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15分)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1)寡助之至(很少得到帮助到了极致)(2)亲戚畔之(亲戚背叛他)

(3)所恶勿施尔也(百姓所讨厌的不去实行罢了)(4)兽之走圹(野兽走在田野里之无义)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翻译:百姓变得仁爱,就像水将要流下,野兽走在田野里(一样自然)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2分)

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不一样:前者为“正义” 后者为“方

法”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追者反曰通“返”(返

回)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

分)( c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_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______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

5、乙文中“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三、解释下列实词:

⑴得道:施行“仁政”。助:帮助、支持失道:违背道义。⑵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⑶城,内城。郭,外城。⑷环而攻之而不胜:①而,表修饰;②而,表转折,却。环,围。⑸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得,得到,获得。⑹然,可是。而,表转折。⑺城,城墙。非,不是。也,表判断。池,护城河。兵革,武器装备。坚利,坚固锋利,精良。米粟,粮食供给。多,充足。委,放弃。而,表承接。去,离开。之,城。是,代词,这。⑻域,界限,这里是限制的意思。封疆,疆界。封,界疆。以,凭,靠。⑼固,使…巩固。险,险要。威,震慑,使人害怕,屈服。利,锋利。引申为精良。⑽道,治国之道。者,的人。寡,少。⑾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戚。畔,通“叛”,背叛。⑿顺,归附,顺从。⒀君子,指上文中的“得道者”。所,众叛亲离者。必,一定。矣,表肯定语气。四、古今异义词。

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

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

去(古义:离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

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古义:放弃委而去之今义:委任)

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

是(古义: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六、虚词。

以①凭以天下之所顺②用来所以动心忍性

之:①代词他亲戚畔之。②助词的三里之城。③动词到寡助之至

而:①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洌②表顺接夫环而攻之。③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于:①从舜发于畎亩之中②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由于而死于安乐也

七、一词多义:

国:⑴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⑵国家国恒亡。

利:⑴有利地利不如人和⑵锐利兵革非不坚利也

八、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九、本文主旨: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十、相关成语:得道多助

十一、关于本文的对联。

①有道百姓不弃无德万民皆责②得道得民得天下失义失心失苍生

③得地不如得利取利那比取民④暴君穷黩武仁者得人心

十二、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总论。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第二层(2)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十三、板书设计。

十四、用原文语句回答。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文章经过论证,得出怎样的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⑶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⑷阐述关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的名言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⑸阐述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⑹能够表明地利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⑺能够表明人和胜于地利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⑻表明君子战必胜的必要条件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⑼表明“寡助之至”的结果的句子是:亲戚畔之

⑽表明“多助之至”的结果的句子是:天下顺之

⑾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这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心齐,泰山移

⑿、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为了证明中心论点,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⒀、本文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的思想。(2分)

⒁、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背向的重要规律,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具备了“地利”条件,却“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文中阐明“地利”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6分)

⒃、结合文章,想一想,“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场面会是“天下顺之”

⒄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

⒅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⒆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⒇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课内外皆可)

①孔子的:仁者爱人②有教无类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④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②孟子的: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④舍生取义等(21)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

(2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23)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②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③众人拾柴火焰高④团结就是力量⑤人心齐,泰山移

(24).本段用了三个“不以”排除了“人和”以外的因素,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25)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正如本文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6)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

(1)多助之至: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

(2)失道者寡助:;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

(27)文中的双重否定句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8)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什么?答:得道(或行仁政)

(29).“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什么?答:得道;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0)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如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后果就不堪设想。由词可联想到本文的孟子的两句话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1)第二段举攻城未能取胜的例子,目的是论证什么问题?答:天时不如地利

(32)第三段举守城而未能取胜的句子,目的是论证什么问题?答:地利不如人和

(33)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天时”是指气候、时令和机遇;“地利”是指地理、物资、装备上的优势;“人和”是指“团结一致的人心”和下文中的“得道”“多助”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34))本文的论证层次十分清楚,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天时不如地利(进攻、攻城)和地利不如人和(防御、守城)两方面逐层论证。从内容看,其层次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

十五、回答问题。

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答:王道。施“仁政”。

⒉“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答:地利、天时。天时不如地利。

⒊第三段中的四个双重否定排比句意在说明什么?此段中防守一方为何失利?证明了什么道理?

