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民间信仰

台湾民间信仰

台湾民间信仰
台湾民间信仰

臺灣民間信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臺灣著名廟宇艋舺龍山寺。

臺灣民間信仰,是臺灣人的傳統信仰,包括揉合中國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漢人移民信仰以及臺灣原住民傳統信仰,前者隨著閩南、粵東移民由華南地區渡過臺灣海峽東來,於臺灣落地生根,逐漸產生具有本土風格的民間信仰;後者有些仍保留原始特色,而部分信仰(如阿立祖信仰)則有漢化的情形。

目錄[隱藏]

1 緣起1.1 鄉土神簡表

2 重大祭典與民俗活動2.1 重要祭典儀式

2.2 臺灣各地重大活動

3 職業守護神3.1 醫藥界

3.2 軍公教

3.3 農畜界

3.4 工業界

3.5 商業界

3.6 服務業界

3.7 宗教界

3.8 其他業界

4 觀音信仰

5 海神信仰

6 王爺信仰

7 恩主公信仰

8 瘟神信仰

9 高僧信仰

10 與原住民有關之信仰

11 陰廟

12 大自然

13 其他

14 參見

15 註解

16 參考資料

緣起

閩、粵移民渡海來臺時,大多迎請海神、故鄉地方神祇,分靈事奉。由於移民渡海需面對莫測的海象變化,到臺墾殖後,因水土不服,瘟疫四起,又須與臺灣原住民族及不同的墾殖團體相互械鬥,爭奪土地、水源、商業利益等等,又時常危及生命財產,分靈而來的原鄉神祇,成為移民的心靈寄託,而信奉同一神明也產生了同鄉之間的意識形態認同,渡海來臺的海神、鄉土神、瘟神(王爺)等信仰,並逐步發展為無所不能的地方守護神。

除了人格化的地方守護神外,也有因為各種職業不同,而奉祀不同職業的保護神。另外主要源自道教、本來流行於泉漳一帶的正一派、閭山派道教來臺後,經過一段時間與佛教、儒教摻合,逐漸變成「民間基層人口的傳統信仰及文化現象,只求個人與家庭之富貴財子壽」的臺灣多神格「民間信仰」。

尚有一種民間信仰被專家把它歸類為「儒宗神教」,因為就其信仰內容來看,大都是藉著神明持筆揮鸞來闡述儒宗孔教的倫理道德教化,相容聖人、佛祖、神仙的三教合一思想,強調修身、齊家、行善、勸化;即以勸化世人,挽救人心,導正社會頹風惡習為宗旨。

鄉土神簡表

漳州府籍移民:開漳聖王、廣惠尊王、助順將軍、輔信將軍、武德尊侯、倪府總管

漳州府南靖縣籍移民:關聖帝君

漳州府詔安縣籍移民:三官大帝、五顯大帝

泉州府三邑籍移民:青山王(惠安)、廣澤尊王(南安)、龍山寺千手觀音(晉江,又稱泉安)

泉州府安溪、永春直隸州籍移民:清水祖師、顯應祖師、法主真君、雙忠尊王(尪公)、董公祖師、安溪城隍

泉州府同安籍移民:保生大帝、霞海城隍

泉州府晉江青陽籍移民:武惠尊王(又稱順正大王、俗稱紅祖公)

興化府籍移民:媽祖(不分閩、客,漢人普遍信奉媽祖,視為海神。興化人視為鄉土神)

福州府籍移民:照天君、董真人、裴真人、扣冰祖師、開閩聖王、白馬尊王、五福王爺、臨水夫人、懿德夫人

汀州府籍移民:定光古佛、伏虎禪師

潮州籍移民:三山國王、慚愧祖師

其他客家籍移民:義民爺

重大祭典與民俗活動

就信仰人口而言,臺灣民間信仰是臺灣最大的信仰人口。若依類別分,則佛教與道教為臺灣兩大宗教。據美國國務院2003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中,全臺灣有454.6萬人為道教徒,其中被認定為「道教」的臺灣民間信仰,應佔大多數。該報告甚至於頁末表示,「若將崇奉祖先、巫術、鬼神和其他神靈及動物崇拜算入此信仰,臺灣民間信仰的人數更高達全國民眾的八成」。大部分臺灣人同時信仰佛教與道教。這種融合佛、道的民間宗教對社會生活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各地也有各地盛行的神明祭典。每逢這些節日皆有許多民俗活動傳承舉辦著,熱鬧者更可達兩三天甚至更久[1]。

重要祭典儀式

茲列舉如下(下列日期除特別標記外皆為每年農曆日期):

1.正月初一:新正,為「元旦」、「歲首」,按禮俗進行「開正」、「賀正」儀式,祭拜天地眾神明、列祖公媽與地基主。

2.正月初五:財神玄壇真君下凡日,商家多在此日迎財神、開始營業。

3.正月初六:清水祖師誕辰。

4.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萬壽日(俗稱天公生),民間於子時起祭天。

5.正月十五:元宵節祭天官大帝(三官大帝)。

6.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做頭牙(很多商家公司行號改在頭牙宴請員工,尾牙只有拜拜祈求而不宴請)。

7.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誕辰。

8.三月初三:上巳節,祭祖,玄天上帝聖誕萬壽。

9.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聖誕千秋。

10.三月廿三:媽祖誕辰,各地的媽祖常有遶境活動,如白沙屯媽祖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北港朝天宮迎媽祖、彰化南瑤宮媽祖徒步笨港進香、西螺社口媽徒步往朴子配天宮謁祖進香及桃園龍德宮徒步謁祖進香。

11.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生日(俗稱浴佛節)。

12.四月十二:蘇府千歲千秋統一例祭日。

13.四月十四:孚佑帝君.呂仙祖誕辰

14.五月初二:保生大帝昇天紀念日。

15.五月初五:端午節,祭祖和祭房舍的守護靈地基主。

16.五月十八:張府道陵天師聖誕千秋。

17.六月十三:巧聖先師聖誕千秋。

18.六月十九:觀音菩薩得道日。

19.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誕辰。

20.七月十五:中元普渡真君(普渡公)誕辰。(祭典由七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

21.八月十五:中秋祭太陰星君、福德正神和祭房舍的守護靈地基主。近年又流行在中秋節前後烤肉慶祝。

22.九月初九:重陽節,祭祖,中壇元帥聖誕千秋。

23.九月十九:觀音菩薩出家日。

24.十二月初八:釋迦佛得道日。

25.十二月十六:土地公尾牙祭典日(商家於此日附近大宴員工)。

26.十二月廿四:送神日,祭送家中神明、灶神、太歲等神歸天述職(少數人在十二月廿三送神)。

27.十二月廿九或十二月三十:除夕日祭祖和祭房舍的守護靈地基主。

臺灣各地重大活動

其他尚有各地方神明信仰、王爺千歲信仰、臺灣媽祖信仰,如:

1.正月初六:三峽祖師廟清水祖師誕辰祭典(俗稱「三峽大拜拜」)。

2.正月初十:臺南東山碧軒寺恭迎觀音佛祖正二媽回駕碧軒寺(俗稱「東山迎佛祖」)。

3.正月十五:臺東縣天后宮、玄武堂串聯臺東境內各廟宇的「元宵遶境」、「砲轟寒單爺」、馬祖各廟宇的元宵節擺暝。

4.三月初三:南投縣名間鄉(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進香潮[2],及全臺各地玄天上帝誕辰祭典。

5.三月十五:大龍峒保安宮臺中元保宮保生大帝誕辰祭典。

6.三月廿三:全臺各地天上聖母-媽祖誕辰祭典。

7.四月十二:金門迎城隍古地城隍喬遷慶典。

8.四月十五:西港慶安宮十二瘟王誕辰祭典,每三年一科的國定民俗西港刈香(俗稱西港香)。

9.四月廿六:三重先嗇宮神農大帝誕辰(俗稱「三重大拜拜」)。

10.四月廿六:南鯤鯓代天府李府千歲誕辰祭典。

11.四月廿七:南鯤鯓代天府范府千歲誕辰祭典。

12.五月初一:新莊大眾廟大眾爺誕辰祭典(俗稱「新莊大拜拜」)。

13.五月初二:大龍峒保安宮臺中元保宮保生大帝飛升祭典。

14.五月初六:淡水祖師廟清水祖師得道祭典(俗稱「淡水大拜拜」)。

15.五月十三: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霞海城隍祭典」。

16.六月十八:南鯤鯓代天府池府千歲誕辰祭典。

17.七月初十: 三條崙海清宮閻羅天子包公祖廟渡臺紀念日。

18.七月十四: 雞籠中元祭。

19.七月廿:客家義民節。

20.八月十五:南鯤鯓代天府朱府千歲誕辰祭典。

21.八月:東港東隆宮迎王祭典(東港迎王祭)。

22.九月初九:高雄三鳳宮太子元帥誕辰祭典、馬祖天后宮媽祖昇天祭。

23.九月十五:南鯤鯓代天府吳府千歲誕辰祭典。

24.十月廿二:艋舺青山王館青山王誕辰祭典(俗稱「艋舺大拜拜」)。

25.十一月初一:東港東隆宮溫府千歲誕辰祭典。

26.十二月廿三:臺南東山碧軒寺恭送觀音佛祖正二媽回火山碧雲寺過年(俗稱「東山迎佛祖」)。

職業守護神

醫藥界

醫藥業:神農大帝、保生大帝、孫天醫真人、扁鵲祖師、華佗祖師、李時珍等婦產科醫界:註生娘娘、臨水夫人、織女娘娘、張仙等

軍公教

教師、公務員:五文昌尊神、文昌帝君、魁星星君、至聖先師、倉頡先師等

司法官、檢、調、安:包公、城隍爺等

軍人:九天玄女、關聖帝君、玄天上帝、岳武穆王等

警察:關聖帝君、玄天上帝、土地神等

消防隊:火德星君、水德星君、玄天上帝、關聖帝君等

農畜界

農業:神農大帝、后稷大帝、土地神等

茶業:陸羽仙師、雙忠公、清水祖師、法主真君等

漁業、航海業:天上聖母、玄天上帝、水仙尊王等

肉品業、屠宰業:玄天上帝、張飛將軍、樊噲將軍等

畜牧業: 廣澤尊王等

園藝業: 百花仙子等

工業界

礦業界:正陽真人、孚佑帝君、火德星君、當地的山神、土地神等

建築、木工界:巧聖先師、荷葉仙師等

機械、鐵工界:太上老君、尉遲恭將軍、李鐵拐真人等

紡織業:織女娘娘、嫘祖等

陶瓷業:女媧娘娘、樊仙、孫臏等

紙業、金紙業:蔡倫仙師等

傘業:女媧娘娘、多聞天王等

鞋業:孫臏等

線香業:九天玄女等

商業界

商業:財神、土地神、關聖帝君等

銀行業:財神、福德正神等

運輸業:中壇元帥、九天玄女等

服務業界

酒業:杜康仙師、李太白仙師、濟公禪師等

餐飲業:灶君等

糕餅業、麵包業:灶君、諸葛武侯等

豆腐、豆漿業:淮南尊王等

理髮業:孚佑帝君等

檳榔業:韓愈仙師等

戲曲界:田都元帥、西秦王爺、孟郎君等

溫泉:不動明王

徵信業:佛祖等

拆除工程業:孟姜女等

自行車、司機:中壇元帥等

保全業:門神等

宗教界

道士:三清道祖、法主真君、臨水夫人、太上老君、張天師、普庵禪師等

算命業:諸葛武侯、鬼谷子仙師、袁天罡真人、管公明仙師、朱建平仙師、劉伯溫仙師等

堪輿業:八卦祖師、鬼谷子仙師、嚴君疾仙師、賴布衣仙師、劉伯溫仙師

其他業界

娼妓、酒店業:管仲仙師、白眉神仙師、豬八戒仙師等

賭業:韓信仙師等

黑道:關帝君等

乞丐:伍子胥大夫、李鐵拐真人等

觀音信仰

巖仔

觀音彩

海神信仰

天上聖母(媽祖廟)

玄天上帝(北帝廟)

水仙尊王

四海龍王

巡海大神

王爺信仰

臺中市西屯區港尾里港福宮-主祀蘇府千歲。五府千歲五年千歲

五福千歲

溫府千歲

吳府千歲

恩主公信仰

關公(關帝廟,例如行天宮、高雄關帝廟)

