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退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退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退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退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体)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

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具有保持系统各组分成分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自我调节并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

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当生态系统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时,都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外界干扰在系统的耐受范围内时,由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并恢复的能力,既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也有可能达到新的平衡。当外界干扰强度过大或干扰时间过长时,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种类及数量将发生明显下降,使得生态系统的演替处于退化状态,简称生态退化。

自然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引起生态系统改变的重要因素:

(1)间接驱动力:

1、人口的急剧增长,增加资源和环境的总消耗量;

2、人均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人均索取量;

3、妇女地位的提高、民主决策的加强、多方环境协议的制定等,使社会政治驱

动力作为影响决策的力量,向着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

4、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准则,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环境认知价值,间接驱

动着生态系统的变化;

5、科学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系统产生正反两方

面的效应。技术进步,使大部分农产品的单位产量得到提高,也使砍伐森林的能力提高,海洋捕鱼的广度与深度加大,导致森林系统与海洋系统的破坏比以往更为广泛与迅速。

(2)直接驱动力:1、栖息地的被改变;2、过度开发;3、全球气候变暖。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共性:1、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2、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3、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1、太阳辐射(直射和散射);2、无机物质;3、有机物质;4、土壤。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1、生产者;2、消费者;3、分解者(又叫还原者)。

食物链:生物之间存在的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

食物网: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的复杂的捕食关系。某个环节(物种)缺失时,其他相应环节能起补偿作用

营养级:食物链某个环节上一切生物种的总和,是处在某一营养层次上的一类生物和处在另一营养层次上的另一类生物的关系。

1/10定律:下面营养级所储存的能量只有大约10%能够被上一营养级所利用。能量流动:

光合作用是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唯一有效途径

6CO2+12H2O=C6H12O6+6O2+6H2O

呼吸作用:C6H12O6+6O2=ATP+6CO2+6H2O+能量

能量流动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从集中到分散,从能量高到能量低的方向传递

物质循环:

碳循环:无机环境中,以二氧化碳、碳酸盐形式存在。

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基本形式:

大气中的CO2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糖类,其中一部分作为能量为植物本身所消耗,植物呼吸作用或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通过叶面和根部释放回大气圈,然后再被植物利用。糖类的另一部分被动物消耗,食物氧化产生的CO2通过动物的呼吸作用回到大气圈,动物死后,经微生物分解产生CO2也回到大气中,再被植物利用。这是碳循环的第二种形式。生物残体埋藏在地层中,经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它们通过燃烧和火山活动放出大量的CO2,进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这是碳循环的第三种形式。上述三种循环同时进行。

氮循环:大气中含量丰富的氮绝大部分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大气氮进入生物有机体的主要途径有:1、生物固氮;2、工业固氮;3、岩浆固氮(火山活动);4、大气固氮(闪电、宇宙射线)。第一种途径能使大气氮直接进入生物有机体,其他途径则以氮肥的形式或随雨水间接地进入生物有机体。

进入植物体内的氮化合物与复杂的碳化合物结合形成氨基酸,随后形成蛋白质和核酸,构成植物体的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死亡后,一部分氮直接回归土壤,经微生物分解重新被植物利用;另一部分作为食物进入到动物体内,动物的排泄物和尸体经微生物分解后归还土壤或大气,从而完成氮循环。

硫循环:大气圈中天然源的硫包括H2S、SO2和硫酸盐。

磷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磷具有不同于上述元素的特点。第一,磷全部来自于岩石的风化作用,经破碎、溶解在土壤水中,被植物吸收。因为磷酸盐难溶于水,因此缺磷常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另一方面,水中磷的过度增加有可能引起富营养化。第二,在循环过程中和微生物的关系不像碳和氮那样大。

第三,磷不进行大气迁移,因为在地表的温度和压力下,磷及其化合物不以气态存在。

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由食物和养分构成)、行为信息。生态系统总是自动地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

海岸带生态系统:指海岸线向海陆两侧扩展一定距离的海岸带状区域和附近的海域。主要体现在海岸线后退,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局部退化,海岸带防护林破碎化,海岸带土地局部沙化和贫瘠化等方面。

