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旅游资源的特征

简述旅游资源的特征

简述旅游资源的特征

【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 旅游资源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和永续性等特征。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

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1、多样性表现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

2、独特性表现在,凡是旅游资源,都是有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不同之处,这种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3、变异性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

4、永续性表现在,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利用和不断再生的特点,如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观光、度假、特种和专项旅游资源本身是旅游者带不走的,旅游者带走的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感受。只要保护得当,大多数旅游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某些旅游资源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再生。

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基础和特征

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基础和特征 1.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基础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这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个旅游胜地,每年来中国旅游的人数都是相当可观的。中国旅游资源形成不是偶然的,它的地理基础决定着它的多种多样,可以分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自然地理基础 首先,我国拥有来辽阔的土地,独特地理区位。我国国土面积广,排在世界第三位,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垂直分布也广,广大的面也就意味着我国的所跨的自然带也广。其中自然带可分布为以下几部分: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荒漠带、高山植物区等。跨越了热带、温带、寒带,纵向分布有形成了针叶林、阔叶林。在这么大的一片土地上,风景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地理位置独特,跨度广。最南是北纬4度的曾母暗沙,最北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度,跨越49个纬度。这么一个特征也就造就了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另一个自然地理基础———多种多样的地理气候。 全球气候大致可分为13中类型,而我国就拥有其中五种: 1、热带季风气候。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6℃,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2、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 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8--0℃,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侯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侯,即30天),冬季气温相当低。 3、温带季风气候。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北部等地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1600--3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8℃、夏季侯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但超过25℃的已很少见。 4、高原气候。我国青藏高原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但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 5、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大部分北纬30°以北的内陆地区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些气候也决定了我国生物的多样性,也就是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第三个自然地理基础。因我国独特而复杂的地形地貌,从第三纪后期开始的第四纪大冰川的作用是分散的分布在局部地区的,形成了我国动、植物分布的特有的格局:保留了许多的在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物种和一些在发生上属于原始的或孤立的物种类群,因此特有的属、种十分丰富。在植物中约有240个特有属约1000多个特有种;动物中的褐马鸡、黑颈鹤、长尾雉,帝雉,白鳍豚、扬子鳄、大鲵、中华鲟、白鲟、等等都是中国特有的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种类。构成我国森林的树种极其繁多:乔灌木树种约有8000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其中1000多种是优良用材和特用经济树种;孑遗树种有水杉、银杉、水松、珙桐、马尾树、水青树等;特有的木本属有杜仲属、半枫荷属,白萼树属、香果树属、金钱槭属、喜树属、秤锤树属等。丰富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众多的动物提供了栖息、生存的空间;森林中还有许多的作物、水果的原种,如原生稻、野大豆、茶、、柑桔;著名的花卉金花茶、兰花。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吸引游客的很大一个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其中有很多物种都已经存活了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是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活

旅游资源的内涵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含义: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既可以是风景的、文物的,也可以是风俗民情的。 2.旅游资源的内涵: (1)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不包括服务设施)。(2)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①内容上:既有自然又有人文;既有景观又有文化;既有古迹又有现代;既有实物又有体验。 ②地域上: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各具地方特色。 ③季节上:同一旅游资源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 ④组成上:多要素相互组合。 ⑤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艺术欣赏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 (2)独特性 (3)变异性 (4)观赏性 4.旅游资源的两种基本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 (2)人文旅游资源: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学创造的载体和轨迹。 5.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1)世界遗产可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 (2)中国已有37处世界遗产(截止到2008年底)。 文化遗产:除教材上长城等24处,新增了2处: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共26处)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观、江西上饶三清山(7处)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乐山大佛、武夷山(4处)

