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语言学作业

文化语言学作业

文化语言学作业
文化语言学作业

宁波工程学院

《文化语言学》作业报告

作业题目:文化语言学平时作业

学院名称:人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汉语122

姓名:贾华昭(12409010237)授课教师:祁从舵

一、文化语言学有什么样的科学性质?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一)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的学科

1、语言无论是就它的起源、形成、发展及使用,都是紧密依存于社会,存在于使用他的人群之中的。

2、社会对文化语言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存在环境的问题,而是渗透到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的各个方面。

3、“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萨丕尔)

4、一个民族的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包含着这个民族所生活于其中的整个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政治文化、道德文化、观念文化、物质文化、自然文化、地理文化等等,凡是与这个民族的社会活动、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到这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二)文化语言学是阐释性学科

1、“历史语言学研究的目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语言的历史和现状作细致的描写,从纷纭繁杂的语言现象中寻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而是对挖掘出来的语言规律进行合理的解释,探索这些语言规律的前因后果。前者是人知其然,后者使人知其所以然。综观一百多年来西方现代语言学界相继称雄的各个学派,其主要研究目的基本上都是在描写与解释之间来回摆动。”(陈平)

2、历史比较语言学所阐释的是语言之间的历史发展规律。

3、转换生成语言学所阐释的是语言的生理机制。

4、语言功能学所阐释的是语言的使用表达功能。

5、文化语言学所阐释的是语言与其所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

(三)文化语言学是交叉性学科

1、从事文化语言学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有关语言符号、结构、系统等语言本体的知识,还需要与这种语言的历史与背景紧密相连的各方面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语言学所需要的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需要是越多越好。

2、由于文化语言学的这种交叉性。也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范式,或是站在文化学方面来看待语言,或是站在语言学方面来看待语言。无论是哪种范式,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将语言学引入到了一个更宽广的人文背景之中,与众多的人文学科融为一体,互为参照映证,给语言学研究带来更为广阔的视野,也给语言学知识的运用带来更为广阔的天地。

(四)文化语言学又是关于语言本体的学科

1、文化语言学又是一门关于语言本体的学科,则说明它对语言结构本身也能做

出自己的独到解释,而不仅仅是利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成果。现在的许多研究表明,语言的状态并不都是无意识的“约定俗成”的产物,在它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因子。它们或是以影响语言的产生、变迁、组合、运用的因素出现,或是直接以语言的存在形式和结构规律出现。

2、要建立语言本体意义上的文化语言学,也需要“结构描写”的意识。因为如果仅仅是把文化语言学看作是一门阐释学科、交叉学科,这其实是在承认现有的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本规范的语言知识基础上来进行的研究。

二、中国文化语言学有几个学派,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三个:以游汝杰为代表的文化参照派、以申小龙为代表的文化认同派、以陈建民为代表的社会学派。

同:语言研究必须要与它的人文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对几乎全盘接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中国现代语言学提出尖锐批评,要求建立独立的文化语言学科,注重语言的个性,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等。

异: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看待语言的人文属性;怎样评价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文化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如何。文化派: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参照比较研究,认为可以从汉语来探求文化,也可以从汉文化来探求汉语。文化认同派:注重对汉语的文化功能进行研究,认为汉语不仅是汉文化的载体,也是汉文化的结晶,追求汉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一致性。社会学派:注重探求在社会背景下的语言变异和运用规律。

三、什么是语言的人文性?

指语言结构体能通过自身的存在状态、分布范围、活动单位、变化方式等各方面表现出它所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中种种因素的属性语言的人文性应是语言的一种属性,一种功能,而不是具体的文化因素。

语言学期末(这份是正确的)

