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周练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周练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周练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周练

高二阳光部2013-2014下学期

第一次周练语文试题

命题人:刘宛丽编号:23、24 时间:2014-02-25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需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有删节)

1、关于“意境”的理解,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王国维虽然并非最早提出意境说的人,但研究意境却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想象世界。

C、意境并非简单的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而是指包括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因素在内的交相融合。

D、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意境”拥有了新的生命,在西方文论里或许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

2、下面的表述中,简明正确地阐释了境与象的关系的一项是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B、境不仅生于象,而且超乎象;境自象中生成,却非一个个象的总和,它超乎具体的象之上,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自由。

C、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D、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同时意境的形成离不开具有比喻、象征和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

3、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进入其间,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

B、作者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可见意境的形成无需借助特殊的艺术手法。

C、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D、文中用“水珠凝聚为云,形成云的千姿百态”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5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6分,每小题3分)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为儿童时,手不执钱。家藏书万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

木违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又上:“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能守则奸不能移,能断则邪不能惑,能密则事不能挠。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间,声味以调六气,节宣以顺四时,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再迁吏部侍郎。

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绶以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选自《宋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尚:崇尚

B、书上,忤.太后意忤:违背

C、绶虑宴乐有渐.渐:加剧

D、再.迁吏部侍郎再:又一次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绶敢于谏言的一组是()

①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②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

③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④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⑤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⑥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绶性格孝谨清介、聪明机警,少时便看淡钱财,家里藏书颇丰,得以博览群书,再加外祖杨徽之的施爱有加,母亲悉心调教,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础。

B、对太后垂帘听政之事,宋绶直言己见,招惹太后不满,将其改任为龙图阁学士,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后来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张士逊阻挠。

C、各位大臣劝谏皇帝重视章惠太后修建道观一事无果,宋绶上谏时便晓皇帝以理,举出“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的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

D、因为几位大臣常常政见不一,朝事难以有效解决,宋绶等人被解除朝职,后来因为给无计可施的皇帝献计,宋绶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5分)

(2)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余干①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余干:地名,今属江西省。

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特点?请作简要分析。(5分)

9、请简要分析结尾“何处捣寒衣”一句的表达作用及效果。(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名句默写(18分)

1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__________,_________。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2)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渔翁》)(3)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岛《题李疑幽居》)

(4)将军金甲夜不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5)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前出塞》)(7)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8)长安回望绣成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期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钉子户效应

孙道荣

那座两层楼的低矮房子,孤零零地摇摇欲坠,成为远近闻名的“钉子户”。

它已经矗立在那儿很久了,有人说3年,有人说5年,有人说更久。原来这一片,都是和它一样的民宅,在城市西迁扩张过程中,这个原本偏僻的地段,也慢慢火了起来。附近的民房都被拆除了,建成了一幢幢高楼大厦。只有它,因为一再拒迁,而成为最后一块堡垒。它被围墙圈了起来,和它同时被围住的,还有几十亩已经被拆平的土地。就因为这个“钉子户”,这个名为“旺角之城”的商品房工程一直未能开工。

围墙内,长满了青草,甚至有人在边上开垦了一小片菜园,种蔬菜。开发商汤总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他早已焦头烂额,哪有心思管这种小事。

汤总怎能不焦头烂额?

和他同期拍下旁边土地的开发商,早就拆迁完毕,进场施工了。最早开发的王总,人家十几幢高楼早就盖好了,而且销售一空,赚得钵满盆满;第二批建成并开盘的章总,更是赚得海了去,看他这几年不停更换的坐骑,就知道了。刚拿地那会,他开的是奥迪;才开盘,换成了奔驰;房子卖到一半,一步到位,换成捷豹了。而汤总,因为这个工程搁浅,几乎陷入绝境。

一次次和“钉子户”谈判。先是项目经理,几十次上门,没谈拢;再是副总,还是几十次上门,仍没拿下;汤总亲自上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开出诸多优惠条件,“钉子户”依然不为所动。“钉子户”软硬不吃,就是一句话:不迁。并在二楼打出横幅:“誓与民房共存亡!”