呂祖師(呂祖廟,例如指南宮、鎮南宮、正興宮)

岳飛(岳武穆王、岳府元帥,例如碧霞宮)

王善

張單

瘟神信仰

五福大帝

五年王爺

保儀尊王

八家將

高僧信仰

達摩祖師

清水祖師

顯應祖師

普庵祖師

三坪祖師

慚愧祖師

泗州古佛

扣冰古佛

定光古佛

濟公活佛

弘法大師

與原住民有關之信仰

地基主

阿立祖

尪姨

吉貝耍孝海祭

陰廟

有應公

水流姑娘

大自然

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四方四象、四季日夜、山川湖泊、花草樹木、龍虎狐蛇、金石古物

樹王公

茄苳公

石頭公

其他

義民爺

日本王爺(義愛公)

飛虎將軍

荷蘭公主(又稱八寶公主,荷蘭公主廟位於屏東)

弁財天

新北市新店區無天禪寺供奉李師科塑像。民間傳說要中樂透彩,得先拜李師科;也傳說,搶匪下手前會上山膜拜。

參見

臺灣宗教

中國民間宗教

民間信仰

註解

1.^ 《臺灣宗教》,高賢治,眾文圖書公司,1995年

2.^ 玄天上帝聖誕香客湧入受天宮

參考資料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民間信仰

王志宇,《臺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 摘要 自古以来,闽南就有“好巫尚鬼”的习俗,闽南和台湾民间鬼魂崇拜信仰特点非常鲜明,无论种类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为全国所少有。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不仅香火旺盛,而且种类繁多,闽南与台湾地区鬼魂信仰的兴盛,与闽南与台湾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有关,实为中原移民闽南和闽粤东渡台湾的辛酸艰难的写照,是反映闽南与台湾地区开拓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闽南与台湾地区独特的鬼魂信仰文化,若能深入研究并将成果推广,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鬼魂”一词存在的明显偏见。一定程度上修正人们对“鬼魂”的错误认识,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正确看待它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鬼魂信仰;闽南与台湾地区;种类丰富;纠正偏见 台湾居民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祖籍在闽南,两岸可谓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无论是在地方的乡族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或者是民间信仰、教育、文化、艺术形式等各个领域,其联系自明清时便早已变得水乳交融、联系紧密,虽然其间经历过台湾日本殖民占领时期以及两岸的政治军事对峙时期,都丝毫割不断闽台两岸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关系。 近些年来,海峡两岸的联系逐渐恢复并逐渐朝良性发展。闽南地区作为对台交流的第一站,海峡两岸的民间层面的互动,自然就率先在厦漳泉等地恢复起来。同样,闽南与台湾地区两地的民间信仰也是一脉相承。两地都有着系出同源的鬼神信仰体系,这一信仰在两地区的丧俗礼仪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丧葬礼节中繁琐的仪式规矩,无一不与鬼魂崇拜信仰密切相关。 一、闽南与台湾地区鬼魂信仰观及其兴盛的背景 中国民间传统上相信人是有“肉身”和“魂灵”两个部分的。如果一个人受到重大惊吓或打击之时,就会出现“人神分离”、“魂飞魄散”的情况。这时要通过“收惊”等方式,才能把丢魂人的“魂”再收回来。人去世以后,从广义上说,死后就成为鬼,俗称为魂。去世后的人按闽南与台湾民俗在满一周年之后,将姓名供奉进公妈牌,称其为“公妈”,死者就此正式成为祖先当中的一员,不被称之为鬼。但这只限于有人供奉的。没有人供奉的,或者非正常死亡、冤死者,亡魂就会徘徊在遇难处,等待家属或他人为其招魂;如果不这样做,鬼就会变成孤魂、野鬼,四处游荡、作祟,甚至找“替死鬼”。这是狭义的鬼,是真正意义上的“鬼”。 闽南与台湾地区盛行信仰鬼魂与这一地区移民生活艰辛动荡的性质密切相关。所以有“田头田尾有应公”的俗语。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野鬼要么是异地从军、客死他乡,要么是青面獠牙、大口吃肉,再就是成了神的兵马,这其中差不多都是男性的形象。闽南与台湾地区所祭祀的鬼,多数为没有后代、以及非正常死亡,无依无靠,灵魂四处飘荡,无人超度招魂,饱受地狱困苦,故而积怨作祟于人间的野鬼。 闽南与台湾地区民间祭祀鬼魂除怜悯的人道因素外,也有害怕它们带来危险灾祸的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 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因而,虽然汉学家、人类学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模式,但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民间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宗教”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传统中国,无论是政府、士大夫还是宗教实践者,都未曾采用过“民间宗教”这个名称来描述一般民众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体系。封建政府对民间的宗教式活动采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为了避免民间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发展,对民间的祭祀活动实行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创造自己的象征并使之为民间接受,有时选择性地对民间象征加以提倡。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然导致官方对民间信仰的系统化意义的否定。接受儒家哲学和宋明理学的士大夫,只支持“孝道”和一定范围的祭祖,对民间的神、鬼、灵、物崇拜等等多取否定的态度,更不用说他们会承认民间信仰为“宗教”了。相比政府和士大夫,与民间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佛教徒和道士,因依赖民间的祭祀和巫术活动为生,所以对民间的“神圣行为”较为支持。但是,他们不承认其宗教体系的所在,而是把后者当成比他们自己的宗教体系低等的仪式看待。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实践者的一般民众,因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并且视自己的宗教活动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把它们看成“宗教”。 把中国民间的信仰行为看成宗教体系的主张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汉学家德格如特的古典文本与仪式的关系的分析; 其二,是后来在社会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功能主义学说。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初探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初探 姓名:尤昌荣班级:05历本学号:050731032 指导教师;陈超 【摘要】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历史悠久。人们对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宗教,封建迷信甚至邪教组织等混为一谈。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 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管理 【正文】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指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区域性和群众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恢复了信仰自由,宗教信仰不再简单地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封建迷信却披着宗教的外衣,竟相粉墨登场,鱼目混珠,乌烟瘴气。于是,寺庙香火重燃,宗祠全面修复,族谱重新编写,祖先崇拜之风日盛。巫婆师公重操旧业,装神弄鬼;宗教祭祀、隆重异常;宗教小团体修筑庙宇,敛刮民财,增加了民众负担。民间宗教信仰世界的复杂多样,加之缺乏真正的宗教情感的陶冶,于是社会就给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民间宗教信仰既不属于传统宗教信仰范畴,又有别于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 1、民间宗教信仰历史悠久、规模不一