一. What is language? 1. Language can be generally defined 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Systematic---- rule-governed, elements in it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certain rules; can’t be combined at will. e.g. *bkli, *I apple eat. Arbitrary----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d and the thing it denotes, e.g. “pen”by any other name is the thing we use to write with. Symbolic---- word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by convention.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Shakespeare Vocal---- the primary medium is sound for all languages; writing system came much later than spoken form. Human-specific---- different from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s other forms of life possess, e.g. bird songs, bee dance, animal cries. The design/defin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Arbitrariness (任意性) Productivity/Creativity(创造性) Duality (二元性、二层性) Displacement (移位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性) 2.语言&言语 Langue--- the language system shared by a community of speakers Parole--- the concrete act of speaking in actual situations by an individual speaker. 3. Synchronic vs. diachronic Synchronic (linguistics)---languages are studied at a theoretic point in time: one describes a ‘state’of language, disregarding whatever changes might be taking place. Diachronic----languages are studied from point of view of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the changes which have taken place between Old and Modern English could be described in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terms. 二.语音学(选择题) 三.音位学Phonology 1.音位变体 Allophones ---- the phones that can represent a phoneme in different phonetic environments. 同一音位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两个或多个语音上不同的音段. 例如,在英语里,音位/t/在tin里是送气的[th], 在stand里是不送气的[t],在eighth里是齿化的[t],在cotton里是鼻除阻的[tn],在bottle里是边除阻的[tl],在hit里则表现为声门化的[t]. 此外,随着说话人口音的不同,可能还会有其他的语音形式. 这样一套在说话人话语中的语音形式就是音位/t/的音位变体. 把两个音素划归成同一音位的两个音位变体必须满足语音相似性原则,而且它们不能处于对比分布. [p, ph] are two different phones 音子and are variants of the phoneme /p/. Such variants of a phoneme are called allophones of the same phoneme. In this case the allophones are said to be in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互补分布because they never occur in the same context: [p] occurs after [s] while [ph] occurs in other places. /p/ [p] / [s] _____

文化语言学

简答题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的学术贡献? 该书专门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当时以语言形式研究为主的时代卓然而立。它论述了六个方面的问题:①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看过去文化的遗迹。②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③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④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⑤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⑥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这实际上是一本词汇与文化的专门著作。 2.文化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的联系与区别? 同: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人身上。 异:人类语言学以活的语言为对象,以了解语言的现状为目的,以实地考察为主要方法。而文化语言学除了活的语言外,还关注语言的历史、语言的书面形态、语言现状背后的原因、有多种方法如参照法、认同法等。 3.文化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联系与区别? 同:都强调人类与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都关注着语言与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 异: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在社会中的存在状况,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现象中与人有密切关系的地域、职业、行业、性别、年龄、性格等特征。文化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在民族文化中的存在状况,它主要关注观念、信仰、道德、习俗、意识、思维等因素。 4. 什么是语言的人文性? 指语言结构体能通过自身的存在状态、分布范围、活动单位、变化方式等各方面表现出它所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中种种因素的属性语言的人文性应是语言的一种属性,一种功能,而不是具体的文化因素。 5.中国文化语言学有几个学派?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三个:以游汝杰为代表的文化参照派、以申小龙为代表的文化认同派、以陈建民为代表的社会学派。 同:语言研究必须要与它的人文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对几乎全盘接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中国现代语言学提出尖锐批评,要求建立独立的文化语言学科,注重语言的个性,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等。 异: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看待语言的人文属性;怎样评价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文化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如何。文化派: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参照比较研究,认为可以从汉语来探求文化,也可以从汉文化来探求汉语。文化认同派:注重对汉语的文化功能进行研究,认为汉语不仅是汉文化的载体,也是汉文化的结晶,追求汉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一致性。社会学派:注重探求在社会背景下的语言变异和运用规律。 论述题 1. 这是几组关于称谓语的原式和变式,对变式结构的特点 进行分类描写,并分析其原因 叶利钦——叶氏,奥巴马——奥氏 马拉多纳——老马;贝克汉姆——小贝 穆托姆博——穆大叔;霍华德——霍二叔 莎士比亚——莎翁;萨马兰奇——萨翁 第一组是总统的名字的第一个字加上“氏” 很显然是中外结合原因是中国人命名的是根据自己民族的思维进行的即姓+氏这种表达有庄重义故用于总统第二组是加了词头即 在人的姓前加上老或小这样的词头原因表示亲切和喜爱第三组名字的头字加上辈分 这里是按年龄转换的原因表示对前辈的尊敬和喜爱最后一组在名字的头字加上翁翁指

