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军现役野战火炮和迫击炮系统详解

美军现役野战火炮和迫击炮系统详解

美军现役野战火炮和迫击炮系统详解
美军现役野战火炮和迫击炮系统详解

美军现役野战火炮和迫击炮系统详解

自行火炮及其保障系统

M109A6式“帕拉丁”155毫米自行火炮为重型师和装甲骑兵团提供主要的间瞄火力支援。与之前的M109型号类似,M109A6式“帕拉丁”采用全履带装甲车体。当前,对“帕拉丁”的配置进行了成功的改进,主要包括:一是大面积的调整了原有的M109A2/A3车体底盘,二是配备下文将要介绍的全新的炮塔。

“帕拉丁”配有1套用以进行弹道计算和武器控制的车载自动火控系统、1 套火炮定位与导航系统和数套保密无线电通信系统。它采用改进型M284 式身管和M182A1 式底座,此外,还改进了自动推进系统、弹道解算和核生化防护系统等,提高了乘员的微光夜视能力,内置了测试检验设备。对底盘的更多升级改进还包括加装1 套用于快速部署和撤收的摇控行军固定器、1 根用以帮助支撑新型炮塔的扭转杆和1 部带有改进型冷却系统的低温隔离发动机。

与早期的M109系列相比,“帕拉丁”在陆军武器库中被描述成第一种数字化的战斗车辆,它提高了反应能力、生存能力、杀伤能力和可靠性。

与之并行的,美国陆军军费结构调整后的努力成果还可见于M992A2式野战炮兵弹药补给车。

最基本的M992A0式野战炮兵弹药补给车是工业界的一个研发项目,以提供野战自行炮兵部队发射阵地保护,因为它能迅速地执行紧急的弹药再补给和保障。野战炮兵弹药补给车系统于1983年定型并投入生产,它也是基于M109榴弹炮底盘,这可以使其具有与所保障火炮单元相匹配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特性,从而保证再补给物资的及时到位。该系统与陆军的M109A6式“帕拉丁”自行榴弹炮实行一对一的成对使用。

M992 系列野战炮兵弹药补给车主要设计用以为M109 系列榴弹炮提供弹药补给,也可担负其它型号火炮的弹药补给任务。该车到目前为止共生产了3 种型号,即M992A0、M992A1 和M992A2。M992A2 式野战炮兵弹药补给车是一种履带式、铝质装甲、柴油动力弹药补给车,

编制乘员5 人。该车在行驶速度、机动能力和生存能力等方面与“帕拉丁”榴弹炮相当,可在射击或非射击条件下为火炮系统提供及时、有效且有装甲防护的弹药供给。该车可运载5454 千克弹药,可根据弹药的具体需求进行配置,配有1 部7.62 毫米机枪提供自身防护,还配有1 部11.5 马力辅助动力装置,它使该车可以64 千米/小时的速度拖载任何类型的牵引榴弹炮,并可以11.3 千米/小时的速度倒车。它使用与M109A6“帕拉丁”火炮一样的低温隔离发动机,使该车具备冷启动能力和强大的牵引力,从而能跟上炮兵部队的前进速度。它不仅可公路行驶,也可在复杂地形、泥泞地和沼泽地、沙地、雪地和冰面上行驶。其涉水深为1.07 米。该车的弹药基本携行量为96 枚常规弹药和4 枚“铜斑蛇”炮弹。

牵引榴弹炮

主要为越南战争期间遭遇战条件战斗而设计的M102式105毫米牵引榴弹炮于1966 年在越南首次装备美陆军第9 轻型步兵师第1-21 野战炮兵营。该炮是一种最大射程达11500米的多能武器系统。它用于替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M101A1式牵引榴弹炮,并比后者几乎轻了近1吨,业已证明该炮是高度多能的武器。

大多数的M102 式榴弹炮系统均被M119A1/A2 式105 毫米牵引榴弹炮替代,但在美陆军国民警卫队中,仍有200 余门该式榴弹炮在服役。2004 年,有10 个装备该式火炮的美陆军国民警卫队营在伊拉克执行任务。目前,陆军正在考虑将M102式火炮装备到现役部队。

M119A1式105毫米牵引榴弹炮首次于1989年12月装备了美陆军第7轻型步兵师。这种轻型的牵引式榴弹炮可以由UH-60直升机空运,主要装备于各式轻型部队,比它所替代的

M101A1/M102式105毫米具有更远的射程(标准射程为14 000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可达19 500米)和更为出色的杀伤能力。

该炮是基于英国制造的L118轻型火炮,装备给美国部队的M119A1式火炮改用美军的火控系统,能够发射美军的105毫米弹药(用于替代英国的“艾博特”电子发火弹药),增加了一个集成记时器和炮兵连计算机系统的支架。对基本的M119A1的系列升级改造导致了重新设计后更为现代化的M119A2式榴弹炮的诞生。

为了给轻型部队提供更远距离、更大杀伤的火力支援,陆军早在1979年就开始部署M198式155毫米牵引榴弹炮。作为老式的M114A1式155毫米牵引火炮的替代者,净重达7.15吨的M198式火炮发射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可达30公里,并且具有比105毫米火炮发射更多类型

弹药的能力。

该炮通常由一辆5吨的卡车牵引,也可以由CH-47D“直奴干”直升机或空军的C-130或更大的运输机空运。

M777/M777A1/M777A2式155毫米轻型榴弹炮(LW155)是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联合研制项目,用以取代M198式155毫米牵引榴弹炮。该炮可为陆军轻型部队提供全般支援,也可为“斯特赖克”旅战斗队提供直接火力支援。它还将是美海军陆战队唯一的一种榴弹炮。

该炮主要性能参数:火炮重量小于4.54吨,展开时间2~3分钟,撤收时间1~2分钟,使用M776式155毫米火炮身管,发射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约30 千米,发射标准弹时,最大射程为24.7 千米,最大射速4 发/分,持续射速2 发/分。

图1 M777式155毫米野战榴弹炮

M771A1式是M777式的改进型,即在M777 式榴弹炮上加装1 套电子设备,从而使之具备与“帕拉丁”榴弹炮一样的自主定位、自我瞄准和数字化通信能力。该炮于2007年1月已经完全通过美陆军的使用认可,并装备了陆军第2-11野战炮兵营。与此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开始部署该型火炮。M771A2式则增加了发射“亚瑟王神剑”精确制导弹药的能力。

增程制导炮弹

XM982式“亚瑟王神剑”增程制导炮弹是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炮弹家族的下一代弹药。

它是和瑞典联合开发的,并已经成为了瑞典陆军灵巧弹药家族的一员。

图2 XM982式“亚瑟王神剑”增程制导炮弹

与当前炮兵弹药相比,“亚瑟王神剑”的效能更大。它具有精确终端制导能力,近垂直攻角,采用多功能引信和破片战斗部,因而杀伤力更大。它的高精度将减少军事行动中对平民的生产和财产造成非故意的伤害,允许在友军部队更小的安全界使用,从而增加了部署的柔性。高精确性也将大大减少用于执行致命杀伤的炮兵任务时的弹药使用量。近乎垂直的攻角使得其十分适合在城市或复杂地形战斗中使用,也增加了战斗部破片的性能。“亚瑟王神剑”炮弹业已在伊拉克证明了其作战效能。

