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储层精细划分

储层精细划分

储层精细划分
储层精细划分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挖掘剩余油潜力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

进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工作。建立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基础之上的高分辨

率层序地层学1995 年引入我国油气勘探领域后,其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在油田开发

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 世纪60 年代,我国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依据陆相

盆地多级次震荡运动学说和湖平面变化原理,在大庆油田会战中创造出了适用于湖相

沉积储层精细描述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组为基础”的小层对比技术,80 年代

中期,在小层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又将这一方法进一步发展为“旋回对比、分级控

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56-58],使之更加适用于湖盆中的河

流-三角洲沉积,这项技术以其精细性和实用性,成为我国陆相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的

技术基础,得到了广泛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大庆油田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

技术,一种理论性强,一种实用性强,均属于地层学中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技术,

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各有其优缺点。本章首先简要介绍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

原理和大庆油田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然后对这两种方法的作了比较,最后综合

应用两种方法,对商河油田南部沙二段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建立了研究区沙二段

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

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层序地层学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的各个阶段。层序地

层学已发展成三个不同的学派,即Exxon 沉积层序、Galloway 成因层序及Cross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它们已成为层序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其共性是都与事件地层学相

关联,并且都是基于岩石地层旋回性以及相对地层格架的测定。主要差别在于旋回之

间界面的确定。Galloway 成因地层学使用了最大海(湖)泛面,Exxon 沉积层序使用

了不整合面,而Cross 的高分辨率测序地层则采用地层基准面原理。Cross 的高分辨

率层序地层与Galloway 成因地层和Exxon 沉积层序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采用二分时

间单元(地层基准面旋回),而后者采用的是三分时间单元。这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缺

点,只要弄清楚用的是哪一种方法,或是在同一研究中使用几种方法都是可以的[59] 。由美国科罗拉多区矿业学院Cross 教授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近年

来新掘起的层序地层学新学派[33]。该理论经邓宏文、徐怀大等传入我国后,在我国

第三章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24

陆相盆地储层预测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2,60],极大地提高了陆相盆地的储层预

测精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在现代层序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所依据的

仍然是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它与盆地或区域规模的层序分析不同在于,它以露头、

岩心、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建

立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骨架。这里所谓的“高分辨率”是指“对不同

级次地层基准面旋回进行划分和等时对比的高精度时间分辨率,也即高分辨率的时间

-地层单元既可应用于油气田勘探阶段长时间尺度的层序单元划分和等时对比,也适

合开发阶段短时间尺度的砂层组、砂层和单砂体层序单元划分和等时对比”[24]。

以郑荣才、邓宏文两位教授为代表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专家将高分辨层序地层的

理论运用于我国含油气盆地储层预测的实践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

层学理论。高分辨层序地层应用于陆相盆地层序分析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识别和划分

不同成因的界面与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20-26]。郑荣才教授根据他在辽河、胜利、长庆、大庆及滇黔桂等油田的实践,将不同构造性质的湖盆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序列

中的控制因素进行分类,根据界面成因特征提出了“巨旋回,超长周期旋回、长周期

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超短期旋回”的划分方案,建立了各级次旋回的划分标

准和厘定了各级次旋回的时间跨度,使得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高”的含义有了一个量的概念。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核心,识别基准面旋回所控制的层序结构类型、

叠加样式,及其在高级次的旋回中所处的位置与沉积动力学的关系,已成为“如何在地层记录中识别多级次地层旋回,并进行高精度的等时地层对比和建立高分辨率时间地层格架”的关键。郑荣才、彭军[26,61-69]等在研究四川、鄂尔多斯、辽河等陆相含油气盆地中、新生代地层高分辨率层序的实践中,率先对基准面旋回的结构叠加样式与沉积动力学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22-24]。圆满地解释了层序结构、层序叠加样式与可容纳空间/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变化,基准面升降幅度及沉积动力学条件

的相互关系。郑荣才等人的工作对于指导我国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的精细油藏描述、储层非均质性分析、流体流动[22]数值模拟和建立油气田范围内的

以单个储层砂体为识别单元的高分辨率时间地层格架,提高储集砂体的小层对比精度和注采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3.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及关键定义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

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和相分异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和组合类型发生的变化”[23]。

1.基准面

Wheeler(1964)[70]提出,基准面既不是海平面,也不是海平面向陆方向的水平

延伸,而是一个相对于地表波状起伏的、连续的、略向盆地下倾的抽象面(非物理面,图3-1),其位置、运动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断随时间变化。T.A.Cross(1996)[71]引用并发展了Wheeler 的基准面概念,认为基准面是一个相对于地表起伏的连续的势能面,而不是物理界面,它反映了地球表面与力求其平衡的地表过程间的不平衡程度。基准面描述了可容纳空间建立与消失及其与沉积作用相对关系的变化过程。基准面变化的趋势总是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升下降旋回。基准面的一个上升与下降旋回称为一个基准面旋回。基准面升降与沉积动力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23]:基准面下降到最低点时,引起包括滨岸带在内的地区发生暴露并遭

受侵蚀,此时可容纳空间(A)缩小至最小值,而沉积物补给通量(S)值则达最大值,河流所搬运的沉积物数量最多、粒度最粗,在河流入海(湖)口处产生强烈进积作用;当基准面上升到最高点时,情况正好相反,此时在河流入海(湖)口处产生加积-退积作用;在基准面从最低点上升到最高点,或从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位置的两

个半旋回区,则会出现与沉积动力学条件变化相对应的进积→加积→退积(上升)或加积→进积→局部遭受侵蚀(下降)的地层响应过程。

图3-1 基准面特征与侵蚀、路过、沉积作用的关系(据Cross,1994 修改)

Fig 3-1 The affect of base level with erosion, pass by, sedimentation

2.可容纳空间

可容纳空间是指地球表面与基准面之间可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在基准面旋回期

第三章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26

间相域内保存不同沉积物体积的过程称为沉积物体积分配。它是地层基准面旋回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导致的沉积过程的动力学响应。其在地质记录中的沉积学和地层学响应表现为:地层旋回的对称性随时空变化、相分异作用、进积/加积地层单

元的叠加样式。可容纳空间随基准面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并产生沉积物保存、剥蚀、

过路不留和非补偿四种地质作用,关系如图3-1 所示。

3.旋回对称性

沉积物体积分配的地层学响应之一是地层旋回对称性,它是指以岩石形式保留下

来的基准面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比例的记录。而对称性旋回是指在基准面旋回的上升

半周期和下降半周期沉积了大致相等的岩石厚度,构成旋回的相序组成呈对称形式。

地层的旋回性变化是地层对比的辅助信息。

在一个成因层序中,旋回对称性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变化是不同的(图3-2)。在

冲积平原和海岸平原的上部,地层旋回通常由基准面下降时形成的不整合和上覆的基

准面上升时期堆积的沉积物组成,形成不对称旋回。滨海环境(混积的海岸平原下部

和浅海)中的地层一般形成对称的地层旋回。滨面和浅海陆架的地层最常见的情况是

形成基准面下降非对称旋回。在中-外陆棚环境,地层旋回的对称性逐渐增强。总之,地层旋回的对称性变化是基准面变化期间可容纳空间变化的函数。

图3-2 有效可容空间盆内迁移的沉积响应(据邓宏文)

