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压吸附制氧技术方案设计

变压吸附制氧技术方案设计

变压吸附制氧技术方案设计
变压吸附制氧技术方案设计

ZY-1000/80Nm3/h变压吸附制氧

技术案

目录

第一章:公司简介

第二章:变压吸附制氧简介

第三章:技术案

第四章:近两年变压吸附设备部分业绩表

第五章:公司投资成功案例

一、公司简介

宏达新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气体设备及气体产品应用研究开发的专业公司。公司的核心业务包括:

设备销售、租赁、整改

★VPSA真空变压吸附制氧

★PSA变压吸附制氧设备

★制氮设备、氮气纯化装置

★LNG系统成套设备和LNG泵

企业拥有现代化标准生产车间和大批专业从事VPSA真空变压吸附、PSA变压吸附、气体分离及机械技术人员,为气体及气体设备领域用户提供独特的产品、服务、技术咨询和解决案。

我公司下辖的企业有简阳天欣气体公司和广西聚源气体公司,为客户提供优质高纯度的气体。企业还在省与欣国力低温公司、简阳川空通用机械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公司于2011年3月17日在市苍梧县工商行政管理处登记注册成立的广西川桂气体科技有限公司。其性质为有限责任。注册资金2000万元人民币。

我们将不断完善售后服务、改善设备工艺、加强质量管理,并与研究机构密切配合,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出色的产品与服务。。。。。。

二、变压吸附制氧技术简介

变压吸附制氧技术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空分制氧工艺。与传统的深冷空分制氧装置相比,变压吸附制氧装置具有投资少、能耗低、运行维护费用低、工艺条件温和(常温、低压)、工艺流程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灵活性高(可随时开停)、建设工期短和安全性好等优点,因此得到国外大型气体公司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并纷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研究开发。自九十年代国外开发成功高效锂基制氧分子筛后,变压吸附空分制氧技术开始迅猛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很多用氧场合下变压吸附空分制氧可替代深冷空分制氧,并且装置的经济性明显

优于传统的深冷空分制氧装置。

2.1.变压吸附空气分离制氧原理

空气中的主要组份是氮和氧,因此可选择对氮和氧具有不同吸附选择性的吸附剂,设计适当的工艺过程,使氮和氧分离制得氧气。氮和氧都具有四极矩,但氮的四极矩(0.31?\u65289X 比氧的(0.10 ?\u65289X大得多,因此氮气在沸分子筛上的吸附能力比氧气强(氮与分子筛表面离子的作用力强,如图 1 所示)。因此,当空气在加压状态下通过装有沸分子筛吸附剂的吸附床时,氮气被分子筛吸附,氧气因吸附较少,在气相中得到富集并流出吸附床,使氧气和氮气分离获得氧气。当分子筛吸附氮气至接近饱和后,停止通空气并降低吸附床的压力,分子筛吸附的氮气可以解吸出来,分子筛得到再生并重复利用。两个以上的吸附床轮流切换工作,便可连续生产出氧气。

氩气和氧气的沸点接近,两者很难分离,一起在气相得到富集。因此变压吸附制氧装置通常只能获得浓度为90%~95%

的氧气(氧的极限浓度为95.6%,其余为氩气),与深冷空分装置的浓度99.5%以上的氧气相比,又称富氧。

2.2.变压吸附空分制氧装置工艺简述

从上述原理可知,变压吸附空分制氧装置的吸附床必须至少包含两个操作步骤:吸附(较高压力下)和解吸(较低压力下),期性地重复操作。因此,当只有一个吸附床时,产品氧气的获得是间断的。为了连续获得产品气,在制氧装置常都设置两个以上的吸附床,并且从节能降耗和操作平稳的角度出发,另外设置一些必要的辅助步骤,如均压、氧气冲洗等。每个吸附床一般都要经历吸附、顺向放压、抽空或减压再生、冲洗置换和均压升压等步骤,期性地重复操作(以两塔VPSA 制氧流程为例,示于表1)。在同一时间,各个吸附床则分别处于不同的操作步骤,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定时切换,使几个吸附床协同操作,在时间步伐上则相互错开,使变压吸附装置能够平稳运行,连续获得产品气。

根据解吸法的不同,变压吸附制氧又分为两种工艺:

1、PSA 工艺:加压吸附(0.2~0.6MPa)、常压解吸。PSA 工艺设备简单、投资小,但氧气收率低、能耗高,适用于小规模制氧(一般

<200m3/h)的场合。

2、VPSA 工艺:常压或略高于常压(0~50KPa)下吸附,抽真空(-50~-80KPa)解吸。相对于PSA 工艺,VPSA 工艺设备复杂、投资高,但效率高、能耗低,适用于制氧规模较大的场合。对于实际的分离过程,还必须考虑空气中的其它微量组份。二氧化碳和水份在通常的吸附剂上的吸附能力一般要比氮和氧都大得多,可在吸附床填加合适的吸附剂(或利用制氧吸附剂自身)使其被吸附清除。

三、技术案

3.1基本设计条件

3.2项目名称及技术性能指标:

3.3公用工程的定额配置和消耗表

3.4系统供货清单

3.4.1动力设备供货一览表

3.4.2非标设备供货一览表

商业计划书-变压吸附制氢工艺

0 工艺技术说明 1、吸附制氢装置工艺技术说明 1)工艺原理 吸附是指:当两种相态不同的物质接触时,其中密度较低物质的分子在密度较高的物质表面被富集的现象和过程。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大的多孔固体)被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小的气体或液体)称为吸附质。吸附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即:化学吸附、活性吸附、毛细管凝缩和物理吸附。变压吸附(PSA)气体分离装置中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是指依靠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间的分子力(包括范德华力和电磁力)进行的吸附。其特点是:吸附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吸附过程进行的极快,参与吸附的各相物质间的动态平衡在瞬间即可完成,并且这种吸附是完全可逆的。 变压吸附气体分离工艺过程之所以得以实现是由于吸附剂在这种物理吸附中所具有的两个基本性质:一是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二是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容量随吸附质的分压上升而增加,随吸附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利用吸附剂的第一个性质,可实现对混合气体中某些组分的优先吸附而使其它组分得以提纯;利用吸附剂的第二个性质,可实现吸附剂在低温、高压下吸附而在高温、低压下解吸再生,从而构成吸附剂的吸附与再生循环,达到连续分离气体的目的。 吸附剂: 工业PSA-H2装置所选用的吸附剂都是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固体颗粒,主要有:活性氧化铝类、活性炭类、硅胶类和分子筛类吸附剂;另外还有针对某种组分选择性吸附而研制的特殊吸附材料,如CO专用吸附剂和碳分子筛等。吸附剂最重要的物理特征包括孔容积、孔径分布、表面积和表面性质等。不同的吸附剂由于有不同的孔隙大小分布、不同的比表面积和不同的表面性质,因而对混合气体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 吸附剂对各种气体的吸附性能主要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吸附等温线和动态下的穿透曲线来评价的。优良的吸附性能和较大的吸附容量是实现吸附分离的基本条件。 同时,要在工业上实现有效的分离,还必须考虑吸附剂对各组分的分离系数应尽可能大。所谓分离系数是指:在达到吸附平衡时,(弱吸附组分在吸附床死空间中残余量/弱吸附组分在吸附床中的总量)与(强吸附组分在吸附床死空间中残余量/强吸附组分在吸附床中的总量)之比。分离系数越大,分离越容易。一般而言,变压吸附气体分离装置中的吸附剂分离系数不宜小于3。 另外,在工业变压吸附过程中还应考虑吸附与解吸间的矛盾。一般而言,吸附越容易则解吸越困难。如对于C5、C6等强吸附质,就应选择吸附能力相对较弱的吸附剂如硅胶等,以使吸附容量适当而解吸较容易;而对于N2、O2、CO等弱吸附质,就应选择吸附能力相对较强的吸附剂如分子筛等,以使吸附容量更大、分离系数更高。 此外,在吸附过程中,由于吸附床内压力是周期性变化的,吸附剂要经受气流的频繁冲刷,因而吸附剂还应有足够的强度和抗磨性。 在变压吸附气体分离装置常用的几种吸附剂中,活性氧化铝类属于对水有强亲和力的固体,一般采用三水合铝或三水铝矿的热脱水或热活化法制备,主要用于气体的干燥。硅胶类吸附剂属于一种合成的无定形二氧化硅,它是胶态二氧化硅球形粒子的刚性连续网络,一般是由硅酸钠溶液和无机酸混合来制备的,硅胶不仅对水有极强的亲和力,而且对烃类和CO2等组分也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活性炭类吸附剂的特点是:其表面所具有的氧化物基团和无机物杂质使表面性质表现

如何提高变压吸附装置产品回收率的经验总结

如何提高变压吸附装置产品回收率的经验总结 摘要本文介绍了提高产品回收率的几种办法,通过这些办法和措施,使装置的回收率大幅提高,减少了原料气的消耗,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变压吸附装置运行效率。 关键词回收率变压吸附吸附剂程控阀 一、前言 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简称PSA)是吸附分离技术中的一项用于分离气体混合物新型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气体组分在固体材料上吸附特性的差异以及吸附量随压力变化而变化的特性,通过周期性的压力变换过程实现气体的分离或提纯。它有以下特点:⑴产品纯度高。⑵操作简便、能耗低:一般可在室温和不高的压力下工作,床层再生不需外加热源,操作弹性大。⑶工艺简单、维护简便:不需预先处理,即可一步除去杂质。⑷吸附剂寿命长:吸附剂使用期限为半永久性。由此可见变压吸附分离法,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但是存在产品回收率低的缺憾,对于如何提高产品回收率,无论是在变压吸附的设计还是在实际的生产操作中均成为人们攻关的主要方向。 二、在提高装置产品回收率上的几点经验总结 装置回收率的提高,等于减少了原料气的消耗,降低了产品成本。我们在实际生产中根据运行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措施,用于提高装置的产品回收率。 2.1、程控阀问题 程控阀是变压吸附装置专用阀门,它的完好性是提高回收率的重要保障。阀门的内漏和外泄漏会影响再生效果,导致产品回收率降低。阀门在用材、安装和日常维护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由于变压吸附工艺的特殊性,普通阀门难以保障装置长期稳定、可靠运行,对程控阀有以下要求:1、所用介质一般为高纯度的气体,所以密封性能要好,要达到零泄漏2、要求寿命长,做到经受长期频繁动作而保持不泄漏,能运用于易燃、易爆、有毒等特殊气体环境。3、根据工艺要求,做到易实现调节功能和阀位状态现场指示及远传等功能。4、具备有双向耐压性和抗高速气流冲刷性能,阀门的开关速度要快,随阀门的通经不同其启闭时间应控制在3秒以内。 变压吸附装置中,程控阀组是主要的运动部件,如果出现泄漏,会对产品的回收率造成重大影响。在安装维护中做到以下几点:1、阀门方向不要装错,物料流向要按照“高进低出”的原则,或按阀体上的箭头方向安装。2、气动截止阀一般只允许安装在水平管道上,即气动执行机构在阀体和管道的上方。3、要注意介质温度变化,阀门应在允许的温度和压差下使用,温度过高或过低,会使密封元件在高温时老化或在低温时硬化变脆;压差过高,则会损坏密封材料或无法关闭阀门,导致阀门泄漏或动作失灵。4、程控阀填料函、阀杆外露部分及阀门的外表面要保持清洁干净,要注意防锈及润滑,以延长阀门使用寿命。 2.2、对吸附剂进行改进改良 良好的吸附性能是吸附分离过程的基本条件,选择吸附剂时要考虑两点:第一,要解决吸

变压吸附制氧技术方案

ZY-1000/80Nm3/h变压吸附制氧 技术方案 目录 第一章:公司简介

第二章:变压吸附制氧简介 第三章:技术方案 第四章:近两年变压吸附设备部分业绩表 第五章:公司投资成功案例 一、公司简介 宏达新元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气体设备及气体产品应用研究开发的专业公司。公司的核心业务包括:

