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教材分析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教材分析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教材分析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教材分析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盐、化学肥料两个课题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盐和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作用、用途展现化学的魅力。考虑到这一单元是初中阶段无机化学知识的最后部分,在介绍常见的盐和化肥的组成、用途和作用的同时,结合相关内容对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了适当归纳、提高或延伸,如介绍了酸、碱、盐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供选学)等。

本单元的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于实际应用中,学用结合融为一体。

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

1.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2.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3.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本课题分析

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人们最熟悉的盐,也是学生最早认识的盐。把盐等同于食盐是较常见的误解。本课题一开始就在上一单元所学盐的概念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区别,既有警示作用,说明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也可加深学生对盐类概念的理解。教材接着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进一步印证上述盐类的概念,同时引出本课题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考虑到后三种盐在组成上的共性及相关内容量的平衡,将四种盐分为两部分:一是氯化钠,

简介氯化钠的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并由此引出粗盐提纯的活动与探究──学习蒸发操作,进一步训练溶解、过滤等操作技能。二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简要介绍了这三种盐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之后,通过前面已学的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及含碳酸钙的建材被盐酸腐蚀的照片,自然地引出碳酸钠、碳酸氢钠相关性质的探讨实验,意在让学生认识到含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具有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共性。至此,在酸、碱、盐的反应中,从生成物情况来说,学生已接触过生成水的反应(中和)和生成气体的反应,尚缺生成沉淀的反应,因此教材列举了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生成沉淀的反应,并由此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进而由讨论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课题末给出了两个资料,一个结合纯碱用途简介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另一个结合碳酸钙的性质简介石笋和钟乳石景观的形成,是联系实际和地理知识的好例子,具有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3.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4.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教学建议如下:

1.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多,教材中只列举了一些最常见的例子。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多列举一些,如盐水漱口防治口腔炎症、预防感冒等,以开扩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2.在生活中利用碳酸钠、碳酸氢钠较多的是它们的碱性──去油污。教材中有意回避了这一点。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涉及水解问题。在教学中很可能遇到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可以简单告诉他们这两种盐溶于水呈碱性,不宜过多、过早讲述盐水解的知识。在这里留下一点悬念,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活动与探究中的讨论是学生动手实验前的必要准备,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应引导学生充分讨论。

实验部分的一些操作在上一学期已经学习过,但由于练习不多,相隔时间又较长,应要求学生作好预习,提醒学生复习称量、过滤等操作,使学生实验时心中有数,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盲目地“照方抓药”。

4.对实验中出现的新仪器和操作技能,教师要加以指导。例如,蒸发溶液时要注意倒入蒸发皿里的溶液以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为宜,倒入过多溶液,加热至沸腾时易迸溅。

5.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课题2 化学肥料

本课题分析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学肥料的种类和作用;二是化肥的简易鉴别,介绍利用物理和化学性质初步鉴别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

化学肥料的种类很多,所涉及的知识也很复杂,本课题只是简单地对化肥的作用和影响作一概要介绍。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在课题的引言部分扼要说明化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并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化肥的增产作用提供理论和事实例证,同时展现化学的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业生产中的另一重要化工产品农药的使用。从而全面而真实地将人类在化肥、农药使用上所面临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不仅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还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化肥的简易鉴别,教材以活动与探究和资料的形式分别探索和介绍了氮、磷、钾肥的区分及不同氮肥的鉴别。前者利用氮、磷、钾肥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它们的不同,并归纳、总结出区分它们的方法。学生从中不仅能了解三种化肥的简易鉴别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和体验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更有一定

的实用价值。资料中提供的氮肥的简易鉴别,实际上是一种简易的化学分析,其中涉及了一些学生尚未学过的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小注形式作出解释),这些并不影响实际操作,还可供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阅读和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教材中化肥的知识很有限,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一些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2.可以结合生物课的学习,开展化肥对植物生长影响的课外实验活动。