Fig 3-2 The sedimentation Response to the migration of effective accommodation space 4.相分异作用

相分异作用是沉积物体积分配的沉积学响应,指的是基准面变化周期中岩石的沉

积学属性的变化。它反映了原始地貌要素保存的程度,以及存在于不同时间的沉积环

境中的地貌要素类型的变化。相分异程度则是融入地层记录中的原始地貌要素的数量

和比例。相分异作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基准面变化周期中的单个相属性的改变,另一种是在沉积地形剖面的相同位置沉积相或相序发生完全变化。相分异作用导

致了同一地理位置相同沉积环境或沉积相几何形态、相类型、岩石内部结构的差异,

同时也是地层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5.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

在基准面连续变化的时间域内,由于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地表不同地理位置可分

别产生侵蚀、沉积、路过不留和欠补偿沉积等四种不同的地质作用,导致基准面上升

期堆积在盆地边缘相域内的沉积物体积增加,靠近盆地中心相域的沉积物体积相应减少;而在基准面下降期则堆积在盆地边缘相域内的沉积物体积减少,靠近盆地中心相

域的沉积物体积相应增加。沉积物体积分配作用导致或影响旋回的对称性、成因层序

的叠加样式、相分异和原始地貌要素的保存程度等相域特征的变化。地层旋回的对称

性变化表明,在时间地层单元沉积的范围内,由于体积分配作用沉积物的堆积是不连

续的,因而在不同地理位置,地层有时由岩石+岩石组成,有时由岩石+不连续界面

组成。其时间对比关系是:冲积平原环境基准面下降期间形成的地层不连续面在时间

上相当于沿斜坡向下临滨或三角洲环境中基准面下降期形成的地层;临滨位置的准层

序上覆的洪泛面(海、湖侵冲刷不整合面)在时间上相当于海(湖)岸平原和冲积平

原位置基准面上升期沉积的地层。这是基准面旋回等时对比的重要概念。

6.地层叠加样式

地层叠加样式是沉积物体积分配的另一个沉积学和地层学响应。在这方面的研

究,中国学者走在了前面。郑荣才等(2003)[23]在分析了基准面升降与沉积动力学

关系的基础上,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周期,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详细

讨论了层序结构、层序叠加样式与可容纳空间/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 比值)变化、基准面升降幅度及沉积动力学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不同结构和叠加样式的短

期基准面旋回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中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的

标准层序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基准面旋回和叠加样式与沉积动力学关系的分析方法

适合中国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3.1.2 地层旋回识别及等时对比技术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主要依据基准面旋回、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导致岩

第三章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石记录的地层学和沉积学特征的过程-响应原理进行的。而成因层序对比是通过相序

的变化识别旋回的边界与位置,进而分析连续的层序在空间上的排列或沉积样式,划

分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来实现的。

地层旋回是在相序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来的,因为相序及在纵向上的相分异,直

接与基准面旋回中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密切相关。地层记录中不同级次的地层旋回,记

录了相应级次的基准面旋回,所以岩性露头剖面是高级次旋回识别的基础。通过取芯

观察,可建立合理的测井响应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测井曲线确定的短期旋回及依

据其相组合和叠加样式进而识别中期旋回。地震反射界面基本上是等时面或平行于地

层内的等时界面,而地层基准面旋回与界面具有成因地层单元和时间界面的含义,因

而鉴于目前的地震分辨率特征可用地震反射剖面来识别长期基准面旋回。经典层序地

层学特别重视海平面升降周期对地层层序形成的重要影响,能对地层层序内体系域进

行合理的划分。以地层基准面原理为识别基础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成因层序划分却

可小到数千至数万年级,时间域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体系域内的准层序,因此这为地

层旋回的更精细对比与精确预测储层分布和时空演化提供了可能。

1.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技术

①岩相物理性质的垂向变化

指的是“相”的内部结构、构造、层理特征或其他性质的垂向变化。当地层由某

一岩相组成时,这种变化往往与可容纳空间的增加或减少有关,槽状交错层系厚度的

增加常常反映可容纳空间的增大。露头和取芯剖面是获得岩相物理性质的垂向变化的

基础资料。

②相序或相组合的变化

相序和相组合记录了彼此相邻的沉积环境在地理位置上的迁移。当相序或相组合

反映了沉积环境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方向的迁移,或水体由浅变深的退积变化时,

它代表了可容纳空间增加的过程,如河流点砂坝与冲积平原组合;反之,当相序或相

组合反映了沉积环境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方向的进积变化时,则代表了可容纳空间

减少的过程,如河口坝的形成。这种性质在露头、岩心的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中均可

获得。

③旋回的叠加样式

构成较长期旋回的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反映了长期旋回形成过程中A/S 比值的

变化。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不外乎 3 种,即进积、加积和退积,它们是较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或下降过程中向可容纳空间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结果,因此是识别较

高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基础。地层的测井响应提供了旋回叠加样式的最好信息。

④地层的几何形态

在地震剖面中,地层的几何形态及地震反射终端性质常用来识别地震层序的界

面,这些标志也可用来识别较高级次或较长期基准面旋回,如上超现象反映可容纳空

间的增加或A/S 比值的增大,顶超现象代表可容纳空间的减少或A/S 比值的减少。

整一现象则反映地层处于加积状态,可容纳空间变化不明显等。

2.地层旋回的等时对比

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是在依据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建立高分辨率地层对比

格架后进行的。它是同时代地层与界面的对比,不是简单地砂对砂、泥对泥,不是旋

回幅度和岩石类型的对比,而是根据在一个旋回中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地层发育特点进

行对比。可容纳空间增加到最大值或减少到最小值的单向变化的极限位置为基准面旋

回的转换点,它在地层记录中某些位置表现为地层不连续面,某些地理位置则表现为

连续的岩石序列。因此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一方面强调注意确定什么时候岩石与岩石

对比、岩石与界面对比或面与面对比。不仅一个完整旋回可以和相邻的另外一个完整

旋回或半旋回对比,也可以将向上变细的半个旋回和另一个向上变粗的半旋回对比,

甚至可以和无沉积记录的一个面进行对比。另一方面认为基准面旋回所控制的成因地

层单元的地层分布型式、地层旋回的厚度和对称性、以及相域分布与相特征是有规律

可循的,因此是可预测的。实际对比过程中,总的原则是先进行较大旋回对比,然后

依次进行较小旋回对比。层序地层学理论认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层序地层学格架

的主因,而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否为控制层序演化的唯一因素,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否一

致等问题一直都存在争议。对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而言,由于出现在区域范围内的

多级次地层记录可跨越各种沉积环境,因而以地层基准面识别为基础的高分辨率地层

等时对比不依赖于沉积环境,也不需要了解海平面的位置与运动方向。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过程中,对短期旋回的划分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划法:一

