬挂在银灰的松林间,显得分外优美宁静。

飞来石

成因:

1.泥石流

2.冰川

如琴湖

天桥

描述:天桥上为一小型滑坡体,到顶部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滑坡舌、滑坡鼓丘,滑坡裂隙等显著特征。天桥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石内部充填了许多豆荚状石英脉(成因:正断层张裂形成),天桥临空面很大,所以为一特色景点。天桥下为锦锈谷,两者间有一走向为南北朝向的沟谷,流到锦锈谷时河流直角拐弯,沟谷两侧还有断层崖,在同一高层上经测得两翼岩性不同,一翼为石英砾岩,一翼为长石石英砂岩,并且测得产状倾角74°和75°,所以足以证明天桥处为一断层!锦绣谷是冰川U形谷,谷长约1600米,是110~90万年前冰川刨蚀作用的结果,后经流水侵蚀和崩塌作用,谷被改造成两壁呈悬崖状的嶂谷。天桥成因:经正断层切割作用后,山体下部份岩石变得很是破碎,又后期的长时间流水作用的冲刷,把底部掏空,形成极大的临空面,造就天桥。

锦绣谷成因:a.剪节理使岩石破碎崩落后,后期冰川作用搬运。

b.锦绣谷为砂岩,软硬岩层交替。

c.南北、北东、北西方向的剪节理,而锦绣谷是东西方向,使得岩石破碎更为厉害。

d.又处在大断裂上,流水冲刷后形成沟谷。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证据是:

a.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沙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b.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天桥裂点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绣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第一,裂点上溯不远;第二,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明显的破坏。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

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

走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东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所以不论下切后溯源侵蚀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袭夺了东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点位:狮子口悬崖

描述:狮子口悬崖因酷似一个张大的狮子口而得名。悬崖顶部植被茂盛,而崖壁则几乎没有植被,说明此处当时被一大断层近于直立所切割,从悬崖周围山体和岩层可以看出,这些山体本是一体的,并且处在同一背斜上,但由于被大断裂所切割,一部分山体沿着切割面向下滑落,发生错位,在背斜枢纽部分的岩石,因背斜的倒“八”张裂和大断裂的切割作用,岩石相当破碎,后期又被因断裂形成的沟谷的流水冲刷作用带走大部分破碎的岩石,所以呈现现在中间部分为一大沟谷,而几乎无山体,并且植被相当茂盛的原因。

点位:N29°33'E105°57'海拔:980m 仙人洞

描述:仙人洞高深各约10m,洞上部还有不高的稀疏植被,岩层近于水平,其厚度不一。洞左壁为一竖直节理裂隙,右壁为三层岩层,上顶为岩层覆盖,洞内节理发育,呈现不同方向,使得渗隙水丰富。仙人洞发育在女儿城砂岩的岩壁上,处于虎背岭背斜的轴部附件,下为莲花洞断裂。从岩性上看,是巨厚的女儿城砂岩中夹有砂质页岩和千枚岩,而上覆岩层破碎,垂直节理发育,在冷热冻融层向地下水等外营力的长期作用下,软弱的页岩、千枚岩等侵蚀较快,向里凹陷,而女儿城砂岩则突出,久而久之,形成今日仙人洞。

右侧产状:倾向40°,倾角10°;左侧倾向220°,倾角12°

成因:a.仙人洞处于背斜中段,由于背斜"倒八"张裂,向斜"顺八"张裂,节理裂隙非常发育。

b.洞左侧断层使洞壁形成剪节理.

c.两组剪节理交叉将洞内岩体与母岩体分离.

d.由于后期水流,冰川作用将分离的岩体冲走,即形成洞形.

e.洞内泉水发育,加上山体中的水滴长期沿裂隙渗透,使岩层发生崩落.

2015.08.27 宾馆->植物园->五老峰

点位:N29°32.954'E115°58.759' 海拔1070m 植物园

U型谷

描述:第四纪冰川遗址--冰窖,直径约11米,呈碗形,内有清澈的泉水,冰窖底部有明显的被刨蚀的痕迹,为U形谷地貌。冰窖北西南三面环山,地势陡峻,谷内坡势平缓,并堆积有晚更新世的冰碛泥砾层。

成因:由于冰劈作用导致岩体崩解,而后期在冰川作用的搬运作用下,崩解的岩体被搬运走,从而留下琬状构造--冰窖.