3.地处农村或靠近农村的学校,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补充一些具体种类的化肥、农药的应用知识和技术,使学用结合。

4.注意利用对有关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决原有问题、促进社会和生产发展的同时,往往又可能会引出新的问题,因此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综合十、十一单元,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

注意概念的教学。

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刚开始学习酸碱盐的性质时候,不应该做过多的概括。

复分解反应不应该要求过高。方程式的书写不能要求过高.(举例)

小学数学_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天平,2分硬币1个,回形针若干,1千克物品,盐两袋(500克)等。 课前研究: 1、收集生活中物体的具体轻重,并记录。 2、收集生活中有关秤的知识。 教学过程: 游戏:背一背 (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分别背另外两名同学) 师:小朋友们,体育课里有一种跑步比赛比较特别,就是必须让每人背上一个同学再跑。如果是你参加比赛,你打算选哪个同学来背?为什么? 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调查了一些物品的轻重,现在我们请同学来展示,谁先来? 生1:一管牙膏是30克,蛋卷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面粉是1千克。 生2:一包面条1千克,一个果冻30克。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的用可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 2、引出课题 师:看来,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

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二、体验感受,探求新知。 1、感知1克有多重 师:课前大家调查了这么多物品的重量,做得非常好。那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 生:不知道 师:像这样的两个回形针就重1克。 师:要想知道它准确的重量,我们需要用天平来称一称。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天平。看,这就是天平。我们把回形针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然后把游码拨到1克的位置,观察指针,指在天平中间,就说明这两个回形针重1克。 (1)掂一掂 师:大家想不想感受一下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小组长拿出两个回形针,请大家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2)说一说: 师:有什么感觉? 生:非常轻 (3)找一找: 师:现在大家知道1克有多重了。你能不能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比1克轻。生:一只蚂蚁,棉花,一段线……. 师: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课件出示) 老师今天还带来一枚比1角硬币还要小的硬币2分,像这样的2分硬币重量也是1克。 2、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1枚2分硬币重1克,10枚硬币重?(10克)100枚?(100克)500枚?(500克)我没有这么多的硬币,但是我带来一袋500克的盐。你们猜我是怎么知道它的重量的?(看包装上的重量)大家真聪明,为了方便超市许多物品上都标有重量,像这带盐上面写着500克,两袋盐重多少?(1000克) 师: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3、感知1千克有多重 师:到底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教材89—93页。 二、教材解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六年级每册教材都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在总体目标里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时,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相关信息。小学生在数学问题中的解决策略有:选择一种运算,发现一个模式,制作图表,画图分析,列表,猜测,假设,逻辑推理。 本单元教学用画图的策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在上一册教材学会用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探究解题方法基础上安排的,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内容和图的形式上说,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重点教学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通过例1教学用画平面图的策略探索图形问题的解决;第二层次,重点教学用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关行程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例2教学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探索一般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材安排三课时进行教学,主要分两部分内容:1、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解决面积问题。教材先选择“花圃”这一实际问题,通过增加花圃的长,求原来的面积。接下来的试一试,是例题 的一个简单变式,通过减少鱼池的宽,求现在的面积。然后安 排想想做做,自主练习画图的方法,巩固新知。2、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行程问题。教材先安排相遇问题,接下来的试一试 中安排反向行程问题,然后安排想想做做,自主练习画线段图 的方法,巩固新知。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线 段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直观图或线段图分析实际 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化学任课教师:授课时间:2014年月日(星期) 姓名年级:初三教学课题盐和化肥 阶段基础()提高()强化()课时计划第()次课 共()次课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组成、性质及主要用途。 2、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条件,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 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3、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粗盐提纯的基本操作,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 5、化肥的种类,以及每种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考点: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组成、性质及主要用途。 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条件,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方法:一对一讲授 重点 难点 重点:常见盐,复分解反应、离子的检验。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课前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 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区分典型常见的酸、碱、盐 3、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并能解析常见的化学反应 中考考点: 考点一、常见的盐 物质俗称物理性质用途 氯化钠食盐 白色粉末,水 溶液有咸味, 溶解度受温度 影响不大 (1)作调味品(2)作防腐剂 (3)消除积雪(降低雪的熔点) (4)农业上用NaCl溶液来选种 (5)制生理盐水(0.9% NaCl溶 液) Na+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 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Cl- 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碳酸钠 Na2CO3 纯碱(因水溶液呈碱 性)、苏打 白色粉末状固 体,易溶于水 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 工业等 碳酸氢钠小苏打白色晶体,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