设备销售、租赁、整改 ★VPSA真空变压吸附制氧 ★PSA变压吸附制氧设备 ★制氮设备、氮气纯化装置 ★LNG系统成套设备和LNG泵 企业拥有现代化标准生产车间和大批专业从事VPSA真空变压吸附、PSA变压吸附、气体分离及机械技术人员,为气体及气体设备领域用户提供独特的产品、服务、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 我公司下辖的企业有简阳天欣气体公司和广西聚源气体公司,为客户提供优质高纯度的气体。企业还在省与欣国力低温公司、简阳川空通用机械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公司于2011年3月17日在市苍梧县工商行政管理处登记注册成立的广西川桂气体科技。其性质为有限责任。注册资金2000万元人民币。 我们将不断完善售后服务、改善设备工艺、加强质量管理,并与研究机构密切配合,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出色的产品与服务。。。。。。 二、变压吸附制氧技术简介 变压吸附制氧技术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空分制氧工艺。与传统的深冷空分制氧装置相比,变压吸附制氧装置具有投资少、能耗低、运行维护费用低、工艺条件温和(常温、低压)、工艺流程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灵活性高(可随时开停)、

建设工期短和安全性好等优点,因此得到国外大型气体公司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并纷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研究开发。自九十年代国外开发成功高效锂基制氧分子筛后,变压吸附空分制氧技术开始迅猛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很多用氧场合下变压吸附空分制氧可替代深冷空分制氧,并且装置的经济性明显优于传统的深冷空分制氧装置。 2.1.变压吸附空气分离制氧原理 空气中的主要组份是氮和氧,因此可选择对氮和氧具有不同吸附选择性的吸附剂,设计适当的工艺过程,使氮和氧分离制得氧气。氮和氧都具有四极矩,但氮的四极矩 (0.31?\u65289X比氧的(0.10 ?\u65289X大得多,因此氮气在沸石分子筛上的吸附能力比氧气强(氮与分子筛表面离子的作用力强,如图1 所示)。因此,当空气在加压状态下通过装有沸石分子筛吸附剂的吸附床时,氮气被分子筛吸附,氧气因吸附较少,在气相中得到富集并流出吸附床,使氧气和氮气分离获得氧气。当分子筛吸附氮气至接近饱和后,停止通空气并降低吸附床的压力,分子筛吸附的氮气可以解吸出来,分子筛得到再生并重复利用。两个以上的吸附床轮流切换工作,便可连续生产出氧气。

变压吸附制氧效益核算

变压吸附制氧在中小高炉中的应用及成本核算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变压吸附制氧(VPSA制氧)的原理和特点,以及VPSA制氧技术在中小高炉富氧喷煤中的使用情况。本文例举了国内某两家钢铁企业高炉技术改造使用富氧喷煤后,高炉工况的数据指标对比,结果表明变压吸附制氧具有经济性好,灵活性大,安全性高的特点,是中小高炉富氧喷煤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变压吸附制氧;VPSA;富氧喷煤;高炉 前言 20世纪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使得高炉喷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停止,为了避免全焦炼铁,喷煤技术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实践生产表明,当喷煤量大于l00kg/t时会使炉缸温度下降150~250℃以上。为了实现高炉大喷煤,世界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对富氧喷煤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2],目前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炉喷煤比是180~200kg/t。在我国以鞍钢为首的大型钢厂早在1986年就已进行高炉富氧喷煤试验,但目前国内整体水平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钢铁工业科学与技术发展指南2006~2020年》中提出了高炉喷煤指标:2006~2010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喷煤量≥160kg/t,2011~2020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喷煤量≥180kg/t。 由于能源政策等因素,我国许多高炉在初期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富氧装置,大部分高炉用氧一般来自炼钢余氧,供气量不稳定,且带来的效益不明显。随着焦炭价格的不断升高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逐步实施,这些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迫在眉睫。目前一次性投资少,运行、维护成本低、操作方便、灵活的的变压吸附制氧装置成为很多钢铁企业的首选。 1.变压吸附制氧概述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首次将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工业化。70年代中期,真空变压吸附(VPSA)制氧工艺的提出,大大提升了装置的规模和经济性,为VPSA制氧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1989年美国Praxair采用锂型分子筛的VPSA装置投入运行[3],标志着变压吸附制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对变压吸附制氧技术的研究最早始于70年代,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直到1991年在重庆才实现首台150Nm3/h VPSA制氧装置工业化应用。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于1996年成功研制出锂型高效制氧分子筛PU-8。2000年,隶属于北京大学的北大先锋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将PU-8批量生产,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1年北大先锋采用以PU-8高效锂分子筛的VPSA制氧装置的中试取得成功,2001年实现工业化应用。。目前,北大先锋已建成投运一百多套变压吸附制氧装置,最大规模VPSA制氧装置已达到40700 Nm3/h产品氧气,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1.1VPSA制氧原理 VPSA制氧基本原理是根据分子筛能选择性吸附空气中的氮、氧组分,使空气中的氮氧分离而获得氧气。当压缩空气经过分子筛床层时,空气中易吸附的氮气被分子筛吸附并留在床层内部,而不易吸附的氧气则

最新参考变压吸附制氢工艺

历史资料,供大家参考学习,下载后自行修改使用 工艺技术说明 1、吸附制氢装置工艺技术说明 1)工艺原理 吸附是指:当两种相态不同的物质接触时,其中密度较低物质的分子在密度较高的物质表面被富集的现象和过程。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大的多孔固体)被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小的气体或液体)称为吸附质。吸附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即:化学吸附、活性吸附、毛细管凝缩和物理吸附。变压吸附(PSA)气体分离装置中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是指依靠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间的分子力(包括范德华力和电磁力)进行的吸附。其特点是:吸附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吸附过程进行的极快,参与吸附的各相物质间的动态平衡在瞬间即可完成,并且这种吸附是完全可逆的。 变压吸附气体分离工艺过程之所以得以实现是由于吸附剂在这种物理吸附中所具有的两个基本性质:一是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二是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容量随吸附质的分压上升而增加,随吸附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利用吸附剂的第一个性质,可实现对混合气体中某些组分的优先吸附而使其它组分得以提纯;利用吸附剂的第二个性质,可实现吸附剂在低温、高压下吸附而在高温、低压下解吸再生,从而构成吸附剂的吸附与再生循环,达到连续分离气体的目的。 吸附剂: 工业PSA-H2装置所选用的吸附剂都是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固体颗粒,主要有:活性氧化铝类、活性炭类、硅胶类和分子筛类吸附剂;另外还有针对某种组分选择性吸附而研制的特殊吸附材料,如CO专用吸附剂和碳分子筛等。吸附剂最重要的物理特征包括孔容积、孔径分布、表面积和表面性质等。不同的吸附剂由于有不同的孔隙大小分布、不同的比表面积和不同的表面性质,因而对混合气体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 吸附剂对各种气体的吸附性能主要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吸附等温线和动态下的穿透曲线来评价的。优良的吸附性能和较大的吸附容量是实现吸附分离的基本条件。 同时,要在工业上实现有效的分离,还必须考虑吸附剂对各组分的分离系数应尽可能大。所谓分离系数是指:在达到吸附平衡时,(弱吸附组分在吸附床死空间中残余量/弱吸附组分在吸附床中的总量)与(强吸附组分在吸附床死空间中残余量/强吸附组