是砂漏形划法,即以冲刷面及其对应面为短期旋回的顶底界线-地层旋回起始点为基

准面下降半旋回与上升半旋回的转换点,反映基准面上升后又下降的旋回过程,这也

是目前较为通用的划分方法;而另一种是纺锤形或菱形划法,即以湖(海)泛面及其

对应面为短期旋回的顶底界线-地层旋回起始点为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的

转换点,反映基准面下降后又上升的旋回过程。赵翰卿[58]认为砂漏形划法虽与层序

第三章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30

的概念和划法一致,但往往把一个成因地层单元划分为两个短期旋回,破坏了对储层

的连续性和连通状况的认识,尤其是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存在的区域,同一

个成因地层单元的水下分流河道在基准面下降半旋回过程中已切入到同期三角洲前

缘的河口坝砂体内部,并且在后来的基准面上升半旋回过程中河道内充填了砂体,它

们与河口坝砂体完全处于同一层位,又互相连通,在地层对比和油田开发中均难以将

其分开,从而提倡使用纺锤形划法。

3.2 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简介

在内、外地质营力的长期作用下,沉积岩普遍具有多级次的旋回性,利用此特征

可以有效地逐级划分对比地层剖面。根据松辽盆地北部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的基本

特征,大庆油田的石油地质工作者提出了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

对待”的小层对比方法[56-58]。采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是“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原则,在对比砂层组内部的小层或沉积单元时,应根据河流-三角洲沉积的不同相带、砂体

发育的不同模式,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

三角洲外前缘及稳定的湖湾沉积和滨外坝沉积,采用湖相稳定层的对比方法。该

相带砂体主要是在湖浪夷平作用下形成的稳定层状加积模式(图3-3),对比中应以小

旋回界面线控制层位,按层位稳定、岩性相近、曲线形态相似、厚度比例相当等特征

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泛滥-分流平原相及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干枝状三角洲的大

部分前缘相,采用河流相不稳定沉积层的办法划分和对比沉积单元(相当于小层的级别,是河流-三角洲分流沉积的一次旋回层和最小可对比单元,用此概念主要与前缘

相成层沉积相区别)。以完整或不完整的一次河流旋回层界线控制层位,依据砂体的

宏观分布模式,按照同一沉积单元内河流相的透镜状砂体厚薄不等、宽窄不一、岩性

突变、砂泥相间和曲线形态易变等特征划分对比沉积单元。其泛滥平原相为大型曲流

带的透镜状砂体,在剖面上呈“之”字形交错叠置(或切割)的模式(图3-3);分流

平原相为若干个层位相当的分流河道砂岩透镜体及其河间沉积物组成的厚薄不等的

豆荚状旋回层,在纵向上不规则叠置(或切割)的模式。他们主要是在河流单向水流

作用下,以强烈切割-充填方式及决口、泛滥方式形成的。由于不同河道或同一河道

的不同部位水流强度和切割深浅有所不同,原地形也有起伏,造成河道砂的原始堆积

厚度有所不同,再加上后期河流的不均匀冲刷和砂、泥岩的差异压实作用,使保留下

来的河道砂岩厚度各异,旋回界线也起伏不一,因此不能采用稳定沉积层那种按厚度31 比例进行对比的方法。坨状、枝-坨过渡状及席状三角洲内前缘相同时采用上述

对比方法。这一相带是在河流与湖泊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因此也可称河-湖过渡

其相模式是在相对稳定层层叠置的席状砂中,断续地分布着一些切割-充填式沉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图3-3)。针对其大面积分布的席状砂可采用最小层对比方

对其中分散的水下分流砂体采用河流相的对比方法,按其局部的自然可分性进行

对比,不按薄层的层次硬性劈分。

图3-3 河流-三角洲沉积各相带加积模式(据隋军等)

Fig 3-3 The aggradation mode of fluvial -delta facies

在砂岩组内划分对比小层或沉积单元时,应根据油田沉积相研究成果圈定研

所要对比层段主体砂岩的相带位置和三角洲模式,决定采用上述哪种对比方法。

或沉积单元的划分,要以河流-三角洲沉积的一次旋回层为基本单元。在河道砂

中发育的层段,常常出现不同时期砂岩的严重切割和叠加。考虑到沉积单元在注

第三章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及测井曲线上的实际可分性,单元的划分还应考虑夹层

状况。

应用测井曲线形态划分对比河流相沉积单元必须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应该正

河流旋回层的基本特征和界限标志,河流旋回层都是以底部冲刷面、厚层河道

填及顶部泛滥沉积物组成的正旋回为特征,一般应按正旋回组合划分沉积单元

冲刷面和夹层(泛滥沉积物)是识别旋回界线的两个重要标志,但使用时要注

它们是单元间的还是单元内的沉积现象;其次,要研究多期河流旋回层的特征

划分问题,由于河流具有强烈的切割能力,不同时期河道位置又有明显的继承性

完整旋回层叠置形成的复合砂体,成为河流沉积的普遍特征,因此对厚砂层的

识和处理是划分河流相沉积单元的关键。总之,应在充分认识河流相旋回层的

征,厚砂岩类型和旋回界线的基础上,以一次河流旋回层为基本对比单元,以

界线控制层位,依据测井曲线形态上的自然可分性与旋回完整性,按照河流相

宏观分布规律,通过综合对比,才能更准确地划分沉积单元。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相控旋回等时对比的比较[56-58]

.1 研究内容和精细程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相控旋回等时对比均属于地层学中的精细地层划分、

术,目的都是要建立以成因地层单元(短期旋回与小层或单砂层都是油田范围

比的最小进积/加积成因地层单元)为基础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当应用

料和研究的对象相同时,两种技术达到的精度也应该是一样的。有人认为相控旋

对比技术不具有地层预测功能,其实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技术本身也不具有

能,而是由于运用了沉积学和地层学原理,并通过精细地层对比,充分地揭示

时空分布的有序性,才得以实现对地层三维空间分布的预测能力。

两种方法的划分级别能否恰好对应还有待研究,但大致对应关系如表3-1。大

田储集层精细描述程度已达到单砂层,将深入至流体流动单元的规模;而高分辨

序地层学储集层开发中的划分精度为Ⅴ级层序。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短

面旋回转换点相当于相控旋回等时对比中的小层沉积单元界线。高分辨率层序中的“穿时”概念与相控旋回等时对比中“串层或等厚对比、岩性对比”相当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密集段”与相控旋回等时对比中的泥岩标志层相当。