此外,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古琴 (4)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世界遗产本身都有一段漫长的历史,不仅有它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它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5)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认识和研究它的价值十分必要,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对世界遗产,不能只从经济上去考虑它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对它的保护。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负责”:(1)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2)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3)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 第二章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1)了解景观特点 旅游者应事先对所要游览的景观有所了解,尤其是了解人文景观设计者的美学构思,以获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如: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的太湖石、日月同辉。 (2)精选观赏点位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分类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分类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特点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不仅具有一般资源的共同属性,而且具有其独有的特性。 (一)地域性与广域性 旅游者之所以产生旅游活动,其根本原因就是旅游资源存在地域差异。一般而言,旅游资源地域特色越突出,旅游吸引力越大。 旅游资源的地域上的特征表现为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地带性差异以自然旅游资源中气候、植被、土壤等因素较为明显。如我国植被从南致北沿纬度依次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阔叶林、寒带针叶林;气候方面:炎热地区高山旅游景区夏季的冷爽气候、可以使其成为夏季避暑最佳地,高纬度地区旅游景区可以成为避暑胜地,而低纬度地区的风景区可以成为避寒胜地。一些人文旅游资源也呈现地带性特征,如居民建筑中,南方的竹楼、华北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牧区的蒙古包等。非地带性差异主要以大多数旅游资源表现得较为突出。如古人类遗址、古城镇的分布等。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如我国南方园林、北方园林和岭南园林景观的差异性;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的冰天雪地、林海雪原、高山冰川资源;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椰林竹楼;广阔的草原、偏僻的山区、一望无垠的荒沙上的原始,纯朴的自然风光和自然山水方面的“北雄、南秀、西旷、东密”的景观特色和植物、动物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分布的地带性特点等,无不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关。 旅游资源的广域性是指旅游资源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地球上的每个区域几乎都有。地上有名山秀水、流泉瀑布、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地下有溶洞、暗河、温泉等;天空有瞬息万变的天象、气象景观;海洋有美丽的礁岛怪石、迷人的浅海沙滩、奇特的海洋生物和神秘的海底世界;城市有现代化建筑、先进的科技园、现代化工厂等;乡村有美丽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村风情等,不仅亚洲、欧洲、北美洲旅游发达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非洲、南美洲、甚至南极洲这些旅游欠发达或不发达的地区都有旅游资源存在,只不过没有开发出来而己。 (二)季节性 由于受地理纬度、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旅游地的旅游景观(特别是自然景观)常常会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对旅客旅游兴趣的吸引力也各不相同。表现在