迫击炮系统

M224式60毫米轻型连迫击炮主要装备轻型步兵编队,如美陆军第75突击团。该炮最大射程约为3 500米,能为步兵连的整个正面提供间瞄火力支援,并可打击连影响区域以外的目标。

该迫击炮可发射有多种引信可选的高爆弹药、白磷烟幕弹和照明弹等多种战术弹药。可采用重力撞击发射或采用人工装填触发系统发射。它使用能够为夜间操作提供照明的M64A1式(代替了M64式)瞄准具。

美军于1978 年开始采购该系统,目前美陆军和美海军部队中共装备2000 多门。

M252式81毫米迫击炮是英国皇家军火公司生产的L16A2 式迫击炮,最初是参照I-81式迫击炮改进的。其最大射程超过5 935米,可向营的整个正面提供间瞄火力支援,并可打击营影响区域以外的目标。

该炮的持续射速达15发/分,能够发射北约所有的标准弹药,包括高爆弹,红磷烟幕弹和照明弹等。

M821A2型迫击炮弹与M734A1型引信一起定型以改善安全性、药筒的性能和可生产性。M889A1,M821A1和M821A2型炮弹的药筒使用的钢质材料使其比前一代的81毫米药筒具备更大的杀伤力。

M120/M121式120毫米迫击炮武器系统为机动部队指挥官提供基本的间瞄火力支援能力。它是一种传统的滑膛迫击炮,采用前装式。与二战时过期的107毫米重型迫击炮系统相比,其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安全性更高。该炮现已在机械化步兵部队、摩托化部队、装甲部队和骑兵部队替代了107毫米迫击炮,最大射程达7 240米,M120式采用牵引而M121则采用车载,能够发射美国生产的各种增强型弹药。

120毫米车载迫击炮系统

牵引式M120最初于1991年9月部署到了华盛顿的路易斯堡,随后部署了M1064式装甲人员输送车上的M121式。随后升级到I型和II型输送车,现在M1064A3式的配置改造已经完成。

改进型120毫米迫击炮弹药家族由数个国家商业部门负责生产。M933/M934式高爆弹已经

获得了所有的军品许可通行证,正在生产中。M929式白磷发烟弹于1999年第二季度通过了军品通行证,目前也正在生产中。M929弹合成了M734A1弹药引信,大幅改善了性能,增大了杀伤力,提高了可靠性和反电子干扰保护能力。

M734A1型引信也被集成到改进型的M934A1型120毫米高爆弹中。这种炮弹在2000年第四季度获得军品通行证,其杀伤力比其前一版本提高了近50%。

计划中的M934A1型高爆弹药需要发展,也需要为其寻求钝感弹药解决方案,这即为M934A1E1型。

M931型120毫米训练弹于1999年第二季度通过了军品生产通行证,正在生产中。

M930型白光照明弹和M983型红外照明弹正在有限生产中。

XM32式迫击炮弹道计算机将取代美军当前使用的M23 式迫击炮弹道计算机,它首次采用用于“陆地勇士”先进作战试验硬件系统上的新型软件。“陆地勇士”产品硬件将最终安装到目标系统中。

M95/96式迫击炮火力控制系统为120毫米迫击炮操作人员提供类似“帕拉丁”的火力控制能力这将极大提高该型迫击炮的反应能力和炮手的生存能力。该系统目前正在进行软件开发。同时,也在M1064武器输送车和M577射击指挥中心进行硬件测试。

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具备自爆功能的XM984式双用途改进型常规增程弹(10到12公理)的研发需求。

XM984 式双用途改进型常规增程弹将携带54 枚M80 式子弹,它将使120 毫米高爆弹的杀伤威力提高一倍,目前该项目正处于部件试制阶段。先进技术演示与验证已经完成,整个研制计划已经进入了组件高级研究阶段。

保障火力与效果的C4I系统

高级野战炮兵战术数据系统(“阿法兹”)为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提供自动化的火力支援指挥、控制与通信功能,包括为最优化使用火力支援资源而进行的目标与武器配对,以及为各种火力支援资源提供自动化计划、协调和控制。“阿法兹”系统通过攻击分析确定

最优的武器与目标配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力支援资源的潜力,这些火力支援资源通常包括野战炮兵、迫击炮、近距离空中支援、海军舰炮、攻击直升机和攻击性电子战系统等。该系统还将自动逐条执行指挥官的指示,从而可自动拟定作战计划、自动进行机动控制、自动确定目标、自动进行目标价值分析和自动制定火力支援计划。

这些武器发挥性能的关键是战场雷达,它们能够在发射后的几秒内探测、区分和定位敌方迫击炮、野战火炮、火箭炮和导弹系统,并可以立刻反应。AN/TPQ-36和AN/TPQ-37式雷达是已经在“伊拉克自由行动”和“持久自由行动”中广泛应用并取得巨大成功的迫击炮和野战火炮定位系统,据信将迫使敌方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战术。AN/TPQ-36(V)8型雷达已经改进成为迫击炮、野战火炮和火箭炮的定位及火力发现者,它通过安装轻型多功能方舱中的先进电子技术和通用软硬件平台改进了控制设备群组。这种升级采用一种开放式体系设计,从而使火力发现者适应数字化战场通信的需要。作战中心安装在M1097重型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该车还牵引一辆载有天线收发机组改进型M116A3型拖车。另一辆M1097重型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负责运载装在货盘上的MEP-112A 式发电机,并负责牵引一辆M116A2E1 式拖车。第三辆M998或M1038式重型侦察车负责牵引安装在另一辆M116A2E1 式拖车上的备用MEP-112A 式发电机。

AN/TPQ-37(V)8型火力发现者是一种可机动、相控阵火炮定位雷达系统。其体积大于AN/TPQ-36 型雷达,目标探测距离也更远。该雷达操作方舱与AN/TPQ-36(V)5 雷达操作方舱相同,由装在M-35 系列卡车上的控制设备和装在5吨卡车上的MEP-115 式60 千瓦400赫兹发电机组成。该5 吨卡车还拖挂M1048 式拖车(一种6吨重的4轮带平台可装货的卡车),该车上装载发射-接收天线组,包括相控阵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和相关电子设备。该雷达系统结合雷达技术和计算机控制功能,可探测并精确定位敌身管火炮和火箭炮武器,继而使用反炮兵火力摧毁之。

AN/TPQ-37(V)8型雷达改进计划增强了机械性能,从而改善了可靠性、可用性和维修性。这也将提高AN/TPQ-36的载运性、机动性、生存能力和通用性能。软件升级包括减少定位错误、集成远程模式。该雷达拥有1 部改进型冷却器,可自定位定向,并拥有1 个专用于记录远程导弹探测的记录带。它还可用C-130 运输机运输,具有战略可部署性,能在各种级别冲突中使用。目前,美陆军各师目标侦察连都配备了2 部AN/TPQ-37 雷达,并与

AN/TPQ-36 雷达一起使用。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这两种雷达均表现出色,它们均因强大的获取敌方迫击炮和身管火炮并能召唤迅速而有效的反炮兵火力的能力而深受赞誉。

图4 火力发现者雷达

AN/TPQ-48轻型反迫击炮雷达填补了保护地基部队的重大空白,能表明间瞄火力威胁,在360度全覆盖区域自动定位迫击炮武器系统。该系统还能在大部分迫击炮有效射程之外快速侦测、跟踪和定位迫击炮弹,这就使得可以呼唤战术空中支援和反火力压制敌军。该系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已经装备了陆军特种部队,常规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单位作为反火箭、反火炮和反迫击炮系统的系统一部分。

