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叙事结构研究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叙事结构研究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叙事结构研究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叙事结构研究

yuwenjianshe001@https://www.doczj.com/doc/781769651.html,

41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叙事结构研究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崔艳霞

摘要:作为后现代文学经典,《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代表作之一,作家将“空间”概念引入文学叙事结构中,使小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文本意义。本文从《看不见的城市》呈现的时间、空间叙事特点角度,对《看不见的城市》叙事结构进行解析,卡尔维诺对后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值得我们挖掘与探讨。

关键词:后现代文学 卡尔维诺 叙事空间 跨时空

引言

伊塔洛?卡尔维诺被认为是意大利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可以说是欧洲所有文学家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虽然从1984年开始我国逐渐引进一些卡尔维诺小说,但是小说出版数量不多并且引进数量仅为三分之一。卡尔维诺在七十年代总共创作了三本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交叉命运的城堡》和发行量最高的《寒冬夜行人》,这段时期小说包含了许多作家前期创作思想并被同时期文学家效仿。小说《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辉煌时期的代表作,小说内容架构以马可?波罗给忽必烈汗(即元世祖)陈述城市故事为蓝本,引用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行纪并在引用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加工创作。小说中包括了马可波罗对当代城市构思并进行详细描述,展望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趋势,从而体现出卡尔维诺对当代城市格局的关注与探索。《看不见的城市》中的叙事内容反映了时间与空间对城市迁徙与构造的影响,其中还穿插了卡尔维诺对城市的独特构想。

一、空间叙事理论发展

文学作为一个被人们关注的重要表达载体,通常被认为是记录时间和空间

的复刻版,传统文学作品模式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撰,这种时间顺序不是简单地时间流转,往往是在作家个人表现手法下循序渐进推进情节发展。与传统文学叙事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对情节进行颠覆性编撰,后两者通常是作家对全篇进行整体结构重组的结果。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从空间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时间的严谨性,并将二者相结合,这种宏观创作视角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多维空间。

从1960年开始,许多学科领域逐渐出现了“空间转向”理念,这成为许多艺术、哲学等领域的重要发展时期。“空间”对当代社会和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此拓宽了空间研究范畴。发展至今,小说《看不见的城市》在我国文学和社会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引起很多专家学者对小说进行扩展研究,从而推进了城市空间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转向”概念最初由爱德华?索亚在《后现代地理学?重述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空间》中提出,随后在《第三空间》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空间转向”理念主要在20世纪以后流行,以法国为代表。此外,作家卡斯特的《城市问题》,学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以及福柯的《他者的空间》等作品都对城市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随后,美国学者哈维在作品中基于城市空间角度提出了对城市空间的看法,对于城市空间问题的研究有诸多帮助,他的研究对列斐伏尔“第三空间”理论研究起到了辅助意义。从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空间研究在越来越多领域有所涉及,逐渐影响到文学创作领域涉及到空间转向问题。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被当作所有城市规划范本的城市是威尼斯,这是一个将

时间与空间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之地,城市特殊的构造特点被许多文学家呈现在小说中。卡尔维诺在小说里将时间与空间融合,使每一个城市“看不见”的特征在时间的衬托下显得不是那么突兀。

二、《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叙事

《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被人们传播广泛的经典作品,也正是因为研究学者颇多,整个小说内容颇受文学界重视,小说叙事手法也被许多人所称颂,能够成为经典也是和马可?波罗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密不可分。《看不见的城市》中有很多创作手法带有开创性和特殊性,比如“互文”结构表达了卡尔维诺对现代城市设计和发展的反思。《看不见的城市》作为后现代的文学中最经典的一部成功作品,其中也有对时间、历史的追寻与期待,这部作品中涵盖了对城市空间的思索,不管是“城市与眼睛”还是“连绵的城市”,每个章节都体现了我们身为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对城市规划空间与时间的深思,这种艺术特点在许多文学中都不是有很多体现,这也是本书的独特之处。

《看不见的城市》的创作模式对当代文学实践具有重要契合性,成为第一部能给城市实际规划带来先进理念的作品,可以让人们清晰感受到卡尔维诺对都市概念的领悟。小说每一章开篇对马可?波罗探险的经历都有着深刻描述,这样使小说不仅有科学探讨的价值,还对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作用。不仅有世界城市游历经历,还有许多作者大脑虚构的美丽空间。这种虚实结合手法也是小说重要的文学特点之一,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看出卡尔维诺是一个具有多维想象力的作家,他还能对马可?波罗的理念进行加工与传承,并且形成独特的文学