化学: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九年级)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一、常见的盐定义: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二、精盐提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1、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2、实验仪器 三、盐的化学性质 1、盐(可溶)+ 金属1 →金属2 + 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 2、盐 + 酸→新盐 + 新酸

3、盐 + 碱→新盐 + 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盐 + 盐→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酸:大多数都可溶(除硅酸H2SiO3不溶) 2、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3、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 氯化物除AgCl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 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 注:BaSO4、、AgCl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五、化学肥料 1、 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2、化学肥料(氮肥、钾肥、磷肥) ( 1)氮肥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缺氮:叶黄 a、常用氮肥 尿素CO(NH2)2:含氮量最高的氮肥(有机物)46.7% b、NH4+的检验 试剂:碱(NaOH、Ca(OH)2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NH4NO3 + NaOH=NaNO3 +NH3↑+H2O c、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2)钾肥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缺钾:叶尖发黄常用钾肥 KCl 草木灰:农村最常用钾肥(主要成分为K2CO3),呈碱性 K2SO4: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3)磷肥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常用磷肥磷矿粉 Ca3(PO4)2 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 过磷酸钙 Ca(H2PO4)2和CaSO4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重过磷酸钙 Ca(H2PO4)2如草木灰、熟石灰 4、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三种 KNO3 NH4H2PO4 (NH4)2HPO4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三、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2、大气污染:N20、 NH 3、H2S 3、引起水体污染:N、P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等现象 四、合理使用化肥 1、 根据土壤情况和农作物种类选择化肥 2、农家肥和化肥合理配用 1、 五、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区别方法

(完整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 和 千 克 说 课 稿 姓名:杨丽丽 学号:140804116 班级:14级初等教育班

《克和千克》说课稿 单位:保山学院姓名杨丽丽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保山学院2014级初等教育班,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学准备、教法运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反思几方面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有了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通过活动正确认识克和千克的关系,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教师准备天平、盘秤、500克食盐两袋、1千克洗衣粉一袋)、课件 学具(每人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两分硬币若干) [教法运用]: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课我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

第十一单元大与小

第十一单元大与小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三篇主体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井底之蛙》《“三颗纽扣”的房子》,这组课文题材各异,以古喻今。从不同角度阐述大小的相对性,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语文天地围绕主体课文从“日积月累”“开卷有益”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创设了一个更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使主体课文内容更加开阔。 单元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2.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大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事情,不盲目自大,学会容纳别人,善待他人。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生字、新词、名言警句。 2.体会“大”与“小”这两种相对的现象,感受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单元课时分配: 《“扫一室”与“扫天下”》 2课时 《井底之蛙》 2课时 《“三颗纽扣”的房子》 2课时 语文天地十一 3课时 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重点难点 1、体会“大”与“小”这两种相对的现象,感受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运用自己所积累纪录的词汇。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大与小的故事。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打扫。他的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 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硅步, 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 下”。 (二)详读课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复习 (一)重点、难点突破 Ⅰ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 1.盐的概念: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离子化合物); 2.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盐

