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

三、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FLASH:(1)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2)生物的应激性。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

异常美丽的星球,广阔的自然

界,山川秀丽,花木丛生,但组成自然界的物体不外乎两

大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另一类是有生命的,你能举出例子吗?[配合课件]

[讲述]: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在我们现在的地球上生活着大约有30多万种植物,150多万种动

物,当然还有很多种类的微生物。它们形态各异,趣味无穷。科学家们根据它们的特征,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归类为不同的类群。对于分类知识,我们八年级再学习。

[提问]: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那怎么才能叫有生命呢?生命有什么现象?

[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归纳出生命的特征。提示:可以参考书中的相关内容。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发

跟着老师的提示思考

并举出自己所知的有生命

的物体:人、狗、花、树木等,没有生命的物体:石头、大山、水、桌、椅等。

了解到在地球上生活

着大约200多万种生物。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

富的国家之一。

带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记录,并选定组员进行发言。

言。

[视频]配合课件

[想一想]:深入引发学生思考,生物要从小长大,得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来建造自己的身体,还能把体内产生的废物和没有用完的物质排到

体外。那么植物是怎样吃东西的呢?

[讲解]:刚才我们提到的实际上是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这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提问]: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出示图片]:“一根蔓上的西瓜”,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一下这两个西瓜,你能发现什么?

[提问]:你知道这种现象是什么吗?

[总结]:生物体通过产生自己的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并把它们的特征遗传给后代,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提问]:植物会动吗?如果可以,你能举出例子吗? [播放视频文件]:“含羞草”、“根的向水性”。

[讲述]:绿色植物的根向地生长,而茎向光生长,这是植物对地心引力和光的刺激产生的反应;动物有趋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的行为。 [出示图片]:纺锤树,让学生发挥想像说出图片上的树为什么长成这样?

[小知识]:瓶子树(萝卜树,纺锤树),生长在南美洲的巴西,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稀树草原之间的地带,这里有雨季交替。在雨季里它枝叶繁茂,树干中贮存大量的水分,进入旱季落叶,胖胖的肚子里贮存的大量水分使其顺利度过旱季,这就是生物适应环

认同老师的说法,根据已有知识回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无机盐。

回答:遗传现象。

仔细观察,发现两西瓜大小不同,花纹也不完全一样。

有的摇头,有的回答出:变异现象。

大部分同学认为可以,并举出自己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例子。

很有兴趣地观看,对植物的应激性有直观地了解,并认识到应激性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对这种树的形状产生好奇,开始进行猜测。

境。

[提问]: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反过来也能影响环境,你能举出例子吗?

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地说明了生物对我们生存的环境的影响。

[介绍]:除了病毒等少数生物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总结]:哪位同学能把刚才我们大家讨论的生命的特征总结一下呢?

1、生物能生长发育;

2、生物能新陈代谢;

3、生物能产生后代,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4、生物的应激性;

5、生物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6、生物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举出例子:夏天树木繁多的地方温度比大马路上要低许多。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

蚯蚓可以松土,改良土壤,处理有机废物。

纷纷举手

课堂练习:

1.把下图中的植物归位:

水 杉 桫 椤 睡 莲

(1)属于蕨类植物的是 桫椤

;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水杉 ;

属于被子植物的是 睡莲 。

(2)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是 水杉、桫椤 。

2.植物类群中种类最多的是( A )

A .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

3.乌贼遇到敌害,会喷放墨汁,这一现象属于生物特征中的( B )

A .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B.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生物能排泄废物 D.生物需要呼吸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

一、生物的主要类群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

2、生物的种类 异、应激性、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

3、生物的分类 影响环境 、生物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人类宇宙探索过程

人类宇宙探索过程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约38万公里),是人类进行太空探险的第一站。前苏联1959年发射的月球2号探测器在月球着陆,这是人类的航天器第一次到达地球以外的天体。同年10月,月球3号飞越月球,发回第一批月球背面的照片。1970年发射的月球16号着陆于丰富海,把100克月球土壤送回了地球 美国的“徘徊者”3-5号月球探测器

“勘测者”月球探测器 美国发射的月球轨道器 “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迈出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在月球表面 宇航员阿尔德林在美国国旗旁留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足印 “阿波罗”15号的月球车 “阿波罗”17号的月球车在月球上行驶

