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变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策略谈

转变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策略谈

转变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策略谈
转变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策略谈

转变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策略谈

摘要:我们要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从小就能从过于单调枯燥、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转向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95-001

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讲数学,学生练数学,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我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所采用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如何发挥教师角色的作用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首先教师要真爱学生。我们的学生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造成很大的能力差别,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总有自己的优点。作为教师要善于用真心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不要根据成绩的好坏“喜”优“厌”差。对低年级学生不厌其烦的“报告”和问题耐心引导、回答。相信每个孩子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1.问题的提出 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国家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质疑”、“探究”、“实践”和“反思”五方面人手。 2.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2.1 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提到阅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读文学著作,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教

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 “复习课最难上。”这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最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复习课还不像新授课有一个基本公认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因为有了这个课堂教学结构,就等于有了可供操作的教学程序。大家知道,结构的优劣决定功能的大小,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结构就像阶梯一样使教者能胸有成竹地带领学生拾阶而上,进而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经过实验研究,目前我们采用如下的复习课结构。 一、出示复习目标(以下简称亮标)(2分左右) 上课开始,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接着把预先写在小黑板上的复习目标挂出来。出示的复习目标应注意如下三点: 1.目标要全面。所谓“全面”,就是指按照数学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三方面提出复习要求,不能厚此薄彼,甚至只提出知识方面的复习要求,把能力与思想品德丢在一边。例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追求美观整洁的爱美情操和习惯等。 2.目标要准确。即针对性要强。一是目标中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各方面的要求要准确,二是三者之间不能混淆。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复习的目的是:将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强化和分化,防止相关或相似知识的互串。学生易混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单位长度?(共性)为什么折线统计图中横标目的间隔要按实际年份留空?(个性)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是:制图后忘掉写数据,或把标题与图表分开等等。在复习课上制定复习目标时,应注意和这些新授课后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以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目标要具体。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素质,太多会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一样,复习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二、回忆(8分左右)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尽最大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如果是低年级,可让他们先看书本再回忆并说出来;中高年级也可让学生提前一天预习,这样课上会节省一些时间。当然,回忆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助。我们常采用如下策略: 1.独立地默写。 2.同桌相互说。 3.启发得结果。 如要求学生用“组词”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出学过哪些“数”?哪些“形”?哪些“式”?哪些“量”?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联想”式回忆的办法。 回忆过程中一般只要求学生写出或讲出“是什么”,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以便一气呵成地将所有旧知“拉出来”,提高回忆的效率。因此,学生回忆时,教师不要过多地“插手”或“插嘴”,而是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龙飞凤舞地写,这时只有一个目的:把有关旧知回忆出来。例如,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角”?只要学生讲出锐角、直角、平角……所有的角的名称,不必追问其意义和区别,也不用管这些角的序列。 回忆既是提取旧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过程,还是互相启发获得联想结果的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忆不完整,这时可让其他学生或由教师补充,也可暂时放一放,之后在“梳

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雨露希望学校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培训结束后,我校教师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周密安排下,积极展开“向名师学习,与名师靠拢,与课标对话,伴学生成长”活动。我们本着改革就是要“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的原则,就是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明显特征和核心任务。也是本次培训后我们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新课程下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对应于他主学习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不会视学习是一种负担,而视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会事半功倍,相反,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监控的学习。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整、信息搜寻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专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可以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

(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 坡脚小学卢敏 摘要:学困生的学习问题是每位数学老师经常关注、交流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让数学老师头疼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与学困生沟通,从根本上帮助学困生,使他们摆脱“学困”的境遇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小学数学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和转化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结合数学教学,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困生形成原因转化措施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其中的每个学生也包括学困生。学困生的学习问题是每位数学老师经常关注、交流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让数学老师头疼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学困生,从一开始接手这个班就对其戴上一副“有色眼镜”,课堂上对其视而不见,然后课后利用大量业余时间或占用其他学科的时间对学困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辅导。老师为学困生感到心力交瘁,可学困生往往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与学困生沟通,从根本上帮助学困生,使他们摆脱“学困”的境遇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小公主”“小皇帝”式的环境中;要么是粗暴,使学生在呵斥和棍棒中学会仇视一切“教育”;要么就是放任,孩子在“自由”中养成了懒惰和散漫。 2、家长行为不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已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为数不少的第一任老师却不知不觉地以自身并不美好的言行影响了孩子。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教师和学生的歧视。学困生往往是因为某些原因被老师冷落、辱骂,甚至体罚,因而被同学孤立,使其丧失了自信更丧失了自尊,更严重的是在他们心中产生对教师乃至对教育的敌意。 2、教学的失误。这主要体现在教学上的“一刀切”,让所有学生齐步走,不断积累的学习成绩差异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沦为“学困”。 (三)自身的原因: 1、体质较弱或身体某方面的疾病,自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佳,以致成为“学困生”。 2、智力状况。个别学生反应迟钝、接受能力较弱,也是他们学习感到困难的原因。 二、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数学教学重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学困生对抽象的东西比较难于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声形兼备的特点,带给学生良好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内心喜悦和享受,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 2、注重感情倾斜。学困生几乎是从受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老师对学困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这种爱不是故作特殊的偏爱,而是自然而然的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爱,不然他们会觉得老师对他们是另一种形式的“另眼相