3.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1)概念: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2)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 (3)掌握常见盐类溶解性表。 4.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新金属+新盐,发生的条件是:盐可溶,而金属必须是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相对靠前的金属(K、Ca、Na不能与盐溶液反应置换出其它金属)。 例:Cu+2AgNO3 = 2Ag+Cu(NO3) 2 (2)盐+酸新盐+新酸,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都可溶,而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碳酸盐均可和酸反应)。 例:AgNO3 + HCl = AgCl↓+ HNO3,CaCO3 +2HCl = CaCl2 +CO2↑+H2O (3)盐+碱新盐+新碱,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都可溶,而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 例:CuSO4 + 2NaOH=Na2SO4 + Cu(OH)2↓ (4)盐+盐新盐+新盐,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都可溶,而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 例:Na2CO3+CaCl2=2NaCl+CaCO3↓ 5.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 (1)步骤: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2)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结论:原物质中一定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说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原材料易得且价格便宜,一般不用纯碳酸钙、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原因是相对成本较高,反应速率过快不易控制。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是浓盐酸有挥发性,使制得的二氧化氧碳不纯。不用硫酸的原因是反应会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上面,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

初三化学第十一单元__盐与化肥的知识点

2016.4.10 盐和化肥的章节总结 要点一、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及碳酸钙的性质及其用途 2、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 1)、碳酸钙的化学性质: ①与酸的反应:2HCl + CaCO3 = CaCl2 + H2O + CO2↑ ②高温分解: CaCO3 高温 CaO + CO2 ↑ 2)、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这两个反应可用于检验NaOH是否变) (1)与酸的反应: 2HCl + Na2CO3 = 2NaCl + H2O + CO2↑ (2)与碱溶液的反应;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3)、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与酸的反应; HCl + NaHCO3 = NaCl + H2O + CO2↑ 要点二、粗盐的提纯 粗盐中还有较多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deng )和不溶性杂志(泥沙等) 粗盐提纯的原理:1、用过滤的方法除去不溶性杂质2、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可溶性杂志 食盐步骤: 溶解:将粗盐逐渐加入盛有水的烧杯,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 溶解为止,所得食盐水浑浊。

2、过滤:过滤粗盐水,如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过滤的实验仪器有:烧杯(两个)、漏斗、滤纸、玻璃棒、带有铁圈的铁架台 蒸发:将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中,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 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出现比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4、计算产率: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 产率=精盐的质量/粗盐的质量×100% 注意:1、玻璃棒的作用 ①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食盐溶解 ②过滤使用玻璃棒引流 ③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④用玻璃棒转移氯化钠固体 2、过滤操作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一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二低、滤液面边缘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一靠:烧杯紧靠玻璃棒、二靠:玻璃棒末端紧靠三层滤纸处、三靠:漏斗末端较长处紧靠烧杯内壁 3、过滤后溶液仍浑浊的原因: ①滤纸破损 ②过滤时,滤液高于滤纸边缘 5、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①溶解搅拌时液滴溅出,产率降低 ②溶解时加入的粗盐过多,未完全溶解,使精盐的产率降低 ③过滤时。未洗涤玻璃棒、烧杯而使氯化钠损失,产率降低 ④蒸发时没有及时搅拌或者停止太晚造成液滴飞溅,使产率降低 ⑤称量时操作或读数错误 要点三除杂 遵循的原则:不增、不减、简便、易分 1、物理方法:利用物质的溶解性、磁性、沸点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分离 例::铁粉和碳粉 BaSO4和NaOH粉末 2 化学方法: ①化气法:像混合物中加入某种试剂,使混合物中的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例:NaCl中混有少量Na2CO3杂质 方法:加入HCl Na2CO3 +HCl=NaCl+H2O+CO2↑ 3 沉淀法:向混合物中加入某种试剂,使该试剂与杂质放映转化成沉淀,再经过虑除掉沉淀,以除杂质 例:NaCl中混有少量NaSO4杂质 方法:加入BaCl,过滤除去杂质 NaSO4=BaSO4+NaCl 4、加热高温法:热高温混合物是杂质变为气体除去