AN/TMQ-41和AN/TMQ-41A气象测量仪是一种应用了先进技术的探测地球高空大气垂直剖面的气象系统。该装置运用气球载运的无线电高空探测仪探测诸如温度、压力、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参数。这些数据信息由计算机处理,并有STANAG、WMO和FATDS等格式可用。其典型用户包括:野战炮兵、工程兵、生化部队、目标获取部队、北约和美国空军气象预报人员。信息的分发可以通过无线发送(语音和数字)、陆地传输(有线电话和电传机),也可以由手工传送、硬拷贝打印输出等。

该气象测量仪具有在世界各地操作的柔性,允许使用者根据其情势选择最适合的操作方式。多种确定风的方法可用,如无线电测向仪技术或导航设备(如远距离无线电导航系统或全球定位系统)。

AN/TMQ-52气象测量仪平面图是上述气象测量仪的替代装备。平面图使用一套气象传感器和来自通信卫星的气象数据工作。通信卫星是和一个先进的气象模块配合使用,卫星可以向500km距离提供极为精确的气象数据。

目前的气象测量仪依靠探空气球的无线电探空仪测量并发射气象情况,包括风速、风向、温度、压力和湿度。其作用距离从气球发射阵地计算只有20km,而且不一定就能提供目标区域的气象数据。平面图不仅能提供气象测量仪的数据,而且还能提供降雨概率、能见度、云层高度和厚度等,而所有这些都是目标探测和终端制导所需要的。平面图应用这些信息建立了一个4给气象模型,包括高度、宽度、深度和时间,涵盖了当地气象的所有影响。这种网格化的气象输出(METGM)随后被用于实际的飞行弹丸穿过一个垂直的空间,沿着进入的轨道应用气象的影响以及精炼技术上的火力方案。由于提供了精确伯气象情报,平面图能使炮兵简瞄火力首发命中率大大提高,从而使野战炮兵的火力平台,包括多管火箭炮系统(MLRS)、“帕拉丁”、自行火炮和索引火炮等的杀伤力大大提高。此外,还能显著地减少陆军的消耗。

初始火力支援自动化系统

初始火力支援自动化系统是一种自动化火力支援指挥与控制系统,它位于军炮兵、师炮兵和野战炮兵旅火力支援协调组以及野战炮兵营内它可帮助指挥官定下身管火炮、火箭炮和陆军战术导弹的使用决心。该系统可自动确定射击任务、自动获取炮兵目标情报、自动制定射击计划、自动报告射击部队状况、自动进行弹药统计、自动处理气象和几何数据,并以此为野战炮兵提供支援。

炮兵连计算机系统

炮兵连计算机系统是位于野战炮兵连一级的自动化火力支援指挥与控制系统,它能帮助连指挥官自动定下使用现有兵力的决心。它可自动确定射击任务、自动制定射击计划、自动报告射击部队状况、自动进行弹药统计、自动处理气象和几何数据,从而支援野战炮兵。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二):“叶尼塞”高炮列传

相对于步兵为主的中国军队,苏联陆军就是一只机械化怪兽,它的大部分师团都是坦克和机械化部队。苏军也一贯重视机械化部队的野战防空。二战后到50年代末,苏军伴随坦克部队的野战防空炮兵由少量单管ZSU-37和双联 ZSU-57-2自行高炮组成,这两种高炮都是身管气冷方式,射击速度低,系统机动能力较差,无雷达火控,不具备全天候交战能力。到60年代末期,它们已不能满足防空任务的需求。 为此,苏军从50年代初开始,在57毫米、37毫米和23毫米自动炮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试验研究,力图研制一种性能优良、机动性好的野战防空自行高炮。1957年4月7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了№426-211号武器研制命令,命令规定同时研制ZSU-37-2双联37毫米“叶尼塞”和ZSU-23-4“石勒喀”4联23毫米两种自行高炮,以及“奥比”厘米波目标指示和火控雷达。其中ZSU-23-4装备陆军摩托化步兵团的高炮连,执行对空防御任务,能够对付高度在1500米、射程在2500米以内的目标。而ZSU-37-2自行高炮则计划装备坦克师的高炮团和坦克团的高炮营,负责高度3000米以下,射程为4500米以内的对空防御任务。 1958年4月21日,以首席设计师Г.С.叶菲莫夫(Г.С.Ефимов)和主任设计师Ю.В.杜马硕夫(Ю.В.Томашов)为首的设计团队造出了第一台ZSU-37-2自行高炮样车,该车重达25.5吨,装甲底盘由OKB-3中央试验设计局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厂负责研制,火炮直接采用了OKB-43设计局的37毫米双联高炮,小型雷达火控系统由全苏国家电子委员会第20设计局(НИИ-20 Г

КРЭ)负责研制。1959年3月,该车完成了工厂测试。1959年8月14日,“叶尼塞”自行高炮系统被赋予2A1的正式型号。1960年12月至1961年间,“叶尼塞”高炮先后完成了顿库斯科高射武器靶场的火炮测试,库宾卡国家装甲武器靶场的1200公里跑车试验,和国家无线电靶场的375小时雷达电子设备鉴定试验。1961年8月14日,正式定型,在利佩茨克拖拉机厂开始批量生产并试装,计划1963年至1965年间生产并部署450辆该型高炮。但天有不测风云,1962年9月5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925-401)号命令,停止了ZSU-37-2“叶尼塞”自行高炮的生产,只保留ZSU-23-4“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 “叶尼塞”自行高炮下马的原因,据笔者分析,一是师级野战高炮,其防空范围和战斗性能相比团级“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没有太大提高(前者3000米,后者2500米)。二是过于昂贵,“叶尼塞”高达40万卢布的造价(当时一辆T-64超级坦克也就十几万卢布),使得苏军望而却步,苏联也没有太多的余钱,没有力量在师团两级装备两种口径的自行高炮。苏军还认为如此昂贵的高炮,不如近距地空导弹给力。加之其27.5吨的战斗全重,战略机动性远差于只有十几吨的“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这样,“叶尼塞”的下马就在意料之中了。 1962年初,“叶尼塞”自行高炮还计划进行两个改进型号。第一个仍采用OB119型履带式通用底盘,加长了车体,但负重轮改为7个,提高了越野性能和射击稳定性。第二个型号更改了底盘,采用T-54/T-55主战坦克的车体。但随着“叶尼塞”的下马,这两个型号只停留在了图纸上。 “叶尼塞”和“石勒喀”自行高炮研发进程比较

人防应急指挥系统

人防应急指挥系统 人民防空办公室不仅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担负着战时防空的重任,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又在和平时期担负着抗灾、防灾、救灾的工作。而人防指挥中心是人防体系的中枢,它在战时的防空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未来高技术的局部战争中,建设人防指挥信息系统、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对夺取城市防空袭斗争的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指挥信息系统是一个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具有综合、高速信息处理和传输能力,为各级指挥人员提供科学的指挥、决策依据,为有关人员提供详尽的资料,实施快速有效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建成后,既能满足人民防空的指挥调度,也兼顾到和平时期城市对重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的需要,实现一套系统、两种用途。通过人防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人防指挥适应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战略方针,加快反应速度、提高指挥效能。 系统组成和结构: 1、通信系统 2、计算机网络系统 3、指挥作业系统 4、信息服务系统 5、人防应急指挥调度软件系统 6、显示控制系统 7、视频会议系统 8、空情接收及警报控制系统 9、配套及综合保障系统