“克莱门汀”号无人驾驶飞船 环绕月球飞行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雄心勃勃的“阿波罗”计划的目的就是将人类送上月球进行实地考察。在此之前的1961年到1967年间,9个“徘徊者”、7个“勘测者”探测器和5个月球轨道器先后对月球进行了考察。它们拍摄了月球的照片,并分析了月球的土壤,为登上月球做好了准备。随后美国便使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先后向月球发射了17艘“阿波罗”飞船。其中“阿波罗”1-3号是试验飞船,4-6号是无人飞船,7号飞船载人绕地球飞行,8-10号载人绕月飞行,11号至17号是载人登月飞行。 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局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静海。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实地的科学考察,并把一块金属纪念牌和美国国旗插上了月球。此后又有5次成功的登月飞行,宇航员在月球上停留的时间总共约300小时。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第2章探索生命2.1探索生命的器具学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第2章探索生命2.1探索生命的器具学案(新版)苏教版 探索生命的器具 【学习目标】 认识一些常用的器具,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器具。 【学习重难点】 重点: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 1.净——用洁净的纱布将盖玻片、载玻片擦洗干净。 2.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3.取——用镊子夹取叶的下表皮。 4.浸——把材料浸入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 5.展——展平材料。 6.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 7.染——把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知识点二:其他常用的实验器具 1.可以用来观察微小物体的器具有放大镜等。 2.实验中常用的解剖器具有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等。 3.在小学的科学课中你曾使用的计量器具有量筒、天平等。 4.可以用来加热的器具有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等。 5.说出几种生物实验中的通用器具。 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滴管、药匙等。 知识点三:使用实验器具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解剖器具时,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不要用手触摸刀口,也不要碰到他人。 2.在探究实验中,加热时要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

不要离开加热装置,加热结束后要及时、正确地切断热源,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被加热的玻璃器具。 3.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清理工作。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分组介绍各种器具的种类和用途。 (1)你知道哪些实验器具?其作用是什么? 实验器具:量筒、试管、酒精灯、放大镜等。 量筒:量取液体;试管:溶解、反应等;酒精灯:加热;放大镜:把物体放大。 (2)通过影视和书籍,你了解到医生用到的解剖器具有哪些? (手术)解剖盘、(手术)解剖剪、镊子、(手术)解剖刀片。 2.制作临时装片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擦拭载玻片? 清洁好的载玻片和盖玻片,需用细软布(如清洁的纱布)擦干。其方法是擦拭载玻片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夹着其短边的边缘;右手拇指和食指持清洁的纱布沿长边往返,在上下两面同时轻轻擦拭。 (2)滴多少水合适? 滴水时水量要适当,以恰好被盖玻片盖满为度,约1~2滴。如滴多而载玻片又倾斜,则水很容易流满载玻片。 (3)为什么要展平材料? 用解剖针或镊子将材料展开,不重叠,利于观察。 (4)为什么取放盖玻片时要小心? 因为盖玻片小而薄,不小心就容易破碎。 (5)为什么要给材料染上色? 使细胞的结构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6)实验中出现下列问题时,如何解决? ①视野里看到的物像为什么漆黑一片? 取材厚而不透明,光线无法透过,以致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漆黑。因此,取材要薄而透明。 ②如何区分气泡和细胞? 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表现为四周较黑、中间较亮,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