高纯度一氧化碳的生产

高纯度一氧化碳的生产工艺 一氧化碳是C1化学的基础原料,主要用于合成甲醇、甲醛、脂肪酸、脂肪酐、光气、异氰酸酯、碳酸二甲酯以及各种金属羰基化合物。用于化工合成的高纯度一氧化碳可以从含有一氧化碳的天然气和石油转化的合成气、水煤气、半水煤气以及钢铁厂、电石厂和黄磷厂的尾气中纯化分离;亦可以甲醇为原料,通过催化裂解、变压吸附等工艺制取,同时副产氢气。 一、一氧化碳的生产工艺 1 煤炭和天然气法 该方法以自然资源煤炭、天然气等为原料通过气化、羰基化等工艺过程来合成一氧化碳,然后根据生产中对一氧化碳的纯度要求进行分离、提纯,得到各种含量的一氧化碳。该工艺目前广泛应用于甲醇、醋酸等脂肪族化合物以及其衍生物的生产。 2 甲醇裂解制一氧化碳 (1)工艺原理甲醇在专用催化剂作用和280℃下发生催化裂解,得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等混合气体,经过变压吸附工艺(PSA)分离后可得到高纯度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式为: CH3OH →CO+2H2 -90.7KJ/mol (2)工艺流程甲醇经预热、汽化、过热后在专用催化剂上进行裂解反应,裂解气经冷却、冷凝后其组成为H2 ~66%,CO2 -4.5%,CO ~31.8%,该裂解气进行压缩后在PSA-I吸附塔上脱碳后得到含氢气、一氧化碳的净化气体,然后在PSA-II吸附塔上分别得到含量≥98%的一氧化碳,并副产氢气。根据下游产品对一氧化碳纯度的需要,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变压吸附操作,将一氧化碳的纯度提高至99.99%。工艺流程可表示如下: 二、一氧化碳的提纯工艺 无论是用甲醇裂解工艺生产一氧化碳,还是以黄磷尾气、转炉气、高炉气等为原料分离、纯化一氧化碳,其原料气都是若干种气体的混合物,都必须经过提纯后才可以得到各种纯度的一氧化碳以满足下游产品的生产需要。 一氧化碳虽然是C1化学的基础原料气,具有广泛的用途,但提纯方法不多,以往国内采用精馏法或COSORB法提纯CO。但这两种方法的预处理系统复杂,设备多,投资大,操作成本高,效果不理想。 采用变压吸附工艺分离一氧化碳是近年来国际上的新兴技术。该工艺产品设计规模灵活,可在10~10000Nm3/h范围内灵活调节;产品纯度高,正常设计值≥98.5%,通过调整最高可达99.99%;装置投资少,操作方便,能耗低。 变压吸附分离一氧化碳工艺流程图如下: 三、变压吸附技术提纯一氧化碳 1变压吸附 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工艺是近十几年来飞速发展的一种非低温法气体分离和提纯技术,与传统的气体分离工艺相比,具有投资小、能耗低、工艺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可靠、产品质量高等优点,已在化工、石油炼制、冶金、采矿、电子、食品、科研、航天、医药、环保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原理变压吸附技术(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简称PSA)是利用气体各组分在吸附剂上吸附特性的差异以及吸附量随压力变化的原理,通过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实现气体的分离。吸附剂对不同气体的吸附特性是不同的。利用吸附剂对混合气中各种组分吸附能力的不同,通过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就可以达到对混合气进行分离提纯的目的。同一吸附剂对同种气体的吸附量,还随吸附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压力越高,吸附量越大;温度越高,吸附量越

变压吸附原理及应用

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 目录 第一节气体吸附分离的基础知识 (2) 一、吸附的定义 (2) 二、吸附剂 (3) 三、吸附平衡和等温吸附线—吸附的热力学基础 (6) 四、吸附过程中的物质传递 (10) 五、固定床吸附流出曲线 (12) 第二节变压吸附的工作原理 (14) 一、吸附剂的再生方法 (14) 二、变压吸附工作基本步骤 (16) 三、吸附剂的选择 (17) 第三节变压吸附技术的应用及实施方法 (20) 一、回收和精制氢 (20) 二、从空气中制取富氧 (24) 三、回收和制取纯二氧化碳 (25) 四、从空气中制氮 (26) 五、回收和提纯一氧化碳 (28) 六、从变换气中脱出二氧化碳 (31) 附Ⅰ变压吸附工艺步骤中常用字符代号说明 (32) 附Ⅱ回收率的计算方法 (32)