系统功能: 1、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实现各类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等功能,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协同统一通信指挥。 应满足日常办公通信需求,具备一般电话业务功能; 应能满足处理应急事件所需的电话指挥调度功能(如组呼、群呼、热线、电话会议、优先呼叫、连选等);应能完成对相关单位的应急指挥调度; 应具备同时处理多起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无线调度系统支持单呼、组呼、广播呼叫、紧急呼叫等基本集群业务,支持用户优先级定义、用户强插、调度台强插等集群补充型业务。并应具有支持短信、低速数据等多种业务能力。 实现有线调度、无线调度、移动通信、多路传真、数字录音等系统的整合,完成跨网呼叫与调度,提供统一控制界面,为综合调度指挥提供支撑平台。 多路传真系统应支持同时收发多路传真的能力;支持接收传真自动识别分发、传真到达自动提示,人工接收确认等功能。 数字录音系统应能通过综合通信系统,实现对接入应急平台的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的录音,具备对通话录音、存储、备份、查询、放音和录音监听等功能。 2、计算机网络系统 人防的业务应用十分复杂,如指挥数据下传、雷达信号数据获取及下传、警报信号、应急调度电话、视频会议等。计算机网络应建成指挥中心内高速宽带网络系统,提供数据、语音、视频传输的统一网络平台,实现整个指挥系统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互联互通,全面满足指挥系统业务需要,并确保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指挥作业系统 指挥作业系统主要是保障指挥员和指挥作业人员进行文件(文电)起草、文件打印、态势标绘、通信联络等指挥作业工作。该系统由计算机终端设备、计算机外围设备、通信话音终端、传真设备等组成。 4、信息服务系统 信息服务系统为指挥信息系统的客户端完成数据的计算和处理、数据存储与备份等,为指挥信息系统提供一个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基础信息服务平台。 5、人防应急指挥调度软件系统 人防应急指挥调度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应急预案模型化 应急预案预警条件动态设置 应急预案自动/手动监控预警 应急事件分析审核

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章第二节“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从对比分析两种路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入手,再通过搭接一个路灯自动控制的电子模型,来学习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后面各章提供了一把钥匙。 2.学情分析 学生在通用技术必修2的学习中,已学过关于控制系统的一些概念,例如输入、控制、输出,以及功能模拟方法的含义,但对电子控制系统内部电子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光敏电阻、三极管等的工作原理不太了解,教师可用通俗的语言补充解释其作用,以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能用方框图分析生活中常见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两种路灯控制系统方框图的对照,知道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通过搭接一个路灯自动控制的电子模型,加深对电子控制系统组成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动手尝试的兴趣和热爱技术的情感。 (2)提高学生比较及分析电子控制系统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能用方框图分析生活中常见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2.难点 电子控制系统内部常见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程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观察、基本知识讲授、小组探究、分析表达、技术试验、能力展示等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准备 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多媒体、课件、路灯自动控制模型。 六、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路灯自动控制模型 板书:第一章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第二节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Schneider artillery-斯奈德火炮性能数据

ost interesting gun (for the history standpoint) was Greek "75mm Schneider-Danglies M.1908" mountain gun. It was the modification of Schneider "MPD" commercial model (from 1906), later incorporated into the following models of "MPD" series, commonly known as "Schneider-DangliesMle 06/09" (Sold to Russia and Romania). 75 mm M.1908 Schneider (M.P.D.) - Caliber: 75 mm - Barrel: L/16.7 - Traverse: 5° - Elevation: -7o 22’ to 19o 50’ - Shell weight: 6.5 kg - Muzzle velocity: 350 m/s - Range: 5000 to 5800m - Weight during combat: 616 kg - Gun is divided into 6 loads for mnt. transport (Note that this gun had the shield, missing in all photos due to Italian practise)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models of Greek gun was new Schneider 75mm model 1919. (Greek infantry divisions were actually "Mountain" type; its artillery regiments had two Mnt. guns battalions (two batteries each) and one Mnt. howitzer battalion (also two batteries), making the 75mm mountain guns the backbone of Greek Artillery). Interesting feature of this gun (as seen on the pictures) was variable mount height, lower for "Gun-mode" (direct fire) and higher for "Howitzer-mode". Canon de 75M Mle1919 Schneider L/19 Caliber: 75x190mmR Barrel length: 1405 mm Barrel weight: 217 kg Weight in action: 675 kg Weight during Transport: 721 kg Elevation: -10° to +40° Traverse: 10° Rate of fire: up to 28 rpm Max Range: 9000 m Shell weight: 6.5 kg Muzzle velocity: 400 m/s Crew : 1 NCO + 6 men Gun is divided into 6 to 7 loads for mnt. transport

二战德军火炮大全4重炮

105毫米leFH 43 重炮 性能: 口径:105毫米 出膛初速度:610米/秒 有效射程:13000米 说明: 105毫米leFH 43 重炮是德国为了取代德国国防军中的标准野战榴弹炮105mm le.FH 18而研制的,坚固的Skoda工厂(被德国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军工厂)发展了FH 43,105毫米leFH 43 重炮最明显的特点是:采用了类似88毫米高射炮的四轮炮架,可以360度环向射击,火炮采用当时先进的液压系统,使火炮射击时非常稳定,精确度很高。该炮仅仅制造出几门实验的样炮,限于二战战局的恶化,该炮计划没有进一步实现,没有来得及生产,所以照片找不到! 105毫米leFH 44 重炮 性能: 口径:105毫米 炮弹重;14.97公斤 出膛初速度:655米/秒 有效射程:14250米 说明: 105毫米leFH 44 重炮,也是德国为了取代德国国防军中的标准野战榴弹炮105毫米 le.FH 18而研制的,德国的克虏伯公司仅仅制造了2门样炮,性能上比捷克斯洛伐克的Skoda工厂研制的105毫米leFH 43 重炮强,其炮架则是五花八门。主要原因是:希特勒希望新型重炮必需使用现有火炮的零部件,今天看来有点火炮通用化、模块化的思路。按照希特勒的最高指示,克虏伯公司给105毫米leFH 44 重炮配置了以下火炮的炮架:105毫米 le. FH 18/40榴弹炮的炮架、105毫米 le. FH 42 榴弹炮的炮架、88mm Pak 43反坦克炮的炮架。由于该炮采用不同炮架后,重量增加较多,机动性下降,所以德国克虏伯公司没有进一步发展。照片现在找不到。 128毫米K 43 重炮 说明: 为了在火炮上赶超苏联的122毫米火炮,德国人决定发展128毫米K 43 重炮,它将使用与128毫米Flak 40重型防空炮相同的身管和炮膛。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Skoda工厂生产了一门试验的原型炮,采用交错十字型炮架。但是仅仅制造一门就终止了。因为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发展的类似重炮已经走在Skoda工厂的前面。不过Skoda工厂生产的唯一一门128毫米K 43 的原型炮计划是安装在黑豹坦克的第12种实验型号Grille 12 上面的。限于战局恶化,128毫米K 43没有量产,而计划装备128毫米K 43黑豹Grille 12型也仅仅停留在计划图纸阶段,没有量产。照片找不到,因为只制造一门,已经毁于战火。 另外说明:德国的黑豹还有一些计划型号及其计划装备的火炮列表,从俄罗斯找的: Grille 10* 88mm Flak 37 L/56 (ранний) 88mm Flak 41 L/75 (поздний)Panzer IV / Sd.Kfz.9 Grille 10 88mm Flak 37/41. Panther Grille 10 100mm K. Panther Grille 10 105mm leFH 43/35. Panther Grille 12 128mm K 43/44. Panther Grille 15 150mm sFH 43/44. Panther