点位:N29°32 .876'E116°00.614'海拔:1318m 五老峰

角峰

描述:含砾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岩石节理先由构造运动形成,再由于冰劈作用使节理裂隙进一步张裂.

成因:.由于冰川的刨蚀作用,物理风化作用使得岩石张裂,随着地理崩塌,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构造,即刀脊,刀脊交汇的山峰称为角峰.

2015.08.28 宾馆->黄龙寺旁

2015.08.28 宾馆->三叠泉

点位: N29°34'E116°01'海拔 630m 三叠泉

成因:三叠泉在河流的溯源侵蚀、造山运动等地质作用共同作用下,地壳升降频繁,后期又由于冰川摩擦、流水冲刷而成。三叠泉是冰川在移动过程中,巨大的转折功能使得地质断层切割阶梯,也即循着冰川琢成三级“冰阶”,三叠泉的水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会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注入第一级大磐石上,又飞泻到二级大磐石,再喷洒到三级磐石,形成三叠。

三.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

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实习的日子我们收获了大学的课堂里没有的许多东西,学到了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与方法,学会了怎样学习,也学会了把一根警醒自己的惰性、使自己始终保持自强不息良好心态. 我觉得收获真是非常的大。可能使我从家两点一式的生活所致,还有我对社会的渴望了解。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的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比如何与同学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老师们是如何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再比如对困境的一种适应和敢于面对的良好心态,吃的差一些,睡的差一些,都并不是主要的,适应才是强者的生存之道.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通过庐山的这段实习,我受益匪浅,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认识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不在局限于书本,而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更深的了解的了自己的不足,该往哪个方向而努力,这些都是以前所部了解的。我想通过这次实习,我会认识到自己的更多不足,在学校的学习会更加努力,更加严于律己,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敢于实践,做合格的毕业生!这里也是我们初涉社会的开端,迈向美好而残酷的未来,我一直坚信自己的能力,即使人生路如顺德四通八达的公路,但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前进,永不言败!

庐山地理调查实习报告

庐山地理调查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实习 **年8月1日至**年8月8日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实习内容: 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实习生: 地理系**级本科函授班张雅芸、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分述:庐山植物实习报告实习**年8月1日至**年8月8日实习内容: 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实习路线: 8月2日下午: 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 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 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

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 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 ①、黄山松: 松科、直条型。 ②、扁柏: 柏科。 ③、马挂木: 木兰科。 ④、化香树: 胡桃科,落叶阔叶树。 ⑤、金钱松: 松科。 ⑥、小叶柏了树: 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 ⑦、灯台树: 回照科,落叶阔叶树。 ⑧、大花金鸡菊: 菊科。

庐山实习报告范文

xx实习报告xx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XX年8月1日至XX年8月8日 实习地点:xxxx 实习内容:xx的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生:地理系XX级本科函授班xx [一]、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阻与娟秀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光鲜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衡降水1917毫米,年平衡雾日191天,年平衡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衡温度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优良的气候和柔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出名的避暑胜地。 [二]、分述: xx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XX年8月1日至XX年8月8日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捷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捷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丰盛。森林覆盖率达%。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娟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捷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②、扁柏:柏科。③、马挂木:木兰科。④、化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⑤、金钱松:松科。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 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⑧、大花金鸡菊:菊科。 ⑨、胡桐树:胡桐科。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 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 ②、杉木: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用途:材用。③、金缕梅: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用途:观赏。④、山茶:山茶科,原产云南。用途:观赏及药用。⑤、平枝荀子: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⑥、南方铁杉: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观赏。⑦、青杆: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用途:材用及观赏。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产日本,用于观赏。⑩、么锦杜鹃: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用途:观赏、花作为药用。 二、xx群落类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 (一)、针叶林: 对于针叶林,我们所抽取的样方有两个点,一个是日照松林——黄山松群落。另一个是8月3日上午在回龙路1000米处的扁柏林——线状植被。 1、黄山松群落:分布在牯岭,属于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____(省、市、区、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 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____(省、市、区、县)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庐山实习报告范文2篇