第11单元 盐 化学肥料 检测题答案

第十一单元盐化学肥料检测题答案 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3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 .. 1、D 2、B 3、D 4、D 5、A 6、D 7、D 8、B 9、B 10、A 11、C 12、C 二、填空题(本大题6小题,共23分) 13、(6分)⑴A (1分)⑵不能。(1分)铵态氮肥会与草木灰反应生成氨气, 使肥效丧失。(2分) ⑶光合,灯火(每空1分) 14、(4分)(1) H2(2) CaO (3)Mg(OH)2 (4) CaCl2 (每空1分) 15、(4分)(1) 无色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每空1分) (2) Ca(OH)2+ Na2CO3= CaCO3↓+2NaOH(2分) 16、(5分)(1)>(1分)(2)2NaOH+H2SO4===Na2SO4+ 2H2O(2分)(3) A、C (2分) 17、(4分)⑴NH4Cl+NaNO 2N2↑+2H2O+NaCl ⑵NH4Cl NH3↑+2HCl↑(每空2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1小题,共13分) 18、(1)B:CuO E:Ca(OH)2 F:CaCO3E:CO2(4分,每空1分) (2)CuSO4H2SO4 (2分) 实用文档

(3)⑤ (1分) (3)○2H2SO4+ CuO=== CuSO4+ H2O ○3Fe+CuSO4=Cu+FeSO4 Fe+2HCl =FeCl2+H2↑ ○4CaCO3高温CaO+CO2↑(6分,每空2分) 四、实验题(本大题1小题,共14分) 21、(1)过滤;(1分) (2)滴加盐酸至无气泡放出为止(2分)局部过热(1分),造成固体(或溶液)飞溅(1分)停止加热(或熄灭酒精灯,1分) (3)猜想Ⅰ:有气泡放出,烧杯底变浑浊(或石灰水变浑浊或石灰水有白色沉淀(2分) 猜想Ⅱ:滴入稀硝酸(或稀盐酸)(1分)猜想Ⅱ不成立(1分) 猜想Ⅲ:滴入BaCl2[或Ba(OH)2、或Ba(NO)3]溶液和稀HNO3(2分)有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HNO3(2分) 五、计算题(本大题1小题,共14分) (1)4.4 (2分) (2)NaCl 、HCl (2分,答对一个给1分,有错项不给分) (3)(共3分)解:73g10%的稀盐酸中含HCl的质量是: 73g×10%=7.3g (2分)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实用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Section A 1a—2c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Unit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A 1a-1c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围绕学校郊游这一话题,让学生大量练习过去式的用法。section A 主要谈论郊游中有趣的事情,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入,避免操之过急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六年级时已接触过一般过去时,因此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容易接受。且本课话题围绕“农场之行”展开,对于城镇学生会感兴趣,对于乡村学生觉得很熟悉,所以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基本词汇:学生会读写milk, cow, horse, feed, farmer, quite, anything, grow, farm, pick, 等单词。 基本词组:学生可以使用milk a cow, ride a horse, feed chickens, quite a lot (of…), in the countryside来描述农场生活以及个人生活经历。 基本句型:学生理解并使用以下句型: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 It was great ! Did you go to the zoo ? No, I didn’t. I went t o a farm. Did you see any cows ? Yes, I did. I saw quite a lot. Did Carol ride a horse ? No, she didn’t. But she milked a cow. Were the

strawberries good ? Yes, they were . No, they weren’t. 2. 技能目标: 能运用一般过去时描写过去的事情 3. 情感目标: 热爱乡村,热爱大自然,学会享受自然,放松自己。 四.教学重难点 1一般过去时动词的过去时和现在时的转变以及助动词did后要用动词原形。 2 学会使用一般过去时描述事物和情景。 五. 教学方法 CLT(Communicative Langage Teaching);TLT( Task-basked Langage Teaching).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 Lead-in 1 Greeting 2 show some picture about my trip in HangZhou last week. Students listen to the backgroud music and enjoy the beautiful pictures.. 通过PPT播放 美景图片,学生 聆听音乐并感 受旅行的快乐, 为导入话题 “School trips” 作铺垫。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时间:40分钟分值:71分) 基础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 (2017盐城)“一带一路”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染坊常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盐来处理丝绸,这种盐是( ) A. 熟石灰 B. 碳酸钾 C. 乙醇 D. 烧碱 2. (2015宁波)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3. (2017长沙)下列盐的用途中,错误 ..的是( ) A. 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盐制香肠 B. 用碳酸钙做补钙剂 C. 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D. 用碳酸氢钠做焙制糕点的发酵粉 4. (2017吉林)下列有关农药和化肥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 A. 施用农药是重要的作物保护手段 B. 为了减少污染应按规定合理施用农药 C. 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D. 化肥能增产,所以可长期施用硫酸铵 5. (2017河池)如图是根据组成元素不同对化学肥料的分类图。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第5题图