生命的奥秘

生命的奥秘 1.地球原始大气组分与现在大气有何不同?为什没有氧气?氧气产生的意义? 现在:O2,N2,CO2等,原始就是H2,CH4,HS等还原性气体与N2,CO2,无O2。 原始氧气与物质结合为氧化物,无氧气补充。 氧气意义:臭氧层挡紫外线,形成氧化反应为主代谢,推动新的生命体。 2.间断式进化与渐进式进化各有何合理之处与不足之处?什么事物种进化的原动力? 渐进式:兼具两个物种特点的中间物种与有化石证据。 不足:集群灭绝突然性破坏渐进的速度,更多渐进物种或化石证据缺乏。 间断合理:演化史上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无中间物种现象。 不足:有些变化时逐渐实现,生态系统内有竞争也有协同发展。 进化原动力:基因改变。 3.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钠钾泵逆浓度将胞内Na+移到细胞外,K+移到细胞内,造成细胞内浓度不同。刺激首先诱发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细胞内电压升高至平衡,伴随细胞内电压升高激活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K+快速外流,电压降低。 4.衣藻的视紫红质通道蛋白就是什么离子通道?将它在神经元质膜上表达后,激活该蛋白会引起离子内流入细胞还就是外泄出细胞?为什么473nm的激光可以激活它? 钠离子。引起钠离子内流。吸收473nm光子能量,造成蛋白构型改变,打开钠离子通道引发动作电位。 5.神经元细胞间的部分联系就是突触,那么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又就是通过什么方式跨域突触间隙进行电信号的传递?神经回路就是怎么一回事?如何利用单色或多色激光启动激活与抑制神经回路? 神经元间通过突触发出的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神经回路就是指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形成的信息传递。在神经元细胞上表达不同的光敏离子通道蛋白,通过单色或多色激光激活,引发离子的内流或外流引起冲动启动回路。 6.模仿假肢如何接收到大脑的命令? 假肢。大脑电信号由神经元传递给肌细胞,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假肢识别传递到皮肤表面肌电信号。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等智慧生物,是充满好奇心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人类。人类想要知道海洋的尽头是什么,五六百年前就创造了远洋航海技术,“全球文明”即由此发端;人类想要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100多年前就发明了飞机,寂寥长空从此成为旅行的驿站;人类想要摆脱地球引力到大气层外的空间看一看,半个世纪间,各式各样的航天器就纷纷射向太空…… ——从自立行走于脚下这片土地到飞出蓝色地球村,人类就是这般孜孜不倦地幻想着,并一步一步地拓展着他们的活动空间。 梦想:脚步开始的地方 无法考证,人类的飞翔之梦,究竟是源自一个沐浴阳光的白天还是默数繁星的夜晚。 在东方的传说中,美貌的嫦娥偷吃了灵药飞天成仙,从此独守寂寞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充斥着飞天神话的人类幼年记忆,代代相传到今天。在双脚还只能停留在大地上的时候,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人类自己也不知道有多高、多远的地方。 那是人类对太空最初的思考与渴望。 直到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日心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认知革命,人类才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审视。 就在“日心说”与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艰难斗争的同一时代,中国的明朝官员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却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人类航天始祖”万户勇敢的生命,最后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从17世纪开始,古老的梦想与发轫期的近代自然科学相遇,诞生出一系列具有强烈科学性的幻想小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 科学,如同孕育在幻想中的胎儿,吮吸着幻想的营养一天天成长。 1903年,人类飞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一年,莱特兄弟驾驶着他们在自行车修理车间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空中飞行。

第1单元 第1章 探索生命的奥秘_1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1单元 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三、教学准备:1、自制。2、学生课前采集鼠妇,在采集过程中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3、FLASH:(1)环境因素对鼠妇生存的影响;(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4、视频文件:(1)水对动的生活的影响;(2)草原大迁徙;(3)秋海棠适应阴暗的环境;(4)蚯蚓;(5)地星对环境的适应;(6)保护色;(7)螳螂的拟态;(8)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引言]:有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它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生态因素定义。探究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叫生态因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生态因素的有关内容。[提问]:同学们按照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捕捉到了一些鼠妇,能告诉大家,你是在什么样的地方找到鼠妇的?鼠妇适应什么样的环境? [讲述]: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发现鼠妇的有趣经历,那么鼠妇到底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呢?让我们共同来进行一个探究。 [讲解]:探究是我们进行生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有一定的步骤: 提出问题: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 [讨论]: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作出你的假设。 [假设]:1.鼠妇可能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鼠妇兴趣很浓,问题激发起学生回答的热情,纷纷举手述说自己捕捉鼠妇的经历与经验。提到潮湿、土壤、阴暗、花坛里、石头下等。相互讨论归纳出影响鼠妇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和温度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2.鼠妇可能喜欢温暖的环境(鼠妇不喜欢冰凉的环境)。 [设计实验方案]:要想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我们必须设计实验。

2。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 打开物理知识的大门 课题:第二节 探索之路 课型:新课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打开物理知识的大门课题:第二节探索之路课型:新课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界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重点难点: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方式、物理学的进步之阶是本节重点。 2、难点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说一下,自然界中和生活中有哪些神奇的现象? 二、引入新课 古代人和现代人是怎样研究物理的,你想知道吗? 三、新内容 1、古代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从甲骨文“声殳”看古代文明中的科学探索: 三角形表示一块石头,上面用绳子吊着,下面是人的手,拿着锤子敲击,从而发出声音来。 学生思考:从甲骨文“声殳”看出古代人是如何探索物理的? 看图1----16古人的宇宙模型之一。图1----17照常是古代人宇宙模型。 从这两幅画看出古文明中的科学探索还用什么方式? 图1----18是英格兰的石头阵。这幅画是出现在世界不同地方的石头阵,它神秘莫测。有研究认为其功能之一是古人用于观察天象的。

从这幅画看出古文明中的科学探索还用什么方式? 总结:古文明中人类科学探索的方式是:实物、想象、工具。 1、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著名天文学家、自然科学们的先驱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地心说,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由此得到的关于天体运行的结果有力地动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前人的研究积累上,奠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基础。他发现日月星晨的运转与苹果下落有某些相似之处。建立了牛顿运动三大定律等。 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人们所熟悉的空间和时间等概念都会发生变化。玻尔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奠基人,发现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与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爱因斯坦、玻尔等人的伟大贡献,物理学再次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大步。 通过学习以上内容,你发现物理学的发展与进步有什么特点。 四、巩固评价 五、作业