城市人防资源智能管控信息系统

城市人防资源智能管控信息系统 2014年3月

目录

1.前言 人防工程是为保障人民防空指挥、通信及人员、物质掩蔽等需要而修建的防空工程。它关系到未来高技术战争中,能否有效地抵抗敌战略空袭和远程火力打击,保存战争潜力,保持战略全局稳定,创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战场条件的大问题。人防工程建设是我国积极防御战略的积极体现,同时在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历来重视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并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贯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人防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需要充分考虑到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经济的发展。人防工程建设在我国有较长的历史,随着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数量不断增加,相应的工程图纸、工程分布、工程状况等信息量呈指数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防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需要科学化、正规化。人防工程的管理还应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要求,达到快速反应,符合战时指挥自动化的要求。 “数字技术”是近年来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研究的热点。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处理空间数据及其有关各种城市信息的管理模式,这种高新技术的应用对现代化城市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平衡、科学决策等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结合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网络、通信等技术的“数字人防”建设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人防办公室承担着市区战时防空、平时防灾的重任,日常工作中涉及的业务信息纷繁复杂,主要有:人防警报器数据、人防工程数据、人口疏散地域数据、专业队伍数据、重要经济目标数据、人民防空要图等。而实现这些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图形管理,不仅可以适时展现人防建设成果,更是实现人防科学快速指挥工作的需要。 城市人防资源智能管控信息系统是基于3S技术、集成通讯控制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结合我国人防技战术要求和国际主流智能控制技术开发的;分布式、智能化的,跨区域、跨种类、跨部门的人防信息化工作平台;做到管理决策可视化、建设管理一体化、信息应用集约化、现场控制智能化;对于推进人民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提升人民防空信息化水平有着积极作用。 2.系统介绍 2.1概述 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为进一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的发展,加快构建战时能力强、平时作为大的现代人民防空体系,我们构建了城市人防工程智能化管控系统。 该系统基于网格地理信息处理技术、集成通讯控制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对于推进人民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提升人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有着积极作用。

火炮知识

火炮一般常识 炮兵是战争之神,火炮是炮兵的主战装备。 火炮指以发射药为能源发射弹丸,口径在20毫米以上的身管射击武器。火炮种类较多,配有多种弹药,可对地面、水上和空中目标射击,歼灭、压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摧毁各种防御工事和其他设施,击毁各种装甲目标和完成其他特种射击任务。 一、一般构造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组成(以加农榴弹炮为例)。 炮身部由身管、炮尾、炮闩和炮口制退器组成。如图所示。 1身管,2被筒,3制转键,4闩体,5炮尾,6导箍,7炮口制退器。 1、身管用来赋予弹丸初速及飞行方向,并使弹丸旋转(滑膛炮的弹丸一般不旋转)。炮尾用来盛装炮闩。 其中炮身炮膛内往往刻有膛线,膛线是按螺旋形刻制的, 炮膛的膛线是按螺旋形刻制的,有等齐和渐速两种缠度。带等齐缠度膛线的炮膛,其特征是阴线相对于炮身轴线的斜度是个常数。炮身轴线是沿炮膛中心贯穿炮膛全长的一条假想线。渐速膛线是指阴线与炮身轴线间的斜度是不断变化的,越向炮口斜度越大。渐速膛线,在身管内的火药气体压力达到最高点时,可用于减少弹带作用到阳线上的压力,从而保证弹丸在离开炮口前能获得足够的转数。使用渐速膛线在理论上的好处是,比较短的身管不会降低弹丸飞行中的稳定性。 炮身有膛线的火炮,其相应使用的弹丸的尾部包覆有一层材质比膛线软一些的材料制成弹带。当弹丸向前运动时,膛线卡入弹带并在弹带上刻出与阳线断面相应的凹槽,迫使弹丸沿膛线扭转的路线运动,从而使弹丸旋转以保持其在空中飞行的稳定性,即提高了炮弹打击精准度。 凸起的膛线称为“阳线”。不包括阳线深度的炮膛直径就是用于衡量身管、也就是武器的口径的尺度。膛线的用途是在弹丸穿越炮膛时使弹丸旋转。弹丸上配有用比膛线软一些的材料制成弹带。当弹丸向前运动时,膛线嵌入弹带,膛线在弹带上刻出的凹槽的形状与阳线断面相应。弹带上被刻出的凹槽被迫沿膛线扭转的路线运动,从而使弹丸旋转。在决定膛线深度时必须解决两个彼此矛盾的要求。一方面,深阴线更有利于为弹丸穿过炮膛时导向并能减少膛线的磨损。但是另一方面,浅阴线更容易使弹带嵌入膛线,而且由于弹丸飞出炮口时留在弹带上的刻槽较浅,因而可减小弹丸在飞行中的空气阻力。 炮身有膛线利于提高弹丸打击精准度,但是有膛线则弹丸所受阻力增大大,不利于提高其初速。相反,滑膛炮由于炮身无膛线,弹丸初速大,击中同等距离的目标时的威力大穿甲效果好,利于攻击坦克等。 此外,加农炮炮口通常带有炮口制退器,炮口制退器即炮口上带孔的大于身管口径的“帽子”,用以减少后坐力,有的能减少50%以上的后坐力。 2、炮闩用来闭锁炮膛、击发炮弹和抽出发射后的药筒。现代火炮大都采用半自动炮闩,有的采用自动炮闩。 火炮自动机的功能及作用过程 在现代战争中,战场目标的机动性能不断提高,要求火炮实现发射过程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以提高发射速度,并改善炮手的操作条件。 根据火炮发射过程自动化的程度,可分为自动炮、半自动炮和非自动炮三类。 火炮发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动作:击发、回收击针、开锁或开闩、抽筒和抛筒、供弹、输弹、关门和闭锁等。凡自动完成上述动作,并构成射击循环的火炮,称为自动炮。例如某些中、小口径高射炮、舰炮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三版 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填空 1.所谓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对生产过程等进行自 动调节与控制,使之按照预定的方案达到要求的指标。(1.1) 2.18世纪瓦特(Watt)利用小球离心调速器使蒸气机转速保持恒定。(1.1) 3.若系统的输出量不被引回来对系统的控制部分产生影响,这样的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 统。(1.2) 4.若系统的输出量通过反馈环节返回来作用于控制部分,这样的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 (1.2) 5.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的极性相同则称为正反馈。(1.3) 6.恒值控制系统的特点是输入量是恒量,并且要求系统的输出量相应地保持恒定。(1.4) 7.随动系统的特点是输入量是变化着的,并且要求系统的输出量能跟随输入量的变化而作 出相应的变化。(1.4) 8.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通常是指系统的稳定性、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1.5) 9.控制系统的动态指标通常用最大超调量、调整时间和振荡次数来衡量。(1.5) 10.经典控制理论是建立在传递函数概念基础之上的。(1.6) 11.现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状态变量概念基础之上的。(1.6) 单选 1.在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中,最重要的性能是() (1.5) 动态性能稳定性稳态性能快速性 双选 1.若系统的输出量通过反馈环节返回来作用于控制部分,这样的系统称为() (1.2) 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复合控制系统2.开环控制系统的适用场合是() (1.2) 系统的扰动量影响不大系统的扰动量大且无法估计控制精度达不到预期要求系统未设反馈环节系统的扰动量可以预计并能进行补偿 3.闭环控制系统的适用场合是() (1.2) 系统的扰动量影响不大控制精度达不到预期要求系统未设反馈环节 系统的扰动量大系统的扰动量可以预计并能进行补偿 4.自动控制系统按输入量变化的规律可分为恒值控制系统和() (1.4) 连续控制系统伺服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时变系统 5.自动控制系统按系统的输出量和输入量间的关系可分为() (1.4) 连续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 6.恒值控制系统是最常见的一类自动控制系统,例如() (1.4) 火炮控制系统自动调速系统雷达导引系统刀架跟随系统水位控制系统