1 贵州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

1贵州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 (二)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 (三)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 (四)森林美景多; (五)河湖、泉水景观多,水质良好,景色美。 2 贵州有哪些土壤类型?其耕作条件有何特点? ⑴土壤类型: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等地带性土壤和石灰土、紫色土等非地带性土壤,以及水稻土和旱作土等耕作性土壤。 ⑵特点: ①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多、耕地少; ②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面积大; ③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④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3 为什么说贵州高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因为贵州高纬度偏低,海拔较高,气候温和,不仅有利于各种生物的繁衍生长,也适宜古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大量的天然溶洞为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多种动植物资源为古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出露有利于古人类打制各种石器,所以…… 4 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因为: ⑴明代在贵州建立了行省是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 ⑵在贵州大规模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5 改土归流对贵州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改土归流以后,贵州才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朝廷对贵州的行政区划和行政建置做了较大的调整:一是在全省普遍采取府、厅、州、县的行政建置,官吏由朝廷委派。在基层则遍行乡、保、甲的基层政权制度。此制度的推行极大地巩固了清朝对贵州的统治;二是对贵州的疆域做了较大的调整,贵州疆域基本形成。 6 简述“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改变了贵州的产业结构,在贵州建成了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使贵州的工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②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的交通通讯条件; ③改变了贵州的生产力布局,加速了贵州的城市化进程; ④极大地增强了贵州的科技实力。 7 试述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㈠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㈡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㈢一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㈣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㈤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的成就; ㈥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8 试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简述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简述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旅游资源是指旅游活动建设、开发和经营过程中所依赖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它们是构 成某一旅游目的地甚至某一旅游地区内有益于旅游发展的各种丰富物质基础、有形元素, 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主观文化和客观社会属性的总体综合概念。 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多元性。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即不同地区和不同省份 的旅游资源有差别。在古代,人们可能仅以泉水、溪流为遗迹,但是到了现在,人们可以 以地质、气候、水利建设、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古迹以及文化民俗等资源为旅游资源。旅 游资源具有多元性,即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可能含量会有不同,也可能性质不同。例如, 某个地区可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另一个地区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还 有一些地区可能同时拥有上述资源。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旦用完就不能再生,并且旅游资源是 有限的。这也意味着,旅游资源的发展应当从有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以及发 展节约型旅游观念出发,以保护旅游资源,以及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旅游资源还具有经济价值。经济价值是指旅游资源除了向游客提供实际利益外,还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可以直接给游客带来收益,可以通过其次生经济效 益促使旅游收入的增加;可以通过提高其他行业的效率、吸引投资者进入投资市场,从而 将经济效益扩大到其他行业。 从上述可以看出,旅游资源包括有形元素、无形元素和一定经济价值的总体综合概念,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不可再生性的基本特点,并且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各地旅游部 门应该重视这些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合理开发、经营和保护旅游资源,使旅游资源持续 发展,来使得旅游业更加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包括广域性、区域性、地域固定性。 2.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包括美学的观赏性、精神的愉悦性。 3.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3个景系、10个景类、98个景型。 4.旅游资源按属性分为自然类旅游资源和人文类旅游资源;按吸引级别分为世界级、区域级、国家级和省级旅游资源。 5.泉水按水温分为冷泉、微温泉、温泉和热泉。 6.中国古典园林按园林风格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少数民族园林。 7.现代事件类旅游资源分为博览展会型、文体赛事型、现代节庆活动型和会议商务型。 8.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分为客观实际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力求定量原则和动态发展原则。 9.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分为体验性评价、技术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 10.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分析方法分为空间分析法和时间分析法。 11.旅游资源开发市场预测的常用方法分为定性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法。 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2.人文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历史文化遗存,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珍贵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 3.古文化遗址: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中留有文化遗存的场所。 4.古生物化石: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这些生物活动的遗迹、遗址的统称。 5.民俗风情:指各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它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工艺、家庭、村落、社会结构、民间 职业、岁时、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各种禁忌、道德礼仪、口头文学、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 6.主题公园:指一种人们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创造而成的舞台化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项休闲、娱乐产业,表现为具有创意 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 7.旅游资源评价:就是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某种方法,对一定区 域内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 8.一般体验性评价:是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某一或一系列的旅游资源就其整体质量进行的定性评估,它着眼于旅游者的 体验。 9.旅游市场:也称旅游客源市场。指旅游资源开发成具体的旅游产品(项目)之后,购买这些旅游产品,获得其所提供的体验的游 客。 10.市场分析:指对购买某项产品或服务的买方的数量、时间特征、空间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 11.旅游项目:指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为旅游者提供整个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人工开发而成的单体、连体的项 目。 12.旅游产品: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是指凭借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向游客提供其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服务,包 括向游客提供一系列的吸引物以及其他必要的设施设备,前者主要体现在旅游项目上,如娱乐项目、节庆活动等,后 者主要有饮食、住宿、交通、导游服务等。 简答题 1.简述旅游资源的特征。 A.空间特征:广域性、区域性、地域固定性 B.时间特征:季节变化性、时代性、 C.经济特征:价值的不确定性、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D.文化特征:美学的观赏性、精神的愉悦性 2.简述宗教旅游资源的特点。宗教景观是极其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宗教名胜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宗教艺术魅力无穷 3.简述西方园林的主要特点。 a.讲究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空间布局; b.总体布局具有明确的对称轴线; c.讲究几何图案的形态; d.追求形似与写真。 4.简述帝王陵墓旅游资源的特点。 雄伟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自然环境。 5.简述中国古代帝王陵墓选址的特点。 a.陵区选址重视所谓的“山水风脉”; b.陵区位置一般都不远离京城; c.陵区应是山河险固,易守难攻的地方,以保证安全。 6.简述旅游资源调查的原则。 a.坚持真实性原则; b.坚持创造性原则; c.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d.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要点