《探索之路》参考教案

第二节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教学重点1、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1、用黑板讲解象形文字的构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等。 2、结合讲故事的方式讲解物理学发展历程。 3、让学生自己阅读后提问,老师讲解。 教具准备图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请学生看爱因斯坦的讲话“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来自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遏制的渴望,而不是别的什么目的”。 2、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在自然中、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神气,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遏止的渴望”促使世界各民族努力探索、坚持不懈,从茫茫1、学生看爱因斯坦的 讲话。 2、学生看书上的引入 语。 名人名言激 励学生。 引入课题。 推出标题。

远古延续至今,并将走向未来。 3、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物理学 的探索之路。板书课题“第二节探索 之路”。 3、学生听讲。 (二)进行新课。 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教师讲述: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了,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古人的文字和图画中便可看出他们的一些科学思索。推出段标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2、请学生看文字、图形思考。 ①图1-14,甲骨文“殸”。 甲骨文“磬”,好象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石头上分叉的笔画有时被解释成悬挂它的绳子形象,有时又被解释成某种形式的装饰品。磬和耳组成了“聲”(声)字,这似乎表示耳朵听的是木槌敲打磬发出的声音。 ②图1-15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 1、学生听讲。 2、学生看文字、 图形思考。 ①学生看图并了 解其含义。 ②学生看纳西族 东巴象形文字。 引入段标 1。 展示了古 人原始思维中 的科学成分。 了解古文明还 停留在朦胧的 感性认识阶 段。

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一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一章 周围的生物世界 1、生物的定义: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 2、生物的生命现象: (六条,能够举例说明每条现象,能够根据这六条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①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其他所有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②生物体有生长发育现象。 (种子 参天大树;蝌蚪 青蛙) ③生物体有新陈代谢特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④生物体通过繁殖产生后代,有遗传和变异特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⑤生物体能够对外刺激作出一定反应。(含羞草、草履虫、河豚;趋利避害) ⑥生物体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恐龙灭绝;仙人掌针形叶) 3 、生物的主要类群: (举例说明,每种类群知道1~2种代表生物名称。) ※4、生态因素的定义: (能够举例说明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能够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可以分为: ①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互助等。 ※5、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例如:仙人掌适应沙漠干旱环境、蚯蚓适应洞穴生活;蚯蚓改良土壤。 注意: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但不能相互适应,只能是生物单方面地去适应一定的环境。 6、生物学的定义、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离不开生物。(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第二章 探索生命 1、显微镜的结构及操作: (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熟悉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 ①取镜 ②安放 ③对光 ④装片 ⑤调焦 ⑥观察 ⑦记录 ⑧复原 ⑨装箱 显微镜操作步骤记忆口诀: 取镜与安放,转动来对光,放压标本片,调焦见物像,结果要记录,复原后装箱。

第1单元 第1章 探索生命的奥秘教学设计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教学设计 Unit 1 Chapter 1 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lif e teaching design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第1单元 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学生课前采集鼠妇,在采集过程中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 3、flash: (1)环境因素对鼠妇生存的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4、视频文件: (1)水对动的生活的影响; (2)草原大迁徙;(3)秋海棠适应阴暗的环境;(4)蚯蚓; (5)地星对环境的适应; (6)保护色;(7)螳螂的拟态; (8)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 生命的奥秘》教案

《1 生命的奥秘》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生命孕育的常识,感受生命的神奇,为自己的生命感到自豪。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家人、学校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学会感恩地生活。 3、初步了解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从而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生命孕育的常识,感受生命的神奇,为自己的生命感到自豪。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家人、学校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学会感恩地生活。 3、初步了解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从而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利用课前几分钟活跃课堂气氛。 二、谈话引入 有谁问过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吗?如果没有问,那你是从哪里知道答案的?妈妈有没有告诉你自己出生时她所受的痛苦? 三、小胚胎故事 1、小组交流资料,然后分工合作,准备介绍《小胚胎的故事》。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探究,从中感受每个人的生命诞生的过程。 2、童话形式交流《小胚胎的故事》。(学生通过教学游戏从中体验到“自己”从一颗受精卵长成婴儿的有趣过程。) 材料:课前准备(问问妈妈,查找资料,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下《小胚胎的故事》,描