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民间宗教信仰,而且也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的可能创建于唐代,大多数创建于明清时代。而且民间宗教信仰的庙宇数量多得惊人。有庙、宫、观、殿、堂、祠等,从繁华的城镇到偏僻的山区、海岛,无所不在,量罗棋布。庙宇的建筑规模、规格也悬殊很大,一般而言视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用地审批宽严状况而定。 2、民间宗教信仰分布零散,没有健全的制约机制 缺乏统一信仰体系的民间宗教信仰,信众各有崇拜的对象,加之民间宗教信仰的群众性基础,形成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民间宗教信仰。既使在同一地区,因家族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大多以一家一户或一个宗族为祭祀单位,没有超越家庭和家族的完整的宗教组织制度,无法构成由教主、教徒、专职宗教人员组成的宗教角色结构,行政部门未能对之进行有效的管制。 3、民间宗教信仰对象杂乱,无崇拜的主体对象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崇拜是以原始崇拜为基础,掺杂儒、道、释色彩并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的一种混合性崇拜。大凡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虫木,都被赋予其种神性,具有某种灵力,都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其中主要有:自然物崇拜,如“元帅爷”(狗)、“大将军”(老虎),榕府“王爷”(榕树)等;宗族先祖与历史人物,如闽境内陈氏崇拜“开漳圣王”陈元光,王氏崇拜“开闽王”王审知,此外还有保护神、财神、行业神崇拜等,民间宗教信仰结构庞杂,没有统一的主神,折射出民间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典型特征。 4、民间宗教信仰的地域性与群众性相结合 大多数民间宗教信仰崇拜的宫庙等,一般只作为一个或周围几个自然村的香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信众相互各不统属,独立开展活动,久而久之,形成民间宗教信仰的保守性、封闭性和多样性等基本特征。同时,民间宗教信仰在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特别是农村中95%以上的村民都具有这种传统世俗的信仰观念。每逢宫庙传统节日,组织的演戏、酬神等娱乐活动,往往是家家户户都参与,设宴请客,带有浓郁的民俗性。 二、民间宗教信仰的作用 1、民间宗教信仰的实用性与动利性并存 古语有云:“无事不登三宝殿”、“有求必应、心诚则灵”等,深刻揭示了民众信仰的心理。东南沿海渔民崇拜妈祖,经商者崇拜财神,农耕民族崇拜牛神、蛙神,患病者拜佛以求去病消灾,无子者拜佛以求得子,学子烧香以求金榜题名,无不出自直接功利之心。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避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方向与方法》(讲课提纲)侯杰

中國民間信仰研究方向和方法 南開大學侯杰 田野調查與南中國研究 張光直建立區域社會文化模式,即以信仰為基礎結合其他社會生活的祭祀圈模式。 宋光宇有關扶乩、善書與善堂的解析。 李豐懋對醮典節慶和廟會文化的研究。 鄭志明關於鬼神崇拜、瑤池金母信仰的探究。 王見川對於鸞堂、關羽信仰的解讀。 李世偉對於媽祖信仰的探究。 謝國興對宋江陣的調查。 王嵩山有關民間進香的探討。 陳梅卿對廣澤尊王的闡釋。

王志宇對於恩主公信仰的探索。 科大衛有關北港村打醮的口述訪問。 蔡志祥對潮州澄海縣隆都前美鄉遊神的闡發。 陳守仁對神功戲的思索。 遊子安對勸善書和黃大仙信仰的講解。 廖迪生對天后信仰的探討。 歐大年和焦大衛合作研究在臺灣流行的民間 宗教教派。 康豹對台灣王爺信仰的研究。 勞格文對廣東、福建、江西廟會、村落文化 與民間信仰的調查。 上圖為在北京出版的精選本 田仲一成關於祭祀、演劇和宗族關係的田野調查 渡邊欣雄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研究漢族的民俗宗教。 濱島敦俊關於江南城隍信仰的探討。 大陸學者 陳春聲對樟林神廟系統的揭示。 劉志偉對大洲島神廟與社區體系的解讀。 鄭振滿對莆田江口平原神廟祭典與社區發展模式的探索。

梁洪生、邵鴻等對江西樂安縣的研究。 錢杭、謝維揚對江西泰和羅家村研究。 劉曉春對贛南富東村信仰儀式的考察。 田野調查與北中國研究 1940年代,滿鐵北支經濟調查所慣行班對華北6個村落(河北省4個、山東省2個) 進行調查,涉及民間信仰(《中國農村慣行調查》)。 1990年代,陳振江、程嘨、路遙等人與日本學者聯合調查華北民間文化與宗教觀念。 杜贊奇以「文化的權力網絡」觀察國家政權如何透過祭祀等宗教活動影響華北鄉村社會的權力結構。 李世瑜於1949年以前在河北地區調查一貫道、黃天道等。 山東大學調查山東義和團。 南開大學調查天津義和團。 曹本冶、薛藝兵關於河北易縣、淶水兩地的後土崇拜與民間樂社研究。 趙世瑜有關華北廟會與民間信仰的調查與研究。 路遙及其助手足跡遍及山東及河北部分地區的70多縣,編著《山東民間秘密教門》。 右圖為調查研究的成果。 葉濤、任雙霞對2005年“九月九廟會”的王母池道觀慶典活動的觀摩。 刁統菊、李然對費縣龍王堂廟會的調查與思考。 徐芳的對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侯村女媧廟和女媧信仰的田野考察和研究。

民俗学专业民间信仰书目

滨岛敦俊 1991 《明初城隍考》,《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6期。(许檀译)1995 《朱元璋政权城煌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 2008 《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朱海滨译) 蔡相辉 1989 《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台北:台原出版社。 常人春 1993 《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老北京的民俗行业》,北京:学苑出版社。 陈进国 2002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以闽台洪潮和通书为例》,《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四期 2005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戍国 2002 《中国礼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邓文宽 2002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渡边欣雄 1998 《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周星译) 1999 《东方社会之风水思想》,台北:地景出版社。(杨昭译) 杜赞奇(Durara) 2006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陈仲丹译) 范可 2007 《魂归何处?》,《读书》,2007年第7期。 冈田谦著陈乃蘖译 1960 《台湾北部村落之祭祀范围》,《台北文物》,9卷4期。 高明 1993 《秦简日书“建除”与彝文日书“建除”比较研究》,《江汉考古》,1993年第2期。 葛兰言著(Grant)赵丙祥、张宏明译 2005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颉刚 2004 《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韩国河