庐山实习报告范文2篇 Model text of Lushan internship report 编订:JinTai College

庐山实习报告范文2篇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庐山实习报告范文 2、篇章2:庐山手绘实习报告文档 篇章1:庐山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 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 XX年8月1日至XX年8月8日 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 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生:地理系XX级本科函授班张雅芸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XX年8月1日至XX年8月8日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材料

实习报告 实习容:□认识实习(社会调查) □教学实习(□生产□临床□劳动) □毕业实习 实习形式:□集中□分散 学生:钱鹏飞 学号: 6002114144 专业班级:土木(道桥)144班 实习单位:庐山 实习时间:2016.4.13-2016.4.15

目录 一、实习目的 (2) 二、实习地区概况 (2) 三、实习容 (3) 漱玉亭、龙潭 (3) 卧龙桥 (4) 漱玉洞 (5) 庐山瀑布 (6) 海会水库 (7) 罗盘仪的使用 (8) 三叠泉 (9) 公路路堑 (11) 县狮子洞 (11) 四、实习总结 (13)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和拓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识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了解工程地质与土木工程专业有何联系。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实习了解了地质的目的(即一般的地质研究和为某种经济或工程服务);学会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学会有关地质观测的一些基本技能: 1、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2、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体的产状 3、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 4、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 5、地质观测点的观测与记录。 二、实习地区概况 地理位置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位于省市庐山区境,县一东,星子县以西。,相对高度1200~1400米。 地貌特征 庐山的地貌景观较为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 气候状况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目录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大学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实习报告例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由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一、实习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

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

庐山土壤地理实习报告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年级专业:2003级地理科学(师范) 姓名:陈漫遥 学号:032614239 指导老师:范小平、徐颂军 实习时间:2005-6-29——2005-7-8撰写时间:2005-7-9——2005-9-4

7月1日 7月2日 庐山土壤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05-6-29——2005-7-8 实习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 实习队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3级地理科学专业(师范)全体学生 及带队指导老师范小平、徐颂军、潘颖君等。 实习目的:认识庐山主要山地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掌握土壤地理野外调查的 基本方法;培养野外独立工作能力;初步掌握土壤的分层、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 值等的感知、辨认、校对、验证方法和实地实验方法;进一步验证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实习内容:分析庐山土壤的分布规律;观察庐山山地的主要土壤剖面(9个); 掌握野外土壤颜色、pH 值等简易实验方法。 实习用品:专业野外土壤地理实习用具。如,铁锹、小刀、皮尺、门塞尔色卡、 蒸馏水、滴管、pH 试纸、色盘(6格)、牙签、纸等。 实习路线: ① 2005年7月1日8:30——14:00 锦绣宾馆——大月山水库——大月山公 路旁——大较场:观察土壤剖面(山地棕壤、 覆盖黄棕壤+草甸土) ② 2005年7月2日8:00——11:00 锦绣宾馆——大月山公路旁:观察土壤剖面(黄 棕壤+埋藏古红土) ③ 2005年7月4日6:30——16:30 锦绣宾馆——五老峰——三叠泉:观察土壤剖面(石缝土)

④2005年7月5日7:30——13:00 锦绣宾馆——回龙路——黄龙寺——电站 大坝:观察土壤剖面(山地黄棕壤——主要剖面 一个;山地黄棕壤——对照剖面两个) 7月5日1.庐山概况 1.1 地理位置: 庐山地区的范围界定为北至长江,南至星子县,东到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岸湖口县,西至瑞昌县,包括庐山山体及以外的广大平原地区。 庐山地处:115°30′E——116°20′E, 29°20′N——29°50′N。气候上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地势上属我国第三阶梯;地貌上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势平缓,江河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植物葱郁,土壤肥沃,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1.2地质概况: 庐山位于江南台背斜与下 扬子凹陷的交接地带(图1),地 壳运动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 浆活动性较强,混合岩化作用 明显,地层较齐全,岩性复杂, 断裂发育,地貌形体典型多样。 图1:庐山及其临近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简图 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的北端及淮阳弧形构造的顶端(图2),受地壳上升运动和南北水平运动的影响,东西收缩而南北伸长,造成东北——西南向伸展的断块山,与外围地区断裂下陷的江河平原——九江平原、湖泊——鄱阳湖在地貌上形成鲜明对照。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地貌学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考察时间:10月28日——31日考察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考察内容;(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 1 / 6