新课标下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

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 单位:界首一中姓名:齐飞邮编236500 摘要:新课程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汲取知识、学会提出数学问题加以研究探索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学会反思数学学习成果等有效策略试探性的研究新课标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上教师习惯通过大量习题来让学生学习数学,“重灌输,轻探究”,学生虽“学会”不少的数学知识,却依然感觉“不会学”数学。这显然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成为新时期高中教师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实现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体会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被动”变“主动”,由简单“学会”到“会学”数学,自觉转变数学学习方式,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下面谈谈个人关于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一些见解。 一、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汲取知识的习惯 谈到阅读,容易让人联想到读文学性的著作,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并没加以重视。而实际上,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单位:居巢区坝镇中心小学 作者: 费康兵 2014年3月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更新教学观念”、“鼓励质疑问难”、“放飞想象的翅膀”、“提倡标新立异”、“注重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参考途径。正文部分注重教学理论的同时,适当结合客观现实与教学实例进行论证。文章思路清晰,分析比较全面。从结构上来讲,先总起,然后分述,条理清楚。 关键词:质疑、想象、标新立异、实践、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一英明论断是对我国创新教育的极大鼓舞。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已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强调“讲清”、“讲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听完课后觉得没有任何问题,就达到教学目的了。这种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方法的教育方式,致使学生依赖性强,不愿开动脑筋,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索研究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讨论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总结报告五篇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总结报告五篇 屮学数学教学论文总结报告五篇 【篇一】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对教 育有着更高的期望,在探索教育发展屮,深度学习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文章通过阐述数学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剖析高屮数学教学深度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高屮教学策略,旨在促进教师改变以往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深度学习,促进高屮数学教学领域改革。 关键词:深度学习;数学;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深度学习成为素质教育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数学课程教学中,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深度学习模式逐步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在数学的深度学习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学习本身及知识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l]o因此,文章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对高中深度学习的现状及影响高屮数学深度学习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并提出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高屮教学策略,以期促进深度学习在高屮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学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一)深度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度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突岀

数学学习内容的联系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习兴趣的养成,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逐步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数学自学、乐学的能力,进行数学深度学习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深度学习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自身对问题的独特思考,形成独特的见解,实现思维习惯的养成。而数学深度学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深度思考和反复实践的过程。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解决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转变以往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断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2]。 二、高中数学教学深度学习的影响分析 (一)从家庭文化角度分析从目前的家庭教育形式来看,温馨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及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的认知,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那种把学生的头脑当作容器,由教师一味进行灌输的教学目前在课堂上已经很少见到了。但是,教学中很难避免这样的现象:教师非常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怎样教,然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往往预先设计好层层圈套,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把学生从一个圈里引出来,再引入另一个圈子,学生被弄得晕头转向,仍不知所云。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也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是难以得到发挥的。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不和谐的音符,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难以改变的习惯性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生硬嫁接,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真正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呢?下面,就以旧教材中“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在教学中学生两种不同学习方式的比较与反思,谈谈新课程要求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以及如何实践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平等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你还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一边计算这个平等四边形的面积一边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好吗? 2. 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来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 启发。 要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公式中得到一点启发呢?(思考) 请你们先拿出第一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什么图形? 2. 分组操作交流。 (1)以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拼出的图形有什么特征? (2)小组展示、交流。问: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请同学们思考: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回答) 3. 请大家拿出第二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敦化市黄泥河二小学张世发 在新课改全面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我校在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深层教学效益、探讨学生评价的新思路,我校承担了“十一五”课题实验,以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实施此项课题实验,以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按学科内容,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讨,在探讨中研究,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一、教育理念从传统走向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引向现代化优质化的道路,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观念。因此,实施新课程标准,首要的是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使师生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在课改实践中,以学习、实践交互探索,不断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1、学生主体观。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从实践和创造中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和谐师生观。我们认为教师学学生都是共同学习的伙伴,随着学习化社会与住处技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

有了新的扩展,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发展成为学生学习上的知道者和学习合作伙伴。尤其是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的要求更为重要。教师角色定位的变化,促进师生和谐合作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确立,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师生互动,师生合作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新时尚。 3、教学效能观。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从“会教”到“会学”转变,注重教学的效能。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中,强调从教师教会了什么向学生学到了什么的转变。教学观的转变影响和改变了教师们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上已由过去的“备教材”发展到今天的“备学生”,教学活动已由过去的知识传授发展到今天的学法指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学习能动观。我们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实施新课程标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受到挑战,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师生课堂教学互动形式的广泛采用,研究性学习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生学习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学习方式的创新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5、评价发展观。此次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要在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教育的发展。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评课制度改革,变