答:地利占尽。主动放弃。地利不如人和。

⒋二、三两段同第一段是什么关系?答:二、三段是分论,第一段是总论

⒌在第四段中三个“不以”句形成排比,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道理?答:地利不足恃。

⒍“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同属“天时”“地利”“人和”中哪一个范畴?这些条件不足依靠,作者主张什么方式“域民”“ 固国”“ 威天下”?答:地利。行仁政。

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答:排比。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⒏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答: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9.选文中最能体现全文中心的一句话是什么?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第一自然节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这一节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答:顶针,强调“人和”重要性。“天时、地利、人和”

11、“三里”“七里”这两个数量词有什么作用?答:强调其小而易攻。

12、“环而攻之”有什么作用?答:言攻势之大。

13、第四段中,从三个“不以”句和“得失”、“多寡”、“畔顺”三对词语中,都能体会到对比的意味,这样对比的意图是什么?答: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

14、怎样理解文中“道”的意思?答:仁政

15、武王伐纣、牧野倒戈,能够证明文中所说什么道理?答: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答:已得人心,无往不利。

17、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答: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说明“人和”的重要性。

18、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答:不是,是借助战事论证当行仁政。

19、孟子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答:宣扬“仁政”

20、君主须“得道”,百姓亦须“得道”,商人要掌握经商之道,学生要掌握学习之道,你认为我们在学习中应遵循的“道”有哪些?答:态度端正,方法适当,勤奋刻苦

牛顿第三定律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4.5 牛顿第三定律 一、教材分析 在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该条目包含了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而且力的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不困难,因此教学中应着重让学生参与定律的形式过程,通过这一学习过程的体验, 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物理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前概念——根深蒂固 ①作用力有先后之分; 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是有条件的;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相互抵消; ④接触的物体间才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接触则无。 (2)非智力因素——不容乐观 ①缺乏观察、抽象思维、动手、合作等能力; ②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可能出现不适应现象。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 称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五、教法与学法

教学策略:实验探究、自主构建相结合;教师引导、学案辅助相结合。 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小组反馈、动态评价相结合。 六、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三个方面展开: 1、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引入新课 (1)让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老师们—— 主体参与策略;老师赞扬学生很热情,拍 的很用劲,手掌的疼痛感引出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 个体激励策略。 理论依据:以游戏方式引入,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到课堂之中,缩短进入学习状 态的时间。很多学生心理就会产生疑虑:老师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砂锅被 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被打破,认知结构失去平衡,就有强烈要求重新平衡的 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 (2)情景展示: ①气球演示 ②玩具车; 解释 生活实例 猜想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 实验 情景一 举 例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开始 回归生活 情景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牛顿第三定律练习题

三、牛顿第三定律练习题一、选择题 1.下列的各对力中,是相互作用力的是[ ] A.悬绳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 B.电灯拉悬绳的力和悬绳拉电灯的力 C.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拉悬绳的力 D.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的重力 2.在拨河比赛中,下列各因素对获胜有利的是[ ] A.对绳的拉力大于对方 B.对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对方 C.手对绳的握力大于对方 D.质量大于对方 3.关于两个物体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作用力才有反作用力,因此先有作用力后产生反作用力B.只有两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中,作用力与反作用才大小相等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存在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相同 4.重物A用一根轻弹簧悬于天花板下,画出重物和弹簧的受力图如图1所示.关于这四个力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F1的反作用力是F4 B.F2的反作用力是F3 C.F1的施力者是弹簧 D.F3的施力者是物体A E.F1与F2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5.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只木箱,现用一水平力拉木箱匀速前进,则[ ] A.拉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木箱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6.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我们可以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B.若作用力是摩擦力,则反作用力也一定是摩擦力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它们可能成为一对平衡力 7.关于反作用力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中应用的例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牛顿第三定律知识点和经典习题

牛顿第三定律知识点和经典例习题 一,必过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理解要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这应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区别。(5)区分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共同点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有: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能是不同性质的力;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而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后,另一个可能仍然存在。 2.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程序:(1)确定研究对象;(2)采用隔离法分析其他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3)按照先重力,然后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这些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弹力和摩擦力(4)画物体受力图,没有特别要求,则画示意图即可。 3.超重和失重:(1)超重: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状态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即F=mg+ma.;(2)失重: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状态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N=mg-ma,当a=g时,F N=0,即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4、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研究惯性系中运动与力的关系,不能用于非惯性系;(2)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3)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微观粒子。 5、牛顿第三定律讲述的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必须遵循的规律。这对力叫作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20)[是]这 翻译: 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