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A、概况: 本次实习是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到校外的施工现场进行了见识实习,观察地质对土木工程及建筑物的影响,以及观察地质问题涉及的边坡,基坑,特殊土,桩基工程等,旨在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主要方式是认识实习,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了实习工作。作为一个土木工程的女生,我深深认识到自己同男生相比实践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加强学习。这次实习之后我的总结如下: B、实习目的与要求: 1. 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 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2. 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 3. 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时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 4. 了解地质对土木工程的影响以及防治地质问题的重要性。 5. 熟悉边坡防护、基坑开挖、放坡,特殊土、基坑工程等的基本形式。6.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 集体观念,掌握施工现场及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 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C、实习内容: 根据教学安排,我们土木工程专业来到了校外到庐山进行地质实习,

此次实习通过校外实习,进一步加固和加深课堂里学过的理论知识, 培养出用工程地质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一、岩石主要有三种类型: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 岩浆岩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也称火成岩。岩浆来源于地幔或地壳物质熔融部分。 沉积岩在地表环境下,由流水、风、冰川等介质,将风化作用 产物搬运到江河湖海中沉积,经过压实及一系列物理的或化学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沉积岩的基本特征是层状构造。常见的有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褶皱岩层。 变质岩变质岩是原岩在基本保持固态情况下,通过变质作用完成的。变质作用产生的地质背景不同,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变质岩。 由于地域限制,我们只观察了上图所示的变质岩,我深深了解到地质作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2、边坡护坡工程

【实习报告】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 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生:地理系2000级本科函授班张雅芸 [一]、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分述: 庐山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②、扁柏:柏科。③、马挂木:木兰科。④、化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⑤、金钱松:松科。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⑧、大花金鸡菊:菊科。⑨、胡桐树:胡桐科。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②、杉木: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用途:材用。③、金缕梅: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用途:观赏。④、山茶:山茶科,原产云南。用途:观赏及药用。⑤、平枝荀子: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⑥、南方铁杉: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观赏。⑦、青杆: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用途:材用及观赏。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产日本,用于观赏。⑩、么锦杜鹃: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用途:观赏、花作为药用。 二、庐山群落类型: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方法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 第三章土壤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内容 三、实验工具 四、实验步骤 五、黄棕壤概述 第四章植物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 三、实习区域气候条件 四、本区与山东地区的植物群落比较 五、主要植物 第五章水文学 一、长江 二、玄武湖 结束语 前言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于自然地理学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第三,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家探索精神。 第四,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实习方法

1.?踏勘法。通过对实习地线路的观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总体特征。 2.?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地图法。利用已有的地形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本科期间学习的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质地貌类型与构造岩石的关系、了解地层分布、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河流与地貌形成、生物分布与地理特征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壤类型与母岩间的关系等。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根据地理与旅游学院实习课程计划,本次本科二年级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根据实习内容、实习条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实习地选为南京及周边地区,主要实习地点根据实习内容,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具体实习线路。 实习出发前两天:开准备动员会;实习前室内辅导,进行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第一天:早晨乘客车从日照至南京,途中观察沿线景观变化。下午到达南京前观察六合瓜埠火山。 第二天:南京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国家地质公园 第三天: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 第四天:小茅山及中山垭口—中山陵 第五天:燕子矶—玄武湖 第六天:地质博物馆 第七天:返校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这次南京野外综合实习,地质地貌部分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习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包含对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认识底层剖面,识别主要的化石,判识基本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了解重要的内外动力地质现象,使书本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判读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定点,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记录地质现象、地质示意削面图、地质素描图,采集和编录标本以及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受到初步训练。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所了解,开阔眼界,培养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野外实习是地质地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靠教师讲解,更要靠学生刻苦学习,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与南京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1度14分—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119度14分。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为江苏省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景色优美是我国着名的风景旅城市,地理优越,风景佳丽,有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小区、江淮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