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完整版

§谈谈你对中国民间信仰的认识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种产生于原始社会,历经漫长岁月的传承、发展、演变并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与人为宗教既相似又有根本区别的存在 【民间信仰的特征】 ①自发性:民间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自然传承的民俗事象。 ②多元性:民间信仰在民间自发产生、口口相传,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传承,也必然发生较大变 化。如在闽南浙江等东南地区人们信奉妈祖,在四川的青城山人们信奉太上老君,在四川的峨眉山人们信奉佛祖等等。& ③世俗性:民间信仰注重实际的功利。如渔民信奉妈祖是为了祈求出海平安,祈求健康幸福。人们推 崇关羽是为了求得财运滚滚等等。& ④与上层信仰的脱节:比如民众信佛,却不会去读《涅槃经》、《楞伽经》这样深奥的经书,而是很普 通的《心经》、《金刚经》等等,有的甚至连佛经也不读,仅仅是家里摆着佛龛,知道些“因果报应” “有求必应”的基本观念。可见民间信仰与上层信仰完全存在于两个世界。& ⑤互相融合的信仰: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而在民间,对宗教更是 不加区分,在很多民俗画中经常会出现三教合一的众神像。& ⑥信仰的基础是伦理道德: 通过认识以上观点,我们能更了解民间信仰产生的基础以及在民间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民间信仰是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和社会基础的,它适应当时社会民众的信仰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民间信仰的特点延续了下来,并深深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民间信仰有其存在的优点】 1)民间信仰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给人以精神寄托和慰藉。 2)民间信仰对自然的敬畏和神圣感,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明君商汤则有“网开三面”之德。 3)民间信仰使各大宗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凝聚社会的精神力量。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 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

世界宗教信仰人数和地区分布

世界宗教信仰人数和地区分布 在全世界人口中,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就是广义的基督徒共19亿6599万。占世界人口的33.15%。回教有11亿7933万,占世界人口的19.89%。印度教有7亿6742万,占世界人口的12.94%。佛教有3亿5688万,占世界人口的6.02%。部落宗教有2亿4416万,占总人口4.12%。没有信仰的有7亿7667万,占13.10% 中国来说: 道教、佛教的人数为1亿人,伊斯兰教的人数为2千万人,基督教的人数为6千万人,其中,天主教的人数为5百万人、三自教会为1

千5百万人、家庭教会为4千万人。 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 其中,捷克和匈牙利两国国内的基督教的影响也很大,捷克的基督教徒人口比例为30%,匈牙利为25%左右。 基督教占主导的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其中,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国内的天主教的影响也很大,美国的天主教徒人口比例为35%,澳大利亚为28%左右。新西兰(18%)和英国(10%)的比例也较高。 天主教和基督教势力相当的国家:德国,荷兰,瑞士,加拿大。 东正教占主导的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 其中,乌克兰的西部地区以东以天主教(其基本教义、仪式、体制都是东正教特征的,但承认天主教的教宗为其在世的教会元首)人口居多。而马其顿和保加利亚国内的穆斯林人口也不少,分别占到30%和10%。这主要是当年奥斯曼土耳其500年统治的结果所致。 新年鉴指出:全球天主教徒人数从二零零三年的十亿八千六百万增加到二零零四年的十亿九千八百万,计增加了一千两百万人,合百分之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与功能探析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与功能探析 王明国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中国当代民间信仰存在着累积性、二重性、自发性、多元性等特征,其功能也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即正 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对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与探究,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民间信仰研究的总体性认识,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趋向。 【关键词】民间信仰特征 功能 【中图分类号】B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2-0006-04 “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讨和研究农民思想意识的基点”。[1]无论从探讨学术理论上,还是从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征是民间信仰研究的内在根本,体现了研究的整体性要求;功能是民间信仰研究的外在指向,体现其实践性要求。近年来,学界对特征和功能的研究已呈如火如荼之势,也贡献了大批成果,但总体上仍不够深入且众说纷纭。本文拟对中国民间信仰的诸多特征和功能作进一步探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更多借鉴。 一、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探析 关于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可谓见仁见智。但颇具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乌丙安在《中国民间信仰》一书中将其主要特点概括为多样性、多功利性和多神秘性;[2]郑立勇则认为,中国民间信仰具有群众性、低层次性、功利性、民俗性、海外性诸特点;[3]而林国平教授则进一步将民间信仰的特征总结为:自发性、功利性、任意性、庞杂性、融合性、民俗性、区域性、民族性、草根性、顽强性;[4]金泽等人也曾有作品论及。上述学者的论点虽角度不一,但都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拟从唯物史观等角度,对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作进一步研究。 (一)累积性 1、其发生、发展史具有累积性 灵魂不死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上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5]。“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6]恩格斯这两句对宗教的论断,笔者认为同样适用于对民间信仰的解读。“民间信仰是千百年来民众认识和把握人生,把握世界及相互关系的 一种方式。”[7]这种方式的社会和思想根源为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在原始先民生活的时代,因科技不够发达,社会不够进步,人们对不合理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在物质形态上无法得到科学而合理地表述,只有寄托于精神层面的解释,进而延续发展成自圆其说的文化体系。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这种信仰也是民众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一种合理的情感宣泄。宗教和民间信仰就隶属于这一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文化体系。 2、其消亡史具有累积性 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长期、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8]也就是说,与阶级、宗教一样,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必然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当然这些过程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是需要这些条件累积到成熟时才能发生。 3、累积过程的复杂特点 民间信仰的累积过程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 其一、曲折反复的阶段性。无论从民间信仰发展的社会背景,还是从其展的内在要求上看,其活跃程度总是社会变革和转型有关,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张祝平曾将新中国60年民间信仰的历史变迁划分为四个阶段:(1)1949年到1966年,民间信仰的艰难延续;(2)1966年到1979年,民间信仰的全面断裂;(3)1979年到1991年,民间信仰的恢复重建;(4)1991年至今,民间信仰的调整创新。 [9] 这四个阶段差别明显,层次感 *[收稿日期]2011-10-25 [作者简介]王明国(1979—),山东枣庄人,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 第15卷·第2期 2012年4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5,No.2Apr .2012 6