DOI:10.16412/https://www.doczj.com/doc/781769651.html,ki.1001-8476.2016.26.020

电影叙事中空间的建构与意义

电影叙事中空间的建构与意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从卢米埃兄弟的第一部电影放映开始,人们即开始臣服于电影所展现出的无穷魅力之中。在早期卢米埃兄弟(Lumière Brothers)出品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世界各地,用底片捕捉了真实生活中自然流动的影像,电影就像是一扇世界之窗,向人们展示了那些他们从未到访的地方:在城市的人们得以浏览乡村风光,乡村的人们也可以目睹未曾到访过的繁华都市,人们仿若跟随着电影远至世界各地旅游。至于与卢米埃兄弟同时期的乔治?梅里叶(Georges Mélières)则发展出风格回异、充满想象的奇幻影片。在著名的《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中,以舞台式的手法打造出一个不存在于现实的魔幻空间,有别于卢米埃兄弟影片中的真实空间。然而不论是卢米埃兄弟纪录片式的电影,或是梅里叶具高度风格化的电影,都让人们能够透过视觉触及身体所无法到达的空间。「每个故事都是一部游记,一场空间之旅。」(de Certeau,1984:115;引自Bruno,1997;简伯如译:2004) 当我们在观影的时候,也总是可以发觉电影导演不断地在创造与电影故事相符的真实。而这样的真实通常无可避免地必须透过与故事相符的空间的真实感来完成。观众也总是会期待对特定的类型电影有特定的场景期待,如科幻电影中总是不可少的太空景象、或是为各式充满科技感的新奇设施所包围的环境。

以黑色电影(film noir)这一类的类型电影来说,故事发生的场景多在城市。《霹雳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1971)以纽约为背景,而影片里,我们看到的纽约不同于旅游手册里到处都是光鲜的高楼大厦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属于夹缝中的暗巷、酒吧。而片中最精采刺激的飞车追逐场面里,主角穿梭在大小巷弄,潜于高架铁下追逐坏人,城市在此是破碎的、被分割的,意谓着各式的所谓的都市之瘤潜伏其中,总是会等待适当的机会浮于其上。最后警察包围坏人所聚集的大型仓库,也是一个类似废弃的大型仓库。阴暗的纽约市,与明媚充满阳光的马赛成一对比,纽约似乎更显得污秽不堪。 在黑色电影中故事所发生的城市,多半不会选择象征城市进步繁华光明的一面,而会刻意选择其扭曲、阴暗的角落来作为主要的场景,城市所展现的不是其进步繁荣等现代性的表征,相反地城市所代表的是一个在光鲜外表下,交杂了对于权力的欲望以及人性贪婪面的展现。电影叙事中的空间同时成为了具有意指性的元素,人物活动的空间和人物心理的空间以及和影片意义成形成某种对称的关系。空间在故事中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空间决定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张力。而由这一类的电影中,我们发现空间已经不仅仅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如黑色电影中的城市一般,空间同时也可以是各类文体与电影中叙事产生的核心所在(Konstantarakos,2000)。 叙事需要一个接纳产生行动的空间环境,电影叙事也是。空间在电影叙事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故事发生的空间(地点)、

高考满分作文:看不见的城市

高考满分作文:看不见的城市 高考满分作文:看不见的城市 “忽必烈汗已经留意到,马可波罗的城市差不多都是一个模样, 仿佛只要改变一下组合元素就可以从一个城转移到另一个城,不必动 身旅行。” 当伊卡诺.卡尔维诺写下这句话,这一句戎马倥偬者对城市的厌倦,就如永恒的谶言,紧紧地罩住了我们,百年后生活在高度城市化的时 代且血液中流淌着现代属性的我们。我们从这座城市迁徙到那一座, 再从那一座城市迁徙到更远。这样无休止地候鸟式循环,总能以千篇 一律结局告终——生锈的思想和青春一次次被现实抛弃并扼杀在某座 钢筋混凝土丛林的某个房间里。城市,依旧是单调的积木,以冷酷的 形式矗立。 我们是否太忙了?惊惶地在倒三角形现代文明上攀爬逃窜的,是 城市的恐惧;邪恶地在觥筹交错金碧辉煌里明争暗斗的,是城市的欲望;沉默地在波德莱尔笔下排队吊丧的,是城市的残忍。没有人,这 里已经没有人,去触摸,任何一座城市,所看不见的角落。 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的脉搏。马可曾经触摸到,佐贝德如白色 毛线般纠缠的街道,也支撑起居民憧憬未来的真切梦境;我自己曾经 触摸到,丽江古城小桥流水的潺潺罄音,也在诉说这方水土的千年安宁。面对这些鲜活的例外,我们是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什么,还是我 们已经知道? 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的梦境。梦境的无限可能,让一切人口、GDP都失去意义,城市的触感通过独立的个体出现了不统一。我的梦境里,伦敦只是特拉法加的那一面红旗,纽约只是曼哈顿的那一轮悬日,杭州只是六月一个暴雨前万人奋笔的场景。 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的真情。这真情被错综的关系银行冻结了 太久。一经释放,便不可抵挡地伸向城市的每个角落——这触角是对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赵国锋1,段禄峰2 (1.西京学院西安 710123;2.西安邮电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西安710061) 摘要:“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 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与成长。通过对区域空间演进理论的梳理,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关键词:区域;空间;理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Review to Evolution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ZHao Guofeng1, DUAN Lufeng2 (1. XiJing University, Xi’an, 710123 China; 2. Institu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Xi’an Institut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Space is the plac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lso the carrier for any form of public life and right movement.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evolu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rule,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The evolution and growth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is promoted by economy development. We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by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region; space; theory 收稿日期:2011-5-2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1JK0053) 作者简介:赵国锋(1975—〕,男,陕西宝鸡人,西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科学技术与经济。