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水资源减少和用水量的增加;水质下降。

农业生态系统:1、农业面积减少;

2、土壤退化

....: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自然生产力和环境调控潜力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现代农业以不断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和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量来获得作物的高水平单产,极大地损害了农业土壤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导致土壤退化和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增加。

长期过分依赖化肥的增产效果,导致土壤对养分的吸持能力明显减弱,农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团粒结构破坏并减少,蓄水保肥能力下降。过多施用化肥,养分离子大量占据土壤颗粒吸附位,使土壤的缓冲能力下降,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和土壤微生物结构,削弱土壤生产力和污染物自净能力,降低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3、植物种植单一化:单一农业景观,减弱了系统本身的缓冲能力,导致农业生

态系统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削弱了系统对病虫危害的抵御,以及对农田小气候的改善作用,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化肥、农药和灌溉等现代技术措施,增大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波动性,降低了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4、外来物种入侵。

草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一个子系统。1、植被结构改变:旱生性强的植被增加,不能适应的物种分布面积减少;2、能量不平衡;畜禽过度啃食牧草,减少了有机质向土壤中的输入,限制了资源需求量较高的物种生长,改变了植物的竞争格局,增加了竞争排除,进入减少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降低草地生产力;3、自我调节能力减弱;4、草场退化。

森林生态系统:1、森林面积减少;2、森林结构简单。

第三节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化

城市生态系统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组成。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除了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外,还有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1、空间结构;2、社会结构;3、经济结构;4、营养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现状:(1)城市小气候:1、城市热岛效应;2、城市冠层,表现为内部风温特征复杂,湍流运动紊乱,风速降低。(2)城市水循环:1、

总降水减少,水循坏改变;2、淡水资源短缺,地下水开采过度;3、城市流域水体污染。(3)城市土壤环境;(4)城市中的人工生物环境;(5)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稳态性:系统的运作依赖外界环境的能量补充,系统无法完成完整的营养元素循环。

第四节生态系统退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利益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供给服务、调控服务、支撑服务、文化服务。

一、生态系统的退化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1、危及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系统退化,减少了生态系统的产出;

2、危及发展的潜在需求物质: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发展的稳定需求

1、气候变化的适应;

2、自然灾害的缓解

三、生态系统的维持功能与发展的基本环境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发展的非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筑(一)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筑(一) 摘要:阐述了生态建筑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重要性,讲述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呼唤建筑设计师关注生态建筑设计。关键词:生态原则;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1 概述当今世界,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 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学科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休戚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我们今天的发展应该是“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从而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近几年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

持续发展的环境的理论。生态建筑是21 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2 生态建筑设计准则 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 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 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恩格斯指出:“自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在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绝不

草地退化主要原因及治理对策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贵德县草地退化主要原因及治理对策 毕业生:王玉林 指导教师:陆老师 班级:植保01(03)班 专业:植物保护 所在系部:农材科学系 2010年6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证书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表示谢意。 毕业生签名:时间:年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留、汇编论文。同意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毕业生签名:时间:年月日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1、自然概况 (1) 2、贵德县草地与土壤类型 (2) 3、贵德县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2) 3.1鼠虫害猖獗 (2) 3.2过度放牧 (2) 3.3乱垦滥挖 (2) 3.4其他因素 (3) 4、理方法与对策 (3) 4.1划区轮放 (3) 4.2保护草地有益动物繁衍 (3) 4.3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资源 (3) 4.4实施“退牧还草”项目,恢复和保护草地植被 (4) 4.5 建全体制,强化意识 (4) 4.6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依法治草地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措施