A. 图中①表示的是磷肥 B. 图中②表示复合肥 C. 尿素、氨水、硝酸铵属于氮肥 D. 硫酸钾、氯化钾、硝酸钾属于钾肥 6. (2017重庆B)氯化铵(NH 4Cl)是“侯氏制碱法”的一种副产品。已知氯化铵的水溶液显酸性,下列关于氯化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氯化铵属于酸 B. 氯化铵是一种复合肥 C. 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提高肥效 D. 氯化铵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会产生白色沉淀 7. (2017张家界)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 2CuO +C =====高温 2Cu +CO 2↑ B. 2CO +O 2 =====点燃 2CO 2 C. CaCO 3 =====高温 CaO +CO 2↑ D. Na 2CO 3+CaCl 2 === CaCO 3↓+2NaCl 二、填空和简答题 8. 食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低钠盐能预防高血压,碘盐能补充人体所需碘元素,工业用盐使用不当易使人中毒。 (1)氯化钠中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填名称)元素。 (2)硫酸镁可以改变钠盐的“口味”,硫酸镁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3)碘盐中加了碘酸钾(KIO 3),则KIO 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4)工业用盐含NaNO 2,NaNO 2的名称为______(填字母)。 A. 磷酸钠 B. 硝酸钠 C. 亚硝酸钠 9. (2017六盘水)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识别化肥的探究活动,他们对氯化铵、碳酸氢铵、硫酸钾、磷矿粉四种化肥进行了如下探究: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辑)第11单元 盐 化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辑)第11单元盐化肥 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第一辑) 第11单元盐化肥 1.(2021?岳阳)下列关于物质的鉴别、除杂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试剂或方法 A 鉴别FeCl3、NaCl、NaOH、MgCl2四种溶液不另加试剂 B 鉴别CaCO3、NaOH、NaCl、NH4NO3四种固体水 C 除去MgCl2溶液中少量的CuCl2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过 滤 D 除去N2中的少量O2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A.A B.B C.C D.D 2.(2021?乐山)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仅通过观察和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不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A.NaOH、Ca(OH)2、HCl、K2CO3B.NaCl、BaCl2、CuSO4、NaOH C.Ba(OH)2、NaCl、Na2SO4、Na2CO3D.AgNO3、HCl、Na2CO3、CaCl2 3.(2021?泰安)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无法鉴别的是()