地理实习报告

地理实习报告 作为一名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在暑期进行了两周实习。通过实习,初步了解了授课的基本流程,相信这次实习为我大三的专业课程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今后工作积累一点的经验。现在,对这十来天的实习生活做一个大体的回顾。 一、备课 备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备课时不仅要对说讲述的内容熟悉掌握,而且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为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和其它学科有很密切的联系。备课时不仅要注意对本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注意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考虑到地理知识的理论性强,学生很难领会。我特地增加了一些图片模型,是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们便于接受。如讲到褶皱地貌时,因为我们地处平原,学生大多没看见过褶皱地形。如果在课堂上展示褶皱模型和做书本挤压成褶皱的实验,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褶皱地貌及褶皱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在讲解民风民俗时,适当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节日活动时的视频录像等等,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一目了然。 二、教学仪器的应用

随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普及。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新技术。由于本人电脑知识的缺乏和操作不熟练,为了不在课堂上出差,这回我可把电脑知识恶补了一回。对地理模型的选用,也要注意大小,既要让全班同学都看得见、看得清,还要方便易拿,不给教学活动造成麻烦。在展示完后,要放到学生们看不见的地方,不要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在照片的选择上要注意它的数量,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图片,而不重视所讲内容,本末倒置。太少了容易忽略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学生不能更好地熟悉当地人文现象,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三、授课 站在讲台上和坐在下面感觉就是不一样。课堂授课使一项组织性的工作。在课堂上要适当地分配时间,对讲解内容有轻有重,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不失适宜地展示一下教学模型、图片、视频等,不仅能缓解一下课堂的紧张气氛,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注意事项: 板书,虽然多媒体技术普及,但一手漂亮的板书还是不可缺少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弥补多媒体一闪而过的缺憾; 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授课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上课时要注意那些开小差的学生,适时地提问他们一些问题,使他们的思绪回到教学能容上来。但注意不要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会打击他的自尊心,不利于他们对后来课程的听讲。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949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学 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

南昌大学庐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南昌大学庐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作者:————————————————————————————————日期:

庐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经过六周的《供水水文地质》的理论学习和两次认识、辨别岩石的实验课后,迎来了我们期待已久的庐山工程地质实习。这次实习时间从2012年10月17日到2012年10月19日,共3天时间,两位实习指导老师。 一、实习目的 1.1.通过在九江庐山实地实习,认识庐山的地质概况和庐山地区地貌的 基本类型及其成因。 1.2.学习使用罗盘仪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1.3.了解溶洞的形成原因。 1.4.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1.5.学习野外辨别褶皱成因与三大类岩石的能力。 1.6.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辨别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产生时 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 1.7.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实习内容 根据实习安排,我们要在庐山进行为期3天的庐山地质实习,这次实习时间为共计3天,第一天上午到达温泉宾馆安排好住宿,当天中午12:50出发前往秀峰观察其地质概况。第二天上午到海会镇水库观察其 地质概况和河床沉积物,学习罗盘仪的使用,下午前往 三叠泉观察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以及认识庐山的节 理、褶皱和地质界面的认识。最后一天到隘口采石厂 了解沉积岩的特征,认识褶皱和断层构造,沿路返回 时观察狮子洞的溶岩现象。