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措施 将生态设计融入至建筑空间当中,使得建筑空间具备水循环、供热制冷以及照明灯功能,并且对室内空间进行有效的艺术渲染。由于人类与自然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人类对于自然环境有着极高的依赖性。人类在建筑环境中可以享受到生态设计带来的供热制冷、照明等功能是极为有益的。此外,生态建筑可带来最为真实、自然的生态氛围,并会增添城市景观,使其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组成部分。 节约能源,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我国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所以将生态设计融入至建筑工程设计当中可以有效的将能源消耗降低。其中,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来增加冬季进入室内的光照,减少夏季进入室内的光照,从而有效的营造出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对于降低能耗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 有利于形成建筑的地区性特色 建筑工程需要建造在自然环境之中,建筑的地方性特色应与生态设计理念相契合。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地域特色,例如,气候、地形以及环境等因素来考虑生态建筑整体的结构布局、建筑材料以及装饰等,从而将生态建筑与地域特点相融合,使其生态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生态建筑的实例介绍

细致分析某生态建筑的生态性进行。例如,某项目大楼地处我国南方,其由著名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并获得了相关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的认证。图1某生态建筑该大楼的生态性可以从方面得到体现:①空调系统。采用当今较为成为的冰蓄冷系统来为大楼中的空调系统进行节能。主要原理:在夜间电力负荷较低的时间里,通过电制冷机来完成冰的制备作为冷量来储存,随后在白天电价高的时间段里释放所储存的冷量,降低空调负荷,降低大楼的用电成本;②太阳能的利用。设计人员将一定数量的单晶硅太能能光伏发电板设置在大楼屋顶中,由于该项目所在区域具有丰富的日照量,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其中,太阳能光伏板可以产出该大楼消耗电能总量的10%左右,并且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保证大楼所需要使用的热水;③电气系统。该大楼的光照主要通过自然采光方式来完成,并且室内光照度可以相应探测器进行检测,以便有效的控制灯光开启。其中,数字式可调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每个灯具均可完成调光控制任务,极大的提升智能照明系统的灵活性,对于能耗的降低大有帮助;④水资源利用方面。如果景观水池中的水平保持正常状态,则在两级湿地处理后,中水可以有效的补充景观水池中的水量,并可用作绿化以及道路浇洒。此外,降雨时停止补充中水,屋面雨水可由景观水池进行收集,地面雨水由地下雨水池进行收集,随后为避免雨水径流污染,需要对雨水进行渗蓄处理。该雨水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并实现污水的整体处理。 推动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可持续发展3 曾德慧3 3  姜凤岐 范志平 杜晓军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5) 【摘要】 生态系统健康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门探讨资源环境管理对策的综合性新学科.本文介绍了生态系统 健康概念的由来、内涵以及生态系统健康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阐述了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文中还对国际上一些主要的生态系统健康实践作了介绍,并建议我国应尽快开展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作者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学必然为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希望.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诊断 维护 恢复 经营管理 持续发展 E 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hum an.Zeng Dehui ,Jiang Fengqi ,Fan Zhiping and Du Xiaojun (Institute of A pplied Ecology ,Academia Sinica ,S henyang 110015).2Chin.J.A ppl.Ecol.,1999,10(6):751~756. Ecosystem health is a new integrative science ,which deals with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i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Authors introduce the origin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cosystem health and main research contents in ecosystem health ;expou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human.The authors also introduce some famous practices on ecosystem health around world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that it should be urgent to address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ecosystem health in China.The emerging discipline of ecosystem health could provide new hopes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K ey w ords Ecosystem health ,Diagnosis ,Maintenance ,Restoration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670604和39800117)和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007-01-06). 33通讯联系人. 1999-09-07收稿,1999-09-23接受. 1 引 言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已存在约46亿年.人类作为地球上一种生物,出现在地球上有200~300万年的历史,而人类的文明史只有短短的6000~7000年.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被加速推进,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人口激增,全球性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衰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酸雨、环境污染等)越来越严重,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大大减弱,人们担心人类生存的地球是否“生病”?是的,我们的地球是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回顾人类的发展历史,它是一部人类与自然斗争2共存的历史,人类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力求能与自然和睦相处.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所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类也在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关注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以后到1992年的20年间,联合国先后召开了150余次各种会议研究对 策,各国政府和众多的科学家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和科学实验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关注的又一新的里程碑.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到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现在是修复地球的时候了! 为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态学家也肩负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使命,生态学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分支和交叉领域.其中,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是新近引起深入探讨的一个新的领域,也是当今生态学最具活力的一个前沿.1999年8月“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大会”在美国召开.这是在本世纪即将结束之际,召开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大会.带着 应用生态学报 1999年12月 第10卷 第6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Dec.1999,10(6)∶751~756