管理经济学试题二答案

管理经济学试题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B 5.A 6.A 7.C 8.A 9.C 10.C 11.B 12.D 13.C 14.D 15.C 二.名词解释题 16答案: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经济体)的行为对其他人(或经济体)造成影响,但此人(或经济体)并没有为此支付或得到补偿。 17答案: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公式表达为: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价格变动%. 18答案: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没有价格,因而价格机制对其生产和消费不起调节作用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它性。 19答案:产品转换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任何点,都代表企业的资源给定的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各种产品最大可能产量的可能组合。 20答案:如果企业增加某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1个单位,会使企业的利润增加,这一利润增加额就是该投入要素的影子价格。 三、简答题 21答案:估计短期成本函数的方法:(1)简单外推法;(2)回归分析法。 估计长期成本函数的方法:(1)回归分析法;(2)技术法。 22答案: 相同点:它们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的行为。 不同点:

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3)减少风险;(4)改变企业管理的落后状况;(5)使企业之间的生产要素得到互补。 24答案:从长期看,垄断性竞争和完全竞争一样,一是企业可以自由进出行业,二是企业可以选择最优规模。在垄断性竞争条件下,只要企业有经济利润和经济亏损,市场就有一种力量促使企业的需求曲线与它的成本曲线相切,使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为零。在这个行业里,企业不进也不出,处于长期均衡。长期均衡时,企业选取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P=AC(短期和长期),此时,经济利润为零; MR=MC(短期和长期),此时,企业利润最大。 四、计算题 25解:TC=TF+TUC=TF+Q3-10Q2+50Q (TF为定值) (1)MC=dTC/dQ=50-20Q+3Q2 MC最低,则:MC'=0,得-20+6Q=0,Q=10/3 (2)AVC=TVC/Q=50-10Q+Q2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1-6章期末复习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什么是语言学 1.1.1定义 语言学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The study of sounds, which are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called phonetics.(语音学)The study of how sounds are put together and used in communication is called phonology. (音位学) The study of the way in which morphemes are arranged to form words are called morphology. (形态学) The study of how morphemes and words are combined to form sentences is called syntax(句法学)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language is called semantics. (语义学)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context of use is called pragmatics. (语用学) 1.1.3 Some important distinctions in linguistics 成对的概念辨析差异必考P3 (1)Prescriptive and descriptive 规定与描写 If a linguistic stud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it is said to be descriptive, if it aims to lay down rules to tell peopl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they should not say, it is said to be prescriptive.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 while modern 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The task of linguists is supposed to describe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whether it is “correct” or not. 规定性Prescriptive It aims to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behavior, to tell peopl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should not say. 描述性Descriptive A linguistic stud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2)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共时和历时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t some point in time is a synchronic study;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s it changes through time is a diachronic study. In modern linguistics, synchronic study is more important. 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change through time. a diachronic study of language is a historical study, which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over a period of time. 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a given language at a given time.

文化语言学考试资料

文化语言学考试资料 1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其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试论述有哪些文化因素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20分 2双语阶段结束后,底层语言不会立即死亡,而是缓慢地萎缩,试举例论述语言萎缩的情况 20分 3简述汉语南方方言形成的历史层次 10分 4什么是等意异字和叠义复合?举例加以说明 10分 5语言接触后一把会产生什么变化?试举例说明 20分 6关于钢铁,枪炮和细菌 1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语同汉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四个文化因素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影响: () 汉文化起源的多样性。 中原文化时期,夏朝和商朝的建立标志着华夏民族的开始形成。这个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与北狄、西羌、东夷及南方百越等民族时有冲突,同时也有交流,因此,汉文化是华夏民族和境内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综合体。 (二)汉字的一统作用 秦统一了汉字,使全国“书同文”,最终把我国黄河和长江两大文化中心统一起来。尽管各地的人对同一个字还是说不同的音,但汉字统一了全国的书面语,实际上也就是统一了古汉语和汉文化。同时,由于汉字符号的表义性使汉字表示的语素意义长期稳定,从而使汉语记载下来的汉文化作品具有长期稳定的延续性,这就形成了长达几千年的高度发达和统一的汉字文化。而汉字文化反过来也使汉民族的语言自古以来在长期发展中一直保持其稳定的延续性。 (三)佛教文化的融入 佛教传入中国,有史可考的时期大约在汉武帝征服西域之后,佛教文化自此渐渐融入汉民族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潮海陆并进,涌入中国,在北方更加上少数民族武力的推波助澜,佛教变成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唐朝,佛教大盛,玄奘在印度求得重要的梵文经本,开始了三百年的佛经运动,从此佛学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一部分。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四声理论的建立2、书面语口语话倾向产生3、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 (四)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从黄帝到清朝,中国境内曾出现过大大小小共八十多个王朝。割据和统一,依长江的南北对峙,北方王朝的南进等,分分合合的社会政治历史使社会动荡,人口迁徙。这样的结果对汉语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 退缩到宗教领域 中国历史上的犹太移民在放弃母语后,掌教的神职人员仍使用希伯来语诵读讲解犹太经文。 .