1、旅游是由客体(旅游资源)、主体(旅游者)和介体(旅游业)三大要素构成。 2、旅游资源:凡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旅游资源的特点:综合性、地域性、不可移动性、可重复开发性、观赏性 4、旅游资源分类: 1)自然类:①地文景观:综合自然旅游;沉积与构造、地质地貌过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岛礁;②水域风光:河段;天然湖泊与沼泽;瀑布;泉;河口与海面;冰雪 地;③生物景观:树木;草原与草地;花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④天象与气候景 观:光现象;天气与气候现象。 2)人文类:①遗址遗迹:史前人类活动场所(人类活动遗址、文化层、文物散落地、原始聚落);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②建筑与设施: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 活动场馆;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交通建筑;水工建筑; ③旅游商品:地方旅游商品;④人文活动:人事记录;艺术;民间习俗;现代节庆 (旅游节、文化节、商贸农事节、体育节) 5、山体、石体与峡谷:①山体:山岭和山谷组成,极高山(>5000)、高山(3500-5000)、 中山(1000-3500)、低山(500-1000);②凸峰③造型山体④峡谷 6、蚀余地貌景观:①石林②丹霞地貌③雅丹地貌 7、洞穴地貌:①带地下河的溶洞②落水洞与竖井③天生桥④重力堆石洞 8、水域风光的吸引因素:①水形②水声③水色④水味⑤水影⑥水态 9、瀑布景观旅游资源: 1)类型:①构造型瀑布(发生断层)②堰塞瀑布(河道阻塞)③袭夺瀑布(河流袭夺)④差异侵蚀瀑布(不同抗冲能力岩层) ⑤喀斯特瀑布⑥悬谷瀑布(冰川袍蚀) 2)景观组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10、气象气候与天象旅游资源: 1)基本概念:①地球与大气:包围在地球外部的一层美丽而又千变万化的气体,总称大气或大气层。②气候: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特征。③天气:一定的区域内某一瞬间或短时间内,所观测到的各种气象要素所综合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④气象: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统称为气象。⑤天象:天文现象。 2)吸引因素:①分布的地域性②表现的奇特性③状态的变化性④环境的康乐性11、舒适度指数:描述气温和湿度对人体的综合影响指标之一,表征人体在某种温、湿度条 件下对该空气环境感觉舒服的程度,用气温和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来表示。 12、风效指数:指人们的裸露皮肤在气温和风速的不同组合作用下感到的冷暖程度。 13、综合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具有一定规模、特殊保护利用价值和显著的整体自然景观特征,在管理目标开发方式,利用方向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的自然景观综合体。 14、历史遗址类资源的旅游开发:①突出重点,做好旅游开发的筛选工作②挖掘内涵,做好历史文化的展示工作③精心设计,做好旅游方式的策划工作④不断创新,做好原有景区的二次开发工作 15、革命活动遗址的时代分类:①太平天国和早期反抗外来侵略活动遗址②辛亥革命遗址 ③北伐战争遗址④土地革命战争遗址⑤抗日战争遗址⑥解放战争遗址 16、古代建筑结构类型:①抬粱式建筑②穿斗式建筑③井干式建筑 17、园林: 功能分类:①皇家园林②府宅园林③寺观园林④祭祀园林⑤庭院园林⑥公共园林⑦名山园林 区域分类:①北方园林(风格“北方之雄”、以皇家园林为主,规模宏大,雄伟豪放)②

旅游资源的类型内涵及特点

旅游资源的类型内涵及特点 旅游资源是指可以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 文资源、社会资源和服务设施资源等。它们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竞 争力,对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如下: 1.自然资源:自然景观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海洋、森林、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特点是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再 生性,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保护性。 2.人文资源:人文景观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包括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的特点是多样性、文化性和传承性,具有深厚的历 史和文化内涵。 3.社会资源:社会景观是现代旅游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城市风貌、社会活动、节庆活动等。社会资源的特点是丰富多样、时尚活泼和流 行性,能够满足游客对现代化、多样化的旅游体验需求。 4.服务设施资源:服务设施是旅游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包括交通设施、住宿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等。服务设施资源的特点是便利性、舒适 性和响应性,为游客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 这些旅游资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 它们的特点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优劣和竞争力。 旅游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样性: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和偏好。