第一天:秀峰 观测点一、秀峰大门门口河床 在这里我们主要的观看对象为残积物、坡积物以及洪积物。刘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下残积物、坡积物以及洪积物的概念,还讲了地下水的分类与寻找。残积物即经过淋浴作用残留在原地的松散破碎物质,具有较大的孔隙率,较高的含水量,破碎性强,易压缩,若要在其上建建 筑物可采取压实、灌浆的办法。坡积 物是指经过冲刷作用在坡脚形成的新 的沉积物。其颗粒细小,级配良好, 压缩性好,相对于残积物更适合作为 建筑物地基。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 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洪积 物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 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 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由于地形的不同,其厚度变化大,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其上部与残积物相接。坡积物底部的倾斜度决定于基岩的倾斜程度,而表面倾斜度则与生成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搬运、沉积在山坡下部的物质就越厚,表面倾斜度就越小。 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流作用和地壳作用。水流的侵蚀作用分向下侵蚀和侧向侵蚀。由于地壳上升,水的势能较大,所以一般在河流上游以下蚀为主,在河流下游以侧蚀为主。断层的水侧向侵蚀,可看见中游较宽。水流本身有速度,对河床有冲击作用;水流中有细小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磨损河床;溶解侵蚀等都使沟的形成的重要原因,河流在搬运过程中,随着流速逐渐减小,被携带物质按其大小和质量陆续沉积在河床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上游河床中沉积物较粗大,愈向下游沉积物颗粒愈细小。可看见节理面为张节理,由张拉应力引起的裂缝,裂缝面宽,延伸不长,不光滑。它是流水冲刷形成的沉积岩,主要是由于流水的冲刷,搬运和沉积而形成。在河底,粒径在20—200之间的为卵石,小于20的为漂石,它代表岩石受水流冲刷的程度的大小。此区河床比较粗大,河幔表面覆有细砂。其中流水的侵蚀作用最为显著,地面流水对岩层冲刷侵蚀,首先沿垂向张节理发育形成冲沟,流水继续冲刷侵蚀,冲沟加宽加深便形成沟谷。 观测点二、卧龙桥 在卧龙桥观测点。由于有流水的作用冲击,使秀峰的内部岩石地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片状发光的云母,黑色的石英以及灰色的斜长石。

庐山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旅游与地理学院地理系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概论 实习名称庐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实习成员 实习地点江西庐山实习日期 指导老师许树辉实习成绩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庐山风景区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基本特征; 2、明晰庐山风景区人地关系构架; 3、分析庐山风景区形成原因; 4、了解庐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现状、效益及问题; 二、实习内容 1、庐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条件与经营现状; 2、庐山风景区形成的地理解译; 3、庐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三、实习仪器设备 1、罗盘; 2、地图; 3、GPS。 四、报告正文(详细内容、过程、数据、结果、体会等,不够可加页) 一、庐山旅游经济的现状 集文化名山、教育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的庐山,改革开放以来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1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庐山自然保护区;1982年被 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成立庐山山南国家森林公园;1996 年以“世界文化景观”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以“冰川标本” 的独特地质景观,被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2002年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之 一,同年率先引进IS0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并获得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体系 认证中心现场通过;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 会评选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庐山游客2002年达到了150万人次,是1984年以来游客最多的一年;2003年财 政收入达到了1.31亿元;接待海外游客从1978年的5806人次增至2000年的3万多 人次,外汇创收在1978年7.82万美元的基础上翻了二十多倍,庐山旅游人数和 收入呈波浪式递增。 二、庐山旅游景区吸引力因素 一一各旅游点或旅游区的核心是旅游吸引力。能否称得上是旅游点、旅游区,关键是看它对本地、周边以更远的范围外的居民能否产生吸引力,让他们产生旅游 动机,成为现实游客,至于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则是其后的问题。所以 旅游吸引力的研究不可回避。人们常以年旅游接待量作为指标,来研究衡量一个 旅游区的旅游吸引力大小。一个旅游区开发理念越先进,发展思路越正确,那么 这个旅游区的吸引力就越大,年旅游接待量也就越大。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滨临鄱阳湖畔,雄 峙长江南岸。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 誉。庐山于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遘选标准C (13) (III) (IV) (VI)被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2007年5月8 13,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5A级旅游景,整个风景旅 游区山体呈椭圆形,长约25公里,宽约1O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屏蔽着江西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科1102班占俊毅 111080058 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地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计划,安排11级1、2班进行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通过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初步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通过学习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 实习路线: 6月6日——梅州出发 6月7日——匡夏宾馆——如琴湖、花径——锦绣谷(仙人洞、天桥) 6月8日——含潘口——五老峰——植物园 6月9日——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月山 6月10日——三宝树(黄龙寺、黄龙潭、五龙潭) 6月11日——九江——浔阳楼——九江城市规划展馆 6月12日——到达学校 实习内容 1.认识庐山地区基本地形、岩石及构造特征。 2.认识庐山地区的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3.掌握地质地貌的野外调查基本方法 4.山区河流水文特点考察