卡尔维诺语录

卡尔维诺中文站 Italo Calvino in China ?第十二章| 首页| Italo Calvino Chronology ? 卡尔维诺语录(选自台湾译本) 卡尔维诺中文站:首页-> 生平事迹 巴黎到底是什么呢,巴黎是一本巨大的参考书,是一本查阅这座城市的百科全书:打开这本书,它给你一连串的资讯,包罗万象为别的城市望尘莫及。──《巴黎隐士》 对自己住家舒适程度不满意的人来说,寒冷夜晚的最佳避难所自然是电影院。马可瓦多最喜欢的是彩色电视,在大银幕上你可以拥抱最宽阔的地平线:大草原、嶙峋的高山、赤道丛林,及满布鲜花的岛屿。──《马可瓦多》 爱人阅读彼此的身体不同于阅读写下来的书页,它可以从任何一点出发,跳略,重复,持久。……从身体的阅读中可以辨认出一个方向,一条通向终端的路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被切成两半其实是件好事,如此才会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都不完整、才会知道这种不完整会带来悲伤。──《分成两半的子爵》 书册和誓言,比不上一个人既有的价值。人可以进行书写,只不过灵魂可能早就已经落失。──《不存在的骑士》 想要清楚看见地上的人,就应该和地面保持必要的距离。──《树上的男爵》

城市里的每样创新,都会影响天空的样子。──《看不见的城市》 我并不想在这里讨论未来学,而是要谈文学。目前这一轮即将终了的太平盛世,见证了西方现代语言的诞生与发展,也是书籍的千福(禧)年。──《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 如果我们忽略了自己,便无法认识身外的各种事物。宇宙是面镜子,我们在其中只能注视我们已经从自己那里学到的东西。──《帕洛玛先生》 每个选择必然有个反面,亦即放弃;于是选择与放弃的举动并无差别。──《命运交织的城堡》 这一夜,青蛙不多。越过竹林,就是通往蛛巢的小径,那是只有宾一个人才知道的神奇地带。在那里,宾可以编织魔咒,可以自立为王,可以变成神仙。──《蛛巢小径》 Posted on 2007年10月02日11:52 | Permalink | 返回页首 卡尔维诺中文站2001-2006

理解空间_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_方英

第37卷第2期2013年3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7No.2 Mar.,2013 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 方英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理论界出现了“空间转向”,与此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理解空间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络,这是理解空间的起点。第二,在“空间转向”的视阈下理解空间———空间的凸显、空间意义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对二元对立的超越,这是理解空间的重点。第三,在文学叙事的层面把握空间的意义,这是理解空间的落脚点。文学叙事空间是由作者、读者、文本共同建构的想象性、艺术化空间,既是表达层面的空间形式,又是内容层面的具象空间。 关键词:空间;“空间转向”;文学叙事 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3)02-0102-04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由于认识到历史决定论对空间的遮蔽[1]31,西方理论界“通过对空间的强调、对时间意识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一种新的空间思维的呼唤”[2]15,出现了哲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整体性“空间转向”(spatial turn)。与此“空间热”相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甚至某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无视空间向度紧迫性的任何当代叙事,都是不完整的”[1]37。西方不仅出现了相关专著与论文集,而且权威的《劳特里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中也收录了与空间叙事相关的词条:叙事空间、空间表现形态、空间形式。国内的文学空间叙事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并迅速升温,在理论研究与文本批评方面不断有所突破。 在空间叙事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同时,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其中,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但“作为一个概念和物理的事实,空间这一术语还没有普遍公认的唯一的定义。”[3]164空间的意义是多维的、复杂的、动态的、辩证的,我们无法对其做出本质主义的定义,只能试图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空间的意义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西方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大致发展脉络 西方历史上对空间概念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古希腊、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古希腊哲学关注的是本体论的问题,始终在存在的层面思考空间。近代哲学关注的是认识论的问题,主要将空间作为客体的认识对象。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兴起,空间成为实证性的问题。20世纪,时间与空间成为哲学、美学、政治学、物理学等学科的核心概念。20世纪上半期“多数学科聚焦于时间性范畴”,后半期“哲学社会科学则呈现出整体性的‘空间转向’”。[4]导言1空间成为理论界的核心概念,空间的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希腊时期主要探究了“虚空”和“处所”这两个空间概念,并已触及近代笛卡尔提出的“广延”概念。当然,作为经验的虚空、处所和广延,古希腊人已经具有,只不过这三种经验未能综合成一个统一的空间概念,这种统一是近代的事情。[5]57-61虚空、处所、广延这三个概念涵盖了空间的基本内涵:容纳性、范围性、方位性、参照性、秩序、层级、关系、三维等。这是我们把握空间的起点,也是理解文学空间的基础。 以笛卡尔、牛顿、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空间观开始将空间背景化和几何化,视空间为静态永恒的背景、框架和容器[5]3-4。近代空间观要么是理智主义的,要么是经验主义的,却都受到形而上学的束缚,对于空间的理解也始终限于实在与属性、实体与虚空、精神与物质、绝对与相对、主体与客体、超验与经验等问题的二元分裂。[6]76-77黑格尔之后的哲学研究开始转向身体,并对形而上学展开清算。但20世纪前半期主要重视时间概念,空间曾一度淡出哲学的视野。即使是柏格森关于空间的心理学观照也未能脱离二元对立的割裂,更因其对时间的偏好而贬低空间,令空间的意义遭 201*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方英(1977-),女,江西乐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英美文 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宁波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G12—ZX21)的最终成果。