A.H2SO4 NaCl Na2CO3 CaCl2B.HCl NaOH CuSO4 MgSO4 C.Na2CO3 K2SO4 BaCl2 HCl D.NaNO3 HCl CaCl2 KOH 4.(2021?郴州)下列各组常见的固体物质中,用水不能区分的是() A.NaOH和NH4NO3B.CuSO4和Na2SO4 C.Na2CO3和CaCO3D.NaCl和KCl 5.(2021?雅安)只经过一次实验就能将H2SO4、NaCl、NaOH三种无色溶液区别开来的是() A.纯碱溶液 B.稀盐酸C.硝酸银溶液D.石蕊试液 6.(2021?枣庄)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下列四种试剂中能将其鉴别出来的是() A.AgNO3溶液B.无色酚酞试液 C.K2CO3溶液D.Na2SO4溶液 7.(2021?成都)下列四种化肥样品中,分别加入熟石灰混合,研磨后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周周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周周练(第十一单元) 一、我会选(每题5分,共50分) 1.(西藏中考)下列选项中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名称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 A.纯碱氢氧化钠 B.干冰水 C.生石灰碳酸钙 D.小苏打碳酸氢钠 2.(邵阳中考)欲使冬小麦根系发达,耐寒耐旱,往往需要施加磷肥,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你认为宜施加的肥料是( ) A.Ca(H2PO4 )2 B.NH4HCO3 C.K NO3 D.CO(NH2)2 3.只用一种试剂来鉴别氯化钠、氯化钡、稀盐酸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A.碳酸钠溶液 B.稀硫酸 C.无色酚酞溶液 D.紫色石蕊溶液 4.(南京中考)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Cu2+、Na+、Cl-、OH- B.H+、K+、NO-3、SO2-4 C.Na+、NH+4、NO-3、OH- D.Ag+、Ba2+、NO-3、Cl- 5.(咸宁中考)下列各组物质变化中,每一次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选项 X Y Z A Fe FeCl2 Fe2O3 B CO2 Na2CO3 CaCO3 C H2 H2O H2O2 D Ca(OH)2 NaOH NaCl 6.(烟台中考)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用石灰乳与硫酸铜溶液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B.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C.用食盐水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D.施用复合肥硝酸钾能使农作物枝叶茂盛,并增加抗倒伏能力 7.(凉山中考)下列四组溶液,仅用组内物质就能鉴别出来且均为无色溶液的是( ) A.K2CO3FeCl3KOH ZnSO4 B.NaCl MgCl2K2SO4CuSO4 C.NH4HCO3Ba(OH)2H2SO4NaNO3 D.K2CO3Na2SO4BaCl2NaOH 8.(济宁中考)下面对有关实验的设计与解释,不合理的是( ) 选 实验内容试剂与方法结论与解释 项 A 分离CaCO3和CaO 加水溶解、过滤CaO溶于水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

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目标和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读写11到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5、在学习数字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1、会读、会写11到20各数,掌握这些数的组成、顺序及大小。 2、认识十位与个位。 3、熟练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数位,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教材分析: 例1教学数数,通过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接着数到20根,也就是数出另外的10根单根的小棒,把这10根再捆成一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使学生不仅能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20,并且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准备。 接着教学数的读法,教材通过操作,并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来教学。学生在用小棒摆数时,突出10根小棒一捆,就是1个十;还有几根小棒,与前面的小捆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十几;2捆小棒就是二十。 例2教学数序,要求学生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在练习十七中第12题,还出现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习题,要求学生按照数的顺序在□中填上适当的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虽然图形本身是直观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里不要求向学生介绍“数轴”这个名称,以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例3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的写法。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制。学生掌握了11到20各数的组成,对每个数左边的1表示1个十就能理解得更清楚,为此,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些练习。如练习十七的第2题,要求学生把各个数用小棒表示出来。 例4教材安排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题,这一方面是为了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些准备。例如,教学9加4时,把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 10+3=13。教材中通过摆1捆和3根小棒来说明10+3=13,3+10=13,13-3=10,13-10=3。这样学生既学了加、减法,也看到加、减法的关系,有助于教学用凑十法计算加法和用加法计算减法。 例5教材安排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练习,如11+2、13-2。安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也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一点准备,但是这些计算不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不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例6教材安排了一道实际应用题,通过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最后验算得出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常见的盐 ●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3 ?游泳池一般用硫酸铜消毒。 ?医疗上一般用高锰酸钾消毒。 ?过去习惯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现在用二氧化氯消毒。 ●侯氏制碱法:又名联合制碱法。主要产物是碳酸钠,此外还有副产品是氯化铵。 ●钠离子可以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可以促生盐酸、 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氯化钠等溶于水后,会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以达到溶雪的目的。氯化钠作为融雪剂,对 植物有害,会腐蚀桥梁等,所以现在逐渐被绿色融雪剂代替。 第二节粗盐提纯 ●粗盐的初步提纯只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 质。 ●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无水氯化钙可用 作干燥剂。 ●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回收。 ●实验仪器