管理经济学期末试卷三及答案

管理经济学期末试卷三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需求交叉弹性的三种情况是替代关系、互补关系和。 2. 影响企业定价的因素主要有、市场、。 3. 市场结构模式包括、、、和。 4. 风险具有、、、损失与收益的对称性。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定量预测法 2. 边际成本 3. 撇脂定价 4. 风险损失 5. 货币的现值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恩格尔定律。 2. 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 3. 企业的定价目标最主要的有哪些? 4. 简述风险决策的过程。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卡特尔式决策为什么不稳定? 2. 试述投资的特点。 五、计算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某啤酒公司的生产管理部门估计在目前的生产状态下增加一个工人可以增加400瓶的产量,如果不增加工人而增加一台设备则每天可以增加1 200瓶的产量。设备每天的租金为400元,工人的每天工资为35元。 (1)劳动与资本的边际产量各为多少? (2)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多少? (3)目前劳动与资本的组合是否达到最佳状态?如果不是,应该怎样进行

调整?

试卷三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物流效用增长率。 2. 成本、产品属性 3. 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 4. 突发性、可测定性、多变性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定量预测法是根据统计数据,运用数学分析技术,建立表现变量间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预测的方法。具体来说,定量预测法又包括趋势外推法和因果预测法两类。 2. 边际成本是指企业在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产生的总成本的增量。 3. 所谓“撇脂定价策略”,又称高价法,即在产品投放市场初期,将新产品的价格定在高于老产品价格多倍的价位上,并且抢占需求弹性小的市场出售,突出“新”给顾客带来的更多效用,以便尽快收回投资,取得相当的利润。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再逐步降低价格,使新产品进入弹性大的市场。这实质上是先高价后低价,尽快收回投资和利润的做法。 4. 风险损失是由风险事件引起的非意愿、非预期的利益减少,包括直接风险损失和间接风险损失两种形态。直接风险损失是指由风险事件导致的有形、可准确计量的损失;间接风险损失是指由风险事件导致的无形、不能准确计量的损失。 5. 货币的现值表示资金发生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序列的起始时刻的现金流量,即相对于某个特定时间序列的起始点开始的将来的任何较早的时间价值。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即一个家庭收入越少,这个家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反之,家庭收入越高,家庭用于食物消费所占的比例则越小。这是因为食品缺乏弹性,收入增加几乎不增加食物的购买,收入增加后增加的几乎都是弹性大的商品。家庭用以购买食物的支出与这个家庭的总收入之比,就叫恩格尔系数。