台湾文化浅析

台湾文化浅析 我对宝岛台湾的了解 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在此,我主要从多元的文化融合以及台湾独特的饮食文化来浅析台湾文化。 一.宝岛台湾与中华文化关联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岸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台湾在历史上曾遭受过荷兰和日本的侵略,但是台湾的文化在吸取其有益部分的基础上仍然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色。 台湾和祖国大陆,使用共同的汉字、汉语和书面语。汉字相同,只是有简体繁体之区分。秦汉之际,中原文化已经流衍台湾,汉字亦随之传入台湾,尤其是伴随着祖国大陆大批汉民族移居台湾,已经定型化的汉字作为中原文化的载体亦大规模输入,成为台湾通行的文字。国民党退台后,台湾通行的汉字规范化,海峡两岸使用共同的汉字。台湾除了原土住山民外,绝大部分是祖国大陆汉民族的移民。所以,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既通行普通话,又流行方言。 梨园戏曲京剧是清代中叶崛起的一个剧种,是在徽班进京的影响下,又吸取汉剧、昆曲、梆子腔的精华而逐步形成的,被称为三大国粹之一。京剧在台湾被称为平剧或国剧,自清末开始传入台湾,清台湾巡抚刘铭传从内地请京剧团到台湾演出,因演员口音为京腔,而被台湾民众称之为京班。当前,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积极弘扬京剧艺术,把京剧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结合起来,使这一国粹在世界艺术之林继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其它地方戏曲如高甲戏、四平戏、布袋戏、歌仔戏等,也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戏剧艺术,是一种融说、表、音、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台湾各种节庆祭祀活动,现代的加上传统的非常繁多。传统的岁时节俗与祖国大陆非常相近,只是有的更具地方特色,保留了更多的传统习俗。元宵节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也非常讲究“正月十五闹元宵”,在著名寺庙举办的花灯比赛是“闹元宵”中非常热闹的节目。台北市龙山区的龙山寺、青山宫、祖师庙和北港妈祖庙等著名寺庙每年举办花灯比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台湾一年中三大重要节日之一。家家户户吃粽子,是基于传统上的说法祭奠屈原。龙舟竞赛则是台湾端午节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活动。城隍爷出巡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祭祀城隍爷,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活动之一。中秋节这是台湾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大家互送月饼是显著特点,中秋夜晚,不少家庭也会在院中摆上月饼、瓜果、甜点祭拜月娘。 当然,台湾也存有本土文化,台湾本土文化的实质就是闽南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台湾和闽南地区都崇尚佛教,释迦牟尼佛,台湾和闽南均俗称为如来佛,农历四月初八是其诞辰日,俗称浴佛节。观音佛也是闽台地区最为普遍的崇拜对象,台湾各地的观音宫、观音寺极为普遍,台湾和闽南地区都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在节庆上,台湾也继承了福建闽南地区的传统。福建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地方戏剧活动十分活跃,所以闽南居民迁移到台湾后,把这种爱看戏、喜热闹的民风带到台湾。 台湾很多民俗和闽南地区是完全相同的。例如,闽南和台湾婚姻礼俗的基本内容相同。结婚基本上要有四礼,以“议婚”、“订婚”、“完聘”、“完婚”四礼为主,闽南和台湾都长期保留了这个习惯。台湾承继了闽南地区婚嫁奢侈习俗。在丧葬礼俗上,闽南和台湾都有始丧、入殓、出殡和做旬四个部分。 台湾各种节庆祭祀活动,现代的加上传统的非常繁多。传统的岁时节俗与祖国大陆非常相近,只是有的更具地方特色,保留了更多的传统习俗。拜天公正月初九日为最高神———天公诞辰,是台湾春节后第一个大的岁时节俗。是日家家制红龟果,即外染红色,打龟甲印,

关于民间信仰活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民间信仰活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民间信仰活动情况调研报告 我乡民间信仰是由传统沿袭下来的间根根植于民间“尊神崇圣”和“功施于民则礼之”的具有“宗教色彩和特征的较低层宗 次的信仰和崇拜,是长期以来的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情况社下下所产生的与当地民情、民俗俗相融合的历史文化现象。如何研如究新世纪新阶段我乡宗教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宗新问题,为新乡党委政府提供决决策依据,促进新农村建设中文化、经济等中 的和谐发展,是宗教工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的 一、我乡民间基本本情况及信仰活动形式 目前我乡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有前353处,信众约8000多人,人主要以信仰佛教和基督教教为主。信仰形式主要以对神灵的信神奉为主,信众普遍认认为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时时处处希望得时到神的保护和恩赐,于是便有许多敬奉和恩取取悦神灵的形式,一是到固定定场所以烧香烛、纸钱、摆献食品、跪拜磕首等形献式求神施恩,如祭拜神树、求取神神神水等。二是在自家贴挂画像像,设立牌位,逢年过节或许愿有求时,诚心相拜。人许们们认为神仙有天神、地神、人人神三种:天神赐给人间阳光光甘露,风雨雷电,于是民间间便有“上天保佑,风调雨顺顺”、“坏事做绝,必遭雷霹”之说。对土地神的敬奉霹,人们主要以路过,有土地神的的地方必带干柴孝敬神灵的形式,取乐于神,以求形 施恩保佑。同时民间普遍认为鬼保是妖魔鬼怪、害人之物,如是有有不顺之事或灾祸降临,便说是遇上鬼了。民间有“桃说枝枝打 鬼”的传说,如果认为家宅有鬼或遇见鬼,就用桃家树枝条追树打,便可赶走鬼怪。如果家有病人,久医不愈。,,或家事不顺,灾祸不断,人人们便到信教场