储层识别方法

储层识别方法 研究区储层物性可以反映在地球物理测井参数上,对于研究区的储层识别可以充分应该常规测井并结合测井新技术。储层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自然电位曲线结合自然伽马曲线,并通过中子、密度、声波、电阻率曲线等特征判别储层好坏,若结合地质特征、钻井、录井显示、试油资料以及岩心分析等,更能综合准确分析储层的好坏。储层的测井划分标准: (1)好储层 岩性较纯,泥质含量较低。在井眼正常的情况下,常规测井自然电位负异常,并异常幅度大,一般大于20mV,自然伽马一般集中在40-70API;电成像图上呈棕黄色显示,排除暗色泥质条带和高亮度致密岩性。 孔隙度较大:常规测井上声波时差大于230μs/m;且随泥质含量增大而有所增大;井眼正常处,补偿密度值一般小于2.5g/cm3;核磁测井孔隙度较大,T2分布谱大多分布在T2截止值的右边,T2分布谱越靠右分布越好。 渗透性较好:常规测井上,储层井径正常或略有缩径,深浅双侧向(深中感应)电阻率有或无差异;在排除泥质影响情况下,斯通利波能量有衰减。 (2)中等储层 岩性较纯,泥质含量较低:井眼正常的情况下,常规测井自然电位负异常幅度中等-大,一般在10-20mV,自然伽马一般集中在60-95API; 孔隙度较大:常规测井上声波时差大于220μs/m;且随泥质含量增大而有所增大;井眼正常处,补偿密度值一般小于2.6g/cm3;核磁测井孔隙度较大,T2分布谱大多分布在T2截止值的中-右边,孔隙以中孔为主。 渗透性较好:常规测井上,储层井径正常或略有缩径,深浅双侧向(深中感应)电阻率有或无差异;在排除泥质影响情况下,斯通利波能量有衰减。 (3)差储层识别方法 岩性较纯,泥质含量较低:井眼正常的情况下,常规测井自然电位负异常幅度中等-大,一般在小于10mV,自然伽马一般集中在70-95API; 孔隙度较小:常规测井上声波时差小于220μs/m;且随泥质含量增大而有所增大;井眼正常处,补偿密度值一般大于2.6g/cm3;核磁测井孔隙度较大,T2分布谱大多分布在T2截止值的中-左边,孔隙以小孔为主。

储层描述基本单元为小层

储层描述基本单元为小层。 1)沉积微相描述 ①岩石相及组合 描述不同岩石相类型的沉积特征以及其组合特征。 ②测井相 依据岩心组合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各类微相的测井响应模式,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全区单井沉积微相划分。 ③沉积微相 ss="MsoNo rmal" style="text-indent: 27pt; line-height: 22.5pt;">确定出沉积微相类型,并描述不同沉积微相的特点,包括岩性、沉积构造、沉积韵律等。 ④平面微相展布特征 描述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并编制出各小层的平面沉积微相图。 2)地应力及裂缝描述(裂缝油藏重点描述) ①地应力 描述地应力状况,包括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方向和大小。 ②裂缝描述 结合以前对裂缝的认识,分组系描述裂缝性质、产状及其空间分布、密度(间距)、开度等。 3)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①孔隙类型 描述薄片、铸体、电镜观察到的储层孔喉情况,参考成因机制,确

定储层孔隙类型(原生孔、或次生孔、或混杂孔隙类型等)。并描述不同孔隙类型的特征。 ②喉道类型 确定对储层储集和渗流起主导作用的喉道类型并描述其特征。 ③孔隙结构特征参数 描述各类储层的毛管压力曲线特征,确定其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主要包括:排驱压力(MPa)、中值压力(MPa)、最大孔喉半径(μm)、孔喉半径中值(μm)、吼道直径中值(μm)、相对分选系数、孔喉体积比、孔隙直径中值(μm)、平均孔喉直径比等。 ④储层分类 以渗透率为主对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确定分类标准,并对孔隙结构和储层进行分类,描述各类储层的物性及孔喉特征。 ⑤储层粘土矿物分布特征 确定出储层粘土矿物的主要类型,描述其在储层中的分布特征。 ⑥储层敏感性分析 描述储层的敏感性特征。 ⑦储层评价 通过以上的储层描述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 4)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 ①储层物性 研究储层的“四性”关系,建立储层物性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根据模型解释储层物性参数。

油田储层物性变化

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性质变化的机理和进本规律 班级:石工10-9班姓名:林鑫学号:2010022116 对于大多数油田来说,随着开发的进行,注水量的增加,油田储层的性质也随着变化,大多数情况是储层物性变差,以下,主要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储层岩性、原油性质和润湿性变化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 孔隙度在油田开发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注入水的冲刷下,中高渗储层水洗后,孔道内的衬边粘土矿物多被冲刷掉,孔道增大,且连通性能变好,发生了增渗速敏,尤其是“大孔道”在注水开发中变得越来越大, 相应地储层( 尤其是高渗储层)的渗透率增高,从而加剧了注入水的“水窜”,影响油藏的开发效果。另一方面, 一些泥质含量较高的砂体,孔隙大小一般未发生变化, 甚至有缩小趋势。 在实际条件下,注水井与产出井之间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流体的流动速度不同及岩性的差异,不同岩石中的微粒对注入速度增加的反应不同,有的反应甚微,则岩石对流动速度不敏感;有的岩石当流体流速增大时, 表现出渗透率明显下降。因此,地层的渗透率变化是受岩性、注入速度等条件限制的,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这种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导致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加重,加大了储层开发的难度。 例如: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层为砂岩储层,泥质胶结为主,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砂岩中的胶结物不断被冲刷带出,胶结物含量逐渐减少。开发初期颗粒表面及孔隙间充填较多的粘土矿物,到特高含水期,样品颗粒表面较干净,粒间的粘土矿物减少。从不同含水期相同能量带的毛管压力曲线对比也可看出,由开发初期到特高含水期, 毛管压力曲线的门限压力减小,说明最大孔喉半径增大,随着最大孔喉半径增大,流体的流动能力增强,渗透率有较大幅度提高。而沙二8层粒度细、孔喉细小、泥质含量高,随着油田注水开发,蒙脱石膨胀、高岭石被打碎等原因部分堵塞喉道,使得孔喉半径变得更小,导致了储层的渗透率降低。 储层岩性的变化 对于储层岩性的变化主要从粘土矿物和岩石骨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注入水对粘土矿物的作用主要有两种:水化作用和机械搬运与聚积作用。注水过程中储层内水敏性强的粘土矿物吸水膨胀,原来的矿物结构遭到破坏。因此,水驱后储层中孔道中心的粘土矿物被冲散、冲走,在微孔隙处富集。由于注入水总是沿着物性好、渗透性好的部位流动,这样就使原来粘土矿物少的部位水驱后粘土矿物变得更少,而原来物性差、分选差的部位粘土矿物含量变得更多,结果是粗孔道更加通畅,细孔道更容易被堵塞,从而使两者的差距加大。 注入水对岩石骨架的作用为溶蚀作用。虽然储层中矿物的溶解度很低,但是长期积累的效果对整个储层而言也不可忽视,溶蚀作用的结果是水淹层的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孔隙度增大。尤其是高渗透条带,注入介质所造成的冲刷、溶解现