浅谈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曾惠良

浅谈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曾惠良 发表时间:2012-06-05T10:16:00.79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3月(下)供稿作者:曾惠良 [导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即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曾惠良(惠城区横沥中学,广东惠州 516253)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246-02 摘要:转化学困生,是每一位老师都要面对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效的方法是:为其树立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着重基础教学,提高各种能力,启迪其学习思维,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转化目的。 关键词:学困生;信心;转化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即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基础学科,我们不能让学不好数学的学生放弃它。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地处山村镇的初中生,基础差别很大,特别是数学水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听到数学就摇头,甚至有一些学生完全把数学放弃。面对这样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学生,很多老师都想尽办法,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对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水平,这里谈谈几点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查找原因,很多学生以为,数学学不好是个人头脑的问题,认为自己根本不是学数学的料,甚至有些家长也这样认为。其实智力仅仅是其中一方面的因素。学术界通常把学困生分为两类,一类是智力不正常者,这是极少数的一类学生;大部分学生属于另一类即智力正常者。前者属于特殊教育的范围,这里不加讨论。本文所指的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者。既是智力正常者,即一样能够象成绩好的学生那样学好数学。这类学生往往对数学毫无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很多老师认为这部分学生无药可救,便放之任之,这种作法只能使学困生越来越差。美国心理学界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智商和情商,前者是智力商数,是先天的;后者是情绪商数,即非智力的心理素质,是后天形成的。两者不可缺少。这说明既是智力正常的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肯定能够学好数学。 其次,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需要慢慢地、耐心地正确诱导,除此以外,我们更应该好好注意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平等对待学生,为其树立信心 每个学困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每个学困生都渴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也都渴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并且为其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由此产生一种持久的内驱力。罗远平本是我班屈指可数的几个“数学学困生”之一。通过了解,小学时,他的数学还比较好,上了初中后,数学就越来越差,慢慢地对数学失去信心,甚至打算完全放弃。情况了解清楚后,就利用课余时间来跟他谈话和交流意见,还举一些有针对性的例题,同时进行深入浅出、详尽细致的讲解,一步一步来培养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结果,一段时间后,数学成绩明显提高了。另外作为老师还应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充分肯定,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从而增强数学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学困生,使每个学生自觉产生一种热爱数学的心理,乐于学数学,渴望学好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信心是事业,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有信心的人不论遇到怎样困难都会勇往直前并最终战胜它,对于那些在一次次考试中,被贯以“后进生”、“差生”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时,必须要备好学生,一定得在课前充分估计,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困难,多为学困生着想,上课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言,恰当的例子,注意语言艺术,多给学困生机会,让他们能有被重视的感觉。平时上课的时候,我通常会选择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回答,答对了给予鼓励和肯定,答错了也不责怪。 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缺乏兴趣是学生学不好数学的根本原因,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就得想方设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就是好奇心强,有了好奇心就能产生迫切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课堂上学数学,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为学好数学奠定心理基础。在上有关指数这课时举个这样例子,拿出一张纸,告诉他们一张纸的厚度约0.083毫米,然后问他们用这张纸对折三十次能不能做到,如果不能的话,让他们估计一下折起的纸大概有多高,之后才告诉他们这个高度比十座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相信大多数学生对此答案都表示怀疑,甚至根本不相信,由此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加大力度进行基础教学,提高各种能力 在培养学困生素质的同时,还要对学困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努力发展学困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能力。 1.降低起点,减小坡度。为了使学困生听得懂,学得会,对难度较大的知识内容适当地降低起点,做到从易到难,逐步深入,讲解例题时,减小每步间的推理难度,尽量照顾基础差、反应慢的学生,对训练精心设计,认真讲评,迅速反馈。 2.举一反三,讲清概念。学困生对数学概念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片面领会,不能抓住实质。运用概念解题时,往往不顾有关限制条件而盲目套用。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概念的关键字眼,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讲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阐明新、旧概念间及相近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并通过对反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辨误能力,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3.循序渐进,多次反复。由于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形成正确的知识网络,因而知识的巩固性较差,不能指望学困生一次性掌握新的知识,所以,对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必须循序渐进,多次反复,这样,学困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内容逐渐加深理解,直至完全掌握。 4.加强辅导,区别对待。一般来说,一堂课下来,学生中不平衡的现象总是难免的。因此,对学困生的课后辅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除了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采取集体讲评外,一般都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对学困生的作业力求面批面改,及时纠错,以弥补知识上的缺陷。 5.改革教法,提高效果。由于学困生的观察能力不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是照本宣科,言而不透,那么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桃江县桃花江镇桃花路小学罗建辉 数学素养是学生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在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俗地说,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好,就是说这个人有数学头脑,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学生运用数学的观念、能力、语言、思维、心理等方面,包括数学意识、解决问题、信息交流、数学心理素质等。社会飞速发展,需要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人才,也需要千千万万的具有高素养的劳动者。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是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近几年,在新的一轮课改实践中,我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那么,如何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形成良好的数感。 良好的数感是人们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数感它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而是通过学生在现实背景下亲身感受体验而自主形成的。在低年级的“认数”的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自主地数数,比较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理解数的意义,从而获取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自主感悟,从而形成数感。如在教学比较100以内