浅谈刑福义的《文化语言学》

浅谈刑福义的《文化语言学》 外汉0712 庄丽梅 2007513060 ?文化语言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见端倪,且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发展势头迅猛,不久即掀起了一股股?文化语言学中国潮?。许多学者都纷纷出版有关于该命题的专著,如: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日本社会语言学家铃木孝夫的《语言与文化》申小龙的《中国文化语言学》等。但在我看来由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担任主编,湖北省武汉市的语言学工作者集体编著的《文化语言学》,是我国第一部直接以?文化语言学?作为书名的关于文化语言学的学术专著。 该书在总论中系统性地讲述了文化语言学研究对象、方法以及其的研究小史,这样能够让读者们先认识一下何谓?文化语言学?以及该书的一个总的大纲。在上编?语言——文化的符号?和中编?文化——语言的管轨?中编者们从两个方向全面、透彻地阐释了语言——文化的关系,○1从语言中去考察研究文化的结构层次和发展变化,进而验证语言对文化传播的作用;○2研究文化对语言系统、语言观念、发生发展及其接触融合的影响。在这两编中编者们都用了四个章节来研究,前三个章节都是从一些小的方面来看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在第四章就会系统地概括语言对文化或文

化对语言的影响,那么该书是如何在这两编阐述自己的观点的?下面就讲一下这两编的内容:○1上编的第一章详细地阐述了文化的物质、制度、心理层次在语言留下的痕迹,引用了大量的古代经典来加以证明;在第二章中又从古文字与古文化、语言的分化融合、专门用语和准语言来看文化的发展轨迹,从多方面来阐明观点,如姓名、地名、礼仪、体态语、绘画等语言;在第三章主要讲的是语言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文字对其的辅佐、词语借用对其的记录;在第四章中就比较全面地讲述语言是如何作为文化的符号的,如在宗教、文化艺术中的应用及社会文化变迁与语言。○2中编的第一章也是从语法、语音、语用及语言观念等四个方面来讲文化对语言系统和语言观念的影响,第二章就讲文化对原始语言、儿童语言习得、语言的地域变异及语言的社会变异等的影响,第三章是研究语言的文化背景,从语言的四个方向入手:双语双方言、语言政策和规划、语言成分借用及语言混合和替代,这就与社会接轨了,有涉及到社会语言学,第四章详细阐明文化对文字和准语言的影响。当然编者们在阐述这些论点时引用了大量的文字和事实,是论点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新增的下编则是讲一些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专题研究,有十二个专题,都是有关文化语言学的。 而该书自1990年初版问世以来,在国内外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备受众位专家学者的推崇。而它之所以能

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试题

文化人类学 ----------------------------------------------------------------------------------------------------------------------- 一、单选题(共10分) 1、文化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哈里斯的代表作是() A《文化唯物论》B 《原始文化》C 《洁净与危险》D 《忧郁的热带》 2、《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A 林耀华 B 费孝通 C 瞿同祖 D 吴文藻 3、基诺族属于() A 平等社会 B 阶层社会 C 阶级社会 D 开放的阶级体制 4、马埃男子社团属于() A 年龄社团 B 性别社团 C 区域社团 D 民族社团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是()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6、“男耕女织”表达的是一种() A 年龄分工 B 性别分工 C 地域分工 D 阶层分工 7、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这是()的观点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8、《癫狂与文明》的作者是() A 德里达 B 福柯 C 涂尔干 D 米德 9、年龄和性别分工() A 存在于狩猎社会 B 存在于采集社会 C 存在于工业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 10、对“神圣”与“凡俗”的区分出自() A 布朗 B 涂尔干 C 马克思 D 韦伯 二、多选题(共20分) 1、狩猎与采集社会的一般特点() A小规模的社会群体B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C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D食物共享 2、下面关于形式主义流派说法正确的是() A以研究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为自己的基础 B以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指导 C形式主义流派是经济人类学中历时最久的、影响最大和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派。 D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 3、关于平等社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财富和权利平等B个人声望平等C主要指狩猎和采集社会 D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经济资源和权利上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4、改革前中国社会的分层情况() A一种缺少公平竞争机会的体制 B政治色彩浓厚 C以身份指标确定个人的社会地位 D是开放性的 5、人类学中关于乱伦禁忌的理论有() A近亲繁殖理论 B童年期亲密理论 C家庭破裂理论 D广泛联姻论 6、宗教仪式的基本类型包括() A 祈祷 B 音乐 C 强化仪式 D 转换仪式