2.独特性: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独特性和观赏性。 3.稀缺性:一些旅游资源是稀缺的,如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吸引力。 4.可替代性:一些旅游资源可以相互替代,如海滩度假村、山区度假村等,可以根据需求和季节不同进行选择。 5.不可再生性:一些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如珍稀动植物、独特地貌等,需要加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6.生态性:旅游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平衡。 7.舒适性:旅游资源不仅包括景点自身,还包括周边的服务设施和环境,游客对于舒适性和便利性的需求越来越高。 8.体验性:旅游资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例如观光、休闲、探险、文化交流等,满足游客对多样化体验的需求。 综上所述,旅游资源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具有多样性、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质量和价值。

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的概念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广义的旅游资源是指具有观赏价值,可以被人们欣赏、游览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狭义的旅游资源则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为旅游业所利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总称。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不仅在于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还对旅游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①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域性②旅游资源的形成具有综合性③旅游资源的内容具有历史性④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可再生性三、旅游资源的类型按资源属性和利用状况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按资源的表现形式分:实体旅游资源和非实体旅游资源;按资源利用方式划分:有形旅游资源和无形旅游资源。 四、我国旅游资源的特点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组合优良,名胜众多,其分布的地理位置广泛,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大,季节差异明显,区域内部旅游资源的组合性强,而且由于交通、市场的因素,各种旅游资源之间的组合性更强,集聚效应较明显,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我国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如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四川九寨沟的湖光山色,安徽黄山的松石、云海和温泉,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我国各地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旅游资源的组合性和典型性也各不相同。五、中国旅游资源分区的概念我国陆地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3 位。根据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我国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华

东、中南、西南和青臧高原7个区域,从旅游资源的多寡和地区组合看,我国又可将全国分为若干个旅游资源组合较好的大区。 五、中国旅游资源分区的概念。六、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我国各地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旅游资源的组合性和典型性也各不相同。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组合也有很大的不同。从东部季风区来看,华南地区森林茂密,瀑布众多,这里适合开展以探险、科普为主的旅游活动;而东北地区则冬季严寒,但有冰雪旅游可供选择。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生态旅游资源”一词是随着生态旅游活动而出现的概念。它是吸引生态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客体,又是生态旅游活动得以实施和生态旅游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那么生态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和有哪些分类?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一)、生态特征 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其形成上具有原生性与和谐性特征;在其构成上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因其自身的脆弱性,故需保护。 1、原生性与和谐性 原生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原本自然生成的,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始森林”等。原生自然生态系统既包括让人赏心悦目的山青水秀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也应该包括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荒漠。原生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生命与当地环境磨合而成的,除了其感观上的赏心悦目,更以它丰富的美学、科学及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和谐性是指人遵循生态学规律,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形成有的是因生产力限制顺应自然而建,如农耕文明的田园风光;有的则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所建,如中国名山、中国园林;有的则严格遵循自然生态学规律所建,如野生动植物园等。这些文化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人与自然和谐,或者说具有和谐之美。 2、综合性与系统性 综合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及当地民族等生态因子所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如森林,其生长离不开当地的气候、水文及土壤,其内有与之相互依存的动物,当地人依靠它而生存和发展。系统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各组分之间、系统的内部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限制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自己特有的生态结构特征和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循环,游客作为一生物体参与到这一系统同时,也对这一生态系统的演替发挥作用。 3、脆弱性与保护性 脆弱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对作为外界干扰的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超出这一限度就会影响和破坏这一系统的稳定性。从旅游开发方面看,不了解生态旅游资源的这一特征会造成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从旅游管理方面看,只顾眼前旅游经济效益,不顾生态旅游资源的承载力的超载经营必将对生态旅游资源造成破坏。针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为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成为必然。欲在旅游开发和管理中有效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就必须遵循生态学规律,在开发上应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在管理上应杜绝旅游超载现象。