高中一年级物理必修一3.1牛顿第三定律 同步练习-沪教版

解密牛顿第三定律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1. 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在冰面(可视为光滑)上“拔河”。两人中间位置处有一分界线,约定先使对方过分界线者为赢。若绳子质量不计,冰面可看成光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甲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 甲对绳的拉力与乙对绳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 若甲的质量比乙大,则甲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D. 若乙收绳的速度比甲快,则乙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2. 汽车拉着拖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能拉着拖车前进是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力大于拖车对汽车的拉力 B. 汽车先对拖车施加拉力,然后才产生拖车对汽车的拉力 C. 匀速前进时,汽车对拖车的拉力等于拖车向后拉汽车的力;加速前进时,汽车向前拉拖车的力大于拖车向后拉汽车的力 D. 拖车加速前进时,是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力大于地面对拖车的摩擦阻力;汽车加速前进是因为地面对汽车向前的作用力(牵引力)大于拖车对它的拉力3. 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点击实验菜单中“力的相互作用”。把两个力探头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动,显示器屏幕上出现的结果如图所示。观察分析两个力传感器间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得到以下实验结论() A.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变化 B.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C.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D.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4. 消防员用绳子将一不慎落入井中的儿童从井内加速向上提的过程中,不计绳子的重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绳子对儿童的拉力大于儿童对绳子的拉力 B. 消防员对绳子的拉力与绳子对儿童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 绳子对儿童的拉力大于儿童的重力 D. 消防员对绳子的拉力大于儿童对绳子的拉力 5. 一物体受绳子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前进,先做加速运动,然后改为匀速运动,再改做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加速前进时,绳子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子的力 B. 减速前进时,绳子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子的力 C. 只有匀速前进时,绳子拉物体的力才与物体拉绳子的力大小相等 D. 不管物体如何前进,绳子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子的力大小总相等 6. 物体静止于一斜面上,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 物体对斜面的摩擦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 物体所受的重力可以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7. 如图所示,将两弹簧测力计a、b连接在一起,当用力缓慢拉a弹簧测力计时,发现不管拉力F多大,a、b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总是相等,这个实验说明()

牛顿三大定律知识点与例题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知识要点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应明确以下几点: (1)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独立的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揭示了:运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①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它定性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表述的只是一种理想情况,因为实际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因而无法用实验直接验证,理想实验就是把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理想实验方法:也叫假想实验或理想实验.它是在可靠的实验事实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来展开的实验,是人们在思想上塑造的理想过程.也叫头脑中的实验.但是,理想实验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首先,理想实验以实践为基础,在真实的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更深一层的抽象分析;其次,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是以一定的逻辑法则作为依据. 3.惯性 (1)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固有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它和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是指:在同样的外力下,产生的加速度的大小;或者,产生同样的加速度所需的外力的大小. (3)惯性不是力,惯性是指物体总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应明确以下几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同性质力; (3)注意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对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理解

4687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练习题

三、牛顿第三定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的各对力中,是相互作用力的是[ ] A.悬绳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B.电灯拉悬绳的力和悬绳拉电灯的力 C.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拉悬绳的力D.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的重力2.在拨河比赛中,下列各因素对获胜有利的是[ ] A.对绳的拉力大于对方B.对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对方 C.手对绳的握力大于对方D.质量大于对方 3.关于两个物体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作用力才有反作用力,因此先有作用力后产生反作用力 B.只有两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中,作用力与反作用才大小相等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存在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相同 4.重物A用一根轻弹簧悬于天花板下,画出重物和弹簧的受力图如图1所示.关 于这四个力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F1的反作用力是F4B.F2的反作用力是F3 C.F1的施力者是弹簧D.F3的施力者是物体A E.F1与F2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5.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只木箱,现用一水平力拉木 箱匀速前进,则[ ]A.拉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木箱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6.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我们可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力叫做反作用力 B.若作用力是摩擦力,则反作用力也一定是摩擦力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它们可能成为一对平衡力 7.关于反作用力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中应用的例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运动员在跳高时总是要用力蹬地面,他才能向上弹起 B.大炮发射炮弹时,炮身会向后倒退 C.农田灌溉用自动喷水器,当水从弯管的喷嘴里喷射出来时,弯管会自动转 D.软体动物乌贼在水中经过体侧的孔将水吸入鳃腔,然后用力把水挤出体外,