绝望的汤总一次次仰天长叹,天灭我也。手下的人干着急,有人提议软的不行来硬的,趁月黑风高之夜,强行拆除,用推土机推平它,看它还有什么猖狂的。汤总摇摇头,咱是守法商人,不能干违法事。同为开发商的朋友们,也无不替他扼腕叹息,就连当初协助拆迁的有关部门,也替汤总鸣不平:这样的“钉子户”简直是个刁民!这时,愁眉不展的汤总,反过来会劝他们消消气,房子是人家的私产,我们要尊重私产,尊重民意,尊重法律,这才是进步的社会。他不肯拆迁,我们就慢慢等,直到他幡然醒悟那一天。人们在同情汤总的同时,对其为人也刮目相看。谁说商人惟利是图?汤总就是例外!

于是,在周边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中,汤总的几十亩待开发的土地,荒草疯长,有的长得跟那幢“钉子户”差不多高了。不过,比荒草长得更快的,是周边房子的价格,从当初每平方米1000多元,一步一个跟头,如今已经翻到了每平方米两万多元。

最早将房子开发出来的王总,眼见着房子一天一个价,肠子都悔青了,房价上去了,他的房源,却早卖完了;章总判断照这个趋势,房价还得涨,于是,捂盘惜售,被人举报,并被罚巨款。最倒霉的是黄总,拿到土地后,眼见房价不停地翻跟斗,于是,想多捂几年,等等再开发,拖了几年后,土地被按照政策强制收回了。这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只有汤总那块地,因为“钉子户”的坚守,而不断合法地闲置、升值……

那天,在一阵震天响的礼炮声中,汤总激动地宣布,他的“旺角之城”终于破土动工了。言毕,下面有人递上一把铁锹,让汤总挖奠基的第一锹土,有人认出,递铁锹的不是别人,正是“钉子户”。

有人说,“钉子户”得到了一笔巨额补偿款后,终于同意拆迁了;有人说,“钉子户”与汤总早就认识,是朋友;还有人说,“钉子户”和汤原来是合伙人……(孙道荣)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一段,通过简洁的描写,准确地写出“钉子户”的特征,为后

文故事的展开设置了悬念。

B、小说第三段,通过对围墙之内环境的具体描写,形象地表明因为“钉子

户”的存在,工程无法开工的情形。

C、小说第四段“汤总怎能不焦头烂额”虽然只是短暂的一句话,但在结构

上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重点在启下。

D、小说通过对早开盘早卖房的王总、章总、黄总的描写,运用对比手法,

说明了好人必有好报。

E、小说中的“钉子户”既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主人公。没有他,就

没有故事情节的展开,也就无法反映主题。

(2)小说中的汤总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你赞同哪种说法?为什么?请联系作品和社会现实谈谈具体理由。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美的人生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朱光潜同情进步青年的爱国运动与革命活动,他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子。1924年6月朱光潜发表了《私人创校计划》,指责官办教育腐败,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改革教育的主张。1925年春天,朱光潜与友人一道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后来又成立立达学会。他们希望从改革教育入手,通过独立自由的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有舍己为群精神、具备近代科学所赋予的知识与方法的理想人物,进而改造国民,改造政府,改造中国。他们接着又筹办了开明书店和名为《一般》的杂志。书店用“开明”二字,是因为他们志在开展启蒙运动;“一般”则是面向中学生,寄希望于对青年一代作启蒙主义的教育。朱光潜此后的许多著述都是在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上发表的。从1926年到1928年,他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这十二封信,既告诉青年在当时不完美的世界中应如何做人做学问,又告诉青年应该如何去避免不良习俗的诱惑与内心的苦闷和烦恼。这对当时的青年,有如一阵阵警钟,又有如一帖帖清凉散。后来,人们称朱光潜为“开明人”。