卡尔维诺:幻觉支撑我们活下去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OrhanPamuk ) 在回答读者提问时说:“卡尔维诺教会我独创性与历史同等重要,艾柯让我学习了温文尔雅地运用谋杀的形式。” 据此,记者问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奥尔罕·帕慕克说他的写作受到您的影响,您怎么看?” 时,艾柯回答说:“对,我是写到了19世纪的谋杀,但是这个题材在欧洲是个被广泛运用的题材,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对帕慕克产生影响,如果这对帕慕克有影响,那就有吧。” 如果问卡尔维诺同样的问题,“因为我是不存在的,陛下。”(《不存在的骑士》Il cavaliereinesistente 1959 )他会这样淘气的回答吗? 两位意大利农业学家生在古巴的儿子 伊泰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于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圣地亚哥的一个名叫拉斯维加斯的小镇。父亲原是意大利圣莱莫人,后定居古巴,是个出色的园艺师;母亲是撒丁岛人,植物学家,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不忘故土,母亲特意给儿子取名为伊泰洛(“意大利”的意思),以寄托他们对故乡的怀念。 1925年卡尔维诺刚满2岁,全家就迁回到父亲的故乡圣莱莫。他们住的那幢别墅既是栽培花卉的试验站,又是热带植物的研究中心,因此,卡尔维诺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从父母亲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以及树林里各种动物

的习性,还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 青年卡尔维诺 1942年高中毕业后,卡尔维诺在都灵大学上农学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人占领的20个月的漫长时间里,卡尔维诺与他弟弟积极参加了当地游击队组织的抵抗运动,卡尔维诺的父母亲曾因此被德国人羁押作人质。 1947年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发表,当时卡尔维诺年仅24岁。 1945年卡尔维诺全家迁居都灵。战后,他在都灵大学攻读文学。 ※ 有一点残酷也有一点吹嘘 卡尔维诺的早期创作多为现实主义作品,后转向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但据他自己所说,他起初写的是“所谓的新现实主义的故事”,他将其定义为“一些不是发生最在我身上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或者说是想象发生过或可能发生的)。”如《通向蜘蛛巢的小径》(eremita a parigi 1947)就是以卡尔维诺自幼所熟悉的利古里亚地区的游击队活动为历史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他承认在其中“大量运用了新现实主义的生硬手法”,“我毫不经意地用游击队员的故事开始写作:结果很成功,因为这些故事是历险记,充满搏斗厮杀,

卡尔维诺名言

卡尔维诺名言 1、有一次我路过宇宙空间,我在某个地方故意作了个记号,想在两亿年之后,当我再转到那儿时重新再找到它……可就在我留过记号的那个点上,代之以一道不成形的线条,它在被捣碎了的破损的空间之中,象是一道划破的伤痕……我沮丧失望了,象失去知觉似的被人拽过去许多光年。——卡尔维诺 2、记忆既不是短暂易散的云雾,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烧焦的生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液体的海绵,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把运动中的存在给钙化封存起来:这才是你在旅行终点的发现。——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3、时间流逝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感觉和思想稳定下来,成熟起来,摆脱一切急躁或者须臾的偶然变化。——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4、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艾略特 5、我站在赤裸的危岩上面,黑夜的衣裳将我裹住,从这光光秃秃的高处,我俯瞰一片繁盛的国土,我看到一只鹰在盘旋,鼓着青春泼辣的勇气,一直冲向金色的光芒,升到永恒的火焰里去。——尼采《我站在赤裸的危岩上面》 6、“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依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广场上有一堵墙,老人们倚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记忆。”——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7、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

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马尔克斯《百年孤独》8、"虚假永远不在于词语,而在于事物自身. ——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9、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和你招呼,以眼泪,以沉默。——拜伦《春逝》10、克罗埃,这座最贞洁的城市,时刻都被肉欲推动着。如果男人们和女人们开始实现他们朝露般的短梦,每个幽灵都会变成人,演出一段追求、虚伪、误解、冲突与压迫的故事,而幻想的旋转木马就会停止转动。——伊塔罗·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11、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12、所有的悲剧以死亡结束,所有的喜剧以结婚告终。——拜伦《拜伦诗集》13、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4、这个时代的特性是——分裂——这个时代再也没有真实感了。人们再也无法找到自信以立足于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活在明天里,然而这些人再也没有明天。——尼采《权力意志》15、“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伊塔罗·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16、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7、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你在下雨的时