第一节气体吸附分离的基础知识 一、吸附的定义 当气体分子运动到固体表面上时,由于固体表面的原子的剩余引力的作用,气体中的一些分子便会暂时停留在固体表面上,这些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浓度增大,这种现象称为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相反,固体表面上被吸附的分子返回气体相的过程称为解吸或脱附。 被吸附的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的吸附层,称为吸附相。吸附相的密度比一般气体的密度大得多,有可能接近液体密度。当气体是混合物时,由于固体表面对不同气体分子的压力差异,使吸附相的组成与气相组成不同,这种气相与吸附相在密度上和组成上的差别构成了气体吸附分离技术的基础。 吸附物质的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伴随吸附过程所释放的的热量叫吸附热,解吸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叫解吸热。气体混合物的吸附热是吸附质的冷凝热和润湿热之和。不同的吸附剂对各种气体分子的吸附热均不相同。 按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引力场的性质,吸附可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即吸附过程伴随有化学反应的吸附。在化学吸附中,吸附质分子和吸附剂表面将发生反应生成表面络合物,其吸附热接近化学反应热。化学吸附需要一定的活化能才能进行。通常条件下,化学吸附的吸附或解吸速度都要比物理吸附慢。石灰石吸附氯气,沸石吸附乙烯都是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也称范德华(van der Waais) 吸附,它是由吸附质分子和吸附剂表面分子之间的引力所引起的,此力也叫作范德华力。由于固体表面的分子与其内部分子不同,存在剩余的表面自由力场,当气体分子碰到固体表面时,其中一部分就被吸附,并释放出吸附热。在被吸附的分子中,只有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吸附剂引力场的位能时才能重新回到气相,所以在与气体接触的固体表面上总是保留着许多被吸附的分子。由于分子间的引力所引起的吸附,其吸附热较低,接近吸附质的汽化热或冷凝热,吸附和解吸速度也都较快。被吸附气体也较容易地从固体表面解吸出来,所以物理吸附是可逆的。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变压吸附过程系纯物理吸附,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化学反应发生。本文以下叙述的除了注明之外均为气体的物理吸附。

变压吸附制氧机

变压吸附制氧机 1.1 制氧机的发展简史 制氧机是以空气做原料,生产氧气(或液氧)、氮气(或液氮)和氩、氖-氦、氪-氙等混合气体的一种成套设备。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空气分离设备多用来生产氧气,故人们习惯地称“制氧机”。 世界上最早生产制氧机的国家是德国和法国。 1901年,德国的林德公司在慕尼黑市建立低温设备制造车间,并在1903年生产出第一台10m3/h制氧机。 1902年,法国在巴黎建立空气液化公司,继德国之后,于1910年开始生产制氧机。 在三十年代以前,基本上只有德国和法国能生产制氧机。当时制氧机主要只能满足焊接、切割用氧及化工所需的制氮设备。生产的制氧机为主要为中、小型,其容量为2m3/h~600m3/h,品种约200种。采用的制氧机流程为高压和中压流程。 1930~1950年,除德国、法国,尚有苏联、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也开始生产制氧机。在此期间,随着生产的发展,制氧机使用领域不断扩大,促进了大型制氧机的发展。由于大型制氧机每生产1m3氧气所需电力、金属材料都比中、小型底,故1930~1950年间,大型制氧机的品种增加较多,如西德的5000m3/h,苏联的3600m3/h,日本的3000m3/h等大型设备。当时所用的流程,除高、中压外,开始采用高低压流程。由于大型制氧机可制取廉价的氧气,从而在冶金和合成氨工业中得到应用。1932年,德国第一次把制氧机用于冶金和合成氨工业。 1950年以后,除上述国家生产制氧机以外,还有中国、捷克、东德、匈牙利、意大利等(中国发展较晚,且都为深冷法)。 由于钢铁工业、氮肥工业、火箭技术的发展,氧、氮耗量迅猛增加,促使制氧机向大型化发展。1957年起,10000m3/h制氧机相继问世。1967年起,据不完全统计,20000m3/h以上的大型制氧机不断出现,达87套之多,最大机组为50000m3/h,更大型的机组正在研制中。 20多年来,产品品种迅速增加,并逐步形成了系列,如西德林德公司大型制氧机有1000~40000m3/h典型产品;日本神钢有OF系列;日本日立制作所有TO型;日本氧气公司有NR型;英国全低压有50~1500吨/天系列产品等。同时,大型制氧机基本上采用全低压流程。 总之,制氧机的发展是一个不段完善的过程,设备由小型、中型向大型发展;流程由高压(200大气压)、中压(50大气压)、高低压向全低压(6大气压)方向发展,从而使制氧机的单位电耗、金属材料消耗降低,运转周期不断延长。

CO-H2分离变压吸附工艺方案

PSA净化项目 初步方案 附件1 装置设计要求 1.1 技术条件及规格 1.1.1 原料气条件 CO 理论含量为30.5%(此时H 含量为68.31%,其它组份的百分比同上表)。 2 流量:79200Nm3/h(CO含量为30.5%即理论含量时,装置所需的原料气量)压力:3.2 MPag 温度:40℃ 1.1.2 CO产品气 压力:0.005~0.02 MPag 温度:40℃ 产品气 1.1.3 H 2 压力:3.0MPag 温度:40℃ 1.2 装置工艺流程与物料平衡

图1 变压吸附提纯CO/H 2 流程框图 物流说明:1-原料气,2-CO产品气,3-氢气产品气, 4-PSA-CO吸附尾气,5-解吸废气,6-CO置换气 附件3 装置工艺流程描述 3.1工艺流程简述 本设计方案拟采用变压吸附(PSA)气体分离技术从原料气中分离提纯CO 和H 2 。整个工艺过程分为三个工序,即原料气预处理工序、变压吸附提纯CO工 序(PSA-CO)、变压吸附提纯氢气工序(PSA-H 2 )。 经过低温甲醇洗脱硫脱碳后的原料气,首先通过预处理将其中的重组分杂质 脱除,然后送入PSA-CO工序分离提纯得到CO产品气,PSA-CO吸附尾气送入PSA-H 2 工序,在PSA-H 2工序得到H 2 产品气。 流程框图见图1。 3.1.1预处理工序 经过低温甲醇洗脱硫脱碳后的原料气首先进入预处理工序。 预处理工序的目的是将经过低温甲醇洗后的原料气中的甲醇等重组分杂质脱除,保护PSA-CO工序吸附剂。 3.1.2变压吸附提纯CO工序(PSA-CO) PSA-CO工序的作用是使CO进一步与其它组份如H 2、N 2 等杂质组份分离,得 到CO产品。来自预处理工序的原料气,进入PSA-CO吸附塔,吸附尾气从塔顶流入PSA-H 2 工序。经过一定循环步骤后,吸附塔内合格的CO通过逆向放压和抽真空方式排出吸附塔,进入CO产品气缓冲罐。 为了保证CO产品的连续性,PSA-CO装置由18个吸附塔组成,任何时刻均有