储层精细地质研究进展

第28卷第2期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Vol .28No .22006年6月 J ournal of Earth Scienc es an d Environ ment Jun .2006 [收稿日期] 2005-05-08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边缘地质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MSGL 04-3) [作者简介] 吴诗勇(1971-),男,安徽太湖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油田开发地质学研究。 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吴诗勇1,2,李自安1 (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要] 水驱采油后期,油层的含水率越来越高,然而大量的可动剩余油却滞留于地下。要提高这部分油层的采收率,必须加强对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认识。精细地质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在这种背景下,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旨在对其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从储集层砂体几何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孔、渗空间变化特征出发,概述了精细地质研究的内容为细化开发单元、成因单元砂体的连续性和连通性描述、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单元的划分、流动单元的研究、表外储层研究、地质建模等。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精细地质;成因单元;结构单元;流动单元;表外储层;综述 [中图分类号] TE 122. 2;P 618.1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6561(2006)02-0058-07Actuality and Dev elopment of Fine Ge ology WU Shi -yo ng 1,2 ,LI Z i -an 1 (1.Guangzho u Institute of G 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 my of Scienc es ,Guangzhou 510640,Guangdo ng ,C hina ; 2.S ch o ol Graduate ,C hine se A cademy of Science s ,Beij ing 100039,C hina ) Ab s tra ct :At the later stage of w ater -driven ex ploitatio n ,so me proble ms appe ared ,o ne is the hig h w ater co ntent in the oil strata ,and the other is a gre at de al of surplus oil detained in the strata .To enhance rec overy ratio ,it is nec essary to have a better u nderstan d on the micro -hetero geneity of reserv oir .As a m easure to res olve these pro b -lem s ,the stu dy of fine geolo g y gets alo ng very well .B ased on the ge om etric fe atures of reserv oir ,structure an d the spatial variatio n of bore -se epage ,this paper carries o ut the followin g six aspects :①ac curate divisi on of ex -ploitation u nits ;②descripti on of continuity of genetic u nit ;③division of internal structure u nit of sand -b od y ;④investigatio n of flow unit of reservo ir ;⑤rese arch of outside -deli mited reserv oir ;⑥geolo gic m odelin g .At last ,thre e develo ping tren ds of fin ge olog y are put forward to afford so m e i de as for the future rese arches .S o it will of -fer so me effe ctive techn olo 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of oilfield . Ke y w ord s :f ine geolo gy ;genetic u nit ;structure unit ;flow unit ;o utside -delimited reserv oir ;review 0 引言 精细地质是储层表征的重要内容,其研究得力于石油生产的需要及相应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一些主要产油国的油气田相继进入高成熟开发阶段,由于勘探成本 的大幅度上升,提高油气采收率便成为老油田获取 最大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因而要求储层地质研究向更精细、定量化方向发展。 (2)新理论和技术的诞生,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储层精细描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中国一些老油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

储层

储层:凡是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地层的岩石构成的地层叫储层。 储层地质学:是一门从地质学角度对油气储层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评价及预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内容:储层层位、成因类型、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含油性、储集岩性几何特征储集体分布规律、对有利储层分布区的预测。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大于常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测得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剩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剩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残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低渗透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低、毛细管压力高、束缚水饱和度高 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论述碎屑岩储层对比的方法和步骤: 1、依据 2、对比单元划分 3、划分的步骤 1、依据:①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地层变化、规律及特殊标志层等。在地层的岩性、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依据单一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进行对比;在地层横向变化较大情况下依据岩性组合②沉积旋回: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表现在升降的规模大小不同。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存在次一级规模的升降运动,地层剖面上,旋回表现出次一旋回对比分级控制③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及所含流体性质,电测曲线可清楚反映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有自己的特征对比标志可用于储层对比;测井曲线给出了全井的连续记录,且深度比较准确,常用的对比曲线: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感应测井曲线 2、对比单元划分:储层层组划分与沉积旋回相对应,由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砂层组和单油层。储层单元级次越小,储层特性取性越高,垂向连通性较好 3、划分的步骤: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心沉积相标志研究、单井剖面相分析、连续剖面相对比和平面相分析四种方法 岩心沉积相标志的研究方法是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可分为三类: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单井剖面分析是根据所研究地层的露头和岩化剖面,以单井为对象,利用相模式与分析剖面的垂向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确是沉积相类型,最后绘出单井剖面相分析图;连井剖面相对比分析主要表示同一时期不同井之间沉积相的变化,平面相分析是综合应用剖面相分析结果进行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方法。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①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②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③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扇三角洲储层特征? ①碎屑流沉积。由于沉积物和水混合在一起的一种高 密度、高粘度流体,由于物质的密度很大,沿着物质聚集体内的剪切面而运动。②片汜沉积。是一种从冲积扇河流末端漫出河床而形成的宽阔浅水中沉积下来的产物,沉积物为呈板片状的砂、粉砂和砾石质。 。③河道沉积。指暂时切入冲积扇内的河道充填沉积物。④筛积物。当洪水携带的沉积物缺少细粒物质时,便形成由砾石组成的沉积体。 碎屑岩才沉积作用:垂向加积、前积、侧向加积、漫积、筛积、选积、填积、浊积 喉道:在扩大孔隙容积中所起作用不大,但在沟通孔隙形成通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对狭窄部分,称为喉道。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喉道间的配置关系。 碎屑岩的喉道类型:孔隙缩小型喉道、缩颈型喉道、片状喉道、弯片状喉道、官束状喉道 孔隙类型: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孔隙 排驱压力: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它是泵开始进入岩样最大连通孔喉而形成连续流所需的启动压力,也称阀压。 成岩作用:指碎屑沉积物在沉积之后到变质之前所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变化。 同生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尚未完全脱离上覆水体时发生的变化与作用的时期。 表成岩作用:指处于某一成岩阶段弱固结或固结的碎屑岩,因构造抬升而暴露或接近地表,受到大气淡水的溶蚀,发生变化与作用的阶段。 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岩石、流体、温度、压力 孔隙水的流动方式和动力:压实驱动流、重力驱动流、滞流 碎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哪些?分别对孔隙有什么影响? 根据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可将碎屑岩的残岩作用分为两大类:一是降低储层孔渗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其次压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其中机械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重力及静水压力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碎屑颗粒紧密排列而使孔隙体积缩小,孔隙度降低,渗透性变差的成岩作用;胶结作用是指孔隙溶液中过饱和成分发生沉淀,将松散的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院(系) 考试日期 2008年6月20日