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03-20 08:42:00 ] 作者:沈世钊编辑:studa9ngns 摘要:大跨空间结构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结构类型。大跨度建筑及作为其核心的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状况是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就空间网格结构和张力结构两大类介绍了国内外(但主要是国外)空间结构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对这一领域几个重要理论问题,包括空间结构的形态分析理论、大跨柔性属盖的动力风效应、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等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空间结构回顾展望 一、概述 在这实际的三维世界里,任何结构物本质上都是空间性质的,只不过出于简化设计和建造的目的,人们在许多场合把它们分解成一片片平面结构来进行构造和计算。与此同时,无法进行简单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空间体系也始终没有停止其自身的发展,而且日益显示出一般平面结构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和创造潜力,体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空间结构的卓越工作性能不仅仅表现在三维受力,而且还由于它们通过合理的曲面形体来有效抵抗外荷载的作用。当跨度增大时,空间结构就愈能显示出它们优异的技术经济性能。事实上,当跨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一般平面结构往往已难于成为合理的选择。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大跨度建筑多数采用各种形式的空间结构体系。 近二十余年来,各种类型的大跨空间结构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建筑物的跨度和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尺度达150m以上的超大规模建筑已非个别;结构形式丰富多彩,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发展了许多新的空间结构形式。例如1975年建成的美国新奥尔良“超级穹顶”(Superdome),直径207m,长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球面网壳;现在这一地位已被1993年建成夏径为222m的日本福冈体育馆所取代,但后者更著名的特点是它的可开合性:它的球形屋盖由三块可旋转的扇形网壳组成,扇形沿圆周导轨移动,体育馆即可呈全封闭、开启1/3或开启2/3等不同状态。1983年建成的加拿大卡尔加里体育馆采用双曲抛物面索网屋盖,其圆形平面直径135m,它是为1988年冬季奥运会修建的,外形极为美观,迄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索网结构。70年代以来,由于结构使用织物材料的改进,膜结构或索-膜结构(用索加强的膜结构)获得了发展,美国建造了许多规模很大的气承式索-膜结构;1988年东京建成的“后乐园”棒球馆,也采用这种结构技术尤为先进, (Geogia 其近似圆形平面的直径为204m;美国亚特兰大为1996年奥运会修建的“佐治亚穹顶”Dome,1992年建成)采用新颖的整体张拉式索一膜结构,其准椭圆形平面的轮廓尺寸达192mX241m。许多宏伟而富有特色的大跨度建筑已成为当地的象征性标志和著名的人文景观。 由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人们还在不断追求覆盖更大的空间,例如有人设想将整个街区、整个广场、甚至整个山谷覆盖起来形成一个可人工控制气候的人聚环境或休闲环境;为了发掘和保护古代陵墓和重要古迹,也有人设想采用超大跨度结构物将其覆盖起来形成封闭的环境。目前某些发达国家正在进行尺度为300m以上的超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设计方案探讨。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编者按:《为什么读经典》是卡尔维诺死后出版的文集,35篇文章讨论了31位那些在不同程度上由于不同原因而对卡尔维诺有重要意义,或是激起他的钦佩的作家——从荷马到格诺。和伽利略一样,卡尔维诺不愿把语言降为承载某种现实意义的工具,相反,语言和语言所写成的书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宇宙,读者可以在这宽广的宇宙中漫游、进出、迷失”。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有篇评论伽利略的文章,是从伽利略那个著名的比喻谈起的:宇宙是一本在我们面前打开的大书,除非你明白了用来书写它的语言和符号,否则你便不能读懂。当我读到这里,宗教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在梵蒂冈秘密图书馆里解读伽利略手稿的场景便浮现在脑海里。在那部《达·芬奇密码》的“前传”——《天使与魔鬼》里,兰登教授破解古代符号的才能被安排来化解教廷迫在眉睫的危机,这次他要面对的是尘封四百年的伽利略手稿《真理图解》。他认为伽利略那个著名的比喻是在暗示,自己在一本关于宇宙的书里用“纯语言”——即教廷所不能掌握的语言(英语!),留下了密码。这大胆的解读与卡尔维诺的说法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照。 伽利略在卡尔维诺的私人经典名单里占据了能与但丁并列的位置。那部著名的讲稿《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也提到了伽利略:“我研究了伽利略著作中的比喻,发现他至少11次提到了马,把马当作运动的象征……”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引述,让我们看出,这位意大利哲人和科学家最令卡尔维诺推崇之处,正是那种对语言的表现力与诗意的自觉探索。与那位只对破解伽利略用“密码”承载的秘密感兴趣的兰登教授不同,卡尔维诺声称:在伽利略那里,语言从未被降为工具,他的独特贡献恰恰在于真正把语言自身看成了一个包含着宇宙万物的自足世界。 为什么要读经典? 在《为什么读经典》里,有这样一个说法:阅读经典是一种可以等到最佳时机来临再去享用的体验。我很怀疑,享用这本书的最佳时机是否还没有来临。那些仅因作者的声名而翻开此书者,大概会因书里没有他们熟悉的那个天马行空、妙趣横生的卡尔维诺而感到沉闷。而另一些被《为什么读经典》这个书名所吸引的读者,肯定会因找不到关于经典如何助益人生的系统讲解或一份可以用来指导阅读的经典清单而失望。至于那些想从书中了解一位小说大师之文学见解的读者,我想提醒他们,这本书是作者去世后编成的评论集,不如作者自己编定的文集《文学之用》更能全面体现其见解,而这本书中论及文学之价值与特性的精华部分大都可以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找到更为清晰有力的阐述。最后那些想借助卡尔维诺的书接近经典的读者,我也想提醒你们注意卡尔维诺本人的话:“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 于是,我们被尴尬地逼回了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想要解答的问题:为什么要读经典?我们的尴尬不是因为不会回答,而是因为在提问之前早已有了答案。准确地说,面对经典的我们更像《天使与魔鬼》里的兰登先生那样成竹在胸,自以为掌握了破解“密码”的能力,总是情不自禁地希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充当思想的侦探。可是卡尔维诺对待经典的姿态让我们尴尬,甚至怀疑:我们总是希望从经典中读“出”些对现实世界的意义,难道经典只是承载着大师之微言大义或隐微教诲的容器么? 书:一个自足的宇宙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是享誉世界的、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是一位高产作家,共有18部长篇小说、近70部短篇和大量诗歌、戏剧、散文、传记、翻译与文论问世。 他多才多艺,兼小说家、蝶类学家、大学教授、诗人、翻译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于一身,能熟练地用英俄法三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还精通象棋、绘画与网球。夏皮洛(Gavriel Shapiro)认为,纳博科夫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已知的最后一位最多才多艺的人。 当然,纳博科夫之所以广为人知,主要源于其小说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洛丽塔》、《微暗的火》、《阿达》、《普宁》、《防守》等已成为美国许多大学文学课的必读书目。 数不清的现当代作家,包括厄普代克(John Updike)、品钦(Thomas Pynchon)、巴斯(JohnBarth)、阿尔比(Edward Albee)、怀特(Edmund White)、德里罗(Don DeLillo)、拉什迪(Salman Rushide)等都受其影响。本文将在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研究纳博科夫小说的空间特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术界经历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这一转向波及文学,便产生了空间叙事理论。从其发展脉络看,首先“空间”是一种认识论范式转向,与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它强调脱离传统时空观,旨在探索新的凸显空间重要性的文学再现方式。其次,空间叙事探讨的范围既包括书写等传统上重时间的文本,也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重空间的文本,还包括电影、电视、动画等既重时间又重空间的叙事媒体。