旅游地理概况及资源特征

中国八大旅游区区域概况 1.华北旅游区 (1)华北旅游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5省二市。 (2)华北旅游区地貌类型种类齐全,自然景观丰富。 (3)华北旅游区具有以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气候特征。 (4)华北旅游区水体旅游资源丰富。 (5)华北旅游区有便捷的交通网。(6)本区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同时又有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发展空间,是我国旅游热点地区之一。 2.东北旅游区 (1)东北旅游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该区面积为80万平方千米,民族以汉族为主,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和赫哲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 (2)东北旅游区三面环山平原中开的地貌形态。 (3)东北旅游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4)东北旅游区林海茫茫物产丰富。 (5)东北旅游区位置优越经济发达。 (6东北旅游区有发达便利的交通网 3.华东旅游区 (1)华东旅游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等四省一市。 (2)华东旅游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岛屿众多。 (3)华东旅游区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季节分配均匀是本区的气候特点,秋季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4)华东旅游区物种丰富,物产富饶。 (5)华东旅游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6)华东旅游区是国内交通发达地区之一,旅游设施完善 4.华中旅游区 (1)华中旅游区包括湖南湖北两省,总面积39.7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29亿。(2)华中旅游区有复杂的地形结构,本区地貌以平原为主,四周低山丘陵环抱。 (3)华中旅游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 (4)华中旅游区有丰富的生物和水利资源。 (5)华中旅游区水陆并举,交通发达 (6)本区经济较为发达,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这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物质条件,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 5.华南旅游区 (1)华南旅游区位于我国最南部,包括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海南省四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2)华南旅游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原面积不大,海域辽阔。

简述贵州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

简述贵州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闻名。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地理位置优越 贵州位于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然环境多样。境内拥有丰富的山脉、河流、湖泊和溶洞等自然景观。同时,贵州地处中国内陆,交通便利,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贯穿全省,方便游客前往。 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贵州是中国喀斯特地貌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石灰岩溶蚀作用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地貌特点。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包括世界自然遗产——黄果树瀑布、镇远古镇、荔波小七孔等景点,这些景点以其奇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三、丰富的水资源 贵州拥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和水库,水资源丰富。其中最著名的是贵州的大型水库——乌江水库和洞口水库。这些水库不仅为贵州的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形成了大片的水上旅游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四、多样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贵州的植被类型多样,涵盖了多个气候带。山区植被茂密,有着丰

富的物种资源,如贵州黄连、贵州银杏等。贵州还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为贵州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此外,贵州还拥有多种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黑颈长尾雉等,这些动物也成为了贵州自然旅游的一大亮点。 五、丰富的矿产资源 贵州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金属矿石等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不仅为贵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如黔西南的煤炭遗址和黄金矿区等。 六、独特的民族风情 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多个少数民族,如苗族、侗族、布依族等。这些少数民族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游客可以在贵州感受到不同民族的独特风情,品尝到地道的民族美食,参与到各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中。 总结而言,贵州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地理位置优越、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丰富的水资源、多样的植被和动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贵州成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自然旅游目的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无论是欣赏自然风光,还是感受少数民族文化,贵州都能给游客带来独特而难忘的旅行体验。

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征

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征 1.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 钟敬文先生把民俗文化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何学威、田里把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精神民俗文化。 巴兆祥按民俗旅游者的需求方式(行为动机)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观光型民俗旅游资源、参与型民俗旅游资源、参考型民俗旅游资源、娱乐型民俗旅游资源和商品型民俗旅游资源;按民俗旅游资源的本体属性可分为物质民俗旅游资源、社会民俗旅游资源和意识民俗旅游资源。这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便于操作。 2.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民俗旅游资源的世界性和地域性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J 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在长期适应环境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起来,并共同享用的一种创造成果,是人类群体的文化结晶。民俗旅游资源依托民俗的传承性得以延续和发展,凭借民俗传播性广为流传, 为大众所接受,形成一定的民俗旅游文化区。众多民俗旅游文化区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国家乃至人类共同的旅游文化体系。民俗旅游资源的世界性是产生民俗旅游者的前提。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J这指的就是不同地域造就不同的民俗。既然水土(自然环境)是一定的,那么它所孕育的民俗也就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哪怕是同一民族之间,也会由