二战中的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

二战中的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 毋庸置疑,轻型坦克歼击车是纳粹德国二战中实战价值最高的装甲车辆之一,而苏联红军在这一领域似乎并无明确的概念,在统计装甲力量时甚至对坦克和自行火炮不加区分。因此尽管苏军的坦克歼击车在残酷的战争中殊死拼杀,却因先天不足,始终没有应有的名分。 实际上,苏军坦克歼击车诞生的理由很简单,即面对超强防护的德军坦克,在己方坦克暂时无法安装有效的大威力火炮时,紧急研发一种安装反坦克火炮的装甲车辆。正是由于这种作为权宜之计的思路,苏联红军并没有大量装备轻型坦克歼击车。SU-76等自行火炮虽然兼具反坦克能力,但当它无法对付德军坦克不断加厚的正面装甲时,就基本退出了反坦克作战。 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苏联红军从未试图拥有与德军类似的轻型坦克歼击车。恰恰相反,最早提出固定炮塔的坦克歼击车概念的正是苏联人而非德国人。苏联对轻型坦克歼击车的研究投入的精力并不少,其最典型特征是低矮的无炮塔外形、大倾角装甲和一体化动力-战斗室,以轻量级的体重搭载着不太相称的反坦克火炮。 思路领先 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起源于德国入侵之前的1941年4月。在审查轻型侦察坦克计划(SMK)时,中央同时提出了研制T-50坦克的计划,但原计划为T50配套的57毫米高初速坦克炮却未能接时完成。有人鉴于一年前横扫西欧的德国装甲部队的潜在威胁,提出以T50坦克的底盘安装1941型高初速反坦克炮(ZIS-2),迅速开发一种坦克歼击车,以应不时之需。 当时,T-34坦克和KV坦克已开始批量生产,如果再大规模生产仅重14吨、战斗力远不如T-34的T-50,只会带来更多的混乱。因而T-50向坦克歼击车发展的方向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1941年5月19日列宁格勒负责T-50研制的174厂提出了坦克歼击车的初步设计方案,但表示:如果要采自用旋转炮塔,还需要更多的试验和设计,因此快速而现实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固定炮塔。它不仅对采用大倾角装甲、降低造价和重量都有好处,而且安装在前装甲上的57毫米高初速炮采取特殊措施后,仍可提供左右各22.5°的射界,加上保留了车长的指挥塔,因此不会对战场观察带来更多不利。 总之,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的出现既有应对潜在敌人装甲力量威胁的原因,也有在当时体制下为重复型号寻求出路的原因。无论如何,是苏联人率先对轻型坦克歼击车的功能作出了定位――可以作为坦克的一种简易替代装置,装备坦克机械化部队和步兵部队,为部队提供基本的反坦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战术机动性和防护。而德国人直到1942年以后才逐渐建立了这种认识。 不过T-50坦克并未留下太多资料。苏德战争开始后174厂销毁了有关资

柴油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柴油发电机组控系统工作原理 LIXISE 作者: 作者:LIXISE 柴油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和算法是相当的复杂,每个电路的设计都有其特定的算法来予以实现。柴油发电机组的控制器系统犹如发电机组的心脏,智能控制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柴油发电机组的运行,保障了柴油发电机组的稳定工作,那么控制系统是通过何种原理和算法来实现呢?柴油发电机组的控制部分,数字式励磁控制器较传统的模拟电路励磁控制器具有精度高,反应快,控制算法适应性强,对于不同特性的电机只要通过调整程序参数就能适应,甚至可以实现更高端的自适应智能控制算法等优点。 一、数字励磁控制器软件实现与算法研究 主要是对数字式励磁控制器的软件和所采用的控制算法进行论述。首先对数字励磁控制器的主程序进行设计,然后对电量参数采集算法和智能励磁控制算法进行研究,并在CPU上进行实现。为了实现精确的数字励磁控制,需要得到实时、精确的电量数据,而要获得实时、精确的电量数据,则需要采用交

流采样方法,并推导出交流采样下各个电量的计算公式,最终编写计算出电量数据的算法程序。交流采样是按一定的规律对被测信号的瞬时值进行采样,再按照一定的数学算法求出被测电量参数的测量方法。下面给出交流电压,交流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素的各种算法中的离散公式。 二、数字式励磁控制器总体设计方案 工作电源:由于微处理器的工作电源要求,我们需要一个5V的稳定直流电源,信号调理电路的运算电路的供电需要一组±12V的直流电源,另外,开关量输出需要驱动继电器,所以需要一个+24V的直流电源,为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电源转化模块得到系统正常工作所需的三组DC电源。 三、交流采样锁相环电路 要进行交流采样,通常需要进行同步采样,目前交流采样方式主要有硬件同步采样、软件同步采样和异步采样三种。硬件同步由硬件同步电路向CPU提出中断实现同步。硬件同步电路有多种形式,常见的如锁相环同步电路等。硬件同步采样法是由专门的硬件电路产生同步于被测信号的采样脉冲。它能克服软件同步采样法存在截断误差等缺点,测量精度高。利用锁相频率跟踪原理实

火炮的物理原理

火炮的物理原理 一、简介 火炮是口径在20毫米以上,用火药的爆发力发射弹丸的重火器的通称。火炮用于歼灭敌有生力量和压制敌方火器,破坏敌防御工事,完成陆地、海洋和空中的其它打击任务。 13至14世纪时,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制造技术传入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欧洲,欧洲的火炮开始发展。19世纪开始,随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发射长形弹的线膛炮,并安装有弹性炮架。 火炮发展至今,已经是儿孙满堂,不仅家族支系众多,而且家族成员的外貌也差别甚大,出现了有善于对付各种目标的专门火炮: 按安装发射的平台不同可分为地面炮、舰炮和航炮; 按运动方式可分为固定火炮、机械牵引炮和自行火炮; 按作战用途又可分为地面压制火炮、海岸炮、高射炮、坦克炮、特种炮等; 按口径大小可分为:大口径炮(高炮在100毫米、地炮在152毫米、舰炮130毫米以 上);中口径炮(高炮在61~100毫米、地炮在76~152毫米、舰 炮在76~130毫米左右);小口径炮(高炮在20~60毫米、地炮在 20~75毫米、舰炮在20~57毫米之间)。 按炮膛结构可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 按弹道特性可分为加农炮(弹道低伸)、榴弹炮(弹道较弯曲)和迫击炮(弹道最弯曲)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式火炮和后装式火炮。 二、基本构造 现代火炮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炮身、炮尾、炮闩和炮架等。其作用原理是将发射药在膛内燃烧的能量转换为弹丸的炮口动能以抛射弹丸,同时产生声、光、热等效应。火炮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是初速、射程、精度、射速和机动性等。火炮的主要任务是用于对地面、空中和水上目标射击,毁伤和压制敌有生力量及技术兵器,以及完成其它任务。 火炮的结构身管火炮的外观及其组成部件视炮种及其用途而异。尽管有这些差别,然而身管火炮都是按照几乎相同的方法制造的。身管火炮有两个或两组主要部件,就是炮身部分和炮架部分。炮架部分用于支承炮身和保持火炮射击时的稳定性。炮架部分包括瞄准装置,在某些情况下它还可作为运送炮身部分的手段。炮身部分为发射药燃烧产生的压力提供容器;它使发射药燃烧产生的能量安全地按预定方式传送到弹丸上;它还具有赋予弹丸方向和稳定