1、请论述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特点。(20分)。 答: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 不断提供和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整个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比如发展水平技术,为确定性建模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发展和建立最优化的数据库,从中可进行地球物理和地质建模及生产模拟。目前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如历史拟合和建模等主题已引起世界各石油公司的关注。总之,各学科描述技术紧密适应地质描述及建模的需求发展。 (2)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现代油藏描述的直接目的在于准确提供油藏数值模型,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传统的油藏模型是以少量确定性参数(钻井取芯及测井),以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参数求取及空间分布内插。结果所提供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体变化的非均质性及随机性。由于地质变量在空间具有随机性和结构化的特点,为了准确求取油藏各项特征参数,仅二十年来发展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随机模拟理论为油藏描述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使油藏非均质性特征得以更准确地描述,可以建立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模型。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数估计,地址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应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对地质变量进行局部的最优化估计。二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勘探开发都有重要影响,储层模型中对非均质性的描述与表征是关键。地质统计学中的随机建模技术就是针对非均质性研究提出来的,随机技术是联系观察点和未采样点之间的桥梁。其目的是以真实和高效的方法在储层模型中引入小型和大范围的非均质性参数。三是各种资料的综合应用。油藏描述涉及多学科、多类型资料信息,如何系统的匹配使用好各种资料信息至关重要,地质统计学为此提供了许多方法,如指示克里金技术可将定性的信息进行系统编码,将定性的概念定量化。协同克里金可综合多种类型的信息,给出未采样的参数值落入任一给定范围的概率分布。通过定量回归处理出的模型与多种信息资料取得一致,而不是地质模型、地球物理模型、生产模型自成系统无法综合在一起。四是不确定性描述,静态、动态的确定性模型很难反映油藏地下复杂的变化,只有通过不确定性描述,从地质统计观点概括和综合地质模型,才能真实地反映复杂的油藏模型,而不会导致传统油藏模型把控制流体在油藏中运动的复杂地质现象过于简单化,如“蛋糕层模型”,用这种模型模拟的历史表明,往往给出了过于乐观的油藏动态预测,造成开发过程的低效益。(3)建立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管理系统 ①地质、地震、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钻井、完井、开发、采油)等学科的资料及成果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映地下油藏特点。以井为出发点的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等学科,能提供油藏的各种精细参数,但是在空间上的分布的尺度较小,尤其是勘探早期,探井很少,在如此稀疏的空间上所采集到的数据,难以代表整个油藏,它们的数据与油藏参数也有某种相关性,但却无法直接求出油藏各种参数的精确值。这主要是地震资料本身的分辨率不高,而且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若把这些学科的资料与成果综合起来用于油藏描述,肯定比只依靠单门学科好,所建立的油藏模型一定更为可信。 ②现阶段,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是以地质、地震、测井地球化学、油藏工程及计算机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为依据。它必须通过各学科研究人员的相互配合,把各方面研究成果互相渗透、综合利用,才能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效益。目前我们在油藏描述研究中,还存在着主要依靠单一学科研究,多学科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同国外石油公司多学科协同作战、科学严密的管理方法相比,我们的管理

第二章 系统的层次划分

第二章系统的层次划分 1.简述 N层的应用软件系统,由于其众多的优点,已经成为典型的软件系统架构,也已经为广大开发人员所熟知。在一个典型的三层应用软件系统中,应用系统 通常被划分成以下三个层次:数据库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界面层。如下图 (图2.1)所示: 图2.1 其中,应用服务层集中了系统的业务逻辑的处理,因此,可以说是应用软 件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软件系统的健壮性、灵活性、可重用性、可升级性和可 维护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服务层的设计。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良好架 构的应用服务层,是应用软件开发者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应用服务层的设计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通常还需要对应用服务层 作进一步的职能分析和层次细分。很多开发者在构建应用服务层的时候,把数 据库操纵、业务逻辑处理甚至界面显示夹杂在一起,或者,把业务逻辑处理等 同于数据库操纵,等等,这些,都是有缺陷的做法。我们将就在这个方面进行 设计时可采用的方案进行一些探讨。 在一个分布式应用系统中,整个系统会部署在不同的物理设备上,如上面 所示的三层体系,用户界面和应用服务器可能在不同的设备上,这就涉及到不 同机器之间的通信问题,也就是层间的通信和交互问题。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可 以用于分布式远程访问的技术,如CORBA,在Java平台上,我们还有Java RMI、EJB,在Windows平台上,从DCOM到COM+,再到.Net下的Web Service和.Net Remoting等。如何选用合适的远程访问技术,也是我们在系统 框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使讨论更具有针对性,本文也会讨论一些比较流行的系统架构,例如 J2EE架构,以及JDO,然后,我们会讨论Websharp在这个方面的一些设计 理念。 2.设计的原则和评判标准 同软件工程的原则一样,应用服务层的设计,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就 是高内聚和低耦合。软件分层的本来目的,就是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而高内聚和低耦合正是达成这一目标必须遵循的原则。尽量降低系统各个 部分之间的耦合度,是应用服务层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A油田某油层储层精细描述方法研究

A油田某油层储层精细描述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某油层描述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沉积理论,以岩心资料为依据,从油层对比、沉积环境、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对A 油田某油层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某油层射孔方案编制、油田开发方案制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某油层储层描述研究 1 前言 A油田某油层为浅水湖泊—三角洲相沉积,空气渗透率一般在0.1~1.5mD 之间,孔隙度在10%~16%之间,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为降低启动压力梯度,建立有效驱动体系,提高井网控制程度,试验区采用井距300m、排距80m的大规模压裂矩形井网线性注水方式;为使井网系统面积波及系数最大,驱替效率最高,试验区井排方向采用裂缝系统方向,即北东70°方向。为了搞清某油层地质特征,从油层对比、沉积环境和油水分布等方面开展了项目研究。 2 建立垂向细分对比标准 某油层目的层地层厚度约340m,垂向划分为四个油层组。经过分析,决定GR、RLLD、RLLS、微电极、AC测井曲线作为垂向细分对比和微相识别曲线(如图1,2)。 在各级基准面旋回识别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试验井测井曲线特征进行闭合对比,将某油层细分为52个沉积单元。 3 某油层沉积环境 3.1 建立测井相模式 通过对取芯井分析,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为绿色、灰绿色泥岩沉积,岩性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三角洲分流平原相主要为紫色、紫红色砂、泥沉积,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岩性较三角洲前缘沉积粗。在某油层主要选取了GR、AC,RMG、RMN曲线,同时配合深浅侧向曲线,建立微相研究的标准测井相模式。根据曲线形态、韵律性、发育厚度共建立主河道砂、分流河道砂、河间薄层砂、滨湖砂坝、河间泥五种微相类型。 3.2 分析沉积环境 根据离研究区最近的C井岩心柱状综合图,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从下至上,将某油层划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半旋回。整个Y油层一组是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岩心中紫红色泥岩大量存在,植物化石少,说明水体很浅,干旱