●蒸发时要经常用玻璃棒搅拌液体,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当水接近全部蒸发时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剩余水分蒸发。 第三节盐的化学性质 ●盐(可溶)+ 金属1 → 金属2 + 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金属不是钾、钙、钠) ●盐+ 酸→ 新盐+ 新酸 ●盐+ 碱→ 新盐+ 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盐+ 盐→ 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部分不溶于水的盐只具有性质2。 氯化银、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不溶于酸就是不与酸反应)。 第四节酸、碱、盐的溶解性(室温) ●酸:大多数都可溶。 ●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 ●氯化物除氯化银不溶于水外,其余多数均易溶于水。 ●硫酸盐除硫酸钡不溶于水,硫酸银、硫酸钙微溶于水外,其余多数易溶于水。 ●碳酸盐只有碳酸铵、碳酸钾、碳酸钠易溶于水。 ●下面是化学课本中《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一般情况下,掌握上面的信 息就足够了。 “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 “不”表示不溶于水, “微”表示微溶于水, “挥”表示挥发性, “-”表示那种物质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

第十一单元:盐_化肥教案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认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粗盐提纯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初步学会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4、通过本课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气息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该课题涉及的内容:有对生活中常见盐的初步认识、粗盐的提纯、碳酸盐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其中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是教学重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是教学的难点。 【实验准备】: 1、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mL)、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剪刀、托盘天平、粗盐、水。 2、[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3、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4、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共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 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碳酸钙等实物。 ②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③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几种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第11单元《盐 化肥》单元检测卷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单元检测卷 《盐化肥》 学校班级姓名座号得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Cl:35.5 K:39 Ca:40 Ba:1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各组中的化学式与俗名、学名能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Ca(OH)2生石灰氢氧化钙B.KOH 烧碱氢氧化钾 C.Na2CO3纯碱碳酸钠D.NaHCO3苏打碳酸氢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B.用酚酞区分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溶液C.浓硫酸溶于水时吸收热量D.不能用食盐作原料制氢氧化钠 3. 钾肥能增强作物对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下列物质中,能用作钾肥的是() A.K2SO4 B.CO(NH2)2 C.NH4NO3 D.Ca(H2PO4)2 4.下列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A.CaO →CaCl2B.CaCO3→Ca(OH)2 C.BaCl2→Ba(NO3)2 D.CuSO4→Cu(OH)2 5. 合理使用化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减少环境污染。下列有关化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保证高产尽量多施用化肥B.不能将氯化铵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C.KNO3是一种常用的复合肥料D.提倡将农家肥与化肥综合 6. 能与无色硝酸银溶液反应,使溶液变为蓝色的金属是() A.铝 B.铁 C.铜 D.银 7. 某星期天,小明回家发现父亲正欲将草木灰(呈碱性)与一种化肥混合,准备以此达 到同时向稻田里增施氮肥和钾肥的目的。经观察化肥的名称后,小明向其父亲提示:此种化肥不宜与草木灰混合,否则会使其中的肥效受到损失。你认为小明向父亲提示的可能是下列化肥中的() A、KNO3 B、CO(NH2)2(尿素) C、NaNO3 D、NH4HCO3 8.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检验NaCl中含有Na2CO3加水溶解 B 鉴别NaOH和Ca(OH)2溶 液 加Na2CO3溶液 C除去CaO中的CaCO3加足量稀盐酸 D除去CO2中的CO 通入足量NaOH溶 液 9. 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 NaNO3N a C l H2SO4 B. CaCO3NaOH Na2SO4 C. BaCl2NaNO3CuSO4 D. AgNO3Na2SO4 NaCl 实用文档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 教案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克和千克……………………………1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练习二十…………………………1课时 第一课时:千克、克的认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