二战德军各兵种部队所用的一些缩写和名称翻译系列篇

A Abt, Abtl (Abteilung) 装甲营(这个词在德国部队之中运用极为广泛,而在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之中多数情况下指的是营级单位。而同样这个词在空军之中则指的是特别附属部门和部队,如Flakabteilung 防空部队;而在海军之中则是称呼一个专职部队的全体队员,如Funkabteilung通讯组全体。) Abshn (Abschnitt) 分区、分组(此词同样属常用之词,这里的意思主要指的是地理位置上的战斗分区。同样这个词在SS党卫队当中则要说成为旅队分区了。) ARW (Achtradwagen) 拥有八个轮的重型卡车或是装甲车 (a) (amerikanisch) 美制 Anh (Anh?nger) 拖车,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坦克后面拽着的弹药车或是扫雷车一类的 Art (Artillerie) 炮兵 Aufkl (Aufkl?rer) 侦查兵,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空军的侦察机,而在装甲部队或是陆军部队当中如果说起侦察兵的话,也会用到Vorhut这个词,最起码在一些非正规军文之中是这样说的! Ausf (Ausführung) 型号 B BW (Bataillonswagen) 团队指挥车 Bef Wg (Befehlswagen) 一线挂指挥旗的指挥战车 PzBergeWg (Panzerbergewagen) 坦克救护装甲车

Brig (Brigade) 旅 BL (Brückenleger) 架桥工程车 D DB (Daimler Benz)戴姆勒"奔驰 (d) (deutsch)德制 DAK (Deutsches Afrika Korps) 德国非洲军团(专指隆帅的部队) DW (Durchbruchwagen) 阵地突击装甲车,同时也可以指主力的攻击先锋坦克 E (e) (englisch) 英制 E (Entwicklung) 研究、研制,多数值得是研究的级别 Einh (Einheit) 部队,这个词也很常用,而其意思太广,并不易进行专门翻译的。但是这个词多数用在正规公文或是对外的公开命令中。

人防应急指挥系统介绍

人民防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战争时期防治敌人侵略,和平时期又承担着抢险救灾的重任,所以安装一套好的应急指挥系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高技术的局部战争中,建设人防指挥信息系统、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对夺取城市防空袭斗争的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指挥信息系统是一个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具有综合、高速信息处理和传输能力,为各级指挥人员提供科学的指挥、决策依据,为有关人员提供详尽的资料,实施快速有效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建成后,既能满足人民防空的指挥调度,也兼顾到和平时期城市对重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的需要,实现一套系统、两种用途。通过人防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人防指挥适应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战略方针,加快反应速度、提高指挥效能。 系统组成和结构 1、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实现各类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等功能,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协同统一通信指挥。需要满足如下要求:

应满足日常办公通信需求,具备一般电话业务功能; 应能满足处理应急事件所需的电话指挥调度功能(如组呼、群呼、热线、电话会议、优先呼叫、连选等); 应能完成对相关单位的应急指挥调度; 应具备同时处理多起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无线调度系统支持单呼、组呼、广播呼叫、紧急呼叫等基本集群业务,支持用户优先级定义、用户强插、调度台强插等集群补充型业务。并应具有支持短信、低速数据等多种业务能力。 实现有线调度、无线调度、移动通信、多路传真、数字录音等系统的整合,完成跨网呼叫与调度,提供统一控制界面,为综合调度指挥提供支撑平台。 多路传真系统应支持同时收发多路传真的能力;支持接收传真自动识别分发、传真到达自动提示,人工接收确认等功能。 数字录音系统应能通过综合通信系统,实现对接入应急平台的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的录音,具备对通话录音、存储、备份、查询、放音和录音监听等功能。 2、计算机网络系统 人防的业务应用十分复杂,如指挥数据下传、雷达信号数据获取及下传、警报信号、应急调度电话、视频会议等。计算机网络应建成指挥中心内高速宽带网络系统,提供数据、语音、视频传输的统一网络平台,实现整个指挥系统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互联互通,全面满足指挥系统业务需要,并确保网络的可靠性和安

经典随动控制系统.

经典控制系统 ——随动控制系统设计 1,概述 控制技术的发展使随动系统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随动系统是一种带反馈控制的动态系统。在这种系统中输出量一般是机械量,例如:位移,速度或者加速度等等。反馈装置将输出量变换成与输入量相同的信号,然后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系统是按照偏差的性质进行控制的,控制的结果是减少或消除偏差,使系统的输出量准确地跟踪或复现输入量的变化。系统中的给定量和被控制量一样都是位移(或代表位移的电量),可以是角位移,也可以是直线位移。根据位置给定信号和位置反馈反馈信号以及两个信号的综合比较来分类,可分成模拟式随动系统和数字式随动系统。 由于随动系统的输出量是一种机械量,故其输出常常以机械轴的运动形式表示出来。该机械轴称为输出轴。通常输出轴带动较大的机械负荷而运动,在随动系统中,如果被控量是机械位置或其导数时,这类系统称之为伺服系统。 位置随动系统的应用例子如: (1)机械加工过程中机床的定位控制和加工轨迹控制是位置随动系统的典型实例 (2)冶金工业中轧刚机压下装置以及其它辅助设备的控制在轧制钢材的过程中,必须使上、下轧辊之间的距离能按工艺要求自动调整;焊接有缝钢管或钢板;要求焊机头能准确地对正焊缝的控制。 (3)仪表工业中各种记录仪的笔架控制,如温度记录仪、计算机外部设备中的x-y记录仪,各种绘图机以及计算机磁盘驱动器的磁头定位控制。 (4)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所需要的制图机、分布重复照相机和光刻机,机器人或机械手的动作控制等。 (5)火炮群跟踪雷达天线或电子望远镜瞄准目标的控制:舰船上的自动探舱装置使位于船体尾部的舱叶的偏角模仿复制位于驾驶室的操作手轮的偏转角,以便按照航向要求来操纵船舶的航向:陀螺仪惯性导航系统,各类飞行器的姿态控制等,也都是位置随动系统的具体应用。 2结构原理 位置随动系统是一种位置反馈控制系统,因此,一定具有位置指令和位置反馈的检测装置,通过位置指令装置将希望的位移转换成具有一定精度的电量,利用位置反馈装置随时检测得到的偏差信号放大以后,控制执行电机向消除偏差的方向旋转,直到达到一定的精度为止。这样被控制机械的实际位置就能跟随指令变化,构成一个位置随动系统。 原理框图可描述如图1所示。 因为控制存在惯性,当输入X(t)变化时,输出Y(t)难以立即复现,此时Y(t)≠X(t),即:e(t)= Y(t)-X(t)≠0,——测量元件将偏差e(t)转换成电压输出——经小信号放大器放大,功率放大器——执行电机转动——减速器——使被控对象朝着消极误差的方向转动,只要X(t)≠Y(t),就有e(t)≠0,执行电机就会转动,一直到偏差e(t)=0,执行电机停止转动,此时系统实现了输出Y(t)对输入量X(t)的复现。当X(t)随时间变化时,Y(t)就跟着X(t)作同样变化,这种现象就称为随动。 图1 位置随动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随着机电产品及电子元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图1中各个环节均可采用多种不同的元器件来实现。组成系统的元部件按职能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测量元件:是用来检测被控制的物理量,如果这个物理量是非电量,一般要转换为电量,如电位器、旋转变压器或自整角机用于检测角度转换成电压;测速发电机用于检测电动机的速度转换为电压。而光电编码器作为位置与角度的检测元件应用在计算机位置控制系统及计算机速度控制系统中。 放大元件:其职能是将偏差信号进行放大,用来推动执行电机去控制被控对象。可用 晶体管、晶闸管、集成电路等组成的电压放大级和功率放大级将偏差信号放大。 执行元件:其职能是直接推动被控对象,使其被控量发生变化。用来作为执行元件的有电动机等。 减速器:其职能是实现执行元件与负载之间的匹配由于执行元件常为高转速、小转矩的电动机,而负载通常均为低转速、大转矩,所以在执行元件到负载之间需要引入减速器以达到两者之间的匹配,减速器通常为一齿轮组。 典型的随动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火炮跟踪随动控制系统