储层精细划分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挖掘剩余油潜力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 进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工作。建立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基础之上的高分辨 率层序地层学1995 年引入我国油气勘探领域后,其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在油田开发 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 世纪60 年代,我国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依据陆相 盆地多级次震荡运动学说和湖平面变化原理,在大庆油田会战中创造出了适用于湖相 沉积储层精细描述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组为基础”的小层对比技术,80 年代 中期,在小层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又将这一方法进一步发展为“旋回对比、分级控 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56-58],使之更加适用于湖盆中的河 流-三角洲沉积,这项技术以其精细性和实用性,成为我国陆相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的 技术基础,得到了广泛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大庆油田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 技术,一种理论性强,一种实用性强,均属于地层学中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技术, 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各有其优缺点。本章首先简要介绍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 原理和大庆油田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然后对这两种方法的作了比较,最后综合 应用两种方法,对商河油田南部沙二段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建立了研究区沙二段 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 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层序地层学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的各个阶段。层序地 层学已发展成三个不同的学派,即Exxon 沉积层序、Galloway 成因层序及Cross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它们已成为层序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其共性是都与事件地层学相 关联,并且都是基于岩石地层旋回性以及相对地层格架的测定。主要差别在于旋回之 间界面的确定。Galloway 成因地层学使用了最大海(湖)泛面,Exxon 沉积层序使用 了不整合面,而Cross 的高分辨率测序地层则采用地层基准面原理。Cross 的高分辨 率层序地层与Galloway 成因地层和Exxon 沉积层序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采用二分时 间单元(地层基准面旋回),而后者采用的是三分时间单元。这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缺 点,只要弄清楚用的是哪一种方法,或是在同一研究中使用几种方法都是可以的[59] 。由美国科罗拉多区矿业学院Cross 教授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近年 来新掘起的层序地层学新学派[33]。该理论经邓宏文、徐怀大等传入我国后,在我国 第三章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24 陆相盆地储层预测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2,60],极大地提高了陆相盆地的储层预 测精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在现代层序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所依据的 仍然是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它与盆地或区域规模的层序分析不同在于,它以露头、 岩心、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建 立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骨架。这里所谓的“高分辨率”是指“对不同 级次地层基准面旋回进行划分和等时对比的高精度时间分辨率,也即高分辨率的时间 -地层单元既可应用于油气田勘探阶段长时间尺度的层序单元划分和等时对比,也适 合开发阶段短时间尺度的砂层组、砂层和单砂体层序单元划分和等时对比”[24]。 以郑荣才、邓宏文两位教授为代表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专家将高分辨层序地层的 理论运用于我国含油气盆地储层预测的实践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 层学理论。高分辨层序地层应用于陆相盆地层序分析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识别和划分 不同成因的界面与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20-26]。郑荣才教授根据他在辽河、胜利、长庆、大庆及滇黔桂等油田的实践,将不同构造性质的湖盆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序列 中的控制因素进行分类,根据界面成因特征提出了“巨旋回,超长周期旋回、长周期 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超短期旋回”的划分方案,建立了各级次旋回的划分标

精细的描写教案

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发现静物线的美感,进一步学习写生及用线进行精细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相互交流,培养合作与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正确的观察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抓住物象的特征用线进行精细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用线精细地表现物象的特征。 学习材料:线条丰富的静物、图画纸、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师:观察上面两组图画,谁来说说有什么不同? 2.课件:出示两组对比图画,看看哪一组不叫精致?

学生汇报: 1.第一组比较粗狂,线条没有第二组精致,画面没有第二组细腻。 2.出示课题《精细的描写》 3.欣赏:请看下面图片,边看边想,什么叫做精细描写?(出示课件) 三、新课 (1)赏析《市担婴戏图》 教师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进行赏析 1、构图(画面主次分明突出了视觉前后的空间效果。画面安排饱满)。 2.造型(线条流畅,富于变化,粗细----(边缘线与细部刻画),曲直虚实(孩子及货架两部分)。 3.注重细部的刻画(出示局部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进行赏析,为学生独立写生线描画的绘画方法打下良好的绘画基础】 4、大概介绍一下宋代画家李嵩。

(2)我们以身边的事物为例再来感受线条的造型魅力。【出示书包的线描画】 讨论:A运用了哪些精细描写方法?B用什么样的线条才能更精细的表现物象的特征和美感 (3)通过这些精细描写,你观察到哪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生:可根据创作的需要来大胆的想像夸张和概括。 (4)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和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四、学生作画 (1)通过对线描画的构图、用线及深入刻画进行分析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在画之前,要对着实物做详细的观察,大家讨论并观察自己带来的物品,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前到后,从外轮廓的大形开始再到细部研究)找一找,你的物品上有哪些有表现力的线? 生讨论研究并互相说一说,教师适时点拔观察的方法。 (2)各组选出绘画能力强的几名代表到黑板前的演示纸上绘画,其他学生共同作画。互相取长补短。

大庆油田区域储层特征认识

盆地沉积盖层自侏罗系开始,至中,新生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但是以白垩系,尤其是下白垩统为主,新生界厚度不大。地表均被第四系所覆盖。盆地内发现三套含油组合,起上部含油组合为黑地庙油层,分布在嫩江祖的三四中;中部含油组合为萨尔图,葡萄花和高台子油层,分布在青山口组二三段及姚家组和嫩江祖一段中;下部含油组合为扶余和扬大城子油层,分布在泉头组三四段中,油田集中在中部含油组合内。盆地沉积盖层被划分为七个一级构造单元,31个二级构造和130多个局部构造,目前所发现的油田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央坳陷区内。 松辽盆地基底分别由大兴安岭华里西晚期褶皱带和吉黑华里西晚期褶皱带汇合而成。在经历了三叠纪和侏罗纪早期的抬升剥蚀后,在侏罗纪晚期由于以断裂为主的构造运动的作用,在这里产生了众多的断陷、地垒和断阶带。进入早白垩世松辽盆地沉降作用不断增强,使早期出现的分割性的小断陷扩大沟通,形成统一的松辽盆地大型沉积坳陷,至晚白垩世和第三纪,由于淤积充填而使盆地沉降速度明显减缓,坳陷渐趋萎缩。 松辽盆地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型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面积约26×104km2,沉积地层厚度5000~6000m,全盆地分为7 个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区、西部斜坡区、东南隆起区、东北隆起区、北部倾没区、西南隆起区、开鲁坳陷区,大庆长垣是松辽盆地北部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由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太平屯、高台子、葡萄花、敖包塔7个背斜构造组成 大庆松辽盆地属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划分的中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即呈北北东走向的中新生代沉降带中的一个大型沉积盆地。盆地内部总的轮廓是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为隆起区,西部是平缓斜坡,中间是大面积的拗陷区 大庆长垣北部,基岩以上沉积了上侏罗统、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的巨厚地层。各沉积岩层的层序、岩性及含油状况见图1—3。厚度最大、分布最广的是白垩系地层。根据岩性、沉积环境和生、储、盖的组合关系可划分四个沉积旋回:即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各个沉积旋回之间是以不整合或沉积间断的方式相互接触的,每一个沉积旋回从下至上岩性为粗→细→粗的演变,岩石颜色(尤其是泥质岩颜色)呈浅色→暗色→浅色的变化,反映了从湖退到湖进再到湖退的完整过程。 一萨尔图油田

精细油藏描述规范

3 工作流程 以油田钻井资料、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点地层精细对比、井断点的落实及地震精细解释,建立三维构造精细模型;通过储层精细划分、井点夹层描述、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及取心井资料研究,建立三维储层精细模型(包括沉积相模型);开展模型合理粗化方法研究,把精细地质模型不失真的输入到数值模拟软件,并通过快速历史拟合,对模型进行验证,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模型。最终实现油藏的高精度拟合,并把数值模拟成果输出,进行各种剩余油指标的定量计算、统计分析,寻找剩余油潜力,结合油田开发状况分析及开发效果评价,制定合理、高效的油田开发调整及挖潜方案。同时实现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的资源共享,初步建立“数字油藏”。油藏描述工作流程见图1: 图1 精细油藏描述工作流程 4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4.1 基础地质资料 4.1.1 地震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 4.1.2 钻井资料:工区内所有的探井、开发井、取心井,包括井别、井位坐标、