于地域差别导致不同习俗的形成,即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往往也表现为独特性,具有其他区域所没有的情调或色彩,尤其是环境封闭或特殊的地方,当地的民俗就越可能具有独特性或垄断性。 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民俗氛围的不可创造上。如在北京看彝族歌舞不如在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上观赏彝族歌舞那么有氛围;在北京故宫、颐和园等处才能享受其真正乐趣的满汉全席,若搬到广东等开放地区,可能会适得其反。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点,既给民俗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要求民俗旅游开发时要突出当地特色。 2.1 民俗旅游资源的稳定性和易逝性 民俗从开始到最后形成,必须得到社会和众人的认可,一般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而一旦形成,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便具有长时期的稳定性。这就是有不少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的民俗,能世世代代流传至今的缘由。但是,在我们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一段时间后,由于开发利用的不当,及市场化和与外界交流的加剧,就有可能使得民俗旅游资源偏离原来的轨道,甚至被歪曲或被同化,以至消亡。 2. 3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 民俗是社会上、集体中绝大多数人共同的习俗,而不是少数人的习俗。民俗旅资源无论是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游艺竞技等都具有社会性、群体性的特点。如傣族的“泼水节气回族的“古尔邦节”,苗族的芦笙舞等等。 在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充分考虑到群体性。一是要注意民俗的规模,其是否构成某一民族集体性的习俗,是否值得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二是要注意开发形式。集体活动最具感染力,特别对于带着新奇感而来的游客。因此,多开发一些参与性旅游项目,可增加民俗旅游的吸引力。 2. 4民俗旅游资源的组合性 一定地域的民俗旅游资源总是与该地域的自然、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民俗旅游资源与另一种民俗旅游资源之间,民俗旅游资源与他类旅游资源之间, 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构成了民俗旅游资源的组合基础。民俗旅游资源的组合性,是不同种类民俗旅游资源间、民俗旅游资源与自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间的配套、组合。民俗旅游资源组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节庆活动与游艺表演组合,又可节庆活动与欣赏自然风光组合:既可田园风光与农耕民俗组合,也可农耕民俗与做一关农家人相配套等等。组合成功的关键在于景点集中、类型多样、要素齐全、搭配和谐。这样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 第一讲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第 2 课时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 1 、旅游资源的概念:能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遗存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它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 、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 (1)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使旅游者能得到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享受。 (2)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人 益。 3 、旅游资源内涵, ①旅游资源的内涵是指它们区别于其它资源的本质属性,即内涵。 ②旅游资源的内涵: a. 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 b. 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 c. 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注意:①旅游资源的内涵是从旅游者、旅游业和效益三个方面讲述的,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道路、车辆、饭店等。 ②旅游资源的定义是有分歧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 4 、旅游资源的特性 ①内容上:即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即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②地域上: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有 不同的地方特色。 ③在季节上,同一资源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例如安徽的黄山,四季景观表现出很大差异 ④在组成上:一般好的旅游资源都有多个要素组成 ⑤在价值上:旅游资源具多种多样的价值。包括: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

(2) 独特性:只有那些在同类中具有独特特点的事物或者现象,才能成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价值也就越高。 (3) 可创造性:随旅游业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人们根据旅游者的心理和需要,更加主动地,有意识地人工建设和创造了大量新的旅游资源。 (4) 观赏性:旅游资源只有具备观赏性才能吸引旅游者,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 6 、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①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②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③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④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7 、旅游景观特点及形成原因的答题思路 (1) 一个景区的景观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描述:①旅游资源:是否丰富、多 样。②景观的主要类型:以自然景观为主还是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以山林为主还是以水体为主,人文景观以历史文化为主还是以现代风貌为主等。③景观特色:有何地 方特色和审美特色。 ④景观品位的高低:是世界级、国家级还是地方级。 (2) 景观特点的地理成因:①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生物等。② 人文因素:人口、经济、城乡聚落、文化、政治等。 8 、旅游资源的价值: (1)、美学价值:自然景观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等,其中形象美是自然景观美的核心。 (2)、科学价值:自然景观在地学上往往具有典型性,有科研价值。 (3)、历史文化价值: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4)、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使用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 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 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国民收入低。(2)人