数的大小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能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有几个同学?我们全班有多少同学?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吗?有个学生大声说:“我们小组有8个人,我们全班有68个人,男生有36人,女生有32人”。我把8、68、36、32写到黑板上,接着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示这四个数的大小关系。有的学生说:“8比68小,68比8大”;有的说:“32比36小,36比32大”……我进一步提示:“谁能说得更准确些?”学生有的说:“68比8多得多,8比68少得多”;有的说:“36比32多一些,32比36少一些”。这样借助学生熟知的班、组人数使学生对两位数的大小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索、领会、发现新知,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探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采取了如下三个举措。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新知探究前,我尽量为学生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蕴含数学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产生迫切要求获取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积极地开动脑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学校有两块草地,一块是三角形,底是6米,高是4米。另一块是平行四边形,底是3米,高是4米。小明和小军为了这两块地的大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0-03-25T09:24:34.700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09年第12期供稿作者:路永(灵璧县向阳初级中学安徽灵璧234200) [导读] 本文指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本文指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和策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注意德育,塑造学生崇高的创新人格,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课堂;创新人格 Shallow the development talked a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Lu Yong 【Abstract】This text pointed out the innovation's ability of the student in the future socialism the moder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importance function.The teacher should adopt various means and strategy let student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get development, in the meantime attention virtuous teach, mold a student lofty of innovation personality, assurance stud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along exactitude of direction health development. 【Key words】Innovation ability;Innovation classroom;Innovation 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G1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36-3619(2009)11-13-013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江泽民主席的这番话指明了教育要想真正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为之服务,九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独特的思维活动和操作技能,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产生新方法,新知识和新事物的系列个性心理品质。怎样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创新课堂的形成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合理安排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得以实施的保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1.1 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知识的消化、能力的培养、缺陷的补偿,更应结合学生,具体设计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要克服目标单一化的倾向,确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做好大纲、教材、学情的认真研究,使课堂目标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1.2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法是实施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则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兴趣、、意志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因此,在课堂上坚决废止“注入式”、“满堂灌”的陈腐教学方式,提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的新的创新性、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教法的设计应尽量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达到多种教法的优势互补,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1.2.1 创新程序。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发挥个性的自由。应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方法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等。再次,应注意灵活性的特征,应避免教学过程拘泥于编写的教案,而不加任何的变动。 1.2.2 增加趣味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增加趣味性这一调节剂。无论是在讲授中、练习中,还是讨论中,都应该注意学生情绪的调动,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运作状况。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伴随着掌握知识的过程,变课堂教学为其乐融融的求知过程、探索过程,其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最大限度释放。 1.3 营造创新氛围,激发探索精神。 让学生学会创新,则需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式,把一堂以往只是讲授的课变得有动手、动脑,有实践操作,学生更乐于接收新知,寓教于乐,目的是培养其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 2.注重德育,培养学生崇高的创新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自身的创新才能献身科学,推进文明进展,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精神品格。这是学生创新能力真正形成的思想保证。因为创新才能是个中性的“东西”,说到底,它还只是一个工具,受人的情感和道德品质的驾驭和支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火药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正是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论文范文|谈谈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个问题 目前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苦得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学生学得也很痛苦,苦得不知学习的乐趣在哪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体制问题,也有课程设置及标准问题,更有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问题。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并作深刻的反思。 我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教师的力量所能做到的,但是,从如何提高教学效益,那应该属于教师的份内职责。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实现有效教育提出了契机。下面就从有效教学理念出发,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来谈几个问题。 (一)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到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学了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去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为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等。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二)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学。教师不是评判者,也不只是对学生提出要求,教师更多的是学生的服务者,他的职责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教师应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使他们能自觉热爱学习,在学习中去体验快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目标,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获得成功,这样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高效的,才会是受人欢迎的。以往教师都能教的内容准备得竭尽所能,讲课时也能做到如行云流水一样畅通,尽力处处讲到,常常是自我感觉惬意,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忽略了学困生的困惑。这种单纯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指导和发挥,这就会让我们的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