述“自己”从一颗受精卵长成婴儿的有趣过程。) 四、我出生的那一天 交流自己的故事——《我出生的那一天》 通过讲故事的环节了解到妈妈生自己时的所受的痛苦。 1、向父母家人了解自己出生当天的故事,记录一个最感人的细节。 2、与妈妈进行一次访谈,了解到妈妈生自己时所受的痛苦。 五、解读生命密码 开展“解读生命密码”交流。通过讨论、现场调查让学生了解有关生命孕育的疑问。 第二课时 一、生命的独特与可贵 1、为什么我是男(女)孩,他(她)是男(女)孩? 2、为什么我长得像爸爸?他(她)长得像妈妈? 3、理解“每个人的生命是独一无二、令人自豪”。 二、我对妈妈知多少 1、故事《天使的名字叫妈妈》。 2、妈妈怀你的时候有什么反应?生你的时候经过什么痛苦? 3、你断奶的时候,妈妈想了哪些方法? 4、你小时候妈妈每天给你洗多少块尿布? 5、妈妈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妈妈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最不快乐的事是什么? 6、妈妈每天几点起床?一天工作几小时?做家务几小时?睡眠几小时? 7、妈妈的生日是哪天?谁给她庆祝生日? 三、妈妈的账单 1、读故事:《妈妈的账单》、《可怜鸟兽父母心》。 2、讨论:妈妈的账单为什么是“0”元?这个“0”元是什么意思? 3、试一试:我为妈妈写“爱的账单”。 四、了解这些情况后,说说你有何感想? 第三课时 一、续写小诗 1、朗诵《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 人类起源于非洲。但人类并未留在那里。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祖先走遍了这片大陆,然后便离开了。当来到海边时,他们建造船只并不远万里扬帆前往他们当时不可能知道是否存在的岛屿。为什么? 可能出于同样的原因,当人们抬头仰望月亮和繁星时,也会说同样的话:“那里有什么?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因为这就是人类做的事。 当然,太空对人类生命的危害要比海面大得多。逃脱地心引力需要付出比离岸远航多得多的努力和代价。不过,那些船已是当时的尖端技术。航海家们精心规划了他们昂贵且危险的旅程,其中不少的人为了发现地平线以外的世界而死于非命。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呢? 想和你谈谈衍生技术,从简便的小产品到可能养活千百万人、防止致命事故或挽救伤患生命的发现,无所不有。 告诉你,不应该把所有鸡蛋都放在这个日益脆弱的篮子里。一次陨星大撞击,人类都将落得和非鸟类恐龙一个下场。另外,你注意到近来的天气了吗? 告诉你,齐心协力发展一项计划可能对人类是有益的。这项计划不涉及相互残杀,却涉及认识地球家园、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方式和对人类继续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的东西。 把一切都告诉你:人类应该设法在地球以外的地方生活、建立空间站和月球基地以及在火星上修建城市和在木星的卫星上建造栖息地的所有原因,还有人类应该遥望太阳系以外的星球——如果能做到的话——并说“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这样的话的所有原因。 文章称,这是一个庞大、危险并且可能无法实现的计划。但人类从未因此而停下拼搏的脚步。 雨果奖和星云奖双料获得者、《辅助正义》一书作者安·莱基曾说:人类诞生于地球。人类会留在这里吗?答案是否定的。 难题一:升空(地心引力的阻碍)