所请求神帮助助捉鬼驱邪。还有人们对命相的信服,是认为人的幸福相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富与 裕与贫穷、高贵与贫贱等,都与是由出生的年、月、日、时是所所决定的,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于是便有“人不和命犟的””之说。 二、我乡民间信仰仰特点 我乡的民间信仰有以下特点:一是客观性。民以间信仰源间于历史文化,不管人人们接纳与否,都是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传 客观存在,它有着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发展有、政治变革的相对、 独立性和自自发发展的不可扼制性,不会因为人们认识事物能会 力的提高而消亡。二是普遍性。提我乡的民间信仰群众大多分我布布在交通不便、文化较落后的行政村。信众信仰观念和的信信仰习俗多以家族、宗亲、村庄为根基,在社会地位较村低、文化低程度不高的民众当中传播较广泛。三是复杂性中。民间信仰与。 佛教、道教教义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在义农农村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和和普遍的认可度。部分场所”一庙多神、一神多教”” 的现象较为普遍。四是松散性现。民间信仰是繁衍于民众当。中中的非宗教信仰,其组织形式大多都没有独立于社会之式外的组外织机构,有庙就有庙会,各庙各自为战,只是在会开开展比较重大活动的时候,借助现有的家族组织或乡村借组织,组成临时组 专班举行相关活动。五是多样性。信众关崇崇拜的神灵多种多样, 凡是被认为有神灵的事物,都会被成成为他们信仰的对象,大多不不分佛道,更谈不上教别,当当地民众只知道供的是”神”,”见神就拜。六是功利性。民间信仰信众很多都带有。较鲜明的较功利目的,只要身体有些许不舒服、心里有解体不开的疙瘩、不有可企及或不可企及的愿望,就会朝拜。可

浅析中国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指哪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着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即“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一般是指乡土社会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练沥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俗宗教”(folklore religion)或“普化宗教”(diffused religion)。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发展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由人至神和由神至人的社会互构过程. 然有人说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淡薄的国家,也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可是一旦走入民众间,就会发现,中国的民间信仰文化极其丰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各种人物等都可以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而且崇拜方式多种多样,纷繁复杂。那么,这些看似五花八门的信仰现象背后蕴涵着什么样的意义?仔细探究之后,我们发现,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仰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的起源关系密切,因为民间信仰某种意义上就是原初形态的宗教。本收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对至今仍百家争鸣的宗教起源问题进行探讨的初步成果。 浅析中国的民间信仰[ 来源:中国知网 | 发布日期:2013-05-06 | 浏览(1298)人次 | 投稿 | 收藏 ][内容摘要]中国的民间信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沃壤之中,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它固有的本色。本文主要考察并研究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概念、传播途径等问题。 关键词:民间信仰;民间信仰的概念;民间信仰的传播途径

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调查

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调查 摘要: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历史悠久。人们对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宗教,封建迷信甚至邪教组织等混为一谈。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管理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指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区域性和群众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恢复了信仰自由。于是,寺庙香火重燃,宗祠全面修复,族谱重新编写,祖先崇拜之风日盛。巫婆师公重操旧业,装神弄鬼;宗教祭祀、隆重异常;宗教小团体修筑庙宇,敛刮民财,增加了民众负担。民间宗教信仰世界的复杂多样,加之缺乏真正的宗教情感的陶冶,于是社会就给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民间宗教信仰既不属于传统宗教信仰范畴,又有别于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 1、民间宗教信仰历史悠久、规模不一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民间宗教信仰,而且也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的可能创建于唐代,大多数创建于明清时代。而且民间宗教信仰的庙宇数量多得惊人。有庙、宫、观、殿、堂、祠等,从繁华的城镇到偏僻的山区、海岛,无所不在,量罗棋布。庙宇的建筑规模、规格也悬殊很大,一般而言视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用地审批宽严状况而定。 2、民间宗教信仰对象杂乱,无崇拜的主体对象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崇拜是以原始崇拜为基础,掺杂儒、道、释色彩并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的一种混合性崇拜。大凡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虫木,都被赋予其种神性,具有某种灵力。(狗)“大将军”(老虎)榕府“王爷”等;宗族先祖与历史人物,如王氏崇拜“开闽王”王审知,此外

论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关系

摘要:官方信仰是王权在国家祀典之中建构起来的,民间信仰是王权所允许的国家祀典之外的存在,是国家提供的权力关系架构。官方信仰中传播的礼教内容同样包含在民间信仰中,民间信仰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与官方信仰发生冲突。为了确保官方信仰的正统性,专制政府引导并控制民间信仰。 关键词:民间信仰;官方信仰;关系 中国古代之所以会呈现出官方信仰与民间信仰两大系统,在于中国的神圣结构是出自于国家权力及家族权力的建构,而非宗教崇拜本身的要求,由此构成了信仰与权力之间强固的关联结构。本文考察了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既一致又冲突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官方信仰对民间信仰的引导和控制揭示了国家扩大合法性基础的诉求。 一、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一致性 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与发展中,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大致对应的是乡间习俗与正统礼制,风俗与礼制具有源流一致的关系。 原始社会的人们对自然现象和同类的生老病死难以解释时,为了生存和自我保护,发明了最古老的祭礼。国家形成之前,对天地和祖先的信仰与祭祀最初是民间的。夏朝建立后,官方自然采纳了民间信仰,以“服天命”为由不断扩大和巩固统治。商代在夏代“天命观”的基础上,又将祖先与天神合一为祖先神。周代又进一步制度化,且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和仪式,后世的祭祀制度虽根有所演变,但基本上以周礼为根本。可见,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在起源上具有一致性。在民间信仰普遍施行,具有了一定的规范功能后,官方赋予其政治伦理,使其上升为官方信仰。 同时,民间祭俗与官方祭礼也有相融。如腊祭,民间斋馔扫涤,遍祭神祖,腊日“腊先祖五祀”,次日向祖神献祭,第三日蒸祭,又三日墓祭;官方则“岁终大祭”。伏日,民间“荐麦瓜于祖祢”,祈求祖先的庇佑;官方为辟除“伏日万鬼行”的禁忌,“尽日闭,不干它事”。体现出官民双方在信仰层面上的一致性,有利于官民阶层的沟通互动和地方统治的长期稳定。 二、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冲突性 民间和官方在祭祀信仰上有相当的一致性和相融性,但因民间信仰本质上是以草根性为基本特征,同时又有着内在体系性和自身运作逻辑的一种信仰形态,民间信仰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与官方信仰两相悖离,多有冲突。 冲突有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冲突两种。形式上的冲突主要指信仰的名称、对象、经典和教义及仪式的不同,这些冲突对官方信仰及其维护的政权不构成威胁。冲突体现了民间对权威的“畏”和“怨”以及渴望权威赐予幸福与安宁的“盼”。 实质上的冲突主要是指民间信仰对官方信仰及其维护的统治秩序构成威胁。有的民间信仰势力范围日益扩大后,形成了固定的传教团体和仪式,开始有意识有组织地为本信仰团体的利益而奋斗,并不断积蓄政治能量。其中,世俗性的宗教信仰,树立救世主的观念,借助于佛教、道教、基督教的有关概念和教义,以唤起普通民众的向往之心,但又立足于平均分配、太平安康等生存意识,以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这种试图以新的君主专制取代旧的君主专制的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冲突剧烈,虽然它曾经被起义农民成功地加以实施,但是无法逃脱统治者用各种手段加以剿杀的命运。 三、官方引导、控制民间信仰 正确进行礼仪活动,能达到警戒的作用,使民众慑于官府与正统的权威而不敢造次。政府还禁止非官方人员的祭礼活动,以垄断合法的符号暴力,从而确保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为了确保官方信仰的合法性,就必须引导、控制民间信仰。显然,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将民间信仰纳入国家信仰体系中来,将体制外因素转化为体制内因素。 很多民间神一步步地被纳入国家祀典,成为官方信仰的组成部分。当然,需要进行官方