1925年夏,朱光潜接到了安徽官费留英的录取通知。从1925年到1933年,朱光潜在英、法、德留学八年之久。虽是官费留学生,但官费经常发不到手,经济拮据,于是朱光潜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况且,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反倒能促进更细致的思考。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发表之后,《文艺心理学》《谈美》也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1933年,朱光潜从马赛乘船返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给学生讲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朱光潜的课,反响非常热烈,于是朱自清邀请他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后来老友徐悲鸿又约朱光潜在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据当时在清华听过朱先生课的学生季羡林说:“这一门课非同凡响,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比那些英、美、法、德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朱先生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人,他的口才并不好,讲一口带安徽味的蓝青官话,听起来并不美,然而却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他介绍西

方各国流行的文艺理论,有时候举一些中国旧诗词作例子,并不牵强附会,我们一听就懂。对那些古里古怪的理论,他确实能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听起来津津有味。因此,在开课以后不久,我就爱上了这一门课,每周盼望上课成为我的乐趣了。”季羡林还说,朱光潜“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自己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一步一个脚印,无形中影响了学生”。

1963年,朱光潜完成了高教部全国高等文科教材会议委托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这部50万字的扛鼎之作是他后半生的心血结晶,他自己也认为是“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对西方美学的研究水平”。这并非过誉之词!朱光潜为写这部书,几乎把西方美学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都逐章逐节地翻译了过来。在时隔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很难找到一本在体系的完整、内容的详尽方面胜得过这本“美学史”的书。

如今,朱光潜走了,但把美留给了人间……

(摘编自宛小平《欣慨交心:朱光潜小传》)

相关链接

①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百度百科)

②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写出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柳鸣九《我的师长朱光潜》)

③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非常动荡的政治局面中,朱光潜与友人在上海创办了立达中学和立达学会,希望通过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新人,进而改造国民、政府、国家。

B、朱光潜虽然是官费留学生,但在欧洲留学期间官费常常不能如期发放,他便一边学习,一边写作,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赚取稿费来维持生活。

C、朱光潜的著作《文艺心理学》《谈美》等在他留学归国前就已蜚声海内外学术界,所以他回国后就先后被邀请到北大、清华和中央艺术学院讲学。

D、朱光潜搜集和翻译了西方美学历史上众多有影响的著作,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E、朱光潜认为人生也是一种艺术,能否使自己的生命史成为艺术作品,主要在于一个人的性分与修养。朱光潜的生命史便是一部“美”的艺术作品。

(2)朱光潜为什么被人们称为“开明人”?请简要分析。(6分)

(3)朱光潜先生的课,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4)为什么朱光潜的人生被誉为“美的人生”?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

分)

五、语言文字(9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俗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有一种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涣然冰释

....,这,就是微笑的力量。

B、从期刊到文化,成了《读者》的发展轨迹,读者不由另眼相看

....,而400多万的天文数字般的期发行量,则成了这种精品文化最好的注脚。

C、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施工,李伟东新买的房子装修得十分豪华,钢丝纱窗,

纯手工实木地板,漂亮的水晶大吊灯,真是美轮美奂

....。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

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西方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B. 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武侠小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暴力文化的“因子”。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C.日本内阁要员前往“靖国神社”为东条英机等战犯招魂的反动行径,对于饱受侵略战争祸患的中国人民和其他亚洲国家人民是不能容忍的。

D. 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了“中国梦”的号召,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

当,。,,,。,

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 B、②④⑥⑤①③ C、⑤①②③④⑥ D、②⑤①④⑥③

六、作文(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的比尔?盖茨在谈到他的成功经验时说:我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我之所以走到了其他人的前面,不过是我认准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得更完美而已。马云、张朝阳、牛根生,甚至《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也都是信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