文化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异同

文化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异同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语言学的历史非常古老。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中国在汉朝时产生了训诂学。在印度和希腊,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就建立了语法学。现代的语言学建立于18世纪初期,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的。它主要包括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文化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上的两个分支,它们虽然相互联系,但重点很不相同。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的意义,还有实践意义不同,它们对人类的其他活动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定义不同 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linguistics)是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亦称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的边缘化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交迭领域为“语言、思维、文化及其关系”,这是当今语言研究中最具动力和潜势的一个探索点。同时人类文化语言学是一门大跨度的综合性学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和语言思想史研究构成了它的基本学科扇面,而当代最活跃的几个语言学分支诸如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理论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都可以从中获得本体论和方法论资源。换言之,开展人类文化语言学研究,不仅可以直接介入语言、思维和文化这一领域,而且还可以高屋建瓴地带动、推进和融合当代语言学分支的研究。人类之所以会有文化,而其它动物不能有文化,其原因除脑力的差异以外,便是语言能力的有无,故语言对于文化的关系极为重大(Ellwood C ·A·,Cultural Evolution)。欧美的语言学家、文化人类学家们,如洪堡特(W ·F ·Humboldt)、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等也都有过精彩论述。这些理论昭示了语言的文化属性或人文性,使当代语言学家反思语言研究游离于社会,游离于人文世界的缺陷。社会语言学是一个很大的术语,它覆盖了大量有关语言和社会的问题,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多样性的特征,他们的功能特征和说话者的特征以及这三者在言语社团中持续的交互作用和变化。它试图揭示出那些能解释和限制言语社团中语言行为和作用于语言行为的社会规则和规范,同时,也努力去确定语言多样性对于说话者的符号性价值。而这种由语言的多样性产生的符号性或象征性特征,是语言功能差异的必然结果。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 人类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本土性、多样性、传统性、时代性、实用性、温和性。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年龄与语言变异(1)、.性别与语言变异(2)、社会阶层与语言变异(3)、集团用语(4),集团用语中主要有行话、单位用语、专业用语、术语、隐语和黑话。其中(1)(2)是从“属性论”的观点探讨语言的使用状况。一种语言即使在同一时代、也会因说话人所属的地区、年龄、性别、身份、修养等不同而产生差异。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中,特别值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管理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完全垄断 正确答案:完全垄断是指一种市场结构,在该市场里,一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而且其产品没有替代品,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障碍巨大。 2、长期成本函数 正确答案:长期成本函数反映在企业诸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条件下,产量与可能的最低成本之间关系的数学函数。 3、影子价格 正确答案:影子价格是企业增加1个单位的某种投入要素能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增量。 4、变动成本 正确答案:变动成本是指可变投入要素的支出,它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5、价格弹性 正确答案: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价格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它等于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6、公共物品 正确答案:那些没有价格,因而价格机制对其生产和消费不起调节作用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非竟争性,二是非排他性。 7、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正确答案:如果技术不变,生产中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某一个投入要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点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8、边际投资回报率 正确答案:边际投资回报率是指在各个投资量水平上,每增加1元投资一年能带来多少利润收入。 二、简答题 9、用兼并扩大生产规模比企业自身内部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有哪些优点? 正确答案:(1)兼并的方法速度更快。 (2)兼并的方法风险更小。 (3)兼并的方法筹集资金更方便。 10、差别价格的存在需要什么条件? 正确答案:(1)企业对价格必须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2)产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被分割的市场,就是说,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之间顾客不能倒卖产品。 (3)不同市场的价格弹性不同。

《文化语言学》教学大纲

《文化语言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化语言学英文名称:metalinguistics 课程代码:[JX042006] 课程类别:限定选修课 学分学时数:2学分,32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 修(制)订人:郝鹏飞修(制)订日期:2014年9月1日 审核人:审核日期: 审订人:审订日期: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文化语言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学科,是语言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学科,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定位在汉语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范围内。本课程以基本掌握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知识体系的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完善、相互依存的关系,引导学生对汉语与中国文化关系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初步掌握研究方法。 (二)课程目的要求 1.了解汉字和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 2.认识汉字、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3.初步掌握从汉字、语音、词汇、语法研究中国文化和从中国文化透视汉字、语音、词汇、语法发展规律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1章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内容(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语言学的概念、文化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要点: 1.文化的涵义 2.文化的三个层次 3.文化语言学概念和研究内容 4.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对文化和文化层次的理解。