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同世界上其他各种资源一样,既有其共性的一面,又有其自身所独有的特点。 (一)观赏性和体验性 旅游资源与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就是它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价值,其作为资源所共有的经济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观赏性来实现的。尽管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但观赏活动几乎是所有旅游过程都不可缺少的。没有观赏性,也就不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同时,体验性也是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又一特性,许多民俗旅游资源,如民族歌舞、民族婚庆等表现出的可参与性对异质文化区域的旅游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二)时限性和区域性 时限性和区域性是旅游资源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点。旅游资源的时限性是由所在地的纬度、地势和气候等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造成的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使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年之中会出现明显的淡旺季之分。由于许多特色旅游资源只有在某些特定时段内才能被开发利用,所以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组合,能有效延长旅游地可开发利用的时限。另外,旅游资源是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必然导致其各地域赋存资源的差异化,故而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区域差异反映到旅游资源上便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三)多样性和综合性 由旅游资源的定义可知,它是一个集合概念任何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因素都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旅游资源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的各方面,其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其他资源所不及。此外,旅游资源各要素间,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环境中,共同形成和谐的有机整体。区域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种类越丰富、联系越紧密,其生命力就越强,就越能吸引旅游者。旅游资源的综合性特点使其能满足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成为旅游开发的优势所在。 (四)垄断性和不可迁移性 旅游资源的可模仿性差,难以移植或复制,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都因为地理上的不可移动性而具有垄断性的特点。如我国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九寨沟黄龙的彩池群等,均无法用人工力量来搬迁或异地再现。尽管许多主题公园仿制了逼真的诸如竹楼、蒙古包等少数民族的村寨或居室,但它缺乏地域背景、周边环境与民族习俗的依托,在游客的视域中,真假分明,从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魅力。那些历史感强烈的资源,更无法离开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否则其历史价值与观赏价值难以体现。 (五)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永续性是指旅游资源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与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会发生损耗不同,旅游者的参观游览所带走的只是印象和观感,而非旅游资源本身。因此,从理论上讲,旅游资源可以长期甚至永远地重复使用下去,但是,实践证明,旅游资源如果利用和保护不当也会遭到破坏。一种使用过度的有形旅游资源可能被毁坏,甚至不可再生;一种维护不当的无形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也是短期内难以修复的。这就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必须与保护和管理相结合,必须以科学可行的旅游规划为依据,有序、有度地进行。

文本八: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 区域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是组合性、整体性的吸引功能。游客需求的多样性和资源形成基础的广泛性使区域旅游资源具有多种单一的吸引功能。它们相加、组合、融合成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吸引功能。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吸引功能所具有的作用力和由此产生的效益将远远大于各单一吸引功能的相加之和。 峨眉的秀、黄山的奇、青城的幽。正是这种/区域美, 体现了区域旅游资源在类型、数量、特征等方面的组合性 共生性是指一项旅游资源的生成与存在必须依赖于其它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底衬和协调。区域总是存在着一条旅游资源生态链, 旅游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位于中国四川省境内,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和夹金山脉,面积9245平方公里,地跨成都市、雅安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四个地级行政区的12个县或县级市。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拥有丰富的植被种类,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全球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栖息于此。 九寨沟特别美丽,荣获“世界自然遗产”美誉的“童话世界”。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誉为九寨沟“五绝”。 ●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域色彩,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 首先,由于地域纬度、地貌、海陆位置等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貌、水文、动植物出现地域差异,如赤道雨林景观、温带大陆内部的荒漠景观、南极的冰原景观等 其次,由于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有紧密的联系性,自然景点的地域性也导致人文景观的地域性差异,地域性是旅游流动产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而旅游者天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这使得旅游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跨越空间限制前往异地游览. 旅游资源地域性也受到挑战,尤其是人文景观的地域性正在削弱,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工业生产中的标准化、规范化受到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的掀起,人文景观正在经历景观趋同,特色消失的过程。 首先,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都是在一定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由于其规模往往巨大或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性,使其难以发生空间位移,如长江三峡、壶口瀑布、桂林山水等资源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无法用人工力量来动迁或异地再现; 第二,人文旅游资源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类社会产物,它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包含人类社会、历史信息的丰富性上,由于这类资源与其生成环境紧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