得道多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第一轮课堂教学大练兵教案 南宁市北湖北路学校梁桂宁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格言,揭示课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司马懿(yí)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孟子 二、展示目标,齐读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三、简介《孟子》及孟子 学生简介,教师补充:《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它主要讲的是孟子的政治主张,反映了我国古代哲人的智慧。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反映了他“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四、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五、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六、疏通课文,把握文意 1.展示课件,解释关键字词。(学生自主解释,按学号顺序解释文中关键的字词) 2.复习翻译句子的方法。

3.翻译课文,把握文意。(学生自主翻译,指名逐句翻译。) 七、研读课文,理解主旨 1. 本文是一篇说理论证的文章,开头先提出什么观点? 2. 围绕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论证? 3. 最后得出什么结论?(用原句回答)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反映孟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八、联系实际,拓展升华 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指什么? 九、中考链接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 B.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扶苏以数谏故。 C.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2.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委而去之 B. 亲戚畔之 C.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夫环而攻之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 B. 君子“战必胜矣”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C.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 本文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4.翻译下列句子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板书设计: 摆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总) 攻城不下——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战争事例 (分)守城不住——地利不如人和↓(类推)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道理 (总)(类比论证)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牛顿第三定律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牛顿第三 定律 课 件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7a2274936.html,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2.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同时出现的,只要有力,这个力一定有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就可以知道它的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找到这个力的施力者,就可以知道反作用力的受力者.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同的是大小和性质,而不是作用效果.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都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的特点,极易混淆.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将它们加以区别: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 作用对象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 力的效果分别对两个物体产生作用,对各物体的作用效

果不可抵消,不可求合力对同一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可以互相抵消,合力为零 力的变化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可以独立地发生变化 4、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和功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个过程中的总冲量一定为零,但作的总功可能为零、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这是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时间一定是相同的,而位移大小、方向都可能是不同的。 【同步练习题】 1.跳水一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如右图所示,一运动员站在3m跳板上,图中F1表示人对跳板的弹力,F2表示跳板对人的弹力,则 A.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 B.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先有力F1,后有力F2 D.F1和F2方向相反,大小不相等 解析: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B正确. 答案:B 2.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

概率统计讲课稿第五章(第一,二节)

第五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问题、目的、意义: 所谓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是指连系于它的分布函数的某些数,如平均值,方差等.它们反映随机变量的某些方的特征. 在第二章我们举出常见的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各种例子,很多分布函数含有两个或多于一个参数(如泊松分布含有一个参数λ,正态分布含有两个参数μ和σ),这些参数往往是由某些数字特征或其它数值所决定的,因此找到这些特征,分布函数(或分布律,概率密度)跟着就确定了.但对一般随机变量,要完全确定它的分布函数就不那么容易了,不过在许多实践问题中,我们并不需要完全知道分布函数,我们只需要知道随机变量某些特征也就够了.例如,在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的结果是一个随机变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用测量长度的平均数来代表这一物体的

长度.又如对一射手的技术评定,除了要了解命中环数的平均值,同时还必须考虑稳定情况,命中点分散还是比较集中? 由此而可见,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研究有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数学期望 一、数学期望的概念 设某射手进行了100次射击,其中命中7环10次,命中8环20次,命中9环40次,命中10环30次,求此人平均命中环数. 解 平均环数为 )3010409208107(100 1 ?+?+?+??100 3010100409100208100107? +?+?+?=

∑∑==?=?=10 710 7 k k k k p k n n k 9.8= , 其中 100=n , 107=n ,208=n ,409=n , 3010=n . n n p k k =,是环数k 出现的频率. 由于频率趋向于概率值,因此我们用概率来代替频率而引出数学期望的概念. 数学期望是平均值的推广. 如果随机变量X 的分布律为 {},1,2,,k k P X x p k n ===L ; 称1 n k k k x p =∑为X 的数学期望, 记为 1 ()n k k k E X EX x p ===∑ .