看不见的城市-摘抄与笔记

喜欢的一本书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摘抄与笔记 我向往城市,却一直认为自己骨子里不属于城市。而关于属不属于城市的问题,是在有一天发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读到“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时,我突然意识到——没有谁属于或不属于城市,我们难以释怀的是:在任何一个城市,我们都会感觉自己“已经失去”,因为我们总会认为,我们本来是能“曾经拥有”的。 《看不见得城市》故事背景非常有趣:借马可波罗与忽必烈的故事,讲一个大大的帝国,一个大大的世界,你走不到去不了的城市。“只有马可波罗的报告能让忽必烈汗穿越注定要坍塌的城墙和塔楼,看清一个图案精细、足以逃过白蚁蛀食的窗格子。”马可说他到达过这些城市,而可汗认为马可从没离开过花园。故事写的好:“可汗努力全心沉浸于棋局,但现在他却忘记了为什么下棋。……帝国国库里的奇珍异宝不过是虚幻的表象,最终的胜利也不过是一方刨平了的木头:一无所获……” 有人说:这真是一本很好玩的书,看了目录就觉得有趣,再看几篇,深刻地感到,原来书也能这样写,异想天开,胡思乱语,不过,真的很休闲。不求甚解地读书是件幸福的事。我也向以愉悦为第一要事,尽可能少动脑子地去欣赏。也有人讲:唯美小资,词藻浮华,虚无缥缈,看不见的城市,所以完美,不曾拥有,所以向往。一旦有了浅显的思考就欲罢不能了,卡尔维诺的文字极具画面感、空间感,他总是用绚丽的笔调描绘着他那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语词质密、修辞乖张。比如形容贵族落寞的忧伤——“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在黄昏时分袭来,带着雨后大象的气味,以及火盆里渐冷的檀香木灰烬的味道。” 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轻盈的城市,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这是卡尔维诺在尝试良多之后确立的体系构造。 地狱,天堂,生死,你我,皆同在。静默和语言是一样的。最后一段,波罗说:“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