补心高、补心海拔、完钻井深、完钻层位、靶点坐标等信息。 4.1.3 测井资料:用于地层对比划分的常规测井曲线及相应的测井曲线数字带,特殊测井(核磁测井、成像测井等)曲线及数字带。 4.1.4 井斜资料:包括斜井、侧钻井、水平井的数字化井轨迹数据。 4.2 开发动态资料 4.2.1 开发数据:油田、开发单元及单井的开发数据,包括油水井月数据、油田开发月综合数据;井史资料(射孔、封堵、措施等数据)。 4.2.2 动态监测资料:包括动静液面、压力、试井、产液、吸水剖面,C/O测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等监测资料。 4.3 开发实验资料 4.3.1 取心井资料:常规岩心分析、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润湿性、敏感性、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等资料。 4.3.2 高压物性资料:包括油、气、水的高压物性数据(溶解油气比、地下原油密度、粘度、原油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天然气组份、体积系数等)。 4.3.3 原油性质数据:地面原油密度、粘度,不同含水时期、不同深度、平面不同部位原油性质变化数据。 4.3.4 油田水性质数据:主要包括矿化度和水型,不同含水时期的水型及水质变化数据。 4.3.5 天然气性质:气的类型(溶解气、气顶气和纯天然气)、气的主要成份、气密度等数据。 4.4 已有成果资料 以前开展研究的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图件、表格及数据库等。 4.5 资料核实与修正 数据存在常规性错误,或数据之间存在着逻辑错误在所难免,为使研究成果更加准确、可靠,必须对数据进行检查与修正,减少数据的出错率,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据校验: ◆数据的唯一性和一致性检查; ◆同一层的顶底面关系,顶面深度应小于或等于底面深度; ◆上下层之间的顶底面关系,上一层的底面深度应小于或等于下一层顶面深度;

多重地层的划分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

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位基本可以对比。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可进一步划分三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小区),

储层描述工作内容及成果

储层描述工作内容及成果 一、储层描述工作内容 储层描述是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地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编制油气藏开发方案的地质基础。其主要工作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储层细分与对比 制定储层细分与对比原则,确定对比标志层及对比方法、步骤,划分出合理的细分与对比单元。 2、储层产状描述 按不同区块分油层组、砂岩组、小层及单砂体,描述其储层顶、底埋藏深度,砂 ( 砾)层厚度,有效厚度,砂 ( 砾)层层数,砂 ( 砾)层形状及纵、横向的分布及变化。 3、储层岩性描述 主要包括岩矿组分、岩石结构、岩石分类及命名 4、沉积相描述 主要包括:取心井单井微相研究、平面微相研究、沉积微相模式及微相综合评价。 5、储层物性描述 5.1 储层物性参数确定依据 储层物性参数研究应以取心资料为基础,采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利用标准化后的测井资料,建立研究区主要储层物性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通过多井测井解释,提供高精度储层物性参数。 5.2 有效孔隙度

5.2.1 对裂缝性储集层应确定裂缝 ( 或溶孔、溶洞)孔隙度和基质孔隙度。 5.2.2单层中岩性相同的小段,当胶结程度也相同时,用算术平均法求得该岩性段的有效孔隙度;岩性相同的小段,当胶结程度不同时,用各胶结程度的小段有效厚度加权求得该岩性段的有效孔隙度。一个层组的有效孔隙度平均值用该层组内不同岩性段的有效厚度加权求得。 5.2.3如果各井或各井的同一层组的有效孔隙度值悬殊不大,且平面上井点分布比较均匀,则用算术平均法求得一个区块的有效孔隙度平均值。否则,必须用单井控制的有效孔隙体积加权求得。 5.2.4研究储集层孔隙压缩规律,并将地面孔隙度校正为地下孔隙度。 5.2.5 描述有效孔隙度与储集层岩性的关系,确定和评价各类岩性储集层工业油流的有效孔隙度下限值。 5.3渗透率 5.3.1 适量选取有代表性的岩心做垂直渗透率分析,并确定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关系。 5.3.2 有效渗透率数据通过试井资料计算求得,描述测井解释渗透率与试井求得的有效渗透率两者之间的关系。 5.3.3 分井、分层、分岩性段的渗透率平均值计算方法按5. 2 . 2执行。 5.3.4一个区块的渗透率平均值,一般用调和平均方法求

镇北油田长81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镇北油田长81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测试等资料,对镇北地区长81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标签:储层特征;控制因素;成岩作用;沉积相;镇北油田 镇北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原以北、木钵以南、东到驿马、西至殷家城。构造位置属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部,西接西缘冲断带,东邻陕北斜坡边缘。该区中生界延安组、延长组均具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三叠系延长组长81储层因砂体厚度大、近邻长7湖相生油岩,而为该区主力产油层,开展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对该区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作用。 1 储层特征 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根据镇57、镇110、镇118等井80块薄片鉴定结果,储层岩性为灰绿色、褐灰色中-细粒岩屑质长石砂岩;主要碎屑成份石英含量29.88%,长石含量29.98%,岩屑含量23.52%;颗粒分选中等,粒径一般0.1-0.5mm,最大0.60mm,颗粒呈次棱状,颗粒间呈线状接触,薄膜-孔隙型胶结为主。粘土矿物主要有绿泥石(61.12%)、伊利石(24.83%)、伊/蒙混层、高岭石等。 1.2 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 镇北油田长81储集空间由粒间孔、溶孔和少量的微裂隙组成。溶孔主要发育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粒间孔:由于强烈的压实及自生矿物的充填作用使原生孔隙缩小、变形,成为残余粒间孔,是最主要的孔隙类型,平均含量2.56%,占总孔隙的65%。长石溶孔:由于长81储层长石含量较高,长石沿解理缝选择性溶蚀形成,电镜下呈空蜂窝状。部分长石完全溶蚀,形成铸模孔,部分长石的溶孔和粒间孔相连,形成超大孔隙,孔径大小相差悬殊,是该区较主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岩屑溶孔:喷出岩岩屑中含有一些容易蚀变的矿物,如角闪石、辉石及部分长石,在成岩过程中会发生溶蚀形成岩屑溶孔。岩屑溶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岩石的孔隙性,相反却影响了砂岩的连通性,使得渗透率变差。微裂隙:由沉积、成岩或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沉积作用形成的裂缝一般平行层面分布,充填有有机质等;构造作用一般形成高角度裂缝,延伸较远,裂缝壁上生长有自生方解石晶体;成岩缝是由于上覆地层的压力使颗粒破碎形成裂缝,此种成岩缝对孔隙的连通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3 储层物性特征 研究区储层的孔隙度为0.2%-16.2%,通过对大于6%的孔隙度计算平均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