高中物理§4牛顿第三定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4 牛顿第三定律 【课前预备】 〖信息窗〗班级之间举行拔河比赛,如果班主任老师让你来组织,你应该如何来挑选队员呢?是挑体重大 的,还是挑个儿高的;是挑体重小的,还是挑个儿矮的.另外你应该如何为他们准备装备呢?比赛中如何训练他们的比赛技巧呢?总之比赛获胜的关键是什么?你能否从物理学的角度给出分析呢? 〖要点综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而且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有等大、共线、反向、同性、异体的特征,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接触力,也可以是“场力”,牛顿第三定律为分析物体受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引导从物体物体相互作用中去找力.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了一个质点运动规律的问题,但自然界的物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物体受到其他物体作用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物体有作用,不讨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也就无法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因此光有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是不够的,必须加上牛顿第三定律才能构成比较全面的反映机械运动规律的运动定律.在分析物体受力和求解某些不便直接求解的力时,经常要用到牛顿第三定律. 【课堂同步】 1.人走路时,人和地球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数共有 ( ) A .一对 B .二对 C .三对 D .四对 2.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受到桌面的支持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但它们不是一对平衡力 B .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它们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 .物体对桌面压力大小等于桌面对物体支持力的大小,它们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 .物体对桌面压力的大小等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它们是一对平衡力 3.用牛顿第三定律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马拉车时,只有马车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时才能前进 B .物体A 静止在B 上,A 的质量是B 的10倍,所以A 作用于B 的力大于B 作用于A 的力 C .轮船的螺旋浆旋转时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浆一个反作用力 D .发射火箭时,燃料点燃后,喷出的气体给空气一个作用力,空气施加的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 4.如图所示,P 、Q 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面上,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有( ) A .P 所受的重力和Q 对P 的支持力 B .P 所受的重力和P 对Q 的压力 C .P 对Q 的压力和Q 对P 的支持力 D .Q 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Q 的支持力 5.静止悬挂在弹簧秤下的物体,受重力G 和弹簧对物体的拉力F ,则G 的反作用力是 ,F 的平衡力是 ,F 的反作用力是 . 6.图所示,物体A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试分析A 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指出每个力的反作用力? 【课后作业】 1.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相互作用时,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B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C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D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作用力可能大于反作用力 2.甲、乙两队进行拨河比赛,若甲队胜(绳的质量不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甲队拉绳子的力大于乙队拉绳子的力 B .甲队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乙队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C .甲、乙两队拉绳子的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D .甲、乙两队在相持阶段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如图所示,a 、b 、c 三块木块迭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b 上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使其做加速运动,运动中三木块保持相对静止,则( ) A .c 对a 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B .b 对a 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C .b 受到的摩擦力比c 受到的摩擦力大 D .b 受到的摩擦力与c 受到的摩擦力反向 4.如图所示,物块沿斜面匀加速下滑,则物块对斜面的作用力方向可能是图中的 (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起重机用钢索加速吊起货物时,钢索对货物的拉力大于货物以钢索的拉力 B .子弹能射入木块是因为子弹对木块的力大于木块对子弹的阻力 C .大人和小孩相撞时,大人对小孩的撞击力大于小孩对大人的撞击力 D .将图钉揿入木板,图钉对木板的力和木板对图钉的阻力大小是相等的 6.甲、乙两人发生口角,甲打了乙的胸口一拳致使乙受伤,法院判决甲应支付乙的医疗费.甲狡辩说:我打了一拳,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乙对我也有相同大小的作用力,所以乙并没有吃亏.那么 这一事件判决的依据在哪里? A .甲打乙的力大于乙对甲的作用力,判决甲付给乙的医疗费 B .甲打乙的力大小等于乙对甲的作用力,但拳头的承受力大于胸口的承受力,所以乙受伤而甲未受伤, 甲又主动打乙,故判决甲支付乙的医疗费 C .甲打乙的力大小等于乙对甲的作用力,甲的拳和乙的胸受伤的程度不同,甲轻而乙重,故判决甲支 付乙的医疗费 D .由于是甲用拳打乙的胸,所以甲对乙的力远大于乙胸对甲拳的作用力,故判决甲支付乙的医疗费 7.如图所示,五个木块并排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的质量相同,它们与地面的摩擦不计,当用力F 推1, 使它们共同加速运动时,第3块木块对第2块的推力大小为多少? 8.置于水平面上的小车,有一弯折的细杆,弯折成角度θ,如图所示,其另一端固定了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问:当车子以加速度a 向左加速前进时,小球对细杆的作用力是多大? 【能力提升】 1.如图所示,带有直立杆的底座A 总质量为1Kg ,杆上套着质量为0.5Kg 的小环B ,小环B 在杆上由下 向上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2N ,那么底座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多大?(g 取10m/s 2) 2.如图所示,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足够长的平板车的质量M =100Kg ,站在平板车上的人的质量m =50Kg ,当人向右以2m/s 2的加速度开始奔跑时,试求平板车能获得的加速度. B C D