课程设计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火炮跟踪随动控制系统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车载武器随动系统设计 二、设计任务:设计一个随动系统,使其发射端口 在要求的精度和时间范围内跟踪 目标. 三、设计计划:1.查阅相关资料 2.确定设计方案 3.进行设计并定稿 四、设计要求:要求设计的随动系统在跟踪过程 有足够的稳定性与快速性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摘要 随动控制系统又名伺服控制系统。其参考输入是变化规律未知的任意时间函数。随动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使被控量按同样规律变化并与输入信号的误差保持在规定范围内。这种系统在军事上应用最为普遍.如导弹发射架控制系统,雷达天线控制系统等。其特点是输入为未知。 本文对一个随动系统进行研究,在准确把握研究的方向基础上,始终以系统的高运行性能为目标,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这三者之间的固有矛盾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通过建立模型,元件确定,参数分析,串联校正四大模块,整合自动控制理论的各个知识点,包含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大部分内容,知识点相互穿插,紧密联系,并有机结合成一篇完整的论文。

目录 一系统设计的步骤――――――――――――――――――――――――― 1 1.1 设计方案―――――――――――――――――――――――――――1 1.1.1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1 1.1.2 系统的构造――――――――――――――――――――――――1 1.2 系统的方框图及开环传函――――――――――――――――――――5 2.1系统方框图――――――――――――――――――――――――――5 2.2系统开环传函―――――――――――――――――――――――――6 1.3 火炮系统的工作过程――――――――――――――――――――――6 1.4 性能指标的确定――――――――――――――――――――――――6 二控制系统方案和主要元部件的选择―――――――――――――――――7 2.1 系统方案―――――――――――――――――――――――――――7 2.2 元部件选择――――――――――――――――――――――――――7 三开环增益和静态误差计算―――――――――――――――――――――8 3.1 系统无测速反馈――――――――――――――――――――――――8 3.2 系统加入测速反馈―――――――――――――――――――――――8 3.2.1劳斯判据分析――――――――――――――――――――――――9 3.2.1 根轨迹分析――――――――――――――――――――――――9 3.2.3频域分析―――――――――――――――――――――――――10 3.3 静态误差的计算――――――――――――――――――――――――11 四动态分析和校正装置的设计――――――――――――――――――――13 五结论――――――――――――――――――――――――――――――15 六设计体会――――――――――――――――――――――――――――16 七参考文献――――――――――――――――――――――――――――17

吃遍天----苏联45毫米20K火炮

在M1930型火炮定型不久,苏联革命委员会就立即指示第8号工厂针对增加威力和便于量产对其进行改进。这种炮保留有Ml930型的炮架和防盾,换装了45毫米口径炮管以及简易瞄准装置,外观上非常接近德国PaR 36型。1932年3月,这种炮通过了测试并被定型为M1932型。M1932型刚交付部队,就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为改动瞄准装置后移动的击发装置位置不合理,不便于炮手开炮闭锁机构未能实现半自动,射速较低。1936年起,第8号工厂针对炮兵部队反映的情况开始对其进行改进。主要是改用了将击发装置移至高低机边; 炮闩改为直立楔式,能够实现半自动闭锁,射速显著提高。此外,水平回转机等其他部件也得到相应改善。 1937年,改进后的样炮被定型为Ml937型,并投入量产。次年,为解决维护和后勤供给问题,Ml937型的某些配件被更换,改称M1938型。但实际在苏军的装备记录中,仍将其当作M1937型。苏芬战争中,苏军投入大批M1937型。由于芬军坦克数量极少,该炮主要被用于支援步兵作战,拿来摧毁工事和碉堡。大约有125门该炮被芬军缴获并使用,击毁了不少苏军轻型坦克。 一向追求重火力、高输出的苏联人自然不会忘记将这门火炮装在装甲车辆上。经过研发M1938型反坦克炮被成功的安装上了坦克。如果说D-10型100毫米坦克炮是苏军的传家宝,那么20K坦克炮则是苏军早期的吃遍天。战争开始的时候苏联20K型45毫米火炮则能在1公里外击毁德国坦克。而德国的“什科达”公司的37毫米坦克炮杀伤弹(610克)是苏联20K型炮炮弹(1430克)的1/2不到,因此对步

兵的杀伤力显著要小。至于对装甲目标的杀伤力,37毫米炮的作用则非常有限。 说了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咱们平时关注的更多的可能都是什么什么坦克,什么什么自行火炮,但其实一个无敌坦克,架在坦克上的火炮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时火力强大的体现,尤其是重坦,想成为陆地上的霸主,你的铁甲洪流就必须像猛兽一样进攻,就必须有个好的火炮,在二战历史中,每款经典坦克的火炮都很抢眼,都是经典元素之一,我相信,大家都想去尝试哪种火炮威力更大吧,可光靠我说45毫米20K火炮好,有人去觉得美国火炮不错,如果真有人有异议,我想大家可以去一款以二战历史背景为模板的写实游戏里去一较 高下。 那个游戏叫《坦克世界》,那里面的20K反坦克炮也是苏军早期的利器。不但通用性好,威力也相当可观。该火炮在游戏中穿透力为51/84/23毫米,杀伤力很大,远高于美德同期火炮。一般在同级甚至高一级的分房内这门炮都可以在四炮内解决对手。但20K反坦克炮就显得过于老迈了,毕竟这是一门卫国战争前的火炮,对付厚重装甲还是非常吃力,所以尽量避免正面打击。而作为吃遍天的炮不断升级后各种不同 的新炮想必也是相当难以取舍的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