实验十五 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

实验十五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 利用多孔固体物质的选择性吸附分离和净化气体或液体混合物的过程称为吸附分离。吸附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固体表面过剩能的存在,这种过剩能可通过范德华力的作用吸引物质附着于固体表面,也可通过化学键合力的作用吸引物质附着于固体表面,前者称为物理吸附,后者称为化学吸附。一个完整的吸附分离过程通常是由吸附与解吸(脱附)循环操作构成,由于实现吸附和解吸操作的工程手段不同,过程分变压吸附和变温吸附,变压吸附是通过调节操作压力(加压吸附、减压解吸)完成吸附与解吸的操作循环,变温吸附则是通过调节温度(降温吸附,升温解吸)完成循环操作。变压吸附主要用于物理吸附过程,变温吸附主要用于化学吸附过程。本实验以空气为原料,以碳分子筛为吸附剂,通过变压吸附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达到提纯氮气的目的。 A 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连续变压吸附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了解和掌握影响变压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 (3)了解和掌握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的基本原理; (4)了解和掌握吸附床穿透曲线的测定方法和目的。 B 实验原理 物质在吸附剂(固体)表面的吸附必须经过两个过程:一是通过分子扩散到达固体表面,二是通过范德华力或化学键合力的作用吸附于固体表面。因此,要利用吸附实现混合物的分离,被分离组分必须在分子扩散速率或表面吸附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 碳分子筛吸附分离空气中N2和O2就是基于两者在扩散速率上的差异。N2和O2都是非极性分子,分子直径十分接近(O2为0.28nm,N2为0.3nm),由于两者的物性相近,与碳分子筛表面的结合力差异不大,因此,从热力学(吸收平衡)角度看,碳分子筛对N2和O2的吸附并无选择性,难于使 两者分离。然而,从动力学角度看,由于碳分子筛是一种速率分离型吸附剂,N2和O2在碳分子筛微孔内的扩散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如:35℃时,O2的扩散速度为2.0×106,O2的速度比N2快30倍,因此当空气与碳分子筛接触时,O2将优先吸附于碳分子筛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使得空气中的N2得以提纯。由于该吸附分离过程是一个速率控制的过程,因此,吸附时间的控制(即吸附-解吸循环速率的控制)非常重要。当吸附剂用量、吸附压力、气体流速一定时,适宜吸附时间可通过测定吸附柱的穿透 流 出 液 浓 度 C 恒温固定床吸附器的穿透曲线 C B C0 C E t

20立方米制氧机技术方案设计(详细)

目录 第一篇项目概述 (3) 第二篇技术方案 (4) 一.前言 (4) 1.气站系统设计方案 (4) 二.氮气系统设计方案 (5) 三.单体设备技术参数 (5) 第三篇供货围 (8) 空压机 (8) 压缩空气净化系统 (8) 空气储罐 (8) 技术文件 (10) 第四篇双方责任及其它 (10) 一、双方设计容 (10) 二、双方责任 (10) 三、设计标准和规 (11) 四、性能考核与质量保证 (12) 五、服务体系 (14)

第一篇项目概述 1、采用规、标准及法规 本工程采用国际或国现行最新的国家和行业施工及验收规标准及检验评定标准。包含但不限于: 1.1制氮机组 GB/T 7941-1987 《制冷装置试验》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J 16 -2001建筑设计防火规 GBJ8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 HG/T 20592~20635-2009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 GB755-2008 旋转电机定额和性能 GB50052-2009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 GB50054-1995 《低压配电设计规》 GB50217-200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 GBJ63-1990 《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 GB50093-2002《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 GB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 HG/T20505-2000 过程检测和控制系统用文字代号和图形符号 HG/T20507-2000 自动化仪表选型规定 HG/T20508-2000 控制室设计规定 HG/T20509-2000 仪表供电设计规定 HG/T20510-2000 仪表供气设计规定 HG/T20511-2000 信号报警﹑联锁系统设计规定 HG/T20700-2000 《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规定》 HG/T20512-2000 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

变压吸附制氢工艺

变压吸附制氢工艺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工艺技术说明 1、吸附制氢装置工艺技术说明 1)工艺原理 吸附是指:当两种相态不同的物质接触时,其中密度较低物质的分子在密度较高的物质表面被富集的现象和过程。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大的多孔固体)被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小的气体或液体)称为吸附质。吸附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即:化学吸附、活性吸附、毛细管凝缩和物理吸附。变压吸附(PSA)气体分离装置中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是指依靠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间的分子力(包括范德华力和电磁力)进行的吸附。其特点是:吸附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吸附过程进行的极快,参与吸附的各相物质间的动态平衡在瞬间即可完成,并且这种吸附是完全可逆的。 变压吸附气体分离工艺过程之所以得以实现是由于吸附剂在这种物理吸附中所具有的两个基本性质:一是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二是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容量随吸附质的分压上升而增加,随吸附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利用吸附剂的第一个性质,可实现对混合气体中某些组分的优先吸附而使其它组分得以提纯;利用吸附剂的第二个性质,可实现吸附剂在低温、高压下吸附而在高温、低压下解吸再生,从而构成吸附剂的吸附与再生循环,达到连续分离气体的目的。 吸附剂: 工业PSA-H2装置所选用的吸附剂都是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固体颗粒,主要有:活性氧化铝类、活性炭类、硅胶类和分子筛类吸附剂;另外还有针对某种组分选择性吸附而研制的特殊吸附材料,如CO专用吸附剂和碳分子筛等。吸附剂最重要的物理特征包括孔容积、孔径分布、表面积和表面性质等。不同的吸附剂由于有不同的孔隙大小分布、不同的比表面积和不同的表面性质,因而对混合气体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 吸附剂对各种气体的吸附性能主要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吸附等温线和动态下的穿透曲线来评价的。优良的吸附性能和较大的吸附容量是实现吸附分离的基本条件。 同时,要在工业上实现有效的分离,还必须考虑吸附剂对各组分的分离系数应尽可能大。所谓分离系数是指:在达到吸附平衡时,(弱吸附组分在吸附床死空间中残