牛顿第三定律 弹力 摩擦力

第二章 力与相互作用 合力与分 力 考 纲 要 求 高考频度 备 考 指 导 1.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Ⅰ ★★★★ 2.形变、弹性、胡克定律Ⅰ ★★★★ 3.矢量和标量Ⅰ ★ 4.力的合成和分 解Ⅱ ★★★★★ 5.共点力的平衡 Ⅱ ★★★★★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 关系 ★★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 则 ★★★ 1.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掌握弹力、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方法以及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 3.本章的重点是力与物体的平衡,尤其是摩擦力和物体的平衡两知识点,往往与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

能量守恒定律相结合,有时还与电场及磁场中的带电体的运动相结合,题目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也 较高. 第1讲 牛顿第三定律 弹力 摩擦力 (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 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表达式:F =-F ′. 3.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三同三不同”. (1)三同???? ? ①大小相同②性质相同(例:如果是弹力都是弹力) ③产生、存在、消失、变化,具有同时性 (2)三不同???? ? ①方向不同②作用的对象不同③作用的效果不同 【针对训练】 1.(2011·上海高考)在日常生活中,小巧美观的冰箱贴使用广泛.一磁性冰箱贴贴在冰箱的竖直表面上静止不动时,它受到的磁力( ) A .小于受到的弹力 B .大于受到的弹力 C .和受到的弹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 .和受到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 【解析】 因磁性冰箱贴静止不动,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磁力与弹力,应为平衡力,所以D 正确,A 、B 、C 错误. 【答案】 D 弹 力 1.产生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 (2)两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2.方向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几种典型的弹力的方向如下: (1)压力: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原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原文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⑸[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⑹[环]包围。 ⑺[池]护城河。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⑼[委]放弃;[去]离开。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⑾[封疆]划定的疆界。⑿[固]巩固。⒀[山溪]地势;山河。⒁[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⒂[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⒃[至]极点。⒄[畔]通“叛”,背叛。⒅[顺]归顺,服从⒆[故]所以。(20)[是]这 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池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亲戚古义:

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锋利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家和万事兴。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3、众人拾柴火焰高。4、团结就是力量。4、人心齐,泰山移。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基础练习题(带参考答案)

图1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3、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找出某个力对应的反作用力。 4、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区别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二、学习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 或 状态,直到有 迫使它改变这一状态为止。 2、对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的理解: (1)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 。 (2)力和运动的关系:力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 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填“是”或“不是”) 3、惯性: (1)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 。 (2) 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 大。 问题1:如何理解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例1、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如图1所示,其中有一个是实验事实,其 余是推论。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 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 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 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关于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 .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 .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 .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练习1、16世纪末,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在以下说法中,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 ) A .四匹马拉的车比两匹马拉的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 B .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 C .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D .一个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受力。 练习2、(多选)关于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假想的,没有科学依据 B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科学 推理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C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有力地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D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是可以通过实验演示的 问题2:如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它揭示了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 例2、(多选)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是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 B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高一物理 第四章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范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以下是分享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分析 一、“牛顿第三定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相互作用、运动中的各种作用力,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它对后面碰撞问题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没,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还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的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高中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复杂的运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1.“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意义: 内容: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 1)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 条直线上。 2) 公式:F F '-= ,符号表示两个里的方向相反。 3) 三个特征 ① 等值: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② 反向: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③ 共线: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同一直线上 4) 四种性质 ① 异体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彼此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② 同时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③ 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成对出现的。 ④ 同性质:作用力和反作用的性质是相同的。 以上几个性质可以看出“牛顿第三定律”主要讲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参考系的不同作用力分正反方向,而且作用力和反作用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三、高中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的心理特点 1.高中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的存在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看成一个力,容易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理解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也是高中生搞混的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 3.公式 F F '-= 中的F -'前面的符号不是表示力的大小的是负的,而表示的是作用力或反作用力的方向。 4.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辩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 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疑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还有 胜负之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