建筑可持续发展之生态关系

建筑可持续发展之生态关系 摘要:文中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 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 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以及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 并 就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onditions and the present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building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ecological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 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 年178 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 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 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 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 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 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 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

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班级:安全工程151班 姓名:王斌 学号:2015121762 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一、循环经济生态动力的演进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力量。随着人们对传统工业化弊端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从生态文明高度对传统生产力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逐渐形成了“生态生产力”的概念[2]。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生态生产力将生态因素当作生产力的内在维度,强调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主张在人类与自然在高度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类进步和发展。因此,生态生产力是一种生态化的生产力,是人类在生态文明阶段兼顾生态平衡和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和谐统一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2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弊端,对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开启了对传统经济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或重建的实践。其基本演进轨迹是:(1)始于2世纪6年代,以污染物处理为对象的末端治理阶段;(2)始于7年代中期,以生产过程改造为对象的清洁生产阶段;(3)始于8年代中期,以产品或服务绿色化为对象的产业生态化阶段;(4)21世纪以来,以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对象的循环经济阶段。由此可见,生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推进着人类对经济系统的生态化实践,促进了

区域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下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生产力以生态资源经济化和经济系统生态化为实践动力,逐渐代替传统生产力而形成的一种生态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为目标的新生产方式,其运行动力直接表现为生态生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地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称之为生态动力。上述分析表明,生态动力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推动社会经济系统不断生态化、与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符合生态规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动力。 二、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模型 1.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及其生态原理 作为研究复杂系统一般规律的学科,一般系统论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将系统视作由各组成部分构成,包含着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的有机组合整体,强调系统中要素间相互联系及其与环境的复杂的、动态的、未知的相互影响。从生态动力主体的基本特征,生态动力形态可以分为自然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和制度创新动力。其中,自然动力是自然界没有劳动者直接介入时生态规律自发作用的的自然生产力,技术创新动力是企业和科技团体主导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动力是政府或公众基于生态伦理和价值规律而进行的制度变革。这样,自然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生态技术和制度创新动力作为实现自然动力的支撑和手段,三者有机统一形成了生态动力系统。生态动力系统就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动力主体,通过生态要素间及生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_白降丽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22(4):464~468 Journal of Zhe jiang Forestry C ollege 文章编号:1000-5692(2005)04-464-0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白降丽1,彭道黎1,庾晓红2 (1.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 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 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 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 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 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 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参47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生境逐渐转变成农业和工业景观,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低、功能下降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 osystem)。这些变化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几个相关概念 1.1 退化生态系统 陈灵芝等[1]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或者在二者的共同干扰下,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这类系统也被称之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不同的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余作岳等[3]将退化生态系统分为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地、采矿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等类型。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应分为 收稿日期:2004-09-09;修回日期:2005-03-28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作者简介:白降丽,博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bjl wtx@s https://www.doczj.com/doc/7a6984683.html,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第24卷第3期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Vol.24No.3 2006年9月 JOURNAL OF HE BE I I N STI T UTE OF ARCH I TECT URAL E NGI N EER I N G Sep te mber2006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王志军1 董 伟2 1秦皇岛海三建设工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张家口第五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 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是持续发展建筑的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意义,通过具体实例 简述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今天建筑设计的意义. 关键词 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中图号 T U-0 1 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建筑”,其实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真正意义的生态建筑,应该是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整个过程都做到无害化.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要做到四点:一是在建筑工业中实现高效、节能.具体到建材产品,使用再生、不产生副作用的建材产品.二是建材的研发应更多地致力于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并尽快扩大这种材料的使用范围.三是注重工程建设中的能源节约.尽量使用节能降耗、能够再生的天然材料.四是建材原料从使用到回收是否影响环境的污染,也是划定生态建筑的重要标准.最关键的是,把这种绿色理念贯穿到人居环境中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只有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应当说,以生态学途径解决建筑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是“生态建筑”研究中最有价值的内容.然而,以建筑单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为维持“生态建筑”的正常使用,每幢建筑必须有充足的用地面积才能保证生态循环所必需的环境空间容量.对于城市而言,这种占地多建筑面积又小的“生态建筑”既无法实施也无可想像.设想城市中的建筑各自拥有自己的“风力发电厂”、“污水处理站”、“养鱼塘”和“自留地”,该是何等景象呢?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存在的前提,必须依靠建筑自身物态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合乎生态循环的系统.然而事实上,这样的生态系统很难在一幢甚至在一组建筑群中形成.何况建筑所需的建材及设备既不可能从建筑用地获得,又不可能从这块用地上降解,即使基地面积再大,其生态能力总是有限的. 在这方面,世界各地的建筑师都做出了很多的尝试. 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力提倡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建筑师有印度的C?柯里亚和马来西亚的杨经文.柯里亚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方法论,来适应印度各个地区的干热或湿热气候.他设计的E-mail总部大楼和MRF大厦即属此例.杨经文认为传统建筑学没有把建筑看作是生命循环系统的有机部分,没有从生态的角度来研究建筑学科的发展,而生态建筑学要求建筑师和设计者有足够的生态学和环境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进行研究和设计时应与生态学相结合.主要作品有自住宅、梅纳拉商厦和马来西亚I B M大厦等. 2 绿色建筑 提到“绿色”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环保、节能、健康、效率等,也就是说,“绿色”一词已经有了它约定俗成的含义.那么,照这样理解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通俗一点说, 收稿日期:2005-12-30 作者简介:男,1970年生,工程师,秦皇岛市,