变压吸附提纯一氧化碳工艺系统的优化运行_杨军红

收稿日期:2012-07-23;收到修改稿日期:2012-11-30。作者简介:杨军红,男,1970年1月出生,高级工程师,工程硕士,2006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现任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联系电话:0632-2362016;E -mail : yjh66666@126.com 。 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变压吸附系统主要是为年产10万吨醋酐装置提供高浓度CO 产品气的配套系统,设计处理气量15000m 3/h 。该系统采用成都天立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发明专利技术———无动力吹扫解吸变压吸附脱碳工艺,改变操作条件可控制产品气CO 的纯度。整套系统正常生产后,通过不断优化改造,使变压吸附技术的优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该醋酐装置变压吸附系统是将甲醇净化工段来的原料气温度40℃,表压力2.2MPa ,气体体积组成:CO 54.27%、CO 22.83%、H 242.09%、H 2S+COS 0.1×10-6、N 20.65%、CH 4+Ar 0.16%,经过粗脱碳工 序和精脱碳工序物理脱除CO 2,一氧化碳提纯工序分离制得合格CO (纯度不低于98.5%),最后经过压缩机加压到4.7MPa ,送往醋酐分厂,并将富产纯度不低于92%的H 2送往甲醇合成工段。 1变压吸附系统简介1.1变压吸附系统 变压吸附系统由粗脱段、精脱段、提纯段组成。 粗脱段采用吸附塔19台,3塔同时吸附,12次连续均压带吹扫,即19-3-12工艺流程;程控阀共297台,装填2种吸附剂:下层是少量的活性氧化铝,脱除少量的水;上层装硅胶脱除CO 2,控制 CO 2含量不高于0.2%。 精脱段采用吸附塔15台,4塔同时吸附,6次连续均压带4次吹扫,即15-4-6工艺流程;程控阀共219台,装填吸附剂为硅胶,进一步控制CO 2 含量不高于0.0150%。 提纯段采用吸附塔18台,3塔同时吸附,12次连续均压带顺放吹扫,即18-3-12工艺流程;程控阀共246台,装填吸附剂为分子筛,用于提纯 CO (纯度不低于98.5%)。 1.2辅助液压油系统 液压油泵系统作用是为变压吸附系统中液压程控阀的启闭提供动力(工作压力4.8~5.3MPa )。由4个主油箱、1个副油箱、8台功率为25kW 的齿轮油泵以及61台为稳定油压、减小油路系统压力波动的蓄能器组成。 2变压吸附系统运行情况 2010年6月,水煤气变压吸附一氧化碳提纯 系统建成投产,一次开车成功。该系统运行初期除遇到因设备原因如电磁阀、程控阀故障等,使得吸附塔串压,影响系统稳定运行及产品气质量。除此之外还遇到了一些工艺技术设计问题,经过不断技术改造和优化,使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目前整套系统运行状况良好。 3变压吸附系统的工艺优化3.1放空气回收利用 变压吸附系统原设计粗脱段、净化段吹扫气 变压吸附提纯一氧化碳工艺系统的优化运行 杨军红,肖红玲,李小倍 (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滕州277527) 摘要:介绍醋酐装置水煤气变压吸附提纯一氧化碳工艺系统,分析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改造措施,改造后使整个系统实现了安全、稳定、长周期效益运行。 关键词:变压吸附 一氧化碳 优化改造 2013年4月第36卷第2 期 Large Scale Nitrogenous Fertilizer Industry Apr.2013Vol.36No.2

变压吸附制氧技术

变压吸附制氧技术 对变压吸附制医用氧过程中的吸附剂选择、流程开发、多层过滤系统等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它将有助于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在我国各级医院中的使用。 变压吸附(简称PSA)制氧是国际上最近三十年新兴起来的制氧技术,它的特点是就地产氧,只要将制氧设备接通电源,就可由空气中生产出氧气,且设备的体积小、操作简单,可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适合实施管道化中心供氧的医院以及工业不发达地区的医院。 1原理和方法 变压吸附制医用氧是采用物理吸附的方法,使用的吸附剂是沸石分子筛(zeolite molecular sieve)。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及其它稀有气体,它们的分子极性各不相同,其中氮气的极性较氧气的极性要大。沸石分子筛是一种极性吸附剂,在等温条件下,当吸附压力增加时,它对氮气的平衡吸附量要比氧气增加很多;当吸附压力减少时,它对氮气的平衡吸附量比氧气减少很多。利用沸石分子筛的这一特性,可采用加压吸附,减压解吸循环操作的方法制取氧气。 2吸附剂的选择 在PSA吸附床中,至少有两层吸附剂,靠近进料端的吸附剂称为“预处理”吸附剂,它的主要作用是除去进料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铝通常被用作预处理吸附剂,但是,使用中人们发现在氧化铝与其它吸附剂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个低温区,称为“冷点”,会影响吸附剂的再生。随着人们对“冷点”的进一步认识,氧化铝已被NaX型的沸石分子筛代替,因为它比氧化铝具有更高的氧、氮吸附容量和吸附热,可以帮助减少“冷点”的损害。目前,具有更高吸附容量的NaX吸附剂已经被开发出来,可以进一步减低“冷点”效应。靠近吸附床产品端的第二层吸附剂称为“主吸附剂”,它的主要作用是氧气、氮气的分离,一般选用具有优先吸附氮气的沸石分子筛。在有些场合,NaX既被用来作主吸附剂,也被用作预处理吸附剂,但CaA型的沸石分子筛是变压吸附法制氧最常用的吸附剂。为了提高分子筛的吸附性能,又开发其它类型的分子筛如CaX型的沸石分子筛,目前吸附选择性能最好的吸附剂是LiX型和MgA型沸石分子筛。 3制氧流程 变压吸附常压解吸制氧流程通常有四床、三床、两床三种形式。 四床吸附流程的特点是空气中氧气的收率比较高,可达40%,缺点是吸附床较多,工艺流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可靠性较差。 三床吸附流程的特点是氧气收率一般,可达35%,工艺也比较复杂。 二床吸附流程的缺点是空气中氧气收率比较低,只有30%,但这种流程比较简单,工艺也不复杂,操作容易,可靠性高,是目前制医用氧设备采用最多的流程。 4多层气体过滤系统