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 1、简介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世俗神主要有自然神、职业神和人神。下面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2、自然神 所谓自然神,指的是自然现象被人格化之后升格为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许多自然神,我们这里主要介绍在中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几个自然神。 (1)天崇拜与王母娘娘、玉皇大帝 在中国,天是被当作一个实在的天体加以崇拜的,因而才有仰望青空,向"苍天"拜祭的仪礼的源远流长。至今在民间还尊称"天公"、"天老爷"。 玉皇大帝的崇拜也是民间信仰中具有普遍性的俗神信仰。在民间玉皇大帝为万神之主至高的大帝,民间简称玉皇、玉帝。道教对玉帝的全称是"吴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道教的最高神本来是元始天尊,但在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的地位远超过了元始天尊,成为统辖天下众神的至上神,以致使原有的道教最高天神逐渐都退居玉皇大帝臣下。 王母娘娘神的崇拜也是中国最为广泛的世俗神崇拜。王母娘娘又俗称西王母,瑶池金母。民间的祀奉又众多西王母传说的影响。比如,传说王母娘娘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夫人,有一年七月七日,她把四颗蟠桃送给汉武帝,汉武帝吃了之后,觉得很好,想把核拿去种。王母娘娘说,这种蟠桃三千年结一次果,人间是无法种活的。又有传说讲,后羿曾向西王母求得蟠桃,那是长生不死之药,被嫦娥偷吃了,升上月宫。这种种传说使得民间更加信仰王母娘娘,认为她能够赐福添寿。 (2)雷公、电母 中国民间信仰最直接祟拜的天象,首先是雷。它那巨大的震响声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从远古便引起了人们的畏敬。人们还把雷和天结合起来,认为雷声是上天发怒的标志。以后发展成上天用雷惩罚人间,对雷击人与物,认为是天罚。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善恶报应中的恶报,大多是由雷公来执行的。凡被雷击中的住地、居所和牲畜,家人应避走、搬迁,同时举行仪式祭雷。由于中国人对雷公的这种信仰,因此民间经常举行雷神会、雷王祭等祭雷习俗,在汉族中较普遍地举行雷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 论文摘要: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新的研究走向,拟从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和生活的关系,从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 活切入,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民间信仰;生活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 民间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因此,对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简介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简介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于2004年12月夺标,路遥教授任首席专家,组织国内外专家分为7卷撰写,计约300余万字,历经数载,于2010年通过鉴定结项,课题成果:路遥主编《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系列》七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分批出版,今年3月全部出齐。 2010年12月出版中国民间信仰发展史两卷,分别是: 马新、贾艳红、李浩著:《中国古代民间信仰:远古——隋唐五代》; 王见川、皮庆生著:《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 2011年12月出版四卷,分别是: 李利安、张子开、张总、李海波著:《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 李远国、刘仲宇、许尚枢著:《道教与民间信仰》; 刘慧著:《泰山信仰与中国社会》 [日]酒井忠夫、胡小伟等著:《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 2012年3月出版最后一卷,即: 路遥主编:《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 其中,马新等著《中国古代民间信仰:远古——隋唐五代》卷,2011年12月入选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人文社科类,共98种)。 民间信仰乃是中国宗教有机统一体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民俗性亦具宗教性,既有“原初性”,还具有“创生性”。它与三教之互动、融混是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本课题正是循此思路分卷按专题展开论述。

首两卷《中国古代民间信仰:远古——隋唐五代》和《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是就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进行论述,重在纵向探索,试图勾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来。前者注重对古代民间信仰的整体性和贯通性研究,吸纳了远古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民间信仰是伴随着民间社会的形成而形成的;还深入考察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从远古至隋唐五代长达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历程,探寻在不同历史时期民间信仰发展的轨迹与特征。后者,重点对转型阶段的民间信仰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深入而动态的分析。它之最突出特征,便是地区性神明信仰的兴盛与全国性神明信仰的形成,并对近世以来所形成的几个具有全国性的信仰都有充分深入的描述与分析。 《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卷,民间信仰与佛道教之互动是升华自身的最重要因素,在佛教方面我们选取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观音、地藏、文殊、普贤。本卷对佛教与民间信仰是如何相互吸纳、互为影响,而民间信仰又是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吸纳改造佛教神灵,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中国化过程中,四大菩萨信仰进一步走向民间,发展出一种不同于正统佛教的新的信仰形态,它是多种文化因素相互影响、彼此综合而形成的民俗文化。 《道教与民间信仰》卷。本卷重在通过理论、史料与典型地区神明等方面论述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论上,特别分析道教神仙在民间信仰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如何提高了民间的信仰层次,比以往都有较充分的陈述。史料方面,亦有专文从头绪纷繁的《道藏》中梳理出脉络、加以分类并述其由来。此外,还选择东部沿海之浙江省和西部内陆之西王母及文昌帝君作个案评析,以窥其对民间社会之广泛影响。 《泰山信仰与中国社会》卷。本卷对泰山信仰作了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和考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