海口市2019-2020年度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检测题C卷

海口市2019-2020年度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检测题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箭毒蛙有鲜艳的体色,枯叶蝶翅膀极像枯叶,黄鼠狼可通过排放臭气避敌,这说明()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生物对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D.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 2 . 下列动物属于线形动物的是() A.蛲虫B.水螅C.涡虫D.绦虫 3 . 显微镜视野内出现了一个污点,移动装片和物镜,污点均不动,此污点最有可能在() A.盖玻片上B.待观察的材料上C.目镜上D.物镜上 4 . (2015秋?阜宁县校级期末)在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要将物像从视野的左方移到正中,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 A.向右方B.向上方C.向左方D.向下方 5 . 在江苏某地长有法国梧桐树和松树,到了冬天,法国梧桐树纷纷落叶,松树却仍然郁郁葱葱.这说明()A.它们都适应本地区冬天寒冷的环境 B.法国梧桐树不适应本地区冬天寒冷的环境 C.松树比法国梧桐树更适应本地区冬天寒冷的环境 D.松树和法国梧桐树进行着生存竞争 6 . 用下列四台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A.目镜45×,物镜20× B.目镜10×,物镜40× C.目镜15×,物镜8× D.目镜5×,物镜10× 7 . 如图是某同学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视野,你认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视野中的A里面一片空白,边缘较黑,挤压盖玻片发现其形状会改变,此结构是气泡 B.视野中的C是灰尘污点,移动载玻片和转动目镜后他都不动,则此灰尘可能存在于物镜上 C.视野中的口腔上皮细胞有重叠现象,说明刮取的碎屑在清水中没有涂抹均匀 D.视野中有一些食物残渣,可能没有用凉开水漱口 8 . 下列关于“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黑藻叶片”时不需要染色是因为含有叶绿体 B.载玻片上先滴加清水再将口腔上皮细胞涂抹在上面 C.洋葱内表皮细胞不经染色即可清楚看到中央大液泡 D.可以通过形成物像的大小区分动、植物细胞和气泡 9 . 下列为四组显微镜(目镜×物镜),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A.5×40B.10×40 C.10×4D.12.5×10 10 . 视野中的右上角看到有一“p”字母,玻片上应该是什么字母,怎样移动玻片标本才能移到视野的中央() A.d字母,向右上方移到玻片标本B.d字母,向左下方移到玻片标本 C.q字母,向左下方移到玻片标本D.q字母,向右上方移到玻片标本 11 . 下列描述中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12 . 除哪项外,下列均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A.阳光B.水分C.空气D.瓢虫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史》大作业 姓名:白晋周 学号:201428014226038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我本科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出于兴趣和爱好,自己也主动了解了一些宇航方面的历史与专业知识并有所感触,愿意与你一同分享。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得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尚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都在赞美、探索星空,并从中探讨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宇宙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一直致力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探索天体的运动和演化规律,并把获得的真知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翌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加以改进。伽利略利用他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至此,地球的地位从居于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级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银河系是否已经包括了宇宙的全部内容呢?随着观测手段不断改进,新的观测手段的出现,哈勃望眼镜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进一步。 人类探索宇宙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就是追本溯源,寻求宇宙和我们人类的起源。因此随着科学观测手段的一步步深入,也就有了各种宇宙起源观点和假说的提出,其中一种“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这场大爆炸要追溯至至少120~150亿年以前,而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就由这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找到了解的办法。今天,我们已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办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的心情激动,感叹不已,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了解宇宙,我们现有的大部分知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然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宇宙是由无数的行星、恒星、彗星、星云等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的存在成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总之,宇宙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以下让我介绍一下人类探索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宇宙知识吧。 恒星 人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流星、彗星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和土星)之外,整个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恒星。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所组成并能自己产生能量发光的近似球体的天体。由于它们的位置看上去似乎恒古不变,因此,古人它们为“恒星”。 在中国古代,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关于恒星颜色的记载:“白如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恒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诱人的色彩呢?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普型我们可以知道,恒星所呈现的不同颜色,代表了它们表面所处的不同温度。一般来说,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温度较高,大约在2500~3500开,如猎户座η星。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温度居中,大约在6000~500开,如御夫座的五车二星。而发红光的恒星是垂亡的老年星,温度较低,大约在2000~3000开,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当你用眼睛直接观察恒星时,你会发现恒星有的亮些,有的暗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同亮度的恒星的光给予你的眼睛视网膜的能量大小不同。 不过恒星的这种亮度不是恒星的真实亮度,由于恒星距离有远有近,在夜空中看起来很亮的星可能是因为这颗星距离我们很近,相反,一颗看起来很暗的星,只是由于距离遥远才显得很暗。因此,恒星的目视星等反映不出恒星的真实亮度。 黑洞 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场可以造成空间弯曲,强大的引力场可以造成强烈的空间弯曲,那么无限强大的引力场会产生什么情况呢?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用这个理论描绘了一个假设的完全球状星体附近的空间和时间是如何弯曲的。他