生态学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性 姓名:曹黄梦学号:20125178 生态学作为一门“联系生物、环境和人类社会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E. P. Odum,1997),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并不断拓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与生态学的学科发展需求中应运而生的。生态动力学是生态学和动力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研究生物、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机制与途径。生态控制原理是生态学与控制论之间的交叉学科,根据生态动力学原理,调控生态过程,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生产力,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我国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我国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生态控制原理不局限于与控制理论有关的问题,除控制论所包含的经典控制论、现代控制论、大系统理论和复杂巨系统理论外,其他有关数学方法也可以认为是生态控制原理的理论基础,它包括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计算数学、模糊数学等。除了上述数学方法,源于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也是生态控制原理的基础,即使它们尚不能用科学理论予以解释。生态控制原理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寻找最优方案,据此调控生态动力源汇关系。在上述基础上,生态控制原理形成了包括确定型生态控制、随机型生态控制、传统生态控制及大系统和巨系统生态控制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生态动力学阐述生态过程动力学机制,侧重认识自然;生态控制原理通过生态动力源汇关系,调控生态过程,使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它侧重改造自然。通过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充分认识与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过程特征与规律,依据不同情况对生态系统实行定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乃至定量控制,使生态系统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可应用到诸如农田、森林、草地、湿地、海洋、动物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 草地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主要包括生态动力预报和草地生态控制。一些研究进行了草地生态动力模拟、树—草相互作用动力学模型、牧草生长和发育的统计预报。为了制作牧草生态动力预报,要研究预报量对预报因子即生态动力因子的依赖关系。草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环境和自然资源对草原行业的重要性,制定国家草原行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离不开草原生态学及其相关理论。

1 第七讲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共15页word资料

第七讲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 (一)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根源 1、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随着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人类的各种活动正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的破坏。过去,人对自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生态系统被改变、被损害。现在,人类活动已开始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导致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出现。 (1)人口问题 据历史资料统计,世界人口呈指数增长之势。公元元年,人口只有2.5亿,到1650年增至5亿,1800年达到10亿,1930年增加到20亿,1975年达40亿,1999年10月已突破60亿。 预计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100亿。人口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低收入国家、生态环境不利的地区和贫穷的家庭。这样,人口数量与资源之间存在的差距就变得愈加突出,其结果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2)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构成了人类生产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非再生性资源,如煤、石油等矿物资源的枯竭和短缺,可再生性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的锐减、退化、污染和濒危。庞大的人口和生产规模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资源的