我国村落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发展历程及其评述

我国村落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发展历程及其评述 左臣1,王军2岳邦瑞2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论文首先界定村落空间结构的概念,即在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地域范围内的居民定居点,因其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产业诸类要素间的稳定状态而在空间层面表现出的形态和组成关系。继而梳理村落空间结构相关研究内容,分三大类:现状研究、演化研究、优化重组研究。认为村落空间结构研究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未来对于村落空间结构优化重组研究将成为重点与难点。最终提出3点村落空间结构研究展望:1、积极关注村落空间结构演化与优化重组类研究;2、将村落看作为复杂巨系统,引入系统论观点分析村落空间结构各要素间相互关系;3、加强村落空间结构定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 关键词:村落;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村落空间结构的概念、内涵界定 1.1村落空间结构概念 村落空间结构在建筑学科和地理学科中通常指村落空间的物质形态、组成关系。1994年范少言发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论文,文中对村落和村落空间结构做了定义,认为村落空间结构指农业地域中居民点的组织构成和变化移动的特点,以及村庄分布、农业土地利用和网络组织构成的空间形态及其构成要素间的数量关系。2009年罗雅丽发表《村镇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将村镇空间结构定义为村镇地域范围内各空间经济单元间具有相对稳定而又包含变化的空间分布和等级规模关系。 村落空间结构具有广泛内涵与外延概念。狭义概念: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包括村落形态和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村落空间结构按组织规则将村落形态和各子系统连接,整合为村落复合系统。广义村落空间结构:除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外,还包括村落体系间空间结构和村落社会、产业空间结构等内涵。 本文认为村落空间结构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地域范围的定居点,因自然环境、人文社

【素材】《卡尔维诺小说两篇》(北师大)

卡尔维诺《孤独》读后感 洛阳市李金霞老师 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还有,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少年时光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 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通往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从未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那般复杂精致。 正是这些东西让我觉得卡尔维诺充满了魅力,而我第一次读到便爱上了其中的一句话。我想重复一遍:“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我并不认为卡尔维诺在此对自己从事文学表达了一种悲观,恰恰相反,他表现得无比坚定。他宁可得不到自己所热爱的家庭的尊重,也要从事文学,为此他不得不声称自己是败类。但他却是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这一点我无比赞同。我所无法释怀的是,我还不够幸运,至今无法读到卡尔维诺的其他作品,无法以一种更全面的姿态欣赏大师的风采,这无疑是一种遗憾。这种遗憾是一个初学写作者对大师表达的一种敬意,同时也是一种残酷的折磨。我希望这种折磨不要再重复出现。 举个例子。卡尔维诺的《黑羊》、《孤独》和《呼喊特丽莎的人》这三篇里,与卡夫卡一样,同样是把眼前的现实世界异化了,所不同的是,卡夫卡作品里个人内心的挣扎似乎显得更加强烈和狂乱,绝望表现的更加深刻和锋利。我用“锋利”这个词,是因为乖张的命运在卡夫卡的笔下被描述成了一把刀,是刀不是剑,它更粗砺和霸道,横砍竖切地把现实剁的血淋淋。卡夫卡在某些人眼里是个疯子。 卡尔维诺要温和得多。 在《孤独》中,他的语调不带任何感情,场景的出现和结束也没有任何的原因。也许他喜欢当一个电影剪辑员,把自己钟爱的某个场景偷偷剪辑下来,藏在口袋里带回家。如果他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完全有可能,也许他会把它写进自己的小说。也许他早就想这么做了,只是现实常常令人乏味。不过也说不定,上帝有时候也会开一下玩笑。可能是卡尔维诺幻想自己成了一个电影剪辑员的次数太多了,所以某一天,当他路过某一家店铺,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看见人们正在看一则新闻。一伙窃贼正要撬开一户人家的房门入室行窃,不幸被晚上巡逻的警察发现了,他们之间于是展开了一场追逐。事件的结果一般会有两种可能,第一,小偷成功逃脱,第二,警察神勇,贼人悉数被捕。也或许是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卡尔维诺正好在场,他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之后,灵光一闪,发现作为局外人的自己,不可避免地游离在了整个事件之外。这个事件被卡尔维诺无限放大,成了这个世界的象征,或者指代物,在这个庞大的事件中,主角是那伙窃贼以及追赶的警察,卡尔维诺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了。 在郁达夫早期的小说中,作者常常表现的是一个世界的零余者的悲哀,卡尔维诺在那一刻也许感受到了整个世界似乎已经将他抛弃,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始至终都是那场追逐,他这个用笔说话的人根本无足轻重。卡尔维诺站在街头,终于不可避免地想到了孤独。孤独,是的,正是孤独。如果这个场景在卡尔维诺写就《孤独》这篇经典小说之前,的确曾经出现,如果以上我所叙述的这一切真的曾经幸运地发生过,那么接下来的卡尔维诺一定会欣喜若狂地飞奔回到他的住处,奋笔疾书,让这一道美好而绚烂的灵光更加耀眼。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社会生态主义学派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他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他认为城市由市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发展或沿阻力障碍最小的路线延伸,故城市结构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多核心城市结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和郊区化。 (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也是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他继承了古典经济研究方法,运用抽象的理论演绎方法建立了精确化的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进行大量调查,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此后,德国学者廖什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 社会行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 (4)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应建立在社会结构体的层面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体选址行为上,因为社会结构体系是个体选址行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城市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空间表现。 1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心中的城市靠着自己去寻找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卡尔维诺笔下的“城市”,梦幻般存在,真实与虚幻碰撞,让城市蒙上神秘的面纱,赤裸裸的展示城市的身躯,让人们充满幻想。 书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城市:“记忆的城市、欲望的城市、连绵的城市、符号的城市、贸易的城市、死亡的城市、隐蔽的城市等等,不过是现代城市的缩影。”与其说是看不见,不如说是不愿看到,富丽堂皇的城市正被白蚁腐蚀地基,充满生之欲望和恐惧。 城市消失了,记忆会留下来 马可?波罗的“城市”的起点是威尼斯,威尼斯是他的故乡,他见证了威尼斯的成长,衰落,复苏,一切对威尼斯的情感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片段融进他游历的城市,再转到帝国的可汗的耳朵里。马可波罗极力掩饰帝国城市的衰败,从而赋予城市七情六欲,让城市变得复杂而神秘。“我清楚知道我的帝国正在腐烂,像沼泽里的尸体一样,把病毒传染给啄食的乌鸦和靠它供给肥料的竹树。”可汗说。富丽堂皇的城市已经被病毒入侵,总有一天会被风沙掩埋,而瓦尔德拉达像一面镜子,记录着城市活下来的尊严。最后马可?波罗说:“记忆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下来就会消失了,也许我不愿意讲述威尼斯是害怕失去它。也许,讲述别的城市的时候,我已经正点点滴滴失去它。”记忆的潮水不断的涌流,城市像海绵一般把它吸干而膨胀起来。最终城市会像泡沫随风消失,但是记忆会留下来,让人们去按照记忆刻画自己心中的城市。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梦想的城市