生命的奥秘 论文

地球生命的起源与发展 091130134 化院徐萧和 在宇宙刚形成的时候,地球上是没有生命的,经过漫长的化学演化以后,地球大气中的C、H、O、N、P、S等元素在自然界各种因素(如闪电、紫外线、火山喷发等)的作用下,逐步合成为有机分子。又经过若干年的演变,这些有机分子慢慢合成为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核苷酸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就诞生了,从此,地球上开始有生命了。 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有许多方面的区别:首先,生命体能通过新城代谢过程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排放出自己生活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而非生命体则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是繁殖后代。任何有生命的个体,不管他们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们都具有繁殖新个体的本领。再者是生命体有遗传的能力,能把上一代生命个体的特性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个体能够与上一代个体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这个大致相同的现象说明它多少有一点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这种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就叫做变异。这种变异的特性如果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它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把这种变异的特性加强。生物体不断地变异,不断地遗传,具有新特征的新个体也就不断地出现,使生物体不断地由简单变复杂,构成了生物体的系统演化。 地球早期的生命是以细胞为单位的,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体,而且细胞没有细胞核,我们将它称为原核生物。它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叫异养。原核细胞最初是圆球形,后来为了增加身体与大气的接触面积,逐渐发展成为椭圆形、弧形、螺旋形等。现在地球上仍然有原核生物,如细菌,蓝藻等。 从20亿年前开始,地球上的氧气含量增加,于是出现了细胞核。细胞核的出现,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原核生物经过15亿年的演变,原来均匀分布在里面的核物质相对集中,在外面包裹了一层核膜,将核物质与细胞质分开,就形成了细胞核。有了细胞核的生物就叫做真核生物。性别的出现是生命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事件。因为性别促使生物向级别更高的方向发展,所以后来生命的发展才会变快。 后来,单细胞真核生物慢慢发展成多细胞真核生物,再后来出现了植物体细胞分工,出现了器官的分化等,动物也慢慢发展起来,从最原始的水生动物,慢慢爬上陆地成为两栖生物,再逐渐进化为爬行类,哺乳类,然后出现了灵长类,慢慢从猴子进化为猿,然后再一步步的进化为人,其间也经历了很长的过程。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一般都把腊玛古猿当作最早的人的进化系统的代表。而后来的研究表明,人类是在较晚的时期才从猿的系统中分离出来的,而腊玛古猿的年代太早了,所以它不可能是人类的祖先。中国的云南发现了禄丰古猿化石,他与非洲大猿以及南方古猿有相似点,可能接近于人类远祖。也有人认为,肯尼亚古猿更接近人类远祖。 后来,猿类逐渐进化为南方古猿,南方雇员名义上还被称为是猿,其实已经具有了许多人类的性质,如颅骨,盆骨和四肢并且已经采用两足直立的方式行走,脑的结构也基本属于人的类型。继南方古猿之后的是能人,它在体质上比南方古猿更进步,生活在距今230万~180万年前。 再然后就是直立人与智人。直立人已经能制造工具,大脑和身体各部分也发生了部分改变。使之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智人则更加聪明,他们不仅已经学会了保存天然火,还学会了人工取火。出现了他们独有的一些艺术和文化。有些智人的种族一直生存至今。 世界由一开始的一个荒芜的星球经过无数年的发展,变成了现在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遥远的未来,地球一定会发展得更丰富多彩,生命一定会更加绚烂多姿!