变压吸附制氧原理

VPSA制氧简介 变压吸附制氧原理 吸附是指:当两种相态不同的物质接触时,其中密度较低物质的分子在密度较高的物质表面被富集的现象和过程。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大的多孔固体)被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小的气体或液体)称为吸附质。吸附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即:化学吸附、活性吸附、毛细管凝缩和物理吸附。PSA制氧装置中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是指依靠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间的分子力(包括范德华力和电磁力)进行的吸附。其特点是:吸附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吸附过程进行的极快,参与吸附的各相物质间的动态平衡在瞬间即可完成,并且这种吸附是完全可逆的。 变压吸附气体分离工艺过程之所以得以实现是由于吸附剂在这种物理吸附中所具有的两个基本性质:一是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二是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容量随吸附质的分压上升而增加。利用吸附剂的第一个性质,可实现对混合气体中某些组分的优先吸附而使其它组分得以提纯;利用吸附剂的第二个性质,可实现吸附剂在高压下吸附而在低压下解吸再生,从而构成吸附剂的吸附与再生循环,达到连续分离气体的目的。 装置所选用的吸附剂都是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固体颗粒,主要有:工业PSA-O 2 活性氧化铝类和分子筛类吸附剂。吸附剂最重要的物理特征包括孔容积、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表面性质等。不同的吸附剂由于有不同的孔隙大小分布、不同的比表面积和不同的表面性质,因而对混合气体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 吸附剂对各种气体的吸附性能主要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吸附等温线和动态下的穿透曲线来评价的。优良的吸附性能和较大的吸附容量是实现吸附分离的基本条件。 同时,要在工业上实现有效的分离,还必须考虑吸附剂对各组分的分离系数应尽可能大。所谓分离系数是指:在达到吸附平衡时,(弱吸附组分在吸附床死空间中残余量/弱吸附组分在吸附床中的总量)与(强吸附组分在吸附床死空间中残余量/强吸附组分在吸附床中的总量)之比。分离系数越大,分离越容易。一般而言,变压吸附气体分离装置中的吸附剂分离系数不宜小于3。

变压吸附流程说明

变压吸附流程说明 4.1工艺过程简述 本装置VPSA过程,以一个吸附塔T0101A为例,简述如下: a. 吸附过程(A) 压力为1.7~1.9Mpa的变换气自装置外来,首先进入原料气气水分离器中分离掉其中夹带的液滴,经FIRQ-0101计量后进入VPSA系统。 打开程控阀KS0101A、KS0102A,变换气自塔底进入T0101A (同时有2个吸附塔处 于吸附状态)内。在多种吸附剂的依次选择吸附下,其中的H 2O、CO 2 等组分被吸附下来, 未被吸附的氢氮气及一氧化碳等从塔顶流出,经压力调节系统PICA-0101稳压该工序。 当被吸附杂质的传质区前沿(称为吸附前沿)到达床层出口预留段时,关掉该吸附塔的原料气进料阀和产品气出口阀,停止吸附。吸附床开始转入再生过程。 b. 顺放-1过程(P1) 这是在吸附过程结束后,吸附塔内的气体与产品气非常接近,打开程控阀KS0103A、KS0110,缓慢打开随动调节阀HV0102顺着吸附方向将吸附塔内的气体流向产品气管道的过程,该过程不仅回收了吸附塔内有效气体,同时也降低了吸附塔内压力,相当于增加一次均压降。 c.均压降压过程(1D~10D) 这是在顺放-1过程结束后,顺着吸附方向将塔内的较高压力的氢氮气放入其它已完成再生的较低压力吸附塔或到均压罐的过程,该过程不仅是降压过程,更是回收床层死空间有效气体的过程,本流程共包括10次均压降压过程以保证有效气体的充分回收。 d.顺放-2过程(P2) 这是在均压降过程结束后,打开程控阀KS0106a,KS0114顺着吸附方向,将吸附塔内含量较高的有效气体放入煤气气柜的过程,该过程充分回收了吸附塔内有效气体,不仅降低工厂消耗,而且对工厂系统物料平衡和动力平衡有利。 E.逆放过程(D)

变压吸附基本原理(整理)

变压吸附技术 一、概况: 变压吸附(简称PSA)是一种新型的气体吸附分离技术,它有如下优点:(1)产品纯度高。(2)一般可在室温和不高的压力下工作,床层再生时不用加热,节能经济。(3)设备简单,操作、维护简单。(4)连续循环操作,可完全达到自动化。因此,当这种新技术问世后,就受到各国工业界的关注,竞相开发和研究,发展迅速,并日益成熟。 1960年Skarstrom提出PSA专利,他以5A沸石分子筛作为吸附剂,用一个两床PSA装置,从空气中分离出富氧,该过程经过改进,于60年代投入了工业生产。70年代,变压吸附技术的工业应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应用在氧氮分离、空气干燥与净化以及氢气净化等。其中,氧氮分离的技术进展是把新型的吸附碳分子筛与变压吸附结合起来,将空气中的O2和N2加以分离,从而获得氮气。随着分子筛性能改进和质量提高,以及变压吸附工艺的不断改进,使产品纯度和回收率不断提高,这又促使变压吸附在经济上立足和工业化的实现。 二、基本原理: 利用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有选择性,即不同的气体(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有差异和一种特定的气体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随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实现气体混合物的分离和吸附剂的再生。变压吸附脱碳技术就是根据变压吸附的原理,在吸附剂选择吸附的条件下,加压吸附原料气中的CO2等杂质组分,而氢气、氮气、甲烷等不易吸附的组分则通过吸附床层由吸附器顶部排出,从而实现气体混合物的分离,而通过降低吸附床的压力是被吸附的CO2等组分脱附解吸,使吸附剂得到再生。 吸附器内的吸附剂对不同的组分的吸附是定量的,当吸附剂对有效组分的吸附达到一定量后,有效组分西欧哪个吸附剂上能有效的解吸,使吸附剂能重复使用时,吸附分离工艺才有实用的意义。故每个吸附器在实际过程中必须经过吸附和再生阶段。对每个吸附器而言,吸附过程是间歇的,必须采用多个吸附器循环操作,才能连续制取产品气。 多床变压吸附的意义在于:保证在任何时刻都有相同数量的吸附床处于吸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