开发利用现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尖锐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3)环境问题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环境产生了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一方面,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引起大范围的生态退化,另一方面,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这些生命维持系统发生了严重的污染。 第一、大气污染。 第二、水污染。 第三、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对太阳紫外线有吸收过滤作用,如果它被破坏,地球将不再适宜于人和生命生存。 第四、“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增加造成了地球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增温,造成全球气候反常。 2、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产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之上。无限度的向自然索取,严重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 第二,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在于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化生产方式使人们形成了错误的观念,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其理论形态上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

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建筑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而产生的建筑。就生态建筑的特征,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以及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未来生态建筑的新趋势。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能源以人为本 引言 当代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观念。 21世纪,人类的建筑学观念已进入到生态建筑学阶段。在此之前,建筑史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实用建筑学阶段、艺术建筑学阶段、功能建筑学阶段、空间建筑学阶段、环境建筑学阶段。生态建筑,是指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生态建筑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注重建筑的位置、功能、形态,而忽略他们与设计元素、能源、资源、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关系。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中时组成建筑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并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影响,以及建筑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在现在资源匮乏的状况下,特别强调建筑在资源利用方面体现5R原则,即Revalue、Renew、Reuse、Reduce、Recycle。 研究生态建筑的目的就在于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自然环境。生态建筑期望的是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构建自然通风系统,追求贴近自然,建造出舒适宜人的建筑物。 面对当下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考虑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短视的建筑观和设计观,不仅浪费建筑资源,也会潜移默化地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它们不仅是物质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的改变。绿色可持续的设计原则,要求在设计、选材、生产、安装上都要体现“绿色”“可持续”,必须考虑到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具体说来,在设计绿色生态建筑时应该考虑如下三个方向:(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设计绿色生态建筑时,首先要考虑到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统筹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匠心独运地去合理安排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将人的活动空间和建筑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兼论自然力在北京西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蒋高明陈圣宾李永庚刘美珍于顺利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100093) 摘要:目前,中国各种生态系统的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造成的,因为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进而引起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因此,资金应该用在人的身上,而不仅仅是栽树种草。因为栽树种草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但在稳定土壤方面的收效却很小。如果人口和动物的压力减轻了,自然恢复的力量就会加强,已经退化的土地会逐步恢复,从而建立真正的保护区。我们应该鼓励新型土地使用模式,比如生态旅游等,因为这种使用方式会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到最低。为此,我们提出了用一小块土地支持一大片退化土地的恢复,并用自然的方法修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立的,这种理念对于目前中国的生态系统修复仍然有指导意义。然而,如果我们要使所谓的生态工程达到预期目的的话,首先就要通过建立既符合生态标准又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城镇来实现对人口的管理。 京西的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北京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新的城市建设规划,门头沟区和其他几个区已经被列为京西生态涵养发展区,将成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北京市政府最近决定为实现这个目标投入大量资金。本篇论文讨论了如何在京西地区,特别是门头沟区,对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关键词:生态系统退化,修复,自然过程,生态城镇,京西地区 生态系统退化是由于人为或者自然因素,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下降、结构的简单化以及功能的丧失。由于人口和技术能力增加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增无减,尤其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萨王那群落、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水生生态系统,以至于高寒荒漠。在我国的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着低效益、高破坏性的社区发展模式如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围湖围海造田、竭泽而渔等,加重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系统退化不仅带来了本身的生态问题,还诱发了其它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河断流、洪水泛滥、荒漠化扩大、沙尘暴频次加大、水土流失、病虫害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干旱化加重等等。为此,国家被迫在很多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等。为了使工程 *蒋高明,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长期从事恢复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与生理生态学研究。EMAIL: jgm@https://www.doczj.com/doc/7a6984683.html,。