第2章汉汉语语音与汉文化(8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汉语语音的特点,中国文化对汉语语音的影响,由汉语语音的特点形成的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 教学要点: 1.汉语音义结合的特点 (1)一音多义(语素)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2)一音多字造成汉语的奇特现象 2.语音特点形成的文学艺术手法 (1)双关 (2)借对 (3)幽默的谈笑艺术 (4)歇后语 3.汉语语音特点形成的民俗 (1)吉祥语与吉祥物 (2)禁忌语 4.语音特点形成的制度—避讳 教学重(难)点:汉语语音的特点与中国文化特点的关系。 第3章汉字与文化(8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汉字性质和特点,掌握从汉字中了解历史文化信息的方法。 教学要点: 1.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1)文字使语言突破了时间上的局限,使语言得以长久保存 (2)文字使语言突破了空间上的局限,使语言得以传到远处 2.文字的形体反映了古文化的演进 (1)古文字反映古代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 (2)古文字反映古代风俗制度的变化 (3)古文字反映审美意识的起源 教学重(难)点:汉字的结构;汉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第4章汉语词汇与汉文化(8学时)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 1. (单选题) 下 列关于“语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本题2.0 分) A 、语言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B 、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C 、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征D 、 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可以任意改变 2. (单选题) 下 卜列兀音音素都是后兀音的一组是(B)本题2.0分) A 、[u, £] B 、 [a , A ] C 、 [a ,y] D 、[o, a] 3. (单选题) 下 F列辅音音素都是塞音的一组是(B)(本题2.0分) A 、[k, 1] B 、[p, k] C 、[p, n] D 、[t, v] 4. (单选题)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A)(本题2.0分) A 、音位 B 、 曰素 C 、 音节 D 、 音渡 5.(单选题)汉语普通话中的“我”和助词“的”单念时发音分别 为[uo]和[te],而在实际语流中,“我的”发音是[uo de],这是语流音变中的(A)本题2.0分) A 、顺同化现象 B 、 逆同化现象 C 、 弱化现象 D 、 异化现象 6.(单选题)语音的本质属性是(C )本题2.0分) A 、物理属性 B 、 生理属性 C 、 社会属性 D 、 心理属性 7.(单选题)英语“students”中的“-s”是(C)本题2.0分)

A 、虚词语素 B 、 词根语素 C 、 构形语素 D 、 构词语素 8.(单选题)从词的构造方式看,下列各项中属于复合词的是(D)本题2.0分) A 、木头 B 、 念头 C 、 苦头 D 、 山头 9.(单选题)划分词类的最本质的标准是(A )(本题2.0分) A 、分布标准 B 、 意义标准 C 、 形态标准 D 、 逻辑标准 10.(单选题)下面词组中,结构类型与其他各组不冋的一组是(D)本题2.0分) A 、年轻漂亮/朴素大方 B 、我们大家/首都北京 C、铁路民航/工人农民 D、贯彻执行/讨论研究