5.河流袭夺现象考察 6月6日,我们背着行李和工具,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北上的火车,开往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风景区,进行为期一周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出发前,我对庐山做了详细的了解:庐山,位于九江市庐山区内,九江县以南,星子县以西。它是世界级名山,相对高1,200~1,400公米。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芦林湖、石涧瀑、五老峰、险峰均为庐山著名的风景点,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势雄伟。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观音桥、周瑜点将台、爱莲池、三叠泉、含鄱口等。山中牯岭,又名牯牛岭,以有大块岩石状如牯牛得名,海拔1,056米。清光绪年间先後为英、法、美等国强行租占。1935年始收回。现兴建疗养院、休养所等多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她是一座千古名山,得全国人民厚爱及世界的肯定,获一系列殊荣:乃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全国卫生山、全国安全山、中华十大名山、世界遗产——我国第一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我们下了火车,坐上开往牯岭镇的盘山公路,这段路曲折连环,

桂林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系别: **************** 年级专业: **************** 学生姓名: ********** 学号: **************** 实习时间:2011-4-11——2011-4-24 指导老师:**************** **************** 2011 年4月24日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本次实习,要求我们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我们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1.实习时间:2010年3月22日——2010年4月4日 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等 三、实习过程概述 1、2011-4-11 ***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4-12 **市火车站乘车前往桂林,以及安排食宿。 3、2011-4-13 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4-14 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 5、2011-4-15.16 桂林——阳朔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4-17 七星岩、芦笛岩考察地下喀斯特地貌和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4-18 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4-19 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4-20 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庐山

庐山实习论文 庐山植物分布成因解析 学生姓名:黄宗财 年级专业:地理信息系统111班指导老师:邹凤琼康俊峰 学院:建测学院 2012年8月30日

庐山植物分布影响因素解析 摘要 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宗教名山,同时也是避暑胜地和旅游胜地。庐山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其冰川地貌和气候让人赞不绝口。庐山也是一个植物的天堂,有多种多样的物种,植物的分布也是很有特点,为了探究庐山植物的分布影响因素,我将结合庐山的实际植物分布与影响植物分布因素相结合,为你解析庐山植物的分布情况。 关键词:庐山,植物,分布,影响因素

目录 摘要 (1) 庐山的地理概要 (3) 庐山的植物类型与分布 (3) 植物总体分布影响因素: 气候 (7) 地形 (7) 土壤 (8) 植物局部分布影响因素: 水资源 (8) 阳光 (9) 人类活动 (9) 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庐山植物分布影响因素解析 庐山地理概要 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省北部,其西北滨长江,东南临鄱阳湖,位于29°28′—29°45′N,115°50′—116°10′E之间,属于亚热带气候,所以植物有常绿和落叶阔叶林,庐山最高海拔1473.8米,年均温度为11.5°,山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热状况存在垂直分异,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点,有温带针叶林,由于地貌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阳光的照射也同时影响到植物的局部分布,多重因素造就了庐山的魅力山川。 庐山的植物种类与分布 据统计,庐山维管束植物计有210科,735属,1720种。其中种子植物175科,661属,1517种;蕨类植物35科,73属,149种。 按中国亚热带自然历史条件,结合庐山地区地貌形体类型,其自然植被应当是森林,主要是阔叶林。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植被几乎破坏殆尽。现存的植被状况,从各种群落类型比较分析,次生的灌丛、草丛面积大于森林面积,次生的针叶林面积大于阔叶林面积。从分布地点来看,植被保存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在庐山山麓是秀峰寺、观音桥、白鹿洞、碧云庵等处,山体中有黄龙寺、乌龙潭、铁船峰、牧马场、汉阳峰、仰天坪、大月山、大马颈、莲花谷、王家坡、康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