自然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a6984683.html, 自然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作者:钟智明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2期 摘要: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保障。为了使自然保护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和生态效益,本文就对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生态保护策略进行总结研究,旨在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生态保护;策略;检测;管理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种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所谓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国家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而为了使我国自然保护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和生态效益,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保护策略,以实现自然保护区内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1.分区划管理。为了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我国建立的保护区并不能像其他发达国家采取任其自然发展、毫不干预的纯保护方式,而是在不影响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用科研教育、生产及保护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及外围区三部分进行分区管理。核心区为人类提供了自然本底信息,一般很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即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也有望通过治理逐渐恢复,对于该区域要严禁一切干扰并以保护种质资源为主;缓冲区环绕在核心区的周围,是发展本地特有生物的试验性和生产性科研基地,同时也为各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研究提供依据,因此在该区域可以开设一些设施及教育基地;外围区位于保护区的边缘并紧挨缓冲区,该区域除了开展与缓冲区相类似的工作外,还可以进行一定的人类生产活动,如开发旅游景点。 2.建立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在自然保护区内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生态监测和预警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保护区内生态系统敏感区和脆弱区的监测,加强重点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并通过生态系统的监测对该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如大气、水及土壤污染物指标的测定,基于监测的各项数据可以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建立保护区内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监测系统,在该系统的建立过程中,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技术水平,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臭氧层保护等国际公约,建立国际间的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和监控体系,最大程度上防范有害外来物种入侵、废物非法进口及遗传资源流失等情况的发生,为进一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法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 解决方法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邮编:

摘要 20 世纪后期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指导我们自身行为的思想观念,从理论的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良策。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下生态危机的定义及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的生态危机问题;接着阐述了生态危机的的根源;最后介绍了几种解决当今生态危机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生态危机人与自然代内平等代际平等

人类进入 20 世纪以来,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显示了科学技术强大的社会功能,它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社会的极大进步,明显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它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和内在原动力。然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幸福、享乐和希望,它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对外在自然的严重破坏,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出现。那么何谓生态危机?关于生态危机的本质,学术界有过争论,主要是由于学科研究对象的不一致而有不同的界定。比如,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危机的实质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失衡状态,这是一个狭义的自然科学问题。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哲学视角中,所谓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污染严重。 (2)水体污染和淡水危机。 (3)森林和植被减少。 (4)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5)物种灭绝。 (6)能源和其它资源短缺。 (7)气候变暖、臭氧层变薄。 (8)生活垃圾日益严重。 从根本上说,生态危机的产生是人类的生存之“道”没有遵循生物演化的唯物主义学说。也就是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容纳量和容纳度,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和平衡。人类是生物圈的一员,生物圈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支撑的最重要的环境。生物圈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从这个简单的模式,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类一方面以生物圈作为生存的家园和发展的资源,一方面又用人类创造的文化技术来适应、改造和干扰生物圈。人类社会的这种生物性的新陈代谢和技术性的新陈代谢,对生物圈的影响是巨大的。人口压力对于日益减少的地球资源的影响,地球表面四处蔓延的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当今地球上所有的生态危机和生态破坏,都是人类社会对生物圈影响的结果。 生态经济学家用下述方程式表示人类社会对生物圈的影响: =?? I P A T 式中: I——影响; P——人口; A——富裕程度(即消费); T——对环境不利的技术。 人与生态环境关系有三个事实:一是生态学所揭示的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

【实用资料】节能 低碳 绿色 生态 可持续建筑区别与联系.doc

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是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 低碳建筑: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供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它不仅能提供舒适、健康而安全的内部环境,同时具有与自然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性的建筑。绿色建筑不但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的概念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合理地设计和建造居住、办公、商贸、生产等用房,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国际上,通常认为“生态建筑”体现三大主题:一是以人为本,健康舒适;二是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三是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生态建筑是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建筑。 可持续建筑: 指以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建筑,包括从建筑材料、建筑物、城市区域规模大小等,到这些有关的功能性、经济性、社会文化和生态因素。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融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生产力、有益于子孙后代, 关系: 生态建筑归纳起来称为“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Resource Effieient Buildings),又称之为“4R”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允许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 绿色建筑、低碳建筑都是可持续建筑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建筑包含了低碳和绿色建筑,其关注的内容和着眼点更加广泛而完整。例如在减耗方面,可持续建筑不仅要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也减少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其他有害气体对臭氧层的破坏,减少磷化物和重金属的排放,以避免对全球环境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