人类文化语言学

一. 概论 在国外出版的语言学概论一类的书上,常常看到“语言与文化”这样的章节,但是在语言学文献里从来未见到“文化语言学”这个名称(国外正式出版物中收录的相关术语只有:人种语言学(或种族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文化语言学这一学科名称在国内出版物上最早见于《复旦学报》1985年第三期游汝杰的《方言与文化》,该文是一本当时尚未出版的同名书稿的内容提要。其后,桂诗春、顾嘉祖和陆晟主编的《语言与文化》2002年增改版序言中解释说“文化语言学”乃是译自英文的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s)。 而事实上,社会语言学、人类文化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这三个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中国文化语言学在其创立过程中吸收了西方人类学语言学和人种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但由于它提出并坚持了以汉语人文性论为本体论、以汉语的文化性征和中国语文传统的科学分析、阐释为方法论的两翼这一“向中华文化认同”的方法原则,因此,被它所吸收的有关理论和观点,很自然地已在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文化规定”和“语言型式”中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并融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经改造后的西方人类语言学的理论、观点与其原初形态已有了本质差异,中国文化语言学成为一种既对立于西方形式主义(或曰科学主义)语言学及其中国变体—中国现代语言学,又有别于西方人文主义语言学的学术新范型, 它有着自己特殊的内涵。 我先分别介绍西方的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和中国的文化语言学,再作一个比较。 二. 西方的人类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 西方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又称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成型于20世纪初,是西方人文主义语言学之集大成。它综合运用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语言结构、语言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与人类文化模式和信仰有关的语言变异。其缘起的学术逻辑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崇尚人文的奥尔菲传统,他关注人的认识的能动性,注重社会政治伦理并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之命题,从而构成了西方学术中相对于形式主义倾向与流派的一种人文主义倾向与流派。18世纪由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l668- 1774)在1725年出版的《新科学))中首次依据“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出符号学——文化语言学的思想,开创了把语言作为文化的核心和构成因素来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人文主义传统。 继维柯之后,第一个从系统的纯语言学角度对文化学一语言学作创造性阐释的是威廉·洪堡特(Wilhelrn Freiberr von Humbolt ,1767-1835)。他首次认定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进而提出每一种语言都具有特定的认知形式即“内蕴形式”.所谓语言的内蕴形式是一种语言的语义结构,它决定着语言的各种成分、模式和规则,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对事物、思想的表达方式和对语言的组织原则.包含着该语言集团对世界的一种主观见解.因此,语言的内蕴形式是一种语言的个性,是民族的思想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简言之,语言的内蕴形式只是部分地为人类所共有并属于人类的智力特征,而另一部分则为每种语言所特有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构成该语言与其它一切语言形式的同一和差别.由此,洪堡特建立起著名的语言世界观理论—人类各种语言的差异不在于外部声音和感性符号的不同、不在于对某一事物的称谓不同,而在于它的内蕴形式所取的对某一种事物的观点即世界观不同,因此,语言结构具有民族的特点,不能用莫须有的逻辑的普遍语法代替每种语言的独特性。 洪堡特所代表的文化学一语言学传统,在欧洲大陆曾因19世纪后期新语法学派的崛起而出现断裂.不过,一些具有文化哲学洞察力的语言学家还是沿着维柯、洪堡特的理论和克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董广才丁星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内容摘要: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一种将意象作为其核心概念的关于语言文化范畴的理论,它是在认知语言学、博厄斯语言学、人类文化语义学和人类言语文化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可以应用到许多与语言相关的领域。本文通过分析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构建,探讨其对翻译的启示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试图为翻译过程中的意象再造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图示;意象 The Implications of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in Translation Ding X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Abstract: Palmer Cultural Linguistics is a linguistic cultural theory which makes imagery as its core; it develop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Boasian linguistics, ethnosemantics (ethnoscience) and ethnography of speaking. It is an effective linguistic theory which could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in many fields relating to language.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and analyze the important role of Palmer Cultural Linguistics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and tri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study by making use of it. Key words: Palmer Cultural Linguistics, schema, imagery 一、引言 帕尔默(Gary B. Palmer)是著名的美国语言人类学家,他是第一个用“文化语言学”(“cultural linguistics”)这一名称来命名理论的人,而他的专著《关于文化语言学》(“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Palmer, G. B., 1996) [1] 也成为西方语言人类学和语言文化研究论著中第一部集中论述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专著。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将意象作为其核心概念,意象是其理论中的精髓部分。他认为利用意象的视角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层次的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语言使用者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模式。 帕尔默所致力的语言人类学主要起源于三种理论:博厄斯语言学(Boasian linguistics)、人类文化语义学(ethnosemantics ;ethnoscience)和人类言语文化学(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他认为,这三种理论本身就十分重要,如果它们能够与认知语言学综合起来,那么一种新的理论——文化语言学就会出现了,它可以更合理地结实人类学家在文化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语言学现象,因而帕尔默还将它称为“文化意义上的关于心理意象的理论”(“a theory of culturally defined mental imagery”),也就是“有关语言学意义的文化理论”(“a cultural theory of linguistic meaning”)。(Palmer, G. B., 1996:4)[2] 二、帕尔默文化语言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