生命的奥秘——命由心定

生命的奥秘——命由心定 除了觉悟的佛菩萨以外,各种生命都害怕死亡,那是因为众生不了解生命的真相。生命如同宇宙奥秘一样,使人们难以探索和破译。 一、生命的本源 生命及万物的本源是什么?就是宇宙那个无形无象、无声无息、无作无为、如如不动的本性。生命的阴性物质是来自宙心发出的灵光(光子流)。生命的阳性物质是由被称为“宇宙蛋”的光团爆炸后,能量转化,阴极生阳,转化为肉眼可见的阳性物质。我们生存的银河系,可能就是由传说中的“盘古大帝”这个宇宙蛋的爆炸而形成。阴阳两种物质都源于道。生命就是由阴(灵体)阳(肉体)两种物质组合而成。不同的是,相对来说,低级生命呈现以阳为主,高级生命呈现以阴为主。所谓的“高级”或“低级”只是运行速度的不同,并无高低之分。 生命既然都来源于宇宙本性,那么,说明每一个众生原本就有佛性。众生来到这个世界,可是,在这个世界上,物质对精神的诱惑力太大,众生误以为这个世界的东西都是实有可得的。整天向外追求,久而久之,也忘记了自己原本就俱有的佛性,迷惑颠倒的久了,也和内在的真我本性失去了联系。由于长期在红尘这个舞台上游戏人生,也忘记了自己原是为了发挥佛的力量,加持这个世界的使命,甚至否认佛的存在。这就是物质对心理的作用和转化。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是心物辩证关系中,物对心起的转化作用,可见物对心的作用和转化之力也非同小可。 但是,众生毕竟都有佛性,灵魂的深处储存着过去的佛种,因此,万事万物都具有宇宙的真我本性。为了寻找这个真我本性,所以众生在找不到自己的本性之前,永远不会满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永远不会满足的原因。但是,众生不知道,他要找的那个真我本性就在自身之中,万物皆有,本来早已俱备。却一直向着外界的方向,追求外面物质世界的东西,来填补内在永不满足的空虚。却不知道,外面的物质世界只是本性中变现出来的妙有作用,是末而非本。 二、无限的生命层次 宇宙是无限的,因此,宇宙中的生命也存在无限不同的层次。佛家将宇宙生命粗略分为十法界,即地狱、饿鬼、畜牲、人、修罗、天、罗汉、缘觉、菩萨、佛。在每一界中,又可细分出无数的生命层次。每个不同的生命层次,都有着不同的时间、空间、速度以及不同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和勾通方式。 三维(长、宽、高)以内的众生称为“欲界”众生,都有基本粒子(阳性物质)组成的身体,其运行速度远在光速以下;四维(空间)的众生称为“色界”众生,以光的形态为身体,其运行速度可在光速上下摆动;五维(时间)、六维(速度)称为“无色界”众生,当他们处于深妙禅定之中时,连光体也没有。其运行速度一起步即超光速,对他们来说,已不存在任何空间障碍,可以穿透一切物体。虽然已达到超光速,但是,仍未突破时间和速度的极限,因此,还在三界六道之内。七维以上为四圣法界,已无任何时间、空间、速度限制,对宇宙的任何地方都可瞬间即到,无处不在。 生命是无限的,仅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而言,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说出地球生物种类的确切数字。那么,我们人类作为地球主人的高级生灵,至今尚不清楚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更何谈对宇宙生命层次的认识。 我们人类的五官只能感知到三维以内,并且与人类生命层次较接近的生命,如动物、植物。对于其他万物,如石、土、水、桌、椅、冰箱、电视等物体,人们却认为它们是没有生命的。其实,它们也都有生命,只是生命层次较低,里面也有灵体,只是外形与人不同,本身没有主动的能力,它们只有从属性而无主动性。另外,在宇宙空间,绝大多数的生命是肉眼看不见的,它们充满空间而又不占有空间。 假设宇宙间有10大维层,把每个数的后面加上一个小数点,就可以变化出无穷无尽的维层,每个维层中又存在着无限的生命。 三、寿命和命运 从宙心不断地、自动地向四外放射光子流,产生出各种不同维层的生命。用天眼观看,生命就是一个光团,但维层不同,能量和亮度也不同。光频和亮度越接近宙心之光,其生命层次相对越高,反之,其生命层次也相对越低。众生虽然都具有宇宙不生不灭的本性,但表象上又显现出不同的变化速度。维层和生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史》大作业 姓名:白晋周 学号:2038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我本科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出于兴趣与爱好,自己也主动了解了一些宇航方面的历史与专业知识并有所感触,愿意与您一同分享。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得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就是我们心中崇尚的道德准则;另一件就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都在赞美、探索星空,并从中探讨生命与人生的意义。 宇宙就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一直致力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探索天体的运动与演化规律,并把获得的真知应用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她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她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她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与其她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翌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加以改进。伽利略利用她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就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至此,地球的地位从居于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级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银河系就是否已经包括了宇宙的全部内容呢?随着观测手段不断改进,新的观测手段的出现,哈勃望眼镜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进一步。 人类探索宇宙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就就是追本溯源,寻求宇宙与我们人类的起源。因此随着科学观测手段的一步步深入,也就有了各种宇宙起源观点与假说的提出,其中一种“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这场大爆炸要追溯至至少120~150亿年以前,而宇宙的时间与空间就由这个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 2007年10月18日13:52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中小] 在浩瀚星河中,有一颗表面四分之三被海洋覆盖的蔚蓝色星球——地球。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等智慧生物,是充满好奇心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人类。人类想要知道海洋的尽头是什么,五六百年前就创造了远洋航海技术,“全球文明”即由此发端;人类想要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100多年前就发明了飞机,寂寥长空从此成为旅行的驿站;人类想要摆脱地球引力到大气层外的空间看一看,半个世纪间,各式各样的航天器就纷纷射向太空…… ——从自立行走于脚下这片土地到飞出蓝色地球村,人类就是这般孜孜不倦地幻想着,并一步一步地拓展着他们的活动空间。 梦想:脚步开始的地方

无法考证,人类的飞翔之梦,究竟是源自一个沐浴阳光的白天还是默数繁星的夜晚。 在东方的传说中,美貌的嫦娥偷吃了灵药飞天成仙,从此独守寂寞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充斥着飞天神话的人类幼年记忆,代代相传到今天。在双脚还只能停留在大地上的时候,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人类自己也不知道有多高、多远的地方。 那是人类对太空最初的思考与渴望。 直到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日心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认知革命,人类才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审视。 就在“日心说”与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艰难斗争的同一时代,中国的明朝官员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却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人类航天始祖”万户勇敢的生命,最后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从17世纪开始,古老的梦想与发轫期的近代自然科学相遇,诞生出一系列具有强烈科学性的幻想小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 科学,如同孕育在幻想中的胎儿,吮吸着幻想的营养一天天成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