每一个人都想生活在美好的城市里,所以他们试着在心中刻画理想城市的摸样。梦想总是不易实现的,或许我们到老了都没有建立起理想的城市,一生奋力追逐,岁月埋葬了梦想,可是我们很执着,哪怕是陷阱——“佐贝德,满披月色的白色城市,它的街道纠缠得像一团毛线。一些不同国籍的男子,做了完全相同的一个梦。他们看见一个女子晚上跑过一座不知名的城。他们在梦里追赶她。他们转弯抹角追赶,可是每个人结果都失去她的踪迹。” 可汗心中也有一座城,所以他对马可?波罗说:“去罢,去搜索所有的海岸,找出这个城,然后回来告诉我,我的梦是不是符合现实。” “请原谅,汗王,或早或迟,有一天我总会从那个码头开航的,”马可说,“但是我不会回来告诉你。那城确实存在,而它有一个简单的秘密:它只知道出发,不知道回航。” 马可?波罗心中已经有了这一座城市,只是这座城市道不出名字,没有坐标。 每一个人都想找到心中的城市 如今城市已经进入现代化,但是古老城市的疾病却没有痊愈,就像书中所说的“守护神”和“家神”,无论城市的兴衰,它们都在那里,只是主人不一样罢了。物质横流的现代社会,欲望与恐惧,阴谋与权术,从不亚于古老的城市,想要找到更是艰难,可是城市的诱人从来未曾减少,谁又能知道呢,多少农二代在城市的边缘挣扎呢尽管城市不完美,但是城市还在,记忆还在,梦想还在,人们就不会停止脚步,至少他们曾经在夜深人静时,进入过理想的城市,没有纷争,人人安居乐业,无忧无虑,他们希望还在。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理想的城市模型,想要寻找出来就要从内心去寻找。摆脱世俗的思想,不让欲望控制大脑,也不要恐惧城市,哪怕城市是一个阴谋家,想要追就要勇敢,带着心出发。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分析(doc 64页)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分 析(doc 64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研究生毕业论文 (申请硕士学位) 论文题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作者姓名黄瑛 学科、专业名称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指导教师顾朝林教授 二零零三年四月二十日

学号: 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字)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以南昌城市空间结构为例 硕士研究生:黄瑛 M.D Candidate: Huang Ying 指导教师:顾朝林教授 Supervisor: Prof. GU Chaolin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Dept. of Urban & Resources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2003/4/20

毕业论文题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2000级硕士研究生姓名:黄瑛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顾朝林教授 摘要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征,它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过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入分析是把握城市发展实质的基础,同时也是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已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以历史演变过程、空间结构比较、城市发展方向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传统背景下城市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发展背景的变化,城市将置身于与以往相比更为开放、更为市场化的新城市网络体系中,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只有相应发展,才能满足现代背景下城市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新要求。 本文根据当前城市发展面临新的背景,在对已有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新研究框架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城市历史演变规律分析、城市生态格局分析、社会与文化空间分析、城市——区域结构分析。 文章以南昌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分析了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其次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规划;第三分析南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状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它对未来南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和规划带来的重要指导作用;第四指出南昌未来应从区域角度构建以市区为中心的都市区结构模式;最后在上述研究分析基础上,对南昌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总体规划南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